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计算机网络

2024-10-20

移动计算机网络(共12篇)

移动计算机网络 篇1

3 GP

P组织于2004年12月正式成立了LT E (Long Term Evolution) 研究项目。LTE的制定出发点是保证3GPP未来十年的竞争力, 从性能、功能、成本上得到全面提升。相对于3GPP R6, 其下行频谱效率将提高3~4倍, 上行2~3倍;峰值速率下行达到100Mbps, 上行50Mbps;网络结构简化为E-UTRAN (EvolvedUTRAN) 和AGW两级;协议栈大幅度简化。

LTE研究项目工作分为LTE SI (Study Item) 和WI (Work Item) 阶段。LTE SI目标符合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提出后很快得到了标准参与方的支持, 并成为标准最高优先级的工作, LTE相关提案占据了60%以上的比例, 这为LTE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目前, 3GPP组织的参与方非常广泛, 计划2 0 0 7年9月完成W I (Work Item) 。

L TE采用两层扁平网络结构, 其中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管理控制面限额协议, 如UE ID的分配、安全性、鉴权和漫游控制等;UPE (User Plane Entity) 管理用户面的协议, 如储存UE上下文、终止L E T_IDL E状态用户面、加密上下文等;3GPP Anchor管理2G/3G接入和LTE接入间的移动;SAE Anchor管理3GPP接入和非3 G P P接入 (如W L A N、W i M A X) 间的移动。M M E和UPE是否分离目前仍然没有确定, 这更多是一个实现上的问题。在E-U T R A N的结构中, N o d e B之间采用X 2接口, 在Node B和接入网关 (a GW) 之间采用S1接口, 目前关于X2、S1接口的传递的详细内容正在制定当中。

由于OFDM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具备许多能很好满足E-U T R A N下行需求的优点, 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技术, 在E-U T R A N下行中得到采用。受手机电池容量和成本的限制, 上行应尽可能采用PAPR比较低的调制技术, 以提高功放效率。E-U T R A N采用能够灵活实现动态频带分配的S C-FDMA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ing) , 与传统单载波技术不同的是, 不同用户占用互相正交的子载波, 用户之间不需要保护频带, 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

多天线技术可以用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比如多天线发送分集以及智能天线技术已经在实际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E-U T R A N的上下行都将采用多天线技术来提升系统性能。此外当发射天线超过2个的时候, 可以考虑CSD (PSD) 和正交空时编码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优化分集性能的目的。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空间复用的作用, 是把一个原来SINR较高的信道, 分成若干个SINR较低的信道。而在高SINR时, SINR的改善对频谱效率的改善越来越弱。

高性能的O F D M以及S C-F D M A、MIMO、HARQ、调度等数据面算法, 有助于获得高性能接收机灵敏度, 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能力, 能够自适应移动速度的变化, 在350km/h的移动速度下尽量减小性能损失。E-U T R A N的多业务支持以及简化了的物理信道结构, 要求RRM算法能够识别并满足不同Qo S的需要, 针对实时、流媒体、BE业务采取不同的准入、拥塞、调度方案。端到端时延是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 在整个信令和数据处理通道中尽量减少中转、交互和冗余。T D D双工方式在提高频谱效率、频谱灵活、降低系统和终端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是LTE产品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向。

无线通信市场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降低CAPEX和OPEX正成为运营商们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相对于W C D M A, L T E在带宽和频谱效率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并对平台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处理能力即从信令面和数据面的角度能够处理十倍于WCDMA平台的容量;Multi-RAT Support即多种制式共存;平滑演进即前后向兼容能力;节能能够降低运营成本, 而且可以延长平均无故障时间, 降低散热需求, 从而减小设备尺寸。Site friendliness的含义是平台能够适应不同的站点条件, 包括有无机房、是否与现有系统共天馈、室内覆盖一般无法提供MIMO技术所需要的多天线等。

在将来部署E-UTRAN时, 运营商可能面临着多个网络 (GSM、WCDMA、HSPA和LTE) 同时运营的情况。另外即使是同一种制式, 也可能有多个载波。那么, 用户服务如何在多种制式、多载波之间分布?WCDM A业务分层重点在接入态和连接态, 它的主要问题是对目标网络及频点和本网络有较严格的同覆盖要求。这容易导致呼叫失败、掉话等用户比较敏感的问题;而LTE可以在空闲态业务分层技术方面寻找方案, 网络侧广播采用当前系统可用资源和使用规则, 终端根据其能力和使用规则进行接入网络。网络自组织包括自动配置和自动优化, 在W C D M A、H S D P A网络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工程师在进行着简单的参数配置, 网络优化则需要进行大量路测, 不仅提高了技术门槛, 效率比较低, 而且拖延了上市时间。自组织首先从O M C的角度定义新的功能实体, 提供一套自动配置流程, 使得系统启动、重新配置、重要告警恢复、掉电重启时, 能够完成注册、参数获取、配置;其次从传输、RRM、网规角度提出需要配置的参数及配置方式;最后需要更新OMC工具。

LTE项目是近两年来3GPP框架内为了应对Wi MAX等通信技术的挑战于2005年年底紧急启动的规模庞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作为3G向后的演进, LTE得到了各大通信企业、高校和通信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它采用O F D M和M I M O作为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 大大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数据传输能力方面, 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 同时, 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 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与3G甚至HSPA相比, LTE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等方面都更具技术优势。

3 G技术实现了移动通信梦想, 如今人

们已经提出B3G, 即3G之后的移动通信网络, 定位在2020年实用, 当前正处在概念形成和技术评估阶段, 各方力量正积极参与相关研究, 共同塑造移动通信的未来。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日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3G用户持续增长, 传统的384k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 所以, 向具有更高数据传输速率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演进是发展的必然。WCDMA-HSPA-LTE的发展便是3GPP框架内一个具有渐进性、延续性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3GPP,LTE,WCDMA

移动计算机网络 篇2

移动网络优化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国际市场得到极大的开发,我国的通信工程项目正处发展海外市场的关键时期。

但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十分巨大的考验,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从中获取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带动通信工程项目企业发展壮大。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难题,简要阐述了通信工程项目所具备的特点,并针对通信工程中项目管理与项目建设之间的矛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通信工程 网络优化 建设与管理 解决方案

引言: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通信技术也不断向前发展,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给通信工程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通信工程扩展海外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国内通信行业之间的竞争,仅就国际化竞争而言,我国通信项目工程若想参与至国际化竞争中,妥善合理解决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问题是关键所在。

由于通信工程自身的特点,导致具备其不可移动的缺陷,使得施工人员在对该产品进行转移或者安装时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与变动性,因此我们很难保证通信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一、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分析

仅从通信工程项目中考虑,其施工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存在较大的流动性。

如前所述,通信工程本身便是一类产品,具备不可移动的特点,而相关工作人员对一个站点的施工完成后需转移至另一个站点进行施工时,该产品必须转移,转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些微的变动,而这些变动对整体的工程施工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2、通信工程项目施工存在一次性的特点。

经由通信工程施工产生的不同类型产品的种类具备多样性和单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通信工程施工无法按照一个模式对产品进行批量生产,而且每个施工环节必须保证一步到位,否则就得重新开始,这在无形中大幅度提升了施工过程的整体难度;3、不同于常规条件下的建设施工,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作业条件更加艰苦,而且外界条件的变动对施工会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均衡生产无法正常进行;4、通信工程施工存在范围广、节点多、繁杂的协作关系。

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同时涉及好几个专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多个工种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而且需要与外界的多个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若是因为施工过程中的协调问题影响到最后的施工质量和作业进度就得不偿失了。

二、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对策

1、通信工程施工前策划阶段的质量需严格把控,将施工中质量控制重点放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中,并且将策划阶段要求的质量控制严格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

这就要求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审查和图纸质量,对工程项目施工地点的技术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有充分的调查分析,按照规范编制项目组织设计、工程施工预算案等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万全的准备,对项目技术要求和用户要求在施工前应有明确的质量安全和环境技术交底。

2、重点控制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除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之外,质量控制的重点还应放在对工序质量的有效控制上,按照操作规范做到工序之间进行交接时有规范的审查过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有应对策略,施工项目有完整的`可操作的方案支持,施工图纸的审查结果记录在案,对质量的处理过程有复查等,切实抓住通信工程施工存在共性问题,严格把握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做到环环紧扣,严格做好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三、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法

1、优化网络设计图。

在我国通信工程项目的实际条件下,前期规划是十分重要的,而前期规划中网络图表的绘制是更加重要的一类方式,通常情况下,这类网络图表所表示出来的工程进度计划的代号是双代号,双代号的网络图在实际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工程的不同须有不同的路线与之匹配,而网络图中双代号的图表绘制十分复杂,需要严格按照其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如果忽略其中的某项原则,图表就算绘制出来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

2、工程进度时间的优化方法。

对工程进度时间进行优化的前提是具备完成项目建设的人力和物力,在具备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工期最短的施工路线。

具体来说,就是对时差的高效利用,对一些不关键时间段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适当的抽调,最大化关键时段的人力物力,让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达到最高。

合理利用通信工程的高时效性的特点,计算出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网络时间参数,找到最佳建设路线,对偏差进行分析和掌握,进而缩短工期找到最佳工艺要求。

结语:总而言之,我国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企业若想在全球化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网络技术优化势在必行,而优化方向主要在两方面,即通信过程中对信号进行加密处理以及信息的高效传输过程。

特别地,运用时新的网络计划技术对项目施工进度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更加直接方便的对网络计划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参 考 文 献

[1]穆明英. 浅谈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法,《今日科苑》,2009年02期.

[2]芮凤阁. 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移动计算的明天 篇3

ARM风头正劲

i美股的研报《移动处理器“小巨人”ARM》披露,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4.7亿部,ARM架构芯片占90%,功能手机出货6.6亿部,ARM架构芯片占95%,硬盘和固态驱动器出货7亿,ARM占90%,数码相机1.5亿台,ARM占80%,打印机1亿部,ARM占65%份额,数字电视和机顶盒4亿台,ARM占40%份额,另外还包括网关路由器、智能卡等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资本市场也反应了ARM架构芯片的辉煌。今年4月,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特尔一直希望拥有一个值得真正尊敬的对手,而高通正是这种对手。高通是ARM架构芯片的大户。令欧德宁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发表此番言论半年后,资本市场就把高通推到了与英特尔比肩而立的位置上。

11月8日,高通发布的201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预测数据超过分析师预期,其股票价格迅速上涨至62.24美元,市值约为1060亿美元,首次超过英特尔的1050亿美元。随后的几个交易日,高通一直坐稳在第一位置。

而两年前,高通市值只有英特尔的一半,但通过让骁龙(Snapdragon)芯片进入到更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中,高通实现了在移动芯片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在资本市场上首次超越了英特尔。最近1年来,高通股价上涨了近10%,英特尔则下跌近20%。

顺应移动大势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11年全球移动用户数达到57.871亿,比2010年增长了10.13%,占全球人口总数的87%。2012年,全球移动用户数达到62.63亿。与移动用户匹配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都呈爆炸式增长状态。从浏览、购物到更为先进的自然语音识别,所有一切与无线网络接轨的应用都在刺激数据业务海量增长。

ARM首席商务官麦克·英格利斯表示:“随着这种数字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我们看到我们整个网络世界所产生的数据量在大大地提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物联网,以及越来越多的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连接设备,使得越来越多的数据产生。”

而移动计算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云服务与网络互联的基础架构。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成长,加上针对终端用户所推出的内容服务,消费量猛增。预计2020年数据消费量将达到120艾字节(EB),是现今的8倍以上,如果企业继续沿用现有技术,将对网络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带来极大负荷。

为了顺应移动大势,ARM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64位ARMv8架构Cortex-A50处理器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ARM在高性能与低功耗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Cortex-A57是ARM最为先进,性能最高的应用处理器,在同等功耗下,性能相当于目前最高性能手机的三倍;而Cortex-A53不仅是功耗效率最高的ARM应用处理器,还是全球最小的64位处理器,它提供了等同于目前最高性能手机的处理器性能,但功耗仅须1/4,在注重功耗的产品更为适合。

而ARM独特的商业模式构建起庞大的ARM架构帝国。ARM通过出售芯片技术授权,建立起新型的微处理器设计、生产和销售商业模式。ARM将其技术授权给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半导体、软件和OEM厂商,每个厂商得到一套独一无二的ARM相关技术及服务。利用这种合伙关系,ARM很快成为许多全球性RISC(精简指令集)标准的领导企业。ARM 是微处理器的标准制定者,其设计的处理器是许多数码产品的核心,通过向合作伙伴授权微处理器设计方案(IP),合作伙伴再在ARM的基础上集成自己的技术并推出各式芯片,而ARM获得授权费和版税。

目前,在ARM架构旗帜下,聚集着如高通、博通、德州仪器、联发科等一干制造商,一家家都各抱地势。而最新获得Cortex-A50处理器授权的公开合作伙伴包括:AMD、博通、Calxeda、海思半导体,三星及意法半导体。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特立独行的芯片制造商AMD也加盟ARM阵营,更彰显ARM的亲和力。近日,AMD公司宣布,除了原来的x86架构处理器之外,公司还将开始设计面对多个市场的ARM架构处理器,首先供应的将是云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首批ARM架构处理器将于2014年发货。相比x86架构,ARM架构有更低的功耗,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

而AMD一贯是英特尔的死对头,AMD加入ARM生态系统以后,将使AMD成为业内唯一同时拥有x86和ARM架构产品的厂商,壮大了ARM阵营,对英特尔也是致命一击。

老大位置受挑战

老大虽很风光,但老大的日子也不是好过的,IT市场从来就是狼性竞争的狩猎场,ARM也会面临王冠落地的危机。

英特尔在绝地反击。面对ARM的强大攻势,英特尔也不是吃素的。其正在调整战略部署,大举进军移动领域,欲与ARM再见高低。

想当年,以PC芯片巨头称霸全球时,来自英国的ARM还是小儿科。英特尔与微软组成的Wintel联盟曾主导整个传统PC产业30多年的发展。但这几年,在全球移动大势面前,英特尔背负沉重的业绩包袱,居功自傲,虽有追赶移动浪潮的念头,也作过尝试,但浅尝辄止,生怕邯郸学步,丢掉PC芯片的优势,犹豫徘徊。而ARM尽占移动数据先机,频频出手,书写了移动芯片的辉煌,将英特尔甩到身后。

英特尔毕竟是头大象,大象转身虽说慢一点,可一旦转过身来,其能量和惯性又是十分惊人的。英特尔正发力智能手机、平板和超极本,争取3年后赶超ARM。而英特尔的优势也不可小觑,不仅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还有精良的制造技术,决心向移动转型。12月16日,在一个工业大会上,英特尔宣布它计划将22纳米技术工艺带入到即将问世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芯片里,目前最新设计的移动芯片都采用28/32纳米工艺,模具收缩计划将会带给英特尔一个很强大的竞争优势,至少在CPU这方面占了上风。

目前英特尔智能手机芯片只采用32纳米技术,在功耗上并无法与ARM抗衡。但当英特尔智能手机芯片达到22纳米以及14纳米的阶段后,英特尔将会对ARM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另有消息称,英特尔将收购全球视觉计算技术的行业领袖NVIDIA(英伟达),收购后,NVIDIA负责人黄仁勋或将主管英特尔的移动芯片业务,甚至可能出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7年之久的欧德宁,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其将于2013年5月提前退休。欧德宁这一言论,似乎更加增大了英特尔收购英伟达的可能性。

收购NVIDIA后,英特尔除在图像处理能力方面得到加强外,也会通过NVIDIA基于ARM架构的Tegra芯片在平板和手机中获取市场份额。英伟达Tegra芯片的性能我们有目共睹,是高通和联发科的有力竞争者。而英特尔除了能为NVIDIA带来资金支持外,也能带来生产制造能力,使其摆脱对台积电等芯片生产商的束缚。

目前,微软Surface RT采用的正是NVIDIA的Tegra芯片,微软或许会对此项收购持倾斜态度,倘若成真,Wintel联盟有望从PC端向移动端延伸,这又是英特尔对ARM的致命打击。在移动时代到来之时,英特尔错过的只是时机。如今,英特尔正在转型,如果战略决策得当,未来移动计算市场的格局究竟会是怎样还真的不太好说。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蔡恩泽

移动计算机网络 篇4

本刊讯 日前, 四川移动与成渝高速公路公司达成全面合作协议, 将陆续对成渝高速所管辖的147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WIFI全覆盖, 携手打造“智慧交通”。

为响应四川省政府在《四川省2015年“互联网+”重点工作方案》中对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WIFI全覆盖的工作部署, 同时为配合四川政府提升综合交通服务品质的要求, 四川移动积极与成渝高速公路公司合作, 将陆续对成渝高速公路公司所管辖的147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WIFI全覆盖。项目完工后, 这些高速公路服务区都将能为过路旅客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 旅客日后在服务区的综合楼、超市、餐厅、公共卫生间等都可免费使用Wi Fi网络查询出行咨讯, 为旅客的驾车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

云计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分析论文 篇5

3.1传统模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环境中,运营商所要分析的数据是来自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国家的,这无疑给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增加了难度,传统模式的网络优化是注定被淘汰的,而且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完成度不高,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通过云计算模型的加入,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含有云计算模型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可以减少员工对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工作,工作人员只需对数据进行优化和检测,不论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优化水平还是优化效率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1]

3.2低投入,服务水平高

建立一个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系统的投入是非常大的`,高投入的资金意味着运营商所得到经济效益不会太高,因为运营商在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不能保障后期利润能够顺利回收。当云计算模型加入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之后,运营商的投入就会减少很多,这时,大多数用户的就会担心,投入资金的减少会不会导致服务质量的降低。关于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因为移动通信网络中所采用的云计算模型中所包含的资源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储量十分丰富,并不会因为投入的减少而降低服务质量。

3.3整体优化水平的提高

云模型所包含的数据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十分适合现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因此在采用云计算模型的进行计算后,运营商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更多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策略,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管理工作也会做得更好。

3.4维护费用降低

为了保障移动通信网络的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工作人员要对网络优化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优化程序运行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保养,但是在采用云计算模型之后,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后期养护工作就变得非常高效,技术人员不再需要对于计算机更新进行实时更新和操作,运营商也不需要雇佣大量的技术人员,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管理的经费会大量的减少,运营加就能把经费投入到其他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和质量的提高上,加大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投入。[2]

3.5移动通信网络中云计算资源管理

(1)移动云计算的网络资源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等多种资源。资源管理系统从概念将资源重新组合成一个单一的集成资源提供给用户。用户与资源代理进行交换之后,代理对用户屏蔽了云计算资源在使用中的复杂性,由于云计算模型和在资源在数据收集上来自世界其他地方,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域的管理有着各自的访问边界模型,因此,云计算的资源管理就必须解决边界的问题。

(2)云计算资源的管理系统能给使用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包括数据发现、信息分发、数据存储和资源的调度。云计算资源的管理系统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用户的访问请求,并将所需资源分配给用户。数据发现和数据分发是互为补充的两种能力。信息分发位置和数据发现以及数据的存储都是资源调度的基础组成部分,资源调度是移动通信网络中云计算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云计算的资源管理应用的技术是非常多的:云机器组织结构、云存储设备、数据存储空间、云存储安全设备、云计算模型、分发协议、资源调度和资源的再调度等,还包括Qos技术的支持等。

4结语

云计算模型在带给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生活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云计算模型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提高了信息网络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移动通信网络在运营时的成本、减少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费用、祛除了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中多余的程序,随着云计算在未来的逐步发展发展和应用,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处理工作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参考文献:

[1]梁宏斌.基于SMDP的移动云计算网络安全服务与资源优化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孟占永,任江伟,韩跃龙.云计算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12):124

[3]陈臻.基于云计算模型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J].电子世界,2014(18):8

移动的蜂窝网络—车联网 篇6

你眼中的车联网,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严绍健 这个系统是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正常结果,也契合了汽车智能化这个潮流,它的概念应当是在汽车的安全性、自动化、检索定位服务、智能诊断、防盗报警、远程服务方面将汽车的功能属性拓展至新的层面。

郭正浩 简单的说,就是让车辆上的多媒体平台也能上网,让乘客与车辆都能享受、使用互联网的功能与服务,这是我的理解。

何连山 顾名思义,就是汽车就像PC或者手机那样可以接入互联网,一切信息尽在掌握之中。

阮锦程 车联网是什么东西来的,关我什么事呀?你等我百度一下再说。我知道有车联网概念股,但是按我炒股赔过钱的经验,但凡能成为概念股进行炒作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一个概念而已。

你怎么看待车联网?

严绍健 目前的一些产品,不算很成熟,我反正不会用车载系统看新闻、收发邮件,做这个做那个的,用手机会更方便。老实说,汽车是用来驾驶的,那些花巧的系统,只要你不用,那它就完全没有价值。

郭正浩 从技术上来说,要让车子能上网不难,重点在于如何很好地把互联网功能转化成适合车辆使用,并且保持其实用性。要知道智慧型手机、平板、笔记本、桌机等电子产品,其淘汰换代的频率要用月来计数,但车子买来一开就是用年起算,你今天买到的最牛逼之车,上面的多媒体硬件很可能在半年后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跟不上时代。

而从功能性上来说,在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机的今天,车子还需要可以上网吗?随手几百块一部的小米,其功能都可以比几百万的宾利、劳斯莱斯上头的多媒体平台还牛,何苦?

阮锦程 我们往往太过用文科生的思维看待技术,什么东西一出来就都可以改变世界。互联网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后才真正发挥意义,有些东西是经验积累慢慢发展起来的,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成事的。技术的背后,其实最终决定的是人,就像很多车的6速变速箱不如丰田4速那样平顺一样,因为调校6速变速箱的那个人不是人。去年有个品牌发布了车载互联系统,非常NB地向我们展示它的声控技术,对着方向盘大声音地喊话:“调校空调温度——把温度设定为22度,风量两级。”然后它就神奇地变化了。引用《疯狂的石头》里的对白:“你说费那个事干嘛?”不就是手指头动一下就完成的事嘛,改成喊话就叫高科技了?

车联网,你肯定它不会有“太阳能手电筒”这种神级的设计?因为技术的背后决定者是人,而我们还没有准备好。

车联网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汽车的实质吗?从交通工具变成另一个移动终端?

严绍健 我不觉得这种作为移动终端的属性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用车载系统上网之类小儿科是垃圾功能,这些系统最大的意义是令车子更智能化,专注于汽车安全与便利驾驶,再进一步与庞大的交通体系云端对接,而且操作简便甚至无须操作,全新的奔驰S级露出了一些端倪,今后的豪华汽车,会以此为标准。

郭正浩 这问题有点像是“纸媒”死不死的分支,汽车终究是拿来开、拿来乘载人以及物品的,上头的多媒体平台再牛,也不会让这车多出几匹马力,或是纽堡林单圈快上几秒,充其量只是再增加汽车的附加价值。但就像我刚刚说的,我的小米都比你的劳斯莱斯牛,这又有什么好值得你炫耀的?

江涛 我觉得不会,汽车最根本的本质仍是交通工具,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车联网的加入只是丰富了汽车的附加功能,汽车不是移动终端的最佳选择,因为它不可能跟手机一样携带方便。

阮锦程 记得两年前有一条新闻,大概是三星已经把它的相机内置了WIFI功能,拍照的同时就可以下载到你的移动设备,让你随时随地就可以发微博之类。于是有人大呼,创新的三星最终会超越尼康和佳能这些老牌相机厂。我很无语,当我花上几千甚至几万元买一套相机时,我关心的是它的镜头质量,COMS的成像质量,还有操作方便和耐用性之类,关WIFI发微博什么事呀?回到车本身,汽车会因为有了这个什么网就不用烧油,不用四个轮子就可以像都教授那样瞬间移动?韩剧看多了吧。

车联网能够帮助我们获益什么?

严绍健 一句话,你需要它就为它买单,你不需要,或者说你只想纯粹地驾驶,那些东西就完全无意义。

郭正浩 汽车能上网,最大好处当然不是让你刷微博发朋友圈,而是在于跟其他车辆共享资讯。例如避开拥堵路段、提前告知前方路段因领导出巡而封闭、迅速找到停车位加油站4S店、有效对于前方意外事故提前做出预警等等,对于“道路安全”的贡献才是车联网的最重要价值,其他如娱乐、社交等功能,基本上靠手机都能实现,实际意义不大。

何连山 对于驾驶者来讲肯定有不少好处了,可以获取更多的交通信息。但我最怕就是这个平台以后会沦为厂商卖广告的地方。

移动计算机网络 篇7

关键词:移动计算机网络,移动透明性,归属名字服务器,以及动态寻址

0 引言

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例如, 网络中一个微机用户和一个大型主机的操作员进行通信操作, 由于这两个数据终端所用字符集不同, 因此操作员所输入的命令不认识彼此。为了能更好的进行通信, 规定每个终端, 都需要将各自字符中, 那些集中的字符先转换为标准字符集的字符后, 然后才可以进入网络进行传送, 当它到达目的终端之后, 再变换为符合该终端字符集要求的字符。

1 总体概述移动计算机网络协议的结构

总体来说, 移动计算机网络都是在已有的固定有线计算机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协议结构在整体上始终应该与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协议结构保持一致性, 因为只有这样, 这些互联网络之间的互连就会变得比较快捷和方便。当通信中的计算机设备在不同的子网间进行漫游时, 移动计算机网络必须尽快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何能够保证数据通信对移动网络的透明性?如何可以使应用进程几乎不受网络移动对它造成的影响?等等,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分组存储特点, 它具有一定的转发特性, 使得它在移动透明性问题的处理上, 与移动电话网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出入, 它对子网的要求是:能够转发刚离开移动台的一个分组, 因此子网需要保留已经离开移动台的所有的寻址信息, 总的来看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当大的开销, 要想减少开支, 不仅仅需要在已有的网络协议结构中增加下列功能:移动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功能和层次管理功能。一般寻址问题通常都是由网络层进行解决, 所以主要是对网络层管理和操作进行一定的添补。移动管理信息库当中存储有各站点及其归属、以及拜访名字服务器中的有关移动台的所有信息, 这样的话各个协议层通过访问该数据库都能知道移动台的现实地址、当前可用性等情况。

2 网络协议选择的原则

我们再进行网络协议的选择的时候, 为了尽量简单快捷, 最好遵循一下几条原则。 (1) 最好只选用一种协议, 如果可以, 应该尽量选用一种网络协议, 因为网络协议选择的越多, 它所占用的内存也就越大, 工作效率也就会越慢。 (2) 需要保持协议的一致性。当网络之间进行通信时, 这个时候应该保持所选用的两个协议之间的一致性, 如果当他们两个协议一致性不统一的话, 就会导致通信时两个网络互不相认, 现在一般的通信协议中, TCP/IP协议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3) 我们所选择的网络协议, 应该与网络结构以及网络功能的结构保持一致。如果有NETBEUI协议可供我们大家选择的时候, 我们要尽量选择NETBEUI协议, 不仅仅是因为NETBEUI协议占用的资源少, 可以增加运行速度, 提高效率, 而是因为NETBEUI协议比TCP/IP协议更加的稳定, 在性能方面, 如果单纯的以TCP/IP协议作为网络协议, 会有很大的几率出现无法上网, 甚至是死机的情况等, 但是一旦我们选用NETBEUI协议, 系统的性能会随着发生很大的提高, 但是如果需要实现与NT服务器进行联网, 我们就需要安装NETBEUI协议了, 这样就会变得更加的简单。

3 对移动台透明性和动态寻址的机制进行管理

总体的来讲, 移动台被分为离线式移动和在线式移动两类, 其中离线式移动台, 当它在进行移动时不能进行连网通信, 只有当它停止移动时我们才可以进行通信传输, 然而这时它的通讯地址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就需要我们寻求解决动态寻址问题的办法了。普通的有线计算机网络目前只能支持离线式移动, 目前在线式移动台的使用过程当中需要解决移动透明性问题, 线式移动台即使是在移动过程中也需要保持通信, 同时它需要由无线计算机网支持并且和移动电话网络共同组成, 移动台的动态寻址, 由移动管理系统进行一定的操作完成, 它不仅包括有当前地址、归属地址等信息, 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大型数据库, 需要与有关的归属名字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而且在它的每个移动子网中, 还需要不断地拜访名字服务器, 它储存有进入其覆盖区域的移动台的大量信息, 如在Internet网络中, Cache下保存有通信双方的通信地址, 这样的话下次再进行通信时, 就不需要再去查询名字服务器的地址, 因此通信完毕后, 计算机当中不应再长期的保存移动台的当前地址信息, 并且当移动台离开一个子网进入另一个子网时, 前子网中的相应拜访名字服务器的地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用来反映当前地址, 并且每次和移动台进行通信时, 都需要先访它的归属名字服务器, 这需要增加一定的延迟时间, 不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

4 层次模型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当我们在处理和设计一个复杂的系统时, 总是将复杂系统划分为多个小的, 功能相对齐全的独立的模块,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系统的某个特定部分, 并有能力把握它, 这就是模块化的思想,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们逐渐认识到层次化的模块划分方法特别适合网络系统, 因此目前所有的网络系统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层次结构的系统, 例如邮政系统, 它不仅是一个分层的系统, 而且它还与计算机网络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把邮政系统划分为用户应用层, 信件递送层, 邮包运送层, 交通运输层和交通工具层五个层次, 发件人与收信人通过邮政系统交换信息, 将传递的信息写在纸上并转进信封里, 信封上面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与地址等信息, 然后再将信件投入邮箱, 邮政人员将送往同一地区的信封装入一个邮包, 该邮政部门再根据邮包的目的地交给中转站当中的相关部门, 然后有他们选择需要选用的交通工具, 然后发往目的地的邮局, 最后在送达收信人手中, 这样一层一层的进行传递, 而且每个层次之间都是独立的互不影响, 出错误的几率被降低了很多, 同时由于灵活性比较强, 有利于标准化的工作, 这种模式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网络当中, 网络体系结构之间也是互不影响, 方便大家的生活。

5 总结

综上所述, 对移动台的动态寻址和移动透明性问题给出了一个通俗的解释, 同时也对层次模型与移动计算机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举例, 对它的各种功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说明, 并且也对动态寻址和移动透明的机制进行了管理对它的透明机制进行了有效的讲解,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参考文献

[1]徐军委.下一代互联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2]段韵, 周建华, 钟亦平等.移动计算中移动性对Internet各层的影响[J].计算机工程, 2005.

[3]刘勇, 王峰, 徐朝农等.基于优化分解的大规模无线网络协议设计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3.

[4]张鸿, 钱华林.IPv6对域名系统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3.

[5]薛乾, 曾云, 张杰等.基于XVC网络协议的多FPGA远程更新与调试[J].核技术, 2015.

[6]石金龙, 孙翼.基于Libnids库的Internet网络协议还原系统研究[J].电子技术, 2014.

移动计算机网络 篇8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4G时代的到来,如何借助于现代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设备、同时基于现代移动网络,让学习不再受地域、时间、人、学习形式的限制,开展“Anywhere、Anytime、Anyone、Anystyle”的学习已经成为时下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研究热点[1]。

时下,学习者主要是运用手中的移动智能终端开展移动学习。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终端的配置越来越高,八核CPU已经比较常见,并且支持多种音频、视频的播放格式,其内部还嵌有高清摄像头,同时更自带GPS模块、重力感应、光线感应、电子罗盘、陀螺仪等感应器。至此,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高精发展,即已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深远影响。但是,遇到需要复杂运算、强大服务、高容量存储的场合,目前的移动智能终端却也表现了其性能指标有限性的欠缺[2]。有关研究表明,引入移动云计算可以有效解决移动智能终端的不足,同时提升其现有优势,本文即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系统论述和全面研究。

1移动云计算与移动学习概述

1.1移动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能把存储于PC、移动终端等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实现调度整合与协同工作[3]。移动云计算是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在移动云计算模式下, 所有运算和处理都在云端完成,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需求,快速获得所需要的处理结果,而无需考虑这一过程中需要调配的基础设施、平台、软件或应用。移动云计算突破了传统模式下应用程序必须依赖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与移动终端设备的无关性。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移动学习,集中了移动云计算与移动学习的优点,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基于移动云计算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个体、个体行为和学习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非独立相关过程,主要指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导地位、学习动机的自我驱动和学习的独立性。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携性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环境( Anywhere) , 快速交互性则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 Anytime) 与教育者、学习同伴快速交互( Anyone) ,获得别人的帮助,并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云端强大的资源存储和运算能力,即使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适合的学习策略( Anystyle) 进行学习,进而完成学习成果检验。另外,移动学习中,学习者与教育者的分离,将进一步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独立性的培养和建立。

1.3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合作互助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关于云计算下的协作学习,上海师范大学周黎的定义是: 用云计算辅助教学和支持协作学习的技术方法,在云端建立“云”环境,以使学生和教师各角色间进行协作交流,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4]。

在移动云计算下的协作学习,学习者将可借助移动终端,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或者是以学习小组组织者的身份,也或者就是参与者的身份,与教育者和同伴进行交互,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将在更大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个性和团队精神。

2移动云计算为教育带来的改变

2.1教育资源访问方式的变化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某一时段、甚至某一时刻的任何需求来灵活访问教育资源,并产生学习行为。 教师通过对海量的学习资源进行归类、管理,进而制定相应云资源的访问规则。其中的教育资源既可以通过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学习者进行有关的补充、修改、完善、访问、共享。

2.2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移动云计算下的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课程学习和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链接,而且提供了学生间、校际、校企共同参与教与学过程的良好契机,进而从中提升了学生知识迁移、 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的使命职责也将随之而转换为: 构建个性化的移动学习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组织学习活动、 提供适合学生个人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学习策略,并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和鼓励。学习者则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进展程度,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4]。

2.3师生交互方式的变化

在移动云计算下,师生之间的交互不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交流,而是通过移动终端外延至移动学习系统平台上,并且教育者的角色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师,更可以是进行协作学习的学生。借助移动终端和云计算技术,教育者和学习者将可以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真正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双向交流,如此将可迅速提升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不言而喻,教育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综上可知,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者方面,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互、互助协作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师方面的即时性、 有针对性的指引效果产生,就使得这种快捷便利交互方式的设计建立,必将对学习者的知识重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综合应用价值。

3云计算下移动学习的系统设计

3.1移动学习系统的业务用例

在进行移动云计算架构下的学习系统设计时,即需要以学习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业务用例图,针对与移动学习系统相关的业务执行者预期通过系统交互而达到的需求目标展开分析[5,6]。分析可得,移动学习系统业务用例图如图1所示。

3.2学习系统总体架构图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学习系统把计算、功能存储、服务器、 应用程序等放置于云端,同时提供统一的接口以供访问。把教学资源等学习内容作为学习系统的应用层,提供在线的学习服务。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用户通过智能终端、PC,借助网络访问应用层的资源。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学习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7,8,9]。

3.3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结合移动终端的特点设计学习系统的内容框架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三大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互动教学模块、教学测试模块。在此,对每一组成模块的功能实现进行如下综述。

( 1) 教学资源模块。为学习者提供基于云端的课内、课外和导学教学资源。课内学习资源包括: 课程专题学习内容、教学大纲、课件、作业等。导学资源包括: 案例分析、辅助教学工具下载、学习流程推荐、作业分析与评价、学习策略等。课外拓展资源则可为学习有余力者提供深入学习的资源,同时也通过实际的案例吸引学习困难者,帮助其建立和提高学习信心。

( 2) 互动教学模块。通过在线答疑、练习、讨论区,为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同伴、教育者交流互动的机会,消除学习中的障碍,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作业、作品的展示区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 3) 教学测试模块。为学习者提供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后的学习效果测试,这些测试除了包括教育者预先设定的、与当前学习内容配套的固定测试外,也可以是学习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主题实行随机出题的自选测试,或者是几个学习者为实现学习效果比拼的组队测试。在各类相应的测试之后,学习系统将会为学习者提供总结评价,以利于学习者分析、并反思学习过程。

4结束语

机会网络移动模型综述 篇9

机会网络(Opportunistic Network)简称ON网络,是一种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没有完整的通信链路 ,依靠节点的移动产生相遇的机会从而实现数据传输的自组织网络。为了在节点移动过程中造成链路间断性衔接, 网络拓扑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节点间信息的有效传达,机会网络采取“存储 - 携带 - 转发”的数据转发方法。机会网络的这些特性在限制它适用范围的同时也给它在极端的和特定的环境中应用的机会, 特别是近几年智能手机、iPad的大量普及, 给机会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Tracy Camp等人把现有的移动模型分为三类 ,Nils Aschenbruck等人在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划分 : 随机实体移动模型、时间依赖移动模型、空间依赖移动模型和地理受限移动模型。

2 随机实体移动模型

随机实体移动模型中的节点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随机移动。具体体现在单个节点随机选择初始节点、源节点、速率。此类模型是应用最多,研究最广的基础性模型。

2.1 随机行走移动模型

随机行走移动模型 (Random Walk Mobility Model)源于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用来模拟自然界中无规律或者未发现其规律的运动粒子。RW模型中节点的大体移动步骤:1随机选择速度ν,ν∈[0, νmax];2随机选择一个方向θ,θ∈[0,2π]; 3节点移动一个时间段T或距离段D;4重复1 2 3至仿真结束,其中ν和θ 服从均匀分布,即ν~U[0,νmax],θ~U[0,2π]。该模型对节点到达边界采取反弹策略。

大量的仿真证实,RW模型节点通常以概率值为1的概率返回初始节点,此特征有效保证了节点能遍及初始节点周边。由于RW模型采取无记忆的模式,即当前移动速度和方向均匀过去无关, 与实际情况匹配度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型的应用。

2.2 随机路点移动模型

随机路点 移动模型 (Random WayPoint Mobility Model) 是对RW模型的改进 , 由Johnson和Maltz于1996年提出。RWP模型中节点的大体移动步骤 :1随机选取初始位置S;2随机暂停时间t,t∈[tmin,tmax];3随机选取目的位置D;4随机选取速度ν,ν∈[0, νmax];5到达D后,重复1 2 3 4至仿真结束,其中ν服从均匀分布,即ν~U[0, νmax],同样该模型也采取反弹边界策略。

文献[6]证实,RWP模型中的节点平均速度随时间递减。文献[7]证实,当暂停时间为0时,节点分布非常不均匀,当t慢慢增大,分布越来越均匀。文献[8]提出一种改进的RWP模型用来防止速度的衰减。

2.3 随机方向移动模型

随机方向 移动模型 (Random Direction Mobility Model)是E.M.Royer等人为了解决RWP模型节点聚集现象而提出的。RD模型中节点的大体移动步骤:1随机选取初始节点S; 2随机选择速度ν和方向θ,ν∈[0,νmax],θ∈[0,2π];3移动到边界点D1;4随机暂停时间t, t∈[0,tmax];5随机选择方向ω,ω∈[0,π];6运动到边界点D2;7重复以上过程至仿真结束,其中ν和θ,ω均服从均匀分布,即ν~U[0, νmax],θ~U[0,2π],ω~U[0,π]。

RD虽然克服了RWP节点中心聚集的现象 ,但仍存在节点分布不均匀的缺陷。同时,RD节点只有运动到边界才停止,也会造成边界聚集现象,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有人提出改进的RD模型,规定节点不需要等到临近边界才可以更换方向,而是移动任意的时间后就可以暂停并重新随机选择一个方向继续移动。

3 具有时间依赖的移动模型

实际生活中, 用户的移动通常受到物理条件的限制, 节点的移动速度和方向一般是有关联的或连续的。该模型节点状态与过去相关,即具有记忆性。

3.1 高斯 - 马尔科夫移动模型

高斯 - 马尔科夫移动模型 (Gauss-Markov Mobility Model)最初用于移动终端的快速定位。GM模型中节点的大体移动步骤:1随机选取初始节点S;2给定一个速度ν和方向θ,ν∈[0, νmax],θ∈[0,2π];3给定一个间隔时间t, t∈[0,∞];5按公式(1.1)和(1.2)更新ν和θ:

其中,νt和θt表示t时刻节点的速度和方向;α是一个变量,用来调节随机性,θ∈[0,1];表示当t→∞时ν的平均值; 表示当t→∞时的θ的平均值;νxt-1和θxt-1是服从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当α=0时,节点趋于布朗运动;当α=1时,节点趋于线性运动。节点在t时刻的位置公式如下:

其中,(xt,yt)为t时刻当前节点的位置坐标 ,(xt-1,yt-1) 为t-1时刻节点的位置坐标 ,νt-1和θt-1分别是t-1时刻节点速度和方向。

除了初始节点的速度和方向是设定的,GM模型任意时刻的速度和方向都与之前的相关。所以,节点的移动轨迹是平滑的,避免了速度衰减,速度和方向突变以及节点分布不均的现象等。但是,当α≠1时,节点的移动就不为直线, 而实际中节点通常寻找最短路径移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直线运动的。同时,整个仿真也不会自动停止。

4 具有空间依赖的移动模型

有的模型中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相互影响, 相互运动,我们称这一类模型具空间依赖性。这类模型节点或跟随邻节点,或与邻节点保持同步运动。

4.1 队列移动模型

队列移动模型(Column Mobility Model)的节点以队列的形式沿着同一个方向移动。首先给一个直线或曲线的参考线,节点随机分布在参考线四周,然后整体移动,单个节点在参考线附近随机运动。节点运动特征:

其中,NRit表示当前参考位置,NRit-1表示上一刻参考位置,αit表示向前移动的向量。Rit表示当前节点的位置,ωit表示随机偏移向量。

队列移动模型能够较真实的体现实际中具有队列特征的群体, 但是这种模型也只能适用于这种情况,应用范围较窄。

4.2 参考点组移动模型

参考点组移动模型 (Reference Point Group Mobility Model)简称RPGMM,是使用最多的组移动模型 , 在武警对犯罪分子的围剿、地震洪涝灾害的搜救、狼群捕食活动等都有应用。RPG模型具有几个特征:1指定一个或者随机产生一个逻辑中心CP,CP决定整个群的移动方式;2若一个群分为N个组(N>0),则每一个组都有自己的逻辑参考点RP(Reference Point),RP决定组内节点移动方式;3CP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B, 记位移矢量4RP从A' 移动到B',并给出随机位移矢量普通节点以常量α为半径, 从θ为方向围绕参考点移动,θ∈[0,2π]。

参考点组移动模型需要获取每一个节点移动的全部信息,这在拓扑变化的网络运行期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 地理受限的移动模型

人们的活动通常受到各种地理环境因素 (如河流、障碍物等)的影响。人们碰到建筑物需要绕行,汽车只能在公路上行驶等。因此,地理受限的移动模型还应该考虑地形的设置等问题。

5.1 曼哈顿移动模型

曼哈顿移动模型 (Manhattan-Grid Mobility Model)简称MGMM,取自曼哈顿城区场景,模拟人或车辆在街区运动。MGMM中节点的大体移动步骤分为几步。1随机选取一个初始位置S。2随机选取一个目的位置D。31,最短时间;2,速率限制;3,最短路径。从123中选择一条限制因素计算从S→D的路径移动。4暂停一段时t,t∈[tmin,tmax]。5重复2 3 4,直至仿真结束。MGMM地图由东西和南北双向街道组成, 并假定节点分布均匀,在交叉点,节点可以以不同的概率改变方向。如直接向前的概率为p=0.5,往左或者往右的概率p=0.25等。

该模型比较真实的反映城市移动模型,同时也存在街道图形设置简单,速率不能随意改变等缺点。

5.2 障碍物移动模型

障碍物移动 模型 (Obstalce Mobility Model) 简称OMM, 把阻碍人们行动的建筑物或其他地形都看作障碍物。为了绕开障碍物,节点需要改变策略或者轨迹。障碍物不仅对人类的行动造成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无线信号的传输,甚至无法正常通信。在室内,障碍物可以衰减信号;而在室外,存在阴影效应(Shadow Effect)。所以在OMM中, 我们不仅要注意障碍物对路径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对无线信号传播的衰减与阴影效应。

该模型比较真实的反应节点在有障碍物的影响下的移动情况。但是,该类模型也存在“边界效应”,即节点在避开障碍物的同时, 也习惯沿着障碍物的边界移动。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避开障碍物时,通常是与障碍物保持一定的距离移动。

6 移动模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术研究者不断的对移动模型进行分析与改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移动模型,使其适应不同的环境。然而,移动模型仍然具有几点不足。

一是移动模型与真实环境的匹配度问题。人们希望移动模型能准确的模拟真实环境下节点的移动规律,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研究者一是依靠对现实生活中的小范围数据追踪统计,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然后反推出有一定匹配度的移动模型; 二是根据已经验证的定理、定律、设计移动模型,通过数学领域的知识对模型进行描述、计算。这样的移动模型具有机械化特征、功能单一、设计单调,与真实的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移动模型的参数设置和选择问题。不同的参数设置,往往形成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选择不同的参数也会造成节点的中心聚集,边界聚集,节点的速度和方向发生突变等现象。现实环境中影响节点移动的因素比较复杂,有限的参数不能很好的反应其特点,仿真中的数据都是基于参数选择的结果,而获得的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网络的性能。

三是移动模型的速度衰减问题。基于某些移动模型的仿真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节点开始出现较大的波动,平均速度开始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仿真的结果。

7 结束语

移动计算机网络 篇10

近日, 盐城中大汽保集团网络优化项目正式启动, 烽火网络携手江苏省移动盐城分公司, 对中大汽保集团实施网络优化, 此次项目运用的是烽火网络DPI (Deep Packet Inspection深度包检测) 产品, 网络优化后, 将在安全、业务控制等方面帮助运营商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运营。

据了解, 此次盐城移动召集多家DPI厂商进行频繁的技术交流和对比, 并对产品性能、成熟度、稳定性等进行了严格的甄别。烽火网络凭借在统一管理平台建设的丰富经验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在每一轮交流中均全面展示了产品的优势, 技术方案及实施经验更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最终盐城移动选用烽火网络DPI设备, 试用周期一个月, 截止日前, 客户反映烽火网络DPI产品运行状况良好, 对烽火网络DPI的功能、性能、实现和部署方面给予了肯定。

此次网络优化项目中, 采用烽火网络DPI用户行为分析控制系统, 实现了100M出口流控, 通过第三代深度包检测技术 (DPI) 和深度流检测技术 (DFI) 的结合, 实现各种P2P协议的精确识别控制。该项目中, DPI流控系统部署于集团中心机房, 将流量统计数据备份, 同时对P2P协议制定了详细的控制策略, 以保障后期中大汽保专线的稳定运营, 对核心用户则配置相应保障带宽策略, 以保证该类用户网络接入的稳定性。优化后的网络, 不仅实现了用户行为分析控制、互联网访问控制、共享检测、广告推送等功能应用, 更帮助运营商根据策略控制信息对业务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中大汽保集团DPI流控系统部署, 盐城移动成功实现了客户优质、精细化的服务, 为后期的大客户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移动互联撬动网络教育 篇11

从20世纪末国内开展了远程教育试点,知名中学的网校顺着56K拨号网络进入全国各地的家用电脑开始,“网络教育”这一概念即开始被中国人所接纳。在10余年的时间里,互联网与最为保守的教育产业碰撞之后,产生了储藏量巨大的金矿。

无论是2006年登陆纽交所的新东方,还是步其后尘的安博、学而思等后起之秀,他们的网络教育平台都经营的如火如荼。除了应试教育之外,人文社科类教育内容也开始变得抢手起来,国内几家仅仅提供有限的大学课堂视频的公开课网站,其火爆的流量足以证明这个行业所蕴含的潜力。然而,虽然市场可观,可是这一行业的商业模式却长期停留在卖课件和教材的电商阶段,更谈不上服务。

而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教育行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网络教育的受众正借以移动终端迅速扩军;另一方面,随着用户体验的逐步提升,教育类的App正在重新定义网络教育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

在苹果公司这样巨头的推动下,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教育甚至还有取代传统教材的趋势。这一切,都为网络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新浪潮

网络教育在2007年之前的实际情况是,第一代在线教育公司以及知名大学的网校,只是做到了教材的电子化,很少能够应用灵活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进行真正创新。

陈广涛是新型网络教育网站——多贝网的创始人,之前他开过网校,发过传单。他认为,“纵不通”与“横不顺”是造成2007年之前网络教育分散而低迷的根本原因。前者指的是教育从业者对IT技术缺乏了解,而后者指的是IT从业人员对教育行业缺少敬畏。

在iPhone和AppStore诞生之后,大量的教育类应用开始登陆iOS平台,其中既包括面向成人的专业技能培训,也包括面向儿童的启蒙教育。并且这些应用往往收费较高,成为了AppStore中收入仅次于游戏的类别。

教育类应用还不仅限于内容教学。芝加哥创业公司eSpark推出了美国知名的基于iPad的教育类应用服务。它的服务定位是:帮助学生如何从10万个教育应用和电子书中,获得最好的学习组合。录超过3000个应用和学习资源(电子书、iOS应用、WebApp、教学视频和歌曲),让学生能够基于个人需求定制这些应用。

该公司招募了部分全职教师参与产品讨论和应用筛选。eSpark创始人兼CEODavidVinca表示,每个学生所看到的列表都经过了人工和电脑的筛选。eSpark目前已聘请Facebook资深员工LukeShepard为公司CTO。他曾领导Facebook的移动平台团队,并参与完成FacebookConnect功能的开发。

“Espark相当于教育应用界的Pandora,”Vinca說:“我们是技术与教育集合的典范”。

据统计,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潮的带动下,2011年以来,规模在千万美元以上的融资达近10起。例如,eSpark今年获得了570万美元的A轮融资。随eSpark之后宣布融资130万美元的Chalkable,其定位为“eSpark的网页版”;美国网络教育服务商2tor获得26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欲让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平起平坐,挑战哈佛、耶鲁等常青藤盟校;创业公司TheMinervaProject则获得2500万美元的巨额种子投资,意图打造“在线版哈佛大学”。此外,还有UniversityNow总计获得了1730万美元投资、Echo360获得高达3300万美元的融资、Coursera总计筹集约2000万美元的资金。加拿大在线教育平台Desire2Learn宣布A轮融资谈判结束,获得NEA、OMERS两家投资公司总计8000万美元的投资,为目前教育项目融资之最。

可见,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撬动了互联网教育,使得新技术派与传统教育势力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陈广涛所说的“横”与“顺”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电商的冬天来了,网络教育的春天才刚刚开始。”陈广涛对《商业价值》说。

补充还是颠覆

显而易见,个性、交互、富媒体等要素,已经成为移动终端时代的网络教育的不可或缺要素。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移动终端的技术革命,对于网络教育的这种撬动作用,也是“受力不均”——不同的教育领域和媒体形态所发生的变化性质并不相同,不可等量齐观。

究其原因,相比于PC,移动终端在技术上的两大飞跃是网络移动化与触控、声控操作,但这两项技术变革对互联网教育各个部分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根据变革程度的不同,大体可以把移动互联网引起网络教育的变革,归为补充与颠覆两大类。

虽然,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科技福音——LBS技术并未与教育结缘,但是移动便捷性确实大大开拓了网络教育的市场空间。这种开拓性体现在学习碎片化,接受教育可以随时随地。队列颇为壮观的单词记忆类应用,就是受益于这种变化,而从PC端的凤毛麟角发展成移动端的星火燎原的。在去年10月份登陆AppStore的拓词,是此类应用中的代表。利用基于创意的背单词方式,和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拓词诞生至今经常排在中国区教育类应用的第一名,其目前已经积累了100万的用户。

此外,时下流行的以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和腾讯微讲堂为代表的公开课网络教育,其移动端的App可视为网络的一种拓展。虽然人机互动方式不同,但两者之间也并未有本质区别。

“补充”效应的另一方面,是AppStore模式的诞生,使得往日各自为战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以集中到少数几家平台。这大大提高了网络教育的效率。

相对于“补充”,移动终端给网络教育带来的“颠覆”则更加激动人心。移动互联时代之前的网络教育,无论何种内容,其用户定义全部是成人或者青少年。但触控和声控技术的加入,使得儿童可以无需概念和逻辑的积累就可以进行人机互动,

针对儿童的网络教育从无到有极大丰富了这一行业的内涵。

无论是美国中国还是其他地区AppStore,其教育类收费App的榜单前列长期被儿童类所占据。“孩子的钱最好赚”这一铁律在移动互联网教育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在今年年初上线的体量接近500M的儿童应用NickJrDrawandPlay,结合了直观的游戏世界,容易上手的绘图方式和着色工具,以及丰富的分享功能,使其成为了至今教育类应用中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

MobEdu是国内专注于儿童教育类应用研发的开发团队,其创始人林兴陆是互联网老兵,MobEdu目前已经推出了10余款儿童教育应用,获得了累计100万的下载量,并且正在研发适合儿童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林兴陆对《商业价值》表示,虽然离盈利还比较远,但儿童教育应用一定是值得深挖的金矿。

此外,中国市场的儿童教育应用虽然还普遍缺乏创意,但它们几乎全部是收费应用,可见儿童网络教育因移动互联而产生的需求之大。

颠覆性的第二个体现是教育平台优化服务的出现。因为以AppStore为代表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出现,针对个人的教育内容优化便成为了题中之义——这是一个含金量颇高的蓝海市场,是之前的网络教育所没有的商业模式。前文提到的eSpark和Chalkable就是這一类网络教育服务的代表。

eSparkCEOVinca表示,将把资金用于招募更多的教师和应用筛选专家,同时将对应用界面进行重新设计。根据第三方监测数据,使用eSpark帮助选择教育应用的学生的学习速度是其他学生的2~5倍之高。

颠覆性的第三个体现,是教材地位的岌岌可危。实际上,自从iPad问世以来,美国的诸多学校已经引入了iPad课堂教学。而乔布斯通过iTunesU和iBooks的双重“抢滩”,正在不断蚕食着传统教材的市场。

2012年1月,苹果在纽约专门举办了一场教育产品发布会。在会上,苹果发布了全新的iBooks2.0版本,以推进电子教科书的革命。

在展示中,iBooks2.0版本打开一本生物教科书,其中可以带有视频、动画,以及全三维的DNA模型,用户不但可以快速浏览视频、动画内容,还可以通过3D渲染,实时进行放大缩小、移动和旋转。

虽然中国离“教材革命”的距离还很远,但iBooks2.0标志着移动终端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教育的自我变革,指明了未来教育的数字化方向。

总体上来看,借助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正在被重塑。

移动网络PTN的发展 篇12

在目前如火如荼的3G网络建设中, 从移动模拟制式到移动数字制式再到目前的第三代移动网络, 不同的客户群对业务驱动接口、容量、网络架构、技术实现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以光网络为代表性的网络架构将会向业务IP化和传送分组化方向发展, 在综合光网络和以太网移动网络上的具体应用出现了以MSTP为基本框架的PTN网络, 简称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 , 它与MSTP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交换方式和颗粒上有所不同。

在目前已分组业务为主导的网络中, PTN优势明显, 例如NODEB与RNC互联业务。目前我们以几个基本速率进行互联, 基本业务能够实现, 但是一旦业务交换能力达到高峰值, 其视频、大数量级分组业务流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将其SDH/MSTP设备更换为PTN设备后带宽容量增加, 同时解除了NODEB和RNC之间存在的带宽瓶颈, 从而成为3G网络优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PTN技术融合了传送网和数据网络的优势, 旨在构造电信级的面向连接的分组承载网络, 从而符合未来移动运营商的发展要求。

二、PIN网络构成

在以VC4/VC12为颗粒的时隙交叉MSTP设备广泛应用的今天, PTN设备可以集成、简约和高效地完成其TDM业务和EHTERNET业务, 并且能够很好地实现保护功能。因此, 可以说PTN是下一代的MSTP网络。同时以T-MPLS体系架构为主体的PTN网络具有分层结构, 分为物理层、TMS段层、TMP通路层和TMC通道层。TMS层为光口层, 保证通道层在两个节点之间信息完整性传递。TMP层提供传送网络通道, 将一个或多个客户的业务汇聚到一个更大的隧道中, 也称为TUNNEL层和LSP层, 等效于MPLS中的隧道。TMC层提供端到端传送的网络业务, 表示业务的类型, 等效于伪线层。PTN引入了流的概念, 兼有了MPLS的优良特征, 使其Qo S和OAM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PTN设备应用

目前, PTN设备主要应用于移动网络。在汇聚环和接入环中均可部署PTN设备, 代替目前的SDH环, 这样, 既能保证高容量的带宽分配给用户, 又具备了SDH环的各种优点, 不论在上下话业务还是在20G、40G组环、100M/1000M以太网互联上, 均体现出了优良的业务能力。目前在移动网络中, PTN设备主要可以完成以下几种业务类型:E-LINE业务、E-LAN业务、E-TREE业务和CES业务等。随着移动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 初期的网络规划十分重要, 因此在PTN网络规划中使用了OSPF AREA的概念, 这样, 就可以在部署省市一级的网络中合理分担网络负荷, 每个域中的设备数量由不同厂家所决定。

以某市为例, 在规划PTN设备时, 可以采用标准的骨干域和本地域组网, 通过DCC信道构建网管网络。也可通过PTN设备提供的各种接口完成透明通道的互联, 可以连接BSS、CS、PS、NMS设备。国内不同厂家的PTN设备目前都在初期的小规模商用阶段, 例如, 烽火公司的CITRANS660、CITRANS640、CITRANS620设备能够实现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部署;同样, 华为、中兴也都在各地进行部分进行试商用。随着设备性能的日益成熟,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将会部署该设备, 其中, 中国移动将会2至3年内以优势资源率先完成国内第一个PTN网的建设任务。

四、PTN发展趋势

PTN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不会仅仅局限在移动网络上, 由于它具有各种CES、2M业务口、以太网口、百兆、千兆业务口, 网管接口, 将会在全业务的网络中体现其巨大的优势, 在UNI网中可实现VLAN透传、VLAN TAG业务, 在小区宽带和大客户接入中, 可实现仿真CES业务和2M专线数字业务, 满足党政机关、银行、证券、学校、连锁店等单位的专线业务需求, 同时, 也可实现普通宽带的接入, 配合路由器、防火墙实现L3交换, 完成企业级VPN的互联、普通用户宽带接入、PON业务接入等服务。在NNI网中以20G、40G、80G等带宽互联, 组建保护环, 可进一步提升网络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使其PSTN设备、宽带设备、PDH、SDH、PON设备等都纳入到PTN网络管理中。

五、结论与建议

PTN设备在移动网络中, 将代替SDH构建新一代移动传输网, 同时也可实现高速以太网业务, 使其移动CS域和PS域的业务能够充分发挥传输速度的优势, 是实现3G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 在其他网络中也将以其明显优势和SDH设备同时并存, 向分组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在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融合的今天, PTN设备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因而如何利用好已建成的PTN网, 是摆在目前各大运营商面前的一个难题。

上一篇: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研究下一篇:大学生体育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