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砖混住宅建筑(共4篇)
多层砖混住宅建筑 篇1
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是按地震烈度划分区域, 按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进行抗震设防。而事实上, 地震的预报和预测, 人类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 不能排除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例如河北邢台、辽宁海城、河北唐山原来都是6度地震区, 但却发生了10度、9度、11度的大地震。一旦发生超过当地设防烈度的大地震, 造成重大伤亡的话, 责任是谁?是地震太大了?还是我们设计和建造的房屋没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作为生命线工程住宅的设计师, 要立足于不致发生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 不能将责任仅推给地震的大小, 而必须把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抗倒塌措施作为课题加以研究解决。为此, 本文就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探讨, 并且提出建议, 希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1995年1月17日凌晨, 日本大阪、神户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大地震, 死亡5438人, 受伤34523人;神户人口约350万, 死亡比例是1.55‰, 受伤比例是9.86‰。
1976年7月28日凌晨, 我国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 死亡242769人, 受伤164851人;唐山人口约150万, 死亡比例是161.8‰, 受伤比例是109.9‰。
同样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大地震, 日本阪神和中国唐山相比, 后者死亡人数约为前者的104倍, 受伤约为11倍。究其原因, 主要是唐山多层砖混结构住宅较多, 地震时普遍倒塌。这种结构的房屋, 空心楼板干铺浮搁在砖墙之上, 而砖墙又缺乏可靠的拉结和约束, 一旦大地震发生, 楼板散落、砖墙倒塌, 接着便是一堆瓦砾, 居住于其中的居民即无法存活。而日本阪神则多为木结构的二层住宅, 阪神地震后, 几乎是全部倒塌, 但多数为倾斜倒塌, 被砸死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也容易逃生和求助, 死亡比例相对很低。
阪神地震的震害经验是继我国唐山地震后又一次极其宝贵的建筑物震害经验。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完善我们的抗震设计规范, 正视我国的建筑抗震现状, 提出对应措施。目前, 我国各地的多层砖混结构住宅要考虑加固, 主要是要防止地震时砖墙倒塌, 空心楼板散落。在加固现有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同时, 对于新建的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在设计上要防止出现新的“危房”, 即重视新建住宅的设计质量。新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怎样设计, 才能防止在地震不倒塌, 避免今后发生大地震时人员的大量伤亡,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房屋的平、立面布置
在房屋的平面布置和结构方案上, 要切实执行规范规定的一些设计原则, 如房屋体形, 力求平面简单、规则, 立面变化、刚度变化和质量分布力求均匀;建筑高度适当, 高宽比不宜过大;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避免把建筑物置于易液化的地基上;基础要有足够的埋深, 合理划分抗震缝等, 为建筑物抗震设计准备一个良好的开端。
2 适当提高砌体的强度
现在回过头来看20世纪70、80年代设计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 有很多房屋的砌体强度偏低, 按现在的抗震验算方法验算, 一般都通不过。适当提高新设计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砌体强度, 以适应将来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次抗震验算的经验认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 在8、9度地区, 底层最低应采用M10砂浆。在6、7度地区, 底层最低应采用M7.5砂浆。上部几层采用M5即可 (根据抗震验算确定) 。砖强度最低应采用MU10, 今后可推广MU15、MU20。砂浆强度是控制砌体强度的关键因素, 对抗震验算的通过举足轻重, 一般沿高度应分三种强度等级, 即M10、M7.5、M5。那种从下到上都采用一种强度等级的作法, 从受力角度讲, 显然不合理。
3 增设构造柱
唐山地震后, 大量的震害调查表明, 在房屋破坏中, 墙体破坏最为常见。墙体破坏主要表现为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阶梯形裂缝、交叉裂缝和竖向裂缝。地震作用加大时, 出现墙体倾斜、纵墙倒塌、横墙倒塌、全部倒塌、一塌到底。
在墙体中设置构造柱, 对于脆性材料的砌体房屋具有发送抗震延性、增强墙体间的连接、增强结构的整体工作性能, 其作用已被公认。两端有构造柱的墙体, 可以较多地增大变形能力, 即使墙体开裂以后, 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 特别是构造柱在限制破碎墙体位移方面, 具有突出作用。只要构造柱的主筋不合部断裂, 墙体还被约束在其自身的平面内, 墙体虽已裂缝、滑移, 但仍能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这就是我们对砖混结构房屋在大地震中所企盼的目标———大震不倒。要达到这一目标, 笔者认为, 除应按规范规定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以外, 还应在下述部位增加构造柱的设置:a.墙体的转角部位;b.较大的门、窗洞口两侧;c.较长的横墙中部;d.横墙间距较大的纵墙上;e.纵墙端部窗洞口两侧;f.较大集中荷载作用部位。
增加构造柱的设置后, 墙体可按构造要求增加构造柱间的水平拉结钢筋, 使局部形成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 而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的强度比普通砖砌体的强度增加较大。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验算时, 一般应考虑构造柱的作用。抗震验算采用电算时 (因手算较繁琐且不准确, 目前国内设计单位作砖混结构抗震验算时, 大多采用电算) , 程序提示:构造柱是否参予抗震验算?此时回答“是”。程序自动将构造柱的砼及纵向钢筋的抗剪作用计入墙体截面总抗剪承载力之中。构造柱参予抗震验算后, 墙体截面的抗剪承载力提高很明显, 笔者通过多次电算发现, 多数墙体可提高10%以上, 有的甚至可提高40%以上, 平均可提高14%~15%。
4 楼 (屋) 盖现浇
从抗震角度讲, 墙体与楼 (屋) 盖的连接是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 国内设计与施工单位的做法各不相同, 有的干脆就没什么连接, 将空心楼板干铺在砖墙上, 当地震作用加大时, 出现滑税、散落, 致使房屋倒塌。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楼 (屋) 盖现浇。楼 (屋) 盖现浇以后, 消除了上述散落过程, 增加了楼 (屋) 盖对墙体的约束能力, 增加了房屋的整体性, 增大了楼板的刚度。楼 (屋) 盖现浇以后, 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以适当放宽, 因为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 层间变形是控制性的, 较强的楼 (屋) 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 当墙体不对齐时, 现浇楼 (盖) 是一个很好的传递水平力的选择。楼 (屋) 盖现浇以后, 由于是纵、横墙均承重, 增加了楼板对所有墙体的约束, 避免了因横墙承重时, 纵墙没有可靠的支座和约束而首先倒塌的恶果。
楼 (屋) 盖现浇以后, 由于刚度的提高, 在抗震验算中, 笔者通过电算对照, 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可提高4%~10%。
楼 (屋) 盖现浇以后, 多层砖房可以不设置圈梁。但要注意现浇楼 (屋) 盖与构造柱及墙体应有可靠连接。
摘要:针对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抗震设计,多层砖混结构,构造柱
多层砖混住宅建筑 篇2
1多层砖混建筑结构主要特点分析
多层砖混建筑结构和框架结构相比,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进行砖混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构件的标准化比较明显, 无论对于施工场地的条件还是相应的施工技术的要求都不是很高, 而且, 墙体的砖体结构和形状可以比较随意, 这种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以提供简单的生产场地为主。而且在实际的施工工作中, 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低。
1.2砖混结构具有较为突出的稳定性。耐久性也远远超过了框架结构, 对于砖体的加工来说, 强度越高, 灰缝就越薄, 而且均匀程度也就比较突出。而且砌体强度和建筑的施工年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3砖混建筑结构的造价相对来说比较低, 而且可以通过就地取材就可以实现具体的施工, 其中施工设备相对比较简便。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 施工周期也很短。从开始施工到施工结束之后, 所用的时间都不是很高。这种框架结构受到了施工人员的高度青睐。
1.4砖混结构的施工类型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为主, 一方面, 墙体的承重作用比较强, 另一方面结构的隔音效果也比较明显。这种墙体结构在住宅建筑的施工中应用比较广泛。
从多层建筑的砖混结构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这种材料的质地相对比较脆弱, 而且具有较小的变形能力, 在强度和抗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所以说, 在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很少会采用砖混结构。
2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结构设计中宜采用的措施
从多层砖混建筑结构中可以看出, 主要的构成部分包括基础部分、圈梁以及梁和板等不同的部分。对于这些部分来说, 需要从其施工的特点入手, 对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明确, 同时还应该根据相关的受力结构找准基础的位置。然后科学地采用施工材料。圈梁结构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类型, 主要是针对一些强震的地带而设计的结构类型。从圈梁本身看, 其功能包含的范围比较广, 不仅可以增强建筑结构的刚性和整体性, 还可以有效的承受墙体的弯曲程度, 另外, 还可以对墙体的裂缝现象进行遏制, 减少墙体结构的裂纹现象。另外, 对于房屋的梁体来说, 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抗震性。
房屋的大梁是建筑结构的重要构件,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起到承重的作用。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建筑结构的特点来进行施工, 需要根据科学的计算来计算出梁柱的极限状态的相关参数, 同时还需要减少结构出现裂缝的现象。另外, 最重要地是需要结合构造的设计结合点来进行具体的建筑施工设计。
在建筑工程进行的过程中, 板结构也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建筑构件的类型, 另外, 板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墙体的稳定, 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在进行板的设计的过程中,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介绍:第一, 需要对板体的受力情况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 另外, 还需要对单向板和双向板的结构进行明确。第二, 应该对双向板的受力情况进行明确。第三, 应该对板梯的分布筋和构造筋的面积进行适当地计算。
3多层砖混结构建筑施工中易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钢筋在施工中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钢筋在施工中易产生纵向钢筋错位、钢筋搭接不规范、钢筋捆绑松散、钢筋加密不规范、钢筋弯钩长度和角度不规范、钢筋拉结筋摆放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必须及时解决, 以保证建筑的施工安全与质量。
纵向钢筋的错位是由于对柱内筋定位放线时偏离了设计位置, 或者产生了砖砌体预留柱位的上下层的位置偏差。其结果将会严重影响抗震性, 所以解决的措施是有效地对钢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包括控制钢筋的构造柱在施工中的垂直度, 并且在砌筑的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垂直度, 并随时调整已捆扎的钢筋笼, 可用柱体与砌体的拉结钢筋来进行固定。
3.2混凝土在施工中易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混凝土在施工中易产生骨料选配、混凝土的坍落度、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以及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容易造成骨料体积过大而出现混凝土不密实和断条现象的发生, 如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求控制在50-70mm之间, 也有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流入到马牙槎洞内。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与砌体结合。但在实际施工中, 由于混凝土坍落度太小、流动性不好, 而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出现了空洞, 如表面出现麻坑窝面等, 甚至出现“烂根”的现象。根部清理不净会破坏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而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会造成暗缝内伤的现象。解决的办法首先要采取对混凝土进行有效控制。具体措施为按照设计规格对骨料进行筛选或在建筑市场上选购合适的骨料。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时, 必须对混凝土浇筑方式严格控制, 认真按照建筑工程规范来进行。
3.3砌体在施工中易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砌体在施工中易产生马牙槎留设不规范、砌体砂浆不清理等问题。马牙槎的功能是增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的有效结合, 以增强砖混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解决的措施是应保证构造柱的轴线与墙体轴线一致, 结构应对位。严格控制砌体的垂直度, 留设马牙槎应该遵守规范要求, 对马牙槎处的砌筑砂浆应保证密实和饱满。保持砖模的表面清洁, 对挤揉出来的砂浆应用工具随手清除, 防止凸出的砂浆被“吃”进构造柱内。
4结论
以上指出和研讨的问题都是多层砖混建筑房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因此常常不被重视。但是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给建筑工程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
摘要:对于多层住宅来说, 建筑结构主要是以砖混结构为主,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其称为砌体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就是在建筑结构的中心部分设置一定的承重结构, 承重结构主要是以竖向结构为主。而且在实际的施工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墙体结构和附壁柱都是采用砖体和砌筑的形式为主。另外, 主要是以梁柱结构为主, 同时钢筋混凝土也是比较常见的砖混结构之一。本文中, 笔者主要对这一施工结构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 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多层砖混结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高芳, 张玲, 王玉孔.砖混住宅常见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河南水利, 2002 (5) .
[2]崔北峰.关于砖混住宅设计的探索[J].当代建设, 2003 (6) .
[3]刘清平, 于改花.多层砖混住宅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处理[J].建筑工人, 2004 (6) .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 篇3
1 重视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只有保证了这种规整性才能才能增加抗震的能力。保证了房屋的平台规整性,就保证了结构的质量和刚度,保证了地震过程中不会发生扭转效应。
对于建筑立面,应最大限度的使房屋的重心降低,不要头重脚轻,同时为防止地震时产生鞭梢效应,建筑立面应避免错落,其突出部分不要过高。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符合建筑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建筑平面和立面应尽量简洁、有规则,使结构的质心与刚心尽可能保持一致;若无法避免不规则,则应注意增设防震缝或分成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来设计。总之,尽可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2 控制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
每有地震发生时,砌体房屋的高度越高,层数越多,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也就越大。这是由于房屋楼盖的重量占了房屋总重的一半,层数越多,房屋受侧向地震的作用力及底部的倾覆力矩也越大,因此在设计房屋时,为了有效减小地震对房屋的影响,应减轻房屋自重、在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方面严格控制。因此,针对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和总高度进行合理的规范,确保满足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
3 加强砌体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
砌体房屋是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它由纵、横向承重构件及楼盖组成的,建筑的抗震能力是由空间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必须加强空间整体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而楼盖的作用是把地震作用力合理的分配给抗侧力构件,让侧力构件发挥各自抵抗形变的能力。现在的楼盖和房板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水平方向上的刚度较大,整体性能较好,能够有效消除滑移和散落的问题,并因其具有一定传递水平力的作用,故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作为抗震构件是较理想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来浇筑楼盖和房板,对砌体房屋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另外,在合适的位置增设钢筋构造柱和钢筋配置梁,不仅可以消除散落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房屋的稳定性,达到改善砌体房屋抗震能力的目的。
4 砌体房屋在纵向和横向墙体上的合理布置
针对房屋的结构问题来说,不同的结构承重方式也不同,多层砖混合结构的房屋,在承重结构应选择纵横墙混合的承重方式,在空间上两者需对称布置,同一直线上的墙体,其宽度要均匀,若纵墙无法贯通,应采取措施加强纵横墙的交接处,如增加构造配筋,增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纵墙承重或横墙承重的多层砌体房屋,两种方式在非承重的方向上,对墙体都起不到约束的作用,相差距离较大,让空间整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和稳定性降低,强震下无约束的墙体因失去稳定性而受到破坏,失去稳定性的房屋被破坏得更严重。
纵墙和横墙混合承重,通过对限纵、横墙在侧向发展空间的限制,加强空间整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抗震的能力。
5 规范设置砌体房屋的圈梁和构造柱
对数次的地震灾害研究调查表明,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是一种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且经济性较高。由于圈梁具有对构成整体箱形结构的楼盖与纵横墙的约束作用,能有效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各墙体充分发挥抗震能力,从而降低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同时,圈梁设置在屋盖和基础顶面处,可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地基不均匀下沉。
因此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设置砌体房屋的圈梁:现浇圈梁必须是闭合的,若没有则应进行搭接使之闭合,且其截面高度应大于120m m,设置时应与预制板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将圈梁水平设置在砌体房屋的楼板边沿处,这时圈梁是作为边缘性的构件,具有加强内外墙连接性,且水平面内约束楼盖、屋盖的作用,使得房屋的整体稳定性得到提高;而圈梁和构造柱共同设置时,则是在竖向平面内约束墙体,减小裂缝和水平面间的夹角,使墙体裂缝只在两道圈梁之间沿伸,增加墙体整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对墙体的结构方面进行改善,确保墙体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卫东, 王勇.浅议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J].山西建筑, 2005.
[2]王亚刚.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多层砖混住宅建筑 篇4
1 结构性裂缝
1.1 产生原因
结构性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类型:设计方面, 由于设计不当原因导致的墙体裂缝, 具体包括设计差错、结构荷载计算遗漏、构造不合理等原因。房屋设计是房屋施工的前提和基础, 合理的房屋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墙体裂缝, 不合理的房屋设计削弱了砌体的整体承载能力。墙体内的管线埋设, 采用包心砌法, 这些减少了砌体截面面积, 破坏了砌体整体性, 最终降低了砌体承载能力。施工材料方面, 由于施工中偷工减料, 使用不符合规定劣次施工材料, 如砖及砂浆强度等级低等造成组砌砂浆不饱满, 砌筑砂浆不饱满, 组砌不符合要求, 从而影响砌体承载能力。使用不当, 在日常使用当中, 由于房屋都有其专门的设计用处, 在日常使用私自改变房屋用途, 加大房屋使用荷载, 增加振动力, 也有可能对墙体产生影响。
1.2 裂缝防治措施
1.2.1 进行合理施工设计。
使得建筑物有一个合理的截面荷载能力, 针对荷载较大而建筑物截面相对不足这一问题时, 可通过提高砖和砂浆强度等级的办法来增强荷载力, 也可通过采用配筋砌体或在大梁、屋架支座处设计钢筋砼垫块的方式来增强荷载力。
1.2.2 卸载。
针对荷载过大而砌体强度相对较低时, 对已经产生裂缝的墙体, 可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砼梁来减轻下部的压力, 或减轻上部结构进行拆除以减轻其自重, 也可以在原有大梁下设置砖墙、砖柱, 承接上部传下来的荷载, 使裂缝墙体免受更大的压力。
1.2.3 结构加固补强。
对于荷载过大致使墙体已经产生裂缝的情况下, 由于截面较小而产生的承载力不足问题, 可对产生裂缝的墙体加大其截面尺寸, 从而增强其承载力。具体措施有:增设附壁柱;在已列砌体外灌注钢筋砼夹板;将已经出现裂缝的砖墙改为钢筋砼墙、柱等。
2 温差裂缝
温差裂缝一般是指随着温度的变化裂缝的宽度有所增减的房屋裂缝。温差裂缝产生的位置一般在房屋顶层端部或门窗洞口部位, 并呈对角、八字形状, 形状特征是上宽下窄。
2.1 产生原因
2.1.1 粘土砖砌体与砼物理性能的差异。
由于砼与砖砌体两者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 砼的为:10×10-6) , 砖砌体的为5×10-6。在温度的作用下, 砼产生的热胀冷缩变形比砖墙产生的热胀冷缩变形大, 这种情况将会导致二者之间有产生相对位移, 使建筑物截面突变, 从而使房屋端部砖墙产生内在的拉力和剪力, 产生裂缝。
2.1.2 施工不当。
裂缝的产生与施工质量有着一定的关系, 施工质量较好, 砌体的强度高, 相应的抗拉、抗剪能力就较强, 裂缝就不易产生或较为轻微, 反之, 裂缝则有可能比较严重。
2.1.3 温差大小是裂缝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当建筑物受热不均, 亦可产生裂缝。
裂缝的大小一般与温差成正比, 温差越大裂缝较大, 反之温差减小裂缝也随之减小;屋面保温隔热差的裂缝较大, 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裂缝小。
2.2 防治措施
2.2.1 对建筑物做好隔热处理。
可在钢筋砼屋盖上设置良好的架空保温隔热层。防止建筑物因受热不均而引起温差裂缝。
2.2.2 减少屋面伸缩间距。
一般每隔6m设置柔性分格缝, 屋面圈梁伸缩缝的间距一般不宜超过30m, 在预制屋面板的板边圈梁、墙体之间留出适当的伸缩缝, 以便砼构件自由伸缩。
2.2.3 在房屋墙顶与两端屋盖之间设置水平活动缝, 一般用1:3石灰砂浆进行浇注。
3 地基沉降裂缝
地基沉降裂缝一般是指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匀而引起的墙体裂缝。这种裂缝一般产生在房屋的底层, 高则可达到一到两层, 裂缝的形态是下宽上窄, 严重时可导致房屋倾斜等问题。裂缝一般在房屋端部、门窗洞口对角产生斜缝、八字缝及水平包角缝, 该种裂缝随着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加剧, 逐渐延伸。
3.1 产生原因
通过分析研究得知, 地基沉降裂缝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地基土质软硬不均, 当建筑物占地较大地基地质不均时, 随着建筑物的增高, 在强大压力之下则可能由此而产生沉降。地基处理不当, 建筑物自身有着极大的重力, 对地基有着较大的附加应力, 施工前应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 对于变形较大的软弱地基要进行加固处理, 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另外, 由于地下水不稳定原因亦可引起地基沉降不均。周围某些环境的变化如抽地下水, 自然降水等原因, 导致地下水位变化, 水位升高或降低等均可导致地基沉降不均。
3.2 防治措施
3.2.1 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比例, 使建
筑物不应过大, 建筑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 纵墙拉通, 避免转折多变。建筑立面尽量保持持平, 尽量避免高低落差, 门窗不应开设过大, 这样会降低墙体的承载力。使房屋建筑刚度中心与质量重心保持一致,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房屋自身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3.2.2 使新旧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
样可以避免新建房屋在原来既有应力的基础上对地基产生新的附加应力而引起不均匀沉降。
3.2.3 增强门窗洞口抗拉抗剪的强度。
由于门窗的开设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砌体的承载力, 针对这一情况可在门窗洞口两边设置钢筋砼门框, 并可在砌体内配置适量钢筋。
3.2.4 对房屋进行正确使用, 避免因房屋
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裂缝, 由于房屋的承载力都是按照一定的使用功能设计的, 若超过这个限度, 则有可能对房屋造成不必要的损坏。房屋竣工后, 不宜随意改变、增大使用荷载或任意加大地面厚度。
4 结语
综上, 砖混多层结构建筑砌体开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防治措施也不局限于以上。随着建筑种类的增加及新型施工材料的研制, 房屋砌体裂缝问题会有所改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 文章写作不到之处望行业同仁多多指正, 在今后的时间里亦会再接再厉, 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争取为我国在砖混多层结构建筑砌体开裂防治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建筑物由于长期使用及风吹日晒, 加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蚀, 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开裂、毁损、脱落等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 以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防治为研究主体, 分别从地基不均匀沉降, 温差, 结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墙体,开裂,防治
参考文献
[1]燕锐, 艾忠秋.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17期.
[2]杨宇.墙体砌筑后出现裂缝及控制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年02期.
[3]胡武国.浅谈多层住宅墙体裂缝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年06期.
【多层砖混住宅建筑】推荐阅读:
多层砖混建筑08-01
多层住宅建筑10-11
多层民用住宅建筑07-21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11-14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09-07
砖混结构住宅设计12-16
砖混建筑的裂缝与防治09-07
多层住宅09-19
多层住宅排水工程10-16
多层住宅工程裂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