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验任务布置

2024-06-07

电子技术实验任务布置(精选10篇)

电子技术实验任务布置 篇1

电子支付与结算实验任务

实验

一、网上银行

1.比较我国各大银行提供的网上银行服务,分别有什么特点。

2.目前网上商店采用的支付方式中有多少是用网上银行进行支付的,怎么实现的?

3.调查我国网上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

实验

二、第三方支付

1. 比较国内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情况。2. 列举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其特点。3. 用某个网站说明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流程。

实验

三、移动支付

1.我国目前移动服务商有哪些提供了移动支付服务,有什么区别? 2.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外移动支付有哪些比较典型的例子,运作方式如何。3.我国国内各电子商务网站有哪些采用了移动支付的服务?

实验

四、网上安全

1.我国国内有哪些公司提供网上安全服务?

2.针对企业特点,网上安全服务企业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3.通过互联网了解目前主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有哪些? 4.了解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情况,提供哪些服务。

实验小学班级文化布置方案 篇2

2011.9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营造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积极推动“五个校园”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相结合,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德育处决定举行教室文化建设活动。

二、总体要求:

1.精心策划,让教室内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作用,彰显班集体建设特色。

2.本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为书香校园。

三、具体要求:设计文化情境,创建文化氛围

(一)教室外墙文化建设

教室门口设立班牌,共有四个内容,1.班级名称:

(1)自定义班名:如梅香轩(2)班牌:如一年级一班 2.班级奋斗口号(即班风); 3.班主任照片(五寸生活照); 4.辅导员寄语。

请班主任老师提供相关资料,届时统一制作。

(二)教室内墙文化建设 1.教室前门处的墙上设计主题为张贴栏。张贴班级相应的各种表册、班规等。

2.教室后门处的墙上为特色专栏。专栏主题围绕书香校园和书法特色进行设计,一个年级一个主题。这个版块主要展示学生的成长历程,可以是图片或文字作品,还可以开设班级评比表、竞赛榜、班级之星、班级群星栏等活动内容。

有的教室可将两个专栏合二为一进行设计,如教学楼底楼的一年级教室。

3.教室其余的墙面设计由班主任自行设计、制作,主要彰显班级特色。

参考栏:

1、“班级备忘栏”在这一块写上本学期的重要活动.如:考试的时间......2、“中队一家亲”在这一块里贴上同学的照片与他们最喜欢的话。也可以是个性宣言、露一手(优秀作品)„„如各班级有更适宜的名称亦可使用。

(三)本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先有文字方案。文字方案挂在FTP上,班主任自行下载,填好后上传至德育处。

垫江中学教室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五个校园”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相结合,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教室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室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文明和谐、奋发进取的班级氛围。

2、整体性原则。教室文化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以发挥综合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

3、个性化原则。教室文化建设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又要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在简洁、整齐、美观、实用的基础上形成特色。

三、教室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及措施:

(一)教室环境文化:

教室是学生最集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环境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根据我校实际,特做如下要求:

1、黑板上方张贴班训(或班级理念),国旗。

要求:国旗居中,班训位于国旗两侧。字体要协调,距离适中。

2、黑板右侧设置“班级常规栏” 要求:张贴教室文明公约、班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分工表、值日轮次表、《好人好事登记簿》、《学生缺席簿》、《班团队活动记录簿》、班级常规管理成绩等。

3、教室后黑板左侧设置“学习园地”

要求:用于展示进步学生、特长学生、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学科答案、学习材料等,以引导健康向上的积极氛围。

4、教室左右四支柱子分别张贴名言警句。

要求:积极向上,推人奋进。

5、教室后黑板上方为“班级荣誉栏”

要求:张贴班级各类奖状,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教室后黑板为每月一期的德育主题黑板报。

7、教室后右侧为醒目的卫生角。

要求:清洁工具摆放整齐有序。

8、教室总体布局:教室内桌椅及其他物品摆放整齐,桌椅上无乱刻、乱贴现象,教室地面、墙壁、门窗、讲台、电风扇、日光灯等,室外走廊、墙面干净无灰尘、无污迹,无卫生死角。

(二)教室制度文化

为了让明确的管理制度发挥育人的功效,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班级制度,特做如下要求:

1、拟订班训。

要求:内容要反映学生身心特点和班级特点,体现班级体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风貌。

2、制定明确的班规。

要求: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为重要依据,以班级实际情况为基础,尽量作到量化、科学化、精细化。

3、规范奖励机制,形成奖惩制度。

要求:奖惩制度切实可行,能发扬优点、激励先进。

(三)全方位开展教室精神文化建设

教室精神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室里时时处处能感受得到的,对其成长产生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的精神力量。

1、环境熏陶:在教室布置时,通过张贴班训、名人名言,名人字画或学生自己的座右铭,以及每月一期的黑板报和特色小专栏等,让教室充满文化气息,学生久居其中,必然会受到熏陶感染。

2、读书引领: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伟人传记、励志书籍、经典名著等供学生阅读,向学生灌输读书是最好的休闲方式的理念,鼓励和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置身在读书的氛围里,让他们从书籍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人性的提升。

3、影像触动:通过校园广播站和学校宣传橱窗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通过县文体广电局送电影下乡及时向学生播放爱国教育片、伦理教育片和法制宣传片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灵魂,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育。

电子技术实验任务布置 篇3

上传: 曾木荣

更新时间:2012-12-18 21:40:1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反馈,而学生的作业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学习效果的反馈。教与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是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体现因人而异的弹性化和培养兴趣的人性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给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不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这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教育行政、教育研究部门和所有教学人员也都在聚焦有效教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有效作业也受到了普遍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轻视作业的选择与设计;强化作业对知识的巩固作用,淡化作业的育人功能;题型单调,缺乏多样化的习题;题量过多,使得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身心疲乏,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作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在理论上对作业改革虽有所认识,但在实践操作中却不得要领。以上种种原因,我们提出“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试图从学生每天都要做的作业入手,通过对现有的、传统的作业方式、作业内容进行改进,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要求教师调动教学智慧和灵感,针对自身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反思和调整,变革作业的有效性,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达到作业预期的和生成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在实践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2、新课改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数学不是空洞的、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说明在知识更新加快的现代,如何通过改革作业,整合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主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目标

课题组经过口头调查,详细了解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作业习惯;通过问卷《小学数学作业问卷调查表》的调查,了解了学生、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数学作业的题型、作业量的大小等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我校的数学作业负担不重,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有“吃不饱”的现象,对于类似“奥数”的拓展题应适当补充。据此,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分年级段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业;作业方式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总之,本课题主要研究通过丰富、新颖的数学作业设计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恶感与恐惧感,让他们喜欢做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课题的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研究与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实验结果从学生身上找到答案。老师的一切作业与批改都为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哪怕是有几句鼓励的评语,也要考虑对学生是否有利,选择其中最有利的一条给学生,让他们快乐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素质。

2、发展性原则

作业能体现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在评语中体现对学生发展的肯定,对不同学生,采取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也绝对是不相同的,因为“发展不同决定着方式不同。方式不同也决定着不同的发展”。

3、客观性原则

如果研究的口号只是在口头上,那还谈什么研究,尤其是对教学来说,离开学生,就没有研究。在研究中,分别选择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具体在他们的作业布置上采取不同的方式,反复实验,最终得到最适应于该类发展程度的学生的布置方法。观察评语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时时关注他们,了解他们,从实际入手,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

六、课题的具体实施要求。

(一)作业设置

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倡导分层布置作业。从教材配套练习、课本练习精选或自行设计作业习题,要体现“适量,灵活,针对性强”的原则,除书面作业外,还必须设计一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性作业。要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注重减负提质。

原则上每节新授课一次正规书面作业,低年级还应注意加强口算训练。具体建议如下: 一、二年级:

每周四次作业,可采用 “2+2”作业制。即每周2次小作业(口算作业),2次大作业。口算作业可专设口算作业本,口算作业分为两类:一是听算写结果,二是记算式写结果。两种方式可轮流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口头听算能力。三、四年级:

每周四次作业,采用“3+1”作业制。即每周3次正规书面作业,1次实践作业。实践作业每周一次,可以考虑分层。实践作业内容可包含两大类:

第一类:数学思维训练类。间周一次。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发展思维水平,打造数学特长生。

第二类:数学实践类。间周一次。内容可包含:⑴丰收园类:内容和方式参考青版教材中丰收园的形式。⑵调查类。数学教材中适合学生调查的内容,教师必须提出要求,让学生真正全面参与调查,经历全过程。作业呈现方式以调查报告、表格等方式呈现,要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⑶操作类。凡是教材中涉及具体操作的内容,必须给学生布置操作作业。让学生真正做到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全面提高学习实效。五、六年级:

每周五次,采用“4+1”作业制。即每周4次正规书面作业,1次实践作业。实践作业的要求同三四年级。

(二)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准确、细致,作业质量宜采用等级评价(A、B、C),激励为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有针对性地写上激励性评语。要让学生养成及时改错习惯,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提倡学生建立专门的错题册。学生作业中典型性、普遍性问题要注意分析,做好记录,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提高。口算作业可在课堂上口算结束之后,学生同位之间直接批阅。

七、依托活动,丰富课题研究内涵。

1、数学周记和数学月报。

数学周记和数学月报是一种温习,更是一种回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的交流;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创新。数学周记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课题需要我校从三至六年级设置了数学周记和数学月报,数学周记记录一周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数学月报是记录一月来在数学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写数学周记和数学月报能让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发现、描述、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数学周记也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天地,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得到快乐和信心;老师从学生数学周记中得到的信息来反思和改进教法。

2、“数学诊所”。

学生作业出错是常见现象,或者“会而不对”、或者“对而不全”,这一直是学生、老师挥之不去的痛。虽然出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学生若能在这些错误中找出共性,进行诊断,并及时进行纠错,这对学生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课题组应定期开展学生作业易错题纠错——“数学诊所”活动。

3、口算计算题竞赛活动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关于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数感,理解运算的意义,选择恰当的运算策略和技巧,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口算、计算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计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计算能力,寓教于乐,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兴趣、责任,课题组要求各年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的课题特点等具体情况,每学期开展一次口算、计算题竞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探究活动。

除开展数学实践性作业外,课题组成员将根据本班学生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探究活动。如“数学擂台赛”:数学深度开发,对天赋生提高性培养。“数学生活网”:搜集数学故事,观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快车遭”:分类汇总所学知识的解题扶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关系网”:澄清数学(数字)间的关系,为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数学关系打牢基础。

5、各班级段开展子课题活动

课题组要求各年级在每学期根据子课题的侧重点开展1-2次活动。可以是学生的活动,如:讲数学小故事比赛、编写数学手抄报、数学趣题分享等,也可以是教师的活动,如:年级组作业设计评比、理论学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教师们的课题参与热情。

八、课题的实施步骤 时间:2011.3——2012.12 阶段: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5)

1、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子课题方案并向学校课题领导小组递交申报材料审查。

2、召开我校数学研究小组申报培训会,组织学习课题方案,填写申报表,向市教研室课题组申报。

3、组织数学研究小组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具体研究实施工作。

(二)、第二阶段:(2011.5-2012.6)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指导材料。

2、根据学科特点,选定班级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

3、合理安排总结研究成功的有效性,并不断改进方法。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将别人的先进方法融入到研究的课题中来。

5、抓好有关材料的收集,以便查阅。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7-2012.12)

1、整理材料,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撰写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后递交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报市教研室课题组。

2、完成其他的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制定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具体如下:

1、学习制度: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协助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有关信息。

2、组织管理制度:课题组负责人要担负课题的整体设计工作安排,成员要明确分工,既要各尽其责,又要通力协作。

3、考核制度: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进程和效率,并进行考核,有力促进各成员认真工作。

4、交流、汇报制度:定期组织课题组各成员进行课题总结、交流和汇报,课题负责人要及时掌握情况,使各种资源能共享。

5、课题资料管理制度:负责人组织力量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以供使用,确保课题资料积累完整、可靠。

6、课题研究的成果推行制度:要使研究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能指导教学实践。要及时推广成果,善于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上,有效地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保障

学校能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三)人力保障

本课题组成员学历都在大专以上,是学校教学一线骨干、数学教研组长,教学效果明显。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现代教学方法、手段吸收较快,并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能热心教研工作,乐于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能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有足够的时间和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的资料设备能满足本课题研究需要,学校也乐意在经费、时间上给予保证。由学校数学骨干组成的科研小组,无论是个案的调查、研究,还是资料的搜集、整理,或者在研究的手段、方法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研究过程中,又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为己所用。

十、课题的成果形式

1、文字材料:子课题方案,作业本及质量分析,实践性作业,教学成果对比分析,论文,结题报告。

2、班级教学质量汇总表

3、其他的相关材料。

十、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冷立志 副组长:林朋军

成员:赵立平、李芸、卢海霞、崔校云、李付红、金晓敏、王翠娟 赵立平负责此项工作的全面安排、协调工作。

2、课题研究与实验小组: 组长:赵立平

《采购学》课程实验任务书 篇4

编著

徐杰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实验一

招标采购模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市场调研、采购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签约过程的模拟,理解招标采购的功能及实现过程,掌握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的编制技巧,熟悉采购市场调研过程,学会撰写调研分析报告、评标报告等。

二、实验要求

 采购方根据实际需求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的内容要具体、详尽;

 供应商要完全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必须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 供应商是由若干小组构成,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投标文件在未开标前必须保密,供应商之间不能互通信息;

 由采购方和第三方一起确定评标的指标体系、分值及其他规则;评标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并在开标前输入到系统中。

 借助实验软件中提供的供应商资格排序,由采购商和第三方组成的评标专家组共同确定中标单位;

 由中标单位与采购方签订合同;

 未中标的小组要分析原因,撰写未中标的分析报告。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此实验是分组实验,首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代表采购方、供应商和评标方。

 采购方根据采购需求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真实地反映采购方对采购物品的技术和商务需求,因此招标文件必须在一定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招标文件完成后在招标平台上发布招标公告。

 采购方和另一组(第三方)的同学一起编制评标准则,包括厂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标办法等,并按实验系统的要求在开标前输入到系统中;

 销售方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必须很好地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并且与实际市场销售价格、技术性能等相符。

 供应商在提交投标文件的同时,要将其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实验系统录入。 供应商通过模拟招标平台提交标书;

 系统在规定时间会根据评标指标体系自动生成建议的中标顺序。

 由采购方和第三方根据实验软件提供的中标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协商确定最终的中标人。

 由中标单位和采购方签订采购合同,并就合同的具体事宜进行协商,补充完善合同条款。

 未中标的小组要拟定详细的分析报告,说明未中标的原因,以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四、实验报告要求

采购方上交的实验报告:

 招标文件  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采购合同 销售方上交的实验报告:

 投标文件  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未中标原因分析报告(未中标的,中标方签订采购合同)评标方上交的实验报告:

 评标指标体系设计  各指标分值确定的原因  评标报告

实验二

电子采购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模拟现代企业采购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电子采购技术进行采购需求、采购计划、采购决策、供应商报价等等,展现从提出采购需求到采购商品入库的全过程。使同学熟悉采购流程,能自行根据采购过程中上下游各部门的要求,独立完成采购业务的各个环节。

二、实验要求

模拟试验的开展是按照班级进行管理和分派,即通过对某一个班级进行分组管理,进行实验管理,班级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试验,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由实验教师统一进行分配管理控制。该实验的角色具体包括:

 采购需求部:代表用户提出采购需求,上报采购计划部。

 采购计划部:汇总各部门报来的采购需求计划,形成一份汇总的采购计划,报市场资源部。

 市场资源部:收到采购计划后,进一步完善,形成要约申请书,发给各个供应商,要求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回复。

 供应商:代表厂商,对要约申请做出反映,提出报价单,包括质量、技术性能等。 采购决策者:市场部将收到的报价单发给决策专家,由决策专家进行评价,最后给出最终的供应商。

 合同管理部:由合同部拟出详细的采购合同,发给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约。签约后的合同书要同时发给运输部、仓储部、财务部。 财务付款部:财务部根据合同书的要求付款。

 物流部:运输部根据合同要求安排运输计划,存储货物。在这个过程中以上八个角色进行交互,共同完成整个模拟试验内容。

三、实验步骤

(1)采购需求部向采购计划部提出采购需求。该部分主要模拟用户的采购需求。(2)采购计划部向市场资源部提交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根据采购需求部的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并提交给市场资源部。(3)市场资源部向供应商发出要约。

(4)供应商应答要约,向市场资源部发送报价单。(5)市场资源部将供应商的报价单发送给采购决策专家。

(6)采购决策专家根据报价单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市场资源部。

(7)市场资源部根据评价表通知合同管理部门签约。(8)合同管理部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9)供应商应答合同

(10)合同部门受到供应商的合同应答后通知财务部门付款。(11)收到付款通知后财务部门给供应商付款。(12)供应商收款后,进行收款确认。

(13)财务部门受到供应商付款确认后,向合同管理部反馈已付款(14)合同部门根据合同向运输部门发送运输通知。(15)物流部门生成入库通知。

(16)物流部向采购需求部发送到货通知。

四、实验报告要求

每个角色都需要上交各自的资料分析报告,具体为:

 采购需求部:上交采购需求报告及采购需求确定的依据分析。 采购计划部:上交采购计划表,及数据和资料来源分析。 市场资源部:要约申请书及制订的依据。

 供应商:报价单,包括质量、技术性能等,以及提供此报价的原因。 采购决策者:评分表,及评分的依据。 合同管理部:采购合同及制订的依据。 财务付款部:付款清单及依据。

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研究 篇5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简介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师生之间的交流空间非常有限,尤其是在高中化学的实验课上,由于一些教师自身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学生交代一些机械性的任务,学生做完之后就算完成高中化学的实验课,这样完全达不到化学实验课的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高中化学这种传统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方式必须得到改进,于是一些教育工作者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高中化学实验课提出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应该是教师的直接传授,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或者是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帮助真正地理解想学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脱离书本,成为学生的技能,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情境模式,把高中化学实验课的内容真正地融入实际的生活中,这样才能达到“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通过教师假设生活中的场景,提出一些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自行地探索,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己探索出的知识也将更加的牢固,而且很容易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的实践方法

1.任务的提出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出针对实验内容的任务,是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的首要事项,首先应该注意任务必须围绕着教学的内容,不能过分地追求任务的新颖,而脱离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其次任务的设计应该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在设置任务时,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设置一些有层次的任务,对自身素质较高的学生,给予一些难度大的任务,而自身素质较差的学生,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任务,最后就要注意任务的.实际性,任务的结果必须能够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而且任务的设计尽量多地涉及学生以前学习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来,例如,在高中实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一课中,如果对学生提出任务: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仪器,探究离子反应的条件,这样学生就会按照教师提出的任务,自己对离子反应的条件进行研究,在任务的设计时,还可以贴近实际,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地域特点,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的分析

在任务实行之前,应该先把任务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对任务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进行分组的讨论和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大部分任务的答案都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得到答案的过程却不是唯一的,这样学生就可以调动自己的思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对答案进行探索,而在分析阶段,学生可以先对自己设想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可以对自己的设想进行改进,最后得到一个过程最简单的求解设想,这样对任务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设想中存在的问题,在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时,也可以向教师进行求助,而且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能够对任务完成的时间也必然有差异,这样分析任务的时间,可以让那些自身素质较差的学生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在完成任务时,和自身素质较好的学生差异不那么明显,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甚至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师提出离子反应条件的任务后,学生就要对这个任务进行分析,思考怎样进行实验才能发现离子反应的条件。

3.任务的实行

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的任务实行环节中,教师应该融入学生当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等进行讲解,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或倾听学生的内部交流,尽早地发现学生对任务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想法比较奇特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鼓励,由于已经完成了任务的分析,教师只需要规范一些操作,学生就可以在实验课上实行自己对任务求解的设想,真正地完成实验课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目的,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融入对任务的讨论中来,如在教师提出探究离子反应条件的任务后,根据实验给出的NaCO3、NaOH和盐酸等试剂,学生就要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的现象,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时间把离子反应的方程式写在黑板上,学生就会对实验现象和离子反应方程式进行对比,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解决教师提出的任务,学生必然会对实验课上的仪器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实验仪器的操作也必然会提高,这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任务的总结

在课堂结束后,学生都存在着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疑问。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的总结环节中,首先就要对学生的这些疑问进行解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经验,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其次对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解答,在解答了学生的疑惑之后,教师应该对任务完成过程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然后把学生中间完成任务最简单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例如,在离子反应条件的课堂上,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选择几个做实验较快的学生,说出他们探究离子反应条件的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几个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产生沉淀、释放气体、生成水等,如果课堂的时间足够充裕,还可以拿其他学生的方法和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详细地对思考的过程等进行对比分析,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的培养,高中化学实验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素质能力设立的,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传统的化学实验课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而“任务驱动”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如果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问题的求解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任务驱动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一定的催促力使学生更加愿意自主学习,并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文进。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8.

[2]禹克娟。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成功:教育,(6):10.

[3]习书秀。高中化学实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电子技术实验任务布置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世纪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中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重大改革。英语教学要寻求知识体系与语言能力发展,继承民族传统与反映现代科技,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之问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了英语学习的生活化和个性化。强调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性与主体化。

以往教学中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我们就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主要有:a.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b.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c.可使学习者不仅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的过程;d.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e.把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1年9月-2002年6月,我们在使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任务型语言教学与形成性评价”的实验课题研究。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初一八个班,共544人。初二八个班,共573人。实验教师9人。

(二)实验时间:2001年9月一2002年6月

(三)实验方案

1、通过任务型教学训练语言应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是从活动中获取知识。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活动,学到新的知识,即完成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变。教师备课时重点考虑;如何设置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这个大语言环境又是由各个小语言环境组成,其中一部分是陈述性知识,另一部分则是程序性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通过活动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完成了知识迁移过程。常用的训练活动有以下几项:

(1)Daily report:值日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情况,其它学生可互相提问题,询问个人职业。

(2)Play a guessing game:用问题“what does he do?”引入任务,让学生猜测多媒体课件中人物的职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Ask the way :创设问路情景,根据实际情况 telling the way,eg,I want to go the hospital 完成对话活动。

(4)See the doctor、go shopping等:学生可扮演角色,进行对话。

(5)Have a discussion :学生分小组讨论

(6)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通过训练把课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言堂的模式,变学生为主体,课堂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为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班选出18名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作组长,分别编号,然后让他们找3—4名性格相投的其它学生作组员,要求组长接受能力强,负责辅导、抽查组员,各小组在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各个小组设置统一的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具体操作;

(1)课堂授课,面向全体,但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提问尽量以组长为主,力争使他们彻底理解掌握,为组长辅导组员创造条件。

(2)自习时或英语课外活动。座位打乱,每组学生坐在一起,对上节课内容充分讨论相互交流或扮使不同的角色展开英语对话练习,互相检查作业,抽查背诵情况。

(3)建立各小组长、小组,组员平时各项抽查考核档案,算出各小组提高分,小组竞争以此分为标准。各组员提高分的和等于 小组成员提高分之和(组员提高分=本次考核分数-上次考核分数)

组员提高分统计表(______单元)_________组 组长:_____________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学生D 均分

加(减)分 总分 单词 短语 对话课文 故事 评价手册 写作 单元测试 综合 备注 综合=均分+加(减)分

各小组提高分统计表

A组 B组 C组 D组

均分

加(减)分 总分 单词 短语 对话课文 故事 评价手册 写作 单元测试 综合 备注 综合=均分+加(减)分

(点评:备注的解释不清楚,似乎应是“总分=均分+加(减)分”,而综合分应是每一竖行分数的相加。但由于计分标准不同,这种简单相加的做法并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A.加分项:① 小组提高分值最高的每次可加2分;② 小组考核每人每次达优者加0.5分;③ 课堂口答问题主动积极的每一人次加0.1分回答问题较好的每次加0.2分;④ 英文写作有创新观点被师生认可的每次加1分;⑤ 小组合作好的每次加0.1分。

B.减分项:① 小组提高分值最低的每次扣 1分;②平时考核每人每次差者扣0.1分;③平时考核每人每次不合格者扣0.1分;④ 每有一人不按时完成作业者每人每次扣0.1分。

C.小组长积分:① 每次考查提高分最高者奖2分;② 每次考查进步明显者每次加0.5分;③ 期中、期末两次小结进步幅度大的加 5分。

各环节及时统计分数,分数总表可张贴墙上,以供学生参阅。每周结算一次,每月评选一次,评选产生的优胜组受表彰,小组长每学期评选一次。这种评比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重视个人成绩的做法,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交与合作,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组内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1)在教句型时我们采取“轮流式操练法”以小组轮流操练,看谁说得准而快,读得好的组给予加分。

(2)在读课文时,采用记分办法(按十分制)让学生以小组轮流读,读错扣0.5分,扣完为止。

(3)初

一、初二年级一直坚持每天课前五分钟的Daily Report,Free Talk制度训练的程序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次学生汇报后,教师都给予及时评价。有时有的同学觉得这次表演的不满意,老师暂不给评价。不记录成绩。学生经过更充分的准备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4、营造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环境和气氛

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课堂操练单词接龙,故事接龙,编对话表演,(Like shopping, Asking the way, Seeing a doctor等)、故事讲述、短文报告(Retell the text)以及与正在学习的课文相关的内容,如:初二(下)Lesson 62 “What a good kind girl”把对对话改为短文报告等。以上这些活动项目的评价都记作个人及小组的评价表。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l.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根据“实验设计”中所指出的测试方法对初一实验班和对照班(本校去年初一)进行对照:

表1 阅读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

阅读均分

优生率

及格率

实验班 89 60% 90% 对照班 86 53% 85%

表2 听力测试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

听力均分

优生率

及格率

实验班 88 71.4% 85% 对照班 87.5 71% 86%

表3 笔试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

笔试均分

优生率

及格率

实验班 88 62% 91% 对照班 84 55% 82%

分析:表

1、表

2、表3数据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听力成绩无明显提高,阅读和笔试成绩有明显提高,该实验有一定的成效。

三、讨论

1、“任务型学习活动与形成性评价”课题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整体提高学生成绩。再有一大优点那就是能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快大面积地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这是以往各种改革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

2、“任务型学习活动与形成性评价”的第二个优点就是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从学习中看到提高,从提高中形成了能力。这一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这完全符合新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上面“组员提高分统计表”就是由教师设计,学生以组独立操作、独立测算完成的。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助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有更多的参与

和合作的机会,可以互相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信息转换、配对活动和小组动等,不仅掌握基本语法知识,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听、说等运用语言的技能。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一切活动都是主动的,教师只是参与者和合作者。“任务型学习活动与形成性评价”的课题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的优势是以往任何改革都不能取代的。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但问题还是不少,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逐步规范。

电子技术实验任务布置 篇7

蓝色科技梦想厅(信息技术体验室)

一、课程目标

培养队员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运用科学的热情。

二、课程内容

1、学习配音技术;

2、观看需要配音的电影视频片段(队员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片段);

3、模仿电影人物进行配音练习。

三、课程要求

1、老师认真讲解配音技巧(情感态度、语音语调);

2、队员配音时尽量做到情感到位、语音语调到位。

四、环境布置

1、教室具有浓烈的信息技术时代感;

2、拍立得相机(队员跟拍)。

五、队员解说

电子技术实验任务布置 篇8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开展这门综合实践课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协助解决我们工作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教学规律,适用本学科教学,被信息技术教师普遍采用.

作 者:陈永顺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361102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 电工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论文

★ 信息技术课论文

★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 任务型教学法的来源论文

★ 谈游戏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 任务驱动的数控实训教学论文

★ 任务驱动法教学思想的实践论文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药事管理实务教学中的探究

浅谈信息技术之“任务驱动” 篇9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那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这一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认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曾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高效地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创新的教学要求,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解。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教师营造的情景,提出学习任务,围绕共同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一种认知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通过搜索相关知识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归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规律。“任务驱动”教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探究”,创造了以学定教、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来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贯穿自主探究的思想,两者相辅相承、紧密结合,通过一个个课堂教学步骤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如下: 1.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中,采用“情景体验”或“任务实例剖析”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给学生创设“做一张送给母亲的生日贺卡”、“当一回电脑小画家”等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修改与编辑文章”等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给出实例做为学生学习的总任务给予展示和剖析,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有利于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测。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是基础,是引领,是关键。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具体、真切的情景中提出任务,重在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中充分展开讨论、实践,让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使困难在小组内解决,使探究因众人的思维更深入、更开阔,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少、教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全面辅导等难题。3.教师总结。

对于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在完成任务时使用的方法、规律,教师要及时给予解决、总结和提炼,从而使学生更清晰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方法规律等要点。4.任务迁移。

知识的学习是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达到“应会”的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是要达到“应变”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方法、规律等经验能否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教师可以设臵出迁移的任务和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学到的这些有效地经验和信息技术技能,解决不同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5、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自学效果的评价以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基础,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充分展开。可以使用电子教室等展示工具开展学生成果的交流和讨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创新、合作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沿着乐学、会学、善学的道路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其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因此任务布臵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设臵的任务要能吸引学生。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设臵任务的内容要体现出学生的活动性及活动的效果性。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要能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能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作任务,如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在教学行将结束时,布臵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由此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练习的汪洋,学生负担加重,反而剥夺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设臵的任务要有层次。任务设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针对学生差异情况,布臵不同层次的任务,对水平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示例完成基本操作任务,而水平强的学生则要对任务进一步完善提高,同时探索相关方面的其余的知识点。

⑷注意任务设臵的合理性。合理的任务,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序,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也会更清晰。

⑸任务要明确,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教师提出任务的语言表述要准确,以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设臵的任务越明确,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方向就越清晰,任务完成时更易操作,小组交流、讨论和评价就更具体,检测标准更统一,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掌握和评价。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要防止合作的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帮小组其他成员或其他组完成任务。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影中,搭便车,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⑹教学评价不能过于简单化。要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不能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成品”的评价,还要关注“半成品”的评价,不能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忽视不佳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表扬。我们说,即使有时出现学生未能完成“任务”或完成的质量很差的情况也是允许的,一方面,如果给予充足的时间也许他们就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得很好;另一方面,学生只要经过了自己的研究探索,做出了努力地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这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因此,要适时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努力,安慰和鼓励学生,克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绪,勉励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可能下一次他(们)就会还你一个惊喜,而不能一味表扬先进,忽视“弱势群体”的存在价值。

四、关于“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

不能把“任务”当作外在的、孤立的静止物,把学习当作教师通过“任务”来“驱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一种自上而下的、充满压力、控制和权威的“驱动”,学生则处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流水线上,“像牛一样被驱赶”,缺乏自主和自我定位的时空感。简言之,学习被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的驱动”,一种外在的驱动,而不是学生内在动机的自我驱动,如此又如何来寻求学生主体的解放呢?结果只能是,在尚未消解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又导致了“任务”与学习者的二元对立,甚至于,人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任务反成了教学的目标。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型的任务驱动教学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重新认识:

一是关于任务的内容:“任务”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反映了与学习者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任务不是凭空捏造的,任务设计要把学习者所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浓缩于任务,使学习者与任务的交互就是学习者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

二是关于任务的创设,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习者对他所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体会,缺少他们的参与,将影响任务的“真实度”;或者,采用更为开放的任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三是关于学习者与任务和教师的关系:任务作为学习者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它与学习者紧密相连,学习者在与任务和教师的对话中开展学习;教师是任务的创设者之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他们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任务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能成为教师“奴役”学习者、迫使其学习的手段,如果这样做,只会将任务和教师“神化”、“魔化”以至“目标化”,把学习者“奴化”以至“工具化”,使学习者与“任务”的关系相互疏离。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更能够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的设计 篇10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它以微机的操作为基础,因此许多其它学科所通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这就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适合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从具体操作上来讲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对于任务驱动,我曾经有一些误解:首先是,认为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再有就是在设计任务时,任务要就可能地包括所有的知识点,从而把任务变成一个个知识点的罗列、组合。这些误解,造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从设计到实际的操作,都产生了较大的误差,不但没有达到教学效果,甚至产生了反作用。

二、设计好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并不能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因此,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我觉得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任务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因此设计任务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任务才能对完成教学目标有帮助,而能去设计与本课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Word字体设置时,一开始就由任务引入,小明要参加学校的十佳明星评比,他的自我介绍写好了,可字体太单调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助他进行字体设置,让他竞选成功呢!讲授完新知后老师又布置新的任务,看看哪个同学能又快又好的完成这些任务,并告诉大家,你使用了哪种方法?

(1)你能把我变大一些吗?(2)帮我换一种字体吧!(3)我想换件红衣服,可以吗?

(4)你能让我变得更强壮一些吗?(加粗)(5)给我加个框,可以吗?(6)我不想斜着,我想站正!(7)我想变得圆润一些(字体:幼圆)(8)你可以给我减减肥吗?(9)我累了,我想斜着躺会。(10)我要解脱,我不要被框起来。

这些任务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情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教学指法练习这一个单元时,一般教材的内容都比较单

一、乏味。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可以挑选一些辅助教学游戏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太空大战”、“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在“生死时速”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三)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般我们可按基本任务和探索任务两种要求来设计:最基本的任务的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着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个基本任务一般是任务中较简易的,大家容易掌握和完成,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探索任务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有发挥空间的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多设计几个任务,把任务设计着游戏过关式的,只有完成前面的简单的任务,才能去完成下一个任务。

例如:在Outlook Express的操作课程中,老师设计一个重要任务,即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好朋友发一封有照片的电子邮件。实际上这个任务包含多个小任务,首先要求学生能申请到自己的电子邮箱,其次要求学生完成Outlook Express的设置,再次要求学生会发带附件的电子邮件。如果学生掌握得较快,还可以要求学生会建立通信簿,方便发送。而这些任务是具有层次性、连贯性的,只有完成前一个任务才能完成继续。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又能让优秀的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四)任务设计,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去。

例如:教学指法时,根据学情,为提高学习兴趣,课堂引入了金山打字软件。在进行“青蛙过河”游戏时,选用《小学单词表》进行游戏,这样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既能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也有利于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五)任务设计,要有延伸性

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

例如,在讲解表格制作前,教师可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水电费的上交情况,也可以调查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状况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表格。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常用的技术服务合同格式下一篇:用魅力打造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