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和框架

2024-06-09

结构和框架(共12篇)

结构和框架 篇1

1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 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 这种剪力墙称为框架剪力墙, 由它们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 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 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 有相当大的刚度。

框架结构的结构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 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 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因为, 在下部楼层, 剪力墙的位移较小, 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 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 上部楼层则相反, 剪力墙位移越来越大, 有外侧的趋势, 而框架则有内收的趋势, 框架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 框架除了负担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外, 还额外负担了把剪力拉回来的附加水平力, 剪力墙不但不承受荷载产生的水平力, 还因为给框架一个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负剪力, 所以, 上部楼层即使外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很小, 框架中也出现相当大的剪力。

2 预应力柱板结构

预应力柱板结构式用后张法将预制好的柱、板组成为整体预应力混凝土房屋。这种结构的柱距较大, 楼层无梁、无柱帽;在节点处, 依靠穿过柱的预应力钢筋及板和柱间的摩擦力来承受荷载。在地震区或高层建筑中可加设剪力墙, 是一种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结构体系。这种体系由南斯拉夫B.泽泽利在1956年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材料试验研究所 (IMS) 研究成功。1957年在贝尔格莱德建成第一座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房屋。中国于唐山地震后从1977年起开始研究这种体系。1979年, 在北京建成第一幢试验楼, 以后在各地陆续兴建了这种体系的一些住宅和其他建筑。

整体预应力预制板柱结构工程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为采用平接式摩擦节点。水平预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垂直摩擦力远比传递来的最大垂直荷载为大, 垂直抗剪安全系数在3以上。预应力起组装和承载两种作用, 它使节点具有自行调节的柔性及较高的弹性恢复能力。这些特征在经受天然地震和动力试验中均得到验证。

这种结构体系具有自重轻, 安全度大, 抗震性好, 以及整体性高的特点, 加上无梁无柱帽、天棚明净, 可在楼层上任意隔断, 因此, 在要求大跨度的办公楼、学校、工厂、仓库等建筑物上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 建筑结构应用实例

以下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说说此种建筑结构的应用。

2006年, 某开发公司拟在市中心繁华区建设一幢写字楼, 该大厦场地情况比较复杂, 东面和南面邻近城市主干道, 北与居民住宅楼相邻, 且间距较小, 市规划局对该大厦的总高度有严格限制, 规定不得超过48米, 以满足日照间距的要求, 扣除顶层电梯机房必须满足的层高4.2m后只有43.8m, 该大厦为8m X8m的大柱网, 并且设置中央空调, 按一般办公建筑的层高3.3m计算, 只能建13层, 开发面积相对较小, 经开发商初步估算, 该大厦的投资回报不大, 一度产生放弃的相法, 我院针对这一情况, 主动为开发商出谋划策, 大胆提出了采用预应力板柱结构这一新颖的结构形式, 经与建筑、空调、消防、水、电等专业的协调, 将该大厦的层高压缩到2.8m, 层数提高到十五层, 增加了两层近2000m2的面积, 使该大厦的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该大厦分为主楼和附楼两部分, 主楼15层, 附楼4层, 两者高差大。同时, 受场地条件的限制, 规划要求的停车场无处可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将主、附楼的下部做成完整的地下室, 作为地下停车场和设备用房。为解决主附楼沉降差异和楼地面防水问题另外更多地是考虑到上部的板柱结构对沉降差非常敏感, 我们采用了人工挖孔桩这一基础形式, 将桩端支承在中风化岩层上, 沉降可以忽略, 十分恰当地解决了板桩结构的基础问题。

该大厦为框架———筒体结构, 中部核心筒, 电梯间和疏散楼梯间及管道井。沿建筑周边框架柱轴线处设置了高度为500mm的预应力扁梁, 中部框架柱轴线处设置了暗梁, 未设柱帽, 使框架结构的基本形式依然保留, 保证了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经正常的结构分析获得了有关数据后, 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 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 依据国内新的科研成果, 得出了预应力的配筋量, 预应力板筋为双向布置, 采用无粘结钢铰线, 线型除端部外均为二次抛物线, 其张拉端均有锚具, 构造要求符合规范及有关文献的要求。预应力板厚200mm, 砼标号C40, 并要求为了保证预应力筋的垂度, 施工中应事先进行布索编号再行布筋, 以免混乱, 影响预应力筋的线型。考虑到预应力板柱结构基本上没有框架, 设计中适当加大了框架柱和核心筒的刚度, 使地震力更多地分配到柱和核心筒上, 减轻了地震时预应力平板的负担。非预应力部分构造与一般的框--剪结构相同。最后经过计算, 该大厦的位移和层间位移完全满足规范的要求, 周期也较合理, 各项指标均能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是一结构设计优良的建筑。

设计图纸完成后, 经我院预算编制人员计算, 单方造价略高于普通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但这与由于增加了两层近2000m2的面积而增加的投资利润相比, 是微不足道的, 预应力板柱结构也是经济合理的。

从上可见, 结构形式的改变, 有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结构和框架 篇2

钢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材料建造的,包括悬索结构。

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混合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砖木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制房架、砖墙、木柱建造的。其他结构是指凡不属于上述结构的房屋都归此类。如竹结构、砖拱结构、窑洞等。

框剪结构与框架结构的主要区别就是多了剪力墙,框架结构的竖向刚度不强,高层或超高层的框架结构建筑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使用剪力墙。你可以去了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但抗震性能差。

1.框架-剪力墙结构,出称为框剪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利用电梯井、楼梯间、管道井等墙体。因此,这种结构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房屋建筑。

2.框剪结构的变形是剪弯型。众所周知,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大,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小。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砍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顶点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3.水平荷载主要由剪力墙来承受。从受力特点看,由于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得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下,约80%以上用剪力墙来承担。因此,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分配的楼层剪力,沿高度分布比样均匀,各层梁柱的弯矩比较接近,有利于减小梁柱规格,便于施工。

框架结构基础设计探讨 篇3

框架结构基础设计是建筑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保证设计的先进性,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基础的类型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在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正确的选型,此外,还需要对基础进行适当的分析,对其中的条形基础设计等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和选择。

1.基础的类型及其选型

首先,在设计时需要了解基础的主要作用。基础的作用就是要把上部结构的荷载可靠地传递给地基。这就意味这基础一方面要满足承载力要求,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刚度,保证其能够顺利的调节可能出现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一般而言,基础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在多层房屋的框架基础设计中,条形基础、十字形基础、独立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和桩基础是常用的形式。前5种基础称为浅基础,而桩基础属于深基础。如果建筑的层数不多、而且荷载不大,场地土地质条件较好时,多层框架结构也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但是,如果柱距、荷载较大,或者说当地基承载力不高时,单个基础的底面积就会非常大,此时可以考虑把单个基础在一个方向连成条形,做成柱下条形基础。

与独立基础相比,条形基础可以适当调节地基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能够有效的减轻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造成的危害,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一定的底板面积,另一方面就增加了基础的刚度,以及调节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柱下条形基础常做成肋梁式的。一般来说,在布置时条形基础的向与承重框架方向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横向框架承重方案,就把条形基础布置在横向方向,而在纵向布置构造连系梁;如果是纵向框架承重方案,就需在纵向布置条形基础,而在横向则布置构造连系梁。一般来说,纵横向框架承重方案,需要在两个方向布置条形基础,也就称为十字形基础。

当上部荷载不断增加的时候,所要求的底板面积也就会相应的增大,而到一定程度时,底板会连成一片,此时我们就称为片筏基础。片筏基础有两种形式,即平板式和梁板式。平板式片筏基础,施工便捷,不过需要用大量的混凝土;梁板式片筏基础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布置肋梁来有效的增加基础的刚度,所以能够减小板的厚度,但是其也有其缺点,比如说施工较为复杂。

如果房屋设有地下室,那在设计中可以考虑把地下室底板、侧板和顶板连成整体,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隔板,以便能够形成箱形基础。使用箱形基础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其刚度大,调节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很强。一般而言,箱形基础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形成整体工作,必须要设置箱形基础的隔墙。因为,要是没有隔墙,那地下室的底板就只能按一般片筏基础设计;顶板按一般楼盖设计;侧板则按承受土压力的板设计。

当选用片筏基础后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仍达不到要求时,就需要考虑采用桩基础把上部荷载传至较深的持力层。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是桩基础,有时也会结合地下室,常常采用桩一箱复合基础的形式。在正常情况下,浅基础的工程造价比深基础低,但假如持力层较深,那为了减少挖土量,使用桩基础或是更为经济。

在实际的设计中,基础类型的选择,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包括考虑场地土的工程地质情况、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上部纠陶荷载的大小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如果是大型工程,那在设计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比较,在进行综合考虑后在选定。

2.基础分析模型

因为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其实是一个整体,在整个结构中是共同作用的,所以较为理想的方法就是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然而工程中往往采用简化分析模型,把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分开分析,这主要为了减轻计算工作量。一般来说,任意一种分析模型都需要满足上部结构与基础、基础与地基之间的力的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基础主要是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以及地基反力的作用。通过上部结构内力分析可以得到前者;而后者需要运用到地基模型。

2.1地基模型

地基模型主要是对地基沉降与基底压力之间关系的描述。地基的模型的种类很多,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地基模型是文克勒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假定地基上某一点所受到的压强与该点的地基沉降成正比,把其比例系数称为基床系数。这种模型主要是认为,任意一点的沉降只是和该点受到的压强有关,和其它点的压强没有关系,实质上其是忽略了地基土的剪应力。这就使得地基相当于是由一根根单独的弹簧组成,所以这一模型也会被称为弹簧地基模型。

因为这种模型忽略了剪应力的存在,所以如果根据该模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是绝对不可能向四周扩散分布的,也就不会出现基地以外的地表发生沉降的情况,这显然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然而因为这种模型简单,所以现在仍被广泛地使用。如果厚度不超过基础宽度一半的薄压缩层地基,那就可以选择这种模型。

半空间地基模型另一种较为常用的地基模型。这种模型把地基假定为半无限空间匀质弹性体,地基上的任意一点的沉降都与整个基底反力的分布有关。尽管弹性半空间模型注意到了应力和变形的扩散,单身其计算所得的沉降量和地表的沉降范围,往往会超过实测结果。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实际地基的压缩层厚度都是有限的原因造成的。另外,就算是同种土层组成的地基,其力学指标也是随深度变化的,并不会是匀质体。

压缩层地基模型假定地基沉降等于压缩层范围内,各计算分层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量之和。这种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地基土扩散应力和变形能力,而且也充分的考虑了土层沿深度和平面上的变化以及非匀质性。不过,因为它只能计及土的压缩变形,所以也是没有办法考虑地基反力的塑性重分布。所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实际地基反力与沉降的关系,一些典型工程会通过进行现场实测,在实测数据的前提下,提出基底反力的经验计算公式。

3.条形基础设计

在条形基础设计中,首先要进行的是条形基础的内力分析,这也是设计的核心内容。

3.1确定基底反力和基础底面尺寸

根据文克勒地基模型,再加上刚性基础假定,我们可以迅速的推出基底反力为线性分布。如果设条形基础的长为L,宽为B,那按照基础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基底反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

3.2静力法

因为沿长度方向等截面的基础梁,它的自重和覆土重,一般不会在梁内造成弯矩和剪力,所以在进行基础内力分析时,基底反力采用通常是不包括基础自重和覆土重的净反力的。在基底净反力和柱子传来的竖向力、力矩作用下,基础梁的任一截面的弯矩和剪力都可以通过理论力学中的截面法求出。通常会选取若干个截面进行计算,然后绘制弯矩图、剪力。

3.3倒梁法

倒梁法主要是把基础梁作为以柱子为铰支座的连续梁,通过结构力学中力法、位移法或弯矩分配法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来。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用倒梁法计算所得的支座反力,往往不会等于上部柱子传来的竖向荷载。也就是说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不满足力的平衡条件,计算的结果就需要进行调整。而在实用中,利用调整局部基底反力可以完全消除这种差异。首先可以把支座反力与轴力间的差值均匀分布在相应支座两侧各1/3跨度范围内,当成基底反力的调整值,接着再进行一次连续梁分析。假如调整后柱子轴力与支座反力的差异还是很大,那就需要继续调整,直至两者基本吻合。

4.结语

总而言之,框架结构基础设计需要专业的技术作为支撑,需要科学的设计原理作为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建造的结构时,需要对框架结构的基础设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根据原有的经验和现有的技术,结合工程建设的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文穗、金宗濂. 岳阳某大厦裂缝的分析、处理及防范[J]. 中外建筑,2001(02).

[2] 王允锷. 短柱基础在多层框架结构中的应用[J]. 建筑结构,2003(10).

钢结构异型柱框架的应用和发展 篇4

1 异型框架的结构应用。

1.1异型柱的框架主要优点。1.1.1柱的平面布置很灵活, 异型柱结构的围护墙都是非承重的轻质隔墙, 受建筑的限制较少, 可以满足业主对大开间建筑的需求。1.1.2异型柱框架与矩形框架相比, 抗震性能有明显的提高质量减轻是其抗震提高的主要原因, 此外, 抗侧刚度对抗震性能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1.1.3钢结构异型柱框架避免了混凝土的阴角和阳角部位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和地震时的破坏严重。1.2异型柱的框架的结构布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异型柱框架具有室内无柱楞, 不妨碍家具的摆设, 可增加使用面积4%~8%, 可选择填充墙的墙体材料等优点。1.3异型柱的构造措施。异型柱框架的构造应满足现行国家结构设计, 施工规范的基本要求。考虑到异型柱的特点, 应采取下面的构造措施, 在结构体系上, 应从严把握概念设计的原则要求, 力求结构平面规整, 结构刚度均匀, 构件传力直接, 明确, 最好不做错层结构, 柱的轴压比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并应当适当修改。异型柱框架的构造, T型柱的可以采用一个工字钢和T型钢焊接成, 根据具体的墙体的厚度, 采用适当的填充材料, 使柱体和墙体形成有机的整体, 在美观的同时不会出现应力的集中的现象。

2 异形柱框架的发展。

我国自1949年后, 钢结构就在大跨重型工业厂房, 大型公共建筑和高耸结构中就得到了应用, 尤其在近20年来, 钢结构更加应用于土木工程中, 随着我国科研和设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出现了新的结构类型, 异形框架柱就是其中的一种。在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钢结构被应用于高层住宅中, 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钢结构本身的一些特点, 将会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高层住宅中去, 由于住宅的特殊要求和审美观念的要求, 我们相信异形框架柱将在高层钢结构住宅中担当重要的结构体系, 异形柱也将得到更高的认识和研究。为了更好的应用该结构体系, 我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点:a.通过回访, 及时总结已建成的运用该结构体系的住宅经验;b.加快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 规程的制定和修改, 使与钢结构异形柱有关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工作起来有据可依;c.重视有关钢结构住宅的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专业队伍的素质。

结束语

钢结构住宅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 审美观念改变必然使的钢结构住宅建筑不断的去扩展自身的表达语汇而寻求发展。我们提倡的是抛弃风格, 从结构的理性主义出发, 从现代和传统的建筑结构中吸取精华, 创造出技术和艺术有机融合的钢结构住宅的精品建筑。我们要分清楚, 钢结构异形柱框架是建筑中承重体系和服务部分, 它不是建筑使用中的主要部分, 钢结构住宅的设计首先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 然后才是发挥钢结构的优势。

摘要:主要介绍异型钢结构框架的在高层建筑体系的应用, 分析了该体系在钢结构能够利用的原因, 对异型钢结构柱的优点进行了分析, 并对各种异型柱的应用特点, 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结构和框架 篇5

摘要: 通过某工程实例的测试和 分析,研夯了多层框架结构火灾后的受损特性,并为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设计提供了一个可行 方法。

关键词: 修复 加固 框架 结构 碳化 1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建设高潮。在此期间,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 63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总额为39 263亿元,占固定资产总额的63.7%。建成各类建设项目24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845个,新建城乡住宅45亿时。城市的高层建筑、大型公用工程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外形之复杂,设计施工之新颖,标志着我国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累计建成高层建筑超过 1.班时,国有 企业 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中,高层已占20%。如北京建成的北京西站工程,群体建筑面积70万耐,其中主站房就有50万心,铺轨lookm,并设有预埋地铁,总投资63亿元,而工期仅36个月。该工程部分结构采用劲性钢筋、C印混凝土,主站房门楼采用45m跨的预应力钢屋架,用整体提升方法安装就位,施工难度极

大。上海杨浦大桥,桥面采用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结构,跨度印Zm,一跨过江,创造了世界斜拉桥跨度之最。该桥主塔高220m,施工垂直度偏差仅为l/l slx;全桥100万个精制高强螺栓,全部一次合格;桥面在 自然 状态下合拢只用了卯而n。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高肠sm,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施工中采用300m竖向预应力张拉工艺,高强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350m,380t天线桅杆高空安装就位,都创造了施工安装的新记录。深圳地王大厦是一幢80层、高384m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的超高层建筑,建筑总面积26.7万时,地下3层采用半逆作法施工,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采用大吨位、大行程千斤顶整体爬模,平均每一标准层只用时2.75d,又一次开创了高速施工的新记录。上述工程不仅规模大,技术复杂,而且施工难度也极大,由于施工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有些技术达到或接近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才使这些工程能按预定工期保质保量地建成,同时也反映了 目前 我国施工技术的总体水平。2我国施工技术简要回顾 2.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地基基础的工程造价和工期,一般要占整个建筑物的 20%一30%。我国在 研究 合理利用天然地基的基础上,已掌握了软土地基加固的成套技术。目前我国基础最大埋深已达一26.8m,桩基仍然是高层和重载结构支承的主要方式。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 发展 也较快。2.1.1地基加固技术。从当地的土质、加

固材料和工艺条件出发,各地研究开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多种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如石灰、粉煤灰、碎石桩,渣土夯填桩,水泥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强夯法、排水固结法、预压加固法仍然是开山填谷、围海造地、滩涂洼地大面积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好方法。强夯法的夯击能量可达12以kN·m,并可用块石、钢渣等作置换材料,大面积用于围海造地或处理软弱土层,各地都已有广泛 应用。2.1.2桩基仍然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基础形式。现浇灌注桩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的 影响 较小,应用比重日益增加,且桩径最大已超过3m,桩长可达1以m,承载力达10以X)kN以上。预制混凝土方桩已部分为预应力管桩所取代。长桩基础施工设备除少数采用有套筒护壁外,大多仍为泥浆护壁,水下浇灌混凝土。为克服桩底虚土和缩颈的缺陷,推广应用了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与超声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超长灌注桩施工成套技术。为检验桩基承载力,动测检测技术发展很快。结合 计算 机应用,桩基动测技术已基本成熟。2.1.3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地下工程起步较晚,初期主要用于隧道、人防等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已广泛用于地铁、地下车库、仓库等工程。地下工程的施工采用了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和冻结法等施工方法。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及折返线等工程,都是按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实现了在繁

华地区不中断地面 交通 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作业。北京还在长安街过街地道施工中,成功地创造了“平顶直墙超浅埋暗挖工法”。在覆盖层仅厚lm,不中断地面交通的情况下,采用将管棚超前支护和搁棚喷浆等技术进行施工。盖挖法是先向地层深处做好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再做楼层盖板,在支承结构和围护墙的保护下,自上而下进行土方开挖,现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地铁车站和地下结构的施工。上海地铁1号线的18.skm隧道和n个车站,都建在高流变、高压缩的软土地层中,车站大多采用多道锚杆的地下连续墙作深基坑边坡支护,而隧道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进行顶进施工。在深基础施工中采用逆作法和半逆作法技术,由于造价太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多数是要求做好深基坑开挖时的临时支挡,这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的热点和难点,各地都有不少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基坑设计既要考虑坑壁土压力、降水隔水技术和开挖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要计算支挡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基坑深度不超过 7m时,一般采用灌注桩做成的悬臂挡土壁;当基坑深度超过7m时,应采用复合式支挡结构;基坑深度再增加,上述方法难以奏效,则应设置单支点或多支点的拉锚结构。沿海地区深2一3层的地下室基坑施工,有不少是采用环梁护壁(或中心岛)内支撑作为深基坑支挡。单支点或多支点拉锚的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法,在更深、更复杂的基础施工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土钉墙是我国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中浅层基坑支护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广东、北京等地。土钉一般是通过钻孔、插筋和注浆来设置的,还可将插筋直接打人形成土钉。土钉杆体通常用山 4一犯的螺纹钢筋或打人式钢管,钻孔直径约loolnzn,面板为配网的喷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抹面,厚50一looIYun。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降水后的杂填土、普通粘性土和非松散砂土层,以及N值为5以上的砂质土和N值为3以上的粘性土。由于土钉技术简单,操作方便,不占用现场的空间,且施工期短,费用较其他方法低ro%一30%,因此深受欢迎。2.2混凝土技术发展步伐加快混凝土仍然是我国工程结构最重要的材料。混凝土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材性的改善、平均强度等级和 工业 化程度的提高上。2.2.1用于工程结构的混凝土,不仅应具有足够的龄期强度,而且对其早强、缓凝、抗冻、抗渗、体积变化以及泵送性能等还会有不同的要求。预应力混凝土要求具有高强度、低收缩徐变的性能,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应具有低发热量、可泵性好等特点。由于水泥混凝土和高性能外加剂技术的进步,已有可能按工程使用和施工需要,设计和配制特定性能的混凝土,以满足超高层、大跨度、大体积以及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2.2.2混凝土平均强度稳步提高。我国混凝土结构的平均强度等级已达到C25,Cso以上的混凝土已普遍应用。C50、C印高强混凝土在一些高层和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C80

混凝土已用于预应力管桩构件中。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使结构截面和自重减小,密实度和耐久性也相应提高。2.2.3 1995年,全国已有so座城市建成预拌混凝土搅拌站616座,设计能力6(XX)万耐。实际产量2以万时,1996年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中,上海、大连、常州等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已分别占现浇混凝土总量的印%以上,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搅拌站采用机械上料,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并较普遍地使用了外加剂和掺合料。采用搅拌运输车输送,现场大多用泵(固定泵或泵车)输送人模。目前,混凝土的最大泵送高度已达368m,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灌量已达24仪X)耐。我国的碾压混凝土已在大坝和公路工程中应用。2.2.4为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各地都重视现浇模板的研究与开发,并要求企业做好模板的配板设计。大模、爬模、滑模、台模、筒子模等支模工艺都有新的改进和提高。为加速模板周转,楼板模板已较普遍应用了快拆脱模体系,有的还推广了小流水段施工。组合钢模板已部分为中型块体的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所取代。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面积大,重量轻,表面平整,可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使用量逐年提高,已占模板总量的10%。密肋楼盖与曲面构件的模板已较多应用了塑料或玻璃钢模壳。碗扣式、门式支架在支模和作业脚手架上的使用比重日渐提高。2.3粗钢筋连接和高效预应力技术 应用 日趋扩大 2.3.1

近几年粗钢筋连接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并在高层、大型和公用工程中普遍应用。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始于80年代,现已成为粗钢筋连接的主要 方法。水平钢筋窄间隙电弧焊和气压焊也是粗钢筋连接的可靠方法。套筒挤压连接和锥螺纹连接属机械连接,应用也较普遍。机械连接具有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或气候等条件的 影响,接头强度稳定,操作简便,施工速度快等特点。目前,焊接和机械连接已占钢筋接头总数的70%。2.3.2从so年代中期引进的冷轧带肋螺纹钢筋,现已初步得到推广。550N/mil子级主要用于现浇混凝土楼盖,取代工级钢筋,可节约钢材30%;sooN/n价了级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小构件,代替冷拔低碳钢丝,可节省钢材15%,并极大地改善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650N/mll尹级既可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小构件,也可用于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板的配筋,已先后推广使用。用中强度钢丝在工厂制造的焊接钢筋网片,已在部分桥梁、道路和楼盖中使用。2.3.3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应用日益扩大。近几年来,高强钢丝、钢绞线 发展 较快,年产量已达20万t,预应力工艺和锚夹具等专用设备已日臻完善。高耸、大跨、贮罐等工程结构物已普遍使用了预应力混凝土。近期发展起来的无粘结预应力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楼盖结构,使用量已达5(X)万时,如珠海机场9万扩候机楼,12mxlZm柱网,楼盖全部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不仅

改善了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也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工程成本。2.4化学建材和玻璃、陶瓷、石材的应用,使装饰、装修大放异彩化学建材一般是指建筑塑料管道、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建筑涂料、外加剂、粘结剂等,是继钢材、木材和水泥之后当代新兴的第四大建筑材料。化学建材性能优异,在建筑领域中用途十分广泛。我国化学建材从生产到应用是近十几年的事。如聚氯乙烯水管已在2亿多时建筑上使用;东北、内蒙古等一些寒冷地区的城镇,在新建住宅中使用塑料窗的己达30%;使用塑料电线穿线管的建筑累计已超过1亿时;建筑涂料与化学粘结剂不仅品种多,而且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聚氯乙烯块材和卷材地板、化纤地毯等,不仅大面积应用于公共建筑,而且已成为家庭居室不可缺少的装饰材料。装饰混凝土、涂料、陶瓷、石材、壁纸和墙布、玻璃及金属饰面应用日益广泛。陶瓷饰面已成为外墙饰面的主体,同时也是家庭装饰的重要材料。各种彩色釉面砖、陶瓷锦砖、高级地板砖备受宠爱。由于开发应用了胶粘剂,在镶贴技术和工程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大理石、花岗石等天然石材作饰面的已为数不少,施工中的挂贴安装工艺,如薄型石材的树脂胶粘贴工艺、干挂石材柔性连接工艺等,使施工技术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玻璃和金属制品的装饰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环境效果,成为当今时髦的装饰材料。2.5防水

工程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防水工程质量有所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防水工程中应用,把建筑防水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筑防水材料品种已达80多种,可分为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片材、防水涂料和胶结密封材料4大类。沥青油毡占全部防水材料的so%,年产量8亿耐。主要防水材料厂家生产的改性氧化沥青油毡质量比较稳定,胎体除纸胎外,还有玻纤胎、玻布胎、化纤胎、聚醋纤维无纺布等,同时引进了22条新型防水材料生产线,生产如SBS、App等类改性沥青油毡,年生产能力达1亿时。高分子片材年生产能力20以)多万时,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片材、氯化聚乙烯片材、三元乙丙橡胶、氯磺化聚乙烯等。目前,除使用纸胎沥青毡外,全国使用新型防水材料的面积已占建筑防水总面积的20%。依据新型防水材料的特点,我国还开发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有的已形成工法。如热熔工法、冷粘贴工法、高频热焊工法,以及松铺、点粘、条粘、机械固定等新的施工方法。过去仅在南方少数屋面上使用的刚性防水,也因其材料、工艺的改进,使防水性能进一步提高。在混凝土中加人 8%一12%UEA微膨胀剂制成的补偿收缩混凝土,不仅可用于屋面的刚性防水,也可作为地下室防水。在混凝土中掺人钢纤维、尼龙纤维、玻璃纤维做成的纤维混凝土,也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在混凝土或砂浆中掺入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聚合混凝土和聚合砂浆,可用于防水、隔水。新近开

发的倒置式屋面,正在进一步扩大试点。涂膜防水及防水堵漏技术和设备,也有新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我国的防水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2.6掌握了一批“高、大、精、尖、新”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技术 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 60万kw发电机组安装、45万t乙烯装置改造、4350耐高炉壳体焊接、300t氧气顶吹转炉安装、2030冷轧钢板连轧机安装以及卫星发射和大型核电站的建设。同时,在施工安装中也掌握了超大件设备吊运、超高压大型压缩机组的安装与调试、药芯焊丝自保护焊、10侧叉)耐球罐的制作安装和热处理、长距离管道敷设与胀插连接等技术,有些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期发展起来的由 计算 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顶同步提升技术,已成功地将长120m、重380t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整体提升安装到350m高的塔座上。采用类似整体提升技术的还有:北京西站门楼45m跨度的预应力钢析架,跨度150m的波音747维修车间钢网架屋盖,以及重达5以X)t的上海歌剧院屋盖等。2.7改革 企业 管理制度,逐步提高 现代 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工程建设中,有些企业已运用系统工程、网络 计划、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施工技术方案和计划进度。施工中较普遍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贯彻GB/T19仪x)-巧09《月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并完善 科学、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和质量保证

体系,使工程质量处于全面受控状态,适应国际质量管理惯例和市场客观需要,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在施工技术政策中,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应用要根据企业性质、资质等级与管理的实际水平,贯彻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的方针。一级建筑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和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都果普遍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并达到微机联网,利用系统集成管理软件进行企业或项目的综合管理。二级及其以下建筑企业,应利用已有的软件成果,对 50%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专项应用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应达到微机联网。企业要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大力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逐步实现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施工预算及管理、计划与统计、劳动力管理、工程质量管理、钢筋翻样及优化下料、模板配板的优化设计、文档与资料管理等通用软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国民 经济 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施工技术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些单项施工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施工技术的总体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原材料质量、工人的技术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设周期长、工程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等顽症,长期困扰着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并没有真正落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在削弱,工程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管理粗放,工程质量、管理质

量一时很难提高;施工中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大量存在,工业 化程度近期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施工技术上取得的成绩,是在建设任务推动下,用高投人的方法取得的,也就是说,用交高额学费的办法换来点滴经验。因此只有走深化改革之路,用利益机制杠杆去调整政策,解决 社会、企业之间深层次的 问题,才能使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来。3施工技术的发展形势和展望 根据“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将以8%一9%的速度递增。国民经济对建筑业需求旺盛,并将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一3%的速度增长,建筑业仍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巨大的建设任务,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摸清工程技术上的热点和难点,选准重点,组织科研攻关,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今后巧年内,重点工程项目和大型工程仍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城市建设中,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的高层、超高层和大型公用设施仍将兴建,地下空间的利用将更加迫切。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不仅规模大,而且工艺技术都相当先进。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数量相当可观。“九五”期间,仅新建城镇住宅一项就超过10亿耐。3.1建筑施工技术 发展 重点(l)发展地下工程与深基础施工,特别是深基坑的边坡支护和信息化施工,同时还应发展特种地基(包括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2)总结 高层建筑施工经

验,发展成套施工技术。要重视超高层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的 应用 技术。(3)重视高性能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的 研究、开发与应用。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4)开发轻钢结构,扩大应用于 工业 厂房、仓库和部分公用建筑工程。发展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与膜结构。(5)改进与提高多层建筑功能质量,发展小型混凝土砌块建筑和框架轻墙建筑体系。(6)开发建筑节能产品,发展节能建筑技术。(7)开发既有建筑的检测、加固、纠偏及改造技术。(8)提高化学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9)开发智能建筑,研究解决施工安装与调试中的 问题。(10)发展桅杆式起重机的整体吊装技术和 计算 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顶同步提升技术。(11)金属焊接与检测技术。(12)建筑 企业 的 现代 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3.2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3.2.1强化 科技 意识,牢固树立“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都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良好风气。切实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广大职工对开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要提倡用 经济 对科技的大投人换取经济的大发展,使行业和企业逐步走上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企业素质的振兴之路。3.2.2强化科技管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新机制。贯彻执行 1992年建设部与国家科委联合颁布的施工企业总工程师职责规定,建立总工程师岗位职责,确立总工程师在企业技术指挥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强化企业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要指导施工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基础管理和职工培训,办好继续 教育,提高管理者和操作者的素质,还要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积累,建立本企业特有的工法与工艺管理制度。采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并抓好新技术工程应用试点和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示范工程,也可开创科技先导型企业或科技效益型的工程。3.2.3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建筑科技整体水平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必须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的推广工作。当前仍应继续抓好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的ro项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还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增加新技术推广的 内容,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为使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应分阶段、分层次地抓好一批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以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先导、辐射的作用。企业要真正认识到技术进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加快技术进步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3.2.4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和发展机

建筑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不断升高。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是普遍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施工中的技术,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较高,满足于大规模工业化施工要求。但现代建筑工程框架施工中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影响施工效果,本文根据建筑工程框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施工特点,分析其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措施。本文根据建筑工程施工中框架结构施工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实际应用措施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 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载荷,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而且这些载荷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载荷,而且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1]。以地震载荷为例,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载荷以及部分动载荷,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但是,对于高层建筑,解决上述问题还不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抗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抵抗变形以及抵抗力矩的问题。部分高层建筑的柱体、梁、墙体以及楼板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具体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这样才能很好的抵抗较大的变形以及较大的侧向载荷。

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2.1 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主要包括:选择的焊条规格、型号不对;钢筋焊接接头存在偏心弯折问题;箍筋具体尺寸不能满足要求等。在框架施工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妥善解决,否则将对框架整体质量造成影响。而在钢筋加工完成之后,在钢筋的板扎以及成品的保护过程中存在对应的质量问题,诸如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没有达到要求、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一旦在对钢筋验收通过之后将造成后续施工的质量问题,诸如混凝土浇筑移位等,将造成实际施工材料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对建筑框的整体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在对钢筋结构进行再焊接的过程中,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等都会造成改变,给框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2]。

2.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充分的材料准备

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对于在地面堆放的材料,应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其滑落造成伤害;在上面覆盖油布时还应该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并在端部加以固定。

(2)做好焊接施工准备

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同时做好取样力学试验工作,在自检的基础之上还要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抽查,尤其要对那些由疑问的钢筋做重点抽查,且需要对于各个试验和检查人员都应该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3)放样与下料施工

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虽然其收缩和变形量将与其他各种因素相关,但是结合施工实践以及具体的实验来讲,通常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一般是: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m时,放样余量在5mm 左右,当总长在24m 以上时,放样余量则取8mm[3]。

3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1 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然后再由模板支架体系将载荷传递给楼层的楼板。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时间爱你较短,这些楼层的楼板依然处于养护期,其承受载荷的能力有限。这就导致施工载荷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部分甚至将超过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受的设计载荷。

3.2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2.1 基础模板安装

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各个控制边线将材料支柱固定,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模板的硬度以及稳固性,可以提高模板承受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负载以及施工载荷。而在基础侧模的安装过程中,还应该对垂直角度予以把握,尽量将安装偏差控制在3mm 的范围之内。同时,在垫层与模板的底部结合处应该用较细的水泥砂浆将缝隙嵌填严实,保证不漏浆。最后,应该在模板的上口拉通线进行校直,保证边线顺直。

3.2.2 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否则,不仅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体系不能逐层拿掉,而且一旦上下支柱在同一个垂线上时,整个结构体系将不能正常施工。加之整个支模工序都是按照对应的程序进行的,在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固定之前,下一道工序是不能进行的。同时,在脚手架使用的时候,不能够将主节点的横、纵向水平杆;横、纵向扫地杆以及连墙件拆除。

3.2.3 模板的拆除

模板在拆除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是在后续支立的先拆,而最先支立的则最后拆;不承重、少承重的先拆,承重、承重大的最后拆掉;支撑部分先拆,方木模板最后拆。同时还应该将拆下的东西及时的运到安全场所,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损失。

4 混凝土工程技术

4.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对于所有进场的材料都应该有材料的质量保证书,混凝土尤其重要。同时,混凝土还需要包括各个不同类型的具体强度级别、包装以及出厂日期等,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选用合格的混凝土,在使用中控制好混凝土的用量,并按照相关规定配比好混凝土的比重,是从混凝土的角度解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问题,通过这三个途径还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2 配合比和合理控制

通过合理的控制配合比可以达到提高提高水泥强度以及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目的。但是,对应的造价自然会增加,且会造成混凝土体积的变化率以及用水量发生变化。所以,还应该对掺入的水泥量进行控制,水泥用量应该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4.3 混凝土浇筑过程

通常而言,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是需要通过审批的,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及策略才能保证最佳的计算结果。同时,在浇筑之前还应该对模板的位置、截面尺寸以及标高等来进行控制,保证与设计相吻合,且支撑足够牢固。

5.结语

在建设施工设计中,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设计是比较基础的设计,建筑结构工程师进行科学的框架结构设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更要引起重视,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处理,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03):183.

[2]陈丽艳.浅谈建筑工程中棍架结构构造与设计[J].价值工程,2011,14(18):64-67.

结构和框架 篇7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是指底部一层或两层为空间较大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多层砌体结构的房屋。这种房屋底部的大空间可以满足商场、餐厅、会议室、停车库等使用功能的要求, 而其上部可满足住宅、办公等较小开间使用的要求。这种结构形式具有比全框架结构经济 (在相同使用功能条件下可节约造价20%-30%) , 同时又具有框架结构大空间便于灵活布置的使用特点, 且施工简单、工期短。因此这种结构形式使用的较为普遍, 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尤为适用, 正是有这种广泛的需求, 新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S0011-2001) 在底部框架抗震墙这一部分较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ll-89) 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房屋总层数、总高度方面较旧《抗规》 (GBJll-89) 有了一定的放宽, 同时又提出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规定。最近几年此类房屋在南方设计项目中占有很大份额, 抗震设计出现的问题较多, 本文结合作者的设计经验对抗震墙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看法, 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2 结构体型的均匀性

在中强地震作用下, 上部砖房对底部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 使设置抗震墙数量少的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较大的附加轴力, 承载和变形能力下降, 导致震害加剧。故底部抗震墙布置应尽可能均匀对称分散分布, 尽量使纵横向抗震墙相连;同时, 纵向抗震墙应在外纵轴线布置开窗洞的抗震墙或短肢剪力墙, 增强横向抗倾覆的能力, 减小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另外, 尽可能地减少层数、降低层高以削弱倾覆力矩的影响。抗震设计中, 应尽可能使建筑平面简洁、规则, 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心相一致, 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 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度中心远端的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

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 结构重心尽可能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顶的女儿墙、水箱间等, 由于根部与下部结构连接薄弱, 刚度突变, 受鞭梢效应影响严重, 在地震时容易率先破坏倾倒;另外, 其地震作用通过周边的屋面结构传至下部结构, 如屋面结构刚度不足时, 在突出屋面结构的下部一定范围内破坏相对集中。抗震设计要求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 以减小地震时产生的鞭梢效应。同时, 控制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在中强地震作用下, 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 结构的薄弱楼层将产生变形集中, 其变形值数倍于其它楼层, 薄弱楼层的变形大小决定了结构的破坏状态。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结构楼层的强弱程度可由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所谓层间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楼层实际受剪极限承载力与其弹性反应地震剪力之比, 按下式计算

式中, Vu (i) 为第i层楼受剪极限承载力。Ve (i) 为第i层弹性地震剪力, 分别按下式计算

式中, Vcc (i) 、Vcw (i) 分别为底中第i层框架柱和混凝土抗震墙受剪极限承载力;Vbw (i) 为第i层砖砌体受剪极限承载力;r1、r2分别为考虑砖砌体和混凝土抗震极限承载力的折减系数, r1可取0.7, r2可取0.9β为砖砌体的水平承载力降低系数, 对于过渡层取0.7~0.8, 其余层取1.0;ζN为砖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fv为非抗震设计的砖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2) 采用;Aj为第i层第j墙段水平截面净面积, 砖砌体中设置构造柱时, 按上面公式计算;Awj为第i层第j墙段扣除洞口及构造柱后的水平截面面积;Acq为1根混凝土构造柱的截面面积;Gc、Gw分别为混凝土和砖砌体的剪切模量;ηq为混凝土构造柱抗剪参与系数, 中柱 (包括边中柱) 取0.4, 边柱取0.3;Fe (k) 为第k层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n为结构层数;m为第i层墙段数;γ为构造柱数。

3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根据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和这两类房屋的特点,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体系应附和下列要求:

3.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受力比较复杂, 而底部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加上地震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使得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等因素, 对底部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应更高一些。

(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均应设置为纵、横向的双向框架体系, 避免一个方向为框架、一个方向为连续梁的体系。

(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 使得在底部形成抗震的两道防线。为了增强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变形和耗能能力, 应把钢筋混凝土墙设置为带边框的钢筋混凝土墙。

(3) 底层或底部两层的抗震墙宜沿纵、横两个方向对称布置, 尽量使纵、横抗震墙相连;钢筋混凝土墙宜布置为T形、L形或Ⅱ形。对于底部两层的抗震应贯通第一、二层。

(4) 底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钢筋混凝土墙宜设置为带边框开竖缝的钢筋混凝土墙。

3.2 过渡楼层的抗震能力应适当加强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结构房屋的过渡楼层受力较为复杂, 虽然底部抗震墙先开裂, 但是一旦过渡楼层的砖墙开裂后, 其破坏状态要比底部重的多。因此, 应增强过渡楼层的抗剪和抗弯承载能力。新《抗规) (GB50011-2001) 就过渡楼层的楼板、构造柱及砂浆标号提出了最低的要求。

3.3 上部砌体房屋的纵、横墙布置

上部砌体房屋的纵、横向布置宜均匀对称, 沿平面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内纵墙宜贯通, 对外墙的开洞率应控制, 6度区和7度区不宜大于55%, 8度区不宜大于50%。

4 底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4.1

底部抗震墙数量不够造成上、下侧向刚度比超过规定。

4.2 侧向刚度比符合要求, 但上层纵向墙体开间过大, 下部抗震墙几乎没有, 这种上、下纵向刚度都很小, 相对比值却能满足。

对于这类房屋, 首先要求上层砌体应满足砌体结构的局部尺寸限值, 再调整底部抗震墙, 使之满足侧向刚度比。

4.3 单片抗震墙过长, 有的整个山墙12米多全按抗震墙设计, 形成“刚度集中”。

对于高层建筑, 抗震墙不宜超过8米, 而对于高度矮很多底框房屋墙更不应过长。低矮抗震墙破坏特征是“剪切型”, 具破坏起于混凝土剪坏, 属脆性破坏。规范规定底框房屋抗震墙高宽比不宜小于2.0, 较长的抗震墙可设竖缝予以处理。

4.4 托墙梁支承于底部抗震墙上, 这是一种严重的设计错误。

其错在于:由于托墙梁截面一般都很大, 受力很大, 使得抗震墙承受很大的出平面弯曲作用, 也使得抗震墙局部区段轴压比过大;底框房屋抗震墙一般在200-250之间, 托墙梁纵向钢筋的锚固难以达到规范强制性条文7、5、3条的要求;由于墙很薄, 托墙梁线刚度很大, 形成“强梁弱支座”, 节点易于破坏, 托墙梁配置很多负筋不起作用。对这类问题, 应在托墙梁下设框支柱, 或设垂直的抗震墙以平衡厚墙体出平面的弯曲作用。在一些错误的设计中, 托墙梁下抗震墙连暗柱都没有设置, 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4.5 当有次梁托墙时, 应注意支承托墙次梁的主框架梁的抗剪、抗扭设计, 此时不能按一般多层框架梁的构造作法, 在支座边1.5倍梁高或1/6跨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由于托墙次梁传来很大的集中力和扭矩, 有可能使得跨中剪力与支座剪力相差不很大, 对这类情况要注意跨中抗剪强度的验算。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或许可以避免大错误。

摘要:本文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作了介绍, 并结合作者的设计经验对抗震墙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看法, 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

参考文献

[1]赫健裴武林金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沈阳建筑2003年第1期

结构和框架 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建筑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由于既能满足建筑功能的集成化,又能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因而大量地出现在城市和城镇建设中。常见的混凝土高层建筑按结构类型一般可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 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本文讨论的框架- 剪力墙结构( 以下简称“框剪结构”) ,是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而形成的既有框架又有剪力墙的双重受力体系。

1框剪结构的优势

一般而言,框架结构空间布置灵活,容易实现建筑功能要求,结构的抗震性能也比较好,但是其抗推刚度较小,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较低。剪力墙结构的抗推刚度较大,抗侧承载力高,但是由于承重墙体间距受限制,建筑平面布置不够灵活,很难满足一些公共建筑的功能要求。框剪结构体系将框架体系与剪力墙体系结合起来,利用框架柱的灵活布置解决了建筑功能和空间的要求,同时剪力墙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刚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而在很多需要大空间的高层建筑( 如写字楼、商场、 医院等) 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合理设计的框剪结构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由于框剪结构综合了框架和剪力墙两种结构形式,就变形能力而言,框剪结构优于剪力墙结构。同样,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也优于框架结构。结构震害资料表明,在框架中设置剪力墙可以增强结构的抗侧刚度,从而减少水平位移,有效地控制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特别是减轻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这在历次地震的震害资料中均有证明。

框剪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还表现在结构体系的多道设防。小震作用下,主要是剪力墙承受水平荷载; 中震作用下,框架与剪力墙共同工作; 在大震作用下,刚度较大的剪力墙成为第一道抗震防线, 随着剪力墙的开裂,其刚度退化,框架在保持结构稳定及防止结构倒塌方面发挥作用。

2工程实例

本文选用的实例为某地区医院综合楼项目,该项目位于山西省某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0. 2g) , 场地类别为三类。建筑层数为地下1层( 局部为人防工程,人防抗力等级为6级) ,地上12层,标准层总长40. 4 m,总宽20. 8 m,结构总高度为46. 8 m, 建筑面积11 501 m2。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 重点设防类) 。

3结构选型及结构平面布置

该项目结构总高46. 8 m,根据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高规”) 表3. 3. 1 - 1,若选用框架结构,则超过了规范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 若选用剪力墙结构,由于建筑平面中除病房、诊室、办公室外,还需设置药房、会议室、手术室等大空间的功能房间,剪力墙结构很难满足要求。 综合考虑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和建筑功能要求,最终选用框架- 剪力墙结构,并要求建筑物的最大高宽比满足“高规”中表3. 3. 2最大高宽比的要求。

框柱与剪力墙结构方案的确定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1) 结构布置需以建筑平面为依据,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墙柱的布置要求不影响功能房间的使用。

( 2) 剪力墙布置要遵循“均匀、分散、周边、对称”的原则。均匀、分散是要求剪力墙片数多,且每片墙的刚度不要太大,在楼层平面内均匀分布。对称、周边布置是为了降低高层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 3) 剪力墙的数量要适中。剪力墙数量过少, 则抗侧刚度不足,会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导致严重的震害; 剪力墙数量过多,又会使结构自重加大,地震作用随之加大,而且会增加不必要的造价。因此,在框剪结构中兼顾安全和经济来确定剪力墙数量是非常重要的。

( 4) 剪力墙的位置合理。作为框剪结构中的主要抗侧构件,剪力墙应沿结构纵横两个方向同时布置,并使两个方向的刚度接近。剪力墙一般宜布置在下列部位,如竖向荷载较大处; 建筑平面复杂部位或平面形状变化处; 楼梯间和电梯间部位等。

( 5) 剪力墙布置间距需遵循规范要求,符合“高规”中表8. 1. 8的规定。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针对该项目而言,框架柱的布置相对简单,按照经济柱距布置即可。该项目横向柱距为8 m,纵向柱距分别为7. 2 m、5. 4 m、7. 8 m。 剪力墙主要布置在卫生间、电梯间、纵横向的外墙及个别内墙中,基本呈对称布置,两个方向的墙体数量基本相近,保证了建筑的使用功能。

该项目标准层布置方案如图1所示。

4 PKPM建模及计算

将结构方案输入计算机进行建模计算,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构信息,并根据计算结果对结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4. 1关键计算参数的确定和输入

考虑到该工程属于医院,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0. 2g) ,根据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要求: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故在确定SATWE参数时应首先考虑结构的抗震措施,由本地区8度变更为9度,相应的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均应提高。

0. 2Q0调整: “高规”8. 1. 4条规定: “( 1) 满足式( 8. 1. 4) 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不必调整; 不满足式( 8. 1. 4) 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 2V0和1. 5Vf. 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 Vf≥0. 2V0( 8. 1. 4) 。” 这是框剪结构为了保证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能够形成有效的多道设防。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 刚度大的墙体会先于框架破坏,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剪力会比多遇地震下加大,为了保证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侧力能力,需要对框架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的调整。所以对于该项目,应全楼进行调整。

周期折减系数: 对于不同类型的高层结构,规范规定了采用不同的周期折减系数。因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自振周期往往要小于计算周期,这是由于结构中非承重墙体( 如砌块填充墙) 的协调变形所致, 故应按照规范要求对该项目进行调整,调整系数取0. 8。

对于程序中其他参数的设定,均按照相应规范要求和PKPM用户手册进行设置,不再赘述。

4. 2计算结果分析

调整完毕参数后进行试算。经过多轮计算和对模型的调整,精准确定结构方案,之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保证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对SATWE输出信息中的总信息、位移情况、地震周期、框架柱倾覆力矩及0. 2QV0等内容与规范条文进行比对。

4. 2. 1竖向刚度变化

适当提高该项目地下室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使地下室与地面一层的侧向刚度比>2, 结构嵌固端可取地下室顶板。对地上部分,分成若干个结构标准层,在保证承重构件竖向连续的前提下,分段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从而使结构每层刚度基本接近并逐渐变小,保证楼层侧向刚度不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 或其上相临3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从而满足规范要求。

4. 2. 2结构弹性层间位移的控制

均匀设置的剪力墙能有效地限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抗震规范提出的层间弹性位移角和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实际上是控制层间水平位移不得过大,避免带来结构的P - Δ 效应。两个阶段的层间位移要分别满足以下要求:

多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层间弹性位移:

罕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层间弹性位移:

经对该项目进行计算,X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 /875; Y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 /902。两个方向的刚度基本接近,且满足规范要求的≯1 /800。

4. 2. 3结构的自振周期的控制

结构的自振周期在考虑折减系数后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框剪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即第一周期) 按照一般经验大致为:

式中: n———建筑物的总层数。

如果周期偏长,说明结构过“软”,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偏小,应考虑抗侧力构件( 柱、墙) 是否截面太小或布置不当; 若周期偏短,说明结构过“刚”,所承担的地震力偏大,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是否截面太大或墙的布置太多或墙的刚度太大( 宜设结构洞减小其刚度) 。

对该项目进行计算得到的3个主周期见表1。

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刚度较为合理,第一、二周期显示为平动周期,第三周期显示为扭转周期, T3/ T1≈0. 643。因为T3/ T1< 0. 85,说明结构整体抗扭刚度较大,能有效地限制地震作用下产生不利于结构安全的扭转变形。

4. 2. 4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框架柱的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

框剪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不尽相同。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比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 > 10% 但≯50% 时,按典型的框架 - 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如果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过大或过小,均要按照“高规”要求对结构进行特定分析。

对该项目进行计算得到的数据见表2。

框架柱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均在10% ~ 50% 之间,符合典型的框剪结构特点。

4. 2. 5振型曲线和位移曲线

对于竖向刚度和质量比较均匀的结构,如果计算正常,其振型曲线应是比较连续光滑的曲线,不应有大进大出、大的凹凸曲折。

框剪结构的位移曲线介于剪力墙结构与框架结构两者之间。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悬臂弯曲梁的特征,位移越往上增长越快,呈外弯型曲线; 框架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剪切梁的特征,位移越往上增长越慢,呈内收型曲线; 框剪结构的位移曲线呈反S型曲线,中部接近为直线。而且曲线均应连续光滑,无突然凹凸变化和明显的折点。

除了对以上计算结果的讨论,还应结合结构剪重比、荷载和内力分布等内容进行合理分析,这样才能基本保证结构的宏观合理性。下一步还要对SATWE结果中的配筋进行验算,对轴压比等信息进行查看与调整,以确保结构构件的安全可靠。

4. 3图形输出与施工图绘制

利用PKPM软件对模型计算结果输出,经整理后绘制结构施工图,完成设计任务。

3结语

对于框剪结构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概念设计,尤其是对于抗震设防地区的建筑,做到正确的结构选型、合理的整体布局与可靠的构造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深入了解框剪结构的受力性能,把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特点,并能利用软件合理计算,才能设计出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坚固,同时能满足建筑功能的优良结构。

摘要:通过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阐述,揭示了剪力墙结构的概念与特点。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结构和框架 篇9

目前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抗震设防需要, 绝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同时政府为保护耕地、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需要已禁止使用粘土砖, 目前在城区已基本采用水泥空心砖及灰砂砖、轻质砖等, 这些新型材料具有重量轻, 隔热效果好的特点, 但由于在一些地区刚开始使用, 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在施工中缺乏经验, 造成外墙渗漏, 导致室外装饰层脱落、开裂、空鼓现象。室内墙面变色发霉、起皮、甚至室内积水现象, 给业主的使用造成不便及财产损失, 影响使用功能而成为业主投诉的主要原因。因此, 认真分析外墙渗水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必要。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工作实践, 针对框架结构填充外墙渗水的质量通病, 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1 外墙渗水的特点

外墙渗水现象一般在竣工后一年左右开始出现, 并随着时问的推移而愈发严重。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暴雨过后, 外墙面会出现一片片湿印迹, 使外墙饰面砖剥落, 室内墙体涂料发霉, 地面木地板浸水, 严重地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其位置主要出现在外填充墙与楼面框架梁、柱交接处, 内墙两端, 窗框与墙砌体连结处及外山墙处。其特点是在建筑物的两端开间较重, 中间较轻;向阳面较重, 背阳面较轻。尤其在高层建筑及多层建筑的顶层, 渗漏现象最为严重。

2 外墙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

主要在框架梁、柱与空心砖砌体结合部容易产生裂缝, 特别是框架梁下皮与砌体结合部极易产生横向裂缝, 雨天产生渗水, 且水渗入墙中从上至下由空心砖内不知渗到内墙那个部位。再有, 窗台处处理不当, 也是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

3 外墙裂缝渗水的原因

造成外墙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涉及到设计、施工工艺, 材料、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3.1 设计原因设计单位均按规范的统一模式进行常规设计, 不

考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一带而过, 明知有通病, 但只要结构不出现问题, 便与自己无关。施工中的问题由施工单位处理。而改进工艺、做法, 必然导至施工成本的增加。大多业主又不认可增加费用, 结果只有按设计施工, 稍有不慎, 造成隐患。

3.2 施工工艺等原因施工队伍资质等级低, 管理者经验少, 管

理不到位, 工人素质低, 技术交底不明确, 细部处理不到位, 马马虎虎, 检查不尽责, 容易造成砌筑时砂浆饱满度不够, 抹灰时砂浆不密实, 产生基底裂缝。特别是砂浆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快和水化过程中体积收缩是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

3.3 材料的原因为了节约成本, 选用含泥量大、过粗或过细的

砂子, 水泥的各项指标不合格, 外加剂选取不合理, 粉煤灰掺量大, 砂浆配合比不准确, 造成砌体结构强度不好, 抹灰面强度降低, 也是导致墙面裂缝的原因。

3.4 环境的影响春天抹灰时, 风大、气侯干, 夏天天热, 施工时

砂浆的水灰比控制不好, 养护不到位, 造成水泥砂浆失水快, 使砂浆在凝结硬化初期砂浆体积收缩大, 极易引起裂缝。

4 防治措施

4.1 因原材料造成渗漏的防治措施

4.1.1 砌筑施工前, 工地应提前购进砌块, 待砌块强度达到设计

标号, 并干缩变形稳定后才能使用 (一般应有30天左右) ;砌块的几何尺寸及质量等应符合规范要求, 特别外墙用的砌块要选用无缺角掉棱的标准砌块, 砌筑前应将砌块上的杂物清除干净。

4.1.2 砌筑砂浆应先做好配合比, 选用洁净的中砂, 不得使用泥砂、石粉进行拌制。

4.1.3 外墙饰面的墙砖应选用优质外墙砖, 产品应四角方正, 厚

度一致, 表面平整无翘曲现象, 采用外墙涂料时, 墙面必须先刮糙后赶平, 再做面层, 在分格嵌条起出后, 用1:1的水泥砂浆将嵌条缝做成C型, 使墙面雨水能够畅顺排走。

4.2 因施工工艺造成的渗漏防治措施

4.2.1 砌筑时应按正确的组砌方式, 注意砌块排列, 不得有通缝

现象, 铺灰长度不应大于500mm, 放砖后用力挤揉, 以保证灰浆的饱满度。在外窗台底下较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 可在窗下墙顶二皮砖的地方放6钢筋网片, 两端伸入墙内500mm。

4.2.2 灰砂砖在通常情况下不需对砖进行浇水, 但夏、秋季气温

较高, 因砖的含水率过小, 应提前24小时以上浇水, 因灰砂砖的吸水速度缓慢, 如果在砌筑时才浇水, 就会在砖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膜, 导致新砌的墙体发生滑动, 甚至局部垮塌。

4.2.3 对于预留洞口, 应有专人负责清除孔内杂物及松动的灰浆, 并冲洗干净, 干燥后按要求嵌实补洞。

4.2.4 外墙施工前应对其表面平整度进行检查, 出现误差过大

的应返工重做, 如果墙体与外柱、剪力墙的误差较大又确实无法返工重做, 抹灰厚度较大时, 底灰应分层抹压实, 即第一层用l:2水泥砂浆, 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抹底灰, 以免因抹灰厚度过大造成收缩不均而产生裂缝, 空鼓现象。

4.3 外墙装修质量造成的渗漏防治措施

4.3.1 在外墙施工前应将砌体表面的浮灰清理干净, 并根据混

凝土砌块吸水较慢的特点提前浇水, 砌块表面光滑时应进行拉毛处理, 并刷801水泥浆一遍, 如外墙面是石幕墙或铝塑板幕墙时还应抹防水胶泥一遍, 然后进行幕墙施工。

4.3.2 突出墙面的腰线、窗台应做成内高外低的使其流水畅通

不积水, 不大于100mm的线条应做成鹰嘴状以免出现爬水现象, 大于100mm的应做滴水线, 滴水线高度约5~10mm, 宽度约20m m。

4.3.3 安装铝合金窗框前, 应将窗框刷好防腐材料后先填塞满

矿棉或发泡胶, 尽量避免后塞缝的施工方法, 窗台应做成内高外低, 窗顶做成鹰嘴, 外窗与墙四周应留6×6的凹槽, 用耐候硅酮密封胶嵌缝。

4.3.4 外墙面镶贴前应对基层底灰进行检查, 如有裂缝、空鼓现

象应重新修补, 镶贴时应做到镶贴牢固密实, 无空鼓掉棱现象, 面砖尽量采用疏缝镶贴, 勾缝水泥砂浆应用圆钢条压实成圆弧型, 以免出现砂眼、裂缝, 如必须采用密贴时, 表层应刷透明防水涂料一遍。

4.3.5 所有穿墙管道的四周必须在外墙施工开始前用干硬性水

泥砂浆分层填实, 外墙饰面施工完成后留6×6凹槽用与外墙饰面相近色调的耐候硅酮密封嵌缝。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物质量要求的提高, 防止外墙渗漏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外墙二道防水设防是解决新型砌体渗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 各地区各工程对外墙防渗的处理方法不一, 质量效果参差不齐, 为切实解决好防渗漏质量问题, 应根据各地区气候特点、材料情况和习惯做法等分别确定各种小型砌块的设计构造、施工措施等, 使投资者、设计、施工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只有这样, 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使用者才能放心。同时应加速研制低成本、高质量的外墙饰面砖粘贴剂, 解决水泥浆镶贴因浆干缩产生裂纹造成的渗漏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结构和框架 篇10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

1 前言

底部框架抗震墙的结构形式具有比全框架结构经济 (在相同使用功能条件下可节约造价20%-30%) ,同时又具有框架结构大空间便于灵活布置的使用特点,且施工简单、工期短。因此这种结构形式使用的较为普遍,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尤为适用,正是有这种广泛的需求,新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S0011-2001) 在底部框架抗震墙这一部分较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ll-89) 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房屋总层数、总高度方面较旧《抗规》 (GBJll-89) 有了一定的放宽,同时又提出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规定。最近几年此类房屋在吉安地区设计项目中占有很大份额,抗震设计出现的问题较多,本文结合作者的设计经验对抗震墙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2 结构体型的均匀性

在中强地震作用下,上部砖房对底部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使设置抗震墙数量少的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较大的附加轴力,承载和变形能力下降,导致震害加剧。故底部抗震墙布置应尽可能均匀对称分散分布,尽量使纵横向抗震墙相连;同时,纵向抗震墙应在外纵轴线布置开窗洞的抗震墙或短肢剪力墙,增强横向抗倾覆的能力,减小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另外,尽可能地减少层数、降低层高以削弱倾覆力矩的影响。抗震设计中,应尽可能使建筑平面简洁、规则,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心相一致,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度中心远端的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

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结构重心尽可能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顶的女儿墙、水箱间等,由于根部与下部结构连接薄弱,刚度突变,受鞭梢效应影响严重,在地震时容易率先破坏倾倒;另外,其地震作用通过周边的屋面结构传至下部结构,如屋面结构刚度不足时,在突出屋面结构的下部一定范围内破坏相对集中。抗震设计要求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减小地震时产生的鞭梢效应。同时,控制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在中强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结构的薄弱楼层将产生变形集中,其变形值数倍于其它楼层,薄弱楼层的变形大小决定了结构的破坏状态。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的强弱程度可由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所谓层间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楼层实际受剪极限承载力与其弹性反应地震剪力之比,按下式计算

式中,Vu (i) 为第i层楼受剪极限承载力。Ve (i) 为第i层弹性地震剪力,分别按下式计算

式中,Vcc (i) 、Vcw (i) 分别为底中第i层框架柱和混凝土抗震墙受剪极限承载力;Vbw (i) 为第i层砖砌体受剪极限承载力;γ1、γ2分别为考虑砖砌体和混凝土抗震极限承载力的折减系数,γ1可取0.7,γ2可取0.9β为砖砌体的水平承载力降低系数,对于过渡层取0.7~0.8,其余层取1.0;ζN为砖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fv为非抗震设计的砖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2) 采用;Aj为第i层第j墙段水平截面净面积,砖砌体中设置构造柱时,按上面公式计算;Awj为第i层第j墙段扣除洞口及构造柱后的水平截面面积;Acq为1根混凝土构造柱的截面面积;Gc、Gw分别为混凝土和砖砌体的剪切模量;ηq为混凝土构造柱抗剪参与系数,中柱 (包括边中柱) 取0.4,边柱取0.3;Fe (k) 为第k层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n为结构层数;m为第i层墙段数;γ为构造柱数。

3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根据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和这两类房屋的特点,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体系应附和下列要求: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受力比较复杂,而底部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加上地震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使得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等因素,对底部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应更高一些。

(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均应设置为纵、横向的双向框架体系,避免一个方向为框架、一个方向为连续梁的体系。 (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使得在底部形成抗震的两道防线。为了增强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应把钢筋混凝土墙设置为带边框的钢筋混凝土墙。 (3) 底层或底部两层的抗震墙宜沿纵、横两个方向对称布置,尽量使纵、横抗震墙相连;钢筋混凝土墙宜布置为T形、L形或Ⅱ形。对于底部两层的抗震应贯通第一、二层。 (4) 底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钢筋混凝土墙宜设置为带边框开竖缝的钢筋混凝土墙。

过渡楼层的抗震能力应适当加强。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结构房屋的过渡楼层受力较为复杂,虽然底部抗震墙先开裂,但是一旦过渡楼层的砖墙开裂后,其破坏状态要比底部重的多。因此,应增强过渡楼层的抗剪和抗弯承载能力。新《抗规) (GB50011-2001) 就过渡楼层的楼板、构造柱及砂浆标号提出了最低的要求。

上部砌体房屋的纵、横墙布置。上部砌体房屋的纵、横向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内纵墙宜贯通,对外墙的开洞率应控制,6度区和7度区不宜大于55%,8度区不宜大于50%。

4 底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4.1 底部抗震墙数量不够造成上、下侧向刚度比超过规定。

4.2 侧向刚度比符合要求,但上层纵向墙体开间过大,下部抗震墙几乎没有,这种上、下纵向刚度都很小,相对比值却能满足。对于这类房屋,首先要求上层砌体应满足砌体结构的局部尺寸限值,再调整底部抗震墙,使之满足侧向刚度比。

4.3 单片抗震墙过长,有的整个山墙12米多全按抗震墙设计,形成"刚度集中"。对于高层建筑,抗震墙不宜超过8米,而对于高度矮很多底框房屋墙更不应过长。低矮抗震墙破坏特征是"剪切型",具破坏起于混凝土剪坏,属脆性破坏。规范规定底框房屋抗震墙高宽比不宜小于2.0,较长的抗震墙可设竖缝予以处理。

4.4 托墙梁支承于底部抗震墙上,这是一种严重的设计错误。其错在于: (1) 由于托墙梁截面一般都很大,受力很大,使得抗震墙承受很大的出平面弯曲作用,也使得抗震墙局部区段轴压比过大。 (2) 底框房屋抗震墙一般在200-250之间,托墙梁纵向钢筋的锚固难以达到规范强制性条文7、5、3条的要求。 (3) 由于墙很薄,托墙梁线刚度很大,形成"强梁弱支座",节点易于破坏,托墙梁配置很多负筋不起作用。对这类问题,应在托墙梁下设框支柱,或设垂直的抗震墙以平衡厚墙体出平面的弯曲作用。在一些错误的设计中,托墙梁下抗震墙连暗柱都没有设置,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4.5 当有次梁托墙时,应注意支承托墙次梁的主框架梁的抗剪、抗扭设计,此时不能按一般多层框架梁的构造作法,在支座边1.5倍梁高或1/6跨度范围内加密箍筋。由于托墙次梁传来很大的集中力和扭矩,有可能使得跨中剪力与支座剪力相差不很大,对这类情况要注意跨中抗剪强度的验算。注意一下这个问题,或许可以避免大错误。

参考文献

[1]赫健裴武林金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沈阳建筑2003年第1期

基于框架结构施工问题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 框架结构; 施工技术

一、框架建设的具体特征分析

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高层建筑对重力以及载荷进行了逐层的累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和墙体对其进行支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外,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还需要建筑的構件进行承受,并且这些载荷在特性方面呈现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同时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地震载荷为例,如果建筑的层数较少,建筑的高度较低,在对建筑荷载进行考虑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只需考虑恒定载荷和部分动载荷,并且不会对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进行认真的掌控,对于其他的构件来说,在合乎相关的规定之后,通常情况下也会合乎设计的规定。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对上述事项进行单纯的处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抗剪事项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对变形等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部分高层建筑的柱体、梁、墙体以及楼板结构的具体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抵抗较大的变形,以及较大的侧向载荷。

二、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分析

1、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钢筋工程进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质量问题包括:钢筋焊接接头出现偏心弯折;焊条规格、型号不符合设计要求;具体的箍筋尺寸不满足要求等。在对框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框架的整体质量。在加工完成钢筋之后,在保护钢筋绑扎及成品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质量问题,验收钢筋通过之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施工质量,例如,浇筑混凝土移位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际施工材料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准备材料。在绑扎固定之后,对于那些散乱的材料,需要将其转移到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在安装好的梁上对其进行保存,使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地面堆放的材料,同样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滑落发生伤害;将油布覆盖在上面,同时需要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并对其端部进行固定。

做好焊接施工准备。通过自检的方式,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进行逐批次的检查;在焊接施工正式开始之前,按照操作规范做好焊接试验工作和力学试验工作,在加强自检的基础上,需要对焊接的质量加大抽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存在疑问的钢筋做好重点抽查的工作,同时对试验检查人员做好专业培养。

放样与下料施工。在对实际工程进行放样和下料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要留有一定的余量,这是因为完成焊接之后,将会在焊缝处出现线性收缩,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框架结构中的析架、梁等还将出现拱起现象。虽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其收缩和变形量,根据施工经验以及具体的实践实验来说,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主要是:当总长在24m以上时,放样余量则取8m m,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m时,放样余量在5m m左右。

三、模板的建设技术分析

1、建设时期多层模板支架体系面对的不利现象。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来说,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其载荷通过模板支架体系传递给楼层的楼板。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建设时间短,楼板此时还处于养护阶段,其受力性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进而使得建设受力面需要面对很多的不明确的因素,甚至一些还会超过结构的设计受力要求。

2、模板建设技术研究。一是做好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做好垫层的建设工作之后,需要对轴线进行定时的分析,对于各个需要的边线通过基础平面尺量好,同时采用油漆在各个暗柱角做好相应的标识,在安模的过程中,根据边线对材料支柱进行固定。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模板自身的硬度更加优秀,同时能够提升模板的受力情况,以及牢固性。在安装侧模的过程中,为了掌控好竖直度,需要将误差控制在三毫米以内。而且,通过非常细的砂子来填充在垫层以及模板的下方联系的地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渗漏现象发生。二是主体模板建设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撑立杆,通常情况下需要确保其竖直的立在平面内,防止其被压塌。否则,无法去除下方楼层结构中的支撑物,如果两个支柱位于相同的竖直线时,无法开展建设所有的体系。这是因为需要按照设定的步骤开展支模活动。在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之前,后续的建设工作是不能进行的。而且,在使用脚手架的过程中,不能够拆除主节点的横、纵向水平杆,以及横、纵向扫地杆和连墙件。三是做好拆模工作。在拆除模板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设定的步骤进行,通常情况下,最后拆除那些承重较大的,那些不需要承重的最先拆除。

四、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分析

1、严格控制框架结构的混凝土工程认真检验,严把原材料进货关,严控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做好各项试验。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杜绝过早拆模,严格施工操作程序。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承受支座负弯矩。混凝士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2、根据构件的设计断面和各类钢筋的交叉关系确定钢筋的正确位置,设计图纸中应重视构件的断面设计,并在图纸中予以注明;设计单位各专业应注意配合处理好预埋管道与钢筋的关系;浇筑混凝土前应认真核查模板标高与平整度,设置楼板上手标志,使混凝土浇筑有正确的依据。

3、梁柱节点施工

节点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框架结构当中,节点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构件,在设计的过程中,与梁混凝土等级相比,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高一个级别,对于高层来说,节点处混凝土等级差别更大;根据框架结构施工的方法,需要分别浇筑梁和柱,由于节点核心区处的混凝土工程量比较小,与梁板很难分隔,梁板与节点处混凝土同时施工这是绝大部分施工的普遍做法,在柱与梁的交接部位预留施工缝,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存在质量隐患。为避免节点处质量隐患,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筑方法为:首先,将合适强度混凝土运送到施工浇筑地点,并振捣结实。其次,要规范的进行振捣,留出合适的斜搓。

节点处钢筋绑扎。为确保节点处质量,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筋在模板绑扎,整体就位时,应做好技术交底,理顺绑扎工序:梁底部钢筋、箍筋、架立筋绑扎、放入模块内、核心区柱箍筋安装、梁负筋安装。②当框架梁较大,钢筋分布复杂,可采用二次支援的方法,在与柱相邻的任何一部分预留一个lm左右的方洞,待柱的加密箍筋绑扎就位后,再将该处方洞模块支好。

参考文献

[1] 秦德广.探析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J].民营科技,2012

结构和框架 篇12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与抗震分析

在受力过程中,当框架体系的强度和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在框架结构平面的适当部位设置剪力墙来抵抗水平荷载,这就形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主要作为体系中承受垂直荷载的结构,而大部分水平荷载由剪力墙承担。

高层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刚度往往比框架的刚度大得多,所以在框剪结构体系中,剪力墙刚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结构的刚度。然而自从建筑抗震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工程界关于框架和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何者为优的问题一直争执不下,存在着结构刚和柔的争议。一般来说,多设剪力墙对抗震是有利的。但是,这不仅会增加经济成本,同时由于刚度太大,周期太短,地震反应可能加大。从抗震的角度看,剪力墙数量以多为好;但从经济性来说,剪力墙则不宜过多。

笔者认为,在独立的结构单元内,抗震墙的设置数量,应符合下列原则:

(1)为能充分发挥框剪体系的结构特性,抗震墙在结构底部所承担的地震弯矩值 (可按第一振型计算) 应不少于总地震弯矩值的50%。否则,应按框架体系对待。

(2)沿结构单元的两个主轴方向,按《抗震规范》地震力计算出的结构弹性阶段层间侧移角的最大值,对于一般高楼和具有高级装修的高层公共建筑,应分别不大于1/600和1/800,同时还应满足《高层规程》中关于顶点侧移角限值的规定。

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优化

传统条件下,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手算法和电算法两种,前者是在假定基础上的近似简化计算方法,后者常用矩阵位移法求解,相对而言,是一种较前者为精确的计算方法。随着地震调查分析及理论的不断深化,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优化分析逐渐盛行,国内外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结构优化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合适的剪力墙数量以使其能承受基底总剪力的65%~80%为宜,也有学者提出根据高层规程和抗震规范对结构顶点侧移的限制和对框架剪力墙比例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结构刚度优化方法。

在进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时,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刚度的确定,除了必须满足强度条件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一定的侧向刚度。因此,在优化时,调整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与改变剪力墙截面尺寸均是优化剪力墙抗侧刚度有效措施,此外,与框架梁、柱、建筑层高有关的框架柱平均剪切刚度也可以同时作为设计变量。大量研究表明,改变剪力墙的弯曲刚度对柱的内力影响不大,因此,当剪力墙的高宽比比较大,剪切变形的影响比较小时,可取剪力墙的弯曲刚度为设计变量。

三、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优化的计算工具-TAT软件的运用

1. TAT软件介绍

TAT软件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是一个三维空间分析程序,它采用薄壁柱原理计剪力墙,可以用来计算高层和多层的框架,框-剪力墙和剪力墙,适用于平面和立面体型复杂的结构形式。在恒、活、风、地震作用下,TAT可以完成建筑结构内力计算和地震作用计算,完成荷载效应组合,并对钢筋砼结构完成截而配筋计算。

2. TAT软件计算原理

在动力分析中,结构的有限元素系统平衡方程一般可表达为:

式中:M、C、K分别为结构的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

分别为位移、速度、加速度;为地面加速度。

从数学上看,方程代表的是一组常系数的二阶线性微分方程,求解 (1) 程的方法较多,基于工程中高层结构分析与设计的实际需要,TAT软件提供了两种法,分别为振型叠加法和直接积分法,本文着重介绍振型叠加法。

振型叠加法是对原结构动力平衡方程 (1) 在求解之前进行一次坐标变换。

其中:是特征方程的特征向量, (i=1,…n) 所织成的矩阵,关于M正交,即有:

Φ为振型向量,ω是它所对应的圆频率、与必,相应的结构的同期为

3.计算实例

本文的所有计算模型是根据某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楼,该建筑楼层数为26层 (地下2层) ,建筑高度71.95m,总建筑面积18574.6m2,层高2.90m,结构型式为现浇纯剪力墙结构。依据《建筑抗震分类标准》(GB50223-95),本建筑属丙类建筑,所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工程震级为二级,结构抗震设计构造措施按上述相应的抗震等级采用,并按该市抗防区划提供的设计地震动分区及参数进行该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本工程的基本风压值为0.4KN/m2,工程所在地属Ⅱ类场地土。

在剪力墙结构布置不变的情况下,主要选取对建筑物刚度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开洞率a、墙率b、砼强度等级C的不同值得到计算模型,取值如下表:

通过计算可知:(1)可以得出多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洞口率、墙率和混凝土强度三个最突出影响因素的等级。(2)高层剪力墙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最大位移与该结构的墙率、开洞率、混凝土强度等级有着一定关系。在这二个影响因素中,墙率对结构刚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开洞率,混凝土强度等级影响较小。

上一篇:会计信息化问题下一篇:电液可变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