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开发

2024-10-25

移动网络开发(共12篇)

移动网络开发 篇1

一、引言

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对移动网络的连通性、稳定性及健壮性方面要求较高。因此研究与开发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网络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以智能移动端操作系统Android为例, 利用搭建的AS开发环境, 设计和实现了三个网络工具:Ping、端口扫描 (PScan) 和远程唤醒工具 (Won) , 对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工具开发过程进行了初步尝试。

二、Android Studio搭建关键步骤

AS是Google在2013年5月16日的I/O大会上发布的Android应用程序基础开发环境。此处以AS 2.0版本为例, 给出其在Windows 7 (64bit) 上搭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1) Java开发环境配置。

在下载JDK后就可以双击直接安装, 然后右击“计算机”选择“系统属性”中的“环境变量”, 选择“系统变量”中的“Path”进行编辑, 添加JDK安装路径 (如C:Program FilesJavajdk1.7.0_79) , 以完成Java开发环境配置。

(2) AS中SDK配置。

AS 2.0可从官网上下载, 其安装过程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安装过程类似。在安装完成后, 可打开“tool”→Android→“SDK Manager”→“Lauch Standalone SDK Manager”, 打开“Android SDK Manager”对话框, 可针对不同版本的Android系统来安装不同的SDK工具包。

三、典型网络工具开发要点

本文此处选取三个典型代表工具:Ping命令、端口扫描PScan及局域网唤醒工具Wo L, 着重阐述它们在AS中开发过程的要点。

3.1 Ping

Ping工具主要用于确定本地终端与网络中其它设备的连通情况, 它向指定的IP地址或主机名发送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数据包, 通过返回的数据包信息来判断网络的连接状况。其工作流程:创建通信套接字→将地址、端口信息与套接字绑定→构建IP包头与ICMP包头→发送构建的数据包接收对方主机的回应-->给出程序反馈信息。

本文此处利用Android平台的类Linux特点, 采用其内核中内置的ping命令来实现Ping命令工具, 主要用到Java对IP地址的封装类Inet Address, 其实例对象包含数字形式的IP地址, 也可以包含主机名称。Inet Address类提供了将主机名解析为IP地址的方法, 可通过本机器配置或者DNS (Domain Name System) 来实现。

3.2端口扫描PScan

端口扫描是指向目标网络设备发送一组报文消息, 了解其提供的机网络服务类型及相关信息 (网络服务均与端口号相关) , 以试图侵入该网络设备。

本文此处采用异步套接字 (Socket) 扫描方法。通过Android平台提供的Socket类与目标网络设备的每个的端口建立TCP连接。若该端口处于侦听状态, 那么连接成功并返回相应信息, 否则, 认为端口不可用。建立TCP Socket后的异步端口连接核心代码如图1所示。

3.3局域网唤醒工具Wo L

Wo L (Wake on Lan) 功能是指通过过局域网的对某主机发令, 使其从休眠状态唤醒、恢复为运作状态。该工具实现的关键是构造魔法数据包。该数据包的应用层内容以连续的“FF FF FF FF FF FF”作为开始, 其后跟随目标主机MAC地址信息、4~6字节密码信息等, 并将此包通过send () 方法发送至局域网中。

当目标主机网卡侦测和解析该包内容中的MAC地址、密码等, 若与自身MAC地址、密码吻合, 就会引导目标主机唤醒, 核心代码如图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 若对目标主机实施Wo L功能, 必须在目标主机的BIOS设置中启用"Wake On Lan”和”Wake Up By PCI Card"功能。

三、结论

鉴于移动智能设备对网络性能需求的普遍性, 本文在AS环境下, 设计和开发了基于Android移动端的Ping、Pscan和Wo L三个网络工具。下一步将在提升这些工具性能、改善可交互性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摘要:网络工具是进行有效网络管理的必要手段。针对当前移动智能设备端网络工具研究不足问题, 本文以Ping、端口扫描和局域网唤醒三个典型网络工具为例, 选取Android Studio (AS) 作为开发环境, 指出其搭建过程关键步骤, 并给出了三个工具开发过程中的要点和核心代码, 为今后此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网络管理,Android Studio,Ping,端口扫描

参考文献

[1]Android Tools[EB/OL].http://www.android-studio.org/.2015

移动网络开发 篇2

一般来说,对于移动网站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专门开发一个独立的移动版本

2、使用media type和media query控制网站在移动浏览器的表现

本文和下一篇文章将介绍第一种方案,后面的文章将结束第2种方案。

本文我们先了解一下移动网站的标记语言。

移动网站标记语言的演进

我们先看一下 @ 分享的一张的图表,一目了然:

这张图形象的展示了标记语言的发展历程,包括移动网站标记语言。

移动网站开发要比普通的网站开发复杂的多,选择一种用于移动网站的标记语言同样相当纠结。

在最初,WAP论坛(后来和NTT合并,组成OMA,Open Mobile Alliance)创建了一种基于XML的语言,称为WML,这是用于WAP网站的标记语言。它并不是理想的方案,因为它将网站分割为两部分:普通页面使用(X)HTML,而移动网站使用WML。网站开发者想要做一个移动网站也不得不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而不是转换技术,“一站式”的信条也被打破,用户不能访问他们喜欢的网站并且不得不发现这个网站的WAP版本——如果它们存在的话。另外日本的NTT创建了他们自己的语言cHTML(compact HTML),但是它并不能与XHTML和WML兼容。

由于这与理想中的方案相去甚远,W3C创建了XHTML Basic 1.0。正如其名,这是一个XHTML 1.1的子集。由于XHTML 1.1将XHTML改善为小型的模块,一个子集就可以只包含一些必须的或者可以在低端移动设备上控制的基本的模块、元素和属性。

基于XHTML

XHTML Basic为针对移动网站的标记语言提供基础的模块,

与其基础的XML一样,它也被设计用于扩展。这正好结合了WAP和NTT的合并之后(也就是OMA)的做法,他们创建了cHTML和WML的继承者XHTML Mobile Profile——它在XHTML Basic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在它们之前的版本中有的特性。XHTML Basic和XHTML MP共存的状况看起来有些混乱,但是之后不久W3C就发布了XHTML 1.1版本,吸收了在XHTML MP中加入的一些特性。所以现在看来这两个版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至于使用哪个很多时候只是看个人喜好了。这里我们选择XHTML Basic,因为它是W3C推荐的…。

开始使用XHTML Basic

由于XHTML Basic是XHTML的一个子集,如果你已经了解XHTML的开发,那么开始制作XHTML Basic的页面就手到擒来了。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

Hello Mobile

移动网络开发 篇3

关键词:TETRA 3G 移动基站 组网 应急状态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27-01

First-author’s address Shenzhen Metro Co., Ltd., 518172, Shenzhen, China

Abstract:In the emergency state,Wireless trunking mobile base station can enlarge the communication coverage area rapidly,or increase the network capacity of the site where any incidents happened.The wireless links is the unique choice for constructingWireless trunking mobile base station because it is flexibility and easy to open.In this paper,the author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the network based on 3G wireless IP network is superior to the other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network,through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o adopt Microwave、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3G as a cluster network links for Wireless trunking mobile base station,then,this paper illustrate the specific method to implement the network and describe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is method.

Key words:TETRA 3G mobile base station;construct network;emergency state

1 概述

近年來,以摩托罗拉为代表的TETRA厂商在中国市场得到公安、交通、企业和政府用户的广泛认同。

移动集群基站可以对信号强度不足或事件突发地域及时机动加强与补盲,实现哪里需要,集群网络就迅速响应到哪里的目标,是公共安全用户固定集群网络建设的必要补充。通常,TETRA基站使用TDM链路联网,电信运营商一般只在的主干网内提供TDM分帧传输业务,移动基站难以采用普通接续方式接入运营商既有TDM传输网。如何实现移动基站迅速、稳定组网,成为集群建设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2 目前联网方式介绍及对比

移动集群基站联网多采用微波,或卫星链路,但这两种方法缺点明显(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微波和卫星设备体积大,难于车载,不易展开;3G网络的电磁波具有一定穿透能力,设备体积小、造价低,能长时间稳定运行,优势明显。问题在于,3G网络末端采用TCP/IP协议,基于TDM传输的集群基站不能直接接入,而需进行传输协议转换。

3 基于3G无线网络的组网方案

基本原理:使用协议转换设备,完成IP网数据包与专网TDM帧结构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调整移动基站和3G设备的参数,使集群组网设备适应无线网传输时延,实现移动集群基站与固定集群网互联。

实现条件:基站开设地点有3G无线网络覆盖,电信运营商开通WCDMA无线DTU和PCM汇聚设备之间的VPN专用通道。配备有集群基站的综合通信车1辆,RAD公司IP MUX 2台,3G无线上网设备(配SIM卡)1台。

设备联接方案:

在综合通信车上安装联通WCDMA无线DTU设备,采用WCDMA VPDN技术,在WCDMA无线DTU和PCM汇聚设备之间搭建VPN专用通道;在移动集群基站与无线DTU设备之间、WCDMA APN设备与PCM复用设备(MUX)之间,加装协议转换设备,使车载集群基站接入PCM设备,最后接入集群交换中心(MSO)。

参数设置:IP,时延,缓冲池基站开设地点有3G无线网络覆盖,电信运营商开通WCDMA无线DTU和PCM汇聚设备之间的VPN专用通道。配备有集群基站的综合通信车1辆,RAD公司IP MUX 2台,3G无线上网设备(配SIM卡)1台。

4 实施效果

基于3G无线IP网络的350MHz TETRA移动组网系统已经受了实际应用检验,经测试,可达到以下效能:

(1)联网迅速,移动基站开启后,能在1分钟内与集群交换中心实现联网。(2)网络稳定,当IP网络丢包率超过15%时,基站才显示联网失败,一旦传输链路性能得到改善,网络连接就能自动建立,连接恢复时间低于10秒;测试表明,使用WCDMA DTU外置天线时,网络通联率超过99%。(3)通话质量好,与固定链路基站相比,附加呼叫时延不大于0.5秒,通话音质无明显损伤,可以满足作战指挥需要。(4)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基站连续工作50小时未出现链路故障。

5 结语

基于3G无线IP网络的TDM专线解决方案,实现了在WCDMA网络内,350MHz TETRA移动基站与集群交换中心无缝组网。以之为借鉴,该方法及组网系统亦能有效运用于TD-SCDMA、CDMA2000网络,此举延伸了固定数字集群网的覆盖范围,增强了TETRA网规划建设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固定数字集群网造价高、覆盖范围有限而导致使用场合受限的问题,对TETRA网络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祖辉,鲍智良,等.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开发广播移动客户端 篇4

移动客户端发展迅猛

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二季度末,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2.9亿户, 到2012年年底将突破3亿, 有望超越台式电脑上网终端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美国Strategy Analytics公司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 2012年第三季度, 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10.38亿, 同比增长了47%。

伴随着用户的高速增长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移动互联网终端产业日渐多样化, 直接装载在智能手机等终端上的客户端突破了浏览器的局限, “一键直达”的便捷性、易用性和用户黏性优化了操作, 减少了流量费用, 新闻、微博、社交、购物、视频等客户端在i OS、Android等主流智能手机平台上被用户广泛下载。随着汽车的普及, 收音机搭载干电池小型化后, 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移动收听和便携收听给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传统广播移动和便携的特质基因让我们相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借助广播移动客户端在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应用, 传统广播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

广播客户端应用现状

1. 传统广播电台开发的客户端。

传统广播通过手机终端收听渠道主要有两个:手机自带的收音机模块, 须连接耳机线, 接收方式是调频本地接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在收听广播上除了自带调频接收模块外, 还可在电台官方WAP页面提供收听或给门户网站提供链接收听, 有些电台已逐步开发一些简单的收听客户端能收听的直播或点播节目, 智能手机用户在“91助手”客户端商店里下载安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户端后, 可收听两台旗下各套频率节目的直播。有些电台的单个频率也做了客户端, 中央电台的经济之声客户端呈现了每档节目的文字内容;国际台金曲调频Hit FM 88.7客户端在听到直播内容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节目内容、主持人信息;湖北电台的湖北之声客户端除了有直播功能外, 还增加了本台资讯、主持人在线互动交流模块, 附载了一些电商共享的服务内容, 如全国景点优惠、酒店预定、福利彩票、平价药房、旅游资讯等模块;广东电台和凤凰集团合作推出的FM105.7汽车优悦广播客户端, 突出优先资讯、优质生活、优品音乐、优选电台的理念, 延展与汽车移动生活相关的方面, 集合了流媒体播放+资讯+交友互动+周边服务于一体的汽车移动生活新体验。

传统广播的客户端大部分是满足直播、点播的功能, 但也开始涉足听众与主持人的社交互动, 附载一些符合自身广播特点的应用商务服务, 并拓展了与广播紧密结合的汽车相关应用等。

2.非传统广播电台开发的广播客户端。一些社会公司研制出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广播客户端, 如国外的Tune In radio, 国内的蜻蜓·FM、豆瓣电台、多米电台等。这些非传统电台开发和定制的广播客户端已逐步占领移动互联网的收听市场, 作为2011年最佳广播收听应用和国内App Store免费榜广播电台类APP最高的蜻蜓·FM, 提供了国内外在线新闻、音乐、交通、经济、娱乐、教育、都市、体育、故事、戏曲等数千个网络电台频道。极具个性化的豆瓣电台主打音乐, 后台机器会模仿和学习收听者的喜好, 并推荐符合听众个性口味的音乐。与之类似的多米电台在音乐类型的细分上下足了功夫, 心情电台之下就分为烦恼、俏皮、成长、振奋、沉思、感恩、暗恋、自由、勇敢、初恋、一个人哭等多个类别。凤凰网开发的“凤凰电台”客户端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其本身不产生内容, 只是把凤凰卫视时事、军事、财经、文化、娱乐在内的音频资讯节目集成在客户端中, 实现了离线收听、重要新闻的及时推送, 社交平台的一键分享功能, 并增加了北京路况信息实时推送、分贝测试、天气预报等功能模块, 在使用界面上更加友好和人性化。

社会公司开发的广播客户端收拢国内外的电台, 集合了众多资源, 在收听的内容上更趋细分和精准, 满足了听众多层次的需求。艾瑞公司对蜻蜓·FM进行了研究:移动广播电台APP用户黏性较高, 每个用户平均收听时长超过40分钟;收听有早、晚高峰;音乐类、新闻类、交通类收听份额较高。这些特征是和传统广播的收听特征基本吻合的。

传统广播电台如何应对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传统广播电台的受众已经开始向移动互联网收听转移。那些有着跨地域服务、多功能体验、用户定制等特色的社会公司制作的广播客户端, 较传统广播电台的客户端有了更广泛的市场, 传统广播市场面临着蚕食。如果传统广播的客户端仅仅满足于直播、点播功能, 是不足以吸引并扩大受众的。传统广播移动客户端开发、应用, 必须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系统筹划、前瞻布局、特色引领, 尤其在做优内容、突出服务、创新营销三方面创新思路、速谋速动。

1.内容为王。传统广播过去更多强调“我播你听”单向传播渠道的一次性生产, 面对移动终端, 不能仅仅满足于直播、点播, 必须针对移动终端内容进行差异化的生产和传播, 节目内容要二次开发。传统广播在本地新闻、交通资讯、服务信息、音乐编排、主持人影响力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应积极在电台内部构建媒资分类系统, 以强大的内容资源库为支撑, 努力由传统的广播播出机构向内容集成服务商转变。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尤其要看到音乐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巨大市场和潜力, 走向用户定制化服务, 通过客户端采集音乐类型喜好、用户属性、收听环境等信息, 进行数据处理, 智能匹配推荐用户歌曲, 突出音乐的体验性、个性化以及主持人的黏性, 将庞大的听众库提升为客户库、用户库, 逐步提供开放式的内容生产平台, 体现内容的参与与互动。

2. 服务至上。

媒体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内容的价值, 还应该是以服务产生价值, 这是传统广播未来的价值提升之路。广播客户端应用服务的方式和理念要从听众向用户转变, 以用户为中心, 基于传统平台的品牌价值, 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 从本地的新闻资讯、交通、健康、教育视角出发, 推出与之有关的定制服务、增值服务与新的消费方式, 服务对象性人群, 由播出平台向服务平台升级, 以服务价值的体现来逐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儿童专属电台、路况电台、健康指标电台等APP应用服务都是很好的借鉴, 可以在传统广播嫁接。易凯资本CEO王冉预判:音乐产业在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一个转型不是围绕音乐, 而是围绕受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移动、云服务的特征, 用户体验将是未来音乐产业发展的轴心理念, 一个好的传统电台客户端很可能是自己切入移动音乐并促进这种体验的有效方式。此外, 还要看到传统电台客户端负载基于LBS (地理定位服务) 的本地交通服务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延伸产业。

3. 营销制胜。

如何开发移动学习应用Apps 篇5

回顾历史,不得不感叹科技惊人的发展速度,短短几十年里,手机从简单的语音通话设备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部全功能的“掌上网络电脑”。3G网络、智能手机以及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Apps),迅速把人们的眼球从电脑屏幕吸引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上。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学习习惯正在发生变化,移动化、即时化、游戏化、碎片化、社交化正在成为新生代明显的学习特征。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培训管理者还是培训讲师,我们必须关注移动互联网给学习带来的变化。

也许你正在为课堂培训中学员玩弄手机、不注意听课的现象感到气愤。现在是需要你调整观念的时候了,让学员手中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你实施培训的辅助工具!你需要做的是——开发出精彩的移动学习应用Apps,并把它装进学员的手机中。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很多开发移动应用Apps的公司,开发成本也开始下降。一些公司的课件开发工具也开始支持生成不同移动终端的课件版本;苹果公司还推出了易用电子书开发工具“GarageBand for e-books”,可轻松创建交互式电子书。总之,开发移动学习应用已经变得非常容易,关键是你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发移动学习应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移动学习应用Apps的基本开发及使用原理,接下来会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述如何将你的企业学习或培训需求开发成移动学习应用。

什么是移动学习应用?

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屏幕中一个个的正方形图标就是手机应用程序,即APPs,它是applications(应用程序)一词的简称。手机中的应用类别五花八门,如游戏、交友、阅读、各类小工具等等,如果这个程序是为学习而设计的,我们称之为移动学习应用。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Play Store以及各类安卓市场中均有大量的学习应用。

开发移动学习应用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关于APPs开发的现状:

1、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类型不同,移动学习应用不能跨系统使用。智能手机主流的操作系统为苹果公司的iOS系统、谷歌的Android系统、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等。如果你想让所有学习者都能用上移动性学习应用,必须开发针对不同系统的版本。

2、移动终端类型: 移动学习应用不仅要考虑操作系统,也要考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可能采用同样的操作系统,但是终端的屏幕大小不同,也会影响使用的效果。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很多移动应用开发者会开发针对不容屏幕大小的版本。

3、发布和使用机制

针对安卓手机开发的移动学习应用可以直接安装在安卓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而苹果的应用必须上传至苹果的App store,并审核通过后用户才能下载使用。如果你的移动学习项目是针对企业内部员工,可以通过企业的身份向苹果公司申请在企业建立一个内部的“App store”,这样开发和应用就会方便很多。

以上我们简要了解了移动学习应用的环境和原理,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如何让移动学习应用能够辅助企业培训,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帮助。从培训管理者的需求以及成功的应用案例来看,面向企业培训的移动学习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将传统的在线学习转化为移动学习应用

很多已经实施e-Learning的企业,都在考虑如何将传统基于电脑的在线学习转化为同时可以满足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由于绝大多数基于传统电脑终端设计的电子课件并没有考虑到移动终端的应用,若满足这一需求,必须对传统的电子课件进行转换,使之能够符合移动终端的学习。除了要符合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要求之外,主要工作是调整课件的布局和显示以及调整课件的时长。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屏幕显示面积要远远小于PC电脑,所以呈现的内容要更精炼;在内容时长上也要进行调整,学习者利用手机学习多是在移动、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的内容时长应以短小为宜。此外,在课件的呈现技术上,HTML、文本、视频的课件比较容易转换为移动学习的资源,而Flash内容相对有一定难度,需要第三方软件支持才能进行迁移。

图一:中国电信将传统三分屏课件转换为移动终端课件

除了课件转化之外,还要考虑到平台对移动终端的支持。用户可以考虑建设一套单独的移动学习系统来满足移动学习需求,但更好的做法是将原来的学习管理系统升级为可以支持移动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完全实现对不同学习方式进行记录和跟踪。目前,部分学习管理系统服务商开始支持移动学习,如:Saba、Sumtotal、东软等公司的学习管理系统均可支持移动学习。

2.通过移动学习应用辅助培训,使之成为混合式学习的手段之一

很多企业开展了混合式学习,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组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手机学习可以成为混合式学习的一种方式,如:可以进行学习材料的阅读,也可以通过手机快速实现问题反馈、测试等。

北京移动在“经理人混合学习方案”中有效地引入了移动学习手段。北京移动根据经理人的学习习惯和特征,扩展了传统在线学习方式。将培训项目中需要自学的内容从传统的在线学习,延伸至手机学习,手机学习充分利用了经理人的碎片学习时间,深受广大经理人的欢迎,达到良好学习效果。北京移动在移动学习设计上分别采用推动、订阅、通用访问、客户端等不同的技术支撑手段,保证了移动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确保公司全体员工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终端获取学习内容。

图二:北京移动通过移动学习应用辅助混合式培训项目

3.移动学习应用可以为员工提供非正式学习手段和资源

面对互联网时代内容多、时效强、变化大的特点,常规培训模式俨然无法满足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常见的现象是培训落后于业务发展、培训效果转化率低、缺乏个性的培训方式、培训效果不明显等。其实,每家企业都不缺少拥有丰富知识、经验的“达人”,问题是缺少有效的手段沉淀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经验,而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手段完全可以满足企业需求。

广东移动“微学习”项目就是一个发挥移动学习为员工提供更多学习资源的案例,“微学习”项目在设计上包含以下几个目标,其一:“微学习”以“微内容、知识点”为主导,具备颗粒化特点适合移动学习模式;其

二、“微学习”以为员工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服务为核心,由于学习动机产生的随机性,通过手机终端呈现内容为最佳选择;其三:“微学习”主要依赖与移动互联相关技术实现内容推送。从应用效果来看,“微学习”项目实现了现有培训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管理;比如:为改善培训效果,在面授过程中设计有“口袋书”、“课程精华录制”、“知识要点彩信”,这些精品内容随着培训的结束都束之高阁。通过“微学习”平台,需要将类似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便于员工在学习后随时回顾,以及后续培训中对相关资源的重复利用。其次,对现有培训体系的优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改变大多数人的手机使用习惯,如何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迎合员工手机使用习惯优化培训体系是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项目设计中,通过“手机调研”、“通讯录”、“手机测试”等模块实现了传统培训和非正式学习深度结合的探索。

图三:广东移动“微学习”移动学习应用

4.针对特定群体设计开发移动学习应用

针对企业整体而言,移动学习很难成为主流的学习手段,但是针对企业中的特定群体,移动学习有可能成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例如:产品营销人员或客户销售代表,他们的工作特点是经常出差、经常为客户演示新的产品,他们需要最新的产品知识、即时的沟通手段,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随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企业可以针对这一群体定制移动学习方案。

西安杨森大学“医药代表”iPad支持项目就是针对上述群体而设计的。在中国,西安杨森有近2000名医药代表,为了能够有效支持医药代表的工作,西安杨森为每位医药代表配备了苹果iPad平板电脑,并基于平板电脑开发了业务应用。西安杨森大学也在iPad上开发了移动学习应用。在移动学习应用设计上,西安杨森大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强化效果:首先,在知识传递上,借鉴 App Store 最受欢迎的应用Flipboard为学员提供美好的阅读体验;其次,在知识传递效果检验上,集成产品知识考试功能,在 iPad 上提供在线考试;最后,加强互动效果,提供在线 Q&A功能,学员和老师可以随时在线互动,问题能够及时推送到学员手中的iPad。此外,还特别借鉴了 App Store 中受欢迎的应用DrawSomething,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学员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的在线互动模式,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图四:西安杨森大学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应用

5.针对适合的内容合计开发移动学习应用

尽管绝大多数的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呈现,但是,培训管理者仍然需要首先考虑那些最适合移动终端呈现和传递的学习内容。除了内容短小、结构简单的课程之外,我们不要忽视智能移动终端独有的特性,如:触屏技术、重力感应、地理坐标定位等。基于这些技术来开发移动学习应用会更具特色,特别是触屏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仿真模拟的培训之中。

“我可乐钢琴”是新跨乐公司推出的在线学习乐器移动学习应用。这款学习应用充分利用了移动终端的触控技术,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指触摸iPad屏幕随时随地学习弹奏钢琴。不过,这个应用可不是简单的在线游戏,它容纳了丰富的教学视频、富媒体乐谱库、指法提示、和弦指法招式课程库、人机互动演奏纠错等功能,并同时可在iPad、PC、android等硬件上下载使用,让用户如同有了随身相伴的钢琴老师,随时、随地、随心,不必受制于时间、地点,更不必再承担高额的学费。目前,“我可乐钢琴”应用下载量达已经到七万多,是一款非常成功的移动学习应用。

图五:“我可乐”钢琴移动学习应用

6.通过移动学习应用打造企业专属社会化学习社区

网络技术改变学习的最高境界是真正实现让学习无处不在(Ubiquitous Learning)。移动学习的实现朝向这个目标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基于信息浏览或知识检索的学习移动学习模式仍然不够,移动学习不能缺少人际交流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即社会化学习。Facebook、Twitter、微博等社交软件的魅力在于可以形成使用者所关注的人际关系圈,而人际圈中的信息流动形就是一种最佳的社会化学习方式。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企业内部的社交网络,并通过网络将员工、专家以及管理者连接起来,达到改善员工间的沟通协作方式、促进知识流动的目的。

中国电信网上大学“翼博”项目是一个专属于中国电信内部知识传播与积累、工作援助与沟通、生活分享与交流的网络交流平台。在“翼博”平台上,员工能快速的找到自己同部门或同行的同事伙伴,即时分享与传播自己的感触与收获,获取碎片化的知识,获悉各类培训的资讯动态,提升业务与管理成效。

图六:中国电信网上大学通过移动学习应用打造“翼博”社会化学习社区

移动开发者挣钱几何? 篇6

看起来开发者越来越难挣到钱,以下数据却颇让人意外。2012年,29.5%的开发者处于盈利状态,37.2%的开发者能保持盈亏平衡,而2010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5.2%和40.4%。开发者团队的人数变化趋势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个人开发者比例从2010年的29.1%上升到今年的48.1%,有36%的开发团队规模在2-10人,10人以上的开发团队由2010年的8.3%降至5.5%,员工人数的减少降低了人力成本支出。

报告还指出了造成应用营收困境的3个原因。

第一,应用分发渠道单一。82.4%的开发者将应用商店作为主要分发渠道,会使用WAP或WEB网站、与手机厂商合作内置等分发方式的开发者不到50%,由于国内应用商店自身规模和资源有限,无法为大部分开发者带来足够盈利。

第二,用户付费习惯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36.2%的用户对APP应用内收费服务有抵触情绪,而抵触应用付费下载的用户也达到了30.8%,有过付费经历的用户仅占56.9%。

第三,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尚待完善。使用过网页浏览器登录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网上银行的用户分别高达79.76%和65.35%,使用过支付宝、财付通等App进行支付的用户只有52.05%。

短信平台移动网关开发 篇7

1.1 短信平台所依赖系统

互联网短信网关(ISMG)是业务提供商(SP)与移动网内短信中心之间的中介实体,互联网短信网关一方面负责接收SP发送给移动用户的信息和提交给短信中心。另一方面,移动用户点播SP业务的信息将由短信中心通过互联网短信网关发给SP。另外,为了减轻短信中心的信令负荷,互联网短信网关还应根据路由原则将SP提交的信息转发到相应的互联网短信网关。互联网短信网关通过向汇接网关(GNS)查询的方式获得网关间的转发路由信息。

另外,ISMG还必须与数据业务管理平台DSMP进行连接,在业务流程中对用户、业务以及定购关系等进行鉴权并对业务进行批价。

1.2 SP部分

如图1,整个系统既是实现SP部分。

短信网关上行数据包MO发往移动网关,移动网关对其进行分解,处理。将业务数据包发往中间服务器的业务队列;将回馈数据包发往中间服务器的回馈队列;将状态数据包发往中间服务器的状态对列。网关还要对中间服务器发来的下行数据包MT进行下行处理,然后发往短信中心。

1.3 SP的内部架构

如图2所示。

1.4 协议栈

CMPP协议以TCP/IP作为底层通信承载,具体结构由图3所示。

1.5 通信方式

各网元之间共有两种连接方式:长连接和短连接。所谓长连接,指在一个TCP连接上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在TCP连接保持期间,如果没有数据包发送,需要双方发链路检测包以维持此连接。短连接是指通信双方有数据交互时,就建立一个TCP连接,数据发送完成后,则断开此TCP连接,即每次TCP连接只完成一对CMPP消息的发送。

现阶段,要求ISMG之间必须采用长连接的通信方式,建议SP与ISMG之间采用长连接的通信方式。

1.6 协议涉及的端口号

端口号 应用

7890 长连接(SP与网关间)

7900 短连接(SP与网关间)

7930 长连接(网关之间)

9168 短连接(短信网关与汇接网关之间)

1.7 消息定义

2 移动模块设计

2.1 总体设计

2.1.1 移动网关的内部架构

其中申请连接线程,重连机制,链路测试线程和Deliver线程由上行部分实现。

重发线程,Submit线程由下行部分实现。

2.1.2 移动网关上行部分的实现功能模块的设计

业务提供商(SP)与互联网短信网关(ISMG)间的消息定义

SP为客户端,向作为服务器端的ISMG发起连接请求,在通过身份验证之后SP与ISMG之间方可进行数据传输。这是申请连接线程所应实现的功能。

移动网关的上行部分如图5所示。

3 系统实现与测试

3.1 申请连接线程的实现

根据协议SP通过移动网关发一请求连接的包给短信中心,并等待短信中心的应答,如果通过验证,则启动其他服务(开启Deliver线程,Submit线程,重发线程,重连线程,链路测试线程);如果验证失败,则打印相应的信息。

4 结束语

本系统能与短信平台的其他模块良好的连接。实现短信数据的转发,分拣。接收短信中心ISMG的上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将不同的数据按协议发往中间服务器进行处理。并接受中间服务器的发给短信中心的数据包,做下行处理,发往短信中心。

本系统只是实现了可运行的一些基本的功能。在可靠性方面可能还需要完善,比如说:日志的处理,报警机制等。还是有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Hyde P.Java线程编程[M].周良忠,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Zukowski J.Java2从入门到精通[M].邱仲潘,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Haghes M.Java网络编程技术内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4]Heller P.Java2高级开发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5]Means W S.XML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赵强,乔新亮.J2EE应用开发(WebLogic+JBuilder)[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7]Foster J,Porter M.应用Java API开发Web Services[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移动网络开发 篇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开发越来越热门,目前市场上实现做一个移动端产品,客户端主要考虑两个平台,一个是Android平台,一个IOS平台,Android平台是Google开源的系统,IOS是苹果公司封闭的一套系统,由于这两者的语言以及平台的不同,开发一个应用,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由不同的人员共同完成相同功能系统,而每个系统的更新,都很麻烦,都需要开发者重新上传,然后审核,用户才能更新,IOS的审核至少需要一周,所以对于产品运营,无疑会加大时间投入。这就如以前做桌面程序,开发者每开发一个应用程序都需要将应用开发程序上传到互联网上,提供给用户一个下载地址,用户需要自己下载安装,之后的更新需要用户自行更新,而不像现在互联网上的网站,只需输入一个网址就可以实现远程更新。

移动开发,特别是Android开发至今缺乏最佳实践,很多类和接口有多种实现方式,开发者都按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模式来进行开发,导致想要读懂他人的代码很费劲,后续维护起来问题较大。由于Android的开源性,每个厂商都可以定制自己的Android系统,定义不同的分辨率,这对Android开发人员来说,要开发同一个产品必须要满足不同的Android版本以及众多的分辨率,开发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2 目前解决方案

由于原生开发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现在普遍的解决方案是采用Html5方案,即用Html5、Css、Javascript来实现客户端的展示与后台数据交互。再通过Web View控件在每个平台上分别打包,由于各个资源都是放在云端,所以可以做到一次开发,处处使用。这种方案很多,包括比较出名的Phone Gap与APPCAN。这种方式真正做到了开发一次,多次运行的目的,其采用了标准的W3C标准,能直接让Web APP直接运行,而采用的语言也是主流的Html5,Javascript,CSS3,这使得以前做前端的工程师也能开发出Android,IOS的应用。

这种方案采用平台各自内置的Web View组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Web View组件实质是移动设备内置的浏览器,正是由于这中特性,使Web能被打包成客户端,可方便调用Html5,CSS3。

2)Phone Gap,APPCan等方案针对不同平台的Web View做了扩展与封装,使Web View这个组件变成可访问设备本地API的强大浏览器,开发人员在这些框架下可通过Javascript访问本地设备API。

但此方案也存在不足,一是性能不足,正常操作速度虽能满足,但是频繁操作则会导致响应变慢;二是稳定性以及占用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这是由于Web View组件不能很好的释放内存,导致内存占用上升,甚至会引起应用的crash。

3 React Native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移动开发中的Web与Native之争基本以Native的胜利而告终,因为Web UI的性能无法与原生相提并论。即使目前手机性能有了巨大提升,但在UI交互等方面Web UI还是远远不如原生UI:Native的原生控件有更好的体验;Native有更好的手势识别;Native有更合适的线程模型,例如图像解码、文本渲染仍无法多线程渲染,这影响了Web的流畅性。

这些正是直接导致React Native出现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手机上的应用还是基于Native的居多,目前主流应用基本上没有一款是用Web来实现的,虽然这是未来的趋势,但是现在而言,硬件以及软件技术还达不到这一要求。

React Native起源于Facebook的内部项目由于其设计思想极其独特,属于革命性创新,性能出众,代码逻辑却非常简单,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开发关注和使用。

4 React Native简介

React Native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同一份代码,不同平台运行,由于Native平台上的用户体验不同,所以不提供“write once,run anywhere"解决方案,而是创新的提出了"Learn once,write anywhere"。即学习一次,可以在N个平台使用。

由图1可以看出应用自下向上依次是:

1)React:不同平台上编写基于React的代码,“Learn once,write anywhere"。这部分是使用Javascript与JSX语法写的,其中JSX可以看作Javascript的拓展。使用React,可以进行JSX与Javascript之间的切换。JSX在定义类似Html这种树形结构时,十分简单明了,更利于开发和维护。

2)Virtual DOM:相对于Browser环境下的Dom而言,Virtual Dom是Dom基于内存中的一种轻量极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渲染引擎生成不同平台下的UI,Javascript和Native,它们之间通过Bridge通信。其是React Native的设计核心,所有的组件Virtual Dom都是存在于内存之中的一种数据结构,只有当它插入文档以后,都会变成真实的Dom。而所有的Dom的变动,都是先在虚拟的Dom上发生,然后再将实际发生的变动的部分,反应在真实的Dom上,这种算法叫做Dom diff,它可以极大提高网页的性能表现。

3)Web/Ios/Android:现支持主流的客户端Web、Ios、Android。

整个React的核心思想是:封装组件,各个组件维护自己的状态和UI,当状态变更,自动重新渲染整个组件。即将组件看成一个状态机,开始有一个初始状态,然后用户互动,导致状态变化,从而触发重新渲染UI。

从原理上来说,React Native继承了React.js的虚拟DOM的思想,它是用虚拟的View来实现的。这个框架提供了一组native实现的view(在i OS平台上是RCT开头的一系列类)。在写Java Script(更准确地说,对于React Native,写的是带有XML的Java Script:JSX)时,通过将虚拟View添加并绑定到注册的模块中,在native侧用Java Script运行环境(对于i OS来说也就是Java Script Core)执行编译并注入好的Java Script代码,获取其对UI的调用,将其截取并桥接到native代码中进行对应部件的渲染。而在布局方面,依然是通过CSS来实现。

正是于此,React下面的两个特性使得它与其他框架不一样:(1)可以基于React Native使用Javascript编写应用逻辑,UI则可以保持全是原生。Html5的UI则不必做出妥协;(2)React引入了一种不同的、略显激进但具备高可用性的方案来构建用户界面,使得应用的UI可以简单通过一个基于应用目前状态的函数来表达。

而正是这种组件化思想与设计可以帮助开发者封装自己的代码,使得开发更加有效率。

5 React Native交互原理

由上文可以看出,React Native的前端语言是JSX,由它去负责前端内容的展示,但是有些内容React Native本身是不能实现的,特别是一些第三方的接口,其没有提供React Native接口,这就需要JSX与原生开发进行交互,JSX提供了一个主动调用原生函数机制,使得其成为可能。

由图2可以看出JSX发起通知的过程就是调用原生模块的函数,JSX和原生模块是在两个线程里面,JSX只是发起通知,并不会等待原生模块执行完函数。JSX调用原生模块的函数式可以传递参数的变量类型,与原生变量类型是一一对应的,这如同Java通过JNI调用C一样。

如原生需要调用JSX的函数如何实现:由于在JSX里面,函数也是变量类型,所以可以把JSX函数以参数传递给原生模块,让原生模块去触发这个函数,如图3所示。

JSX与原生的View进行交互:React Native呈现View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标签,使用原生View其就是把原生的View包装成一个标签,而View本身的函数,可以在JSX层去直接调用它们,如图4。

因而在JSX中调用View的原理如图5:

上面介绍了JSX是如何与原生的函数以及原生的View进行交互,可以看出JSX始终是执行者,通过这种方式也就解释了React Native的:Learn once,write anywhere。

6 React Native优势与劣势

React Native从Native开发来说,相当于重新发明了一个浏览器并且套了一个React的壳,从Web开发角度来说,就是把原生的React的后端换成了Native code来实现。因而它的优势与劣势,就要相对于以前的这两种框架来区分。

优势相对于Webapp:

1)不用Web View,彻底摆脱了Web View的交互和性能问题。

2)有较强的扩展性,这是因为Native端提供的是基本控件,Js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3)可以使用Native原生的动画,这点用Web非常困难。

优势相对于Native app:

1)可以通过更新远端Js,直接更新App。

2)组件化思想可以帮助开发者增加效率。

而它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1)扩展性不如Web,更不如Native方案。

2)从Native到Web,要做很多概念转换,势必造成双方都要妥协,这导致了React Native的门槛相对较高,学习成本较大。

3)不够成熟与完善,由于React Native发展时间比较短,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不如原生开发,能比较快速的找到解决方案,这需要用户自己花费较多时间解决问题。

7 总结

React Native是以把React编程模式的能力带到移动开发来作为主要目标。它的目标不是跨平台一次编写到处执行,而是一次学习跨平台开发。

但对Web前端来说,React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我们来完成配套的基础设施,就如中国的淘宝已经上线相关应用,需要我们广大开发者与教育者来共同推进业界进步。

Web是未来,Native是当下,而React Native是在未来与当下之间。

摘要: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很多从事传统行业的新人涌入移动互联网,这导致移动互联网移动开发者稀缺,开发产品以及创业的成本大大增加。由于移动平台IOS与Android开发的特性,导致开发速度慢,问题多。Android的开放性导致各平台众多,开发者苦不堪言,而基于Html5的解决方案又有自己的性能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开发效率。该文通过分析当前移动开发遇到的问题,对React Native进行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混和开发,React Native

参考文献

[1]Face Book office.A Java 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React[EB/OL].[2013-05].http://facebook.github.io/react/.

[2]Sebastian Markbåge.React(Virtual)DOM Terminology[EB].[2014-06].

[3]Jack Callister.The React Quick Start Guide[EB/OL].[2015-01].http://www.jackcallister.com/2015/01/05/the-react-quick-start-guide.html.

高校移动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 篇9

1 高校移动教学系统分析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移动教学的研究项目包括:英国Kingston大学通过发送短信向学习者通知考试成绩、重要消息或者课程安排等[2];挪威NKI互联网大学的移动学习项目让学生可以下载资源然后通过离线的方式在移动设备上学习,并可以通过E-Mail和老师及同学交流、发送作业等[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在重新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使用i Podtouch和i Phone定制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绩效评估[4];欧洲Learn ing2Go项目对课堂学习进行了延伸,使学习延伸到户外[5]。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移动教学的研究项目包括:北京大学的基于短信的移动教育系统[6];上海交通大学开发了一套基于Symbian S60 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7],该系统支持学生远程课堂学习,并且可以与授课老师进行即时互动;上海电视大学通过实施“移动校园”计划实现实时通知和教学辅导,实时通知功能主要指班主任和学生保持联系等等。自2004 年以来,移动学习实践领域进一步扩展,职业培训、远程教育和公共教育领域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展[8]。

国内外对移动教学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移动教学发展缓慢,在当前的各种技术背景和社会背景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地开展移动教学系统研究尤为必要。

1.3 需求分析

高校移动教学系统主要面向的用户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其主要的作用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移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上的交流与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相关的资料以供学习参考和教师与学生就课程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这两个方面,讨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生活中,也有了解学校新闻动态、教学管理信息、教务考务信息等公共信息的需求。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公告信息,但是移动终端的屏幕相对较小,且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需要了解全部的公告信息,因此需要系统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推送不同的公告信息。比如,学生用户比较关注考试信息和教务信息等,教师用户则比较关注学校管理信息和学校动态等。

2 高校移动教学系统设计

2.1 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高校移动教学系统的需求分析,充分考虑移动教学的特征,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与学习为目标,设定高校移动教学系统有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大部分构成,服务器端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类别管理和公告通知管理等功能模块,客户端主要报告课程管理、资源管理、小组讨论和查看新闻公告等功能模块。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1 所示。

2.2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设计

服务器端启动后,客户端方可与服务端进行交互,服务端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向客户端发送其所需的数据。此外,服务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管理员进行后台数据维护提供接口。服务端功能介绍如下:

(1)用户管理功能:管理员登录服务端后,可以对用户信息进行新增、查询、删除、修改等操作,实现对用户信息的维护。

(2)资源类别管理功能:资源类别的新增、删除、修改由管理员完成,同时,管理员要对系统中的资源分类进行维护。

(3)公告通知管理功能:管理员负责公告信息的录入和维护,保证公告通知的准确。过期公告的清理由系统自动完成。

2.3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用户登录客户端时需选择登录方式,选择不同的身份系统会跳转到不同的界面,提供不同的功能。

(1)对于教师用户,系统提供课程管理、小组讨论、新闻公告等功能,具体介绍如下:

①课程管理功能:课程管理功能模块提供给教师用户上传课程相关资料、查询课表和课堂测试等。上传课程资料是将本地的资源上传至客户端,以便学生用户查看。查询课表则是从服务端获取相关的课程信息并在客户端显示。课堂测试是向课堂中的学生用户发送测试问题,并且接收服务端统计的测试结果。

②小组讨论功能:小组讨论功能模块主要完成多个用户之间的即时通讯,用户向服务端发送信息,服务端再将信息发送至指定客户端。

③新闻公告功能:新闻公告功能模块主要是从服务端获取相关公告信息,并在客户端显示。

(2)对于学生用户,系统提供课程管理、资源管理、小组讨论、新闻公告等功能,具体如下:

①课程管理功能:课程管理功能模块提供给学生用户查看课程资料、查询课表、课堂测试等。查看课程资料和课表均为从服务端获取相关信息并在客户端显示。课堂测试则为发送测试答案至服务端,并接收服务端的测试成绩及答案。

②资源管理功能:资源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实现学生用分类查看课程相关资源并进行收藏、下载等。查看课程资料是从服务端获取课程信息并在客户端显示。收藏资源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更新相关数据库。下载资源是从服务端下载资源至本地。

③小组讨论功能:与向教师用户提供的小组讨论功能相同,此处不再重复。

④新闻公告功能:与向教师用户提供的新闻公告功能相同,此处不再重复。

3 高校移动教学系统实现

高校移动教学系统的服务器端将采用Java实现,而客户端则是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实现。

3.1 服务器端系统实现

3.1.1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包括用户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查询,服务端提供用户管理界面,管理员通过相应操作实现对数据库表的更新。服务端是部署在PC端的,能够方便的连接到本地的数据库,在服务端的类中写入含有参数变量的数据库查询语句,再通过服务端界面输入参数,比如新增用户时,需要输入用户编号、名称等信息,这些信息将被作为Insert语句的参数,确定新增后,服务端即执行该语句,完成对数据库的更新。

3.1.2 公告信息管理

公告信息的录入和后期维护在服务端进行,公告信息的录入也是对数据库的更新,其实现原理与用户新增相同,此处不再重复。公告信息的后期维护主要包括过期公告信息的删除和错误公告信息的修改,过期公告信息的删除由系统自动进行,删除不会将公告信息从数据库中删除,而是将系统日期一定时间之前的公告信息不予显示,即不发送至客户端。错误公告信息的修改则是管理员输入正确信息作为参数,系统执行Update语句更新数据库。

3.1.3 资源管理

系统中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教师用户的上传,因此服务端的资源管理主要实现资源类别管理,包括资源类别的新增、修改。类别信息的新增和修改的实现原理与用户新增、公告信息修改的原理相同。

3.2 客户端系统实现

3.2.1 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的主界面以课表形式显示,点击课表中的任意一门课程可以跳转到课程详细信息。在课程详细信息页面,教师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上传资源按钮进入资源上传页面进行课程相关资源的上传,资源上传主要利用Socket数据流的方式实现,从客户端获取需要上传的资源名称、本地路径、文件类型,并将这些内容拼接在一起,发送至服务端,接着服务端解析这些数据并将其写入数据库,写入完成后向客户端发送完成提示,最终完成资源上传操作。学生用户就能够查看到这些资源信息,并且可以选择收藏或下载这些资源。

3.2.2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功能主要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即时沟通的平台。小组讨论功能是用Socket通信技术实现的,服务端创建Server Socket与客户端创建的Socket建立并保持连接,此时这两个Socket处于一个单独的线程上,在这个线程上,对话的进行通过输入与输出流的读取与输出实现。

3.2.3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用户查看系统内所有资源的平台,这样的设置是为了让用户可以查看自己所选或所教课程以外的课程资源,并且系统提供了收藏和下载功能。用户收藏资源时,客户端捕获用户操作,将用户信息和需要收藏的资源信息发送到服务端,服务端进行数据库更新增加新的收藏记录,更新完成后,向客户端返回收藏成功的信息。用户下载资源时,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运行过程基本相同,只是服务端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是下载资源的数据流。

3.2.4 新闻公告

公告信息界面针对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的公告信息显示,用户进入公告信息界面,系统判断用户登录时存储的表明用户身份的全局变量的值,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服务端,服务端会从数据库中查询出对应用户需要看到的公告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拼接成数据流返回客户端,客户端解析之后进行显示。

本文实现的移动教学系统中的典型界面如图2 所示: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线也越来越多地被移动设备所吸引,教学系统的移动化迁移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有关教学的系统已有不少,但是大部分系统都是针对课后学习或是专项学习,比如单词学习软件,较少针对学校课程学习的教学系统,因此本文分析和设计了一套面向学生课程学习的辅助教学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交流沟通,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改善,同时,系统也为教师和学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逄珊.移动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07):86-87.

[2]Stone A.,Briggs J.,Smith C.SMS and Interactivity-Some Results from the Field,and its Implications on Effective Uses of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C].Proc.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TE 2002),Vaxjo,Sweden,August 2002:147-151.

[3]范晶.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教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高晓晓.基于Android移动课堂客户端的设计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Gwo-Jong Yu.A 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system for outdoor ecology learning:a firefly watching system[J].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2004,2:112-115.

[6]许诣博,钟绍春.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2009,27(3):45-47.

[7]童任.基于Symbian S60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教学改革 篇10

目前, 世界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截止2015年底, 全球手机App总量已突破300万。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正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移动开发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了与Android系统相关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 这对该技术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填补了目前Android技术人才市场的巨大缺口。

由于Android相关课程进入全国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时间不长, 因此其课程体系并非完善, 很多高校正在尝试性的开设移动应用开发课程, 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处在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规范。一个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教学为例进行研究。

2.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2.1 课程的定位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限选课, 教学目标包括: (1) 巩固和加深对Android移动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的理解; (2) 掌握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的主要环境与工具, 掌握Android应用软件的常用控件的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移动应用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并能针对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初步地分析和设计;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2.2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极为丰富。在有限的课时内, 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在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备性的前提下, 要多关注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要突出实用性, 使课程内容贴近真实项目开发;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自主探索内容, 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搭建开发环境, 创建项目框架, 设计用户界面, 2D图形绘制与多媒体, 3D图形绘制, 数据存储与访问, 定位服务与地图应用, 测试与发布等。

2.3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体系

培养实用型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更加符合现代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结合Android平台开发人员所需的技术能力, 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过程: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软件开发基本能力培养以及移动应用开发能力培养。三个阶段的课程安排, 如表1所示。

3.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现实情况是很多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会选择高校外的培训机构进行再学习, 原因在于大多数培训机构都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法更接近真实企业开发, 为学生积累了大量开发经验, 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启发式教学, 是与项目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学生潜能, 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

3.1 建立核心知识点与案例的对应关系

移动应用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课程, 教学大纲中设计针对核心知识点的典型案例, 能够极大提高学生核心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在选择典型项目案例时,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 针对性, 案例应覆盖一个或者几个核心知识点; (2) 真实性, 所选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 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便于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 趣味性, 案例要生动有趣, 同时规模和难度要适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核心知识点与典型项目案例的对应关系, 如表2所示。

3.2 拓宽学生获取新技术的途径

除了老师课堂讲授, 学生实践巩固等教学方式外, 通过“项目式”教学, 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 通过推荐经典教材、小组讨论、报告演讲、借助网络资源等方式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 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3.3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保障措施

要成功的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首先, 要编写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 由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组织编写符合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大纲。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项目的各个功能模块来组织教学的, 教学形式包含了课堂讲授、实验和课程设计, 因而在内容的取舍和编排上要考虑周密, 系统安排, 尤其要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 市面上出版的相关教材很难符合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要求, 因而要求教研室重新编写新的讲义或者教材。

其次, 要搭建基于项目驱动的开放式自主学习平台。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和交流, 并且能够得到教师的在线指导, 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一门软件开发课程, 技术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 众多的教学案例直接来源于网络资源, 通过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可以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最后, 作为教学的实施者, 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素质, 具备“双师型”的能力。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 又要指导学生实践, 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全面的理论功底, 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学校也要增加实验投入, 利用计算机机房搭建实验环境, 让学生更加接近企业真实开发环境。

4. 建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课程学习的指挥棒, 考核内容的侧重点反映了教学的重点, 考核的方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目前高校传统的课程考核注重理论知识的检验, 主要由考勤、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组成。教师通过期末考试或者考察给学生一个评定成绩, 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为了获取这门课程的学分, 这样既不能有效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达不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要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法, 进而培养移动应用开发实用性人才, 就必须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构建合理规范的督导、检测、鉴定和评价机制, 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1) 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结课考试、课程设计、小组实验、专题演讲、交流总结、试题卡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 把考核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 使“教、学、考”有机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改革考核内容, 增强考核成绩的科学性

结合多元化考核方法, 针对不同的核心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对于要求学生必须记忆的内容, 采用交流总结、试题卡口试;课程设计采取小组合作, 专题演讲的方式进行,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结课考试主要考核分析计算和实际应用的内容。改变学生闭卷做小抄作弊、开卷不记不背的不良学风, 使考核成绩更加公平合理。

5. 结束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具有移动应用开发能力的实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 在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下, 完善移动互联开发课程体系结构, 优化教学方法, 增加移动开发实践教学的案例库, 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以成为必然之举。目前, 移动应用开发教学改革项目已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逐步实施和推广, 一方面可以为先进的软件工程技术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资源库, 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在移动互联开发时代的社会竞争力。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独立院校开设的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的情况, 以培养应用型移动软件开发人才为目的, 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三方面论述了移动应用开发的课程建设方案, 提出项目驱动教学法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以期最大化课程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工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移动应用开发,应用型开发人才,课程教学改革,Android

参考文献

[1]王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软件开发教学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 2012, (11)

[2]谈炳发.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9)

移动应用开发可以更简单 篇11

很显然,移动应用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移动应用上重金投入,希望借此为企业创造新的盈利点或者新的盈利模式。不过,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容易。因为相对传统应用,移动应用要面向更小的显示屏,网络也不太稳定,而且要在2G/3G/4G以及Wi-Fi之间频繁切换,加上有限的网络带宽,以及用户对移动应用更高的体验需求,挑战可谓巨大,而这种挑战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投入。

目前,要开发移动应用或者说移动App典型的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开发原生的移动应用,也就是直接为指定的手机和操作系统(比如苹果的IOS或者三星的某款手机)开发定制的应用,这样的应用功能强大,用户体验很好,但受限于指定的手机和操作系统版本,无法在其他设备上运行,开发和维护成本都较高;另一条是开发跨平台的应用程序,也就是网页应用,通常用HTML5语言,其优点是可以在大多数移动终端上运行,开发成本低,其缺点是功能受限、性能不佳、用户体验差。

既然上述两条技术路线都不是太理想,于是第三条路线出现了,即让移动应用程序不仅能跨平台,同时还具有原生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相应地,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专门提供此类技术的公司,比如,AppCan、APICloud等都是第三条技术路线的支持者。

APICloud 公司创始人兼CEO刘鑫告诉记者,在移动应用出现之初,开发者倾向于用原生技术实现移动应用的开发。但不久,人们发现原生技术无法满足企业对开发效率的要求,于是选择用HTML5来开发网页应用。不过,后来人们发现还是混合两种技术更现实些,这就进入到混合应用时代,即将原生应用与网页结合来降低开发门槛、提高效率。但究竟如何高效地进行混合开发则是一个挑战?

APICloud的技术是让程序开发人员采用标准的HTML5技术,其开发过程也类似Web开发,然后由APICloud在后台对这些代码进行“翻译”使其转变为原生的代码。刘鑫介绍说,通过他们的工作,开发人员可以做到一套代码同时适用于IOS和安卓系统,也就是跨平台,而无需重复编码。不仅如此,由于APICloud还提供一些常见的通用功能模块,比如说蓝牙、照相、重力感应、电话、导航组件等,这样开发人员可以直接调用,从而能以组装的方式来开发应用。这些组件的使用不仅让用户体验和原生应用一致,而且由于这些代码都是经过预先测试的,从而能大大加快开发进度。

鉴于在桌面端以Flash为代表的富媒体应用如今正逐渐让位给标准的HTML5网页应用,在移动终端这一幕未来是否会上演,网页应用有可能会逐步挤占APP的市场吗?对此刘鑫表示他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心,这是因为如下原因:首先目前最为主流的两大移动平台IOS和安卓,其生态系统就是基于移动App的,无论是苹果还是Goolge都无意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其次,和桌面开发环境不同,移动应用对设备底层依赖程度高,比如,蓝牙、指纹、摄像等,这些设备更新速度快,HTML5在标准更新上跟不上这些设备的更新速度,要真正发挥这些设备的功用,还是移动APP更为现实;第三,随着物联网的普及,还会给移动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市场。这些就决定了未来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移动APP的生命力。

移动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践探讨 篇12

1.1 技术基础

近几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欧洲的移动上网用户已经超过了微机上网用户,在拥有近三亿手机用户的中国,手机短信衍生出的手指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据调查,中国15~25岁年轻人是主要使用短信群体,每天平均要发送短信7.3条。人们用手指疾速拨弄手机键盘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传送着各种信息和情感。全球正在形成无线上网的热潮,因特网正迈向无线时代。与有线因特网相比,无线因特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互联。通过WAP(无线互联应用协议)手机的移动终端可以举行视讯会议、收发电子邮件、上网购物!进行网上游戏网上银行交易、与企业局域网连接并查询有关信息等业务。WAP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使人们时刻处于“在线”状态。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因特网构成的移动信息系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2 需求环境

移动信息技术自产生以来在各行业和各领域应用的实践反复表明,移动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沟通模式,实现灵活快速便捷低成本的交流,同时利用移动信息系统进行的实践也表明它在效率提高和效益提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因而发展移动信息系统有着良好的需求环境。

2 移动信息系统的实现模型

1)功能增加模式:只是在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与移动设备相联的接口,使移动设备可接受信息,并可从移动设备发送信息给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增加了一类外围设备。这种模式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使其应用范围拓宽,应用更加方便。这类模式的例子有:移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移动的生产管理系统、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2)全新系统模式:是根据移动通信技术及服务的特点,开发出的全新概念的移动的企业信息系统.移动通信技术和服务给制造业管理模式创新及产品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就像当年互联网一样。这种模式的例子有:移动的销售系统、移动的物流管理系统、移动的设备和仪器管理系统等。

3 移动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

3.1 利用移动技术查询信息

现代社会是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条件下获得信息的速度和正确性往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影响着个人交往的成败。当前随着非隐私信息对外查询的开放及各单位为了便于职工工作的开展而对职工开放的信息查询功能都可以借助移动信息系统实现时时查询,如企业员工在外地利用移动技术调用企业库存的关于对方企业的资料,下图演示浙江正泰集团利用手机查询数据库的过程,再如利用移动技术登入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对方的身份证件号码是否属实等等。

3.2 利用移动技术实现及时交流

现代社会的高开放性和高流动性增强了沟通的需求,同时个人与企业自身在发展方面无不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当前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时时,可靠和低成本。借助移动信息系统搭建的沟通平台可以有效地借助有线沟通系统的弊端,接收端和发送断可以在技术条件允许的任何地方进行交流沟通,同时金国多年的运行实践移动信息系统技术的可靠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广泛检验,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交流的成本也正在逐步降低,从而实现了低成本、可靠性强,可进行时时互动的交流。

3.3 利用移动技术进行生产管理

移动技术自产生以来便被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当前来说利用移动技术实现的管理主要分为移动的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移动技术实时了解生产情况和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移动的设备和仪器管理系统(通过移动技术对一些24h连续不断运行的设备进行全天候的监控,通过移动技术遥控机器设备);移动的物流管理系统;移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移动的采购和销售系统等等。

3.4 利用移动技术购物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电子商务条件下购物模式和销售观念的转变,利用移动技术进行购物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并呈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趋势。

4 移动信息系统干扰的排除

4.1 干扰分类及成因

干扰主要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主要是强信号干扰,这种干扰是指合法的信号占用合法的频率,由于功率过强,造成邻近频段接收设备阻塞。内部干扰主要与通信制式的技术特性和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主要来自硬件、施工质量和周边环境以及网络频率规划、小区覆盖和数据库设置等方面。

干扰的成因主要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电波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通信过程中必然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外来电波的干扰是造成移动通信系统干扰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射机倍频器的输出滤波器特性不好、频率合成器中鉴相器的屏蔽不好,都会带来较多的杂散辐射,这些杂散辐射会对正好以这些频率工作的信道产生干扰。接收机一般采用超外差接收方式,如果接收机的输入电路选择性不好、高频选择性不好或中频邻近选择性不好,会给系统带来高频干扰和中频干扰。

4.2 干扰的排除

对于内部干扰的解决,应抓住干扰产生的原因作为突破点,然后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日常维护中,可借助无线场强测试仪、HP频率计数器等工具,以及OMC-R的参数调整窗口,CQT呼叫质量拨打测试结果等,对产生干扰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对于移动网络而言,网外干扰更难查找、解决。主要的网外干扰为:微波通信、寻呼发射台倍频干扰、宽频直放站、CDMA下行对GSM上行的干扰、电视增频器对CDMA上行的干扰、PHS对GSM干扰、电磁辐射干扰等。网外干扰种类繁多,分析与定位较为困首先要求运营商提供受干扰基站的分布以及各扇区RSSI值的强弱,可以确定干扰源的大致范围,以利于快速定位,查找和排除干扰源。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发挥了移动信息的快速便捷灵活低成本的优势, 21世纪是网络与信息化的世纪, 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模式,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信息系统,实现技术,移动信息系统构成

参考文献

[1]李承恕.透视美国全球移动信息系统[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1 (2) .

[2]曹冲.移动通信导航信息系统[J].全球定位系统, 2002 (5) .

[3]李承恕.军民结合, 共建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J].移动通信, 1999 (2) .

[4]高小林.广播电视台微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 1997 (10) .

上一篇:强制医疗下一篇:团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