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2024-05-24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通用11篇)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篇1

养生旅游发展趋势

作者:hhl文章来源:点击数:450更新时间:2012-6-29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单纯的养生已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融合时下发展迅猛的休闲旅游,养生休闲应运而生,并开始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一种趋势。

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养生旅游相比,现代养生休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普适性:传统观念认为养生旅游者的主要针对的是“亚健康人群”或老年人群,但实际上,养生休闲涵盖所有追求健康快乐生活的人群,他们不是“病人”,又不同于普通的游客,是具有较强的养生目的性。因此对其进行的康复保养不宜在医院或养老院进行,而因根据不同的心理需要进行目的地的选择。游乐体验性:养生休闲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易于使游客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其游憩方式更易于大众接受,形成一种游客与其习惯性生活方式本身的游乐体验性互动。

综合性:养生休闲是将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理论同现代生活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休闲方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既注重养生的功能,也注重养生过程的休闲性和体验性,它是将养生这一康复过程娱乐化、休闲化。

科学专业性:养生休闲活动开展的本身是以中医为理论核心基础,强调自然生态的要素,逐步融入了西方现代康疗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特点。某些养生休闲活动的开展需要在专业人员的主持指导下,按专业规范和规定程序进行。

教育性:通过养生休闲活动的参与能够构获得“健康教育”,提高“认知水平”,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科学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同时促进人们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篇2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旅游文化景点、民俗节庆旅游、民俗旅游商品、民俗艺术表演、民俗旅游服务以及民俗旅游线路、民俗街区、民俗主体公园、民俗旅游主打项目等,发展业态逐渐多元化。

(二)民俗旅游发展中产业融合与创意开发并重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民俗资源因为其唯一性、品牌型与不可再生性,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民俗文化大多口传心授,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在场,在传播过程中双向互动。创意产业是民俗文化在新时期实现功能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与多业态融合,在保持精神内核和象征符号的前提下,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动漫产业、电影创作、电脑游戏、民俗歌节、民间工艺、广告创意等开发中的民俗元素,凸显出民俗与各业态深度融合和创意发展的现实。印象刘三姐、大宋东京梦华等项目更是将民俗的创意开发演绎地淋漓尽致。

(三)民俗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俗保护尚未形成自觉意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民俗文化在被过度开发的过程中其原生态和本真性在逐渐变质。外来文化的强势进入,也对民俗文化空间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独特性也在削弱。我国很多民俗旅游地淳朴的民风、独特的饮食、古老的习俗、独有的民居正在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呼之欲出,可是民俗文化保护单靠大型的社会文化运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社会的自觉意识,尤其是开发保护部门和相关责任部门的自觉意识。

经济利益的冲击下,民俗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我国很多地方的独特民俗正是由于其特色化和唯一性才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去探异、求奇,可是旅游开发部门的为经济利益开发的各地大同小异的民俗旅游项目,使得民俗泛化,失去了其本真性和原生态。

表演性和舞台化在失去原生性的同时也忽略了品牌化的打造。我国的传统民俗、传统节庆、民间歌舞、民俗仪式等都是在长期的民俗文化空间环境中创造、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很多旅游景区、景点的舞台化表演使得民俗活动常态化和庸俗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其唯一性和原生态。如民俗村的节庆表演,天天在过节,节日的周期性与神圣性被极大地削弱了,同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

三、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自2010年以来,由于我国各地高铁的开通,民俗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心理,是一种具有民俗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趋于表演性、程式化,各地民俗节庆的大规模开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日益凸显出民俗在脱离原生态的文化生存环境。未来,民俗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文化、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共生,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民俗旅游环境。

(一)选准突破“亮点”,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施集中开发,在重点开发的区域选准民俗旅游亮点,依托当地的交通、旅游基础设施、资源特色与品位、文化积淀、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细分,考虑民俗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实现亮点对一个区域的带动,以点带面,打造民俗旅游特色品牌,借助于整合营销和商业运作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形成民俗旅游发展的后劲。

(二)注重民俗文化保护,精心设计民俗旅游项目

民俗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进入大众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民俗旅游越来越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项目和重要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民俗旅游的破坏性开发,程式化、表演性以及同质化,使得民俗的原生性和特色化逐渐消失,保护民俗文化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当今,旅游服务进一步提出标准化、人性化、特色化和专业化,民俗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精心设计旅游项目才能保持其吸引力。为此,应挖掘民俗资源的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传统艺术、新型业态完美融合,突出民俗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三)完善管理,健全法制,形成民俗旅游保护自觉意识

民俗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与管理的完善,法制的不健全使得破坏性开发与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因此,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破坏旅游地民俗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干预,保护民族民俗文化,才能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完善的管理和健全的法制,形成全社会民俗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四)民俗旅游开发实现从单纯产业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型

在世界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本位”意识依然居于主流地位,但今天民俗旅游的产业本位意识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社会本位”意识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政策。

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转型

一、转型背景

1.国际比较

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快车道。近年来旅游发展的各项宏观数据比较理想,零六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幅度下降了,由原先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零六年的百分之六,比往年下降了四到六个百分点。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其必然性:中国旅游业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在此规模的基础上不会总是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也存在偶然性,从国际影响来看,2006年日本市场下降很大,主要原因是中日关系的恶化;另外還有一些是阶段性的原因。

国内旅游,现在已经超过了十三亿人次,这意味着中国每人每年平均出游一次。实际上情况并不然。有的人一年出游多次,有的人多年不出游一次。国内旅游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但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或者三十的增长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旅游市场已经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转向一个平稳发展时期。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转化。这种阶段性的转化对于中国旅游企业来说,意味着新的蛋糕已经不会再迅速扩大和发展了。

2.国内比较

从国内比较来看,旅游业客观上出现三个相对下降:

(1)在对外经济体系中地位相对下降。这几年中国外贸爆炸性增长,使中国现在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外贸近年来年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三十,而且是进出口同时增长。这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巨大的国际关注。中国现在的外汇收入是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说起来是件好事,可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个不小的压力,它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危险同时存在。具体分析,一亿美元的外汇需要八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动,这八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动本身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因素。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去年旅游外汇收入三百多亿人民币,与进出口总额比起来,所占比重很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上半期,国家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外汇,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导向,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旅游在对外经济中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零六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体系做了一次大的调整。调整之后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了,零五年比重下降了零点八个百分点。当然这是因为统计方面而引发的一个相对变化,但是这个相对下降也需要关注。

二、产业转型

1.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业转向复合型旅游产业

一说旅游,习惯性的思维还是观光,到现在为止多数地区仍有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说到发展旅游就得研究开发几个新景区,这是一个本能的思路,现在看起来仅这么做已经不能对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旅游是包含四类产品内容的复合型产业,第一观光,第二商务旅游,第三度假旅游,第四特种旅游。这四类产品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转向,即如何从单一转向一个复合,尤其是在一些观光旅游资源并不具有非常强竞争力的地区。如果不能完成这个转型,实际上就意味着竞争力在下降,即使是观光资源非常强的地区也涉及到转型问题。北京市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就明确提出,北京的观光景区不能再继续以以前的方式开发,尤其是些远郊区县。从中国旅游业现在取得成就来看,旅游成在观光;从未来发展来看,旅游很可能败也在观光。所以如果不完成转型,就意味着中国这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势必会下降。

2.从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里,旅游业划分在传统服务业,中国多年以来将旅游业定义为新兴服务业。但是新兴未必是新型,新兴代表原先没有现在兴起,而新型则表明发展的形态是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服务业应该是现代服务业,下一步旅游从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的任务更加艰巨。比如说旅游是为生活服务的,但是如果从商务旅游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也是为生产服务的,这是一个根本性认识的变化,意味着旅游要转向现代服务业,意味着整个的产业需要升级换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多数产业都完成了升级换代的过程,有些已经实现了几次升级换代。但是旅游产业基本上没有完成,甚至有些还没有开始,甚至全行业都没有升级换代的感觉,旅游业没有危机意识的原因在于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支撑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模式下可以维持生存的状态。但是现在市场情况在变化,旅游业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向平稳发展期,仅想依靠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的前景已经改变,这就逼着旅游业整个行业不得不转型。

三、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经济功能持续发挥、持续增长。但是面对三个相对下降的局面,即使想达到原来的比重也是有难度的。旅游创汇占中国出口创汇比较高的年份达到了百分之八,如果按现在来说,中国一年出口五千亿,五千亿的百分之是四百亿,比现在的三百多亿已经下降了,只占百分之六。再进一步的发展会如何都很难预测,前提是中国外贸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不会长期持续,因为它违背规律,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需要研究的是这个产业总体转型的问题。产业的总体转型具体来说涉及到旅游每个行业的转型,涉及到每个企业的转型。很明确的是,由于市场的转型使旅游行业全面转型已经开始,在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大批的企业会淘汰,一方面大批的企业会成长,无限的商机就是在转型过程中创造的。

参考文献:

[1]苗爱群.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2]陈群利. 毕节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01)

[3]郭丽. 赤峰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4]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 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03)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篇4

为进一步把握2013年中国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引导消费者旅游消费,发挥旅行社行业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中国旅行社协会所辖《旅行业》拟在会员单位内征询百名旅行社总经理意见,拟对2013年旅游产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现诚请您参与我们的调查。

填报单位:填报人:职务:

联系方式:

1、您认为2013年哪些新旅游目的地、新产品、新出游方式值得关注?

2、贵社在2013年预计销路最好的旅行线路或旅游目的地是什么?

(限3条)

3、贵社在2013年将重点推出的新线路(产品)是什么?(限3条)

请您在11月21日前回传本问卷(传真至010-65201449)。

我国海滨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篇5

内容提示:世界滨海旅游已经进入了消费大众化、产品多样化、追求个性化、市场层次化、发展国际化时代,我国滨海旅游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化,面对的却是一个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市场,也就是说我国滨海旅游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走完国外滨海旅游走过的路程,这就要求我国滨海旅游在各个层面都要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迈步。

滨海旅游作为全球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而中国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是在20 世纪90 年代。进入21 世纪以来,滨海旅游业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2006年,我国海滨旅游业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全年收入4706 亿元,增加值2400 亿元,比上年增长17.6%,2007 全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242 亿元,比上年增长19.9%,滨海旅游业迅速成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 年12 月,国务院42 号文件中把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发展海洋旅游成为重头,2009年底,国务院44 号文件全面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始了中国海洋时代旅游发展的新篇章。现阶段滨海旅游发展的特征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发展阶段与成熟市场的矛盾

国外现代滨海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经历了18 世纪初到19 世纪上半叶的起步阶段,19 世纪末到20 世纪中叶的发展阶段,20 世纪中叶至今滨海旅游发展的繁荣阶段。伴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世界滨海旅游热点目的地也在不断迁移,滨海旅游业经营模式、客源市场层次、旅游产品结构、服务设施水平、旅游营销与管理手段经过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选择已经非常成熟。我国滨海旅游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与国外市场相比消费层次、消费观念、发展体制不同,目前还仅仅限于国内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滨海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份额较小;旅游的目的是以游览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主,度假游客不是主要群体,高端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存在着滨海旅游初级发展阶段、中低端的市场供给和高端旅游需求的错位。

(二)打造国际级滨海旅游品牌产品

2009 年底,国务院44 号文件提出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设想,具体目标是把海南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将会带动我国各滨海区域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条件,推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力的滨海旅游品牌产品。建立在当地区域特色基础之上的沿海旅游地产品重组和产品创新,将会打开国际旅游市场,实现滨海旅游业的升级,加快我国滨海旅游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三)滨海旅游主体功能区划与产业布局

主体功能区划是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成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无论是从国家尺度还是某一区域讲,我国滨海旅游发展要素都各具特色,在综合的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明确区域主题功能定位,结合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进行旅游企业的最优化布局,有利于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滨海区域可以分为腹地、滨海、海滨、海滩、海岛、近海、远海具有不同的主体功能和开发主题的地理空间,最后构建若干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对各产业的整合、集成和引领,发挥滨海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功能作用。

(四)特种旅游蓬勃兴起

世界滨海旅游已经进入了消费大众化、产品多样化、追求个性化、市场层次化、发展国际化时代,我国滨海旅游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化,面对的却是一个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市场,也就是说我国滨海旅游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走完国外滨海旅游走过的路程,这就要求我国滨海旅游在各个层面都要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迈步。目前国际市场上滨海旅游除了一般的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活动项目外,特种旅游项目更是受到高端市场的追捧,特种旅游项目指的是娱乐性、参与性强、市场规模小但稳定、活动专业性强、消费水平高的旅游项目,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国家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像远洋探险、邮轮旅游、海上垂钓、海底潜游、海上高尔夫、荒岛生存体验等都属于特种旅游项目,我国滨海旅游在特种旅游项目的策划和经营上必须到达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提高国际力。

(五)文化与旅游结合将更加突出

进入21 世纪以后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旅游业只有通过文化的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泰国的普吉岛、印尼的巴厘岛、墨西哥的坎昆和美国的夏威夷在开发时如何发掘和整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或土著文化)来丰富和提升度假旅游产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坎昆被誉为世界第七大滨海旅游胜地,据统计到坎昆旅游的外国游客,三分之一是被玛雅文化所吸引,必到以坎昆为中心的各玛雅古迹参观。巴厘岛以典型的海滨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而闻名,巴厘人信奉印度教,教徒家里都设有家庙,家族组成的社区有神庙,村有村庙,全岛有庙宇125000 多座,该岛又有“千寺之岛”之美称,以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泰国的普吉岛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所有的建筑物都体现泰国建筑风格,来营造具有热带特色的景观环境。风情迥异的文化景观和多不胜数的节日狂欢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国滨海地区地域文化各异,旅游与文化的结合要注重民族海洋文化与本土历史旅游资源的结合、海洋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结合、民族海洋文化精髓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结合、世界海洋文化共性与我国海洋文化特性的结合。通过探索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模式与路径,不断创新滨海旅游产品,强化差异,塑造高质量的滨海旅游品牌产品。

(六)建设数字滨海旅游平台

运用高新技术、推广成熟技术、普及适用技术是未来我国滨海旅游市场参与国际的必由之路,滨海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和区域合作的发展道路,景区信息、娱乐项目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网络预订、海岸环境演变监测、区域旅游政策的制定以及旅游市场的预测,等等,都离不开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及现代数字空间技术对整个滨海旅游业起覆盖整合作用,借助于数字空间技术可以使滨海旅游业多个层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刷新和拓展滨海旅游业态。海南三亚为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数字品牌,把三亚市主城区、亚龙湾度假区、海坡度假区、大东海度假区完全数字化并搬上互联网,只要打开三亚三维地图主页,便可对三亚酒店、景点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交通路线、餐饮娱乐、购物等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极大的方便了游客,通过网络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力。

(七)生态海洋旅游备受关注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篇6

近日,发布的《中国体育旅游市场认知度及消费趋势在线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对体育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及当前的消费趋势等话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特别调查了国内居民对于巴西奥运游的态度。《报告》数据显示,参加过体育旅游的受访者比例不足10%,表明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对于巴西奥运游,有近七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前往巴西参加奥运游,没时间和费用高是主要理由,同时巴西奥运会开幕前的一系列负面报道也成为一个重要理由。

参加过体育旅游的受访者仅8.4%,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随着国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消费的日趋多元化,体育旅游逐渐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主题游项目之一。但是,根据同程旅游《报告》调查数据,仅有8.4%的受访者实际参加过体育旅游,表示“没听说过体育旅游”的受访者高达46.8%。调查对象全部为在线旅游用户,这表明体育旅游即便是对于消费观念相对前卫的在线旅游用户而言也属新鲜事物。

另外,从认知度来看,受访者当中能够全面理解体育旅游的比例也仅有41.6%,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观看体育赛事就是体育旅游,而对于深度参与体育运动的“旅游+体育”产品则缺乏认知,表明体育旅游的普及尚需时日。

足球等球类运动赛事是体育旅游市场最热门“IP”,男女需求差别较大

在体育竞技职业化的今天,各类赛事无疑是体育旅游市场的重要“IP”,那么究竟是哪些赛事在驱动体育旅游市场呢?

同程旅游《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旅游的体育运动类别中,按重要性排序前四名依次为: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等)、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如赛龙舟、斗牛等)、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赛车类运动(如F1等),对应的选择频数分别为39.5%、39.2%、33.8%和31.9%。

在体育旅游需求激发因素上,男性和女性有着明显差异。《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受访者选择球类运动为体育旅游需求激发因素的比例仅为28.8%,而男性受访者的这一比例则为48.7%,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田径类、赛车类及越野自驾等户外项目上。而另一方面,在地方特色体育运动、水上运动、体操等则以女性受访者选择的比例较高。这一数据表明,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旅游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包含体育赛事门票的旅游套餐最受欢迎,自由行更受青睐

目前,在线旅游、旅行社等商家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主要有包含赛事门票、交通、住宿等的自由行套餐产品和跟团游线路两大类,也有部分商家为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爱好者提供食宿和旅行观光服务,那么到底哪种产品形式更受欢迎呢?

同程旅游《报告》调查数据显示,76.1%的受访者最喜欢的体育旅游产品类别是包含了体育赛事门票的旅游套餐(一般为门票+交通+住宿等),喜欢相关跟团游产品的受访者仅占比23.4%。针对出游方式偏好的调查也表明,55.1%的受访者最喜欢的出游方式是自由行,喜欢跟团游的受访者比例为44.1%。

在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热爱体育旅游的受访者中,59.9%的人表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去参加。这一数据表明,体育旅游消费人群对于出游的时间、金钱等成本相对不敏感。

体育旅游男性比女性更舍得花钱,预算范围多集中在至6000元之间

对于体育旅游爱好者而言,他们愿意为一次出游付出多少时间和金钱成本呢?同程旅游《报告》数据显示,54.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一次体育旅游行程花费4至6天时间,愿意花费7天以上时间的受访者占比28.9%,另有17%的受访者仅愿意花费3天以内时间。预算方面,27.8%的受访者预算范围在至4000元之间,预算范围在4001至6000元之间的占比23%。

针对该话题的分性别统计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愿意为一次体育旅游花更多的钱,例如,愿意为一次体育旅游支付8000元以上费用的男性受访者比例比女性受访者高出了8.5个百分点。

巴西奥运游出游意愿仅31.9%,媒体相关负面报道是影响因素之一

巴西里约奥运会无疑是今年体育旅游市场最大的“IP”,国内不少旅游商家提前数月即开始销售巴西奥运游线路或相关套餐产品,那么国内旅游爱好者巴西奥运游的出游意愿究竟如何呢?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篇7

教育部 (教高[2001]4号) 文件提出“开展双语教学, 引用原版教材”, 并切实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后, 双语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早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学校及其诸多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均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此同时, 国内围绕双语教学, 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拓展和深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国家文化发展重大战略。可以预测, 在国家新的文化教育战略导向下, 各个高等院校围绕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将会成为学科建设的重头戏。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深化和推进既是国家新型文化战略的需要, 也是行业、专业属性的内在要求。因此, 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研究进展文献计量分析, 以明确此方面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态势, 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2. 国内研究进展计量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分析平台, 以“旅游管理双语教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段为2000-2013年。目前, 共检索论文7098篇, 其中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达1756篇。本文重点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文献来源、关键词及发表年度分别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分析。

2.1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首先对于文献数量位于前十位的来源期刊进行检索和统计。检索发现, 国内相关研究教研论文主要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一般公开刊物上。排名第一位的期刊为《科技信息》, 刊载论文数量为167篇。在这前十位的核心期刊有7个属于教育类的期刊, 分别是《中国电力教育》 (96篇) 《教育教学论坛》 (86篇) 《教育与职业》 (84篇) 《黑龙江教育》 (58篇) 《民族教育研究》 (57篇) 《高教探索》 (53篇) 《高教论坛》 (49篇) 。此外, 《旅游纵览》和《经济研究导刊》共刊载了超过百篇的论文。总体上, 目前尚未检索到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论文, 教研论文发表的层次普遍较低。这说明今后亟待提高双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深度。

2.2 关键词统计分析

论文进一步对文献的关键词使用频次进行统计。除去“双语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这两个高频关键词外, 排名前十位的其他高频关键词分别为“教学改革” (389次) “教学模式” (385次) “对策” (292次) “教学方法226次”、“高校” (209次) “实践教学” (198次) “问题” (193次) “人才培养” (140次) “高职” (139次) “课程体系” (117次) 。这体现出今年来学术研究主要关注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和环节。研究问题日益集中并高度细化。

2.3 发表年度统计分析

对文献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 2000年发表论文仅有49篇, 之后, 逐年稳步增长。2007年以后, 年度论文数量均保持在700篇以上, 尤其2010年达到历年最高峰, 论文数量为924篇。2013年略有回落, 为760篇。总体来看, 国内21世纪以后的成果数量逐年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教育部2001年提出实施双语教学的发展战略后, 学术研究和学科评估体系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密切相关。尤其近五年, 国内诸多高校将双语教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广泛开展双语教学实践。与此同时, 学者们也日益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增强。

3. 国内研究进展述评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来看, 21世纪以来学者们主要从人才培养需求、教学方法、不同的院校层次以及分课程门类开展研究。具体为:

3.1 人才培养需求层面的研究

李冬梅, 张俐俐 (2001) 认为旅游高等教育与培训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 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 明确培养目标。双语教学是适应于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双语教学, 注重专业的特色性, 培养实用型人才, 可以有效塑造学科的专业优势和品牌。覃美绒, 吴昊 (2010) 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专业和语言教育相互分离, 而且存在课堂教育与行业实践需求脱节的状况。一方面, 市场上亟需具备双语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中高端人才, 特别是涉外旅行社和国际酒店招聘面试过程中, 非常注重双语型人才的任用。另一方面, 旅游院校学生毕业后却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如高职学生, 而科研、协调能力如不研究生的尴尬困境。最终提出加强与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学用结合”的目的。通过双语教学, 有效弥补目前人才培养的短板问题。

3.2 教学方法研究

张春梅, 邹德文 (2010)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并提出应使用开放式和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朱红, 朱华 (2011) 从网络视角对双语教学进行研究, 并提出注重双语教学中网络平台的使用, 有利于增强学习资源的立体性、多样化、前沿性, 提升教学效果。谢雨萍 (2005) 提出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涉到教学体制、考试制度、学生评价体系等综合改革问题。王莉, 陆林 (2009) 提出了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双语课程教学计划及实施建议。张婷, 陈炜 (2010) 选择桂林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三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 重点调查了学生对双语授课课题使用语言情况和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支持程度。学者们认为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赵淑红 (2014) 研究了案例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课堂中的运用问题, 提出教师给出案例、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课堂教学流程。总体来说, 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者们在课堂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3.3 院校类型层次的研究

从研究视角来看, 主要是基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农林院校或具体的某一门双语课程开展研究。何玉荣卢剑鸿 (2011) 研究了普通高等院校在双语中共同面临的师资亟缺、教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范晓荣, 陈平 (2013) 分析了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情况, 他们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目前各个院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在这一办学模式下, 双语教学被视为是重要的实现路径。徐翠蓉, 王乃春 (2013) 以青岛大学国际学院中国、奥地利合作为例, 提出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中国内地高校在学科知识国际化发展方面的不足, 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的语言输入、知识输入和信心输入能力。李艳丽 (2012) 结合农林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 实施双语教学, 加大专业术语学习的任务, 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心理, 而且班级过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分班教学、分阶段教学的设想和思路。刘丽 (2008) 提出高职高专双语教学存在生搬硬套本科教学模式, 或者流于形式的情况。教学资源欠缺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成为面临的共性问题。高职高专双语教学必须处理好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即体现双语学习、思考、交流和研究的能力。

3.4 分课程类型开展的研究

学者们研究了《客源国概论》、《旅游经济学》、《节事旅游》、《酒店管理》等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致指出教材选择和使用的难度。李丹 (2013) 在《节事旅游》双语课程研究中, 专门提出对世界著名节日庆典及主题活动案例的阅读分析、研读、课堂参与、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 将其作为理解原版教材和调动学生双语课程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罗艳菊等 (2008) 对《生态旅游》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双语师资改善问题, 她提出可以适当举办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并逐步选派教学、科研水平突出、英文基础较好的教授、博士到国外进行交流访学。置身于国际化院校和语言环境中, 教师不仅能提高英语水平的纯正性和地道性, 而且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获得提高。这一建议对学校双语教学师资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韦秋杰, 韦妙 (2008) 从课程项目建设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进行研究, 并提出加强对学生课程读写作业跟进和辅导的重要性。

4. 文献研究与分析启示

4.1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从上述文献研究和院校实践来看, 国内充分认识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了探索。但从中也可以看出, 双语教学缺乏统一的学科发展规划和论证建设。特别是在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和研究方面比较滞后。所以, 高级别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以及重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今后推进双语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应当根据专业需求和学校实力, 完善和推进旅游与休闲管理、康体旅游、会展旅游、接待业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以及酒店运行管理等本身具有强烈的国际化特征的课程群组双语教学的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 加大对教材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编制工作, 原版教材讲义选编是未来双语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此外, 考虑到双语教学的难度, 还应重视立体性教材的建设, 增加视频、音频、多媒体等视听教材的使用频度和幅度, 丰富课程教学, 提升讲授内容的易接受性。

4.2 国际合作办学是双语教学成功的重要平台

已有研究综合分析发现, 国际合作办学是各个学校切实推进双语教学和贯彻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学项目有利于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国际教材来源、跨文化沟通交流以及学分互认等等问题。而且, 可以直接引入了国外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由此对于学生而言, 双语课程的学习有可能为其提供中外双文凭、复合交流学习机会等切实的求学利益和职业成长的长期利益。对于任课教师, 也可以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机会。目前, 很多开设双语教学的大学都设有专门设有国际合作交流处、国家文化交流学院等机构。这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强化和实施构筑了重要的支撑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

4.3 校企协同创新是双语教学的试金石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标杆就是行业的需求与实践。因而, 双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了课堂上, 为了教学而教学, 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层面。校企协同合作推进双语教学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发展性。所以, 加强与国内、区域骨干性的大型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学研合作, 实现“四位一体”共同建设的思路, 即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共同开发课程, 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 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土壤, 学生实践有基地, 就业有保障的发展模式, 进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发展和实力壮大。

参考文献

[1]刘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7 (6) :161-163.

[2]项萌, 伍进.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 2010 (9) :42-44.

[3]李艳丽.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以“旅游经济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2, 30 (1) :42-44.

[4]谢雨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2) :94-96.

[5]张春梅, 邹德文.“非指导性教学”对双语教学的启示——以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2) :77-81.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篇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出现了与新形势发展不适应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革与创新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探索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高效运转的旅游管理体制,对于大力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走向综合化发展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突出了综合性的优点,综合性成为旅游业的亮点。首先,旅游业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连贯性的产业,为旅游业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打下良好基础。这种综合化的特征,改变了旅游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他不但将旅游业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而且为旅游业开展工作,赢利创收提供了便利。其次,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项市场活跃的产业,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综合化所体现出的优势,将会为推动旅游业的整体、全面发展。因此,随着旅游业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企业将会更多地采取联合、兼并等形式,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名称设置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当前,我国政府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少地方存在着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不相符的问题,既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但其名称、级别和职责各地不尽一致。

旅游管理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目前,虽然旅游业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管理方面做了不懈努力,许多旅游单位和相关部门在管理方法和措施上都进行了改进与提升,如一些旅行社、酒店饭馆、旅游景点以及交通服务都在管理上进行革新,并取得较好成效。然而纵观全局,在宏观管理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缺乏管理的有效性。除过较大集团外,多数从事旅游活动的企业和单位不能统一思想,形成多头建设,各自为政。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法律法规不健全。

机构设置网络不健全,旅游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在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所有的旅游单位和组织,大到国家小到地方都设立了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发展步伐较快,出现管理跟不上发展的情况,有效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机构设置网络不健全。首先是国家权威机构设置过少,政策性、引导性、管理性还不够全面细致;其次是地方管理机构权力小,协调功能偏弱,有的地区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管理单位,市、县建制的旅游管理机构力量单薄,个别县基本是空白。

从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方面看,主要是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虽然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对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为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必须对现行旅游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行适于旅游业发展的新体制。

优化管理体制,对旅游业体制进行科学定位。优化管理体制,是提升产业质量,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的基础性保障。优化旅游业管理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只有从出突出行政管理,改变为突出行业管理,才能高效服务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管理,也只有全面实现由宏观向微观转变;间接向直接转变;部门向行业转变,才能真正拉动旅游业市场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国旅游主管部门还存在指派式、干预式的管理方式,以部门利益为重,用倾斜政策扶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挤压了中小型旅游企业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市场化的生态系统,造成种种矛盾。因此,需要对体制进行科学定位。政府应放权于市场,同时关注对旅游者利益的维护。

完善管理体制,科学处理旅游业分权与集权的关系。新形势下,旅游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管理的经济利益。逐步完善管理体制,积极主动推进“优化组织,明确职责”的管理体制,出台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联手共进市场的政策,在共同发展的形势下,落实国家相关旅游政策,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形成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的强大和崛起。

从旅游管理体制的运行经验来看,政府主导条件下,适度集权和适度分权相结合是基本的原则。凡属于旅游业宏观层面的决策、管理与调控权限,应集中到中央,由国家旅游局及其主管部门统一掌握;凡属于地区经济的决策、管理与调控权限应下放给地方,由地方政府及各级旅游局自行支配;凡市场能自动调整的事物,应下放权力到企业,中央、地方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共同参与旅游经济的决策与管理。

深化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旅游业专业管理与宏观行政管理的关系。旅游业要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础性建设工作。明确国家和地方旅游建设项目。有效利用资金,国家要承担非盈利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地方要负责区域性旅游项目的建设;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由于多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发展旅游要求统筹安排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随着我国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地位的不断增强,以及旅游经验的不断积累,有条件将专业管理和宏观行政管理结合起来,探索一些新的部门权力划分的管理模式。

改革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形成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和公众共同组成的多元管理主体,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基金课题】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JB2012055)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篇9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高端智能手机的大力普及,使的移动互联网炙手可热。带动了旅游在内的各类行业APP的快速多样化发展。旅游APP也成为旅游行业的热门应用。

据开发者东方爱智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旅游APP,功能类型主要体现在“预定型”、“分享型”、“工具型”这三类。在很多的传统旅行行业中,无线旅游可能让很多人望而止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线技术的便捷确实是为行业带来了很多的价值!“无线旅游”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东方爱智,领先的手机软件定制服务商。量身策划、定制、研发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APP(IOS、Android、Winphone)及HTML5手机网站。在行业APP定制开发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已经成功开发的行业涉及SNS类、视频类、餐饮类、电商类、地图类、支付类、OA类、电子出版类、医药类、政府类等。在APP开发过程中,严格把控每个关键点,坚持以两种姿态进行每个细节的反复推敲,力求开发的APP不但可以为企业实现价值,还能为用户提供便捷。

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发展趋势研究 篇10

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发展趋势研究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和商业的中心城市,具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其都市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倍受关注.本文从旅游产品的类型和结构角度出发,结合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自身的特点,分析了它现存的旅游产品的类型及结构的现状,并通过与国内外几个都市旅游搞得比较好的城市,如巴黎、香港和新加坡的比较,探讨了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上海都市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即文化和会展旅游产品的比重逐渐增大,观光旅游的比重则相对减小,购物旅游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大,工业、节庆和休闲旅游产品有一定比例的增长.

作 者:汤雅芬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刊 名:市场论坛 英文刊名:MARKET FORUM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 关键词:上海   都市旅游产品   发展趋势  

伦敦:未来旅游发展八大新趋势等 篇11

11月6日上午,秦皇岛市乡村旅游暨城乡双向游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区召开。记者跟随市领导现场观摩了集发观光园、西古城村和北戴河村的乡村旅游建设情况。

集发观光园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生态农业AAAA级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将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开设了80处景点和100余种娱乐项目,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有机地结合,特别是2007年新建的4000多平方米的热带植物园和1500平方米的植物长廊,具有极高的冬季观赏价值,吸引了众多游人。西古城村地处北戴河海滨西部,以住宿为主。村子里房屋错落有致,小院里摆放着红薯、玉米、高粱等各种粮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北戴河村位于北戴河区的最北端,因戴河水潺潺流过而得名,历史悠久,被称为“港城最美丽的村庄。”

集发观光园、西古城村和北戴河村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亮点,期盼着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港城的乡村旅游可以朝着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

芜湖:顺平桃木剑获旅博会金奖

10月22日,第七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评选揭晓,由河北省旅游局、保定市旅游局选送,代表河北省参展的顺平县伊祁山桃木工艺剑荣获金奖。

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自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以来,至今历经七届,已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芜湖旅博会期间,河北省旅游局组织全省11市旅游局,精心选择了主题鲜明、工艺精湛、旅游属性突出的旅游商品参会参展。顺平县展示了桃木剑、桃木斧、桃木挂件等30多种手工艺品,因设计新颖、工艺精湛、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经过专家认真选评和组委会最终审定,伊祁山桃木剑最终获得金奖。

唐山:李大钊纪念馆通过4A验收

日前,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景区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4A级景区验收,正待报国家旅游局审定。

李大钊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占地面积170752平方米,由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管理处、青春广场三个部分组成,融园林绿化与文化氛围为一体,实行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使游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是集爱国主义教育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

伦敦:未来旅游发展八大新趋势

11月1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开幕的世界旅游交易会发布了《2007年全球旅游趋势报告》,详细预测了未来五年内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新趋势。

英国:带着宠物去旅游

亚洲:旅游项目进手机

北美:偏爱享乐式旅游

南美:“世界尽头”的诱惑

西欧:慢节奏让心灵放假

东欧:流动人口返乡游

中东:宗教旅游潜力大

非洲:北非游蒸蒸日上

一年一度的世界旅游交易会是世界旅游行业的盛会,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交流信息、洽谈生意和了解全球旅游业最新潮流的互动平台。

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落幕

2007中国国际旅交会于11月4日在昆明落下帷幕,本届旅交会共设2193个展台,吸引了3880余家参展商、4.5万多名旅游业内人士参加。

据抽样统计,本届交易会期间,各展团平均接待来访者2.4万人次;各团累计发放各类资料1440万份,达成意向1.8万个。交易会期间,共接待参观者8万人次,其中专业人士4.5万人次、公众3.5万人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12.5%和16.7%。国际展台及参展单位数量较都有大幅度提升,国内展台与国际展台比例更加优化。此外,还有36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名海外买家前来洽谈业务。

呼伦贝尔:着力打造冬季旅游

长期以来,呼伦贝尔都是以美丽的大草原而闻名天下,大多数游客都是夏季才会来到呼伦贝尔参观游览。而过了旅游旺季,当地的旅游业就降到一个冰点。

据了解,为改变这种状况,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协同当地政府及旅游局,开展了大量的“呼伦贝尔银色游”的旅游推介活动,力图通过根河市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冰雪游、额尔古纳俄罗斯民族风情体验游等新项目向全国游客展示不一样的呼伦贝尔。

西双版纳:建设中国避寒山庄

备受关注的“中国-东盟媒体论坛” 于10月31日至11月5日西双版纳举行,西双版纳也顺势唱响旅游二次创业的口号,将凭借温暖的热带气候优势,兴建避寒山庄项目,在“西双版纳”成为世界旅游品牌的基础上,尽力打造“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四大品牌,实现版纳旅游的全面升级。

•近期风向 悉数关注

•喜迎新年 目标出游

上一篇:蜂学答案下一篇:本章热点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