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通用8篇)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 篇1
砖砌体承重的民用房屋作为最古老的结构形式, 已经沿用了几千年, 至今仍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民用建筑很多也是用砖砌体作为主要墙体材料的。砖混结构中设置构造柱的作法在唐山地震之前还很少见。唐山地震后,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才逐渐在我国多层砖混结构中得到推广。为了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地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设置构造柱, 由于抗震构造柱嵌固在墙体内, 通过拉结筋与墙体连接提高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整体刚度, 但在施中中如不注意施工质量, 不但起不到增强抗震能力的作用, 反而给安全使用留下隐患。下面就常见的几种质量通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有关的防治措施。
1 构造柱的一些常见质量通病
1.1 构造柱轴线位移及主筋错位
产生构造柱轴线位移及主筋错位的原因是:对构造柱的作用认识不足, 忽视构造柱施工质量, 砌筑砖墙时, 马牙槎退进尺寸控制不好;构造柱钢筋骨架倾斜, 砌筑砖墙时砖墙随构造柱钢筋骨架移动;构造柱截面尺寸留置过大, 使钢筋骨架上部倾斜或有较大的自由度;构造柱模板安装不牢固, 产生跑模或胀模;在灌注构造柱混凝士时, 没能调整好钢筋骨架的位置等。
1.2 构造柱烂根
构造柱根部残留落地灰, 清理不干净, 振捣不实造成构造柱根部烂根、断层等缺陷。
1.3 构造柱钢筋外露、麻面、空洞
由于构造柱钢筋骨架的整体刚度较差, 钢筋绑扎不够牢固:砖墙砌筑前和砌筑过程中, 不注意钢筋骨架的保护, 使钢筋骨架弯曲变形;灌注混凝土时, 采用料斗集中下料或远距离侧向投灌混凝土时, 使钢筋位置偏离, 产生露筋或保护层过小的现象。构造柱混凝土灌注时, 由于拉结钢筋绑扎位置不正确, 构造柱钢筋、圈梁钢筋和砖墙拉结筋交织在一起, 钢筋密集, 间距较小给混凝土灌注带来困难;混凝土级配不合理, 粗骨料粒径过大, 使粗骨料卡在钢筋上: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过大, 产生离析现象;模板安装质量不好, 跑浆漏浆;灌注、振捣混凝土没有分层, 造成构造柱出现蜂窝、孔洞。
1.4 混凝土不合格
混凝土搅拌不按规范施工, 配合比计量控制不严格, 材料选材不当, 使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5 构造柱混凝土与钢筋、墙体连结不牢固
砌筑砖墙时, 灌注砂浆掉落在拉结筋、箍筋和马牙槎上, 灌注混凝土前未能及时清理, 使混凝土与钢筋、砖墙之间存在砂浆隔离层, 以致降低了混凝土与钢筋、砖墙间的连结能力。灌注混凝土前没有将砖墙充分浇水湿润, 灌注混凝土后, 造成混凝土早期失水, 强度降低, 使构造柱与墙体联结不牢。
1.6 钢筋施工不符合规范规定
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构造柱主筋搭接长度不够;砌体拉结筋伸入墙体长度不足;构造柱箍筋在加密区没有加密箍筋。
2 构造柱通病的防治措施
2.1 在砌筑砖墙时, 要准确预留构造柱位置。
每层放线都要用经纬仪弹出轴线, 并给出构造柱预留位置定位线, 以便用吊线法检查构造柱预留位置是否正确。根据规范要求在砖墙砌筑中, 马牙槎应从柱脚开始先退后进, 以保证柱脚为大断面。在砌筑砖墙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钢筋骨架, 避免碰撞和随意扳弯骨架。马牙槎通常采用"退四皮砖进四皮砖"的方式砌筑, 拉结筋应安装在进槎上面, 并与构造柱主筋绑扎, 以固定主筋位置。在灌注构造柱混凝土前, 应首先校正钢筋骨架位置, 安装模板, 特别应注意加固投料口出的钢筋。构造柱轴线的位移应在混凝土灌注前纠正, 可用剔除部分进槎的办法来纠正偏差。构造柱主筋错位现象一般是灌注混凝土时造成的, 其主筋变形多发生在下柱柱顶的较大范围内。当主筋错位较小 (≤40mm) 不至于影响装饰工程施工时, 可结合马牙槎的第一步退槎, 将主筋按a:b≤1:6的角度在其根部弯折与上部构造柱主筋搭接。当主筋错位较大 (≥40mm) , 影响装饰工程施工时, 应凿除下柱柱顶混凝土, 将下柱主筋在楼层标高以下以a:b≤1:6的角度弯折与上部构造柱主筋搭接, 重新灌注下柱柱顶混凝土。正确认识构造柱作用与性质。构造柱一般布置在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等抗震薄弱环节, 并与每层圈梁连结, 在竖向则要求沿整个建筑物高度贯通, 通过圈梁形成约束脆性墙体结构体系, 这对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的作用十分显著。根据构造柱的抗震性能即使地震后墙体发生滑移、变位、开裂, 仍可明显加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而减少灾害性损坏, 因此, 在构造柱施工中,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质量管理, 制定质量保证措施。
2.2 为保证构造柱不烂根、不断层, 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a.支模时每层柱根部必须留设清扫口, 通常砌墙时, 应在各层柱的底部圈梁上面, 留出两皮砖的洞眼, 供清扫模板内杂物用, 清扫完毕应封闭洞眼。b.为便于清扫和冲洗, 构造柱的顶面标高不得低于本层板面高度。c.浇注前必须彻底清除构造柱内落地灰及钢筋上的附着灰、砖渣。d.为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可靠质量保证, 应先在底部铺50mm厚与混凝土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2.3 为防止构造柱出现露筋、麻面、空洞等现象, 应做到以下几点:
a.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
堵严;b.木模板、砖砌体应浇湿, 但不能有积水;c.由于构造柱钢筋与墙拉结筋、圈梁钢筋, 交叉纵横, 石子粒径大, 往往造成“卡”, “堵”, 混凝土下落不畅, 故石子粒径宜用20mm以下较好。d.构造柱应分段浇注, 每段施工高度不应大于2m, 防止混凝土离析, 超过时应用串筒、溜管等使混凝土下落;e.混凝土振捣时, 应使其表面出现浮浆及不再沉落;f.振动器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砖砌体等, 插入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应大于规范设计要求。
2.4 为保证混凝土强度, 必须做到:
a.认真做好原材料试验, 合格方可使用, 把好原材料使用关;b.严格按配合比施工, 原材料计量应准确。c.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d.及时采取养护措施。
2.5 加强对作业工人的质量教育, 增强质量意识, 按规范施工。
及时清理拉结筋、箍筋和马牙槎上的落地灰, 灌注混凝土前将砖墙充分浇水湿润。
2.6 正确绑扎钢筋, 提高钢筋施工质量。
构造柱主筋往往因其下层构造柱主筋的外伸部分不足, 以致搭接长度不够, 这时应采用焊接的方式加以不强。砖墙拉结筋伸入墙内长度不足1m或末端未设弯钩的情况, 应严格按施工图纸要求的拉结筋所在位置分别计算下料长度并制作拉结筋。施工前须严格按拉结筋位置摆放, 并注意砌筑砂浆的饱满度, 确保其锚固长度及拉结能力。对于构造柱箍筋在加密区没有加密的问题, 应在砖墙砌筑前按规范要求重新调整箍筋间距并做加密处理。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不足10d, 如不能更换可将弯钩拉成90度用电弧焊补强。箍筋间距不均或歪斜严重, 应在砖墙砌筑前彻底调整, 同时加强钢筋绑扎质量, 避免砖墙砌筑时碰撞钢筋。
结束语
多层砖混结构在住宅工程中所占比重较大,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对抗震设防区的多层砖混结构建筑, 为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增加整体刚度和延性, 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圈梁连接, 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但砖混结构中的构造柱施工不同于其它混凝土工程, 由于先砌筑砖墙后灌注混凝土, 使绝大多数构造柱在混凝土灌注时即被隐蔽, 这给施工和病害治理带来很多不便, 有些问题甚至无法发现和治理。所以, 要加强规范学习, 严格执行施工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构造柱是建筑物主体的重要结构之一, 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注意以上几点进行施工, 就能保证构造柱的质量, 真正起到抗震设防的目的。
责任编辑:胡明月
摘要:构造柱是包围在砌体结构内部的混凝土柱, 其目的是同圈梁共同作用, 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但在施工过程中, 往往对构造柱施工质量不能给予高度重视, 不同程度地影响抗震能力和结构安全, 给大量的住宅工程带来隐患。因此, 确保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砖混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质量问题加以剖析, 分析产生的原因, 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质量,墙体,圈梁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 篇2
关键词:高层结构质量通病措施
0 引言
高层结构中梁、板、柱、剪力墙钢筋安装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结构受力情况,除必须遵守施工规定外,加强设计图纸会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使一些钢筋绑扎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以确保钢筋不偏位。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人工挖孔灌注桩,地下二层,地上32层,建筑面积18520平方米,本工程的钢筋分项是难点之一,钢筋用量大、梁柱结点位置钢筋比较密集,而且结构复杂。
2 常见钢筋工程质量问题
2.1 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2.1.1 现象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常发生偏位情况,严重者影响结构受力性能。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
2.1.2 原因分析 ①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总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②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③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④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⑤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⑥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⑦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
2.1.3 预防措施 ①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②按设计图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③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应用使其插筋骨架不变形的定位箍筋点焊固定;④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必须牢固,绑点不得遗漏;⑤柱墙钢筋骨架侧面与模板间必须用埋于混凝土垫块中铁丝与纵筋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⑥在梁柱交接处应用两个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
2.2 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
2.2.1 现象 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场经常发生。
2.2.2 原因分析 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钢筋拥挤情况相当普遍,造成核心部位绑扎钢筋困难的局面,因此存在遗漏柱箍筋的现象。
2.2.3 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钢筋绑扎顺序;②框架纵横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梁下部钢筋。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的底模上。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柱子纵向钢筋绑扎。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若纵梁断面高度答应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先后穿入顺序改变,即“先纵后横”。③当柱梁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则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半箍,套入后用电焊焊牢箍筋的接头。
2.3 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2.3.1 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的1.3倍区段内,所存在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
2.3.2 原因分析 ①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长度的合理搭配;②忽略了某些构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③错误取用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④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2.3.3 防治措施 ①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同一组搭配二各分号是一顺一倒安装的)。要加文字说明;②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受力钢筋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③若分不清钢筋是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处理。
2.4 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
2.4.1 现象 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抵触。
2.4.2 原因分析 梁箍筋弯钩应放在受压区,从受力角度看,是合理的,而且总构造角度看也合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练习梁支座处,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位于下面,有可能被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这样做法不合理,但为了加强钢筋骨架的牢固程度,习惯上也只好这样对待。此外,实践中还会出现另一种矛盾:在目前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形式的工程中,大多数是需要抗震设计的,因此箍筋弯钩应采用135度,而且平直部分长度又较其他种类型的弯钩张,故箍筋弯钩与梁上部二排钢筋必然相抵触。
2.4.3 防治措施 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钢筋,箍筋弯钩均与纵向钢筋便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用电焊點焊,对于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弯钩放在梁下部。
2.5 四肢箍筋宽度不准
2.5.1 现象 配有四肢箍筋作为复合箍筋的梁的钢筋骨架,绑扎好安装入模时,发现宽度不合适模板要求,混凝土保护层过大或过小,严重的导致骨架无法放入模内。
2.5.2 原因分析 ①在骨架绑扎前未按应有的规定将箍筋总宽度进行定位或定位不准;②已考虑到将箍筋总宽度定位,但在操作时不注意,使二个箍筋往里或往外串动。
2.5.3 防治措施 ①绑扎骨架时,先绑扎几对箍筋,使四肢箍筋宽度保持符合图纸要求的尺寸,再穿纵向钢筋并绑扎其他箍筋;②按梁的截面宽度确定一种双肢箍筋(即截面宽度减去两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绑扎时沿骨架长度放几个这种箍筋定位;③在骨架绑扎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四肢箍宽度的准确性,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3 结束语
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这些质量通病,主要是施工管理人员对质量意识淡薄,对以往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没有进行总结分析,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总结经验教训。我相信以上问题的发生是可以克服和避免,只要我们能切实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到精心施工,管理到位,这些质量问题就会自然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世兰.高层建筑钢筋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工程施工.2006.
钢结构电弧焊接质量通病及防治 篇3
近年来,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建筑钢结构工程越来越多, 从工业建筑中的轻钢结构厂房到民用建筑中的超高层钢结构大楼、别墅等, 建筑钢结构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焊接是钢结构建筑中的主要施工技术过程, 提高焊接工艺水平, 避免减少焊接质量问题, 是保证钢结构整体建筑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本文将重点针对几种钢结构工程焊接常见质量缺陷入手, 论述采用不同焊接工艺方法的防治改进的措施, 进而提高工程的焊接质量。
1 咬边
焊缝与母材未能熔合好, 沿着焊趾的母材部位, 烧熔形成凹陷或者沟槽, 深度大于0.5MM, 位于焊缝的外表面, 属于焊缝的外部缺陷。多出现在焊缝的一侧或两侧, 在角焊缝中常在一侧出现, 对接焊缝中常出现在两侧, 见示意图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焊机输出电流太强, 焊条与母材不匹配, 电弧过长, 操作方法如焊条角度不合适, 母材不洁或者过热等原因造成。
防治措施: (1) 手工电弧焊:调整电焊机电流, 使用较低电流, 特别是在立焊或者仰焊时较易出现咬边的情况, 电流比平焊小20%左右;选用与母材匹配的适当种类及大小之焊条;焊钳调整一定距离以保持适当的弧长;采用正确的角度, 控制适当较慢的速度, 较短的电弧及较窄的运行法;清除母材油渍或锈;使用直径较小之焊条。 (2) 气体保护焊:降低电弧长度及速度;在水平角焊时, 焊丝位置应离交点1-2mm;改正操作方法。 (3) 埋弧焊:调整焊丝、规范, 去除夹渣补焊。
2 气孔
气孔主要由于焊缝中存在残留气体造成的表面或者内部缺陷。产生在内部的比较普遍, 形成一般的圆孔或者长形的“虫孔”, 见示意图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焊条受潮或者焊条不良外面药皮易脱落保护效果不好, 焊件表面有水分、油、生锈, 焊机电流参数太强, 焊工操作不适当造成手法不稳、速度过快、电弧过长等, 特别是气体保护电弧焊, 熔池表面没有熔渣盖覆, 气体又有冷却作用, 熔池凝固比较快, 容易在焊缝中产生气孔。
防治措施: (1) 手工电弧焊:选用适当的焊条并注意烘干;焊接前焊件清洁被焊部份, 去水、油、锈;降低焊接速度, 使内部气体容易逸出;采用焊机参数要求的适当电流;调整适当电弧长度;较厚的钢板, 焊接前施行适当的预热工作预热区在焊道两侧, 每侧宽度均应大于焊件厚度的2倍以上, 且不应小于100mm, 或者焊后实施热处理, 后热处理应在焊后立即进行, 保温时间应根据板厚按每25mm板厚1h确定。 (2) 气体保护焊:焊接前注意清洁被焊部位;选用适当的焊丝, 若表面出现油污必须用汽油等溶剂揩擦干净, 并注意保持干燥;点焊焊道不得有缺陷, 同时要清洁干净, 且使用焊丝尺寸要适当;减小干伸长度, 调整适当气体流量;加装挡风设备;降低速度使内部气体逸出;注意清除喷嘴处焊渣, 并涂以飞溅附着防止剂, 以延长喷嘴寿命;CO2纯度为99.8%以上, 水分为0.005%以下。 (3) 埋弧焊:焊缝需研磨或以火焰烧除, 再以钢丝刷清除;约需300℃干燥;注意焊剂的储存及焊接部位附近地区的清洁, 以免杂物混入;降低焊接速度;焊剂出口橡皮管口要调整高些;焊剂出口橡皮管要调整低些, 在自动焊接情形适当高度30-40mm;换用清洁焊丝;将直流正接 (DC-) 改为直流反接 (DC+) 。
3 未焊透
焊件接头的根部没有完全熔透。见示意图3。主要是由于焊机电流参数过小, 施焊速度过快, 焊条角度不正确等原因造成。
防治措施: (1) 手工电弧焊:调整焊机参数, 使用适当电流;采用适当焊接速度;增加焊件的坡口度数, 增加间隙, 并减少根深。 (2) 气体保护焊:增加焊接电流增加工件热输入;调整焊速不要过高;调整焊丝对准焊缝中心;降低电弧长度;增加开槽度数;增加间隙减少根深;高速焊时应增大熔池宽度或者采用双弧焊接。
4 夹渣
焊接后残留在焊缝之中, 一般为内部缺陷, 见示意图4。主要是由于上层焊道完成后, 未及时清理干净焊渣, 进行了下道焊缝的施工;焊机电流参数太小;焊工运条操作速度过慢或摆动幅度太大;焊接工艺坡口组合设计等不良等原因造成。
防治措施: (1) 手工电弧焊:彻底清除前层焊渣;采用较高电流;提高焊接速度;减少焊条摆动宽度;改正适当坡口角度及间隙。 (2) 气体保护焊:尽可能将焊件放置水平位置;注意每道焊道之清洁;增加电流和焊速, 使焊渣容易浮起。 (3) 埋弧焊:焊接改向相反方向焊接, 或将母材尽可能改成水平方向焊接;开槽侧面和焊丝之间距离, 最少要大于焊丝直径以上;导板厚度及开槽形状, 需与母材相同;提高焊接电流, 使残留焊渣容易熔化;增加焊接电流及焊接速度;减小电压或提高焊速, 必要时该面层由单道焊改为多道焊接。
5 裂纹
在焊接应力及其它致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焊接接头局部地区的金属原子结合力遭到了破坏而形成新界面所产生的缝隙, 在焊缝中心, 或根部、或弧坑、或热影响区域出现的纵向或横向的裂纹。包含热裂纹与冷裂纹, 为内部缺陷, 见示意图5。焊条材料中含氢、磷、硫含量过多, 冷却速度过快, 应力过大等原因都会导致焊缝裂纹的出现。
防治措施: (1) 手工电弧焊:采用低氢系列及碱性焊条;使用保管存放, 并注意干燥;改进焊接工艺设计参数评定, 采用引弧板, 注意焊接顺序, 焊接后进行热处理;避免使用不良钢材;焊接时需考虑预热或后热;预热母材, 焊后缓冷;适当增加焊接电流, 减慢焊接速度;首道焊接之焊着金属须充分抵抗收缩应力。 (2) 气体保护焊:注意适当开槽角度与电流的配合, 必要时要加大开槽角度;采用含碳量低的焊条;第一道焊着金属须充分能抵抗收缩应力;改良结构设计, 注意焊接顺序, 焊后进行热处理;注意焊丝保存;注意焊件组合之精度;注意正确的电流及焊接速度。 (3) 埋弧焊接:使用含锰量较高的焊丝, 在母材含碳量多时, 要有预热之措施;焊接电流及电压需增加, 焊接速度降低, 母材需加热措施;更换焊丝;第一层焊道之焊着金属须充分抵抗收缩应力;将焊接电流及焊接速度减低, 改变极性;注意规定的施工方法, 并予焊接操作施工指导;焊道宽度与深度的比例约为1:1:25, 电流降低, 电压加大。
6 焊接变形
在焊接过程中, 由于对焊件进行了局部的、不均匀的加热在焊缝和焊缝附近受热区的金属发生膨胀而产生焊接应力及变形, 一般会发生三种基本尺寸的变化将使结构发生变形, 与焊缝垂直的横向收缩;与焊缝平行的纵向收缩;角变形 (绕焊缝线回转) 。由于这三种原因的综合影响及结构的尺寸、周围条件、和施工焊接条件的不同, 焊接结构中产生的变形状态也很复杂。具体见变形示意图6。
防治措施:建筑钢结构焊接常用的几种方法中, 在其他条件如焊缝面积等相同情况下, 埋弧焊热输入最大, 收缩变形最大。手工电弧焊热输入居中, 收缩变形比埋弧焊小。CO2气体保护焊热输入最小, 收缩变形响应也最小。因此条件许可下, CO2气体保护焊应该优先采用。对于厚板焊接尽可能采用多层焊代替单层焊;双面均可焊接操作时, 要采用双面对称坡口, 并在多层焊时采用与构件中和轴对称的焊接顺序;采用焊前反变形方法控制焊后的角变形;后残余变形的矫正方法可以分为施力矫正和加热矫正以及两中方法的结合运用, 低碳钢和普通合金的焊接结构通常采用650~8000C的加热温度, 一般不宜超过9000C。
其他一些表面形状缺陷如焊瘤、凹坑、焊缝成型不良、超宽、余高超过标准要求, 过渡不圆滑等, 以及电弧擦伤、不低于母材金属表面的弧坑、表面气孔等。可进行打磨处理, 打磨减薄量不超过钢板负偏差的, 可不必补焊处理。当打磨减薄量超过钢板负偏差时, 应进行补焊处理, 必要时补焊部位还应进行表面探伤检查。
7 结论
通过对焊接质量问题的研究, 掌握其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各类参数, 在焊接前或焊后针对不同的焊接方式工艺采用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和科学合理的焊接工艺, 提高工作效率, 进而提高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钢结构协会, 主编.建筑钢结构施工手册[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上海交通大学姜焕中, 主编.电弧焊及电渣焊[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
[3]王景文, 主编.实用钢结构工程安装技术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 篇4
关键词:砖混结构;外墙;渗漏
中图分类号:TU76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18-0068-02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简单。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因而砖混结构是低层住宅建设中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砖混结构的房屋出现较多质量问题,普遍存在屋面漏雨、墙面以及卫生间渗漏水的问题,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1砖混结构外墙渗漏原因的分析
现在,住宅建筑除了屋面、厨房和卫生间进行了防水设计外,外墙一般未考虑防水,由于罕见的连续降雨,再加上风压的作用,雨水不停地向墙体内渗透,特别是南方地区,雨水期较长且雨水量较大,因此造成外墙渗漏现象为目前砖混结构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一大质量通病。外墙发生渗透现象,一般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1设计因素
(1)不重视细部大样设计,如窗台坡度、滴水槽、穿墙管、外墙预埋管件、铝合金门窗、幕墙与墙体间的接缝等。
(2)为了追求外观美感,而将外墙饰面砖设计成细缝拼接,使砖与砖之间不能嵌填密封材料,从而导致漏水。
(3)设计中忽略了不同材料界面的连接。
(4)高层建筑非承重外墙用的砌筑、找平砂浆标号,一般低于承重墙设计用的标号,强度虽能满足设计要求,但透水性增大。
(5)设计中不重视防水,外墙立面设计没有防水概念及功能设定。
1.2材料因素
(1)近年来,砌体材料主要技术性能有所下降,其强度和抗渗漏性能低,生产厂的合格证、试(检)验单、验收单内容与实际材料的材质、材性有出入。粗集料粒径过大,级配不良,粉尘、杂质含量多。材料的这些先天性缺陷,使粗集料与水泥石的黏结变差,造成界面微裂缝增多,从而导致外墙渗漏。
(2)施工配料不准确,水灰比过大,配料时砂多石少。黏结砂浆的配合比不合适,搅拌不均匀,强度不满足,和易性差,粘贴时砂浆不饱满,致使外墙面砖同基层分离,引起雨水渗透。
1.3施工因素
(1)外墙墙体砌筑过程中,由于操作工人的原因,造成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足80%,竖向灰缝无砂浆(空缝或瞎缝),为雨水渗漏预留了隐患。
(2)在混凝土梁、柱与砖墙交接处,砌至接近梁底或板底时,未经停歇,即砌斜砖顶至梁、板底,以后随着砌体因灰缝受压缩变形,造成墙体下沉,斜砌砖体与梁、板间形成间隙,外墙抹灰或刮糙时,在此间隙处形成裂缝,从而发生雨水渗透。
(3)外墙上的预留孔洞处理不当,例如外墙上的脚手架孔洞、预留钢筋孔洞、预留管道孔洞、预留施工洞等,填补不密实;有的是工程竣工后,住户在墙体上凿取空调管洞、太阳能热水器管孔、排气扇孔洞等,造成墙体及外粉裂缝。由于条件的限制,住户及装修者无法对此进行认真的处理,也会引起雨水渗透。
(4)基层结合面处理不当,基层表面太光滑,或粘贴外墙面砖前结合面未用水充分湿润,造成黏结层与基层之间黏结力降低。基层结合面凹凸不平,外墙面砖黏结层过厚或过薄,都会造成砂浆黏结不牢或滑动脱落产生裂缝,引起雨水渗透。
(5)外墙面砖浸水时间不够,造成黏结砂浆失水过快,或者浸水时间过长,面砖粘贴时与黏结层之间形成水膜,黏结不牢而产生脱落,还有未认真勾缝等;面砖粘贴时用力不均,使面砖粘贴不牢,吸附力不够。个别面砖粘贴后,为了调正而反复移动、揉压、敲打,都会使已结合的黏结层受到影响。面砖的块间勾缝不密实、不饱满,加上高空风荷较大,勾缝水泥砂浆易失水开裂,造成块间裂缝,引起雨水渗透。
(6)外粉刮糙后,即安装窗框,造成窗框与墙体间的砂浆不易填实抹平。加之固定窗框的调整垫块残留于窗框下,或拆除后二次填充,抹灰质量无法保证。
1.4气候因素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南方地区夏季太阳照射在外墙面的最高温度达40 ℃,而晚上为15~25 ℃,日温差达15 ℃以上,容易做成因外墙贴块与黏结层、抹灰层的温差收缩不同而产和剪切,拉裂底层,形成外墙裂缝。有的工程为了美观在外墙面上使用仅适合贴地面用的抛光砖,这对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是不利的。
2砖混结构外墙防渗漏的预防措施
对设计方面引起的渗漏处理,主要采用事前预控的手段。对材料方面造成的,应对外墙需用材料及构配件进行严格检查把关。对施工过程中导致的渗漏,施工中要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监督外墙砌筑按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及当地规定进行,并对外墙易发生渗漏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控。具体措施如下:
(1)没有优质的设计就很难创造出优质的工程。在设计时,应重视解决节点细部做法与施工规范不符的矛盾,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2)建立健全材料验收制度,把好进料关,重视粗集料粒径、杂质等问题;其次应把好贮存关,选好集料堆放场地,并注意避免黏土等杂物混入。对施工配料问题,首先应建立可行的计量制度,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管理;其次应随集料含水率的不同,对施工配合比及时调整,增减用水量,保证混凝土的水灰比。
(3)外墙砖砌筑时半头砖不准集中使用,溢出墙面的浆渍(舌头灰)须刮平顺压光滑;砌体与混凝土构件连接处应钉挂金属网,每边尺寸为150 mm;顶坡砖按规定应待其下部墙体砌筑7 d后,采用立砖斜砌挤紧;墙体砌好后,施工人员及质检员详细检查墙体是否有裂缝,然后再抹外墙底灰。
(4)砌筑砂浆应选洁净的中砂,严格按配合比配制砂浆,严禁用泥砂、石粉搅拌砂浆砌墙,确保砂浆强度及提高抗渗性能。
(5)外墙脚手架连墙杆、悬挑脚手架钢管处砌墙时留洞,拆架时墙内钢管全部拆除,再用细石混凝土分2~3次堵洞。
(6)现浇混凝土拆模后,在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处凿成喇叭口,用掺入膨胀剂的砂浆堵好。连接处的施工缝必须全部仔细检查,发现局部有麻面裂缝、夹渣,应用水灰比为0.45的水泥浆一道,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的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塞,或用1∶2水泥砂浆分层抹平、压光和压实。
(7)穿外墙管道周边应用砂浆堵实,外饰面做完后沿管周打上玻璃胶,预埋套管必须做成内高外低,形成泛水。
(8)如果设计没有明确要求时,支承于悬挑结构上的外墙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间距应小于3 m;外墙设置通长窗时,窗下墙体应设置混凝土压顶,其截面尺寸不小于墙厚×120,内配2φ12纵向钢筋及φ6@200的S形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要高于C20。
(9)混凝土构件在找平层施工前应做表面处理(如甩浆、凿毛等),混凝土结构面与填充交接处蒙一层大于300 mm宽的钢丝网,可以避免受温度影响收缩不均而产生开裂所引起的渗漏。
(10)外墙抹灰打底用砂浆的强度等级应足够,并应掺加适量防水剂,对于抹灰超厚的地方,还应加挂钢丝网分层抹灰;外墙抹灰的接槎,应留在与墙柱、墙梁和楼面的接缝处错开300~500 mm的部位,外墙饰面不能空鼓,接缝不能有裂纹、砂眼或破损。
Brick House Leakage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Liang Jingshou
Abstract: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brick wall leakage cause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prevent leakage, for reference.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 篇5
1.1 断面尺寸偏差、轴线偏差、表面平整度超限
产生的原因是:图纸有误或看错图纸;施工测量放线有误;模板支撑不牢, 支撑点基土下沉, 模板刚度不够;混凝土浇筑时一次投料过多, 一次浇筑高度超过规定, 使模板变形;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当, 造成模板倾斜;振捣时, 过多振动模板, 产生模板位移;模板接缝处不平整, 或模板表面不平等。
1.2 蜂窝、麻面、露筋、孔洞、内部不实
产生原因是:模板接缝不严, 板缝处漏浆;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或模板未满涂隔离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或现场计量有误;振捣不密实、漏振;混凝土搅拌不匀, 和易性不好;混凝土入模时自由倾落高度较大, 未用串筒或溜槽, 产生离析;底模未放垫块, 或垫块脱落, 导致钢筋移动;结构节点处, 由于钢筋密集, 混凝土的石子粒径过大, 浇筑困难, 振捣不仔细等。
1.3 在梁、板、墙、柱等结构的接缝和施工缝处产生烂根、烂脖、烂肚
产生原因是:施工缝的位置留设不当, 不易振捣;模板安装完毕后, 接槎处未清理干净;对施工缝处先浇混凝土表面未作处理, 或处理不当, 形成冷缝;接缝处模板拼缝不严, 漏浆等。
1.4 结构发生裂缝
产生原因是:模板及其支撑不牢, 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混凝土和易性不好, 浇筑后产生分层, 出现裂缝;养护不好引起裂缝;拆模不当, 引起开裂;冬期施工时, 拆除保温材料时温差过大, 引起裂缝;当烈日暴晒后突然降雨, 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 使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 产生裂缝;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由于收缩和温度应力产生裂缝;构件厚薄不均匀, 使得收缩不均匀而产生裂缝;主筋位置严重位移, 而使结构受拉区开裂;混凝土初凝后又受到扰动, 产生裂缝;构件受力过早或超载引起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开裂;设计不合理或使用不当引起开裂等。
1.5 结构表面损伤, 缺棱掉角
产生原因是:模板表面未涂隔离剂, 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 粘有混凝土;模板表面不平, 翘曲变形;振捣不良, 边角处未振实;拆模过早或拆模用力过猛, 强撬硬别, 损坏棱角;拆模后未做好成品保护, 结构被碰撞损坏等。
1.6 结构或构件断裂
产生原因是:钢筋位置不对;钢筋数量不足;严重超载或施工时结构的受力状态与设计不符;钢筋质量不符合要求, 产生脆断;混凝土强度过低等。
1.7 混凝土强度偏低, 或波动较大
产生原因是:原材料质量波动;配合比掌握不好, 水灰比控制不严;搅拌时间短, 搅拌不均匀, 或投料顺序不对;混凝土运送的时间过长或产生离析;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养护不好等。
1.8 混凝土冻害
产生原因是:混凝土凝结后, 尚未取得足够的强度时受冻, 产生胀裂;混凝土密实性差, 孔隙过多而大, 吸水后气温下降达到负温时, 水变成冰, 体积膨胀, 使混凝土破坏;混凝土抗冻性未达到设计要求, 产生破坏等。
1.9 碱骨料反应
混凝土骨料中的某些活性矿物质与混凝土微孔中的碱性溶液发生化学作用, 使混凝土局部发生膨胀, 引起开裂和强度降低, 称为碱骨料反应。产生碱骨料反应的原因是:骨料中含有与碱起化学作用的活性矿物质成分, 如含微晶氧化硅、二氧化硅和碳酸盐的骨料;水泥的含碱量过高;混凝土的水灰比过大;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外加剂中含碱量大等。解决办法是选用没有碱反应影响的骨料, 控制水泥与外加剂的含碱量。
1.1 0 混凝土碳化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混入混凝土中, 与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相互作用, 降低混凝土的碱度, 称为混凝土碳化。碳化会破坏钢筋表面的钝化模, 使钢筋失去混凝土对其保护作用而锈蚀, 胀裂混凝土。混凝土碳化还会加剧收缩而使结构产生裂缝。加速碳化的原因是:混凝土周围介质的相对湿度、温度、压力、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施工中振捣与养护好坏的影响;水泥用量、水灰比、水泥品种的影响;骨料品种、外加剂、粉煤灰参量的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等。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较低, 在正常条件下, 混凝土碳化的发展速度比较慢, 对密实性较好的高强混凝土, 保护层为20mm时, 碳化发展到钢筋的位置需要数十年时间。
1.1 1 钢筋锈蚀
产生钢筋锈蚀的原因是:混凝土液相的PH值的影响, PH值小于4时钢筋锈蚀速度急剧加快, 混凝土的碳化将降低PH值;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氯离子会破坏钢筋表面的氧化膜, 使钢筋锈蚀;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影响;水泥品种的影响;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大气、水与土层中盐的渗透作用;混凝土密实度的影响等。
上述质量通病, 最终都会导致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 变形能力降低, 变形增加, 裂缝展开过大, 结构耐久性降低。所以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必须十分重视, 避免形成结构隐患。
从上述质量通病的原因可以看出, 只要施工过程中能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 设计能按设计规范进行, 绝大部分的质量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2 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处理
2.1 表面抹浆修补
对于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筋、露石的混凝土表面, 主要是保护钢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蚀, 可用1∶ (2~2.5) 水泥砂浆抹面修整。在抹吵浆前, 需用钢丝刷或加压力的水清洗, 润湿, 抹浆初凝后要加强养护工作。
对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无影响的细小裂缝, 可将裂缝处加以冲洗, 用水泥砂浆抹补。如果裂缝较大、较深时, 应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 或沿裂缝方向凿成深为15~20mm、宽为100~200mm的V形凹槽, 扫净并洒水湿润, 先刷一层水泥砂浆, 然后用1∶ (2~2.5) 水泥砂浆分2-3层涂抹, 总厚度控制在10~20mm, 并压实抹光。
2.2 细石混凝土填补
当蜂窝比较严重或露筋较深时, 应除掉附近不密实的混凝土的突出骨料颗粒, 用清水洗刷干净并充分润湿后, 再用比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
对孔洞的补强, 可在旧混凝土表面采用处理施工缝的方法处理, 将孔洞处疏松的混凝土和突出的石子剔凿掉, 孔洞顶部要凿志斜面, 避免形成死角, 然后用水刷洗干净, 保持湿润72h后, 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混凝土的水灰比宜控制在0.5以内, 并掺水泥用量0.01%的铝粉, 分层捣实, 以免新旧混凝土的接触面上出现裂缝。
2.3 水泥灌浆与化学灌浆
对于影响结构承载力, 或者防水、防渗性能的裂缝, 为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渗性, 应根据裂缝的宽度、性质和施工条件等, 采用水泥灌浆的方法予以修补。一般对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 可采用水泥灌浆;宽度小于0.5mm的裂缝, 宜采用化学灌浆。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 篇6
1 蜂窝
1.1 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混凝土之间形成空洞, 类似于蜂窝状的窟窿。
1.2 原因:
(1) 模板缝隙未堵严, 水泥浆跑冒流失; (2)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 振捣不实, 或漏振, 或振捣时间不够; (3) 下料不当或下料过猛, 造成层高太厚, 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 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 或未搅拌均匀, 和易性差, 振捣不密实; (5)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等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 水灰比控制不好, 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6) 基础、柱、墙等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7) 钢筋较密, 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 (8) 混凝土结构内钢筋笼与保护层处浇注混凝土时未加垫片, 导致石子及钢筋裸露。
1.3 防治的措施:
(1) 对产生的小蜂窝处置: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 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 刷干洗净后, 支模并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较深蜂窝, 如清除困难, 可埋压浆管、排气管, 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 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尤其是对水灰比的控制要求严格, 并经常检查, 做到计量准确, 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按要求进行, 同时混凝土搅拌应均匀, 坍落度适中。
2 麻面
2.1 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粗糙面, 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 原因:
(1) 混凝土振捣不实, 气泡未能排出, 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 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 或局部漏刷或失效, 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3) 模板拼缝不严, 局部漏浆; (4)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 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5)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3 防治的措施:
(1) 表面作粉刷层的, 可不处理, 表面无粉刷层的, 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 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留砂浆, 将麻面抹平压光; (2)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 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浇灌混凝土前, 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 模板缝隙, 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 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 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 至排除气泡为止。
3 孔洞
3.1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 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 原因:
(1) 混凝土内掉入器具、木块、泥块等杂物, 混凝土被卡住; (2)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过厚, 下料过高, 振捣器振动不到, 形成松散孔洞; (3) 混凝上离析, 砂浆分离, 石子成堆, 严重跑浆, 又未进行振捣; (4)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 混凝上下料被卡住, 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3.3 防治的措施:
(1) 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 用压力水冲洗, 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2)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 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 在模板内充满, 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部位, 应两侧同时下料, 侧面加开浇灌门, 严防漏振, 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人混疑土内, 应及时清除干净。
4 露筋
4.1 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 原因:
(1) 木模板未浇水湿润; (2)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 使钢筋位移, 造成露筋; (3)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产生离折, 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 结构构件截面小, 钢筋过密, 石子卡在钢筋上, 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造成露筋; (5) 灌筑混凝土时, 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 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4.3 防治的措施:
(1) 表面漏筋, 刷洗干净后, 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 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 洗刷干净后, 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2) 浇筑混凝土, 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并加强检查, 钢筋密集时, 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 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 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 操作时, 避免踩踏钢筋, 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应及时调整;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 防止过早拆模, 碰坏棱角。
5 缝隙、夹层
5.1 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5.2 原因:
(1)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 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2) 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 未设串简、溜槽, 造成混凝土离析; (3) 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4)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 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注混凝土。
5.3 防治的措施:
(1) 缝隙夹层不深时, 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 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 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 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 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2)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 以利结合良好, 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6 表面不平整
6.1 现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 或板厚薄不一。
6.2 原因:
(1)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 上人操作或运料, 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2) 混凝土浇筑后, 表面仅用铁锹拍平, 未用抹子找平压光, 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3) 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 或支承面不足, 或支撑松动、泡水, 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6.3 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 灌筑混凝土后, 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 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应支在坚实的地基上, 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防止浸水, 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 加强检查, 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 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7 强度不够, 均质性差
7.1 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7.2 原因:
(1) 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 养护管理不善, 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 在同条件养护时, 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2) 冬期施工, 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3) 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 搅拌时间不够, 拌合不匀; (4)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计量不准, 施工中随意加水, 使水灰比增大; (5) 水泥过期或受潮, 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 空隙大, 含泥量大, 杂物多, 外加剂使用不当, 掺量不准确。
7.3 防治措施:
(1)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 可用非破损方法 (如回弹仪法, 超声波法) 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 如仍不能满足要求, 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 研究处理方案, 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2) 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冬季施工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 强度达到70%以上, 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 强度达到80%以上, 始可遭受冻结, 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 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3) 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保证计量准确, 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 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 (4)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 无结块, 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
8 结语
总而言之,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 通过以上的逐项分析和采取的措施, 针对性的对各施工环节和步骤加以控制, 对消除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人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际, 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 篇7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在施工过程中,几乎每个工程都无法完全避免麻面、孔洞、尺寸偏差、裂缝等质量通病,轻则影响美观,严重者则有损结构安全。在工程施工实际工作中,及时对施工过程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见图1),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通病预先提出有效易行的解决方案,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混凝土质量问题,影响整体工程质量、性能与安全。
1 工程概况
某大型商住楼工程建筑面积10670m2,框架十二层,其中一层大厅中空高度为8.8m。框架柱截面最大尺寸为1000mm×1200mm,主梁截面最大尺寸为800mm×1000mm,混凝土楼板120mm厚,混凝土结构施工,主要在高气温的夏季,如何避免混凝土质量通病,保证施工质量,成为本工程的技术重点与难点之一。
2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
2.1 表面缺陷
孔洞、蜂窝、麻面等表面缺陷是混凝土施工最常见的质量通病,对结构的性能与安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现场颇为常见的处理方式是立即用同颜色水泥砂浆涂抹表面,使得疵病因隐藏而成为隐患,必须予以坚决制止。
2.1.1 麻面
(1)产生原因。麻面产生主要是拆模过早、漏刷隔离剂、模板湿润不够或混凝土振捣不实,构件表面混凝土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脱皮的质量缺陷。
(2)预防措施。须对模板表面进行全面清洁,堵严模板缝隙,混凝土施工前充分湿润木模板(钢模则涂刷均匀水性脱模剂),混凝土施工应做到分层施工、均匀振捣,直至气泡排净。
(3)修补方法。表面需做粉刷的麻面可不处理,否则应浇水充分湿润麻面部位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将麻面表面抹平压光。
2.1.2 蜂窝
(1)产生原因。蜂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漏振,钢筋较密混凝土不能充盈密实,或模板存在缝隙漏浆严重所致。
(2)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确保合适的坍落度;混凝土浇灌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避免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防止漏浆。
(3)修补方法。蜂窝的修补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法:先凿除基层酥松不牢的石子和混凝土,凿毛表面,再冲洗干净表面。基层处理后,须用水泥素浆打一层底,再用1∶2.5的水泥砂浆找平,抹压密实。如蜂窝严重,面大而深,不易一次到位,则用水泥素灰和1∶2.5的水泥砂浆交替抹至基层面平。
如面积不大而较深,可用水泥砂浆捻实法:同前法处理完基层后,先抹一层水泥素浆底,后用1∶2干硬性水泥砂浆塞至蜂窝深处,同时用木棍等工具捣捻,直至密实。填捻至稍低于基层表面时,再用水泥砂浆抹面法在表面抹水泥素浆和1∶2.5水泥砂浆找平。如处理部位为构件底部,应支模处理,以免处理层受重力作用脱落。
2.1.3 孔洞
(1)产生原因。孔洞产生主要因为混凝土离析、严重跑浆,混凝土中杂物掺入导致局部混凝土被卡,或钢筋较密,未经充分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预防措施。施工时认真操作,避免杂物掉入混凝土中;钢筋过密部位应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分层浇筑,小直径振捣棒充分振捣。
(3)修补方法。孔洞修补主要采用混凝土浇捣法:基层处理后,先抹一层水泥素浆,再用高原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细石混凝土须捣实养护,终凝后再抹一层水泥素浆和一层1∶2.5水泥砂浆找平压实。
2.1.4 酥松脱落
(1)产生原因。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层水分被吸去;或养护不够导致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或冬季施工养护不当造成混凝土表面受冻导致酥松。
(2)预防措施。浇筑前模板充分浇水湿透;脱模后应立即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避免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酥松;冬季施工应注意保温养护。
(3)修补方法。缺陷较浅时,可将酥松脱落部分凿去,洗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较深的酥松脱落,基层处理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捣实后养护即可。
2.1.5 烂根
(1)产生原因。构件下部特别是柱墙根部模板下口未找平,或模板下口不严密漏浆进而导致烂根。
(2)预防措施。保证模板下口平整严密,必要时须抹找平层;柱墙混凝土浇筑前,先均匀浇筑50mm厚砂浆;混凝土浇筑前,振动棒应先到位,确保触及柱墙根部,振捣认真到位。
(3)修补方法。一般烂根可采用混凝土浇捣法(参见孔洞修补方法一节),特别严重时,清理剔凿会加大缺陷尺寸,削弱结构强度,故宜采用水泥压浆法补强:表面抹砂浆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必要时可加促凝剂)处理。处理部位应及时进行保温保湿养护。
2.1.6 露筋
(1)产生原因。露筋主要是因为垫块移位漏放,钢筋移位,或钢筋过密导致钢筋周围混凝土未充盈密实,拆模过早导致混凝土缺棱掉角导致钢筋外露所致。
(2)预防措施。混凝土施工前,确保钢筋绑扎牢固、钢筋保护层厚度正确、模板无缝隙;混凝土施工时,避免踩踏钢筋,严禁撞击钢筋;混凝土施工后,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导致露筋。为避免钢筋位移,本工程质量小组经过研究,制订了特殊的技术措施,具体方法如下:本工程柱混凝土墙保护层厚度为25mm,混凝土施工前,安排木工制作25mm×45mm的限位木条(木条长与柱墙截面长宽等长),用铁钉固定于柱墙模板上口内侧(每块侧模均须钉设),限位木条下口比混凝土浇筑高度高30mm,以保证钢筋不紧贴模板(详见图2)。
(3)修补方法。露筋不严重时,可将表面洗刷干净,用1∶2~1∶2.5的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时,则应凿去疏松混凝土,洗刷干净表面,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将缺陷部位填塞压实。
2.2 外形尺寸偏差
2.2.1 表面不平整
(1)产生原因。混凝土施工后未找平压;模板支撑不牢;过早上人踩踏。
(2)预防措施。混凝土浇筑后严格进行找平、压光;确保模板支撑坚实牢固;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上人操作。
(3)修补方法。对薄厚不一致、表面不平整、凹坑、脚印等,采用骨料均匀、密实度高的豆石混凝土或1∶2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2.2.2 凹凸鼓胀
(1)产生原因。梁柱接头模板碎拼,加固不牢。
(2)预防措施。梁柱接头模板应进行专项模板设计,采用定型模板,或将模板配置成企口形式,严禁碎拼,并加固牢靠。梁柱交接处采取梁模顶柱头模板,次梁模顶主梁模的方法。
(3)修补方法。同位移倾斜修补。
2.2.3 位移倾斜
(1)产生原因。模板支设不牢;放线误差;浇筑时洞口两侧混凝土未对称均匀浇筑。
(2)预防措施。放线认真准确;确保模板固定牢靠;支模应横竖拉通线;门洞口两侧混凝土对称均匀进行浇筑和振捣,柱浇筑时,每排柱子底由外向内对称顺序进行,不得由一端向另一端推进,以防止柱模板发生倾斜。
针对柱脚易在混凝土施工中位移导致柱倾斜的问题,本项目制订了柱脚限位钢筋方案(详见图3):楼层柱位放线完后,用冲击钻在柱子四条边线内侧靠近柱脚的位置各打两个直径14mm、深50mm的孔,用植筋胶植入14厘长约30cm的钢筋(每条柱边线各植2根,每根柱子共植8根钢筋),限位钢筋可确保混凝土施工时柱脚模板因施工荷载的作用而产生位移。
(3)修补方法。局部位移倾斜可凿除凸出部位,高标号混凝土修补缺失边的方式进行修补;较严重的须由设计方提出方案进行修补或加固。
2.3 内部疵病
混凝土施工的内部疵病主要有混凝土强度不足、均质性差、保护性能不良、预埋件空鼓等。本文主要对第一种疵病进行阐述。
混凝土强度不足。
(1)产生原因。投料偏差,配比不确;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从开始搅拌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过长。
(2)预防措施。投料须准确,搅拌须均匀,入模后振捣密实。控制好混凝土供应时间,一般应在90~150min内使用完。
(3)修补方法。设计方提出方案进行修补或加固。
2.4 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主要包括冻胀裂缝、干燥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撞击裂缝等。篇幅所限,本文仅阐述最常见的塑性收缩裂缝与温差裂缝的防治。
塑性收缩裂缝与温差裂缝。
(1)产生原因。塑性收缩裂缝是由于水分蒸发,导致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产生的裂缝;温差裂缝则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的裂缝。
(2)预防措施。加强施工控制,严格控制组成材料的质量,优选材料,重视二次振捣和二次抹压,用覆盖湿布、洒水等方式对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养护。
(3)修补方法。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如混凝土有继续开裂趋势,须在裂缝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
3 结束语
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初探 篇8
关键词:砖混结构;强度;规范;标准
近几年,在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中,曾发生多起因承重墙首先破坏而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些事故中,有的是因设计严重错误,有的是因施工质量低劣而造成的。
一、施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不饱满即会使砖局部受压或受弯,降低砌体的抗压强度。
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砌筑方法,从这次抽检的结果来看,使用大铲的北方就比使用瓦刀的南方要好。这是因为北方地区多采用“三一”砌砖法,这种砌筑方法只要砂浆稠度适当,一般是能使砂浆饱满度达到80%以上,而且竖缝也能挤进砂浆。南方的一些地区在砌砖时,仍采用先铺灰、再摆砖的铺灰摆砌法,有的把灰还铺得很长。由于砂浆中的水分被砖吸去,使铺的砂浆失去它的可塑性,此时摆上的砖想挤揉也挤揉不动,致使砂浆饱满度不能达到标准规定值的要求。
(二)留搓接搓不符要求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纵横墙同时砌筑可使交接处衔接牢固。但实际中有时要在交接处临时间断,这在“规范”里也是允许的。但也提出一些要求:“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除转角处外,也可留直搓,但必须做成阳搓,并加设拉结筋。”
砖砌体交接处的牢固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及抗震性,这种影响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在正常情况下有时潜伏着,当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就会毁于一旦。因此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纵横墙交接处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对上述留搓接搓问题是亟待认真注意的突出问题。
(三)组砌形式错误
实心砖砌体的组砌形式在“规范”中也是提出要求的,如墙体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这个问题过去很少被人重视,近几年有的工程圆组砌形式错误,而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削弱,造成隐患或倒塌,其中尤以砖柱的包心砌筑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更为突出。在这次质量抽检中,仍可看到有的工程砌砖随意组砌,许多砖柱仍然采用包心砌法,并且内心还填以碎砖。
(四)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影响砖砌体的强度除有操作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砖和砂浆的强度,只要其中之一的强废降低一级,即会使砌体的强度降低15一20%。如果两者都降低一级,即会更大的影响砌体强度。近几年,有的工程在砖砌体施工前,对砖的强度不进行检验,砂浆不试配、不按配比配制。而在发生事故后,经核查才知道砖与砂浆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五)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如何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多年来是在砌体施工时设置皮数杆,既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又标明竖向构造变化的部位。但近几年在一些地区,却在砌体施工时不再设置皮数杆,水平灰缝厚度全依操作者掌握。由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高低,因此在有的工程中出现失控情况,内外甚至交不了圈,既影响砌体强度,又不美观。
(六)构造柱夹层、断开
在七度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纵横墙交接处需设置钢筋棍凝土构造柱,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搓,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基层施工人员不认识它的重要性,他们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甚至断开的情况。有的工程构造柱不对正贯通,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构造柱与砌体没有加设拉结筋;砌体与构造柱的交接处也没有留马牙搓;致使设置的构造柱不仅不能起着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反而起着削弱作用。这种潜在的危险在遇有地震等外力的作用时,就会首先因此而使建筑物毁坏。
二、改进意见
(一)要组织基层施工人员学“规范”
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办。但据调查,有些基层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和了解“规范”;以致有时片面或错误地去理解。如“规范”对砌体施工首先要求是同时砌筑,如不能同时砌筑而必须临时间断时,就应砌成斜搓。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才可留直搓。
(二)改进操作工艺
砌砖的操作工艺虽不强调全国一致,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三一”砌砖法是比较好的操作工艺,而某些南方地区采用先铺长灰、再摆砖的方法应改革,要制止这种操作方法。要求习惯用瓦刀的工人改用大铲也不一定很现实,但瓦刀也是能砌好砖的,这就要通过制订标准操作工艺来保证砌筑的质量。
(三)一些传统的措施不能丢
为了保证砌筑的质量,多年来曾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设置皮数杆、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37cm砖墙两面挂线、当天搅拌砂浆当天用完、干砖不上墙等。已经丢掉上述措施的应恢复继续采用。
(四)重点监督砖混结构的墙体质量
各地的质量监督机构要以砖混结构墙体作为重点监督检查的项目。主要监督砌体使用的砖是否符合要求,砂浆是否经过试配和按配比配合;砌体临时间断处是否衔接牢固,构造柱是否有夹层与断柱情况,是否与砌体衔接牢固;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如包心砌筑砖柱)。对地震设防区的砖砌体更要严格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临时间断处留直搓。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一定要进行处理。
(五)把砌筑質量作为砖混建筑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
砖混建筑要进行技术改造的内容很多,如改善其技术性能及提高工业化程度。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如何保证砌筑质量做为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质量上不去,性能再好的房子也是不会有人住的。要在墙体材料,操作工艺、施工机具、砌体临时间断处衔接形式、以及构造柱的施工方法等方面花些力气去进行改造,拟促使消灭在砌筑工程申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
(六)迅速修订现行的质量验评标准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推荐阅读:
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10-01
砖混结构:砌体、裂缝05-10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09-06
砖混结构的设计总结07-24
砖混结构设计技术10-12
砖混结构的设计总结05-11
砖混结构施工方案全集10-10
土木工程砖混结构施工实习报告09-02
砖混建筑的裂缝与防治09-07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成因分析论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