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移动网络

2024-08-09

图书馆移动网络(精选12篇)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1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普及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催生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以手机图书馆为代表的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应用普及,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途径, 也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手段, 到图书馆去阅读已不再成为人们唯一的阅读选择, 走出图书馆大门、延伸图书馆服务, 开展移动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汽车图书馆、流动图书馆风靡一时。

1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开展移动服务的图书馆还处于起步阶段, 用户较少, 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频率也低。自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首个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至今, 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图书馆数量较少, 并且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提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较单一, 绝大多数图书馆仅以短信形式为读者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模式。本文主要从移动服务的开通 (或升级) 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推广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

1.1 服务时间

自2003年开始, 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尝试推出移动信息服务, 近年来陆续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开通移动信息服务,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数十家图书馆开通了移动服务。2003年12月,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开通了国内最早的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 拉开了移动图书馆在国内的应用帷幕。随后香港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相继开通了短信服务, 2006年7月3日, 湖南理工学院开通了国内第一家WAP手机服务的图书馆, 之后,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也相继开通了这一服务。2010年9月9日, 国家图书馆在101年馆庆之际, 推出了改版后的国图手机门户WAP网站“掌上国图”。至此, 我国的移动图书馆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受到了图书馆界的热捧与重视,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手机图书馆在国内仍未形成潮流, 据学者宋恩梅、袁琳的不完全调查统计, 截止2011年4月3日, 国内图书馆开通手机短信服务的只有34家, 开通WAP服务的只有16家。且通过对其网站的访问, 发现近一半的WAP网站存在着主页无法打开、书面查询功能失败等问题。

1.2 服务内容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主要集中在书目检索、图书借阅、图书馆新闻讲座、参考咨询等基本服务, 而电子书、音视频资源等方面的服务仅有个别公共图书馆略有涉及。相比之下, 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则丰富的多, 除了上述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的基本服务外, 对实用类的服务内容也有所侧重。例如, 绝大多数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均提供对图书馆具体方位的GoogleMap (谷歌地图) 导引以及工作时间、联系方式及常见问题解答等实用性服务, 还提供数据库检索及电子书、音视频资源下载等高端服务, 并针对读者日常生活需要提供诸如家庭保健、医疗、租赁等个性化服务。可以看出, 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差异较大。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种类繁多, 涉及内容广泛, 能够满足读者对于日常信息查询的多种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则侧重图书馆的基本图书服务范围, 并将其不断细化, 服务内容包含图书续借、预约、催还等。绝大多数国内读者都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就是通过手机定期接收图书馆通知等各类信息, 而国外读者则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查找和获取信息的地方, 渠道并不限于图书。

在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方面, 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提供图书馆新闻、讲座、新书通报、书目检索、预约、续借等基本服务, 个别涉及读者留言、参考咨询、电子书等专项服务, 整体服务内容比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还简单。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仍旧侧重于基本图书借阅服务, 鲜见针对校园读者的有特色的服务类型。

1.3 服务推广

移动图书馆是一项新型的业务, 图书馆的推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定位, 其推广力度也直接影响到读者对该服务功能信息的获取能力。该推广方式主要分为四类:

1.3.1在网站主页上设置专门的一级栏目, 如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都在各自主页上设置了“手机图书馆”的醒目链接, 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相关页面。

1.3.2在网站的读者服务等栏目下设置移动图书馆相关二级栏目, 主要被封装在借阅、续借、催还等服务的介绍中, 对读者而言, 知晓难度不大。

1.3.3在网站主页的新闻公告栏目里推出公告信息, 此类信息也较容易引起读者注意, 但由于时效性周期的缘故, 作为新闻类信息, 其链接容易被新的信息所替代而推出首页位置, 读者的知晓获取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3.4图书馆网站上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或者是隐藏在读者常见问题的解答中, 我们对这些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知晓主要通过研究论文和搜索引擎获得。

2 移动图书馆的建设目标

移动图书馆的目标功能主要有三部分:

2.1 移动图书馆的门户站点

主要是信息发布和参考咨询, 具体包括:图书馆相关新闻动态、参考馆员与教职工基本信息查询、服务时间、借阅规则、到馆路线、展览与讲座信息、图书馆的图片和视频、基于手机的参考咨询等。

2.2 支持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 OPAC

由于各个OPAC厂商没有提供合适于移动终端设备的OPAC系统, 往往需要第三方软件开发商进行改造, 实现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馆藏检索的功能。随着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提供这类技术支持的OPAC厂商会越来越多。

2.3 移动数字图书馆

即把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延伸到各类移动终端设备, 让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检索和查询文献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查看正文。从国内外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来看, 部分功能有成型的解决办法, 主要原因在于技术难度和复杂度较高。

3 移动图书馆建设的技术难点

3.1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系统和格式不统一

图书馆采购的大量数据库的检索查询方式都不一样, 界面不同, 数据格式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格式, 版本和制作方式又常常不统一, 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通用的接口提供第三方访问。

3.2 移动终端所用操作系统类型复杂, 屏幕尺寸规格各异

目前移动终端没有标准系统, 很多移动终端用的都是不同系统, 仅手机的操作系统目前就超过15种以上, 每种又有很多版本, 许多手机甚至没有操作系统, 只有浏览器。在屏幕显示方面, 传统电脑的显示都是标准制式, 屏幕有1024*768或者800*600, 但手机和MP4等移动终端的屏幕规格很随意, 完全是为了适应硬件设备的外观来制造, 有325*255、320*240、800*480、854*480、960*640, 这对信息的展示带来了巨大挑战。

3.3 运营商的资费和访问模式不统一

我国目前有三大运营商, 针对3G应用的上网资费仍旧是偏高的, 往往以流量计算。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运营商, 也在手机网络访问方面有几种计费和访问限制, 中国移动就分为移动WAP和移动互联网, 不同的接入方式, 收费是不一样的, 访问的范围也不一样, 一些技术的认证原理也不同。

因此, 要建设一个真正全方位的移动图书馆, 就必须解决这些技术难点, 实现基于各类手持终端的统一检索和全文展示。

4 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对策

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手机的数量已是个人计算机的3倍之多, 移动设备让信息无处不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手机网民达到3.3亿, 较2009年末的60% 提升到66.2%。手机作为上网设备, 其使用比例大幅增长。可见,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潜在用户数量相当庞大。如何推广和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挖掘和开发潜在用户, 成为目前我国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加大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普及力度

我国移动图书馆已发展了近10年, 虽然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但是服务发展却相对缓慢, 并且普及率较低。加大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国家、地方、高校等各个层面的推广力度, 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认识和认可, 加快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各类图书馆中的普及, 是当前非常必要的一项举措。

4.2 明确服务对象, 以用户为中心, 构建有针对性的移动图书 馆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对象是大众读者。对大众读者来说, 除了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 为他们提供图书馆具体方位、电话、工作时间等基本信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且实用的; 为他们提供参考咨询、留言反馈等交流服务是及时解决读者疑问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校园新闻发布、自习室预约等各类校园服务是高校师生非常重要的需求。我国应该根据移动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 指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和内容。

最近的一项关于移动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调查发现, 全世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战略都优先考虑书目查询服务。在已经提供或计划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中, 有65%的高校图书馆认为, 移动设备、友好的网站、移动目录查询界面、短信参考咨询和短信通知服务是最重要的。图书馆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Boopsie近期的用户使用模式分析表明, 在其所提供的服务中, 60%的访问量与服务分布位置、服务时间、活动日程、博客及阅读列表相关, 用户实际上对紧密联系图书馆与相关用户社区的基础信息和服务更感兴趣。因此, 增加用户实际需求的服务设置是完善当前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当务之急。

4.3 重视完善服务内容, 实现从简单服务到复杂服务的转变

尽管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包括诸如音视频下载、电子书、资源检索等服务内容, 但是服务质量和水平并不高, 可提供的电子书、音视频资源的数量非常少, 读者使用率也比较低、无法形成规模, 资源检索也局限于本馆馆藏书目检索。针对以上问题, 我国应该加强对先进移动服务技术的借鉴和使用, 拓展各类服务的规模和应用范围, 促进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完善, 实现由简单服务到复杂服务、由实验可用到普遍应用的转变。

5 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展望

5.1 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纵观国内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短信服务和WAP两种服务模式显然显得比较单一, 但国外已经实践的除此两种方式之外的I-Mode服务模式还未在国内实现。I-Mode是NTTDoCoMo于1999年推出的手机上网服务, 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手机上网模式。其最大的改变在于计费模式, 将原来以时间为主的计费方式, 改变成为以下载量为单位, 如此可以大幅度降低使用者的上网费用, 加速普及的速度。日本在该服务模式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日本移动公司通过移动电话使用Internet服务, 采用分组交互叠加技术, 使用简化的HTML编辑网站, 让传统的WAP网站转变为I-Mode网站。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以及东京大学图书馆都使用I-Mode模式向用户提供书目查询、在线预约等服务。因此, 可以预见, 国内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新的服务模式还将得到开发与应用, 且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的服务模式还将得到开发与应用, 如我国学者贺利娜等在J2ME和J2EE技术的基础上, 提出并构建了一种与系统无关、与平台无关的新型手机图书馆设计方案。

5.2 服务内容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大多只是单向的短信提醒、信息公告等内容, 提供的数据库交互检索、咨询交流等内容相对较少, 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功能的仅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不多的几家, 但相反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内容提供商却已捷足先登, 如亚马逊网上书店、“Google Editions”电子服务、新浪“文化读书”频道、盛大“云中书城”、方正Apabi电子书等均提供移动阅读等服务。国外的一些图书馆也为国内的图书馆开展多样的服务内容做出了榜样, 如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自2001年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以来, 利用WAP模式向用户除提供基本的书目搜索外, 还提供了诸如天气查询、新闻、体育等个性化信息。同时, 提供移动馆藏服务与语音导航服务。国外一些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 如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文本中心现有2100余种电子书的全文, 可供校内外用户下载、阅读, 这使得拥有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的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随时随地地畅游书海。语音导引服务则是图书馆针对第一次来图书馆的读者而设计的一种较为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如读者可以通过手中的MP3播放器或手机来熟悉图书馆布局、结构功能与服务, 而且还可以提供拨打一个免费服务电话来收听图书馆导游指南。如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就提供图书馆导引视频。当然, 我国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也提供了大量的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 包括千余种公开版权图书, 500余小时的音频讲座, 将近10万篇学位论文数据, 32000张特色资源图片, 可为读者提供内容丰富的特色资源, 还提供服务导航等引导服务。丰富的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其他任何内容提供商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丰富的资源基础, 对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和整合并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 将是未来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发展目标。

5.3 操作界面向友好化发展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终端使用设备是以手机为主的IPAD等移动设备, 但由于当前手机的操作系统各异, 手机的研发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相关协议, 因此这些手机系统的兼容性较差。移动图书馆的书目查询、交互界面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手机上无法实现的困惑, 因此, 如何实现数据兼容与优化操作界面将是未来移动图书馆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解决兼容性方面, 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实现了基于各类手持终端设备对各类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和全文阅读, 为数据兼容问题的完美解决开辟了一条从文档转换技术上实现的捷径;在提供操作界面友好性方面, 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在设计时, 充分考虑了手机屏幕的大小不一及读者的喜好问题, 对于文字、界面、图片的滚动、返回、选择、放大、缩小、移动均做了人性化的设计, 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可随心设置, 同时鉴于手机的硬件性能差别较大问题, “掌上国图”还提供了部分市场占有率大、支持JAVA、硬件优化较好的手机系统, 对于“掌上国图”插件的下载安装说明与注意事项均做了说明。这些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友好的交互界面, 更加符合用户的日常操作习惯, 有利于移动图书馆的更一步应用普及。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庞大, 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时空化对信息的获取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信息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用户信息需求是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内在动力, 激烈的竞争环境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外在驱动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需求,移动图书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宇红.《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

[2]王茜, 张成昱.《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3]鄢小燕, 李名洋.《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4]陈路明.《国外移动图书馆实践进展》[J].情报科学, 2009.

[5]Dynamic Localization of Books and Collections:Second Version of Smart-library is Being Tested[EB/OL].2011.

[6]高春玲.《解读美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0.

[7]苏州:“掌上苏图”便利万千读者.江南时报, 2011.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2

摘要:《王者荣耀》这一款手游备受青睐,通过参与游戏,我们讨论了该游戏的教育价值,认为其在给予及时反馈的同时,建立成体系的奖励机制;强调个人能力的同时,凸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依托历史人物的同时,理性辨析游戏与现实等三个方面能够给以教育启示。

关键词:教育价值;王者荣耀;及时反馈;团队合作;批判性思考

引言

随着智能化手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提升,网游、手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以腾讯天美工作室开发的《王者荣耀》游戏来说,其具有 5V5 王者峡谷(含迷雾模式)、5V5 深渊大乱斗、以及 3V3、1V1 等多样模式,其注册游戏者至少有 2 亿,日活跃游戏者达到 8000 万,甚至有三年级小学生表示:“我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会和同学玩一下王者荣耀的游戏”(HXY,2018.05.08)。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可否认的是,沉迷于游戏对个人发展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合理游戏所带来的益处。寓教于乐,是所有教育者都希望达到的状态;在游戏中学习,已经是 21 世纪为教学提出的改革要求。既然《王者荣耀》这一游戏如此吸引游戏者参与,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教育者思索,如何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合理引导中小学生理性参与游戏。或者说,《王者荣耀》除却是一款游戏之外,有没有教育价值呢?有什么教育价值呢?为此,基于文献整理的基础,笔者通过参与游戏亲自体验,挖掘《王者荣耀》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游戏所蕴含教育价值的体现

第一,给予及时反馈的同时,建立成体系的奖励机制。无论在任何领域中,评价和反馈机制都占据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教学过程而言,评价和反馈不仅能够用来衡量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同时还为下一次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在《王者荣耀》游戏中,评价和反馈机制,可以说是值得教育者借鉴和学习的:在给予游戏者及时反馈的同时,还有成体系的奖励机制,吸引游戏者的长时地参与游戏。说到及时反馈,在每一局游戏中和游戏结束后体现地较为明显。在游戏中,通过声效、画面、游戏英雄的经验、装备等情况来给予游戏者反馈。比如获得“第一滴血(整场比赛中第一次击杀敌方英雄)”的英雄可以获得额外的金钱奖励和经验奖励,用于购买英雄所需装备和提升等级,进而提升该英雄的战斗能力;在连续击杀敌方英雄后,游戏中播报的声效都会发生变化,“二杀”、“三杀”、“四杀”、“五杀”的播报音高、时长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能够充分调动游戏者的游戏,更加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结束后,根据每个游戏者在本局游戏中的表现,以“ 次数-击杀敌方英雄数-助攻次数”、获得金钱数、英雄等级等为评价指标,给以 MVP、金牌、银牌等称号。除却及时反馈之外,《王者荣耀》还有成体系的奖励机制,包括登录游戏之后的奖励累计,参与排位赛之后的等级提升、王者生涯提升等,用以有效地吸引游戏者长期地参与游戏。以排位赛为例,《王者荣耀》的排位等级分成了倔强青铜、秩序白银、荣耀黄金、尊贵铂金、永恒钻石、至尊星耀、最强王者和荣耀王者八个段位。除却荣耀王者之外,每一个段位还分成了 4-5 个小段位,每一个小段位内又分成了 4-5 颗星,游戏者每赢得一场比赛,会增加一颗星;反之则掉一颗星。每个赛季结束之后都会对游戏者本赛季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达到成就要求可以领取专属赛季的英雄皮肤、钻石等作为奖励。也就是说游戏为游戏者设定了一系列的进阶途径,段位的提升意味着游戏者游戏技能的提升,能够为游戏者带来成就感。这从一个层面上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多的游戏者长期活跃于该游戏了。第二,强调个人能力的同时,凸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孔子曾说:“朽木不可雕也”,这是强调个人能力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个体能够实现的个人价值与其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一个文盲是不可能创作出流芳千古的文章的。但同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其自身的优势所在,将个体的优势整合起来将发挥更大的力量。因此,在注重自身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有团队合作意识。在《王者荣耀》中,共设置了六种不同的职业角色,包括坦克、、法师、射手、刺客和辅助,每一种职业角色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弱点。比如说坦克和 在承受伤害方面的能力较强,但伤害输出相对较弱一些;法师和射手属于输出型的选手,对敌方英雄伤害较高,但同时承受伤害的能力较弱;刺客属于收割型的输出选手,对敌方英雄、尤其是残血英雄的伤害较高,但同时自身承受伤害的能力较弱。因此,无论是哪一类的英雄,都需要游戏者充分发挥该类英雄的优势,提高自身作战能力。此外,《王者荣耀》还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竞技类游戏。以 5V5为例,在团队组成中,系统默认需要一个坦克或、一个法师、一个射手、一个刺客、一个辅助,这样的阵容搭配可以充分发挥各类英雄的优势。在游戏中,需要团队的相互配合,因此在游戏界面的左上角

有一个地图可供游戏者查看各英雄的走位、实时战况等。一旦发生团战,己方英雄要及时地进行支援,有效地配合,才能在游戏占据领先地位。同时,在这个团队合作的游戏中,可以单挑,但不可以盲目逞英雄,一个再厉害的英雄都承受不住两个以上敌方英雄的围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游戏中是需要团队配合的。第三,依托历史人物的同时,理性辨析游戏与现实。无论是任何作品,来源于现实题材,总会给带来真实感,使消费者更具有代入感。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学的沉浸感机制。为了给游戏者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王者荣耀》选择了以历史为背景进行游戏。当然,这也是该游戏备受争议的地方所在。在游戏中,英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原型,或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李白;或来自于神话传说,如嫦娥;或来自于文学作品,如孙悟空。但英雄人物在原型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再创作。有些创作的幅度较小,与原型的吻合度较高,比如后羿,在游戏中是作为射手而存在;但有些创作幅度较大,与原型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刘备、李白等人物刺客角色等。此外,在每一局游戏中,英雄的选择取决于游戏者所拥有的英雄,而非英雄原型的真实背景,所以导致了不同时代的英雄能够齐聚一堂,比如三国的曹操、唐朝的李白、商朝的妲己等。这仅仅是一款手游,但又不仅仅是一款手游。对于游戏者来说,要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对于游戏中的角色也不能形成定型思维。要知道,游戏与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游戏与历史之间更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来源于历史的游戏是为了增加游戏的真实感,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游戏的再创作性对历史的改变,更不能将之作为真实的历史而对待。游戏所带来的教育价值思考

可以说,及时反馈的同时,形成体系的奖励机制,是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借鉴的一个评价机制。这让学生可以明确地认识到,某个行为在得到及时反馈的同时,对个体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的。比如在美国 KIPP(KnowledgeIsPowerProgram)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除了对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以肯定或制止之外,还形成了虚拟币——KIPP 币的长效奖惩机制。一旦学生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就会发放一定数量的 KIPP 币,反之则扣除,最终学期末通过 KIPP 币来决定学生是否具有参加学期末远足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及时反馈可以通过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课后作业等方式来表现,而成体系的奖励机制则可以通过与学生、同事等共同探讨商议,选择学生期待的奖品作为吸引力之一,鼓励学生能够在成体系的奖励机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在强调个人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团队的合作。在教育中也不例外。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个体都具备八项智能,但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智能是不一样的。在实践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 的个体,都具有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学习特长。

在肯定个体进行 学习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将每一个体的优势集中起来,必然将呈现出“1+12”的效果。第三,作为教育者来说,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对英雄人物进行反思,有效开发游戏中的情节作为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对游戏的喜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英雄原型的故事与游戏英雄的差异,让学生知晓游戏和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是“来源于现实,但又不同于现实”。再比如利用后羿的攻击范围作为题设,求取扇形面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反思游戏的益处;而非仅仅将之作为娱乐活动。同样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倡导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通过案例分析、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这些举措也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代入感,能够意识到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案例、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在创作中还需要注意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 篇3

关键词:移动计算 移动数字图书馆 移动服务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093-03

Library Mobile Services under the Mobile Computing Era

Abstract Mobile computing i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ibrary, the mobile computing era of library users' needs will move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personalized features more obvious trend, Library should be built in the new era of mobile services platform, multi-faceted, multi-space an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words mobile computing mobile digital library; mobile services; information services

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及平板电脑的出现与普及,宣告着社会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移动计算时代。移动计算是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技术。移动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服务者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客户成为简易的事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在移动计算时代改进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

1 移动计算概述

1.1 移动计算

移动计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涵盖范围广泛的新兴技术,是计算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并被认为是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技术方向之一,它将开辟人类计算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和计算体验。同时,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也将得到真正的提高,并进而催生出很多新的功能设计和应用模式。

移动计算使用各种无线电射频(RF)技术或蜂窝通信技术,使用户可携带他们的移动计算机、个人数字助手(pDA)和其它电讯设备自由漫游,由于依赖了电子信报传送服务,使他们无论走到那里都能保持联系。一些厂商,如Microsoft等正在制造支持移动用户的特殊接口。如,当移动用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将恢复桌面排列和在最后会谈中打开的文件,就像计算机从来都不关闭一样。

1.2 移动计算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计算时代,时间和空间的解放将为人们的生活于学习带来诸多的便捷且有效。人们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的访问任何数据来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如,在野外、家中、办公室等均可以实施对公司相关信息的获取,并对信息进行一定的传播与修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灵活;也如人们在上班闲暇之时及时获取学习信息,不走进课堂、不翻阅纸质书本却能实现个人素养的提高。但移动计算也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可靠性差等,具体来说,移动计算时代具有如下特征:

(1)移动性好,可靠性差。移动性是移动计算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移动设备可随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接入不同的网络,并保证不因网络的切换而对用户所享受的服务类型和质量有所改变,保证与实现了设备和服务的移动性。但因无线网络本身的可靠性,移动计算环境的易受干扰和不安全性(如受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导致带宽与速率不稳定),移动终端可能带来问题(如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电源供电、通信费用问题)等因素,在构造一个移动应用系统时,必须注意到移动计算的可靠性问题,并在终端、网络、数据库平台以及应用开发上做一些特定考虑。

(2)信息资源丰富,网络通信不对称。三网融合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用户能便捷获取信息时代的丰富资源,但移动计算的网络通信并不对称。一般来说,移动计算网络的固定服务器节点具有强大的发送设备与功能,但因受成本、技术等因素限制,移动终端节点的发送能力却有限。因此,下行链路(服务器到移动终端设备)和上行链路(移动终端设备到服务器)的通信带宽和代价相差较大,且易引起信道不稳定、不能适应传输多媒体数据等问题。

(3)网络条件多样,通信断接频繁。移动计算时代,因为人们需要通过移动计算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因而网络提供商提供的网络条件会丰富多样,如既可以是高带宽的固定网络,也可以是低带宽的无线广域网(CDPD),但由于受到了电源、网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终端设备一般会频繁的采取主动或被动地连接、断开工作方式,甚至长时间处于断接状态,影响用户的连续网络行为。

2 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用户特征与服务认识

2.1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用户的表现特征

(1)移动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83.8%[1]。说明人们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社会的主要信息行为,相信随着安卓、IOS等智能终端系统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进一步升级更新,这一趋势将呈现更进一步加大趋势,作为图书馆用户的自然人也就对移动服务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2)立体式服务成为时代的诉求。移动计算时代信息的立体化传播使得读者不易满足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服务实现立体化、多空间、24小时也会成为读者的诉求,图书馆需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建构立体化信息传播环境,为读者营造一个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任何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环境,让用户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

(3)读者个性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呈现。移动设备的个性化使用及图书馆丰富资源的便捷获取服务,使得手持移动终端读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去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资源的呈现也会根据读者的选择而形式多样,读者个性化特征将进一步明显体现。

2.2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认识

自几十年前电子书的概念出现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界一直重视技术的应用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在移动计算时代利用技术同时,图书馆也还需注意读者的移动阅读趋势更加明显与移动服务需求增强这些特征,2010年出版的《移动计算与图书馆》[2]也认为“随着手机变得越来越数据可用,很少有人再需要通过计算机连接信息世界。相反,他们使用手机作为主要界面。在网上冲浪、听音乐、看电视、阅读和通讯。在过去10年中,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接口之一。图书管理员必须注意这一变化,关注前沿,为未来的图书馆移动交互作好准备。”可喜的是,我国图书馆界敏锐的观察到了手机用户和移动阅读人群增加的趋势,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成为许多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与杭州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做出了表率,许多图书馆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即时获取到期提醒、新到书目等服务,还可以享受到读者互动、资源查询等服务,三网融合更是实现了通过电视、手机、网络来便捷访问图书馆的服务跨越。我们也还有理由相信,随着图书馆的努力,新的移动服务项目还将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来。但在为这些进步和实践欣慰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目前移动计算应用的主要内容还是图书馆原有信息服务的补充,手机图书馆也独立于图书馆集成系统之外,设计方面缺乏对于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需求的系统研究,没有充分考虑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潜力,没将相关技术有机地整合进图书馆的集成系统[3],无力承担图书馆应对移动计算挑战的重任。

3 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

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的发展,使得信息时代的服务机构越来越注重和善于利用平台进行工作,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共信息、教育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的主要服务组织,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与冲击表现得应对自如,并总能利用技术去服务读者。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平台化趋势,图书馆界在建设、利用读者服务平台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LIS)、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研发的“掌上国图”、清华大学图书馆等的手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基于三网融合的数字图书馆、上海中心图书馆的“一卡通”、东莞图书馆的INTER-LIB、深圳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馆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界如果要真正借力移动计算技术,也就必须构建与利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

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笔者认为可分为文献资源层、服务应用层和服务推广层三个层次的构建。在文献资源层,图书馆需整合现有的资源,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图书馆资源主要由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三方构成,资源种类的丰富有利于读者的便捷获取,但也给统一服务平台的构建带来了问题与考验。2006年以来关联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呼声日渐高涨,美国国会图书馆、瑞典国家图书馆、OCLC等也参加到关联开放数据项目(Linking Open Data,LOD)[4]之中,并将所藏资源发布为关联数据统一资源描述符—RDF语句,以供更多的人能检索和利用。因此,在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资源层构建中,可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发布为RDF语句,以便资源标示的国际标准化与下一步关联数据的发布与应用。服务应用层主要是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应用设计,如通过手机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和杭州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为我们做出了有益探索,图书馆可借鉴他们的设计、开发、运行经验,开发多个终端服务接口,如图书馆iPad客户端,并通过这些平台端口实现资源的检索、阅读、下载、推送、定制等个性化服务。服务推广层就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介绍、引导、推广与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如,对于可能因平台使用不适或不掌握相关技能者而可能产生焦虑的读者实施应用介绍与引导,对不了解移动服务平台的读者通过短信广告、视频介绍等相关的营销手段去推广移动服务平台。通过以上三层体系的构建,最后达到构建一个服务立体化、多渠道、多时空的服务平台,体现出移动计算时代的服务特征。

4 结语

移动计算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以手机感知为代表的移动体验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超级计算,带给人们更多的还是在于技术引领的理念创新,并在这些理念的驱动下改变原来的信息获取方式与手段,进而影响和冲击到图书馆等在内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移动计算时代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专业的无差别、无等级、无歧视服务更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了解移动计算及其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无疑将有助于图书馆人创新思路,拓展服务路径。本文只是对移动计算的概念、特点及内涵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进行了思考认识,最后对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构建进行了简单设计,但图书馆界还需对平台的相关技术、标准等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3亿 数字阅读将进一步细分[EB/OL].[2012-03-01].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29/c_122769353.htm.

[2]Griffey J. Mobile Computing and Library[M].Schuman Publishers,2010.

[3]范并思.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10):16.

[4]W3C. Linking Open Data [EB/OL].http://www.w3.org/wiki/SweoIG/TaskForces/CommunityProjects/LinkingOpen

Data#FAQ.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4

关键词:移动阅读,图书馆,信息服务

当前社会, 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 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也从传统的以印刷版图书为主, 逐渐发展成既包括纯文本, 又包括图像、GIF、视频、音频的综合型媒体。另外, 读者也不再局限于通过传统图书馆来满足自己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而是要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用更加灵活快捷的方式, 通过更加广阔的渠道获取所需。因此, 传统图书馆自身的资源结构和资源传送模式就无法使读者达到较高的满意程度。在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阅读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 图书馆如果想要解决如何让读者更快更多获取知识信息这个问题, 整合信息资源, 面向读者需求, 突破地域限制, 全天候提供服务, 只有靠发展移动服务。

1 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模式

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模式取决于移动通信网技术和通信终端的发展。从前文国内外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情况可以总结出, 目前图书移动服务模式主要集中在短信、访问WAP网站、App应用程序三者上。对于欧美国家来说, 他们图书馆的短信服务几乎都用在参考咨询服务环节中, 访问WAP网站虽然是目前的主流服务模式, 但随着智能终端用户的剧增, App应用程序模式正在以强有力的势头赶超前两种模式[1]。具体到国内, 目前开通了移动服务的图书馆, 也主要是以短信和WAP网站访问为主, 其中短信服务是主流模式, 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使用移动设备及客户端访问资源丰富的各种数据库, 也成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流推行方向。

2 图书馆移动服务项目与内容

2.1 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移动服务

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图书馆移动服务, 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能够满足日常基本使用, 通过简单配置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现的信息服务,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查询书目、查看个人借书情况、通知还书期限、续借、预约信息査询、预约到馆通知、新书推介、馆内活动公告、证件挂失、图书荐购, 等等。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部分省级图书馆、一、二线主要城市市级图书馆、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高校图书馆, 都推出了包括以上全部功能或大部分功能的移动服务, 读者通过图书馆网站上给出的特定指令, 发送短信, 可定制自己需要的各种服务。

2.2 基于电子阅读器的移动服务

从移动服务的载体看, 除了手机, 手持阅读器 (比如电纸书、平板电脑等) 也成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载体。目前, 大多数的图书馆, 都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平台, 提供图书、报纸、图片、漫画等数字阅读内容。用户可以下载这些内容, 在电子阅览器上进行离线阅读, 也可以使用在线阅读功能。部分图书馆还向读者推了外借手持阅读器的服务, 方便本馆读者更好的体验移动阅读和接受图书馆的各项服务。2009年2月, 上海图书馆就配置了包括汉王在内的多个品牌共100台电子阅读器, 正式向读者推出外借体验服务, 成为首家在国内推出此类服务的公共图书馆。该馆读者只需要出示自己的读者证, 就可以办理电子阅读器外借证, 将馆里的电子阅读器免费借走, 随时随地享受移动阅读[3]。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原本只外借电子阅读器, 平板电脑上市以后, 将平板电脑也纳入了外借范围, 目前, 该馆现有40台电子阅读器及平板电脑供师生借阅, 品牌型号涵盖了iP ad、Eee Pad、Viewpad等热销品牌。Phillips公共图书馆从2011年起, 就推出IPAD的外借服务, 并安装了图书馆的Wad程序, 不管是读者将IPAD借出图书馆, 还是在馆内使用, 都能够使用该程序阅读内置的书籍、浏览网页。

3 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功能

3.1 统一搜索和语义化搜索功能

此功能使各种不同结构的论文、期刊、书籍能够以相同的结构被统一检索到, 便于在移动设备进行显示。对于国内读者来说, 资源搜索大多数是通过中文进行, 语义化搜索功能让读者在搜索外文期刊或者论文时, 只需要在搜索框中输入中文关键词即可。但是图书馆可以更加智能的进行搜索, 例如输入“移动”, 搜索到的文献就会含有move、mobile、shift等外文关键词的文献。读者借助这种智能搜索功能, 就可以使要搜索的目标信息更加的全面, 搜索结果更加精确, 更不会担心遗漏掉一些有用的信息。当然, 如果读者使用外文关键词进行搜索, 那么, 搜到的内容会更加精准[2]。

3.2 全文阅读功能

每个图书馆使用的数字资源系统和数据格式的不统一, 仍然是目前图书馆在发展移动服务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如何让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在搭载了不同系统的移动设备上正确显示, 即如何解决兼容性的问题, 这也是贯穿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过程中一个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 图书馆采 用了非结 构化操作 标记语言 (BPUOML, Unstructured Operation Markup Language) 文档交换服务技术, UOML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不同格式的数据信息处理成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上直接阅读全文的格式[4]。

3.3 个性化定制功能

图书馆移动服务可以将读者的浏览记录自动保存下来, 便于读者日后进行反复的查找;读者也可以在收藏夹里, 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文献进行保存。通过个性化设置, 读者还可以进行推荐, 被推荐次数多的文献, 会在内容摘要页面显示被多少读者推荐过, 系统自动按照推荐次数对文献进行排序, 就能够帮助其他读者更方便地进行检索, 体现出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 摘要和内容页面还可以显示别人对该文献的评论和已有的评价量, 系统会据此评出推荐等级,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看。最重要的是, 读者可以在短信服务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关键词, 并选择在自己愿意接收订阅短信的时间接收短信, 避免被过多过于频繁的推送短信打扰, 图书馆根据读者的订制情况发送信息, 也更能体现人性化服务。

3.4 后台管理功能

借书证的读者可以发送认证短信, 将自己的手机绑定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认证设备。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将不同部门、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读者区分开, 将信息批量导入后台数据库, 分类别进行管理。管理人员既可以对单个读者的信息进行编辑, 发送短信, 也可以设置群组, 向下添加、编辑子群组, 进行批量工作;还可以给每个读者都设置单独的服务启用和失效时间。同时, 移动服务平台会在读者首次注册时, 把认证短信发送到读者绑定的手机上, 读者点击短信链接认证成功后, 注册手机就是默认的认证设备, 下次登录时, 就不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直接进入图书馆, 使登录及查询的过程更加方便、安全。另外, 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数据库管理系统, 可以在后台详细记录并统计当天读者访问情况, 管理系统就会在这些访问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读者需求, 把更精准的服务提供给读者。

参考文献

[1]熊太纯.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宄.2013 (2)

[2]贺伟.移动图书馆发展前瞻[J].新世纪图书馆, 2009 (1) :67-68, 41.

[3]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 2013 (2) :115-120.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5

基于手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参考咨询服务研究

分析了手机移动参考咨询服务的特点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基于手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参考咨询服务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

作 者:梁爱东 刘玲 LIANG Ai-dong LIU Ling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图书馆,云南曲靖,655011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20(6) 分类号:G258.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用户   移动参考咨询服务   手机  

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探究 篇6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服务功能

一、移动图书馆的概述

1.移动图书馆的定义

目前移动图书馆是基于“移动”背景下,一种随时访问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阅读新模式。主要依托较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数字技术等,让人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碍,通过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快捷方便地进行图书馆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它是传统图书馆的一种演变形式,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以无线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实现手持阅读终端,完成移动阅读,是未来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主流方式和发展方向。

2.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国外发展概况

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最初形式是将精选馆藏图书装载在某种交通工具上,然后运送到偏远地区供当地人阅读,这种新型移动服务模式被称作移动图书馆或流动书车,这就是最初的图书流动服务。它主要是为了让偏远地区群众能够享受无障碍阅读,不受公共图书馆地理空间上的局限而快乐阅读产生的。可以说移动图书馆起初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种流动服务单元,目的是服务于更多分散偏远地区的用户,以弥补由于空间限制而造成的缺陷服务。

到了1990年初,美国专业人士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专家Alloway首先提出移动电子图书的概念,即通过互联网将数字传输把图书馆数字资源传输到用户的网络环境中,比如用户家中、学校、办公室,由此打破馆藏资源的有形阻碍,在更大程度上拓宽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和范围,但是这种远程传输还是基于有线连接,因而限制了读者在移动环境中的使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无线网络应运而生,1993年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图书馆启动了一项“无屋顶图书馆”计划,主要测试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可行性,这是基于无线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访问图书馆享受无障碍移动服务的开创性试验。随着21世纪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移动接收或访问图书馆信息化馆藏资源得以真正变为现实并且得到大力推广。

(2)国内发展概况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迅速,自2000年开始起步,由于国内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不明显,信息发展对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还处于有限传播范围内。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首先拉开国内移动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序幕。2005年开始进入集中发展阶段,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先后推进短信服务和WPA服务。上海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图书馆,随后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厦门图书馆、深圳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也相继开通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图书馆电子移动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进行面向师生的“移动图书馆测试”,用户对图书馆全文学术信息资源的移动阅读出现旺盛需求。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型移动图书馆受到数字时代的影响,顺势发展,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相继开展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电子数字服务,逐渐迎来移动服务在图书馆事业中的革命性阶段。

二、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1.短信

在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受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慢、手机功能弱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最早利用电子通讯技术给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就是短信方式,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自行设定特定短信指令代码为读者提供移动服务项目。内容包括,提醒服务:图书是否到期、催还、续借以及预约服务;查询服务:馆藏目录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图书资源和数据库查询;宣传服务:图书馆开放时间变更、图书馆新书推荐、图书馆导引帮助、图书馆公告(讲座、展览以及读者活动等)。

短信服务特点: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简单及同步性高,移动图书馆通过短信服务将读者需要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告知读者,读者通过短信内容可以很快得到资讯,如发布公告、新书推荐、欠费提醒、逾期催还等以及资料预约、图书续借、借阅查询等服务。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用这种方式为高校新生提供一些入馆建议和注意事项,帮助其更快地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

2.浏览器(网站)服务

在目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浏览器互联网服务方式的普及,移动图书主要是利用WAP网站向读者提供电子在线服务。图书馆为了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建立自己专有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WPA服务主要有馆藏信息检索、数据库利用、电子书、电子期刊阅读等。基于浏览器的服务方式,利用WAP网站,提供信息公告类服务(如书刊推荐、新闻动态等),并且能在线阅读,听讲座、看视频等数字化资源服务。读者朋友不再需要去在某个固定场所进行自己的阅读喜好,可以在家或者有在线网络设施的地方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WAP网站服务特点:图书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馆际互借资源更加开放等。

3.客户端服务

进入21世纪,数字移动接收或访问图书馆信息化馆藏资源得以真正变为现实并且得到大力推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电脑这种固定模式,现在运用到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手机客户端。

移动设备上安装开发的图书馆客户端软件,通过客户端软件方便快捷地登陆移动图书馆服务器,实现更多交互功能。它操作起来简单,互联网界面友好,读者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实现聊天,访问网络,收看视频等功能,通过简单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图书馆的移动服务。

客户端应用的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丰富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模式与手段,受到广大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欢迎与推广。

三、移动图书馆的功能

1.自助服务

自助服务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轻松自由地完成许多过去必须亲自到图书馆,面对图书管理员才能完成的服务功能。自助服务功能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与图书馆数字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图书到期、催还、续借、预约服务以及馆藏目录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图书资源和数据库查询服务,同时还可以从服务平台知晓开放时间变更、新书推荐、图书馆导引帮助、讲座、图书展览以及读者活动等信息交流功能。读者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如QQ、微信等网络服务,与图书馆形成自助多样化信息交流服务,本人不用亲自到图书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不受时空限制的全天候移动服务。

2.个人服务

个人服务是指图书馆移动平台建立有效的用户身份认证和管理机制,通过为每位读者设置属于他自己的个人信息管理资料库,使读者享受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读者通过注册图书馆移动平台,合法取得服务权限后,可以在自己的个人资料库内查阅“我的借阅状态”,如借书、还书、预约等个人信息,也可以主动查询或者定制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根据读者的图书借阅动态、查询记录、学科学术信息等个人数据库,获取读者借阅行为习惯,进而对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帮助图书馆向读者推出更全面、更精准的个人信息服务。例如,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使用行为、学科背景等数据,分析用户对哪些方面的服务和数据库更感兴趣,从而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图书、数据库、讲座等信息。

同时,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存储服务,为每位读者的账号提供一定容量的存储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这个储存空间存放自己查询的电子图书资料,并通过有线网和无线网使用任何一个设备把它下载下来,方便随时查阅。读者还可以利用移动图书馆平台提供的个人服务空间,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访问家中的电脑,随时随地查阅、编辑个人的信息资料。

3.学习社区服务

移动数字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形成学习服务性社区,使读者通过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加入各种兴趣学习小组以及讨论区,将个人的学习融入虚拟的群体学习中,通过这个平台与其他用户进行更丰富多彩地交流,不仅能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电子资源,还能以客户端的形式构建一些学习应用系统。

在学习社区,读者可以共享丰富的教学视频、基础知识库、练习题库、考试题库等,让用户免费拥有随时相伴的老师,通过学习社区的互动,让自己获取更多最新的学习资讯。同时,在学习社区内,读者还可以互相答疑解惑,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读者之间通过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有了更深的互动。此外,还可以与社区其他读者进行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欣赏。通过这些学习的互动,既能迅速建立对学习者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资源库,供全体读者分享,又可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移动学习氛围,让学习不再是孤单的奋斗。

四、小结

移动图书馆服务基于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注入互联网信息时代新鲜元素,以通信网络为渠道,以手机媒体为客户端,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无障碍阅读咨询服务,移动图书馆将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晓亭.基于用户服务价值的图书馆大数据价值分析与服务质量保证研究[J].图书馆.2014(05)

[2] 李维,文庭孝.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5(01)

[3] 杨宁.微信公众平台与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09)

[4] 李蓉.大数据背景下读者信息行为方式浅析[J].图书馆学刊.2015(02)

[5] 谢强,牛现云,赵娜,高宏.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08)

[6] 施国洪,夏前龙.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模式与提升策略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03)

[7] 牛现云,刘术华.图书馆移动阅读内容建设分析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05)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7

1 移动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指用户在共同的兴趣、活动等基础上, 通过实名交友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对一种社会关系进行构建的网络服务, 在全媒体时代这种交往方式正在逐渐成为主流。 现代意义的第一个社交网站为的Classmates.com, 创建于1995 年, 此后You Tube、Facebook等各种社交软件相继跟进, 这些社交软件是对多样功能的整合, 用户可以在这种环境中互相联系、进行市场交易等, 通过迅速搭建朋友群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移动社交网络在学术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义, 是一种社交网络与移动方式的结合, 如国内的微博、微信等都属于移动社交网络。 手机等移动终端向传统社交网站的渗透是十分明显的, 国内外的主流社交网络目前基本都已经提供手机客户端的应用。 据统计Facebook当前活跃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 亿, 其中访问Facebook时仅仅通过移动设备的用户将近1.5 亿。 整个互联网网络中, 移动终端用户数量正在迅猛增长, 进一步提升了传统社交网络的功能和价值。 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移动社交网络, 主要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对各种类型社交网络进行访问的行为, 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一种在线生活方式, 该种生活方式的应用平台正是移动社交网络。 移动社交网络是传统社交行为与移动设备混搭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2 图书馆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方式分析

全媒体时代下图书馆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平台的创建

在已有的移动社交网络站点上, 图书馆可对账号进行注册, 对图书馆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开设。 用户对图书馆发布信息如开馆时间、讲座等的信息的了解, 通过将图书馆加为好友或者关注图书馆即可进行接收, 并可对图书馆交流讨论的平台参与其中。 在国外, 很多图书馆都会在移动社交网络上创建图书馆主页, 如Facebook上就有超过608家图书馆。 在国内,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 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应用着移动社交网络, 并在移动社交网络中构建图书馆主页, 如微博、微信及豆瓣等移动社交网络中各个图书馆的公众账号, 都是我国图书馆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方式。 在Second Life中, 全球有超过400 个图书馆在社区建立移动社交网络, 通过移动终端设备, 对用户开展各项服务。 用户可以对馆内海量信息资源进行身临其境的查阅和分享, 也可以参加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主题课程和讲座, 还可以提出信息服务需求和咨询问题, 图书馆会及时解答。 国内很多图书馆在豆瓣上对群组加以建立, 通过对图书馆信息的发布使读者了解图书馆工作信息与状态, 通过移动社交网络的相册等功能, 将图书馆精美相片分享出去, 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从而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良好。

2.2 基于社交网络API开发应用程序

基于社交网络平台API图书馆和其他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对应用程序进行开发并提供到移动社交网络站点上, 用户将应用程序在移动终端安装后, 到达此服务平台的链接即可在社交网络账户页面显示, 根据个人需求用户可对链接直接点击, 从而能够享受到不同图书馆的各种个性化服务, 如对图书馆馆藏进行查询等。 国外高校图书馆移动社交网络主页中提供的应用程序都很多, 国内则刚刚起步。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 该图书馆基于人人网API对动态消息、新书通告等动态消息的应用程序进行开发, 基于豆瓣API对馆藏查询插件等进行开发, 都是图书馆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方式。

2.3 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进行架构

通过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优化架构, 可提高用户参与度, 促进系统透明度、开放性与吸引力的增强。 如在书目检索系统中, 我国重庆大学图书馆对图书推荐指数等服务加以提供, 是移动社交网络站点设计思想的体现, 可使用户与图书馆的交互方式能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

3 图书馆移动社交网络的服务内容和传播方式

3.1 服务内容

新闻消息类。 在图书馆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上, 大部分都会对新闻消息类内容加以提供。 这些内容除了包括图书馆各种活动的通知, 还会涉及图书馆开闭馆时间、新书及新进资源等, 在图书馆相关新闻之外, 很多图书馆还会对学生或读者所在学校、所在地的热点新闻、流动通知等给予提供。

链接中转类, 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平, 使读者可以对想要查询的链接更加方便的点击利用, 或者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参考。 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便将校园博客及图书馆博客的博文更新链接等专门放置在Facebook专页上, 厦门大学图书馆则会在学校图书馆所在的豆瓣小组中对本馆网站和相关网站链接进行粘贴, 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进入本校图书馆网站。

技术服务类。 这类内容主要与图书馆各种资源及其使用方面的提供有关, 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让更多人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与图书馆相关的各种技术设备及其使用技巧等。

评论类。 这类服务主要是馆员与读者的互动, 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就图书推介、书评、阅读技巧进行讨论, 还可以对读者意见及其最喜爱的图书等进行讨论评选等, 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开心网, 对读者最喜爱的图书馆部门的评选, 以投票的方式来征询读者意见等。

参考服务类。 主要是通过移动社交网络来回答读者有关图书馆资料等方面的咨询, 以美国纽约大学图书馆为例, 该图书馆将东亚研究相关资料直接提供在Facebook专页上, 并允许读者进行提问和讨论, 大大增加了图书馆主页咨询服务热度。

3.2 传播方式

全媒体时代下的移动社交网络是对多种功能的整合, 这些功能中除了博客、邮箱外, 还包括即时通讯、公告栏等, 图书馆对这些移动社交网络功能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传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

发帖式。 通过发帖对相关信息加以发布, 这是图书馆利用移动社交网络传播方式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 图书馆可以对移动社交平台的粉丝墙、资料、博客、相册等功能加以利用, 通过其对帖子进行发布, 使图书馆相关信息由此来传递出去。 不管是图书馆的新闻消息, 还是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平台的链接, 亦或者图书推介等, 都可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帖功能发布出去, 使用户可以实现自动订阅图书馆发布信息。

参考咨询方式。 图书馆可以对移动社交平台加以应用, 通过回答读者相关咨询, 使读者可以对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等各种服务方面的内容有更多了解。 在回答方面, 可以采用留言板, 也可以通过Email或者实时通讯类应用程序来对读者的相关内容进行解答。 也可对学科导航加以利用, 给读者检索馆藏资源带来引领作用, 为读者提供科研辅助服务等。

主题讨论式。 图书馆可对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讨论功能加以应用, 就某个主题为用户提供一个专门的空间可以互相讨论。 国内的一些大学图书馆会在豆瓣网小组对主体讨论加以展开, 这就是图书馆对移动社交网络主题讨论这一传播方式应用的典型体现。 第四种为组织活动, 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上, 图书馆可以对活动功能进行开通, 使图书馆可以将发生的活动或组织的活动通知给所有用户粉丝分, 如各种讲座报告、读书活动等都可以在移动社交网络上进行组织, 从而使图书馆服务水平有更高的提升。

4 结语

移动社交网络在全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其与众不同的特性与优势, 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契机。 移动社交网络是多种便捷交流工具的融合, 其多方位的互动交流模式能够为图书馆提供更多与读者交流的参考。 图书馆应正确认识到移动社交网络的重要性, 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方式、服务内容、传播方式等灵活应用, 从而使图书馆服务更加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促进图书馆读者群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吴梵.简析现代社交网络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推动作用[J].科技视界, 2013, (33) :246.

[2]蒋丽平, 郑红月, 易安宁等.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国内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现状调查[J].现代情报, 2014, 34 (10) :79-82.

[3]郑学艳.社交网络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 2013, (4) :19-22.

[4]颜运梅.图书馆与社交网络合作模式的探索——以豆瓣网“图书馆合作”项目为例[J].图书馆研究, 2013 (2) :19-22.

[5]楼向英, 高春玲.移动社交网络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初探[J].图书馆杂志, 2013, 32:29-32.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8

一、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前景

随着3G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模式已悄然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图书馆已经可以通过运用维基、博客或者RSS等Web2.0或Web3.0的服务平台为读者开展在线文献检索、信息咨询与推送以及文献获取等个性化的服务内容。随着新型移动终端的问世, 如: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MP4、PSP等数码产品的普及, 使我们的移动阅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显示, 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手机阅读用户数已经达到了3亿多, 环比增长了7.5%, 同比增长了33%, 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有专家预测, 今后十年将是我国发展移动阅读的黄金十年, 2013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数有可能会突破3.7亿。

二、图书馆基于3G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1. 数字图书馆发展迅猛。

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建立了“国家实验性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等, 并且在图书馆之间进行了特色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各馆之间信息网传输和资源共建共享得以实现, 有力的促进了图书馆之间无缝链接以及跨库检索业务的开展, 从而使信息资源的服务与整合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2. 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为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 听说过智能3G的用户占手机用户的64.5%, 总规模达到3.47亿人。如果有20%的用户使用3G手机, 那么潜在的市场规模大约是6800万。面对6800万的潜在市场, 3G用户数将会迎来快速的增长期。数据还显示, 中国的手机市场正在从过去的2G功能型手机向3G智能型手机过渡, 这意味着网络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里向3G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开始得到回报。Canaccord分析师迈克尔·沃克利 (Michael Walleye) 的分析显示, 2011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 中国移动运营商的3G用户数增长了30%。第一季度, 中国市场的3G用户数为6190万, 而第二季度就达到8050万。目前3G用户数仅占中国手机用户的9.1%, 因而3G用户数将会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3.3G技术的日臻成熟与完善。

尽管目前移动互联网的Web服务, 受到图书馆手机服务无线带宽以及终端服务功能的制约, 还只能提供比较简单的服务功能, 如新书通报、预约、借阅信息查询等。但是,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三大主流3G标准成员之一, 中国的第三代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能够从系统的设备、芯片、终端以及测试系统的仪器、仪表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3G无线带宽以及传输功能的发展, 为图书馆在移动信息服务领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

三、基于3G网络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

3G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要求图书馆必须充分了解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渴求, 从而为用户有针对性地、全方位地、高质量地提供信息服务, 以此来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拓展信息的定制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定制服务功能是通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来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数字信息资源, 它是数字图书馆为用户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的主要形式。在3G网络技术环境下, 用户通过登录移动的图书馆Web服务网站, 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个性化信息资源的需求来定制服务, 比如:通过检索工具的定制来获得信息资源以及通过用户界面的定制、网络数据库的定制和电子出版物的定制等等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2. 加强信息资源的推送服务。

信息资源推送服务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双方的共同约定, 自动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中选择特定的信息要素, 有规律地通过一定传送方式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的一种技术。在3G网络环境下除了已实现的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来定时向用户发送诸如新书通报、预约等信息服务外, 数字图书馆还可以根据用户提交的用户申请, 为用户远程访问图书馆提供服务, 进而通过网络远程服务器主动向用户传递音视频、文字以及各种数据等信息, 还要能和用户进行互动。

3. 提供可视的参考咨询服务。

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在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3G环境下, 图书馆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视频环境下的参考咨询这种方式为读者服务, 当读者在利用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 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图书馆的视频参考咨询功能进行面对面地咨询, 图书馆参考咨询员根据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方式, 能够有效发挥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资源优势, 从而为用户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节省其宝贵的时间。

4. 提供无线检索服务功能。

利用3G网络, 图书馆可以向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优越的资料检索服务, 从而为用户手机图书馆提供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在线阅读与下载服务, 使得读者能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资源, 并且能够使用多媒体数字库的资源。

5. 增加移动定位服务功能。

移动定位服务功能是指通过无线终端与无线网络的紧密配合, 来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位置信息 (经纬度坐标数据) , 从而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与位置和方向相关的网络增值服务。利用3G网络先进的移动定位技术, 提供给移动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坐标以及附近有哪些图书馆, 从而为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咨询服务。

四、3G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策略

数字图书馆是众多信息资源的集中地, 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以先进的通信技术为基础, 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服务。要使3G在图书馆日常的信息服务过程中全面扎实地推广与应用, 将涉及以下方方面面的工作。

1. 要建设有利于手机浏览的Web网站。

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 具有屏幕比较小、存储空间有限、设备类型复杂多样等基本特点, 因此图书馆就必须要建设有利于手机浏览的Web网站。在网站设计时可以与传统图书馆的Web系统采用相同的架构, 但同时要严格遵照手机网站开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着重开发图书馆个性化的定制模块, 并注意3G的宽频功能,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应用功能。

2. 加强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

门户网站的建设应具有应用的架构, 它应该能将各类子系统, 如程序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系统以及互联网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之上, 并以统一规范的界面提供给用户使用, 从而快速地建立企业对客户、企业对内部员工和企业对企业通畅的信息通道, 使企业能够充分释放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源。要使图书馆更加直接方便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化资源服务, 从而支持网络以及手机用户方便、快捷、有效地搜集、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就必须要建立适合本馆的门户网站。这要求图书馆对本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建立标准化数据库, 提供权威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服务;努力加强数字资源的整合以及纸质资源数字化的步伐, 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 (包括虚拟资源体系建设、多库检索和资源链接、联合编目、文献传递等) ;建立数字参考咨询可交互式、智能化的服务机制;创建简便实用具有本馆特色的图书馆主页, 实现信息发布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使得图书馆馆员与用户都能够高效、方便、快捷地将各类实用性信息以推送方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数据库中, 从而简化操作环节。

3G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它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拓展出了一片新的天地。随着3G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 同时图书馆的技术与服务也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学斌.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馆杂志, 2009 (4) .

[2]鄢小燕.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1) .

[3]张成昱.关于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9 (9) .

[4]刘学平.3G技术在手机图书馆中的应用和发展[J].情报科学, 2010 (4) .

[5]王茜.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术[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5) .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9

一、移动图书馆简述

1.移动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概念 。 所谓移动图书馆是指以先进的无线网络技术为依托,并以国际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在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借助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从而以便捷的方式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获取和浏览的一项新型图书馆信息服务[1]13。 而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指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移动图书馆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而采取的不同类型的移动服务方式。

2.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就现阶段而言,移动图书馆主要具备如下几方面特点:( 1) 移动性。 所谓移动性是指移动图书馆各项服务的使用不受空间的限制,从而使用户通过手机终端,借助无线网络便可以对其所需信息进行全面浏览。( 2) 全天候。 全天候是指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并不受时间的限制, 以24小时不间断地服务模式为满足用户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此特点也是移动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之一。 传统形式下的图书馆,大都遵循早九晚五的经营模式,其营业时间有限,这便使得营业时间外的客户对图书资料的相关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而移动图书馆则以其全天候服务的特点,通过借助用户的移动设备终端,通过无线网络技术传递信息,进而实时满足用户对图书资源的需求。 ( 3) 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是指用户可以根据其相关需求为其自身定制信息服务板块[2]104。 移动图书馆以个性化的特点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服务。 例如,将社会各个生产、生活领域的图书进行划分, 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查找到相关服务,从而满足用户对于某一信息的需求。

二、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应用现状

1.移动图书馆无线门户网站 。 作为图书馆Web门户网站的延伸,移动图书馆无线门户网站将移动通信网络同Internet进行有机地结合,进而使用户可以使用终端( 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通过Web网站获取图书馆相关的服务[3]207。就现阶段而言,移动图书馆的无线门户网站主要为用户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内容包括了馆藏目录检索、图书馆新闻公告、用户借阅信息的查询、账号或借阅卡挂失、预约信息与服务时间查询、图书馆馆藏分布查询以及借阅规则与培训课程预订和新书通报等[3]221。 虽然近年来,无线网络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较为迅速,3G网络的普及使得无线网络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服务得到了大幅提升,但4G网络的成功推行又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4G网络仍未在我国全面普及,因此移动图书馆的无线门户网站仍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2.短信服务。 作为移动图书馆最早开展的服务项目之一 ,短信服务以其简单、 快捷地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着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所谓短信服务是指用户通过手机终端向移动图书馆发送指令后而获取的相关服务, 短信的内容以短小精炼的数字或文字为主,服务在体现其自身及时性的同时,也较好地体现出了其与用户的互动性。 当前,移动图书馆的短信服务是以短信提醒、咨询与业务办理为主要方式而开展的与用户进行即时互动的图书信息服务。首先,短信提醒服务主要由移动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生成, 通过借助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收取到用户的相关指令后,便对指令作出及时反应进而为其提供新闻更新公告、图书订阅、借阅到期提醒等方面的短信内容[4]129。 其次,短信咨询服务是以用户为出发点针对用户对图书信息的需求而开展服务,用户将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编号或是精炼的语句形式发送到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器终端,在接收用户请求后,服务器开始对指令作出识别,并将用户所需信息以短信的形式进行反馈,从而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最后,短信办理业务是指用户以编辑短信的形式将相关指令发送到指定的号码中进而办理证件挂失、图书续借以及新书通知等业务。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进行短信业务的成本仍然较高,使得此种服务方式并未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

3.移动阅读服务。 所谓移动阅读是指借助相关的移动设备 ,对以电子版的形式在Internet上发行或出版的文本信息、 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进行便携式下载,进而通过阅读获取其所需信息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移动阅读服务一方面将传统的纸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相关特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满足用户自身需求。 另一方面,移动阅读服务还具有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特征,即实时性和移动性。 移动阅读的对象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电子书, 其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组成, 分别为: ( 1) 电子书阅读器。 电子书阅读器主要包括计算机 、电子阅读设备以及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 2) 电子书阅读软件。 主要包括了支持各种形式文本文档的相关软件,例如Acrobat Reader和Apabi Reader等。 ( 3) 电子书的内容。 电子书内容以特殊格式制成 ,通常由专门的网站进行组织,并借助无线网络技术进行传播[5]173。

三、无线网络技术条件下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

1.建立智能化的移动门户网站 。 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移动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应用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移动门户网站的智能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首先,移动图书馆应加强其自身门户网站各项服务功能的宣传力度,进而扩大其在用户当中的影响力。 可以通过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的形式建立专门的且具有较高标准化程度的数据库,从而为用户提供准确而全面的图书信息导航服务。 其次,移动图书馆还应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利用与整合,通过建立统一图书信息检索平台与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对相关信息的获取提供便利。 可以建立起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的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机制, 并以该机制为原则和基础, 全面开展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6]67。 此外,门户网站的建设还应在保持较高智能化水平的基础上简化操作,使移动图书馆的管理员和读者均能够对图书馆的平台进行日常业务的操作,从而满足用户与管理员的各类需求。 最后,在进行智能化移动门户网站的建设时, 还应充分考虑到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终端的用户体验, 使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移动设备的用户均能够快捷、简便地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资源和相关服务。

2.增添并完善移动位置服务 。 增添并完善移动位置服务是无线网络技术下移动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和普及,使得GPS芯片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应用和发展,借助移动终端自身的GPS定位功能进而实现相关位置数据在互联网中的无线传输[7]65。 利用移动终端所具备的位置移动特点,图书馆可为其用户提供便利的馆藏地图导航服务,从而提高用户对图书的检索和查阅效率。 首先,用户可以借助其移动设备进行图书信息的搜索, 并从多种搜索结果中挑选出目标图书,进而与该目标图书建立关联,并获取到目标图书的位置信息。 在锁定位置信息后, 确定出用户当前位置与目标图书之间的距离,进而为用户拟定最佳的突出查找路线, 全面提高图书的查找效率。 其次,针对初次到馆或是对图书具有浓厚兴趣的用户进行图书馆功能导航服务的设置,从而调动其对图书阅读的积极性。 可以将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入功能导航服务系统中,使读者可以借助功能导航系统参观图书馆,并使其对图书馆中各楼层的功能划分进行了解和区分,从整体上提高用户对图书馆各种功能的使用效率。

3.建立移动图书馆网络联盟 。 无线网络技术条件下,一个移动图书馆不可能满足各类用户全部的信息需求,而当用户无法从图书馆现有资源中获取其所需信息时,移动图书馆则会产生用户流失。 因此,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进而创新其服务模式并提高其服务效率。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图书馆界产生了以资源搜集和建设为基础、以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以资源的服务及共享为最终目标的移动图书馆网络联盟。 首先,移动图书馆网络联盟的建设需要在充分尊重信息网络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建设移动服务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联盟的平台获取到自身所需的信息,从而提高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 其次,移动图书馆网络联盟的建设还应将移动信息的定制以及图书馆科学服务和移动参考咨询等功能融入其中,并由图书馆的专业馆员以及相关的学科专家共同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全面提高移动图书馆网络联盟在图书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移动图书馆网络联盟的各个成员还应通过网络联盟平台高效率地接收各类读者的信息询问,并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将读者所需信息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 最后,由各类读者、图书馆专业馆员以及学科专家组成共同的讨论组,对当前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各项服务进行评价,并指出值得改进地方,进而全面提高移动图书馆网络联盟的服务效率。

文章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移动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概念进行阐述,并从无线门户网站与短信服务的角度出发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说明,进而对无线网络技术条件下,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路径作出了详细探究。 可见,未来加强对无线网络技术条件下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的研究力度,对于促进移动图书馆发展、提高各类信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8]87。

摘要:本文通过对移动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概念进行阐述,在结合其服务模式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无线网络技术条件下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展开了深入研究。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10

2013年1月15日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 手机上网占七成以上, 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 移动通讯技术快速发展。

1. GSM技术。

GS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用户在签署了“漫游协定”后可实现漫游, GSM的优势在于高的数字语音质量和低费用, GSM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用户身份模块 (SIM) , 可以保存用户数据和电话簿, 用户更换手机后还能保存自己的信息。利用GSM技术图书馆可开展短信、咨询等即时信息服务。

2. GPRS技术。

GPRS技术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 提供广域的、端到端的无线IP连接, 可以稳定地传送大容量的高质量音频与视频文件。具有“高速”和“永远在线”的优点, GPRS的用途很广泛, 包括浏览互联网, 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等。

3. WAP技术。

WAP为无线应用协议。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 WAP将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 广泛地应用于GSM、TDMA、CDMA、3G等多种网络, 提供了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的途径, 只要有了一个支持WAP的手机, 就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访问互联网。

4. J2ME技术。

J2ME是Sun公司为了把Java应用于移动通讯设备、嵌入式设备或消费性电器而推出的一项技术。可提供HTTP、TCP等高级的Internet协议, 通过协议让用户在相同的带宽下, 实现WAP方式下不能实现的各种传输要求。J2ME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能清楚地辨认分析出用户需要访问的信息是本地的还是因特网上的, 克服了WAP访问模式下字节逐一传输的方式, 提高在相同带宽下的下载传输速度, 推广了无线Internet的各项应用。J2ME技术能够实现跨平台运行, 使软件开发商很容易地开发出适合不同运行平台的应用程序, 或者是开发出的应用程序能在千差万别的手机平台上实现相同的功能, 受到移动通信设备广泛采用, 如:移动电话、智能卡、个人电脑记事本和掌上电脑等。

二、移动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

互联网、电信网的结合, 使得读者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发展, 能够将信息资源精准地推送到每一个拥有设备的用户。读者需求类型多范围广, 从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扩大到网络小说、新闻资讯、视频资源、有声读物等多媒体资源, 实现在电纸书上编辑、标注、评论、转发等个性化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 读者“读”与“写”并重的交互式阅读, 随时随地实现休闲娱乐各种方式层出不穷, 高校大学生正是时尚阅读的主力军[2]。

三、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开展

1. 基于SMS的短信推送服务。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短信服务普及率比较高。通过短信平台, 将读者请求或定制的图书馆服务内容, 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到读者手机上完成图书馆的相关业务, 主要包括借阅信息查询、书目查询、新书推荐、图书到期提醒、预约、续借、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最早开通基于SMS模式的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平台, 清华大学从2007年开发并使用了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 向读者提供短信, 提醒图书到期催还、预约取书等通知, 通过OPAC服务自助推送馆藏书目信息短信推送服务, 目前还提供多种电子期刊最新文章信息彩信推送服务等[3]。在笔者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 由于短信服务对移动设备的要求较低, 几乎能够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等多所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都采用短信推送服务。

2. 基于WAP的移动服务。

WAP是使移动通信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开放的国际标准, 是一种窄带宽传输数据的通信协议。搭建WAP网站, 可以如同电脑浏览网页一样, 登录图书馆主页, 提供读者导航、馆藏推荐、馆情动态、馆内指南、活动信息、读者留言等图书馆信息。采用WAP网站可以提供比SMS模式更为丰富和强大的功能, 建立图书馆WAP网站, 用Java+Struct+Hibernate技术开发, 衔接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及平台OPAC, 可实现读者书目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约、用户密码及个人资料修改等服务, 利用EJB技术, 实现访问整合的数字资源库, 与数据库提供商合作购买数字图书及电子期刊, 推出数字资源全文阅览服务, 读者只要拥有一部能够有WAP浏览器的手机, 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WAP平台提供本馆概况、馆藏目录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馆藏预约续借、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留言反馈等多个模块。可以在线浏览图书馆最新消息和资源动态;提供个性化的文献浏览与收藏等功能;提供图书荐购、读者反馈等功能;提供学术微博交流平台, 支持互动学习和互荐文献信息;个人中心提供显示模式、订阅消息时间及订阅内容等设置功能。

3. APP移动服务。

APP (Application) 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App可整合LBS、QR、AR等新技术, 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作为资源搭载的多类型、集成化技术平台, 在功能上具有资源的有效挖掘与集成、方便获取及迅速广泛传播、个性化定制与推送、功能丰富及形式有趣等许多优势, 能够很好地将图书、手稿、图片、音视频、珍贵史料等馆藏资源以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阅读和浏览, 还能将特色资源推送给特定的用户。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图书馆利用APP等新技术提供服务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底成功推出了基于安卓系统的图书馆客户端, 开始利用APP为用户提供馆藏目录查询等10个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个人借阅记录查询等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系列电子书APP, 将馆藏电子书以APP形式供用户下载阅览。

4. 移动定位服务。

利用GPS跟踪定位技术, 根据移动读者所处的地理位置, 为读者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确定图书馆的具体位置, 确定图书馆某个科室的位置, 确定某本书的具体架位。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使用Innovation Interfaces公司的OPAC可以显示馆藏地的平面图, 再结合移动定位技术就可以确定每一本书的具体架位, 并可以在手机终端显示图形化路线图, 帮助不熟悉排架方法的用户快速获得文献。移动定位服务向读者呈现生动、立体的架位导航图, 使读者清楚方便地了解到图书所在位置, 帮助读者快速精准地找到目标图书。目前深圳图书馆使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图书定位功能, 期待RFID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领域, 将给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带来新变革。

5. 二维码应用。

二维码 (QR) 作为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一座桥梁, 可实现与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的无缝连接。利用二维码的信息识别功能, 将手机二维码与图书馆的用户身份识别相结合, 用手机二维码进行用户身份识别。将手机二维码与OPAC检索相结合, 建立OPAC检索大厅和借阅地点之间的虚拟通道, 读者使用手机拍摄二维码即可获取书刊的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索取号以及架位相关信息。出版物二维码技术应用调研与开发项目已经验收通过, 图书出版时将会贴上二维码, 图书馆编目图书时直接识读二维码即可读出图书的信息。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推出二维码扫描功能, 只要在有照相功能的移动设备上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后直接扫描二维码, 就可以扫码上网自动链接到相应数字资源。

四、克服局限共谋发展

移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移动图书馆深受师生欢迎, 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个性、即时便利等特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移动设备同电脑相比其自身软、硬件的局限性 (屏幕小、输入不便、网速较慢、增加消费开支) ;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的显示屏幕规格多样, 大屏幕智能手机的阅读效果明显优于屏幕尺寸较小的非智能手机。电子图书存在如TXT、HTML、PDF、DOC、UMD、JAR等繁多格式, 造成移动终端阅读文档困难等诸多问题。移动技术应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提高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解决不同移动终端设备的兼容问题;制定标准转换技术, 完善不同格式的全文转换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读者权利。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服务方式, 相信在图书馆、读者以及业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 解决当前图书馆移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探索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有效地促进高校学术和科研活动, 推进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 .

[2]鄢小燕, 张苏闽, 谢黎.基于移动阅读特征分析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12 (5) .

浅析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篇11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一、导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移动图书馆逐渐被读者接受并产生重大的影响。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整合发展,使得国内图书馆纷纷开始进行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推广。

二、我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

1.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和特点。移动图书馆指基于无线网络,利用掌上设备随处可获取的图书馆服务的集合。移动图书馆强调图书馆服务基于掌上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可获取性。它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外延,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同时还要具备“可移动”的特征。这种“可移动”的特征表现在,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网络实现服务的获取、数字资源的浏览、下载和阅读。移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终端设备包括所有的能够使用无线网络的掌上设备,而不局限于手机,如平板电脑(IPAD)、电子书(Kindle)等。由于平板电脑(IPAD)、电子书(Kindle)等屏幕较大,所以更利于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能够提供的服务涵盖了所有的手机图书馆服务,其分类方式也基本一致。

2.我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目前已推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方式包括SMS、I-Mode、WAP和J2ME四种服务模式。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扩展和补充,它最重要的价值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查阅图书馆资料,不再局限于利用有线网络或是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国最早的移动图书馆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于2003年12月开通的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2006年7月3日,国内第一家WAP手机服务的图书馆在湖南理工学院开通。2010年9月,国家图书馆推出的改版后的国图手机门户WAP 网站“掌上国图”,使我国移动图书馆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学者袁琳、宋恩梅的不完全调查统计,截止2011年4月3日,国内图书馆开通手机短信服务的只有34家,开通WAP服务的只有16家。

自从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移动网络技术后,移动通信技术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10亿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互联网络调查,截至2012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总规模为3.88亿。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进行的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数据显示,有87.3%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进行阅读,且超过八成用户使用第三方手机阅读软件进行阅读。

这些数据表明,在移动互联网大潮及智能手机的影响下,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手机用户的日常行为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使用移动信息服务。但是,就目前已有的移动图书馆数量来说,移动图书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规模也有待扩大。因此,移动图书馆应当不断借助信息技术的革新来提高服务层次。

三、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及朔州手机图书馆的特点

1.移动图书馆主要服务模式。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有SMS、WAP网站、APP三种模式,部分图书馆结合其中两种或三种模式向用户提供移动服务。

SMS模式虽然信息提醒及时,但服务内容过于简单,并不适合信息服务发展。由于移动终端浏览器并不如PC机浏览器软件方便快捷,特别是网站的收藏、保存、提醒,再加上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和普及力度不足,WAP模式受众不多。随着Apple Store的成功,移动终端应用程序APP成为各大厂商抢占市场的法宝,所以APP的开发利用是趋势。但是APP的开发增加了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成本,目前国内图书馆很少提供APP服务。

2.朔州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的特点——让资源就在您的手中。朔州移动图书馆移动推送系统是以移动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应用为核心,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自助查询和完成借阅业务,帮助用户建立随时随地获得全面信息服务的现代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最初的梦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1)个性化服务体验。通过设置个人空间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对接,实现了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并可以自由选择咨询问答、新闻发布、公告通知、新书推荐、借书到期提醒、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

(2)基于元数据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了全面整合,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了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

(3)自由式订阅体验。集成RSS订阅功能,有效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4.5万多种epub电子图书、8700万篇报纸、杂志、视频、资讯等近30种频道分类,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里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自己所需的信息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4)云服务共享。朔州移动图书馆整合服务系统接入功能强大的云共享服务体系,平台提供24小时文献传递服务,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期刊论文,都可以通过邮箱接受到电子全文.系统接入文献共享云服务的区域与行业联盟已达78个,加入的图书馆已有723家;24小时内,文献传递请求的满足率:中文文献96%以上,外文文献90%以上。

四、结语

基于移动通信的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扩展和补充,也是对传统图书馆有效的补充与发展。移动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深层次的服务方式,把功能和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尽管目前移动图书馆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只要切实实施相关发展对策,移动图书馆还是具有非常乐观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慧.移动图书馆:一个简明技术发展进程的考察与启示[J].现代情报,2012(4):53—56.

图书馆移动网络 篇12

关键词:移动阅读,创新服务,高校图书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服务就是给用户提供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和新颖服务。继“云概念”和“微服务”之后,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社会各学科领域学者和专家的密切关注。因需求而悄然兴起的移动阅读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 一道亮丽的“风景”。

移动阅读, 是指使用移动设备、终端进行的所有阅读行为, 依托互联网络提供高校图书馆读者创新服务的一种方式, 读者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随着品种繁多的移动设备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读者将加入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的阵营中。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读者移动阅读需求, 拓宽服务理念, 提升创新服务已提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日程。

1 移动阅读的特点

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机等终端设备可借助飞速发展的无线通讯网络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的浏览、下载与互动。

1.1 广泛性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率极高。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滋生、应用与普及, 移动阅读俨然成为阅读方式的主流。

1.2 时效性

移动阅读借助互联网络的平台与图书馆完美联通, 随时随地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提供给读者, 让读者足不出户, 可以获取最新的资源。

1.3 延展性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局限于纸质图书、期刊、文献, 读者获取资源受限于开馆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移动阅读堪称小小数字图书馆, 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使传统图书馆得以拓展与延伸。

1.4 自主性

读者可以通过移动阅读这一方式, 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预约及定制资源, 从而享受到图书馆人性化、个性化的贴心服务。

国外高校图书馆灵活运用多种移动阅读服务方式, 注重读者体验, 给读者提供更多选择。国外一些数据库供应商推出了移动版本的数据库, 与高校图书馆合作, 可以“屏蔽”其他数据库的干扰。提供平面电脑等多种移动设备, 提供读者个性化的特色创新服务。

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模式起步晚, 移动阅读设备少, 服务方式简单, 服务深度和互动性不强。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多局限于图书馆概况、个人信息管理、资源检索等服务, 服务方式和内容单一, 信息量有限, 读者归属感不高, 用户友好性差。属于本馆、本校的特色资源, 如:特色馆藏、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还保存在固定馆室里, 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 利用它的价值, 让它们“移动”起来。我馆于2006年自建了我校博硕士论文库, 通过镜像技术把论文的文摘链接到图书馆网站上, 供全校读者检索与利用, 这就是移动阅读在我馆创新服务的一个飞跃与进步。为了迎接我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我馆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在三个校区安放哥德阅读机、报刊阅读机等设备, 引领读者进入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大门。定期更新阅读内容, 为读者提供便利的移动阅读, 并结合超星移动图书馆客户端, 实现阅读与下载的完美结合。

2 影响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工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作为高校的教辅单位, 高校经费投入还是倾向于教学单位。价值昂贵的哥德机、报刊阅读机、数据库电子资源等移动阅读设备及终端对于高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投入。资金因素的制约致使高校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建设进程缓慢, 远落后于高校环境建设的整体进程。

2.2 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宏观调控的缺乏

移动阅读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起步较晚, 这方面的探索还处在“摸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 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紧张缺乏。对于专业理论指导, 对于移动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接轨及宏观调控也不系统。

2.3 创新服务理念的缺失

服务的创新一直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努力前进的动力。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拘泥于书刊的借借还还, 服务理念不“推陈出新”。如何让高校图书馆更多的读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进行移动阅读, 不仅让读者浏览高校图书馆的相关信息, 还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 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工作值得深入探讨的事半功倍的问题。

2.4 维护监管力度的不完善

引进国内外先进移动阅读设备及技术的同时, 没有深入学习研究设备及终端后期运行维护技术, 没有专业维护的人员, 导致了设备的不正常运行及使用, 软硬件环境不相匹配。既浪费了资源, 又浪费了资金。

3 推广移动阅读, 提升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策略和措施

3.1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大多只提供费用低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设备及服务终端, 并未提供多种移动阅读服务途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 尝试在移动阅读设备上, 一方面提供读者的阅读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学科馆员的参与, 与读者互动。在扩大移动阅读服务面和服务内容专业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移动阅读服务的含金量。

3.2 整合馆藏资源, 完善移动阅读平台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同时拥有过硬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优秀团队, 可以将资源优化重组, 将不同学科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等分门别类, 系统加工, 提供各学科专业的研究导航, 方便高校读者的检索及阅读。针对高校不同读者群, 根据年龄、阅读习惯等需求, 研制、开发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系统, 完善移动阅读平台。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积极性, 开展学科定题跟踪服务, 将学科前沿信息、文献以适当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在移动设备上阅读。

3.3 加强通力合作, 加大宣传力度

馆际合作, 可以充分发挥各馆资源的整体效益。使每所高校图书馆特色、珍贵的文献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 将特色资源整合, 保证特色资源的系统性、权威性, 从而提高馆藏质量, 方便读者利用。通过资源共享, 实现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 用最少的经费获得最大的服务效益。加大高校图书馆对当前移动阅读宣传工作的开展, 可以通过宣传海报、问卷调查、宣传手册、新生入馆教育、网站信息等形式渗透到每位高校读者心中, 有针对性地在移动阅读方面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信息时代给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移动阅读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流阅读方式。图书馆要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移动阅读的新思路、新模式, 新体验, 把4G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成数字智慧型的图书馆, 推广移动阅读, 提升创新服务, 完成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的里程碑式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张秀华.3G网络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扩展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3) :112-115.

[2]徐俊, 曹霞.基于4G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6) :141-144.

[3]彭菲, 王少春.浅析我国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 :255-257.

上一篇:高职教师创新教育下一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