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裂缝防治

2024-06-03

框架结构裂缝防治(通用11篇)

框架结构裂缝防治 篇1

1 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特点

1.1 裂缝的普遍性

由于框架填充墙的抗剪与抗拉强度较低, 在使用过程中, 其边界处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因此对影响墙体开裂的各种因素比较敏感。框架填充墙的裂缝问题比较普遍。

1.2 杜绝裂缝有困难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裂缝有明确规定。如划分了裂缝控制等级, 并规定了最大裂缝宽度的允许值等。但在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 关于墙体开裂主要通过相应的构造措施来进行控制。即使严格按照设计规范的构造措施进行施工, 也很难保证砌体内不出现裂缝。杜绝填充墙裂缝的出现有一定的难度。

1.3 裂缝的性质及危害不同

当结构承受的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 或其应变超过其极限应变值时, 结构就会产生裂缝, 框架结构填充墙的裂缝大多是微小的细裂缝, 远远没有达到影响结构安全的程度, 但是细小的裂缝扩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填充墙的裂缝不仅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而且常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

2 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产生原因

2.1 填充材料的干、湿不稳定性产生的裂缝

产生这种裂缝的原因:墙体粉刷前充分浇水湿润, 这时的墙体含水率较高, 体积略有膨胀;粉刷结束后, 墙体内的水分才开始逐渐往外排析, 随着水分的不断挥发, 墙体就会逐渐干燥和收缩, 当墙体的收缩量大于砂浆拉应力时, 则会将墙面的粉刷层拉裂。

2.2 填充墙自身收缩而产生的裂缝

这种裂缝比较规则, 造成裂缝的原因是:砌筑砂浆具有流动性, 在重力作用下, 墙体不断沉实引起收缩。

2.3 温度产生的裂缝

由于填充墙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两种材料的收缩量也不尽相同, 这就产生了在两种材料结合处的裂缝。尽管这种裂缝比较规则, 但由于环境温度变化比较频繁, 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通过控制其宽度, 使裂缝对建筑物影响更小。

2.4 砌体的荷载裂缝

砌体的荷载裂缝, 反映了砌体的承载力不足。砌体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砌体的强度不够和砌体的稳定性差。

2.4.1 影响砌体抗压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设计时所采用的截面偏小, 使用的砖石和砂浆强度等级偏低;砖和砂浆的强度等级是确定砌体强度的两个主要因素。

2.4.2 影响砌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砌体受温差收缩变形影响, 当收缩引起的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时, 容易在纵墙中部沿砌体高度方向产生上下贯通的竖向裂缝, 降低砌体的稳定性。

组砌不合理。如砌体是在受压状态承受压力, 为了使所有砖均能平均承受外力的自重, 必须使将受到的压力沿45°线向下传递, 使整个砌体由交错45°应力线连为整体。如果在砌筑砖砌块时, 排序不合理, 就会降低砌体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引起裂缝。

2.4.3 填充墙与梁交接处裂缝形成的原因

工程中某框架结构住宅, 层高3m, 填充墙均采用加气混凝土块。交付使用不到半年, 填充纵墙与部分横墙连接处开裂, 横墙和梁交接处出现裂缝, 最后导致纵墙成为高2m, 长1.5m的独立墙;在与横墙连接处未按规定砌成实体, 又是采用阳槎连接, 而且未设置拉筋;在砌块砌到梁底时, 未按规范要求加一层蒸压灰砂砖斜砌楔牢塞实, 在墙体收缩后, 出现裂缝。

2.4.4 内隔墙出现斜裂缝形成的原因

由于框架自身受力不均匀导致变形或主框架部分不均匀沉降, 对墙体产生剪切或弯矩作用, 且主框架内填充隔墙整体刚度差, 对剪切或弯矩抵抗力较差, 从而无法有效抵抗不均匀沉降或框架受力不均造成的变形, 进而出现裂缝。

地基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后, 下沉较大部位与下沉较小部位之间出现了相对位移, 即基础底的地基表面出现局部凹陷处, 基础及上部结构失去了支承, 其重量只能由砌体承担, 使得砌体产生了附加拉力和剪力, 当这种附加拉力和剪力超过了砌体的承载能力后, 砌体上便出现裂缝。

3 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防治措施

3.1 合理选择墙体材料

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近、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作为填充墙的砌体材料, 如黏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3.2 优化施工设计

对高层建筑结构房屋的基础形式的选择,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均匀沉降, 尤其是对进行地基人工处理的框架结构更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对框架变形的影响, 并应计算沉降量, 预估框架变形程度, 这样可保证在施工时对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控制。合理设计保温隔热层;合理设置门窗尺寸及材料;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控制好框架的侧移变形。

3.3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由于高层建筑砌块体积较大、砌体又设置拉结筋, 所以相应灰缝厚度也有所增加, 当一面填充墙体砌筑完成时, 墙体的自然沉降会逐渐展开, 使墙体上部与主体结构的接触处产生裂缝, 图1此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留一定的空隙, 以便任由填充墙自由沉降变形。

严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上下层错缝组砌。在砌体砌筑前, 绘制块植物区系排列图, 确定皮数杆每层砌筑皮数, 水平、竖直灰缝宽度, 砌块的搭接长度, 及不同规格砌块的使用位置等, 并且严格控制砂浆饱满度及灰缝的厚度。

正确处理梁、柱与填充墙的接缝。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留一定空隙170~200mm。等填充墙砌完并间隔1~10d后, 墙体变形基本完成, 再用同砌体同材料的实心砖斜砌挤紧, 倾斜度控制在45~60度, 以使砌体与梁板底紧密结合。为保证柱与填充墙的连接, 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拉结筋, 且砌筑前一定要排砖, 调整好灰缝大小, 避免在柱边出现灰缝偏大或过窄, 使柱墙连接不紧密。拉结筋必须放置在砂浆中, 预埋在柱上的拉结筋如果与灰缝错位时, 应将钢筋位置校正或在柱上补焊拉结筋。

3.4 积极运用裂缝修复方法

已经产生的裂缝则必须设法予以修复, 否则影响建筑物的观感和使用功能。填充墙的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 因此在裂缝修复时不必强调强度方面的要求, 但对温度的反复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对已趋于稳定的裂缝可采用手工直接将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修补后注意浇水养护。对于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较大裂缝则需与结构加固配合进行。通过修复可提高墙体裂缝部位的抗变形能力, 在原裂缝位置一般不会再出现裂缝, 如附近有较薄弱环节则可能再出现的裂缝, 裂缝修补时可将薄弱环节同时处理。

结束语

墙体裂缝是建筑施工中最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 虽难是无法绝对避免的, 但它却可以有效控制。只要设计合理、严格使用合格材料、规范施工操作、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是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墙体裂缝这一质量通病的。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 框架填充墙体结构形式被普遍推广应用。然而, 在具体工程实践中, 根据多孔砖在工程中的使用情况, 发现填充墙出现裂缝现象比较常见。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特点, 针对其产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规范建筑墙体施工技术, 为减少甚至消除墙体裂缝这一质量通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建筑,墙体裂缝,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GB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建筑施工手 (第四版) 编写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框架结构裂缝防治 篇2

专业论文

现浇混凝土结构楼板裂缝的防治及处理

现浇混凝土结构楼板裂缝的防治及处理

摘要:随着城市住宅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对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出现的裂缝情况非常关注。因此,分析现浇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原因及探索裂缝的防治措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防治;处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ace of city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residents of the housing requirements more and more high quality, especially the cracks on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Therefor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explore the crack of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control measures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floor;crack;prevention;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TU74

近几年,住宅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时有发生,住户们维权意识有所提高, 对此方面的投诉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引起了社会及工程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混凝土自身的凝结收缩特性, 从理论上讲现浇楼板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但通过设计、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措施, 减少和控制裂缝是完全可行的。本文对现浇混凝土结构楼板裂缝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及处理措施。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常见裂缝原因分析

1.1 从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

裂缝一般都发生在施工后期及使用后;裂缝主要发生在以下部位:①现浇楼板跨中,沿进深通长方向;②沿负弯矩筋边缘,进深方向;③模板四角45o 折角处;④沿电线管预埋方向;⑤施工缝处。

1)荷载引起的裂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顺主筋方向的裂缝。产生的原因是: 支模时或浇捣混凝土时碰撞钢筋使主筋移位;施工时赶工期在楼板混凝土浇筑后尚未发展到应有的强度就承受过大的集中荷载(如集中堆砖)。二是垂直于主筋方向的裂缝。产生的原因是:过早拆模、模板支撑系统的刚度不够、支撑的地基下沉。

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与其他材料一样, 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 就会产生温度变形。由于受内部或外部约束, 当混凝土不能自由热胀冷缩时, 会在混凝土内引起约束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3)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中沉降过大和沉降较小部位之间, 出现相对位移而造成开裂。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于地基变形的情况, 由于地基变形造成的应力比较大, 使得裂缝一般都是贯穿性的裂缝。

1.2材料配置与施工过程中的原因

1)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上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砼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2)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

3)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过迟养护,由于受风吹日晒,混凝土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开裂。特别是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度大,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差裂缝。

2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处理办法

3.1 设计方面。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应变。角部负筋双向配置,单向板也四面均配置负筋。在相同配筋率的情况下,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筋,缩小钢筋间距,可提高现浇板的抗裂能力。施工方面,现浇楼板尝试设置伸缩缝,伸缩缝的间距可取14m 左右或住宅楼一个单元的纵向长度,设在楼板支座处,缝宽10mm,中间加软体材料,混凝土断而筋不断。钢筋绑扎时保证间距均匀,保证负筋位置不变,浇筑混凝土时设置马登金筋,不踩负筋。采用平板振捣器,两次抹压交活,第二次抹压在终凝前进行。在预埋电线管下加钢丝网,预埋管尽量顺着受力钢筋的方向布置。采用覆盖加浇水的方法养护,覆盖并浇水是强制性规范的要求,目前我们大多只浇水,不覆盖,浇的水干后不能保证及时补充,养护期内不能保证混凝土处于连续湿润状态,达不到应有的养护效果。混凝土达不到1.2MPa 不得上人,不过早拆模,或采用早拆体系,拆模后保持竖向支撑。搅拌站方面,保证按设计的坍落度生产,到现场发现离析现象要进行二次搅拌。保证水泥、砂石质量,保证配合比。

3.2 施工方面

对裂缝小于0.2mm,但考虑到结构耐久性要求,对全部裂缝采用压力灌注结构胶进行封闭处理。对于大于0.2mm 的裂缝除封闭处理外,于裂缝垂直方向粘贴碳纤维,间距100mm,并将两端封死。碳纤维粘贴完毕后,应在碳布表面涂抹浸渍树脂并用水泥砂浆粉刷。同时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

3裂缝的控制

虽然裂缝的处理日趋成熟,毕竟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措施。控制裂缝应该防患于未然,对裂缝及其引起钢筋混土结构损害的控制,需贯彻“防、放、抗”相结合治理的原则,从设计、材料、配合比及施工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

3.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裂强度。或者在混凝土中加钢纤维,虽然造价会增加,但是效果非常明显。

3.2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在振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充分又避免过度。

3.3 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尤其需要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3.4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避免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或造成结构的提前破坏。

3.5 预埋管线过多是不可避免的,应控制水电管线间距在40毫米以上,则避免了因管线过多造成的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力下降。对于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撑设置间距过大的问题,根据施工实践表明,楼面的负弯矩短筋的小马撑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 毫米,特别是对于中φ8一类细小钢筋,小马撑的间距应控制在600 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 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

结论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是目前工程中较普遍的一项质量顽症,关于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办法,本文已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应该从裂缝产生的成因入手,在建筑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 张敬东.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温度裂缝处理与控制[J].山西建筑,2007(21).[3] 刘桂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原因及防治[J].煤炭技术,2007(5).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框架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 保护层 支架 补偿收缩

1.裂缝现象分析

新建住宅的楼板在房间中部及房间阴角处是裂缝的高发部位,业主验收后不能接受,认为是危房,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引起投诉,有的还要求赔偿。这牵涉了房地产企业大量人力、精力,甚至影响房地产公司后续住宅的开发建设。

一般楼板裂缝有如下特点:裂缝出现时间一般为该楼板浇注混凝土后8个月至一年;楼板所用混凝土都是商品混凝土;房间中部裂缝较长,有时与房间的进深一样长,与横墙平行,为贯穿裂缝;房间阴角处裂缝与横墙成45度角,延深至墙边,为贯穿裂缝;裂缝宽度较小,一般为1毫米以内;裂缝一旦存在就不会闭合消失;楼板中的钢筋与混凝土均符合设计要求。

2.裂缝产生的原因

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设计、施工及材料方面。

2.1设计方面:主要由于住宅平面布局较长、不规则,伸缩缝、后浇带设置不合理;楼板中预埋线管多,引起楼板混凝土厚度减小;楼板厚度较小,刚满足设计计算要求,未考虑其他因素;楼板钢筋采用单层钢筋,在支座处配置负弯距钢筋,钢筋间距较大,未考虑其他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大于C30 等。

2.2材料方面:主要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粉煤灰掺量大;混凝土水灰比大,施工采用混凝土泵输送,为增加可泵性,提高混凝土塌落度;混凝土中的细骨料为细沙或特细砂,且含泥量较大等。

2.3施工方面:主要由于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养护不到位,浇水养护不够;混凝土浇捣时振捣不到位;楼板钢筋保护层未控制好;楼板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楼板中的线管处未采取加强措施;主体施工周期过快,模板支撑拆除早,砖、钢筋过早放在楼板上,局部集中荷载较大等。

3.裂缝的防治措施

混凝土结构本身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结构,其安全工作性是可以保证的。国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裂缝作了计算规定,对不同结构的裂缝宽度也作了限制。但对于住宅而言,裂缝会引起业主的强烈不满,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住宅楼板的裂缝必须杜绝。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要结合设计、施工、材料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少出现或不出现裂缝的目的。

3.1设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3.1.1住宅建筑平面应尽量规则,避免平面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

3.1.2住宅长度较长时,要合理布置伸缩缝、后浇带。

3.1.3当楼板中的线管较多时,应适当加大楼板的厚度,保证混凝土的有效截面高度,并在线管上方设置钢筋网片保护。厨房、卫生间、阳台楼板厚度不小于100毫米,其他房间的楼板不小于120毫米。

3.1.4变形缝两侧板及两端的两个开间楼板钢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其余开间宜采用双层双向钢筋,这样虽然用钢量增加,但对裂缝的防治很有效。其它外墙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长度大于板跨的1/3。单层钢筋的做法虽满足设计计算要求,实际上负弯距的钢筋设置不理想,位置不易固定,在施工中极易变形。钢筋的间距不要大于120mm,钢筋直径不要大,最好使用二级钢,不要用一级钢。

3.1.5现浇板长度超过20米时钢筋要采用细而密的布置方式,钢筋间距应不大于150mm。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小,不要大于C30

3.2材料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3.2.1应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并控制掺合料的掺量,粉煤灰的用量不要超过水泥量的15%.

3.2.2混凝土要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好对混凝土收缩性能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要低于12%,掺加矿物掺合料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掺量根据实验确定。混凝土的水灰比要控制,用水量不得大于180公斤/立方米,保证现场浇捣时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低层不大于150mm以下,高层不大于180mm。

3.2.3控制好混凝土中的细骨料,不得用细沙或特细砂(Uf≥2.3),尽量杜绝粗、细骨料的含泥量。

3.3、施工时采取措施

3.3.1混凝土浇捣完成后12小时内一定要加强养护,要专人负责,专人养护,保持混凝土楼板的湿润,至少要7天。

3.3.2混凝土浇捣时要振捣均匀,不要漏振,也不要多振,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要挑选技术好、负责任的工人进行此项工作。振捣应采用平板振捣器以防止沁水,在混凝土初凝前要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要进行二次抹压。

3.3.3严格控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尤其是上部钢筋。对于不同厚度板的上下层钢筋之间的距离要用不同高度的马凳,并保证足够的数量。在阳台、雨篷和悬挑板的下部要做保护支架,其间距不得大于500mm以保证混凝土在浇注时钢筋不位移。板钢筋的保护层的垫块要设置混凝土或硬塑料垫块,其间距不大于1.5米。施工时应能达到混凝土板设计的有效截面,同时对板的混凝土厚度要保证设计要求,不能偷工减料。

3.3.4楼板中的线管要增设钢丝网进行加强,线管不宜立体交叉,在交叉点处可以做分线盒处理,这是控制板中部裂缝的有效措施。另外对于直径大于20mm的线管要采用金属管。一定要特别注意检查。

3.3.5主体施工周期不宜过快,要保证合理的工期,一般一层保证10天的工期,如12层住宅,一层在主体阶段快2天,则整个主体施工的时间也才快24天,这些时间可以在基础施工、主体验收、装饰施工中通过合理安排工序,合理组织劳动力,挤出时间,但对板的裂缝控制却有极大意义,可能减少后期的很多麻烦。

3.3.6施工单位根据结构形式和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混凝土浇注方案,保证混凝土密实,不准随意留设施工缝。在按规定施工部位留设施工缝处要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紧密结合,但混凝土也要避免过振。

3.3.7后浇带的设置及混凝土的浇注应严格按混凝土施工方案执行。后浇带的施工应在两侧混凝土达到60天后方可施工。在施工后澆带混凝土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

3.3.8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以前不得在其上支设模板及支架,也不得在上面走人。控制施工荷载的堆放,施工用的材料,如砖运上楼板后要均匀放置,不能堆得过高,不能超过4层,不能集中放在一个地方,尽量放在支座处,放置时要轻放。同时控制冲击荷载对楼板的冲击,这对于裂缝的控制非常重要,因为此时的混凝土强度还很低,有了冲击力和集中压力,混凝土会产生内伤,很多裂缝是在此时产生的。

3.3.9在保证合理工期的时候,采用3套模板周转使用。这是因为楼板裂缝主要是在初期混凝土强度很低时,受力后产生,而用3套模板后,保证了施工荷载不是由其单独承受,而是4层楼板同时在承担,这样可以保证楼板不过早的受力。

结束语

现在施工监督管理非常有力,住宅楼板的裂缝是通病,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对于裂缝的控制是个综合的防治,在做好以上各方面工作后,实践证明,楼板的裂缝是可以避免的。

框架结构外墙裂缝渗水的防治措施 篇4

关键词:外墙裂缝,渗水,外加剂,控制

1 前言

外墙渗水现象一般在竣工后一年左右开始出现,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严重。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暴雨过后, 外墙面会出现一片片湿印迹, 使外墙饰面砖剥落, 室内墙体涂料发霉, 地面木地板浸水, 严重地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其位置主要出现在外填充墙与楼面框架梁、柱交接处, 内墙两端, 窗框与墙砌体连结处及外山墙处。其特点是在建筑物的两端开间较重, 中间较轻;向阳面较重, 背阳面较轻。尤其在高层建筑及多层建筑的顶层, 渗漏现象最为严重。

2 外墙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

主要在框架梁、柱与空心砖砌体结合部容易产生裂缝, 特别是框架梁下皮与砌体结合部极易产生横向裂缝, 雨天产生渗水, 且水渗入墙中从上至下由空心砖内不知渗到内墙哪个部位。再有, 窗台处处理不当, 也是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

3 外墙裂缝渗水的原因

外墙裂缝的原因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 它涉及到设计、施工工艺.方法、时间, 气候变化、环境影响、材料选用等多方面因素。

3.1 设计原因

设计单位均按规范的统一模式进行常规设计, 不考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一带而过, 明知有通病, 但只要结构不出现问题, 便与自己无关。施工中的问题由施工单位处理。而改进工艺、作法, 必然导至施工成本的增加。大多业主又不认可增加费用, 结果只有按设计施工, 稍有不慎, 造成隐患。

3.2 管理、施工工艺等原因

施工队伍资质等级低, 管理者经验少, 管理不到位, 工人素质低, 技术交底不明确, 细部处理不到位, 马马虎虎, 检查不尽责。造成砌筑时砂浆饱满度不够, 抹灰时砂浆不密实。产生基底裂缝。特别是砂浆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快和水化过程中体积收缩是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

3.3 材料的原因

为了节约成本选用砂子含泥量大、过粗或过细, 水泥的各项指标不合格, 外加剂选取不合理, 粉煤灰掺量大, 砂浆配合比不准确, 造成砌体结构强度不好, 抹灰面强度降低, 也是导致墙面裂缝的原因。

3.4 气侯环境的原因

春天抹灰时, 风大、气侯干, 夏天天热, 施工时砂浆的水灰比控制不好, 养护不到位, 造成水泥砂浆失水快, 使砂浆在凝结硬化初期砂浆体积收缩大, 极易引起裂缝。

4 框架结构外墙渗漏的治理方法

4.1 外墙使用的砌体砖建议使用三排多孔砖或其它轻质实体砌块, 当使用空心砖砌筑外墙时必须选用完整的无破损的砖, 砌筑时不得打砖不足模数部分必须用实心砖或素混凝进行补充调整, 相应的拉接钢筋必须按规范的要求设置。同时对于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洞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认真修补, 不留隐患。

4.2 对于复杂的外立面造型, 在窗口附近和外维护墙砌筑, 拉结钢筋一定按要求留置。

4.3 外墙的保温系统尽量采用聚苯颗粒砂浆保温体系, 此体系杜绝了点粘外保温体系的空心夹层, 极大地减少了渗漏点 (苯板或挤缩板之间有缝隙) , 并且能够做出一些局部的造型线条。

4.4 如果造价允许, 外墙抹灰层建议采用防水砂浆抹灰。

4.5 尽量使用通体外墙砖, 而不采用劈开砖, 并且粘贴采用专用胶粘剂和勾缝剂, 且粘砖前先在墙面满刮胶粘剂后粘贴饰面砖, 勾缝最好选用平缝而不采用凹缝;使用涂料的底层最好选用防水腻子满刮, 并选用弹性防水外墙涂料, 在外墙砖粘贴前最好先满刮一遍胶粘剂, 然后再粘贴外墙砖, 这样可使外墙砖粘贴饱满, 减少渗漏的隐患。

4.6 严格控制施工程序, 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检查。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同时加强抽查和复查, 严禁干砖上墙, 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 保证砂浆的饱满度, 水平缝要满铺砂浆, 同时以挤砌的方法来保证。竖缝不饱满处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的方法保证。

4.7 严格控制各种构造缝的处理措施。严格按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做好伸缩缝和沉降缝处的处理, 保证选用材料的质量、厚度和规格等符合要求。

4.8 由于填充墙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墙体与梁底和柱边等不同建筑材料接触界面由于温度应变不同易造成裂缝, 所以在摸灰前应按规范要求加上钢丝网片, 再用水泥砂浆分层压, 并且注意养护, 然后再进行面层施工, 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 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

4.9 对于采用外墙粘贴饰面砖的建筑, 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 同时要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 增强责任心。在粘贴过程中一定要有挤浆的工艺, 且在勾缝前要全面检查空鼓情况, 勾缝保证密实, 尽量采用平缝, 采用凹缝的凹入度不要太大, 减少流水线长度。

4.1 0 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水平构件应按要求进行找坡且找坡方向要正确, 与墙面接触部分应处理成泛水圆弧角。窗框周边应提位勾缝打胶, 窗顶部要做成鹰嘴。

4.1 1 女儿墙屋面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女儿墙根部位置处混凝土比屋面高l0~l5毫米, 保证屋面女儿墙根部施工缝高于屋面板, 而后再砌筑女儿墙墙体, 这样即使施工缝处产生微小裂缝, 也不会造成女儿墙根部渗水。

4.1 2 阳光房和虎头窗等根部一定要做好防水附加层并且防水卷材全包, 保证施工质量。

4.1 3 若经济条件允许, 在结构层上先作一遍防水, 之后在保温层上再做一遍防水。

4.1 4 屋面突出的构筑物等如烟囱、排气管道和天窗等根部一定按要求做好防水处理。

造成框架填充墙结构外墙渗漏的原因较多, 上述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产生渗漏, 渗漏是质量通病, 但不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我们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切实按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 认真对待每个环节, 并且积极采取先进的和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新型材料, 渗漏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5 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在防治填充外墙渗水的一些具体做法, 经过多项工程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得到用户赞扬。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严格按施工规范组织施工, 认真对待外墙渗水的质量通病, 并积极从施工中加以防治, 一定能将其根。

参考文献

[1]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砌体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防治 篇5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 原因分析 防治措施

由砖、石或各种砌块等块体通过砂浆铺缝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的材料来源广泛,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较简单,可以不用大型机械,能较好地连续施工,还可以大量地节约木材、水泥和钢材,相对造价低廉,因而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单层或多层建筑就是采用砖、石或砌块墙体的钢筋混凝土楼盖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但是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弯、抗剪性能较差,并且由于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原因引发的砌体结构的质量事故也较多,其中砌体出现的裂缝是非常普通的质量事故之一。砌体中出现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而且还造成房屋渗漏,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大体上有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收缩和温度的变化,设计上对房屋的构造处理不当,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合格等。下面分别探讨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一)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砌体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会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或剪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相对裂缝。这种裂缝一般是都斜向的,且多发生在门窗洞口上下。这种裂缝的特点是:

1、裂缝一般呈倾斜状,说明系因砌体主拉应力过大而使墙体开裂;

2、裂缝较多出现在纵墙上,较少出现在横墙上,说明纵墙的抗弯刚度相对较小;

3、在房屋空间刚度被削弱的部位,裂缝比较集中;

(二)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墙体上产生的各种裂缝而采取的措施有:

1、合理设置沉降缝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好的单元,或将沉降不同的部分隔开一定距离,其间可设置能自由沉降的悬挑结构。

2、合理地布置承重墙体,应尽量将纵墙拉通,尽量做到不转折或少转折。避免在中间或某些部位断开,使它能起到调整不均匀沉降的作用。同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横墙,与内外纵墙连接,以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进一步调整沿纵向的不均匀沉降。

3、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刚度,减少建筑物端部的门、窗洞口,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尤其是要加强地圈梁的刚度。

4、加强对地基的检测,发现有不良地基应及时妥善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基础施工。

5、房屋体形应力求简单,横墙间距不宜过大。

6、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宜先建较重单元,后建较轻单元。

二、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一)热胀冷缩是绝大多数物体的基本物理性能,砌体也不例外。由于屋盖系统温度变化会使砖墙产生裂缝,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因不均匀收缩产生裂缝,或由于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伸缩量不同也会产生裂缝。

1、屋盖系统温度变化时使墙体产生的裂缝:

这类型裂缝较典型和普通的是建筑物(特别是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其中形态呈“八”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重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裂缝对那种刚性屋面的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就更易发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一般来说,在阳光照射,屋面板温度可高达60~70℃,而其下的砌体仅为30~35℃,温差引起的砌体主拉应力大于砌体本身的抵抗力的50%-300%不等。再加上房屋两端为自由端,水平约束力小,上部砌体垂直压力较小,如无相应措施,则会使下部砌体出现正“八”字裂缝,当冷缩时,就会出现倒“八”字缝,一胀一缩则易出现“X”型缝。

2、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产生的裂缝:

由于房屋过长,室内外温差过大,因钢筋混凝土楼盖和墙体温度变形的差异,有可能使外纵墙在门窗洞口附近或楼梯间等薄弱部位发生向竖向贯通墙体全高的裂缝,这种裂缝有时会使楼盖的相應部位发生断裂,形成内外贯通的周圈裂缝。另外,当房屋空间高大时,墙体因受弯在截面薄弱处(如窗间墙)会出现水平裂缝。

3、由于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伸缩量不同产生的裂缝:

当材料随时间发生收缩变形和自然界温度发生变化时,由于钢筋混凝土和墙砌体材料收缩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的不同,会在房屋的墙体及楼盖结构中引起因约束变形而产生的附加应力,当这种附加应力过大时会在墙体上产生局部竖向裂缝。

(二)防止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裂缝的主要措施有:

1、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将过长的房屋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2、屋面设保温隔热层。屋面的保温隔热层或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分隔缝,分隔缝的间距不宜大于6mm,并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小于30mm,屋面施工宜避开高温季节。

3、楼(屋)面板下设置现浇板钢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宜适当设置水平钢筋。

4、遇有较长的现浇屋面混凝土挑檐、圈梁时,可分段施工,预留伸缩缝,以避免砼伸缩对墙体的不良影响。

三、设计上对房屋的设计和构造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裂缝

(一)有一些砌体结构的房屋的设计是套用图纸,应用时未经校核;有时参考了别的图纸,但荷载增加了或截面减少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但因少算或漏算荷载,使实际设计的砌体承载力不足;有的虽然进行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但忽视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的计算。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压碎、断裂、倒塌等现象,这类裂缝的出现,很可能导致结构的失效。

(二)预防措施:

(1)细心认真地设计。对拟建砌体结构的房屋,要做到力学模型准确,传力清楚;荷载统计无误;大梁下砌体要设垫块并进行验算;加强对圈梁的布置和构造柱的设置,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2)裂缝一旦出现,要注意观测裂缝的宽度及长度的发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如灌缝,封闭等,必要时要进行结构加固。

四、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材料不合格而引起的裂缝

(一)当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砂浆稠度过大,吸水干后干缩、砂浆不饱满或砂浆稠度不够时,会在平拱砖过梁处产生沿砖缝斜向的裂缝。

砖的质量不合格,砂浆强度不够,这些都会造成整个砌体的强度不够,而造成砂浆强度偏低的原因是使用了不合格的水泥,施工配合比不准确,施工时不润湿砖等。当砌体质量较差,砌体灰缝饱满度不当时也会影响到砌体的强度。而这些都可能在砌体结构中产生裂缝。

(二)预防措施:提高施工质量,保证结构所使用的材料,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框架结构裂缝防治 篇6

由我单位承建的安哥拉国家本格拉铁路站后工程, 房屋均为独立基础框架结构, 填充墙砌体为预制混凝土空心砖, 在前期施工后, 墙体均不同程度出现裂缝。针对墙体裂缝, 我们进行分析, 并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

二、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及分布

1. 收缩变形原因引起的裂缝

(1) 砌筑砂浆收缩引起的裂缝, 主要分布在填充墙与框架梁底交界处的水平裂缝、填充墙与框架柱交界处的竖向裂缝。

(2) 抹面砂浆收缩引起的裂缝, 不规则分布于整个墙面。

2. 受力原因引起的裂缝

由于沉降及构造原因窗户两端受力较大, 造成窗台下角45°裂缝 (八字裂缝) 。

3. 温度原因引起的裂缝

安哥拉地处非洲西南部, 大部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外墙受太阳辐射热的作用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幅度却较大, 旱季气候干燥。外墙线性变化和体积变化比内墙要大。温度的变化对引起墙体变形而产生裂缝, 分布于整个外墙面。

4. 施工原因引起的裂缝

(1) 砌块的龄期太短, 随着后期龄期的增长, 干缩变形;砌块预制时水灰比较大, 砌块的几何尺寸不规矩, 造成砌完的墙体平整度差, 后期的抹灰层厚度不一, 相差较大。

(2) 墙体砌筑时, 垂直度和平整度未控制好, 造成后期抹灰层厚度不一, 相差较大。

(3) 砌砖时, 柱子表面未凿毛, 柱和砌体间砂浆粘结力小, 或是顶头缝未塞实, 或是空缝。

(4) 砌体静置时间短, 砂浆干缩, 砌体与梁、板、柱脱离。

(5) 墙面表面砂浆残渣污垢、隔离剂油污、灰尘等清理不彻底;墙面浇水不透, 抹灰后砂浆中的水分很快被基层 (或底灰) 吸收, 影响粘结力;混凝土梁、柱面光洁, 未进行拉毛处理, 影响粘结力。

(6) 砂浆水灰比过大, 或停放时间长, 重新加水, 从而降低了砂浆强度和粘结力, 产生空鼓、裂缝。

三、墙体裂缝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作为一种质量通病, 不可能完全防止, 我们只能防治大于0.2 mm的有害的墙体裂缝, 在施工中也只是对有害裂缝进行处理。

1. 收缩变形引起裂缝的防治措施 (1) 设置灰缝筋

1) 灰缝筋宜通长设置, 灰缝筋必须锚入相交的框架柱和构造柱内, 锚接长度不小于300 mm, 或与框架柱内钢筋焊接, 焊接长度符合规定。

2) 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 mm, 应埋入砂浆中, 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 mm, 外侧不小于巧15 mm。

(2) 设置分格缝, 加强基层湿润和施工完的洒水养生

对于一层框架房屋采用分格条 (12 mm) 设置分格缝, 可在窗户上下各设一条。加强抹灰前的基层润湿和施工完的洒水养生 (不少于3 d) , 可有效的降低砂浆失水速度过快, 进而避免裂缝。

2. 窗台下角45°裂缝防的治措施

在窗台面下浇筑8~10 cm厚, 与墙同宽, 连接到两端框架柱的通长钢筋砼梁。

3. 温度原因引起的裂缝的防治措施 (1) 设置分格缝

对于一层框架房屋采用分格条 (12 mm) 设置分格缝, 可在窗户上下各设一条;沿房屋长度方向隔15~20 m左右设置一道竖向分格缝。

(2) 挂网或贴布

对于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柱、框架梁和构造柱等衔接部位的裂缝, 防治措施是:在两种材料的衔接处范围内, 挂设一层金属网, 或黏贴一层纤维布, 再做抹面层2~3道, 金属网和纤维布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减少因局部应力不均匀产生的裂缝。

4. 施工原因引起裂缝的防治措施

(1) 加强混凝土预制空心砖砂浆拌和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施工;空心砖预制尽量避免采用人工预制, 而采用机械预制;墙体砌筑时, 空心砖龄期不得少于28 d;墙体砌筑时, 严格控制垂直度和平整度, 灰缝均匀、饱满。

(2) 砌体与构造柱衔接处, 构造柱凿毛, 且砌缝饱满。

(3) 砌体最少静置7 d以上, 方可进行墙体与梁底的斜层砖施工, 且塞紧、砂浆填塞饱满。

(4) 抹灰前, 将墙体清理彻底、润湿, 光滑的混凝土柱面应提前凿毛、甩浆毛化处理。

(5) 严格控制抹灰砂浆配合比, 随用随拌, 严禁长时间搁置后加水使用。抹灰后应养生不得少于3 d。

四、墙体裂缝处理方法

对出现的墙体裂缝, 先观察裂缝的形状跟走向、有无发展趋势, 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 确定裂缝的性质。判断裂缝对房屋结构安全有无影响, 如果不影响安全, 则作简单处理即可。分清情况, 对症下药, 既可少花钱又能解决问题。现就除因工程结构原因以外引起墙面裂缝处理方法作一介绍。

1. 墙面裂缝宽度不超过0.2 mm的

一般不予处理。

2. 墙面抹面砂浆不空鼓, 表层无起皮脱落, 存在少数稀疏型裂缝

采用“见缝补缝”原则, 顺裂缝将墙面用砂轮切割机切5~8 mm宽缝, 深度8~15 mm, 清洗干净后, 用柔性腻子将缝隙补平, 打砂纸刷涂料。

3. 墙面抹面砂浆不空鼓, 存在大面积密集型裂缝

铲除原墙面腻子, 清洗干净后重新刮腻子, 打砂纸刷涂料;也可在上面批二遍柔性腻子

4. 墙面有裂缝, 且裂缝处抹面砂浆有空鼓

找准空鼓范围, 沿空鼓四周进行切割 (适当扩大切割范围) , 使切割部位形成较整齐规则的形状, 四周切割边切成向外约45°的斜口, 而后人工凿除空鼓砂浆至墙体砖面或不空鼓的底层砂浆面, 用钢丝刷刷除松动部位, 冲洗浮灰。刷界面剂一道, 抹灰养护约7天时间, 干燥后刮腻子刷涂料。

五、结语

墙体裂缝应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避免裂缝。在抹灰施工工艺上, 安哥拉当地有一种甩浆法抹灰, 罩面灰采用拉细的方式, 墙面不刮腻子直接施工涂料, 施工后不禁裂缝很少, 而且美观, 不会出现脱皮现象, 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彭胜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框架结构裂缝防治 篇7

主要在框架梁、柱与空心框架梁下皮与砌体结合部极易产生横向裂缝, 雨天产生渗水, 且水渗入墙中从上至下由空心砖内不知渗到内墙哪个部位。再有, 窗台处处理不当, 也是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

2外墙裂缝渗水的原因

外墙裂缝的原因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 它涉及到设计, 施工工艺方法, 时间, 气候变化, 环境影响, 材料选用等多方面因素。

2.1设计原因

设计单位均按规范的统一模式进行常规设计, 不考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一带而过, 明知有通病, 但只要结构不出现问题, 便与自己无关, 施工中的问题由施工单位处理, 而改进工艺、作法, 必然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大多业主不认可增加费用, 结果只能按设计施工, 稍有不慎, 就可能造成隐患。

2.2管理、施工工艺等原因

施工队伍资质等级低, 管理者经验少, 管理不到位, 工人素质低, 技术交底不明确, 细部处理不到位, 马马虎虎, 检查不尽责, 造成砌筑时砂浆饱满度不够, 抹灰时砂浆不密实, 产生基底裂缝。特别是砂浆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快和水化过程中体积收缩, 是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

2.3材料的原因

为节约成本, 选用的砂子含泥量大, 过粗或过细, 水泥的各项指标不合格, 外加剂选取不合理, 粉煤灰掺量大, 砂浆配合比不准确, 造成砌体结构强度不好, 抹灰面强度降低, 导致墙面裂缝。

2.4气候环境的原因

春季抹灰时, 风大, 气候干, 夏季天热, 施工时砂浆的水灰比控制不好, 养护不到位, 造成水泥砂浆失水快, 使砂浆在凝结硬化初期砂浆体积收缩大, 引起裂缝。

3框架结构外墙渗漏的治理方法

3.1外墙使用的砌体砖建议使用三排多孔砖或其它轻质实体砌块, 当使用空心砖砌筑外墙时必须选用完整的无破损的砖, 砌筑时不得打砖不足模数部分必须实心砖或素混凝进行补充调整, 相应的拉接钢筋必须按规范的要求设置。同时, 对于脚手架眼、缆绳孔洞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认真修补, 不留隐患。

3.2对于复杂的外立面造型, 在窗品附近和外维护砌筑, 拉结钢筋一定按要求留置。

3.3外墙的保温系统尽量采用聚苯颗粒砂浆保温体系, 此体系避免了点粘外保温体系的空心夹层, 极大地减少了渗漏点。

3.4如果造价允许, 外墙抹灰层建议采用防水砂浆抹灰。

3.5尽量使用通体外墙砖, 粘贴采用专用粘剂和勾缝剂, 且粘砖前先在墙面满刮胶粘剂后粘贴饰面砖。勾缝最好选用平缝;使用涂料的底层最好选用防水腻子满刮, 并选用弹性防水外墙涂料。在外墙砖粘贴前最好先满刮一遍胶粘减少剂, 然后再粘贴外墙砖, 可使外墙砖粘贴饱满, 减少渗漏隐患。

3.6严格控制施工程序, 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同时加强抽查和复查, 严禁干砖上墙, 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 保证砂浆的饱满度, 水平缝要满铺砂浆, 同时以挤砌的方法来保证。竖缝不饱满处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的方法保证。

3.7严格控制各种构造缝的处理措施, 严格按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做好沉降缝和伸缩处的处理, 保证选用材料的质量, 厚度和规格等符合要求。

3.8由于填充墙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墙体与梁底和柱边等不同建筑材料接触面由于温度应不同易造成裂缝, 所以在抹灰前应按规范要求加上钢丝网片, 再用水泥砂浆分层压, 并且注意养护, 然后再进行面层施工, 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 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

3.9对于采用外墙粘面砖的建筑, 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 同时要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 增强责任心。在粘贴过程中一定要有挤浆的工艺, 且在勾缝前要全面检查空鼓情况, 勾缝保证密实, 尽量采用平缝, 采用凹缝的凹入度不要太大, 减少流水线长度。

3.10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水平构件应按要求进行找坡, 且找坡方向要正确, 与墙面接触部分应处理成泛水圆弧角。窗框周边应提位勾缝打胶, 窗顶部要做成鹰嘴。

3.11女儿墙屋面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女儿墙根部位置处混凝土比屋面高10-25mm, 保证屋面女儿墙根部施工缝高于屋面板, 而后再砌筑女儿墙墙体, 这样即使施工缝处产生微小裂缝, 也不会造成女儿墙根部渗水。

3.12阳光房和虎头窗等根部一定要做好防水附加层, 并且防水卷材全包, 保证施工质量。

3.13若经济条件允许, 在结构层上先作一遍防水, 之后在保温层上再做一遍防水。

3.14屋面突出的构筑物等如烟囱, 排气管道和天窗等根部一定要按要求做好防水处理。

造成框架填充墙结构外墙渗漏的原因较多, 只要切实按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 认真对待每个环节, 并且积极采取先进和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新型材料, 渗漏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摘要:外墙渗水现象一般在竣工后一年左右开始出现,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严重。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暴雨过后, 外墙面会出现一片片湿印迹, 使外墙饰面砖剥落, 室内墙体涂料发霉, 地面木地板浸水, 严重地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其位置主要出现在外填充墙与楼面框架梁、柱交接处, 内墙两端, 窗框与墙砌体连接处及外山墙处。其特点是在建筑物的两端开间较重, 中间较轻;向阳面较重, 背阳面较轻。尤其在高层建筑及多层建筑的顶层, 渗漏现象最为严重。

关键词:框架结构,外墙裂缝渗水,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于险峰.框架结构外墙渗水的防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3-25.

[2]杨万虎.浅析框架结构外墙渗水的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4-15.

框架结构裂缝防治 篇8

1 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 填充墙产生裂缝的原因:

1.1.1 填充墙自身收缩而产生的裂缝一般在柱边和梁底出现。

造成收缩裂缝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砌筑时的砂浆具有流动性, 在重力作用下, 墙体会不断沉实引起收缩;二是墙体的砌筑砂浆凝结硬化时会产生收缩, 这种收缩时间较长, 但砌筑完一个月左右将基本收缩完成。

1.1.2 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

这主要是填充墙和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不一样, 使得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的收缩量也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在两种材料结合处的裂缝, 这种裂缝也是比较规则的。由于温度变化比较频繁, 墙面出现裂缝后难以根治, 只能通过治理控制其裂缝宽度, 使之成为无害裂缝。

1.1.3 砌体材料干、湿不稳定性产生的裂缝。

从我们质量监督的许多工程中发现, 有不少填充墙的砌体材料都存在湿胀、干缩的现象, 这就会造成粉刷后的墙面出现不规则裂缝。产生这种裂缝的原因是墙体粉刷前要充分浇水湿润, 这时的墙体含水率较高, 体积略有膨胀。

1.2 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1.2.1 设计方面:

主要由于住宅平面布局较长、不规则, 伸缩缝、后浇带设置不合理;楼板中预埋线管多, 引起楼板混凝土厚度减小;楼板厚度较小, 刚满足设计计算要求, 未考虑其他因素;楼板钢筋采用单层钢筋, 在支座处配置负弯距钢筋, 钢筋间距较大, 未考虑其他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 大于C30等。

1.2.2 材料方面:

主要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 粉煤灰掺量大;混凝土水灰比大, 施工采用混凝土泵输送, 为增加可泵性, 提高混凝土塌落度;混凝土中的细骨料为细沙或特细砂, 且含泥量较大等。

1.2.3 施工方面:

主要由于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养护不到位, 浇水养护不够;混凝土浇捣时振捣不到位;楼板钢筋保护层未控制好, 楼板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楼板中的线管处未采取加强措施;主体施工周期过快, 模板支撑拆除早, 砖、钢筋过早放在楼板上, 局部集中荷载较大等。

2 防治措施

2.1 通过对填充墙裂缝原因的分析, 应采取如下一些防治措施:

2.1.1 墙体材料的选择:

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一致, 吸水率较小, 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作填充墙的砌体材料 (如粘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

2.1.2 构造措施

a.应严格按规范的要求设置拉结筋。b.外墙宜设通长现浇窗台板, 内墙设通长过梁板, 板厚宜为60-100mm, 内配6-10mm通长钢筋, 并与框架柱之间拉结起来, 用C20混凝土浇捣。这样做即能防止窗角开裂, 又能把窗下墙封闭起来形成墙梁, 不但增强了填充墙的抗震性能, 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对协调不均匀沉降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c.门窗洞口边的小尺寸填充墙是最易出现裂缝的地方, 由于长期存在震动荷载, 一旦出现裂缝, 修补难度很大, 因此, 应重点设防。一是增加墙体拉结筋的道数, 即拉结筋的距离应以300-400mm为宜, 且拉结筋应露出洞口并弯下, 将填充墙扣紧;二是在洞口边竖向布置2Ф6-8mm的钢筋, 并与拉结筋焊接在一起, 用1:2.5水泥砂浆粉刷洞口边, 将填充墙箍起来, 这样就能防止裂缝的出现。d.对于使用收缩性大、干湿稳定性较差的材料砌填充墙时, 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板带, 将面积较大的填充墙分隔成一块块小的填充墙,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缝分散开来, 使裂缝宽度变小, 小到无害程度 (即肉眼不易看见) 。构造柱和板带的间距宜控制在1.5-2.5m之间, 内配Ф8-12mm的纵向钢筋, 用C20混凝土浇捣。e.防止温度变化产生裂缝的措施是在填充墙与梁、柱的接合处钉钢丝网或贴麻片。墙体材料的强度较高时应钉钢丝网, 强度较低时应贴麻片, 其宽度不宜小于150mm。

2.1.3 施工措施

a.填充墙砌筑砂浆的强度不应低于M5, 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柱或墙的接合外应保持10mm宽的灰缝, 并嵌填密实, 顶部塞方应待墙体砌筑五天后进行。b.填充墙砌筑一个月后因自身收缩会产生裂缝, 可在裂缝处凿10mm宽、10-15mm深的槽口, 浇水湿润后, 进行2次嵌缝, 并象面砖嵌缝那样把缝口压实。这样做不仅能消除墙体收缩产生的裂缝, 而且对外墙裂缝出现后, 提高墙体防水性能还有一定的补偿作用。c.应严格控制粉刷时间, 只有待填充墙砌筑一个月后, 才能粉刷, 这样就不会因墙体收缩而引起粉刷层的开裂。

2.2 针对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要结合设

计、施工、材料等各方面因素, 进行综合防治, 才能达到少出现或不出现裂缝的目的。

2.2.1 设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a.住宅建筑平面应尽量规则, 避免平面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 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 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b.住宅长度较长时, 要合理布置伸缩缝、后浇带。c.当楼板中的线管较多时, 应适当加大楼板的厚度, 保证混凝土的有效截面高度, 并在线管上方设置钢筋网片保护。厨房、卫生间、阳台楼板厚度不小于90毫米, 其他房间的楼板不小于110毫米。d.楼板钢筋要采用双层双向钢筋, 虽然用钢量增加, 但对裂缝的防治很有效, 单层钢筋的做法虽满足设计计算要求, 实际上负弯距的钢筋设置不理想, 位置不易固定, 在施工中极易变形。钢筋的间距不要大于120毫米, 钢筋直径不要大, 最好用二级钢, 不要用一级钢。e.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小, 不要大于C30。

2.2.2 材料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a.应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 并控制掺合料的掺量, 粉煤灰的用量不要超过水泥量的15%。b.混凝土的水灰比要控制, 用水量不得大于180公斤/立方米。保证现场浇捣时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c.控制好混凝土中的细骨料, 不得用细沙或特细砂 (Uf≥2.3) , 尽量杜绝细骨料的含泥量。

2.2.3 施工时采取措施

a.混凝土浇捣完成后一定要加强养护, 要专人负责, 专人养护, 保持混凝土楼板的湿润, 至少要7天。b.混凝土浇捣时要振捣均匀, 不要漏振, 也不要多振, 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要挑选技术好、负责任的工人进行此项工作。c.严格控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尤其是上部钢筋。对于不同厚度板的上下层钢筋之间的距离要用不同高度的马凳, 并保证足够的数量, 达到混凝土板设计有效截面。同时对板的混凝土厚度要保证按照设计要求的厚度, 不能偷工减料。d.楼板中的线管要增设钢丝网进行加强, 线管不宜立体交叉。这是控制板中部裂缝的有效措施, 一定要特别注意检查。e.主体施工周期不宜过快, 要保证合理的工期, 一般一层保证10天的工期, 如12层住宅, 一层在主体阶段快2天, 则整个主体施工的时间也才快24天, 这些时间可以在基础施工、主体验收、装饰施工中通过合理安排工序, 合理组织劳动力, 挤出时间, 但对板的裂缝控制却有极大意义, 可能减少后期的很多麻烦。

3 结论

随着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大建筑工作者的认识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切实按照国家规范规定要求精心设计和施工, 认真对待每个环节和工序, 并且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新型材料, 框架填充墙体裂缝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控制技术 篇9

关键词:框架,填充墙,裂缝

随着人们对墙改的进步及对建筑质量要求的提高, 人们对建筑墙体裂缝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当前大多现代建筑为框架结构, 其墙体为轻质砌体, 该种结构最大的缺点即墙体受温度、收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裂缝, 现该现象已成为该种结构存在的质量通病, 并成为近年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控制措施

1.1 优化设计

高层框架结构基础型式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不均匀沉降, 尤其是进行人工处理基础的框架结构更应充分考虑不均匀沉降对框架变形的影响, 并应计算沉降量, 预计框架变形程度;同时应合理设计保温隔热层、合理设置门窗尺寸及材料、合理设置伸缩缝及沉降缝并应控制好框架的侧移变形;在框架与墙体间合理设置拉结筋, 并保证钢筋深入填充墙的长度符合要求;对高度超过4m的填充墙应在中间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圈梁, 长度超过5m的墙体应在中间设置构造柱或在墙顶部与梁体交接部位设置拉结措施;在建筑外墙及顶层内隔墙与框架结构交接部位抹灰层内设置钢丝网片, 并保证其压过接缝不小于150mm, 并将其用梅花钢钉钉牢;对墙体上设置的孔洞等应预留, 不可随意开凿, 孔洞周围应填充密实, 若墙体需要开凿施工则应采用专用开槽工具并做好防裂措施。

1.2 材料控制

砌筑墙体施工材料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线膨胀系数相接近、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 一般应尽量采用黏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以及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1.3 砌筑控制

应严格控制砂浆和砌块质量, 使用品质良好、材质均匀的砌块, 砌筑砂浆应严格按照设计配比配制并充分搅拌均匀;应结合砌块特点对其进行浇水湿润, 但应避免因浇水量过大造成砌块含水量过大, 并应采取在砌筑过程中铺砂浆前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方法。

在砌筑前应绘制砌块排列图, 并应确定皮数杆及每层砌筑皮数、水平及竖直灰缝宽度, 砌块的搭接长度及不同规格砌块的使用位置等, 并应严格控制砂浆饱满度及灰缝厚度, 砌筑过程中应确保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小于90%, 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80%;

框架结构所用砌块体积较大、砌筑墙体与柱间设置拉结筋, 因此墙体灰缝厚度也应相应增加, 当一面墙体砌筑完成后其产生的自然沉降会逐步展开, 会导致墙体上部与柱体结构的接触部位产生裂缝, 因此在砌筑时填充墙与梁柱接触部位应预留一定空隙便于满足其自由沉降变形;

砌筑时在墙体高度、厚度等发生突然变化部位及门窗洞口一侧或两侧应设置竖向控制缝;

砌筑过程中应控制每天的砌筑高度不超过2m, 若墙体高度较大则可沿墙体高度每隔1.4m~2.0m设置一道60mm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带, 并在其内部配置3根直径为6mm的一级钢筋;

若墙体上门窗洞口宽度不大于1m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过梁, 若门窗洞口宽度超过1m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过梁, 门窗过梁搭接长度一般为240mm, 过梁端头砌块需咬槎而严禁出现通缝, 必要时应提高砂浆强度等级或增设钢筋网片;

应避免在砌块尤其是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上开凿洞口, 在进行管线埋设时应将管线直接固定在墙面上而应避免在砌块上开凿凹槽;若必须剔凿则应先按照管线走向在砌块上切割孔槽, 避免捶击敲打损坏砌块, 且严禁在砂浆强度低于设计要求的80%前切割或剔凿, 剔凿后的孔槽不应用碎块拼凑砌筑, 而应用细石混凝土或高强度砂浆堵塞密实;

填充墙砌筑到接近梁板底面时应预留一定空隙, 待整个墙体砌筑完成并间隔1~10d后, 墙体变形基本完成后用同砌体、同材料的实心砖斜砌挤紧, 其倾斜度应控制在45~60o以使砌体与梁底板紧密结合, 砌筑时应避免出现灰缝偏大或过窄导致墙柱连接不紧密, 墙体拉结筋必须设置在砂浆中, 若柱体预埋钢筋与灰缝错位则应将钢筋位置校正或在柱体上补焊拉结筋。

砌筑完成后应坚持洒水养护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1.4 抹灰及粉刷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填充墙体抹灰时间, 只有待填充墙砌筑完毕1个月后方可抹灰以免因墙体收缩而引起抹灰层开裂;

墙体抹灰前应将砌块墙面的灰缝、孔洞、凹槽等填补密实、整平, 并将基层上因施工时留下的灰尘、污垢油漆等杂物清理干净, 墙面清理完毕后应在墙面上充分浇水湿润, 并在砖墙和混凝土墙交接部位用射钉枪钉牢固定钢丝网, 钢丝网宽度应不小于300mm以防止因收缩不均匀导致裂缝出现, 处理完毕后用1∶1水泥砂浆对墙体拉毛;

将界面剂以1∶4的比例混合成为糊状充分搅拌, 之后放置约5~10min, 并加入少量水加以稀释, 之后用泥板均匀涂刷到填充墙的基层表面, 为保证界面剂性能良好应在其调制完毕后5~6h内使用完毕;

界面剂涂刷完毕后约10~20min则应在填充墙的基层进行抹灰施工, 抹灰的底层砂浆应保持5mm的合适厚度, 避免砂浆过厚导致对水的吸收速度不一致而产生裂缝或导致墙面起鼓;面层施工前用界面剂做为墙面底层砂浆的分格条粘贴材料对分格条进行粘贴, 以保证其坚实可靠、防止变形, 面层施工前用水湿润前面底层砂浆后方可抹水泥砂浆, 水泥砂浆施工完毕后第二天则可对墙体表面浇水保养。

2 裂缝处理措施

对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 应先用水将涂料层湿透, 并将其均匀刮掉, 之后清洗干燥, 之后用环氧树脂浆液注入缝隙, 后以环氧树脂浆液贴丙纶布, 对缝隙较宽的裂缝应将其两侧各20cm的粉砂层剥落至基底, 之后用清灰冲洗, 待其干燥后在砌块缝隙中注入环氧树脂浆液, 之后在其表面涂刷一层水泥浆, 并在处理后的裂缝两侧挂钢丝网, 之后按原粉刷砂浆配合比调配砂浆后对粉刷层进行找补粉刷;

对出现缝隙较为严重部位应将拉结筋松动并重新植筋, 并将砌块补砌, 所采用的砂浆内应适当掺加膨胀剂, 待处理后的部位干燥后应在其表面涂刷胶液, 之后罩白水泥, 待其干燥后进行打磨, 之后方可作统一的涂料面层处理。

3 结语

框架结构填充墙体裂缝随处可见, 为了有效对其控制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并应贯穿设计、施工以及使用等阶段, 针对所用材料结构、材料特点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方可从根本上解决裂缝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铁梦.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周建波.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裂缝防治施工及控制措施[J].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3.

浅谈砌体结构裂缝的成因及防治 篇10

【关键词】砌体结构;变形裂缝;裂缝原因;措施

【Abstract】Cracking of masonry structures are very common technical problems,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factors leading to cracks and uncertainty, the crack problem has been people's attention. Through the cracks of masonry structures were often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proposed control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cracks.

【Key words】Masonry structure;Deformation crack;Crack reason;Measures

在各种直接荷载作用下,墙体产生的裂缝称为受力裂缝;而砌体因温度、收缩、变形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是非受力裂缝,又称变形裂缝。变形裂缝占砌体房屋裂缝中的80%以上,其中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裂缝更为突出和引人关注。相对于受力裂缝,变形裂缝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复杂得多,本文主要分析砌体结构由地基不均匀沉降。

1.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在软土、填土、暗渠、沉陷区以及各种不均匀地基上建造结构物,虽然比较均匀,但是荷载差别过大或结构物刚度差别悬殊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均能引起裂缝。

1.1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主要分为剪切裂缝和弯曲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常见的有正八字裂缝和斜向裂缝。沉降裂缝多出现在房屋中下部且发生于房屋中下部的裂缝较上部宽度大。

1.2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产生机理。

(1)墙体中下部区域的斜向裂缝。一般情况下,地基受到上部结构传递的压力,引起地基的沉降变形呈凹形,常称为“盆形沉降曲面”,这是由于中部压力相互影响高于边缘处相互影响,以及边缘处非受荷载区地基对受荷载区下沉有剪切阻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地基反力在边缘区较高。

(2)墙体端部区域斜向裂缝。当地基中部有回填砂、石,或中部地基坚硬而端部软弱,或由于荷载相差悬殊,建筑物端部沉降大于中部时,会形成负弯矩。主拉应力将引起墙体端部出现倒八字裂缝。局部的沉降不均不仅可以引起斜裂缝,还可能引起砌体的水平裂缝。

1.3影响地基沉降裂缝的因素。地基、基础、建筑物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工作。其内力和变形形态与土的性质、建筑物与地基的刚度、基础与建筑物的尺寸、形状、材料的弹塑性性质、徐变等有关。

(1)建筑物与地基的相对刚度。首先,建筑物的长度和宽度越小,基础的抗弯刚度越大,建筑物与地基的相对刚度就越大。这时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反力向两端集中,则中部弯矩较大,这就需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满足结构物最大弯矩的要求;其次,在较差的地基上,地基的变形模量较高,而基础的抗弯刚度较小,结构物的几何尺寸较长,则柔性指数相应增大。

(2)徐变。建筑物的下沉、水平位移、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变形,除了绝对值外,变形速率是一个重要因素。只要变形是缓慢的,则多数建筑物能经受较大的变形而不破坏,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建筑材料一般都具有徐变特性,在变形过程中,其内应力会随着变形速度的下降而降低。

(3)建筑物的形状。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如“I”、“T”、“L”、“E”字形等,在纵横单元交叉处基础密集,地基附加应力重叠,使地基沉降量增大。同时,此类建筑物整体性差,刚度不对称,在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容易发生墙体开裂。

2. 砌体房屋的温度变形裂缝

2.1 温度裂缝的主要形态。最常见的温度裂缝出现在混凝土平屋盖房屋的顶层两端墙体和山墙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山墙上部的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等,其中顶层两端纵墙墙体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最为普遍。

2.2 温度裂缝产生机理。

(1)对于砖砌体结构,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5×10-6,是混凝土的一半。当外界温度升高时,混凝土屋盖变形大,墙体变形相对较小,导致砖砌体和混凝土屋盖之间产生约束应力。使屋盖受压,墙体受拉、受剪。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2)混凝土砌块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与混凝土屋盖相同。在夏季阳光照射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温差。屋面最高温度可达40℃~50℃,而顶层外墙平均最高温度约为30℃~35℃。屋面和顶层外墙存在10℃~15℃的温差,两者的温差可能引起墙体开裂。在相同受力状态下,混凝土砌块抵抗拉力和剪力的能力要比砖砌体小很多,所以更容易开裂。对于顶层墙体,墙体的压应力较小,墙体的剪应力近似等于主拉应力。

3. 裂缝的处理

对于砌体裂缝的处理,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对受力裂缝都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非受力产生的纵横墙连接处通长竖向裂缝、最大宽度大于5mm的墙身裂缝和宽度大于1.5mm的砖柱裂缝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正常使用性方面考虑,对宽度大于1.5mm的墙身裂缝及出现裂缝的砖柱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砌体裂缝是房屋结构缺陷的最直接反映,部分应采取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常用的砌体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加固方法有扶壁柱法和钢筋网水泥砂浆法,砖柱有截面增大法和外包角钢法。endprint

3.1 扶壁柱法加固砌体。扶壁柱法分砖扶壁柱法和混凝土扶壁柱法两种。砖扶壁柱法增设的扶壁柱与原砌体的连接可采用插筋法或挖镶法实现,以保证两者共同工作。扶壁柱的间距及数量,由计算确定。(1)对于砖扶壁柱法,考虑到后砌扶壁柱存在着应力滞后,计算加固砖墙承载力时,应对后砌扶壁柱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0.9予以降低,如下式:

N≤Φ(fA+0.9f1A1)

式中:N——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向力;

——高厚比和轴向力偏心距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规定取用;

f、f1——原砖墙和新砌砖扶壁柱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1——原砖墙和新砌砖扶壁柱的截面面积。

(2)对于混凝土扶壁柱法,考虑到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与原砌体的受力状态有关,并存在着应力滞后,计算加固砖墙承载力时,应对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的承载力乘以强度折减系数,轴心受压组合砖砌体承载能力计算如下式:

N≤Φcon[fA+α(fcAc+ηsfyAs)];

式中:N——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向力;

Φcon——组合砌体构件的稳定系数,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规定取用;

f——原砖墙抗压强度设计值;

A——原砖墙的截面面积;

α——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的材料强度折减系数,若加固时原砌体完好取0.95,若原砌体有荷载裂缝或破损现象取0.9;

fc——扶壁柱新浇筑混凝土面层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c——性建筑混凝土扶壁柱面层的截面面积;

ηs——受压钢筋的强度系数,厚度60mm以内时取0.9,厚度大于60mm时取1.0;

fyAs——扶壁柱内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和截面面积。

3.2 钢筋网水泥砂浆法加固砌体。钢筋水泥砂浆法加固砌体是指把需加固的砌体两面敷设钢筋网片后粉刷砂浆、喷射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的加固方法。本方法可较大提高砌体的承载力、抗侧移刚度及砌体的延性。其承载能力计算同轴心受压组合砖砌体。

3.3 裂缝的修补。对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规定可不进行加固处理的裂缝,只需进行裂缝的修补。在裂缝修补前,应先明确裂缝的原因和观察裂缝是否稳定,对非受力且已稳定的裂缝可选用以下修补方法。

(1)填缝修补。填缝修补法有水泥砂浆和配筋水泥砂浆填缝两种。水泥砂浆修补采用1:3水泥砂浆或掺有107胶的聚合水泥砂浆填入砖缝内的修补方法;配筋水泥砂浆填缝是指砌体每隔4~5皮砖在砖缝内嵌入细钢筋再用水泥砂浆修补的方法。填缝修补通常用于墙体外观维修和裂缝较浅的砌体。

(2)灌浆修补。由于水泥浆液对墙体的粘结能力非常强,用该方法可使砌体恢复如初。浆液分纯水泥浆液和混合水泥浆液两种,纯水泥浆液是水灰比为0.7~1.0的水泥浆;掺入适量悬浮剂即制成混合水泥浆液,悬浮剂一般采用聚乙烯醇、水玻璃或107胶。灌浆设备由空气压力机、压浆罐、输浆管和灌浆嘴等组成,其原理是利用空气压力机产生的压缩空气迫使压浆罐内浆液进入墙体裂缝内。

砌体裂缝经过处理,仍能完成结构应具有的功能,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7-12-587endprint

3.1 扶壁柱法加固砌体。扶壁柱法分砖扶壁柱法和混凝土扶壁柱法两种。砖扶壁柱法增设的扶壁柱与原砌体的连接可采用插筋法或挖镶法实现,以保证两者共同工作。扶壁柱的间距及数量,由计算确定。(1)对于砖扶壁柱法,考虑到后砌扶壁柱存在着应力滞后,计算加固砖墙承载力时,应对后砌扶壁柱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0.9予以降低,如下式:

N≤Φ(fA+0.9f1A1)

式中:N——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向力;

——高厚比和轴向力偏心距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规定取用;

f、f1——原砖墙和新砌砖扶壁柱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1——原砖墙和新砌砖扶壁柱的截面面积。

(2)对于混凝土扶壁柱法,考虑到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与原砌体的受力状态有关,并存在着应力滞后,计算加固砖墙承载力时,应对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的承载力乘以强度折减系数,轴心受压组合砖砌体承载能力计算如下式:

N≤Φcon[fA+α(fcAc+ηsfyAs)];

式中:N——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向力;

Φcon——组合砌体构件的稳定系数,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规定取用;

f——原砖墙抗压强度设计值;

A——原砖墙的截面面积;

α——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的材料强度折减系数,若加固时原砌体完好取0.95,若原砌体有荷载裂缝或破损现象取0.9;

fc——扶壁柱新浇筑混凝土面层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c——性建筑混凝土扶壁柱面层的截面面积;

ηs——受压钢筋的强度系数,厚度60mm以内时取0.9,厚度大于60mm时取1.0;

fyAs——扶壁柱内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和截面面积。

3.2 钢筋网水泥砂浆法加固砌体。钢筋水泥砂浆法加固砌体是指把需加固的砌体两面敷设钢筋网片后粉刷砂浆、喷射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的加固方法。本方法可较大提高砌体的承载力、抗侧移刚度及砌体的延性。其承载能力计算同轴心受压组合砖砌体。

3.3 裂缝的修补。对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规定可不进行加固处理的裂缝,只需进行裂缝的修补。在裂缝修补前,应先明确裂缝的原因和观察裂缝是否稳定,对非受力且已稳定的裂缝可选用以下修补方法。

(1)填缝修补。填缝修补法有水泥砂浆和配筋水泥砂浆填缝两种。水泥砂浆修补采用1:3水泥砂浆或掺有107胶的聚合水泥砂浆填入砖缝内的修补方法;配筋水泥砂浆填缝是指砌体每隔4~5皮砖在砖缝内嵌入细钢筋再用水泥砂浆修补的方法。填缝修补通常用于墙体外观维修和裂缝较浅的砌体。

(2)灌浆修补。由于水泥浆液对墙体的粘结能力非常强,用该方法可使砌体恢复如初。浆液分纯水泥浆液和混合水泥浆液两种,纯水泥浆液是水灰比为0.7~1.0的水泥浆;掺入适量悬浮剂即制成混合水泥浆液,悬浮剂一般采用聚乙烯醇、水玻璃或107胶。灌浆设备由空气压力机、压浆罐、输浆管和灌浆嘴等组成,其原理是利用空气压力机产生的压缩空气迫使压浆罐内浆液进入墙体裂缝内。

砌体裂缝经过处理,仍能完成结构应具有的功能,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7-12-587endprint

3.1 扶壁柱法加固砌体。扶壁柱法分砖扶壁柱法和混凝土扶壁柱法两种。砖扶壁柱法增设的扶壁柱与原砌体的连接可采用插筋法或挖镶法实现,以保证两者共同工作。扶壁柱的间距及数量,由计算确定。(1)对于砖扶壁柱法,考虑到后砌扶壁柱存在着应力滞后,计算加固砖墙承载力时,应对后砌扶壁柱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0.9予以降低,如下式:

N≤Φ(fA+0.9f1A1)

式中:N——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向力;

——高厚比和轴向力偏心距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规定取用;

f、f1——原砖墙和新砌砖扶壁柱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1——原砖墙和新砌砖扶壁柱的截面面积。

(2)对于混凝土扶壁柱法,考虑到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与原砌体的受力状态有关,并存在着应力滞后,计算加固砖墙承载力时,应对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的承载力乘以强度折减系数,轴心受压组合砖砌体承载能力计算如下式:

N≤Φcon[fA+α(fcAc+ηsfyAs)];

式中:N——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向力;

Φcon——组合砌体构件的稳定系数,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规定取用;

f——原砖墙抗压强度设计值;

A——原砖墙的截面面积;

α——新浇筑混凝土扶壁柱的材料强度折减系数,若加固时原砌体完好取0.95,若原砌体有荷载裂缝或破损现象取0.9;

fc——扶壁柱新浇筑混凝土面层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c——性建筑混凝土扶壁柱面层的截面面积;

ηs——受压钢筋的强度系数,厚度60mm以内时取0.9,厚度大于60mm时取1.0;

fyAs——扶壁柱内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和截面面积。

3.2 钢筋网水泥砂浆法加固砌体。钢筋水泥砂浆法加固砌体是指把需加固的砌体两面敷设钢筋网片后粉刷砂浆、喷射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的加固方法。本方法可较大提高砌体的承载力、抗侧移刚度及砌体的延性。其承载能力计算同轴心受压组合砖砌体。

3.3 裂缝的修补。对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规定可不进行加固处理的裂缝,只需进行裂缝的修补。在裂缝修补前,应先明确裂缝的原因和观察裂缝是否稳定,对非受力且已稳定的裂缝可选用以下修补方法。

(1)填缝修补。填缝修补法有水泥砂浆和配筋水泥砂浆填缝两种。水泥砂浆修补采用1:3水泥砂浆或掺有107胶的聚合水泥砂浆填入砖缝内的修补方法;配筋水泥砂浆填缝是指砌体每隔4~5皮砖在砖缝内嵌入细钢筋再用水泥砂浆修补的方法。填缝修补通常用于墙体外观维修和裂缝较浅的砌体。

(2)灌浆修补。由于水泥浆液对墙体的粘结能力非常强,用该方法可使砌体恢复如初。浆液分纯水泥浆液和混合水泥浆液两种,纯水泥浆液是水灰比为0.7~1.0的水泥浆;掺入适量悬浮剂即制成混合水泥浆液,悬浮剂一般采用聚乙烯醇、水玻璃或107胶。灌浆设备由空气压力机、压浆罐、输浆管和灌浆嘴等组成,其原理是利用空气压力机产生的压缩空气迫使压浆罐内浆液进入墙体裂缝内。

砌体裂缝经过处理,仍能完成结构应具有的功能,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框架结构裂缝防治 篇11

1 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分类与生成机理

1.1 温度收缩裂缝[1]

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使得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的收缩量也不同, 这就造成了在两种材料结合处的裂缝, 这种裂缝往往比较规则[4]。填充墙体中以及墙体与混凝土框架或构造柱界面附近的竖向裂缝一般为温度收缩引起的变形裂缝, 简称温度收缩裂缝。凿开抹灰层, 砌体上的裂缝往往呈锯齿状, 只有当砌块的强度低而砂浆的强度较高时, 砌块会受剪切或拉力或合力拉断裂, 这时的裂缝与砌体抹灰层裂缝保持相同的开展轨迹, 比如窗角及门拐角。在房屋底层窗下墙上的竖向裂缝, 往往是靠近窗台裂缝较宽而远离窗台裂缝较窄, 这种底层窗角裂缝同时也受地基反力作用的影响。

1.2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的形式较多[2], 主要有垂直裂缝、水平裂缝、阶梯形裂缝, 裂缝多为细小裂缝。在任何墙面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干缩裂缝。我们知道, 混凝土结构中常用轻质砌块作为填充墙材料, 砌块具有随着含水量的降低产生干缩变形的特征, 通常砌块成型后的1个月内收缩变形比较大, 以后渐趋稳定。干缩后的砌块在砌筑时, 遇水受潮后又发生膨胀, 然后随着砌体干燥再次干缩, 砌体内部产生收缩应力, 在薄弱的部位产生拉裂缝。这类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分布较广, 开裂严重的部位主要位于填充墙与梁、柱及剪力墙连接部位。

1.3 结构裂缝

荷载作用下, 结构构件必然产生变形[3]。比如梁跨较大时, 会产生较大挠度;建筑较高时, 相邻竖向受力构件的竖向压缩变形必然存在差异;建筑物两部分高差或地基变形模量差异过大, 相邻部位易产生较大沉降差。结构构件的差异变形, 易导致填充墙变形不一致, 使其内部产生剪切应力, 当其主拉应力超过砌体抗拉极限强度时, 填充墙砌体就会沿着主拉应力迹线产生因剪切引起的拉裂缝。

1.4 构造裂缝

混凝土砌块在切割过程中, 表面会存在松散颗粒和灰尘附着物, 抹灰时如不清理干净, 将很容易形成“两层皮”, 这样日后会有空鼓开裂的隐患。如果混凝土砌块表面凹凸不平, 抹灰不均匀, 产生收缩不均匀, 也会成为空鼓开裂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 设计构造措施处理不当。由于设计人员对砌体材料性质不清楚, 对结构变形特征认识不足, 对节点防裂构造措施缺乏经验, 设计中对防裂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都会在填充墙内部引起应力分布不均, 导致薄弱部位开裂。 (2) 由施工原因引起的填充墙开裂。施工工序、工期安排不合理;砂浆、砌体材料质量的影响。

2 防范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控制的措施

2.1 合理选择墙体材料

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近、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作为填充墙的砌体材料, 如黏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2.2 优化施工设计

对高层建筑结构房屋的基础形式的选择,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均匀沉降, 尤其是对进行地基人工处理的框架结构更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对框架变形的影响, 并应计算沉降量, 预估框架变形程度, 这样可保证在施工时对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控制。合理设计保温隔热层;合理设置门窗尺寸及材料;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控制好框架的侧移变形。

2.3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4]

1) 由于高层建筑砌块体积较大、砌体又设置拉结筋, 所以相应灰缝厚度也有所增加, 当一面填充墙体砌筑完成时, 墙体的自然沉降会逐渐展开, 使墙体上部与主体结构的接触处产生裂缝, 因此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留一定的空隙, 以便任由填充墙自由沉降变形。

2) 严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上下层错缝组砌。在砌体砌筑前, 绘制植物区系排列图, 确定皮数杆每层砌筑皮数, 水平、竖直灰缝宽度, 砌块的搭接长度, 及不同规格砌块的使用位置等, 并且严格控制砂浆饱满度及灰缝的厚度。

3) 在墙的高度、厚度、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突然变化处及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

4) 正确处理梁、柱与填充墙的接缝。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留一定空隙170~200mm。等填充墙砌完并间隔1~10天后, 墙体变形基本完成, 再用同砌体同材料的实心砖斜砌挤紧, 倾斜角度控制在45~60度, 以使砌体与梁板底紧密结合。为保证柱与填充墙的连接, 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拉结筋, 且砌筑前一定要排砖, 调整好灰缝大小, 避免在柱边出现灰缝偏大或过窄, 使柱墙连接不紧密。拉结筋必须放置在砂浆中, 预埋在柱上的拉结筋如果与灰缝错位时, 应将钢筋位置校正或在柱上补焊拉结筋。

5) 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砌筑后应尽量保证墙体避免撞击振动,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养护。

2.4 注重墙体抹灰控制

1) 应严格控制抹灰时间, 建议现场施工时填充墙砌筑完毕1个月后抹灰, 即墙体尺寸稳定性较好时再进行抹灰施工。

2) 墙体抹灰过程:抹灰前应将砌块墙面的灰缝、孔洞、凹槽填补密实、整平、清除浮灰, 并用1:1水泥砂浆拉毛墙面。在砌块墙身与混凝土梁、柱、剪力墙交接处, 门窗洞边框处和阴角外钉挂10mm×10mm孔眼的钢丝网, 每边宽度不小于200mm, 在蒸压灰砂砖与砌块处每边100mm宽, 将挂网展平, 用射钉与梁、柱或墙体连续, 或与预埋钢筋点焊固定, 网材搭接做到平整、连续、牢固, 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这样可防止因收缩不均匀而出现的裂缝。抹灰前应对墙身隔夜淋水2~3次, 第二次进行基层处理, 处理时先用掺107胶的水泥浆刷墙面, 以保证抹灰层与基层粘结牢固, 随后进行抹灰。

2.5 积极运用裂缝修复方法[5]

已经产生的裂缝则必须设法予以修复, 否则影响建筑物的观感和使用功能。填充墙的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 因此在裂缝修复时不必强调强度方面的要求, 但对温度的反复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对已趋于稳定的裂缝可采用手工直接将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修补后注意浇水养护。对于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较大裂缝则需与结构加固配合进行。通过修复可提高墙体裂缝部位的抗变形能力, 在原裂缝位置一般不会再出现裂缝, 如附近有较薄弱环节则可能再出现裂缝, 裂缝修补时可将薄弱环节同时处理。

3 结语

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预防与控制, 目前将一直都值得关注, 因为裂缝带来的问题仍然随处可见。除了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抓好施工管理, 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 针对结构、材料特点,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舍得投入, 才能真正解决墙体开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国强, 罗刚, 罗诚,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技术[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517~518.

[2]全昭吉, 混凝土砌块墙体干缩裂缝的防治[J], 山西建筑, 2005, 第19期, 75~77.

[3]陈卫红, 王志刚, 浅议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预防[J].四川建筑, 2010年第5期.140~141.

[4]张东辉等, 浅谈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防治[J].建筑与工程, 2006年第6期.70~71.

上一篇:心理契合下一篇:社会效益公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