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共8篇)
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 篇1
快递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北京EMS国际快递及“四大国际快递”(DHL、FedEx、UPS、TNT)在国际快递市场处于主导地位;邮政快递(EMS)、顺丰速运将在国内邮政物流的中高端市场处于主导地位,以主导商务快递为主;特许加盟模式民营快递将在国内邮政物流的经济型市场处于主导地位,以提供“网购”快递服务为主、商务快递为辅。
新的邮政物流品牌、资金或风险投资将会进入内资邮政物流企业。由于新《邮政法》明确了邮政物流产业的法律地位。目前,内资邮政物流企业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对于国内邮政物流产业来说,新《邮政法》的出台、邮政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市场的日趋成熟将是投资的最好时机,最佳的投资时机只有这2年。否则,进入的成本很高、资本回收的周期很长。因此,新的快速品牌将会进入邮政物流业,内资邮政物流企业将是资金或风险投资的重点对象。预计,风险投资将通过优质资产剥离等方式对个别民营邮政物流企业投资。
邮政物流服务向“四区”延伸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四区”即“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商务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校区(大专院校)、小区(居民住宅区)”.:“四区”特别是“校区(大专院校)、小区(居民住宅区)”的“网购”邮政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大学园区向“市郊”集群化发展,这个“民生”邮政物流潜市场将2010年开始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如何抓住机遇在配送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将成为这个市场竞争的焦点。
从投诉的类型看,预计80%以上的投诉仍然是“延误、损毁、遗失”三大问题;从投诉的来源看,80%以上的投诉将是来自电子商务“网购”邮政物流:从被投诉的邮政物流企业类型看,80%以上的投诉来自特许加盟民营邮政物流企业。“三大投诉”的深层次原因是民营邮政物流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手段单
一、管理方式落后、“重市场份额轻服务质量”、“重短期利益轻可持续发展”.这是制约特许加盟民营邮政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瓶颈之一。
《信件专营规定》出台。由于原信件专营的范围讨论稿,即同城邮政物流50克以内、异地邮政物流100克以内的信件由邮政企业专营争议较大,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预计《信件专营规定》将会在2010年底出台。信件的快递业务是否属于竞争性业务是专营争议的焦点。信件快递的专营范围有三个选项,即资费加重量:国家机关公文和邮政普通信件由邮政专营,其余信件放开经营;单一的重量专营方式。而后一个专营方式对非邮政内资快递企业影响较大。期盼《信件专营规定》的结果是和谐的。
北京EMS快递邮政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将有进一步的突破。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清理限制邮政物流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地方规章,协调税务、海关、公安、交通、航空、金融、土地管理等部门加快制定配套扶持政策。随着由国家邮政局牵头、相关部委及中快递行业协会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制约邮政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点向面”拓展。如“邮政物流相关标准不完善、车辆进市区通行难与停车难、发展融资难、企业用地难、空运配舱难、通关效率低、邮政物流税率不统一”,以及“差额征税”、“定额发票”、邮政物流连锁网点“工商报备制”等。
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 篇2
1986年, 国务院指示要充分利用邮政机构点多面广、营业时间长的优势, 为广大群众提供储蓄方便, 积聚社会闲散资金, 发展国民经济。随后, 邮政部门恢复开办储蓄业务, 储蓄存款快速增长, 同时也带动了其他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目前, 我国邮政部门办理的金融业务除储蓄和汇兑外, 还开办了储蓄卡业务, 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不断开拓新的效益增长点。
二、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2007年3月6日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挂牌成立之后, 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邮政局的基础上剥离出来的, 作为这支队伍的人员, 我们可以做一下调查和回顾, 其大概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其一, 因父母是邮电老职工, 子女那时可以从内部招工进来, 有的初中没毕业就匆匆上岗了, 甚至有的员工还有小学毕业的, 属于半文盲状态。其二、邮电职工子女退伍服合政策安排的, 学历大多也大都是初中毕业的, 也没有经过多少培训就上岗就业了。其三, 就是邮政各种中专技校毕业充实到邮政部门的, 水平相对好些。近几年, 由于就业的压力大,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经过考试进入邮政银行系统的, 给邮政银行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据调查:邮政系统内, 军人退伍安排的人员, 几乎占到员工的1/2以上, 文化程度偏低, 只能适应邮政通讯时劳动密集型岗位上的工作, 真正有技术的、能操作电脑的、有金融营销能力的人, 无法在邮政银行上大显身手, 无法与邮政银行进行磨合, 即使因就业严峻进入邮政银行的大学生, 也多不愿到农村基层锻炼, 这样整个邮政银行管理人员和基层普通员工的素质都需有待提高, 这就需要自我挖掘自身潜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自我加压, 内外兼修, 强化内功, 力求让每个员工成为业务发展的多面手、即复合型人才;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 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合拍。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三、机遇与挑战
(一) 中国邮政金融机构应抓住存在问题的关键,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远程多级中心等渠道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且大部分网点都分布在农村乡镇, 这样极容易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今邮政储蓄银行的员工素质还相对较低, 这就需要抓思想教育、抓经营管理, 并制定严格、具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在执行力上, 应加大监督机制, 让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在资金安全上, 在技防、人防上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防止抓大放小, 外紧内松。随着邮政储蓄银行逐渐从邮政上的财务体制中分离出来, 并单独核算, 而检查力度也要不断加大, 例如各市、县支行也都成立了专门的稽查人员和审计部门, 为规范基层邮政储蓄人员的操作水平、思想作风、忠诚度都做全面的调查, 并分门别类的建立专门档案, 并对员工的思想排查、个人爱好以及个人业余时间的安排也要做一些调查等等。
(二) 中国邮政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互学共进, 广泛交流, 提高业务素质和营销技能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旬子在《劝学》有句:“玉在山而草木润。”对于刚组建的邮政银行而言, 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 业务已是不同往昔了, 从最开始的手工操作到如今的全部的电脑化操作, 业务变化更新快, 手续繁杂、信息量大, 如果不时刻加强自我学习, 就有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在各种业务培训中要有针对性、系统性, 因为今天的邮政储蓄银行比较特殊, 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萝卜对一个坑”, 员工只能抽出很有限的时间去参加学习和培训, 又不能影响正常工作。所以笔者感觉, 员工只有自我有意识的学习, 才是掌握知识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 在发展传统的邮储向“金融化”转变上要加快人才思维转变
1.要加快能力的转变。
随着邮储银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高, 人气增加, 窗口接待能力需要加强, 为客户营造一个良好的储蓄环境非常重要。现在, 邮储的功能不断扩大, 中间业务用户增长很快, 其现有的接待能力与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浮现出来。仍然沿袭简单的、单一的窗口来接待, 动辄排队等候。显然不能使客户满意, 也不能适应办理客户层次的需要了。
2.加快服务的转变。
有专家在设计邮政银行前景时曾做过这样的一番评论:“目前邮储银行缺少的已不是用户, 而是服务。与一些专业银行相比, 邮储银行在服务方面还有差距……”的确, 现在的银行非常注意服务的改善, 如为大客户开设专室专柜,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全员素质、实行规范化操作等。这些改进很大程度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服务赢得市场的经验观念。邮政银行的当务之急, 是要适应新的形势, 同时, 提升服务与能力这两大要素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吸引客户, 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用户群, 为邮储“银行化”运作奠定健康、长远的发展基础。
(四) 充分认识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邮政银行作为一家零售性商业银行, 必须功能齐全, 结构合理。过去邮政储蓄的主要业务是负债雷业务, 资产业务是短板, 在整个银行业务中占比不合理, 远不足以推动银行收入的增长。如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转型了, 首先要做好资产类业务, 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资产业务。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县域机构发挥资产业务的必由之路和理想切入点。小额贷款的市场潜力巨大, 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 客户和风险也相对分散, 与邮储银行网络型企业的特点和现阶段员工能力匹配性好, 竞争相对薄弱, 完全能够成为邮储银行有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零售资产业务, 成为县域机构的重要盈利途径。对于发展信贷业务, 并不是不顾风险片面追求发展, 而是要做到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健康发展。信贷业务是高风险高收入的业务, 我们既要实现高受益, 同时又要管好高风险确保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科学平衡。管住了风险就等于创造了效益, 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 要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充分的贷款调查和严格的贷后管理, 审计部门、风险合规部门也需及时跟进, 不断增强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
(五) 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应积极发挥人事组织协调作用, 在学习培训上做好上传下达的作用, 完备职业技能业务师 (技师) 团队
邮政银行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员工充实队伍, 对于每一个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 在现代企业里, 有人对员工的这种培训有种说法是“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对员工的培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如员工可以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交流培训, 集中授课培训、网上远程培训等、配需后总要经过各种考核验收, 优秀的员工总会彰显出来, 对于个别员工学习好、表现好的, 人事部门可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不仅可以起到模范的带动作用, 更主要的还是提高员工的成就感和提升员工的创业激情。根据马斯洛的五种需求论我们可以看出, 成就感和个人的价值体现, 最能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
(六) 中国邮政金融市场的人才模式, 搭建行业职业教育平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国际金融运行的风险也在增加, 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制定金融发展战略, 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务。近年来, 中国加快了融入国际金融的步伐, 加强国际金融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取向统一的管理法规, 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 并能够从全球视角把握中国金融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迫切。
目前中国邮政金融急需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 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竞争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满足各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同时, 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摘要:2007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我国的邮政储蓄是在1986年国家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开始恢复并开办的, 最初的邮政储蓄实际上邮政部门代理人民银行经办储蓄业务的。1990年1月1日邮政储蓄由邮政部门自办, 由手续费收入改为利差收入。2006年5月8日,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在北京正式成立。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18日成立。2009年8月26日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充分认识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完备职业技能业务师 (技师) 团队中国邮政金融市场的人才模式。搭建行业职业教育平台中国邮政金融急需金融人才的结构, 实施行业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分析了邮政金融市场行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规划了职业教育完成邮政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市场需求,人才战略,职业教育,机遇,挑战,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报, 2010-2-23.
[2]邮政储蓄银行负债业务, 2009-5-11.
[3]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 2012-1-7.
[4]邮政技术, 2009-4-12.
[5]中国金融, 2012-1-20.
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市场定位 发展策略 市场环境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发展概况
2008年3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成立,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内,巴州分行各支行组建完毕,标志着新疆巴州邮政储蓄事业的开始。自邮储银行巴州分行成立以来,组织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分行规模不断拓展。2009年8月巴州分行党委成立,2010年1月,6个党支部全部组建完毕,建立了垂直管理的党组织体系;截止2012年,组建完成巴州分行工会、6个县支行工会及巴州分行机关工会。分行构筑了业务、风险合规、审计三级风险管理体系的“三道防线”,合规经营的理念已经形成,主要风险指標均符合管理要求。分行现有营业网点49个,其中直属营业部1个、一级支行11个、二级支行18个、代理营业所19个;ATM、存取款一体机69台,网银一体机13台,POS机217台,商易通142台;五年来,巴州分行整体金融收入以年均增长率31.93%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分行金融收入已经达到16443.44万元。
(二)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存在的问题
1.知识培训不足
由于巴州分行业务发展迅速,现有网点业务规模的扩大以及新网点的设立使得人员需求增加,新入行的员工往往培训不足就上岗办理业务,导致办理业务的效率和准确度都有所下滑。此外,业务种类的不断更新和增加对经办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业务知识培训不足的情况下,对分行的业务发展也构成一定的威胁。
2.建设滞后,改革不彻底
巴州分行自2008年3月28日成立以来,业务和资产规模增长迅速,业务收入与分行成立之初相比增长了6倍。根据自治区分行、自治区银监局对巴州分行二类支行改革计划,到2013年末计划完成9个二改代网点,巴州分行目前只完成了2个网点的改革,有1个正在装修中,尚未营业。同时,当前巴州分行还有4个一级支行没有设立独立的营业网点,处于与邮政企业混厅经营的局面,这将严重妨碍网点服务顾客的水平,可见巴州分行的网点建设滞后,改革依然不彻底。
3.权责不明,存在风险隐患
巴州分行当前还有18个二级支行,没有完成二类支行改革。意味着这18个二级支行还处于邮储银行和邮政企业共同管理的格局,即邮储银行负责相关的业务指导,而邮政企业负责办理相关业务并控制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旧的管理体制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职责不清,风险难于管控的缺陷,严重阻碍巴州分行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权责不明现象的存在,使得巴州分行的风险防控能力下降,不利于分行的发展。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市场环境分析
(一)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2001年至2012年,巴州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从145.53亿元增加到907.5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8.10%。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从2001年的25.0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4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03%;第二产业产值从83.1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83.9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9.38%;第三产业从2001年的37.2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8.19亿元,年均增长14.69%。三次产业结构相应的由“17.2:57.2:25.6”调整为“17.1:64.3:18.5”,说明巴州工业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后劲较强,从而对金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此外,巴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比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5500元,而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6244元,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二)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随着巴州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金融业务需求持续增加,以及各金融机构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纷纷在巴州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使得近几年巴州地区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表1显示了巴州地区现有13家银行机构,其中中央银行1家;政策性银行1家,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巴州分行;商业银行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在内共9家;村镇银行及信用合作社各1家。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的市场定位
(一)地域范围定位
(1)加强库尔勒市区网点建设
加强库尔勒市区网点建设,一是库尔勒市区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云集,市区网点的大力建设和合理布局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条件;二是库尔勒市区基层社区众多,一些普通工薪阶层以及个体工商户均集中在基层社区,这部分群体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对金融需求旺盛;三是每年不断有从农村迁入到库尔勒市区新增人口,还有到库尔勒市区打工的年轻人或农民工,他们与还在乡下居住的家人有非常紧密的资金往来关系,为这部分客户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能够与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分布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遥相呼应,真正使邮储银行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
(2)加强库尔勒、各县乡以及团场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建设
加强库尔勒市、各县乡以及团场金融网点建设,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做好库尔勒下辖上户镇、塔什店镇以及西尼尔镇三个镇的网点建设,对于英下乡、恰尔巴格乡等9个乡根据各乡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寻找合适位置建立网点。同时做好兵团农二师库尔勒垦区的金融服务,在28团、29团和30团合理设立网点,服务团场农业生产和发展。对于其他县亦是如此,邮储银行巴州分行不仅要在各县县城设立网点,还要根据各乡各镇以及兵团农二师各垦区团场的发展情况和人口密集程度,考虑各乡镇以及团场的地理位置,在合理布局前提下,让邮储银行巴州分行的营业网点“进镇入乡”,做到遍布城乡,服务广大农村地区。
(二)目标群体定位
一是服务“三农”,具体包括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为农业发展包括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企业、机构或组织提供金融服务,力促各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农民生产生活包括农民消费,诸如购买房屋、汽车等提供消费信贷,以及农民生产,例如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和生产工具等提供小额信贷金融服务。
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往往由于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向一般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难度大,但是中小微企业往往处于刚刚起步或者发展階段,对资金的需求较多,矛盾的存在使得中小微企业发展艰难。因此,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应该牢牢把握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空缺,并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为这一正在发展中的特殊组织群体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服务基层社区,基层社区的群体比较复杂,包括城市收入较低的工薪阶层、从农村迁入城市刚刚起步的市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和农民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没有太多的生活来源和保障,也是一般商业银行所不乐意资助的群体,所以邮储银行巴州分行要努力为这一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三)银行产品定位
一是积极拓展负债业务,保持负债规模持续增长。对于任何一家银行,负债业务都是银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负债业务为银行提供稳定的资金流的前提下,银行才能够扩大资产业务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并获得利息收益。积极推广企事业单位结算存款、个人零存整取等多种业务形式,招揽客户将闲散资金存在邮储巴州分行,不断扩大负债来源。
二是稳妥推进资产业务,提高分行资金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负债业务是银行发展的基础,那么资产业务则是银行的利润来源,对资产业务的有效管理在保障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从邮储银行巴州分行的市场定位来看,邮储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的扩大并不困难,难在对资产业务安全性的把控,因此需要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在推进资产业务时需要谨慎小心,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给分行的运营带来负担。
三是大力推进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主要是为企业或居民提供各种中间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对于巴州分行的目标群体定位,应该努力为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或组织、基层社区提供中间服务。
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的发展策略
明确的市场定位是促进邮储银行巴州分行良好发展的前提,还需要根据市场定位提出适合的发展策略,从而指导邮储巴州分行将市场定位落实,最终实现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快速发展。
(一)加强分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员工业务水平
邮储银行巴州分行成立较晚,且是在原邮储体制基础上改革而来,很多员工均是原来单一从事邮政储蓄业务的老员工,此前由于业务单一,没有专业培训,使得这些老员工缺乏经验,金融业务知识水平有限。现在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业务种类的增多以及业务规模的扩大,亟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员工的培训,尤其是新业务品种,需要通过不断培训来提升现有员工的业务办理能力,同时还应该经常或定期举行金融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等,为员工普及金融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随着后期分行营业网点的不断增加,还需要招聘一批专业对口、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现有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提升分行人力资源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强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员工业务办理能力。
(二)加快二类支行改革进程,构建遍布城乡的网络体系
目前,邮储银行巴州分行还有多个二类支行没有完成改革,即还处于与邮政混业经营的局面,这极大降低了分行对外金融服务能力。因此,邮储银行巴州分行要加大力度促进二类支行改革和新网点的建设,做好人员配备。同时,为了构建遍布城乡的网络体系,真正让邮储银行巴州分行“进镇入乡”,还需要对各县乡镇进行充分调研和考察,全面了解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结构状况,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新网点建设,加大ATM投放力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乡镇营业网点建设,全面构建遍布城乡的网络服务体系,提升分行服务“三农”的能力。
(三)加强分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抗风险能力
首先,邮政储蓄银行巴州分行本身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低;其次,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定位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基层社区,这些目标群体不确定性太强、风险太大。因此,对于原本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邮储银行巴州分行而言,要涉及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市场,需要分行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尽快提升分行抗风险能力。风险控制部门需要做好事前全面调查防范、事中跟进监督,定时测量和评估存在的各种风险,做到全面防范和控制,建立健全审查审批制度。同时,要对分行全体员工定时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培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建立风险责任机制,尤其是对授权主管人员和部门,一旦出现风险,给分行带来损失,不仅当事人要承担责任,连带上级主管也要问责,建立全面风险责任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提高警惕。
(四)加强营销渠道建设,促进业务办理方式多元化发展
现在的银行客户尤其是年青一代,已经不再是任何业务都到营业网点去办理,而是怎么方便快捷就采用哪种方式,加之年青一代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操作能力更强,更倾向于运用高科技现代手段来进行银行业务的办理。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储银行巴州分行在营销渠道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网上电子银行建设相对滞后,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尚不完善。因此,后期邮储银行巴州分行需要着重加强业务办理的信息技术支撑建设,加强营业网点的信息化水平,有效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同时,不断完善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多渠道电子银行服务能力,拓展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办理范围,加大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推广力度,在业务办理方式多元化的过程中提升邮储银行巴州分行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客户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战略[J].企业经济,2010(01).
[2]陈闻君、胡序勇.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与市场定位[J].市场论坛,2010(02).
[3]陈娟、张志彬.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0(35).
[4]陆岷峰、周慧琦.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8(09).
[5]牛艳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市场定位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
中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及未来 篇4
我国在国际汽车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处于初中级阶段,汽车市场在我国主要由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和汽配市场三部分组成。潍坊市区目前4S店的品牌已经饱和,各类中级汽车品牌竞争激烈,新车市场已经由最早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品牌4S店的竞争让消费者可以在新车市场获得最大的优惠。潍坊新车市场的发展俨然由初级阶段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市场已经形成规模,以潍州路与寒亭汽车园为主的新车市场已经形成。反观我市的二手车市场,尽管金宝二手车市场早已形成多年,但是市场缺乏诚信,是行业公认的首要问题,市场大小二手车公司的林立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是潍坊二手车市场的商机所在。说明在潍坊二手车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则成为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1.二手车市场想要营造出自己的品牌首先要搞好自己的售后服务和诚信,这与单纯的汽修厂委托是不同的。我们的品牌想要发展,就要让客户买二手车,享受一手车的售后服务,解除用户对二手车易坏难维修的后顾之忧,当然售后服务也仅是在我们自己的店内,赚得口碑的同时也是最好的宣传,在新车市场发展的萎靡阶段,我认为一心一意搞好二手车品牌是明智之举。
2.二手车押款比较严重,我们可以通过汽车租赁来缓解一定的资金压力,并且通过网络合作的模式提前让客户了解我们的品牌,现在社会风气较为浮躁,更多的人开始追求面子工程,花一辆新车的钱可以买到一辆不错的二手车,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合作的模式直接让我们的精挑细选的二手车直接面对我们的消费群体,可以更快的接触到客户,并且我们的售后模式也可以为我们的售前提供更大的优势。3.二手车的维修相对于新车来说是较为频繁的,这样也更容易让我们自己的汽配部门形成规模,对于配件价格的定制也将成为绝对我们发展的重要一步。
4.二手车入行门槛低,但是如何在这个门槛低的行业中做到高于4S的标准更是我们需要从自身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的。
中国铝型材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5
铝型材作为铝加工材的主要品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装饰性、优良的隔音、保温及可回收性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而又凭借其一次挤压成型及较高的机械物理性能、良好的导热性能及较高的比强度等优点,被愈来愈广泛地用于交通运输、电子、机械、轻工、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
1、铝型材的生产
中国铝型材的生产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东北铝合金加工厂开始建设并于1956年投产,开始了中国铝型材的生产,之后,国家又建设了西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北铝加工厂等铝型材生产基地,当时产品主要为军工服务;随着建筑市场需求的拉动,一批国营铝型材企业相继投产,如北京铝材厂、天津铝合金厂、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成都铝材厂、营口铝材厂等。一批合资和外资企业获准在中国办厂,如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台山市金桥铝型材有限公司、深圳西林铝型材厂等。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如广东兴发铝型材厂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主要装备和工艺都是引进的,中国铝型材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了一大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铝型材快速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产量迅猛增长,成为世界铝型材生产大国,进入21世纪我国铝型材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企业向着集团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企业数量逐渐减少,产品质量提高,品种、规格不断增加。据统计,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铝型材企业600余家,产能约865万吨,产量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工业发达区域,其中产能大于10万吨的企业在10家左右,产能在5~10万吨的企业在30家以上。
2铝型材的市场消费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及铝型材用途的不断扩展,世界铝型材消费量一直呈上升态势,2001年世界铝型材消费量约860万吨,2008年达到1400万吨以上,2001~2008年年均增长率为7.2%,2009年世界铝型
材消费量估计在1500万吨以上。初步预计2015年世界铝型材消费量达1800万吨以上(2009~2015年均增长率按3%考虑)。
但从地区来看,2001~2009年全球主要地区消费量呈现出不同走势,中国消费量比例迅速上升,而欧洲和北美洲呈现出下降趋势。截至
2009年,中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比达到50%以上,而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分别仅占21%、8%、6%。
从应用领域来看,建筑行业仍然是铝型材应用的主要领域,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消费量,消费量逐年上涨, 2009年其占总消费量的比例达63%。分地区看,北美、欧洲等发达地区2009年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平均比重已经超过50%,而中国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量仅30%左右,工业领域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
从人均消费量而言,我国铝型材人均消费量6千克/人.年,远远超过了世界人均消费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法国等国家,是世界铝型材消
费大国。
3.主要产品市场分析
3.1建筑型材
建筑型材主要用作铝合金门窗和幕墙的框架,同建筑行业以及城镇化过程息息相关。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400亿平方米,预计今后每年城镇将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若按门窗面积占房屋建筑面积15%,铝制门窗占有率55%,每平方米门窗需要8公斤铝建筑型材计算,则每年新增住宅对铝建筑型材的需求为120万吨左右。
旧有建筑更新、改造对建筑铝型材的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人均住房面积大于25~35平方米时,该国旧有建筑更新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我国从目前至2020年都将处于该阶段。以我国现有各类建筑面积450亿平方米为例,每年约有10%即45亿平方米的建筑需改造,建筑铝型材需求量约297万吨。
随着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大规模建设,建筑铝型材产业的规模效应显现,使得建筑铝型材价格逐渐降低,良好的性价比使得建筑铝型材在我国农村广泛应用。有资料显示2015年新农村和小城镇建筑铝型材需求量在100万吨以上。
综上所述,未来几年中国铝建筑型材年均消费量在550万吨以上。
3.2工业型材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铝型材在我国工业用特殊结构材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的消费量也越来越大,有些产品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如与电力半导体器件配套的铝型材散热器、电动机挤压铝壳体、齿轮泵壳体用铝合金挤压型材等都是重点推广使用的产品。随着铁路、公路交通车辆的高速化、轻型化、节能化、美观化的发展,铝合金结构型材在这方面的应用也显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
(1)汽车用铝型材
随着现代汽车节能降耗要求的不断高涨,安全和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汽车轻量化的要求更为迫切。汽车铝型材主要被用来制作框架结构件或门窗等部件。车辆的车身门梁、横梁、发动机架、座驾、行李架、运动架、天窗架、散热器固定框等部位均可使用铝合金型材。
未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铝需求将与日俱增。中国2009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300万大关,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中国将突破7000万辆。按照2009年产量1300万辆计算,平均每辆车使用30公斤铝型材,那么2009年用于汽车行业的铝型材约39万吨。
(2)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用铝型材
根据铁道部公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最新调整方案,我国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12年内将突破5万亿元,铁路将新增4万多公里营业里程。届时,60%以上的火车线上开行电气化列车,到2020年,我国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铁路里程将达1.6万公里。铝型材车体具有轻量化、密封性、抗腐蚀性较高等性能,可以大量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在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车体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在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招标材质制造上主要为铝合金车辆,每辆车的整体车身铝材平均用量约10吨,其中90%以上为大断面空心铝型材。
在轨道交通业方面,目前国内已批准了28个特大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到2010年将建成地铁480公里,2020年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2010至2015年地铁建设投资规划额将达11568亿元,将是2010年的5.93倍。假如每公里配备10节车厢,每节车厢平均需要3吨铝型材,仅车厢利用铝型材就要新增15万吨以上。
6.结语
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 篇6
展望今后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形势,我认为,亚洲经济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抵御经济放缓和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将能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美国经济由于经济基础良好,在消除“9·11”事件的影响后将会走强。
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际海运业将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将在世界贸易领域里进一步发展、壮大。
航运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不断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将导致成品以及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等适箱货源的增加,使集装箱运输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航运需求产生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运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运力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含量高的集装箱运输、液化气和化学品运输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从蒸汽机的产生,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船舶建造一直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方式、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是在它产生不久即投入到造船、建港及国际航运之中,我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在船舶中得到应用。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激烈竞争,服务对象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于安全、防止海洋污染更加关注以及船舶经营者努力降低成本等因素,决定了21世纪船舶技术将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快速化及防污性能良好的方向发展。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服务”,从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监控。
航运业竞争将愈演愈烈,参与竞争的企业不仅包括班轮公司,也包括中间代理商、内陆运输企业等。要想在未来的环境中占据优势,获得成功,必须保证其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达到基本要求,而且还能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在信息系统及物流管理技术上要具备领先地位。
中国航运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将给中国航运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外政
治、经济环境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运输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将进一步改善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使中国港口和航运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中国航运市场化进程将加快,促进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中国航运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航运业面临挑战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适应WTO规则的水运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要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二是中国港航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诸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中国水运基础设施一些方面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港口和航道还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
船舶运力结构将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使我国国际航运市场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大大促进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我国船舶结构逐步优化,船舶艘数由37万多艘降到26万艘,船舶载重吨位由3000多万吨增加到5000万载重吨,从事国际贸易运输的船队发展到3700多万载重吨。一些国际航运公司进行了优化重组,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集装箱船和特种船舶加入我国船队,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20大班轮中名列第7位,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航运的主力船队。
港口建设还要加大力度
国际航运业和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大大促进了沿海港口建设,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已有2000余个,其中对外开放港口达130多个,每年接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2400多艘船舶。江海主要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780多个。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吞吐量近22亿多吨,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近6亿吨。我国港口能力紧张的状况初步缓解,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还不能满足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港口建设和结构调整将在世纪之初展开。
集装箱运输将大力发展
我国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速度,2000年突破2500万标准箱。从我国大陆港口开辟的国际班轮航线有300条,每月3000多个航班。我国大陆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TEU。随着贸易的逐步扩大,运输集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潜力巨大。
21世纪中国航运政策的调整方向明确
推进航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面对来自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加快立法进程,培育市场机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促进我国水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航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港口服务
我国将继续加强港口、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主枢纽港的建设,相应发展地区性重要港口,适度建设地方中小港口,逐步拓展以现代综合物流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功能。要大力改善主要大江大河出海口航道及主要枢纽港航道的通航条件,加快建设集装箱、散货大型深水码头泊位,适应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改造集装箱枢纽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要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使港口区域逐步形成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
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航运业结构,促进航运的发展
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鼓励科技创新,我们将积极推进航运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推动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推动内河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内河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二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路常规客运向高速化、旅游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推进煤、油、粮、矿等散货专业化运输系统,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发展规模运输;三是加快航运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积极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 篇7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 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 向发达国家出售。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 居全球第二, 预计到2012年, 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据世界银行测算, 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 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其中一半要以CDM (清洁发展机制) 的形式实现, 可见CDM市场潜力之大。由于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因此, 在中国, “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 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2 中国碳金融市场潜在发展障碍
2.1 话语权缺失障碍
中国碳交易的现状也是中国碳交易核心问题, 即标准的话语权缺失。CDM机制交易过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大量使用欧洲法律概念, 参与他们的交易, 必须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 毕竟他们是标准制定者。
相比之下, 发展中国家的碳金融要落后许多。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 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CDM项目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 但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 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 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2.2 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中国的, 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有限, 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 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 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 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2.3 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 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 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 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 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 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和周期风险等。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 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 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而在项目可行性认定上, 能效贷款较一般性贷款也更为专业, 银行人员的专业技术判断能力不足。
2.4 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 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 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 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 合同期限很长, 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 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 而中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 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2.5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催生的资金问题
从减排的角度看, 中国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 国内外也都有比较成熟的减排技术, 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中国CDM项目正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眼下在哥本哈根争执不下的焦点之一, 就是发达国家是否应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来帮助其经济增长方式更清洁。文件要求, 发达国家到2010年至2012年期间, 总共提供300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020年前, 发达国家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而计划的每年1000亿美元援助中, 既有公共资金, 也有私人资金。但即使通过重重审查获得CDM项目, 国内企业也有可能拿不到资金。金融危机后, 欧美国家一些从事CDM项目的投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毁约也明显增多。
3 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路径分析
3.1 政策环境层面
(1) 制定激励机制, 推动碳金融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 对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激励。第一, 在税收方面, 可以通过降低碳金融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以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 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第二, 在银行监管方面, 可以采取在碳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 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降低碳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促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
(2)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碳金融发展。
目前国内有关碳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碳金融参与主体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约束缺乏必要适用准则。因此, 国家有关部委如发改委、商务部和银监会等应加大协调力度,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操作办法和法律法规, 确保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规范发展。
(3) 构建交易平台, 统一碳交易市场。
由于交易平台的缺失, 目前中国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CERs需求方接洽的时候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 交易费用较高, 也容易造成CERs的压价现象, 致使中国的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来逐步统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目前, 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并发展的基础上, 着手推进交易所制度的完善, 促进参与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
(4) 培育中介机构, 促进碳金融业务开展。
碳金融业务, 特别是CDM项目链条长、关系复杂, 且项目融资需要担保机构的介入, 合同订立需要法律机构的协助等。因此, 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之中, 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 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3.2 金融机构层面
(1) 转变角度, 摆脱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 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 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 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 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目前, 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日本也正在摩拳擦掌, 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中国必须积极布局, 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这是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应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 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 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2) 大力创新, 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
当前, 除了已经开展的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以外, 中国金融机构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 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可发掘新的业务领域, 至少主要包括:第一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利用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 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第二咨询顾问与项目协调。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第三, 设立专门资金账户。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 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 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第四, 参与托管碳基金。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 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碳基金。
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低碳信贷创新业务。银行未来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 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 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 于是污染物排放指标具有价值, 通过转让能产生收益, 因此, 商业银行能够容许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特别是对于一些环保企业, 可能没有抵押担保品, 申请银行贷款也比较困难, 这时完全可以把这种排污许可证作为抵押品, 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
努力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 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 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 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 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 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 总额高达10亿美元。此外, 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 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 着力加强CDM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同时, 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 助力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3) 控制风险, 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金融机构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 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 可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CDM项目未来本息大多是采用外币偿还, 金融机构应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对于政策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 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出去;对于法律风险, 在制定合同过程中, 可通过咨询或聘任擅长国际法律的律师事务所, 实现对金融机构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此外, 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 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4) 灵活经营, 积极应对未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
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中重要性的增加, 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因此, 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改变, 及时转变相关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流程, 拓宽业务领域。在这一环节, 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产品设计和碳金融等多个部门之间应加大协调合作的力度, 提高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效率, 加强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模式变化的应对能力。
摘要:“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结束, 更是催生了碳金融的创新, 碳金融也被正式提上中国国内市场的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障碍, 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碳金融业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金融业
参考文献
[1]张茉楠.中国理应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高端[N].上海证券报, 2009-8-5.
[2]张世秋.中国低碳化转型的政策选择[J].绿叶, 2009, 5.
[3]吴平.开启中国低碳时代之门.国研网, 2009, 12.
[4]邵伟.浅析我国碳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2009, 12.
[5]王江, 陈曦.中国CDM碳金融市场供需两旺背景下的市场供给空洞[J].经济论坛, 2009, 5.
中国香皂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8
一、中国香皂的市场特征
我国香皂的年产销量大约在20万吨以上,沐浴露的年产销量大约在10万吨左右。香皂及沐浴露在国内的需求旺盛尤其是沐浴露每年的自然增长率更是在25%以上。
放眼国内香皂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行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中高档产品市场已由国际领先企业的品牌形成稳定的高度垄断的格局;
香皂市场的主要份额集中在中高档价格区间;
作为市场领先者的国际领先企业将下一个目标市场定位于中档产品市场,并采用多品牌策略对目标市场进行渗透;
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产品功能细分市场可差异化程度较高;
企业能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概念形成新的细分市场,并实现增长;
品牌与渠道是企业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二、香皂市场的发展及趋势
1、香皂仍占沐浴市场的主流地位
虽然沐浴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但调查表明在整个市场上将近一半的消费者依然使用香皂进行沐浴。在一半使用沐浴露者中,还有50%依然将沐浴露和香皂混合使用。事实上,相对沐浴露,香皂功能性更强,如清洁和杀菌等;香皂更容易过水,皮肤感觉清爽一些;香皂使用更为方便,携带便利,特别适合出差,旅游;香皂价格更有优势,品种较多,选择余地大。因此根据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加之地理条件、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别,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香皂仍然占据沐浴市场的主流地位。
2、多功能香皂将更为风行
目前,美容型香皂和保健/消毒杀菌型香皂仍然主导着我国香皂市场的潮流,当然精美包装、美观的皂型、高质量和高档的复合香型仍然是优质香皂的必备条件,但是消费者越来越多地留意香皂的一些其他附加功能。如减肥皂、防有害射线型香皂、提神祛劳滋养皮肤的洁身保健皂,活血输络防止皮肤干裂的老人皂、具有保湿护肤型的香皂、清凉型香皂。这些产品多采用中草药,经过科学配方,把萃取精制的药物精华加入到皂粒中,所制的香皂不含激素,无副作用。由升华硫、薄荷制成的清凉皂;由灭菌酯、杀菌剂制成的灭蚊皂;由三黄(大黄、黄连、黄岑)、金银花、连翘制成的清热解毒去痱皂;杀死细菌的脚气皂。还有在皂粒中加入蜂蜜、人参液、珍珠粉、花粉、牛奶等制成的美容皂。这些在皂中加入了各种添加剂制成多功能香皂,厂家为适应香皂品种细分化和专用化需要,又以功能性和个性化激起顾客和购买欲,如针对不同年龄的消费层出现了老人皂、儿童皂、婴儿皂;为美化外形有大理石花纹皂、透明皂和半透明皂、异形皂等;按功能不同有药皂、祛臭皂、清新皂、润肤皂、营养皂、美容皂、减肥皂、驱蚊皂、杀菌皂等。
3、成分天然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随着绿色消费潮流的影响,香皂品种日益趋向高档化,从人体及环境双重安全性来讲,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纯天然香皂,对香皂的要求除具有洗净清洁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美丽的外观、宜人的香气,并能保养肌肤,因此各厂家都竞相在产品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入蛋白质、牛奶成分、蜂蜜、人参、珍珠、水解蛋白、芦荟及水果、蔬菜、鲜花等的提取物和各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的产品甚至已将基因工程引入进来,以迎合不断增长的崇尚天然的绿色消费观念人群。
4、香氛疗效皂将成为市场亮点
人们的嗅觉直接连接到脑部的中枢神经系统,即控制情绪及记忆的部分。香氛治疗是透过中枢神经系统令我们有松弛的感觉,调节人们的情绪,令心理及生理进入最佳状态。
水果系列香皂的兴起,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一个新的香气方向。水果系列香皂的香气,既是天然的,又有化妆品的内涵,水果特征的香气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含有多种名贵草药与高级香精复配而成的香水香皂频频在各大商场、超市亮相,正在成为都市消费者的新宠。国外曾流行的“香熏疗法”是使用从有香气的植物中萃取的香油进行治疗,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及提高精神面貌的目的。
三、消费者对香皂的使用习惯及购买习惯
中国区域广阔,各地的人文环境、消费心理、使用习惯都会不同程度影响香皂产品的销售。厂家应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
在目前市场上,消费者以使用清爽型(68%)、滋润保湿型(39%)、止痒清凉型(31%)、美白型(22%)、天然植物型(11%)等类型的香皂为主;最常使用香皂类型主要集中在清爽型(38%)、杀菌消炎型(20%)、滋润保湿型(18%)、止痒清凉型(10%)。不同城市间的消费者目前最经常使用的香皂类型略有不同。
1、熟识品牌购买决定因素
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因素取决于产品的实际使用经验,及产品宣称的可信度。
产品香味因素没有非熟识产品来得重要。舒适,柔和及留香好的香型较受消费者欢迎。
大小品牌选购差异在于顾客实际使用经验及广告宣传的力度。
广告为提升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吸引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最有效途径。
品牌即产品质量的直接反映,进口或外资品牌较容易赢取顾客信任。
对品牌的忠诚度,部分原因取决于产品的实际试用效果。
2、非熟识品牌购买决定因素
产品质量的衡量取决于朋友推介、广告宣传及产品包装说明。
香味的喜好为选购非熟识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
良好的包装间接反映了产品的质量。
价格必须接近现在使用品牌的价位。
大品牌或生产厂家可信程度较高。
香皂香味、包装是顾客选购新产品时衡量质量的依据。
四、营销策略建议
1、品牌战略实现更大超越
随着市场由“产品时代”进入“体验时代”,高品质的产品以及质量只能成为产品或企业成功的基础,要想寻求更大的突破,企业必须拥有出色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知道它,并且信任和喜欢它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品牌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品牌:既要有“知道”—足够的品牌信息,又要有“信任”—能够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更要有“欣赏”—能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品牌意识和品牌偏好则正处在快速成长的发育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多元化,顾客的偏好和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品牌偏好的关键并不只是大规模的促销,而是在企业核心顾客群中建立起对企业所承诺的品牌价值的信任感。本土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建立品牌意识,转变到通过战略性的步骤建立起能让目标顾客感觉到的品牌价值。
2、塑造更具个性的产品
香皂产品的潮流是向高档次、功能性上发展。“安全、健康、经济、高效、环保、效益”是香皂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后的香皂已不只是作为清洁的手段,它必须兼具某些特征和功能。不论是以表现造型、包装为特色的艺术装饰,还是以超常量加香为特色的香水感;不论是老人皂、成人皂,还是婴儿皂、女性专用皂等都要体现出特色和档次。任何有竞争力的产品都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只有独具特色的创新香皂产品才能持续发展。直观来看表现在产品的包装,更深一层还需要表现在独特产品功能和产品香味上。
对于香皂这种个人清洁用品而言,首先,产品要有过硬的品质、与竞争产品相比更具突破性的独特机理、更显著的功效、权威机构的认证;其次,产品在外延上也要有足以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概念、强大的附加价值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消费者有充分吸引力的增值服务。可以从消费动机来分析,新产品定位、新产品设计、广告策略突出功能特性,同时强化产品的香味特征,满足消费者的隐性动机,如享受、放松、浪漫、高质量、时尚等心理需求。
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要充分地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社会发展的趋势、本企业的战略目标、竞争对手的思路、生产工艺的现实性、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等,全方面地进行统筹与规划,另外,要善于在本土文化中吸取营养,作为本土企业,可以以某些中医理论为根据,提出自己的养护理论,这样的产品比较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与认同,也容易形成企业独特风格与形象。
【中国邮政市场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中国邮政快递的发展08-10
中国邮政发展战略10-07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与发展10-21
中国邮政工作10-24
中国超级市场发展趋势06-12
中国邮政EMS10-28
中国邮政集团笔试11-30
中国农村邮政物流10-31
中国邮政邮件处理中心07-1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