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术队伍结构

2024-06-29

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共9篇)

实验技术队伍结构 篇1

实验室、图书馆、教室是高校校园教学的三大培养基地,这三大基地的工作人员缺一不可。实验室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验队伍作为高等学校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效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进程、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益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层次、数量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队伍是发挥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效益的关键,而如何考评和激励这支队伍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

1 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内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十分普遍。学校把实验人员定位为“教辅”,实验人员的工作只是为做理论教学的实验验证,导致对实验人员的不重视,从事的劳动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待遇未得到合理对待,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

2 建立合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是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为了提高科研理论水平、更新实验课程和加强实验教学,各地高校纷纷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扩大实验室规模。这些都需要一支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稳定的、梯队合理的实验队伍。合理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是对实验人员工作的肯定,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吸收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加入这支队伍。

3 实验队伍的人员结构

3.1 年龄结构

目前,高校实验人员的年龄结构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年龄大的即将退休,他们普遍处于学历低、职称低、技术水平低、待遇低的“四低”状况。但正是他们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维持着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年纪轻的是刚进校的毕业生,普遍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但待遇低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如何稳定他们,发挥他们的专长,形成合理的人员结构,是学校领导面前的现实问题。

3.2 职称和学历结构

国内高校实验人员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比例已经到了严重失调的阶段,按照国家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系列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和高级职称人员应该不少于50%。为了解决实验人员职称和学历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各地高校想方设法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实验队伍行列,但是如果合理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未能落实,要想引进他们很困难,即使进来了也很容易流失,转岗到教学、科研系列中去。

3.3 职务结构

实验室职务结构可大致分为以下5类:(1)实验教学系列;(2)实验教学管理系列;(3)实验研究系列;(4)实验工程系列;(5)实验室维修保养系列。各个岗位不同,彼此相互交叉兼职,很难像教师系列那样岗位职责清楚明了。下面具体说明:

实验教学系列。担任一定的实验教学任务,但同时可以担任科研、实验准备、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开发、编写实验教材等。他们是以实验教学为主其他兼职为辅的人员,要求学历高、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等。

实验教学管理系列。担任日常实验室管理任务,体现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各项实验准备工作,协助管理实验学生,对易燃、易爆、剧毒、易制毒及其他化学品的管理、使用,日常实验室的清洁卫生,门、窗、水、电安全等,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承担大量细致琐碎的事务。

实验研究系列。专门从事实验研究,负责承接课题或课题中的特殊技术部分、也有兼职实验教学指导任务等。需高学历、高职称,配合科研领头人攻克技术难关。

实验工程系列。从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和功能开发利用,由于实行专人专管制度,要求他们责任心强,对仪器操作熟练,成为该仪器的“专家”,并且对国内外该类仪器的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学历要求相关专业的高学历。

实验室维修保养系列。从事普通实验室仪器的维修保养工作,由于各种仪器的复杂性,要求他们精通掌握维修技术,及时处理故障仪器,保障实验教学正常运转,学历要求可以放低。

4 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

4.1 考核评估机制

实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评估体系有别于教学系列和科研系列。目前,教学、科研人员的评估在国内高校中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也有相应的职称评聘方法,如将他们的模式套用在实验人员的工作业绩考评上显然不合适。各地高校虽然都处于探索过程中,但总目标是要求对实验人员工作的繁重性、特殊性、重要性应有充分认识。因此,完善实验人员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实验人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岗位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估体系。实验人员互相兼职和各个实验内容不同,其工作的随机性很强,而且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广,成果形式多样、弹性很大,所以对其考评工作应该尽量做到详细、合理、量化,这样才能使考核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考核评估结果应直接与实验人员的工资、奖金和晋升联系起来。实验人员的职称上限也不能定得太低,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定在上海市高校职称岗位的5级标准(副教授的最高岗位),比较适合目前高校的发展状况。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在实验人员职称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使得那些理论基础深,技术水平高,成果多,确实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人员享受相应的待遇。如上海大学在校内设立实验技术总监岗位,清华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可以晋升正高“研究员级高工”,中南大学评正高级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按照实验系列进行,武汉大学实验室队伍采取特殊政策设立了教授级实验师等。充分证明了国内高校开始对实验队伍的重视。

4.2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可根据不同实验岗位设置不同的奖项,要做到既有物质激励又有精神激励,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在物质激励方面,要改革实验人员岗位津贴计算办法和标准,要以和教学、科研人员平等的“同工同酬”的原则对待实验人员;在精神激励方面,应支持实验教学和管理改革,认真听取和重视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实验人员搭建能够展示其才能和潜能的平台;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实验人员的工作加以宣传和肯定,根据情况设立各种奖项,逐步增强其对本职工作和所在部门的满意度、成就感和归属感。具体奖励项目有“实验方法革新奖”“实验项目创新奖”“实验室管理先进奖”“实验共享效益奖”“实验运行保障奖”等。

改革当前实验室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激励他们努力成才,正确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正确认识实验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将极大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建设实验室、改革实验教学、创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室效率,从而为实验室这个高校教学基地平稳、有序、高效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要:从对实验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职务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对实验人员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实验队伍,人员结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赵跃民.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1~4

[2]温涛,刘俊平,刘有军,等.实验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104~105

[3]刘松青.高校实验室队伍培养机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32~36

[4]李五一,孙键.完善实验系列职称评聘体系,促进实验人才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5

[5]张来红,唐建华,张文,等.加强军队院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的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23~26

[6]黄黎玲.浅议高等医学院校实验队伍建设[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22~25

实验技术队伍结构 篇2

-----钢二党支部开展“双培”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钢二车间现有职工236人,合同技校生65名,主要生产班组8个,党员50名,随着中青年骨干逐步走向班组长岗位,如何让他们尽快熟悉岗位职能,开展“精细化管理”,满足车间生产需要。不仅给支部如何扎实有效的开展“双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随着公司今后退城入园,以及新造火车工艺装备的更新。“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显得尤为主要。

双培工作如何落实,又怎样结合车间党员队伍结构,班组长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开展“双培”工作成了党支部的重要课题。党支部本着“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的原则,通过开展知识培训、技术练兵等形式,逐步对车间党员,班组长骨干进行了专题调研,找出问题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我支部在党员年龄偏大的同志中,党性观念强,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是,文化和理论水平较弱。中青年同志中,业务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岗位作用发挥好,但是有的同志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党员吃苦精神强工作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能力弱。大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和骨干,技术能力强,工作出色、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的几个特点,制定了党支部“双培”工作计划,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制定措施。

车间党支部把“双培”工作当做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先后多次召开了支委扩大会议。认真分析了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班组长骨干的知识结构公布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安排。首先,支部一班人,学习了太厂党字【2006】7号“关于在技术引进、产品开发工作中”把党员

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实施方案;太装【2009】10号,“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深入开展‘双培’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通过学习,支部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双培”工作不仅是新形势下有效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切入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而且是广大党员班组长骨干影响和带动职工学知识、学文化,与争做知识型员工有效的结合。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和提高党员整体素质能力的具体措施,也是发辉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途径。

把党员培养成骨干,要通过支部的有效工作使更多的党员成为车间生产经营和业务骨干、岗位操作能手,出精品车,干放心活,能够严格执行工艺纪律,掌握本岗位管理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安全生产。要求每个党员生产班组要努力工作,虚心学习,成为班组、岗位的尖子和骨干。

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就是要注意生产一线班组,关键岗位特别是青工中的积极分子和班组长骨干,党支部积极引导和培养,按照他们日常的表现,开展有目标的培养,考察,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和班组长骨干,吸收他们参加支部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和教育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掌握党委重点工作,和他们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积极主动靠近党组织。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提高。逐步成长。

我们按照党委【2006】7号文件“关于在技术引进、产品开发工作中‘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实施方案”,结合车间实际,制定了“钢二党支部‘双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有:

1、定期对党员,班组长入党积极份子进行技术业务,岗位技能素质分析,加强对主要岗位上的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培训,在新产品开发,新造货车试制,工艺装备改进等工作中按要求对党员骨干,入党积极

分子定期,轮岗培训。

2、要求生产一线,中梁组、侧墙组、端墙组、底盘组、上部组、铆钉组的党员和班组长掌握熟悉本组各种设备的技术要点,操作规程及使用方法及简单的保养维护。熟悉本班组,本岗位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文件、技术要求,准确掌握关键工序作业要点。严格工艺对生产指导作用及工艺规程的执行力度。

3、对党员班组长骨干级主要生产班组关键项点的操作前首先进行技术培训,熟悉技术要领、掌握工艺文件要求。

4、对主要岗位上的非党员骨干和高素质、高技能的入党积极分子,落实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计划,并落实培养人、培养内容与目标。由每位领导干部和支部委员负责培养1-2名积极分子并和党小组培养人共同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

5、支部定期研究培养考察教育情况,每年进行排队汇总,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支部的活动和理论学习党课教育,并专门进行专业素质和技能,岗位培训教育。

6、开展针对性的提高专业知识讲座,质量攻关,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参加工厂培训等形式,提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整体素质。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取得实效

车间党支部针对“双培”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提高职工素质,加强技术理论培训工作,结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岗位应知应会。先后举办了铆工、电焊、天车工培训。参加了工厂职业技能鉴定。在各种培训和提高职工素质的过程中,要求党员积极分子、班组长骨干带头参与,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结合各工种的培训,不同程度的对党员班组长提出要求,在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党员班组长骨共参加车间培训班6个,培训员工126人/次,党员骨干86人/次。

2008年党委举办党员技术比武活动,党支部为提高党员的技术素质,结合电焊、铆工等特殊工种的技术要求,对电焊、铆工等党员针对 进行了理论、实作、培训考核,从而在参加党员技术比武活动中达到了报名人数最多,取得了成绩最好,其中有3人取得铆工考试前6名,3人取得电焊工考试前6名的好成绩。通过参加技术比武活动,既锻炼了党员队伍,又提高了技术素质,更重要的是许多党员骨干经过技术学习,掌握了技术要领。提高了技能,更加适应了新造货车制造的技术要求。目前,在一线主要生产工种电焊、铆工及其他服务班组,大多数党员骨干都具备了岗位应知应会素质,已经成为生产经营的骨干,为车间开展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针对申请加入党组织的青年班组骨干,逐年增多的实际情况。党支部一方面采取“上党课、讲形势”的方法,让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支部活动、上党课,结合党委重点工作,分别给大家提要求定目标。积极端正大家入党动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让大家了解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对骨干班组长及优秀青年员工,开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措施。

在2008/2009年“降耗提效”和“降本增效”活动中,车间制定实施方案,指标下放到各班组,要求大家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习惯。班组长骨干积极参加。大家从节约一根电焊条、一个螺丝帽开始。不仅增加了荣誉感,还达到了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家在活动中接受党组织的培养考察,党支部针对骨干班组长采取压担子、交任务,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生产关键过程中,对入党积极分子和班组长骨干,提出要求,加强考核,采取每名支部委员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开展谈心、交朋友的活动。逐步把发展党员、改善结构方面放在日常考核过程中,针对过去生产一线的钻床组、端墙组工作任务主要技术要求高,设备精细,班组中没有党员的实际状况,党支部根据所在班组入党积极分子的构成,采取培养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了3名班组长入党,解决

了党员空白班组。

论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地方师范院校基础薄弱,对实验建设不重视。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整体素质对实验室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实验技术队伍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导致其地位低,整体素质不高,这一现状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如何以人为本,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实验队伍建设,使地方师范院校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是本文论述的关键。

一、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明显低于讲课教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许多高校长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地方师范院校更是如此。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实验技术队伍得不到重视,在很多方面的待遇比同等理论教师差许多,实验技术人员也自觉“差人一等”,存在自卑心理,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中人心思迁,只是应付日常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缺乏动力。有能力、有水平的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实验队伍,使实验队伍很不稳定。另外,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中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形的梯队。主要是初、中级实验技术人员比例较大,高级实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这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报酬分配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作负荷,工作积极性不高

实验技术人员做的是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大而繁杂,工作难以量化。加之管理者对实验室工作了解不深,对实验室人员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真正从工作性质和范围去界定工作量,有些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校内津贴从政策规定到实际操作明显低于同等职称的教师,这造成了目前实验人员待遇低下的局面。部分高校,由于存在着偏见思想,对实验队伍不重视,在制定分配方案时随意性较大,不能真正体现出按劳分配的原则,所有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实验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更新难,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目前,实验技术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多数人近年来很少经过系统的培训,难以单独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只能从事简单的实验和实验辅助工作,更谈不上开发创新性实验。大多数实验人员学历低,知识结构比较低,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方面需要训练和培养。然而,现代实验设备、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在不断更新与提升,而高校实验室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却难以得到相应地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人员的整体素质已经影响到了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和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

二、原因分析

(一)领导不重视,是造成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直接原因

由于传统偏见思想的影响,以及本身基础的薄弱,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对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和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其政策倾斜也导致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地位低下,一些学校对实验室专职人员不按规定要求编制设岗,把他们与一般岗位上的教辅人员等同对待。很多高校专职实验人员很少,他们工作量大,任务重,工资低,职称低,奖金少,学习进修的机会更少。实验室引进的人员学历较低,一些地方师范院校的实验室被当作“低能儿”、“等外品”人员的安置场所,甚至将实验室视为“关系户”流动站。

总之,各级领导对实验室工作不重视,导致实验室地位一直不高,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为此,不仅应从理论上承认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更应在具体工作中从体制上明确实验室的地位,在设岗聘任、评聘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坚决克服那种“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的人下到实验室去,业务强的人上讲台”的旧思想。

(二)在管理上,陷入了“重物轻人”的误区

实验仪器和设备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实验教学的必要手段,因而,人们习惯把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实验仪器设备上,夸大了硬件设施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对实践教学质量的主导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也能认识到实验室的重要性,注意改善实验手段,增加实验室设备投入,以加速实验室建设。然而由于存在重物轻人的思想,在加大实验室设备投入的同时,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没有相应的提高,管理手段也没有相应的改善,导致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浪费。

据有关资料统计,各高校每年在实验设备上的投入是惊人的,而在实验室人才引进上却显得非常“吝啬”。各高校没有认识到对实验室人才的培养、储备、引进和合理的使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导致实验室缺乏高层次的管理和教学人才,既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设备的效益,又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更谈不上科研开发了。

以上原因都说明领导重不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能力高不高,有没有工作热情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因此,领导要以人为本,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并不是舶来品,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早已有之。“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最早见于《营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该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在实验室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要管理好实验室,使实验室水平上台阶,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也就是要以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为本,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实验专职技术人员为本,就是为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以谋求他们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和地位

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人才资源,是地方师范院校提高办学效益、办学水平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生力量之一,是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的必备条件。事实上,高校现行的《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总则中已明确阐述了他们的重要性,即实验技术人员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中科研、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实验人员一方面将新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去验其理论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将丰富的实验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演示或传授给学习者,使理论性知识通过实验得以体现。实验技术人员既要规划实验室建设,担任实验教学、科研任务,更新实验项目,又要承担着实验室资产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等等一些繁重的管理任务。他们是高校中最富有活力、最富有牺牲精神、最富有创造力的生力军之一。因此,领导要肯定他们的作用和成绩,人性的第一原则是渴望得到赞赏,认可和赞赏可以成为比经济更具有激励作用的奖励形式。此外,领导还要改善他们的待遇,重视他们的创造精神,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要具有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甘为人梯”的思想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外,还应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实验人员知识结构层次较低,因而要要求他们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原理,学习先进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保养、维修技术,学习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还要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体现实验室的工作水平和精神面貌,实验室管理工作包括人员、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教学和科研档案、工作质量、财务及其他各项事务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另外,信息时代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要不断地积累信息,培养和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如了解本专业新仪器、新设备、新化学试剂等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其性能、价格,本专业国内外同行们谁在做与自己类似的科研题目、进展如何,以及其他专业的进展能否对本专业有帮助,等等。最后,实验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便经常查阅外国文献,及时掌握科技信息,对引进的先进仪器设备的说明书能看懂,可尽快地把国外的先进的实验方法、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三)培养和引进人才,充实实验人员队伍

由于各种原因,现有实验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低、知识老化、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熟练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的高水平实验队伍,既是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需要。切实落实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制度。地方师范院校要立足现有人员,培养一支具有为人师表、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创造精神、热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队伍。同时,要引进一批高素人才,特别是一些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以充实实验队伍,要坚决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陈规陋习。

(四)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首席专家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一定前瞻性、能够把握国际国内学术动态的学者,是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由他们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拟订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和实验开放计划,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

(五)奖惩分明,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岗位数应单独计算,在同等条件下,对实验教学效果好,表现突出的实验人员给予政策性倾斜。定期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对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实验人员给予奖励,成绩突出的还要给予重奖。相应地,对那些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鼓励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科研项目,参加学术活动。鼓励他们把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和科研试验中积累的经验编写成教材,支持他们发表实验教学论文,参加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提出新的实验设计方案,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专长,较熟练地从事实验教学、科研以及科学管理并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队伍,有助于加快高校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有助于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必须而且必要的工作,如果改善了目前实验技术队伍的不足状况,高校的教学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健民等.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是衡量实验室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J].中原医刊,2004(3).

2、谭国政.秉承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实验室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4(4).

3、李建荣.浅谈高校实验队伍建设[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4、杨伟等.高校实验人员管理问题与对策浅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9).

5、李慧.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4).

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篇4

实验室建设主要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主要是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等, 软件主要是人, 即实验技术人员等, 硬件建设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去解决, 而软件建设要比硬件复杂的多, 并且硬件建设也要靠软件建设才能发挥作用。总之实验室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综合使用和管理, 其中人是决定因素, 所以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如何抓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重视实验技术队伍思想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是建设、使用和管理实验室的基本队伍, 实验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直接反映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影响着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的效率、也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自高校教育改革以来,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得以不断的加强, 但由于不能彻底肃清“重理论, 轻实践”的错误思潮的影响, 使得实验教学得不到应有重视, 尤其是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相对较低, 甚至有的高校实验室都没有一支完整的专业实验技术队伍,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岗的实验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 积极性不高, 工作效率低下, 不安心实验室工作, 最终导致实验技术队伍质量低, 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因此实验室建设, 首先就要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 通过思想教育转变实验技术人员“重理论, 轻实践”的思想认识观念,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牢固树立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 以实验室工作为荣, 在实验技术岗位上刻苦钻研技能, 通过自己的努力, 争取有所作为, 有所成就, 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得大家对实验技术人员应有的认同和尊重。

2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组织建设

根据《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 高校实验室专职人员中, 初级、中级、高级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职务职称是有一定比例的, 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职称人员需占总人数的20%以上。但在许多高校尤其是在文科和财经类的普通高校, 实验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的职称比例十分不合理, 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比例偏低, 远远达不到要求。甚至一些高校中的实验室根本就没有专职实验人员, 实验室完全由理论教师代管。在学历结构中, 大部分是本科生或是专科生, 而研究生、博士生很少加入实验技术队伍。这可以说明目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基本情况是:实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学历、职称比例偏低, 使得实验技术队伍在人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不能构成合理的梯形队伍。这种实验技术队伍状况如不及时加强建设, 将不能适应创新性实验教学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目标的需要。为此我认为要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上述组织建设问题:首先, 各高校就要针对目前实验技术人员不足、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状, 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制定适合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规划;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如职称评定上采取倾斜政策;人员结构上采取定岗定编、向校内校外招聘、竞争上岗;对业务素质不符合要求、不适合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进行分流;引进一些能力较强的高、中、级实验技术人员和愿意为实验室工作奉献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这样就能逐步形成一支即具有较强的实验室工作能力, 又有实验教学、科研水平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其次, 实验技术队伍还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主要职责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实验室主任选拔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因此要建设好实验技术队伍, 就必需选拔出一个具有思想素质好、组织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全心全意为实验室工作服务的人做实验室主任。

3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实验室的主体, 他们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物资供应、设备维修、资源配置、协调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实验技术队伍中每一个成员的素质即整体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实验室建设, 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靠科学管理, 二靠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管理只是一种制度、手段和方法, 而拥有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做好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再好的管理模式, 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由于长期以来, 高校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的培训、进修和深造的机会较少, 致使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较慢, 有的实验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实验和实验辅助工作, 从而造成了实验人员对于先进的实验技能知晓甚少, 使得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发挥作用, 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因此, 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机制, 对实验技术人员合理使用和积极培养。另一方面, 要通过实验技术人员勤奋努力、自我学习提高。高校要通过制定政策, 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实验人员学习的热情, 自觉学习, 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 拓宽技术领域。对于有技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要量才使用, 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时间和空间, 并能够让他们的劳动得到认可和回报。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 我们可以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 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职与脱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方针, 在抓好基础及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重点抓实验技术、仪器维修技能和科学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另外我们可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推动实验技术人员到企业和国内外高校去学习、培训、进修和深造, 或请专家来到实验室传授经验、讲授新知识、新技能, 从而不断提高和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教学水平、实验管理能力和实验技能。

4 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自高校改革以来, 高校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不断提高。但由于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划为教辅人员系列, 从而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工资待遇、工作业绩奖励等低于从事理论教学人员。比如职称评定名额分配不合理, 甚至, 有的学校对从事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多年来一直不与评定。这大大地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一些实验技术人员不安心实验技术工作, 积极为自己创造条件, 为改行做理论教师和其他工作做准备。同时这也造成了许多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意加入实验技术队伍。为了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要制定并落实好相关政策, 把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奖励等问题解决好, 从而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技术人员是以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工作为主, 主要是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技术指导、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修理, 技术改造以及解决关键技术等工作, 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能可看出,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高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队伍, 因此, 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和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的人员, 在高校中应处于同等地位, 都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他们的工作岗位不该有主要岗位和辅助岗位区分, 职称评定、工资待遇, 实验技术人员与从事理论教学人员的待遇应该都一样, 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标准、职称评定标准与理论教师应有所区别, 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标准应侧重于实验室的工作, 主要是考察他们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技能、实验室的管理等方面, 其次, 应注重考查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中, 处理和解决实验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在制定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标准中, 应把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和完成工作量作为必备要求, 因为,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通常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价值取向, 而工作量则是衡量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以及所做贡献的尺度。因此必须制定出便于量化考核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的标准条件。另外, 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一些特出的奖励政策, 对那些在实验技术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和集体, 给予表彰和奖励, 激励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高校可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奖励政策, 我认为可以设立以下奖项:1) 实验教学奖。该奖主要是奖励那些, 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 具有创新精神的实验技术人员。2) 实验技术奖。该奖主要是奖励那些致力于实验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实验仪器的改造、维修及功能拓宽的实验技术人员。3) 实验室管理奖。该奖主要是奖励那些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敬业奉献, 科学管理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4) 实验室评估奖。该奖主要是奖励那些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 对实验室资金投入和科学合理使用、实验室效益、实验室创新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实验室先进集体, 以不断加强和提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奖项, 给实验技术人员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并可作为考核和晋升职称的依据。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使实验技术人员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感到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 从而能充分的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 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

总之,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应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选拔好实验室的带头人, 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组织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实验技术队伍的政策和措施, 营造一种平等、活跃、民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潜在能力, 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双庆, 李德华.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 (2) :1-3.

[2]徐丽桂.浅谈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6) :66-68.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之管见 篇5

1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高校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 高校实验室的的数量在不断增长, 其规模也在逐渐壮大, 然而, 实验技术人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 岗位分工不明确, 技能水平偏低, 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亟待解决。

1.1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考核难以量化, 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 高校队伍主要由教师、行政干部和教辅人员组成, 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人员, 是高校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验技术队伍工作水平的高低, 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科研或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壮大和健康成长。然而, 从目前现状来看, 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 岗位分工不明确, 工作考核难以量化等现状。往往是干多干少一个样, 有些人可能要承担好多工作, 并且工作勤勤恳恳, 加班加点;有些人可能懒懒散散, 份内工作也完成不好, 应有的奖惩机制不是很健全, 导致一部分有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比较高的实验人员也失去了工作动力。

1.2 实验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与提高, 知识结构比较老化

目前, 随着国家“985”和“211”工程的逐渐实施, 以及对高校科学研究基础条件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国高校用于科研的大型仪器数量也不断增多。譬如近年来新进的高分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大功率转靶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等, 这类大型仪器大部分都是通过进口途径购置的, 许多关键技术和使用技能对实验技术人员来说不容易掌握, 只有通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和不断学习, 才能够胜任大型仪器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正常运转。然而,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普遍缺少专业技能培训, 其知识结构普遍比较老化, 对大型仪器的操作, 只停留在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操作上, 有些设备的性能因为实验技术人员知识水平所限, 长期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和开发, 对实验室资源是一种浪费。另外, 对仪器有些性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停留在粗浅的初级阶段, 一旦仪器出现故障, 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独立及时地排除故障, 只能等外地专家来解决, 不但拖延和影响了高校正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而且请专家所支付的维修费也是对学校科研经费的一种浪费。

1.3 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 实验技术人员对发展前途缺乏信心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 与教师系列人员相比, 实验技术系列人员不论从高校内部人员地位上, 还是从收入分配上都比较低, 基于这种比较明显的差距, 近年出现原实验系列的人员不断地通过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进入教师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中去, 造成实验技术队伍相对不稳定, 实验技术人员中真正爱岗敬业者不多。

另外, 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既不能承担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也与科研工作脱节, 属于“教辅”人员或“科辅”人员, 其特殊的身份局限了其独立开展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从而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科研经费的争取上比教师们更困难, 没有科研做基础, 论文的撰写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可是, 近年来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在提职申报条件上的要求不断提高, 导致一大批中职实验技术人员晋升高工或高实比讲师申报副教授还要难, 这也是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 许多实验技术人员争先恐后去读博的原因。

1.4 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贫乏, 引进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也不断上升, 但真正具有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才少之又少, 这就较大地限制了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推广应用的步伐。目前, 各个高校正在花很大力气引进高水平人才, 但大部分集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 较好地补充和壮大了教师系列, 而从实验技术系列方面引进高水平专家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 造成教师和实验技术队伍的梯队构成和整体实力上存在两极分化, 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2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激发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他们为高校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 高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并不断完善。

2.1 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健全奖惩机制, 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现行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涉及到德、能、勤、绩等方面内容, 考核内容比较全面, 但不足的是考核中可以量化的内容所占份量相对较小, 人为的因素比较多, 难免会出现除个别考核优秀者以外, 其余全都合格的现象。考核结果也许能激励工作先进者, 但起不到鞭策落后的目的。鉴于此, 建议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尽快建立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细则, 增加可以量化的考核内容, 减少不具体或比较含糊的内容, 做到考核尽量公平, 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效果。另外, 要建立健全奖惩办法, 并且务必保证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 实事求是, 让实验技术系列里确实先进的人员得到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同时对表现不好的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起到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调动起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 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校实验技术工作中去。

2.2 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实验技术人员如果要承担起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以及大型仪器的操作和维护等工作, 其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 实验技术和技能要不断提高, 才能适应实验室发展的要求。所以, 高校很有必要建立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机制, 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鼓励、支持实验技术人员走出去, 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技能, 借鉴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的经验方法,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即要继承和发扬, 又要大胆创新, 不断变革, 为高校的快速发展和实验室的壮大做出贡献。目前, 各高校对教师系列人员派出去学习培训的支持力度远远大于对实验技术系列, 建议高校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 为实验技术队伍寻找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做好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位, 提高待遇, 避免与教师差距拉大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重视, 劳动应该得到尊重, 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应该得到提高。另外, 实验技术人员在收入分配、住房分配、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待遇上也应该与教师系列同等人员相同, 在职称晋升上高校不应该实行一刀切的做法, 在不违反学校制度的前提下, 可以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 对在实验技术岗位上表现确实优秀的人员, 高校可以考虑适当放宽申报条件, 或可以采取破格评聘的措施。只有这样, 实验技术人员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 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实验技术队伍相对稳定了, 高校实验室工作才能有较好的延续性和系统性, 只有这样, 实验技术相关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

2.4 大力引进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 补足和壮大高校实验技术队伍

最近几年, 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做了许多非常有益的工作, 许多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 在高校的积极争取下, 投入到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下转第147页) (上接第153页)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引进的高水平人才中, 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系列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的人才引进工作还亟待进一步完善。首先高校应该从引进人才思路上要转变观念, 在不断加强教师系列人员的同时, 不能忘记实验技术系列也非常需要骨干, 确实需要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亟待引进高水平人才。另外, 对引进实验技术人才的各种待遇和为其配备的硬件条件要到位, 要有吸引力, 即要能引进人才, 又要能留住人才。

总之, 高校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科研任务的完成等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实验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 如何有效地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的工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 培养和形成一支相对比较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 是摆在高校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处理好实验技术人员与高校发展的关系, 使实验技术人员各得其所, 各尽其能, 发挥他们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 才能使高校实验室管理和相关工作得到保障, 也才能对高校的发展和壮大起到应有的贡献。

摘要:通过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的探讨, 针对目前实验技术队伍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了如何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提出如何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激发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实验技术队伍,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永生.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6) .

[2]王庆林.高校合并后的实验室建设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6) .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篇6

关键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高素质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 加大了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的投入, 各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不断充实到各类实验室中并应用于实验教学, 实验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1]于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科研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实验室场地和仪器设备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实验室管理的实验技术人员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如队伍结构、综合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问题都随之突显出来。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 没有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实验室, 即使有再好的仪器设备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因此, 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实验技术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一、现阶段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一直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普遍偏低, 属于辅助地位。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比较繁琐, 工作环境差, 长时间按部就班的重复性工作大大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这使得一些实验技术人员不求上进, 没有动力和干劲, 缺乏主人翁的精神, 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质量不高、思想不稳、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发生[2]。

(二) 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性质, 一直得不到各级部门的重视, 认为实验室的工作简单, 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责只是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协助带实验, 实验室工作人员无需高学历, 因此, 一直以来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都相对较低, 高学历人才也不愿意去实验室工作。目前各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普遍都是本科学历, 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较少。

(三) 队伍不稳定

有些学校的主管部门领导, 特别是综合实力强的研究型高校, 在教学、科研上面的关注度较高, 而忽视了实验室工作, 极少深入实验技术人员基层, 对他们的工作知之甚少, 因而不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再加上政策不配套, 造成他们在评职、晋升、待遇上, 与教师系列形成明显的差别, 同样是在教学第一线, 哪怕有相当的学历或职称, 都不承认其教师资格, 致使一些实验技术人员通过考研或者其他途径离开实验技术的岗位, 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流动性大, 稳定性差。

(四) 实验技术队伍缺乏专业培训

很多高校都加大投入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 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 用于学生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和教师的科研, 而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使得实验队伍的专业素质整体偏低, 也几乎没有健全、系统的专业方面的培训体制来改善这样的局面。实验技术人员很难有外出学习和交流参观的机会, 使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无法得到及时的提高, 影响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 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各高校中, 普遍都只重视教学和科研的教师, 而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虽然实验技术人员付出了大量时间在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上, 但他们的工作很难量化, 所以经常不被计算成合理的工作量。而且, 在业绩和奖励机制上, 实验人员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 一直以来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 他们很难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工作, 从而限制了实验室的发展。

二、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 转变观念, 重视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彻底改变观念, 肯定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 摒弃实验技术人员是“附属”的观念, 营造一种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的氛围,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主力军, 是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仪器管理的中坚力量,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合理设岗, 优化队伍结构

以往, 学校都是实行专人专岗, 每个人负责专门的实验课程, 可以通过改革, 对相近的学科实行轮岗制, 扩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并把实验技术岗分为关键技术岗、重点岗和普通岗, 实行全员聘用, 竞争上岗, 使人人有机遇, 创造相对公平的工作环境。积极引进适合从事实验教学技术工作的高学历人才, 建立以硕士、博士为主的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三) 完善培养机制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 他们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工作开展的好坏, 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提高问题, 实验中心和学院领导都要加以重视。

在培养方法上, 把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 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等结合起来, 建立多层次, 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出访学习、交流活动, 实验技术人员有机会了解别人的长处, 找到自己的不足, 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申报教改项目基金, 撰写论文,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晋升和奖励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机制和措施, 保证实验技术人员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在职称晋升方面, 建立较为完善的晋升机制, 对工作业绩突出, 有创新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 可以破格提拔, 而不是仅仅强调论文刊物等这些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做好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在薪酬方面, 根据岗位的设置, 每年通过民主测评、业绩考核、年度考核等方式, 对实验人员进行考核, 奖优惩劣。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 实验和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是保证实验室工作的前提条件, 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努力推进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改革, 使其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国良.高等学校实验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74-75.

实验技术队伍结构 篇7

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的提升而发展,但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技术队伍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结构分布如表1所示。在学历结构中,本科以上的实验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42%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第二学历为本科),大部分都是大专学历。实验技术人员年龄主要分布在45岁以上,没有35岁以下的年轻实验员,实验技术队伍老龄化现象极为明显。我院只是诸多高职院校的一个代表,笔者了解很多其他兄弟院校情况也相似。从中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基本情况是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与科研和实践教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未形成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

在编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根据高职国家骨干校建设有关文件,专任教师与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比例应为1∶10左右。截止到2012年6月,我院专职教师人数为495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3人,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科研、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必然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实验技术队伍中年轻实验技术人员少,青黄不接的现象日益凸显,因此亟须注入新生力量。

长期大量外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职院校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高、精、专的仪器设备不断引进高职院校,日趋复杂的实验技术给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事编制紧张,为了缓解在编实验人员不足,学校大量聘请合同制实验员。以我院为例,合同制实验员数量是在编实验员数量的两倍以上。而外聘实验员又以退休人员居多,加上学院在职、外聘人员“同岗不同酬”、“工资与工作量关联不大”、“外聘人员进编难”等人事制度,外聘实验员的稳定性不高,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实验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 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着思想不稳定、干劲不高等问题。以我院为例,2000年以来,因调动、转系等原因离开实验技术队伍的有8人。其主要原因是实验教学长期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技术工作尚未能自成体系,高校对实验技术重视不够,普遍认为实验技术人员是一般教辅人员。工作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职称晋升难等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目前,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项目式、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仿真性、生产性实训的开设,综合性的仪器设备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广泛应用,实验技术队伍现有状况不仅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且对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制约作用。

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

笔者发现,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一直存在着“重硬轻软”的误区,即在建设时更多关注硬件资源———实验设备的配备,却忽视了软件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水平,除了须拥有先进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随着学科发展和实验技术进步,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已迫在眉睫。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岗位管理,实行人才集中使用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改变实验室小而全、小而散的现象,依照学科和课程群重组实验室,实行人才集中使用。例如,我院电子系、光电系都设有电子线路实验室,造成设备上和人员上的浪费;有的专职实验员缺乏责任心,有的缺乏专业技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愿或不会解决;实验后仪器的故障无法得到及时排除,影响实验课的正常开展。可以像电路基础实验室一样,建立专人专门管理的实验室,全校各班级错开时间实验。由于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实验设备管理有序,教学效果也相应较好。各院系应该综合管理,科学设岗,以岗择人,做到不重复建设。

依托学科,选拔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 学院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把实验技术人员看作一般教辅人员的观念,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懂理论、有技术、善操作、精管理、有创新意识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并配备一批以专业素质过硬和思想品德优良的实验技术人员为特征的新型实验师资队伍,使实验室集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为一体,把实验室引入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改革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机制 在高等院校的人员编制中,把实践教学人员划入教辅人员系列,其待遇相对较差,得不到领导重视。这些差距造成部分实验技术人员不思进取或不安心从事实验技术与管理工作,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不愿意加入实验技术队伍。因此,有必要改革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打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编制界限,甚至可以制定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科研、职称晋升的政策,吸引高学历年轻教师加入实验技术队伍。适当增加在编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合理定编,建立一支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验师资队伍。

加强岗位培训,鼓励教研结合 随着科技飞速进步,新型实验仪器不断出现和使用,令不少高职院校实验技术人员应接不暇。学校可采取岗位培训、继续教育、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研等手段,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实践技能。培训方式有:(1)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岗位培训具有方便、灵活、见效快等优点。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方式,由有经验的专家、高级实验师传授实验技能、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及先进仪器设备使用技能。(2)开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实验师资队伍对岗位的适应性、敬业性和进取性。继续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在职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学历培训等,或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外单位经验。(3)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产学研”工作中提高科研和技术水平。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利用实验室有利条件,提高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工作,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实验技术人员还可以结合校企合作,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等实际工作,丰富实践经验,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机制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公平、全面地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考核要与工作业绩、绩效工资、岗位培训等挂钩,坚决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作风,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当前,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的硬件资源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实验设备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实验管理等软件资源的配套完善,要尽快改变“硬件很硬、软件很软”的不利局面。学校应把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放在重要地位,重视他们的教育、培养和使用,制定竞争、激励、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努力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建设一流职业学校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艳华.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130-141.

[2]许秀平.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95-97.

[3]张文璐,张丹.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457-459.

[4]杨定安,丁伟雄,曾凡智.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27-28.

[5]徐国富,李周高.校创新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07-108.

[6]陈卫汝.试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1):114-115.

基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教育培训

实验室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里,不仅需要高水平、高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也需要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是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是实验室的主体,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尤其对科研成果的产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质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质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

一、实验技术人员的现状

(一)观念陈旧、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没有足够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把实验技术人员划归为教辅人员,处于教师队伍的从属地位[2]。因此很多教师对实验技术人员也不够重视,单纯认为实验技术人员是为其服务的,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二)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受限制。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职称晋升要求高、名额少,没有任何的奖励机制,在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也较同层次的教师岗位低,极大地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上进心[3]。

(三)实验技术人员综合能力不强。由于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整体上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学历偏低,硕士以及博士以上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少,兼职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人员大量存在,而高学历、高层次的实验技术人员不愿意从事实验技术工作,有机会就想调离实验岗位或者转向教师岗位,频频跳槽的现象也屡屡出现,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

(四)发展过程中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只要辅助教学、科研即可,无需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实验技术人员如果不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掌握前沿的相关专业知识,很难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教师相比,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机会显得非常薄弱[4],大多数的实验技术人员没有机会得到足够的实验技术方面的培训,而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对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得不到足够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由于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认为是教辅人员,各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低,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也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发展建设需要高素质、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作为支撑,因此实验技术人员首先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让自己具备科学的理论素质和过硬的实验业务能力以及相应的管理水平[1]。

(一)提升自身的技术知识能力。

1.专业理论知识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结构的不断变化,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实验技术人员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学习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掌握、补充和更新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实时动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实验教学的改革和科研创新的需求。

2.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是实验技术能力,实验技术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技术,以及对现有实验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规范实验流程的标准。对新进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培训,保证每个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流程。此外,实验技术人员还要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琐碎复杂,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每一项具体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还要对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熟悉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简单的维修工作,熟悉试剂耗材的申购程序和管理要求等。另外,实验室的日常清洁卫生及安全工作也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范畴之内,实验技术人员需要保证实验室的卫生及整洁,解除安全隐患,尤其是水电气和消防设施方面。

(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在现代化的高校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素质。实验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再建设,对于实验室总体功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奉献精神。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质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要有不斤斤计较、不为名利、甘当配角、默默奉献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实验室的师生营造一个整洁的实验环境和自由轻松的思想环境。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2.敬业精神。实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积极进取,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分析与解决,向学生传授实验经验以及实验技巧,做到有求必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

(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室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是为了验证科学理论和探索客观规律,而实验技术人员作为该项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格确保试剂、耗材和仪器等以满足实验的需求,严格按照标准的实验流程进行操作,保证实验记录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科学客观的实验结果。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应该加强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充分意识到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5]。

1.增加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技术人员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技术力量,要根据教学改革和科研的需要逐步充实培养和提高,有计划地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技术和理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2.进行互通交流。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学习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实验操作经验等,定期举办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通交流学习会、讲座等,联系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汲取精华,提升自己。

3.鼓励参加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学位,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结合自己的特长积极主持和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实验技术人员的建设对于培养高校人才、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建设,不仅需要实验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素养,还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实验技术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学和科研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张红岩,韩拴.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教育刍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30~233

[2]熊春梅.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稳定与提高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213~214

[3]张丽霞.以人为本原则下探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17(3):65~66

[4]陈晓燕.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实验员的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248

实验技术队伍结构 篇9

一、把实验技术人员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与实验技术性工作分离是实验技术人员分流的条件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责自其诞生以来基本没变, 即他们是融管理、服务、教学于一体的专门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 是辅助、配合、协调实验室各项工作的特殊教师, 是同为教辅人员, 却同其他教辅人员 (如图书系列人员、网络中心电教人员等) 相比没有独立职责的模糊教师。说他们是教师, 是因为他们也在从事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实验教学工作;说他们特殊, 是因为他们是只有输入功能没有输出功能的教师, 他们有丰富的婆婆, 如教研室、实验中心管理室、院行政管理办公室、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学校教务处、学校实践设备处、学校保卫处等。总之, 只要与实验室有关的事都能找到实验员, 实验员辅助不了、配合不了、协调不了的事情却输送不出去;说他们是模糊教师, 是因为他们与教师及其他教辅人员相比根本没有独立的、清晰的职责。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以前, 由于实验员的工作量相对不大, 难度系数相对不高, 实验室工作还可以维持, 实验技术人员为保证实验教学的工作和质量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转变以后, 由于扩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实验技术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剧增, 原来一个班的实验变成了现在的两个、三个, 基础课甚至变成了几十个;原来领药品一个小时、一个人、一台自行车就够了, 现在领药品要几个小时、几个人、还要一台三轮车;原来办理一个审批报表, 在一个校区一天就办完了, 现在要跑几个校区, 甚至几天才能办完。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性工作难度系数明显加大, 原来的几个实验项目变成了现在的十个、二十个, 加上开放实验、科研服务、社会服务等已经不知道是多少个了;原来的设备已由几十件台套数变成了现在的几百件台套数了, 仪器的使用也由原来的单方向、单学科使用变成了现在的多功能、多方向的交叉学科使用了。这些工作数量上的变化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质量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他们的数量与质量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实验教学发展要求了。因此, 我们也要从改变数量入手, 使其达到质变的目的。

我们认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八项:的使用与管理, 四是科研与开发, 五是社会服务与开放实验, 六是实验室水、电、卫生、安全等日常管理, 七是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八是化学药品、玻璃仪器及杂品的管理。这些内容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中都有交叉, 只是各校交叉的程度和范围各有不同而已。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上述第六项和第八项是造成实验技术人员之间工作量严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它不仅大大消耗了实验技术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浪费了一部分人力资源, 还弱化了实验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与功能开发工作和业务学习。因此, 笔者提出了建立高校实验室服务中心, 首先把第八项工作纳入实验室服务中心, 把实验技术人员中不均衡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同实验技术工作分开[4], 剔除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中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是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业务素质的前提条件。

二、把现有不能胜任实验技术性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分流到实验室服务中心去

通过建立高校实验室服务中心, 可以把实验技术人员的非技术性工作已大部分去掉, 为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技术工作提供了时间保证, 剩下的基本是实验技术工作了。此后要根据工作需要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提纯, 实事求是地把实验技术队伍中不能进行实验教学的或不懂仪器使用与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从实验技术队伍中分离出去, 即把不能从事相关实验教学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分离到事务性和服务性的岗位上, 把不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分流到实验室服务中心去, 达到纯化实验技术队伍的目的。

三、把提纯后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归口到教师队伍建设中去

把纯化后的实验技术人员归属到专业中,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几乎都是各校人才培养中建设最强的一支队伍, 少数实验技术人员 (齐齐哈尔大学实验教辅人员数是教师人数的6%左右) 的到来不会影响其整体素质, 反之, 这个集体会为实验技术人员的成长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专业教育既然能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当然也能培养好实验技术人员。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为同一梯队, 会使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和层次更合理, 引进与培养更容易实现, 从根本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稳定性。三是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有针对地培养实验教师, 如年轻教师或全体教师轮流到实验教学岗位去锻炼、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等, 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验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地位

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 是相对理论教师而言的, 是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观念下形成的。各高校普遍把不能胜任理论课或认为没有资格上理论课的教师分流到实验教学岗位的事实, 使重理论、轻实验有了立足之地。虽然现在我们已理性地认识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 但在实际落实中很难做到。如果上述的事实不改变, 只靠提高认识和觉悟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如果现在实验教学岗位上的人员是博士、硕士、优秀的教师, 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 那么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就不攻自破了, 实验教学的地位自然就上来了。因此, 我们要把实验系列取消, 把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都归队到教师队伍中, 不给不能胜任理论课或认为没有资格上理论课的教师分流到实验教学岗位上的机会, 要打破身份界限, 制定相应政策, 科学设岗, 竞争上岗, 把通过分流、提纯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选拔到教师队伍中去。去掉事实根源, 观念自然就会有所改变了。

就高校而言, 人才队伍应包括教学科研队伍、管理队伍、教学辅助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等, 缺一不可。当前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前两支队伍的建设, 往往容易忽视后两支队伍的建设[5]。而教辅队伍中实验教辅队伍矛盾尤为突出, 既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等重要, 而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得又比较好, 我们为何不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跳出苦苦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圈子, 尝试把实验技术队伍分解, 将其中的一部份实验技术人员转移到队伍建设又好又受重视的教学科研队伍中呢?这样一来, 我们就可以把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中的成熟方法拿来用, 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比翼双飞。

参考文献

[1]沈剑敏.有效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综合素质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0) .

[2]柳中海, 李蕾.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6) .

[3]陈孔亮, 郑启明, 马广智.构建创新型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0) .

[4]翟丽萍, 邢凤兰等.关于建立高校实验室服务中心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 (11) .

上一篇:新时期实习带教下一篇:卫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