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精选8篇)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篇1
简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使中国地区间、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作 者:张明 作者单位:巢湖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巢湖,239000刊 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3)分类号:F120.3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区域经济发展 新趋势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篇2
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维修与大修是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于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减少设备全生命周期费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设备维修业务主要由设备使用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承担, 企业需为此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培训技术人员, 从整体上看综合效率不高、经费投入较大。另一方面, 设备制造企业 (以下简称制造厂) 虽然对自己设计和制造的设备拥有强大的技术和人员优势, 但极少能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广泛的维修服务, 在设备维修服务方面的投入和收益比较低。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制造厂、企业基本上是各干各的, 其相互之间还未能实现有效的技术、人力和信息共享。随着我国物流、信息、金融等产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 设备制造和使用企业之间完全有可
记者:MRO与目前国内企业已经运行的EAM、ERP等有什么异同?
王建民副院长:这是许多企业和设备管理高层领导会提出的问题, 非常有必要讲一下。EAM、ERP广泛应用于企业设备资产管理领域, 而且也日趋完善, 又有很多成功案例。它们和MRO不仅不相互排斥, 在某些环节上还相互重合, 产生的作用十分相近。MRO服务设备生命中期MOL, 但突出的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贯穿于初期BOL、中期MOL和末期EOL, 而EAM、ERP则主要集中体现在中期MOL阶段。MRO有先进的理念和模式, 但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的阶段, 根本谈不上谁替代谁的问题。同时EAM、ERP还在继续发展, 还在深化, 对MRO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历来认为:对于企业来讲,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这要看企业的实际需求。
能实现技术、人力和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在这种情况下, 制造厂可以将自己的技术和人员优势变成一种服务直接提供给前者, 应用到设备的运行监控、维修和大修中, 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加专业化的设备维修服务, 并可减少在设备维修管理方面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 从而能够降低设备维修成本。这种由制造厂延伸到企业的一系列业务活动, 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制造服务, 而服务于制造服务的一整套支持系统就是MRO (Maintenance, Repair, Overhaul and Operation) 。MRO的核心理念就是面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MRO的相关概念
设备全生命周期可分成初期 (BOL) 、中期 (MOL) 和末期 (EOL) 三个阶段。初期以设计和制造为主, 中期以使用和维修为主, 而末期则以回收和再利用为主。
MRO是设备生命中期阶段所进行的各种维护、维修、大修和运行等制造服务活动的总称, 它也可称之为MRO2, 其意义在于不仅关注设备的维修, 而且也关注其运行, 因为很多故障诊断的依据和维修的决策取决于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这样就可以把设备中期所有与维修相关的信息管理起来, 从而为设备维修服务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因此, MRO是产品生命中期一个重要的业务内容。
MRO概念早已存在, 但与本文中的含义有所差别。目前对于MRO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将MRO定义为设备的维护、修理与运行, 主要特指工厂或企业对其生产和工作设施、设备进行保养、修理, 保证其运行所需要的非生产性物料。对MRO概念的另一种定义是:设备的维护、修理与大修, 是指设备在使用和维护阶段所进行的各种维护、修理、大修等服务, 这种定义目前普遍应用于航空维修领域。本文将运行管理纳入到MRO业务范畴。
三、MRO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革命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使世界制造业的价值曲线发生改变, 如图1所示。同传统制造业相比, 现代制造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和产品中后期管理上。改革开放后, 我国制造业已占据全球重要份额。但总体来看, 当前中国制造业只是占据着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 需要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
从制造业的价值曲线可以看出, 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有两个方案:一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需要更多的关注设备创新设计, 掌握更多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知识和方法;二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的制造服务业。二者的关键都在于实现真正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制造厂而言,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MRO就是要从生产型的制造向服务型的制造转变, 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从盈利模式来看, 设备在三个生命周期阶段都可以创造价值。在初期阶段显然是通过设备的销售来获取利润, 在末期阶段是通过回收再利用体现其价值。在生命阶段, 获得利润的方式主要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售后服务:供给设备备品配件收入, 需承担召回成本。资金回笼快, 效益低。二是租用服务:长期租金收入, 承担维修成本。资金回笼慢, 需要贷款, 效益高。三是直接服务:长期运行、服务和维修收入。资金回笼较快, 需要贷款, 效益更高。企业在采购了设备以后, 制造厂可根据其需求提供安装、培训、维修、备件供应以及大修等一系列服务。
直接服务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设备全生命周期中期还有很多的利润空间, 其根本是对最终用户减少使用成本, 对制造企业增加服务利润。由此可见, 在全生命周期中期的制造服务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越大, 那么给制造企业带来的价值也更大。
对企业而言, 在MRO模式下, 设备维修服务主要由制造厂提供, 这能使企业减少在维修管理、维修技术人员编制、维修专用设备投入与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支出, 从而能减少企业的设备维修成本,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对制造厂来讲, 从制造服务中可以获得利润, 增加了自身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直接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 就必须掌握设备运行的详细技术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除直接用于企业的设备健康状态监控、技术诊断、维修与大修以外, 也可以直接反馈到设计与制造部门, 用于修改设计、改进制造手段和工艺、提高新设备的质量。这也就形成了制造厂和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
四、MRO支持系统项目
1. 中国MRO项目的立项
鉴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国际趋势, 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在“十一五”末期启动了“大型装备MRO支持系统”的重点项目 (以下简称MRO项目) , 以推动中国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MRO项目的参与单位包括清华大学等五所大学、三家企业和一个软件开发公司。
2. MRO项目的研究目标
针对大型装备的MRO业务需求, 综合运用现代设备维护、信息和企业管理等先进技术成果, 突破制约我国MRO软件开发及应用的技术瓶颈, 研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覆盖完整MRO业务的大型装备维护、维修和大修支持系统。在轨道交通、发电设备、航空运输和军用飞机等重点行业进行工程应用, 推动我国制造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3. MRO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 弄清楚研究项目参与单位所在行业的大型设备MRO的需求, 这是首要的任务。
(2) 研究MRO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支持海量数据和复杂关联的MRO信息模型;BOM驱动的MRO计划与过程管理技术;支持资源优化配置的精益MRO管理方法;MRO过程中的多目标优化决策技术;大型设备故障分析技术;大型设备健康状态评估和预测技术;基于历史的MRO知识表达与获取方法;可扩展的MRO支持系统结构。
(3) 开发具有行业特点的大型装备MRO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可伸缩性和可配置性的MRO基础平台;MRO核心业务构件集, 包括运行信息管理、维修计划和执行管理、维修物料及寿命管理、维修业务分析与报告、维修过程可视化、应用系统集成;与典型行业和领域相关的MRO行业应用构件集;具有行业特征的各种MRO分析工具、决策工具和应用支持工具。
中国零售业态的新趋势 篇3
然而,最近在上海出现的百联集团和北京的国美电器将作为新的零售业态而值得研究。这种错层多业态协同零售形式和水平单一的连锁零售形式将是中国零售业进行整合的两种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趋势。
“单一业态”与“多业态”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着一种以上的业态的合作。“单一业态连锁”,主要集中发挥其中一种业态的优势,将其内部相互合作的各种业态视为一个整体,服务于“购物中心”这个整体,而”错层多业态”中的各种业态,各自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超市、百货、便利店等业态都是以一种业态群体的面貌服务于整个企业集团,与其他各个业态群体相互配合,是一种各条“线”形成一个“面”的集合。“多业态协同”主要体现的是各种业态”线”之间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每条业态“线”都在整个企业集团中发挥一定的独立的角色,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而各条业态“线”之间相互配合编织成一张网络,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
错层多业态协同零售的旗帜
西方零售业应用此种业态较为熟知的是日本的伊藤洋华堂集团,在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中,上海百联集团是初涉水者。百联集团系将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等四个公司的国有资产划转给百联集团统一经营。实施资产划转后,拥有第一百货 (600631)、华联商厦(600632)、华联超市(600825)、友谊股份(600827)、物贸中心(600822)、第一医药 (600833)和联华超市(0980 HK)等7家上市公司,拥有第一百货商店、华联商厦、东方商厦、华联超市、联华超市、妇女用品商店、第一医药、蔡同德堂等知名企业,拥有遍布全国23个省市的近5000家营业网点,涵盖了包括百货、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专业卖场和物流在内的多种业态,形成了一个特大型流通产业集团。
种种迹象表明,“百联模式”铺向全国之路已为期不远。国内其他商业圈密集的城市也存在组建大型商业流通集团的条件。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武汉两个城市北京目前有王府井(600859)、西单商场(600723)、北京城乡(600861)、华联综超(600361)等4家商业上市公司,而武汉也拥有武汉中商(000785)、鄂武商 (000501)、武汉中百{000759)、汉商集团(600774)等4家商业股。另外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商业股也将面临引进新的实业资本或产业转型的机遇。由于商业类的上市公司均位于市区黄金地段,土地升值潜力巨大,其壳资源价值一直颇受众多资本大鳄的关注。如近期股权转让的长百集团(600856)、ST秋林(600891)、ST民百(600738)、陕解放A(000引6)、友好集团 (600778)、西安民生(000564)等,这些公司在引进新的实力资本后,有望进行产业转型或开展多元化经营,以进一步降低主业单一的风险。
水平单一连锁零售的旗帜
1986年,广东汕头17岁的少年黄光裕与长其3岁的哥哥黄俊钦,携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做商品贸易。一年后,因不满当地人轻易承诺疏于兑现而转战北京。初到北京的黄氏兄弟看中了珠市口的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但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相反电器却非常热销,于是改卖起了电器。1987年 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黄家兄弟没有采取一般商家所采用的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短期做法,而是建立了“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这一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立业之本。
1993年,国美开始在北京地区增开多家分店。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国美准备实施全国扩张战略前夕的1998年,黄光裕却把经营大权托付给妹夫张志铭,自己另外成立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国美幕后。2004年6月,国美电器以88亿元借壳中国鹏润上市。在国美借壳上市一案中,黄光裕持股100%的英属处女群岛注册公司Ocean-Town持有国美家电65%的股份,余下35%由黄光裕持有。当时的“壳”——黄光裕持股66.9%的中国鹏润通过收购Ocean-Town的全部已发行股份,进而控制国美家电65%的股权。2005年 1月,国美电器从黄光裕手中买下这35%,对于此次收购,黄光裕曾经坦言,”让上市公司收购这余下35%股权,这是我作为企业创办者一直以来的愿望,这样,国美电器将正式变更为外资独资企业,但是国美的根在内地,这只是我们融资的需要。”
相对于传统渠道,国美作为新兴渠道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1.成本与价格优势,新兴渠道具有规模经营的优势,像国美1年近几百亿元的销售规模是传统商场无法比拟的,规模的优势使得国美这些新兴渠道在采购中能够拿到生产企业更多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这样的规模也使得平摊到单个产品的管理费用、推广费用、宣传费用等费用降到最低。
2.分销优势,一方面新型渠道的销售渠道能够覆盖全国的大多数区域,而传统的百货商场仅局限在所在城市,甚至是所在的商圈范围.另一方面,价格上的优势也使这些新型渠道能够迅速地将产品销售出去。
3.专业化优势:以家电连锁企业为代表的新型渠道只经营家电产品,而不涉及其他类型的产品。这样从员工的专业化知识,还是对所进产品的质量把关上,都是百货店所无法比拟的。
对于家电生产企业,国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1.快速分销产品,生产企业借助新兴渠道迅速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全国。
2.降低流通风险和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现款现货,规模采购,使厂家的生产更具计划性,规避了产品积压的风险,也节省大笔的宣传推广、产品促销和人员管理费用,使面市的产品成本更低,从而更有竞争力。
3.能够更专注于生产环节,生产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技术应用、产品改进、成本控制等方面,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999年以来,国美不断为自己的零售帝国战略布局:以北京。上海、广州为3个圆点,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华北、华东,华南3大片区。1999年其销售额18亿元,2000年35亿元,2001年62亿元,2002年120亿元,2003年180亿元,2004年300亿元。以国美为代表的家电连锁经销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家电流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在国美之后的有南京苏宁和上海永乐,这3家家电连锁企业在2004年销售额已占到国内全部家电产品销售额的30%。今后,在中国还将出现家具、玩具和办公用品等水平单一的连锁大卖场。国美也向外界公开表示,在覆盖全国所有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后,国美将进入国际市场,逐步树立国美的国际商业品牌。
中国的零售轮假说
零售轮假说(wheel of retailing hypothesis)是马克奈尔(McNaJr,M P。)1958年提出并成为零售业态变迁理论的早期假说。零售轮假说将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解释如下:
一般来说,一个新的创新型零售商开始总是通过使用各种新技术或提供较少的零售服务来降低其经营成本,并以较低的姿态和较低的毛利率,大量而低价格地销售畅销、周转快的商品来进入零售领域的。由于这种经营方式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从而便取得了经营上的成功。于是,便出现了与这个零售商所采取的经营方式相类似的模仿者的出现,并开始发生激烈的价格竞争。这个创新型零售商为了使自己与竞争对手相区别,便开始提高服务和商品的档次,改善经营设施和环境,以扩大毛利。其结果则导致了这个创新型零售商丧失了当初的低价业态的性质,从而又导致另一个新的创新型零售商的进入。同样,这个新进入的创新型零售商仍会重复刚才那个创新型零售商所走过的道路。这就是零售轮假说的主要内容,即零售轮每转一圈,就会有一个或一批新的创新型零售商的出现。
百联是政府扶植的产物,国美是个人奋斗的民营资本产物,但它们现在都成长为公众公司。错层多业态协同零售形式和和水平单一连锁零售形式是当今中国零售业改革重整中令人瞩目的战略模式,涉及到业态的选择、资本的运作、供应系统完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再造和创新。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篇4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的国际连通,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碰撞加剧,思想交流空前活跃,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发展、和平、速变、多元和合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和特征。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深受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显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特殊教育从慈善型向权益型转化,特殊教育普及运动方兴未艾
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特殊教育在当代社会已经不是正常人对残疾人的一种施舍和福利,而是人的一种平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益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潮,但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是通过法制(如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立法)加以保障和实现的。因此,当代特殊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以法制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权益型教育。2、90 年代初期兴起的世界性的全民教育运动:以保障受教育权为核心、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指向、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
3、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殊教育的主题和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特别是区域、农村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快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或称为“全纳”)
1、走向融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隔离教育——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
第一阶段。隔离教育: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几种观点都是在对隔离教育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正常化:纳吉指出,对残疾人的一切措施必须正常化。所谓正常化是主张智力落后者(和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方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与这一思想相呼应地是“非机构化”运动的开展。
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邓恩对特殊儿童隔离式的教育安置方式和标签化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德诺的“瀑布理论”(最少限制环境理论。其核心就是要让特殊儿童尽可能与没有残疾的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即使特殊儿童接触正常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少限制理论成为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从60、70 年代到80年代,一体化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运动。
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人们对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再如无类别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评估方式的改变等。
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的目的追求及价值。但也存在者事实上的双轨制和特殊儿童的“无归属感”及两个体系和教师之间的磨合问题,因此,到了九十年代人们又提出融合(全纳)教育的理念。
第三阶段。融合教育阶段。九十年代中期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发表了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这个《宣言》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走向融合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全纳)的理念,并对融合教育理论系统进行阐述。融合教育理念的内涵、原则。《宣言》提出了实施融和教育的五个原则:
(1)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以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
(2)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3)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4)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5)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最终提高其成本效益。为了实现全纳教育原则,《宣言》还就改革和建立教育制度、全纳性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早期干预等提出了具体措施。
《宣言》所阐述的关于融合教育的基本观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要点:
(1)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包括残疾学生,无论你是谁,大家都是人,都有权接受教育,因此,“零拒绝”是其基本原则;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减少排斥,促进积极参与与合作,是其基本要义和操作策略;维护教育公平是其价值取向。
(2)融合教育又是以人为本、照顾差异的。因此,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要考虑儿童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学校必须以一种儿童中心的教育学观点来接纳和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促进他们的多样化发展。
(3)融合教育势必要求建立一种全纳的教育体系和支持体系(没有支持,就没有融合),即所谓三位一体(融合)趋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劳动就业一体化。因此,融合教育是教育制度的根本改革和重构。
(4)融合教育是要通过教育的无歧视和融合、以达到创造欢迎残疾人社区和建立全纳社会及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从这层意义上讲,融合教育与我国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理念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因此,我认为,融合教育的理念是相当先进的。
融合教育提出的背景:
1、世界性的民主化进程。全民教育运动。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及实践运动的内在逻辑。因此,我认为,融合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特殊教育理念和实践运动的必然结果。
2、走向融合是隔离教育与融合教育多样化并存、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
3、走向融合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过程。①发达国家融合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尝试。②走向融合:中国的原创性探索——随班就读的实践、困境和出路。③特殊教育学校在随班就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特殊教育制度从一次性封闭教育向开放性、反复回归的终身教育制度体系转型
1、终身教育制度。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终身教育理论。这一切对于校长、教师和学生意味着: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一体化的终身特殊教育体系。制度建设目标和政策。
3、加快“两头延伸”的制度建构。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启示: ①重视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 ②加快高中(职业教育、生涯教育为主)及高中后教育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从培养一技之长的“工具理性观”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的转变;特殊教育在量的扩张同时,更加关注质的提高。
1、教育目的观。(社会观、人本观、)
核心问题是把残疾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把他们培养成仅有一技之长的、“工具理性”的人?还是把他们培养成适应21世纪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自立、自强的人(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澄清认识上的三个误区:一是人的培养规格弱化和降低标准的问题;二是对残疾人生命的力量的认识问题(多元智能观);三是人的片面发展观的问题(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为此,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①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统一;
②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统一;
③学会做人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统一;
④身心发展的统一。
2、课程改革。
课程观上的素质教育取向。聋校的课程改革。聋校的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改革的大思路是比较一致的,即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动力),通过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但也有聋教育自身的特点:
(1)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在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的同时,重视潜能的开发;注重形成学生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能力的形成。
(2)在课程结构上,努力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增设“沟通”等综合性课程。
(3)在课程的实施上,关注个体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强调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生活化、综合化、生态化和校本化——多样化的样式。如“功能性课程”,“环境生态课程”等。
3、教学改革。①合适教育的理念。②个别化教学计划(特殊教育教学的本质和灵魂)。③合作教学。
4、教学评价。多元评估方式,如实作评估,生态评估、功能评估、档案评估等。
5、提高质量,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视角和方法、校本培训。
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和学习方式、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①为残疾人的教育和学习提供了方便和更好的条件; ②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带来特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安置方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促进了特殊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作为障碍补偿和机能训练的康复、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
3、脑科学、生命科学、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神经系统、生化和基因等方面为人类更深刻认识障碍的机理、机制及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六、特殊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
1、“地球村”和“国际人”概念的提出。
2、国际化进程中多元文化融合、碰撞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培养问题:民族性与国际性、民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篇5
(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
(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 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 Space)进行几何推理。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3)在现代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量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4)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
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2 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新的科学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形成前沿科学。前沿科学也就是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之间的界域。前沿科学具有明显的时域、领域和动态特性。工程前沿科学区别于一般基础科学的重要特征是它涵盖了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超声电机、超高速切削、绿色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创新的关键是机械科学问题还不明朗。大型复杂机械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和产品创新设计、智能结构和系统、智能机器人及其动力学、纳米摩擦学、制造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超精度和微细加工关键工艺基础、大型和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基础、虚拟制造
和虚拟仪器、纳米测量及仪器、并联轴机床、微型机电系统等领域国内外虽然已做了不少研究,但仍有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信息科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的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的面貌。因此,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会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2.1 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制造环境。随着对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与制造有关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这一领域有如下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1)制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大量制造信息向知识和决策转化。
(2)非符号信息的表达、制造信息的保真传递、制造信息的管理、非完整制造信息状态下的生产决策、虚拟管理制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和制造、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的控制科学问题。
这些内容是制造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融合的产物,构成了制造科学中的新分支--制造信息学。
2.2 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来探索具有新原理、新功能的元件和系统。MEMS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类产品的袖珍化、微型化,成数量级的提高器件与系统的功能密度、信息密度与互联密度,大幅度地节能、节材。它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用尖端直径为5μm的微型镊子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制造出3mm大小能够开动的小汽车;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像蝴蝶大小的飞机等。MEMS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技术全新的领域和产业,具有许多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通信、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家庭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机械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早在1959年就有科学家提出微型机械的设想,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转子直径为60~120μm的硅微型静电电动机,显示出利用硅微加工工艺制作微小可动结构并与集成电路兼容制造微小系统的潜力。微机械技术有可能像20世纪的微电子技术那样,在21世纪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近10年来,微机械的发展令人瞩目。其特点如下:相当数量的微型元器件(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和微型执行器等)和微系统研究成功,体现了其现实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种微型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微细加工等技术已成为微系统的支撑技术;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
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
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 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 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去,将可能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今后应关注的研究领域有生物加工技术、仿生制造系统、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组织工程学,以及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关键技术基础等。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先发展,如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P、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IMS)国际合作计划、韩国的高级现代技术国家计划(G--7)、德国的制造2000计划和欧共体的ESPRIT和BRITE-EURAM计划。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九个方面:(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4)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制造装备。(6)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7)实施无污染绿色制造。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篇6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作 者:刘中起 尚群 作者单位:刘中起(上海行政学院城市社会研究所,上海,200233)尚群(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3)
刊 名: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DI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F291.1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战略室内陈设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篇7
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便利、舒适地居住环境, 现代室内设计开始着重于它的个性化与智能化。将传统室内陈设设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采用智能的科学方式来规划整个室内家居空间, 并且将智能化渗入到人的心理领域。智能家居与室内设计关系紧密:人类居住的环境处在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智能生活要靠智能化的家居设计来完成。
二、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通过自动控制、网络通信及音视频等各种技术的结合, 形成了高效地智能管理系统。提升了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艺术性和处理家庭日程事务的便捷性, 并实现了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三、室内陈设设计的概念
室内陈设设计是在整个室内空间装修完成之后, 对其可移动的物体进行的软包装设计, 其中包括选购家具、装饰品的摆放等。室内陈设品是户主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寄托, 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户主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情趣, 是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灵魂所在, 与空间的情调和风格相呼应。
四、智能家居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及优势
1. 防盗报警系统, 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当你上班或者外出打开安全防盗报警系统时, 一旦家中有非法入侵、起火、燃气泄露、老人突发心脏病等, 报警系统就会立即自动通过普通电话通知您, 由您来选择报警方式和监控方式。防盗报警系统让你可以随时关注到家里的安全状况, 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2. 赋予空间美感
智能家居赋予空间的美感是显而易见的, 在以前的设计观念中, 房间在装修工序上就很繁琐, 而且效果有时候还会出现不尽人意的时候, 于是就会想到现代智能家居既可以用来点缀、填补空间, 而且还可以迅速改变整个空间环境, 适应人性中喜新厌旧的需求,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智能家居使“苍白、单调、无味”的室内空间变得更充实、更完美。
3. 柔化空间
设计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植物代表着生命与希望,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被大量的运用到室内空间中。室内绿化不仅能净化空气又能给空间增加活泼的线条、明快的色彩, 还能调节视觉疲劳。而织物一般质地柔软, 手感舒适, 使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从而缓和了室内空间的冰冷感、生硬感, 起到柔化空间的作用。
4. 调节环境色彩
室内环境中需要有一个主的色调, 再配以点缀色才得以丰富多彩。因而室内色彩需要进行整体控制, 使得室内空间各个面的色调统一协调, 但太过于统一又会使空间显得缺乏生气、单调无味。陈设物既能增加室内色彩还可以点缀空间, 个性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使空间环境有了生命力。需要考虑整个空间的色调协调统一并有秩序感, 切忌添加过多过杂的点缀色彩, 这将使得空间显得凌乱无秩序。
5. 节能灯光亮度随意调节, 改变个人心情
宾朋聚会时可通透明亮, 二人世界时可温馨浪漫。各种情调, 随意设计。时尚—场景功能创造出“离家”“回家”“会客”等灯光场景, 提高生活品质。遥控可以无方向, 能穿透砖墙, 家中的任何位置随意控制浪漫、会客灯光随心所设, 离家回家随意可控多路灯、多遥控器可控公共传统照明使用模式, 可谓是突破性革命, 轻松遥控, 舒适、时尚、便捷数字化崭新生活用灯!
五、室内陈设设计的发展趋势
智能家居系统是在室内家居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室内设计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经之路。先进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融入我们的生活。
室内设计已经渐渐脱离传统的造型设计和“搭积木”式摆放家具的时代, 而是遭到智能化的敲打与洗礼。在传统的家用电子电器里加载一个网络芯片, 就可以把普通电器升级为智能家电, 网络化的信息家电。智能化, 不仅体现在家用电器设备上, 还体现了人性化和安全化上。智能家居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人, 让智能家居系统适应于人的生活方式来服务户主, 创造一个集安全、舒适、环保、节能、智慧于一体的居住环境。从技术的角度具体来讲, 智能家居在未来的将朝以下方向发展:触摸控制、智能手机、无线与有线控制系统, 通过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科技手段控制整个家庭内外部可移动的电子设备, 保证高要求的生活质量。
21世纪的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时期, 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质量也在日益增长。如何设计出安全、健康、适用、美观、能满足现代室内综合要求、具有文化内涵的室内居住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去钻研和探索智能技术融入到室内设计中来。智能家居中的现代高科技和信息化将与传统室内装修相结合, 成为未来室内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室内设计也与现代科技出现高度融合, 人们对室内的居住品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智能家居就应时而生, 出现在人们日常家居生活中。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家居陈设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家居,室内陈设设计,运用与优势,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绮曼, 郑曙暘.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黄艳.陈设艺术陈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美) Steven Goodwin.Linux+曙莓派玩转智能家居[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3]周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篇8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实现三十多年以来的巨大转变,对外投资增速已超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速。2014年既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满载而归的一年,也是中国企业从“制造商”向“投资家”转变的一年。
中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扩张无疑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并将持续改变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中国对外投资项目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还有的引发了与投资地严重的冲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大背景下,中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也会有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应该引起投资主体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一)投资进度:中国企业加快对美国的投资脚步
中国海外投资的目的地国家有一个明显特征,即直接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发达国家,工程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海外投资的份额中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其中企业投资最青睐的目的地之一是美国,2014年对美国投资增长了23.9%,投资领域涉及金融业、能源业、科技、房地产、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甚至交通运输业等各个方面。据美国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统计,2000年至2014年间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额达到475亿美元,而超过90%的投资额是在最近五年内涌出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15)》,对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预测,其中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主权债投资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和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面临风险最低的国家,也是中国海外投资特别是技术和品牌寻求型投资较好的目的地。2015年9月17日,在习近平主席访美前几天,中央财办在中美经济合作通气会上透露,中美将成立高速铁路项目合资公司,建设并经营全程370公里、连通赌城拉斯维加斯到洛杉矶美国西部快线高速铁路,这也是中美经贸合作的重大基建项目之一。海外机构估计,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将会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最佳选择地,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热情将持续不减。
(二)投资领域:信息产业和能源产业成为对美国投资的主要行业
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虽然涉及金融业、房地产、农业、影视娱乐业、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各种领域,但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的投入最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走技术制胜的发展战略,高新技术成为投资战略的核心驱动力,这种“研发技术”式的投资战略使互联网企业走在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前沿,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借势纷纷抢滩上岸。2015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百度CEO李彦宏作为代表团成员,与美国企业家代表展开战略对话和合作磋谈。2014年阿里巴巴至少投资了六、七家美国科技初创公司,力图接触硅谷圈子,占领国际市场份额。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体量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代价之一是能源越来越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消耗占比太大,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以上。而美国近年掀起的“能源革命”、“页岩气革命”,低价又丰富的资源型产品吸引了更多中国投资者的目光。据荣鼎公司统计,2013年中国企业仅在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就完成了32亿美元的投资项目。美国稳定的政治地域环境令企业投资更有保障,不会发生2011年南苏丹政局不稳定令中国在苏丹的大多数油井关停的情况。据美国皮尤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达542亿美元,主推“新能源战略”的美国正好契合了中国“走出去”投资新能源的需求。
(三)投资方式:并购投资超过新建投资成为主流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方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并购投资为主、新建投资为辅,尤其最近几年跨国并购如火如荼,投资额度一路飙升。为什么中国企业青睐并购投资而对新建投资略有拘束呢?最大的原因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依旧缺乏,而通过低成本并购,能够迅速获得美国企业的品牌、关键技术、管理能力、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国际销售的渠道,并且风险较小、效益明显。而直接新建工厂进行绿地投资可能更具有一定的风险,且建设周期长,效益产出时间长,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项目的技术、规模、控制权等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投资方略来设计。
最著名的案例,有发生在十年前的联想集团并购案:2005年联想花15亿美元买下IBM个人电脑分部,迅速完成了中国公司在美国最大的一笔并购,通过增加研发投资,推动移动通讯、台式电脑和工作站解决方案的创新,研发最新技术,同时扩大当地组装规模和定制业务,联想的并购取得了双赢的结局,当地政府也很满意。2014年中国企业共收购159家美国企业,多于瑞士的70起、英国的62起、德国的36起。
绿地投资因为要新设立工厂而比跨国并购更能吸纳劳动力和增加税收,也受到东道主的热烈欢迎。比如美国俄亥俄州支持中国企业新建投资的力度大于并购投资,州政府的招商团队明确表示有充足的资源帮助绿地投资企业选址、建厂。2014年5月28日,中国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龙集团)投资近1亿美元,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一个叫“松山”的小镇兴建的大型铜管厂投产,结束了方圆几个县市近半个世纪没有新建一家制造工厂的历史,当地政府与民众一同欢庆,仿佛过节一样。
(四)投资主体:民营企业成为对美投资的主角
我国对外投资在各个区域无一例外是石油、化工、铁路和电力企业等大型国企唱主角,比如中海油2012年以151亿美元全资收购了加拿大Nexen石油公司,中国中铁2010年承建印尼的一条煤炭运输铁路线并且获得24年的运营权,中石化和中石油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等,均让民企领军企业华为等相形见绌了。但是,中国对美投资却是民营企业占绝对数量,尤其是最近三、四年,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所主导的投资在迅速降温,私有企业并购和投资可谓如火如荼。根据美国荣鼎集团统计报告,2013年中国对美投资82个项目,包括44宗并购案和38宗“绿地”直接投资案,总价值达140亿美元,民营企业对美投资占交易数目的87%,价值的76%。其中双汇肉联厂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成为当年对美国投资的最大案件。
在2014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主体中,私营投资者占76%,其交易总额占到全部交易的81%,国有企业只在房地产等几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占有重要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综合原因,一是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国有企业主导的大型基础项目和资源上,而美国基础建设比较发达、能源开发比较领先,对中国直接投资没有大型项目的整体需求;二是民营企业投资方向和选择比较灵活,在美国的投资受到的束缚较小,投资食品、轻工、文化等方面的领域成功的概率相当高;三是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警觉,尤其对高端领域的投资审查特别严格,对国有企业的大型并购投资设置不少门槛,反而对民营企业的投资网开一面。
二、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持续高涨的成因
(一)国内背景:产业升级需要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模仿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建立的推动日本产业发展的“雁行模式”,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全面承接了来自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甚至欧美国家的中低端制造业,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加工厂,制造业体量连续超越德国、美国和日本后坐上第一把交椅。在换取巨额外汇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生态和产业结构无法突破瓶颈,产业梯度转移无以为继的巨大问题。
几十年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使中国企业有了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底气,这也是一场国内产业升级的突围战。而急需开发的欠发达国家和中低端产业乏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中国企业开疆拓土的黄金宝地。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和美国企业研究发布的“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库显示,2005-2014上半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排名中,美国以679.6亿美元位列第一,澳大利亚、加拿大分别以589.3亿美元、392.5亿美元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居第10的法国也有106.4亿美元。
(二)国际背景:制造业低迷与美国再工业化运动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制造业一直萎靡不振。中国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却一枝独秀,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以2007年6月至2013年7年间的工业产值比较,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下降了1.2%,欧盟下降了9.3%,日本下降了17.1%,而中国则上升了96.8%,几乎翻了一番。在种背景下,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审视国内制造业布局,而美国则启动了再工业化运动。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大量实体产业的对外转移,导致制造业产值与就业比重持续下滑、服务业份额快速上升的经济“软化”现象。这就是发达国家普遍呈现的“去工业化”现象。所以,2009年奥巴马政府强力推出了重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战略,一批布局海外的传统造业纷纷撤离海外,重新回归美国本土。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虽然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为中国制造企业可以借势投资美国制造业的空档领域,进而转移国内业已饱和的产能,占领一些高端制造业回馈国内产业的整体升级。
(三)企业因素:破除贸易壁垒与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中国企业来说,除了转移产能和寻求海外市场,投资美国主要还是看中了美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避免贸易壁垒等困扰外向型企业的因素。前面说过,美国不论经济环境还是市场环境,都是全世界最佳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投资环境相对透明、成熟,除了人工以外投资成本相对也低。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频繁的贸易壁垒和双反调查,我国外向型企业到出口市场投资也是一种出于自保的经济行为和理性选择。1990年美国接受外国总投资中,日本投资占了20.7%,日本通产省给出的原因就是“避免贸易摩擦”。2012年中国玻纤拟在美国投资3.31亿美元建设一条生产线,公告中就提到应对海外反倾销压力。
三、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
(一)前车之鉴:日本“购买美国”损失惨重导致20年经济低迷
30年前日本挟强劲的产业优势和出口盈余大举投资美国资产(到1990年日本对美投资总额超过831亿美元;五年中几乎增长了4倍),大有买下整个美国的架势,造成美日关系紧张、美国围猎日本资本的局面,最后导致日本血本无归,经济一落千丈。当年日本在美投资有三大特点:一是在汽车、电子、钢铁等劳动密集的行业挑战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公司;二是日本企业拒绝本土化,以自有商业文化模式和供应商网络对抗美国企业个性化、互动式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文化模式,导致日本企业水土不服,处处碰壁;三是日企大量购买美国地标性地产或有争议的产业,引起美国政府高度警觉甚至普通公民的强烈反感,特别是以房地产、金融业以及影视娱乐业为主的投资,风险较大,通货膨胀时很难收回成本,最终在美国强有力的金融狙击战中铩羽而归,致使日本经济一落千丈。
中国投资者也要防止出现当年日本在美国“购买狂欢潮流”动向。截至2015年3月的前12个月内,根据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NAR)数据,中国买家同期投资了286亿美元于美国地产市场,占到了海外买家成交额的27.5%。2015年上半年,中国资本流入美国商业地产的总投资额高达36.76亿美元,已大大超过2014年全年的19.62亿美元。比起“土豪”的一掷千金,国内领头房企更是不甘示弱,2013年至今以万达、绿地、万科为代表的地产商在美投资已经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如何避免走日本的老路?如何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日本的教训值得吸取。一是投资领域要紧紧咬住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尽量不要和美国占主导地位企业形成竞争,脚踏实地、稳健行动是为上策;二是企业要尽快融入美国的管理、商业、文化氛围中,安分守已、规范行事为良策;三是尽量不要大规模染指杠杆作用强的房地产,避免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带来的巨大损失。最后还是要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美国成熟的市场上赢得投资先机、站稳脚跟,进而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二)逾越障碍: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投资的安全审查带来的风险
美国虽然是自由市场,但对外国资本的进入还是设置了重重的门槛和障碍,尤其是所谓以国家安全名义进行的审查,往往很容易招致投资者的失败风险。这不单单针对中国的投资,对别的国家投资主体都是一视同仁,例如2006年美国政府就拒绝了迪拜港口集团收购六个美国海港的管理权。随着中国成为对美最大投资国,安全审查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并且也导致了一些项目中途流产;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收购案宣布之后四十天即宣告失败;2010年,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Hummer品牌的竞标失败;2012年北京卓越航空收购美国老牌飞机制造商Hawker Beechcraft(豪客比奇公司)的计划失败等等。中国对美国投资的不断增长,已经引发了美国国内有关国家安全顾虑的担忧,2011年11月,美国国会开始对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公司在美国拓展业务期间是否造成“潜在国家安全威胁”进行调查,随后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华为、中兴的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设立于1988年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代表美国政府,在2012年对114宗海外企业并购本国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安全详查,其中对中国投资的详查就占据了20%,中国已成为被美国详查“海外企业并购本国企业”最多的国家。
中国企业如何逾越美国安全审查的障碍?一是遵守美国的法律法规和游戏规则,不能用国内的潜规则和想当然解决投资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和实际问题,更不能采用不当手段走捷径,四川腾中重工并购美国通用Hummer品牌的竞标失败的教训是一个十分深刻的案例。二是做好做足准备工作,稳扎稳打,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游说”的方式为投资打下坚实的基础。“游说”是中国企业投资美国采用的惯用手法和公关策略,效果相当好,例如2000年在国会对中国联想集团为了摆平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并购审查,聘请了老布什和福特总统任内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考克罗夫特,在收购前就做了充足“游说”准备,最后顺利通过了安全审查。三是要明确投资目标尤其是收购目标,正确判断和把握收购时机。比如中国企业运用最多的一种投资模式即是并购脆弱的或经营不良的商业目标。而对CFIUS重点监控的投资领域的敏感项目要慎之又慎,如通讯、能源、军工、基础设施等等。
(三)制度保障:积极推进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建设进程
2015年9月习主席出访美国达成了49项共识,其中近20项涉及金融和贸易合作,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也取得了进展,双方承认达成一项高水平投资协定是“两国之间最重要的经济事项”,并承诺要“强力推进谈判,加快工作节奏”。BIT于2008年6月启动谈判,已进行了十几轮磋商,进展十分缓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讨论的内容包括:“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投资准入和投资运营、权利平等、投资补偿、资本自由转移、监管透明以及争端解决等等。“国民待遇”问题包括投资准入即“负面清单”的问题,它是BIT中最为核心和敏感的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推荐阅读: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运营模式分析及未来五年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1-2015年)08-16
中国未来服装发展趋势08-28
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08-30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09-03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10-05
中国发展趋势是什么05-23
论中国对外发展趋势10-08
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07-06
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05-20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