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质量控制(通用12篇)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1
随着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 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泥土现浇结构发展很快, 因现浇施工的框架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及价格合理等优点, 故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 在施工中容易产生一些质量问题, 如果重视不够或解决不及时, 将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工期, 就容易形成的通病质量问题和质量控制及预防措施论述如下:
1 框架结构及特点
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 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楼, 商用楼等[1]。它比较适合高层和大面积结构的楼层施工, 因为其先浇柱、梁、楼板, 后做填充墙的特点, 使得填充墙的拆卸或堆砌较为灵活, 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使用空间。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 构件截面较小, 其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 另外其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因此楼层越高, 水平位移越慢, 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框架结构由于其“整体”的特性, 其抗震效果较传统的砖混结构要高。但是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的关键因素还是在施工质量和震级, 后者是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 因此框架结构以及墙体的施工质量对于抗震效果有重要影响。
2 框架结构施工过程
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包括以下工序:轴线定位, 柱钢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 柱模板, 柱混凝土, 梁底模及梁筋, 板底模, 板筋, 梁板混凝土。重要步骤如下:轴线定位, 即选取适当位置上的几条轴线作为整个轴网的控制线, 用普通经纬仪定出这些控制轴线, 其它轴线以这些主轴线为基准用钢尺量测轴线间距离得出;柱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 根据柱边框线校正楼面上柱插筋位置后采取焊接、搭接或机械连接等方式将柱纵筋接长后再绑扎箍筋。对于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 目前最常见的接长方式是电渣压力焊;混凝土浇注, 可以采用泵送混凝土, 该方法浇灌速度较快, 可采取柱、梁、板一次性浇灌的方式。另外的浇灌方式是在楼面模板安装之前先浇柱混凝土待达到一定强度拆出柱模, 然后再封装楼面模板。
混凝土施工速度或施工周期对混凝土结构质量影响极大。混凝土构件只有严格按规定的程序, 即测量放线, 技术复核, 钢筋绑扎, 隐蔽验收, 模板安装, 模板加固及拚缝处理, 模板检查, 混凝土浇注, 才可能达到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
3 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3.1 钢筋质量控制
钢筋时骨架, 是建筑的最重要的构建材料之一,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框架结构的稳定性能。钢筋在施工中主要控制两个环节, 下料和接头控制。a.下料。钢筋在下料之前, 必须先放出大样, 并依据大样下料, 下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把长的钢筋料下短了, 因为这样就会增加钢筋的接头数量, 而钢筋接头数量的增多会直接影响到钢筋的受力性能;二是尽量不要利用短的钢筋料加工较长或较大的钢筋半成品。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应尽量一次成型或一次成活, 不得在一根钢筋的同一部位反复加工, 因为这样容易造成钢筋的疲劳破坏。钢筋在加工过程中, 如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 尚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它专项检验[2]。b.接头控制。钢筋连接主要靠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前者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街头, 如筒冷挤压连接、锥罗纹连接、直罗纹连接等。相对而言, 焊接的质量的可控性要差很多, 但其十分重要。
3.2 混凝土质量控制
3.2.1 柱的“烂根”和夹渣
现浇框架柱容易出现“夹渣烂根”现象, 使根部混凝土漏浆, 严重时出现“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预先没有在楼板上做找平层或加标准框柱模直接放在楼地板上浇出底面, 更没留清扫口。当层高>5m时中段未留浇筑口, 进料从顶部直接落下, 自由落差>3m, 在柱内钢筋阻拦下使粗细料分离;另外因底部板面不平且未堵缝, 导致水泥浆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未清除干净、振动棒长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夹渣、烂根问题。
保证质量的措施应在框架柱接头处进行, 即上次浇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 并浇平框面, 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 浇筑时在柱顶洒一层1:0.4的水泥素浆, 并铺1:2水泥砂浆25~30mm厚, 再在其上浇筑混凝土, 可保证框架柱自然密实, 不会出现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
3.2.2 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保证水泥, 细骨料, 粗骨料, 水, 外加剂质量的前提下,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浇筑就成为框架结构工程的关键因素。混凝土在拌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水灰比失控, 计量不准确甚至不计量, 施工配合比不根据砂、石料的含水率变化及时调整, 偷工减料, 振捣过程中出现漏振、过振、漏浆等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孔洞、离析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施工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环节:a.对原料的结构控制。水泥, 粗细骨料, 水, 外加剂应该根据施工的环境, 如温度, 潮湿度进行合理的计算。首先要准确调整水灰比, 在现场施工时根据试验室出具的理论配合比, 实测砂、石的实际含水量, 准确计算用水量;水的计量采用电子装置自动计量, 计量设备定期检定合格。其次要确定水泥浆的用量、砂率及坍落度。b.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注、振捣。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 时间过短、过长都会造成拌合物均匀性变坏而增大沉陷。
3.3 混凝土中配筋和配箍质量控制
墙体结构式简而言之就是钢筋和混凝土, 在满足计算要求和构造要求的前提下, 配筋率、和配箍应该是以经济原则为前提。a.配筋率和配箍率。以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部位为例, 其钢筋数量和截面面积越小越好,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钢筋的间距和锚固长度, 而且也便于施工, 因为在混凝土的浇注过程中, 一是在梁柱节点部位钢筋的数量少则混凝土拌合物容易流动到边边角角和下层混凝土表面, 而且粗骨料也不会被钢筋从半空中卡住, 从而造成拌合物离析现象;二是钢筋的配筋率和配箍率少则钢筋间的净距就相对大一些, 在进行振捣的时候振捣棒就容易插入混凝土内部进行充分的振捣[4]。b.长度控制。首先是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锚固长度控制。框架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分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柱筋锚入梁中, 另一种类型是梁筋锚入柱中。
结束语
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点非常多, 如原料质量的甄别,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各项原料配比, 搅拌程度, 以及后期浇筑和维护。在实际施工总, 应积极提高施工人员的工程理解水平和各项素质, 如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尽管建筑工作总体上知识含量不高, 但是如果从质量意识角度入手, 从关注细节入手, 对于提高框架结构施工质量应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晓红.框架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问题[J].煤炭技术, 2008 (6) .
[2]叶华勇.抗震框架结构施工质量通病成因及对策[J].福建建筑, 2009 (4) .
[3]刘齐茂.强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J].西北地震学报, 2008 (2) .
[4]武鲜花.谈框架结构对抗震设计的要求[J].山西建筑, 2003 (7) .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2
【摘 要】在框架结构中,节点作为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既是承受梁、柱、板等各种荷载的受力点,也是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多种交汇施工的重要部位,在实际施工中存着各种隐患。所以在施工中应该提高对抗震节点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质量能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不留隐患。现对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的具体方法进行讨论、总结,为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模板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称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的震害大多发生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倒毁。我国新、老规范均强调了“强节点”的设计要求,对节点的箍筋和砼强度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却往往对节点的施工重视不够,节点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下面谈谈节点施工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保证节点区的施工质量。1 节点区的钢筋绑扎
梁柱节点的钢筋主要应注意两点: 1.1箍筋的间距。1.2纵筋的锚固。
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每层柱包括柱身、加密区和节点区的箍筋一次全部按要求绑扎好,然后装柱模板、在梁底下5~10cm处留施工缝浇灌柱砼,柱侧模拆除后接着装柱头节点模板和梁底模(或者包括梁一边侧模),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这种做法节点箍筋影响了柱砼的浇灌作业,砼工往往不得不解开扎丝,从侧面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以打开一个大口子让砼比较顺利地流入柱内。这样一来,节点区的箍筋就被打乱了,要恢复原状很不容易,而且要多费工时。在浇灌柱砼时部分钢筋还会被水泥浆污染,影响与砼的粘结。此外,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筋将会很麻烦,尤其是穿带弯钩(如在边支座)的底筋十分困难。这时是钢筋工不得不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甚至会擅自烧断弯钩造成纵筋的锚固不够。
另一种是用所谓“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在绑扎柱箍时留下节点区箍筋不绑,等木工将节点模板、梁模板和楼板底模都安装好后,再在楼面上绑扎梁钢筋,绑完后拆除临时支架将梁钢筋骨架落到梁模内。这种做法很容易漏掉节点区的柱箍筋,就是放了也往往是无法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又难以调整。实践中,也有些项目提出采取改进的办法在箍筋四个角设导筋,将节点区箍筋按要求间距绑在导筋上固定成短钢筋笼,然后再随梁骨架沉入模板内;或者采用两个“U”形开口箍套叠,再焊成封闭箍。实际上,只要是先把模板都安装好了再沉梁,无论是使用导筋还是“U”形开口箍,都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高层建筑当柱比较大采用的是比较复杂的复合箍筋时,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在验收梁、板钢筋时,有关方面才发现和提出节点区箍筋问题要求施工班组整改。但是,此时往往模板都已安装完毕,如果不拆除节点区模板,根本是不可能整改到符合规范要求的。遗憾的是:实际上不少工程最后都是在“尽可能整改”中马虎过去。
实践证明:只有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才可能保证节点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将柱的箍筋分段绑扎:首先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其次在穿好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最后在绑完框架梁钢筋后再在梁面上加一道节点(定位)箍筋。
具体的施工流程:绑扎框架梁以下柱箍安装柱模浇灌柱砼(顶层边柱要注意留够梁筋的锚固位置)拆除柱模安装框架梁底模安放框架梁底筋绑扎节点箍筋绑扎框架梁钢筋梁面处加节点(定位)箍筋一道安装节点区模板安装框架梁侧模及楼板底模。这样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绑扎框架梁钢筋使用的操作架,这时可以用工具式脚手架来解决。如果楼板底模是用钢管做顶撑,也可以先搭顶撑架,利用它来做绑扎梁钢筋的操作架。2 节点区的模板安装
梁柱节点支模一般都比较麻烦,工效底。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容易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拼缝不严密、表面平整度及接驳垂直度较差等通病,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可以采取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框架梁端头梁底以下的节点模板作为梁底模的支承在装梁底模时已一起安装)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2.1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
2.2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cm便于固定。结合节点模板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2.3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用18mm厚夹板制作,用40mm×50mm(柱截面大于1000mm时可用50mm×100mm)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mm。装模专用的夹具也预先加工好,矩形柱采用钢管夹具,圆形柱采用扁铁圆箍夹具,紧固对拉螺栓采用Ф12圆钢。
2.4随施工进度,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固定,检查安装标高及垂直度,调整合适后安装夹具并初步收紧螺栓,再复查无误后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另外,视情况可将节点模板与梁板模连结加固。
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0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3 节点区的砼浇灌 框架梁柱节点作为梁的支座本身属于柱的一部分,所以节点砼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在工程实践中,多层框架设计上一般都取梁板砼与柱砼强度等级相同;若原设计图纸上标明的柱与梁板砼强度仅相差5MPa,一般也会在图纸会审时将梁板砼强度等级改为与柱相同。这种情况的节点区砼施工只需与梁板一起浇筑并注意振捣密实即可。
而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满足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又避免柱子截面尺寸过大,往往需要取框架柱的砼强度等级比梁板砼高出2个或2个以上的5MPa。这种情况,施工时就要采取特别措施保证节点砼的质量。比较成熟有效的做法是:在梁柱节点附近离开柱边≥500mm,且≥1/2梁高处,沿45°斜面从梁顶面到梁底面用5mm网眼的密目铁丝网分隔(做为高低等级砼的分界),先浇高标号砼后浇低标号砼,即先浇节点区砼后浇节点区以外的梁板砼。应注意的是: 3.1节点区砼与梁板砼应连续浇筑,不得将高低强度等级砼交界处留成施工缝或出现冷缝。
3.2应确定合理的砼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配料,并在现场测控砼坍落度,加强对砼的养护,以防梁端高低等级砼交界附近出现砼收缩裂缝。节点区高强度等级的砼宜采用坍落度比较小的非泵送砼配合比,使用塔吊运输,可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降低砂率,从而减小砼的收缩量。节点和梁的砼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增强砼的密实性,减少收缩。
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节点处,经常会出现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同一层梁板高的情况,通常的施工方法是先浇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的核心部分,然后于初凝前再浇梁板混凝土。只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到位,并精心施工,梁柱节点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处附近的裂缝完全可以得到避免。
参考文献:
[1]李泉 保证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的措施 建筑技术1994年第12期 [2]刘进涛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技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第28期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3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
摘要:框架结构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许多工程中。本文主要介绍框架结构构造柱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控制框架结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措施。
关键词:框架结构;构造柱;问题;质量控制
1 前言
框架结构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及价格合理等优点,在许多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框架结构中普遍采用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砖等轻质砌体作为填充墙。填充墙在框架结构中虽为非承重构件,但由于稳定性不足、材料干缩性大等原因,常常会引起墙体开裂、有损房屋的观感和正常使用,地震作用下还会发生墙体倒塌。据有关震害调查资料显示:地震过程中框架结构填充墙破坏较为严重,一般7度即出现裂缝,9度以上填充墙大部分倒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7.4条强制性条文规定,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需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的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因此,对构造柱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在框架结构建筑的构造柱施工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施工人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造成质量、安全事故隐患。
2 框架结构构造柱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1)施工中受一些条件限制,施工人员为了操作方便,将构造柱与框架柱、梁同时施工,一并浇筑。若构造柱与框架柱、梁同时浇筑,那么构造柱参与计算,框架梁的受力便会发生了较大变化,刚度较大的楼层梁弯矩减幅较大,而刚度较大的楼层梁弯矩增幅也较大,存在着偏于不安全的情况。而构造柱是按构造要求设置的,设计的截而和配筋决定了其受力后承载力不足,甚至自身损坏。另外,支撑于基础结构的构造柱还会对基础造成不良影响。
2)构造柱设置定位不合理。一般来说,设置构造柱的部位,主要位于以下部位:墙体转角处无框架柱处;不同厚度墙体交接处;无约束墙端部;大跨度的填充墙体中部;外悬挑梁端部;洞口两侧等,以上部位均为重要控制点。设计说明中通常会如此叙述,但实际工程千变万化,尤其是造型丰富的房屋,仅按以上说明布置构造柱是不够的。在设计交底不明确的情况下,监理和施工方往往意见不同,存在施工方随意增减、变动位置情况。有的设计文件建筑图纸和结构图纸标明的位置、数量及截面尺寸不统一,施工时无从下手,加上在审图时不够重视这方而内容,急于赶工时就仅凭经验自行判断,草草定位。造成定位不均匀,少设或多设等情况,不仅影响结构质量,还会在结算时扯皮。
3)构造柱与填充墙连接不可靠。由于构造柱施工前,框架结构部分已施工完成,造成施工工作而狭窄,施工操作困难。施工人员在组织施工时,常常先安排构造柱混凝土浇筑,再组织砌筑班组进行填充墙砌体施工。虽然设置了拉接钢筋,但减弱了填充墙抵抗侧向力的变形能力。构造柱的钢筋分为构造柱自身配筋、与柱端梁体(板)搭接筋和与填充墙搭接筋。其中与柱端搭接筋分为预留和植筋两种主要方式,预留钢筋时,仅在混凝土浇筑前插入短钢筋,造成搭接和锚固民度不足;因预留方式影响模板施工和后续工序操作,近年來植筋方式人量采用。植筋工艺本身并不复杂,但植筋质量往往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存在定位不准确、清孔不彻底、抗拔试验不合格等现象,影响了填充墙砌体的整体稳定性。
3 框架结构构造柱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1)构造柱施工前,首先应准确理解设计意图,严格进行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工作。当设计文件中未明确构造柱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时,施工方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现行规范提出构造柱施工方案,并经设计方确认,使设计意图正确地得到贯彻。
当工程有抗震设防要求时,构造柱不得与框架梁(板)、柱同时施工,构造柱顶部与框架梁(板)不得刚结。GB 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 3. 4条规定,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填充墙端部和顶部分别与框架柱和框架梁间留出不小于20 mm的间隙;构造柱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 mm的缝隙,用硅酮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柱顶预留的不小于15mm的缝隙,是为了防止楼板(框架梁)受弯变形后对柱的挤压。GB 50203 --2011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9. 2. 2条规定,填充墙砌体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其连接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未经设计同意,不得随意改变连接构造方法。
工程实践中,可以在构造柱顶混凝土浇筑时,与梁(板)接触部位使用水泥砂浆封填;或在装修施工时填入聚氨酷泡沫等材料,此时填充墙体已完成部分收缩。
2)构造柱的设置定位,在图纸会审时应让设计方明确,统一建筑和结构图纸相应内容。洞口位置、装饰造型处的构造柱间距有时会偏小,可经设计同意后采用混凝土带等措施。截面尺寸不得小于100 mm。
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砌体填充墙民度大于8 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焊接时单而焊不小于10d.采用植筋方式时,除满足植入混凝土深度,还应注意植筋钻孔后的清孔质量,清孔质量对植筋工艺质量的最终结果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3)GB 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 2. 3条规定,填充墙、隔墙应分别采取措施与周边卞体结构构件可靠连接,连接构件和嵌缝材料应满足传力、变形、耐久和防护要求。
汶川"5·12”人地震震害经验表明:框架结构填充墙体,当墙体强度和刚度较大,地震时产生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将会顶推框架梁柱,造成柱体破坏。填充墙体与设于填充墙的构造柱施工时,不需预留马牙搓。
为增强填充墙的整体稳定性,在梁、板、柱侧加设铁件连接。当墙体发生竖向变形时,拉结钢筋截断位置常会产生裂缝,因此埋入填充墙内的拉结筋应错开截断。
目前绝人多数建筑工程均有抗震设防要求,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 9. 6条的强制性条文规定,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的砌体抗震墙,其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和框架梁柱。因此,在构造柱施工前,应先行施工框架结构梁、板、柱,再施工构造柱和填充墙,安装构造柱钢筋(含拉结筋),砌筑填充墙,最后支立构造柱模板,进行构造柱混凝土浇筑。拉结筋应满足规范锚固民度,仲入埋入填充墙内的民度不小于700 mm,拉结筋应错开截断,相距不小于200 mm。对不需抗震设防的建筑工程,构造柱与填充墙的施工顺序应按设计说明执行。至于马牙搓可根据填充墙材料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设置。
值得说明的是后植拉结筋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多,但植筋普遍存在质量通病。施工人员认为植入拉结筋是非主要结构构件,未掌握施工要点或不按施工要点进行操作。如:钻孔深度未达到结构胶性能所需的锚固民度;钻孔后未清扫干净,孔壁尚留有灰粉,影响孔壁与结构胶的粘结力;未按规定时间养护。
构造柱植筋施工的要点:
1)按照设计、规范要求确定钻孔的位置、孔径和深度,质量控制关键点为钻孔必须清扫干净。2)植入钢筋应清除油污和锈迹,质量控制关键点是植筋必须缓缓旋入。3)已植入的钢筋在养护期间不得扰动,养护时间具体根据使用品牌、规格的结构胶说明书来确定。质量控制关键点是保证固结时间,中间不得扰动。4)做好植筋的隐蔽验收记录,包括植筋数量、民度、规格以及设置情况。
4 结语
作为施工人员,理解框架结构中构造柱的设计意图是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方能选择正确的施工程序和方法。
框架结构中构造柱的施工与框架梁(板)、柱和填充墙砌筑关系密切,科学、合理地组织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在保证质量、进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参考文献:
[1]孙伟民设置框架结构构造柱的几个问题[J]建筑技术,2005(2):137一38
[2]GB 50011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 50003 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篇4
1 框架结构施工过程
建筑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工程施工时要保证各工序的有序进行, 择其关键重点施工。结构建设的工序有:结构轴线定位, 柱钢筋的绑扎及支模架的搭设, 柱模板, 柱混凝土, 梁底模及梁筋, 板底模, 板筋以及梁板混凝土。在结构的建设施工上应注重重点轴线的选取和测量。以重点轴线为准, 使用经纬仪测定普通轴线间距;柱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 根据柱边框线校正楼面上柱插筋位置后采取焊接、搭接或机械连接等方式将柱纵筋接长后再绑扎箍筋。用电渣压力焊对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进行焊接;混凝土浇注, 可以采用泵送混凝土快速浇灌, 采取柱、梁、板一次性浇灌方式。另外的浇灌方式是在楼面模板安装之前先浇柱混凝土待达到一定强度拆出柱模, 然后再封装楼面模板。
在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中, 如果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周期控制不当或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施工, 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往往极易出现问题。只有在施工时严格遵守施工程序, 依次对工程进行前期测量放线、技术审核、结构绑扎钢筋、隐蔽验收, 安装模板, 加固模板及处理拼缝, 检查模板和最后的混凝土浇注, 以及根据及时回馈的施工信息掌控施工时间, 才能达到工程的质量安全需求。
2 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1 钢筋质量控制
混凝土框架中的钢筋是整个建筑的骨架, 也是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重要材料。钢筋质量的好与坏, 能直接反应在整个建筑的稳定性能上。在钢筋架设的施工中要注重下料与控制接头两个重要环节。首先, 对钢筋进行下料。钢筋的下料也不能只凭以往施工经验盲目估算, 要对实际项目情况进行出样, 再根据大样的试验情况进行下料。在钢筋的下料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有两个, 钢筋的长短要适中, 不能使钢筋长短不足而在施工中频繁焊接, 因为钢筋接头的数量也与钢筋结构质量挂钩, 过多的焊接点会使钢筋框架的整体承载力降低。还有一个方面是钢筋的重复利用问题, 下料后剩余的短钢筋可以利用以节省开支, 但不要用短的钢筋焊接成过大过长的构件, 钢筋焊接要做到一次到位, 钢筋才不会因为同一位置的重复焊接形成疲劳破坏, 从而降低整体质量, 一旦在钢筋构件的施工中出现钢筋焊接性异常或钢筋发生脆断现象, 则要对钢筋进行专业性检验, 重新查验采买钢筋的质量。其次, 钢筋的连接方式分焊接和机械连接两种手段, 焊接方式在施工中比较普遍, 但是可控性较差, 机械连接则是选择适合的接头对钢筋进行物理连接, 包括锥罗纹连接、直罗纹连接和筒冷挤压连接等。
2.2 粱柱节点箍筋施工的控制
2.2.1 常规施工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中梁柱节点箍筋的施工难点主要表现在节点结构上的复杂以及施工中钢筋的分布过分密集上, 且施工高度过高。特别是框架中间的柱子, 各构件的钢筋纵横交错, 施工中极难绑扎箍筋。而且在框架建设使用整体式沉粱方式时, 由于箍筋的不便, 往往很容易使施工人员放任借点以下箍筋绑扎量的空白, 给整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甚至整个建筑带来隐患。而且, 由于钢筋框架在入膜后箍筋的绑扎同样困难, 施工人员往往为了方便而把节点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箍筋连接在一起, 而这样为图取一时便利的施工是完全偏离相关规范守则的, 不严谨的实施箍筋操, 不仅不能发挥箍筋末段曲折和箍筋闭合给框架结构带来的承载力, 更严重破坏框架的整体质量,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其最短的板子所决定的, 同样, 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质量也是被各个构件的质量情况所限制的。
假若对钢筋采用原位绑扎的方式却容易造成这样几个缺陷:由于只安装了梁的底模, 而没有安装侧模板, 导致整个模板支撑体系欠稳定, 容易导致模板发生倒塌的事故;在施工的过程中, 节点钢筋都需要在施工层进行堆放及二次运输, 采用原位绑扎的方式将使得堆放和运输都极为不便, 容易降低其安全性能;需要进行支模及绑筋交叉作业, 这样不利于施工的组织, 施工效率较低。
2.2.2 提高节点箍筋施工质量的措施
在近几年的工程施工中。主要采用的改进措施及对策是对施工顺序进行合理的改进, 在将粱板模板 (包括侧模板) 全部安装之后再安装粱板钢筋, 然后进行整体的沉梁, 这种改进的施工程序能保证钢筋在堆放、运输和绑扎过程中的安全性, 同时有效的减少了交叉作业量, 施工效率较高。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才能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节点箍筋少以及箍筋间距不够均匀的问题。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 在下料时就对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的短筋; (2) 在对柱节点区的箍筋进行现场焊接时。需要在纵向的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之后, 再将整体骨架套入到柱纵筋, 然后将之搁置到模板面之上。然后进行绑扎, 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的冲突而导致套箍困难的问题。
2.3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2.3.1 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易导致的问题
在混凝土施工质量缺乏控制时。容易导致柱的“烂根”及“夹渣”, 使得柱的根部混凝土出现漏浆现象, 当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露筋”或者是“孔洞”现象。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柱模直接置于地板之上, 而没有预先在地板上做出找平层或者是采用加标准框的方式来浇出底面, 更加没有在施工中留出清扫口.同时, 还可能由于底面垃圾没有及时清除、捣固棒的长度没有到位等原因, 这些都可能造成夹渣和烂根的结果。
2.3.2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关键是应该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 其次还应该在准确的配合比下,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规范操作, 同时还应该对已浇注成型的框架梁进行保护以及及时的养护, 尤其是夏季高温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保护及养护环节。
3 结束语
虽然在各种楼体结构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是相对复杂的, 但是如果掌握了施工要点, 就能完成整个工程框架建设的精品化。在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 施工中各环节严守质量关, 工序上有条不紊, 工程结束后及时总结施工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避免下一次施工出现同样的情况, 不断改善, 不断优化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的施工。
参考文献
[1]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版.[1]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张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总结[J].山西建筑.2009'35 (29) .[2]张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总结[J].山西建筑.2009'35 (29) .
钢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篇5
摘要:与传统的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钢结构工程由于其自重轻,跨度大、施工快速等优点,同时也具备施工难度大、对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目前在国内各类大跨度建筑
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由于钢结构工程的特殊性而被建筑行业广泛运用。本文主要阐述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技术要点,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施工建议。
关键词:钢结构;特点;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1、钢结构的特点
钢结构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施工周期短。钢结构构件一般都是实行工厂化生产,成材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现场安装,因此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2)空间大。在相同强度要求下,钢结构的建筑物结构体积可以大大减小,从而增大了有效空间。
(3)可循环利用。建筑物的施工材料在建筑物拆除后可以实现二次利用。
(4)耐火性差。钢材的导热系数远大于钢筋混凝土,所以其耐火性能远差于混凝土结构的耐火性。
(5)耐腐蚀性差。钢材表面的铁原子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氧化铁会随之不停地增加,使钢结构提前遭到破坏。
2、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1)组织现场复核和施工图会审,提前做好各项技术指导工作。加强对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对工程计划进行细化,编制各单位工程的网络施工计划,保证关键工序的计划落实。如果遇见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工期延误,要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加班加点实现工期目标。
(2)熟悉图纸、标准、规范,分析钢结构施工的特点、难点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确定预控方案。在开工之前应尽快熟悉工程图纸,包括设计中所选用的规范、图集、工艺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通过熟悉图纸和规范,主要理解设计意图。对于土建和钢结构设计不是同一设计单位时,要作好沟通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吻合一致。吃透工艺要求,包括下料、切割、成孔、组装、焊接、效正、除锈、涂装、运输和吊装等,对重点、难点以及有施工季节要求,都要作到心中有数。对容易影响钢结构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施工工艺进行重点监控,如精度测量控制、精度工艺控制、精度拼装控制和屋面排水、防水控制等。
(3)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结合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方案的合理性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进行审查,对针对性较差、不适合本工程的部分提出意见,限期修改
(4)施工单位完善与强化质量管理及工期目标控制,充实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确保人、材、机到位。
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钢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
钢结构工程的基础一般都采用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的混凝土及钢筋、模板的施工与其他非钢结构工程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相同。钢结构建设常见的问题有锚栓不垂直、基础施工后预埋锚栓水平误差偏大,钢柱安装时柱脚底板大量扩孔,因而给钢柱安装带来误差,结构受力受到影响,不符合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所以锚栓施工时,可采用粗钢筋或角钢等固定锚栓,焊成笼状,完善支撑,或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避免浇灌基础混凝土时锚栓移位。钢结构安装前对建筑物的定位轴线、基础轴线和标高、地脚螺栓位置等进行检查,并进行基础检测和办理交接验收。当基础工程分批进行交接时,每次交接验收不应少于一个安装单元的柱基基础,并符合以下规定:
1)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2)基础周围回填土、道渣夯实完毕;
3)基础轴线标志和标高基点准确、齐全。基础顶面直接作为柱的支承面和基础顶面预埋钢板或支座作为柱的支承面时,其支承面、地脚螺栓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2)钢结构主体工程的质量控制
1)钢构件的质量验收。
钢构件的加工已实行工厂化生产,钢构件的进场质量验收就非常重要,构件进场我们除了按明细表核查数量,并进行外观感官、几何尺寸、合格证检查外,还检查了以下资料:
①钢材材质的复试单(原件);
②钢材的材质证明(复印件须盖生产单位公章,还需说明原件的存放地);
③无损检测报告(原件)。
2)钢构件安装质量控制。
钢构件柱、梁安装时,要检查柱底板下的垫铁是否垫实垫平、柱是否垂直、梁的垂直、平直、侧向弯曲、螺栓的拧紧程度以及摩擦面清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起吊。当第一根钢柱吊装就位后,应对钢柱的定位位置尺寸及垂直度进行测量检验,调整到满足质量规范的要求后,拉缆风绳进行固定,然后进行后续钢柱钢梁的吊装。当天应形成固定单元,不能形成固定单元必须拉缆风绳固定,防止倒塌事故的发生。当钢结构安装形成空间固定单元,并进行验收合格后,将柱底板和基础顶面的空间用膨胀混凝土二次灌浆密实。
钢结构现场安装的连接形式之一是螺栓连接(含铆接)。钢结构工程中螺栓连接一般用高强螺栓和普通螺栓;普通螺栓一端不得垫2个以上垫片,螺栓孔不得用气割扩孔,螺栓拧紧后外露螺纹不得少于2个螺距;高强螺栓使用前,必须检查螺栓的合格证和复检单,安装过程中连接板的接触面应平整,接触面必须大于75%,边缘缝隙不得大于0.8mm,高强螺栓应自由穿入,不得敲打和扩孔;高强螺栓不得作为临时安装螺栓。高强螺栓紧固顺序一般应从节点刚度较大部位向约束较少部位进行,由螺栓群中间向两端依次对称紧固;有两个连接构件时,应先紧固主要构件,后紧固次要构件。当天安装的应终拧完毕,终拧完毕应逐个检查,对欠拧、超拧的应进行补拧或更换。
(3)焊接质量的控制
钢结构施焊前,对焊条的合格证进行检查,按设计要求选用焊条,按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要求使用焊条,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一级,二级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弧坑裂纹,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满焊等缺陷,一级、二级焊缝按要求进行无损检测,在规定的焊缝及部位要检查焊工的钢印。不合格的焊缝不得擅自处理,应定出修改工艺后再处理,同一部位的焊缝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
(4)涂刷工程质量的控制
钢结构涂刷前,涂刷的构件表面不得有焊渣、油污、水和毛刺等异物,涂刷遍数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结束语
钢结构由于其特有的优越性,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施工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优化施工技术,合理采用施工方法,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对钢结构工程质量的控制,促进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建设,才能有效地保证钢结构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现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脚步推进,建筑工程行业也随之崛起。由于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呈现高度发展的趋势,其建筑框架结构的质量水平对于整体建筑物的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建筑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施工工程队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水平起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只有确保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为建筑物框架提供其所需的高要求的承载力。因此,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水平,如何提升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成为当前施工单位重点解决的任务之一。现针对加强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的控制及其具体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如下所述。
1.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现状分析
由于梁柱节点对于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支撑整个建筑物框架的联系枢纽,更是整个建筑框架结构支撑承载力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由于施工质量水平不过关,导致梁柱节点的构造设计不够完善,影响了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水平。其中,梁柱节点工程施工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如下所述。
1.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必须确保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应的施工标准及规范要求,确保其能够完善、有效的联接梁与柱,保证其联接质量。另外,由于梁柱节点的构造较为繁杂,其钢筋分布情况也较为密集,极大的增加了梁柱节点工程的施工难度。大多数的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处出现了柱箍筋数量不够、间距不均、断点接头或漏绑漏扎等现象,导致建筑工程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及施工质量控制。
1.2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
在开展梁柱节点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工作人员忽视了节点区所需的混凝土施工强度,而将对梁与柱进行混凝土共同浇筑的施工工序,致使梁柱节点区的混凝土强度不足,由于梁柱节点的混凝土强度不足,容易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现针对梁柱节点施工过程中的四大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包括: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顶层端节点钢筋搭接的施工、梁柱节点模板的施工、梁柱节点处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这四大方面。
2.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
对于梁柱节点的钢筋施工工序,工作人员应当确保箍筋的间距适当、纵筋的锚固合理。可以通过加强工序的细分程度,由施工负责人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及工艺流程,确保木工与钢筋工配合紧密,以便加强梁柱节点区的箍筋施工质量。
其中,首先在梁底下绑紧柱;再在穿好的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确保前面两道工序都完成规范后,最后便将箍筋绑在梁面上,以便加强定位,提高其箍筋施工的质量水平。
2.2顶层端节点钢筋搭接的施工
2.2.1梁柱钢筋的梁内搭接
若施工现场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分开浇筑,混凝土的施工缝设置在梁底截面,梁柱钢筋的搭接可在梁高度范围内进行。搭接接头区段沿节点外侧及梁顶布置,搭接长度不小于1.5LaE,且伸入梁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截面不小于柱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65%;梁宽以外的柱外侧纵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向下弯折8d后截断。当柱顶有现浇板且厚度不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梁宽以外的柱外侧钢筋可伸入板内锚固。
2.2.2梁柱钢筋的柱顶搭接
采用柱顶搭接时,搭接区段基本上为直线段,由于接头面积百分率为100%,且位于高应力区,钢筋下伸的搭接长度取1.7LaE,柱筋伸至柱顶后向节点内弯折后切断,水平段投影长度不小于12d。
2.3节点区的模板安装
安全节点区的模板之前,必须确保已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处绑扎好节点箍筋,现针对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进行分析,如下所述:
(1)首先,应当明确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各个梁柱节点处的具体位置及相应的楼板几何尺寸以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一一对其进行分类及编号设置,以便工作人员更好的区分各个节点处位置。
(2)其次,结合上文所述的各个节点处的具体编号设置,及其相应的几何数据进行节点模板制作方案的设计,并绘制出相应的节点模板制作图。
(3)再次,施工负责人应当结合已绘制好的节点模板制作图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开展节点工具式模板的制作工序,并做好相应的标识。
(4)最后,在制作好工具式模板后便开展模板的安装工序。首先,使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固定于柱身,确保其安装标高及垂直度准确无误,便进行夹具的安装,然后收紧螺栓,最后复查未存在误差后便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
2.4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1)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进行合理取值。
(2)要求混凝土搅拌厂调整配合比设计,在满足强度等级及可泵性的条件下,对柱子混凝土,减少含砂率、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石子含量、减少用水量减少坍落度。
(3)高层建筑多数使用商品混凝土或现场搅拌站泵送浇捣,用小型插入振捣器加强振捣,杜绝漏振死角。
(4)在浇筑梁柱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确保低等级混凝土不能流入高等级混凝土中。
(5)混凝土经过振捣表层刮平抹压l~2h 后,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在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消除混凝土千缩、沉缩和塑性收缩产生的表面裂缝,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密实度。
(6)在浇捣完成后,应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即经常浇水养护,有效控制裂缝。
3.结束语
如上文所述,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节点施工对于整体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它甚至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其他工序的施工质量情况。由此可见,在开展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加强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顶层端节点钢筋搭接的施工、梁柱节点模板的施工、梁柱节点处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这四方面的施工质量控制,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重点环节,确保对梁柱节点施工工程进行全面化、全程化、高效化的质量控制,以便保障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水平及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涂志强.谈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设计与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0(03):24.
[2]杨海生,张巡.框架结构节点施工[J].陕西建筑,2007(07):13-15.
[3]严浩.探讨框架结构节点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10(17):119-120.
[4]冯俊.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55.
[5]涂志强.谈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设计与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0(03):9-11.
[6]任全宏,常建军.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房屋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陕西建筑,2007(07):43-45.
钢筋砼框架结构工程质量控制 篇7
事前控制——施工前准备阶段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是工程项目监理部开始进行监理的重点工作。事前控制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 组织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和交底
结构的标高、配筋及截面尺寸是否有遗漏或错误;对图纸会审记录及设计变更问题, 及时在相应的图纸上标明, 避免因遗忘而造成失误。
(2) 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查对保证框架结构工程质量是否有可靠的技术组织、预防措施;如果高度大于4.5m的摸板及支撑系统应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3) 复核红线桩的桩位和水准点标高、定位轴线的测量成果。
(4) 检查工程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进场的质量情况。
检查水泥的品种、级别、出厂日期;水泥、钢筋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参与对水泥、钢筋及钢筋焊接见证取样并送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复验, 其质量必须符号国家标准规定的进场复验报告;检查砼所用粗细骨料的出厂合格证, 且须按进场批次进行见证取样, 送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复验, 其质量应符号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复验报告;拌制砼所用的水宜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 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5) 检查砼配合比设计情况
砼配合比报告单应由有资质的检测试验单位出具;检查砂石含水率现场测试结果, 审核调整材料用量后的施工配合比是否正确。
(6) 检查机械设备情况
检查工程必须的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能否保证正常、安全运转, 是否有备用设备及备件;检查材料的计量器具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合格证, 是否到有资质的法定计量检测部门进行了检验, 查阅校正证明。
(7) 检查承包方是否对施工人员进行了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交底。
(8) 检查承包方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
(9) 检查施工现场道路、水、电、通信落实情况。
2 钢筋砼框架结构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正式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事中控制是工程项目监理部进行监理的关键工作。事中控制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2.1 应对模板分项工程进行以下检查验收
检查模板及其支架是否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支架的 搭设是否符号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模板的接缝是否严密不漏浆;基础梁、柱、板模板的标高及截面尺寸是否正确, 其尺寸偏差是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及预留孔是否安装牢固, 位置是否准确, 是否遗漏;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砼梁板, 其模板是否按设计或规范要求其拱;模板内的杂物是否清理干净。
2.2 在现浇砼前对钢筋工程进行如下检查验收
全数检查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全数检查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是否与设计及规范要求相符;检查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是否与设计相符。注意有抗震要求的结构, 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为135°、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柱基、柱顶、梁柱交接处, 其箍筋间距是否按设计要求加密;钢筋的锚固、搭接、焊接长度均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注意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应按新规范GB50204-2002执行;砼板内双向受力钢筋及负筋应全数绑扎, 板内负筋及双层筋必须每隔800~1000加设钢筋撑脚;钢筋砼框架结构构件的保护层必须在安装钢筋时用垫块垫好, 其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及2002年版国家关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在浇捣砼前必须设置砼浇灌运输道, 不允许翻斗车及人直接在钢筋上行走;不允许泵送管支座直接压在负筋上, 特别是悬臂梁、板负筋要防止踩下, 严格控制负筋的位置;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得超出规范要求。
2.3 砼浇筑时, 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如下控制
检查搅拌站是否按施工配合比准确计量;检查加料顺序、搅拌时间是否符合操作规程;按规定批量督促取样人员随机取样制作砼试块;砼振捣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漏振;应对模板及支架进行观察, 如发现胀模、下沉、漏浆等异常现象, 应通知施工单位即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督促施工单位安排钢筋工跟班作业, 发现结构内钢筋偏位应及时予以校正;施工缝及后浇带留置位置及处理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砼运输、浇捣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砼的终凝时间。
3 钢筋砼框架结构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结构砼浇筑后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后控制是工程项目监理部进行监理的必须工作。事后控制须做好如下工作:砼浇筑完毕后, 根据气温及砼硬化情况督促施工方派专人在12小时内对砼进行养护;养护时间须符合规范要求;砼硬化过程中, 在砼强度未达到1.2N/mm2前严禁受到冲击、振动、加载;督促施工单位对砼试块进行同条件养护, 到期按时送检, 判定浇筑的砼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模板及支架拆除顺序应根据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底模拆除时间应根据规范要求执行, 严禁未达到砼强度要求就拆除底模。对拆模后砼的结构, 检查其尺寸偏差是否超过规范要求。当发现结构外观存在蜂窝、露筋、麻面、孔洞、裂缝、夹渣等质量缺陷时, 施工方不得自行修整。监理人员应根据实际缺陷程度, 区别对待:对一般的砼质量缺陷监理工程师应出具通知单, 要求施工方按技术处理方案整改;对影响结构性能及使用功能的严重缺陷, 应有施工方提出技术处理方案, 并经监理 (建设) 、设计单位认可。处理过程中, 监理人员须旁站监督, 对所产生的缺陷部位, 必须重新检查验收。监理单位或质量监督站应对结构砼强度作回弹检测。应对质量保证资料进行检查是否齐全、是否合格, 是否符合设计及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4 结语
对钢筋砼框架结构的施工监理, 监理人员必须严格对上述三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对未 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 严禁施工方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视检查和旁站监督, 发现影响结构工程质量的问题, 绝不能放过, 责令施工方该整改的整改, 该返工的返工, 使工程质量自始至终处于受控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框架结构的工程质量, 尽到监理人员应尽的职责。
摘要:钢筋砼框架结构具有平面空间较大、建筑布置灵活, 能较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要求的特点, 故其广泛地用于我国各类建筑物。依据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 作为监理人员必须对该结构施工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严加控制, 才能确保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的要求。
关键词:钢筋砼,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龚志刚.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3) .
[2]韩宏良.现浇框架结构的施工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 2007 (5) .
[3]陆关林.现浇框架结构钢筋和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J].浙江建筑, 2007 (12) .
框架剪力墙结构节点质量控制 篇8
太原铁建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楼工程,地下2层,地上12层,总建筑面积20 063.11 m2,总高度为45 m,地下2层为剪力墙结构,地上12层为框架结构,局部为短肢剪力墙,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首层及12层层高为4.5 m,其余层层高3.6 m,框架柱截面尺寸全部为800 mm×800 mm,框架梁截面高度分别为950 mm,900 mm,800 mm,700 mm,500 mm等,地下室剪力墙部分采用竹胶板和多层板相结合支模方式进行墙柱梁板一次性支模整体浇筑施工工艺;地上部分墙柱采用定型钢模板,梁板采用竹胶板、多层板相结合支模的施工工艺,墙柱混凝土等级为C40,C35两种,梁板混凝土等级为C30。
根据本工程特点,框架剪力墙梁柱结构节点,尤其是边柱、角柱的梁柱节点质量控制是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
2 梁柱节点区钢筋绑扎质量控制
施工图纸是设计人员通过荷载计算、抗震验算等一系列的力学计算而绘制出来的施工图,施工图纸中会标示构件尺寸、钢筋数量、钢筋型号,而在实际施工中不仅仅是依据图纸的标注施工,更多的是根据图纸、图集及规范相结合得知箍筋加密区范围、锚固长度、搭接区域等要求进行钢筋绑扎。在我们以往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在钢筋验收时出现节点区箍筋加密区高度不够导致箍筋数量不足,箍筋间距不均匀;对于框架梁的纵筋在后台加工过程中按构件长度及锚固长度正确的下料加工,前台安装时由于柱箍筋加密区影响,没有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导致梁纵筋被箍筋绊住无法安装,有些工人私自烧断弯锚段致使锚固长度不足影响结构安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不能合理的安排绑扎次序,施工中柱节点加密区箍筋阻挡了梁纵筋的安装,导致梁钢筋无法穿入柱内。
2.1 梁柱节点区钢筋绑扎存在的问题
2.1.1 先柱后梁绑扎
在以往的框架节点钢筋绑扎时,除图纸注明框架全高加密箍筋外,一级~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加密区范围是柱长边尺寸、楼层柱净高的1/6,500 mm三个数值中取最大值。在实际施工中柱钢筋绑扎经常是将柱身箍筋、加密区箍筋及节点区域箍筋一次性绑扎完成,然后进行柱模板安装,浇筑柱混凝土至梁底10 cm处,拆除柱模板后进行梁板支撑体系搭设,安装梁板底模板及梁柱接头处柱模板,绑扎框架梁钢筋。框架柱箍筋、加密区钢筋一次性绑扎对框架柱混凝土浇筑施工带来麻烦,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操作人员为了从柱纵筋侧面将泵管放入柱模内不得不将加密区箍筋撑开,即使从上方竖直将泵管放入柱模内,由于浇筑高度限制,箍筋绑扎的加密区不可能一次性浇筑到位,浇筑混凝土时部分绑扎好的箍筋会被混凝土污染,下次浇筑上层混凝土时还会影响混凝土的粘结。此外,在梁钢筋绑扎时,尤其是边柱和角柱的梁纵筋是弯锚在柱内,梁下排钢筋很难安装,不得不撬开加密区箍筋或者烧短弯锚长度进行安装,使得纵筋锚固长度不够,给结构安全带来隐患。
2.1.2 先梁后柱绑扎
先绑扎完柱节点加密区箍筋导致混凝土浇筑困难、钢筋污染、梁纵筋难以绑扎一系列问题时,在另外一些施工中将柱箍筋绑扎至梁底10 cm处,然后进行柱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拆模后先进行梁板支撑体系搭设安装梁板底模板,绑扎框架梁钢筋,安装梁柱接头处柱模板。这样施工可以提前将梁钢筋龙骨绑扎完成,待梁模板安装完成后直接将梁钢筋骨架落入梁模内。这种做法满足了梁在柱内的锚固长度,但梁柱节点区的柱箍筋难以绑扎,由于我们施工的太原铁建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楼框架柱截面尺寸为800 mm×800 mm,柱截面尺寸较大,而柱箍筋采用的是复合箍筋(ϕ12的螺纹钢),导致节点区的箍筋无法绑扎、数量不够、间距不均匀难以调整。已经放入的梁筋却无法在节点区安装箍筋,钢筋工经常采用两个“破口”箍筋对焊的方式形成一个箍筋套子,这样既浪费了材料,又给简单的施工工艺带来了繁重的工序,结构安全也存在隐患。
2.2 优化施工工艺后的节点区钢筋绑扎
2.2.1 梁柱交替绑扎
以往施工先柱后梁的绑扎和先梁后柱的绑扎都难以保证节点区钢筋布置要求,于是我们通过细分工艺流程,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梁柱钢筋的绑扎紧密配合,来保证节点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在我们实际施工中墙柱采用定型钢模板,首先绑扎剪力墙和框架柱钢筋,箍筋及箍筋加密区绑扎至梁底10 cm处,同时再在上方500 mm高的位置绑扎一道定位箍筋,以保证浇筑混凝土时柱纵筋的位置、间距不会受到混凝土浇筑产生位移,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高度根据最后一道箍筋的位置来确定,钢模拆除后剔凿出表面的浮浆,进行梁板支撑体系搭设安装梁板底模板,将柱上部的定位箍筋落到梁下侧,将梁底部纵筋放置在框架柱内,然后绑扎节点区柱箍筋,节点区箍筋绑扎距离框架梁上部纵筋位置时,将梁上部纵筋放入柱内,完成框架梁钢筋绑扎后再在梁上方的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加一道定位箍筋。
2.2.2 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为:绑扎框架柱钢筋(箍筋绑扎至梁底10 cm处)→浇筑框架柱混凝土,拆模安装梁板底模→绑扎框架梁底部纵筋→绑扎梁柱节点区域内箍筋→绑扎框架梁上部纵筋→在梁上方500 mm处绑扎框架柱定位箍筋。
3 梁柱节点区模板安装要点
模板安装好坏是决定构件截面尺寸和观感质量的关键,梁柱节点的模板由于不规则,支模工效低,支撑体系及模板加固相对困难,加固不牢固,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会发生跑模、胀模、漏浆等现象,浇筑后的构件观感效果差,剪力墙及框架柱接槎处产生搓台等现象。节点区模板安装的顺序也很重要,由于梁板采用木模板,在梁模板加固过程中采用对拉螺杆进行加固(见图1),在对拉螺杆安装时对梁侧进行钻孔,产生的木屑很难清理,最后无论是用水冲刷还是用气泵清理,最终木屑都会落到节点区的柱顶,如果提前安装节点区模板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安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节点区模板采取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节点模板现场定制“L”形模板的改进做法。根据不同位置梁柱交接处柱侧面积及尺寸,制作成不同形状的“L”形阳角模,背楞用50 cm×100 cm方木加固,做成模板如图2所示,柱截面内用井字钢筋与柱钢筋绑扎作为定位卡,模板靠紧定位卡后用钢管和对拉螺杆结合的方式固定,在模板接缝处贴海绵胶条,防止漏浆。柱子节点支撑架与梁板支承架连成整体以增加其刚度和稳定性。
4 梁柱节点区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本工程混凝土使用商品混凝土,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墙柱距离分散,只能依靠塔吊吊运混凝土进行浇筑,梁板混凝土浇筑采用地泵和布料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墙柱混凝土等级为C40,C35混凝土,梁板采用C30混凝土,由于节点区墙柱梁板混凝土标号不统一,先浇筑墙柱高标号混凝土,柱子混凝土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面。
5 结语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9
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混凝土问题
混凝土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浇筑, 目前大部分建筑工程在浇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都采用的是C45, C60级或是标号更高的混凝土, 然而混凝土的标号等级并不能体现出混凝土的质量, 标号等级并非越高而质量越好。在选择混凝土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与实际情况确定, 通常情况下, 柱的强度要较梁更高, 同时建筑的高度不同也会使柱与梁的强度差不同。在利用混凝土进行浇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 由于未能设置找平层而在楼地板上直接放置柱模, 常常会引起夹渣、漏浆及孔洞等问题[1]。此外, 在大于5米的层段中间部位未预留浇筑口也是混凝土施工的常见问题, 由于未预留浇筑口, 当顶部落下的进料有大于3米的落差时就会因钢筋阻挡而出现分离粗料的情况, 底部未进行堵缝或是存在未清理垃圾等情况都会导致流失水泥浆严重、夹渣等质量问题。
1.2 框架节点处钢筋安装问题
框架节点处的钢筋安装问题也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施工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安装框架节点时常会先安装框架梁的双面侧模, 而后绑扎梁钢筋笼, 最后沉梁,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安装的钢筋往往会存在安装质量隐患[1]。沉梁钢筋笼前绑扎框架柱箍筋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沉梁钢筋笼, 另一方面由于框架节点已封好模板, 沉梁钢筋笼后若绑扎框架节点框架柱箍筋, 那么面内钢筋就会变得拥挤, 框架节点箍筋绑扎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1.3 模板工程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的模板施工时, 监理工程师常会忽视建筑工程中的隐蔽工程, 未进行细致的隐蔽工程检查, 这就给模板工程埋下了质量隐患。在模板施工时常常会出现施工方案不符合设计规范、安装模板前未进行交底工作等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对模板的强度与稳定程度产生影响, 使混凝土构件发生变形或开裂, 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此外, 施工人员的施工不规范也会引起模板的拼接问题, 使模板结构可靠性降低。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2.1 框架结构施工前的准备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施工前, 施工人员需要对设计图纸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并根据实际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并确定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点, 为后期的施工做好准备。
施工前需要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 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同时, 施工人员还需要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根据施工总体进度安排材料与设备进场[2]。施工前需要提前准备施工、生活用水与用电, 确保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施工条件符合要求。
2.2 钢筋质量控制
建筑施工在加工钢筋前, 需要预先清理钢筋上的杂物, 并对钢筋进行配料, 连接钢筋时若钢筋直径过大, 宜采用机械焊接的方式, 其他的部位则可以采用绑扎的方式连接钢筋。在绑扎钢筋前, 施工人员需要预先熟悉设计图纸, 并按照相关的施工要求对钢筋进行进场检查, 确保钢筋的直径尺寸满足设计标准。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需要注意搭接钢筋的长度, 使其满足设计方案的要求, 同时要注意模板与钢筋的配合顺序及钢筋穿插的次序[1]。在焊接钢筋时, 施工人员要格外注意钢筋焊接的牢固性, 防止因钢筋焊接不牢固而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埋下质量隐患。
2.3 混凝土柱、墙施工
在浇筑混凝土墙板时需要分层进行, 确保浇筑的连续性, 对于自由倾落的混凝土高度需要保持在2米范围内, 如果混凝土高度大于2米, 就需要另外增设设备, 使混凝土洞口两侧高度保持相同, 在进行浇筑时还需要及时地捣下浇筑的混凝土, 避免出现气泡, 影响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果的质量[1]。在进行混凝土柱、墙施工时, 需要在安装模板前在柱或墙板与下一层结构间粘贴泡沫胶带, 而后封立面模板, 浇筑混凝土柱前, 施工人员需要对底部原面层的垃圾进行清理, 将已松动清理掉并用水冲洗干净, 用水泥砂浆填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泥浆填充的构件粘接层厚度要控制在50-100厘米, 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的烂根问题。
2.4 混凝土墙体及底板反梁施工
混凝土墙体及底板反梁施工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施工的重要环节, 通常出现在地下室施工中。在第一次浇底板时要预先将施工缝预留好, 确保施工缝处于反梁上。如果建筑工程为高层建筑, 那么在浇筑地下室墙体时既需要合理控制浇筑厚度, 根据振捣棒的长度确定浇筑厚度[2]。一般的, 浇筑厚度为振捣棒长度的1.25倍左右。除此之外, 振捣的质量也是混凝土墙体与底板反梁施工所要控制的重点, 振捣需要在保证密实的前提下, 控制钢筋与预埋件, 避免两者发生触碰, 一旦振捣的节点位置存在密集的钢筋分布, 那么在振捣时就需要更换直径较小的振捣棒,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振捣的质量, 确保混凝土墙体与底板反梁施工质量。
2.5 混凝土梁板施工
在进行混凝土梁板施工时需要采用同时浇筑法, 如果从第一间下料很容易引起楼板钢筋退推移, 平板边模也会由钢筋推出, 出现涨模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质量, 因此, 在进行梁板施工时需要从第二间下料。梁板施工一般会按照梁高度分层浇筑, 在浇筑后以梅花状进行震捣, 确保振捣均匀, 在混凝土梁板振捣作业完成后, 施工人员还需要对板的厚度近测量, 对二次铺设填补厚度不达标的梁板进行平板式振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平板式振捣时需要控制好硅板表面的平整程度, 对其进行抹平作业。
3 结论
土建筑框架结构是建筑的核心, 对建筑的安全性与抗震性有着重要作用, 只有加强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修正完善, 完善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施工的各个环节, 才可以保证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完好, 进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与抗震性, 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建斌.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2, 6:14.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10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下二层, 地上主楼三十一层, 裙房四层, 建筑总面积为108958m2, 总高为95.70m, 局部最高处101.00m, 一至四层裙房为商业用房, 五层以上标准层为办公及住宅用房, 层高2.9m,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8度。框架柱截面1200×1200mm, 横向3跨柱距10000mm, 纵向3跨柱距6800mm;框架梁截面均为600、700mm, 从裙房屋面开始每隔三层即在8层、11层、14层、17层、20层与框架柱连接。在21层以上重新恢复现浇楼板, 板厚150,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每隔3层 (8.70m) 设有框架梁, 框架结构还需承担21层以上十层建筑结构的荷载, 是重要的结构构件, 如此高的无板框架结构施工在一般工程项目上是很少遇到的, 空洞部位的无板框架结构施工成了该项目施工的最大难点, 也直接影响到了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2 施工技术的探讨
在以往的工程施工中, 类似的超高结构施工, 往往采用满堂脚手架, 既支模架从下部结构开始搭设到顶, 结构施工完成后拆除。在认真分析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和传统搭设满堂架施工方法的弊端后, 本工程无板框架结构部位如采用传统满堂脚手架技术施工, 对于46m高的架体而言, 不但要承受着很大的架体自重荷载, 同时还要承担第21层混凝土梁板结构施工的各项荷载, 其所承担的总荷载将非常大, 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也有极高的要求, 实施过程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施工安全隐患难以控制。受悬挑脚手架原理的启发, 充分利用和发挥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 利用工字钢 (其规格选用根据工程结构相关设计, 经计算出架体荷载后确定) 加工成两端悬挑的挑梁, 使其按一定间距均匀固定在已施工完的框架梁上, 利用该钢挑梁建立上部结构施工平台, 同时作为上一层支模架支撑基础, 上下翻转使用, 从而保证模板支撑刚度和施工安全。由于普通悬挑架为一端悬挑, 我们将其改为两端悬挑, 不但可满足施工要求, 方便施工, 还可降低操作工人高空作业危险性, 也能保证受力对称均衡, 同时可减少操作工序。为保证钢挑梁的稳定性, 改用夹具式钢挑梁, 在钢梁下方紧挨着混凝土梁两侧焊上钢支架, 两个支架间距略大于混凝土梁宽, 以方便就位, 两个支架通过混凝土梁上预留的水平对拉螺杆洞进行拉结, 安装方便。在钢梁上对应支撑架立杆部位焊上短钢筋, 以防止支撑架立杆滑移, 同时将架体与施工完结构柱拉结固定, 确保架体整体稳定。
3 框架结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3.1 施工流程
无板框架部位支模架的施工顺序如下:施工前准备———钢挑梁、穿墙螺杆、PVC套管加工一钢挑梁安装 (待首层梁模板拆除, 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 按框架梁上原施工时预埋的固定钢梁螺杆孔位置安装) —搭设支模架—架体安全防护—主体结构施工—架体拆除。
3.2 施工准备
首先, 依据框架梁设计尺寸和配筋、进度计划、层高, 确定钢挑梁翻转层数, 本工程框架梁竖向间距为3层9m, 钢挑梁沿框架梁每层布置, 间距1m, 经计算选用14#工字钢能满足要求。其次, 需要复核框架梁的即时承载能力。本工程纵横向框架梁截面均为600×700mm, 纵向框架梁配筋为底筋11覫25, 上层筋4覫25, 横向框架梁底筋13覫25, 上层筋4覫25 (主筋均为m级钢) , 箍筋均为。覫10@100mm, 非加密区间距为150mm。至上层结构混凝土浇筑时, 强度已经达100%, 此时框架梁所承受的荷载不足设计承载能力的10%, 能满足结构安全。根据审批的施工方案, 列出材料计划, 提前安排落实材料和机具。
3.3 钢挑梁制作与安装
a.按照框架梁和架体宽度 (架体宽度一般为1050mm) 加工工字钢挑梁, 其长度为架体宽度、外立杆距钢梁端尺寸、框架梁底支撑内立杆间距之和。b.在钢挑梁上对应支模架立杆位置焊100mm高直径25mm防滑钢筋, 用以固定架体立杆以防其滑移。c.在钢挑梁上焊接卡具槽钢, 使其与钢挑梁有效连接, 该卡具槽钢规格为10#, 长度为框架梁高的4/5, 卡具槽钢净距应比梁宽多10mm, 卡具上钻孔与框架梁上预留孔要吻合, 钢挑梁安装时将卡具槽钢卡住框架梁。d.用覫14对拉螺杆穿过卡具和框架梁, 并固定紧, 使其与框架梁成为整体。梁腹上穿对拉螺杆的孔即浇筑混凝土时模板的对拉螺杆孔, 在模板放样时一起考虑。e.搭设钢挑梁架体时, 需在框架梁间对应无板部位张挂水平安全网, 搭好后需在架体外围满挂密目安全网。
3.4 模板支架搭设
a.框架梁底两边各搭设两排立杆, 梁底支撑立杆距离梁边50mm, 架体宽度1050mm。b.立杆套于中25钢筋头上以保持稳定性, 防止立杆滑移。为了保证工字钢均匀受力, 工字钢左右立杆应同时搭设, 立杆上的对接口件应交错布置, 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 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c.脚手架设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设在悬挑梁上平面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设在纵向扫地杆下面, 并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d.小横杆在立杆外露100mm, 设在距立杆100mm的范围内, 不得随意拆除。横向水平杆必须用两个直角扣件牢固的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作业层的小横杆应根据脚手板的需要等间距设置, 最大间距不应大于纵距的1/2。e.支撑架步距1800mm, 第一道大横杆距挑梁100mm, 设在立杆内侧, 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大横杆固定在小横杆上面。水平杆在转角处必须交圈 (形成井字形结构) ;其余小横杆位于大横杆上, 以大横杆做小横杆的支座, 用直角扣件连接牢固。同步立杆的两个相隔对接扣件的高差不宜小于500mm。支模架体系必须和框架柱进行附墙连接, 以保证架体整体稳定性。
结语
现总结了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施工工艺流程, 质量验收标准和架体搭设的规范构造要求。关于两端悬挑钢梁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特别说明, 并详细说明了钢梁制作与安装过程的细节及关键控制点, 明确了框架支撑架的质量控制要求, 对类似工程可以提供参考。
摘要:现重点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新技术的实施过程工艺进行明确, 对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主要质量控制标准、安全防护措施等系统的进行阐述, 以指导过程实践。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春辉.悬挑脚手架的设计与施工应用[J].广东建材, 2007 (5) :34-36.
[2]朱伟泉.悬挑脚手架在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 2007 (6) :411-412.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质量缺陷;补强方案
我公司在承建的XX中学·教育培训中心学生寝室楼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其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半地下自行车库四周设有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半地下室一层,上部五层,共六层,现半地下自行车库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施工完毕,由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密实不到位,发现挡土墙、柱、楼板等构件有多处出现麻面、混凝土松散,空鼓、露筋、断柱等问题。发现问题后,我公司针对这一情况非常重视,立即组织公司领导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处理措施,并及时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部门采用超声法或钻芯法进行混凝土结构构件缺陷检测,并已出具检测报告书。为做好本工程混凝土结构缺陷部位整改修缮工作,本着对原有稳固结构少扰动并整改修缮到位的原则,现根据检测报告书,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公司拟提整改方案。
一、混凝土结构补强方案
1、以下部位混凝土构件凿除后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根据检测报告书,11/R柱脚轻度麻面,上段声波检测内部有缺陷且抽芯检测混凝土呈破碎状,将此柱上段凿除;13/R柱、13/R柱下段无明显缺陷,上段空鼓严重并有断层,将此柱上段凿除;12/S柱楼梯休息平台-楼面段孔洞露筋严重,应凿除空鼓至坚实部位再浇筑修复,鉴于现场实际情况,将该段柱完全凿除;10-11/S混凝土挡墙顶部露筋,上段混凝土孔洞较多,且与下段混凝土胶结差,故将上段混凝土完全凿除;11-12/S混凝土挡墙上段浇筑不到位,存在露筋现象,故将此墙顶混凝土凿除,浇筑完毕后,外侧采用防水砂浆抹面;14/P-Q墙顶梁露筋、孔洞严重,故将此墙顶梁混凝土全部凿除;11/S柱与11-12/S墙顶交接处存在孔洞露筋,故将此柱在在该位置混凝土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
2、以下部位混凝土构件凿除至坚实部位内,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根据检测报告书,1/Q柱、14/Q柱、7/R柱、8/R柱、14/R柱、2/S柱、4/S柱、7/S柱、8/S柱、10/S柱、3-4/S墙、9-10/S墙、12-13/S墙、1/R-S墙、1/Q-R墙、1/P-Q墙、1-2/P墙、2-3/P墙、3-4/P墙局部位置混凝土松散、孔洞、或露筋,故将此墙、柱有缺损位置的混凝土凿除至坚实部位内,采用灌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14/Q-R墙、14/R-S墙墙体顶部与梁交接处存在蜂窝、孔洞、露筋现象,故将交接处混凝土凿除至坚实部位内,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
3、1/R柱、1/P柱、1/S柱未经检测,根据检测报告书描述和现场实际情况,面层蜂窝、孔洞严重,存在露筋现象,但内部是否完好不详,为避免判断失误影响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故先将此柱四周做好支撑,待面层破损处凿除并由各方主体现场查看讨论后再做判断。如凿除后破损面较深(>柱宽/4),则此柱整段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如凿除后破损面较浅,则破损处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
4、12-14/N-T、10-12/N-R梁、板未经检测,根据检测报告书描述及实际浇筑情况,应将改处梁、板混凝土未浇捣密实处全部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
5、对检测报告中未涉及的柱补充检测。根据实际检测情况,如强度或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则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如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则对面层有破损空鼓处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
6、其余部位。根据检测报告书,并根据现场实际,到现场逐一排查,凡有蜂窝、麻面、面层混凝土酥松处,均将面层破损处进行凿除,如破损面>50mm,则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如破损面不大于50mm,则采用灌浆料面层修补。
7、S-U轴阳台楼面:清理面层后,采用防水砂浆抹平处理。
二、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工艺
1、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11/R柱、13/R柱、12/S柱)。采用C3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凿除前,先对构件上部楼面进行卸荷,做好临时支撑工作,支撑牢固,确保施工安全。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凿除柱原有混凝土,凿除面应尽量水平,且应凿除至交接面坚实部位,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表面凹凸差不小于4mm;混凝土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原有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移位的钢筋回位;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清理完毕后,对柱原箍筋加密,箍筋直径和支数同原图,加密后箍筋间距为100mm。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顶部或侧面开口的方式重新浇筑,浇筑过程中,做好振捣密实工作,并辅以模板外振捣,保证浇筑质量。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2、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12-14/N-T、10-12/N-R梁、板)。采用C3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凿除前,先对梁板下部原有支撑模板拆除。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凿除柱原有混凝土,凿除位置上下面应尽量平行,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混凝土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原有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移位的钢筋回位;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清理完毕后重新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浇筑过程中,做好振捣密实工作,保证浇筑质量。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3、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10-11/S墙、11-12/S墙、14/P-Q墙、11/S柱)。采用C3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凿除原有混凝土,且应凿除至交接面坚实部位,凿除位置上下面应尽量平行,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表面凹凸差不小于4mm;混凝土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原有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移位的钢筋回位;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顶部或侧面开口的方式重新浇筑,浇筑过程中,做好振捣密实工作,并辅以模板外振捣,保证浇筑质量。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4、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采用C35无收缩细石混凝土。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将有孔洞、露筋、酥松等部位的混凝土凿除,且应凿除至坚实部位,凿除位置上下面应尽量平行,凿除深度>50mm,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表面凹凸差不小于4mm;混凝土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裸露在外的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采用压力灌浆的方式重新浇筑。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框架结构质量控制 篇12
1.1 一般施工做法的弊病
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粱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严重隐患。部分施工人员意识到钢筋骨架整体人模后柱节点内箍筋绑扎困难,便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拼合,然而在整个节点区均采用开口箍筋显然不符合规范规定。规范对箍筋封闭和箍筋末端弯钩的构造要求,是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心起有效约束作用的必要条件。采用分层套箍法操作难度仍相当大,且须将节点部分侧模板拆除方能保证节点箍筋间距及绑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绑扎钢筋(即先安装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绑扎梁筋、安装衡模板),其缺陷是:(1)只安装梁底模,不安装侧模板,板的模板无法安装,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2)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所有的钢筋均须在施工层堆放和二次运输,在这种开放的模板体系上推放和搬运钢筋极其不安全;(3)支模和绑钢筋多次交叉作业,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窝工现象较严重,工效较低。
1.2 改进的对策
近几年的做法是将梁板模板(含侧模板)全部安装完毕后才安装梁板钢筋并整体沉梁。该施工程序的优点是钢筋堆放、运输及绑扎较安全,交叉作业少,支模和绑钢筋不冲突,工效较高。但若不采取特别措施,会出现节点箍筋少放或者箍筋间距无法保证的问题。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解决:(1)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细钢筋);(2)柱节点区箍筋现场焊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整体骨架套人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并绑扎,为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附加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50mm。
2 框架柱纵筋的搭接
按照规范和规程的规定允许搭接的矩形,异形柱纵筋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或对接焊,但有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或贪图方便,更愿意采用搭接。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柱在纵筋搭接部位的截面过小,因该部位箍筋尺寸并未变化,使柱纵筋难以紧靠箍筋(相差柱主筋ld的距离,其直径通常在¢18以上)。这一问题在柱截面较大时还不太突出。随柱截面的减小就显得较为突出。特别是异型柱通常柱宽仅200mm,如端部配¢27¢25纵筋,减去钢筋保护层50mm。则此时两根纵筋的净距仅100mm。若采用搭接,则搭接处两根纵筋的净距如按搭接1根考虑也仅75mm,若两根同时搭接则只剩下50mm。显然对柱有效截面削弱太大,使钢筋搭接末端延伸部位成为柱的薄弱点。
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太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B50204-1992)第3.5.8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1988)第5.2.10条,《混凝土结构T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5.2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拄允许偏差为±5mm。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火(往往会超过40ram)。井字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粱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0-30mm(仪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因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减小(约5%),设计时是否考虑了这种影响,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4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4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4.1 柱的“烂根”和“夹渣”现浇框架容易出现“夹渣烂根”现
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楼地板上,预先没有在楼板上做找平层或加标准框浇出底面,更没有留清扫口。当层段>5m中段未留浇筑口,进料从顶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内钢筋阻拦下料使粗细料分离,另因底部板丽不平且未堵缝。导致水泥浆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未清除净、振动棒长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都夹渣,烂根问题。保证质量的措施应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即上次烧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并浇平框面,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浇筑时在顶洒一层1:0.4的水泥砂浆。并铺1:2水泥25-30mm厚,在其上浇混凝土,可保证框架柱自然密实,不会出现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
4.2 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晶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问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
5 结语
现浇施工的框架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多样的优点,在工程实践中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廷荣,等.建筑施工质量事故处理与预防400例[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宗昌.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控制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