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空间布局

2024-10-18

建设空间布局(精选12篇)

建设空间布局 篇1

摘要:确定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是土地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区域性的综合性规划,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地方经济也随之而发展,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建设用地超标和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县级区域更为严重,这些地区建设用地的拓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越了该地区人口发展速度,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普遍超标,再加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影响,县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耕地破坏程度高,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县级土地建设用地合理的空间布局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

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市级和地级等上级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指导着乡镇级下级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并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县级规划的任务是落实上级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并根据县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所辖区域土地资源进行综合研究。规划任务统筹协调各区域、各行业、各类用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定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调控指标,重点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城镇用地等的规模和范围,严格保护耕地等重要资源和生态用地,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县级规划目标年与上级部门规划要保持一致,重点安排近5年的土地利用,其规划期限一般为10~15年。

2 影响区域建设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因素

影响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人口、自然灾害和城镇化几个方面,下面对以上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做简要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投入和产出增长的同时,建设用地扩展速度也在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土地效益提升的基础,建设用地规模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快速扩张,相应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就增大。区域辖区内各地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各个地方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不同,建设用地在区域区域内的空间布局也因此而各不一样。2人口因素。人口对建设用地的扩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中心城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人口增长推动了区域建设的发展,用地规模也随之而不断加大。单个区域内的人口增长速度会使该区域人口密度增加,用地需求也因此而不断增大。整个区域由于其人口密度和增长速度不同,相应的其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也会不同,进而对该区域内建设空间布局产生影响。3城镇化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城镇化建设不仅会对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推动城镇人口的发展。经济和人口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必会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产生很大的影响。4自然灾害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相应的人口密度会较小,城镇建设也会规避这些地方,因此自然灾害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也有很多的影响。

3 县级建设用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很多地方在建设过程,精力要放在新城开发工作上,而旧城的改造工作却相应滞后,对重点没有把握好。新建成的区和镇的建筑物,容积率普遍较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城镇内黄金空间地段大多数都被行政、工业和仓储等占据,而且出现办公和居住地混合的现象。2农村居民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土地利用效率地。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长期处于无规划自由发展状态,农民为了耕作方便,其居民点一般以耕地为中心,居民点的分布呈现小、散、乱等特点。而这种分布模式,不仅给农村基础设计的建设带来了成本和规划的难题,也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大降低。

4 优化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措施

1做好人口规模预测。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是长期存在的突出的矛盾。规划工作必须对人口规模的增长做出正确的预测,人口规模的预测对规划期内城乡用地规模的确定将产生直接影响,合理地预测人口规模的增长,是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关键。2整治居民点,释放建设空间。通过三集中建设,减少农村居民点和工况用地面积,置换出更多的城镇建设用地空间。鼓励入城农民和城郊接合部农民自愿腾退宅基地,并制定相应的补偿办法和生活保障措施。对零散的村庄和企业要有计划的安排搬迁并复垦,集中建设上千亩、上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城乡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修编相结合,在保障镇区、康居示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先拆后建”的原则,满足城镇发展用地需求。3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一方面要对已有的优势产业做出完善的产业规划,通过相关产业产业链的建设以及与其他城镇合作的方法,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集合体,适当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及时更新和淘汰产能低下的企业,并回收闲置土地,为新入院的企业预留发展空间;另一方法,要对产业集中区加快基础设施和厂房的建设,为新企业落户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4保障增减挂钩实施。居民点的整理和改造,要根据其区位与建成区的关系,分类整理和改造。对不同区位居民点的改造,要结合多方因素,因地制宜,要从制度层面来保证增减挂钩的顺利实施,要保证农户的受益权,不可以剥夺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征转用形成的增值部分享有的权利。同时,可以采用土地入股、土地换社保等多种方式,为农民生活提供保障。

5 结束语

县级土地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国城镇建设土地规划利用的重点工作。做好这一工作,要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等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周也奇.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吴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问题与完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李鑫,欧名豪,肖长江.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11):3-8.

建设空间布局 篇2

基地产业规划形成“一带二心五区”的空间格局。

“一带”:是指沿江风光带,利用沿湘江的深水码头,将此地带发展物流仓储产业。加快物流基地的发展,积极引进大型物流项目,推动园区化工、建材和制造业的仓储物流产业的发展,满足原料、产品“大进大出”的需要。

“二心”:是指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结合东城镇、铜官镇共同发展,形成整个规划区的两个配套服务中心。

“五区”即围绕核心形成的四个工业产业基地,即一期的精细化工产业区和能源基地;二期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区;三期的工程机械产业区和仓储物流区。

用地布局 采用“一厂、两片、四带、五区”的形式组织基地空间结构。

一厂”:指本规划区内的华电长沙电厂。

“两片”:指将工业基地分为工业和仓储物流两大片。

“四带”:指基地内沿星常长输燃气管、发展大道、花果路规划的绿化防护带和基地外围沿湘江、黄龙水库水系形成的环形生态隔离带。

辽代寺庙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篇3

关键词:辽代建筑;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辽代寺庙的建筑选址,多选于环境清幽的地方,背山傍水,依山面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如辽宁锦州奉国寺的选址。三面环山,中间是小平原,前有小河自东向西南斜穿而过。山山相峙望之如阙,主要寺庙就建在中间开阔地之上。在裸露的山崖上镌刻了数以百计的摩崖造像、与苍松翠柏相衬托显得寺庙十分壮丽。从奉国寺的建筑选址,可以看出修道者追求清静无为,修养内丹,在环境清幽或地势险要之处建造庙宇,以方便修身养性。

1.辽代建筑的分布

辽代建筑分布在今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北部、山西北部等地。这是由辽(契丹)的历史决定的。契丹原为居于东北辽河上游一带的游牧民族。耶律阿保机统一本族八部,于公元907年建契丹国,公元916年始建年号“神册”。现有辽代建筑遗存主要分布在吉林西部、辽宁、内蒙南部、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其中木结构建筑与建筑群遗存数量较少,全为佛寺建筑,包括山门、殿、阁、木塔,以及相关小木作;木结构建筑群仅存遗址。塔、陵墓遗存较多,包括砖石砌筑的楼阁式塔或密檐式塔、帝陵及奉陵邑遗址、砖砌或石砌墓葬。另有若干城市遗址及其相关建筑遗址。

2.辽代寺庙的建筑特点

辽代寺庙构架何分三型,殿堂型,厅堂型及比较独特的奉国寺型构架。比起同期的北宋建筑,辽代用材偏大,近似唐代。另外屋面举高亦甚平缓,连计铺作层高度与柱高同等,同期的北宋建筑已经更见高峻。立柱使用侧脚生起使柱网内聚,增强稳定性。辽代斗拱多承袭晚唐五代斗拱样式,补间最多作一朵,偷心造为主,最多作双抄双昂四出挑,出现斜拱。昂用真昂,昂嘴听成批竹状。辽代瓦作主要使用陶质灰瓦,亦有用琉璃瓦。瓦当多为莲纹瓦当,亦有少量兽面瓦出土。正脊叠瓦成脊,两端施鸱吻。戗脊及垂脊末端施兽首,起翘筒瓦或走兽,已不见唐代多见之兽面瓦或莲纹瓦,实例见於华严寺薄伽教藏天宫楼阁。

3.辽代寺庙建筑空间布局实例分析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可惜遭战乱,原来的建筑多已荡然无存,只有大雄宝殿依然保存完整,而山门、牌楼等都是清代修建的。大雄宝殿坐落在寺内偏后的一座高台上。它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21米,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顶。整座大殿高高耸立,气势恢宏,是国内同类建筑中罕见的一座。

3.1奉国寺中轴线建筑

在修建时间上,至少在1065年咸熙寺易名奉国寺以前就应建有七佛殿、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后法堂。一所寺院中轴线即寺院的中院,中院又称“佛地”院内集中设置佛塔、佛殿、讲堂、佛阁等建筑物,是寺院中最主要的部分。一组大型建筑群的营建都是从寺院的中院开始的, 而中院最先营造的是大雄宝殿。据此,七佛殿、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后法堂应建于辽代。旁架长廊依碑文记载建于辽乾统七年(1107 年)。关于山门,金明昌碑并无记载,只有元至正碑碑阴提及“前山门五间”。《纪略》载: “乾统七年(1107年),创修大雄殿两虎长廊二百间,塑一百二十贤圣,并建外山门”。笔者认为二者所指当为同一座建筑,即奉国寺外山门建于辽乾统七年。如咸熙寺在1020年始建,似乎在前应有一座“前”山门,而《纪略》中的“并建外山门”似有重新建山门之意,1989年考古发掘从现存清代山门到1990年所建山门之间90米距离内只有辽代山门一处遗址,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在辽末寺僧捷公改建两侧廊房及塑贤圣时改建了当时的山门, 即一并“创修外山门”至于伽蓝堂,金碑、元大德碑并无记载, 只有元至正碑碑阴提及“蓝堂一座”。

3.2正观音阁和后法堂

可以肯定的是,正观音阁在中轴线上,其位置在七佛殿以南、东西两阁中线之北。据现场实际测量,从七佛殿前檐柱到西弥陀阁北侧碟墩外边缘直线距离是10米,西弥陀阁东侧碟墩外边缘距中轴线直线距离是21.5米,现存无量殿前檐柱距西弥陀阁北侧碟墩外边缘直线距离是28米,东西两阁中线距已发掘的辽代三门前檐柱中线直线距离约74.1米,东西两阁南北中线之间距离是64.9米。依此数据我们根据傅熹年先生关于古建院落分析的一般规律做如下推想:古代寺院中院在设计组群建筑时是以主体建筑为中心点,作为这一组群建筑的中心点来布局。以七佛殿纵中线和已发掘的两阁南北纵、横中线所形成的闭合院落连对角线, 其交点即应是伽蓝堂后檐柱中心点,以已发掘的长廊前檐柱和东西两阁纵中线的交点与已确定的伽蓝堂纵中线与两侧长廊的交点连对角线, 其交点便是观音阁内槽后金柱的位置。以伽蓝堂纵中线与两侧长廊的交点和七佛殿后檐柱中心点连对角线, 对角线与东西两阁的南北中线交于两点, 两点的连线即是后法堂的后檐柱中线,通过这种办法可确定正观音阁、伽蓝堂、后法堂的位置,那么推出后法堂后檐柱中线距七佛殿纵中线距离是92.7米左右,七佛殿纵中线距伽蓝堂纵中线距离是65米左右,伽蓝堂纵中线距正观音阁内槽后金柱纵中线距离是28米左右,正观音阁内槽后金柱纵中线距东西两阁纵中线距离是28米左右,东西两阁纵中线距前三门前格柱纵中线实测距离是74.1米。这样辽代奉国寺中院南部便形成了正观音阁挟东三乘阁、西弥陀阁之格局,三乘弥陀两阁恰似正观音阁前之双脚,呈三阁鼎立之势。寺之北部大体量的观音阁、七佛殿之间恰当地点缀伽蓝堂于其中,起到调整空间比例关系、完善构图的作用。

4.结束语

当然,以上是对奉国寺布局的推想,而任何推断都需要考古挖掘来提供实证,期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奉国寺进一步的考古勘探能弄清这些令我们迷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仙洲.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调查报告[J].文物,2011

建设空间布局 篇4

关键词: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一部世界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几乎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在城市发展史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化进程的引导作用是极其显著的。温家宝总理指出:“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作为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基本的单元,它的发展和建设直接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经济欠发达县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2)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化阶段低。3)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下面以河北省临城县为例,就推进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及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1 河北省临城县基本情况

临城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西北,总面积797 km2,人口19.8万,辖8个乡镇220个行政村。2006年全县GDP达19.9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1.4亿元。

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平原自西向东呈阶梯分布,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5.4%,49.8%,14.2%。县城北距省会石家庄78 km,南距邢台市54 km。

临城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铁、石灰石、板岩、花岗岩等27种;水资源充足,总量达1.14亿 m3;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丰富的资源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2 临城县经济和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

1)城镇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城镇建设水平较低。2006年年底,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6.86%,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2)城镇空间布局不平衡。建制镇中,除县城人口规模接近5万以外,其余均在万人以下,城镇规模较小,难以发挥集聚效益。

3)县域经济水平不平衡。各乡镇人均产值相差较大,最高达44 000元/人,最低的只有5 600元/人。大多数城镇工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发展和职能分工不明显,缺乏特色。

3 城镇发展战略与重点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自然和谐为主线,有步骤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特色突出的生态型旅游县。

3.2 规划目标

通过优化城区、强化乡镇,突出特色、均衡发展的城镇功能布局规划,推动“一城、二带、三区”(一城指县城;二带指沿鸭临线建材、耐火材料工业带和西部沿双石线石材工业带;三区指县城新区南部工业区、工业基地园区、两湖产业园区)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形成生产区域化、集约化、市场化,工贸结合的产业群体,完善城镇区域经济结构;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规模合理,布局协调,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初步实现县城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的现代化。

3.3 发展战略

以县城新区规划和工业基地园区规划为支撑,打造经济建设的优势平台,强力拉动经济发展,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东镇为次中心的经济隆起带,构建大县城格局,突出提升县城中心城的地位;以“两湖”(岐山湖、乱木水库)产业园区规划、临城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依据,打造以西竖镇为中心的旅游特色小城镇,辐射带动城乡发展。郝庄、赵庄要发挥历史传统古镇的人脉优势,突出现代科技与资源优势的结合,选准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黑城、鸭鸽营以石灰石、石膏资源和耐火材料资源为重点,合理规划开发,将产业优势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以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建设。通过进行城镇职能的合理分工,引导县域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与途径

4.1 加快城镇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发展是政治、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最重要的核心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是临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统筹考虑发展城镇化途径、方式和技术路线,走内涵的城镇化和外延的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城镇的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城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以中心城市为发展重点,鼓励生产要素向县城积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服务产业,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4.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网络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县城为县域中心,由县域中心、次中心、中心镇、一般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合理规划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形成综合型、工贸型、交通枢纽型、高效农业型、旅游观光型等多形式的产业强势城镇体系结构。

近期(2010年),以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县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增强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并加强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远期(2020年),以质的提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以中心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骨干的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联系紧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4.3 优化村庄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完善和优化县域村庄布局,发展城区经济、壮大中心镇、合理发展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大力缩并自然村,重点建设中心村(富裕村庄及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取消农民零星的居住点,使农村村庄布局规划与中心城市、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城、镇、村梯次布局。促进农村人口在向城镇集聚、向中心村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与共享性。

4.4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区域经济与城镇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高,集中精力推进工业化,仍然是目前面临的战略性选择。规划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科学规划经济空间布局,从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建设、资源支撑体系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体系建设、宜居环境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新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区域经济与城镇体系建设健康发展。力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把临城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的国家级旅游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规划发展趋势 篇5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问题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经历着复杂的时空转化过程。在宏观上是社会过程、经济过程以及生态过程等在土地利用空间上的动态映射,在微观上是政府、居民、企业等主体之间以及其与土地利用实体之间并行的局部作用的适应过程在空间上的表达。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模型可以作为这种特征的数学映像,从而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目前国内外关于复杂地理计算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复杂地理计算模型在许多方面已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地理空间演化的理论和动态模型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应用复杂地理计算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地理系统的空间复杂性问题。

其中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为理解和认识地理时空演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薛领,杨开忠,2002)。元胞自动机(CA)在模拟复杂空间系统时有很多优势,在一些领域正慢慢补充和取代一些从上至下的分析模型。近年来,元胞自动机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增长、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模拟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比较有效地反映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的复杂性特征。1997年Y C.Xie借助GIS和CA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有效地模拟;黎夏、叶嘉安、刘小平、杨青生等(1999、2001、2002、2005、2006)将约束性CA模型应用到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中,利用CA和GIS自动生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基于CA构建城市扩张的动态选址模型等;刘耀林等(2004)将元胞自动机模型与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层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构建城市空间动态扩展模型,并以海南省琼海市为例进行了验证。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型方式,单纯的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的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模型仅能以局部邻域空间元胞的互作互动,在离散地理空间的演化规则作用下,模拟基于空间现象交互作用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但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往往难以有效反映。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建立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基础上研究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的一类模型,其突出特点是能够反映复杂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复杂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从而考察复杂系统在不同情景(不同参数或不同策略因素)下的变化行为和趋势,提供规划空间布局决策支持。

但是,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数量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反映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多智能体建模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除归纳和演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研究方法,是进行复杂系统分析与模拟的重要手段(王铮,2005)。以多智能体理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化模拟的动态模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行为,然而该类模型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表述和利用城市空间信息。

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的初探 篇6

关键词:空间布局 虚无数字中心几何宇宙学

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space layout, clarity of spatial layout, hierarchical, rational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ompound, rich in architectural style, structural logic clear, deep into the bay and clarity, these seemingly rational logical thinking is very rich architectural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Modeling Behind the profound meaning and essence of Orient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elegant courtyard space layout, gave the world the taste left a deep and endless spa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oard “ system concept, geometric cosmology, and other related fields to discuss the layout of the space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words: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NothingnessDigitalCenter Geometric Cosmology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层面是超过意识层面的,追求精神层面的美学感是更高层次的。从历史上看,“形”或者说"形式",在中国人的审美中向来不是被强调的重点。中国古典建筑是在意识上的追求下了很深刻的寓意,所以中国匠人所营造出的古典建筑是经过深刻的寓意与思考的,所追求的层面与西方是有所出入的。这就是中国古典建筑布局与中国古典建筑的“型”是典雅的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是结晶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髓,与其中华建筑背后有无尽的东方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经过制度化和标准化、模数化显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建筑理论的明显缺失却使今天建筑空间创作中的理性成分让人怀疑,为了建立中国古典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形式构想背后的意識形态之间的联系,涉及了一些相关的领域,例如:宇宙学、数学逻辑、玄学中经典的历史文献与建筑之间的关联,转而这些建筑深厚的背景文化是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形式形成的核心[1]。文章会从“局”与“几何宇宙学”层面来分析古典建筑布局的深邃寓意。

一、“局”

“局”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分层结构。“局”由各种矩阵构成的一个系统,从整体到局部的统一性。与之相反的是,“布”是排列系统,表达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增长过程,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2]查阅早期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始的思想体系“天圆地方”等一些列的观念,虽然说这样一类的观念不能明确的解释清楚设计的意图,但是对于后来建筑与院落布局的制度化都是很宝贵的,包括对于我们当下研究的古建与建筑空间布局等等都是从相关的哲学观念角度思考。

二、“几何宇宙学”

2.1几何宇宙学的出现

大自然现象对于许多文化空间概念,形成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数字是如何出现的?0、1、2、3、4、5、6、7、8、9……是怎么由来的?数字符号的构成和出现也是如此的与自然现象分不开来的,是与太阳轨迹的发现所形成的空间概念联系在一起。由于人类对自然宇宙的研究,发现了星座。星座的产生强化了对方向的鉴别,产生了抽象的概念“2”因此“2”的出现就把“天与地”“上与下”“东与西”“左与右”分开。出现二元性原则,最后形成“阴与阳”这就是阴阳的由来。由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渊源是深邃无尽的。

2.2几何宇宙学的秩序

设想,我们对二维几何图形展开阐释的话“3”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代表一个中心,将左右、上下、前后两侧联系在一起。从而用三种重要的概念表达“前中后”、“左中右”、“过去、现在、未来”……这也正是古代君王掌权的由来“天子中而立”择中思想,由此5个与9个方形所构成的图形,强调了很强的中心性。由此“王者居中”而得以解释。(如图1)

《理·气·数》—何丙郁、洛书中与之相应的河图。洛书图中黑白点象征奇数与偶数,而任意行列或对角三个数字相加均得到15。有一个潜在的有秩序的直线网格,偶数是在角部,而奇数是在边上的,5则在中间,一种有秩序的网格系统。河图中,(如图2)不同于洛书的是,除了中心的5和10外,河图引进了另一种系统,即数字越大,离中心越远。放射系统暗含其意义、体现在早期中国的城市布局中。由井而结的同心方排列,产生了井格形成的城市布局。而简化的形式是表格更为自然的方式。

由9*9的矩阵可以得出,5个同心的正方形。因此。正方形是布局中最具有编制性的几何图形。由此发展,正方形在中国传统建筑与建筑群中。这个抽象的“0”形,被巧妙的设计。这就是“0”形背后的深邃无尽的文化寓意。井田制应用3*3方格网、这也是最理想的分田制度形状。从此这种井格制被运用到经济与政治的手段。中国建筑注重的是数量的群体院落空间,而西方注重的是建筑的体量感。中国而非体量感,而是建筑的组合成综合体。中国的城市布局都是出于政治、经济、防卫的原因。从大的范围的护城河、城墙到最小的单体建筑,体现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化过程。

2.3几何宇宙学——形式化

我国最早的城市设计记载《考工记》: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2】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3】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3]

中国最早的城市布局,也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化过程。也可以看到数字在中古代城市中的应用。

【1】第一条概况了城市的形态,边长九里,每边三座城门

【2】城中九条横街,九条竖街,是城市道路的排布方式

【3】强调宫殿在城市中的重要位置,朝在宫前,市在宫后,祖和社在宫左前与右前。

周代中出现“明堂”由横竖十字轴构成的横竖轴线支配了明堂的整个布局。中间的建筑是整个建筑群体的中心,周边建筑显得很小,向中心聚集的力量,以达到互相的平衡。当明堂的布局突出了中心建筑的非凡的“坚实,质感”并在“虚”的外围配套设施与呼应“外虚内实”建筑被认为是固体,向内形成了“外实内虚”在特定的范围内组成了其空间边界。我们知道汉长安的城市布局是想要达到一个矩形。

结语

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中,“局”的概念与“几何宇宙学”就此体现在传统建筑布局形式的身后,从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代表布局中探索出形成这种布局特征背后深刻的内涵与文化。从"局"系统概念以及几何宇宙学、数学逻辑思维、哲学等几个方面的思想揭示出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的“典雅携永、深邃无尽”的深刻内涵。对于今后的城市建筑布局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意义。

注释:

【1】 庄庆华.李晓东.《中国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2】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1【3】《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1

[2]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1

[3] 潇默.《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1999

[4] 庄庆华。李晓东。《中国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建设空间布局 篇7

耕地安全一直是我国特别关心的重大问题, 它关系着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内容。耕地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 也包括质量安全。2012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22亿hm2, 直逼我国1.206亿hm2的耕地红线;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我国, 在保证当前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 如何提高耕地质量成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这是我国当前为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一大有效举措。在当前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划定中, 着重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所能新增耕地数量以及粮食总产增加的潜力, 而忽视了耕地质量提升所带来单产提升的潜力和耕作条件改善后耕地利用强度变化的潜力。本文引入产能核算的成果, 借助土地评价的思路来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空间区位, 可以同时兼顾耕地的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 从而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顺利进行, 可为黄冈市新一轮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 大别山南麓, 长江中游北岸, 处于东经114°25'至116°8'、北纬29°45'至31°35'之间, 素有“吴头楚尾”和“湖北东大门”之称。全市现辖一区 (黄州区) 、二市 (武穴市、麻城市) 、七县 (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团凤县)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湖北省分等技术规范, 黄冈市分属两个二级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其中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和麻城市属于鄂豫皖丘陵山地区, 复种类型为一年两熟, 指定作物为中稻、油菜, 基准作物为中稻;黄州区、武穴市、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和团凤县属于沿江平原区, 复种类型为一年两熟或中三熟, 指定作物为中稻、小麦, 基准作物为中稻。黄冈市土地面积1.7463万km2, 其中耕地面积541154.75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30.98%, 是湖北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在新一轮的湖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中, 规划至2015年和2020年黄冈市分别需建设182000hm2和307300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3.63%和56.79%。

2.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黄冈市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数据库, 2010-2012年黄冈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表;2010-2012年黄冈市各县市区统计年鉴;《各乡镇指定作物统计产量调查表》、《乡镇近三年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调查表格;《湖北省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20) 》、《黄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2020年) 》、《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2-2030) 》、黄冈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及黄冈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

3 基于产能核算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与方法

3.1 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我国10年来土地整治的实践成果, 土地整治区域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增加耕地面积的成效、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来确定。这些指标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土地整治空间区位的选择, 但是也有其缺陷, 其中最大问题就是无法判定某一区域的土地整治潜力大小, 特别是土地质量以及所带来粮食产量提升空间的大小。由于耕地产能核算的主要依据是农用地分等, 而分等则是根据影响农用地质量相对稳定的各种要素比如地形地貌、土壤和排灌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考虑农户个人管理行为等差异而对农用地质量的评价, 因此以产能核算成果为基础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空间区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另外, 也需要考虑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的原则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条件建设区耕地不能作为基本农田的约束, 因此最终选择了3个因素10个因子的指标体系衡量黄冈市耕地整治潜力的空间差异。同时选取黄冈市国土、农业等部门和在汉高校共15个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和特尔斐打分, 经一致性检验后确定10个因子的权重 (见表1) 。

3.2 黄冈市耕地产能核算模型与指标数据获取

耕地产能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包括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个层次。与此3个层次相对应的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和实际单产可以反映耕地的利用强度 (理论利用强度和可实现利用强度) 和利用潜力 (理论利用潜力和可实现利用潜力) 。

首先, 采用湖北省所构建的5个二级区的理论标准粮产量与自然质量等指数相关模型, 得到二级区的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利用可实现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所建立的相关模型为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黄冈市分属鄂豫皖丘陵山地区和沿江平原区, 其产能核算模型如表2所示。

然后, 根据黄冈市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数据库, 以黄冈市内辖131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林场、农场、开发区) 为评价基础单元, 根据所建立的理论 (可实现) 产能核算模型, 将乡镇内所有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 (利用等) 指数代入该模型, 可获得该乡镇所有分等单元的标准粮理论 (可实现) 单产。再将该乡镇内分等单元理论 (可实现) 单产乘以分等单元耕地面积可以获得分等单元理论 (可实现) 总产。汇总乡镇内各分等单元理论 (可实现) 总产得到乡镇理论 (可实现) 产能, 除以乡镇耕地总面积得到理论 (可实现) 单产。进一步汇总可得到各县 (市、区) 的产能核算结果 (见表3) 。

农用地实际产能是指目前实际实现的产能, 数据来源于农业统计部门对作物产量的统计调查。依据农业统计数据, 以乡镇为单位, 将各指定作物的农业统计单产作为实际单产;然后根据标准粮换算系数, 将指定作物的实际单产换算为标准粮实际单产 (见表3) 。

3.3 耕地景观指数计算与数据获取

耕地的景观指数种类很多, 本文根据高标准农田划定的需要, 选择了面积加权形状指数 (AWMSI) 来反映地块面积和地块形状对斑块形状复杂度的综合影响, 地块密度 (PD) 来衡量地块分布的集中程度情况。借助Fragstats3.3计算各乡镇平均的AWMSI和PD。

为使计算乡镇内耕地景观指数更准确, 首先利用Arcgis9.3对黄冈市各个乡镇内在空间上与周边相连、具有相同边界的耕地进行融合等预处理, 然后再计算各乡镇耕地的景观指数。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 地块密度越小, 面积加权形状指数越接近于1, 则耕地的破碎度越小, 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3.4 区域相关规划的影响和数据获取

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当地土地利用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需要把区域规划因素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的一个影响因素。根据湖北省土地整治规划、黄冈市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黄冈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等规划内容, 来综合确定各乡镇的土地利用重点方向。

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影响共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不利于建设区, 主要包括地质、湿地和森林生态保护区、水库所在地水土流失保护区以及黄州区周边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区;第二层次为保护与建设协调区, 主要包括“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大别山生态旅游经济带”以及各县市城区周边以城镇建设为重点发展区;第三层次为无特殊规划情况制约, 重视发展农业地区;第四层次为重点建设区, 主要包括土地整治规划中的重点整治区域、大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特色农业建设基地等区域。

3.5 数据标准化与潜力总分值计算

由于各评价指标性质各异, 量纲不同, 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 对于规划影响这一定性评价指标采用隶属度赋分的方法进行量化, 规划影响第一至第四层次赋分值分别为0.6、0.7、0.8和1。对其余定量的各评价指标因子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 得到值域为0~1并且极性一致的数值, 以达到具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分值及其权重, 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 计算得到黄冈市131个乡镇的高标准农田潜力综合分值。

式中x'ij为标准化后某指标的值;xij为标准化前某指标的值;xi.max为标准化前某指标的最大值;xi.min为标准化前某指标的最小值。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前述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与方法, 计算得到黄冈市131个乡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潜力。以统计软件SPSS作为分析工具, 对131个单元的潜力总分值采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 通过分析相关系数的变化情况和树形结构图, 以相关系数突变为聚类结束标志, 确定绝对距离阈值0.01, 将黄冈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为4级 (图1) 。潜力级别越高, 则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就越大。其中, Ⅰ级潜力区共有15个乡镇, 耕地面积46449.3368hm2, 主要分布在团凤县东北部、蕲春县北部和黄梅县南部;Ⅱ级潜力区共有46个乡镇, 耕地面积194113.9092hm2, 主要分布在蕲春县和武穴市大部分、黄州区中部、浠水县南部以及黄梅县东部地区;Ⅲ级潜力区共有35个乡镇, 耕地面积161044.6894hm2, 主要分布在红安县大部分、浠水县北部以及黄梅县西部地区;Ⅳ级潜力区共有35个乡镇, 耕地面积139546.8100hm2, 主要分布在麻城市、罗田县和英山县大部分地区。

从图1中可以看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级别划分呈现南高北低的规律;高潜力区基本都分布在黄冈市南部沿江平原区的6个县 (市、区) ;而北部鄂豫皖丘陵山地区的4个县、市则是低潜力的主要分布区。

南部高潜力区地处冲积平原区,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耕地质量较高, 有较高的单产水平。平坦的地形也使得耕地斑块面积较大, 连片性好, 便于田间耕作, 是黄冈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集中区域。但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强度不大, 耕地产出效益不高, 未实现耕地的集约利用,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 该区是黄冈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 也是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其中以黄州区和团凤县为中心的高潜力区, 各项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备, 在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 主要是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为主, 以增加耕地的产出效益。因此该区域重点建设无公害、特色和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 并向浠水县延伸, 以保障黄冈市农产品供应, 同时打造辐射武汉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以武穴市、蕲春县、浠水县和黄梅县为主的高潜力区, 是黄冈市最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该区域地势较低, 地下水位较高, 常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同时分布有较多的废弃河道和坑塘水面, 不利于农业生产。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 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排涝能力;整修废弃河道和坑塘水面, 挖掘耕地潜力, 增加有效耕地数量;通过田块规整, 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可机械化操作水平;同时也要注意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 做好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建设, 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巩固粮油生产基地的基础地位。

北部低潜力区地处大别山生态旅游经济带, 多低山丘陵, 田块面积较小、形状不规整、坡度较大, 大面积连片的基本农田较少;同时该区域耕地大都精耕细作, 利用强度大, 可提升潜力不高;且该地区多生态保护区和水土流失保护区, 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开展。因此, 该地区应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 以发展板栗、茶叶、桑蚕、药材为主, 建设立体农业和山区农业。

5 结论

黄冈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级别的划分中, 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潜力区中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58%、35.87%、29.76%和25.79%。根据黄冈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规划, 至2015年和2020年, 全市建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必须占总耕地面积的33.63%和56.79%。因此在近期规划中, 首先重点选择Ⅰ级和Ⅱ级潜力区中的乡镇进行布局建设;在更长期的规划中, 可以适当在Ⅲ级和Ⅳ级潜力区中择优布局。

通过对黄冈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同潜力级别的划分, 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潜力级别的分布规律, 并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分析。针对不同潜力区域在耕地保护和利用发展中的优势以及限制性因素, 提出了今后耕地利用和农业发展的方向, 这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指导。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分解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而通过对各乡镇可建设规模的计算和建设潜力的划分, 可以为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的分解提供一个参考, 以优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同时也可以通过在高潜力区重点布局的方式, 以有限资源的投入, 达到更佳的效益。但是本文评价指标的选取更侧重于耕地质量提升的潜力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的优化, 更少考虑财力支持和民众参与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邹健, 龙花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8) :1366-1377.

[2]唐健, 陈志刚, 赵小风.论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与茅于轼先生商榷[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 (3) :4-10.

[3]陈原, 张秋惠, 张海峰.我国耕地资源形势分析及保护对策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8, 10 (5) :114-118.

[4]余振国, 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3) :45-49.

[5]张迪, 张凤荣, 安萍莉.中国现阶段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分析[J].资源科学, 2004, 26 (5) :46-52.

[6]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试行) [Z].2011-09-24.

[7]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20) [Z].2012-06.

[8]邵战林, 刘建伟.试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布局的依据[J].南方国土资源, 2012 (04) :30-32.

[9]沈明, 陈飞香, 苏少青, 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2, 26 (7) :28-33, 90.

[10]苏强, 张蕾娜, 赵玉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产能核算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08, 10 (5) :88-91.

[11]郧文聚, 王洪波, 王国强.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农业统计的产能核算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 (4) :32-37.

浅谈住宅空间布局 篇8

因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格类型、活动的需要、社交方式、经济条件诸因素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 很难建立理想的面积标准, 只能采用最低标准作依据。以下面积标准分别是国家住宅设计标准和上海住宅设计标准中的住宅最低面积标准。

户型总面积-G:一类34m2 (2居室) , 二类45m2 (3居室) , 一类56 m2 (3居室) , 一类68 m2 (4居室) ;S:小套2居室, 中套3居室, 大套4-5居室, 无总面积标准。

起居室-G:12 m2:S小套12 m2大套14 m2

餐室-无最低标准。

主卧室 (双人卧室) —G:10 m2;S:12 m2。

单人卧室-G:6 m2;S:6 m2。

浴室-G:3 m2;S:4 m2。

厨房-G:一二类4 m2, 三四类5m2;S:小套4.5m2;中套5 m2, 大套5.5 m2。

储藏室-S:大套1.5 m2。

确定居室面积前考虑与空间面积有密切关系的因素:

a.家庭人口愈多, 单位人口所需空间相对愈小。

b.兴趣广泛, 性格活跃, 好客的家庭, 单位人口需给予较大空间。

c.偏爱较大群体空间或私人空间的家庭, 可减少房间数量。

d.偏爱较多独立空间的家庭, 每个房间相对狭小一点也无妨。

2 平面空间设计

平面空间设计是直接建立室内生活价值的基础工作, 它主要包括区域划分和交通流线两个内容。区域划分是指室内空间的组成, 它以家庭活动需要为划分依据, 将家庭活动需要与功能使用特征有机的结合, 以取得合理的空间划分与组织;交通流线是指室内各活动区域之间以及室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 它能使家庭活动得以自由流畅的进行。交通流线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 有形的指门厅、走廊、楼梯、户外的道路等;无形的指其它可能供作交通联系的空间。设计时应尽量减少有形的交通区域, 增加无形的交通区域, 以达到空间充分利用且自由、灵活、和缩短距离的效果。

区域划分与交通流线是居室空间整体组合的要素, 区域划分所致力的是整体空间的合理分配, 交通流线寻求的是个别空间的有效连接。惟有两者相互协调作用,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 立面空间设计

立体空间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贮藏、展示的空间布局;二是通过风、调温、采光、设施的处理。其手法上可以采用隔、围、架、透、封、上升、下降、凸出、凹进等手法以及可活动的家具、陈设等, 辅以色、材质、光照等虚拟手法的综合组织与处理, 以达到空间的高效利用, 增进室内的自然与人为生活要素的功效。例如:有时建筑本身的墙、柱、设备管井等占据空间, 设计上应将其利用或隐去, 真假并举, 或单独处理, 或成双成对, 或形成序列, 运用色、光、材等造型手法使其有机而自然地成为空间塑造的组成部分。在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墙面实体垂直空间要保留必要部分作通风、调温和采光, 其它部分则按需要作贮藏展示之空间。

墙面有立柱时可用壁橱架予以隐蔽。

在平面空间设计的同时, 对活动形态、家具配置应作安排。

立面空间要以平面空间活动需要为先决条件。

在立面设计中调整平面空间布局。

4 家具配置

家具配置是室内平面设计的核心。家具的选择和组合, 取决于室内活动需要和空间条件。选用合适的与环境风格协调的家具, 常能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 整体上的统一

室内环境的整体设计是将同一空间的许多细部, 以一个共同的有机因素统一起来, 使它变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视觉系统。设计构思立意时, 就需要根据业主的职业特点、文化层次、个人爱好、家庭成员构成、经济条件等做综合的设计定位, 形成造型的明晰条理、色彩的统一、光照的韵律层次、材质的和谐组织、空间的虚实比例以及家具的风格式样的统一等, 以求设计取得赏心悦目的效果。

5.1 睡在磁场里

在挑选住宅楼的时候, 最好携带一个指南针, 量一下住宅楼的套宅方向, 尽量挑选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的住宅, 因为在这样的住宅里, 你的卧床能接近正南北或正东西的方向。我们知道, 地球上密布南北走向的磁力线, 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也存在一个磁场。头和脚就是南北两极, 人在睡眠的时候, 最好能采取南北向, 和地球磁力线同向, 能使人在睡眠状态中重新调整由于一天劳累而变得紊乱的磁场, 对身体健康极有好处。如果住在方向不正的套宅, 磁力线必然是斜着切割你的身体, 虽然不见得有什么大碍, 但总不及前者好。

5.2 床上的吊灯

在生活中, 经常有一些人把卧室装修得非常豪华, 在卧室天花板上装上漂亮的大吊灯, 而且正好位于卧床的上方, 这将直接影响人的潜意识。尤其是当睡眠渐渐来临, 人的潜意识逐渐失去防护的时候, 悬吊在床上的吊灯会使潜意识感到紧张不安。因此, 最好不要在卧床上方安装任何灯具, 只用床头柜上的台灯和设在天花板四周的嵌入式牛眼灯。如果你一定要在床的上方装灯, 就装吸顶灯, 而千万不要安装摇摇欲坠的吊灯。

5.3 园艺植物的妙用

园艺因其具有活泼的生命力, 在居家风水上有想不到的助益。绿色有助于健康, 代表安全与安心, 对心脏跳动的安定性有帮助;紫色则可使头脑清楚, 增加艺术感。黄色可激发向上的力量, 助于财运;蓝色带来祥和、冷静的判断力;红色是活力与精神的代表;白色的花具有促进人际关系、净化气体的力量;在花的应用上, 如床与门相对, 则可放置插有鲜花的花瓶化解;厨房内摆设鲜花可增进主妇的气质。若平时总易焦躁不安、抑郁悲观, 则非常适合摆设绿、白、紫色相搭的花。

5.4 家居挂画

现在人在选购挂画时, 可将柔和的风景画, 例如日出、湖光山色、牡丹花等挂在大厅当中, 回家时可给你松驰、舒适的感觉。绘了仙、佛的图画亦可采用, 但切记以颜容亲切、表情祥和为上。

5.5 颜色的选用

颜色的调配, 必须以对人体生理机能好为宜。如果家里全是深蓝色基调, 时间久了, 无形中会产生阴气沉沉、使人消极的感觉;家中的紫色多者, 虽然可说是紫气满室香, 可惜紫色中所带有的红色系列, 无形中会发出刺眼的色感, 易使人有一种无奈的感觉;漆粉红色是“烦”色, 容易使人心情暴躁, 发生口角, 吵架之事频繁, 最好不用此色;绿色太多, 也会使人意志消沉 (一般说来, 眼睛应多接近绿色, 但事实上, 此绿色是指大自然之绿色, 而非人为之调配绿色) ;中国人总认为红色是吉祥色, 但是红色过多, 会使眼睛负担过重, 所以红色只可作为搭配之少部分色调, 不可作为主题色调;家中黄色多者, 心情闷忧, 使人的脑神经意识充满着多层幻觉, 有神经病者最忌此色;橘红色能使人充满生气, 很有温暖的感觉, 但过多的橘色, 也会使人心生厌烦。

住宅中的最佳颜色为乳白色, 象牙色, 白色, 这三种颜色与人的视觉神经最适合。因为太阳光是白色系列, 代表光明, 人的心、眼也须要光明来调和, 而且白色系列最好配置家具, 白色系列也代表希望。木材原色使人易生灵感与智慧, 是最佳色调。尤其书房部分, 尽量用木材原色为佳。

住宅室内空间的合理利用, 在于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分割、巧妙布局、疏密有致、充分发挥居室的使用功能。例如:卧室、书房要求静, 可设置在靠里边一些的位置以不被其它室内活动干扰:起居室、客厅是对外接待、交流的场所, 可设置靠近入口的位置:卧室、书房与起居室、客厅相连处又可设置过渡空间或共享空间, 起间隔调节作用。此外, 厨房应紧靠餐厅, 卧室与卫生间贴近。

参考文献

[1]苏丹.住宅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6) .

[2]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J].建筑创作, 2002, 10.

[3]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4]韩冬青.建筑形态建构方式的比较和探索[J].新建筑, 1994, 3.

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方法述评 篇9

一、引言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酒店空间布局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住宿业空间布局模式演化、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住宿业微观选址方面。国内关于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星级酒店的分布情况,如梅林从整体、各省来分析星级酒店分布特征。城市不同类型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如李彦兵等研究了青岛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唐健雄等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酒店业空间布局特征。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如胡志毅等对南京市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述评

(一)点数据研究方法

点数据研究方法较多,而本文只对运用较多的两种方法进行述评。

1、核密度分析方法

核密度方法是利用Arc GIS中的空间平滑技术,对点状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并根据单位面积内点的密度来估计样本点的密度,并以此产生一个光滑的表面,从而直观地反映酒店空间的集聚状态。核密度的一般表达形式:

式中, (s) 表示为地点s处的核密度估计,r则为带宽,表示核密度函数的搜索半径,n为已接近样本数,则表示地点l与s之间距离dls的权重。

2、最邻近距离分析

最邻近距离分析是指利用最相邻的点对之间的距离描述星级酒店分布模式,核心思想是将个点之间最近的距离与理论模型的距离进行比较,得出点空间分布特征。

1982年Van Doren以美国1963-1977年的住宿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住宿业的空间增长点,并发现州佛罗里达,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和夏威夷是美国住宿业发展突出的节点。

1985年Wall从住宿业变化的数量、类型视角探讨了核密度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方法,分析多伦多住宿业作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酒店仍然限制在小空间,但都集中在市区和机场附近。

2000年Begin根据分布模式来探讨厦门市的酒店布局演变,并与城市演变进行对比,得出他们之间是协同演化的关系。

2014年刘辰等运用Arc GIS 9. 3工具,从点数据对江苏省各星级酒店及其整体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星级酒店在江苏省内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各星级酒店分布差异较大。

2014年闫丽英等运用Arc GIS与logit模型,实证探讨了北京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二)面数据研究方法

面数据研究方法主要有全局空间自相关、居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各有倾重点,所以一般会结合来分析。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一般用来反映整个研究区域空间对象的平均关联度和空间格局以及显著性。其中,最常用的Moran’s I指数反映了空间各相邻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 (I)为数学期望,Var( I)为变异数。

2、局域空间自相关

由于存在空间异质性,所以就需要采用局域空间自相关测度。

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反映局部尺度上空间自相关的水平。Local Moran's I则反映空间自相关的程度,其表达式为:

若I(i) 的值为正,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程度是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反正为高低集聚或低高集聚。

2011年姜海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得出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苏北和浙南是星级酒店的主要集聚区域,沪一宁沿线城市有零星分布。

2012年石榴花运用面数据分析得出北京市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一种状态,且城区交界处是其主要集聚地,而一些中心城区以及与中心区域相邻的近郊区的部分街道,酒店分布密度仅达到了平均水平。

三、结论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研究 篇10

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心。是人类便于进行商业、行政、文化、政治及宗教等活动而形成的聚居地。同乡村相比,城市在所提供的设施、服务、信息,乃至就业机会等方面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人们报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的涌入城市。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它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所在。城市建筑空间包括实空间和虚空间。实空间是指建筑物等城市实体;虚空间是指建筑物等城市实体之间的外部空间,它们是露天的、连续的、可流动的,应该也是充满阳光的、富有活力的,是人们交往交际的主要场所。城市的空间结构取决于人们在较短时间(通常为当日)内的出行距离和活动范围,而出行距离又取决于城市交通。因此,城市交通的发展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的重要因素。

一个优化美好的城市空间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是功能协调、适合人居、可持续发展的;在功能协调的基础上,城市还应寻求自己的独特个性,当城市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时,就容易吸引人流,从而聚集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城市不是一幅画,城市空间是都市生活的容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包容一个富有活力的美好社会。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影响及优化。城市布局是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不但表现为一定的数量,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总是按照经济活动对区位发展的特殊要求,具体地分布在城市空间的某一位置上,并根据经济活动的特点,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组合关系,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地域分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达性上。城市土地价格和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类型,因此,交通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的现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区位价值;反过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交通的作用范围与强度,由此形成一个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循环机制。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不断的改善各自的结构形态和相互位置关系,并通过用地形态决定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

二、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影响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内家庭、企业和政府的纽带。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量和城市交通的结构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应达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反过来,城市交通系统实际的供给能力,又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空间结构。

1. 城市交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特征。

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交通便捷性来表现。它表明城市运输网络提供该处发展的机会,并通过不同地段的交通布局和整个城市交通的发展所产生的交通便捷性差异,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选址。

(1)在运输作业中,大量的成本组成部分是固定的,因此,线路运输量,站场作业量和运输设备以及发货量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把区位选在大运输站场附近,由于众多相同和不同运输方式竞争加剧,结果,任一运输机构服务质量和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需求的剧烈反应。厂商和居民在交通站场附近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因此交通站场成为城市吸引人流和物流的中心。(2)交通运输总是沿着一定线路进行服务的,沿交通线附近选址,可以带来交通运输成本的节约。因此,城市用地的扩展总是从交通沿线向外部延伸,交通线路、尤其是大多数产品和原料的主要运输路线成为城市发展轴,而用地的扩展过程又会进一步加强线路网的改造。(3)交通线路的汇聚点由于其交通的便捷性而吸引众多的人流和物流,成为城市不同级别的节点的所在地。这样,由线路网布局造成城市不同地段聚集效应的差别,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选址,并最终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框架。

2. 城市交通改善对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

(1)城市地域扩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交通成本。不同交通方式下城市地域的空间范围受到不同的限制。公共交通政策要求城市的道路上有足够多的的公交站点。尤其是在居住区和商业中心周围,但是由于其速度的局限性,人们只能生活在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大容量轨道交通是通过建立地铁和轻轨来满足城市的交通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大量密集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的大大提高,对居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诱导人们远离市中心居住,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而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前期轨道交通的修建有很大的影响。(2)交通的改善,区位单位之间的联系成本大为降低,使生产、消费、居住区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通条件改善后,交通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大大降低,厂商和居民对市中心的依赖性降低。(3)运输成本的急剧下降,各行各业可以摆脱交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零售业不必实现每个区位自给。在廉价运输下,消费者不论距离商业中心多远,都可以较方便地获得货物和服务。结果,廉价运输总是提高商业中心的等级,使商业中心结构呈现个数少、规模大、相距遥远的特点。

三、利用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

博弈之道,在于布阵。优良的布局可以缩短人、物、资金、能源、信息的流动时间和距离,提高经济效益。任何城市土地都有潜在的用途,但不同的厂商和居民使用同一土地的产出是不同的。城市布局的优化应该将潜在的区位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城市经济效益。受特殊的城市历史和环境条件限制,中国中心城土地空间资源严重短缺,加之旧城风貌保护的严格要求,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难度更大。为了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许多城市选择了拓宽道路,增加道路面积的办法。拓宽道路、增加道路面积固然能够增加路段上的通行能力,却同时增加了交叉口的负担。中国中心城道路网的密度、面积率与国外同类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功能级配结构上也存在明显的先天性缺陷:环路之间快速联络通道建设滞后;主干道系统空间布局不均衡,贯通市区的城市主干道不足;次干道、支路严重短缺;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低,制约路网整体效能的正常发挥,严重损害了路网系统的整体性,交通组织困难。

应以现代先进水平的交通设施为基础,构建以公共运输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信息化与法制化为依托,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服务;城市交通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引导、支持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实施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相协调。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旧城区实施“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策略,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中心城建成区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善,不再进行高强度开发;集中力量建设新城,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完善新城功能结构,引导中心城的就业岗位和人口向新城转移;为支持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调整,抓紧构建新城内部交通网络体系,为新城建设提供交通支持。

结论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具有紧密的相互联系,良好的城市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发展,同时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又反过来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面对目前中国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优化是改善中心城交通的治本之策,虽然空间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但是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交通紧张状况。

摘要:分析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特征和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影响,并应用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希望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

参考文献

[1]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周岚.城市空间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宛索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陆化普,朱军.王建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6]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及空间布局研究 篇11

摘 要:分析了10年来新疆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大体走势,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及集中化指数对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均衡度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2)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3)三大产业空间布局集中化程度均较高,发展不够均衡。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关键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新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3.018

产业结构变化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布局能够为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提供保障,能为社会稳定提供有利环境。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幻、国家政策扶持及承接内地省市产业转移的共同推动下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研究新疆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将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相关经济政策制定起到很大的决策支持和引导作用。如果能及时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将有助于进行合理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1-2]。目前,对于新疆产业结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绿洲或干旱区经济特点及基于资源优势的新疆产业布局。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0—2010年新疆三大产业经济指标,比较新疆各产业结构变化,解析新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并通过洛伦兹曲线的绘制和集中化指数的计算,对新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其结论对认识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以及评价新疆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1 新疆经济及产业结构

近些年来,新疆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十五”以来,特别是2010年,新疆GDP首次突破5 000亿大关,是经济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人均收入和财政收入也齐头并进,有力地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这种良好的迹象为新疆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再创佳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内地企业产业转移的信心。但是相比于全国,新疆经济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2010年经济收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5位,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全国排名第29位,第二产业收入全国排名第18位,第三产业收入全国排名第25位。新疆经济发展落后,既有长期累积的历史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疆落后的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发展,新疆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具体表现为:农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域,而第一产业农业又是一个比较效益偏低的产业,而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从整体来看新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太充分的特点十分明显,产业层次较低的特征十分突出。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新疆统计年鉴》,研究时段为2000—2010年。研究对象主要为新疆的16个地州市(表1),分别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

2.2 研究方法

2.2.1 洛伦兹曲线 21世纪20年代,当时资本的垄断集中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地区工业分布的集中过程。随着生产发展,提出了对集中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客观要求,洛伦兹曲线分析方法,首先由意大利统计学家M. Lorenz提出,在统计上必须有测定分配不均程度的方法,而洛伦兹曲线乃是较优者[3]。

洛伦兹曲线是在地理学二维平面上一种应用相当广泛的方法,主要用来测度地理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集散程度,其绘制步骤如下:(1)将各产业部门的收入及其占总收入比重(百分比),按从大到小重新排序;(2)从大到小,逐次计算累计百分比;(3)以自然序号为横坐标(x),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y);以部门代码为坐标点,累计百分产业在绘制洛伦兹曲线后,可从各曲线与对角线的偏离情况看出有关地理要素分布的集中化程度。

当产业在各地均匀分布时,表示为一条从原点(零点)开始的对角线,此线称为均匀分布线。当曲线上凸的程度较大时,说明产业在某些地区或部门集中的程度越大,专门化程度越高。曲线向对角线靠近,则说明趋向于均匀分布。对角线与曲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分布不均衡的程度[4]。

2.2.2 集中化指数

3.2 新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分析

3.2.1 洛伦兹曲线的绘制 空间洛伦兹曲线应用于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分析,对认识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门化程度具有可操作性[8]。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并累加其百分数,在直角坐标系上,沿纵轴标出16个地区三大产业的累计百分比,沿横轴标出地区代码,绘制洛伦兹曲线(图1、图2和图3)。

从这些曲线与对角线的偏离情况,可知三大产业在新疆16个地区的集中程度:新疆地区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洛伦兹曲线凸起程度最大,即集中化程度最高,第三产业的洛伦兹曲线最为平滑,分布最为均衡。

对比图1、图2 和图3的曲线上凸程度,在全疆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中,居于前三位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区,具有最后三位的有石河子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在全疆第二产业收入构成中,居于前三位的有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于最后三位的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全疆第三产业收入构成中,居于前三位的有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居于最后三位的有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由此统计可知,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等地区,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及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而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具有种植业优势传统的农业大区。三大产业的布局并不均衡,且对各地州人民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满足有重大影响[9]。

3.2.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 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洛伦兹曲线绘制后,并代入公式(1),即可得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集中化程度指数,见表3。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洛伦兹曲线的结果,由表3分析可知: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集中程度最大,分布最集中,而第三产业集中化程度最小,分布较为分散。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证明,将空间洛伦兹曲线运用在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中,无需查看数据就可直观明了反映地区产业布局的集中程度,定量反映产业布局的集散分布及其细微变化[10]。根据所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和所计算的集中化指数,可以直观反映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差异。

(1)从时间变化来看,从2000—2010年十年之间,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则不断下降。

(2)从空间分布来看,在2010年,新疆16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说明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新疆是全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地制宜地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其产业结构,将会更好地促进各地州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11]。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5-38.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55.

[3] 张耀光.利用罗伦斯曲线对地区工业集中化程度分析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8-81.

[4]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1.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11.

[8] 刘敏红,何政伟,姜兰,等.空间罗伦兹曲线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25-30.

[9] 史晓瑜.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J].北方经济,2011(9):56-60.

[10]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J].人文地理,2007(5):98-103.

[11] 夏月琴,何剑.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的实证测评[J].北方经济,2011(1):39-42.

3.2.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 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洛伦兹曲线绘制后,并代入公式(1),即可得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集中化程度指数,见表3。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洛伦兹曲线的结果,由表3分析可知: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集中程度最大,分布最集中,而第三产业集中化程度最小,分布较为分散。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证明,将空间洛伦兹曲线运用在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中,无需查看数据就可直观明了反映地区产业布局的集中程度,定量反映产业布局的集散分布及其细微变化[10]。根据所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和所计算的集中化指数,可以直观反映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差异。

(1)从时间变化来看,从2000—2010年十年之间,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则不断下降。

(2)从空间分布来看,在2010年,新疆16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说明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新疆是全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地制宜地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其产业结构,将会更好地促进各地州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11]。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5-38.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55.

[3] 张耀光.利用罗伦斯曲线对地区工业集中化程度分析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8-81.

[4]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1.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11.

[8] 刘敏红,何政伟,姜兰,等.空间罗伦兹曲线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25-30.

[9] 史晓瑜.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J].北方经济,2011(9):56-60.

[10]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J].人文地理,2007(5):98-103.

[11] 夏月琴,何剑.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的实证测评[J].北方经济,2011(1):39-42.

3.2.2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 将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数据,按照洛伦兹曲线绘制后,并代入公式(1),即可得2010年新疆16个地区三大产业集中化程度指数,见表3。

集中化指数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洛伦兹曲线的结果,由表3分析可知:新疆16个地区第二产业的集中程度最大,分布最集中,而第三产业集中化程度最小,分布较为分散。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证明,将空间洛伦兹曲线运用在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中,无需查看数据就可直观明了反映地区产业布局的集中程度,定量反映产业布局的集散分布及其细微变化[10]。根据所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和所计算的集中化指数,可以直观反映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差异。

(1)从时间变化来看,从2000—2010年十年之间,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占全疆收入比重则不断下降。

(2)从空间分布来看,在2010年,新疆16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洛伦兹曲线上凸程度最大,集中化指数为55.78,说明其集中化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化指数分别为52.43和51.25。

新疆是全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因地制宜地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其产业结构,将会更好地促进各地州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11]。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5-38.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55.

[3] 张耀光.利用罗伦斯曲线对地区工业集中化程度分析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8-81.

[4]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1.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0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2011.

[8] 刘敏红,何政伟,姜兰,等.空间罗伦兹曲线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25-30.

[9] 史晓瑜.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J].北方经济,2011(9):56-60.

[10]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J].人文地理,2007(5):98-103.

小城镇空间布局问题探讨 篇12

关键词:空间布局,规划结构模式,空间形态

1 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就是对城镇内的各类用地进行功能组织。首先, 应探讨各类用地的独立特点, 然后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 做到统一安排空间布局, 形成有机的整体;最后, 空间布局模式要达到近期建设的科学性, 远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受影响的因素较多。第一方面, 城镇现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为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的规划基础, 现状空间布局经历了不同时段的演变过程, 受众多因素影响, 反映在政治、经济、交通与资源条件等方面。规划需要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针对现状是否合理决定或继承或改变;第二方面, 建设条件的优劣分析对城镇总体空间布局规划起到支持的作用, 用地的储备等成为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必要条件, 是影响总体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方面, 对外交通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干扰;第四方面, 资源条件为小城镇发展经济的基础, 影响到工业、商业与农业的空间布局;第五方面, 城镇在上级体系下总是承担着某种职能性质, 这要求了城镇的发展应有某一方向上的侧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一些不可预见的社会与经济因素也将成为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上的决定因素。

2 空间形态模式及规划结构

2.1 空间形态模式

城镇由于发展演变形式的不同, 从总体空间布局概括, 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的两种模式, 由这两种空间布局方式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种空间布局形态。

集中块状模式:集中的空间布局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空间形态模式。第一种为块状模式, 这种模式为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常见形态模式。尤其在平原地区, 小城镇由中心逐渐的向周围自由扩散演变, 大多具备用地紧凑、中心单一、生产与生活连片的特点, 在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可形成新的中心。

集中带状模式:第二种为带状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受交通条件、山体与沿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必然的形成了带状的空间布局形态。这种模式具有主要道路交通组织各项生活生产用地的特点, 且周边环境效益良好。

但是受条件限制, 大多由一条或两条道路承担生活性与交通性的功能, 各个综合组团之间的纵向交通成为规划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规划还应着重发挥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形成自身的特色。这种布局模式受自然条件限制, 容易产生基础设施配套输配距离过长的缺点, 甚至需要两套输配系统的问题。

集中组团模式:第三种为相对集中组团式, 因为地形条件、用地选择或用地功能组织的关系, 城镇由自然地势或道路交通划分为几个组团川。

各组团有独立的功能, 通过几条主要道路形成联系, 具备紧凑用地的优势, 但要注意各项用地的合理服务半径问题, 应综合各组团统一从区域角度考虑各职能用地的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在远期发展过程中, 注意各组团的适当规模, 互为补充, 并做有机的联系。

多点分散模式:分散空间布局方式主要为多点分散式。分散空间布局最大的特点是在一定空间距离上有多个分散的组团。此种模式若针对大城市, 则会体现出有机疏散的优势。但针对小城镇因发展建设投入资金相当有限, 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标准, 在建设投入上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因此, 该模式不适合小城镇布局。

2.2 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城镇主要功能用地的构成方式及用地功能组织方式, 是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框架。与空间形态不同, 主要是体现了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之间的内在关系。

无论那种空间形态模式都应有几个应重要考虑的因素。第一, 各主要功能用地与内外交通的结构形式;第二, 由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构成的城镇中心、居住与工业的有机关系, 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结合, 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等结构问题;第三, 村镇建设用地结构比例以量的形式反映了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结构关系。

3 居住用地空间布局

小城镇现状居住用地空间布局多为城镇居民自发开发形成, 城镇居住用地空间布局普遍具备以下特点。第一, 居住用地总体呈现出多点分散的空间布局形态, 即“东一户, 西一户”, 这种空间布局特点存在很大弊端, 现状人均用地极大超标、城镇建筑风貌凌乱落后、基础设施无法配套、规划改造产生困难;第二, 在用地选址上, 居住建筑与对外交通道路联系的支路呈自发的树枝型分布, 少数住户分散于山脚、河边等不受干扰处, 部分居住用地空间布局靠近道路交通便利处选址, 体现了经济与方便出行的意识;第三, 从居住“建筑”单体布局的角度分析, 有朝向、间距、层数与组合方式等具体布局问题。尤其是朝向问题, 即使在平原地区, 也呈现出多种朝向形式, 主要受自发建设因素与迷信因素影响。间距、层数上均有不合理的地方, 造成了城镇居住用地混乱的形态。针对以上对现状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普遍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得到指导城镇居住用地空间布局时应注意的因素与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科学模式。

3.1 空间布局优劣分析

针对现状的第一个特点,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工作缺乏严肃性, 城镇居住建筑使用者的生活意识特点与小城镇居住开发的市场投资能力也是一个方面原因。随着小城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 城镇的居住生活状态将趋向于城市, 因此, 居住用地的总体空间布局应形成小区与组团的集中用地模式, 该模式为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经过多年考验的优化选择, 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现代化居住生活水平。

3.2 选址依据

针对现状的第二个特点, 在无政府调控时期, 城镇居民在选择居住用地时通常受“风水迷信”的影响较大, 也有部分为城镇居民自然意识的选择用地, 个人行为特点突出;随着经济的逐渐深入影响, 政府管制以及商业行为促使居住用地逐渐的向交通发达地集中, 因此, 形成了沿道路呈现树枝状分布的空间布局形态。

科学的选址依据:首先, 从居住用地本身的科学角度出发, 选址应考虑到风向、水污染、卫生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次, 从总体空间布局上又要体现出与其他功能用地的有机联系;最后,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级差与追求综合效益的规律。

3.3 居住建筑空间布局

现状居住建筑的朝向有若干种形式, 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风水原因对朝向要求、次子午线的迷信依据川、用地面积不够、用地客观规模限制、与道路成角度选择等等。如何选择朝向除了应该依据规范《村镇规划标准》之外, 应根据不同地区满足适宜的采光要求, 还应满足城镇建筑景观的要求:现状居住建筑于多是1-2层, 因此, 建筑的间距基本满足日照、防火、卫生等条件。但是, 整体空间布局中会出现多个消防通道死点, 发生灾害的时候无法控制, 因此, 村镇居住建筑用地空间布局的间距则应考虑到此因素;村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多大于140m2/人这个上限标准, 也就是说土地利用效率极低, 即通常提到的容积率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现状“前庭后院”式低层数居住建筑占地大、总建筑面积小, 应当适当提高城镇居住建筑层数。低层住宅造价造价经济, 但是占地大, 因此不可取。而对于多层, 提高层数又能降低造价, 根据实际建设经验, 1-2层造价最低, 但极大的浪费了土地且城镇建筑景观面貌一般, 而3层却比4层造价高, 4层又高于4层, 3-4层每增加一层则每公顷平均造价降低却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m2, 这一趋势到了6层效果就不很明显了。城市居住建筑主要层数为6层, 是考虑到了7层需设置电梯、而6层又能最大增加面积 (除高层) 这一原因。因此, 针对城镇自身的特色选择建议层数宜为2-6层, 主要层数应为3-4层。

参考文献

[1]邵爱云, 再谈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几个问题, 小城镇建设, 2005

上一篇: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下一篇:数字压缩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