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2024-09-03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共12篇)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1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且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 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这都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近几年,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规模与结构的突破, 但是要在严峻的形势下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还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 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长期以来, 服务贸易活动始终依附于工业生产领域, 没有形成独自的部门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尤其是加入WTO以来, 中国对服务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用, 认识愈加深刻。从政府和社会层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 营造了浓厚的服务贸易发展氛围:切实履行加入WTO承诺, 有序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及行业, 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组建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并举办服务贸易大会, 逐步建立服务贸易法律政策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 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互动、各部门间密切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更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发展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世界范围内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外部力量。可以说, 中国迎来发展服务贸易的历史性机遇。

2. 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相关数据表明,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保持着持续扩大的发展态势。1982年,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3.4亿美元, 占当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6%, 而到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 044.5亿美元, 占当年全球比重提高到4.2%。26年间其规模扩大71.1倍, 年均增长18.1%, 且进口和出口额双双跃上世界第五的位次。足以证明, 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 不仅为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 也为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发挥了极大作用。2009年商务部出台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 对服务贸易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意见。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 以旅游及相关行业为主的服务贸易活动将更为活跃, 中国服务贸易有望进入更快的发展通道。

3. 服务贸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 顺应国际潮流, 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同步, 呈显了步伐加快的特征。近年来, 许多现代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服务贸易行业, 服务贸易结构日趋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据有关资料统计, 1997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出口额仅为0.84亿美元, 到2007年则达到43.4亿美元, 增长近51倍, 年均增长48.4%;咨询服务业由3.5亿美元上升到115.8亿美元, 增长32.4倍, 年均增长42%。2009年上半年上述两项出口额合计达到111.3亿美元, 占当期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达到了20.4%, 咨询业更是成为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行业。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9年商务部在服务贸易工作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大力促进软件、文化、技术、会计和中医药等行业服务出口, 并拟制定相关促进政策, 预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调整进入新时期。

总之, 中国服务贸易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贸易总量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日益增加, 贸易结构逐渐优化, 但是与世界上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相比, 与中国自身的经济总量相比, 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 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善, 从而促进服务贸易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 大力发展服务业, 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是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服务业之间的竞争, 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构成。大力发展服务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举措。受诸多因素影响, 中国服务业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1—2007年始终处在40%的水平, 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55%的水平。国务院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 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发展服务业要坚持改造与创新并举, 既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 着力改造旅游、商贸物流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适合国情和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法律、会计、教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中医药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从而为服务贸易奠定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2.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服务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但任何一种服务贸易活动都是在发生国的法律调整下展开。法律体现国家意志, 发达国家实践表明, 一国的法律完备程度决定着该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贸易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 中国在经济发展实践中, 相继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服务贸易涉及领域广、行业多, 服务种类繁杂, 仅《服务贸易总协定》所列12大类中, 就涉及了160多个小类, 它对适应法律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当务之急, 国家应尽快着手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不违背国际规则和惯例的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 加大财税、信贷改革力度,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立足国情, 研究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应整合财政扶持资金,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 制定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参照货物出口的做法, 出台具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退税办法。应适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信贷规模, 降低信贷门槛, 提高信贷贴息比例。建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基金, 鼓励服务贸易行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强化信用保险机制, 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 推动资本市场建设。让财税、信贷等政策向服务贸易领域适度倾斜, 让参与服务贸易的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

4. 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随着服务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活跃, 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服务贸易尤其现代服务贸易具有了知识经济特征。它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规则, 外语掌握熟练、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势在必行。培养专门人才方面, 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 他们设立各服务贸易领域专科学校, 加强“产学研专门人才联合教育”, 以满足服务贸易发展需求。我们应动员全社会力量, 利用多种模式, 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高校应增设相关学科和专业, 开设服务贸易实务和实用外语课程, 同时应开展双学位教育, 鼓励在校大学生用较短时间尽快掌握两门以上专业知识与技能。国家应建立人才数据库, 搞好人才储备,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贸易人才需求。

5.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高层对话, 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发挥政府外交功能, 积极开展“经济外交”, 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磋商与协调。加强对CEPA和CAFTA筹运机制研究, 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 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要统筹规划WTO和多边双边关系谈判, 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服务市场, 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世界贸易体系。有资料介绍, 美国政府把加强外交谈判进行国内立法, 在外交谈判上做足文章, 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在长期外交工作中, 中国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今后仍会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和趋势, 充分发挥外交优势, 知己知彼, 取长补短, 不断丰富“经济外交”经验, 积极运用外交策略和技巧, 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2008.

[2]林九江.借鉴货物出口促进政策制定服务贸易出口政策[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2008.

[3]裴长洪.彭磊.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理论的发展[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2007.

[4]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发展[N].经济日报评论, 2009-03.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2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 1)。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 2435.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07 亿美元;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低迷使得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2008 年外贸依存度有所下滑,下降到 59.84%,2009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到44.16%,但2010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回升到49.67%。总体来说,中国还是保持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

(四)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有所变化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中国外贸形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格局影响并不大。2009 年,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中,欧盟仍然占据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总值为 378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5%;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依然是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 3174.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6%;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到 2553.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2%;东盟、中国香港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仍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由于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等原因被巴西赶超。

在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消耗、高投入、高依赖、低收益”的现状。面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系列冲击,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与隐患。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

(一)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从贸易总额上体现出的贸易利润,启示并没有数据反映的多,因为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额虽然比较大,但是我国通过贸易获得的利润却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增加数量来扩大利润,而这也是通常采取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在此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出现,短期贸易中即使可以获得一定利润,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还是危险的。这是因为在长期进程中,如果竞争对手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就会彻底消除我国贸易竞争优势,这会损害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从产业结构理论和贸易机制来看

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目标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参照成熟和发达产业结构,例如在美国产业机构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为74.6%,1995年则为71.7%、1990年为69.9.%、1980年为64.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递增趋势,而且明显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在我国,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为39%、1995年为32.9%、1990年为31.6%、1980年为21.6%,虽然近几年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三、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外部困境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中国对欧洲贸易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这会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而加剧。欧盟各国在应对债务危机时,为了各国利益,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将会把增加出口抑制进口看作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外市场日益庞大、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欧盟最主要的市场竞争者,所以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下,欧盟将会采取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势,贸易保护措施必不可少。2011年初以来,欧盟贸易保护主要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欧盟向中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的此种举措,势必会对中国贸易产生影响。

(二)世界性危机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不断蔓延,使得欧盟对我国商品需求锐减,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欧盟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时,自身经济也受到影响。美国金融危机致使许多地区和国家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经济萎靡,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较深刻。同时,世界整体贸易形势也不乐观,在此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贸易摩擦增多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中国。在就业压力加大和欧美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给我国国家贸易所带来的产品比较优势,将会遭遇更强大的贸易壁垒保护,中国或将受到更多反倾销调查。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

人们币升值,尤其是对于传统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甚至使其倒闭。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贸易的持续顺差,中国现在持的外汇储备较庞大。这在提高人民币信誉度、增强国家清偿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压力一起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改善我国贸易现状的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隐患与突出问题,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下尤为显著。为确保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我们在面对这些隐患与问题时,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一起积极可行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扫除障碍。

(一)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

1994年的财税改革使我国的“投资—消费”模式逐渐变成“投资—出口”的模式,这对于本来就偏低的消费率更加是雪上加霜,使我国消费率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我国内需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条件下,这是切实可行的。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二)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贸易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仍然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三)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合作伙伴,但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清晰而缺少的一步。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

人才在如今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甚至是国内地区竞争中尤为明显。在影响竞争的众多软件因素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自2004年起,我国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达一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连年递增。在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中,我国应该培养人才,尤其是具备竞争力的外贸人才,充分发挥人口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形成稳定的汇率机制。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由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在一篮子货币当中加大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外需将难以大幅度反弹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体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全球经济衰退势头有所减弱,但后危机时代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异常缓慢,这无疑将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发展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元区各国为了应对 GDP大幅萎缩 9.6%,陆续出台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2009 年第一季度,日本 GDP 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而环比下降 3.3%。同时,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的高失业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而曲折的这一趋势,将直接制约美国、日本、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消费水平,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反弹。

(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恢复,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救市计划,即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不可否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品较中国更有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在出口中高端产品时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内经济复苏阶段通过采取本币贬值等手段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导致中国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渐丧失。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多壁垒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各国过高的失业率,诱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加强,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由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必然缩减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与 2008 年同期相比,2009 年第二季度新发起的贸易调查案增长 12.1%,而中国是这场贸易保护大战中最大的受害者。其中,2009 年第二季度,中国在 23项新调查中(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被提及 19 次,占 82.6%,而在最终实施的 17 项救济贸易措施中中国提及率为 100%,有 12 项是完全针对中国的。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出口收款风险将大大增加

中国奢侈品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3

一、奢侈品的定义

关于奢侈品的定义,各个学者所选的角度大有不同,但大多数体现出了奢侈品的昂贵、享受、非必需等自身的特点。牛津高阶词典中对奢侈品(Luxury)的描述是:“一种价格昂贵、令人愉快惬意的非必需品”。剑桥高阶词典对奢侈品的描述是:“价格昂贵、令人愉悦的非必需品”。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将消费品分成了对立的两种商品,即“必需的消费品”和“奢侈的消费品”两类,提出“必需的消费品”是维持生活上必不可少的商品。除此之外的一切物品,亚当·斯密都称之为“奢侈品”。本研究将奢侈品的定义按照经济学视角、产业视角、心理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划分为四类。

(一)经济学的视角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看,奢侈品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经济学家Simon Kemp在1998年对奢侈品的研究证实奢侈品的价格弹性高于必需品。奢侈品是一种随着收入的增长,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增长,但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商品,奢侈品的恩格尔曲线呈下凹形的商品。

图1 各种商品的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

如图1所示,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劣质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长逐渐降低。当消费者的收入逐渐增加时,必需品的边际效应递减,随着消费品的增加,其效应增加速度变慢,而奢侈品的效应正好相反,其边际效应递增,随着对奢侈品消费的增加,其效应也越来越大,其需求量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二)心理学视角

1999年经济学家Vigneron和Johnson通过对奢侈品的大量研究,认为奢侈品品牌具有顶级档次,包括有形价值和心理价值。2003年经济学家Vickers和Franck认为奢侈品消费能够代表消费者身份和社会地位。经济学家Nueno和Quelch指出,奢侈品的“功能性价值”占“价格”的比重相对较低,其“有形价值”低于“无形价值”。他们在研究中分析了传统观点中奢侈品的10个特征,并将奢侈品总结为“消费得起的享受”和“质优价高的主流商品”,例如高档的名牌手表。总的来说,奢侈品是一种关于奢侈生活的符号性消费,其价值在于消费者对于这种产品的心理体验价值远大于对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

(三)产业视角

2005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oratory)指出,当前世界奢侈品品牌涵盖的领域比较广,总结起来可以分为高档时装、珠宝、化妆品、酒店服务和交通工具等领域。同时,提出了界定奢侈品的四个标准:价格与品质、文化历史的传承性、高端的人气、购买欲求。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将奢侈品定义为:定价高于一般大众消费品的商品,包括香水、珠宝、钟表、服装、红酒、礼物、汽车、高级餐具等八个产业。

(四)社会学视角

1995年社会学家Charles J.Reid将奢侈品的社会性定义为:95%的商品是专门提供给金字塔底端的人使用的,那些只有5%的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负担得起的商品或服务,就称之为奢侈品。法国高等商学院的社会学教授卡普雷认为,“奢侈品有别于其他商品,虽人人都想拥有,却只能被少数几个幸运儿所获得”。1997年最早倡导品牌识别的法国学者让·诺尔·卡菲勒从符号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奢侈品的含义:“奢侈品是美好事物的代表,为功能性产品赋予了艺术气息,就像光可以带来光明,奢侈品提供的并非纯粹的物品,而是高品位的代名词”。奢侈品不仅包括有形价值,还包括无形的价值,其包括:独特性价值、社会价值等。

二、中国奢侈品贸易发展状况

(一)中国奢侈品贸易总额的变化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额在1998年时只占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10%,2008年我国奢侈品消费的总额是1 410亿人民币,2009年的奢侈品消费的总额是1 556亿人民币,增长率是8%,而且其消费额占全球总消费额的27.5%。2010年中国的奢侈品进口贸易量达323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一些奢侈品研究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将达到2.6亿,城市化也进一步带动了奢侈品的消费,而且一些专家预言,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大国。

(二)中国奢侈品贸易的经济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东西方经济的逐渐融合,奢侈品已经快速进入我国市场,并为一些消费者所迷恋。新奢侈品利用传统奢侈品与普通消费品之间的定位缺口,成功地突破了传统奢侈品的进入难题,在烽火狼烟的市场上站住脚跟。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2011年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25%。近年来,随着欧元和美元不断贬值,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也增加了中国消费者在国际奢侈品市场的购买力。

(三)中国奢侈品的进口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放宽了奢侈品进出口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逐渐成为新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国外众多奢侈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量占世界奢侈品市场的比例由1998年的10%增长到了2009年的27.5%。根据贝恩公司出版的《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在购买个人护理用品、表、包、服装和珠宝等占一半市场份额的五大奢侈品品牌皆为国外品牌,而为了应对中国市场高速增长的消费趋势,国外各大品牌继续保持激进的门店扩张步伐。在一定的奢侈品消费范围之内,对于奢侈品的消费可以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促进奢侈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但是一旦超过某个界限,奢侈品的消费就不再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我国是奢侈品的消费大国,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奢侈品都是进口的,虽然也有自己国内的奢侈品品牌,但是都是低级奢侈品品牌,所以对于奢侈品的进出口贸易需要掌握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一边刺激人们的消费,一边保护好本国的奢侈品行业。

1.中国奢侈品进口的档次呈现多样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得到了扩展,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奢侈品的相关信息。据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对中国奢侈品贸易的报告,即《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进口的低档奢侈品、中档奢侈品和高档奢侈品的份额分别为63.5%、23.7%和12.8%。可见低档奢侈品的进口额占了大多数,低档奢侈品的进口额是中档的3倍,是高档奢侈品进口额的5倍。所以说中国市场进口奢侈品的档次是多样化的。

2.中国奢侈品品牌的进口呈现多样化。以前欧美等奢侈品消费大国的奢侈品品牌只有很少几个进驻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随着我国消费者对奢侈品消费的数量与日俱增、世界上其他奢侈品品牌的兴起以及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三大奢侈品市场销售业绩的大幅下滑,这些奢侈品品牌才逐渐把消费的重心转移到中国来,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也开始慢慢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据2010年的分析得出,到2010年为止根据普华永道对我国奢侈品行业贸易的分析,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开设分店,开拓中国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国外各大奢侈品品牌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加大,从而促进了奢侈品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目标,并且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中国奢侈品市场进口品牌多样化的局面将会长期呈现下去。

3.中国奢侈品品牌进口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内经济的水平不高和我国信息获取的渠道也少,当时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渠道大多是海外旅游购买,国内奢侈品消费市场由于呈现出了一种“三少一高”局面,即专卖店数量少,可购买的奢侈品种类少,可以供给选择的品种少,奢侈品的价格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放宽了奢侈品的进口标准,越来越多的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奢侈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也逐步地上升。

4.中国奢侈品进口的种类呈现多样化。根据2010年德意志银行发布的《2010年全球及中国奢侈品行业研究报告》可知中国市场进口奢侈品的种类大大的和以前不一样。随着中国购买奢侈品人数的上升和范围的扩大,传统富豪不再愿意和一般消费者购买相同种类的奢侈品,他们将目光投放到那些可以私人定制,并且全球限量供应的奢侈品种类上。而一般的富人阶层对中国奢侈品的进口品牌和种类扩展到化妆品、装饰品和服装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奢侈品品种上来。并且一些老牌奢侈品供应商为了能迎合普通富豪们的特殊需求也纷纷推出和以往种类不同的奢侈品。所以说我国进口的奢侈品的种类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一种多样化的发展势头。

(四)中国奢侈品的出口贸易

1.中国奢侈品出口品牌少。中国是奢侈品消费和进口大国却并不是生产和出口大国,究其原因是中国目前仍然缺少本土奢侈品牌,消费者选择的大多是国外品牌。全世界83%的奢侈品消费者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购买过中国市场出口的奢侈品,11%的消费者回答不清楚自己是否购买过中国市场出口的奢侈品,仅有6%的消费者回答购买过中国的奢侈品。其中对这6%的消费者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显示,93.7%的消费者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仅出口“五粮液”“茅台”等几个奢侈品牌。

2.中国奢侈品出口种类单一。我国的奢侈品出口种类很少,根据2010年高盛公司的民意测验,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的奢侈品品牌只有茶叶、白酒和手工艺品。而事实上我国出口的奢侈品也只是集中在白酒、茶叶、手工艺品和服装这几个方面,这与我国进口奢侈品的多样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根据调查,60%的外国人会消费中国的白酒和茶叶,93%的外国人会消费中国的服装。

3.中国的奢侈品出口档次低。按照惯例可将奢侈品分为三类,低档奢侈品、中档奢侈品和高档奢侈品。高档的奢侈品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国家,而刚刚涉足奢侈品行业不久的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一是没有生产高档奢侈品的技术,二是各家企业没有生产高档奢侈品的理念,因此到现在中国并没有高档奢侈品出口,由于其技术上还未完全达标,再加上国外消费者已经习惯于购买欧、美、日等国家的中档奢侈品,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上出口的大多都是这一类奢侈品。

三、中国奢侈品贸易现状的成因

(一)奢侈品贸易进口方面的原因

1.中国的总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的增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到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 000元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表明老百姓拥有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

2.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需求档次大幅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刚刚开始,只有少量奢侈品进驻中国市场,大多数的奢侈品消费者只能认识LV和香奈儿等几个奢侈品的品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外其他的奢侈品品牌也发现了中国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纷纷进驻中国市场,奢侈品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加快了对奢侈品的进口。

3.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奢侈品的“品牌”是一种奢侈消费的消费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身份象征,现在国内奢侈品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其消费品的品牌。

(二)奢侈品贸易的出口方面的原因

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奢侈品品牌。中国的奢侈品大多依赖进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是奢侈品的消费大国却没有自主的奢侈品品牌,只能依靠进口。事实上,中国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从来都不缺少发展奢侈品品牌的文化传统,但是我们缺少的是有创造力的品牌设计师和奢侈品的品牌推广师以及独特的产品创新与生活方式。

四、中国奢侈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年轻化

在国外,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来自于30岁~40岁的人,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则是20岁~50岁左右的人均有,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却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客户。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年轻化状态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个行业都在复兴,很多成功人士涌现出来,使得他们有能力也有实力购买奢侈品;第二,由于攀比之风的存在,使得一些不具备奢侈品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也趋之若鹜,促使了奢侈品消费的年轻化。对于奢侈品,年轻的购买者就像粉丝对偶像一样,痴狂,着迷,并有着各自不同的喜爱理由。这些不同的热爱理由形成了令人惊讶的群体购买力。近几年,中国的年轻人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新生力军。安永报告也指出过,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富有阶层的消费者,第二类则是“透支”奢侈者。

(二)缺少自主的奢侈品品牌参与竞争

就现阶段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现状而言,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是国外品牌,这与我们自己没有高端品牌有关。暂不说国产品牌,很多的奢侈品是由中国制造的,但是很多的外国消费者都不喜欢消费中国制造的奢侈品,我国大部分的奢侈品牌主要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水晶、银器、服装、饰品等等。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有关,也与我国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和外国奢侈品牌强大的宣传和营销战略有关。

(三)境外旅游消费占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比例逐年上升

价格较低、选择更广是在境外购买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中一半以上是来自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在未来5年~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根据法国Global Blue退税集团的数据,中国游客2010年在法国的消费额超过3亿欧元,平均消费额接近1 600欧元,远高于2006年的6 000万欧元的总消费额和715欧元平均消费额。除购买高档纪念品之外,中国游客也同时被退税所吸引。《中国日报》指出,越来越多国家接受以中国银行卡付款。中国消费者深知在国外消费的好处,奢侈品的价格比国内甚至便宜30%之多。在2010年,5 700万中国游客在国外的消费额已经达到接近330亿欧元。

五、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介入,促进奢侈品贸易发展

2011年6月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正式成立。此前,中国虽然拥有很好的奢侈品市场和消费份额,但一直没有一个官方支持的奢侈品专业贸易管理机构。国家相关部门介入成立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从宏观角度对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和促进本土奢侈品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奢侈品进口关税下调,奢侈品国内消费份额扩大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2012年中国会对奢侈品进行改革,主要是解决奢侈品的国内外消费平衡问题。中国对于进口奢侈品征收的高关税使得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海外消费份额远高于国内消费,奢侈品税负外流严重。降低奢侈品关税的政策如果能够实施,不仅可以把一部分奢侈品消费留在国内,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和配套商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商业,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形象,使GDP能高速增长。同时也将使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受益,促进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三)本土奢侈品品牌发展,奢侈品国际贸易顺差逐渐降低

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成立后大力鼓励中国本土的奢侈品牌发展。近期,茅台酒等一些品牌已经逐步开始为申请奢侈品牌做准备。虽然目前本土奢侈品品牌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心理不断成熟,本土奢侈品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的奢侈品贸易顺差将逐渐降低。

(四)鼓励中国商人收购或者注资世界奢侈品品牌

奢侈品是当下社会上的流行趋势,每年奢侈品的消费量都有双位数比例增加,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但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国人拥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的愿望得以实现。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到2010年有很多的二三线的世界奢侈品品牌已经被我国的企业所收购。一些奢侈品行业的专家表示,奢侈品品牌被收购之后,国人能很快地获得其消费效应,而且能很快地学习到其品牌的消费模式、生产流程、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营销的渠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1]Dubois,Bernard, Claire Paternault.Doesluxury have a Home Country?An Investigation of Country Images in Europe[J].Marketing and Research Today,1997,(5):79-85.

[2]Bernard Dubois,Patrick Duquesne.The Market for Luxury Goods: Ineomeversus Cul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1):35-34.

[3]Danziger,P.N.Why People Buy Things They do not Need[M].NY:Paramount Market Publishing,Inc,2002.

[4]Frank,R.H.Luxury Fever:When money fails to satisfy in an era of exces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9.

[5]Andrus,D.M.,Edward,S.,Dallas,E.J.Status Brand Management and Gift Purchase: A Decriminalize Analysis[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86,(1):5-14.

[6]田德华.4R理论在奢侈品营销中的应用及启示[D].济南:济南大学,2008:1-40.

[7]林华.80后“新奢侈品”感知价值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1-73.

[8]周雪怡.LBI商场奢侈品客户体验管理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08:1-74.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4

一、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的新特点

1、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全球化背景下, 全球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短短的几十年里, 服务贸易不仅成为全球两大贸易之一, 而且发展势头强劲, 其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根据WTO统计数据显示, 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20%, 上升到90年的25%。据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预计, 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将达到50%, 接近5万亿美元。

2、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 没有现代化的服务就谈不上现代化的经济。由于世界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人们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了新的认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一般包括邮政与电信服务、金融和保险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R&D活动、建筑工程和广告服务等。过去几年中, 许多新兴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 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不仅使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实现科技化, 而且使许多传统的产业和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例如: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的数字化, 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科技化趋势。中国服务贸易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 包括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对外竞争能力不强, 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3、服务贸易市场日益走向自由化

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WTO机制的共同催化下, 世界服务贸易日益走向自由化。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货物贸易自由化一样, 是国家政府在对外贸易中, 以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深入为前提, 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 从而弱化对贸易的干预。

4、服务市场日益多元化

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市场日益向多元化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例,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发达国家和OPEC成员国是劳务输入的主要国家, 然而80年代后, 东亚拉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为劳务输入提供了大量需求。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对外服务贸易虽然起步晚, 但是发展较快。由于国内服务市场的发育滞后, 导致中国服务业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 且落后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用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在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数据中显示, 全球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3%。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43%, 发展中国家为61%, 发达国家为71%。而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始终低于40%。

1982年,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3.4亿美元, 其中出口24.8亿美元, 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7%。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二十多年间, 中国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八位, 进口世界排名由40位上升到的第七位。2004年我国服务国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86亿美元, 比2003年增长30%, 比2000年翻了将近一番。

我国服务贸易虽然有较大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看, 中国服务贸易总量还不足,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2、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 特别是出口额的世界市场份额。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739.1亿美元, 进口831.7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1982至2005年,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 年均增长15.9%, 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 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 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同期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 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服务贸易长期逆差。我国无论是在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在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上, 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仍是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大国。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前10位的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60%以上。因此, 中国在服务贸易的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利用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可以对中国服务业总体及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所谓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即TC指数, 表示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产业进出总额的比重,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 / (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

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 1) , 当其值大于0时, 说明竞争优势大, 且越接近1, 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 竞争力弱, 越接近-1, 其竞争力越弱。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的TC指数从1998年以来一直为负值。TC指数在-0.059至-0.136之间。这说明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得到飞速发展, 但整体竞争力并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部分行业发展较成功, 部分行业仍需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滞后, 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集中度较高, 无论进口还是出口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二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是金融服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口增长迅速。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 且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 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 生产性服务较不发达, 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项收支总额达五分之四。国际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是全方位发展的。其贸易量最大的是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指协调好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目前发展传统服务业对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有重要意义, 但是着眼于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意义更加重大。

(二) 有些部门尚无立法, 需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就目前的中国服务贸易法规来看, 存在着法律覆盖面窄, 法规内容不规范, 法律法规相冲突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不仅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 还缺乏服务业行业性法规。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香港, 新加坡等地区, 在发展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市场方面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我国应加强服务业的立法工作, 当外资服务业对本国服务业造成损害时, 能按照法规及时采取保护手段。目前, 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 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律师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立法层面低, 不少领域还是空白。

服务贸易涉及行业广泛, 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发展服务贸易不是单独的行业, 企业或部门所能办到的。中国应迅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 以解决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三) 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地区结构过于集中

尽管中国服务贸易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但其项目和地区结构分布极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的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 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的服务贸易规模较大, 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当前, 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且差距有扩大趋势。地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区域差异性和非协调性是影响我国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 服务人才匾乏

我国各类技术、经济、经营和管理人才虽然不少, 但真正懂得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懂得市场经济运营、懂得国际法律和法规等方面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并不多。然而,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人才、企业才有活力、才有创新意识、才有高效率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1、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是衡量经济结构合理程度, 国际竞争力强弱,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等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中国政府应重视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 积极开放服务市场, 提高服务贸易额,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服务产业, 积累比较优势, 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强化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传统服务行业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有步骤, 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进一步强化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同时, 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3、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服务人员的素质十分重要。重点在外语和专业技术方面培训高层次的服务人员。在各行各业设立一些培训机构, 由国家级的培训机构进行宏观指导, 形成全国性的服务人员培训网络。开展“海外引智”工程, 积极吸引人才;再者要防止人才流失。与商品贸易相比, 服务贸易的服务交换的标地物--服务, 具有不可储存性, 服务消费在生产过程中完成, 要求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就对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哪个服务部门, 即使是技术性不强的行业也需要特殊的培训, 否则将难以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近年来就业人数增长迅速, 但人员素质不高。

4、加强服务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服务贸易市场区域发展不协调。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美国, 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区域结构看, 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 发展较快。而且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落后, 所占份额极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服务业发展也必然各有侧重。东部地区发展较快, 要利用该地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实现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地区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 2006, (01) .

[2]胡日东, 苏梽芳.中国服务贸易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05, (12) .

[3]王蓉梅, 桂韬.在开放与保护的均衡中寻求大发展——入世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思路的探讨[J].江苏商论, 2004, (04) .

[4]杨玲.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亮点——服务贸易[J].商场现代化, 2005, (22) .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对策 篇5

中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也有了显着的增长,这反映在服务贸易结构上的升级上面。最初的时候我国的服务贸易仅仅是劳工输出,进行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结构升级之后成为了含有高智力附加值的服务了。

一、服务贸易的特点

一般人们所说的贸易大都指的是商品贸易,是以商品这种实物为媒介的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比较,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无形贸易的一种,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

其次,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通常无法将服务进行再转让和套利活动,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

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

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

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有些项目下出口的服务,进口国消费者不能在本国国内消费而只能到服务出口国去消费(如境外消费)。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瓶颈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有了显着的增长,但是由于基础的薄弱和发展时间有限,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的出口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潜力仍有待发掘。

第二,国内服务业生产力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且这些劳动密集型部门本身发展层次又较低。

第三,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第四,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1)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2)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

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三、改进的对策

我国日益融入到全球一体化是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严峻挑战,也是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加强政府作用,打破壁垒,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壁垒林立,据关贸总协定统计,全球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规则也承认了这一领域管理贸易的合法性,规定彼此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讨论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因此,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重视利用政府谈判,打破壁垒,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政府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1)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2)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3)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第三,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第四,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第五,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可见,为出口而进口,以引进促出口,能够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改善出口结构。服务贸易是新世纪重要的贸易形式,中国想由一个贸易大国变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李丽.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6,(01).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6

当前,中国已是贸易大国,是多边和区域贸易谈判的重要参与者。尽管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环境议题谈判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本文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回顾了环境议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梳理了我国在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有效应对国际贸易环境议题谈判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建议。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国际上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最早源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率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关注,带动了环保运动的兴起。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揭开了国际合作应对环境问题的序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也成为199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主题。作为会议成果的《里约宣言》规定:“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贸易政策不得构成对国际贸易的任意的、不公正的歧视或变相限制”,为贸易与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讨论奠定了基础。2012年,“里约+20”可持续发展大会将“绿色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从而将贸易、环境和发展的关联提到新的高度。

从根本上来说,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源于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首先,环境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资源要素,如土壤、水、阳光、空气等,而不同的资源禀赋则构成了各国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其次,贸易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会给环境带来影响,贸易带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扩张, 从而引起资源的过渡使用,加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再者贸易提高了收入,带动了科学技术的扩散,从而又提升了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此外,随着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伴随生产、运输、消费环节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跨越国界,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在政策层面上,自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47)达成以来,多边贸易体制便一直致力于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减少政府管制和干预;而环境政策的目标则是减少经济活动的环境外部性,避免市场失灵导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这在本质上要求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也应看到,通过促进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技术的扩散,贸易政策也可以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联合国环境署(UNEP)2008年发起的“绿色经济倡议”指出,“向绿色经济转型能够促进新贸易机遇的产生;而贸易如果得到适当的规制,也可以在绿色经济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为贸易与环境的讨论增加了新的维度。在上述背景下,如何避免和减少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贸易政策有利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避免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和阻碍,成为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的主要目标。

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产业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贸易和经济活动的扩张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处理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逐渐成为国际贸易谈判中的热点问题。

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出口占世界份额12%,然而,长期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外贸增长模式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和外贸发展面临的资源和能源形势也日趋严峻。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率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并在2015年后发展议程立场文件中将“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

现阶段,我国国内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有一些研究,包括对贸易发展的环境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法和国际环境法冲突和协调的法学研究,以及对环境相关贸易措施与WTO规则的合规性分析等。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针对实际谈判工作的综合性政策研究还很有限。近年来,环境议题逐渐成为多边和区域贸易谈判中的新热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新形势下,如何认识国际贸易与其应对的环境议题谈判,不仅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环境问题进入国际贸易谈判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一)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环境议题

环境议题进入以GATT/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GATT(1947)在第20条中赋予了成员国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可耗竭自然资源采取保护措施的权利,被称为“环境例外条款”。1971年,GATT秘书处成立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Group on Environmental Measur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MIT),主要负责审查环保措施对贸易的潜在影响,该小组后来发展成为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CTE)。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第一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列入基本原则和宗旨,并将其贯穿在谈判确立的一系列贸易规则中,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对涉及到环保领域的技术标准作了特别规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在一定范围内将环境补贴列入“绿灯”补贴即不可诉补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允许成员在一定条件下为保护环境而拒绝授予某些专利权;《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农业协定》等也不同程度的涉及环境内容。

GATT/WTO规则体系为在多边贸易框架下处理环境问题提供了基础,但作为谈判妥协的结果,它对许多环境问题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对一些关键概念缺乏清晰、明确的界定。这给条款的解释和实施带来了不确定性,也为贸易争端埋下了隐患。而随着环境相关贸易争端的增加和环境问题受关注度的提升,GATT/WTO司法机构处理环境问题的思路也在演变。从早期的金枪鱼-海豚案,到后来的美国汽油案、美国海虾案、欧共体石棉案等案例,GATT/WTO司法机构从最初对环保措施的谨慎、保守,逐渐发展为促进环境和自由贸易之间的平衡,在充分认可环境保护价值的同时,通过强调“适当性原则”、“非歧视原则”等对环境措施的实施做出了严格规定。这体现出多边贸易体系由片面追求贸易自由化这一单一目标,逐步向包容、可持续贸易发展的多元目标转变,也为多边贸易框架下环境议题的讨论和发展确立了方向。

在乌拉圭回合之后的多哈回合谈判中,“贸易与环境”成为唯一的新议题,而推动环境产品与服务的自由化则成为其中一项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多哈回合长期停滞不前,加上缺乏对环境产品和服务的统一定义,谈判迟迟未能取得有效进展。直至2014年1月,包括美国、欧盟、中国在内的14个WTO成员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峰会期间宣布启动《环境产品协定》(Environmental Goods Agreement,EGA)诸边谈判,旨在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环境产品清单为基础,就削减环境产品关税进行磋商。作为WTO首个直接与环境相关的谈判,即《环境产品协定》谈判一经启动便广受关注,被认为是多边贸易与环境议题发展的里程碑,有望实现贸易、环境和发展的三赢。欧盟还力推未来扩大协定的产品覆盖范围,并由单纯的环境产品降税延伸至环境服务等非关税领域。

尽管环境议题谈判在多边贸易框架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各自发展阶段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存在不少分歧。发达国家致力于推动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自由化,倡导采取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措施;发展中国家环境立法落后,环保产业缺乏竞争力,缺乏应对环境问题的资金和技术,强调应将发展放在第一位,对实施环保标准和开放市场持谨慎态度。如何协调南北国家在环境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将成为决定未来多边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走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中的环境议题

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区域贸易协定的兴起,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核心的区域贸易协定(RTA)数量激增,环境等在多边框架下分歧较大的问题也开始转而寻求在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中取得突破。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向世贸组织通报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达225个,其中涉及环境议题的占85%以上,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立场性表述,明确协定与已签署的多边环境协议(MEA)的关系,规定促进双边环境合作的措施及资金机制等。

美国是最早在FTA中加入环境内容的国家。1992年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就包括附属的《北美环境合作协定》(NAAEC)。据统计,目前美国签署并已生效的14个FTA中,13个都包含环境内容,形成包括实体性条款和程序性机制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环境条款范式。近年来,美国还尝试加入了一些创新性的环境条款,如建立环境事务委员会监督环境章节的实施,在争端解决小组中纳入环境领域专家等。

欧盟作为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一方面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分阶段实施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识要求等,实现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有效协调。另一方面,欧盟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引入对外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内容不仅包括环境,还包含劳工等问题。欧盟建立了全面、系统的 “可持续性影响评估”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 体系,综合评估多、双边贸易协定可能给环境、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将评估工作贯穿贸易协定起草、谈判和实施的全过程。近年来,欧盟更加注重民间团体(civil society)等利益相关方和公众的参与,将其作为提升谈判透明度的重要举措。

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间自贸协定也越来越多地纳入环境内容。据统计,2007年南南之间涵盖环境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仅有4个,2012年上升为11个。

(三)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的发展趋势

1.环境议题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正在谈判的《环境产品协定》覆盖全球86%的环境产品贸易,达成后将有助于推进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促进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并为多哈回合谈判注入动力。新一轮区域贸易协定浪潮中,环境议题被认为是“21 世纪新议题”和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的标准之一。两大超级区域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都已明确纳入环境议题。这些谈判不仅将对贸易与环境议题的讨论起到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所引入的新理念和规制措施将深刻影响生产和消费方式,从而加速全球产业链重组,带来国际贸易分工和利益格局的变化。

2.环境议题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环境产品协定》作为一项诸边协定,为多变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提供了模式参考。更有学者建议在WTO框架下发起《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协定》谈判,系统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双边方面,包含环境内容的FTA数量不断增加,设立独立的环境章节成为主流,其他形式还包括附属协定(side agreement)、附件、特定条款等。统计显示有30个已实施的自贸协定包含独立的环境章节,数量和法律约束力均有所提升。欧美还力推将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渔业补贴、限制非法木材和野生动物贸易等内容纳入新一代FTA。

3.环境议题已成为贸易谈判中的新要价。总体看来,国际贸易谈判中的环境议题仍为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已成为发达国家在贸易谈判中的新要价。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发达国家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在上世纪90 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贸易与环境问题,并与欧盟统计局最早定义了“环境产品”。另外,发达国家环保产业优势显著,借贸易谈判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例如,欧盟环境产品与服务(EGSS)贸易以年均两位数增长,创造大量就业。此外,发达国家环保组织和民众的关注和参与也有力推动了环境议题发展,许多环境非政府组织不仅作为利益相关方参与贸易政策质询,还以“法庭之友”(Friend of the Court)身份参与WTO环境相关的贸易争端解决,成为推动贸易与环境问题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环境议题谈判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参与WTO谈判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就开始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包括贸易与环境谈判,提出了“核心清单”、“发展清单”等概念,为推进当时谈判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4年启动的《环境产品协定》谈判中,中国作初始成员积极参与,努力推动谈判达成利益平衡、有意义的成果,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结束,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二)中国参与双边自贸协定谈判

中国参与区域、双边自贸协定谈判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党的十八大做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决定,有力推动自贸协定谈判全面提速。目前,我国已签署和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21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涉及环境内容,包括序言中的原则性表述、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合作等。2014年生效的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是国内首个包含独立环境章节的FTA,内容涉及环境货物和服务传播、多边环境协定、双边和国际环境合作等。2015年签署的中韩自贸协定首次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律法规执行等内容,标志着我国自贸协定中环境议题谈判的新突破,对未来谈判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三)中国参与谈判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直以来,受限于自身发展水平,我国对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的认识不足,大多将环境措施作为对外贸易的风险加以防控,对参与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还存在一些顾虑,如担心降低环境产品关税会导致进口环保产品和设备大量涌入,冲击国内环保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环境议题谈判会使自身承担过多环保义务等。这导致我谈判策略长期以被动防守为主,在谈判诉求方面多向发展中国家看齐。随着我国自身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演变,基于这种认识的谈判策略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2.参与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的经验有限。 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谈判起步较晚,对环境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动环境治理手段向多元化发展。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产品与服务(EGSS)统计体系、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和利益相关方参与贸易谈判的工作模式;对国际上采用的投出-产出分析模型、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核算等研究工具的使用还很有限。仅有的涉及环境议题的中瑞、中韩自贸协定均在实施初期,效果和经验有待进一步观察、总结。

3.参与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国际贸易谈判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博弈,最终协定的达成往往需要统筹考虑各项因素。环境议题本身牵涉贸易、环境、财税、能源、农林等多个领域。这对谈判团队的综合协调能力和人才、资金保障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现行体制下,贸易和环境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缺乏有效对接。具体谈判过程中跨部门的协调层级较低,且仅限于政府内部,未能有效调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导致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和应对力度不够。

四、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环境议题谈判的应对策略

(一)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议题的谈判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规则面临重构。美欧国家加快了贸易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环境等“21世纪新议题”谈判,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也应积极争取在环境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但我国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资源和能源进出口大国,对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我国已不可能置身事外。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行动方案,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我们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推动贸易与环境治理规则向更加公平、公正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具体体现。

(二)统筹国际国内,制定积极、务实的谈判策略

要站在全局角度认识环境议题谈判,将其与我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等整体战略,以及外贸转型升级、绿色流通体系建设等商务工作有机结合。深入分析我国参与谈判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根据内外部形势及时调整谈判目标和策略,系统规划好多、双边领域谈判。在多边层面,推动《环境产品协定》早日达成一致,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议题讨论,争取提出“中国倡议”;在双边层面,研究形成自贸协定环境议题示范文本,分阶段推进谈判深度,为构建高水平自贸网络创造条件。

(三)把握前沿方向,加深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密切跟踪国际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发展的趋势,加强跨学科研究,及时就环境服务、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价值链等前沿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参与UNEP、WTO、OECD等国际机构就贸易与环境问题开展的工作,充分利用G20、APEC、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平台,以及双边经贸联委会等双边机制,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特别是推动南南合作与经验分享。同时,还要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的专家库,为谈判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

(四)借鉴国际经验,对贸易环境的新做法新理念先行先试

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环境标准等成熟做法,要争取通过谈判将我国技术规范向国际推广,为我优势产能对外输出创造条件;对环境影响评估等先进做法,在中韩自贸协定基础上,以中日韩自贸谈判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为突破口,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对环境争端解决、公众参与等前沿做法,可先在自贸试验区、中外合作生态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试点,待条件成熟时纳入贸易谈判。

(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环境保护的高效协调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十三五”时期整体贸易发展规划,为环境议题谈判提供政策依据。应参考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USTR)下的环境资源办公室和贸易与环境政策咨询委员会制度,以现有的国际贸易谈判职能部门为核心,在国务院建立高级别跨部门领导机制,吸纳行业协会、智库和民间环保组织等利益相关方作为外部咨询委员会成员,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工作体系,编写环境议题谈判工作指南,加强谈判人才和资金保障。通过参与环境议题谈判,加快引入国际先进的环境治理模式和理念,加快推动环境政策改革创新,加快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从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也有助于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保护工作。

(六)重视环保风险,扩展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环保议题的谈判,增加谈判中的话语权,就要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重视我国的环保风险问题。我企业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和环境风险已进入上升期,2014 年,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直接损失达755亿美元。此外,非法木材和野生动物交易引发的纠纷也严重损害了我国家形象。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我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现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光伏组件出口居世界首位,光伏产能占全球70%,在风力发电、污水处理等领域也具有较大出口潜力。我们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承揽境外环保工程、服务项目。在参与环境议题谈判的同时,要加快改善我国的环境风险问题,拓展我国环保产业的海外市场,为环保产业发展争取更大的外部空间。

综上所述,参与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谈判既是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外部形势的客观要求,不仅有利于从源头上避免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将有利于我国环保产业的不断提升,为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符合我自身利益。但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许多行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许多国内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有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国际贸易环境议题的谈判中给予充分考虑,并依据其发展趋势加快提升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民,龚清华。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探析。(J)国际贸易2014/06:21-25.

[2]记者 陈建。世贸环境产品协议谈判启动(N).经济日报,2014/07/ 11004.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7

后危机时代,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四个主要趋势:

一、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张, 国际地位将稳步提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推进, 服务贸易已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源在各国经济增长中彰显其优势。据UNCTAD统计, 2001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726.01亿美元, 2007年增长到的2523.17亿美元, 7年间增长了2.48倍, 年均增长23.1%。其中, 服务贸易出口额以年均24.2%的速度, 从2001年的333.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2.06亿美元, 增长了2.67倍;服务贸易进口额则从2001年的392.6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01.11亿美元, 增长了2.31倍, 年均增长率高达22.1%。

金融危机爆发初期, 我国服务贸易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2008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较2007年增长了21.3%, 其中进出、口分别实现了22.1%和20.4%的增长。但随着危机波及程度地深入, 国内外对服务业的需求极度紧缩, 从而放缓了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张的步伐。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较去年降低了近12个百分点, 从而造成了我国进出口总额, 近11年来的首次下降, 年均增长率与2008年相比, 降低了近127个百分点。但从世界比重的角度出发, 我国服务贸易的地位仍处于稳步提升状态, 2008年、2009年分别实现了7.1%和5.6%的增幅。

2010年, 世界经济扭转下滑势头, 整体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这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5%, 中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 (27国) 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8%、3.9%、2.8%、1.8%, 而中国经济增长率达10.3%。国内外经济的总体走势带动了货物贸易的大幅增长, 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2010年, 服务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6.4%, 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其中, 中国服务出口和进口增幅均在20%以上, 服务出口1702.5亿美元, 由上年的下降11.9%转为增长32.2%;服务进口1933.21亿美元, 增幅由上年的0.01%提升至21.6%[2]。

2011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206.84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近4.8倍, 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9.2%, 较同期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速高近个10百分点。其中出口1831.01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4.5倍, 年均增长18.6%;进口2375.82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5.1倍, 年均增长19.7%。

在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 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稳步提升。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额的2.37%, 之后以年均7.9%的速度, 逐步增长到2011年的5.05%。国内薄弱的服务业, 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致使我国与国际服务贸易强国相比, 国际占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 尤其是后危机时代, 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中的排名却处于持续攀升的状态,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居于世界第12位, 服务贸易进口居于世界第10位, 2005年则分别升至第9位和第7位, 2011年我国服务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双双攀升, 进出口总量排名第四, 其中出口第四, 进口第三。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已然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

由以上分析可以预测, 后危机时代,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继续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并且我国国际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日益明显

后危机时代, 国内强劲的服务业需求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 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3], 促使服务贸易在交易内容日趋扩大、服务品种逐渐丰富的同时, 其结构和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使得与传统服务贸易的差距逐渐缩小, 而传统服务贸易总体份额趋于下降, 增速放缓。我国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 逐步转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4][5]。

2001-2007年, 我国服务贸易构成中, 以运输业、建筑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与以保险业、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的态势。2001年, 传统服务业总额达到476.6亿美元, 是现代, 服务业的总额的1.9倍, 其服务业内部占比高达65.6%, 与现代服务相比高出近32个百分点。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与国际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使得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得到了快速的扩张, 2007年现代服务业内部占比上升到43.9%, 较2001年, 其规模扩张了3.4倍, 增长率更是达到近7年的高位39.8%。我国传统产业主要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 其附加值很低, 处于微笑曲线的末端, 而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是造成我国对外部经济环境具有过大依赖性的主要原因。2008-2009年, 全球危机致使我国贸易的外部需求低迷, 进而使得我国传统服务业呈现了负增长的态势, 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而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受到的影响却较小。2010年, 虽然世界经济虽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 但是, 经济复苏趋势已初见端倪。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贸易额较2009年增长了25.6%, 增长近10倍, 世界占比上升到4.3%, 较去年增长27.9%;同期专利许可服务贸易增长了20.6%, 增长了近4倍, 世界占比增长了76个百分点。2011年, 我国运输服务的出口虽然在运输成本大幅提升和货物贸易快速增长的双重推动下有所增长, 但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却从2010年的4.3%下降到4.1%, 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旅游服务出口额虽然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其世界所占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 从4.8%下降到4.5%。而同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则从2010年的4.3%上升到2011年的4.9%, 保险从2.1%上升到3.9%。由此可见, 一方面受到国内服务业出口结构的限制, 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进而导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抵抗危机能力较弱;另一方面, 从计算机信息服务、保险等行业在后危机时代的恢复性表现可以看出, 现代服务业的独立性较强, 因此其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强。由此断定, 后危机时代, 外部经济的逐步回温将带动传统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受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从短期角度看, 这将导致两者差距将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但从长期角度出发, 两者差距依然呈现缩小的态势。

后危机时代,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来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 将促进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进而使得服务业在高新技术的不断渗透下, 突破原有要素配比关系, 价值倍增, 逐步使国内服务产品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端替代, 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7]。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服务业, 将成为未来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点领域。新兴现代服务贸易包括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可统计项目, 这些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 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推动下, 其增长速度远超过传统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的增长, 成为当代服务贸易的主要增长点。

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角度出发, 运输和旅游是我国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 而且旅游长期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顺差项目,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 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正逐步让位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项目。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整体浮动不大, 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专利许可服务贸易等新兴服务贸易增幅变化较大, 并且大体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其中, 运输服务贸易从2001年的159.6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160.6亿美元, 年均增长21.9%;旅游服务贸易从317.1亿美元增至1209.9亿美元, 年均增长14.3%。而同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从8.1亿美元增至160.3亿美元, 增长了近19倍, 年均增幅34.8%, 较运输业高出近13个百分点, 较旅游高出近21个百分点;专利许可服务贸易从20.5亿美元增至154.6亿美元, 增长了近7倍, 年均增长22.3%, 也大大高于同期的运输业和旅游业。由此可见,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服务贸易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主力。

三、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规模差距将进一步增大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货物贸易的发展会带动服贸易的扩张, 而服务贸易的发展会降低货物贸易的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 因此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应保持平衡[6]。截至2011年,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约为8.5:1, 同期, 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为4.3:1, 说明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2001-2011, 10年间我国货物与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情况来看, 绝对数值上, 近10年间, 二者在规模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1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为4981.3亿美元, 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为87.3%, 服务贸易总额为726亿美元, 仅占总贸易额的12.7%, 贸易逆差达到4255.3亿美元。在之后的5年中, 货物贸易在总贸易的比重逐年上升, 2006年, 我国货物贸易总额高达1928.32美元, 占贸易总额的89.93%, 是同期服务贸易总额的8.9倍, 逆差也增大到2006年的15287.9亿美元, 比2001年扩大了2.6倍。2007-2011, 5年间, 虽然货物贸易总额占总贸易额比重有所降低, 但, 货物贸易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其比重仍维持在88.5%左右, 贸易逆差以年均1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近5年间的高位, 31427.7亿美元。

此外我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和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很不匹配。我国2001-2006年间, 总体上货物贸易的增长率都快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 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部需求紧缩, 导致我国货物贸易增长受阻。后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将持续带动了货物贸易的快速扩张, 虽然部分服务贸易将受到货物贸易的带动而增长, 但较弱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使得我国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 进而, 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2010-2011年的数据也可以证明以上论断, 2010年货物贸易的增长率, 从2009年的负增长提高到2010年的34.8%, 提高了48.7%, 是同期服务贸易的1.5倍, 贸易逆差较去年增长了36.1%;2011年货物贸易增长率更是快于服务贸易近7个百分点, 贸易逆差更是达到11年来最低点, 31427.7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7.4倍, 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2.1%。

四、服务贸易内部逆差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薄弱的服务业基础, 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盈余常年呈现逆差状态。从1992年起, 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的局面。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达到高位-96.9亿美元。在此后几年间, 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趋势。2007年为79.1亿美元, 较2004年下降了18.2%, 但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外部需求急剧萎缩, 使得货物贸易出口增长受阻, 进而带动服务贸易逆差又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态势。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18.1亿美元, 同比增长59.4%, 而后随着危机的逐步深化,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 达到近10年的最高水平, 逆差额为293.9亿美元, 比2008年增长了近1.5倍。

金融危机使原有的世界贸易格局、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态势, 货物贸易出口的极速增长将带动服务贸易出口的激增, 使得服务贸易的逆差扩大趋势有所缓解。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较进口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逆差缩小到221.2亿美元, 较去年缩小近25个百分点。但是, 由于缺乏经济动能的支撑, 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复苏进程仍将面临多重困难。并且, 我国“十八大”召开后, 其通过激发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政策取向以及萎缩的国际需求将协同作用, 进一步促进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入超规模的扩张。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1世纪以来最高水平, 544.8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近8倍, 进口增长率高达22.9%, 较同期出口增长率高出近16个百分点。

从贸易结构上看, 保险服务、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一直是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2004年三项逆差之和为10289.4亿美元, 约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1.8倍, 2007年更是高达3.7倍;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则一直是我国主要的顺差项目, 2007年两项顺差和为161.3, 约是我国服务贸易顺差额的2.1倍。从主要进出口国别组成上看, 美国为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2010年, 美国对华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96.9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24.4%;对华出口200.6亿美元, 同比增长28.1%;自华进口96.3亿美元, 同比增长17.4%。中国对美国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2010年逆差额为104.4亿美元, 为上年逆差的1.4倍。

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 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强劲的服务需求拉动, 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贸易出口增长缓慢。但是持续高额的逆差势必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从而削弱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形成恶性循环。

总体来看, 2001-2011, 11年间, 我国服务贸易均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呈现逐年扩大的态势。2001-2004年期间,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59.3亿美元, 以年均增长率17.8%的速度逐年递增到2004年的96.9亿美元, 且这4年间服务贸易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与进口大致相同;2004-2007年间, 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速略快于进口增速, 使得逆差不断增长的局面有所缓解;2008-2009年,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外部需求低迷, 进而限制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 由此使得逆差进一步加大;2010-2011年, 危机阴霾仍未清除, 逆差不断增大的情形仍很严峻。

由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出, 后危机时代, 国内外需求的极大落差将致使进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出口增长率, 服务贸易入超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 2010 (6) :81-82.

[2]吕世平.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Jiyong Chen and Daoxian Yu.The New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the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Times of Knowledge Economy[J].World Economy Study, 2009 (4) :3-8.

[4]毛传新.国际服务贸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5]陈燕清.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定量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9, 31 (5) :80-83.

[6]Zhijun Sheng and KuoWang.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in the New Er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2, 3 (4) :98-100.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1 金融服务贸易的概述

1.1 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金融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与国家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关于金融服务产品交易的行为。而这里所指的金融服务产品, 既可以是借助股票、债券等有效金融工具提供的金融服务, 也可以是不借助有形金融工具而提供的诸如投资咨询、财务顾问、证券经纪等单纯的金融服务。

1.2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 金融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外在表现形式上其拥有诸多金融衍生品, 然而探求其本质, 国际金融服务其主要发展模式体现在如下四种:

1.2.1 跨境交付

跨境交付指的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员,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化普及基础下, 向国外的非居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跨越国界的远程交易服务。

1.2.2 境外消费

境外消费指的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人员在其国向本地的非居民提供的一种服务, 比如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对一些到其境内的国外消费者所提供服务。

1.2.3 商业存在

商业存在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把商业机构或者专业机构设立在别国, 在具有法人资格的基础上为当地的消费者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 这种形式便于避免跨境支付的束缚, 更好的迎合东道国消费者的偏好, 并且对外国金融和当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也为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2.4 自然人流动

自然人流动是指提供金融服务人员以自然人的形式到其他国家对当地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形式。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 由于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所占的比例较小, 所以主要还是以跨国交付和商业存在形式居多。

2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金融服务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真正发展是在二战之后, 尤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2.1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额逐年递增的趋势明显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范围的有效扩张, 国际贸易额得到了显著提高, 当然贸易额的增长涵盖了货物贸易额以及服务贸易额的增长, 但是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贸易更是增长迅速, 其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率也逐年上升, 这也就带动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额的逐年递增。

2.2 金融衍生品经济的快速扩张和交易结构的迅速变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催生了多种诸如股票、债券等有价金融证券以及证券咨询、投资服务、融资顾问等新兴的金融服务形式, 而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快速扩张, 直接带动了国际金融服务的增长, 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世界经济的虚拟化程度, 也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 提高了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占比例。

2.3 金融服务贸易的区域化差异逐渐扩大化

鉴于诸多历史原因, 国际金融服务大多集中于发达国家, 诸如四大金融交易中心就分别为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美国纽约、英国伦敦。起点的不同步性直接导致了区域的不平衡性, 并且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平衡性, 使金融服务贸易的区域化差异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 也就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差异逐渐扩大化。

2.4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日益集中化和集团化

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也推进了金融服务提供者的集中化, 世界各国也都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了有效地拓展, 现在金融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交易市场、股票交易市场等, 众多中小银行进行合并组建金融集团以发挥其各自优势, 增强其整体竞争力, 进而促进了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日益集中化和集团化。

2.5 金融服务贸易日趋自由化和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推进了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也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这也就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 因为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

3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3.1 促进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结构的转变

就目前全球贸易形势来看, 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占据了指导地位, 以往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地位, 在这个大形势下, 金融服务贸易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服务产品的贸易份额, 以加快金融服务贸易技术水平的提升, 促进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机构的转变。

3.2 加强国际金融服务的宣传、推介力度

金融服务不同于一般的货物贸易, 其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抽象性, 不具备货物实体贸易的外在感官性, 也正因此金融服务贸易相对于实物贸易的产品质量其更要注重于服务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服务机构的诚信度、声誉等方面的建设, 这也就需要加强对金融服务行业、机构、企业等的宣传和推介, 让其具备国际化的品牌效应。

3.3 推进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国际金融服务的自由化, 因为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 也就促进了国际金融业的一体化和自由化, 进而起到带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自由化的目的, 所以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也就必须推进国际金融服务的自由化进程。

3.4 增强金融服务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金融服务企业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 认真落实到每一个机构和每个管理者和员工身上, 清楚认识到金融服务企业的信誉、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的重要性, 以增强其整体竞争力, 同时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其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 以赢得市场占有率。

3.5 加强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政策监管和扶持力度

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扶持, 经济是命脉,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放任经济无序化发展, 所以应该加强对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政策监管, 同时加大对行业内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 以确保世界经济的持续、有效、快速发展。这也就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加快相关策略的研究和制定, 运用国家调控手段对金融服务贸易行业施加影响。

3.6 关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涉及到专业技能的我们都要提及人才的重要性, 金融更是涉及到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 对人才的要求更是需要高标准, 国际型的金融人才可以说甚为金贵, 所以要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必然要关注国际性金融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委培, 以及直接引入等方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4 结语

综上而述, 金融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服务贸易是相对于货物实体贸易而言, 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总量中都占有很高的地位, 并且其交易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如何有效利用其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地位, 促进其持续、良性、有序发展极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其发展策略, 旨在为我国的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同时为诸多金融服务企业的发展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慧.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视角 (下) , 2010, (04) .

[2]黄满盈, 邓晓虹.金融服务贸易模式、国际竞争力与政策选择[J].改革, 2009, (08) .

[3]吕世平.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06) .

[4]虞罗捷.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 2008, (11) .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9

奢侈品的定义

从经济学上讲高端消费产品, 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 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站在商品学的角度考虑, 高档产品消费并不仅仅是“高端消费产品”, “高端消费产品”的价格高也绝对不是在生产的时候使用高质量的物质成本的积累与堆砌, 而是因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体系支撑和百年文化传承。

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1.消费年龄年轻化。在西方国家, 高端消费产品牌的消费主要是中年人群, 在我国高端消费产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50岁左右的人之间, 但中青年成为了中国高端消费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 我国在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很多。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 有六成以上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 而且他们都愿意去花高价去购买高端消费产品。中国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

2.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 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目前, 我国的高端消费产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 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方化, 这跟我国没有世界顶级品牌有很大关系。先不说是不是国产名牌, 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的身价也会下降, 这与中国人对高档产品的消费观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大举进攻和成功经营等很多因素有关。高端消费产品品牌主要来自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3.我国还处在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在欧美国家, 高端消费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房屋以及旅游上面, 还有就是比如陶瓷和美食这些比较有个性的消费等。只要它的质量高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性, 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或者去听听新年音乐会都能够成为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在中国高端消费产品大部分都集中在香水、服饰以及手表等这些个人用品上面。

我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美国有关报道称, 受金融海啸影响, 全球高端消费产品贸易陷入低迷,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 日本和北美高端消费产品消费额急剧下降35个百分点, 很多大品牌都进行降价来自救, 但中国高端消费产品市场却持续上涨。从高端消费产品市场强劲走势来看, 全球经济危机好像根本就没有影响到中国。英国有关报道称:传统高端消费产品大国美国和日本都遭受重创, 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 众多高端消费产品巨头抓到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 纷纷进军中国。

随着经济的飞速前进, 象征着地位的高端消费产品不再被看作是铺张浪费的代表, 它反而成为象征勤奋和努力回报的一种奖励, 从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败象征物”发展为“社会先进分子的炫耀刺激物”。这直接说明了为什么现在中国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在金融危机下反而会急剧地增长。现代的中国人不再对高端消费产品谈之色变了。因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像汽车、电话以及电脑等以前的高端消费产品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人们现在生活中的必需品。在2005年, 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低于50%, 据统计, 广东深圳、顺德等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还不到30%, 已经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当中国人面对突然到来的财富, 他们想都没想依然选择高端消费产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这源于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中国进入了一个小部分人高档消费的时代正在慢慢地被数目庞大的“人群集体奢侈”所取代。

据我国商务部预计, 到2010年, 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高端消费产品, 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另外,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 有两三亿人口即将进入高端消费产品所充斥的城市, 从而带动起这类市场的进一步成长。预计到2014年, 我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端消费产品市场, 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就经济危机而言, 有一部分分析人士甚至预言, 中国在2011年前后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的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国。中国高端消费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对于中国本土的高端消费产品从业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不光是品牌, 中国的零售商、投资商和设计师, 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受益。中国高端消费产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无限的生机。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10

一、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结构不合理,高质量钢材严重依赖进口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是事实是中国同样是钢铁的重要的消费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钢铁工业在高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钢铁产品的生产上还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中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很多高优钢铁的供应上,中国依然依赖于国际市场。比如厚度低于1毫米的冷轧薄板,这样的材料在国内的生产技术下,是难以满足的。

(二)行业结构不集中,产供销难以形成完成体系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行业集中程度低下,生产专业化水平落后,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由此极大地降低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企业对于设备的投资不足,生产企业的设备不先进,技术能力与产业升级的任务比较艰巨,一时之间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构优化;中国钢铁产品的质量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销售环节来说,其一,国内市场全局观念缺乏,企业之间以价格来实现恶性竞争趋势明显,对于市场难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销售环节与生产环节、研发环节严重脱节,长期以来只是松散的独自经营,难以建立起完整国际化市场营销网络。

(三)市场的调节能力有限,很容易造成钢铁产能过剩

由于中国钢铁行业没有同盟,没有行业限制,在此环境下,极大地弱化了其对于市场的调节能力,价格很容易受到此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一旦钢铁价格上涨,在追求利润的趋势下,扩大生产,增加投资,往往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由此导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常常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国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资,使得各个生产项目不断涌现,这一点也加剧了其市场的产能过剩情况。

(四)钢铁的整体价格疲软,世界性钢铁贸易摩擦不断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钢铁的价格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在加上世界范围内的钢铁贸易摩擦不断,中国在钢铁贸易上取缔进口数量限制,使得国外市场的钢材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这无疑加大了中国钢铁贸易的压力。

二、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钢铁贸易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站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去审视现在存在的不足,由此展开针对性的分析,以掌握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中国钢铁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其一,国际经济的发展;其二,国家的政策支持;其三,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由此我们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审视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对于国内来讲,市场需求依然保持稳定的趋势

依据目前的钢材需求来看,预计钢材市场需求依然保持着稳定的趋势,这样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目前,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虽然速度有所减缓,但是作为钢铁的最大供应和消耗国,其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房地产与汽车行业来说,钢材是其发展的基础性材料。再加上中国重大工程的大规模开展,对于钢材的消耗量是巨大的,这无疑会作用于钢铁的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政府对于钢铁行业的相关支持,国内钢材市场将保持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对于国际来讲,钢材国际贸易将会慢慢减弱

毫无疑问,国际经济整体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无疑会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将会不利于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不断推进改革,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世界贸易,这客观上使得钢铁行业难以获得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在进口关税上的下降,在进口配额上的取消等,由此使得其面对的竞争压力将会不断增加。

三、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战略对策

理清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将有利于我们切合实际地制定相关的策略,由此来保证中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主要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建立其行之有效的立体化机制,才能够切实地改善中国钢铁贸易的目前状况,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使之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探索:

(一)不断优化体制建设,促进钢铁产业的发展制度建设

优化体制建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钢铁产业发展制度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巩固:其一,实现钢铁企业的现代化改革,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使得其成为对立的市场主体,在遵循国际市场规律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自我发展。其二,关注于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市场化发展的环境,我们知道钢铁贸易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在这样的行业特征下,其势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与技术力。以市场视角去审视这三者,完善技术市场,使得企业的技术实力增强;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使得企业的人才素质提高;优化金融市场,能够给予钢铁企业强大的后盾;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市场秩序,以市场的竞争原则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将有利于钢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其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我们知道,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资产的专业性强,也在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就势必要大量的职工下岗。对于那些资不抵债,难以正常运转的钢铁企业,政府要发挥其作用,积极资助下岗职工,使得去保证正常的生活。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所承办的学校,医院等机构,要切实做好分离工作,实现政府统一管理,为企业的发展顾虑扫清障碍。其四,关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技术进步之间的融合,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钢铁贸易在特优钢材的环节,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加大在相关产品上的研发,积极利用国家在此方面的政策支持,不断探索和发展,争取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实力,争取建立其有效的技术进步机制,实现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不断调整产业政策,促使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建设

调整产业政策,积极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其一,明确钢铁产业的进入与退出限制,由于钢铁产业的特性,使得其在进入和退出时,都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而现实是,由于中国体制上问题,使得钢铁行业过度进入,造成建设上重复,局面上的竞争过度。对此,我们应该在强化行政力度的基础上,积极淘汰落后企业,对于进入企业实施严格的资格审查,争取以此来促进市场的优胜劣汰。其二,以资产为渠道,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联合,以此来强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此首先可以以财政拨款,或者企业拍卖、产权转让等形式,广泛地吸收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让质优企业在国内外范围内发行股票,以此来扩大资金来源,注重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其在朝着主业、核心能力上实施规模上的扩大,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其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强化自身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关注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其四,关注于钢铁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全局的观念去审视企业的整合效益,实现对于产业结构的地区性调整。

(三)促进对外调整的步伐,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发展

在国际方面,应该将实现国际化为目标,具体可以从这些角度去开展:其一,积极抓住入世以来的机会,尤其是国外矿产资源成本降低,中国对于世界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对此企业应该不断扩展进口渠道,争取以最小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最多的金属原材料,以此来保证其产品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其二,从技术、资金人才三个角度去审视国外钢铁工业,积极引进其先进的技术,聘用其先进的人才,借助其雄厚的资本,以此来强化中国的钢铁企业。其三,建立健全紧急性的保护预警机制,保证中国钢铁企业能够冷静地面对反倾销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钢铁贸易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改善,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冷静地去面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在对于现在的发展现状的充分把握的前提下,仔细分析钢铁贸易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去探索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

摘要:从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对于中国钢铁的发展现状进行系列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中国钢铁贸易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对于如何实现中国钢铁贸易发展,积极应对目前钢铁贸易面对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诸多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中国目前的钢铁贸易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钢铁贸易,发展趋势,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孙志慧.中国钢铁市场价格博弈及其复杂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2]杨静萍.钢铁制造业集成化生产质量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王向东.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市场营销绩效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汪云辉.高锰钢变形机制及热轧工艺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7-01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开始发展,到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总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395.6万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50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位次由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5位,入境游客人数的增加,带动了周边交通,民航,住宿等行业的发展,也缓和了就业形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以及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届时不仅会对中国服务贸易发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成为了旅游服务贸易大国,但并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1、外国客源市场不够丰富

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统计,在外国客源市场中,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客源国,此外是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澳大利亚。虽然这几个市场很重要,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增长已经进入平稳期,当需求逐渐趋向饱和,其开拓能力必然也会受到制约,而有开拓潜力的欧洲等国的入境游客人数却没有显著增加,这反映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更广阔的市场。

2、立法滞后

我国先后出台了十几部针对旅游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对规范旅游行业,加强旅游监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法律层面对旅游业的发展加以保护和约束,旅游业法律的空缺不仅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现在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也导致了旅游服务业监管的不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被当做“无烟产业”或者“绿色产业”,旅游服务贸易由于前景广阔,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把旅游当做支柱产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三是旅游景观资源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地区性不平衡,东部11个省级行政区旅游外汇收入大于中西部20个省级行政区,且东部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在81%以上,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开发均不足,而东部地区刚好相反,不仅开发早且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配置到位。如果这种差异性发展持续下去,不仅将导致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长期负荷,而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闲置,还会严重阻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我国旅游市场既缺乏效果显著的营销方式,也缺少资金投入。首先在方式选择上,大部分旅游项目缺乏创意,自然资源没有和人文背景结合,宣传方式简单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就是旅游投入不到位,据旅游协会资料显示,每增加1美元的营销投入,就可以增加123美元的收入,但是我国国家旅游局的年营销投入只有350万美元,仅占世界总数的0.175%,可见,缺乏有力的营销,会直接影响到旅游收入.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客源市场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地区特色突出,适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创新旅游产品,并结合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吸引国外游客。例如西班牙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不光是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还依靠一系列的措施,在产品的开发上注重多元开发,强调品质取胜。我国不能只局限于旅游观光这种传统方式,也应增加休闲度假,商务旅行,自助游等旅游方式的选择,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出精品路线,来吸引国外游客。

(二)加强政府主导,完善立法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协调和参与,我国应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扩大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消除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壁垒,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同时要加快旅游立法的工作进程,参照WTO的相关规则,建立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

(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中国早在1985年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这意味着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做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建设旅游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同时要从政策、科技手段、经济投入多个方面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地保护。

(四)结合地方特色,协调区域发展

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整体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从全局出发协调区域发展,同时要结合地方特色,例如西部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独特而神秘,对外国游客很有吸引力,但基础设施薄弱;而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全面,交通便利,长期来是我国入境游客最大的集散地。因此对于发展西部旅游,要注重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走出一条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同时要注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路子。对于东部地区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加强各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发达的东部地区扶持中西部,在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开展多样化、特色突出的旅游活动和交流活动。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任晓燕,霍朱莲.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4.

[2]陈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3]张莉.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收支差,贸易结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对外开放新阶段, 并且正在全方位地融入国际化, 农产品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已与近200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农产品贸易往来协议。经历了从2004年农产品首度出现逆差46.4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逆差额逐步回缩、又从2007年到2008年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呈现迅速扩大的局面, 农产品的逆差与我国整体贸易顺差形成迥然不同的对比。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各种考验:人口和食物消费需求增长的压力与日俱增, 农业资源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短期内难以提高, 逆差特别是巨额逆差将对“三农”问题产生影响, 国内外环境变化与市场开放的交织作用,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迅速, 等等。因此, 研究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差的结构和存在的问题, 进而判断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发展趋向, 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差的总体概况

入世以来, 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幅提高, 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大增。在世界贸易体系中, 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 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 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当前, 对农产品逆差应当理性看待, 从战略角度讲, 农产品逆差并不是一种反常现象, 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后工业支持农业的新表现, 是与中国人口、资源及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相吻合的。事实上, 目前许多国家都是处于农产品逆差状态, 如美国就是从近几年来由农产品顺差转为逆差的。其它如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农产品逆差状态也是由来已久。2007年和2008年世界上GDP排前五位的美国、日本、中国、德国、英国无一例外的都为农产品逆差。因此, 短期内彻底扭转我国农产品逆差为顺差并不是当务之急, 但如何降低我国农产品逆差偏高的现状是我国政府应加以考虑的事情。

我国的农产品逆差是基于进出口都在迅速增长, 但进口的增速快于出口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年来, 农产品进口的激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根据入世承诺国内市场对外高度开放, 由于低关税率和大量的关税配额数量, 进口壁垒被大大降低。第二, 出口国的高额补贴。这些补贴相当大地降低了世界市场的农产品价格, 尤其表现在美国大豆和棉花的出口上, 我国2008年在此两项上分别从美国进口达84.4亿元美元和34.9亿美元。第三, 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尽管国内生产一直在发展, 可仍难以适应需求的快速增长, 如对大豆和棉花的需求。第四, 土地等自然资源瓶颈的制约。按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 但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8.257亿亩, 缺口的耕地资源只能从国外借用。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差的结构分析

1.产品结构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进出口农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进口产品由过去的粮食、植物油、棉花和畜产品为主转换为现在的食用油籽、植物油、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得更大些, 已由过去的水产品、畜产品为主转变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为主, 且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结合的农产品有所增长。这种进出口产品结构的更替见证了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1) 六大主要农产品的逆差特征。

从2004到2008年, 在六大类常见的主要农产品中, 大豆、棉花、食糖是我国的主要逆差产品, 其中大豆逆差扩展相当迅速。而玉米、稻谷、小麦则是我国的顺差产品。其中小麦曾是我国的逆差产品近年来才逐渐发展为顺差产品。农产品贸易收支差值与大豆和棉花的贸易收支差额数据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644, 可见大豆和棉花的贸易收支差额趋势决定着我国农产品总贸易收支差额的趋势, 而食糖、玉米、稻谷、小麦对我国总贸易收支差额趋势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进入2009年以来, 国际大豆进口额锐减, 棉花进口量继续减少, 可以预见, 农产品逆差值将会明显缩小。

(2) 各种主要农产品的贸易收支差额特征。

从2004年到2009年6月的数据来看, 在更宽泛的主要农产品中, 食用油籽 (主要是大豆) 、食用植物油、棉花是造成我国农产品逆差的主要产品, 蔬菜、水产品、水果、玉米产品和茶叶等是我国农产品顺差的主要产品。这里显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口增速放缓, 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 (例如畜产品) 放缓;进口激增, 尤其是国内短缺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和需求的不断增长, 我国的大豆、食用植物油将继续保持现有的高水平, 甚至有进一步攀升的可能。2004年, 主要由于粮食的逆差迅速扩大, 以及食用植物油、食用油料、棉花、食糖和畜产品贸易逆差不同程度的扩大, 全部农产品终于开始出现了逆差。

近10年来, 我国农产品顺逆差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逆差的农产品种类增多, 对顺逆差产品集中度的分析即可以判断出我国农产品顺逆差结构的合理性。笔者采用Gini-Hirschman系数 (1) 来衡量我国顺逆差农产品集中度的变化,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 2004年后我国农产品顺差产品的集中度明显高于逆差产品, 并且逆差产品的集中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种类向少数产品集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产品出口结构不太合理, 市场风险较大。近年来, 逆差产品的集中程度虽有所提高, 但整体仍处于一种相对合理状态。

(3) 分类农产品贸易收支差额特征。

从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分类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来看, 第13类 (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和第16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为主要逆差产品类, 且其均有逆差逐步扩大的趋势。由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土地、水资源等限制, 再加上近几年来油脂业等发展较快, 国产大豆、油料作物及动植物油脂等数量不能满足需求, 需要通过进口补充。如2008年在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中, 大豆和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的进口额就分别占全部农产品进口额的37.2%、18.4%, 分别造成我国农产品逆差达214亿美元和102.1亿美元。第22类 (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 、第18类 (水产品制品) 、第8类 (食用蔬菜) 等是我国主要顺差产品类, 其顺差亦均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印证了顺逆差产品类均有趋于集中的特点。随着我国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将有利于促进其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2008年, 仅这三类产品就使我国顺差额达149.1亿美元。

仍采用Gini-Hirschman系数对我国分类产品的集中度进行计算, 可以看出逆差产品类比顺差产品类集中程度高, 且都是从2005年显著降下来后又逐步提高。并由此发现, 全部产品和分类产品的顺逆差集中度情况完全不同。全部产品的集中度情况便于我们分析单个产品的集中情况, 而分类产品的集中度则便于我们从产品大类的角度考察其具体情况, 两者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使我们从不同侧面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收支差现状。而全部产品和分类产品的顺逆差集中度高低完全逆转表明我国全部产品与分类产品的收支差并不同步, 所以, 在解决我国农产品逆差的问题上, 既要分门别类的分析, 更要注重了解单个产品情况, 以便我们解决问题时更有针对性。

2.市场结构

从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来看,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的趋势。

(1) 按洲别来分析,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是我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洲, 且其逆差额都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主要顺差洲则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洲整体上其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 加上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 从而保持了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2008年, 我国对这三个洲的逆差额分别达182.1亿美元、104.3亿美元和32.2亿美元。而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却有比较优势, 地理上的相近也使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时间较短, 因此成为增加农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促成了亚洲成为中国的最大顺差洲, 2008年, 我国对亚洲顺差额已达到101.4亿美元。

(2) 按国别和地区来考察, 日本、香港、韩国等国家或地区是我国的主要顺差国或地区, 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是我国的主要逆差国。观察前15位顺差逆差的国家, 我们可以发现, 其顺差额和逆差额都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但逆差的国家无论其个数还是其逆差额度扩大的趋势都大大快于顺差国家的增长速度。顺逆差额各自排前15位的国家从2004年到2008年加总的顺逆差额分别为844.81亿美元和1187.65亿美元, 已经充分的反映出这一点。

从市场集中度 (2) 的计算结果可知, 2004年以来, 我国农产品的逆差国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而顺差国则呈直线下降的趋势。顺差国一般都是我国出口量较大的国家, 其趋势逐渐下降, 说明我国政府1991年开始实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逐渐向分散化的完全竞争形态转化。但总体来说,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仍较高, 这会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拓展能力, 不利于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稳定, 从而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健康发展。逆差国一般都是我国农产品进口额相对较大的国家, 集中程度较低且稳定, 说明我国的进口国分布是健康有序的。进口市场虽然较出口市场分散程度更高, 但近年来有逐步集中的趋势, 这将增加进口贸易风险, 削弱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变能力, 加剧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差有着自身的特点:大部分顺差国都是自己的邻国或邻近地区, 而主要的逆差国则来自于较远的地区, 如北美、南美和大洋洲。这种区域型的顺逆差模式之所以形成,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向东亚和东南亚市场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蔬菜和水果;而从土地富饶的国家进口的却主要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如大豆、小麦和棉花。

3.国内区域结构

(1) 农产品逆差的四大区域特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基本形成了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经济区。从农产品贸易收支差的四大区域结构来看, 东北、西部和中部是我国农产品顺差的地区, 其中:东北顺差最大, 中部最小。东部地区在2003年之前均为顺差, 2004年后均为逆差。这表明, 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收支差、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

全国和东部的农产品贸易收支差额数据相关系数也达到0.989, 当前东部是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绝对重心, 它对我国贸易收支差形势起着决定的作用。

(2) 农产品逆差的省份特征。

对我国各省的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看出, 从2004年以来, 我国顺差的主要省份为山东、黑龙江、吉林、福建、辽宁、浙江、云南;江苏、广东、天津、上海、北京、广西、河北、河南、重庆市是主要的逆差省份, 且其逆差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各省顺逆差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在2004年首度出现的逆差, 是内在的驱动力在外在发展趋势上显示的必然结果。其实, 我国农产品逆差出现的时间本应当更早些。2002年和2003年, 由于主要出口国欠收导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而我国又施行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出口的措施, 从而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得以继续保持顺差。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背景下, 各个省份都在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经济, 按照各个省份的各自发展趋势, 即使2004年没出现逆差也会在以后的年份内出现。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形, 我国近几年的农产品逆差态势不会改变, 只是可能在外界特定的经济环境冲击下, 会出现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但整个态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3) 农产品逆差的地区差异。

笔者即通过计算各省份农产品出口的极差 (R) 、 (3) 标准差 (S) 、 (4) 标准差 (S) 、变异系数 (V) (5) 来反映我国农产品顺逆差的省际差异。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2000~2008年, 我国农产品逆差额的极差、标准差都呈递增的态势。以标准差为例, 从2000年的2.39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3.72亿美元。当然, 由于各省份农产品顺逆差的绝对额在不断提高, 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标准差的递增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省际差异在扩大。因此, 笔者进一步考察剔除了绝对额影响的反映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V值。通过计算发现, 变异系数从2002年的2上升到2006年的13.79, 2008年又下降到5.67。由于考察时间较短, 不能确切地反映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来说,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逆差额的省际差异有所扩大。进一步分析可知, 我国农产品逆差的省际差异主要是由于东部、东北、中部、西部4个地区之间的差距造成的。由于各地区之间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地理位置、政策的不同, 导致了各地原始差距的存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各地区农产品逆差的相对差异会逐渐缩小。

4.贸易方式结构

一般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及其它方面形成的逆差是造成农产品逆差的重要原因。其中, 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方式造成的逆差最大, 表明受产业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限制, 我国贸易方式还比较单一和落后, 已成为制约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赖种植与养殖, 对外贸易也采取传统贸易方式, 在农业生产、经营与营销方面, 与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还有相当差距。

进料加工、边境小额发生的顺差是形成我国农产品顺差的主要来源。进料加工在农业加工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其不断扩大的顺差说明农业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边境小额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也说明我国的农产品在边境贸易中仍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其对促进边贸发展和人民币周边化进程、拉动边境省区的经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派氏价格指数

整体而言, 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交易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 农产品的进出口出现进出口金额增加幅度大于进出口数量的增加幅度或者进出口数量下降而进出口金额上升的现象。从2005年到2008年, 进口农产品派氏价格指数依次为123.6、136.3、190.3和177.1, 而出口农产品派氏价格指数为121.6、127.2、144.7和159.1, 进口价格指数高于出口价格指数是造成农产品贸易逆差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以大豆为例, 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背景下, 我国不仅需要进口大量大豆, 而且缺少大豆贸易定价的话语权, 其结果是被迫进口高价大豆。2008年, 大豆进口平均单价同比增加56%, 若按上年大豆价格购买, 大豆进口这一项就多支出约79亿美元, 这在客观上加剧了我国农产品逆差的扩大。

三、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差的发展趋势

1.2009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定局, 但会大大低于2008年的逆差幅度, 农产品贸易将长期维持逆差状态

近年来, 由于我国重视农产品出口,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生产成本的下降也增强了这些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加上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有利于降低出口风险, 这些因素都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得以稳步增长。此外, 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难以维持在高位, 加上国内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对农产品的进口增加了阻力。综合考虑预计, 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仍将继续增长, 但出口和进口的增速都会递减, 且进口递减的速度明显快于出口, 将形成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速放慢、进出口逆差缩小的格局。

从长期来看, 市场准入承诺、技术性壁垒、出口补贴的取消、国内支持的不足、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及国际上发达国家竞相提高农业补贴和保护水平等原因会造成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逆差的状态。从上述主要农产品结构、按国别和地区考察的市场结构和按省份分析的区域结构的顺逆差特征以及我国派氏价格指数的走向, 可以说, 更有助于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

2.农产品贸易顺逆差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顺差产品有可能逐渐增多

在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贸易条件下, 未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不仅总量将呈现快速增长, 产品结构也将得到不断的优化, 特别是蔬菜、水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顺差将继续增长, 粮食、棉花、油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逆差也将进一步增加。随着政府、企业、协会的多方努力,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所提升, 最终可能会使农产品逆差的现状得以逐步改善。

3.农产品顺逆差的国外市场和国内区域的集中度将降低, 多元化发展趋势将凸显

随着贸易地区范围的不断扩大, 农产品顺逆差的市场集中度将有所下降, 尤其顺差市场多元化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一些成长性较好的市场如俄罗斯、东南亚、非洲以及海湾国家等将可能成为我国农产品顺差的新增长点;我国未来逆差农产品的主要种类将相对固定, 故逆差源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逆差额将会出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 国家应扩大进口国的范围, 缓解对主要市场高度依赖的状况。

从国内区域来看, 虽然东部是我国农产品逆差的主要地区, 主要省份占全国农产品顺逆差额度的比重逐渐递增, 并且近几年全国农产品逆差呈现省份越来越集中的现象, 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进出口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各地区农产品逆差的相对差异会逐渐缩小。各个地区应因地制宜, 形成区域分工, 东部地区要促进产业全面升级;中部地区要实施产业化经营、扩大出口规模;西部地区要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各自的优势农业产业, 则逆差省份集中的情形就可能逐步得以改善。

4.追求农产品贸易收支平衡的发展目标并不迫切,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定将更多的纳入市场为导向的考虑因素

国家间之所以进行贸易, 主要在于资源的绝对或相对匮乏、比较利益、生产要素比例、技术差异等原因, 从交易中获利并最终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至于贸易结果是顺差还是逆差并不是贸易国要考虑的最终目标, 贸易年度平衡的理念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历史上以农产品赚取外汇来换得工业产品的传统作用已被大大削弱。随着我国在2009年6月已达2131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 农产品出口创汇已不再是政府的政策目标。因此, 农产品贸易战略要立足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更多地从耕地、淡水等战略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看待农产品贸易平衡问题。

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更加注重最大限度的发挥比较优势来制定。出口方面, 主要是鼓励劳动密集型的园艺产品和部分畜产品;进口方面, 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弥补供求缺口, 重点进口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这些政策的落实均会对农产品贸易差带来直接影响, 但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已更多地将市场供求纳入考虑的范围。

参考文献

[1]陈劲松.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02) .

[2]程国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J].管理世界, 2005, (05) .

[3]黄祖辉, 王鑫鑫, 宋海英.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变化趋势[J].农业技术经济, 2009, (01) .

[4]韩一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分析[J].世界农业, 2008, (06) .

[5]柯柄生.世贸规则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与政策[A].张晓山.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6]陈锡文.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A].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C].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电学实验全攻略下一篇:广告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