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趋势

2024-10-25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共12篇)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也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大潮中, “住宅”不仅意味房屋, 也包括住房所处的内外环境, 还涉及建材的生产制造过程。住宅建设的发展把“人的需要”又推回到一个最原始的起点, 即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动植物……在环保方面, 开始着力于保障空气洁净度、污水回收资源化、垃圾无害销纳、噪声衰减、建筑节能、环境绿化等。人们的关注点不仅是每个家庭有住房, 更期待可以拥有一个健康、宜居的绿色生态居住空间。

回顾多层与小高层住宅的发展5部曲

住宅属于社会基础生活类消费品, 像其它社会产品一样, 经历了时代更迭与换代发展过程。纵观近年来的高层塔楼及多层住宅, 大致有5次划时代的变迁与升级。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

这一代住宅的典型代表, 是一组电梯服务8户的井字塔楼或一梯3~4户的多层住宅。平均每户面积约60~70平方米, 除了较小的卧室与客厅之外, 仅有阳台、厨房、厕所等基本设施, 布置紧凑, 尽可能降低公用面积。小区总体布局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服从高容积率, 追求建造数量, 户型不在乎朝向。

第二代:经济适用型。

这一代住宅无论高层还是多层, 在上述经济节约型的基础上, 开始调整住房起居室布置, 争取宽阔景观, 避免相互干扰。每户平均面积适当增大, 注意小区总体规划, 保证了住宅作为生存资料所需的基本居住与休息功能, 并适量增加公用设施。

第三代:发展转变型。

这一代住宅为适应、改善居住环境, 户型避免正西朝向,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厨卫趋向半封闭空间。高层平均户型面积增加到80~100平方米左右。多层住宅, 更是以一梯两户代替了一梯多户, 接近绿地, 拥有景观。小区总体设计方面, 更注意空间的完整性和公用设施的齐全性, 属于由经济节约型向舒适型过渡的转变型住宅建筑模式, 旨在塑造、提升居住质量。

第四代:景观舒适型。

这一代住宅的主要特征, 是全力改善和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适度。高层的每层户数由8户减至4~6户, 户型平均面积增大, 并根据朝向和景观分别设置大小不同的户型。大户型的厨房和卫生间面积也相应增加, 并设置贮藏室、工人房。多层则大多变为一梯两户的大户型, 有的还增加了电梯, 顶层、底层增设复式户型。此外, 小区的基础服务建设更加完善, 有会所、健身中心、大型停车场及物业管理, 小区绿化规模成倍递增, 一般都建有小区内的中心广场和公用庭院。

第五代:生态文化型。

这一代住宅不仅追求舒适, 而是旨在创造健康、怡人的乐居环境, 它从空间、布局、文化、效益四个层面进行综合性规划, 打造人类、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融洽共生。注重利用大环境资源 (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 , 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良好协调。小区整体布局方式, 努力营造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地静美的生态之景。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 户户能均享的精致庭院, 还有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 以及供人们居住、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环境。具体来说, 住宅单元构成符合整体设计规划, 地产商往往因地制宜构筑户型, 力求户户有良好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 降低楼层电梯的服务数量, 减少户间干扰。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 并能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个性化住房选择需要。深层体贴构建户内生活环境, 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工人房、设备间、服务性落地阳台等均有效组织、合理布局, 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 均能妥善安排。对于外部自然环境, 有分层次的系列性绿色体系和生活配套设施体系。既有大的绿色景观, 又有小区内的绿色庭院, 以及每户的绿色生态阳台与户内庭院。小区拥有超市、美容院等生活配套设施, 有会所、幼托等文化性配套设施;小区内拥有良好的智能化体系, 安保、通讯、物业管理一应俱全, 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共同构筑现代化小区配套体系。

当今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住宅需求观念

随着社会高速运转,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住宅建筑提出了更新要求, 这一切也都直接影响了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改良。住宅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畅想生活和空间的梦之领域, 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去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建筑师既要以一名普通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会生活的改变和需求, 同时又要肩负创造生活、创造时代的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 住宅建筑应借鉴以往的实践与经验, 积极判断未来发展、未来模式与空间, 为人们提供一个家之所向的居所。随着现代住户对居住空间和氛围要求的提升, 以往单一的行列式规划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多元化要求, 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相对封闭空间的住宅组团, 更能给住户带来领域感和安全感。另外, 住宅组团形式也在发生新变化, 组团的规模经过了小组团→大组团→再次回归小组团的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和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 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 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 对家的留恋要求越来越高, 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室内外空间交流的一个过渡。同时, 空间类型也从地上模式逐步向地下空间延展。

未来住宅的综合发展趋势

建设部在面向、针对各大城市指导建设时指出, 建造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住宅, 是我国住宅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其中, 对于小康型住宅建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套型面积较大、平面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充足、住宅环境舒适等, 并对厨卫设备、门斗、水、电、煤气、绿地、垃圾处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指标性界定。

未来住宅的发展应在原有标准基础上, 满足住户更多维、多层次的要求, 不断改善住宅品质, 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住宅建设, 突出住宅的舒适性、节能性、智能性。未来住宅设计及小区规划, 秉承人类宜居为核心灵魂方案, 塑造自然优美的室内外环境, 符合人的长远生活轨迹。住宅功能更合理, 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的享受家庭幸福时光。住宅内部房间齐全, 动静分开、洁污分离, 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 各种设施齐全, 能满足家庭最大限度的节能需求。加深住宅群的文化内涵, 保护和发扬具有独特地区、民族性的住宅群。

未来的住宅设计标准的跨越式提高主要体现在:一重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主导力量的房地产设计,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 环境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加快设计院体制的改革深化、加速设计师业务水平提高, 是我国住宅环境水平提高的当务之急。二是强调立体绿化。垂直面上多做绿化设施及小品, 多种垂直植物, 真正实现空间环境的绿化。三是讲求舒适性, 舒适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永不褪色。四是注重节能与环保。绿色建材的使用尤为重要, 无论住宅设计还是在家居装修中都应大量采用绿色产品。细节设计的科学化, 注定不论室内还是室外, 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师以居者的身份来设计和研究不同类型的住宅设计。切身研究每一个细节, 如窗的大小、位置、开启形式、所用材料等, 选择、分析最佳配比方案。由于建筑师、设计师对住宅的未来使用具有前瞻性, 在平均住宅使用寿命50~70年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为今后的发展和改造留有余地和可能性, 例如在空间上尽量不用承重墙, 在电信、电力等用量上留有充分余地, 为今后发展、改造提供可能。

加快未来住宅的科技化步伐

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促使住宅向科技化方向发展。新式小区随处可见用户智能控制器, 具有三表读数和报警功能;用户可视对讲机, 有效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各单元楼;声控、光控照明系统, 控制电源自动开关;VOD视频点播, 可在家中点播影视歌曲节目;智能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家庭办公、证券交易、远程医疗、家庭教育等。智能化住宅充分利用现代化4C——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 通过有效智能传输, 将安防与多元信息服务通过智能化综合布线进行系统集成。

社会科技进步, 令住宅建筑逐步运用高科技手段满足现代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科技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技术, 建筑外围护结构方面有外墙幕墙、遮阳、门窗的节能技术等。二是环境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如园林绿化与景观研究技术, 绿地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应用技术, 室内声学环境与区域噪声的控制与监测技术。三是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水设施应用等。四是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包括绿色环保建材应用技术, 再生或可再生材料应用技术等。五是智能化服务系统。如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六是结构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包括新型的结构计算、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配套关键技术等。

目前, 我国处在实现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础网络平台的初级阶段, 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化设计的不断深入加强, 更安全、便捷、舒适的科技化宜居住时代即将到来!

历练住宅人文生态篇章

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 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 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 融入人文因素, 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参数, 尽量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这样的融入, 并非只是简单的借鉴外型, 而是真正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去考虑, 使居住在其间的人, 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现代住宅建筑在平面布局、功能设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努力探索, 以满足不同人、不同家庭的需要。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 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分配使用空间, 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需求, 设计室内布局和功能分区。住宅区的道路交通展现当代人的出行需要, 应尽量采取立体交通形式, 步行道、车行道尽可能分开, 结构布局适应当代人的社交需要, 提供居民休息、交流、行动的科学聚合空间。注重设计住宅廊道、组团庭院、小区绿地公共交往场所等, 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 提供实用、舒适、贴近自然的感觉。社区功能方面, 按照当代人注重健康性的发展需要, 呈现安静、无噪声、无污染的环境, 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绿地丰富、室外活动空间宽阔, 具有识别性强的景观特征。住宅建筑在总图布局和景观设计时, 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元素, 对地形地貌尽量不进行大的改动, 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再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让鸟语花香充溢我们的生活周遭。

众所周知, 新的生活方式必将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设计方式, 因而未来住宅建筑的表现将更多呈现人性化、科技化、多样化。21世纪的建筑革命必然以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 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 延展、复制与人类尺度相关的园林及室内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 篇2

一、武汉住宅户型发展历史

武汉住宅户型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福利分房时代、中大户型时代和中小户型时代,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也由此抒写了武汉的住宅户型的发展历史。

1、福利分房时代

1996年以前,武汉人的住房问题基本上是依靠福利分房解决,其住房和户型条件由单位性质、效益及房主在单位的级别、贡献决定,一般不能自已做主,分到什么条件就是什么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可以住花园洋房甚至别墅,而有的人却只能住单身宿舍,住房条件和房主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同时,在户型设计上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人性化的住宅需求,纯粹是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考虑。因此,福利分房时代的户型只可视为计划经济时期产物,不能代表真实民意需求。

2、中大户型时代

1996年-2002年这段时间内,武汉的商品房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同时,房价涨幅与市民月均收入涨幅之间差距相对较小,而福利分房则随着企业改制等种种原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商品房作为部分有福利房人士改善现有住房条件及无福利房人士解决住房问题的需求对象逐渐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支柱。

由于房价涨幅与市民月均收入涨幅差距较小,使得市民购买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中大户型受到广泛青睐,购房者普遍倾向于购买120㎡以上的3房的住宅。

3、中小户型时代

2003年至今,武汉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日渐成熟,房价也像坐上了直升机一样,突飞猛进、一路上涨,目前均价已经超过4000元/㎡,年增长幅度从2002年之前的5%左右升至目前的10%-15%,且有越升越快之势。而市民的月平均收入涨幅却变化不大,从2000年直至今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的平稳状态,较之房价涨幅差距甚大。

在这种情况下,市民购买能力随着房价一路高歌猛进而逐渐受到限制,对住房面积的需求也不得不从中大户型逐渐调整为中小户型。

□ 小 结

武汉市民对住宅户型的需求由自身经济条件来决定,在购买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倾向于较大面积的户型。但目前快速上涨的房价削弱了广大普通市民的购买能力,故此住宅户型需求主力也由中大户型时代的120㎡以上的大3房调整为目前中小户型时代的100㎡左右的小3房。如果房价仍然持续快速上涨,市民需求主力户型将会越来越小。

二、未来住宅户型发展趋势

武汉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至今,已经由最初的感性时代发展至如今的理性时代。由于房价的一路高涨,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房子已逐渐由必需品变成了必需的“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购买力的限制住宅户型势必逐渐向“面积小而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中小户型将成为未来武汉房地产市场的户型需求主流。

与此同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深入,特别是“70%90㎡以下住宅”的提出也将促使武汉甚至整个中国的住宅走向中小户型时代。1、80㎡左右户型将成市场新宠

目前,90㎡以下户型的市场需求比例逐渐升高,仅次于90㎡-120㎡,已成为市场第二主力需求。同时,房价的快速上涨也使市民的购房心理价位不断向上调整,目前4000-5000元/㎡已经代替3000-4000元/㎡成为市场成交量最大的价格段。市民购买能力逐渐“缩水”,导致主力需求面积也随之不断地越变越小了。

在既要保证购买能力又要保证户型功能的同时,将促使80㎡左右的户型成为市场新宠。此面积段既能设计较宽松的2房,又能设计较紧凑的3房,在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又可以有效节省面积,使广大购房者的购买能力与功能需求达到一个相应的平衡点,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2房+小书房将成功能主流

目前,武汉市场投资所占比例不高,主要还是刚性需求支撑市场。对于一般家庭而言,2间卧室+1间书房的结构基本可以满足住房的功能需求。而80㎡左右的户型可以设计为2房+小书房的紧凑结构,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面积,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市民的购买力。

随着武汉房地产市场不断迈向理性,80㎡左右的2房+小书房的户型格局将成为市场的需求主力,受到广大普通购房者的追捧。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也将促使这一结果慢慢产生,在“70%90㎡以下住宅”中,80㎡左右将是绝对主力户型,这是遵循市场需求的结果。

3、中心城区大户型将逐渐稀缺

目前,武汉中心城区地块日益稀缺,虽然目前中心城区高档项目较多,其中也不乏大量的中大户型供应,但是对一个以刚性需求所支撑的市场而言,这只是个暂时情况。在广大普通市民的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大户型销售压力将逐渐增大,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中小户型将成为开发主流,而大户型也将逐渐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不断减少至较合理的比例。□ 总 结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在经历了福利分房时代、中大户型时代之后,中小户型时代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而轰轰烈烈地到来了。由上可知,未来80㎡左右的2房+小书房的户型格局将成为武汉市场需求主力,与此同时,大户型将逐渐从中心城区退守次中心城区甚至郊区。

而小户型做为一个过度期的产品也将长期存在,这也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但是很难重现05年的火爆场面,市民购买小户型将更多地从自身需求及投资性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小户型开发量会随着市场发展而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武汉的房地产市场也将不断迈向理性和成熟。

当然,主力户型需求主要是由购房者的购买能力决定,如果购房者的购买能力不断上升,那么,主力户型需求将会随之产生变化,也许将会重回中大户型时代或向多元化发展。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需求决定市场,经济决定政治,这也是为什么直至目前为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不大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律在经济活动中永远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住宅设计趋势的思考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住宅设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并提出了发展的新趋势,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现代住宅 绿色景观 建筑理念 生态环保

0 引言

住宅是直接面对广大购房者的商品。其明确的目的性和广泛的服务性决定了设计师必须关注市场、了解市场、贴近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不同的购房阶层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设计师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定位和策划,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总体规划时对总户数和户室比的把握、单套房型面积的控制和功能的配置等,均应结合市场作深入的研究和仔细的分析才能获得。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脱离客观市场,缺少信息沟通,一味“闭门造车”、“生搬硬套”的作风固然万万要不得,但设计师不对项目作充分研究论证,唯开发商的要求是从的思想也是有问题的。了解市场唯一手段是市场研究,既包括对市场既有信息资料的搜集、归纳和总结,也包括对潜在消费者的直接调查。对于习惯于按设计规范画图纸的设计师来讲,市场研究是一门既陌生又重要、且必须认真考虑的技术。要设计出好的住宅作品,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建成的住宅多是应急型,居室型,一次完成型和粗放型的住宅。住宅设计观念没有更新,住宅设计存在不少问题:

1.1 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受开发商的干扰,没有顾及居住者的亲身体验 设计为粗放型,缺乏设计理论与原则指导,住宅设计观念和方法急待改进。

1.2 住宅功能不全,住宅性能差 满足不了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1.3 住宅设备配置简陋 厨房,卫生间面积过小:管线走向不合理,与住宅空间不配套造成设备安装困难,使用不方便不美观,居民中普遍存在着自己改装住宅的现象。

1.4 住宅类型单调,改造更新困难。住宅设计缺乏地方性和个性:空间布局与利用灵活性差:缺乏适应多种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应变能力。

1.5 住宅产品与建筑设计缺乏相互配合。不重视住宅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住宅建筑与住宅产品模式不协调连接不配套。产品类型少,质量差,生产不配套,供应体制不健全。生产有较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基本上处在分散的自

然发展的起步阶段无论在产品种类还是性能质量上离社会要求和建筑工业化都有较大差距。

2 住宅设计的新趋势分析

2.1 住宅设计由单纯的技术设计走向策划设计 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对住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正逐步走向住宅建设全过程的策划。现代住宅设计不再是一个相对静态、单纯的技术过程,它更加重视与市场的结合,即以市场为核心,从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文化和市场需求出发,在设计前期就要考虑到定位、价格、质量、销售等基本要素。因而,设计已成为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的重要部分。

2.2 户型设计的多元化 以多元化的户型来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因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布局调整,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近年的住宅设计更重视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的环境,降低楼电梯服务数,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2.3 空间在居住应用中的新变化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现在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方向推进。住户希望拥有的不仅是一套独住的好房子,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使自己有身处社区的感觉。因此,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共享空间逐渐增多,住宅区在拥有集中绿化、园林、庭院、会所、架空层外,开始出现空中庭园,即每隔一定的层数设置一个共享空间。在开敞的空间内,布置植物和花卉,以园林灯、休闲椅点缀其问,使居住在高层的住户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自然景观和邻里相亲的人情味。

此外,复合空间在现代住宅设计中呈现多样性,它包含空问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功能的多义性和空间感受的含蓄性。这种设计提高了空间使用的质量,使空间增值l1-2j。以深圳创新小户型——东门168为例,其小户型在兼顾通风、采光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都可以相对组合、拆分、拼连,从而创造出新的空间模式,提高了户型布局的灵活性,并结合其地段优势,将小户型的投资价值和居住价值和谐统一。

2.4 强调环境整体设计 环境设计的整体观念包括:

2.4.1 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从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建筑设计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尤其要注意新的建筑不应对周边环境带来日照、噪音、污染、交通及城市轮廓线等诸方面的不利影响。

2.4.2 崇尚生态型、环保型的环境设计理念 在总体规划满足住宅日照、朝向和安全的基本要求下,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地形、景观优势等,并创造条件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得到沟通和互动。应指出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环境和声环境等多方面。设计师要注意对小区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r如厨房油烟排放、汽车库废气、垃圾房等)进行控制和理;要重视节地、节能、节水的措施和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要发挥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并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绿化系统。

2.4.3 注重住宅的居住文化体现 兰州经历了百余年的城市建设,已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风格,老式住宅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人情味和密切的邻里交往精神至今年为人所留恋。地域的特色文化是经久不衰、永不过时的,住宅设计就应该努力顺循这种原有的城市肌理,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在兰州的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开始重视、尊重、发掘和延伸这种本地化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注入以环境、空间、的时代内容。

2.5 住宅辅助设计走向专业化 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单靠建筑、结构、水暖电的设计显然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住宅辅助设计日渐兴起并走向专业化。主要包括: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室外环境设计。

智能化系统设计最早起源于美国,首先是在办公商业建筑中应用,后逐步延伸到居住建筑中。中国住宅业从1996年开始广泛采用智能化技术,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智能化”几乎已成为开发商和设计人员耳熟能详的名词。建立良好的智能化体系,通过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对安全、通讯、视听、资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物业管理,可以使住户的生活更加安全、现代化。

3 结束语

设计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环保为本,多研究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在求变求新中提高素质,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浅谈商品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1未来住宅

未来住宅设计及小区规划, 应做到以人为核心,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也成人文主义, 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居住区中住宅是建筑设计的主体, 住宅单体平面设计应创造合理、健康、灵活、舒适、安全、个性化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居住空间。住宅户型需要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群体进行不同的户型设计, 这是住宅设计“以人为本”的基础。住宅不仅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 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人性化”、“个性化”空间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各种空间的住宅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和享用。建筑的造型、立面、色彩及细部如门窗、窗套、阳台、雨缝等, 是居民直接感受最强烈的部位。除户内部分外, 公共部位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求。楼梯间、电梯厅及公共走道, 甚至户门外的所有公共空间都要精心设计。同时在无障碍的设计上也要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关爱。

建筑能耗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 绿色环保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空间组织, 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 应在设计中得到体现。热、电、水、天然气等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和节约是发展的趋势。环境设计的理念, 经历了从“集中绿地+组团绿地”到“均好性设计”, 从“仿中西园林”到“生态小区”, 从“公园”到“家园”的过程。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环境决不单指绿化景观, 环境的概念几乎涵盖存在于人类周围的一切。归纳起来, 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强调生态性, 社会环境突出文化性, 物质环境提倡功效性。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文化功能和休闲活动功能。从绿化、园艺、环保和节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注重环境的生态化与个性化, 崇尚自然, 追求原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元素的紧密结合。

2生态住宅

早在古代东方文化体系的哲学中就融入了生态的观念, 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生态学迅猛发展并向其它学科渗透而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就人居环境而言, 共生与再生原则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建筑上同样应该得以体现。不久前, 北京建筑界提出的“健康住宅”, 初步拉开了生态住宅的序幕, 体现出房地产业发展的新态势。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 主要是考虑环境、城市建筑与人的问题, 应将当前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将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合理开发和利用好人类现有的、共有的资源。

3绿色住宅

购房者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环境价值, 绿色住宅环境是健康、节能、低耗和低污染的住宅, 。这里的环境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居住区与城市间的交通联系, 以及周边社区状况;小环境是指居住区内提供给居民户内外休闲、观赏、娱乐和改善生态的空间。通过良好的环境设计, 不仅能提高商品住宅的销售档次, 还能改善居住者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间的对话, 打破现代城市居民由于居住建筑不良设计带来的人际间的隔阂。

今天的环境设计已不是原有单纯的绿化设计或生态设计, 而是创造一个舒适, 可停留交往的优雅空间。这有点象传统聚居中的街巷空间或公园、广场, 其中有绿化、有流通亦可逗留游玩, 潜心相谈。在这样的环境里, 居住者身心压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松驰。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中, 可将建筑的底层局部架空用来停车或作为活动基地, 停车尽可能移至室内以争取最大的户外活动空间。底层架空后, 活动空间连贯流畅, 易于布置, 空间形式丰富多彩。另外环境设计概念应由室外延伸至室内, 可以在单元门厅开辟空间摆上桌椅, 或在底层单元入口适当扩大面积形成门斗, 舒缓空间的压力, 使居民间的交往活动发生在最便利的场所。绿地应尽量集中设置形成规模化的中心绿地, 以便能进行主题景观设计, 同时也要重视邻里绿化、周边绿化的设计, 使整体户外环境得以改善。绿化应是多层次的整体空间绿化系统, 从地表, 裙楼屋顶、阳台到屋顶花园, 使绿色生态与建筑融为一。

4节能住宅

节能是生态商品住宅的一个环节。“节能住宅”是指满足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住宅, 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 (通常指外墙、屋面、外门窗和楼板) 的热工性能, 同时提高采暖、空调能源利用效率, 使“节能住宅”的耗能比普通住宅降低50%, 其中围护结构和采暖、空调的节能贡献率各约占25%。

5智能化住宅

智能化成套集成技术主要反映于:安全防范子系统, 包括出入口管理及周边防越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讲防盗门系统、住户报警系统、保安巡更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子系统, 包括水电气热等表具远程抄收计量、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主要设备监控管理、车辆出入和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物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信息网络子系统, 主要为实现上述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布线, 可采用电话、闭路电视或高速宽带数据或宽带光纤接入网。应该注意, 在推进智能化技术时要实事求是, 密切与开发项目的经济性接轨, 达到实用、先进、经济、综合的效果。

以智能商品住宅为基本单位、智能物业管理中心为中心节点, 有线电视宽带 (H FC网为数据传输媒介的智能小区系统模式。具有安保自动化 (SA) 、通信自动化 (CA) 和管理自动化 (M A等适合住户需要的功能。

6多样化户型住宅

商品住宅在提供居住条件时, 对室内空间的舒适、灵活与人性化特征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平面布置必须做到动静分区, 流线合理, 管道集中, 空间尺度宜人外, 还要力求空间丰富多彩。与以往住宅平面相比较, 新的商品住宅室内空间有几个新的内容:一是入户门厅, 作为住宅内外的空间过渡日显必要, 这里既是穿衣、换鞋, 雨具存放的场所, 同时也是空间转换, 避免内厅陈设被外人一目了然, 是私密性的保障;二是窗户形式多样, 有凸窗、凹窗、落地窗的多种样式, 凸窗不仅扩大使用空间, 丰富室内空间形态, 而且在高层住宅设计中, 适当的窗户设计还能减少视线干扰, 保证私密要求, 当与空调室外机搁板统一考虑时还能丰富外观立面。大面积开窗打破了原有窗台高均大于900的样式, 落地式大窗使室外空间最大限度引入室内, 使内部空间明亮、通畅;三是住宅内部空间为灵活改造留有余地。人们对住宅进行改造不仅仅是装饰, 更是重新选择空间使用方式, 使之满足居住者的个人愿望, 创造个性化空间。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商品住宅的建设数量和质量也将继续提升。同时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经济水平的提高, 使未来居住模式发生变化, 这也将对商品住宅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通过对住户潜在需求的市场调查, 从而对商品住宅建筑设计思想进行不断改进, 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 篇5

摘要: 在“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 时代 ”,我们来谈谈“住宅智能化”以及住宅智能化当前 问题 和住宅智能化 发展 趋势。

关键词: 住宅 智能化 网络 信息 在“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时代”,甚至土洋结合的“ IT 技术”这些 时尚 词语充斥于各种媒体上的今天,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试图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和“信息”这两个字联系到一起,这应该说也是时代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对于现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信息、宽带、智能化也正是最为火热的卖点,是房地产商们热衷于炒作和经营的重点,甚至有的房地产商宣称说住宅的智能化就和家中的水龙头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住宅智能化果真与信息化一样,是房地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 住宅智能化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住宅智能化”。在这个概念里,“智能化”应该是定位在广泛意义上的,它包含了信息的方便、快捷、自由获取,信息自动分类与存储,全新的多媒体传递方式,家居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住宅的安全防范功能等多个层

面上。比如:在住宅厨房中安装煤气泄露探测器检测室内的煤气泄露状况;在窗口安装感应窗帘根据时间和阳光的强弱自动开闭;在住宅门口安装影象或声音识别装臵自动识别主人,完成开门等等。而不是象现在众多的产品生产商、系统集成商、房地产开发商们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宣传的安防系统、宽带入户、背景 音乐 等等那些简单意义上的所谓“智能化”。简而言之,住宅智能化就是为信息时代的家居生活提供便利而快捷的各种开放信息,在家务劳动中节约人力劳动和能源,拓展家庭娱乐 内容 和空间,使得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其最终的目的是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舒适、方便,更加富于人性化特点。住宅智能化当前问题 由于住宅智能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因此 应用 的各种新技术也非常多。目前 虽然大家都在提住宅智能化,但还是仅仅局限于住宅控制自动化、住宅安全防范、信息家电、宽带入户等几个层面上,人们还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智能化所带来的好处。其实,从未来的发展和实际的使用考虑,住宅智能化是不能脱离了建筑环境、家庭装修、居住环境以及居住使用人这些因素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以人为核心,结合现有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家电技术,为信息时代的家居生活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市场调查显示:当前人们在购房时最关注的 5 个问题是:房价、位臵、物业管理、户型和环境,在行业内被大张旗鼓炒作的

智能化概念根本不是关注的重点。之所以如此,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目前行业内的物业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处在比较低层次的阶段,智能化物业管理的概念和作用还没有被充分理解、认识、消化以至付诸具体实践。而住宅智能化功能的完美实现是绝对不能脱离物业管理独立存在的,由此导致的最直观结果就是住宅智能化无法切切实实地为购房者带来各种看得见的利益。当然形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内的 经济 发展水平和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比较高的层次,仍然停留在解决大多数人居住空间的阶段,还没有把如何提高居住的环境和住宅的品质当作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国内住宅智能化的技术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各个厂家、各种技术、各种标准各自为政,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解决标准,更谈不上从集成的角度来整体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了。同时目前住宅智能化的功能也比较单一,除了接收信息、简单的家电控制和安全防范,就没有什么真正成熟、实用的功能了。很多家电本身的智能功能根本没有融入到住宅智能化中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住宅智能化是一个跨行业,多专业协调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行业的厂家、公司和有关服务、管理等职能部门协作完成,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各厂家、公司各自为战,互不相关,有关管理、服务措施严重滞后,难以规范,从而造成住宅智能化目前这种遍地开花,不见结果的尴尬局面。住宅智能化 发展 趋势

虽然住宅智能化建设 目前 存在着上述种种 问题 和矛盾,但有一点是无庸臵疑,不可否认的:随着 计算 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 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便利,获取内外部信息的方便、灵活、快速,这些需求正为住宅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 历史 性的发展机会。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住宅智能化建设是大有可为的。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住宅智能化技术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1、Internet 网络的家庭化。这种趋势正在被许多事实验证: 2001 年被发展商、ISP 们炒得沸沸扬扬、如火如荼的小区宽带网建设实质上就是把以前的办公局域网、校园网技术引入到小区内,进而引入住户家庭。另外,互联网站和网页的 内容 也将逐渐趋向于个性化和专业化,出现专门针对家庭生活,以及家庭中个性对象(如主妇、老人、孩子等)的专业网站和网页内容,如:专业的物业管理、商务服务、生活服务、教育 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等等。

2、信息家电的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会越来越趋向于信息化、集成化。家用电器厂商们通过将功能不断强大的微电脑芯片植入产品来提高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水平,完善功能。而且随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技术发展和 应用平台标准化,信息家电的产品种类会越来越多,功能会越来越强大,集成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家用

电脑将不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设备,它可能会集数字电视、音响、可视电话等功能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信息终端设备,互动电视、VOD 点播、上网冲浪等都将成为基本功能。目前很多公司已经把信息家电列为下一步的重点发展计划,比如微软(Microsoft)的“.net ”计划,联想(Legend)的“.home ”计划,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向信息家电行业转变,因为这里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

3、家庭网络和住宅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应用。家庭综合网络的出现是住宅智能和信息产品不断完善和投入实际应用的必然结果。因为所有智能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信息的传递,传输介质必不可少,而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各种技术和协议互不兼容,致使住宅内的布线网络纷繁杂乱,不仅增加了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增加了管理和维修的难度。统一协议、统一介质的家庭综合网络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统一的网络必然要求统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功能完善、可操作性好、利用价值高的住宅智能化控制,相信随着信息家电的普及和家庭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住宅自动化控制系统将越来越成熟。

4、智能化、网络化的物业管理。未来的智能小区和住宅,借助众多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将使物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大大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让物业

公司和住户都从中受益。比如: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小区和住宅的安全保卫能力得到提高,小区设备设施的管理更加有效,小区住户综合与信息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等等。同时,住宅和小区的智能化应用以及物业公司众多业务的智能化管理使许多管理数据和服务内容实现了信息化,为物业的网络化管理创造了方便条件,使物业的远程、异地、集中管理成为可能,从而使高素质、高水平的物业公司能够扩大服务规模,增加服务手段,使之有条件为住户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内容的服务和管理。参考 文献 :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实施》 程大章 同济大学出版社 《智能建筑技术与思考》温伯银 出自《建筑电气》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 篇6

【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忽视专业原则,对市场设计热点盲从跟风的现象。在设计中避免这些“时尚”陷阱是设计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住宅设计;趋势;误区

一、住宅设计的现代趋势

1.外立面日趋简洁。外立面上已少见曾流行一时的繁琐的欧式符号,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快的装饰色块及装饰构件。窗的开面愈见增大,而大且低的窗台设计,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全玻璃阳台代替了传统的水泥阳台,充满了时代气息。一些新盘注重想象空间的再创造:圆弧、镂空、转角、嫁接等手法的应用,使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

2.室内布局注重实用。室内布局以房型方正、舒适、私密为前提。储藏室、步入式更衣室被普遍引进普通住宅;有的住宅已开始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的不同高差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有的复式房型,可同时享有一个2.4米高的夹层,即买二层得三层,夹层可用作工作室、视听室等。客厅的挑高为4.8米,有空中别墅的感觉,既豪华又实惠。顶层复式房型,在层高2.5—3.0米阁楼上开设斜天窗,既创造了丰富的天际线,又保证通风、采光,增添浪漫的气氛,让居住者有一个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3.主题景观代替普通园林。如奥林匹克花园是将体育产业与房地产业有机嫁接的良好典范,其小区中的园林设计别具一格,雕塑、景观、绿化布局等处处体现运动主题,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二、应该规避的误区

在开发建设适合国情和当地情况的绿色住宅方面,我们亟待走出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占地大,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绿色住宅。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忽视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比较贫乏,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只有用好每一寸土地,才能可持续发展。对用地多、容积率低的豪华别墅区,政府不应提倡而要严格控制。

误区之二:建绿色生态住宅区,就是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建设绿色住宅,不仅服务于少数高收入者,而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自然、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既面向中高等收入居民,又面向广大低收入阶层。政府提倡建设的经济适用房,也要按自然、环保、健康的要求来开发建设,也要达到绿色住宅区生态平衡的要求。

误区之三: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生搬硬套,不考虑当地的实情,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造成了新的浪费。只有把国外好的东西与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才可以推出既有个性特色,又贴近置业者需求的有利于增进居民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

误区之四:认为绿色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绿色住宅除了自然景观,还有环境保护,实行防污、排污、治污,包括使用无毒害、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如果有些材料本身就不达标,又怎么能谈到绿色生态上。

误区之五:住宅贵族化。经济适用房大户型的住宅设计越来越多,一居室八九十平方米,二居室120平方米左右。这种趋势不符合我国城镇普通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实用性的角度看,也有浪费之嫌,这种现象的产生,实际上是开发商市场定位不是服务于普通市民。

误区之六:绿地公园化。当前的住宅小区往往把绿地部分用中央公园的形式加以体现。这种方式实际上忽略了居住者“苔痕上街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化追求。

误区之七:小品城市化。广场的配置设施如喷泉、雕塑、亭台楼阁等,与小区整体环境不和谐。感觉是飞来之物,没有近人感。

误区之八:道路随意化。这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城市设计的问题。随着同一地段多个小区迅速出现,道路交通问题也随之而来。住宅小区往往自成体系,其内部道路的设计也往往单纯追求视觉美感而表现出随意性。这种道路自由化不仅会导致小区内交通不便,还会因为小区与小区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造成城市大范围的交通不畅。

误区之九:配套商业化。住宅小区配套设施中包含有学校、幼儿园、老年人活动站一类的公益性场所,由于开发商以收回成本和赢利为目的,导致此类公益性设施商业化,无形中给业主加重了负担。

论生态建筑中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篇7

知今绿色、环保、生态、智能化、节能的名词在各大小报刊、视听节目和老佰姓的的口中频频出现, 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和人心所向。如何做到?是摆在每个官员和建筑设计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绿色生态住宅设计, 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 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 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的同时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2 生态住宅的核心思想

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是生态住宅的核心思想。

2.1 舒适性: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 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过去某些为了节能而降低热舒适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舒适也并不意味着盲目享乐和浪费, 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 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基础上的那种生活方式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舒适性标准。例如, 欧美国家夏季办公空间的设定空调温度往往很低, 需要着长衣长裤, 甚至要穿薄毛衣。这种畸形的舒适是对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 因为舒适并不意味着健康。

2.2 健康:生态住宅的理想

首先, 生态住宅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 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 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健康方面, 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 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其次, 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 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3 高效: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 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 (如建材生产、运输等) 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据统计, 在西方国家建筑及其相关产业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0%~60%, 比例之高令人瞠目。这包括建材生产和运输、建筑施工所消耗的能源, 而其中所占份额最大的是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建筑照明、采暖、空调等) 。如此高能耗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浪费造成的:如从主观上漠视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影响, 过分地依赖人工照明、空调等高能耗的机械设备, 低劣的建筑质量, 粗放的施工工艺以及基于高能耗的粗放的 (甚至是奢靡的) 生活方式。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 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2.4 美观: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 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 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美学是生态住宅不可或缺的灵魂。从美学特征来说, 生态住宅没有可以套用的模式。它是各门专业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综合作用的科学结果。它尊重材料固有的美学特性, 发挥材料最大的物理性能, 不矫揉造作;高技术的条件下, 它能显示建造技术的精密、严谨;适用技术的条件下, 它能体现纯朴、自然、谦恭的态度。

3 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节地、节能、节水、节约资源及废弃物处理是生态住宅设计中特别关注的技术内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则更为庞大, 包括能源系统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绿色建材系统等, 介绍如下:

3.1 建筑主体节能

建筑主体节能要求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 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 降低建筑全年能耗, 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 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 如地区、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应根据不同供暖空调方式来设计外墙的热工性能;寒冷地区的围护结构设计要考虑周边热桥的不利影响, 同时注意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在夏季炎热地区, 应充分考虑屋顶保温、遮阳、夜间通风等隔热降温措施的使用;此外, 应充分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 如利用自然通风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等。

3.2 常规能源的优化利用

必须符合国家当前的能源政策;应合理地选择确定整个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 优化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情况 (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 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并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例如对于小区中的采暖系统, 在城市规模、市政管网设施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应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大型采暖方式;在有合适的低温热源可以利用的地区可考虑采用热泵等采暖方式;对以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 电力峰谷差大的地区宜采用蓄热技术;泵、风机等动力输送设备宜采用变频技术;集中供热应对热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并加强保温;对于集中供热的采暖末端应设有热计量装置和温控阀等可调节装置。

3.3 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 , 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能源,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系统中的比例, 同时注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效率。

3.4 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

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 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 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 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对于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应考虑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3.5 材料与资源的有效使用

应选择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少且能持久的建筑材料;同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实现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和可再生使用;应选择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的建材;减少垃圾的产出、暴露和运输, 减少对环境污染。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 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3.6 室外环境设计

应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 (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 和水体, 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 (声、光、热) 。可利用园林设计来减少热岛效应, 改善局部气候, 保证小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指标负荷健康、舒适和节能要求;应注意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必要的遮阳;地面铺装材料设计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反射率;应设计一定比例的有植物覆盖的绿色屋面;应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 减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规划设计应使得人的活动区有舒适的室外风环境, 方便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应仔细协调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单体设计, 以处理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防风的问题, 同时保证夏季或过渡季建筑物前后有一定的压差, 促进自然通风的进行。

4 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前景

⑴设计规范的出台, 对绿色节能住宅的发展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根据规范, 居住建筑要求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 建设部所颁布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率为50% (有些省市标准巳高于50%) , 并强调住宅建筑的遮阳。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住宅将建造得更科学、居住起来更舒适。今后有可能强制规定, 建筑物没有节能设计将不能通过竣工验收。

⑵建筑师对规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对绿色节能住宅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环境设计日益被广大民众所重视, “没有环境就没有卖点”已被所有的开发商所接受。建筑学专业既要完成建筑设计, 又要完成环境设计的时代已经过去。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受到建筑师重视。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 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 如何利用太阳能、风能、二次利用水资源等, 提高住宅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 则是建筑师今后在创作过程中重点工作之一。

⑶绿色节能住宅设计由单纯技术设计走向策划设计。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的推进, 设计也被迅速推向市场, 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 设计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⑷绿色生态住宅中的科技应用走向集成化。住宅设计涉及到多种门类学科, 不掌握最新的现代化住宅科技的设计人员, 不可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住宅。在住宅领域中,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程度愈来愈快, 科技转化率由原来的22%上升到30%左右, 反映出转化数量和速度上的增长。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由原来的单一性发展趋向集成化 (如结构外围护体系, 隔断体系, 整体厨卫成套技术等) 。科学技术的集成往往成为住宅销售的热点和策划的切入点, 起到促销作用, 使住宅附加值提高。科学技术的集成也会促进住宅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

⑸绿色生态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现在住宅的信息来源俱增, 设计知识的更新和信息扩散速度的加快, 使住宅设计发生了质的飞跃。住宅技术信息应包括设计理论、设计科技、市场研究、政策研究等诸多方面。

⑹住宅设计走向精品化。我国住宅设计已开始从粗放型逐渐转向精细型, 建设部部长提出住宅要搞“精密设计”, 要像设计飞机客舱一样设计住宅。陈旧的设计观念和手法将被逐一摒弃, 新的观念和手法应建立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创造精品应成为设计者的神圣追求。

精品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产物, 只有创出精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住宅设计精品所带来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 “精品效应”已成为设计单位的生存之本。精品不但提高了住宅本身的价值, 同时也提高了设计自身的价值。

⑺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市场走向开放化。住宅设计活跃期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设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改革开放初期, 住宅设计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约束, 只搞肥水不外流, 不搞竞争创新, 导致了本地区住宅设计水平停滞或下降。现在闭关自守的大门被住房商品化的浪潮冲开, 国外建筑和国外建筑设计理论和思维方式已从多渠道引入, 使我国住宅设计市场异常活跃, 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中国住宅设计水平的提高。

⑻绿色生态住宅辅助设计走向专业化。单纯靠建筑、结构和水暖电这些主要专业解决更细化的问题, 来满足人们对舒适度提高的迫切要求, 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 住宅辅助设计日渐兴起并走向专业化。主要包括:太阳能系统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太阳能系统设计最早起源于美国, 首先是在办公商业建筑中应用, 逐步延伸到居住建筑中。西欧、日本、东南亚各国也步其后尘, 开展了大量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⑼绿色生态住宅空间设计走向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多种需求的变化, 住宅单体设计从单纯的平面设计走向三维空间设计, 主要表现在室内不同层高的设置上, 如跃层、错层、高空间厅房, 这些变化给开发商带来新的卖点。

⑽住宅生态环保设计走向系统化。生态环保是世界各国都提到日程上的重要课题, 对住宅设计而言尤为重要。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系统: (1) 绿化种植系统; (2) 产品材料系统, 即所谓的绿色系材料、保健环保材料; (3) 节能系统, 如利用太阳能、风能、二次利用水资源等; (4) 污染防治系统, 防止水污染、粉尘、电、声、光、垃圾污染等。住宅的生态环保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 是未来住宅研究的主流, 所以人们将21世纪称为生态健全的“绿色世纪”。

5 结语

如今建筑节能工作已在全国启动, 生态建筑也是一项正在兴起的崭新事业, 体现了未来建筑的前进方向。我们必须跟随世界和中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潮流, 搞好建筑的节能, 促进建筑技术和建筑产业的发展, 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努力。

作为年建筑总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 一个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以整体上低水平的、快速的发展, 拥有低素质庞大的人口群体, 正在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国度。摆在建筑师面前的任务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与世俱进地设计出和推广更多更好的绿色环保的生态建筑是每一个建筑师的努力方向, 也是恩泽于民的善事。●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杨善勤, 郎四维, 涂逢祥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太阳能在住宅中的应用高芳藏.住宅科技, 1989, 2:33一35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

中国住宅设计与技术新趋势 篇8

1.1长寿化的SI住宅与资产的保值增值

住宅是寿命不同的材料和部品的集合体, 住宅维护维修和资源与建筑寿命等课题尤为突出, 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延长就是对资源的最大节约。现在大量的住宅在设计使用周期内被拆除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反映出我国房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规划设计等各方面诸多问题。传统建造住宅设备与结构不分离, 比如管线埋在混凝土里, 混凝土寿命长, 但管线寿命相对较短, 维护困难。住房是家庭价值量最大的财产, 住宅也是社会宝贵的财富, 人们会十分关注住房的权属价值、使用年限以及保值增值潜力。我们住宅建设要重视建筑自身的问题, 要有效地延长住宅建筑的生命周期, 以住宅的长寿化技术来实现持续的、长效的节约。从国际住宅建设科技发展趋势来看, 高耐久性住宅研发和SI住宅及生产技术开发, 是21世纪住宅建设和研发设计的两大发展方向, SI住宅及建设生产技术的开发也成为我国工业化住宅的工程应用所研发的焦点性课题, 《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颁布, 传播了国际先进住宅科技理念与成果。

1.2城市复合型住区与高层高密度住区的涌现

住区规划突破目前单一的封闭型住区规划, 尝试开放与复合的城市型住区规划。封闭的住区便于管理, 但适度开放的住区更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型的住区, 在以住宅为主的基础上, 融合了商业建筑、办公建筑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建筑, 住区内部就能够为居民提供生活、休闲、教育等各方面的服务, 同时还可以提供工作机会, 一方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节省了时间成本,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在解决居住的亲切舒适性与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方面, 高层住宅大量出现, 高密度住区会是规划建设的主流之一。

1.3社区生活空间的构筑

建筑师就应该设计好有利于人们健康的各种室外生活空间, 如尺度宜人的交往空间、安全舒适的儿童游戏场所、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这些空间和场所应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方便居民的使用, 愉悦人们的心情, 营造“家”的温馨感受。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使之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住区的生活空间。设计不再追求宏伟、壮观, 而是亲切温馨, 尺度宜人, 便于交往。

建筑平面图

1.4符合市场的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同时, 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明显变化。居民的住房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设计合理、功能齐全、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的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宅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租赁型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宏观调控也给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重视住房的质量和性能。要根据实际找准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 从单纯依靠住宅开发向兼顾商业地产、科技地产、老年地产和高端高规格地产转型, 从单纯出售型住宅开发向兼顾持有型商业物业和租赁型商品住房转型。

1.5由单向质量转向综合性能的发展

低品质而又同质化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 开发商的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仅凭炒作与包装手段已无法达到促销效果。在此大形势下, 更多的开发商开始寻找新的产品突围之道。住宅的品质对于消费者、对于开发商, 无疑都是关注的焦点, 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其品质的是住宅性能认定。伴随着住建部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我国专家吸取大量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住宅的品质分成适用性、环境性、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五个方面, 比较系统的对住宅建筑质量进行全方位考核监督, 经过多年实行已颇见成效。通过适用、环境、经济、安全、耐久5个方面的性能认定, 建立住宅性能认定的工作机制, 积极推广住宅项目进行性能认定工作。

1.6住宅全装修的一体化整合设计

从产品供应的角度看, 房地产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仅靠户型、景观的变化已很难有所突破, 而全装修成品房无疑是产品升级和赢得市场的有效途径。全装修成品房逐渐被国内房地产商所采纳并推崇, 已然成为了国内房地产开发百强企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开发项目, 且其比重仍在增加。全装修成品房越来越得到认同, 为大众提供全装修成品房的住宅是市场前进的表现。通常的精装修设计是在原来毛坯房设计的基础上, 做一些体现个性化的设计, 往往是建筑设计院出的施工图只是毛坯产品, 开发商要做精装修还要另请室内设计师来确定装修效果。而住宅全装修的一体化整合设计强调住宅设计与全装修实施整合的精细化, 重视对于住宅内部每项功能面积的分配和利用, 进一步细化对住宅功能的设计, 使居民的多种功能需求都能够在住宅内部得到满足, 使土建、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 在主体结构设计阶段统筹完成室内装修设计, 且提倡采用SI分离体系——即内装与主体结构分离体系。

2、“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与技术

2.1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的创新

从国家的政策上看, 已经明确提出保障房体系的建设, 那么未来住宅建设将由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和商品房供应体系共同组成, 这是未来我们创新的出发点和基点。我国的家庭结构多是“三口之家”, 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精密化设计, 可在套内设计功能齐全且可分可合的格局, 适合不同的家庭居住, 更注重户型设计的灵活性可使现有套型模式出现新变化。耐久性对保障房而言更加重要, 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它的耐久性, 从功能设计、部品应用等多方面来保证耐久性。

2.2保障性住房技术集成的关注

发展先进的保障性住房的适宜技术、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 是发展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部分技术及其应用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技术集成化和系统化方面。力争研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关键技术及体系, 着重推动适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保障性住房的技术集成, 成为发展保障房建设的关键因素。保障性住房是一种以政府作为主导的小面积规模套型, 有利于系列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应用和工业化建造的实施, 对于提升住宅产品质量, 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和建造效率, 提升性能, 减少资源浪费, 从而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

2.3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的开展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进行产业化试点, 完善产业化住宅标准体系, 在试验和试点工程基础上, 广泛吸收国内外已有成果, 形成产业化住宅标准体系。鉴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住宅建设呈现新的趋势, 保障性住房、全装修住宅以至工业化集成化将成为住宅发展的方向, 整合国内外集成技术资源的同时, 提供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住区规划设计精品工程示范项目, 在住宅产业化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有利于加快推进住宅产业集约化发展。

2.4保障性住房体系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不断探索, 其体系化与标准化程度会有较大的提高, 项目性能及技术指标也将逐步完善, 将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水平, 以实现住宅设计的标准化、生产部品化、供应系列化。保障性住房体系化与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可适应大量建设需求, 标准化部品遵循的是工业化的生产和安装方式, 提高了保障性住房质量的稳定性, 可得到广泛的应用。

3、“低碳节能”的住宅设计与技术

3.1绿色建筑对节能减排的引领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建筑业, 是节能减排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50% (其中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 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 ,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与普通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集成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配置、太阳能地热能利用、空气质量监控自平衡系统、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 可有效解决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是住宅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

3.2绿色建筑评价与绿色建筑新技术的推进

我国绿色建筑从2008年开始起步, 上海、广西、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均已出台地方绿色建筑评价规范, 开展了地方一、二星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技术, 推动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升级。

3.3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展开

在住宅建设和发展中, 当前国家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决策部署上, 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为重点, 集成应用“四节一环保”技术,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则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

3.4建筑形式多元化与节能的矛盾解决

在设计中对建筑节能标准的控制主要从建筑形体系数、窗墙比、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实施。对建筑形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追求, 必然导致建筑师对建筑立面个体化的设计, 使建筑物体形系数增加。对建筑的自然采光、现代感的追求, 导致建筑的窗墙比越来越大, 会使建筑单位能耗增加, 建筑师肩负着引导房地产市场正确发展的责任 (如图3-1, 3-2) 。

4、“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住宅设计与技术

4.1发展中的中小户型产品的升级

从设计角度来说, 中小套型对设计技术和功力要求更高, 当前的设计产品也差强人意。我国正在建立以中小户型为主体的住宅体系, 逐渐形成科学文明、合理适度梯次渐进的住房消费观念。我国的家庭结构多是“三口之家”, 9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最适合三口之家。中小型套房的设计上应更加注重精密化设计, 使套内居室格局更加齐全, 以适合不同情况的家庭。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内的家庭结构、生活形式、职业变化等情况的变异, 内部空间可以灵活再分隔。户型的大小总体上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的, 由于受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利率, 以及三套房停贷政策的影响, 中小户型可能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 购买的主力军将是广大刚需型的购房者, 当然也包括部分因资金不足无法投资大户型的购房者。住宅产品在中小户型的功能、环保、装修、配套等多个方面, 被赋予更多升级因素。

内空净尺寸1600mm×2000mm, 卫浴门扇净宽750mm, 挂墙式窄边洗面盆高度780mm, 便于护理和轮椅进入使用。

4.2适老化住宅和老年住宅的方向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是未来中国要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发展老年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地产也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断地加快住宅建设, 既要提高广大居民的居住水平, 也应为解决好老年住宅问题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要做好老年居家养老住宅的适老化工作, 发展居家养老的各种社会服务工作, 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住得舒适温馨, 生活方便。老年住宅在设计上, 要考虑和适应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部品也要体现针对性特点, 做到安全、可靠和健康。 (如图4-1, 4-2)

4.3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多样化产品

“一胎化”政策的实施, 使得我国家庭户均人口数逐步下降, 在目前总人口数仍处于惯性增长的时期,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发展将使需求的总量上升, 对市场化住宅供给来说住宅规模的小型化也是必然趋势。家庭形态的演变趋于小型化, 并呈现老、中、青三种类型化家庭, 其起居生活方式多元化, 新的类型化住宅设计是对居住者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客观需求的有效应对。套型变化则源于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 要能够满足特定居住者的需求, 从而向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进一步细分的产品, 如单身住宅、丁克公寓和老人公寓等。

5、“产业化转型”的住宅设计与技术

5.1标准化部品化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部品体系, 实现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自1999年出台《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十多年过去了, 已初步建立了符合产业化方向的建筑 (住宅) 部品体系, 一大批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实现了通用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 部品部件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 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专门从事建筑产品认证的机构共有四家。在产业协作中, 部分开发企业通过其产品开发, 带动技术进步和部品的升级换代, 促进形成一批建筑部品生产、技术应用和技术集成的企业。科研设计企业, 也在发挥技术优势, 加强对技术的集成和系统整合。标准编制、建筑设计、科研单位及开发、部品、施工企业组织起来, 成立产业联盟, 搭建互利共赢的平台, 形成产、学、研、用的完整产业链, 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进步需求的有效对接, 加快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5.2住宅产业化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形成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通过工业化建造方式和产业链组织方式, 积极发展工业化住宅。工业化住宅是未来我国住宅的发展模式, 考虑体系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标准化, 然后再推广系列化, 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工业化。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 做到设计多样化标准化、住宅部品配件的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在工业化住宅建设中还要重视另一个问题——部品, 也就是说产品要集成, 要把所有的部品集成在一起, 而不是随意组装。着力研究住宅产业化技术, 包括住宅体系, 部品设计和生产工艺, 产业化技术的应用等;产业化住宅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包括标准户型设计图集、生产施工和验收标准等。组建产业联盟, 培育住宅产业化实施主体, 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需要, 使传统建材企业向以住宅产业化为特点的部品生产企业转型, 使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

5.3日本住宅产业化的经验借鉴与国际合作

我国正处在住宅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之中, 大规模建设将持续较长时期, 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无论是在设计理念、科技研发、工厂化制造、现场管理、产业链配套延伸发展方面与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日本住宅产业化成为中国住宅工业化学习的对象。许多开发企业、部品企业, 甚至包括一些建筑设计院, 纷纷前往日本参观考察住宅产业化技术和相关项目, 与此同时许多日本知名企业进入国内与我国企业全面合作。在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 围绕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主题, 通过学习与解剖日本的经验, 结合从当前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所面临的课题来看, 当前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实践的中心工作是要解决好以下四大问题:第一是重点引进开发先进住宅建筑体系;第二是大力促进住宅工业化的部品化工作;第三是加强住宅工业化生产关键集成技术攻关;第四是积极促进我国集合住宅工业化生产的试点项目建设。在树立住宅生产工业化基本理念的正确认知前提下, 抓好工业化住宅体系及集成技术的转型换代与技术创新的工作, 通过住宅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转型来促进我国住宅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5.4装配式住宅的研发

我国居住需求量巨大, 住宅产业发展迅速, 而且住宅工业化技术和部品进步明显, 政府推进与企业尝试大量展开, 围绕制造业思想引进的住宅工业化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正值促进住宅生产建设方式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住宅的有利时机。装配式住宅是在工厂将住宅主体和内装等全部或部分部件和部品预制完成, 且在施工现场对预制的部材和部品进行组装, 以工厂化、标准化、集成化和通用化为基本特征, 以住宅通用体系的集成技术和装配式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的集合住宅。通过进一步完善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标准体系, 为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以大力推广工业化的装配式住宅, 促进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装配式住宅是对传统住宅建造模式的突破, 将极大促进住宅的升级换代, 是推动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革命, 具有划时代意义。

5.5部品化整体厨卫的应用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 篇9

1 当前城市住宅户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住宅建筑呈现商品化与多样化的特点, 极大的满足不同群体对于住宅户型的需求, 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讲, 城市住宅建筑仍然是“一房难求”, 买房难的问题依然是城市居民最大的难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住宅户型设计来讲, 与当前住宅户型设计不合理有着极大的关联,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户型结构失调

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土地资源将会面临短缺的情况, 而城市住宅面积也是有限制的, 这就导致住宅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造成住宅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 所以, 住宅房价也在不断升高。因为大户型的住宅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 大部分的建筑开发商都比较倾向于开发大户型的商品房。对与中小户型的商品房开发力度较小, 加剧了住宅紧张的情况, 因此, 很多人无法买到合适的住房, 不利于我国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而这种户型机构失调的情况也是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粗放型建造

尽管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其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这就导致很多不法的开发商在开发建设住宅建筑时, 出售给户主的住宅大多数是毛坯房的形式, 并没有对住宅建筑的设备进行配备。其次, 这些开发商只是单方面注重了经济效益方面, 过度要求开发的数量, 对于住宅户型设计毫无在乎, 从而形成住宅户型设计杂乱无章的现象。然而, 也有一些开发商注意了这个问题, 对住宅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装修, 以此达到建筑高品质的效果。但是, 在对住宅建筑进行设计和装修过程中, 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 没有真正掌握业主们的真正需求, 使得很多户主在入住以后并不是特别满意, 不得不再次进行装修,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二次浪费, 还降低了整体住宅建筑的品质质量。

1.3 设计缺乏市场调查

就我国目前城市住宅户型设计而言, 大部分是通过设计师亲身体验和爱好来进行住宅户型的设计方式, 有的是直接根据开发商的要求进行设计的, 但是, 这些住宅户型的设计只能够代表小部分群体的意见, 对于更多人的居住需求, 这些住宅户型设计还不能够满足于现代市场的需求。

2 城市住宅户型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住宅户型设计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住宅建筑整体的居住品质, 还严重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不利于住宅户型设计水平的提高, 从而加大了住宅建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因此, 只有逐步改变住宅户型的设计才是绝对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于大户型住宅建筑已经无法再适应于现代市场的需求, 建筑开发商要高度重视中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开发, 以此来满足广大群体对住房的要求。

在未来的小户型住宅设计中, 同样需要对现有的小户型住宅设计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 设计中不能只注重节省土地, 降低成本, 而忽视了住宅品质的需要, 设计应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户型设计。首先, 以节能省地为大前提着力探讨节约型居住区的规划方法。如增加小高层楼栋的比例以北向退台的楼栋形式节省日照间距, 设计通风良好的一梯多户的单元等等。其次, 提倡住宅的精细化设计, 追求户型结构的合理配置, 功能空间的灵活可变, 厨卫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以及利用压缩套间多余交通面积等手段在节地的同时, 保证居住空间的舒适性。第三, 推广精装修住宅, 以工业化, 标准化的部品。精细成熟的施工技术和环保的建材降低成本, 保证住宅产品的质量, 减少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

3 针对小户型住宅设计的一些研究

3.1 板、塔结合

分别定性计算。在容积率压力大、中小户型比例大的项目中, 板塔结合式住宅可以较好的解决各种资源的占用与分配问题。将板连塔分割为几部分, 分别定性为塔或板。然后分别参照我国建筑日照设计规范进行计算, 可以有效地缩减建筑间距。

3.2 板楼斜向布置

板楼朝向与正南夹角在20~60度时, 建筑间距系数可降低为1.4H。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朝向与日照的关系, 摆好住栋, 以节省土地, 对活跃小区规划的布局形式也有一定好处。

3.3 利用住栋尽端单元。

尽端单元是指位于楼栋端部的单元, 因其外墙面较中间单元多, 套型的日照、通风条件好.应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开窗时与近处楼栋之间的对视问题。常见的套型处理手法有改变套型和增加户数二种。

3.3.1 改变套型

在用地范围和日照间距许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尽端单元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视野条件.适当加大尽端单元套型面积, 增加房间个数。

3.3.2 增加户数

利用尽端单元采光面多的优越条件, 增加户数、设计小户型。这样既可以满足每一户的日照与通风需求, 也使电梯的使用率得到提高, 减少了每户为公共交通面积的分摊费用。同时也能将户型设计为两代人同住一层楼的方式, 以满足现代大多数家庭中儿女与老人分居不分离的需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目前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设计中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 必须要对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形式发生改变, 现有的大户型住宅建筑已经无法适应于现代市场的需求, 建筑开发商应该着重与中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开发,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居住品质, 还能够有效缓解住宅建筑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充分满足人们对住宅建筑的需求, 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户型的设计水平。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人均水平在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从而促进了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设计的快速发展。然而,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 导致土地资源出现短缺的情况, 这也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住宅进行设计规划时, 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住宅设计的要求, 还要充分预想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发展, 这无疑造成了住宅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因此, 我国目前城市住宅户型设计正在逐步转变为中小户型的设计。下面,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 结合目前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做出具体叙述, 并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江涛.中小户型民用住宅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0) .

[2]张增林.浅谈住宅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2) .

浅谈商品住宅设计发展趋势 篇10

打造一个优秀的商业住宅小区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之间内在必然的有机联系, 根据住宅设计实践, 浅谈商品住宅设计发展的几个趋势。

1商品住宅应重视环境的设计

商品住宅已从销售房子过渡到销售环境阶段, 购房者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环境价值。居住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 通过对居民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 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 是美的基本特征。

环境均好性是提高商品化住宅区的特征, 未来的住宅小区要求尽可能使各家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 对于小区内清澈的水景、层叠的树景、秀丽的山景等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均享受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 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的措施, 创造人工景观, 使住户在自然环境有所失的情况下, 在人工景观环境方面能有所得。其次, 要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 也就是每家都能分配到一个较贴近的领域空间, 这个空间虽然不属于他家所私有, 但却能很方便地去享受和使用, 而且也被他们所认可, 因此, 规划设计时就要弱化过去常设规模庞大的中心绿地, 废弃小区公共空间城市公园化的做法, 那里虽然气势宏伟, 景观诱人, 但实用性较差, 领域性与归属性也较弱, 应该强化围合性强, 形态各异, 环境资源丰富, 安静安全的院落空间, 它能供老人和孩子休息游乐, 供居民亲切交往, 又是景观宜人的场所, 从而达到归属领域均好的效果。还应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 使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隔声和朝向, 在规划时就应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 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 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 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2室内空间设计与外部装饰

商品住宅在提供居住条件时, 对室内空间的舒适、灵活与人性化特征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平面布置必须做到采取“动静分区”和“公私分离”的手法, 还要力求空间丰富多彩。与以往住宅平面相比较, 新的商品住宅室内空间有几个新的内容:一是入户门厅, 作为住宅内外的空间过渡日显必要, 这里既是穿衣、换鞋, 雨具存放的场所, 同时也是空间转换, 避免内厅陈设被外人一目了然, 是私密性的保障;二是窗户形式多样, 有凸窗、凹窗、落地窗的多种样式, 凸窗不仅扩大使用空间, 丰富室内空间形态, 而且在高层住宅设计中, 适当的窗户设计还能减少视线干扰, 保证私密要求, 当与空调室外机搁板统一考虑时还能丰富外观立面。大面积开窗打破了原有窗台高均大于900的样式, 落地式大窗使室外空间最大限度引入室内, 使内部空间明亮、通畅;三是住宅内部空间为灵活改造留有余地。人们对住宅进行改造不仅仅是装饰, 更是重新选择空间使用方式, 使之满足居住者的个人愿望, 创造个性化空间。

商品住宅重视外观装饰, 尤其能体现大部分百姓的喜好。因此现今欧陆风的吹来, 只是市场的趋向, 反映了民众现今的审美意识水平, 但随着设计手法的深入与住宅市场的发展, 地域性、文脉式居住建筑会重新回归, 将使商品住宅外观设计出现多元时代。上海经历了百余年的城市建设, 已形成一种特有的海派文化风格, 如里弄住宅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人情味和密切的邻里交往精神至今为海人所留恋。地域的特色文化是经久不衰、永不过时的, 住宅设计就应该努力顺循这种原有的城市肌理, 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在上海的住宅设计中,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开始重视、尊重、发掘和延伸这种本地化的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注入以环境、空间、设施的时代内容。贝聿铭先生曾说过“现代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 就好比是一棵树, 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 互传花粉需要时间, 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那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就是要通过建筑的地域特征创造出惊喜, 让人们去发现, 设计可以使人往左向右或朝前, 必须鼓励人们去看, 去发现、去探索。

3强调配套功能设计

商品住宅不同于安置住宅与福利住宅, 在出售商品的同时, 还要出售服务。只有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商品住宅, 才是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完善的配套设施与相关的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方便与舒适生活的需要。住区配套的公建主要包括商业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动静交通设施等内容。小区商业服务业应呈多样化, 即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与便民店、专业店相结合, 其布局应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即在小区外围临近城市街道处或出入口处集中布置, 形成较大型的商业服务中心, 发挥集聚规模效应, 在小区内部分散布置小型便民网点, 发挥机动灵活、方便居民的优势。住宅区文教设施, 一方面由于小区内上学人口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因为社会人才竞争激烈, 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 上学由就近而转向择校, 由此小区学校规模宜趋于缩小, 而教育设施标准却要求提高, 此外, 还应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向居民开放, 以满足居民健身活动的需求, 同时通过各项文教设施的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基于私家车数量增长较快, 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 小区内不应苛求绝对的人车分流, 但人行车行任意交叉也不可取, 而采取外围车行, 内部人行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停车方面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高停车率, 因为停车要占用场地和提高投资, 但亦应注意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辆的增多而备有停车发展的余地。停车方式要从安全、节地、防干扰、经济、适用综合进行分析, 并根据小区的等级分别选择地面、室内和地下等不同的合理停车方式。这些设施的设置将体现对人性的关怀, 实现商品住宅的社会价值。

4可持续发展设计

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 对自然资源要尽可能去爱惜。可持续发展已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商品住宅小区的发展也应该符合这一目标。目前由于生活水平提高, 很多小区开发时大量采用人工造景, 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 使不可再生能源濒临枯竭的危机。未来住宅小区的建设应提倡节约化和无害化的原则, 要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应用。对不可再生的能源要注意有效利用和减少浪费, 如:在进行供热和制冷过程中应配置合理的制冷、热源系统和结构构造, 以降低能源消耗;在进行供水时, 采取节水的设备与配件, 或将污水经处理后做为浇灌、绿化、洗车和冲刷便器等用途, 使小区能源的利用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此外, 还应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建材, 以减少小区的空气污染、放射污染, 最终对地球、对人、对环境生态达到无害化的效果。

5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

由于生产力及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居住建筑存在形式单一, 户型较少的现象, 随着生产力发展, 多元文化、多元经济、多元模式的出现, 要求商品住宅的开发有相应的多样性与灵活的适应性。因此在商品住宅设计中, 通过不同住房标准, 平面布置与类型的多样组织, 来满足不同收入、类型、年龄与生活模式的家庭生活要求。这反映在设计中采用跃层、复式等多样方案, 给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多种选择。即使是复式住宅也有不同标准, 如底层复式, 楼中复式, 与顶层复式等, 同时还能通过户型组合来销售, 来满足两代房的要求, 使家庭养老成为可能, 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6面向经营与使用

商品住宅不同于普通住宅之处, 在于有完善的服务。物业管理是商品住宅使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因此应聘请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后期的物业管理工作, 维持小区的正常的运行, 如在社区没有设置闭路监控时, 要考虑保安人员监控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没有安全死角;物业管理人员能方便查取水电表等, 使商品住宅达到既居住舒适、便利, 又能使管理运行顺畅方便, 减少工作误差。

同时, 商品住宅设计还要考虑使用者的维修养护费用、社区治安安全的其他问题, 使商品住宅设计真正满足市场要求。

7始终贯穿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是以功能的先进、节能、舒适、安全、配套为主线, 坚持以人性化, 理念化、归属感、认同感的宗旨构思。住宅不仅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 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人性化”、“个性化”空间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各种空间的住宅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和享用。建筑的造型、立面、色彩及细部如门窗、窗套、阳台、雨缝等, 是居民直接感受最强烈的部位。除户内部分外, 公共部位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求。楼梯间、电梯厅及公共走道, 甚至户门外的所有公共空间都要精心设计。同时在无障碍的设计上也要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关爱。

建筑能耗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 绿色环保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空间组织, 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 应在设计中得到体现。热、电、水、天然气等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和节约是发展的趋势。例如居住区利用小区垃圾焚烧给小区供热;利用中水 (为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经处理, 可以重复使用但未达到饮用标准的水) 系统给住户卫生间抽水马桶供水;利用植物绿化降低噪音、净化空气, 以及天然水的再利用等, 未来的小区生态模式即是通过增加科技含量, 优化住宅设计来达到对环境的保护。环境设计的理念, 经历了从“集中绿地+组团绿地”到“均好性设计”, 从“仿中西园林”到“生态小区”, 从“公园”到“家园”的过程。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环境决不单指绿化景观, 环境的概念几乎涵盖存在于人类周围的一切。归纳起来, 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强调生态性, 社会环境突出文化性, 物质环境提倡功效性。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文化功能和休闲活动功能。从绿化、园艺、环保和节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注重环境的生态化与个性化, 崇尚自然, 追求原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元素的紧密结合。使居住者在使用上的生理需要与观赏上的心理需要相结合;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健身需要;应考虑老人、儿童两个层次的不同需要等等。同时, 人性化的设计, 如绿化景观、残障坡道、儿童乐园、健身步道、游泳池、网球场等设施的布置, 均应传达一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关爱, 体现出一种社区文化,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创造出既有人情味, 又有个性化的环境空间。

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商业住宅小区, 是可持续发展的小区。人是居住小区的主体, 是具体的使用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 才能使居住小区的活力得以再生。因此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规划、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贝聿铭.让建筑与自然融合[J].装饰, 2011, 15 (8) :17-19.

住宅建筑设计趋势 篇11

【关键词】住宅价格;下降原因;趋势

2014年4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环比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城市是44个,持平城市数量是18个,下降的城市个数是8个;同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温州。到5月份,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个数是15个,与上个月价格持平的城市个数是20个,下降的城市个数达到35个;同比价格下降的仍是温州。6月份,上涨的城市个数下降到8个,持平的城市个数为7个,下降的城市数量达到了55个;同比价格下降的仍是温州。7月,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只有大理和厦门,持平的城市个数为4个,64个城市环比价格呈下降趋势;同比下降的城市是杭州、温州和韶关。8月,环比价格下跌的城市达到68个,只有温州持平,厦门稍微上涨;同比价格下跌的城市增加到19个,南昌、济南、蚌埠持平,上涨的城市有48个。

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价格总体呈波动向下的趋势。这个从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环比价格可以看出。第二,结构呈两极分化趋势。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地带,房价依然坚挺,一、二线城市的郊区和三四线城市销售价格下降。第三,价格总体变化不大。虽然70个大中城市最近两个月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降价幅度不大,只有杭州和三亚环比为97.6%,其他下降的城市都在98%-99.8%之间。

当前价格下降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政策因素。限购政策持续多年的限购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投资需求。限购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政策从最初执行到显现效果,有一定的时滞。新一届中央政府对房价淡化的态度。李克强总理表示,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中央层面已经感受到了目前全国楼市分化,主动放弃一刀切,选择双向调控,将楼市调控主体下沉到地方。

第二,资金因素。当前房地产企业资金面趋紧。1-8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9062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1-7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自年初累计资金同比增长2013年全年都在26%以上,而到了2014年3月份到7月份都下降到了10%以下,2014年6月份,只有4.1%。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分类来看:其一,国际资本流入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企业金额累计同比增长在2014年2月为-44.9%,后稍微好转,但是到7月份,该数据仍是-6.9%,而2013年12月份为30.3%;2014年2月份到7月份房地产企业利用外资的累计同比增长的数据平均为-25%,2013年全年平均为25%。这个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预期良好,第二季度GDP年化季率上修至4.2%,国际热钱纷纷跑到美国投资。其二,2014年国内贷款同比增长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年国内贷款同比增长平均为29.4%,2014年2-7月份同比增长平均数为17.8%。银行贷款同比增长在2013年为30%左右,到2014年降低为20%以下。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2013年平均为41.4%,2014年下降为25.8%。其三,房地产自有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来源以及定金和预收款均呈下降趋势。其他资金来源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最大,2013年最高为4月份55.9%,最低为12月份28.9%,2014年最大值为2月份6.3%,最小值为7月份-8.1%。

第三,市场预期因素。進入2014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开发商对市场的预期都不太乐观。首先,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36%,与2013年第四季度相比,明显呈下降趋势。第二季度GDP增速为7.42%,虽然比第一季度有所好转,但上升不大。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已进入换挡期,结构性调整期,经济增长率下滑是既成事实,在这个大环境下,房地产业难一枝独秀。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8月,一直呈下降趋势。1-8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649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3%,降幅比1-7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其次,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的积极性下降。2014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97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2%,增速比1-7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开发商拿地积极性下降,1-8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07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最后,新开工面积减少。2014年1-8月份,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114382万平方米,2013年1-7月份,全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累计127840万平方米,累计减少10%。

第四,供给因素。房屋供给增加是促进房价下跌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存量房数量较大,市场消耗需要时间。取2013年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差粗略估计住房存量,得到2013年2-12月份,存量房数量持续上升,12月份达到10亿平方米。2014年7月达到5亿平方米。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增加,使房地产市场整体供给量增加。2008年,我国实行4万亿的刺激政策来救市,其中保障房是一个很大的比重,但是住房从开始规划到完全建好,需要一个周期。现在,6年时间过去了,经济适应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都成型。2014年7月,保障房已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4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84%和70%,完成投资8500亿元。这都促进了房价的下行。今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将如何波动,从以下来继续分析。

第一,政策方面。从6月20日呼和浩特取消限购后,各大城市纷纷取消限购政策,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三亚6个城市未取消限购。但是政策有一定的时滞,现在来看,效果还不明显,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显现出来。当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思路发生了转变,已经逐步将房地产调控思路的阶段性重点置于“供需关系调整”方面,而不再将房价本身作为房地产调控的直接指标。这将淡化市场对房价的涨跌的敏感性,由表面潜入深处,以后的调控将是釜底抽薪,而不再是扬汤止沸。媒体称,未来楼市调控的长期思路可能转变为:使房价增长速度慢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速。如果是这样,那么长期房价将处于缓慢上升态势。

第二,需求方面。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有1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伴随着住房需求。到2020年,进入婚姻阶段的人口仍是以80后、90后的出生于人口高峰期的群体。有部分省市已开始鼓励居民购买首套房,在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上给予优惠支持。资金上的支持,将刺激短期内的需求。

第三,供给方面。2012年1月-2012年10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22万套,基本建成505万套,完成投资10800亿元。2013年11月,全国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完成投资11200亿元。2012及2013年全国住宅待售面积增幅逼近40%,远远超出住宅的销售增速。2013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2014年未来几个月份,住宅价格还是整体走低,但是并不会下降太多。将时间链条拉长,则住房价格还是处于波动不大的状态。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中宏网数据库)

作者简介:

城市小套型住宅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篇12

一、国外及香港地区小套型住宅设计的趋势研究

香港地区及日韩等国家对于居住水准要求较高, 套型设计也比较精细, 而我国住宅建设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因此, 经过精细设计的日韩及香港地区住宅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

1. 日本

日本小套型开发建设有近60年的历史, 目前套型结构已趋于成熟, 其最新套型主要发展趋为:实用化、标准化、精致化、灵活化。日本住宅重视空间的流动和视线的贯通, 户内面积虽小, 但门窗洞口及动线的巧妙, 使得室内空间显得极为丰富, 坐到了小中见大;再加上卫生间的合理分布, 储藏空间的有效设置, 使住宅空间的利用率高, 舒适性强。

2. 韩国

韩国小套型在功能上更多地强调主次与内外之分。每户的套型平面一般呈扁宽型, 面宽较大, 南向布置主次卧室、起居室, 一字排开。套型纵深一般只有3进空间, 总进深相对较小。韩国重视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套型南向采光面积大, 门厅、起居、餐厨等空间各自独立, 主卧区自成一体, 私密性极强, 服务间和储藏空间保证了室内的整洁效果。

3. 香港

香港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在市中心出现许多蚊型地和牙签楼, 主体向高空发展, 单体平面组合多样化, 注重住宅适宜性。其住宅建设的显著特点就是户内面积小、公共区域大, 虽然用地紧张, 但却开辟大片土地用于绿化建设。室内布局方面的特征是卧室面积小、客厅面积大, 高度利用狭小空间。

二、影响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因素分析

1. 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城市和城郊的土地由于其位置的自然垄断性, 土地价格高涨, 而面积有限, 如要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就必须改变我国现有的住房供应结构, 以中小套型为主, 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居住需求。

2. 家庭结构的转变

目前我国城市住房市场需求的主体己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主体是不同类型的小家庭, 且置业者趋向年轻化。因此在小套型住宅设计上应考虑满足各种人群的实际居住需求。

3. 节能政策

我国政府一贯坚持全面改善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政策。在保证节能标准的条件下, 小套型体现了更好的节能效果。因为与大套型相比, 小套型的能源消耗低、面积小、密封性能更好、室内能量不容易散失等, 使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三、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的行为模式的转变, 我国城市小套型住宅设计由原来满足最基本的功能型向舒适型、适用型等转化。因此, 我国城市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精细化设计

小套型住宅的功能设计趋势重点体现在精细化的平面功能布置方式。所谓精细化的平面功能布置方式是在现有面积限制的情况下, 细致地分布住宅中各种基本居住功能:起居室 (客厅) 、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问、储藏室、阳台。

(1) 客厅:对于小套型住宅, 餐起合一是比较可行的功能设计趋势, 这样餐厅的面积标准可适当加大并可增加适当的家具。此外, “大厅小卧”也是未来小套型住宅设计的主要方向。

(2) 卧室:随着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 储藏间、阳光房甚至小书房等功能空间已经加入到卧室的设计范围, 主卧区自成一体的做法, 使主卧私密性强, 内部活动避免受干扰, 也使整套住宅的空间品质得到提高。

(3) 厨房: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开放式厨房, 把封闭的厨房与居室空间有机组合起来, 能使家庭空间更显宽敞, 更具现代时尚感。

(4) 卫生间:对于家庭结构复杂, 经常有客人流苏的家庭可设置“一个半卫生间”, 有一个全功能卫生间加上仅设置便器和小型洗面器组成的“半卫”。不用时, 可将“半卫”水道暂时封堵, 当作储藏室使用。

(5) 阳台:可以在阳台中安排晾衣、洗衣、熨衣等功能空间以及储藏的空间, 使得家庭生活中“洗衣”的一套流程使用便捷且相对集中, 把阳台扩展为家务间;可在阳台放置健身器材将其拓展成为健身区域;可以在制作腌菜等的季节, 将阳台作为独立的功能区。将阳台作为卧室空间的延伸, 扩大卧室空间, 提升生活质量;对于喜欢养花草的主人来说, 将阳台设置为花草专区, 也是一种功能的拓展。

2. 多元化和个性化设计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时代的转换, 传统的居住方式正在被新的理念替代。出于对种种因素的考虑, 生活在时尚最前沿的青年群体, 正切身体验着这种改变, 居住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SOLO、SOHO、LOFT、LOHAS等精致热点小套型受到人们强烈追捧。

3. 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通过对空间划分和布局的改变, 来适应居住需求的变化, 使住宅在一个恒定的空间结构中有多样的功能变化能力。如“半间房”在保证两间正常居室的同时, 增添一个面积不超过8 m2房间, 可做书房、棋牌室或小卧室。“可分可合”用于年轻人和老人同住 (两代居) , 彼此能够相互照应但又各有独立空间。通常采用左右两户大户+小户的模式 (1+1或N+I) , 必要时可打通组成大户型。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 小套型将充分体现居住舒适化、设计人性化、生活个性化的特点, 在产品设计层面达到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的要求。提倡节约、经济、实用的概念, 追求科技、绿色、生态、健康的住宅理念, 更多的关注住房面积, 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有重要意义。在小套型住宅成为未来国家住宅建设发展的主流之下, 通过一系列相关途径, 把小套型住宅构架成“紧凑节约、品味奢华、温馨舒适、造价不高”的新一代新型住宅, 既是所有住宅建设者们的光荣使命, 也是职责所在。只有创新的理念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才能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周燕珉等.住宅精细化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周燕珉.韩国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借鉴[J].居住建筑, 2008 (9) .

上一篇:病案信息的价值下一篇:不一样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