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用户(共10篇)
移动网络用户 篇1
摘要: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中,点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系统容量,但是机载、车载用户在不同波束间移动时会面临越区切换的问题。为实现对用户移动性的管理,结合Ka宽带卫星通信网络特点,借鉴地面网络的移动IP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该机制采用双向隧道封装技术,实现移动用户在不同波束之间、信关站之间移动时IP业务的高效传输。基于OPNET建模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机制能够保证用户移动过程中IP业务传输不中断,解决了卫星多波束网络中用户移动性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Ka卫星,宽带卫星网络,移动性,移动IP
0 引言
用户需求推动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Ka卫星通信系统成为未来宽带卫星通信发展的方向。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丰富的频率资源,并能够通过点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1]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满足支持大容量用户通信的需求,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支持的终端更小、组网更加灵活[1],可广泛地应用于偏远地区的宽带Internet接入、机载、船载和车载等领域,保证用户能够享受到与地面线路类似的通信体验。
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由于采用了点波束技术,机载、车载等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由于用户移动性带来的越区切换问题。为保证IP业务在用户移动过程中不中断,本文结合地面网络的移动IP技术,通过在全网部署统一的家乡代理,各信关站波束内部署外地代理,移动用户在外地代理和家乡代理之间采用双向隧道技术,既解决了用户移动性管理问题,又不会额外占用卫星信道带宽,保证了移动用户IP业务的高效传输。
1 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组成
未来网络将是基于全IP的[2]。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只有利用成熟的IP技术构建宽带卫星IP网络,与地面Internet无缝对接[2],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与地面网络类似的话音、网页浏览和视频通信等服务。
为克服卫星网络长延时、高误码等导致的IP业务应用传输效率下降的问题,合理、高效使用卫星网络资源,通常采用TCP加速[3]、HTTP加速[4]、IP数据压缩[5]和Qo S等技术对IP业务进行卫星增强处理。远端站由于体积受限,通常在卫星终端集成IP业务处理模块实现IP业务增强处理;信关站由于要处理来自大量远端站的业务则通常部署专用的IP业务处理设备实现这一功能。
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6,7,8]如图1所示。远端站的卫星终端主要由IP业务处理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组成。信关站主要由调制解调器、网络管理中心(部署在主用信关站)、IP业务处理设备和与地面网络互连的路由器组成。
远端站的卫星终端在开机入网时,可获得一个全网唯一的IP地址。用户的业务经卫星发送到信关站后,在信关站通过路由方式实现与卫星网其他用户通信,或通过NAT方式访问互联网。当移动用户在不同波束之间或不同信关站之间移动时,需要设计移动性管理机制,以保证用户业务通信的不中断。
2 现有IP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现有IP网络实现用户移动性管理的关键技术是移动IP技术(MIP)。它能保证移动节点跨IP网络移动和漫游时,用户无需修改IP地址便可享用原网络中一切服务。移动IP主要分为MIPv4和MIPv6,2种技术原理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实现上有所差别,MIPv6更多依赖于IPv6本身的协议机制。而目前卫星网络中IPv4广泛使用。因此,本文主要以MIPv4为例对移动IP技术进行说明。
用户的移动性管理涉及的网络实体主要包括:移动节点、家乡代理、外地代理和通信节点[9,10,11]。具体过程为:
①移动节点移动到新的接入点后,从外地代理的广播消息中获得转交地址。
②移动节点通过移动IP的信令消息向家乡代理注册转交地址,同时请求外地代理为其提供服务。
③此后家乡代理接收到发给移动节点的数据包后,根据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对数据包进行封装,通过隧道将数据包发往转交地址。在转交地址节点解封装将原始数据包送给移动节点。
④由移动节点发出的数据包可直接经外地代理在IP网络中路由到达目的节点。
由此可见,MIPv4可以解决移动节点在IP网络的移动性问题。但是,由移动节点发出的数据包却被直接路由到了通信对端,而由通信对端送给移动节点的数据包需要通过隧道送到移动节点,存在典型的“三角路由”问题,并且移动IPv4还具有更新时延大,切换性能低等问题。
3 适用于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3.1 适用于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的设计
为有效应对卫星链路长延时,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需要对IP业务进行卫星增强处理,通常需要对用户数据进行缓存。如果用户的移动性管理采用MIPv4技术时,移动节点发出的数据包经外地代理被直接路由到了通信对端。当移动节点在不同波束和不同信关站之间移动过程中,外地代理一直在变化。相应的,外地代理缓存的数据包会丢失。因此,采用MIPv4技术无法满足卫星通信的需求。
本文结合Ka宽带卫星通信网络特点,借鉴地面网络的移动IP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该机制中卫星网络所有卫星移动用户使用一个统一的家乡代理,每个波束内使用一个外地代理,外地代理和家乡代理都可以集成在IP业务处理设备中实现,如图2所示。
外地代理可从网管中心获得本网内唯一的家乡代理的IP地址等信息,网管中心根据移动节点的实时位置信息通知家乡代理用户当前所在的外地代理的IP地址等信息,保证家乡代理和外地代理之间通信正常。
移动用户开通后,首先向网管中心注册当前的位置信息。网管中心将这一信息通知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理。
用户在移动过程中基于当前位置进行检测,在检测到可能发生切换时向网管中心发送切换请求。网管中心做出切换决策,通知移动节点家乡代理当前移动用户所在外地代理的IP地址等相关信息,移动节点家乡代理后续发往移动用户的数据包,都先发送到新的外地代理。网管中心把切换后波束的物理层与逻辑资源详细信息发送给移动用户。移动用户在新的波束重新调整发射和接收载波进行通信。
移动用户发送的业务数据首先发送到本波束内的外地代理,外地代理采用隧道封装技术将业务数据发送给家乡代理,家乡代理解封装后将业务数据发往通信对端;对于发往移动用户的业务数据,首先被路由到家乡代理,家乡代理采用隧道封装技术将业务数据发送给外地代理,外地代理解封装后直接将业务发往移动用户。
3.2 数据通信流程
用户在移动过程中,业务数据的通信流程都相同,涉及移动节点(包括用户、IP业务处理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信关站的调制解调器、外地代理和家乡代理。下面以移动用户初始位于信关站1所在的波束为例,对移动用户的数据通信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3.2.1 移动用户发往目的用户的数据流程
移动卫星终端接收到本地的IP业务数据后进行Qo S调度和TCP加速等处理后发送给本地调制单元,调制单元调制、编码后数据通过卫星发送到信关站1。
经信关站1的调制解调设备将数据解码、解调后,发送给本波束的外地代理,外地代理的IP业务处理设备检测到业务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移动网段的IP地址,则将数据进行IP隧道封装,封装IP头的源地址为外地代理IP业务处理设备,目的IP地址为家乡代理IP业务处理设备,然后将数据发送路由器。
路由器将数据转发给家乡代理进行解封装和IP业务增强处理等,然后将数据转发到互联网的最终目的用户。
3.2.2 目的用户发往移动用户的数据流程
对于发往移动用户的数据,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将目的网段为移动用户标识网段的数据转发给家乡代理。家乡代理对数据进行IP增强处理后,按照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查找当前用户所在波束。将数据进行IP隧道封装,封装IP头的源地址为家乡代理IP业务处理设备,目的IP地址为当前用户所在波束的外地代理IP业务处理设备,发送路由器。
路由器将数据发送给当前用户所在波束的外地代理。外地代理进行数据解封装后,发往本波束的调制设备,经编码、调制后通过卫星发往移动用户卫星终端。
移动用户卫星终端进行数据解调、解码及IP增强处理后将数据转发给最终的用户终端。
4 仿真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利用OPNET仿真软件按照图2搭建了仿真环境。仿真环境中,卫星网络采用移动性管理机制,移动用户的业务类型为IP话音业务,业务在110 s时开始通信,在150 s时用户发生波束切换。用户在移动过程中IP话音业务的通信情况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用户发生切换时,由于底层物理链路的终端,IP业务在150 s时会产生一定的丢包,机传输速率下降。但是,切换完成后IP业务能很快恢复到原有速率传输。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移动性管理机制能够保证用户在卫星网络中移动时IP业务不中断,有效解决了多波束宽带卫星IP网络中用户的移动性问题。
5 结束语
移动性管理是多波束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设计的移动性管理机制具有实现简单、高效的特点,整个网络采用统一的家乡代理管理移动用户,在实现用户移动性的同时能够保证移动用户的IP数据业务缓存的数据不会丢失,保证了卫星网络中业务的高效传输。同时,由于移动用户经过隧道封装业务数据都是在地面设备转发、传输,不会额外占用卫星信道带宽资源,卫星信道利用率高。
参考文献
[1]沈永言.Ka宽带卫星通信——我国应急通信发展的新方向[J].卫星应用,2014(10):46-49.
[2]毛腾跃,徐正全,朱容波.下一代卫星网络发展研究[J].电信科学,2012(6):109-112.
[3]王健,王海涛.卫星通信网中TCP加速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11):3 148-3 152.
[4]何辞,张亚生,彭华.一种适用于卫星网络的HTTP加速技术[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3,39(5):15-17.
[5]张亚生,周红彬,李少宾.卫星IP网络包头压缩技术分析[J].无线电工程,2010,40(10):62-64.
[6]陈振国,杨鸿文,郭文彬.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7]郅琦.基于DVB-RCS的VSAT宽带卫星通信技术与应用[J].电子科技,2011,24(10):132-137.
[8]王燕.利用宽带卫星网接入因特网[J].电信快报,2003(1):36-38.
[9]周旭,丁岩军.MIPv4与MIPv6技术的比较[J].移动通信,2006(2):15-17.
[10]李萍.浅析移动IP节点技术[J].信息通信,2012,5(121):85.
[11]徐华中,郑诚.移动IP隧道技术实现的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4):258-259.
移动网络用户 篇2
调研说明:
1、监测方法:通过基调网络在全国部署的移动监测节点,对三大运营商2G、2.5G、3G用户访问5大行业网站的性能进行监测。平均4小时频率,测试周期1周,总计采集样本量31600个。
2、IP测试点数量:移动运营商3个IP测试点(2G/2.5G/3G),联通运营商1个IP测试点(3G),电信运营商2个IP测试点(2G/3G)。
3、调研维度:从用户的访问成功率(可用性)和访问反应时间(性能)两方面进行评估。
4、网站类型:涉及门户、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网盘、旅游交通网站5大行业网站。
门户:新浪、搜狐、网易、腾讯
搜索引擎:百度、有道、必应
应用商店:豌豆荚、应用汇
网盘:华为网盘、金山快盘、腾讯微云、百度网盘、360网盘
交通旅游网站:携程、艺龙、海航、南航
5、测试浏览器:标准WAP浏览器。
一、不同制式访问性能比较:3G推动移动互联快速发展,各类型网站加速布局,搜索引擎和旅游交通网站表现抢眼。
访问成功率:2G和3G访问各行业网站的成功率都比较高的,尤其是访问应用商店、搜索引擎和旅游交通类网站,2.5G访问成功率相对偏低。
2G访问各类型网站的平均成功率最高达到99.9%,3G其次,2.5G成功率偏低,仅有97.6%。
2G和3G访问搜索引擎、应用商店和旅游交通网的成功率都比较高,2.5G访问搜索引擎成功率偏低,与2G和3G条件下访问大相径庭。
访问反应时间:无论2G用户还是3G用户,访问搜索引擎和门户网均保持领先,应用商店和网盘的反应始终较慢。
搜索引擎表现出了“引擎”的速度,在2G、2.5G、3G用户的访问反应时间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网站。
对比不同制式访问的基准值,2G和2.5G用户访问网站时远远落后于3G用户,这虽然是个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从监测得出的2G用户访问反应时间平均16.7秒和2.5G用户访问平均13.8秒的数据足以让人咂舌。尤其网盘和应用商店两类网站的访问性能令人担忧。
二、各行业网站访问性能比较:老牌门户“网易”开始在访问反应时间上掉队;热门应用服务“网盘”的访问反应时间上,“金山”和“360”表现不足。
行业性能分析:
门户:从2G到3G,腾讯、搜狐、新浪无论在访问成功率和反应时间上,都与网易拉开了差距。
搜索引擎:百度始终领先,有道的3G访问体验逼近百度,但在2.5G用户的访问成功率上有待提升。
应用商店:豌豆荚和应用汇在访问成功率上始终差异不大,但豌豆荚的访问反应时间无论在2G还是3G条件下,均比应用汇快两倍。优质的用户体验也是豌豆荚占领绝对优势市场的关键。
网盘:各网盘在访问成功率上都表现不错,但从反应速度比较,金山快盘和360网盘差强人意。
交通旅游网站:航空公司近年抓紧提速在线预订业务,从访问性能看,用户体验不输于综合性的旅行预订网站。南航在反应速度上表现出色。
移动网络用户 篇3
在设计无线网络基站的位置、无线资源管理和网络规划等策略时, 选择有效实用的用户移动性模型是十分必要的[1]。在无线网络建模仿真过程中,移动模型也是众多仿真条件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2]。选择一个好的移动模型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现实中用户的运动,否则将无法正确分析整个无线网络系统性能。
无线网络用户的移动模型有很多,文献[3]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文中一共总结了17种移动模型,比较常用的移动模型有随机路径点模型和高斯-马尔科夫移动模型。其中随机路径点模型在文献[4,6]中有详细介绍,而文献[7,9]中介绍了高斯-马尔科夫移动模型。
无论是哪种移动模型,其实都是一种用户坐标的改变方式,可以将用户的移动分为三个要素:速度、方向和坐标。在一次实验中,由于速度、方向和用户的坐标是在不断改变的,因此,某一时刻用户瞬时移动速度、方向和坐标对分析实验结果没有太大的作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移动速度和用户移动方向的改变方式,而这些都与用户坐标的改变紧密联系。
在用户移动模型中,一般使用离散的折线运动来模拟现实中用户的不规则运动。每一条折线的光滑程度取决于所选取的时间间隔,选取的时间间隔越小,用户移动的轨迹才会越光滑。选取一个合适的时间间隔在仿真过程中也是十分必要的,选取的时间间隔越小,所得仿真结果越精确,但增大了仿真程序的运行时间。在误差允许的情况下,过小的时间间隔所带来的性价比太低。而过大的时间间隔则可能直接导致实验的不准确,甚至误导我们对系统性能的判断。比如,实际上用户在一分钟之内可能发生多次越界,这时候如果选取一分钟作为仿真实验的时间间隔,那么整个系统实际的越界次数比程序测得的越界次数多很多,造成误差太大。
在蜂窝网络系统中,用户的移动也对于整个蜂窝网络系统的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移动网络中,关于服务质量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掉线率和阻塞率,其中掉线更让用户无法忍受,当通话着的用户离开一个蜂窝小区时,他要么发生成功的切换,要么就发生掉线[10],因此过多的越界次数会导致更多的切换要求。在蜂窝小区的覆盖半径固定的条件下,随着用户移动速度的不断增加,用户在单位时间内从一个小区越界到另一个小区的概率就越大。而在用户移动速度固定的条件下,小区的覆盖半径越大,用户越界的概率也就越小。
目前的相关研究忽略了用户移动参数对越界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就用户的速度、用户移动方向的改变和小区的覆盖半径对用户的越界率的影响的大小作出讨论和分析,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分析,发现用户的移动速度和BS的信号覆盖范围是影响用户越界率的主要参数,而用户的移动方向的改变对越界率的影响相对较弱。
1 仿真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移动模型中用户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的改变和小区的覆盖半径对用户越界率的影响,对系统的建模仿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寻找不同移动模型中的共性,可以为上层的分析计算提供依据。
本文考虑包含N个信号覆盖范围相同的小区组成的一个无线网络,小区的覆盖范围用正六边形表示,每个正六边形中的实心圆点表示每个小区中的基站BS(Base Station)的位置。为了实现蜂窝系统的全覆盖,在实验中采用“越界反转”使用户始终处于系统中某一个BS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在研究BS的信号覆盖范围对越界率的影响时,如果BS的信号覆盖范围太大,将导致仿真实验中越界次数太小,这不利于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因此实验中BS的信号覆盖范围取值较小。需要申明的是,现实中BS的信号覆盖范围通常在1km以上。图1为仿真过程中一个包含25个BS的无线蜂窝网络系统的示意图,X轴和Y轴的单位都是m,每一个正六边形表示一个蜂窝网络小区(BS),其中BS的信号覆盖半径是50m。
在仿真实验中,用户在单位时间内移动一次,也表示用户进行了一次坐标的变换,不同的移动模型有不同变换规律,在这里称单位时间为用户移动的时间间隔。如果时间间隔太大的话,可能会造成实验的不准确,如果太小则会增加仿真实验的复杂度。在本次实验中采用一秒为用户移动的时间间隔,是比较合理的。
用户每移动一次,需要判断用户是否还在原来的BS中,如果当前的BS和用户上一个单位时间所在的BS不同,则表示用户发生了越界。
2 移动模型和实验
这里采用JAVA进行仿真程序的实现。初始化时,用户随机生成一个用户的初始坐标,其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均服从0-1000间的均匀分布,即使用户初始的坐标不在蜂窝网络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根据越界反转规则,当用户移动时,用户能回到系统中。用户每一秒移动一次并且进行越界的判断,实验收集每分钟的越界次数,每次实验进行100分钟。其中,用户每移动5分钟(用户移动了300次),则用户需要重新设定位置(重新设定与初始设定的方法相同)。重新设置用户位置的原因是减少用户初始位置对实验产生的影响,一个初始位置在两个BS之间的用户显然比初始位置在一个BS的中心位置的用户发生越界的概率更大。本文一共进行了6次实验,主要是为了比较不同情况下用户每分钟发生越界的次数的变化,从而探讨移动中各参数对用户越界的影响。
实验参考了两种用户移动模型,支持突发事件影响的移动性模型和简单移动模型。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这两种模型。
2.1 支持突发事件影响的移动性模型
支持突发事件影响的移动性模型[11]将用户的移动分成了X轴方向上的移动和Y轴方向上的移动。X轴和Y轴的移动速度分别为Vx和Vy,这两个分速度不仅仅表示了用户移动速度的大小,而且决定了用户移动的方向。其中:
式中Vavg为平均速度值;VX(n-1)和VY(n-1)定义用户上一时间的X轴方向的速度和Y轴方向上的速度;VX(n)和VY(n)表示当前时间用户移动的速度;ξ表示的是当前和上一时间的移动性之间的记忆关系,它是在0-1之间的数,ξ越大表示用户当前速度与上一时间的速度越相关,可以将ξ看成是用户移动方向改变的频繁程度,ξ越小那么方向改变的越频繁,而当ξ=1时,用户作直线运动。χ是一个均值为0,方差为1的非相关的正态高斯过程。
实验中分析的是用户移动的合速度而不是用户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的分速度,图2表示的是用户在Vavg=5、ξ=0.1时用户X轴方向上的速度和Y轴方向上的速度的合速度大小的概率密度函数直方图。图中速度为n时的概率表示的是用户移动的合速度落在n和n+1的概率。
在这个移动模型下需要用的实验参数如表1所示。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蜂窝小区的数量N始终为25。用25个小区和“越界反转”能够较为准确地表示整个蜂窝系统。
图3显示的是支持突发事件影响的移动模型下,用户移动速度为15m/s,BS的信号覆盖半径为50m,用记忆因子ξ=0.3时,小点上面的数字表示的是用户发生的是第几次越界,从这些越界中,也能成功的看到“越界反转”的效果,如发生第25次越界时,用户原来在第一列第四个BS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经过一次移动并且“越界反转”,用户移动到了最后一列的第三个BS的信号覆盖范围内。
在实验1中,当BS的信号覆盖半径为100m,记忆因子ξ=0.3时,用户的越界率随用户移动速度变化的曲线图如图4所示。其中横轴表示用户的平均移动速度(这里指X轴和Y轴上的平均速度,即Vavg),纵轴表示用户一分钟内的越界次数。
图中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分别表示的是用户100分钟之内越界次数的最大值,用户越界次数的平均值和用户越界次数的最小值。
实验2里用户的平均移动速度Vavg=15m/s,记忆因子ξ=0.3,用户的越界频率随BS信号覆盖半径变化的曲线如图5所示。其中横轴是BS信号覆盖半径,纵轴是用户的越界数量。
图6所示是用户的越界频率随记忆因子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图。其中横轴是记忆因子,纵轴是用户的越界数量。图6对应的实验3的条件为用户的平均移动速度Vavg=15m/s,BS的信号覆盖半径为100m。
表2是三次实验的实验参数,其中实验1对应图4,实验2对应图5,实验3对应图6。
2.2 简单移动模型
由于本论文只比较用户移动速度、BS的信号覆盖范围和用户移动方向的改变频率对用户越界率的影响。因此可以设置一种简单移动模型,设用户始终以V的速度移动,而每一单位时间内,用户移动的方向以概率α进行改变。初始的用户移动方向和重新改变的移动方向ϕ服从以下均匀分布:
而用户坐标的变化方式为:
x=x′+cosϕ·V (4)
y=y′+sinϕ·V (5)
其中x′是用户上一时间的横坐标,y′是用户上一时间的纵坐标,x和y是用户移动之后的坐标。
表3说明的是简单移动模型中需要用到的参数。
图7显示的是简单移动模型下,拥有25个BS的蜂窝网络系统,用户移动速度为15m/s,BS的信号覆盖半径为50m,用户移动方向改变的概率α=0.3时的一段移动轨迹。
从图7的这些数字中,也能成功的看到“越界反转”的效果,如发生第14次越界时,用户原来在第一列第一个BS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经过一次移动并且“越界反转”,用户移动到了最后一列的第五个BS的信号覆盖范围内。
图8所示的是实验4,当BS信号覆盖半径为100m,方向改变概率α=0.3时,用户的越界频率随着用户移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曲线图。其中横轴表示用户的移动速度,纵轴表示用户在一分钟之内的平均越界次数。
图9所示的是实验5,当用户的移动速度V=15m/s,方向改变概率α=0.3时,用户的越界频率随BS信号覆盖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的曲线图。其中横轴是BS信号覆盖半径,纵轴是用户平均每分钟的越界数量。
实验6的结果在图10中有所描述。
图10所显示的是当用户的移动速度V=15m/s,BS的信号覆盖半径为100m时,用户的越界频率随方向改变概率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图。其中横轴是BS信号覆盖半径,纵轴是用户平均每分钟的越界数量。
表4是三次实验的实验参数,其中实验4对应图8,实验5对应图9,实验6对应图10。
2.3 实验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移动模型下的实验——实验1和实验4、实验2和实验5以及实验3和实验6,得出的结果表明,即使用户移动的方式不同,用户移动的3个要素对越界率的影响是一样的。
从图4和图8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验1和实验4中,通过改变用户的移动的速度,我们发现高速移动的用户会导致更高的越界率,并且越界率与用户的移动速度基本成正比。
从图5和图9中可以看出,在实验2和实验5中,由于不断增大BS的信号覆盖半径,用户越界率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较大的衰减,之后趋于平缓。
而实验3和实验6的结果——图6和图10则告诉我们,用户移动方向的变化对越界率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基本可以忽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用户的移动速度的大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一个地方用户的生活习惯来确定用户的移动速度的范围,并且适当调整基站的信号发射功率来改变小区的信号覆盖半径,将用户的越界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求在为用户提供高效、稳定服务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基站数量,从而降低成本。
3 结 语
本文针对蜂窝网络中用户移动对用户越界率产生的影响展开了讨论。发现影响用户越界率的主要因素是用户的移动速度和蜂窝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而用户移动方向转变的快慢对其的影响不大。本文参考了张翼德等提出的支持突发事件影响的移动性模型,并且构建出了该种移动模型下用户速度、BS的信号覆盖范围和用户方向改变的频率对用户越界率的影响。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种与该移动模型完全不相关的简单移动模型,但是得出来的实验结果非常类似。这说明用户的移动速度和BS的信号覆盖范围对用户越界率的影响是有迹可循的。
然而本文并没有给出用户移动速度和BS信号覆盖范围与用户越界率之间关系的具体函数。通过在多种移动模型下进行大量准确的实验,结合数值分析中的方法,找出一个二元函数以求出用户相应的越界率,是可行的。这样不仅可以为无线网络仿真实验提供便利,更能为现实中蜂窝小区信号覆盖范围的选取提供参考和依据。
摘要:越界率是衡量无线蜂窝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考察用户移动模型中3个要素(速度、方向和蜂窝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对用户越界率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检测是分别在简单移动模型和支持突发事件影响的移动模型上进行多组实验所得的,分别画出了两种移动模型下用户最大速度、最小速度以及平均速度的变化、BS的信号覆盖范围和用户移动方向改变频率与用户越界率之间的曲线图。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移动模型下的实验数据,发现用户的越界率与用户的移动速度和BS的信号覆盖范围关系较大,而用户移动方向的改变频率对越界率的影响相对较弱。
关键词:越界率,蜂窝网络,用户移动,仿真
参考文献
[1]段炼,张浩亮,吴伟陵.基于优选速度和方向的无线网络用户移动性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25(4):26-30.
[2]康槿,陈彦辉.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模型[J].电子科技,2005,19(8):62-64.
[3]童超,牛建伟,龙翔,等.移动模型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9,36(10):5-10.
[4]Bai F,Helmy A.A survey of mobility modeling and analysis in wirelessAd Hoc networks[M].Book chapter in Wireless Ad Hoc and SensorNetwork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5]Bettstetter C.The node distribution of the random waypoint mobilitymodel for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Computing,2003,2(3):257-269.
[6]Bettstetter C,Hartenstein H,X Pérez-Costa.Stochastic properties ofthe random waypoint mobility model[J].Wireless Networks,2004,10(5):555-567.
[7]Ariyakhajorn J,Wannawilai P,Sathitwiriyawong C.A comparative stud-y of random waypoint and Gauss-Markov mobility models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NET[C]//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Bangkok,2006.
[8]张衡阳,许丹,刘云辉,等.一种平滑高斯马尔科夫传感器网络移动模型[J].软件学报,2008,19(7):1707-1715.
[9]Zhong Z,Luo D Y,Fan X P,et al.An adaptive localization approach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Gauss-Markov mobility model[J].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0,36(11):1557-1568.
[10]Wu J Q,Hu Z B,Yang J M,et al.The degradation of bandwidth inQoS scheme for 4G mobile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 andMobile Computing,WiCOM'07.Shanghai,2007.
移动终端带来用户新体验 篇4
针对这一问题,优酷悄然推出针对Android、Windows、Phone 7等主流手机以及Pad系统的全新站内播放器,结束了电脑用户与移动终端用户共用同一个网页视频播放器的时代。据了解,该站内播放器专为移动终端用户设计,其简洁方便的设计理念,颠覆了移动终端用户的网页视频观看体验。全新移动终端站内播放器针对触摸屏的特点,摒弃了原播放器在移动终端上难以操作的各种小按钮,使用了极简的控制条设计,以及方便用户观看视频的隐藏控制条设定——控制条只在点击后显示。此外,根据手机用户使用习惯设置了音量大小可通过上下划动屏幕控制,用户操控播放器音量更方便。
另外,结合移动终端用户的使用需求,全新移动终端站内播放器已全面屏蔽贴片广告的跳转链接,大量避免了用户由于误操作而产生的页面跳转,更对所有暂停广告进行了屏蔽。减轻移动终端用户流量负担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移动终端用户的网页视频观看体验。
全新移动终端站内播放器默认视频自动连播,方便用户长视频连续观看,无需再进行任何操作。视频结束页“分享”“评论”按钮也已替换成“全屏”按钮,仅显示了移动终端用户最常用的按钮。
浅谈移动用户体验设计 篇5
关键词:移动用户体验,移动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及科技的快速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作为新的媒介变得越来越普及, 并且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实体产品的功能需求转向了虚拟产品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去使用并依赖各种移动互联网产品。如今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中, 技术已不在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之间更多的是用户体验的竞争。而移动设备屏幕尺寸的局限性等诸多制约条件, 使得探索移动用户体验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用户体验的概念
移动用户体验是指用户使用低端功能机到高清平板电脑间的任意设备中, 与移动产品 (浏览器或App) 互动之前、之时及之后的认知和感受。在用户的期望中, 移动应用应该是准确, 友好和高效的, 然而, 移动设备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使用情景的多样性为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带来很多挑战。要设计出友好的, 高效的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就要全方位的考虑用户在多种使用情境场景下的认知和感受。
二、移动用户的特点
用户是所有设计的核心, 设计的目的就是达成用户的目标。因此, 理解用户的期望, 需要, 分析用户的特点, 使用情境, 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很好的了解用户的特点, 设计师才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展开有效的设计, 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下面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用户的特点分析。
1、随时随地——使用时间碎片化, 使用情境复杂化
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报告显示, 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遍布一天的24小时, 早上7点至10点、晚上9点至12点,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明显高于PC互联网。早上7点至10点可以认为是人们上班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 晚上9点至12点可以认为是人们睡前的时间。这些数据表明用户可能在一些复杂的视觉环境下或者一系列干扰条件下使用手机。
2、对移动产品的容忍度低
根据DCI (Dot Com Infoway) 2012年的统计, ios应用总数超过了585000个, Android和Windows Phone应用总数分别为450000个和82234个。
应用数量非常庞大, 同类型的应用种类很多。加上用户使用场景的复杂化, 移动设备的局限性等等, 都会导致用户对于应用不好的体验容忍度极低。应用中任何细微的问题都可能让用户放弃该产品而选择其他同类型的产品。这对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分心, 多任务, 缺乏专注性
移动用户通常在“做”一些其他事情的时候也在使用移动设备, 或者在使用移动设备时, 突然停下来去做其他事情, 过一段时间又返回继续。因此移动用户的注意力不是都放在使用移动设备上的, 经常处于多任务的状态, 缺乏专注性, 容易出现误操作。
4、社会化分享, 社交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社交网络, 人们通过社交网络获取资讯, 随时随地的社会化分享与朋友保持互动。
通过以上对移动用户特点的分析, 不难发现想要给用户提供良好的移动用户体验, 用户界面必须友好, 有包容性, 允许人们犯错误, 内容清晰, 操作简单高效。
三、移动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为了创建让移动用户愉悦的体验, 必须重新思考那些长期以来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桌面端设计准则, 根据移动用户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优先展示与其移动环境相关度高的核心功能
功能是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 实现目标的工具和特性。对于移动设备, 应该优先展示与其移动环境高度相关的核心功能。一个成功的产品, 首先要根据目标用户的心理目标明确产品的核心功能。不要试图在功能上做到面面俱到,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突出核心功能, 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功能。让产品特点明确。
2、降低信息噪音, 确保内容适用于移动环境
内容是指能为用户提供信息的, 以不同样式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用户深陷在信息过度的泥潭中, 让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取所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移动设备, 要考虑用户注意力较短, 屏幕尺寸较小等制约因素, 确保产品的内容能够适用于移动环境。
3、信息架构扁平化
信息架构是指将功能和内容组织成一种逻辑化的结构, 以帮助用户查找信息, 完成任务, 信息架构关注内容的结构, 用户访问内容的行为以及内容呈现给用户的形式。对于移动设备, 产品的导航应当尽可能的简洁, 明确, 层级不宜过深, 让用户导航至最重要的功能和内容时, 所需的点击次数应尽可能少。
4、降低用户输入的数量及难度
用户输入指的是用户输入数据的难度, 移动设备由于其使用方式, 使用环境的特殊性, 应尽量减少移动用户输入动作的数量, 尽量降低移动设备输入动作的难度, 避免双手操作。
5、具体考虑产品的移动情景
对于移动设备,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因此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用户在移动情景下的体验, 移动情景指的即是用户使用时的环境和状态, 也就是任何可以影响用户与设备进行交互的内容。这些情境持续而快速的变化, 设计师需要考虑多任务, 用户分心, 手势操作以及低电量, 流量控制等多种情况。设计师应根据产品的具体功能以及目标用户的特点分析产品可能的使用情景, 设计合理的交互方式比如说语音, 手势操作等等为用户在复杂的移动情景中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6、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可用性是“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 有用, 有效率, 满意的使用产品达到特定的目标”, 产品的可用性是全面衡量产品是否很好的满足了用户在使用情境中的目标的标准。好的设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让用户变得更有效率, 降低一切形式的干扰, 让用户顺畅的认知, 理解, 用最小的学习成本快速的完成任务。
7、带给用户信任感
Truste和Harris Interaction两家公司在2011年的研究表明, 隐私和安全是智能手机用户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在设计中应当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保护隐私的选择。
8、及时有效的反馈
反馈是指系统对用户完成操作后的提示信息, 产品设计时要考虑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反馈与交互, 设计师应当根据反馈的内容以及重要性用合理的方式简短而清晰的展示反馈信息, 在不打扰用户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为用户提供即时友好的反馈, 从而提升用户对产品的感知。
9、恰当的用户引导
任何产品, 任何一个交互过程的操作, 对于新手用户来说都有学习成本, 好的产品应该在用户首次进入应用时, 提供产品快速的介绍, 让用户快速的熟悉产品。在用户首次使用新的功能
户体验的设计原则, 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出良好的移动用户体验的产品。
>> (上接第162页)
参考文献
[1]Alan Cooper.交互设计精髓3[M].刘松涛, 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2-19.
四川移动宽带用户突破300万 篇6
2011年四川移动就开启家庭宽带服务。为进一步推动三网融合战略, 四川移动与四川广电推出集宽带上网、手机通话、高清收视于一体的产品服务———爱家套餐, 该套餐全方位满足了用户对于上网、收视、通话多种需求。目前爱家套餐用户增长迅猛, 成都“爱家”用户已突破百万。
目前四川移动正为宽带用户全力打造4K超高清影视平台, 今年上半年将提供服务。
浅谈移动用户界面设计 篇7
1 交互性
有人说, 移动设计, 交互性为王。一个应用是否能被广泛接受, 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交互性决定, 移动应用设计师和开发者开始重视交互效果, 大多数应用都开始考虑用户操作是否方便、导航是否清晰可靠、是否有满足需求的社交功能。
以往的互联网操作基本依靠鼠标的点击、悬停、滚动, 以及键盘的案件敲击来触发网络交互效果、完成操作。而到了今天, 移动应用设计, 大量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手势操作。所以, 一个应用界面应如何设计从而能方便适应手势控制成为移动界面设计的一个关键。另外, 应用程序随着时间、速率、弹性、图像和色彩的变换、滚动等种种设置, 在设计者的精心微调之下, 能带给用户多少惊奇和享受, 这种效果的呈现也是交互性设计的重点。
2 美观性
单从功能出发设计界面是难以抓住精髓的, 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要求我们重视美感, 美的界面设计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心理负荷下, 从而更适合日益发展的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挑战。由于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的关系密切, 所以用户使用软件时候的心理体验也是决定一个软件可用性的重要因素。美恰恰能给用户带来好的、积极的心理体验。美观的物品使人感觉良好, 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具创造性的思考, 从而更容易找到所面对问题的答案。
很多新技术体现的意义不仅是功能上的, 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一种满足当下人类诉求的流行体验。产品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满足人的真正需求而设计。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到来, 人类对产品的需求由简单的实用功能性的需求上升至情感需求的层次。因此, 产品设计不仅要从传统的关注于产品功能设计, 更要关注人们各层次的情感需求。
3 品牌性
美观的界面可以吸引顾客, 同时, 视觉效果象征着整个品牌代表的理念, 这些视觉元素在潜移默化中代表了一个品牌的价值观和文化, 这种品牌的延伸意味着品牌的增值, 企业通过品牌延伸策略, 可以获得价值更高的无形资产,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销售力。比如一个容易记忆且有很好寓意的logo, 像苹果手机本身的苹果, 它就表达了苹果公司的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比如安居客手机端应用是一个绿色的房子, 它就代表了公司的服务内容是为大家提供放心的房子。诸如此类, 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注重通过用户界面来表达和提升自己的品牌, 一个好的设计衍生出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移动用户界面设计虽然被赋予了那么多厚重的意义, 但是在体现形式上, 界面设计趋向于简洁轻快。
在颜色上, 很多人在设计时只定义一个主题色, 而不是多种颜色。比如卡塔尔公司航空应用的粉色主色调, 除了黑白灰之外, 全部采用粉色设计。随着i O S7的发布,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唯一主色调风格的设计, 会采用简单的色阶, 配套灰阶来展现信息层次, 但是绝不采用更多的颜色, 这种简介的的配色风格, 反倒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达效果, 也具有良好的视觉表现力。
另外, 在形式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移动界面采用扁平化。扁平化设计给人的感觉通常都很简洁, 即使它可以做的很复杂。简单、直接、友好的特性也使得它广受移动界面和时尚网站设计的青睐。扁平化设计你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使用简单特效, 或者无特效来创建的设计方案, 它不包含三维属性。这一设计趋势极力避免任何拟物化设计的元素, 诸如投影、斜面、浮雕、渐变等特效都不要在设计中使用。扁平化设计有其独特的观感, 它依赖于一个清晰的层次感, 这种设计有着鲜明的视觉效果, 它所使用的元素之间有清晰的层次和布局, 这使得用户能直观的了解每个元素的作用以及交互方式。如今从网页到手机应用无不在使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 尤其在手机上, 因为屏幕的限制, 使得这一风格在用户体验上更有优势, 更少的按钮和选项使得界面干净整齐, 使用起来格外简单。
从以上几个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移动用户界面设计与传统互联网网页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它不需要拥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元素, 主张用最简单的元素突出主题, 秉持了最简风格, 这得益于终端屏幕分辨率和用户人机互动习惯的变迁。一个好的U I设计不仅是让软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 还要让软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 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设计师喜欢它, 因为它能增加的设计空间和模拟材质纹理。用户喜欢它, 因为它风格简洁明了, 可以帮助用户引导正确使用其产品。
在之前的软件发展中, 界面设计工作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做界面设计的人也被贬义的称为“美工”。其实软件界面设计就像工业产品中的工业造型设计一样, 是产品的重要买点。一个友好美观的界面会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 拉近人与电脑的距离, 为商家创造卖点。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在, 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大小的限制以及大量信息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的展示产品内容成了越来越多公司在设计软件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颜丽.产品形态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赵玉航, 李世国.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功能可见性[J].包装工程, 2010.
构建移动用户行为分析模型 篇8
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 使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和个人习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们在公交车上或者在候车室、候机室等公共场合时, 均可看到“手机党”的存在, 由于智能手机比电脑携带方便, 可满足人们日常所需, 受到各阶层、各年龄人群的热烈追捧。随着移动网络业务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使用的用户也在成倍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电信业务在2013年10月完成总量为1183.5亿元;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16亿户, 占电话用户总数的81.9%;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17亿户, 其中3G上网用户比例高达到34.5%。对于移动营运商来说, 目前的移动业务市场已经是硝烟四起, 竞争十分激烈, 而竞争方向已由单纯的业务竞争, 转变成手机终端以及宽带手机上网和各种其他的数据业务的竞争。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营运商必须对从网络服务质量和数序业务分析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武装, 以此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而这一切的基础, 就是构建用户行为分析模型, 以此来清晰的掌握用户的所思所想, 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1 构建移动用户行为分析模型的意义
1.1 概述
为了更好的掌握移动用户信息, 了解用户需求, 因此构建移动用户行为分析模型。移动用户行为模型分析是以用户业务访问量的数据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统计, 进而掌握使用移动业务的规律, 将此规律作为依据, 制定相应的营销计划。以此来改进移动业务存在的不足, 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
1.2 用户行为分析模型的重要性
1) 面向市场, 有针对性的引导用户进行消费
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挖掘, 主要作用是为了对移动用户进行引导, 同时, 依靠市场部门与设备维护部门采集的用户数据和系统数据, 来对用户行为进行部署, 并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统计与分析, 当充分掌握用户的行为数据后, 即可解决大量网络宽带被少数用户占用的问题。其次, 将用户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区分, 对每个小用户群体的使用习惯和期望速率值进行统计, 根据统计值对各个群体针对性的限定速率, 推出针对性的移动业务组合以及资费方式, 让成本与收益以最佳的状态进行结合, 一方面让用户可以尽情体验, 另一方面使EAP得到最合理的控制。
2) 面向用户, 提高用户管理水平
对于潜在客户, 移动用户分析模型能够掌握用户需求, 进而在进行识别时更好的获取客户;而成熟期的客户, 利用移动用户行为分析模型来完善客户体验服务, 是客户群更加成熟;离网期客户, 移动用户分析模型可准确辨别出离网客户, 及时进行挽留, 争取重新赢回客户。由此可见, 移动用户分析模型对于移动业务营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面向建设, 促进网络建设
虽然, 移动业务在不断发展, 但仍然会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 例如建设规划不到位, 导致形成恶性循环。比如, 当用户因移动网络质量差而投诉时, 会出现加站, 这使本来状态不佳的网络出现新的网络干扰。这是因为加站会使3G网络、CDMA网络这种自干扰系统出现网络干扰, 这就使一加一非但不等于二, 甚至会小于一, 最终使问题逐步恶化。因此, 为了更好的建设移动网络, 应该以优化思路为指导, 使优化与建设相融合, 取其长、补己短, 让移动网络建设更加的完善。
2 移动用户行为分析模型具体内容
2.1 分析数据
主要的用户行为分析模型数据有以下几点内容:
1) 用户数据;
2) 用户访问记录;
3) 用户业务品牌数据;
4) 网络基础数据;
5) 网络性能数据。
以上数据分别记录着用户的基础信息;业务使用时间、时长;套餐使用类型;小区、基站、BSC、RNC、MSC、GGSN等网络资源数据;话务统计数据, 如网元的话务和流量等。
2.2 分析方法
用户的移动业务模型建模应用马尔可夫模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 对时间间隔点上的各类人员分布情况进行预测。而人员的变动趋势, 可以通过对历史人员的变动规律进行推测得出结果。具体详情如下:
1) 用户历史数据, 可用于推算转移率, 进而得出迁出转移率的转移矩阵;
2) 对初始时刻各类人员的分布状况进行统计;
3) 以所建立的马尔可夫模型作为依据, 对未来人员的供给情况进行预测。
2.3 分析内容
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聚类分析;
2) 消费习惯建模;
3) 用户投诉行为分析;
4) 整网的用户密度、用户分布突变及网络建设成熟度分析;数据业务分析。
具体作用如下:
1) 将用户按照消费习惯进行聚类, 掌握各类用户的消费习惯后, 便于工作人员针对其习惯进行业务推介;
2) 为了更好的掌握客户未来的消费行为, 以历史数序为依据建模, 更好的对工作人员开展业务进行指导;
3) 方便业务人员以及维护人员识别出业务盲区、网络信号盲区等;
4) 方便追踪热点区域与VIP客户、集团客户以及单用户行为, 便于统计分析用户人群的特点, 掌握用户群对于业务使用的满意度;
5) 通过流量分析报告, 对基站数量进行规划和部署, 以此来节省投资于设备与架设的成本, 同时, 利用移动业务流量监测, 掌握用户行为, 给优先级业务宽带提供保障。
2.4 分析结果
通过对用户行为模型分析, 可得出每个时间点的重点保障区域, 针对该区的业务类型, 合理的进行优化配置, 在不浪费网络资源的同时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的掌握单用户的业务与网络状况, 可建立列表对一段较长时期和用户较多的时间段, 所使用的业务统计值以及使用的业务品牌数据进行统计, 标注该时间段用户经常使用的业务与当前业务品牌是否匹配, 以便于业务人员更好的想用户推介最适合的业务品牌。
3 结语
当前, 移动业务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用户与业务策划者进行更好的沟通, 对用户需求有清晰的了解, 以便于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进而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升。因此, 应分析目前移动通讯网上的数据业务, 通过分析得出用户使用行为习惯, 为评估系统的负荷和业务的开展, 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蒙翔, 顾睿, 尚小文, 王刊良.移动即时通讯服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 2010 (05)
[2]皇甫大鹏, 陈平, 王兴建.基于一种改进的K-means算法的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S1)
[3]张美图, 姜艳晖.数据挖掘在移动通信市场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 2011 (Z1)
移动网络用户 篇9
本报讯 近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2.06亿,手机成为SNS网站用户数的重要来源之一,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正在成为用户的新宠。分析指出,人人网无线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针对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研发了多种人人无线客户端,覆盖了基于iPhone、Android和Java三个开发平台的多款手机,不同手机型号的用户可以轻松快捷地登陆人人网,实现与好友零距离地沟通交流。
伊顿获中航黎明飞机发动机数据中心UPS订单
本报讯 在中航黎明飞机发动机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中,伊顿凭借其产品的军品级可靠性、卓越的电气性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成功获得该项目的采购订单,为其提供伊顿旗下绿色、节能、高效的伊顿9395系列250KVA UPS 产品,以保证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
NEC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
本报讯 日前,NEC宣布作为加强其全球业务的举措之一,正式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NEC与拥有中国医疗信息化产品顶尖技术水平和业绩的重庆中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了包含医院基础信息管理、临床信息,电子病历等在内的面向中国高端医院的新一代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
SAP、思科、EMC和VMware联手加速云计算进程
本报讯 SAP公司日前宣布,针对需要过渡到下一代数据中心架构的客户,SAP在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的同时,在增强交付灵活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在虚拟化计算环境当中的相互协作,并利用集成的Vblock基础架构组合包,思科、EMC和VMware与SAP联手合作,共同进行了大范围的持续创新,旨在充分发掘普遍虚拟化能给客户带来的最大益处,推动“私有云计算”的加速发展。
思科积极推动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与创新应用
本报讯5月25日,在2010年“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思科宣布将与中国的医疗行业机构以及本土医疗信息系统专业化企业一起,共同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与应用创新,进一步确定了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方向。
ITAT教育工程十年培训250万人
本报讯 5月26日,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简称ITAT教育工程)启动十周年庆典大会在教育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ITAT教育工程作为教育部一项面向全国的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其宗旨在于大规模地培养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工程启动至今,在全国建立了近400家培训基地,培训规模达到250万人次。
土豆网推出“橙色盒子”自制剧计划
本报讯 近日,土豆网宣布推出“橙色盒子(Orange Box)”自制剧计划和“6号仓库”中国人才储备计划。土豆网将率先从单纯的视频内容平台供应商转型成为“平台提供商+内容出品方”的双重角色,正式拉开视频网站大举进军影视内容制作领域的序幕。
网宿科技全站加速(WSA)全国首发
本报讯5月25日,网宿科技宣布全面推出自主创新的网宿科技全站加速(网宿WSA-Whole Site Accelerator)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旨在满足含有动态内容的互联网网站对网络访问速度及稳定性、安全性等多样化的需求。它的推出彻底打破了以往行业内单项内容加速的局面,可以对网站进行整体加速与实时优化,明显提高了网站服务效果,并为客户构建极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大唐电信启动物联网核电行业应用
本报讯在以“信息技术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为主题的5•17世界电信日上,大唐电信旗下的西安大唐启动物联网核电行业应用实践,为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改善城市生活这一美好愿景开启了新的征程。据悉,大唐电信成功签订了辽宁红沿河及福建宁德两座核电站的无线通信系统建设项目,为核电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银河战舰火爆猫扑社交游戏逃离“农场”怪圈
本报讯近日,由娱乐互动门户猫扑网自主研发的首款科幻类社交游戏—银河战舰上线。 银河战舰是一款以广阔宇宙为背景,设定在外太空的社交类游戏,游戏能让用户与好友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飞船,在宇宙中探索未知的世界,结合了社交和角色扮演两项重要的社交游戏要素,日前成为猫扑网上最火的社交游戏。
安德鲁升级GeoLENs定位平台
机锋网:建立移动用户关系是关键 篇10
“我们的平台上目前已有超过6000款的Android应用程序。”机锋网副总裁徐威特告诉本刊记者。尽管Android市场持续升温, 但截至目前, 在中国市场上真正能从Android应用程序上获得规模盈利的个人开发者屈指可数。
找准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内较大的Android智能手机中文资源站, 机锋网目前拥有开发社区机锋实验室及用户交流论坛, 可为用户提供第一手的Android硬件、软件及技术信息。据悉, 其目前已拥有注册会员100多万人, 长期活跃用户达20万人。
“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新业务诞生, 但同时存在着软件超前、硬件相对落后的现象。”徐威特说, “我们最看好的还是在移动用户关系建立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专注于Android整体服务的开发者和开发商的基础上, 机锋网目前正在积极与众多厂商进行合作, 主要通过其Android Market平台, 提供在UI领域的设计经验。在徐威特看来, 作为一家内容分享和社区企业, 机锋网应该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要增强对用户的接触, 以了解其最真实的需求。
“我们提供整套服务, 为终端厂商、互联网厂商、运营商还有其他的开发者在Android市场上的发展提供帮助。”徐威特说。
内容分发平台仍是核心
在谈及商业模式时, 徐威特表示:“以机锋网为例, 目前真正愿意付费的Android手机用户还很少。”
可以说, 现在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盈利的问题, 徐威特坦言:“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 其次是有了盈利模式之后并不知道怎样真正实现盈利, 这都有待业界进行深入探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是否大家都适合基于广告模式盈利仍有待商榷, 但对厂商和平台提供者来说, 应该更加积极地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此外, 徐威特还表示, 作为运营商, 目前应该积极解决支付的问题, 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支付通道。“对厂商来说, 目前的支付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比如企业原本可以得到2元的利润, 却因为支付体系的问题, 最终往往只能得到1元左右。”徐威特坦言, “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目前一些移动应用的推广也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