中国城市形象专题片

2024-06-30

中国城市形象专题片(通用4篇)

中国城市形象专题片 篇1

你印象之中的南京城是何模样?是古老沧桑的明城墙, 还是气势磅礴的中山陵?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还是长江落日下的滨江带?是大报恩寺的流光溢彩, 还是梧桐树下的民国风情……6月, 一段段展现最美南京的微视频刷爆微信朋友圈, 视频中的南京以崭新的镜头、震撼的画面向世人展示她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现代之美, 网友赞叹:南京原来这么美, 南京竟然还有那么多不曾发现的美!

该系列视频出自南京电视台大型季播节目《南京》, 6月11日21:00, 《南京》第一季在南京新闻综合频道首播便拿下收视翻倍的好成绩, 此后, 随着每周六21:00不同主题的《南京》的播出, 各方好评如潮水般袭来, 观众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南京之美, 网友看到了视频直播中的互动参与, 专家看到了电视专题片融合传播的新方式, 政府部门看到了城市形象的成功宣传。

7月30日, 《南京》第一季成功收官。8月12日, 在《南京》第二季策划会上, 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创作人员总结《南京》第一季的成功之处, 策划《南京》第二季的运行方案。

《南京》:用新的方式展现南京之美

展现南京的纪录片、专题片并不少, 其中不乏魅力之作, 如何做出新意?“用新的方式展现南京之美”成为《南京》的创意出发点。《南京》第一季从创意、策划、拍摄、制作到传播都颇有新意:

创新一:主旋律报道的形式创新

中华门、秦淮河、大报恩寺、雨花台……创作团队的创意并不局限于南京的外在之美, 没有将之拍成一般的风光片, 而是将城市发展理念与规划设计、民生工程、“十二五”成就、“十三五”开局等融入其中。中宣部新闻局发文称赞《南京》“因寓情于景、寓理于景, 使风景有精神、有灵魂, 使原本可能视作一般风光片的节目, 变成一档全新形态的激发正能量报道”。

创新二:用技术和专业诠释全新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称赞《南京》“用技术来换空间的新视野”“以专业来换时间的新诠释”。技术指的是《南京》将传统的节目制作手段和延时摄影、无人机航拍等时下流行的拍摄方式相结合, 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大量无人机航拍的俯视全景, 还能看到许多扣动人心的多镜头多角度画面切换, 节目有张有弛, 富有节奏感和冲击力。专业指的是南京市规划部门全程参与, 南京顶尖的文史、建筑专家参与创作, 城市规划专家、空间设计专家、建筑专家、历史专家等充当解说员, 专业的解读赋予了常态的内容新的魅力。

创新三:演播厅和网络直播的融合传播方式

过去一年, 直播成为内容创投热点。2016年, 南京广播电视台结合时下最热的网络直播, 开启了节目创新之路。《南京》从外拍开始, 就在“在直播”APP上进行直播, 每场直播都吸引数十万网友关注。除户外直播, 《南京》主持人和专家也在手机直播平台开设直播室, 形成手机和电视两条平行直播线, 实现手机和电视同步而不同内容的两个90分钟直播节目。这是制作手段的又一突破, 借助于网络平台, 南京台实现了全球传播。作为南京台融合传播的成功案例, 《南京》成为新闻创新之后, 南京台又一走在业界前列的创新节目。

创新四:互动使主题宣传变成公众活动

《南京》在制作、播出过程中特别注重互动。在户外直播中, 主持人和网友互动, 网友如果有问题, 主持人邀请现场专家实时解答, 还可以根据网友的要求, 移动摄像头, 展示网友想看到的美景。这些互动内容植入到电视专题片中, 改变了传统专题片单线条叙事的沉闷。

节目组还根据每期主题, 有计划地推出“最南京, 全民拍”征集活动, 每期都能收到上千张图片和多个视频。这些作品除择优在《南京》中播出, 还在“南京发布”等公众号上推送。通过互动, 南京台把一次传统主题宣传变成一个吸引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公众活动。

南京台:责任之中的努力, 意料之外的收获

在电视台都在火拼季播真人秀的当下, 为何调动全台资源创作一部季播形式的专题片?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高顺青表示, 起因很简单, 去年以来, 我们看到好多社会公司、个人制作的反映城市之美的视频在网络上、手机上大量传播, 对我们刺激较大, 那么多的社会机构、个人都能做得那么好, 传播量那么大, 作为专业机构的南京台是不是也能做、应该做?长期以来, 城市台主打民生新闻节目, 给人们的印象是负面新闻比较多, 城市台能不能通过正面宣传方式来产生正能量的传播效果?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 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 南京台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记录下城市之美, 通过全面解读南京, 用至真至纯的南京之美去打动、吸引更多的人, 让人们感受南京之美, 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南京台从集团内部精挑细选精干人员组成创作团队, 精心策划, 反复打磨, 最终奉上全新角度的最美南京。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德生认为, 《南京》的开播是南京电视台的一次创新, 从开播到现在各方评价比较好, 得到了南京市领导的肯定, 对展示南京城市形象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南京》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对于《南京》引发的收视效应以及高度评价, 高顺青以及创作团队至今还觉得有些意外, “我们本来只是想练练手, 没想到做大了”。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 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产生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称赞《南京》“代表着南京台的一次战略性节点, 会成为南京地标性的资源”。

《南京》也是南京台的一次媒体融合试水。据南京新闻综合频道总监呼明虎介绍, 《南京》在策划之初就有一个理念:我们要做的是视频内容产品, 而不是单纯的电视节目。这让创作团队解放了思想。“在南京, 按照传统收视情况, 一个节目收视率再高也只能影响几十万人, 但在自媒体, 传播高的内容可以轻松实现10万+。”《南京》看准了全民手机直播模式, 在全国电视媒体中率先将电视直播与手机直播相互融合, 并且加强后续的微传播、创意产品设计、衍生市场开发, 让一档传统的电视节目成为了一个视觉产品。观众变成了用户, 节目变成了产品, 一群传统的电视人也摇身一变, 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项目经理人, 南京台的项目制改革初见成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南京》“促进传统电视人告别惰性, 重塑文化, 鼓励创新, 激发动力”, 高顺青感叹这是《南京》之于南京台的最大收获。

高顺青也坦言, 第一季还存在不足之处, 第二季如何更好地呈现, 是个难题。创作人员心中也有太多困惑:城市之美有太多的维度, 如何选取?人文之情, 如何表达?编排的架构时长, 如何控制?多屏传播方式, 如何效果最大化?这些不光是《南京》的创作难题, 也是专题片创作的共同难题。

《南京》第二季:用故事串联, 讲述美好南京

南京市规划局作为全程参与制作的专业力量, 局长叶斌认为“南京这么一大本书, 常年拍下去都能拍”, 关键是怎么拍, 拍出来有人看, 让人爱看。

拍给谁看:电视观众VS网络用户

这是节目制作的基本前提, 只有认清自己的传播对象, 才能有的放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代表了曾经在南京生活过的一类人, 看了《南京》以后很激动, 生活过的南京有这么美!她推荐给朋友看, 与南京有感情的人看了之后很激动, 但是与南京无关联的人看了之后共鸣却不多,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南京》是拍给谁看的?陈昌凤认为这是一部特别本土化的片子, 如果是做给对南京有感情的人看, 那面上的已经完工了, 接下来要做里子了。对于新媒体传播版本, 陈昌凤建议做得更加网络化, 按照互联网的风格和节奏去做, 加上网红、公众号的传播方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增加影响力。

▲《南京》画面

南京大学商学院朱虹教授从营销学的角度, 强调必须考虑到产品到底是给谁看的, 这关系到传播的有效和无效。朱虹觉得《南京》更多的应该是影响互联网时代的85后。“《南京》对于南京台来说有品牌意义, 不光要把节目做好, 也要把直播做好, 这对于南京电视台品牌的价值提升, 会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朱虹建议用直播打造南京台自己的网红, 对观众进行蓄水, 引起一些社交话题, 更立体全方位地传播《南京》。

主题选择:美丽之城→美好之城

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周世康以上海为例, 上海媒体报道外滩、苏州河、公园、人民广场, 城市空间的变化, 都是以人为中心。一个城市只有以它的市民为中心, 以市民的美好生活为中心, 这个城市才有灵魂。《南京》中的南京城为什么美丽?美在自然, 美在历史, 但是更美在把天赋的自然和人文的历史相协调统一起来的一种文化。“第一季做美丽之城, 第二季做美好之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城市的功能。我们围绕人的生活, 交通、教育、休闲等, 以人为中心和灵魂, 以人的生活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选择可以表现的空间, 勾连过去、现在与未来, 把它做成一个有历史深度、主题鲜明的节目。”

选题角度:宏大叙事VS人文情怀

大家普遍认可《南京》第一季是宏大叙事, 第二季应该深入到城市的肌理做一些更有人文、更有情怀的东西。“以人为中心”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叶斌认为第二季应该把宏大叙事切下去, 切出南京的某个纵断面来表达城市之美。《南京》第一季是空间叙事逻辑, 以空间切化出的最美画面, 应该坚持以空间为主的叙事, 以形成特色。同时, 空间序列和时间序列有机结合, 时间指的是南京作为古都和当代, 以及未来的规划。叶斌认为, 用空间和时间逻辑来叙述的场景中, 人文关怀体现在三样东西上, 即一种记忆、一种美好和一种憧憬。

具体入手时, 杜骏飞建议选题再精致一点, 入口小, 出口大, 大城小事, 见微知著。“历史是由人写就的, 我们可以拍一些人,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人, 但是他是有力量的。南京台描写夜里两三点工人在隧道里忙碌的镜头让我很感动。虽然镜头并不美, 但是精神非常美。”杜骏飞希望《南京》做出记录的力量, 做出属于南京的城市关怀, 这样“它会得到更深刻的掌声”。

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潘涛认为, 人物的对象选择上, 可以再下一点功夫挖掘一下,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代的人的缩影, 都能体现时代变迁的特征。

.在人物拍摄上, 王晓红教授推荐法国导演勒孔特拍的《多格拉之歌》, 这部片子让人觉得哪怕一个国家再贫苦和弱小, 只要拥有这个国家的特性, 就会让人敬仰。《多格拉之歌》的摄影启发, 不在于技术本身, 而是镜头可以把日常生活拍得生机勃勃, 比如拍老百姓的眼神, 母亲怀里的婴儿、三轮车夫、深夜空空荡荡的街头小贩, 甚至在垃圾场、足球场上的儿童, 他们的眼神非常的平静, 很令人震撼。对于《南京》之类的专题片来说, 这种影像的处理方式很有借鉴意义。

另外, 王晓红还推荐了BBC的《中国新年》, 拍出了中国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南京》在展现南京之美时可以参照《中国新年》, 从微观的叙事中将宏观的文化自信和城市自信结合在一起。

时长控制:长片VS短片

《南京》每期时长90分钟, 杜骏飞指出这其中存在风险, “在这个时代做90分钟的纪录片样式的节目, 其实是有风险的, 现在电视观众流失的幅度较大, 这样的时长如何把控片长和叙事节奏, 以留住观众?”

作为季播节目, 短片的体量无法承载, 但90分钟的长片又如何让观众坐得住?陈昌凤用《浮生一日》 (Life in a Day) 举例, 这是一部由全球网友拍摄的纪录片, 超过80000段共4500小时的视频素材, 由专业团队剪辑而成。《浮生一日》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有一种代表性, 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一些细节打动自己, 从而产生共情。《南京》对人的兴趣点在哪儿?90分钟让大家持续看下去, 看了这集还要看下一集, 且能够心怀期待, 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如果能将共情点找出来, 便能够吸引人看下去。陈昌凤说, 《南京》第一季气势出来了, 第二季气质得出来, 要有深度和细节, 尤其是静态的那些物、空间, 让它能活起来, 将人格化的力量展示出来。

周世康说, 任何东西都是有故事的, 有了精彩的故事以后, 尽管片子长观众也不觉得看的时间长。《南京》第二季可用当下鲜活的人把过去的故事讲出来, 吸引观众看下去。这个故事可以用跟网友互动的方式把它找出来。发动网友贡献UGC内容, 征集到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故事, 把网友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调动起来, “以活动换全程的新参与”, 王晓红建议道。

衍生产品:产品经理+销售经理

将《南京》作为产品, 就涉及到衍生产品的开发, 朱虹建议将《南京》作为南京的名片, 做成南京旅游的伴手礼。《南京》将南京的旅游资源串起来, 可以从旅游上做衍生产业。这点得到高顺青的认同, “我们正在整合南京广电集团的旅游类节目, 如果能在南京本地游的蛋糕中切下一小块, 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产品设计出来之后, 最重要的是产品的实现, 因此一定要有产品经理来负责这一个个模块。之后就是销售问题, 还需要引入营销经理。”朱虹认为产品销售关键有两点, 一个是渠道, 进入强势平台, 进行社交引爆, 比如每集节目最后要有一个口号语, 让其变成全国的流行段子, 比如南京话“阿要辣油啊”, 让大家愿意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从而引爆社交。另外一个就是利用大IP, 这个IP可以是和南京有情感关系的名人, 也可以是大的微信群和公众号。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是有信任背书, 这是衍生产品最大的优势。

中国城市形象专题片 篇2

——让生活回归生活!

(成片画面简洁、大气、色彩基调统一)

飞机在云层中飞行,透过云层看到耀眼的阳光照射下麦色田野(田野上隐约浮现XX食品公司的LOGO),LOGO飘过航拍四川的山川河流,快速剪辑乐山大佛,金沙遗址,太阳神鸟,三星堆,青城山,都江堰,人居奖雕塑,热闹的春熙路,天府广场上车速高速镜头等画面,特技出“走进西部第一大食品企业-XX食品” 字幕。

带有企业LOGO 5秒片花过场。

(以毛笔字勾勒典雅的“XX”LOGO,淡出“都市的快节奏生活”的文字)

清晨,现代、繁华的都市仿佛从睡梦中苏醒。航班从繁忙的航空港腾空而起,磁悬浮列车和地铁飞驰而过(素材),流动的云彩在大厦的玻璃上高速的飘动,标有太阳神鸟图案的立交桥上,车流穿梭不息的现代立交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下,在时尚的橱窗前,尽显衣冠楚楚提着公文包的职场人和青春亮丽的白领丽人,行色匆忙的人们接踵而至,窗明几净的观光电梯快速运行(节奏明快时尚的音乐垫底),到处都充满着都市生活快节奏。

带有企业LOGO5秒片花过场。

(以毛笔字勾勒典雅的“XX”LOGO,淡出XX“麦色生活”文字)

音乐节奏一转,出现地域性很强的四川音乐,各种四川民俗工艺品做成的XXLOGO(可以采用糖饼,面人,剪纸等民俗工艺品的制作)快速切换后,镜头从戏台上几个身着戏剧服装的大汉对着镜头喷出火焰中拉出,台下观众报以阵阵掌声(观众可以手拿XX食品),技艺精湛的茶艺师到茶,加入特写茶杯旁的XX食品,特写叠入旋转的绣有XXLOGO工艺品蜀绣手帕,随着演员的转身画面幻化为一个时尚的美女手拿着XXLOGO(实拍加三维制作)而她身后则是快速川梭的人流,画面淡出。

带有企业LOGO5秒片花过场。

(以毛笔字勾勒典雅的“XX”LOGO,淡出XX“麦色生活”文字)

饼干包装在国际一流水平的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快速运行,以及各种现代化设备运转的快速镜头;(字幕:中国成都XX食品有限公司)XX员工身着洁净的工装认真的工作;叉车把成品装箱送入库房;货物装车、运输等一系列镜头。(字幕:总投资 5000 万元,年产值 2 亿元,日产饼干百余吨)。镜头随着送货卡车运动,升降拉高出现XX公司大门,展现恢宏的公司全貌,俯拍XX公司全景(可用效果图加入云雾效果)。(快节奏音乐起)各地经销商加盟,谈判、签定合同,在带有企业LOGO的背景前握手。

音乐高潮,消费者在不同的商场购买XX食品,欧美风情的茶吧,传统的茶馆,优雅的咖啡厅,热闹的春熙路上,时尚男女都在尽情的享受XX食品营造的麦色生活(可展示不同的XX系列饼干产品。充分反应出XX“麦色生活”文化与成都的休闲本位文化完美的融合)。

智慧城市专题 篇3

科幻电影里未来世界的高效、便利和现代感让很多观众心生向往, 在现实世界它叫“智慧城市”, 目前已成为席卷几乎所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从科幻电影诞生起, “未来感”三个字就没有离开过科学和技术, 当然还包括由此形成的产业, 智慧城市的最终建成同样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石。

2013年8月19日开幕的第十届“京台科学家论坛”设立了“京台智慧城市建设论坛”;2013年8月末在台北举办的两岸高新技术投资与合作研讨会上, 智慧城市同样是两岸共同关注的合作焦点。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 智慧城市在2011年的整体市值为5263亿美元, 预计2016年将达到10234亿美元。

本期专题“智慧城市”, 我们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从理论和技术等多层面带您走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和微观世界。

中国城市形象专题片 篇4

生态县城

——××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专题报告片

××,一部多元文化、和谐静谧的传奇。

××,一方世外田园、悠然生活的净土。

这里是一个有大美而未言的好地方,它繁衍古村4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共容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灵山沃土,拥有丰富物产美誉的热区宝地。这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境内有白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州城文武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彩云之南,洱海之东的××县。这里不仅是中国小粒咖啡的发源地,也是拥有“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水果之乡”、“中国优质柑桔基地” 美誉的“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水果生产基地,同时拥有“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及“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桂冠的好地方。

自2009年启动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以来,为把××建成山水田园环抱,绿树鲜花掩映的生态园林宜居城市,县委、政府成立了创园工作领导小组,紧紧抓住滇西中心城市“1+6”发展战略机遇,5年来,累计投资5亿多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4年6月份,建成区绿地率达33.85%,绿化覆盖率达3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05平方米。一个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宜居城市为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展现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综合管理篇】

为达到保护和改善县城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依据《××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县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县建筑风貌控制规划》、《××县县城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保护规划》、《××县县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县湿地资源保护规划》。

【绿地建设篇】

绿,是城市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共鸣,是城市秀美风景与人文灵性的交融。

××围绕“以单位、小区的绿地达标建设为重点、以市政道路绿化改造提升为线、以公园公共绿地建设为面”的城市绿化建设思路,全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形成了绿地分布合理,功能协调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

本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原则,自2011年开始,在县城范围内持续开展“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活动, 目前共有省级园林单位(小区)55家,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98.21%,极大的改善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划定城市绿线,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

组织开展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活动,让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相互融合,形成一个个的街头小游园,为居民提供了更便捷、更舒适的绿色环境。漫步在××小城,条条街道已难觅围墙踪影。同时,制定《××县立体绿化技术规范》,立体绿化得到良好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篇】

××县大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在 305 天,地表水四类及以上水体比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9.5分贝。对县城内的179株古树名木实施建档挂牌保护,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坚持以“香樟、高山榕、凤凰木、天竺桂、菩提树、三角梅、鸡冠刺桐”等乡土树种为主进行绿化建设,本地木本植物指数达0.82。全面推广太阳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比例达35.15%。对工业企业污水排放实行全达标排放监控管理,达标率100%。

【市政设施篇】

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诚邀云南省标化院在省内首家出台了《县级城市市容管理标准》。从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四个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上一篇:物理极值下一篇:铁塔基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