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设计技术

2024-10-12

砖混结构设计技术(通用12篇)

砖混结构设计技术 篇1

1

对首页结构说明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2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2.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尽量采用宽板,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现浇板带宽最好≥200 (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配双向Φ6@250,混凝土C20。

2.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 (一般跨度小于6.6m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m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

2.3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梁。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4m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较大洞口两侧宜加构造柱(2.4m以上)。

2.4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当有大梁压在过梁上时,过梁一般用较大截面,兼梁垫用。过梁支承长度改360,并应验算过梁下砌体的局部承压。360墙可用一120矩形过梁加一120带挑沿过梁。

2.5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

2.6楼梯布置。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3重点注意

3.1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大开间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小进深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建筑的走廊宽度不计入房间宽度。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要求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3.2雨蓬、阳台、挑沿及挑梁的抗倾覆验算,挑梁入墙长度为1.2L(楼层)、2L(屋面)。大跨度雨蓬、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3梁支座处局部承压验算(尤其是挑梁下)及梁下梁垫是否需要(6m以上的屋面梁和4.8m以上的楼面梁一般要加)。支承在独立砖柱上的梁,不论跨度大小均加梁垫。与构造柱相连接的梁进行局部抗压计算时,宜按砌体抗压强度考虑。梁垫与现浇梁应分开浇注。局部承压验算应留有余地。

3.4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应验算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3.5较高层高(5m以上)的墙体的高厚比验算,不能满足时增加一道圈梁。

3.6楼梯间和门厅阳角的梁支撑长度为500,并与圈梁连接。

3.7验算长向板或受荷面积较大的板下预制过梁承载力。

3.8跨度超过6m的梁下240墙应加壁柱或构造柱,跨度不宜大于6.6m,超过时应采取措施。如梁垫宽小于墙宽,并与外墙皮平,以调整集中力的偏心。

3.9当采用井字梁时,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周边一般加大截面的边梁或构造柱。

3.10问清配电箱的位置,防止配电箱与洞口相临,如相临,洞口间墙应大于360,并验算其强度。否则应加一大跨度过梁或采用混凝土小墙垛,小墙垛的顶、底部宜加大断面。严禁电线管沿水平方向埋设在承重墙内。

3.11电线管集中穿板处,板应验算抗剪强度或开洞。竖向穿梁处应验算梁的抗剪强度。

3.12构件不得向电梯井内伸出,否则应验算是否能装下。

3.13验算水箱下、电梯机房及设备下结构强度。水箱不得与主体结构做在一起。

3.14当地下水位很高时,砖混结构的暖沟应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沟,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室内暖沟。有地下室时,混凝土应抗渗,等级S6或S8,混凝土等级应大于等于C25,混凝土内应掺入膨胀剂。混凝土外墙应注明水平施工缝做法(阶梯式、企口式或加金属止水片),一般加金属止水片,较薄的混凝土墙做企口较难。

3.15上下层(含暖沟)洞口错开时,过梁上墙体有可能不能形成拱,所以过梁所受荷载不应按一般过梁所受荷载计算,并应考虑由于洞口错开产生的小墙肢的截面强度。

3.16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的构造柱应向下延伸一层,不得直接锚入顶层圈梁。错层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出屋面的烟筒四角应加构造柱或按97G329(七)P3地震区做法。女儿墙内加构造柱,顶部加压顶。出入口处的女儿墙不管多高,均加构造柱,并应加密。错层处可加一大截面圈梁,上下层板均锚入此圈梁。

3.17砖混结构的长度较长时应设伸缩缝。高差大于6m和两层时应设沉降缝。

3.18在地震区不宜采用墙梁,因地震时可能造成墙体开裂,墙和混凝土梁不能整体工作。如果采用,建议墙梁按普通混凝土梁设计。也不宜采用内框架。

3.19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如建筑方案为两端较大体量的建筑中间用很小的结构相连时(哑铃状),此时中间很小的结构的板应按偏拉和偏压考虑。板厚应加厚,并双层配筋。

3.20较大跨度的挑廊下墙体内跨板传来的荷载将大于板荷载的一半。

砖混结构设计技术 篇2

具体步骤正如进入程序时所出现的菜单次序一样: 一: 第1步:“轴线输入”

是利用作图工具绘制建筑物整体的平面定位轴线。这些轴线可以是与墙、梁等长的线段也可以是一整条建筑轴线。可为各标准层定义不同的轴线,即各层可有不同的轴线网格,拷贝某一标准层后,其轴线和构件布置同时被拷贝,用户可对某层轴线单独修改。第2步:“网点生成”

是程序自动将绘制的定位轴线分割为网格和节点。凡是轴线相交处都会产生一个节点,轴线线段的起止点也做为节点。这里用户可对程序自动分割所产生的网格和节点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审核和测试。网格确定后即可以给轴线命名。删除不无用的节点。第3步:“构件定义”

是用于定义全楼所用到的全部柱、梁、墙、墙上洞口及斜杆支撑的截面尺寸,以备下一步骤使用。

第4步:“楼层定义”

是依照从下至上的次序进行各个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凡是结构布置相同的相邻楼层都应视为同一标准层,只需输入一次。由于定位轴线和网点业已形成,布置构件时只需简单地指出哪些节点放置哪些柱;哪条网格上放置哪个墙、梁或洞口。注意:1构造柱布置,构造柱的设置位置应符合相应抗震规范;

2、墙体布置,墙体布置完毕后,荷载不必再输入,系统自动计算墙体荷载;

3、门窗洞口布置,注意洞口大小尺寸(厨卫门宽800mm、卧室900、大门1000,门高2.1米;窗户一般高1.8、1.6米,宽1.5米,满足窗地比即可。洞口设置时至左右节点距离应加以设置。避免洞口超过墙)

4、阳台或者要布置预制板但又不是规则闭合矩形的位置加设梁,此梁按主梁布置,相应的荷载设置也应布置。第5步:“荷载定义”

是依照从下至上的次序定义荷载标准层。凡是楼面均布恒载和活载都相同的相邻楼层都应视为同一荷载标准层,只需输入一次。

荷载输入-恒活设置时,选择自动计算现浇板自重

注意:

1、楼面恒载,根据楼面做法,经计算一般取1.0到1.2,卫生间加做防水后取1.6左右。楼梯处取梯段板及踏步换算厚度后,乘以相应容重加上粉刷层容重,为4.5左右。预制板恒载为3或2.96(自重2+粉刷0.4+做法0.6)顶层楼面恒载加大,2.2考虑保温隔热。

2、楼面活荷载查荷载规范。

3、梁间恒载,阳台挑梁3.5(阳台高1.05到1.1米不等,乘以容重,加上做法,窗户玻璃重),边梁高度与挑梁一致,但宽度减小。若跳梁宽度240,边梁150即可。第6步:“信息输入” 是进行结构竖向布置。每一个实际楼层都要确定其属于哪一个结构标准层、属于哪一个荷载标准层,其层高为多少。从而完成楼层的竖向布置。在输入一些必要的绘图和抗震计算信息后便完成了一个结构物的整体描述。修改相应本层信息及参数 两保护层厚度25即可。

第7步:“保存文件”是确保上述各项工作不被丢弃的必须的步骤。

执行计算后,抗震及抗压计算不满的地方,加大砂浆砌体编号或修改没窗洞口尺寸。边梁,挑梁自行配筋。

预制板摆放,跨度不大于4.2米。沿长向布置。顶层楼板为满足防水要求一律现浇。

二.主菜单项目2运行完后,产生的文件是TATDA1.PM,LAYDATN.PM。这两文件是描述各层布置并与本CAD系统其它功能模块接口的重要数据文件。屏幕上出现四个选择菜单: 0.本菜单不是第一次执行

当本项工程以前已执行过主菜单二,且没有再执行主菜单A与一,对结构布置修改时,选择0,这时可对已布置过的次梁楼板等进行修改补充。用于反复进入主菜单二。1.本菜单是第一次执行

当执行完主菜单A与一,且第一次执行主菜单二时,必须选择1,程序建立一个新的数据结构。

如已经执行过主菜单二建立了各层次梁楼板的数据,这次再选择1,则已输入的次梁楼板数据被清除,必须重新输入。

2.执行完主菜单一并保留以前输入的次梁楼板信息

当已输完次梁楼板,但又需对结构布置修改而执行完主菜单A与一,为保留前次输入的次梁楼板数据,可选择2。

注意:对层间梁的信息不能保留,需由用户再作补充。3.读修改过的CLLBDK.PM文件输入次梁楼板洞口

有时可通过修改已建立好的CLLBDK.PM文件来修改次梁或洞口布置,可选择3。

键入1后,若各层平面上有墙输入,则屏幕提示墙体材料是什么,是砼则键入1,是砖则键入0,这数据是表示全部或大部分的墙体材料,局部的改动可通过菜单进行。

本节的大部分操作是以房间为单元进行的,房间的划分和编号由程序自动进行,程序把由墙或梁围成的每个平面闭合形体作为一个房间,房间编号无规律,在有房间的地方才能布置次梁、予制板、开洞口等,房间内的荷载可从楼板自动传递给周围杆件,程序先隐含每房间内设一定厚度的现浇楼板。不闭合的区域不能形成房间,如悬挑梁外未用拉梁封闭形成开口区域时不能形成房间,无房间的区域内无现浇板,不能在上布置次梁予制板等,上面也无荷载可传。但悬挑板上的荷载可传到与其相邻的构件上。

房间分为矩形房间和非矩形房间,目前版本有些功能如楼板开洞和铺予制板还不能在非矩形房间进行。每层平面房间总数限于900个,每个房间周边的杆件数量不宜大于150个,超过此数时,宜设拉梁把房间划小。

这些操作在自下而上的各标准层中逐层进行。

执行过的菜单内容均会保留在计算机中,再重新键入某菜单时可对其内容任意修改、增加或删除。以后再重新执行主菜单第2项时显示:本工程次梁楼板信息是第一次输入吗?后键入0,则可对原先输入的任一结构标准层的次梁楼板信息调出图面来审核或修改。

三.楼板开洞

程序只能在矩形房间内的楼板上开洞。每个房间内的洞口不能大于七个。

布置洞口的操作:

1.提示:洞口所在房间号?

按图上提示的房间号键入需开洞的房间号,也可移动光标直接在屏幕上点取需要开洞的房间位置。该房间中有圆圈加亮,表示选中。2.提示:有几个洞口?

键入洞口数量N。

以下 3、4 反复操作N次。

3.提示:方洞左下角(或圆孔中心)坐标?

该坐标是指以房间左下角纵横轴线交点为原点的X,Y坐标。4.提示:方孔宽、高(B、H)或圆孔直径-D?

若为方孔,键入宽、高二数。为圆孔则键入直径一个数,但在D前一定要加个负号。注 意:

(1)某房间部分为楼梯间时,可在楼梯间布置处开设一大洞口。某房间全部为楼梯间时,也可点菜单4,修改板厚时将该房间板厚修改为0。

(2)房间内所布的洞口,其洞口部分的荷载在荷载传导时扣除。但房间板厚为0时,程序仍认为该房间的楼面上有荷载。五.修改板厚.设悬挑板,砖混圈梁

PKPM设计砖混结构住宅的步骤:

先在PMCAD中建模,在参数修改时需选择砖混结构,其可以进行板的配筋计算,抗震验算和圈梁设置。砖混结构中的梁可以用连梁计算:在PMCAD中点取,形成PK文件以后,退出PMCAD,进入PK,可以进行梁的计算。梁也可以在sat8中计算,计算时注意把支撑在墙上的梁支座该为铰接。若局部承压不满足,尚需要加设梁垫。基础用JCCAD进行计算并设置地圈梁,一般都是采用墙下条基,但需要注意的是,构造柱需要选择为无基础柱。

砖混结构住宅中的“砖”,指的是一种统一尺寸的建筑材料,也有其他尺寸的异型粘土砖、如空心砖等。

“混”是指由钢筋、水泥、砂石、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料,包括楼板、过梁、楼梯、阳台、排檐。这些配件与砖做的承重墙相结合,可以称为砖混结构住宅。由于抗震的要求,砖混住宅一般在5层、6层以下。

砖混结构一般指把砖砌体用作内外承重墙或隔墙,楼盖、屋盖、梁、柱(也可是砖柱)是钢筋混凝土作用在墙柱上的荷载,主要是由梁板传来的屋盖、楼盖上的活、恒荷载,它通过墙柱基础传到地基。作用在纵墙上的水平荷载(如风荷)一部分直接由纵墙传给横墙,另一部分则通过屋盖和楼盖传给横墙,再由横墙传至基础,最后传给地基,承重墙的厚度及长度是根据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通过计算来确定的。

砖混结构住宅设计浅析 篇3

关键词:砖混结构内容设计

0引言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粘土砖,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可以这样说,砖的形状越规则,砂浆的强度越高,灰缝越薄越均匀,砌体的强度就越高,房屋的耐用年限就越长。

1砖混结构住宅的内容及其优点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粘土砖,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可以这样说,砖的形状越规则,砂浆的强度越高,灰缝越薄越均匀,砌体的强度就越高,房屋的耐用年限就越长。

砖混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②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③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④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⑤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因而在住宅建设中运用得最为普遍。

2具体内容如下:

2.1各层的结构布置,包括:①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②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③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梁。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④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⑤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阳台的门联窗处窗台应使用轻体材料砌筑,方便以后装修时凿掉。

2.2基础平面:①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大于2米,部分地区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②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⑧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但其内有暗梁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④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2.3暖沟及基础留洞:①沟盖板在遇到楼梯间和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②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③基础留洞大于400的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④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⑤首层有门洞处不能用挑砖支承沟盖板。⑥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2.4楼梯:①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②两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长度约等于600。幼儿园楼梯踏步宜120高。③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门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1/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

2.5关于墙体问题: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项层,为防止墙体裂缝,可采取如下措施: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圈梁加高,纵筋直径加大。架设隔热层,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小截面的墙(<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注意:在砖混结构中(尤其是3层及以下),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既有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分析 篇4

1 砖混结构抗震鉴定方法

在地震作用下,房屋的破坏情况随结构类型和抗震构造措施的不同而不同,破坏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结构和构件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另一种是由于构件间连接不牢引起的破坏。因此抗震鉴定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主要以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主要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对多层砌体房屋,按结构体系、房屋整体性连接、局部易损易倒部位的构造及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对整个房屋的综合抗震承载能力进行两级鉴定,具体步骤可参照图1的框图进行。

第一级鉴定分以下两种情况:

1)对刚性体系的房屋,先检查其整体性和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位,当整体性良好且易引起的局部倒塌的部位连接良好时,则直接按房屋宽度、横墙间距和砌筑砂浆强度等级来判断是否满足抗震要求,不符合时才进行第二级鉴定。

2)对非刚性体系的房屋,第一级鉴定只检查其整体性和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位,并需进行第二级鉴定。

第二级鉴定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分析判断:(1)一般需计算砖墙抗震墙的面积率。(2)当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明显不均匀时,按抗震设计规范的方法和要求验算其抗震承载力。

3)房屋的层数在7度、8度、9度时分别超过6层、5层、4层,按抗震设计规范的方法和要求验算其抗震承载力。

当面积率较高时,可考虑构造上不符合第一级要求的程度,利用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来综合评定。

2 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方法

2.1 加普通构造柱、圈梁及钢拉杆

加普通构造柱、圈梁及钢拉杆是对多层砌体房屋普遍采用的一种抗震加固方法,一般其构造柱和圈梁的厚度不小于240mm。这种方法的加固机理主要是对多层砌体房屋的墙体大变形产生约束,使其在遭受地震袭击时,墙体虽严重开裂但不至于马上丧失承载能力而导致房屋的倒塌,提高了砌体房屋耗能能力并改善延性性能,从而保证房屋在大震作用下不倒。

2.2 外加扁构造柱、圈梁及钢拉杆

外加扁柱、圈梁及钢拉杆的加固方法是在前述方法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加固方法,其扁柱、圈梁包括了异型柱(如弧形、T形、L形、三角形等)、异型梁(如弧形、L形、T形等)。由于柱和圈梁的厚度大大减小(一般仅70mm~120mm),而且异型扁构造柱和圈梁又可对原有房屋起装饰作用。这种方法的加固机理与第一种方法相同,如图2所示。

2.3 外加钢筋网及水泥砂浆面层

外加钢筋网及水泥砂浆面层主要是对多层砌体房屋中抗震承载能力不足的墙片进行加固,这种方法是通过外加钢筋网片和高标号水泥砂浆面层来提高墙片的抗震承载能力,从而使房屋在地震时不致破坏倒塌。这是一种主要通过提高墙片的抗剪强度来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如图3所示。这种加固方法适用于原墙无裂缝并以剪切为主的实心砖墙、空心砖墙及240mm的空斗砖墙。这种加固方法对加固厚度较薄的墙和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较低的墙,效果较好。

2.4 粘钢加固

粘钢加固方法是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加固方法,以前主要是被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修复加固,现已被移植用于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中。其主要特点是将薄钢板用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剂直接粘贴在砌体的墙面或砌体墙片的两端,以此来提高墙片的抗剪承载能力和砌体墙片的整体工作能力。这种方法加固速度快,对原房屋住户的影响小,对结构平面布置没有任何影响。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墙片的抗剪承载能力和房屋的整体性来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钢板用结构胶粘贴在墙体上,代替本该有的钢筋混凝土圈梁的作用,用角钢或其它型钢沿房屋竖向粘贴来代替本该有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如图4所示。

2.5 增设抗震横墙加固

砌体结构的层高一般较高,常大于3m,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建筑屋顶采用木屋盖的占相当比例,这些对于纵墙平面外抗震都更为不利,因而,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可适当增设抗震横墙,增强砌体结构的刚度。

2.6 抗震加固技术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就其抗震加固效果来说,加构造柱、圈梁及钢拉杆这两种方法效果最佳,钢筋网加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次之,粘钢加固再次之。如果就其施工方便和对原居住人口影响程度最小考虑,粘钢加固方法最佳,而钢筋网及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和构造柱、圈梁及钢拉杆这两种方法次之。如果从房屋美观考虑,粘钢加固、钢筋网及水泥砂浆面层加固这两种方法较好,加构造柱、圈梁及钢拉杆的加固方法次之。从经济角度出发,粘钢加固费用比其它几种方法要高,但其施工速度快。

3 工程实例

上海浦东新区某教学楼,通过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知,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构造上不满足抗震规范要求,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对其作抗震加固分析。

3.1 第一级抗震鉴定

1)场地地基基础的鉴定

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5度,经现场检查发现地基无严重缺陷,依据抗震鉴定标准场地地基基础可不进行抗震鉴定。

2)结构体系的鉴定

本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房屋宽34m,长68m,建筑总高14m,最大房屋高宽比0.41,总层数2层,刚性房屋,1层、2层楼盖为现浇楼盖,3层为木屋盖,墙体均为黏土实心砖,纵横向混合承重体系。承重砖墙平面布置规则,上下连续,立面无变化,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无刚度突变和质量过分集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均匀。

3)材料强度等级鉴定

砖强度等级经检测评定MU7.5,满足鉴定标准中规定的不宜低于MU7.5的要求。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经检测为Ml,满足规程中规定的不宜低于Ml的要求。

4)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鉴定

窗间墙的最小尺寸500mm,不满足鉴定标准规定的lm要求。

承重外墙至门窗洞口的最小距离2.9m,满足规程中规定1m的要求。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10m,满足标准规定的l lm要求。

5)构造柱圈梁设置情况:未设置圈梁、构造柱。

6)楼板、屋盖的抗震鉴定

1层、2层楼层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3层为木屋架,经检查木屋架有下弦,且每开间都有竖向支撑、木龙骨顶棚,符合鉴定标准要求。

经第一级鉴定发现结构构造上不满足要求,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及砖强度等级均是鉴定标准规定的临界值,故需进行第二级鉴定。

3.2 第二级抗震鉴定

由于本工程砌筑砂浆强度、砌筑砖强度均是鉴定标准规定的临界值,故第二级鉴定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采用底部剪力法验算墙体的抗剪承载力。

1)地震作用计算

计算依据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材料强度值取上节中检测得出的强度代表值。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插入法统一取0.062MPa,经计算纵墙总刚度为5.245E,经计算横墙总刚度4.741E。

2)承载力验算

承载力验算主要选择受地震力比较大和竖向力比较小的墙段进行验算。根据各墙段的高度,将每层所受剪力分配到各墙段上,抗剪承载力验算可按式(1)。

式中,V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自承重墙取0.75,其它取1.0;A为墙体横截面面积;fveA为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下式确定:

式中,fv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为砌体强度正应力影响系数。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纵横墙都有局部承载力不满足的,主要集中在房屋的四角、楼梯间、窗间墙以及内纵墙、局部横墙。故需要对不满足承载力的墙体进行加固处理。

3.3 加固方案

本建筑由于设计时都没有设置构造柱及圈梁,内外墙接搓处也没有设置拉结筋,经抗震鉴定墙体局部抗剪承载力不足。因在使用期间曾用钢拉杆对结构整体进行过一次加固,目前墙体自身承载力与所需要的承载力相差不大。综合考虑加固费用及加固效果和施工操作等因素,最后决定选用增加构造柱法,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法对结构进行加固。上述方法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加固效果可满足工程需要,后期的维护少。具体分述如下。

3.3.1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墙体

考虑到实际墙体的承载力与需要的抵抗承载力相差不是很大,故钢筋网水泥砂浆做法可按构造要求。墙体加钢筋网时,应采用喷涂方法,施工简便,质量也易保证。面层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面层的砂浆强度等级应采用M10,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的厚度为35mm,钢筋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l0mm,钢筋网片与墙面的空隙不应小于5mm,钢筋网的直径为6mm,网格尺寸为300mm×300mm。钢筋网片加强墙体钢筋应每两根竖筋穿过楼板一根,在墙体顶部双面加强墙体的竖向钢筋应焊接闭合。单面加面层的钢筋网应采用直径6mm的L形锚筋,用水泥砂浆固定在墙体上,双面加面层的钢筋应采用直径6mm的S形穿墙筋连接,L形锚筋的间距为900mm,S形穿墙筋的间距为900mm,并且呈梅花状布置。应使钢筋网的竖向筋穿过连接板面上下贯通,至少应有1/3的钢筋穿过;墙体水平钢筋应深入与该墙垂直的墙内,凿洞锚入,使两面拉结牢靠,一般应有不少于1/4的钢筋锚入墙内。钢筋网的横向钢筋遇有门窗洞口时,单面加固肩,将钢筋弯入窗洞侧边锚固,双面加固宜将两侧横向钢筋在洞口闭合。

3.3.2 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由抗震鉴定可知本建筑没有设置构造柱,不满足抗震设计规范构造要求,故应按构造要求设置构造柱。设置部位主要在每根大梁下并与原墙体作可靠拉结。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具体做法: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截面350mm×350mm,配置6根HRB335钢筋。沿构造柱,每1m与墙体进行拉结。用直径6mm的HPB钢筋每lm绕过已清除20mm砖缝砂浆垛进入墙和构造柱拉结,砖缝应用M10水泥砂浆重新勾缝。

3.3.3 木屋架的加固

由检测可知木屋架并没有大的损坏,对现有二角形木屋架杆件和木檩条出现的裂缝全部进行灌胶处理后,沿裂缝(每30cm)加设一道钢箍进行加固处理。

3.3.4 墙加固后承载力验算

影响面层加固后的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上部墙体的压应力、砂浆面层的厚度和抗剪强度、面层中的钢筋配置量及其强度。原砖墙的厚度及其抗剪强度,面层加固后墙体抗剪承载力可按式(3)验算:

式中,Vk为楼层第道墙承受的剪力;σ0为墙在1/2层高处截面的平均压应力;AK为楼层第K道墙在1/2层高处的横截面面积;fvz为加固后墙折算成原砖墙的抗剪强度。

从表1可看出经加固后墙体的抗剪承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双面加固效果明显好于单面加固效果,在实际工程中尽可能使用双面加固,同时也说明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砖墙是可行的。

4 结语

由于老化作用,砂浆强度普遍偏低,另外受当时经济水平及设计水平的限制,近代砖混结构构造上普遍不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故加固重点应放在砌体的承载力和构造上来。从工程实例上看,本工程主要是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及构造不满足要求,未设置构造柱及圈梁纵横墙之间没有拉结。综合考虑加固费用和现有加固方法,加固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和增设构造柱法,并对加固后的墙体抗剪承载力作了计算,经计算加固后的墙体满足抗震设防烈度7.5度的要求。抗震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得到了加强,抗震性能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达到了抗震加固目标。

摘要:对砌体结构的抗震鉴定采用两级鉴定法进行了研究,就目前各种砌体结构加固方法作了介绍和总结,对一实际工程作了抗震鉴定分析,对抗震承载力进行了验算。结合工程特点,提出了加固方法,经加固后墙体抗剪承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加强了抗震构造措施,较大幅度的提高了抗震性能,达到了抗震加固的目的。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检测

参考文献

【1】张有才.建筑物的检测,加固与改造[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敬书.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宋或.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砖混结构墙体问题 篇5

砖混结构墙体问题 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顶层,为防止墙体裂缝,可采取如下措施: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圈梁加高,纵筋直径加大。架设隔热层,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小截面的墙(<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注意:在砖混结构中(尤其是3层及以下),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砖混结构中常见裂缝探讨 篇6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也高,对住房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虽然在一些大的发达城市已经被高层剪力墙结构所取代,但在中小城市多层砖混仍为主要结构结构形式。而裂缝又是砖混结构的一个通病,不但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同时也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使用功能。在目前住房紧张的情况下,砖混结构设计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施工时为了加快进度,裂缝问题尤为突出。分析裂缝产生原因,在今后设计和施工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裂缝产生很有必要。

关键词:砖混结构裂缝

1主要裂缝分类及成因

砖混结构按产生原因分类常见主要裂缝主要有:温度引起的裂缝、砌块干缩引起的裂缝、地基的变形引起的裂缝。

1.1温度引起的裂缝

1.1.1内外纵墙和根墙的“八”字形裂缝这种裂缝多出现在每片墙体的端部,而且集中出现在门窗洞口的角部,呈“八”字形。当温度升高时,屋面板伸长比相应砖墙伸长大,使项层墙体因屋面板的推力作用受拉和受剪。拉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情况大体是:房屋平面中间为零,两端最大,因此墙体的两端部位大多出现“八”字形裂缝,屋面保温隔热层的质量越差,屋面板和墙体的相对位移越大,裂缝越明显,内纵墙和根墙在室内与屋面板之间的温差比相应的外纵墙和山墙与屋面板之间的温差大,所以屋内墙体裂缝比外墙重。

1.1.2窗户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当房屋的长高比较大,而且室内空间比较宽敞高大的房屋,顶层外墙常在窗台部位出现水平裂缝,窗口出现对角斜裂缝。当温度升高后屋面板伸长对墙产生水平推力,使窗台部位的墙体内侧向外扩展,外墙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发生侧向弯曲而导致开裂。

1.1.3屋面板下面的外墙水平裂缝和外墙阳角的包角裂缝这种裂缝出现在屋机板底部,顶层QL底部墙体,门过梁上部墙体,裂缝有对贯通墙厚。当升温时,屋面板对顶层QL及墙体产生推力,降温时,屋面板对墙体产生拉力,墙体抗拉强度不能抵抗水平剪力而导致墙体开裂。

1.1.4女儿墙裂缝不少房屋女儿墙连成后发生倒向弯曲,女儿墙的根部和平屋顶面交接处墙体外凸或女儿墙外倾,造成女儿墙开裂,房屋的短边裂缝比长边明显。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钢筋砼屋盖和屋面的水泥砂浆面层,在气温升高后的伸长比砖墙大,砖墙相对阻止屋盖结构和水泥砂浆面层伸长,因此屋盖结构和砂浆面层对墙体产生推力导致女儿墙开裂,温差越大房屋越长,面层砂浆越密越厚,这种推力越大,墙体开裂越严重。

1.2砌块干缩引起的裂缝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相对很小,但变形完成比较快。粘土砖随含水率的增加而膨胀,在含水率降低时砖不会收缩,即这种膨胀不会因为在大气温度中变干而收缩。砖中的含水量取决于原材料的种类和烧制温度范围,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满足了龄期的砖,一般不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当砖从窑中取出时尺寸最小,然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膨胀,即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当砌体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它开始膨胀,在开始的几个星期内膨胀最大,膨胀会以很低的速率持续几年,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

1.3地基的变形引起的裂缝房屋下面的地基承受整幢房屋的荷载而产生压缩变形,房屋随之沉降。当地基土层不一致或土层一致而上部荷载不均匀时,结构物刚度差别悬殊时,地基就产生不同的压缩变形而形成不均匀沉降,使房屋的墙体中产生弯曲和剪切引起的附加应力。当差异沉降较大时,墙体内产生的拉应力将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墙体中会出现裂缝。地基、基础、建筑物构成了一个整体、共同工作,其内力和变形形态与土的性质、建筑物与地基的刚度、基础与建筑物的尺寸形状、材料的弹塑性性质、徐变等影响因素有关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裂缝随时间长期变化,裂缝宽度较宽,有时宽至数厘米。地基变形裂缝主要分为剪切裂缝和弯曲裂缝,常见的有八字裂缝和斜向裂缝,多出现在房屋中下部且发生于房屋中下部的裂缝较上部宽度大。

2预防裂缝的措施

2.1防止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砌体结构开裂,宜采取下列构造措施:

2.1.1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第6.3.1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顶层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宜控制在10~16m。

2.1.2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以减少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达到减少屋盖温度变形总量,减轻板(梁)、墙交接面变形裂缝灾害的目的。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屋面由平顶改成坡顶,并从建筑功能考虑,充分利用坡顶层,提高使用率,减少建设单位或开发商成本。

2.1.3改进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组砌按规范接槎,砌筑砂浆必须饱满,加强墙体的整体性。顶层砌体及女儿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2.1.4顶层砌体门、窗洞口加小构造柱、小圈梁,与建筑物构造柱、圈梁连接为整体,以改善应力集中现象,以强度、变形性能优于砌体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抵抗温度应力,减轻顶层端部门窗洞口开裂现象。

2.2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

2.2.1选用干缩值低的墙材。控制砌筑时材料的含水量(先让材料干缩后砌墙)。采用低强度砂浆和长度小的砖块,可以避免砖块的断裂,并将细小裂缝均匀分散到各个垂直的灰缝隙中,避免变形和应力集中,累加出现大裂缝;

2.2.2面积较大的墙体采用在墙体内增设构造梁柱的构造措施。如墙体长度超过5m,可在中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当墙体高度超过3m(120mm厚墙)或4m(≥180mm厚墙)时,须在墙中腰处增设钢筋混凝土腰梁,或设置伸缩缝:

2.2.3正确掌握各种砌块使用时的含水率。砌体在生产储存期、运输、现场堆放等均要防止被水浸湿,雨季还应做好对砌块和砌体的遮盖。施工时,一般提前1~2d洒水稍作湿润。砌块含水深度以表层8mm~10mm为宜;

2.2.4构造措施有根据不同砌体材料设置控制缝、设置灰缝钢筋、在墙体中设置配筋带等。

2.3防止主要由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应以预防为主,可采用下列措施

2.3.1建筑物的平面、体型尽量简化、力求简单;

2,3.2合理设置沉降缝,在建筑物平面转折处、建筑高度荷载突变处、结构类型不同处以及地基土软硬交界处设置沉降缝;

2.3.3减轻结构自重;

2.3.4增强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设置封闭圈梁和构造柱,特别是增强顶层和底层圈梁,合理布置纵横墙,采用整体性好、刚度大的基础形式,大跨度窗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梁并根据规范要求在窗洞两侧增加构造柱等。

某砖混结构住宅加固技术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城镇及村镇在役建筑主要为砖混结构, 原因在于该结构体系成本低, 容易取材, 结构设计相对简单, 且能够满足多层设计要求。但砖混建筑材料属于脆性材料, 抗震性能较差, 而早期一些砖混结构设计时一般未考虑地震作用。随着近几年地震频发, 规范对建筑抗震要求提高, 已有砌体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抗震要求, 以致多数砖混建筑存在不安全因素, 急需进行加固。鉴于此, 我国建设部门颁布相应加固规范来提高抗震标准。本文根据新的抗震要求, 对某砖混工程进行加固研究, 分析加固效果。结合实际工程增设构造柱, 并增设板墙加固砖混结构, 为类似砌体结构加固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该房屋建于1985年, 5层砖混结构住宅楼, 层高3.3 m, 建筑设防烈度7度 (0.15g) , 建筑场地为Ⅲ类, 丙类设防, 主要承重墙体为240 mm厚普通粘土砖砌体, 楼面、屋面为预应力空心板。屋顶挑檐采用预制平板悬挑, 楼梯和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 楼梯采用墙内悬挑踏步, 基础采用墙下条基。

1.1 资料查阅及现场勘查

通过对原始资料查阅及现场勘查发现, 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 被鉴定房屋的圈梁及构造柱的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的要求。2) 单元入口处的雨篷及楼梯休息平台的横梁损坏较为严重, 混凝土产生酥裂, 钢筋锈蚀较为严重, 雨篷部分已掉落。3) 阳台边梁混凝土产生多条水平裂缝, 钢筋锈蚀。4) 屋顶挑檐混凝土酥裂, 钢筋锈蚀。5) 被鉴定房屋的北纵墙东侧位置产生斜向裂缝, 裂缝宽约5 mm, 长1.5 m~2.0 m。从裂缝的位置, 走向分布分析, 被鉴定房屋基础产生了不均匀沉降变形。6) 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产生了顺长板缝, 显示预制板产生了挠曲变形。7) 屋面的保温层和防水层损坏, 室内可见明显的渗漏痕迹。局部抹灰层已粉化。

1.2 抗震鉴定

根据国家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第1.0.4条、第1.0.5条, 该建筑属于B类砌体房屋, 应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两级鉴定。又根据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鉴定房屋的安全性评级为Cu级, 被鉴定房屋的可靠性评级为Ⅲ级。

1.2.1 第一级鉴定

根据国家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5.3.1~5.3.11条, 该房屋平面有凹凸, 尤其对于转角部位抗震不利, 需采取加强措施。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及高宽比满足规范要求;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砖强度MU10>MU7.5, 砂浆M5>M2.5, 满足要求;房屋的整体性连接较差, 构造柱仅在房屋四角设置, 且仅沿外墙设置圈梁。因此, 构造柱、圈梁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局部倒塌的部件如挑檐、雨篷损坏严重, 承重门窗间墙最小宽度小于0.8 m。

根据以上鉴定结果, 本工程不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 应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

1.2.2 第二级鉴定

采取综合考虑构造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 体系影响系数由于构造柱设置不满足乘以系数0.9, 抗震承载力调整折减系数取0.85。根据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第5.3.18条进行加固鉴定。采用PKPM鉴定加固模块计算, 如图1所示, 轴 (1) , 轴 (6) , 部分窗间墙段以及挑梁下墙段等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 不满足鉴定要求, 故需要采取加固措施。

2 加固后抗震计算

针对以上问题, 加固方案原则是先整体后局部, 并且根据原结构特点进行对称布置。沿外纵墙及东西山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板墙, 提高整体结构刚度;内部在尺寸较小的窗间墙、局部承压较大部位墙段, 增设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后, 抗震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粗实线表示板墙加固部位。加固后, 原结构抗震、抗压承载力不满足墙段, 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对其中山墙一个抗力效应比最小为0.81的墙肢进行加固前后抗剪、抗压承载力对比,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 采用板墙加固后, 抗剪、抗压承载力至少可以提高2.5倍, 如图3, 图4所示, 在荷载不变情况下, 板墙能提高该段墙体的抗剪承载力2.58倍, 能提高抗压承载力接近3.1倍, 使原墙段抗剪、抗压承载力达到加固设计要求。同理, 其他墙段在进行加固后都能满足抗剪、抗压承载力要求。

采用本方案进行加固后, 使原水平作用由板墙和原墙体共同承担, 而且结构在进行剪力分配时, 刚度大的板墙要承担主要部分。板墙能增强结构空间刚度, 提高楼层综合抗震能力, 同时, 改变砖墙砌体的脆性破坏特征, 使之具有一定的延性, 延缓裂缝的出现并限制裂缝宽度的发展, 尤其与原圈梁共同发挥作用时可有效地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及稳定性, 而且施工周期短, 对住户影响小[3]。同时原结构由于对称, 加固采取对称布置避免了局部加强致使发生扭转。根据规范要求, 板墙设置可以代替构造柱布置, 使其满足规范要求。

在进行板墙施工时, 单面板墙厚度为50 mm, 配置单排钢筋网片, 竖向及水平向钢筋可采用φ6@150。并且沿墙高每隔0.7 m~1.0 m在两端各设1根φ12的拉结钢筋, 其一端锚入板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0 mm, 另一端应锚固在端部原有墙体内。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与原有砌体墙连接。其与楼、屋盖的连接, 应至少每隔1 m设置穿过楼板且与竖向钢筋等面积的短筋, 短筋两端应分别锚入上下层的板墙内, 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短筋直径的40倍[4]。在设置板墙基础时, 应避免扰动原有建筑的地基。对于内横墙的墙体裂缝, 裂缝宽度小于0.3 mm采用抹灰处理, 大于0.3 mm采用注浆方式加固。

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纵向:βi-1.28, Ai-17.81 m2, ξoi-0.029 4, Abi-314.5 m2, λ-1.50;横向:βi-1.19, Ai-18.70 m2, ξoi-0.033 2;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纵向:βci=0.79, ψ1=0.86, ψ2=0.72, βi=1.28;横向:βci=0.74, ψ1=0.86, ψ2=0.72, βi=1.19

注:G1-4 901.7, F1-174.4, V1-2 338.0, γra-0.85, LD-7.5, GD-1.0, M-5.0, MU-10.0;Xk=24 800.0, Yk=14 481.7, Xm=24 800.0, Ym=14 517.7

3 其他加固

由于阳台为悬空结构, 需要加强此薄弱部位以防止局部倒塌, 通过增设柱, 阳台板由原来的两根悬挑梁支撑变为局部框架梁—柱支撑体系。已损坏的阳台栏板改用砖砌栏板。对阳台边梁及此处楼板、挑梁损坏部分加固, 凿除损坏部分混凝土, 采用灌浆料加固。阳台、雨篷及楼梯处梁, 在凿除损坏部分混凝土时, 所有酥松混凝土均要铲除, 并将表面凿毛, 打成坑或沟槽, 坑和槽深度不宜小于6 mm, 麻坑每100 mm×100 mm的面积不宜少于5个, 沟槽间距不宜大于200 mm。然后重新抹灰, 抹面可采用灌浆料抹面, 强度为C30。原楼梯间预制花格取消改为砖砌栏板。

对于已损坏的预制挑檐, 采用取消预制挑檐改为女儿墙, 女儿墙墙高0.5 m, 上设压顶。压顶钢筋3φ8, 箍筋φ8@200。阳台处屋顶挑檐局部已损坏, 采用局部凿除, 增设钢筋, 用灌浆料补强方式加固。对于屋面保温层、防水层, 采取铲除屋顶保温层、防水层, 重新做屋面保温层、防水层。恢复因加固施工而造成的地面、楼面、墙面、顶棚的装修面层。外墙墙面采用涂料饰面。

4 结论及处理建议

本文通过对某5层住宅砌体结构进行抗震验算与鉴定分析, 主要抗震性能缺陷为房屋整体性连接构造不满足、墙体出现裂缝、墙段尺寸不满足、阳台及雨篷等易倒塌部位混凝土梁出现混凝土酥裂, 原结构已达不到抗震鉴定要求, 部分墙体抗震、抗压承载力不足。

1) 采用PKPM软件进行加固前后承载力对比分析[5]。针对抗震、抗压承载力不满足墙段, 增设钢筋混凝土板墙, 并与原结构圈梁进行锚固拉结, 起到替代构造柱作用, 提高结构整体性, 墙体抗剪、抗压承载力。

2) 针对阳台及雨篷等易倒塌部位, 防止造成安全隐患, 此部分酥裂混凝土必须凿除, 重新浇筑。对于阳台, 通过增设柱进行加固[6], 改变了结构传力途径。施工时必须先支撑, 后加固。

3) 墙体加固方法一般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和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但前者适用于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不大于M2.5的砌体结构, 它的特点是局部加固对建筑功能和基础影响较小, 且对原结构受力分布影响小;但若原结构砖和砂浆强度等级都不低, 采用砂浆面层加固效果不如板墙明显, 因此本工程优先采用板墙加固。

通过采取上述加固方案对该建筑进行维修加固, 其抗剪、抗压承载力及整体性都能满足规范及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GB 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2]JGJ 116—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3]王超, 王玮.北京某办公楼抗震鉴定设计[J].建筑结构, 2012 (5) :628-630.

[4]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5]付洁, 王志浩.用PKPM对面层或板墙加固后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J].建筑结构, 2007 (37) :81-86.

建筑别墅砖混结构施工技术 篇8

某工程为一幢砖混结构别墅, 建筑物占地20×20 m2, 共两层, 工程墙体选用混凝土加气块200×200土壤为Ⅰ级大孔性黄土, 天然地基承载力为150 k N/m2, 地下水位在地表下7~8 m。该地区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5 m。基础采用条形基础, 基础底标高为-3.5 m, 为等边砖大放脚, 基础柱为钢筋混凝土, 室内外高差为0.3 m。

2 施工方法

2.1 工艺流程

1) 砌筑架子采用双排里脚手架, 最里侧立杆距墙体500 mm, 立杆纵横间距1 500 mm, 小横杆间距750 mm。根据砌筑高度超过楼层标高1.2 m以上时开始搭设脚手架并铺设≥50 mm厚的脚手板, 铺板宽度≥500 mm。脚手架上堆料量不得过多, 堆砖高度不得超过2皮砖, 且应均匀堆放, 脚手架每平米均布荷载≤500 kg。

2) 在所有墙体的底部除图纸要求外, 均砌筑4匹红砖, 砌筑时采用一顺一顶, “三·一”砌法。

3) 铺砂浆:将搅拌好的砂浆, 通过灰车运至砌筑地点, 在砌块就位前, 用大铲、灰勺进行分块铺灰, 铺灰长度不得超过1 500 mm, 铺灰厚度应均匀, 不得出现端部薄厚不匀, 以防逐步造成砌体倾斜。

4) 砌块就位与校正:砌筑就位应先远后近、先下后上、先外后内;每层应从转角处或定位砌块处开始;应砌筑一匹、校正一匹, 匹匹拉线控制砌体标高和墙面平整度。砌块砌筑时使砌块底面水平下落;就位时对准位置, 缓缓的下落, 精确调整后, 用托线板挂直、核正为止。

5) 砌筑镶砖:当局部砌块无法砌筑时可采用MU10机制红砖砌筑, 但必须选用无横裂的整砖, 顶砖镶砌, 不得使用半砖。当砌筑到结构梁、板底时, 应留一定空隙, 待墙体砌筑完并至少间隔7天后再用斜砖补砌挤紧, 将缝隙用砂浆塞实。

6) 砌块砌筑前, 最低气温在0℃以上时, 红砖在砌筑前24 h浇水湿润, 浇水深度控制在10~15 mm以内;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砌筑面上适量撒水, 砌块排列时, 根据设计图纸和砌块的尺寸、垂直灰缝的宽度、水平灰缝的厚度等计算砌块的匹数和排数, 合理布置。砌筑时绷白线、吊线坠;一次砌筑高度不应大于1.5 m。

7) 构造柱与填充墙之间, 沿墙高度每隔500 mm用2φ6钢筋全长贯通进行拉结, 连接处的填充墙砌成马牙槎, 间距为500 mm, 每个马牙槎退进应≥60 mm, 每个构造柱的底部马牙槎应先退槎, 后进槎, 与构造柱一同浇筑混凝土。

2.2 抹灰工程

2.2.1 基层处理

对凸凹不平的墙面须剔凿平整, 凹处用1∶3水泥砂浆填实找平, 混凝土表面太光滑时, 则进行表面凿毛或用1∶1水泥砂浆加10%的108胶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毛化处理。基层表面的污垢、油污等用10%的火碱洗净。

2.2.2 抹灰方法

抹灰前先用托板检查墙面平整及垂直度, 将房间四角找方, 弹出墙裙, 用线坠和小白线检查墙面的平整度, 确定抹灰厚度。然后在墙面上做50 mm×50 mm见方的灰饼, 先在四角各做一个, 再拉白线每隔1.5 m做一个灰饼, 待灰饼稍干并经过验收后, 在上下灰饼之间抹上约10 cm宽的砂浆冲筋, 用木板刮平, 待稍干后可进行底层抹灰, 底层抹灰应将表面扫毛划出纹道。室内门窗口做5 cm宽1∶2水泥砂浆阳角, 沿周均做。抹灰时应注意留出踢脚墙裙的界限。抹灰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表面平整度, 以免影响涂料的粉刷质量。

2.3 楼地面工程

先施工粗地面, 待设备安装完, 墙面、顶棚装修完后再做细地面。每一层的标高后视点要统一, 有排水要求的要从门口向地漏找坡。楼层地面有预制磨石地面和地砖地面, 锅炉房0 m为混凝土地面。

2.4 面砖施工

2.4.1 基层为加气混凝土墙面时的处理及抹底灰

检查墙面的凹凸情况, 对突出墙面的砖或混凝土剔平。将墙面上残存的废余砂浆、灰尘、污垢等清理干净, 提前一天浇水湿润。吊垂直、找规矩、贴灰饼、冲筋。先刷一道掺水重20%的TG胶水溶液, 紧跟分层分遍抹1∶0.5∶4水泥混合砂浆, 厚度约7 mm, 吊直、刮平、扫毛, 待灰层终凝后浇水养护。

2.4.2 基层为混凝土墙面时的处理及抹底灰

1) 首先将凸出墙面的混凝土剔平、凿毛, 再浇水湿润;或先将混凝土表面的灰尘、污垢清理干净, 用10%火碱水将墙面的油污刷掉, 随之用净水将碱液冲洗、凉干, 然后用1∶1水泥砂浆内掺水重20%的108胶, 用扫帚将砂浆甩到墙上, 甩点要均匀, 终凝后浇水养护, 直至水泥砂浆疙瘩全部粘到混凝土光面上, 并有较高的强度, 用手掰不动为止。

2) 先刷一道掺水重10%107胶水泥素浆, 紧跟分层分遍抹1∶3水泥砂浆底灰, 每层厚度为5~7 mm, 底层砂浆要与墙面粘结牢固, 打底灰要扫毛。

3) 排砖:待基层灰6~7成干时即可按图纸要求排砖, 要求镶贴时由阳角开始自下而上进行, 尽量把不成整块的砖留在阴角, 如有水池必须以水池为中心向两边分贴, 面砖用无齿锯切割。

4) 弹线:在墙裙上口弹水平线和垂直控制线, 竖线间距1 m左右。

5) 贴标准点:标准点是用废面砖粘贴在底层砂浆上, 贴时将砖的棱角翘起, 以棱角作为镶贴面砖表面平整的标准点。

砖混改底框中结构托换技术的探讨 篇9

在我国, 砖混结构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以前我国建造的民用建筑和中小型工业建筑几乎都是砖混结构。在许多大、中、小城市, 商场、旅馆、医院、办公楼等多层房屋还大多采用砖混结构。随着我国全力向小康社会迈进, 城市的建设蓬勃发展, 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相当一部分功能已显落后的砖混结构可通过结构托换, 改造为下部大空间的底部框架砖墙结构, 来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或者满足商业界的价值需求。所谓结构托换是指将原结构荷载转移到另一种结构体系上的结构改造方法, 是一种高难度、风险大的特种技术。目前, 我国砖混结构改造中结构托换的方法主要是将原砖混结构转换成局部框架结构, 用新的梁柱来承受楼板上的荷载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地基基础。

2 结构托换的技术特点和基本原则

2.1 结构托换的技术特点:

(1) 结构托换是针对已建的结构工程, 受各种客观条件的约束, 应根据工程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拆除的设计和施工。

(2) 结构托换施工往往要求尽量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因此要求施工速度快, 工期短。

(3) 施工现场狭窄、拥挤, 常受生产设备、管道和原有结构、构件的制约, 大型施工机械难以发挥作用。

(4) 清理、拆除工作量往往较大, 工程较繁琐复杂, 技术要求高, 常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

2.2 结构托换的基本原则:

(1) 保证保留结构部分的安全可靠性。在结构托换之前, 必须对原结构的可靠性进行监测鉴定, 对可靠性不足的采取补强措施。

(2) 尽可能发挥原结构的潜力, 避免不必要的拆除和更换。

(3) 正确地选择支撑结构, 传力路线尽可能合理, 保证连接可靠。

(4) 重视和加强托换施工过程中的观测工作。采用信息监测施工法指导施工,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测。

3 几种常见的结构托换方法

3.1 以待拆墙全高作为支撑的托换施工方法

图1为考虑完全用待拆墙作为支撑[1]。

设计时在板底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换夹芯梁, 为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双梁的整体性, 板下夹芯梁需采用连接销键。主要施工程序为:钻孔、墙上打销键洞、清理墙面、扎筋、立模、浇注混凝土。考虑模板上口已被楼层封闭, 每块楼板上于梁顶位置凿两个孔洞, 孔径同多孔板直径为50mm, 采用膨胀细石混凝土, 以便混凝土从孔洞灌下和保证梁顶混凝土与楼板底紧密接触。

该方法的优点是:直接用代拆墙作为支撑, 不需采用临时支撑体系, 节约施工材料, 提高结构施工的稳定性;夹芯梁设于板底, 不是设在圈梁下,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梁下的室内空间。

其不足之处在于:改造后梁的宽度过大, 托换框架柱的截面也过大, 减小了房屋使用面积;另外由于存在新旧结合界面, 夹芯梁的受力可靠性和整体性比整梁差些。

3.2 以待拆墙部分高度作为支撑的托换施工方法

图2短型钢式支撑是以待拆墙体部分高度为支撑[1]。

板下托梁置于墙中, 截面为吊篮形的钢筋混凝土梁, 梁底与墙等宽, 上口每侧宽出75mm~150mm左右。

主要施工要点有:凿除板下托梁高度部分的墙体, 分段对称凿除, 分段长度0.3m左右 (或取砖长, 如板下有圈梁, 长度放至0.5 m左右) , 自中间开始, 左右对称凿除。凿除一段砖墙后, 立即用短型钢或钢管撑牢 (型钢或钢管规格、数量以其上承受二层以上荷载测算) , 考虑砌体承压强度有限以及板下无圈梁时, 楼层预制板顶端搭接间隙, 在钢支撑一端 (或两端) 增设型钢或钢板垫块。梁高部分墙体全部凿除并撑好后, 清理凿除面的积灰、浮动砂浆块, 并用低强度砂浆找平 (设计时梁高取整砖皮数) 。钢筋绑扎、支模并浇注混凝土, 短型钢也即留在托梁中,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梁下的墙体再按顺序拆除。混凝土通过楼板面孔洞灌下, 同前面板下夹芯梁, 考虑到梁体混凝上必须顶紧楼板底面以及便于浇筑, 采用膨胀细石混凝土, 强度等级按设计要求。

此法操作简便, 但工字钢或钢管易分割新增托换梁, 使托换梁的受力整体性不佳, 因此适用于上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使用。

3.3 梯式槽钢外支撑托换施工法

图3为采用梯式槽钢外钢支撑体系作为支撑, 传递上部荷载, 承重墙体全部拆除后再进行托换梁施工的方案[2]。

主要的施工要点有:根据上部荷载大小确定支撑间距, 定出支撑位置并制作梯式槽钢外支撑体系。首先制作支撑体系的基础, 开凿砖墙设置槽钢支撑板, 焊接槽钢支撑杆、连接杆, 必要时设置斜支撑以保证外支撑体系的稳定性。支撑体系施工完毕拆除下部墙体, 制作托换钢筋混凝土梁, 钢筋扎放、支模并浇注混凝土,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除外支撑体系, 同时用比托梁高一个标号的混凝土填筑槽钢支撑板留下的孔洞。

此法有利于托换梁的施工, 适于上部荷载大的情况, 但外钢支撑制作比较复杂, 耗费材料多, 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待拆墙体。

4 一种改进的结构托换方法-格构式内钢支撑施工法

图4为采用角钢制作的格构式内钢支撑, 利用待拆墙体部分高度作为支撑体系。该施工方法在西安市某营业楼托换改造工程中首次采用, 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主要的施工要点:首先在新增托换框架梁墙体长度方向按一定间距 (根据荷载大小, 通常取1m) 开凿出安装钢支撑的洞口, 钢支撑放置时与砖砌体上下顶面顶紧, 并保证垂直度。钢支撑安装完毕后, 开始拆除支撑间的砖砌体, 拆除砌体顺序采用跳跃式间隔拆除, 并采取信息检测法指导墙体拆除施工。以使上部荷载逐步的传递至下部未拆除墙体完成第一次结构托换。然后绑扎钢筋, 支模浇注托换钢筋混凝土梁, 钢支撑保留在混凝土内。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 将钢支撑上下割断, 使上部荷载传递到新做钢筋混凝土梁上, 最后拆除梁下的墙体。

采用格构式内钢支撑避免了新增托换框架梁纵向钢筋的切断, 同时不会局部分割托换框架梁, 保证了托换框架梁良好的受力性能。由于采用的内钢支撑是以待拆墙的部分高度为其支撑, 因此充分发挥了原结构的潜力, 节省了材料, 施工方便易行。整个支撑体系结构受力清晰, 传力可靠。

5 结论

通过对几种常见砖混改底框结构托换技术的探讨与比较, 本文提出了格构式内钢支撑托换施工法, 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与其他施工方案相比有较明显的优点, 值得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通过对几种常见砖混改底框结构托换技术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结构托换技术-格构式内钢支撑施工法,并首次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该结构托换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砖混结构设计技术 篇10

关键词:组合钢模板,安全

1 一般安全检查要求

在进行组合模板安装和拆除时, 模板安装和拆除顺序和方法, 应遵照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 规定, 首先必须编制安全技术方案, 并严格执行, 有效预防安全隐患。安装和拆除组合钢模板, 当作业高度在2m及以上时, 尚应遵守高处作业有关规定。多人共同操作或扛抬组合钢模板时, 要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互相呼应;高处作业要精神集中, 不得逗闹和酒后作业。施工用临时照明及机电设备的电源线应绝缘良好, 不得直接架设在组合钢模板上, 应用绝缘支持物使电线与组合钢模板隔开, 并严格防止线路绝缘破损漏电。

组合钢模板夜间施工时, 要有足够的照明, 行灯电压一般不能超过36v, 在满堂红钢模板支架或特别潮湿的环境时, 行灯电压不能超过12v;模板的预留孔洞、电梯口等处, 应加盖或设护栏杆。安装和拆除钢模板, 高度在3m及以下时, 可使用马凳操作, 高度在3m及以上时, 应搭设脚手架或工作平台, 并设置防护栏杆或安全网。高处作业支、拆模板时, 不得乱堆乱放, 脚手架或工作平台上临时堆放的钢模板不宜超过3层, 堆放的钢模板、部件、机具连同操作人员的总荷载, 不得超过脚手架或工作平台设计控制荷载, 当设计无规定时, 一般不得超过2700N/m2。

2 组合钢模板安装

2.1 模板安装安全技术措施

模板的安装必须按模板的施工设计进行, 严禁任意变动;施工工艺流程是指导施工的关键, 必须严格执行;配件必须装插牢固, 支柱和斜撑下的支承面应平整垫实, 并有足够的受力面积, 支撑件应着力于外钢楞, 予埋件与预留孔洞必须位置准确, 安设牢固。基础模板必须支拉牢固, 防止变形, 侧模斜撑的底部应加设垫木。墙和柱子模板的底面应找平, 下端应与事先做好的定位基准靠紧垫平, 在墙、柱上继续安装模板时, 模板应有可靠的支撑点, 其平直度应进行校正;下层楼板结构的强度, 当达到能承受上层模板, 支撑和新浇砼的重量时, 方可进行, 否则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系统不能拆除, 同时上下支柱应在同一垂直线上;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 必须设置临时固定设施, 严防倾覆, 支柱全部安装完毕后, 应及时沿横向和纵向加设水平撑和垂直剪刀撑, 并与支柱固定牢靠, 当支柱高度小于4m时, 水平撑应设上下两道, 两道水平撑之间, 在纵、横向加设剪刀撑, 然后支柱每增高2m再增加一道水平撑, 水平撑之间还需增加剪刀撑一道, 支撑杆接长使用时, 接头不能超过两个, 且应采用辅助支柱来保证接头的承力和稳定;支架立杆竖直设置, 下部严禁垫砖及其它易碎物, 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mm;当梁模板支架立杆采用单根立杆时立杆应设在梁模板中心线处, 其偏心距不大于25mm;满堂模板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 由底至顶连接续设置;安装过程要随时拆换支撑或增加支撑, 以保持墙模处于稳定状态;楼板模板安装就位时, 要在支架搭设稳固, 板下横楞与支架连接牢固后进行;五级以上大风, 必须停止模板的安装工作;模板安装完毕, 必须进行检查验收后, 方可浇筑砼, 验收单内容要量化。

2.2 施工工艺流程

(1) 安装梁模板

弹线→支立柱→调整标高→安装梁底模→绑梁钢筋→安装侧模→预检

柱子拆模后在混凝土上弹出轴线和水平线;安装架钢支柱之前 (如土地面必须夯实) , 支柱下垫通长脚手板。一般梁支柱采用单排, 当梁截面较大时可采用双排或多排, 支柱的间距应由模板设计规定, 一般情况下, 间距以60~100cm为宜。支柱上面垫10cm×10cm方木, 支柱双向加剪力撑和水平拉杆, 离地50cm设一道, 以上每隔2m设一道;按设计标高调整支柱的标高, 然后安装梁底板, 并拉线找直, 梁底板应起拱, 当梁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 梁底板按设计要求起拱。如设计无要求时, 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绑扎梁钢筋, 经检查合格后办理隐检, 并清除杂物, 安装侧模板, 把两侧模板与底板用U形卡连接;用梁托架或三角架支撑固定梁侧模板。龙骨间距应由模板设计规定, 一般情况下宜为75cm, 梁模板上口用定型卡子固定。当梁高超过60cm时, 加穿梁螺栓加固;安装后校正梁中线、标高、断面尺寸。将梁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 检查合格后办理预检。

(2) 安装楼板模板

地面夯实→支立柱→安大小龙骨→铺模板→校正标高加立杆的水平拉杆→预检

土地面应夯实, 并垫通长脚手板, 楼层地面立支柱前也应垫通长脚手板。采用多层支架支模时, 支柱应垂直, 上下层支柱应在同一竖向中心线上;从边跨一侧开始安装, 先安第一排龙骨和支柱, 临时固定;再安第二排龙骨和支柱, 依次逐排安装;支柱与龙骨间距应根据模板设计规定, 一般支柱间距为80~120cm, 大龙骨间距为60~120cm, 小龙骨间距为40~60cm;调节支柱高度, 将大龙骨找平, 铺定型组合钢模板块, 可从一侧开始铺, 每两块板间边肋用U形卡连接, U形卡安装间距一般不大于30cm (即每隔一孔插一个) ;每个U形卡卡紧方向应正反相间, 不要安在同一方向;楼板在大面积上均应采用大尺寸的定型组合钢模板块, 在拼缝处可用窄尺寸的拼缝模板或木板代替, 但均应拼缝严密;平台板铺完后, 用水平仪测量模板标高, 进行校正, 并用靠尺找平;标高校完后, 支柱之间应加水平拉杆。根据支柱高度决定水平拉杆设几道, 一般情况下离地面20~30cm处一道, 往上纵横方向每隔1.6m左右一道, 并应经常检查, 保证完整牢固;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 办理预检。

2.3 模板安装安全要求

安装基础及地下工程组合钢模板时, 基槽 (坑) 上口的1m边缘内不得堆放钢模板及支承件;向基槽 (坑) 内运料应用吊机、溜槽或绳索系下;高大长径基础分层、分段支模时, 应边组装钢模板边安设支承杆件, 下层钢模板就位校正并支撑牢固后, 方可进行上一层钢模板的安装。安装组模钢模板, 一般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模板就位后, 要及时安装U型卡和L型插销, 连杆安装好后, 应将螺栓紧固, 同时, 架设支撑以保证模板整体稳定。墙模板现场散拼支模时, 钢模板排列、内外楞位置、间距及各种配件的设置应按钢模板设计进行;当采取分层分段支模时, 应自下而上进行, 并在下一层钢模板的内外钢楞, 各种支承等全部安装紧固稳定后, 方可进行上一层钢模板的安装, 当下层钢模板不能独立地安设支承件时, 必须采取临时固定措施, 否则不得进行上一层钢模板的安装。柱模板现场散拼支模应逐块逐段上够U型卡, 紧固螺栓, 柱箍或紧固钢楞并同时安设支撑固定。安装预拼装整体柱模板时, 应边就位, 边校正, 边安设支撑固定。需要拼装的模板, 在拼装前应做好操作平台, 操作平台必须稳固、平整。整体柱模就位安装时, 要有套入柱子钢筋骨架的安全措施, 以防止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墙模板的内外支撑必须坚固可靠, 确保组合钢模板的整体稳定:高大的墙模板宜搭设排架式支承。安装预拼装大片钢模板应同时安设支承或用临时支撑支稳。预拼装大块墙模板安装, 应边就位, 边校正和插置连接件, 边安设支承件或临时支撑固定, 防止大块钢模板倾覆。柱模的支承必须牢固可靠, 确保整体稳定, 高度在4m及以上的柱模, 应四面支模并将其支承毗连一体, 形成整体构架体系。安装独立模板, 一般应设操作平台, 高度超过6m时, 应搭设排架并设防护栏杆, 操作人员不得在独立梁底板或支架上操作及上下通行。

3 组合钢模板拆除

3.1 模板拆除技术安全措施

模板拆除前必须确认砼强度达到规定, 并经拆模申请批准后方可进行, 要有砼强度报告, 砼强度未达到规定, 严禁提前拆模;模板拆除前应向操作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在作业范围设安全警戒线并悬挂警示牌, 拆除时派专人 (监护人) 看守;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按先支的后拆, 后支的先拆, 先拆不承重部分, 后拆承重部分, 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在拆模板时, 要有专人指挥和切实的安全措施, 并在相应的部位设置工作区, 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在楼层临边、楼梯楼板有预留洞时, 要在模板拆除后, 随时在相应的部位做好安全防护栏杆, 或将板的洞盖严;拆模间隙时, 要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 严防突然掉落, 倒塌伤;拆除基础及地下室模板时, 要先检查基模, 土壁的情况发现有松软、龟裂等不安全因素时, 必须在采取措施后, 方可下人作业, 拆下的模板和支撑件不得在离槽上口1m以内堆放, 并随拆随运。

3.2 模板拆除安全要求

砖混结构砌体裂缝的成因与防治 篇11

1.砖砌体裂缝形成的原因

1.1地质不均产生的沉降裂缝

(1)长条形建筑的下部纵墙上常会产生八字形裂缝或单方向斜裂缝,下部缝宽较大,向上逐渐缩小,它是由于地基局部软弱,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力,造成砌体受主拉应力的破坏,裂缝往往由下沉小的一边向下沉大的一边逐渐向上发展。(2)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两对角处成对出现,它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沉降裂缝处理不当,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产生的。(3)竖向裂缝一般出现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部窗台处,是墙体两端沉降值较大中间沉降值较小的原因,如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间墙起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大的窗口的窗间墙上承受较大集中荷载,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此外,若地基设在冻土层上,由于冻涨作用而使窗台处发生裂缝。

1.2墙体的刚度、强度不足引起的裂缝

(1)水平裂缝出在窗间墙的中部或大梁底部处,窗间墙的中部水平裂缝主要是由于横墙间距过大,造成窗间墙高厚比值超过允许值,致使窗间墙刚度不足,产生出墙面弯曲,在弯曲长度的中点产生水平裂缝,多数是由于大梁支座截面荷载偏心距过大,使远离偏心力一侧,出现很大的拉应力,往往超过砌体同侧截面的弯曲抗拉强度的RW值,因而出现水平裂缝。(2)竖向裂缝常出现于大梁支座处墙或墙根部。在墙体刚度满足的情况下砌体受荷载作用破坏的原因是墙体轴心受压或偏心受压破坏。竖向缝的发展是从单块砖的断裂开始,继而竖向裂缝的连续过四皮砖,并且裂缝条数逐渐增加。当墙面两侧出现竖向裂缝时为轴心受压破坏,当墙面一侧出现竖向裂缝时则为偏心受压破坏。

1.3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1)在顶层纵墙的两端常发生八字型裂缝,由于砖混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与砖砌体的膨胀系数两者相差距2.4倍;而钢筋混凝土的吸热能力比砖砌体强,两者的变形差和温度差造成温度裂缝。(2)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顶层屋面檐下或顶层圈梁架下2-3层砖的灰缝处。它是由于墙体的热胀冷缩作用在墙体平面外的反映。一是由于屋盖与墙体的伸缩变形不一致,二是由于屋面板对圈梁的推挤作用使得顶层圈梁2-3层砖出现水平裂缝。

1.4房屋平面、立面型体布置不当造成的裂缝

(1)当屋顶不等高且未设沉降缝时,房屋高层和底层相边接的部分,因地基荷载分布不均匀就会产生裂缝。(2)当体型高低相差悬殊的房屋相邻而建时,低小房屋在临近高大房屋一端的墙上产生向高大房屋升高斜裂缝,当低小建筑先建造时,裂缝则更加严重,这是由于低小房屋受到相邻高大房屋地基沉降的影响。(3)当建筑平面形状凹凸不规划而地基和荷载分布不均匀时,凹外两方向墙基下地基附加应力相重迭,沉降较多。

1.5砖砌体质量及施工质量对裂缝的影响

砌体质量低劣是墙体开裂的内在原因,建筑材料,如红砖不足标号强度,外形翘曲,水泥质量不合格等,施工操作不按规程办事,砂浆饱满度低,砖砌排列不合理等均对砌体强度有不利的影响,顶层大量使用半砖砌体,会使墙体通缝太多,对顶层墙体抵抗温度变形极为不利。

2.砖砌体裂缝防治的几项措施

通过以上对砖砌体裂缝形成原因的介绍,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条件下很容易形成不同形式的裂缝,而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如何防止裂缝的发生是一项不容乎视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2.1地质勘探方面

对建筑场地的地基应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场地的历史演变,是否存在古墓、暗井、沙地,对已有建筑物的基础类型使用状况及其它地质材料进行必要而充分的地质勘探,彻底弄清地质条件。及时配合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处理施工中发现的不良地质问题。

2.2设计方面

(1)尽可能使建筑平面、立面体型简单、尽量避免高差悬殊,荷载不均匀出现的沉降,避免建筑物转折多结构整体刚度差,房屋的长高比例不宜太大,一般应控制在2.5-3.0米之间。若长度过长应设置伸缩缝。(2)相邻建筑物之间必须留出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地基中附加应力不致扩散和相互影响,如两建筑必须彼连而建,在高低或荷载不同的部位应设置沉降缝。(3)改变顶层多孔板灌缝材料和粘缝方法。即所有多孔板纵缝,均采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灌缝隙;多孔板端缝。外纵墙和内纵墙近力多孔板边缝均应采用油膏嵌缝,避免屋盖产生集中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4)增加墙的厚度,使圈梁构造柱不再暴露大气中即有利于防止温度裂缝,改善了房屋的保温、隔热、隔音条件,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房屋的抗震能力。(5)增加必要的构造措施:首先顶层及各层应按规定结合所搞建筑的类型设置圈梁,在规范规定部位设置构造柱,构造柱不应小于240㎜×240㎜,钢筋不应小于4?准14,箍筋不小于Φ6@25O,构造柱留设马槎每500㎜高预埋2Φ6接结筋,外伸长度不小于500㎜。第二,窗间墙宽度不小于1000㎜,边垛不小于1500㎜。搁置大梁的墙上为防止局部承压不足和偏心受压在梁支座下面留置钢筋混凝土整块。最后为防止底层窗台墙上出现竖向裂缝,可在底层窗台中配置通长的细钢筋:宽大窗口下部应设混凝土梁或砌反砖旋,以适应窗台墙和梁作用的变形。屋面多孔板在灌缝前,应沿房屋纵向板缝布Φ8通长钢筋,加强房屋的整体性能。

2.3施工方面的技术措施

(1)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施工。先建房屋的重高部分,后建轻低部分;先建主体建筑,后建附属建筑。(2)对于活荷载较大的建筑,有条件时在施工前应先堆截预压,减少房屋建成后的地基初期沉降速率和最后沉降量,保证房屋均匀沉降。要注意基础开挖、打桩、井点降水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3)加哟地基探槽的保护工作。基槽开挖后要进行验槽,待探出的软弱部位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4)要保证砌体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砌筑砂浆的水泥要有合格证书,其标号和安定性要做试验确定。红砖要作抗压、抗折试验,上墙砖含水率应当控制在10%-15%。砖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衔接,灰缝处应同时砌筑,不能同时砌筑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三分之二。抗震设防地区临时间断处不得留直槎,非设防区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应设拉筋并做阳槎。

2.4使用和管理方面措施

根据房屋用途,合理控制加载速度和加载范围是不可省略的一项内容。尤其对活荷载较大的粮仓等,应尽量避免大量而快速、集中加載、控制地基早期沉降,严禁改变房屋使用功能和在墙体上开凿窗洞口、避免超载使用,破坏结构,消弱墙体承载能力和水平抗剪能力。

通过对建筑物常见砌体裂缝的分析研究和在多年实践中的工作经验证明,砖砌体裂缝虽然不可避免,但只要我们根据上述几方面总结措施去合理设计,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得当的材料,砖砌体的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

浅谈普通砖混结构设计入门 篇12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 抗震等级, 人防等级, 地基情况及承载力, 防潮做法, 活荷载值, 材料等级,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选用详图, 通用详图或节点, 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 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各层的结构布置图, 包括:

2.1现浇板的配筋 (板上、下钢筋, 板厚尺寸) 。2.2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2.3过梁布置。2.4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2.5楼梯布置。2.6梁板顶标高。2.7梁布置及其下的梁垫布置。2.8板上开洞 (厨、厕、电气及设备) 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2.9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2.10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详图, 可对应建筑墙体大样剖面做法画结构详图。

3基础平面图及详图部分:

3.1刚性基础一般300厚。3.2建筑地段较好, 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 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3.3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断开,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3.4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3.5采用独立柱基时, 独立基础受弯配筋应按计算确定并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3.6基础圈梁在建筑入口处或底层房间地面下降处应调低标高。当基础圈梁顶标高为-0.060m时可取消防潮层。当地基不均匀时基底应增设一道基础圈梁。3.7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3.8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3.9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后, 再将图纸达到设计深度以提高设计效率。

4暖沟图及基础预留洞图:应与设备专业沟通确认。

5楼梯详图:2008年开始应注意抗震设防地区楼梯梯梁或折板处应设构造柱。

6梁、柱结构布置图

6.1梁上有集中力处应附加箍筋或吊筋, 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6.2方柱箍筋宜使用井字箍, 并按规范加密。角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6.3考虑抗扭的梁, 纵筋竖向间距不应大于200或梁宽, 即要求加腰筋;箍筋要求同抗震设防时的要求。6.4挑梁宜作成等截面 (大挑梁外露者除外) 。挑梁端部有集中力时, 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6.5梁上开洞时应给出加强措施。6.6梁腹板高度大于450时, 宜加腰筋, 间距小于200, 否则易出现垂直裂缝。

7关于墙体问题:

7.1较高层高 (5米以上) 的墙体的高厚比验算, 不能满足时增加一道圈梁。7.2当采用井字梁时, 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 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 周边一般设置大截面的边梁或构造柱。7.3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的构造柱应向下延伸一层, 不得直接锚入顶层圈梁。错层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女儿墙内应设构造柱, 间距不大于4米, 女儿墙顶部设压顶圈梁。出入口处的女儿墙不管多高, 均加构造柱。错层处可设一大截面圈梁, 上下层板均锚入此圈梁。7.4砖混结构的长度较长时应按规范设伸缩缝。错层高差大于6米或两层时应设沉降缝。7.5应考虑电表箱和水表箱的位置对墙体削弱的影响, 应与相关专业沟通并采取加强措施。

8常用砖墙自重 (含双面抹灰) :120墙:3.02, 240墙:5.24, 370墙:7.71, 490墙:9.99 KN/m2。

9抗震设防:汶川地震再一次提醒我们应对建筑抗震加强重视。因此, 结构专业应与建筑专业密切配合, 严格按照抗震规范执行以加强房屋抗震能力。

10进行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时, 设计人员还应掌握如下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抗震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 并应考虑当地地方性的建筑法规。设计人员还应熟悉当地的建筑材料的构成、货源情况、大致造价及当地的习惯做法, 设计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摘要:从实际工作中归纳了砖混结构的部分设计内容和注意事项, 尝试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 谈谈普通砖混结构设计入门。

上一篇:多媒体与生物课外活动下一篇:发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