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框剪结构(精选7篇)
框架框剪结构 篇1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物的框架、框剪结构存在的填充外墙渗漏问题, 从选材、施工、装饰、温度裂缝、不均匀沉降、构造不当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空心砖,外墙渗漏,防治措施
1、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 目前, 大部分建筑物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 而为了减轻结构楼体的荷载, 填充围护墙多采用空心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容重轻、隔热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 且能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 因此, 在框架、框剪结构填充墙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中所致, 常出现外墙渗漏水, 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造成了业主对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 给业主生活带来了烦恼与不便。
2、下面从七个方面就外墙渗漏水原因及防治措施谈点个人看法:
一、材料方面造成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 外墙砌筑材料选材不当, 采用了吸水率大的轻质砌块, 砌块几何尺寸不标准, 砌筑不挂线的一侧凹凸不平, 块体之间平整度差。这样, 极易造成, 抹灰砂浆厚度不一, 如厚度大于25mm, 则会形成自坠裂缝, 墙体底层灰便会造成漏水隐患。
(2) 砂浆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拌制砂浆末严格按砂浆配合比控制, 用细砂及建筑粉料代替中砂拌制砂浆, 粘性大、和易性差、收缩大、强度低, 砂浆的密实度差, 容易渗水。
(3) 饰面砖质量达不到使用要求, 存在外形歪斜、掉棱缺角、脱边、翘曲和裂缝现象, 有的吸水率和干缩变形大, 遇到风吹雨打日晒, 容易开裂。
2、防治措施
(1) 外墙填充墙应优先考虑采用低吸水率的轻质砌块材料, 如粘土空心砖。轻质砌块的几何尺寸和质量等级, 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外填弃墙应采用标准的规格砌块, 砌筑前先清除砌块表面污物。
(2) 砌筑砂浆应选用洁净的中砂, 严格按配合比配制砂浆, 严禁用细砂、石粉砌墙。有条件的宜采用防水砂浆, 确保砂浆强度, 提高砂浆的抗渗性能。
(3) 饰面砖应向有资质厂家采购, 要上等级、质量优的产品, 保证表面光洁, 四角方正, 厚度一致, 颜色均匀, 边缘整齐, 低吸水率, 干缩变形小的面料。
二、外粉刷处理不当造成渗水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 砌体浮灰清理不干净, 没有浇水湿润, 砌块界面没有“毛化处理”, 造成粉刷层空鼓、裂缝、脱落。
(2) 突出墙面的线条处理不当;外墙饰面分格条采用木制分格条, 宽厚不一或分格条变形;起条时间不当, 起条方法不对, 使分格条边棱受损, 缝底没有用水泥砂浆勾平抹光, 造成渗水。
(3) 穿外墙管道周围堵塞不严, 造成渗水。
(4) 外墙抹灰时, 两眇脚手架接搓处处理不当, 擀压不实, 亦会留下渗漏隐患。
(5) 外墙打底砂浆不管厚薄均为一遍成活, 造成开裂, 砂浆标号太低, 施工马虎。
2、防治措施
(1) 在粉刷前应将砌体表面浮灰清理干净, 提前浇水湿润, 并做好砌块界面的“毛化处理:, 以增强砌体表面与外粉刷的粘结性。
(2) 突出墙面的窗台, 腰线应预留足够的高度, 使流水线的坡度正常;滴水槽嵌条必须拉通施工, 深度、宽度不小于10mm, 距外墙面不小于20mm。外饰面分格条的规格应为宽度20mm左右, 要保持不变形、干净、湿润。掌握好起条时间, 乔清分格条面的多余砂浆, 用小锤轻打分格条, 使其与抹灰层分离后取出, 注意不要损坏缝口。清除缝内灰浆, 清扫干净, 灌柔性防水材料, 防止沿缝渗水。
(3) 穿外墙管道周边宜用干硬性砂浆分层堵实, 外饰面做完后沿管周边注上玻璃胶或密封胶。
(4) 外墙抹灰到一步脚手架甩槎时, 应在搓端抹实压平, 定浆后, 可用尺板压逼再用锋抹子切成反搓。当下层接搓抹灰前, 应向搓口充分洒水浸润, 然后再泼一道素水泥浆, 待浆液吸入墙体后再抹灰接搓。这样便于衔接, 不易出现斑痕, 且接搓处密实, 不会有缝隙。当墙体平整度差≥30 mm, 应分两浆或几次预先进行补抹, 达到与墙面基本相平后再统一抹灰。
(5) 外墙抹灰较厚部位应分2~3层施工, 抹灰砂浆严格按设计配合比调配成浆, 不得偷工减料。
三、外墙饰面砖施工质量方面造成渗水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 外墙面砖镶贴不牢, 出现空鼓, 形成储水囊。
(2) 面砖勾缝砂浆标号太低或勾缝不认真, 形成很多毛细孔或缝隙, 雨水就会从毛细孔或缝隙渗入。
(3) 外墙面砖粘贴时分格方式不当, 特别是小规格面砖组合式粘贴, 密缝处无法勾缝, 容易造成渗水。
2、防治措施
(1) 外墙面砖镶巾要牢固均匀、整齐, 面层施工前应检查基层抹灰层, 遇有裂缝和空鼓处必须铲除处理, 并修补后方可施工。
(2) 面砖色缝宜用1:1干硬性水泥砂浆进行勾缝、压光。一般缝宜凹进3mm, 形成嵌缝效果。拆架前应全部仔细检查。发现漏勾、压光不匀, 立即修整, 不留隐患。
(3) 尽量减少使用小规格面砖, 或减少使用密缝组合分格形式;做好基层防水处理。
框剪结构混凝土浇筑 篇2
1.1 作业条件
(1) 浇筑混凝土层段的模板、钢筋、预埋件及管线等全部安装完毕, 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 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2) 浇筑混凝土用的架子及马道已支搭完毕, 并经检查合格。
(3) 水泥、砂、石及外加剂等经检查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4) 磅秤 (或自动上料系统) 经检查核定计量准确, 振捣器 (棒) 经检验试运转合格。
(5) 工长根据施工方案对操作班组已进行全面施工技术交底, 混凝土浇筑申请书已被批准。
1.2 材质要求
(1) 水泥: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质量符合现行水泥标准。工期紧时可做水泥快测。必要时要求厂家提供水泥含碱量的报告。
(2) 砂、石子:根据结构尺寸、钢筋密度、砼施工工艺、砼强度等级的要求确定石子粒径、砂子细度。砂、石质量符合现行标准。必要时做骨料碱活性试验。、
(3) 水: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4) 外加剂: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确定是否采用外加剂。外加剂须经试验合格后, 方可在工程上使用。必要时要求厂家提供含碱量的报告。
(5) 掺合料: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确定是否采用掺合料。质量符合现行标准。必要时要求厂家提供含碱量的报告。
(6) 钢筋:钢筋的级别、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表面无老锈和油污。必要时做化学分析。
(7) 脱模剂:水质隔模剂。
1.3 主要机具
混凝土搅拌机、磅秤 (或自动上料设备系统) 、双轮手推车、小翻斗车、尖锹、平锹、混凝土吊斗、插入式振捣器、木抹子、铁插尺、胶皮水管、铁板、串桶、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标尺杆、砂浆称量器等。
2 质量要求
2.1 钢筋工程
2.2 模板工程
2.3 砼工程
注: (一) 、 (二) 、 (三) 项具体要求请参照“施工验收规范”中相应部分。
3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柱、梁、剪力墙、楼梯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养护
4 操作工艺
4.1 作业准备
(1) 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 并检查钢筋的保护钢筋的保护层垫块是杏符合规范要求。
(2) 如使用木模板时应浇水使模板湿润。柱子模板的扫除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3) 施工缝的松散混凝土及混凝土软弱层已剔掉清净, 已经露出石子, 并浇水湿润, 无明水。
(4) 梁、柱钢筋的钢筋定距框已安装完毕, 并经过隐预检。
(5) 自拌砼, 应在开盘前1h左右, 测定砂石含水率, 调整施工配合比。
4.2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现场搅拌工艺
(1) 每次浇筑砼前1.5h左右, 由土建工长或砼工长填写“砼浇筑申请书”, 一式3份, 施工技术负责人签字后, 土建工长留一份, 交试验员一份, 资料员一份归档。
(2) 试验员依据砼浇筑申请书填写有关资料。做砂石含水率。调整砼配合比中的材料用量, 换算每盘的材料用量, 写配合比板, 经施工技术负责人校核后, 挂在搅拌机旁醒目处。定磅秤或电子秤及水继电器。
(3) 材料用量、投放:水、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计量误差为±2%, 砂石料的计量误差为土3%。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外加剂粉剂、掺合料、砂子、水、外加剂液剂。
(4) 搅拌时间:强制式搅拌机:不掺外加剂时不少于90s;掺外加剂时不少于120s。
自落式搅拌机: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30s。
(5) 当一个配合比第一次使用时, 应由施工技术负责入主持, 做砼开盘鉴定。如果砼和易性不好, 可以在维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砂率、水及水泥量, 至和易性良好为止。
4.3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 应及时运输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 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失。如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时, 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拌合。
注: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拌硬水泥拌制混凝土时, 应按试验确定。
泵送混凝土时必须保证混凝土泵连续工作, 如果发生故障, 停歇时间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 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用水冲出的砼严禁用在永久建筑结构上。
4.4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的一般要求
(1) 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 浇筑高度如超过3m时必须采取措施, 用串桶或溜管等。
(2) 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 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砼供应能力, 一次浇筑方量, 砼初凝时间, 结构特点、钢筋疏密综合考虑决定, 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3) 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 插点要均匀排列, 逐点移动, 顺序进行, 不得遗漏, 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 (一般为30-40cm) 。振拇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l Ocm, 以使两层砼结合牢固。表面振动器 (或称平板振动器) 的移动间距, 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4)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 其问歇时间应尽量缩短, 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 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问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 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小于2h时, 则应当执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5)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 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 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正完好。
4.5 柱的混凝土浇筑
(1) 柱浇筑前底部应先填5--10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减石子砂浆, 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 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每层厚度不大于50cm, 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
(2) 柱高在3m之内, 可在柱顶直接下灰浇筑, 超过3m时, 应采取措施 (用串桶) 或在模板侧面开洞口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m, 每段混凝土浇筑后将模板洞封闭严实, 并用箍箍牢。
(3) 柱子混凝土的分层厚度应当经过计算后确定, 并且应当计算每层混凝土的浇筑量, 用专制料斗容器称量, 保证混凝土的分层准确, 并用混凝土标尺杆计量每层混凝土的浇筑高度, 混凝土振捣人员必须配备充足的照明设备, 保证振捣人员能够看清混凝土的振捣情况。
(4) 柱子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 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主梁下面。无梁楼板应留在柱帽下面。在与梁板整体浇筑时, 应在柱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 使其初步沉实, 再继续浇筑。
(5) 浇筑完后, 应及时将伸出的搭接钢筋整理到位。
4.6 梁、板混凝土浇筑
(1) 梁、板应同时浇筑, 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 即先浇筑梁, 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 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 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 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
(2) 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1m的梁, 允许单独浇筑, 其施工缝应留在板底以下2~3mm处。浇捣时, 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 第一层下料慢些, 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二层料, 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 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 梁底及梁帮部位要注意振实, 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
(3) 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 浇筑此处混凝土时宜用小粒径石子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 并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
(4) 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 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 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托拉振捣, 并用铁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 振捣完毕后用长木抹子抹平。施工缝处或有预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子找平。浇筑板混凝土时不允许用振捣棒铺摊混凝土。
(5) 施工缝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施工缝的表面应与梁轴线或板面垂直, 不得留斜搓。施工缝宜用木板或钢丝网挡牢。
(6) 施工缝处须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 才允许继续浇筑。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 施工缝混凝土表面应凿毛, 剔除浮动石子和混凝土软弱层, 并用水冲洗干净后, 先浇一层同配比减石子砂浆, 然后继续浇筑混凝土, 应细致操作振实, 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4.7 剪力墙混凝土浇筑
(1) 如柱、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时, 可以同时浇筑, 反之宜先浇筑柱混凝土, 预埋剪力墙锚固筋, 待拆柱模后, 再绑剪力墙钢筋、支模、浇筑混凝土。
(2) 剪力墙浇筑混凝土前, 先在底部均匀浇筑5~l Ocm厚与墙体混凝土同配比减石子砂浆, 并用铁锹入模, 不应用料斗直接灌人模内。 (该部分砂浆的用量也应当经过计算, 使用容器计量)
(3) 浇筑墙体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h, 每层浇筑厚度按照规范的规定实施, 因此必须预先安排好混凝土下料点位置和振捣器操作人员数量。
(4) 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40cm, 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泛浆为度, 为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 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l Ocm。振捣时注意钢筋密集及洞口部位, 为防止出现漏振, 须在洞口两侧同时振捣, 下灰高度也要大体一致。大洞口的洞底模板应开口, 并在此处浇筑振捣。
(5) 墙体砼浇筑高度应高出板底20~30mm。混凝土墙体浇筑完毕之后, 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 用木抹子按标高线将墙上表面混凝土找平。
4.8 楼梯混凝土浇筑
(1) 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 先振实底板混凝土, 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捣, 不断连续向上推进, 并随时用木抹子 (或塑料抹子) 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2) 施工缝位置:楼梯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完, 多层楼梯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1/3的部位。
4.9 所有浇筑的混凝土楼板面应当扫毛, 扫毛时应当顺一个方向扫, 严禁随意扫毛, 影响混凝土表面的观感。
4.1 0 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 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4.1 1 混凝土试块留置
(1) 按照规范规定的试块取样要求做标养试块的取样。
(2) 同条件试块的取样要分情况对待, 拆模试块 (1.2MPa, 50%, 75%设计强度, 100%设计强度) ;外挂架要求的试块 (7.5MPa) 。
4.1 2 成品保护
(1) 要保证钢筋和垫块的位置正确, 不得踩楼板、楼梯的分布筋、弯起钢筋, 不碰动预埋件和插筋。在楼板上搭设浇筑混凝土使用的浇筑人行道, 保证楼板钢筋的负弯矩钢筋的位置。
(2) 不用重物冲击模板, 不在梁或楼梯踏步侧模板上踩, 应搭设跳板, 保护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3) 已浇筑楼板、楼梯踏步的上表面混凝土要加以保护, 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 方准在面上进行操作及安装结构用的支架和模板。
(4) 在浇筑混凝土时, 要对已经完成的成品进行保护, 则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流下的水泥浆要专人及时的清理干净, 洒落的混凝土也要随时清理干净。
(5) 对阳角等易碰坏的地方, 应当有措施。
(6) 冬期施工在已浇的楼板上覆盖时, 要在铺的脚手板上操作, 尽量不踏脚印。
4.1 3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 蜂窝: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 振捣不实或漏振, 模板有缝隙使水泥浆流失, 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 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 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2) 露筋:原因是钢筋垫缺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 或梁、板底部振捣不实, 也可能出现露筋。
(3) 孔洞:原因是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 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4) 缝隙与夹渣层: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振捣不实等原因, 易造成缝隙、夹渣层。
(5) 梁、柱连接处断面尺寸偏差过大, 主要原因是柱接头模板刚度差或支此部位模板时未认真控制断面尺寸。
(6) 现浇楼板面和楼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 表面不用抹子认真抹平。
冬期施工在覆盖保温层时, 上人过早或未垫板进行操作。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的质量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顺利的完成混凝土浇筑。
摘要:架结构混凝土浇筑的相关材料、机具准备、质量要求及施工工艺
高层住宅框剪结构施工管理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剪结构,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1 项目的具体特征
本工程为高层住宅工程, 结构类型采取框剪结构, 建筑层数为26层, 建筑面积为44468m2, 施工工期从2007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29日。工程采用桩基础工程,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C80, 单桩承载力分别为1850、1350k N, 工程所采用的楼板厚度100~150mm, 构件所采用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C45。
2 技术管理方法
由于此项目是高层, 它的结构是框架剪力墙, 它的技术规定很是严苛, 对于测量技术的管控以及建设测试等都开展了综合化的设置。而且由于该项目是高层, 其牵扯到时间紧同时使用的物质多的特征, 所以从技术管控的层次中来节省物质, 并且缩减时间。
2.1 测量管控方法
在施工现场本工程技术负责人和专职测量员会同建设单位现场做好轴线测点交接手续。测量人员及时妥善保护好各种标桩, 认真复测并定期巡视标桩的保护情况。
本工程的测量放线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 楼层测量放线先放控制轴线, 经检查准确无误后, 再放轴线, 墙柱边线, 模板控制线;高程测量先从+0.5M线处利用经检定的钢卷尺沿铅直线往上量距, 利用水准仪复核无误后再将此标高放样。当测量完成后, 坚持测量复核、步步有校核的原则, 楼层测量、高层测量及所有测量内业计算资料必须两人复核, 同时流水施工时必须复核段与段之间的轴线及高程符合。
2.2 建设测试管控方法
因为这类项目的活动总量非常大, 要积极的对其开展建设测试活动, 所以这个项目使用如下的一些测试管控方法。
2.2.1 在相关的领导人员的指引之下, 项目部设置专门的测试工作者, 以此来强化测试管控的力度。
对进入到场地之中的材料等开展综合化的测试以及取样工作, 及时收集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合格证, 检验报告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 积极地开展混凝土试件的测试活动, 而且将测试的信息告知相关的工作者进行整理。
2.2.2 管控方法。所有的物质都要积极地取样。而且要将相关的测试信息等积极的分析, 设置好台账。
2.3 建设材料的管控方法
由于此类项目的活动总数大, 此时就会使得项目的资料很多, 所以要切实的使用如下的一些资料管控方法。
2.3.1 设置专门的资料管控工作者, 积极的进行土质的收发等活动, 而且要设置台账。
项目的全部的技术以及品质等的检测活动, 都要设置管控工作者对其协调, 结合规定开展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收集的时候, 要积极地分析其中的不利现象, 结合专业体系以及时间和资料等开展好检测活动, 如果得知不利现象的话要及时的对其处理。
2.3.2 搜集的资料要合理的存放, 避免其丢失以及受损, 而且要及时的整理, 设置卷组, 确保建设速率一致。
2.4 关于技术节约管控方法
钢筋以及模板在建设之前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放样制度来开展工作, 降低返工率。在开展场地工作的时候要发挥出下脚料的意义。该项目在建设的时候要积极的设置流水区域, 要提升建设的速率, 提升建设的进程, 降低相关的费用使用情况。结构项目提升模板设计和建设品质, 保证模板不抹灰, 降低材料的使用总数。保证材料清水化, 避免浪费。结合图纸和建设品质的测试规定等设置管控方法, 了解建筑体的细致措施。而且要开展好技术交底活动, 将交底的资料传递到班组之中, 在场地之中跟班调查, 确保其有效的落实。
3 关于品质管控方法
3.1 品质管控方法
该项目要设置品质管控体系。建设时期要做好人员的管控活动, 切实的体现出人的关键意义, 将人的管控当成是活动的关键点。在编订规划的时候, 要积极地分析相关的干扰要素。强化建设生产和速率的管控力度, 协同技术工作者等积极的安排建设进度, 当进度和品质出现问题的时候, 要保证进度让位于品质。要积极地安排劳动者。强化原料以及成品等的采购管控工作的力度。材料工作者要切实地结合品质规定开展测试活动, 要做好相关的验收活动, 如果需要的话, 还应该聘请相关的技术以及质检工作者等加入其中。所有的步骤和分项活动在建设之前时候要设置样板, 相关工作者对其指引。
3.2 质量技术控制措施
3.2.1 钢筋工程。
本工程所采用的原材料必须通过试验关, 确保钢筋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不合格者一律清退。钢筋品种、规格、型号和搭接长度、锚固长度、接头位置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3.2.2 模板工程。
本工程施工中考虑模板及早拆功能两大因素, 该项目的墙体一般都使用组合多层板, 保证它的刚度和扰度等优秀, 拆模之后要刷上一些隔离的物质, 增加其周转的次数, 保证表层平整。
3.2.3 楼板、楼梯模板与旧砼接触面阴角处统一粘贴海绵条, 确保阴角方正, 顺直且砼表面平整, 多层板拼缝处贴纸胶带防止漏浆。
3.2.4 砼工程。
在本工程浇筑砼前须填写报项目监理部后方可施工。为了防止砼粘连, 在合模前设专人对模板的清理进行验收, 符合要求后涂刷隔离剂, 并保证均匀不遗漏。浇筑时保证下灰均匀一致, 并设振捣尺采用分层浇筑, 每层砼浇筑高度不超过振动棒有效长度的1.25倍, 且振捣时插入下层砼中50mm, 以保证上下层时间间隔在初凝前进行。
3.3 完善施工质量验收记录, 做好资料管理
本工程把施工质量验收记录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技术工作来抓,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质量控制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工作, 明确专人负责, 做到与工程进度同步, 并保证及时、准确、系统、完整。
4 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4.1 安全防护措施
本工程鉴于属于高层建筑而且工程量较大,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尤其看重。因此, 本工程专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并配备合格安全员, 制定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时必须三级安全教育, 教育率达到100%。
4.2 管控好暂时性的用电
强化建设时期的用电管控力度, 对工作者开展积极的安全教育工作。场地之中的所有的电气装置没有测试达标之前不能使用, 使用时期的装置要保证期活动状态是正常的, 禁止带病运作。如果在露天之中运行的话要设置上防雨的装置。所有的被雨水淋湿的装置要进行干燥处理。
4.3 管控好机械
该项目要不断的设置设备管控体系以及台账等, 所有的资料要齐全, 而且要保证信息是精准的。塔吊要灵敏。所有的设备活动处要悬挂活动警示装置, 警告和负责人牌, 落实定人、定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规定, 专人负责。
5 结束语
文章结合一个具体的结构建设项目, 分析了高层结构的具体特征, 指出了非常优秀的技术管控方法和品质管控方法。比如使用技术管控方法来节省物质, 缩减时间等。可以为同类的建设管控活动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嘉琪.中国水电基础局办公楼施工管理概述[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2007, 23 (04) :265~267.[1]孙嘉琪.中国水电基础局办公楼施工管理概述[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2007, 23 (04) :265~267.
[2]黄树龙.框剪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管理[J].广东建材, 2009, 21 (05) :31~34.[2]黄树龙.框剪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管理[J].广东建材, 2009, 21 (05) :31~34.
[3]颜耀武.浅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31 (11) :101~102.[3]颜耀武.浅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31 (11) :101~102.
框剪结构在地震作用的时程分析 篇4
1 框剪结构受力特点
框剪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不同抗侧力结构组成,这两种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质都不相同,如图1所示。
框剪结构在同一结构单元中,既有框架又有剪力墙,它们之间通过面内刚度无限大的楼板连接在一起,不能再自由变形,在不考虑扭转的情况下,它们同一楼层位移必须相同,这样框剪结构位移曲线就成了一条反S形曲线,即框剪结构的变形介于弯曲与剪切之间,属弯剪型,整个结构上下各层层间变形趋于均匀,变形协调。在下部楼层,剪力墙位移小,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在上部楼层,框架内收,阻止剪力墙的侧移,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
2框剪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2.1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又称作动态分析法。它是将地震波按时段进行数值化后,输入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法进行结构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出结构在整个强震时域中的振动状态全过程,给出各个时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为:
其中,[M]为集中质量矩阵;{C}为阻尼矩阵;{R}为单向地震动的方向余弦列向量;[K]为刚度矩阵。
2.2地震波的选择
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分析中所用的地震波实际上是一条数字化的地面运动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常选用常用的美国EI-Centro波和人工波,其中人工波按8度设防70 cm/s2加速度进行模拟,而EI波按多遇地震8度设防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70 cm/s2和110 cm/s2调幅模拟,加速度峰值为341.7 cm/s2,波的持续时间为14 s,时间间隔0.02 s。
3算例分析
3.1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为普通框剪结构,结构总高度36 m,每层3.6 m共10层,框架外柱750 mm×750 mm,框架内柱700 mm×700 mm,框架梁300 mm×600 mm,剪力墙暗柱200 mm×300 mm,剪力墙厚200 mm,板厚100 mm,采用ANSYS中Beam4单元和Shell63单元模拟。所建模型如图2所示。
3.2输入水平EI-Centro地震波结构响应分析
输入如上所述的EI-Centro波,分别以70 cm/s2和110 cm/s2不同调幅进行水平x单向输入,在x水平方向得出顶层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时程曲线和不同加速度下固定节点的应力时程曲线。
由图3~图8可以明显得到110-EI波作用下的位移值2 cm大于70-EI波作用的位移1.23 cm,但最大位移发生的时间几乎接近相等。另外,110-EI波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值2.4 m/s2和应力值200 kN都相应大于70-EI波作用的最大加速度值1.58 m/s2和应力值140 kN,其最大值作用时间同样接近相等。
输入人工波以70 cm/s2加速度值进行水平x单向输入得出相应顶层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时程曲线和固定节点应力时程曲线。
由图9~图11可以看出在人工波作用不同于EI波,在人工波作用下最大位移发生在11 s~12 s之间,其值为2 cm,加速度最大值为1.8 m/s2,其作用时间在11.8 s附近,同时应力最大值200 kN在11.3 s左右。
4结语
本文通过对简单框剪结构采用ANSYS软件分析得出地震作用不仅与选用的地震波有关,而且与地震作用时加速度调幅值有关。在不同波作用下其位移和加速度等相关动力特性是不同的,另外在加速度幅值不同时所得到的结构响应是不一样的,加速度幅值大时其结构动力特性大。
摘要:根据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通过应用时程分析法对结构输入水平地震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地震作用不仅与选用的地震波有关,而且与地震作用下加速度调幅值有关。
关键词:框剪结构,时程分析,地震作用
参考文献
[1]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浅析高层建筑框剪结构优化设计 篇5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建筑用地资源非常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 高层建筑以其大容积率得以在城市中快速发展起来。高层建筑垂直高度较大, 而且结构较为复杂, 这就需要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 来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性。目前框剪结构不仅能够有效的确保使用空间的最大化, 而且抗侧力刚度也较好, 所以在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框剪结构设计过程中, 需要对其设计进一步优化, 确保建筑结构能够更好的满足建设可靠性的要求。
2 框剪结构优化设计解析
2.1 传统的结构设计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结构设计过程中, 其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对以往工程设计的实践经验进行参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再对其进一步进行力学分析, 从而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得以进一步校核, 从而得出结构模型, 这组假定的计算模型如果不能满足要求, 则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设计调整, 然后得出一组截面, 但最后得出的截面无法保证其是最好的, 其与最初的假定误差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合理性有所欠缺。同时在传统结构设计时, 由于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再加之结构计算较为复杂, 这就导致后期的设计调整并不能多次的进行, 无法保证所设计出来的结构产品在性能上能够保证处于最好的状态。
虽然结构优化设计与传统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基本相同, 但通过结构优化设计, 有效的确保了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结济性。结构优化设计通过计算机来对设计方案做出正确的选择, 确保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在现代建筑领域中, 框剪结构以其良好的受力性和适用性得以广泛的应用, 而且通过对其合理造型及优化配置, 有效的确保了建设成本的节约, 特别是在当前高层建筑结构的布置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出台前, 为高层建筑框剪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 使其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以更广泛的应用。
2.2 抗震性能结构设计
2.2.1 将剪力墙做成四周有梁柱的带边框墙。
边框 (明框和暗框) 可阻止斜裂缝向相邻发展, 还可在墙板破坏后作承重构件代替墙板承重且有一定延性。边框应具有足够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以承担因墙身通裂对边框梁柱引起的附加剪力。
2.2.2 控制每肢墙的高宽比。
必要时可设结构洞口或结构竖缝使变成双肢墙或多肢墙, 可控制裂缝和屈服部位出现在结构竖缝和洞口连梁处, 形成耗能机构, 同时使原剪力墙一分为二, 刚度降低, 避免发生剪切破坏和底部墙体过早屈服。
2.2.3 剪力墙的刚性连梁, 其跨高比往往仅为1左右。
而试验表明:当连梁的跨高比为5时, 延性和耗能很好, 连梁两端相对竖向位移的延性系数都在8以上, 滞回曲线也相当饱满;当跨高比降至1时, 延性系数则降至3左右, 滞回曲线严重捏扰, 耗能很小, 最后弯剪破坏。因此, 需要对它的组成和构造采取一定措施。措施之一是在1/2梁高的中性面上留一水平通缝, 在缝的上、下两侧各埋置钢板, 钢板上开有椭圆形螺栓孔, 用高强螺栓把两钢板连结。在竖载、风载和小震下, 高强螺栓把水平通缝分开的两部分连梁连结成整体工作, 使连梁具有一定的“刚性”。在大震作用时, 两钢板发生相对滑动, 原来跨高比为1的刚性连梁将被分成两根跨高比为2的小梁协同工作, 试验表明, 这样可使延性系数由原来的3提高为10左右。
2.3 高层框剪结构设计技术
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所采用的框剪结构, 其实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统称, 框剪结构体系由这两部分组成, 不仅为建筑提供了较大的平面使用空间, 而且具有良好的抗侧力刚度, 在目前不同使用功能的高层建筑中都得以广泛的应用。但在进行框剪结构设计时, 需要对框剪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进行充分的重视, 以避免结构设计方案的不合理而导致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框架结构是由梁柱线性杆件组成的一种结构, 在侧向力作用下, 框架的受力特点相当于竖向悬臂剪切梁, 其变形呈剪切型变形故其水平力按照各框架的抗侧刚度D比例分配。剪力墙类似于一个竖向悬臂弯曲结构, 其变形呈弯曲变形, 在剪力墙结构中, 所有抗侧力构件均有很大的抗弯曲刚度, 其侧移变形都是类似的。且水平力按其等效刚度EI比例分配。
2.4 高层建筑框剪结构设计的优化
在框剪结构设计计算过程中, 最为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当结构出现不规则时的调整问题, 只有设计人员多次对结构模型进行调整后才能确保结构达到规范要求的指标。但在调整时由于受制于建筑要求, 往往无法对剪力墙结构布置进行大的调整, 这就需要对连梁和局部墙厚进行微调, 但这根本起不到有效的调整效果, 往往导致调整后的不良效果产生。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设计人员要有整体的观念, 找出最大位移的节点后, 再对整体结构的规则性做整体性的判断。在对结构调整时要注重对称性, 通过对整体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充分协调, 从而对墙肢应力分配不均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 尽量减少扭转不规划性的情况发生, 从而达到预期的调整效果。
由于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 而框剪结构充分的发挥了两种不同结构的优势, 而且各结构的缺陷又得到有效的制约, 所以在当前不同功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都具有可行性。而且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整体布置进行优化后, 也有效的确保了调整的效果, 使调整更具规划性和完美性。
2.5 剪力墙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2.5.1 剪力墙宜沿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或多向布置, 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宜分别联结在一起, 应尽量拉通、对直, 以具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抗震设计时, 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 宜使两个方向侧向刚度接近, 两个方向的自振周期宜相近。剪力墙平面布置应尽可能做到规则, 避免过大的扭转效应。
2.5.2 纵、横向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匚形等形式, 以使纵墙 (横墙) 可以作为横墙 (纵墙) 的翼缘, 从而提高其刚度、承载力和抗扭能力;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 以增强其空间刚度和整体性。
2.5.3 剪力墙的侧向刚度及承载力均较大, 为充分利用剪力墙的能力, 减轻结构自重, 增大结构的可利用空间, 剪力墙不宜布置得太密, 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若侧向刚度过大, 不仅加大自重, 还会使地震力增大, 对结构受力不利。错洞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都是不规则开洞的剪力墙, 其应力分布比较复杂, 容易造成剪力墙的薄弱部位, 常规计算无法获得其实际应力, 构造比较复杂, 因此宜避免使用错洞墙和叠合错洞墙。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层建筑框剪结构设计对建筑的安全, 城市土地面积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今后的设计或者研究中, 应该加强重视框剪结构设计, 布置合理性及结构的优化。
摘要: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 高层建筑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目前的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框剪结构的较多, 该结构的应用, 不仅使建筑的现面空间增大, 而且对于抗侧力刚度的提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高层建筑框剪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为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剪结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国刚.关于框剪结构混凝土施工难点解决方法和预控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8) .
[2]张秀娟.框剪结构与外墙连接处渗漏防治措施[J].才智, 2009 (2) .
高层框剪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 篇6
某工程地上32层, 地下2层。裙房4层, 为框架结构。第五层 (标高16.20~21.50m, 层高5.3m) 是结构转换层。第六层以上是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面积共40960m2。
2 转换层情况
框肢梁 (主) 900mm×2000mm, 上面3排共21根Φ36钢筋, 下面4排共27根Φ36钢筋;腰筋Φ20上下间距200;箍筋Φ14, 间距100 (6肢) 框肢梁最长24m, 最大跨度7.8m。框肢柱4个角柱为1300mm×1300mm的“L型”, 框肢柱1000mm×1000mm, 主筋4Φ32+20Φ28;楼面层厚度 (h) 180mm, 层高5.3m, 净高3.3m。本转换层建筑面积1024m2, 含Φ36钢筋230t, 箍筋50t, 包括核心筒, 楼面共计含钢430t, 接头900个, 混凝土体量900m3 (C50) , 施工时间长达35d。
3 模板工程关键工艺
3.1 计算
框肢梁高2000mm, 新浇筑砼侧压力经F=0.22γct0β1β2V1/2和F=γc H二式计算取小值, 如超过50kN/m2, 则需经过计算, 来确定模板、钢管及螺栓的数量和间距, 保证侧模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3.2 立模
框肢柱及核心筒模板立好后, 约20d左右才能够浇筑混凝土, 此期间要进行框肢梁钢筋的安装绑扎。由于Φ36钢筋较重 (8.0kg·m-1) 较长 (最长达24m) , 钢筋在柱支座上的穿插、移动必然要对柱筋、柱模及核心筒模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 故它们的支撑系统应该独立且十分牢固、稳定, 浇筑砼之前, 还需进行复核。
3.3 支撑
砼浇筑中的框肢梁对模板支撑系统产生超过6.5t/m2的动荷载, 通过稳定承载能力的验算, 配备足够密集的支撑杆件, 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加强整体性。
3.3.1 模板支撑采取钢管脚手架直接支承在4层楼面上, 支撑间距为400mm。楼板脚手架相互搭接400mm布置, 每排间距不大于1m。
3.3.2 立杆下端与楼面接触之间应铺垫铁板或胶合板 (考虑到木板易碎) 。
3.3.3 扫地杆间距1000mm, 下垫木砖, 加强其刚度和稳定性。
3.3.4 梁底排架系统两侧增加剪刀撑, 上顶梁端, 下支柱脚。
3.3.5 梁下排架系统增设三道水平拉杆, 将各梁联系起来, 形成整体空间钢管桁架。
3.3.6 钢筋砼框肢梁产生的施工荷载, 大大超过该层楼盖允许施工荷载 (350kg·m-2) , 故应配备足够楼盖支撑层数分担荷载。根据施工经验和弹性力计算, 原4层楼盖的满堂脚手支撑不拆, 第三、四两层对应第五层的框肢梁部位应重点布置顶撑来减荷。
4 钢筋工程关键工艺
4.1 钢筋连接
Φ36粗钢筋连接采用套筒冷挤压连接方式, 抗拉强度经质量监督站检测中心室检测, 符合国家标准。
4.2 施工程序
框肢梁钢筋安装程序必须根据总的施工程序进行编排, 具体划分为:钢管排架→梁底模板→下部纵筋临时搁架→下部纵筋→吊筋→柱、核心筒箍筋, 水平分布筋 (梁高范围内) →上部纵筋临时搁架→上部纵筋→箍筋、腰筋→下部纵筋保护层→下搁架拆除, 下沉大梁钢筋笼→柱、核心筒 (第一阶段) 砼浇筑→拆除上搁架, 安装大梁侧模→楼盖模板→剪力墙插筋→核心筒梁板钢筋→框肢梁、柱、核心筒 (第二阶段) 砼浇筑→楼盖钢筋 (板筋) →楼盖砼浇筑 (第三阶段) 。
4.2.1 排架搭设必须包括临时平台, 作为操作站人、堆放钢筋。
4.2.2 由于框肢梁钢筋笼太重, 为方便固定纵筋和安装箍筋、垫保护层, 事先必须搭设上、下部纵筋临时搁架。
4.2.3 框肢柱、核心筒壁的箍筋及水平分布筋分两次绑扎。第一次只到梁下 (2.8m以下) , 待梁下部纵筋就位后, 立即开始绑扎上部箍筋和水平分布筋 (2.8~5.3m) 。
4.2.4 框肢梁侧模应待钢筋工程全部完成后安装。
4.3 框肢梁有效高度的控制
框肢梁上排9Φ36+6Φ36+6Φ36, 下排6Φ36+6Φ36+6Φ36+9Φ36。ZHL22、ZHL23和ZHL20共计118根Φ36主筋, 上面9层、下面12层互相穿插, 上下交替搁置在Z3-4上, 下部纵筋累计高度 (包括保护层) 达400mm, 梁上、下部纵筋净距1700mm。钢筋绑扎次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各梁的有效截面高度, 应全盘考虑各梁钢筋绑扎安装次序。一般地说, ZHL22、ZHL20跨度最大, 应确保h0最高;4个翼缘必须同时安装纵筋, 使连接4个翼缘的ZHL23纵筋穿插合理, 保持水平。
4.4 框肢柱ZHL22、ZHL23节点钢筋处理
连结在该支座上的钢筋有ZHL22、ZHL23框肢梁的118根Φ36钢筋及上下弯起锚固的部分, 还有柱筋24Φ28, 腰筋54Φ20若干拉结筋, 钢筋密度非常大。为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节点空间, 确保纵筋的水平、垂直锚固长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同时考虑到施工上的具体困难,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4.4.1 除核心筒壁墙内钢筋外, 其余钢筋在翻样时, 精心安排, 争取下锚。钢筋弯起点应尽量靠近柱边, 以便让出核心, 增大节点空间, 为上部钢筋的向下锚固和砼浇筑提供较大的位置和空间。
4.4.2 按1:0.5画出实际节点平面大样和纵筋穿插线路, 找出合理的弯点, 精心计算纵筋下料长度。
4.4.3 现场制成1:4实物模型, 模拟安装过程, 对纵筋下料长度作进一步调整, 摸清柱筋与梁纵筋相互穿插、协调的位置。
4.4.4 钢筋加工成型时, 须对钢筋逐根编号, 注明所属梁号, 大位置 (上部、下部纵筋) , 小位置 (几排、第几根) , 锚固方向 (上弯、下弯) , 以及两端水平锚固长度, 并按使用次序堆放。
4.4.5 在大梁底模两端画出每排纵筋分布位置, 从而确定柱筋间距, 以便让出空档留给梁筋穿插, 柱筋有可能出现2根、3根挤靠在一起的现象。
4.4.6 梁筋的安装须按翻样规定的次序和位置距离要求, 对号入座, 上3排、下4排逐根对齐, 形成砼和振动棒下落通道。
4.4.7 Φ36纵筋粗、重, 每根钢筋的安装都必须借助塔吊, 吊点应多于4点, 防止发生弯曲变形。
4.5 框肢梁箍筋处理
4.5.1 大梁截面上有3排纵筋, 下有4排纵筋, 柱节点处上9排、下12排重叠, 应根据各梁纵筋安装次序确定箍筋高度, 防止超高, 影响楼面钢筋绑扎和砼浇筑。
4.5.2 6肢箍筋的安装方法:大箍筋由底往上套穿, 开口在上, 中间两道箍筋则由下向上就位, 开口在下, 及时点焊封闭。
4.5.3 框肢梁钢筋工程完成后, 须拆掉临时搁架, 下沉纵筋, 为保证箍筋间距不受影响, 须将箍筋与下部纵筋扎好。
4.6 框肢梁保护层处理
框肢梁钢筋笼非常重, 各梁底筋高度不一样, 客观上需要制作不同厚度的高强度保护层垫块, 而且必须一律垫在箍筋下面。
4.7 框肢梁纵筋的下沉方法
框肢梁钢筋工程完成后, 及时下沉下部纵筋至预定位置, 但由于钢筋密度大, 直径粗, 且都带肋, 互相之间的咬合使沉筋变得十分困难, 须借助大铁锤夯击。为留出适当空档使浇筑框肢柱、核心筒的砼顺利下落, 下部钢筋可先下沉1排。此外, 对框肢柱主筋顶部在梁内弯起锚固, 框肢梁上的剪力墙插筋等也存在一些特殊处理方法, 限于篇幅, 不再详叙。
5 混凝土工程关键工艺
5.1 运输
混凝土主要采用混凝土泵输送, 塔式起重机辅助运输。
5.2 质量
混凝土是由搅拌站提供的预拌混凝土。为了减小水化热, 采取以下措施: (1) 水泥采用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2) 采用FDH-RY6减水剂。混凝土到达工地后, 要求保持有180~200mm的坍落度, 以满足泵送要求。混凝土平均泵送能力为35m3·h-1, 经对每层混凝土浇筑所需的时间进行计算, 要满足混凝土分层浇筑要求, 混凝土的缓凝时间需达到12h。
5.3 浇筑
混凝土分3次浇筑, 第二次浇筑分2层进行, 每层厚度约600mm, 第三次浇筑分2层进行, 第一层厚度约600mm, 第二层厚度约200mm, 每层混凝土浇筑方向相反。
5.4 清理
整个转换层砼分3次浇筑, 这对已成型的钢筋污染较大, 必须及时清理主筋上的残余砼, 并认真清理施工缝, 按规范先铺10~15mm厚的水泥砂浆, 即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5.5 振捣
由于柱节点核心区钢筋太密, 影响砼浇筑。特别会影响梁下框肢柱、核心筒砼浇筑 (第一次浇筑) 。选用同标号细石砼, 加减水剂, 可增加坍落度和流动性。振动棒可选用小棒上下插入, 但应注意小棒威力不足, 应多插、多振, 特别注意振棒通过节点下插的线路, 防止拔不上来, 造成浪费。浇灌时, 应派专人在下面用木锤敲击柱模, 检查是否密实, 帮助振实。
框肢梁体量大, 含钢量多, 浇筑砼时应重点振捣主筋下部, 主筋与侧模之间, 模板阴角处以及钢筋密集、石子较多处的砼, 工人较多处的砼。工人交接班时, 须特别交待清楚已浇筑部位, 正在和将要振捣部位, 防止过振、漏振。
5.6 连接
当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即完成梁1、2m厚度后, 随即往混凝土接合面上撒已清洗干净并晾干的碎石 (30~60mm) 作为石笋 (作为石笋的碎石要筛选) , 使石子部分露出表面, 部分嵌入混凝土, 以提高与上层混凝土的结合力。
5.7 养护
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后, 在第三次混凝土浇筑前, 要设专人专职养护, 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第三次混凝土浇至完成面时, 安排瓦工跟班, 用刮尺将混凝土表面刮平, 表面水光一消失, 就用磨板拍实磨平, 随即用湿麻袋盖好。在混凝土终凝前, 每隔4h揭开麻袋检查一次, 发现有裂缝出现时, 适当加水泥浆用木磨板将裂缝磨合, 消除裂缝, 12h后开始洒水养护, 连续洒水不少于14d。由于混凝土的温度高, 水分蒸发快, 为了避免水分蒸发带走过多的热量, 每段混凝土浇筑完后, 侧面淋水保温养护, 顶面蓄水养护。进入降温阶段, 侧面模板外加钉湿润草袋和塑料布保温。
结束语
转换层的支撑在施工至拆模的整个过程中, 模板的强度、刚度及整个稳定性均能满足施工要求, 无变形、跑模及漏浆现象。混凝土表面平整, 无蜂窝、麻面, 没有温度裂缝,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方案的实施是成功的。
采用转换层的支模方法, 充分挖掘了下层钢筋混凝土楼面的潜力, 加上混凝土的浇筑采用了2次浇筑的方案, 从而大大降低了支模的工料耗用量, 节约了资金, 加快了进度, 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物的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本文根据工程实例, 对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模板,高层结构转换,混凝土
参考文献
[1]蒋冬荣.高层建筑框剪结构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建材, 2009, (01) .
浅谈高层建筑框剪结构设计 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剪,结构
一、前言
如今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重点, 近年来高层建筑框剪结构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发关注, 有关于高层建筑框剪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还需进一步探讨, 进一步进行建筑结构优化。
二、框剪结构优化设计解析
1.传统的结构设计的必要性
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一个很大的局限在于所按照要求得到的截面并非是最佳截面, 而且建设完成后的工程结构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质量大、造价高等, 这与其设计过程密不可分。一般而言, 传统的结构设计遵循以下程序:参照——估计——分析——验算——调整。也就是所使用的设计方案是在已有工程设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之后, 在从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等多个方面采用力学分析的方式对其进行安全校核, 如果验算结构不满足要求就要进行设计调整。然而该验算时所假定的计算模型难以保证合理, 最后得到一组截面,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假定的误差程度, 再者, 设计时迫于时间及结构计算的复杂性往往决定了调整的次数是有限的, 因而设计出的最终产品难以保证是最优的。而结构的优化设计虽然与传统的结构设计有一样的设计过程, 但产品的良好性能、产品所具备的的高安全性以及高经济性是其设计的主要目的。并且产品的高经济性与高安全性是从结构的体积最小、质量最轻以及产品造价最低等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的。而且, 结构优化设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设计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按照数学规划的方式对其解决, 然后再利用计算机, 对众多方案进行比较, 并从中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这是传统设计过程所不能比拟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以其良好的受力性和适用性在现代高层建筑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现阶段,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高层建筑物的数量只增不减, 面对这种情况,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合理选择以及优化对降低造价、提高建筑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中, 对高层建筑的结构选型、合理布置等的相关规定尚未完善, 存在一些不足, 这就为高层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充足的设计理由。
2. 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
首先, 为了有效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可以将剪力墙设计成四周有梁柱的并且带有边框的墙。主要是因为, 边框墙可以使斜裂缝向相邻墙面扩展的现象得以避免, 而且当墙板遭到破坏后, 还看将其作为承重构件, 起到承重的作用。除此之外, 设计的边框还能够对因墙身通裂对边框梁柱而产生的附加剪力起到承载的作用。
其次, 对每肢墙的高宽比进行合理的控制。双肢墙或多肢墙的设计, 可以使出现在结构竖缝和洞口连梁处的裂缝和屈服部位得到有效的控制, 同时还能够降低其刚度, 从而避免剪切破坏或者是底部墙体过早屈服现象的发生。
最后, 剪力墙的刚性连梁, 其跨高比一般为1。当连梁的跨高比为5时, 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 并且连梁两端相对竖向位移的延性系数都高于8, 滞回曲线的饱满度也比较高;当跨高比降至1时, 延性系数则也会随之降低, 达到3, 并且滞回曲线远远偏离饱满度, 最终导致弯剪遭到破坏。因此, 需要对其组成和构造进行相应的改进。即在梁高的一半位置处留一水平通缝, 并在缝的上、下两侧各埋置一个开有椭圆形螺栓的钢板, 最后用高强螺栓将两个钢板连结在一起, 从而使连梁具有一定的“刚性”功能。如果在大震的作用下, 导致两钢板有相对滑动现象的发生, 此时就会使刚性桥梁工作时跨高比由1变为2, 并且延性系数提高了3倍多。
3. 高层框剪结构设计技术
在现阶段的高层建筑中, 其结构设计大多采用高层框剪结构。该结构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框架结构以及剪力墙结构。高层框剪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主要是因为该种结构不仅具有较强的抗侧力刚度, 还能为建筑的使用提供一个更大的平面空间。但是在对该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会导致结构方案存在缺陷, 致使浪费现象严重。因此, 在设计中应该对框剪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引起高度的重视。高层框架结构主要是由梁柱线性杆件组成的。剪力墙和竖向悬臂弯曲结构相似, 并且呈弯曲变形。在剪力墙结构中, 所有抗侧力构件具有的抗弯曲刚度较大, 并且侧移变形相同, 其中水平力按其等效刚度EI比例进行分配。
4. 高层建筑框剪结构的设计优化
框剪结构在设计中, 经常会出现结构不规则的情况此时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结构模型进行调整直至符合要求。在调整过程中, 首先对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调整的方式与建筑要求不相符, 而取消该种调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设计人员将对剪力墙结构布置的调整转变为对连梁和局部墙厚的微调。由此可见,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对解决整体模型的计算调整工作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以该工程为例, 只对某一部分连梁的进行放大, 这样只是使整个结构的应力分配和传递以及结构的规则性得到了改变, 但是极易造成第一调整后不良结果的产生。因此, 在对高层建筑框剪结构的设计优化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即首先要找出最大位移出现的节点, 在该节点附近对整个结构的规则性做整体性的判断。然而第二次调整的失败让我们意识到对薄弱节点的局部进行调整, 只不过是重复第一次调整的错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应该对其整体进行考虑, 从墙肢厚度到连梁刚度以对称性的方式地对其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对连梁和与墙连接的框架梁对整体结构的受力协调作用引起高度的关注。这样才能够使墙肢应力分配的不均匀性得到改善, 达到良好的调整效果。总之, 框剪结构在结合两种不同结构优势的基础上, 有效避免了各自的缺陷, 为复杂系数越来越高的商业高层建筑提供了结构设计上的可行性, 从而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上所述, 结构设计应该从整体方面对结构布置进行调整, 从而更好的完成该类结构设计的相关计算工作。只有在建筑要求极为严苛, 并且是不得已而进行的情况下, 才可对工程设计进行局部微调。在建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对结构的整体布置不断进行优化, 使其达到更完美、更规则的调整效果。
5.剪力墙布置的注意事项
一方面, 剪力墙最好是沿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进行布置, 处于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应分别相互连接, 同时为了保证剪力墙具有良好的空间工作性能, 在连接时应应尽量拉通、对直;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使其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能, 应保证两个方向侧向刚度以及自振周期各自相相近。剪力墙平面布置应尽可能做到规则, 避免过大的扭转效应。
一方面, 纵、横向剪力墙最好按照L形、T形和匚形等组成形式进行组合, 从而使纵墙作为横墙的一个翼缘, 以达到提高刚度、承载力以及抗扭能力等方面的目的。
另一方面, 剪力墙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及承载力, 为了能够使剪力墙的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并且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 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密, 应尽量减轻结构自重, 并且增大结构的可利用空间;若侧向刚度过大, 不仅会增加自身的重量, 还会减弱抗震能力。
此外, 错洞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都是属于不规则开洞的剪力墙, 不仅有着较为复杂的应力分布和构造, 而且在常规计算中无法准确获取其实际应力。因此, 宜避免使用错洞墙和叠合错洞墙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