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用11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1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
1. 历史角度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前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实践观本身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劳动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 关于生产劳动的思想本身就是对实践的一种阐释。人在实践过程中, 不仅获得了生存和发展, 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 也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我们可以看到, 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实践, 也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指导了我们的活动。因此, 马克思实践观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出发, 提出了一种历史主义的哲学视野。
2. 价值角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以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建构起来的, 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 蕴含着人的超越性和生存论维度, 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问题。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 就必须探寻一种更为理想的生产实践方式。正是在人的理想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个层面, 马克思实践观为解决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为人的生存方式不断超越现实提供了自由自觉的活动, 并为人们指出了在实践活动实现超越人的现实性维度这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3. 功能角度
马克思的生产实践观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并交换其活动, 才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基础上的, 离开了物资生产实践这个基础, 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马克思通过实践来研究人类的生活深层规律, 为人们指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超越人的现实性维度这种理想的生存方式。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价值, 改变过去对人类实践单一性功能的认知, 真正实现了马克思实践观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地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 从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矛盾。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矛盾凸显等。 (1)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2)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3)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实践中呼应了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价值指向。
2. 国家“管理”转变为国家“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的确定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 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管理”调整为“治理”, 在实践层面上有质的飞跃。第一, 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而治理的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这一变化表明政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体, 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对象, 而社会不再是被治理的对象, 也是治理的主体。第二, 权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权力来自于权力机关的授权, 而治理权中的相当一部分权力是由人民直接行使的, 即自治、共治。第三, 运作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强制、刚性的, 因而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常受质疑, 其有效性难以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合作、包容的, 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 其有效性大大增加。因此, 解决中国各种问题, 实现各项既定目标, 关键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以得出:国家“管理”转变为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最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 呼应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实践则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 而历史只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空中的展开。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说, 不仅客观方面是实践创造的, 而且主体方面也是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抽象地存在于世界以外, 而是以某种社会方式从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离不开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念。文化是一面旗帜,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因此,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 它不仅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 而且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
4.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社会建设突出到重要位置, 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要求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可以看出, 马克思通过劳动实践解决了人、自然界和社会间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 社会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要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 建立和调整社会关系、完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早在130年前就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 而不是自觉地发展, 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提出这样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可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不应做自然的奴隶, 也不应该让自然成为人类的奴隶。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思想,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 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 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 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 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人类的实践活动越来越纷繁复杂。实践的内容、方式、结构和运行机制也在不断变换。通过运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分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更好地理解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2
布局。总体部署指“一条主线、一个目标,五个重点、五大建设,六项任务”。总体布局则专指五大建设,即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提出,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本文试就这一理论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背景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与党的总纲领和工作总要求息息相关,它集中反映党在自身建设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成果。党的建设各个时期的工作布局都回答了各个历史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则更加完整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新的历史性课题。它的提出,使党的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更为清晰与明确。
1、世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愈益频繁的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全球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深刻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政党和国家,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因循守旧、畏葸不前,必然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多方面的建设,提出加强自身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抉择。
2、国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国成功实现“两个转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出了富裕安康广阔的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宏大的社会转型和国情变化推动着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视野中自觉审视自身的变革,从而不断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党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已成立86年,执政58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但审视党情,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拥有3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3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党员成分有所变化,新老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增添了活力和新鲜血液,也使党的教育管理和建设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执政日久,又没有在野党和反对党,极易使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产生涣散和惰性倾向,在思想上脱离人民,与群众离心离德。目前党内消极和腐败现象仍很严重,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和挑战。十七大报告将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单列出来,反映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的果断决心。
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和形成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的鲜明特点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今后五年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任务都将融入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中。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
1、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3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做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即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思想来源和重要指导方针,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
关键词: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契合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1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阐述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办法,体现了战略设计、宏观谋划与实施步骤、具体措施的统一,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布局。这个新布局的形成,适应了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管理社会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得更为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趋完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思想来源和重要指导方针,二者相辅相成、高度契合。
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发展”这个“第一要义”高度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不以GDP为唯一追求,但又不是不要GDP,而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其他各项发展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面向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防止“单打一”的发展;强调协调发展,防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防止“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发展。阐明了离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而且经济最终也搞不上去。比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拉美国家,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人均GDP从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 000多美元,阿根廷甚至达到8 000多美元,创造出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存在的是经济与社会畸形发展,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进入80年代,拉美地区人均GDP则出现负增长0.9%,以至于被称为“失去的10年”。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国家中也严重存在,中东和一些非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事实上,世界上超过五分之四的国家都因为这一原因而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使发展既不全面,也不协调,更难以持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矛盾,而且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布局,无疑是破解这种发展难题的正确的、新型的发展方式,它既遵循了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具有开拓创新思维,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高度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在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满足生存和健康等自然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满足人的民主权利、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等社会需求,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果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看作是解决人的发展之“形”,那么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则是解决人的发展之“神”,“形神兼备”才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失去前进方向,才会具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当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实现人民的幸福与安康,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相一致,与我们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相一致。“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就是科学发展观“以人民群众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生动体现。
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高度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党着眼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鲜明提出并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和国家这些举措,在实践中也收到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末期增加5个百分点。至2011年底我国湿地面积位于亚洲第一(3 848万公顷)。人们的生产生活观念也有很大转变,如今,我国大多数昔日的林业伐木工人,放下了油锯和斧头,走进造林护林的行列。从“乱砍滥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跨越,它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对先进生产力的重新认识。过去,我们对于先进生产力的看法局限于传统的工业产业,如钢铁、铁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那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新的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则倡导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讲话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又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科学审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避免走一些国家已经走过的弯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重大举措。
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高度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更要看到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仍然是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尖锐,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同时,摆在我们面前还有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要看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来实现的。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的增长,必然是低效率的。经济学的“木桶定律”启示我们,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进入到改革的“深水区”。我们必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深化各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本身就是一个统筹兼顾的发展战略,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强调经济建设要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战略部署,既包括建设的规划,又包括改革的规划,既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又有实现目标任务的方法和途径,与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兼顾”上是高度统一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深刻把握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五论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2-08-06.
[4]陈红太.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7).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光辉历程[EB/OL].求实理论网,[2012-07-1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报告对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认真落实相关部署,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 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 纳入生态文明建设, 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 就一定能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 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 政治建设是保证,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 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相关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文化建设方面,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 必须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是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积极应对新矛盾新问题,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努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宏伟目标鼓舞人心, 美好前景凝聚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必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5
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原来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扩充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把“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并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所作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作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描绘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只要我们坚持五个建设一起抓,推动“五个轮子”一起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进行总体布局是一个重大战略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了奠基,但是还没有具体的设想。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对如何进行总体布局,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进行了不懈探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在经济建设内部进行农业、轻工业和
重工业综合平衡的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相继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打开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
论发展的新视野,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筑了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平台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合理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它应当而且也必然具有以往任何制度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以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仅限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然而,人类历史表明,无论何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之外的不容忽视的社会生活空间。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关系的转换、国家机器的重组和意识形态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社会生活方式的提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着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要求,在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五个建设的战略部署,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对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新的空间。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创造人类社会向着最高社会理想演进的新范式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能够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创造人类社会向着最高社会理想演进的新范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着更高阶段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按照“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着力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这不仅是立足现实自觉贯彻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在为人类社会向着最高价值理想逐步演进创造新的范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
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不断培育、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实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的具体的标志。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的历史脉络 篇6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的历史脉络
●张书林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之前,党的建设布局的主体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式的结构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些结构性要素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当前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历史脉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表明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为要素构成的。这种格局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新要素的确立过程
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之前,我们党对党的建设基本构架的认识与探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建设布局的主体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式的结构状态,从而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要素基础。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理论探索开始于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建党80周年讲话)。这次讲话第一次明确分析了我们党建立80年、执政52年后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六大报告延续了这一精神,对党的历史方位作了进一步准确科学的判断,强调:“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既然我们党完成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那么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就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着眼于推进执政党建设,从党的建设布局上创新、健全、完善党的建设的结构框架,就成了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新的结构性要素的探索就应运而生了。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确立。建党80周年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概念,指出:必须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的基本问题,着力思考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建党80周年讲话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提出必须“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眼于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了明确的阐释,强调:“要着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种能力。”这虽然主要是针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是针对全党而言的,但毕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为全面思考和科学界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启迪了思路。
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同年12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执政党建设总要求。2003年2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应该“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研究和规划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框架是要切实提高全党的五种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显然要比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五种能力更高、更宏观,基本上囊括了党领导和执政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外交领域等各个领域。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专门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强调:“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从而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是要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索确立。传统的党建观点认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它在性质上是阶级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党的先进性从来就是我们党所追求的内在属性要求。建党80周年讲话强调了党的先进性,其中提到:“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先进性第一次真正重视起来,强调要动态地、具体地考察党的先进性,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真正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索开始于中央针对一些党员先进性丧失,从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出发所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义以及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2005年1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包括曾庆红、吴官正在内的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接受采访、调查研究、撰文中又多次谈到了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解与思考。2006年6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扎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在纪念建党85周年讲话中着重论证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特别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面前。
(三)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确立。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内容架构,在这之前,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内含于党的作风建设之中的,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从党的作风建设中独立出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党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部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单靠党风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承担起一个执政党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提出了“腐败不除、亡党亡国”的重大命题。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2004年9月19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严正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2005年1月11日,胡锦涛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建设,努力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纪念建党85周年讲话中,胡锦涛提出: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一刻都不能放松。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第一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到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平行的地位上。2008年1月14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同改革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2010年1月12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讲话,着重谈到了从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层面上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指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我们党立足执政党角色和执政地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及最后的形成确立,使得对党的建设布局的革新有了最基本的素材。再加上此前已经成型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结构性要素,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得以建构的新要素筹备工作已经初步完成。
三、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确立与内涵
(一)党的建设新结构性要素向布局体系中的渗透。党的建设布局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形成之后,并不必然意味着党的建设布局革新的完成,这些结构性要素必须采用合适的方式进入到党的建设布局体系之中,才有可能实现对布局体系的革新。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以后,还必须思考如何让它们合理地进入党的建设布局体系之中。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开始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联系起来,并且将它们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纪念建党85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实际上提出了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共同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之中的理念,提出了“全面系统地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及其内在结构”的要求。
(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解析。在溶入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加入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支撑的党的建设布局的革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论证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通常认为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目标、主线、原则和框架四个方面组成。
第一,党的建设的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目标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其核心在一个“公”字,表明我们党力求始终成为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党,力求始终牢记“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永远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是党的执政作风,其核心在一个“真”字,因为求真务实是为了“真”、改革创新也同样是为了“真”,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表明我们党力求在执政中为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执政业绩。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党的执政品格,其核心在一个 “廉”字,因为艰苦奋斗讲的是“廉”、清正廉洁讲的更是“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表明我们党力求始终成为与铺张浪费划清界限的党、与腐败格格不入的党。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是党的执政气质,其核心在一个“活”字,因为富有活力是“活”、团结和谐也是为了党内的“活”,富有活力、团结和谐表明我们党力求始终成为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党、充满生机的党、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因此,党的建设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公”、“真”、“廉”、“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二,党的建设的主线。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我们可以将这一主线理解为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或两条主线。说“两条主线”实际上就是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分别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因为党的执政能力这条主线是从党的领导与执政的角度来讲党的建设的,而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则是从党的自身建设的角度来讲党的建设的。也就是说:对党的整体性建设而言,在党的自身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在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中要始终贯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
就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的意义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其一,这一主线是联结党的各个方面建设的中心环节。因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联系,并围绕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来加强,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只有围绕着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加强,并贯穿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才能永远保持党的性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离不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但又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融为一体。其二,这一主线是联结党的伟大事业与党的伟大工程的中心环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直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发展相联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种能力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外事工作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建设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总是围绕和联系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与任务展开的,它同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第三,党的建设的原则。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原则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这实际上包含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领导执政两个方面的原则要求。就党的自身建设而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针对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党不管党、治党不严提出来的,是对党搞好自身建设最基本、最迫切的要求。因为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我们不注重党的自身建设、治党不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党的领导执政而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于我们党是中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直接掌握着国家政权;由于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是在为民执政、为民掌权,所以党在领导和执政过程中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保证权力的行使过程始终是为民的、务实的、清廉的,这应该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的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四,党的建设的框架。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1)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2)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3)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4)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5)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确立昭示着当前和今后党的建设都要在总体布局的部署规划设计下有序展开。这就使得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了党的建设中可能要走的弯路,节省了党的建设成本。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
■责任编辑:晏蔚青
D26
A
党建总体新布局的科学解读 篇7
一、党科学构建总体新布局所具有的价值
1、党建本身便是一种战略布局
党建工作是我国目前伟大的建设工程, 同时也是系统工程。党的建设过程中, 包含有极为丰富且深刻的科学知识与内涵。党建工作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我国革命的法宝, 也被称作“伟大的工程”。毛泽东同志于1939 年根据当时我党所处的时代与党内实际情况提出“把我们党建设好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同志所指的“伟大的工程”共含有4 大建设内容, 分别是:第一, 政治建设。第二, 思想建设。第三, 作风建设。第四, 组织建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团体逐渐形成, 其极为注重党建工作, 并为党建工作提出大量新型思想以及观点, 使得毛泽东同志党建思想更为丰富和科学, 并对党建工作便是伟大工程这一观点进行了创新, 将党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同志丰富了我党制度建设相关研究领域, 党建格局也发生相应变化, 由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思想建设四方面共同组成。之后,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全新问题, 如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 进而形成党建工作总体新布局。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之后, 以十七大党建工作总体新布局为基础, 进行改变, 形成新的布局。其能令我党执政更为稳定, 也能促进我国的发展。
2、党建工作整体布局是体现了党建规律
大部分人认为“布局”和“体系”仅仅是抽象的词语, 观念上的物质。事实上并非如此, 布局与体系指事物的整体, 即要求人们系统、全面地描述事物与把握事物。目标事物既可以以实体的形式存在, 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观念性的个体。若以党建工作为目标事物, 则“布局”以及“体系”代表了党建工作的实际状态和进程。就目前而言, 我国党建工作的主题为提升我国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即要求党内人员需以发展、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党建科学化, 便是要求领导者能够正确依照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 制定党建工作的目标、以及任务等, 促成党建工作完成, 并体现出执政党的建设规律。
二、党建总体新布局构成要素
1、“一条主线”新内涵
我国十八大会议报告当中指出, 党建工作的建设主线是通过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以及纯洁性建设进行党建工作。相比之前对建设主线的要求, 十八大会议当中更为注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党的先进性是和同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 其突出特征便是将共产主义作为理想, 所走道路是历史必由之路。我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自身使命, 为了完成使命, 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应要求, 这便体现出我党具有先进性, 也体现了我党的时代特征。如今, 我党在实践过程中认为党建工作要有纯洁性, 要求党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我国能够得到持续安稳发展。为此, 我国不断增强党内人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危机意识, 确保我党的纯洁性。由此可见, 党的纯洁性建设是我党发展中急需进行的系统工程。保证党建工作纯洁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 从党员本身入手, 使得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党员作风不存在问题, 也保证党员能够做到清正廉洁。其二, 从各级党组织入手, 令各级党组织的决策与制度更为科学。监督管理严格以及纪律制度完善、严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 其本质属性便是政党的先进性, 而本质要求便是该政党需保持先进性。故而先进性与纯洁性之间密不可分, 党的纯洁性是党先进性实现的前提, 党的先进性建设则是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 是党纯洁性建设以及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纯洁性保证其余两者的实现, 执政能力则是其余两者建设的最终结果。因此, 党建工作便是如何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而推进党的建设与发展。
2、“两个坚持”新方针
党建工作的指导方针有以下两点:其一,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其二,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其中,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代表我国目前党建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大部分体现了我国党建该工作的决心与我党对党建工作的态度。“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则代表了我国党建工作中应拥有的精神以及思路。我党进行党建工作时, 若希望能够使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时代性、规律性, 同时也富有创造性, 则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除此以外, 我党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建方针。我国在治理党务的过程中, 需正确对待中心工作与党建之间的关系, 并对两者进行协调, 以便两者能够互相帮助, 协同发展。至于从严治党则代表我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党章, 并严格依照党章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教育和管理, 从而令党员在思想、政治以及组织方面高度统一。由此可见, 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和“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两个新方针, 能够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 保证共产党员的政治立场不会产生动摇。
3、“四自能力”的新表述
“四自能力”指我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以及自我革新的能力, 这体现了我党正在不断改革创新, 同时强化着对自身的建设, 也是我党维持自身先进性以及纯洁性的前提。我党执政能力的建设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更为具有时代特征。所谓自我净化能力, 指要求各级党员在思想方面、行动方面以及政治方面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且在实际生活当中, 可以主动纠正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同时, 我党应要求党员增强自身完善能力, 要求党员严格遵守党员标准, 如坚决抵制封建迷信与铺张浪费。党员需不断对自己进行批评, 完善自我, 为百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如此, 党员还应强化自我提高能力, 不断学习并终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及时了解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方面的新成果, 使得自身能够紧跟马克思主义发展步伐。党员只有不断学习, 提升自身能力, 党建工作才能顺利展开。由此可见, 党建工作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四个自我”能否得到提高。所以我党应加强对党员自身的管理, 从而促进我国党建工作的发展。
三、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 综合了历史发展与实际情况, 提出了我国党建工作总体新布局, 维持了党的稳定, 促进了党的发展, 对我党之后的执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共产党建立总体新布局, 这是十八大会议召开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本文分析了党科学构建总体新布局所具有的价值, 同时从“一条主线”新内涵以及“两个坚持”新方针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党建总体新布局的构成要素, 从而对我国党建工作总体布局进行科学地解读。
关键词: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科学解读
参考文献
[1]刘晓钟, 张德印.全面把握党的建设总体新布局[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1:4-9.
[2]高晓林, 池薇.党的建设总体新布局的科学构建及实施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88-9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8
1 枢纽总体布局设计方法
铁路车站类交通枢纽内部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铁路进出站口、人行广场、机动车(公交车、出租车、社会车)送客区、机动车接客区和停车场等。枢纽内部总体布局的根本目标是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要保持“安全、便捷、高效”,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包括:一体化换乘、公交优先、人车分离等。
枢纽内部各种交通设施的平面布局,应以功能需求作为导向,要与铁路车站人流组织方式相适应,达到送客区靠近铁路进站口、接客区靠近铁路出站口的基本效果,必要时采用立体式布局、充分整合各种交通设施,形成一体化换乘的格局,以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的根本目标。
1.1 送客区布局方法
送客区的基本功能是供社会车辆、出租车下客,之后乘客进入站屋。设施布局,为缩短乘客行走距离,送客区应靠近铁路进站口。例如:对于采用“地上二层进站”方式的铁路车站,送客区尽可能设计为高架平台,直接连通铁路站屋的进站口。
1.2 接客区和停车场布局方法
接客区的主要功能是供铁路出站客流换乘公交车、出租车、社会车等,因此接客区的布局完全取决于铁路客流出站的交通组织方式,即:接客区要靠近铁路出站口,并且在条件允许时,接客区尽可能与铁路出站口位于同一层竖向空间,以缩短行人换乘距离,体现安全高效、以人为本,而停车场的布局要和接客区紧密结合。例如:对于采用“地下一层出站”方式的铁路车站,出租车、社会车接客区也应位于地下一层,并靠近铁路出站口,停车场蓄车区也宜布置在地下一层;而对于采用“地面层出站”方式的铁路车站,出租车、社会车接客区也应布置在地面层,并靠近铁路出站口,停车场和蓄车区也相应布置在地面层,以减少行人步行换乘距离和车辆行驶距离,体现以人为本和节能减排的理念。
常规公交接客区如果没有条件布置在地下,可以布置在地面层,并与铁路出站口保持40~80 m的适中距离,既缩短行人换乘距离、体现公交优先,又留有一定的空间供行人缓冲。
除此之外,对于铁路车站与长途汽车站共存的交通枢纽,各种车辆的接客区应布置在铁路车站和长途车站之间,兼顾两个对外交通产生源,缩短所有行人的换乘距离,同时为两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1.3 枢纽内部交通组织方法
1)人流。合理设计人行空间,区分出乘客通行空间和停留空间,尺度适中、动静相宜;缩短铁路车站与所有换乘方式之间的步行距离,同时保证公交步行换乘距离最短,体现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
2)车流。对于枢纽内部车流,组织单向交通,减少交通冲突点,尽可能形成连续流、无信号灯的模式,以提高车流运行效率。
3)人流与车流。倡导人车分离,提高交通安全性,体现人性化理念。可采用人车在不同的竖向空间立体分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在地面层的不同区域各自独立的模式,实现人车在地面层平面分离的效果。
图1为按照上述原则设计的一个实际工程案例。
2 枢纽内外衔接设计方法
枢纽对外交通衔接设计,一定要立足于周边适当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范围,并在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层面,根据城市总体和枢纽周边区域的规划目标、交通体系特征、交通需求特征、路网系统形态结构特征等,研究枢纽内外衔接的交通策略和交通组织方案。
2.1 综合交通层面的策略研究
铁路客站往往是大型客运枢纽,必须具备较高的客运集散能力,以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因此在枢纽的对外衔接中,同样要倡导公交优先,公共交通分担铁路车站客流的比例应达到50%~60%,同时也要适当增强道路系统的集散能力,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其交通策略是:
1)针对城市核心区主客流方向、道路交通又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强化大运量、集约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干线公交(如BRT)等,以及适当发展干道系统,用以支撑地面公交。
2)针对城市外围、公交覆盖率较低、又需与铁路车站枢纽快捷连通的区域,要适当强化道路交通,包括快速路系统和交通性主干路系统,提升枢纽对外中长距离车行交通的时间可达性和便捷性。
铁路车站处的轨道交通和干线公交的车站和线路可适当增加,并且要与客运走廊的方向吻合。根据铁路车站客流产生量和客运方向,轨道交通线网在铁路车站附近可以适当加密,例如一般可以布置2~3条轨道线经过铁路车站(但也不宜太多)。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还是以服务城市全局为重,讲求“网络均匀、线路舒顺”。提高铁路车站公共交通疏解能力的关键不在于车站处轨道交通线路一定要非常集中,而是经过铁路车站的轨道交通线与全市轨道网络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和换乘条件,使乘客通过不多于一次的换乘即可到达城市核心区全部范围。
2.2 道路交通系统层面的衔接方法研究
1)枢纽对外接口与外围路网系统等级结构关系密切。对于中长距离交通更多依赖城市快速系统;对于中短距离区域交通更多依赖城市干道系统。因此,枢纽的对外衔接必须遵循“多层次多通道疏解、多方向多路径集散”的原则。在具体的枢纽出入口设置时,应该多进多出、有主有辅、功能清晰、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布局均匀。充分利用交通功能强的骨干路网系统疏解枢纽车行交通,条件允许时,枢纽出入口同时连接快速系统和地面干道系统,分别服务中长距离交通和中短距离区域交通。
2)枢纽对外接口与外围骨干路网系统布局形态的关系也很密切。对于方格路网的衔接(通过式道路),铁路车站位于方格路网的中间,内外衔接接口设在铁路站前广场左右边侧的道路上,利用方格路网集散各方向的交通,见图2。对于T形路网(尽端式道路)的衔接,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2种情况。远距离指铁路车站出入口距离T形交叉口的距离超过300 m。
远距离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铁路车站与T形路网之间的距离,将枢纽出入口与T形交叉口或T形立交节点结合设计,将原T形交叉口或T形立交节点演变为十字形交叉口或立交,集散枢纽交通,见图3。
近距离情况下,铁路车站腹地窄,无法将T形交叉口或立交延伸为十字形交叉口或立交与铁路车站衔接,因此保留外围道路T形节点形式,将车站枢纽的出入口分设在T形节点两侧,并尽可能设计成“L”形立交匝道的形式与T形路网衔接,以提高集散效率,与之配合的高架送客平台也可设计成“一”字形(不用“U”字形),见图4。
3 结语
作为特殊的交通枢纽,铁路客站的微观交通必须服从城市宏观交通,因此,一定要在综合交通角度和道路网络层面研究,才能更系统科学。
交通枢纽内部总体布局和内外衔接设计,必须以整体交通策略和交通组织方案为前提和导向,才能保证枢纽功能合理。
摘要:研究归纳了铁路客站类交通枢纽内部总体布局和内外衔接环节在方案设计和交通组织方面,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策略。强调了在设计中实现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安全高效目标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路。对于交通枢纽内部总体布局和内外衔接设计,也必须以整体交通策略和交通组织方案为前提和导向。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9
1 总体布局
立足实际,广泛开展绿化造林,大力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统筹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使范县大地绿起来、环境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结合范县的自然区域特征与林业建设现状,规划建设“三区”“两点”“一网络”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1.1“三区”
“三区”指旱作农区、盐碱稻作区、黄河滩区,在旱作农区要重点抓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经济林、苗木花卉等基地建设,改善城乡宜居环境,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在盐碱稻作区重点抓好稻作区农田林网建设,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木覆盖率,提升绿化水平。在黄河滩区重点抓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形成农林牧复合经营的生态产业新模式。
1.2“两点”
“两点”指新区绿化美化和村镇绿化美化。对新区绿化美化,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对村镇绿化美化,着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1.3“一网络”
“一网络”即生态廊道网络,主要包括全县范围内所有铁路、公路、河渠及重要堤防。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兼具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生态廊道。
2 重点建设工程
2.1 生态建设工程
2.1.1 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按照全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建设要求,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的林带比例,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2.1.2 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全县范围内濮台公路、濮范高速、德商高速、铁路、临黄堤、河渠以及县乡村道路等绿化,规划完成绿化里程300 km,折合造林面积2 000 hm2,要着力抓好下列精品工程:一是濮台公路、濮范高速、208线、毛王公路等通道绿化,高标准、高质量绿化,实行落叶与常绿树种、乔灌花草立体栽植,建成最重要的贯通范县境内重要景观通道和形象窗口。二是黄河堤防生态长廊。黄河堤防加宽工程完工后,要按照适地适树、防护与观赏相统一的要求,进行高标准规划和景观设计,形成落叶与常绿、观叶与观果合理搭配,乔、灌、花、果、草于一体的林业生态旅游精品线。全长42 km,建设规模约200 hm2。
2.1.3 村镇绿化工程。
绿化示范乡镇要按照以下标准: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5%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和路沟渠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辖区内各级道路达到省定绿化标准,管护严格,林相整齐。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绿色家园绿化标准,辖区内村庄绿化达标率在20%以上。
2.1.4 防沙治沙工程。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沿黄滩区沙荒地、撂荒沙地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
2.1.5 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以打造生态文明县城品牌为目标,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绿地、广场、游园和城市森林公园,开展城郊环城防护林工程,增加新区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生态多样的城市绿化新系统。
2.1.6 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工程。
依托毛楼生态旅游区,将县境内沿黄河水域规划建设成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在黄河背河洼地沼泽区通过退耕、引水、种植等措施退耕还泽;在黄河故道区通过引水、封育、引种等措施恢复湿地植被及水禽栖息地。搞好鸟类资源的系统调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监管等工作。
2.1.7 黄河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范县黄河森林公园已被确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根据公园建设规划要求,重点加强对毛楼生态区基础设施的修缮和维修,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绿化景观,落实长效运行机制,抓好卫生整治,开展招商活动,增加生态娱乐性旅游项目,开展生态文化教育。逐步建设成集旅游、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功能齐全的黄河森林游览度假区[1,2,3,4]。
2.1.8 中幼林抚育建设工程。
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重点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通过修枝、浇水、施肥、除草等抚育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
2.1.9 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
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对疏林地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进行合理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结构稳定的公益林;对生态条件较好的低质低效林,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5,6,7]。
2.2 林业产业工程
2.2.1 林浆纸板加工产业。
通过林板、林纸一体化经营,将原材料基地、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及其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坚持内引外联,再上一批多层板、造纸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林业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方向发展。
2.2.2 林下经济基地建设。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着力培育集中连片66.67 hm2以上的生产基地,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并稳定在2 000 hm2,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实现年均收益75 000元/hm2。
3 结语
范县林业工作以营造友好生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重要内容,加快资源培育,强化资源保护管理,以平原生态防护林、外资造林、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等工程为重点带动,推进林业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传奇.如何进行新时代下的林业建设工作[J].现代园艺,2014(24):236.
[2]赵淑英.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J].价值工程,2014(11):158-159.
[3]肖治江.林业建设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4(16):21.
[4]邹开明.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11(20):41-42.
[5]李兆勤.围绕科学发展,抓好林业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243.
[6]赵峰.靖边林业建设实现五大转变[J].陕西林业,2010(3):49.
[7]居文华.巴林左旗林业建设实现“五大转变”[J].内蒙古林业,2010(9):49.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10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江苏省从2005年开始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初,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建设厅也相继制定《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为了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及对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引导, 江苏省还于2008年5月颁布了《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简称导则) 。导则中明确村庄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 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 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
一、当前不断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
江苏省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实现镇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是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民心工程, 符合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其主要任务为:1.落实科学发展观,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2.指导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民集中居住;4.整合城乡空间资源, 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事实上, 江苏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包含市 (县) 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 覆盖了从城到乡的所有空间,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对于乡村空间建设仍旧缺乏规划指导的问题。由于镇村布局规划尚未成为法定规划, 因此江苏省在新一轮的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提出将镇村布局规划纳入镇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由此, 镇总体规划将成为指导包括村庄在内的非城市化地区建设的直接依据。
二、特色村庄的保护困境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所侧重研究的村庄布点、村庄设施配套两大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然而值得探讨的是, 现有镇村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仍然存在局限性, 要具体指导每一座村庄的建设还需要下一层次的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 其对非城市化地区, 特别是村庄建设在空间形态上缺乏规划引导。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具特色的村庄布局肌理。为了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 目前已编制完成或正在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特色村庄空间布局的保护。
然而, 这一保护仍然存在两大难题。首先, 历史上形成的村庄大多依托地形, 兼顾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后自发形成。一旦将其纳入统一规划, 其空间布局将经历由无意识的变化性向有意识的规则性的演变, 从而使村庄的“生长”变得机械而缺乏特色。其次, 即使按照传统的空间肌理进行村庄建设, 也同样容易在镇域相对狭小的范围内, 出现空间特征不突出、村庄标识性不强等问题。
三、总体规划的突出作用
在地域特征鲜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 如何能够解决特色村庄保护的难题?这其中, 镇总体规划作为覆盖城乡的法定规划, 其核心作用不容忽视。首先, 镇总体规划以上位规划为依据, 指导镇域范围内下层次规划的编制, 其在法理上具备条件。其次, 以镇域作为研究对象, 规模、尺度合理, 研究、归纳、总结的特征也更具针对性。第三, 村庄布局与特色引导易于相互结合, 发挥作用, 在镇域范围内引导村庄建设实现差异化。第四, 针对力量较为薄弱的镇一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 更为细致、精确的规划引导有利于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控制。
四、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
戴南镇位于江苏省域中部的里下河传统水网地区, 地势低洼, 河道密集, 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均呈现出“垛田”的空间布局特征, 即由水包围, 形成“岛”的形状。从使用功能上来看, 这样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历史上以水运作为主要交通的出行方式有关;而从实际形态上来看, 由于易发洪涝灾害, 且工程维护成本较高, 居民点集聚规模越大越能够显现出节约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 也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直接导致类似“垛田”的布局形态特征的逐步消亡。
作为占据全国不锈钢产值七分之一的工业强镇, 高速发展的产业经济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 也带动了对村庄建设的巨大需求。现有的镇村布局规划基本解决了“在哪里建”的问题, 而“怎样建”就成为当下村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兴化市戴南镇总体规划 (2009-2030) 》 (下称总体规划) 在总体城市设计部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尝试。
(一) 细致、深入地收集资料, 甄选特征要素
对现实特色的整理是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戴南镇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 历史上即以水为特色。由于早期交通出行多采用水运, 在戴南镇, 住宅建设大多依水;为了便于出行, 住宅的大门也多面水开设。住宅与水表现为相互贴合的直接联系。其次, 随着陆路交通特别是机动车交通的发展, 戴南镇出现了填埋河道以增加建设用地、降低道路建设及用地成本的现象。在此背景下, 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四周面水的单个“垛田”的规模也逐步变大, 村庄空间布局特色正面临消亡。
供机动车行驶的道路的出现, 对戴南镇这样的城镇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住宅与水的关系逐渐疏远。由于水面被大量填埋, 加上交通出行方式的转变, 原先临水而建的住宅不再具有优势。人们开始寻求在靠近道路, 特别是公路的地方进行建设, 出现了一般平原地区依托道路形成居民点的特征。2.住宅与路的关系逐渐密切。从出行便捷角度出发, 住宅与路的关系开始成为城镇或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3.路与水的关系呈现多样性。在交通出行方式转变的背景下, 戴南镇道路与水的空间布局特征正逐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总而言之, 无论是城镇或农村, 建设用地、水和路的关系正在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介于此, 本次规划着重选取这三个要素归纳特征。
(二) 概念性、抽象化地梳理, 归纳空间布局特征
经过对戴南镇现有33个行政村空间布局关系的解读、抽象与归纳, 形成以下结论。首先, 村庄无一例外地均依河而建, 且有至少一条较宽的主要河道流经。其次, 根据流经村庄的主要河道的数量不同, 空间布局特征存在差异。从现有村庄布局来看, 河流以村庄为节点, 有两个、三个、四个方向发散的特征。第三, 即使有相同数量的主要河道穿越, 其空间布局特征仍然存在河道包围和河道穿越两种不同类型。由此归纳, 戴南镇的主要河道与村庄之间的空间布局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六类, 分别为双向河道开放式穿越、双向河道包围式穿越、三向河道开放式穿越、三向河道包围式穿越、四向河道开放式穿越和四向河道包围式穿越 (见图1—3) 。
临水而建的住宅多有朝向水面布局的特征。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造, 从现有村庄的住宅及道路布局特征来看, 其与水系的关系仍然突出。临水而建的住宅主要建筑界面朝向水面, 在拥有便捷出行条件的同时, 兼顾对建筑景观的展示。而随着陆路交通和水陆联运的逐步发展, 一方面, 道路成为建筑景观展示的主要界面;另一方面, 路与水形成的“桥”则成为水乡独有的景观特征。
事实上, 苏中里下河地区历史上自发形成的村庄很少或基本不会出现路河相邻、平行布局的情况。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也可以归纳为两个。从功能及使用便捷性角度出发, 这样的布局特征很难做到使道路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从景观角度出发, 村庄内部道路多以巷弄为主, 由于尺度小、尽端路多, 其景观界面的共享度也相对较低。此外, 由于村庄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敞空间, 也直接导致路河平行布局的特征在村庄建设过程中的缺失。
(三) 保持空间特色, 引导村庄建设
为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 特别是村庄建设统筹, 突出保护村庄传统肌理、保持水乡特色, 在总体规划中关注了对村庄空间布局特色, 特别是新建集中居民点的引导。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 出于综合功能提升及景观打造的需要, 全面梳理全镇域的主要水系, 区分主次, 避免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出现阻断水系或任意改道河流的现象。其次, 依托水系研究、判断村庄布点特征, 综合平衡、兼顾多元, 选择条件较好且能够突显水乡特色的地区新建村庄。第三, 根据村庄所处区位及地理特征, 科学制定合理的水系、道路、建筑布局形式, 在保护村庄建设肌理、突出景观特色的基础上, 引导村庄建设 (见表1) 。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步伐的逐渐深入, 在戴南这样地域特色和空间布局特征突出的城镇, 村庄建设将长期存在保护、改造与更新的需求。为了避免村庄建设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丧失特色, 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城镇总体规划中系统地研究村庄自身的空间肌理与布局特征, 继而将此特征在村庄更新过程中得到保护与延续。
参考文献
[1]陈小卉.城乡空间统筹规划探索——以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为例.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5:138-143.
[2]邓毛颖, 蒋万方.城乡统筹下的村庄布局规划研究.小城镇建设, 2007 (12) :48-50.
[3]张晓阳, 霍达.我国格网式村庄布局的形式、问题及改造.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 (7) :960-965.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篇11
1 山东曲阜与广西恭城孔庙的由来
1.1 山东曲阜孔庙
山东省曲阜孔庙(本庙)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据传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目前,分布在我国以及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孔庙共有2000多座。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志》记载,曲阜孔庙大成殿为宋天禧元年(1017年)始建,明代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建,遂为今状。其形制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相当于保和殿的规制。建筑设计精致严密,艺术价值甚高,为中国现存三大宫殿建筑之一(见图1)。现在各地的孔庙建筑大多数都是在此基础上,并且又结合了当地建筑特点和文化习俗改良而成的。
1.2 广西恭城孔庙
广西恭城孔庙又称学宫、文庙,是当地人祭祀孔子的祠庙,始建于明永乐八年(l477年),现为清道光二十年(l840年)修建。据传,当时恭城地方乡绅父老有感于现存的孔庙规模狭小,“不足以壮观瞻”,怀疑因尊崇不力,以致恭城县长期未见状元及第,便一致委托正要进京赴考的王雁洲、莫励堂两举人,前往山东曲阜,考察正宗的孔庙。他们不负众望,“绘图以归”,当时的知县彭正楷则领衔捐款,筹得一笔巨款,即延聘湖广名工巧匠,依曲阜孔庙格局,就西山之地,因地制宜,相仿缩制,重新扩建。历经两年的施工,在公元l842年竣工,遂成为当时广西规模最大的孔庙。但是,恭城孔庙于咸丰四年(l854年)再遇兵焚,劫后景况十分凄凉,“殿庑倾颓,诸祠废遂,阶墙倒塌,无有存者。”后于咸丰十一年(l861年)补修,光绪十四年(l888年)小修,民国十二年(l923年)大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把恭城孔庙列为广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再次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得到文物管理部门的专业保护和全面整修。期间,经3次迁址和20余次整修,跨时400多年,真可谓历尽了沧桑。(见图2)
2 曲阜孔庙与恭城孔庙的布局比较
2.1 曲阜孔庙建筑群布局
山东曲阜孔庙的建筑群布局,是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布置九进院落,与其他古代建筑的庭院组群一样,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布局,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充分显示出等级森严的气氛。九进院落,目前家庙仅有曲阜孔庙有此规格。第一进院落为棂星门至圣时门;第二进院落为圣时门至壁水桥;第三进院落为壁水桥至弘道门;第四进院落为弘道门至大中门;第五进院落为大中门至奎文阁;第六进为奎文阁至大成门,由大成门起分东西两路;第七进为西路启圣门——启圣殿——圣王寝殿;第八进为东路承圣门——崇圣祠——家庙;第九进为寝殿——圣迹殿。(见图3)
中国古代只有帝王的皇宫才能有资格设九进院落,孔庙设九进院落意味着孔子的地位与帝王相当。再看曲阜的大环境,它北负泰岱,南引凫峄,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畴,具有青山环卫、江水绕流、良田供养、藏风聚气、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大格局。曲阜孔庙的建设也符合中国古人的观念。古人认为,天上有星,地下有形,上应天统,下应人统,在这样的格局下建设孔庙甚是吉祥。另据,北京故宫有座金水桥,曲阜孔庙也有座碧水桥,这都符合“得水为上”的传统理念。曲阜孔庙纵向长630m,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是占地面积约95000m2的庞大建筑群(见图4)。
2.2 恭城孔庙的建筑布局
恭城孔庙是背枕西山,俯视茶江,在西山南麓的坡地辟成六级平台,布置了六座造型不同的建筑物坐北朝南,大成殿建在第五级平台上,蔚为壮观。恭城孔庙整体布局也是采用规整的中轴线布局,中轴两侧对称(见图5)。有趣的是,恭城的文庙与武庙是同处西山南面的一山两脊,文武两庙既并列相邻,又互为对称,黄碧两瓦,相互辉映,这种巧妙的布局在国内尚属少见。
广西恭城孔庙也经历了几次搬迁和兵焚,最后在明代嘉靖年间(1560年)迁至西山(现址)。因为当时场地是坡地,建设时修整为六级平台,位置是南偏东6度,并且一级高一级恰与易经的既济卦六爻相对应。大成殿建在第五级平台上,则取之《既济》卦六爻中的第五爻,也是居于尊贵的“九五”贵位上。俗话说:“山有主峰,庙有主位。”大成殿是全庙主位,符合《易经》八卦的“坐子向午,坐坎向离”之说。“坎”为水,为阴柔,曰美德;“离”为火,为阳刚,曰光明。合起为阴阳平衡、美满光明。恭城的文庙与武庙是同处西山南面的一山两脊,文武两庙既并列相邻,又互为对称,恰似文、武之写意。这也许是古人择地时文治武卫的寓意。恭城的文庙占地3600m2,建筑面积1300m2。恭城孔庙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依次由照壁、宫墙、礼门、义路门、棂星门、大成门、泮池和状元桥、左右碑亭和厢房、名宦祠和乡贤祠、左右庑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组成。
2.3 两地总平布局的共同点
(1)整体布局采用规整的中轴线布局,中轴两侧对称,格律精严。
(2)大成殿都是全庙主位,坐北朝南,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坐子向午,坐坎向离”之说。
(3)整体功能布局大同小异,都以棂星门进入,然后有大成门、大成殿等。
(4)曲阜孔庙有碧水桥,恭城孔庙有状元桥,“得水为上”的理念一致。
2.4 两地总平布局的不同点
(1)曲阜孔庙为三路九进,为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且曲阜孔庙建设在平坦之地。
(2)恭城文庙规格形制为五间三进院落,这也许是因为地方孔庙规制不能超越本庙的规制。恭城的孔庙建在坡地上,分六级台地布置,这又是典型的因地制宜的理念。
(3)曲阜孔庙具有青山拱卫,江水绕流,背山面水的大格局;恭城孔庙背靠西山,前临茶江,依山布局。
(4)曲阜孔庙布局体现“九五之尊”的宏大与尊贵。恭城孔庙暗含易经的既济卦且与其卦象的六爻相对应。
(5)曲阜孔庙选址唯一家独尊。恭城的文武两庙既并列相邻,又互为对称,恰似文、武之写意。
3 结语
两地孔庙各不相同,但是创作理念一脉相承。古人建设孔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弘扬儒学,这与我们当今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技术方面上,唯精神相通,且作法不拘一格,因地制宜以能达到目的为宗旨。今天的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勤俭建国仍然是所有建设者都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待大型项目还是要向古人学习。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提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节约观,把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这也许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摘要:山东曲阜孔庙与广西恭城孔庙为南北不同地方的宫殿建筑,它们的规模、布局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诸多共同点。这些异同是古人因地制宜的结果,对当今的建筑创作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曲阜,恭城,孔庙,总体布局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科学技术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恭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恭城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孙振声.易经入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荐阅读:
12月“党员活动日”学习资料: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08-23
总体布局06-28
总体平面布局07-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感想10-05
商业布局10-14
专业布局05-27
路网布局05-27
布局意见05-27
枢纽布局05-27
布局选址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