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精选12篇)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篇1
摘要:阐述了装配式住宅的特点及重要性;讲述装配式住宅与绿色住宅的相关性;探讨了未来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趋势,指出绿色装配式住宅的逐步推广,将有助于构建低碳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绿色住宅,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推广绿色住宅工作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住宅建设仍处于粗放型的阶段。部分地区多层住宅仍然以粘土砖作为主要的墙体材料,粘土砖在烧结过程中污染大、能耗高,严重毁坏耕地,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现场噪声大,材料浪费多,废物及废水排放多,现浇时需要大量的养护用水;落后的湿作业,生产效率明显偏低,工程质量不易保证,且工地产生大量的渣土,在生产、运输、消纳过程中会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难以实现环保施工。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已严重透支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绿色住宅势在必行。
“十二五”是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要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装配式住宅契合了我国环境发展趋势,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的绿色住宅,提升了住宅建设的综合效益。因此,装配式住宅可作为绿色住宅发展的方向之一。
装配式住宅在当今国际建筑领域运用已较为广泛,其优点具体表现在:
1)绿色施工:工厂统一加工,施工现场只需要装配安装,不需要泵送混凝土,施工现场混凝土浇捣及搅拌所产生的噪声大大减少;不需要夜间施工,减少夜间照明,降低了光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预制构件外装饰工厂化制作,不采用外脚手架,不产生落地灰,扬尘得到有效抑制。
2)环保节能:施工现场不使用搅拌车,固定泵,免去了对此类机具的清洗,节约了大量清洗用水,也避免了废水,废浆对周围环境的污梁,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节能节时约70%,节水约80%。
3)机械化程度高:预制构件的装配化,成型模具和生产设备一次性投入后可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耗材少,节约资源和费用;缩短施工工期;施工受季节影响小,且质量更易得到有效控制;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得到有效缓解;劳动力资源投入相对减少。
装配式住宅做到了协调统一、优化配置,在不降低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了建筑性能和功能。发展绿色住宅利国利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住宅体系。然而,目前这类结构要大范围推广,作为绿色住宅的主要建设类型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住宅部品的模数协调体系尚未完善,通用性较差;目前国内相关设计、验收规范等滞后施工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建筑总高度及层高上均有较大的限制。
和先进的工业国家相比,我国的房屋建筑工业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要迅速转变观念、面向未来、敢于创新、迎接挑战。在推行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奋起直追,为人民群众建造更多更好、美观舒适的绿色装配式住宅。如何科学发展装配式住宅,规模化推广建设绿色装配式住宅,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技术体系升级,笔者提出几点想法:
1)完善技术开发制度。
推行绿色建筑检测、评价认证制度;通过制度鼓励和引导发展适合国情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加速标准修订。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创新提升适合我国的国家级技术标准。
3)建立财税激励政策。
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支持应落实到资金等具体问题上,对进行住宅产业化的企业应加大支持力度;对部品体系、建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给予减免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鼓励居民购买绿色住宅。
4)开展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与绿色住宅相关的示范工程,对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装配住宅的试点、示范。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将发展绿色住宅纳入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住宅进程,并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提高装配式建筑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认同度,倡导资源节约型的住宅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5)大力推进绿色施工。
国家应集中科研、技术优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以及建筑节能环保等的研究。推进清洁生产,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目标,对生产过程的产出物进行循环利用。
6)加强人员队伍培训。
调动企业人员培训的积极性,为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立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装配式住宅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装配式住宅能借助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积极支持,实现国内企业的本地化生产,同时形成生产的规模化,规模效应显现后,单位工程造价将逐步下降,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装配式住宅遵循高效、和谐、健康的建设模式,广泛采用节水、节能、环保技术,必将成为绿色住宅的发展趋势。绿色装配式住宅的逐步推广,将有助于构建低碳型社会,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薇.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5):101-102.
[2]张季超.新型节能环保装配整体式住宅研究[J].建设科技,2008(22):234-235.
[3]陈振基.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简述[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5):83-85.
[4]贠慧星,冉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2011,37(4):2-3.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篇2
方法:本文首先将外国业界和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分析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摩天建筑的特点,最后探索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业内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很多建筑设计师们本来会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去设想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有的是纯粹从未来主义这个角度设想的,有的学者则是从美学美感的角度去设想,有的则是从本身的生态学和科技的发展去设想,或许他们的想法都是行得通的。因为他们毕竟是现有的建筑去思考,我们还发现近些年世界上最前卫的超高建筑物分析推论,我们得出了它们都具备的共同特点,就是绿色环保、且智能化水平相当高,最重要的是它还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人类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当我们以一种科学的角度去观察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会发现其实未来的建筑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期待。
关键词:未来住宅;
可持续发展;
高智能化 论文类型:研究报告 目 录 摘 要 I 目 录 II 1 绪论 1 1.1 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3 关键词及定义: 1.4 研究对象 2 1.5 研究方法 2 1.5.1 外国业界的研究成果 2 1.5.2 国内的研究成果 2 1.6 研究步骤 3 2 研究结果 4 2.1 西方建筑 4 2.1.1 迪拜纳赫勒港湾大楼 4 2.1.2 芝加哥旋转塔 4 2.2 中国建筑 5 2.2.1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5 2.2.2 望京Soho 5 2.2.3 上海中心大厦 5 3 讨论 6 3.1 超高层建筑的可行性 6 3.2 智能建筑势在必行 6 3.3 探索新型建筑材料 7 4 结论与展望 8 4.1.1 结论 8 4.1.2 展望 8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声明.........................................................................................................................................12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几乎每天都能遇得到衣食住行这四样事情。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那种年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住也不再是片面地要求“有瓦遮头”,而是要求怎么样才能住得更舒适、更好呢。
尤其是近几十年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发展速度很快,高楼大厦每天都在拔地而起,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越来越高,人们也在探索着未来我们怎样才能住得更加舒服,更加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有鉴于此,本文就根据已有的一些资料去分析,究竟未来我们的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呢?比如说最近很火的人工智能,它又能不能应用到我们的住宅建筑中呢?比如说我们住宅建筑常用的钢筋混凝土如果有一天没有了,那将会有什么更好的材料去替代它呢?等等等等,基于这些疑惑,笔者就觉得对这个领域一探究竟,就是为了探索出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新道路。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通过对当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发掘它们背后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我们未来的住宅建筑应当具备哪些特点。
1.3 关键词及定义:
未来住宅;
可持续发展;
高智能化 未来住宅: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对未来住宅建筑的要求或许是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住宅建筑乃至整个建筑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也为未来住宅建筑实现舒适度更高、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撑。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被广泛提出来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的发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住宅建筑不仅仅要满足目前人们的实际需要,并且还要考虑到这些建筑不会对未来几十年、数百年乃至更远时期的自然环境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
高智能化: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事情,片面的居住功能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人们追求的是住进去以后会感觉很舒服,可能会充满着艺术气息,可能会由人工智能替代许多日常重复的工作等等,这些这些都是提高住宅建筑的强有力的措施。
1.4 研究对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都是在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尤其是前人从生活中积累到的经验或者研究成果,就成为了我们研究未来住宅建筑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1.5 研究方法 1.5.1 西方业界的研究 其实在很久以前,建筑设计师们的脑海中就已经幻想着未来住宅建筑是什么样子,只是由于当时的机械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很多想法也只是处在幻想阶段,并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实现。不过,他们把当时自己的想法通过纸和笔记录了下来,对我们研究未来建筑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后人把他们的这些奇妙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发现外国朋友们对未来建筑的幻象构思主要分为了以下这几个阶段: 回首到两百多年前,在刚进入19世纪的时候,工业化水平开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时的建筑师们,甚至包括普通的市民在脑海里都会经常想着工业化的这种技术能不能应用到我们的建筑当中来呢!当时许多享有盛名的建筑师都曾经发表过自己对未来建筑的一些真知灼见。在文艺复兴时期,身为建筑师的霍华德就曾经发表过自己对未来建筑的构思想法,并将这个幻想在自己心里的未来建筑取名为“理想城”,并由此掀起了一股构思未来理想城的热潮。
当进入了20世纪以后,直至今天,建筑师们逐渐将自己的这些看似很难实现的奇思妙想都融入到建筑了,科学的进步为他们增添了不少的动力。我们知道,在上世纪,中国以致全世界的人口进入了一种爆发增长的趋势,人多就意味着需要提供的居住地方就要多,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活需要,所以在那时候,福斯特、杨经文等建筑师就提出了超高层建筑的设想,这种设想可以大大地提高居住的空间,将居住空间往更高的纵向发展,也是一种出于实际考虑的设想。
有一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则是更倾向于考虑危机防御方面,比如伍兹就曾经提出了战争建筑的设想,而也有一些建筑师则是更看重居住的舒适度方面去考虑的。可以说每一种建筑的构思都是基于满足当前人们需要的同时,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1.5.2 国内业界的研究 反观国内的对未来建筑的研究成果,又是站在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设想。但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偏向于对其中一个方面去研究,并没有很系统地、很完整地去对整个未来建筑领域进行研究。
比如说知名建筑学者陈锐曾经发表过《不可思议的未来建筑》,在他的设想论述里,融合了很浓的未来主义的色彩。而徐敬的《放眼未来建筑——信息化战略》就从科学化的角度去论述,将科学的发展融入到自己对未来住宅建筑的设想里。而有些专家学者则是从美学角度去联想,比如说出自杨维平和罗春美这两位学者笔下的《高技美学、生态美学与未来建筑发展趋向》就是将生态和科技之美的元素带入到未来建筑中。还有像任军教授提出的《未来建筑的历史》,则是通过归纳前人对未来建筑的想法,提出关于若干点关于未来建筑的可能性思考。又比方说巫纪光教授提出的《未来建筑文化概念与表述特征》则是从建筑材料、空间以及类型学等方面深入探讨未来建筑的发展发现。
1.5.3 社会学者的研究 社会学者,其实说的就是他本身并不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但他们也发表过对未来住宅建筑的一些看法。比方说在一些科幻的电影中,虽然看上去觉得好像是他们杜撰出来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子,我们知道,在许多的科幻影视作品中,往往给观众们呈现出更有立体感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往往都是融入了导演们或者编剧们对未来建筑发展的一种设想。比说说在《世纪大战》这部电影中,我们就看到了在未来的城市里,人们可以自己驾驶着飞船穿梭在摩天大楼间,这种情况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哦。
在百年前,汽车才刚刚被发明出来,你看到了今天,汽车已经成为了我们出行的常见交通工具,很多朋友人均拥有的汽车数量就超过了两台。尤其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么热,并且也兴起了无人机技术,所以这些科幻作品中人们驾驶着飞船穿梭在超高层建筑之间也不是一件不可能不会实现的事情哦。
1.6 研究步骤 首先我们将国内外知名的建筑学者发表过的关于未来建筑构思的重要参考文献都归纳在一起,选用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去深入挖掘研究,当然,就算是其他行业的学者、社会学家都建筑提出的一些奇思妙想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将他们宝贵的想法汇聚在一起,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窥测到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了。研究结果 2.1 西方建筑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区的建筑都会带有当地很浓重的风土人情色彩,尤其是近些年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最新建筑,加入了许多时尚的元素和环保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2.1.1 迪拜纳赫勒港湾大楼 众所周知,迪拜有着“沙漠奇迹之城”的美誉,数几十年前它还是一个中东地区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后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跃身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食油出产国之一。尽管它的面积很小,人口也只有160万人,但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近年来新建了许多很前卫的建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
至今为止,迪拜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建筑——迪拜塔。但其实迪拜还有一个新的世界最高建筑,只是它还没建成而成,它就是位于新迪拜城区的纳赫勒港湾大楼。它总高1037米,由150部电梯组成,是一栋名副其实的摩天大楼。由于它的高度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你在电梯里就可以看到两次日落,分别是在塔底和塔顶各看一次,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2.1.2 芝加哥旋转塔 顾名思义,它是坐落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栋建筑,在2012年就已经竣工完成了,它也被视作为未来建筑的一个特点。它虽然只有300英寸的高度,不如迪拜塔那样高耸入云,但这座旋转塔被誉为整个北美地区的第一高楼。它的外立面为游客提供了360度全景的视觉体验,是很有特色的摩天大楼。
它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对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它配备了一个完整的雨水循环系统,可以将平时的雨水收集起来,用来灌溉植被用的,并且还可以根据河水去实时调控大楼的温度和湿度,这是非常不错的。利用高端科技将环保和舒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此外,它还提供了像节源环保的地下停车场、专为了驱赶鸟而特制的大面积玻璃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相处。
2.2 中国建筑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建筑融合了前人的智慧和思想的结晶。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也诞生了不少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的建筑物。
2.2.1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它坐落与深圳中央商务区,可以称作是深圳的一座地标式的建筑物,它总高646米,建筑面积超过了64万平方米。大厦内设置有透明的观景台,你可以在这里就能轻松俯瞰到整个深圳的靓丽景色,并且四周都采用了透明度比较高的玻璃制作而成,让你360度无死角俯瞰到脚底的美景,让你会有一种凌空入云的感觉。
尽管它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但它却有用了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让人们可以从数百米高的地方凌空俯视观赏,这或许也是构成未来建筑的一种很重要的元素吧!2.2.2 望京Soho 被誉为北京的三大新地标建筑之一的望京Soho,建筑面积超过了52万平方米,主要是由两座200米左右的塔楼组成。这座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外观部分,两座塔楼并不是很平铺直叙地摆放在一起,而是呈现特定的角度,给人一种无比遐想的空间。并且它采用了鹅卵石的设计风格,包括它的纹路也是一圈一圈的,尖端很圆润,如同两个不知道放大了多少倍的鹅卵石,很有动感。
这座望京Soho的建筑物内同样是提供了给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塔楼内主要由写字楼和商铺组成,现在许多新建的摩天大楼几乎都是这种模式操作,既具备办公功能,也具备了许多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而且凭借着高度的优势,还自带观光的功能,这或者也是未来商业建筑方面的一大特色吧。
2.2.3上海中心大厦 它位于寸金寸土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区,总高632米,它在建成之初就成为了当时我国第二高的大厦。它总共有127层,与陆家嘴的另外两栋超高层建筑物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架构。而它的外观设计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底部和顶部的差异,从它的底部一直往上旋转,到了顶部后竟然与底部旋转了整整90度的直角,很有气派。
并且它的建成还融入了许多环保绿色的理念,并因此还通过了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认证,可见它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在功能方面,它集聚了娱乐、休闲、观光、商业等一系列的功能,完全满足了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因为它还提供了多家酒店,供游客们在这里歇息,当然如果你想每天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你也可以在这里长住下来,那就是最好的享受了。
3讨论 3.1超高层建筑的可行性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新建的地标式建筑物都是很高的,并且世界最高建筑物也屡屡被洗牌,仿佛就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起码会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也使得当地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其实高层建筑的诞生之初只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因为地球村的土地面积就是不变了,人们要想获取更多的人均居住面积,那就只能往纵向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现在就算不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比如说很多新开发的楼盘层数都是很高的,一般都有三四十层,那未来随着我们人类科学的进步,是不是还能起得更高呢?一栋大厦里就能同时容纳近万人,甚至于十几万人、几十万人,是不是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层数就能将这个问题完美解决呢? 只要我们不断地将层数累计,甚至将我们目前一个城区、一个城市的人口都装进一栋大厦里,那岂不是更好?但这个问题在业界还是比较有争议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他们会担心这些超高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资源消耗的问题,超高层建筑一旦多了起来以后,会不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呢? 其实,从建筑本身来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人类提供一个安心出身之所,最重要的是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但如果片面地追求建筑的高度,甚至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那样,将整个城市的人口都装进一栋建筑中,那或许不是一件好事情。
3.2智能建筑势在必行 目前在很多人的家庭里都会使用智能家居这种设备,尤其是在别墅中,智能家居早就已经成为了别墅的标配。我们回到家,走到哪个角落,那里就会亮起灯来,并能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甚至你还可以不用动手动脚,直接语音控制就能完成整个操控。当你走了以后,室内的灯就会自动熄灭,既方便又环保,这只是智能化在家居方面的应用。
尤其是近些年,人工智能这一话题是很热的,人们将它应用在了许多领域,比如说快递分拣呀、无人机呀、无人驾驶呀等等,都为人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其实,在建筑方面,其实早就用上了这种智能的设计,比方说我们家里的电力系统、水里系统等,都是在终端就可以查看和操控,很方便。而在未来的住宅建筑发展趋势下,这种智能化的应用的水平只能是越来越高,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就是为了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
在当前的智能建筑方面,通常是由5A系统来组成,分别是代表着通讯自动化的CA、代表办公自动化的OA、代表消防自动化的FA、楼宇自动化BA,以及代表报案自动化的SA,在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农名工去搬砖头,去砌墙,可能只需要一个工人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地方,在电脑面前轻轻地用鼠标一点就能让机器人自动实现将楼房建起来的效果,甚至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坐在舒舒服服的室内环境就能控制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同时在开工,你还别说,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这种现象应该会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了。
3.3探索新型建筑材料 根据现代的建筑发展历史推断,未来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必将让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很大的高度。同时新的建筑材料也会导致新的建筑类型出现,推动未来整个建筑界水平往前发展。
我们知道,在现代的建筑材料里,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钢筋混凝土,这种钢筋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它在目前来讲使用比较广泛,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但除了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能够替代钢筋混凝土的材料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天然的磁铁,并最终将它应用在了指南针方面,为人们出行指明了方向。而最近一段时间,有科学家竟意味的发现,其中这种磁性材料完全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的建筑中,甚至可以成为未来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科学家设想将这种磁性的材料移植到建筑中,就能使建筑有更大的可调控的空间,甚至还可以通过电流去控制磁场。当我们的墙体嵌入了这种磁性的材料之后,使得墙体和墙体只见、地面与楼顶面之间的距离都能变得更具有可调控性。甚至还可以将电梯淘汰掉,我们就可以通过乘坐这种磁性的材料随意穿梭在建筑内部的目的地,可以说它会比现有的电梯会更加的安全可控。当然了,这种想法是十分美好的,但离它诞生到广泛使用还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去磨合才能最终被人们所接受。
另一种目前比较火的新型建筑材料就是光能源材料。我们知道,光环境是一栋建筑物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我们知道,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你只有站在窗台边才能更好的感受到自然光的滋润。但是在内部的光就明显缺失了,就只能通过照明的灯光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新兴的光材料则是食用激光技术和导光材料做成的。它能将光最大化,利用光的技术建设的虚拟墙可以用于多媒体的展示,节省了很大的空间,这就是将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表现。
4结论 4.1结论 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后,发现其实未来住宅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超高,我们在本文中也跟大家探讨了关于超高建筑物的可行性问题,除此以外,我们还发现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高度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解放人工的双手。第二个部分就是采用一些新兴的建筑材料代替已有的钢筋混凝土材料,这些都是我们觉得未来住宅建筑最有可能发展的方向。
4.2展望 对于未来而言,我们始终是充满期待的。同时未来也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是从现有的资料和大家的共同讨论下试图勾勒出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但事实上它是不是按照我们的这种设想去发展呢,还是实际上的发展会比我们的设想还要好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们可以当一回历史的见证者,当多少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今天的推论是否都已经实现了。
致 谢 历史数月终于将这篇论文整理成文,在这段日子里,笔者查阅了许多的参考资料和文献,带给了我无限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尤其是在查阅归纳的过程中,使自己对于未来住宅建筑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尽管经历过无数遍的挫折和困难,但依然无阻笔者对这领域的热爱之情,当然最后也是与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尤其是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没有了她不厌其烦对我提出的文章修改建议,和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笔者是无法完成此片文章的。在撰写的过程中,她给了许多意见和素材给笔者,使笔者始终很享受这个过程。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支持,肯定大家斧正!参考文献 [1] 徐敬.放眼未来建筑——信息化战略[J].科技信息,2009(16).[2] 喻晟.智能建筑——未来建筑发展趋势[J].武汉轻工设计,2007(2).[3] 冬青、刘湘欣、王仕,未来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与新型建材的开发[J].建材发展导向,2004(2)[4] 曹世铎,浅谈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一一于自然的心灵感悟[J].建筑科学,2011(6)[5] 罗春美、杨维平,高技美学、生态美学与未来建筑设计发展趋向.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9x)[6] |美]詹姆斯•特拉菲尔,未来城(赖慈芸)|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 赵继龙、刘建军、赵鹏飞,数字建筑的形式、美学与伦理m,建筑师,2009(2)[8] 陈艳蒙,绿色建筑一一未来建筑的犮展方向|1|,天津建设科技,2008(B07)[9] 王小龙,未来建筑:考验你的想象力[J],住宅与房地产,2006(5)[10] 陈易,生态文化与未来建筑[J],现代城市研究,2001(1)[11] 李向辉、汤喜辉,趋同一一对建筑未来的思考⑴,建筑与结构设计,2006(1):
8〜10 [12] 文荟,2007:预测未来[N],科技中国,2007(2)封面故事,未来建筑材料:打造我们更坚固、更舒适的家园⑴,华东科技 附件:
网络学院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如果本论文有摘抄他人的研究成果,被他人追究责任,则本人负全部责任,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无关。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毕业证书;
2.学校可以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证书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19 年 02 月 26 日 毕业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读、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交通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9 年 02 月 26 日 导 师 签 名:
日期: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住宅套型;设计;发展趋势
住宅设计是人们在长期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住宅类型。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其住宅类型改变之大,进步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总的来说,住宅是为人而设计的,所以人性化住宅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应有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贯彻与实践。
1.住宅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许多开发商过分追求人工的外部园林环境,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些环境设计包装得比公园还热闹,环境设计的手法以堆砌为主,用大量的水体和植物去堆砌环境,把园林搞得很大,达到观赏性很强的效果。但真正人们能够使用的,对人的健康有帮助的其实不多。众所周知,建筑的外立面是表面的东西,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使用户内的空间。但是,有一些开发商都想突出其建筑的标志性,动不动就要求设计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因此对外立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力求使建筑更标新立异,从而忽略了对户型和内部形式的研究和改进。尤其在南方地区,住宅对于自然通风、采光要求高,应该更注重内部形式的改进和研究。
2.功能空间的合理分配
住宅设计因为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对住宅要求也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够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然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是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我国的中小套型住宅根据使用功能主要概括为:私密休息区、公共活动区、辅助区等几个分区,这些分区都要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公共性与私密性、动与静的分区。在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要正确处理这些功能区的关系,满足各功能区的要求,动静分区、公私分离、洁污分离是设计住宅功能良好、舒适、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选择户型的重要着眼点。空间功能的区域划分要合理、协调统一,功能区的过渡要缓和,不要给人突兀的感觉,在现代客厅一般被划分为就餐区、会客区和学习区等。
3.住宅套型设计趋势及对策
3.1门厅设计
住宅由于面积所限,设计中大部分利用起居室作为家庭活动中心、交通枢纽,一旦门厅设计不够细致,起居室在使用上会受到严重干扰,致使私密性较差。设计时要切实保证入口门厅更衣的物质功能,以及遮挡视线、减弱噪声、提高其舒适度的精神功能。设计时可将厨房或卫生间在临近入口处设置,既方便使用又使洁污分区更为明确。为舒适度较高的入口门厅设计。其面积适宜,入口处考虑必要的储藏空间,且对于起居室、餐厅均有视线遮挡。并将卫生间临近入口设置,为临行前在入口处整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2起居室设计
起居空间是住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和就餐空间、就寝空间、储存空间、备餐空间和卫生空间一起组合成住宅的配套使用功能空间。在其它项目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它往往体现了家居的美化和舒适程度。起居室是住宅套内空间的中心,是家庭中最实用、功能最多、面积最大、活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空间。在这里家庭团聚、交谈、娱乐、看电视、会客、交友、家务、餐饮、宴会等,聚合成和谐的整体与社会协调共存发展,它是维系家庭、保证家庭和睦幸福的纽带。
3.3餐厨空间设计
近年来,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构成日益简单化,社会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工作时间缩短、业余时间增加、生活节奏加快;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量的成品半成品食品进入家庭,使厨房操作简化、烹饪时间缩短。用餐时间也不再是一日三餐全都团聚就餐,在外就餐较为常见,早餐或午餐简单而随便,而晚餐全家团聚就餐。对餐厅空间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从而导致餐厨空间设计发生更显著的变化。根据厨房与餐厅之间存在的联系,餐厨空间可分为3种类型。
3.4个性化空间设计
“个性化需求”亦是一个重要方面。居住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供人居住,居住者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这一观点已被设计人员所认可。居住者既是使用者,又是质量的评审员。以往的居住建筑体系过于夸大设计师的作用而忽视居住者的参与,甚至将其排斥于系统之外,其结果便是居住建筑只能适应人们的共性需要,而不能很好满足其个需求,造成建筑形式的单调和居民个性的丧失。如今建筑师对居住建筑及居民心理的理解更为深入,使得居住者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而加以重视,住户参与亦成为居住建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能动性日益呈现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通过更多的参与,住户将自己的想法和汗水融人其中,并从中得到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无生命的居住空间建立起感情,使之具有符合主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这样的居住建筑会使人有一种成就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
4.结束语
面对日益短缺的社会资源,单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中小套型住宅成为当今住宅需求的主要趋势。中小套型住宅室内空间的设计不能因为户型小、价格低而以牺牲环境和住宅居住质量,应该做到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更好地满足人居的各种功能需求,让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美观、经济效益等更好的结合起来,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群,小面积住宅室内空间设计模式探析[J];建筑学报,2012
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4
回顾多层与小高层住宅的发展5部曲
住宅属于社会基础生活类消费品, 像其它社会产品一样, 经历了时代更迭与换代发展过程。纵观近年来的高层塔楼及多层住宅, 大致有5次划时代的变迁与升级。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
这一代住宅的典型代表, 是一组电梯服务8户的井字塔楼或一梯3~4户的多层住宅。平均每户面积约60~70平方米, 除了较小的卧室与客厅之外, 仅有阳台、厨房、厕所等基本设施, 布置紧凑, 尽可能降低公用面积。小区总体布局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服从高容积率, 追求建造数量, 户型不在乎朝向。
第二代:经济适用型。
这一代住宅无论高层还是多层, 在上述经济节约型的基础上, 开始调整住房起居室布置, 争取宽阔景观, 避免相互干扰。每户平均面积适当增大, 注意小区总体规划, 保证了住宅作为生存资料所需的基本居住与休息功能, 并适量增加公用设施。
第三代:发展转变型。
这一代住宅为适应、改善居住环境, 户型避免正西朝向,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厨卫趋向半封闭空间。高层平均户型面积增加到80~100平方米左右。多层住宅, 更是以一梯两户代替了一梯多户, 接近绿地, 拥有景观。小区总体设计方面, 更注意空间的完整性和公用设施的齐全性, 属于由经济节约型向舒适型过渡的转变型住宅建筑模式, 旨在塑造、提升居住质量。
第四代:景观舒适型。
这一代住宅的主要特征, 是全力改善和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适度。高层的每层户数由8户减至4~6户, 户型平均面积增大, 并根据朝向和景观分别设置大小不同的户型。大户型的厨房和卫生间面积也相应增加, 并设置贮藏室、工人房。多层则大多变为一梯两户的大户型, 有的还增加了电梯, 顶层、底层增设复式户型。此外, 小区的基础服务建设更加完善, 有会所、健身中心、大型停车场及物业管理, 小区绿化规模成倍递增, 一般都建有小区内的中心广场和公用庭院。
第五代:生态文化型。
这一代住宅不仅追求舒适, 而是旨在创造健康、怡人的乐居环境, 它从空间、布局、文化、效益四个层面进行综合性规划, 打造人类、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融洽共生。注重利用大环境资源 (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 , 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良好协调。小区整体布局方式, 努力营造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地静美的生态之景。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 户户能均享的精致庭院, 还有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 以及供人们居住、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环境。具体来说, 住宅单元构成符合整体设计规划, 地产商往往因地制宜构筑户型, 力求户户有良好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 降低楼层电梯的服务数量, 减少户间干扰。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 并能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个性化住房选择需要。深层体贴构建户内生活环境, 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工人房、设备间、服务性落地阳台等均有效组织、合理布局, 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 均能妥善安排。对于外部自然环境, 有分层次的系列性绿色体系和生活配套设施体系。既有大的绿色景观, 又有小区内的绿色庭院, 以及每户的绿色生态阳台与户内庭院。小区拥有超市、美容院等生活配套设施, 有会所、幼托等文化性配套设施;小区内拥有良好的智能化体系, 安保、通讯、物业管理一应俱全, 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共同构筑现代化小区配套体系。
当今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住宅需求观念
随着社会高速运转,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住宅建筑提出了更新要求, 这一切也都直接影响了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改良。住宅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畅想生活和空间的梦之领域, 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去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建筑师既要以一名普通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会生活的改变和需求, 同时又要肩负创造生活、创造时代的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 住宅建筑应借鉴以往的实践与经验, 积极判断未来发展、未来模式与空间, 为人们提供一个家之所向的居所。随着现代住户对居住空间和氛围要求的提升, 以往单一的行列式规划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多元化要求, 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相对封闭空间的住宅组团, 更能给住户带来领域感和安全感。另外, 住宅组团形式也在发生新变化, 组团的规模经过了小组团→大组团→再次回归小组团的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和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 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 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 对家的留恋要求越来越高, 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室内外空间交流的一个过渡。同时, 空间类型也从地上模式逐步向地下空间延展。
未来住宅的综合发展趋势
建设部在面向、针对各大城市指导建设时指出, 建造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住宅, 是我国住宅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其中, 对于小康型住宅建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套型面积较大、平面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充足、住宅环境舒适等, 并对厨卫设备、门斗、水、电、煤气、绿地、垃圾处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指标性界定。
未来住宅的发展应在原有标准基础上, 满足住户更多维、多层次的要求, 不断改善住宅品质, 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住宅建设, 突出住宅的舒适性、节能性、智能性。未来住宅设计及小区规划, 秉承人类宜居为核心灵魂方案, 塑造自然优美的室内外环境, 符合人的长远生活轨迹。住宅功能更合理, 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的享受家庭幸福时光。住宅内部房间齐全, 动静分开、洁污分离, 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 各种设施齐全, 能满足家庭最大限度的节能需求。加深住宅群的文化内涵, 保护和发扬具有独特地区、民族性的住宅群。
未来的住宅设计标准的跨越式提高主要体现在:一重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主导力量的房地产设计,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 环境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加快设计院体制的改革深化、加速设计师业务水平提高, 是我国住宅环境水平提高的当务之急。二是强调立体绿化。垂直面上多做绿化设施及小品, 多种垂直植物, 真正实现空间环境的绿化。三是讲求舒适性, 舒适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永不褪色。四是注重节能与环保。绿色建材的使用尤为重要, 无论住宅设计还是在家居装修中都应大量采用绿色产品。细节设计的科学化, 注定不论室内还是室外, 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师以居者的身份来设计和研究不同类型的住宅设计。切身研究每一个细节, 如窗的大小、位置、开启形式、所用材料等, 选择、分析最佳配比方案。由于建筑师、设计师对住宅的未来使用具有前瞻性, 在平均住宅使用寿命50~70年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为今后的发展和改造留有余地和可能性, 例如在空间上尽量不用承重墙, 在电信、电力等用量上留有充分余地, 为今后发展、改造提供可能。
加快未来住宅的科技化步伐
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促使住宅向科技化方向发展。新式小区随处可见用户智能控制器, 具有三表读数和报警功能;用户可视对讲机, 有效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各单元楼;声控、光控照明系统, 控制电源自动开关;VOD视频点播, 可在家中点播影视歌曲节目;智能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家庭办公、证券交易、远程医疗、家庭教育等。智能化住宅充分利用现代化4C——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 通过有效智能传输, 将安防与多元信息服务通过智能化综合布线进行系统集成。
社会科技进步, 令住宅建筑逐步运用高科技手段满足现代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科技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技术, 建筑外围护结构方面有外墙幕墙、遮阳、门窗的节能技术等。二是环境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如园林绿化与景观研究技术, 绿地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应用技术, 室内声学环境与区域噪声的控制与监测技术。三是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水设施应用等。四是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包括绿色环保建材应用技术, 再生或可再生材料应用技术等。五是智能化服务系统。如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六是结构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包括新型的结构计算、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配套关键技术等。
目前, 我国处在实现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础网络平台的初级阶段, 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化设计的不断深入加强, 更安全、便捷、舒适的科技化宜居住时代即将到来!
历练住宅人文生态篇章
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 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 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 融入人文因素, 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参数, 尽量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这样的融入, 并非只是简单的借鉴外型, 而是真正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去考虑, 使居住在其间的人, 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现代住宅建筑在平面布局、功能设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努力探索, 以满足不同人、不同家庭的需要。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 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分配使用空间, 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需求, 设计室内布局和功能分区。住宅区的道路交通展现当代人的出行需要, 应尽量采取立体交通形式, 步行道、车行道尽可能分开, 结构布局适应当代人的社交需要, 提供居民休息、交流、行动的科学聚合空间。注重设计住宅廊道、组团庭院、小区绿地公共交往场所等, 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 提供实用、舒适、贴近自然的感觉。社区功能方面, 按照当代人注重健康性的发展需要, 呈现安静、无噪声、无污染的环境, 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绿地丰富、室外活动空间宽阔, 具有识别性强的景观特征。住宅建筑在总图布局和景观设计时, 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元素, 对地形地貌尽量不进行大的改动, 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再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让鸟语花香充溢我们的生活周遭。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篇5
从远大集成住宅技术看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本人长期从事建筑施工行业,亲身经历了中国房地产行业自98年开始的十年高速发展。十年来无论是住房的建设总量,还是房价的泡沫空间如今已是各方专家的炒作热点。可是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提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肯定的说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将朝着环保,节能,集成,高速的方向发展。
一、现阶段中国房地产企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1、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像中国这样巨大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可能被少数房地产企业所垄断的,各地中小开发企业多如牛毛,很多企业其实就是一个项目公司,项目完工后企业自动消亡。同时十年之间通过不断发展国内涌现出万科、碧桂园等许多大型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具备雄厚的资金和开发实力。
2、企业经营业绩普遍提高,但增长缓慢。目前企业经营业绩普遍提高得益于最近五年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和资金泡沫。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中国百富榜的30%为房地产富豪所把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30-50%来源于土地出售和房地产相关行业的税收。越是资金雄厚的大企业越是掌握市场主导权,如万科自己企业的提价和降价行为已经对全国房地产市场造成很大影响。
3、企业成长良好,但营利能力相对滞后。在房价暴涨的同时土地价格也出现暴涨现象,企业在房价暴涨初期所获得的利润被后期的各种开发成本所侵蚀。企业营利能力相对减弱,导致企业刚刚形成的长期发展战略面临困境,许多企业不得不调整中长期发展战略。
4、企业的区域分布具有较高的集中性。全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一大半都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12个省市中。这些地方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地区。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都是从这些地方发展壮大起来的。
5、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巨大。一个5万平方米的小高层住宅小区建设成本资金的需求量平均为1亿元左右。过去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住宅按揭贷款以及施工企业的垫款。目前部分企业已经通过企业上市融资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6、企业的经济类型具有多样性,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远强于国有企业。当前国内房地产泡沫的成因我认为是民营企业开始,国外资金和国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的共同结果,大量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房地产行业,几乎是全国都搞房地产,人人都谈房价泡沫。在郎咸平教授的二元经济中有充分讨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远强于国有企业。
二、目前中国住宅的质量与科技含量现状
鲁班一直以来都是国人心目中建筑业的祖师,一度以他为荣。可是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建筑还是在延续着秦砖汉瓦的传奇,当国外建筑科技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其实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不断强调建筑科技的重要性,早在2002年由建设部科技委推出的“中国住宅产业化暨科技论坛”,就引发了一场住宅创新的洗脑风暴:一直为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视为“盲区”的钢筋预应力技术、铜制管材运用、外贴保温面砖、反向抵押贷款等住宅产业化新理念纷纷跃出。
据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示范处处长孙克放介绍,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科技贡献率通常为50%,至2000年底我国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仅为31%,因此目前的住宅建造水平只能称之为“半发达”状况。在国外粘土砖几乎绝迹,而在国内却还在普遍使用。在我们为选择外墙是墙漆还是面砖而讨论时,国外高分子聚合材料外墙挂板已经全面推广使用。
建设专家指出,钢筋预应力技术20年前我们就学会了,但仅在公建中运作,未在住宅中推广,这就是福利分房带来的弊端,从设计师到结构师都不再动半分脑子,前苏联模式一用就是几十年。这种惰性还可以从建筑材料的使用上看出来,比如“铜制管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住宅建造中70%都采用铜管,而在目前国内火热的住宅开发中却看不到铜制管材的使用。
所有这些现状意味着我国现有建筑相比国外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惊人、能耗巨大。令人欣慰的是,从1998年放开的个人购房市场,在走过“高额利润”释放阶段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业界开始寻求技术创新,依靠“概念炒作”已然步履维艰。
三、未来房地产的发展空间与方向
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中有40%是建筑的能源消耗,其中住宅能源消耗又占了2/3。而未来的智能化住宅则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个舒适、安全、方便和高效率的生活环境。随着石油、媒炭等能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对能源现实的理解也日益加深,融入自然、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住宅设想也越来越成为未来住宅在智能化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十年的房地产高速发展,一线城市无论在住宅物业的保有量还是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趋于饱和。随着我国城镇化得不断推进,大量的二三线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空间已经释放出来。在下一个十年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住宅建设已是不言自明的了,融入自然、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住宅设想必将成为未来住宅在智能化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国内先期进行住宅产业化研究的几个企业的分析,各有特点,做的最好的是远大住宅工业化公司和万科。
1、积极推行精装修住宅。过去的毛坯房是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怪胎,之所以如此大行其道与房地产开发商是密不可分的。大家试想一下开发毛坯房有几个最大的好处是降低开发成本和缩短开发工期以便尽快回笼资金。因为在建筑施工中住宅的精装修成本一般在600-1500元之间,以十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计算,平均少投入6000万到1亿元的成本,这对开发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住宅的精装修因为工序复杂,不利于大规模施工所以工期延长至少2到三个月。还要面对业主对装修质量的挑剔,所以开发商都是尽量减少成本,缩短工期,我们在市场上只能购买毛坯房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万科的开发产品中有一小部分精装修住宅产品,万科利用他带头大哥的身份和实力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做出了一定得尝试。但是万科的精装修住宅只是完成了开发商的整个开发流程而已,他所使用的装修材料和装修工艺还是传统的建筑施工的延续。在住宅产业化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和产品,所以说万科的住宅产业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住宅产业化。
熟悉住宅产业化的人一定知道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专营工业化住宅技术研发集成、住宅部品制造销售和工业化住宅项目投资开发。远大住工 公司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立工业化住宅集成技术体系为目标,形成了包括整体厨卫、成套门窗、成品化家装、复合节能墙体、户式双能源中央空调等核心技术与部品生产体系,建立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住宅建造标准。应该客观的说远大住宅工业公司是目前国内最系统的研究住宅产业化的公司,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目前国内其他企业所不能比的。产品工厂化,质量标准化,环保、节能、安全高效、施工快速应该是住宅产业化的终极目标。
谈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篇6
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度越来越高,现代建筑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设计者所重视,一般情况下大多会被人们忽视,引起能源损耗,对企业的收入造成影响,增加了企业的支出。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现代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平衡性和质量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以创造出适宜的城市空间为依托,从而将现代建筑的设计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住宅设计的研究,分析了城市住宅户型设计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所以很多的人对住宅的要求己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有房而居,而是对住宅条件提出了更多更全面的诸多要求.尽管对住宅的更高更新要求体现在多方面,但最为普遍的是体现在要求住宅方便舒适、节能环保、环境优化和尽量节省投入等方面.
l、当前城市住宅户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在社会的放假比例较高,而住宅的建筑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生活质量依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我国的住宅户型设计中出现了很多小户型的住宅,但是因为户型过小,虽然满足了人们的列房子的需要,却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空间和质量的需求。所以这也致使有些居民难以买到合适的房子,户型大的房子放盘又很高,这也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住宅户型来分析,我国的住宅设计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1.1户型结构失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的可用土地面积有限,而城市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这就导致了土地的供应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住房,所以目前的房价一直处上升的趋势,买房也成为了一种投资的方式。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人们的购房困难,很多人因为资金不够无法购房,影响了人们对社会满意度,人们也容易产生烦躁郁闷的情绪。目前一些房地产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都着手建设高端的大户型的住宅建筑,占用了大量的城市面积,这就使很多人们更买不到合适的房了,一些小户型的住宅建筑发展缓慢,导致了很多人都租房子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1 2粗放型建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社会中比例比较大的行业类型,但是我国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规定以及法律法规制定的并不完善,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无保护性和非科学性,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个人的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对自然资源以及土地的占有是最大的。建筑施工中的耗费的材料营业很多,大面积的兴建住宅建筑,造成了土地的过度占用,同时这些建筑的居住条件效果也不好,没有从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导致在大批量的建设之后,人们对这些建筑的喜爱度不高,降低了住宅的居住率,造成了大量住宅的闲置,但是又因为受到价格等原因,人们也都不会选择该住宅。有些开发商无奈只有重新设计或者拆除,这不但降低了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
1.3设计缺乏市场调查
我国城市的现代住宅户型的设计者对人们的实际需求考虑的比较少,有些设计者为了使得建筑的档次更高,采用了华而不实的设计,造成了对室内空间的过度浪费,室内的很多空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变成了装饰,虽然这迎合了小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却缺乏了群众的认可。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使用性和舒适性,设计者在进行设计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这就导致人们的很多需求都没有照顾到,设计出来的建筑更是很少人可以接受喜欢,这也就导致了住宅设计和住宅要求之间的矛盾,设计的出发点都是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对于住宅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了市场的调查,才能使得住宅设计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够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利润。所以城市住宅户型的设计参考的主要的依据就是人们对于户型的要求和期望,建造出让人们满意的房子,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积极运用新兴科技,设计新型智能化房屋建筑
2.1整体设计要做到与时俱进,具备适当超前意识
智能住宅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各个专业,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将这些因素密切配合,才能使设计更完善,布局更合理。此外,住宅智能化建设还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要求。例如21世纪的今天,家用电器的发展极为迅速,如空调、电话、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家庭影音中心的流行等等,都对住宅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住宅设计必须要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
2.2综合考虑设备要求,做好智能化配套设计
在住宅设计的全过程要注重和各个设备专业的沟通协调,做好智能化配套设汁。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种类型信息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管线埋设、结构化综合布线的要求。留出足够的管道井和设备空间。设备安装遵循“整合、隐蔽、配套”的观念和设汁原则,并做好设备管道的集中布置,这样可以大幅降低住宅智能化建设成本。总之就是要使智能住宅不仅能满足家庭通讯和电脑上网,还应为信息家电的使用和在家中工作创造条件。
2.3充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新型、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为了满足住宅的节能环保和舒适性,在住宅建筑设计中,要尽量采用新型的结构、墙体材料和构造技术.建筑节能环保的“绿色住宅”。住宅的屋面、墙面,地面采用保温隔热的新材料如隔热墙和自控光热层面板,节点构造采用无热桥设计;开发双玻或三节能窗,提高塑钢窗的密闭性、保温性、耐久性及装饰效果。
此外,在住宅的日照、通风、隔热、防潮、采暖、照明、空调、供水等各个方面,都應适当高于目前实行的标准。
3节能降耗,建筑设计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1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住宅区的规划布局应根据各地不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使建筑群的规划布置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保留自然水域面积,增加植被绿化形成小区微气候。设计时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使建筑冬季可以增加太阳辐射热,夏季可以减少太阳辐射的热,且与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建筑物的单体设计应控制其体型系数,将体型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减少其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
3.2注重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提高房屋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
注重实用新型的墙体材料和有利于环保的建筑材料,目前影响建筑能耗最直接的因素是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优劣,我国现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室内热舒适度。处于夏热冬暖地区的福州,夏天普遍需要空调,冬天甚至需要采暖,建筑整体的耗能量大。因此,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建筑节能的最有效手段。
3.3充分采用新型节能科技,使用可再生能源
注意推广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建筑节能,一方面通过降低建筑能耗的各种手段,另一方面要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在我国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却是各种自然资源極为丰富。这就要求在住宅设计中,充分利用太阳能、风力、沼气、地热和有机废弃物的再生资源。从而在不影响住宅功能的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 结论
目前,全国正处于城乡改造、城镇一体化的时期,现代住宅建筑正处于高峰期,房屋设计师为了能从众多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则需要与时俱进,站在居住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其考虑,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居住生活需要。因此,作为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师需要实时把握现代住宅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住宅设计基本要求,不断地设计出符合人们居住要求的现代住宅。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发展生态建筑改善人居环境[J].住宅科技.2011(09):89.
[2]易金萍,周莲君,李章媛.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住宅科技.2013(08):112.
[3]《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J].住宅科技.2014(06):67.
个人简介:
现代住宅创作的发展趋势浅析 篇7
住宅, 是什么?。有的说, 住宅是一种文化;有的说, 住宅是一种温暖;有的说, 住宅是一种温馨的感觉。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 我们对于住宅的定义, 再也不是说, 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可以了。我们开始更加注重住宅的功能、朝向、景观环境、舒适度、通风等等问题, 但却普遍遗忘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住宅不应该只关注人们居住的功能性、物理性需求更应该关注住宅是否具有人情味、是否具有家的归属感。
1 住宅传统文化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生活的冷漠、传统生活场景的丢失, 千城一面的城市样貌正在逐渐取代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创作。于是,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住宅的发展发现, 不能一味的追求现代, 传统的东西始终不能丢。现代住宅创作呼吁人情化的回归、地域化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回归。
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 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矛盾运动本身所需要并产生了这个区域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人们常说地区主义建筑的发展应该是以传统民居为基础的, 因此传统民居是地方主义建筑的"根"。
新的农村住宅以"方盒子"为主流、形式单一、呆板, 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结果, 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 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 相反它抹杀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徐敬直指出"有着流畅曲线和塑性美的古代造型将是应用新材料, 新构造的中国未来建筑创作的基础."中国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的冲击下, 已渐渐被遗忘。
一个地方的文化, 其实从民居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地大物博, 每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 同样的, 根据不同的因素, 每个地区都会有不一样的民居。
例如, 中国首都特色的北京四合院。可以说四合院在历史的洪流中, 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 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 对外只有一个街门, 关起门来自成天地, 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 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 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 可在院内植树栽花, 饲鸟养鱼, 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 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又例如安徽的古民居、安徽省的南部, 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做建筑材料, 周围建有许多高达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 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 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 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 深深庭院, 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福建的土楼、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蒙古包、川渝古村民宅等等。各式各样的不同类型的民居都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当然, 我们追求传统, 并不是说对于传统的东西, 原封不动的照搬。如果这样, 我们只是守旧, 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的同时, 也要勇于创新, 而不是一味的守旧, 两者相辅相成, 才会有更好的作品。
王澍设计的钱江时代正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住宅建筑融合的经典作品。钱江时代位于钱塘古城江边, 建筑在立面材料、色彩上与当地传统的白墙黛瓦建筑相互协调, 同时, 将江南园林中最重要的传统元素———庭院融合到了现代住宅的阳台之中, 即保留了传统住宅精华的部分, 又是一种全新的住宅创作, 。
2 住宅舒适条件
2.1 住宅空间
良好的住宅空间是现代住宅创作的重要方向。
首先, 对于一个空间的合理分区, 功能分区要清晰明确, 做到公私、洁污、动静分离。公私分明明确, 各得其所。同时洁污分区明确保障了住宅室内空间的卫生和健康, 使得住宅空间感觉使用和舒适。设计保证这些功能空间合理有效的组织在一起, 又不互相干扰, 从而达到生活上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其次, 各种空间尺度要适宜。尺度要达到人的舒适尺度。才能体现家庭温馨的感觉。同时, 适宜的空间尺度, 凸显了住宅设计对于居住者健康的重视和人文的关怀。
在附属空间的实用性也能够提升对于住宅空间的一种舒适度。例如玄关的设计、储藏空间的设置以及阳台的设计。
玄关的设计不仅能够起到室内外的一种空间的过渡, 又能增加私密性, 同时还起到方便的作用。
储藏空间的设置经常会被忽略, 其实, 对于居家的生活当中, 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实在太多了。然而, 储藏室的设置能够节约空间而且实用整洁。
阳台是居住者直接接触阳光, 空气和景观的场所。最好南北向都设置阳台, 不仅起到一种通风的效果, 同时还能有利的保障住户的健康。
2.2 住宅朝向
良好的朝向是现代住宅创作的又一重要因素。住宅的朝向, 关系到是否有良好的采光, 以及最佳的通风。在不同的区域, 最佳的朝向也是不一样的。北方的城市, 西风北风多, 主要考虑保温的问题。相对于南方城市日照充足, 则主要考虑通风的好坏。
住宅起居室是家人使用最频繁的地方, 朝南为最佳, 冬天不会觉得寒冷, 夏天清爽宜人。如果将阳台以及室内的窗设计形成对流, 还能形成穿堂风, 达到一种舒适的感觉。同时, 卧室也是需要一个好的朝向。住宅的主要房间至少要2个小时的日照, 才有利于消除房间的湿气, 杀菌消毒, 调节室内温度, 加速空气的流动。
3 住宅环境
住宅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决定了住户是否拥有一个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是现代住宅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点。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对于住户来说能够亲近自然, 使人心情愉悦, 赏心悦目。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住宅的环境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功能布局、群体布置等等问题。住宅的地面园林景观环境也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了, 现在重要的是对于景观环境如何从地面延续到高层, 不再是只有底层的住宅才能享有跟自然亲近的机会。
例如四合院, 四面房子, 中间一个庭院, 可在院内植树栽花, 饲鸟养鱼, 叠石造景。又或者安徽古民居也会在庭院, 堂前屋后种植花草盆景。而现在的住宅设计, 越来越多利用露台, 阳台, 入户花园等方式, 来增加高层住宅所缺乏的景观。在高层的住宅也可以拥有良好的景观, 同时也提升对于生活的一种情趣。
钱江时代突破了以往的做法, 不仅将传统的元素带入住宅建筑设计中, 同时, 也将江南的宅院搬到高层建筑中, 凭借植物重建场所的归属感, 每家每户都有前后院落, 每个院子都可以种植植物。王澍做的并不是在空中挖个窟窿种棵树的所谓空中花园, 更关注的是其中社会性、社会学的问题, 这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居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作为建筑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住宅建筑更体现的是一种家的归属感, 一种幸福感。我们不仅要从建筑学的角度去设计一个住宅, 更重要的是要从的角度, 人的感受去设计一个真正属于家的住宅。
4 总结
住宅是家, 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居住的机器, 现代住宅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要有适宜的空间尺度、良好的朝向、景观等优越的物理环境, 也要有亲民的区域性、家的归属感, 同时要带入传统、勇于创新, 营造出既具备传统建筑精华又富有现代物理环境的宜居住宅, 这也是现代住宅创作的发展趋势。
摘要:从住宅的传统文化、舒适条件、环境等方面出发, 结合当今的一些案例分析了住宅的文化、物理环境, 得出现代住宅不应该是居住的机器, 它同时也是文化、情感的载体, 应该以家的形式存在, 并总结了一些现代住宅创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住宅,家,现代,传统文化,创作,趋势
参考文献
[1]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探讨.
[2]《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黄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建筑学报, 2014.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篇8
钢结构住宅因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可循环利用, 便于模数化设计、标准化制作、系列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 易形成装配集成的绿色生态住宅。早在上世纪, 便已在英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等国家流行发展, 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促使建筑行业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变革。自此, 钢结构住宅正式步入国际市场, 并在各个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钢结构住宅的特点
2. 1重量轻、抗震性能好
与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砖石结构相同, 钢结构住宅亦同属住宅建筑范畴。钢结构住宅的骨架是钢柱、钢梁, 并以高强、隔热、保温以及轻质的墙体建造而成。相比其他建筑结构来说, 钢结构在重量上很有优势, 是同等面积建筑住宅的1 /3。此外还具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所以, 这类住宅结构多数被应用高层建筑当中。
2. 2占地面积小, 具有良好的空间感
有人认为, 开放空间的利用价值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稀缺, 促使很多住宅或建筑会愈发注重空间的灵活使用特征。所以, 投资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是理性投资, 减少占地面积, 还应充分发挥空间的自由性以及灵活性, 为用户打造舒适的环境。
2. 3综合效益高于传统的住宅体系
据统计, 在材料总成本当中, 钢材与混凝土所占比例最低, 往往不足10% 。所以, 对建筑的整体造价并不存在较大的影响。但是, 若从增加空间自由性与灵活性、节约空间以及投资回报等角度来看, 使用混凝土及钢材将会有效降低工程的整体造价。对于投资者而言, 长久的利润是他们决定投资某一项目的动力, 钢结构住宅不论是在造价还是工期方面, 都极具优势, 因此, 钢结构住宅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 4具有特有的资源和环保优势
当前, 建设项目对资源的消耗及占用是极大的。 据相关部门统计, 每年钢材的耗用总量所占比例为20% , 水泥量则占了17. 6% 。不仅如此, 在住宅建设当中, 还消耗了32% 的水资源与30% 的建成区用地。而轻钢结构在作业中则无需耗费水资源。所以, 每年至少可节约十几亿吨的水。这不仅降低了对水资源的消耗, 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提倡的“低碳、 环保”这一战略目标。钢结构建筑现场作业量小、 无噪声、不污染周围环境, 提供了安全、健康、高效、 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达到与自然环境亲和, 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总之, 钢结构住宅基本符合: 四节一环保———即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2. 5符合住宅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适宜工厂大批量生产, 工业化、商品化程度高。 它将节能、防水、隔热等先进的成品集合在一起, 实现综合成套应用, 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 提高住宅的产业化水平。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改造需要拆除大量旧建筑, 钢结构拆除更容易实施, 钢材回收利用率高、拆除成本低、污染小,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现状及问题
所谓的住宅产业化,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即是将住宅作为最终产品, 从而实现住宅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建筑工业化以及标准化等一系列动态过程, 隶属社会化大生产范畴。现阶段, 国内在推广钢结构住宅过程中, 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 1) 设计和研发环节衔接不畅, 企业也并未建立健全的、合理的产业链。 ( 2) 产品缺乏配套体系, 在钢结构住宅中, 墙体技术及相关产品所持比重仅占20% - 30% 。 ( 3) 市场不健全, 优惠政策不到位, 建筑成本高, 影响建筑开发商的建造积极性。
4可持续建筑方向发展及措施
可持续建筑的出现, 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倡导的“环保”要求, 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当代及后代人的需要,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可持续建筑综合的考虑了建筑所造成的影响及不良后果, 认为建筑可以是生态化、节能化的, 并非人类强加给地球的东西。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4. 1节约化措施
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采光及通风, 采用高效照明的方式, 严禁商户或百姓家使用白炽灯等消耗过多的照明设备; 在材料的使用上, 可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回收的旧建材以及底蕴能建材等; 引进大型的节水设备, 并通过减少混凝土等材料的用量降低工程的整体耗水量。钢结构具有可再生、 可循环、可改造以及可拆卸等特点, 其配套构建 ( 如内部装修材料、门窗、楼梯、墙板以及楼板) 亦需具备上述特点, 如此一来, 不仅可循环使用, 还能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4. 2生态化措施
废水经处理后再利用、收集雨水作为工程中的水源消耗, 并通过在屋顶安设太阳能来节约电能。 从土壤的结构及成分入手, 探究当地的风能资源、光能资源、动植物资源、土壤侵蚀情况、地下水以及坡度等, 并利用合理的设备及手段, 达到改善微环境的作用。
4. 3人性化措施
提供质量较高的景观环境及湿度环境, 加强对通风系统、自然采光系统的建设力度。解决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精装商品住房, 但品味及质量却未必符合业主的要求, 重装修也成为必然, 可通过控制噪声传播途径及声源来解决。2) 通过在墙板及楼板之间安设隔音板来实现“低噪声装修”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 但完全可实现“不扰民”。3) 很多研究学者亦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活动, 采用大开间的住宅方式, 实现“无声装修”或“低噪声装修”。
4. 4无害化措施
使用清洁、环保能源。尽可能消除在施工及设计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合理安排场地中的水系、 动物及植被系统, 可少用大型机械设备, 并设计半地下或地下覆土建筑等。
4. 5集约化措施
建立健全的、规范化的周期成本预算体系。对各类建筑元素的原始价格、运行消耗进行测算。建筑师与结构师、业主、物理学家、计算专家以及设备专家一同推进设计。通过对交通、安保、消防、卫生、 给排水、空调以及店里设备的智能化、科学化管理, 形成安全、无废、节能、低碳的生态化环境。另外, 在推进可持续建筑时, 应以我国国情为基础, 不要盲目借鉴其他国家的标准, 应符合现实。加之可持续建筑涉及了多个学科, 理论及技术性较强, 需多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彼此协作、配合方可完成。因此, 应加强对其探究力度, 从根本上提高技术人员的学识与修养。
5结语
由于钢结构住宅自身的缺陷、行业认识以及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学术界加大对此问题的探讨力度, 通过开展试点来提升实践经验, 充分挖掘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潜力。从实质上来看, 住宅产业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性强且十分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怎样进行推广与可持续发展仍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现阶段, 由于钢结构住宅的优势及特点, 已引起国家城建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将其列为重点项目,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试点工程。然而, 与国外相比, 我国在住宅的维护、安装、生产制造以及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建筑行业应用钢结构建筑的状况阐述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发展趋势,产业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方鸿强.发挥钢结构优势, 推进绿色建筑行动[J].建筑, 2013, (9) :37-40.
[2]周冬江.汪礼刚.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运作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 2013, (9) .
[3]王明贵, 储德文.轻型钢结构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中国住宅设计与技术新趋势 篇9
1.1长寿化的SI住宅与资产的保值增值
住宅是寿命不同的材料和部品的集合体, 住宅维护维修和资源与建筑寿命等课题尤为突出, 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延长就是对资源的最大节约。现在大量的住宅在设计使用周期内被拆除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反映出我国房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规划设计等各方面诸多问题。传统建造住宅设备与结构不分离, 比如管线埋在混凝土里, 混凝土寿命长, 但管线寿命相对较短, 维护困难。住房是家庭价值量最大的财产, 住宅也是社会宝贵的财富, 人们会十分关注住房的权属价值、使用年限以及保值增值潜力。我们住宅建设要重视建筑自身的问题, 要有效地延长住宅建筑的生命周期, 以住宅的长寿化技术来实现持续的、长效的节约。从国际住宅建设科技发展趋势来看, 高耐久性住宅研发和SI住宅及生产技术开发, 是21世纪住宅建设和研发设计的两大发展方向, SI住宅及建设生产技术的开发也成为我国工业化住宅的工程应用所研发的焦点性课题, 《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颁布, 传播了国际先进住宅科技理念与成果。
1.2城市复合型住区与高层高密度住区的涌现
住区规划突破目前单一的封闭型住区规划, 尝试开放与复合的城市型住区规划。封闭的住区便于管理, 但适度开放的住区更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型的住区, 在以住宅为主的基础上, 融合了商业建筑、办公建筑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建筑, 住区内部就能够为居民提供生活、休闲、教育等各方面的服务, 同时还可以提供工作机会, 一方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节省了时间成本,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在解决居住的亲切舒适性与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方面, 高层住宅大量出现, 高密度住区会是规划建设的主流之一。
1.3社区生活空间的构筑
建筑师就应该设计好有利于人们健康的各种室外生活空间, 如尺度宜人的交往空间、安全舒适的儿童游戏场所、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这些空间和场所应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方便居民的使用, 愉悦人们的心情, 营造“家”的温馨感受。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使之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住区的生活空间。设计不再追求宏伟、壮观, 而是亲切温馨, 尺度宜人, 便于交往。
建筑平面图
1.4符合市场的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同时, 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明显变化。居民的住房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设计合理、功能齐全、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的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宅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租赁型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宏观调控也给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重视住房的质量和性能。要根据实际找准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 从单纯依靠住宅开发向兼顾商业地产、科技地产、老年地产和高端高规格地产转型, 从单纯出售型住宅开发向兼顾持有型商业物业和租赁型商品住房转型。
1.5由单向质量转向综合性能的发展
低品质而又同质化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 开发商的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仅凭炒作与包装手段已无法达到促销效果。在此大形势下, 更多的开发商开始寻找新的产品突围之道。住宅的品质对于消费者、对于开发商, 无疑都是关注的焦点, 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其品质的是住宅性能认定。伴随着住建部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我国专家吸取大量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住宅的品质分成适用性、环境性、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五个方面, 比较系统的对住宅建筑质量进行全方位考核监督, 经过多年实行已颇见成效。通过适用、环境、经济、安全、耐久5个方面的性能认定, 建立住宅性能认定的工作机制, 积极推广住宅项目进行性能认定工作。
1.6住宅全装修的一体化整合设计
从产品供应的角度看, 房地产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仅靠户型、景观的变化已很难有所突破, 而全装修成品房无疑是产品升级和赢得市场的有效途径。全装修成品房逐渐被国内房地产商所采纳并推崇, 已然成为了国内房地产开发百强企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开发项目, 且其比重仍在增加。全装修成品房越来越得到认同, 为大众提供全装修成品房的住宅是市场前进的表现。通常的精装修设计是在原来毛坯房设计的基础上, 做一些体现个性化的设计, 往往是建筑设计院出的施工图只是毛坯产品, 开发商要做精装修还要另请室内设计师来确定装修效果。而住宅全装修的一体化整合设计强调住宅设计与全装修实施整合的精细化, 重视对于住宅内部每项功能面积的分配和利用, 进一步细化对住宅功能的设计, 使居民的多种功能需求都能够在住宅内部得到满足, 使土建、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 在主体结构设计阶段统筹完成室内装修设计, 且提倡采用SI分离体系——即内装与主体结构分离体系。
2、“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与技术
2.1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的创新
从国家的政策上看, 已经明确提出保障房体系的建设, 那么未来住宅建设将由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和商品房供应体系共同组成, 这是未来我们创新的出发点和基点。我国的家庭结构多是“三口之家”, 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精密化设计, 可在套内设计功能齐全且可分可合的格局, 适合不同的家庭居住, 更注重户型设计的灵活性可使现有套型模式出现新变化。耐久性对保障房而言更加重要, 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它的耐久性, 从功能设计、部品应用等多方面来保证耐久性。
2.2保障性住房技术集成的关注
发展先进的保障性住房的适宜技术、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 是发展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部分技术及其应用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技术集成化和系统化方面。力争研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关键技术及体系, 着重推动适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保障性住房的技术集成, 成为发展保障房建设的关键因素。保障性住房是一种以政府作为主导的小面积规模套型, 有利于系列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应用和工业化建造的实施, 对于提升住宅产品质量, 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和建造效率, 提升性能, 减少资源浪费, 从而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
2.3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的开展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进行产业化试点, 完善产业化住宅标准体系, 在试验和试点工程基础上, 广泛吸收国内外已有成果, 形成产业化住宅标准体系。鉴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住宅建设呈现新的趋势, 保障性住房、全装修住宅以至工业化集成化将成为住宅发展的方向, 整合国内外集成技术资源的同时, 提供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住区规划设计精品工程示范项目, 在住宅产业化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有利于加快推进住宅产业集约化发展。
2.4保障性住房体系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不断探索, 其体系化与标准化程度会有较大的提高, 项目性能及技术指标也将逐步完善, 将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水平, 以实现住宅设计的标准化、生产部品化、供应系列化。保障性住房体系化与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可适应大量建设需求, 标准化部品遵循的是工业化的生产和安装方式, 提高了保障性住房质量的稳定性, 可得到广泛的应用。
3、“低碳节能”的住宅设计与技术
3.1绿色建筑对节能减排的引领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建筑业, 是节能减排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50% (其中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 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 ,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与普通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集成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配置、太阳能地热能利用、空气质量监控自平衡系统、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 可有效解决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是住宅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
3.2绿色建筑评价与绿色建筑新技术的推进
我国绿色建筑从2008年开始起步, 上海、广西、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均已出台地方绿色建筑评价规范, 开展了地方一、二星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技术, 推动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升级。
3.3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展开
在住宅建设和发展中, 当前国家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决策部署上, 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为重点, 集成应用“四节一环保”技术,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则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
3.4建筑形式多元化与节能的矛盾解决
在设计中对建筑节能标准的控制主要从建筑形体系数、窗墙比、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实施。对建筑形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追求, 必然导致建筑师对建筑立面个体化的设计, 使建筑物体形系数增加。对建筑的自然采光、现代感的追求, 导致建筑的窗墙比越来越大, 会使建筑单位能耗增加, 建筑师肩负着引导房地产市场正确发展的责任 (如图3-1, 3-2) 。
4、“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住宅设计与技术
4.1发展中的中小户型产品的升级
从设计角度来说, 中小套型对设计技术和功力要求更高, 当前的设计产品也差强人意。我国正在建立以中小户型为主体的住宅体系, 逐渐形成科学文明、合理适度梯次渐进的住房消费观念。我国的家庭结构多是“三口之家”, 9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最适合三口之家。中小型套房的设计上应更加注重精密化设计, 使套内居室格局更加齐全, 以适合不同情况的家庭。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内的家庭结构、生活形式、职业变化等情况的变异, 内部空间可以灵活再分隔。户型的大小总体上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的, 由于受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利率, 以及三套房停贷政策的影响, 中小户型可能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 购买的主力军将是广大刚需型的购房者, 当然也包括部分因资金不足无法投资大户型的购房者。住宅产品在中小户型的功能、环保、装修、配套等多个方面, 被赋予更多升级因素。
内空净尺寸1600mm×2000mm, 卫浴门扇净宽750mm, 挂墙式窄边洗面盆高度780mm, 便于护理和轮椅进入使用。
4.2适老化住宅和老年住宅的方向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是未来中国要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发展老年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地产也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断地加快住宅建设, 既要提高广大居民的居住水平, 也应为解决好老年住宅问题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要做好老年居家养老住宅的适老化工作, 发展居家养老的各种社会服务工作, 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住得舒适温馨, 生活方便。老年住宅在设计上, 要考虑和适应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部品也要体现针对性特点, 做到安全、可靠和健康。 (如图4-1, 4-2)
4.3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多样化产品
“一胎化”政策的实施, 使得我国家庭户均人口数逐步下降, 在目前总人口数仍处于惯性增长的时期,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发展将使需求的总量上升, 对市场化住宅供给来说住宅规模的小型化也是必然趋势。家庭形态的演变趋于小型化, 并呈现老、中、青三种类型化家庭, 其起居生活方式多元化, 新的类型化住宅设计是对居住者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客观需求的有效应对。套型变化则源于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 要能够满足特定居住者的需求, 从而向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进一步细分的产品, 如单身住宅、丁克公寓和老人公寓等。
5、“产业化转型”的住宅设计与技术
5.1标准化部品化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部品体系, 实现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自1999年出台《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十多年过去了, 已初步建立了符合产业化方向的建筑 (住宅) 部品体系, 一大批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实现了通用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 部品部件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 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专门从事建筑产品认证的机构共有四家。在产业协作中, 部分开发企业通过其产品开发, 带动技术进步和部品的升级换代, 促进形成一批建筑部品生产、技术应用和技术集成的企业。科研设计企业, 也在发挥技术优势, 加强对技术的集成和系统整合。标准编制、建筑设计、科研单位及开发、部品、施工企业组织起来, 成立产业联盟, 搭建互利共赢的平台, 形成产、学、研、用的完整产业链, 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进步需求的有效对接, 加快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5.2住宅产业化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形成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通过工业化建造方式和产业链组织方式, 积极发展工业化住宅。工业化住宅是未来我国住宅的发展模式, 考虑体系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标准化, 然后再推广系列化, 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工业化。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 做到设计多样化标准化、住宅部品配件的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在工业化住宅建设中还要重视另一个问题——部品, 也就是说产品要集成, 要把所有的部品集成在一起, 而不是随意组装。着力研究住宅产业化技术, 包括住宅体系, 部品设计和生产工艺, 产业化技术的应用等;产业化住宅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包括标准户型设计图集、生产施工和验收标准等。组建产业联盟, 培育住宅产业化实施主体, 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需要, 使传统建材企业向以住宅产业化为特点的部品生产企业转型, 使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
5.3日本住宅产业化的经验借鉴与国际合作
我国正处在住宅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之中, 大规模建设将持续较长时期, 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无论是在设计理念、科技研发、工厂化制造、现场管理、产业链配套延伸发展方面与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日本住宅产业化成为中国住宅工业化学习的对象。许多开发企业、部品企业, 甚至包括一些建筑设计院, 纷纷前往日本参观考察住宅产业化技术和相关项目, 与此同时许多日本知名企业进入国内与我国企业全面合作。在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 围绕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主题, 通过学习与解剖日本的经验, 结合从当前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所面临的课题来看, 当前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实践的中心工作是要解决好以下四大问题:第一是重点引进开发先进住宅建筑体系;第二是大力促进住宅工业化的部品化工作;第三是加强住宅工业化生产关键集成技术攻关;第四是积极促进我国集合住宅工业化生产的试点项目建设。在树立住宅生产工业化基本理念的正确认知前提下, 抓好工业化住宅体系及集成技术的转型换代与技术创新的工作, 通过住宅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转型来促进我国住宅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5.4装配式住宅的研发
我国居住需求量巨大, 住宅产业发展迅速, 而且住宅工业化技术和部品进步明显, 政府推进与企业尝试大量展开, 围绕制造业思想引进的住宅工业化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正值促进住宅生产建设方式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住宅的有利时机。装配式住宅是在工厂将住宅主体和内装等全部或部分部件和部品预制完成, 且在施工现场对预制的部材和部品进行组装, 以工厂化、标准化、集成化和通用化为基本特征, 以住宅通用体系的集成技术和装配式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的集合住宅。通过进一步完善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标准体系, 为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以大力推广工业化的装配式住宅, 促进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装配式住宅是对传统住宅建造模式的突破, 将极大促进住宅的升级换代, 是推动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革命, 具有划时代意义。
5.5部品化整体厨卫的应用
高层住宅发展趋势探讨 篇10
高层住宅是高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在国标《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中对住宅类型做出明确定义。根据定义可知,高层住宅是指10层以上、以电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住宅建筑。房地产开发中常用的“小高层”概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实际上是中高层住宅(7层~9层)和10层~12层的高层住宅相加在一起的概念,虽设有电梯,但其平面布局类似于多层住宅,防火要求并不如高层住宅防火要求那么高。超过30层的住宅可以称为超高层住宅。
建造过程中,高层住宅受采光、日照、通风、安全、美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形态也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分为塔式高层、板式高层两种。
塔式高层:形态特征为塔状,平面宽度和长度大致相同,塔楼一般为1梯3户1梯8户(最多可做到1梯12~18户),平面造型多为蝶型(图1)、T型(图2)、Y型(图3)、X型、星型(图4)等形态。高层塔楼具有节省土地、布局灵活、提高容积率等优势,但大多数套型朝向较差,尤其是北部套型主要房间朝北,不利于日照通风。
板式高层(图5)平面长度明显大于宽度。高层板楼可分为走廊式与单元拼接式两种类型,与塔楼相比,日照通风性较优越,但存在面宽大、占地多等缺点,也容易形成大面积阴影区,影响周边建筑采光日照,也不利于视觉通透。
二、高层住宅的发展历程
1. 国外高层住宅发展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此大背景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发展迅速,为高层建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857年第一部自控客用电梯出现,为解决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创造了条件,1867年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出现使建筑基础能够承受更大的自重,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当时,建设高层建筑更多是显示先进的建筑技术水平,例如,建于1884年的第一座现代高层建筑美国芝加哥保险公司大楼运用了当时全新的建筑技术。高层住宅作为高层建筑的一种使用类型,也同步发展起来。
西方的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推动了近现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又加剧了城市住房紧张,并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诸如用地紧张、卫生条件恶化、城市绿地缺乏等。城市居民住房需求日益增大,城市用地日渐匮乏,城市面貌要求改善更新,必然导致城市住宅向高空发展或向郊外扩展。
20世纪初叶,欧美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初期,由于交通不便,大量的产业工人居住在工厂附近以及市区低层高密度的住宅区内,通风较差、卫生条件恶劣、绿化空间稀少,损害了城市的公共安全和城市形象。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高层住宅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居住人口,成为西方国家解决城市发展矛盾的一种普遍选择。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光明城市”的设计方案中,通过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大量高层住宅,来达到降低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绿地率,增加人口容量的目的。1933年发布的《雅典宪章》也选择建设高层住宅来解决城市发展和居住问题,宪章中建议“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这样才能留出必需的空地,作公共设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所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到阳光空气和景色。”
20世纪中叶,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雅典宪章》的这一选择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实践,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高层住宅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手段,因此西方各国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大量兴建高层住宅,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并提升城市形象。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是二战后初期高层住宅的一个典型代表,可容纳1 500~1 700人居住,并对公共活动空间做出了细致安排。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国家城市化进入成熟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减少,城市人口规模逐渐稳定,并不同程度地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许多高收入家庭向郊区扩散,他们更愿意选择花园别墅作为居所。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发展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甚至出现负人口增长率,加上居住观念的改变,城市高层住宅的市场需求降低,开发建设逐渐减少。目前西方高层住宅主要需求群体是居住在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家庭或者单身市民,因此开发商更为关注住宅的地理区位和户型设计。
时至今日,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的高层住宅发展现状不尽相同。从全球地域条件与人口情况来看,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墨西哥、埃及等国,由于人口稀少、土地资源充足,开发高层住宅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因此高层住宅不是城市住宅的主要类型。在亚洲地区,更多的人口聚居在城市中,城市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发展高层住宅成为政府解决市民居住问题的一个首要选择。在东京、首尔、香港等城市中,众多居民安居乐业于高层住宅之中。例如,香港人口稠密,人口密度达到6 000人/km2,为了解决香港市民的住房问题,又保障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容积率、建设高层住宅成为香港政府采用的主要手段(图6)。
2. 中国高层住宅发展历程
我国高层住宅的发展同样也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经历了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并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远东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率先接触到西方建筑思潮,并在城市建设中有所反映。当时一些外国资本家和民族资本家在黄埔江畔和苏州河畔兴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高层住宅(图7)。
建国后的30年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社会需求不足,我国高层住宅整体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的状态。60年代之前的住宅多数是低层,60~70年代以多层住宅为主,到了80年代,出现了不设电梯的7、8层住宅。这个时期内的高层建筑多为公共建筑,也出现了少量的高层住宅,主要是为了体现国家的技术水平,展示城市的美好形象,例如兴建于70年代的北京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沿海一些发达城市在城市中心区通过建设高层住宅拆迁安置居住条件较差的市民,并体现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形象,例如上海的漕北大楼就是当时的典型代表。那时的高层住宅,层数虽然有所提高,但许多设计理念与手法多是沿袭多层住宅的设计,户型不佳、建设标准较低,
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层住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和普及,主要是由于对土地开发的经济利益诉求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发展需求。随着福利分房制度逐步取消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的确立,城市住宅建设量不断增大,高层住宅主要作为提高容积率的手段,提高单位土地的开发价值。最初,城市地价较低,高层住宅的造价约是多层住宅造价的2倍,因此多层住宅成为住房商品化初期的主要产品类型。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地价迅速上升,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降低单位住宅面积的综合开发成本,建设高层住宅成为开发商的首选。因此,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开发高层住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类型的高层住宅层出不穷。
三、高层住宅的特点
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传统城市的居住格局和景观形象。近年来,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开发强度和开发数量不断提高,许多城市宣称进入了“高层时代”。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高层住宅也非常关注,并对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展开讨论,而这些争议主要来源于高层住宅的自身特性。
1. 发展高层住宅面临的问题
高层住宅是多层住宅建筑向上层空间的变化延伸,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并由此对居民生活、城市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属于住宅建设的共有问题,有些属于高层住宅面临的特殊问题。
(1)建筑设计难度大
高层住宅标准层的公共交通和设备管井占用较大空间,每户公摊面积较多,得房率低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尤其是塔楼),户型设计难度较大,无法保证每个套型朝向的均好性,北边住宅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差。此外在高层住宅设计中还需要着重考虑竖向交通、消防疏散等问题,并要考虑设置防止高空坠物的措施。
(2)建设成本高
高层住宅投资大,建筑的钢材和混凝土消耗量都高于多层住宅,需要配置电梯、高压水泵、增加公共走道、疏散楼梯等,因此高层住宅的技术难度和建设投资要远高于多层住宅,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也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结构复杂等原因造成的。
(3)公共交往空间不足
通常居民习惯于在地面上进行互动交流,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普及,人们远离大地,独居在自家的小空间内,缺乏户外活动的激情,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
(4)设计雷同缺乏创新
由于设计和建筑工艺定型,高层住宅在结构、建材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难以创新,形成“千楼一面”的弊端,绝大部分高层住宅的平面形式基本雷同,外观显得单调呆板,缺乏标识性和地域特色。特别是塔式高层住宅,多为T形、X形、蝶形,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的城市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特征。
(5)影响居住环境
高层住宅由于体量高大,会给居住环境和局部小气候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如高层住宅北侧形成大片阴影区、高层住宅的楼群风等。
(6)与传统城市景观不协调
高层住宅大量建设会改变城市的传统建筑肌理,对城市的景观和风貌形成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历史街区附近的高层住宅,会破坏历史街区的整体空间环境。
2. 发展高层住宅的优势
尽管高层住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但其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推广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因为高层住宅具有一般住宅不具有的优势,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种优势愈发明显。
(1)节约土地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大部分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地少人多的困境,通过建设高层住宅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又可以避免城市的无限蔓延扩张,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
(2)提高土地开发价值
建设高层住宅可以有效增加建设用地的容积率,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从而实现更大的土地开发收益。特别是在土地价格高昂的城市中心区,只有采取高层高密度开发的开发方式,开发商才能平抑获取土地成本。
(3)展示城市形象
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反应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展示了现代化的城市形象。高品质高层住宅成规模地组团式布置,不但可以丰富城市的天际线,还能有效地调整城市不同地块的开发强度,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创造高质量的城市景观环境。
(4)设计建造优势
高层具有良好的景观空间,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具有更多的景观楼层、更低的建筑密度、更高的庭院绿化率,有利于开发销售。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住宅的建筑质量较多层住宅有较大提高,同时框架结构使户内空间布局更灵活。此外,高层住宅的电梯也给居民上下楼和货物搬运提供了很大便利。
(5)降低市政工程的投资
高层由于提高了住宅的容积率,市政公用设施管线集中且缩短,地面开挖量减少,从而相应降低市政设施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
据测算,12层住宅比5层住宅可节约30%以上的市政设施费用。
(6)方便物业管理
高层建筑居住相对集中,有利于物业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生活的舒适性。通过在建筑中设置公共交流空间,还可以方便居民生活与信息交流,有利于社区建设。
(7)适于拆迁安置
目前许多城市老城区面临更新改造的难题,城中村问题也亟待解决。如果以多层住宅安置拆迁居民,不仅土地成本巨大而且原地还建难度较高。通过建设高层住宅,原地还建拆迁居民,不但可以改变城市形象,还可以减少拆迁安置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
四、高层住宅的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发展高层住宅的优劣势,可以看出高层住宅的发展优势明显,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相符,并与国家提倡节约资源、实现集约化发展的政策相一致。通过发展高层住宅解决现有城市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设实践中,发展高层住宅也越来越多地被各地认同,建设发展势头迅猛。随着高层住宅的普及,城市管理者和居民对高层住宅的建设要求日益提高,建筑设计者和开发商也在改变观念、更新设计手法,以配合城市的发展要求和住宅的市场需求,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发展思路融入到高层住宅的设计之中,高层住宅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高层住宅功能的弹性和复合性
高层住宅的开发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区或者重要的城市功能节点周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市中心区的高层住宅有多元化、复合化的功能需求。因此,高层住宅的设计中应考虑居住、商业、办公等功能的适度复合使用,并预留日后功能置换的可能性,如增加套型内部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减少公共使用功能与居住功能之间的干扰等。在增加高层住宅功能复合性方面,北京建外SOHO小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并在许多城市得到推广。
2. 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本。高层住宅中普遍缺乏交往的条件和必要的空间,造成邻里关系疏远。目前新开发的高层住宅,都努力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增加高层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人性化的社区环境。以往常用的手法是适当扩大走廊、电梯厅、门厅等通过性空间,并使空间趣味化,来达到使居民停留,促进交往的目的。目前流行在高层住宅建筑内部通过挖洞,设置半公共空间的手法,将绿色引入建筑内部,营造空中庭院。北京当代万国城架设了“空中走廊”,并在其中设置了游泳池、美术馆、餐厅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及交往场所。
3. 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
高层住宅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电梯和现代建筑材料等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因。目前高层住宅仍然是住宅建造中新技术、新材料运用最多的领域。建筑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轻结构可极大地提高高层住宅的得房率;运用中空玻璃、断桥塑钢窗等新型建筑材料及空中花园、智能家居系统等先进技术,可在生态、隔音防噪、家居管理等方面为高层居民塑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随着国家对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的生态技术也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如太阳能技术、中水处理循环系统、地源热泵技术、废物回收处理技术在许多绿色高层住宅区得到推广。在建筑建造的过程中也多采用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的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 增强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高层住宅目前发展趋势强劲,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日益提高,对城市整体环境和未来发展影响较大,因而需要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协调,诸如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原有城市格局、城市文化特性、城市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细致考虑。
此外,高层住宅的寿命周期长于多层住宅,拆除重建的难度较大,因此高层住宅在设计应当注重其使用的长周期特征,与城市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一致,为未来高层住宅的功能置换、更新改造,提供应变的可能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
5. 增加住宅设计的地域特色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高层住宅应当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照搬南方的住宅设计到北方,很难满足北方居民对日照采光的要求;照搬欧式风格的住宅坐落于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南城市,也会显的不伦不类。因此,高层住宅的设计应当与城市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文风俗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相对于低层、多层住宅,高层住宅难以在表现地域特色上做出重大突破,应多从建筑构件、立面设计、建筑色彩、材质运用等方面寻找与地域特征一致的契合点。
综上所述,高层住宅的发展与我国目前城市发展阶段一致,是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我们应当采取积极、客观的态度面对高层住宅的发展,并综合运用新的设计理念、手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高层住宅的建设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空间。
摘要:高层住宅是住宅建设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正大量建设的住宅类型。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高层住宅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层住宅的特点,并为高层住宅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层住宅,发展历程,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雷春浓编著.高层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
[2]朱昌廉编著.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5
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转型
一、转型背景
1.国际比较
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快车道。近年来旅游发展的各项宏观数据比较理想,零六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幅度下降了,由原先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零六年的百分之六,比往年下降了四到六个百分点。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其必然性:中国旅游业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在此规模的基础上不会总是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也存在偶然性,从国际影响来看,2006年日本市场下降很大,主要原因是中日关系的恶化;另外還有一些是阶段性的原因。
国内旅游,现在已经超过了十三亿人次,这意味着中国每人每年平均出游一次。实际上情况并不然。有的人一年出游多次,有的人多年不出游一次。国内旅游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但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或者三十的增长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旅游市场已经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转向一个平稳发展时期。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转化。这种阶段性的转化对于中国旅游企业来说,意味着新的蛋糕已经不会再迅速扩大和发展了。
2.国内比较
从国内比较来看,旅游业客观上出现三个相对下降:
(1)在对外经济体系中地位相对下降。这几年中国外贸爆炸性增长,使中国现在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外贸近年来年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三十,而且是进出口同时增长。这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巨大的国际关注。中国现在的外汇收入是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说起来是件好事,可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个不小的压力,它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危险同时存在。具体分析,一亿美元的外汇需要八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动,这八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动本身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因素。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去年旅游外汇收入三百多亿人民币,与进出口总额比起来,所占比重很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上半期,国家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外汇,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导向,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旅游在对外经济中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零六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体系做了一次大的调整。调整之后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了,零五年比重下降了零点八个百分点。当然这是因为统计方面而引发的一个相对变化,但是这个相对下降也需要关注。
二、产业转型
1.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业转向复合型旅游产业
一说旅游,习惯性的思维还是观光,到现在为止多数地区仍有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说到发展旅游就得研究开发几个新景区,这是一个本能的思路,现在看起来仅这么做已经不能对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旅游是包含四类产品内容的复合型产业,第一观光,第二商务旅游,第三度假旅游,第四特种旅游。这四类产品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转向,即如何从单一转向一个复合,尤其是在一些观光旅游资源并不具有非常强竞争力的地区。如果不能完成这个转型,实际上就意味着竞争力在下降,即使是观光资源非常强的地区也涉及到转型问题。北京市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就明确提出,北京的观光景区不能再继续以以前的方式开发,尤其是些远郊区县。从中国旅游业现在取得成就来看,旅游成在观光;从未来发展来看,旅游很可能败也在观光。所以如果不完成转型,就意味着中国这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势必会下降。
2.从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里,旅游业划分在传统服务业,中国多年以来将旅游业定义为新兴服务业。但是新兴未必是新型,新兴代表原先没有现在兴起,而新型则表明发展的形态是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服务业应该是现代服务业,下一步旅游从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的任务更加艰巨。比如说旅游是为生活服务的,但是如果从商务旅游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也是为生产服务的,这是一个根本性认识的变化,意味着旅游要转向现代服务业,意味着整个的产业需要升级换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多数产业都完成了升级换代的过程,有些已经实现了几次升级换代。但是旅游产业基本上没有完成,甚至有些还没有开始,甚至全行业都没有升级换代的感觉,旅游业没有危机意识的原因在于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支撑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模式下可以维持生存的状态。但是现在市场情况在变化,旅游业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向平稳发展期,仅想依靠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的前景已经改变,这就逼着旅游业整个行业不得不转型。
三、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经济功能持续发挥、持续增长。但是面对三个相对下降的局面,即使想达到原来的比重也是有难度的。旅游创汇占中国出口创汇比较高的年份达到了百分之八,如果按现在来说,中国一年出口五千亿,五千亿的百分之是四百亿,比现在的三百多亿已经下降了,只占百分之六。再进一步的发展会如何都很难预测,前提是中国外贸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不会长期持续,因为它违背规律,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需要研究的是这个产业总体转型的问题。产业的总体转型具体来说涉及到旅游每个行业的转型,涉及到每个企业的转型。很明确的是,由于市场的转型使旅游行业全面转型已经开始,在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大批的企业会淘汰,一方面大批的企业会成长,无限的商机就是在转型过程中创造的。
参考文献:
[1]苗爱群.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2]陈群利. 毕节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01)
[3]郭丽. 赤峰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4]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 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03)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趋势
自1981年深圳成立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之日起, 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开始实施全新的管理体制,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重视物业管理立法工作, 管理水平可谓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这种繁荣发展表象的背后, 也隐藏着一系列问题, 若不及时解决, 必将影响到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起步阶段 (1981~1994年) 。1981年, 我国第一个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 打响了传统房产管理改革的第一枪。第二, 发展阶段 (1994~1999年) 。《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诞生于这一阶段, 这也是有关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首个法律法规, 其明确指出小区管理要走统一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第三, 快速发展阶段 (1999年至今)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也与时俱进, 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市场化道路[1]。
2 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受传统房屋管理条件以及范围的局限性, 我国住宅小区对法律法规方面的需求不大, 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物业管理法律规范, 管理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于该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截止到目前为止, 虽然我国住建部等部门以及各级政府都针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政策, 但这些政策未能够结合当前物业管理实践情况,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 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开发商考虑不周全
要想做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我们首先要对小区的整体规划、建筑质量以及配套设施进行考察, 硬件达标, 软件的实施才会顺利。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现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比较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 重建设、轻管理, 重数量、进程, 轻质量、配套, 没有做好长远的考虑等, 这些都加大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难度。
2.3 业主观念不科学
受福利住房消费观念的影响, 许多业主没有能够及时建立起有偿服务理念, 认为小区物业管理是免费的, 无法接受花钱买房子还要花钱买服务的现状。甚至业主认为小区物业管理费用的收取是一种过分的要求, 故意拖延物业费缴费时间, 找借口少交、免交物业费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4 企业服务品种少, 质量低
一方面, 受小区居住条件以及业主经济水平的限制, 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住宅, 这些小区的物业费用相对来说较低, 业主因而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也就较低[2]。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物业管理公司起步较晚, 经验比较少, 因此在管理方面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尤其是在服务品种方面比较匮乏, 仅仅局限于大众化的清洁、保安、维修等服务, 一些深层次、延伸化的服务极为缺乏, 整体服务意识较为落后, 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也因此而受到限制。
3 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要想促进现代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就需要确定规范化的发展目标, 从管理制度、运作方式到收费管理都要确保规范化。尤其是物业管理的收费, 更要向着规范化的方向转变。针对管理业务的不同, 小区物业管理可分为基本业务以及专项业务两种不同的业务种类, 并遵循“保本微利”的收费原则, 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3]。对于小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管理, 则可在基本成本之上稍微提高一下费用, 以维持物业部门的正常运转。
3.2 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理论强调, 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化生产, 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为此, 物业管理企业也要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尤其是在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必须要走规模化的经营管理道路,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另一方面, 小区业主也会青睐于选择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的物业公司。而具有一定规模的物业管理公司, 不仅能够为业主提供多方面、全方位、贴心化的服务项目,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业主的费用负担, 于双方都十分有利。
3.3 法制化的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化的社会,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同样需要提升法制意识, 走法制化发展之路。鉴于此, 《物业管理条例》势必会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 其会明确开发商与物业企业的房屋质量责任, 能够对小区物业管理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在业主委员会成立还缺乏条件的情况下, 建立业主保护自己权益的条件和机制, 建立对物业消费的监督机制;在有业主委员会做出租赁或解除合同决定时, 建立能保证决定有效的体制。
3.4 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企业要适应现代化的的发展需求, 充分能利用信息管理系统, 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确保物业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及时性。所谓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是指以现代化的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将相关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物化在各种设备之中, 然后由人与计算机共同组建成为一个“人机一体”信息处理系统。这种信息化处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 而且有效提升了管理质量, 确保了物业管理的系统化以及一体化。
4 结束语
“服务至上”是当代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首要特征, 物业管理不仅要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竞争制度, 还要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尤其是随着物业管理“洋品牌”的不断入驻, 我国的物业管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从微观以及宏观两个方面对物业管理进行改革, 要快速推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水平, 在物业管理市场中树立起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形象, 从而确保业主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 确保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农科.关于我国物业管理模式的反思与再造[J].城市问题, 2012, (5) :2-14.
[2]赵久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高层住宅发展趋势11-01
美丽中国的美丽住宅10-20
中国住宅小区08-07
中国庭院式住宅设计09-10
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07-06
住宅设计新趋势06-05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10-25
中国传感器的发展趋势11-17
中国饭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8-01
现代住宅设计新趋势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