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意见

2024-05-27

布局意见(共4篇)

布局意见 篇1

为大力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煤炭行业脱困, 促进煤炭工业长期健康发展, 10月12日,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 对煤炭行业总量调控、优化布局、项目审批、产能管理、深化改革等工作提出一系列具体意见。

《意见》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 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煤矿项目;中部地区 (含东北) 保持合理开发强度, 按照“退一建一”模式, 适度建设资源枯竭煤矿生产接续项目;西部地区加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力度, 重点围绕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级大型煤电基地和现代煤化工项目用煤需要, 在充分利用现有煤矿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新建配套煤矿项目。

《意见》还要求, 各地不得核准新建30万t/a以下煤矿、90万t/a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对未按规定取得项目核准文件的煤矿建设项目, 进行全面清理;已开工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 已投产的违规项目一律停产, 履行项目核准等相关法定手续。同时, 要加强对现有煤炭生产能力管理, 查处超能力生产行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继续淘汰9万t/a及以下煤矿,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淘汰9万t/a以上、30万t/a以下煤矿, 鼓励各地主动关闭灾害严重或扭亏无望矿井。

布局意见 篇2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省上决定从2006年起,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6‟5号)精神,现就我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五”以来,我省以推进“两基”攻坚、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出生率下降、进城务工人口增多,农村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办学规模偏小、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师配备难以实现学科专业化、办学效益不高等。因此,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是广大农村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校舍安全,实现学校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各市、县要从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实、抓细、抓好,确保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完成。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省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为契机,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寄宿制学校为手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校,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通过努力,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规模、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政府引导;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布局调整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建设寄宿制学校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布局调整工作。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这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主要针对农村初中和小学,重点是村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要改变过去单纯减少学校数量的做法,紧紧围绕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学校开展工作。在科学调减学校数量的同时,着力改善保留或新建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布局调整,形成初中、中心小学、完全小学为主要形式,必要的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系,达到资源共享、规模办学、保证条件、方便就学、提高效益的目标,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坚持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提高办学规模效益为前提,校点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扩大。关中及平原地区,覆盖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镇,原则上设一所初中;陕南(北)及山区,覆盖人口在1.5万人以上的乡镇,原则上设一所初中。学校规模原则要达到900人以上。人口不及上述标准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采取临近乡镇联合办学或举办九年制学校等模式。经过调整的农村初中,要全部达到寄宿制标准。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坚持以确保学生入学、坚持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为前提,按照三年级开设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等课程的要求,确保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计算机配置等符合国家标准。小学的布局,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区域内人口、经济、交通、自然和原有学校设置等情况划分学区后布点建设。关中及平原地区,原则上一个乡镇设置1所中心小学和1-4所完全小学,主要为所在地一二年级和学区三年级及以上学生提供就学;陕南(北)及山区,原则上一个乡镇设置1所中心小学和1-3所完全小学,主要为所在地一二年级和学区三年级及以上学生提供就学。中心小学规模要达到600人以上,完全小学规模原则上要达到400人以上。人口稀少或区域面积较小的乡镇,可只设置1所乡镇中心小学或九年制学校。以上学校的设置标准必须符合国家对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条件等的要求。确因交通等因素需要设置教学点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学区学校布局等情况布点设置,附设在乡镇中心小学或学区完全小学下并由其负责管理,教师实行定期轮换或巡回教学制度。

四、实施步骤和工作思路 这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要在“十五”期间开展的布局调整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的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及趋势,制定市、县两级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填报《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学校基本情况表》(表式附后),经市政府审定后报省上专家组评估审查,由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批复后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政府引导为主,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经济条件较好的县要相对集中,适度超前,原则上应于2008年前完成布局调整工作。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步伐,改变小而全的办学模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到2010年完成布局调整工作。

五、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组织落实。为了保证如期完成任务,各市政府要把布局调整工作列入县(市、区)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督导督察。

2.科学制定方案。各市、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人口密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教育普及程度等自然和人文条件,制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市、县两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布局调整方案经上级部门评估、批复后,由县(区、市)组织实施。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从2006年起,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市、县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地方承担的资金,由省、市县按5:5比例分担,市、县分担比例,由市确定。2006年和2007年,集中两年时间,统筹安排中、省、市、县校舍维修资金,集中完成全省现存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C、B级危房由市、县自行解决。纳入危房改造的学校必须是布局调整后保留的学校。布局调整不到位的,中央、省级资金不予安排,对现存的D级危房集中改造后,省上不再实施大规模的危房改造,以后形成的危房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解决。

4.加强资产管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确保校产不流失。凡撤销的学校,其校产、校园均属国有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撤销后空余的校舍和相关校产,统一收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原则上应优先保证并入学校使用,并入学校难以利用的,可用于举办农村职业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学前幼儿教育、勤工俭学基地等社会公益事业,也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整合置换,或通过作价转让、拍卖等方式进行资产盘活,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

布局意见 篇3

1 品种布局意见的制定

1.1 制定的主体

品种布局意见制定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农业部门) 的重要职责, 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施各项良种补贴项目的技术支撑。农业部按全国生态大区发布重点主推品种。省、市、县农业部门在上一级品种布局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辖区品种布局意见。

1.2 制定的程序

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 种子管理机构邀请育种、农技、植保、气象等部门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组, 观摩各生态区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生产示范和大田生产, 广泛征求农民等社会各界意见, 形成品种评价意见, 提出品种布局初步意见, 经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议审查研究通过。

1.3 制定的时间

一般在当季作物成熟收获前, 结合品种观摩提出初稿, 当季作物收获后再按实际情况予以修改完善。就我地来说, 上年秋冬季形成下年春、夏播作物如玉米、高粱、水稻、大豆、马铃薯、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布局意见初稿, 夏收前形成当年秋播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品种布局意见初稿。

2 制定品种布局意见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区域化原则

农作物品种是在一定生态条件和一定生产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适应性, 并且个体间的主要经济性状基本一致而稳定的群体。每一品种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 (如温度、光照、降雨和海拔、纬度等) 和农业条件 (如施肥、灌水、耕作制度等) 的作用下选育出来的, 它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有在适应区域内种植才能发挥内在潜力, 获得高产优质。因此, 在制定品种布局意见时必须以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为依据。我地可按川道、塬区和山区分别考虑, 并且按播期早晚和茬口细化。如玉米作物在把握区域的基础上, 再具体到春播、早夏播 (如麦行点播, 油菜、大麦、大蒜收割后) , 夏播 (小麦收割后) 和晚夏播 (夏至前后) 。当然, 大区域内的个别小气候区可另当别论。另外, 设施农业的品种布局可按设施条件与作物特点予以确定。

2.2 优质化原则

农产品优质才能高效, 专用才有市场。农业生产既要体现生产者的收益, 又要面对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工业及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优质专用才是方向, 是以市场为导向, 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益, 做到体现市场规律。制定品种布局意见, 要首先考虑有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专用品种。如我地塬区温度适宜,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土层深厚, 栽培技术水平高, 是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最佳区域, 小麦品种布局应以高蛋白强筋小麦品种为主。近年来, 我地的优质强筋小麦实行订单生产, 农民群众增收, 面粉及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利, 取得了双赢。

2.3 配套化原则

事物都有两重性, 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度, 坚持依据重点分明、主次清楚、有机联系、相互配套、有效运用的事物发展规律, 制定的品种布局意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品种的优质高产潜力。

2.3.1 良种良法一起推。

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特定的基因型, 都有各自的生长发育规律, 从而表现出各自的特征特性。因此, 必须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 实行良种良法因种栽培。

2.3.2 合理搭配品种。

不同品种之间在生育期、抗逆性、适应性、产量性状以及株型、叶形等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广泛差异, 决定了要使所有有利性状都充分发挥出来, 就必须满足这些性状形成所需要的不同外界条件。因此, 布局品种时要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即一个生产单位除选用一个适应大面积的品种做当家品种 (主导品种) 外, 还要有两三个与它搭配种植的搭配品种。同时, 再配套示范一两个新的苗头品种 (接班品种) , 即所谓的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品种增产效果、调节劳力不误农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目标, 做到良种的应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4 稳产化原则

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露天工厂”, 受自然因素制约严重。既要考虑利用有利气候特点, 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又要规避不利气候的危害。因此, 布局品种要注重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达到年年稳产。对那些产量性状突出但抗逆性有缺陷的品种要慎之又慎, 并重视采用相对应的栽培技术。要充分认识到, 世上没有一个“万能”品种和任何情况下都好的品种;丰产是结果, 是现象, 适应性好才是原因, 是本质;稳产比期望高产更重要。这样布局品种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 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5 择优性原则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布局品种时首先要选择在当地经过连续几年种植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作为主导品种, 切忌盲目求新求异。同时, 把握必须是国家或省审定和认定的品种, 并且在适宜生态区种植。近年来, 农业部门实行品种退出制度, 所以要坚决淘汰那些抗性已丧失、综合性状变劣的老品种。

2.6 公正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布局品种要尊重科学, 实事求是, 体现试验、示范和大田种植实际效果, 要以实际效果评品种、论英雄。对那些综合性状好、表现突出的品种, 不论是谁选育的、哪个单位经销的, 都应放在显著位置。做到把握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准则, 切忌带政治倾向, 考虑领导、名人、专家和广告效应, 不能有偏袒行为和照顾思维, 也不能人云亦云, 照抄照搬。也就是说, 大田种植实际效果和农民群众意愿是布局品种时首先要注重的因素。

2.7 稳定性原则

品种布局至少在二三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 切忌将某一年某一地区表现突出的品种列为主栽品种。一个品种的推广, 如常规作物小麦品种一般要经过原种生产直至良种应用到大田四个生产年度, 杂交玉米从自交系繁殖、杂交制种到应用大田一般要三个生产年度这样一个刚性过程, 轻率取舍品种将使良种繁育跟不上品种的变化进程。

另外, 一个新品种的相应的配套调优保优高产栽培技术普及到大田生产也要一个过程。因此, 要保持品种连续性, 增强创新性,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的增产增效作用。

2.8 可靠性原则

制定的品种布局意见要体现公信力, 经得起生产实践检验, 符合当地种业发展现状。为此要把握以下因素:一是品种布局确定的品种, 当地主要的种子企业要有充足的种源, 与种子资源基本相匹配。二是转基因品种必须经过安全性评价, 杜绝潜在生物隐患的风险。三是针对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 使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的实际, 要结合品种的综合特征特性和缺陷, 总结和应用新的抗灾减灾集成栽培技术, 以确保新形势下农业生产持续增产增效。

3 品种布局意见的发布

3.1 发布的形式

品种布局意见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正式红头文件按通知形式发至下一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系统有关技术单位, 同时抄报给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可增发至乡、镇人民政府, 并利用有关业务会议进行学习传达。

3.2 发布的时间

一般在当季作物收获后即可正式发布下季该作物的品种布局意见。

3.3 发布的原则

通知品种布局意见的文件不实行保密制度, 可广泛宣传。如在同级报纸、科技期刊、电视广播上刊登播报, 也可印成公告形式张贴, 或编印成技术资料在上街下乡开展科技宣传咨询活动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发放。

4 对品种布局意见的利用

4.1 指导农民群众正确选购使用良种

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群众愈来愈认识到使用良种的重要性, 把使用优良品种作为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但是, 面对繁华似锦的新品种和日益活跃的种子市场, 购买良种时往往无所适从, 不是随众就是追新求异从贵, 为增产增收埋下隐患。农业部门制定和发布的品种布局意见可以成为农民选用品种的依据, 根据自家耕地状况和种植要求对号入座, 选购适宜品种, 实现高产优质栽培, 获得增产增收。

4.2 指导种子企业制定种子生产经营计划

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农业部门制定的辖区内品种布局意见确定种子繁育生产计划及经营计划, 力争做到把主栽品种、搭配品种和示范品种的种子繁育生产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内, 确定种子繁育生产基地并相对稳定, 确定适当面积和种子生产量, 不至于生产过剩造成积压转商报废, 致使企业负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或某个品种生产量少而需求量大造成供不应求, 影响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另外, 企业制订种子生产计划时应掌握超前原则, 安排一定量的苗头示范品种。

4.3 指导种子管理机构监管种子市场

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在监管辖区内的种子市场时, 围绕新形势下确保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和种子产业安全的种业发展总目标, 以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为准则, 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和监督种子质量。在种子市场检查中, 对未审定品种、超区域品种、未进行安全性评定的转基因品种或淘汰品种的种子经营者要严格查处, 确保用种安全。同时, 根据品种布局意见, 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 (组合、品系) 的引进、试验和新品种的示范及推广工作, 为制定品种布局意见积累资料并提供详实依据, 更好地发挥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

4.4 指导农技部门研究品种栽培技术

近年来, 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加大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力度, 重点开展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农技推广单位依据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 针对粮油作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辖区内不同生态区域确定的主栽和搭配品种, 围绕高产优质栽培目标, 开展播期、播量、施肥、灌水和播种方式试验研究, 并针对各个品种的抗逆性和特征特性开展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抗倒、抗青干、抗晚熟和抗灾减灾试验研究, 总结出每个品种在本地适宜的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通过宣传培训、建立示范点、组织现场观摩等形式, 加快加大推广步伐, 以带动区域内高产创建, 实现粮油作物平衡增产, 全面提升辖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

4.5 指导农业部门制定本地的品种布局意见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本辖区品种布局意见时, 以上一级农业部门制定的品种区域布局意见为指导, 结合本地不同生态类型和局地小气候特点, 以上一级大的生态区域确定的品种为主, 并适应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 最终确定各个生态类型的主导品种、搭配品种和示范品种。这样制定的品种布局意见才切实可行。目前, “一村一品”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狭义上说, 一村布局一个品种, 只能是在生态类型一致条件下, 并且是近年推广的稳产品种, 否则会有潜在的种植风险。

4.6 指导科研育种部门了解品种信息

布局意见 篇4

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2〕2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创造条件,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省教育厅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近年来,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各级教育协调发展,我省又启动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性工程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需要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规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实现全省基础教育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有机统一,1

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让农村的孩子开阔眼界,逐步使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

(二)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适度集中;资源整合、提高效益;先建后撤、保证教学;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实现四个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等重大教育建设项目实施相结合。

(三)目标任务。

1.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

2.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1000人以上。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和学生规模达不到6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人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1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

3.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一般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

4.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县城及城市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二、主要措施

(一)统筹学校布局与经济发展。教育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准确把握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密度,尤其是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与特征,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考虑,促进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各地要针对布局结构调整后寄宿生大量增加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1〕23号)精神,优先在县城、乡镇集中财力建设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并配齐配足学校食堂工勤、安保和宿管人员,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读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紧密结合布局调整实施教育项目。各地的教育项目规划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紧密结合,对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但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原则不相符的项目要尽快研究,作出必要调整。在安排有关项目和资金时,要优先向我省属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优先向布局调整较快、结构相对合理的地区和布局调整后办学规模较大的新建、改建学校倾斜。对计划撤并的学校,一律不再投入建设资金。

(四)大力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中,要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实现中小学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师总数在县域内调剂,禁止产生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在分布、学科、职务结构等方面不断趋于均衡,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三、工作要求

(一)制定具体规划。各级政府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规划,明确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步推进。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由市(州)统筹,市、县分级实施;初中学校和小学布局结调整规划由县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地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尤其是中小学校的撤销与合并要慎重考虑,稳步推进。在撤销与合并原有学校、教学点之前,要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确保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对一些有必要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在师资配备、校舍维修、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要给予必要支持。

(三)管好用好闲置校舍。校舍是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各地对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可因地制宜改扩建为幼儿园,也可由当地政府开设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图书馆或敬老院等公益事业。

【布局意见】推荐阅读:

商业布局10-14

专业布局05-27

路网布局05-27

枢纽布局05-27

布局选址05-31

布局策略06-09

运输布局06-20

布局4G06-21

总体布局06-28

区域布局07-03

上一篇:多元化考试论文下一篇:新支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