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

2024-09-27

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共8篇)

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 篇1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故而农业旅游的开发具有农业开发和旅游开发的双重特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规律,加强规划和战略布局建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尚存在许多不足,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开发原则

(一)保护与开发并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旖旎的田园风光、清新幽静的乡村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和乡村生活情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工作,尤其在资源开发和活动项目设计中要求绿色、环保,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农业旅游的活动项目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属性,而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各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的先天条件不一,其开发受资源和市场的巨大影响,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市场潜力大小,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旅游,不能盲目模仿。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调查分析资源特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客游客需求特点,开发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营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景区。

(三)逐步开发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农业旅游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还在探索,在开发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要循序渐进,从资源、开发条件(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客源市场分析,审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确定开发类型模式,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开发的及时积极开发,不可开发的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开发。

(四)与农业、农村规划相统一的原则

农业旅游的开发总体布局上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不能盲目规划,在进行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时,应立足农业、农村布局现状,符合农村建设规划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同时考虑到项目建设前期、中期与后期的过渡和衔接,避免产生冲突。要与邻近地区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建立各地项目之间的竞合关系,尽可能充分利用原有的传统旅游景区或知名的旅游景点,增强各地区之间的互相带动作用。

(五)市场营销导向,注重效益和谐的原则

农业旅游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先确定目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赢得旅游者青睐。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及景观效益的和谐统一,做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发展。

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模式

(一)资源依托型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里拥有肥沃的黑土、一眼望不尽的农田、高机械化程度的农场、原始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古老的民居建筑、传统的农耕文化、醇厚质朴的民俗风情,构成一个具有浓郁文化特色与生态色彩的旅游地。如黑龙江的嫩江农场等诸多农场、苇河林业局青山种子园等诸多林场都是凭借其资源的独特魅力,开发出特色农业旅游项目,成为农业旅游示范点的。

(二)都市依托型

在都市近郊或交通便利的远郊地带,具有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物种丰富等特点,与紧张呆板的城市生活有着极大的反差。在城市周边开展以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位优势明显,直接面对具有周末度假需求的城市人口,因而具有稳定而庞大的的城市客源。而且,从区域的角度看,农业旅游与城市旅游形成了资源与市场、时间与空间上的互补,有利于推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健康发展。而就黑龙江省而言,其城镇体系比较完整,现有特大城市2座,大城市5座,可以依托城镇,寻求稳定客源,开展依托都市型的农业旅游项目。

(三)景区依托型

农业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很难发展为独立景点,尤其是对于不具备区位优势的特色农业旅游地,必须从其它方面寻找突破口,其中以较成熟的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旅游开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开发模式。这类农业旅游地主要以风景名胜资源为基础,以风景区客源为依托,结合自身的优势,通过农民参与开展一些参与性强、民风浓郁的项目,开发与之相衔接的农业旅游,实行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联动开发模式。如依托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等著名风景区充分发挥和延伸周边农村开发农业旅游的作用。

(四)线路依托型

旅游线路是各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地的空间组织形态,如果把知名度不高的但具有新意的旅游景点与已经成熟的传统旅游景点结合成旅游线路,通过优化组合,会产生“1+1>2”的效果,增强各旅游地区的整体对外吸引力。对于具有交通区位和旅游网络优势的农业旅游地,完全可以依托旅游线路,这种“借船出海”,纳入到成熟旅游线路,尤其是品牌线路中去,不失为农业旅游迅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如在黑龙江省推出的冰雪旅游线路中可以增加农业旅游点,依托雪场开发乡村和林区旅游产品。

三、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

农业旅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征不同,其空间布局有着显著变化,要从农业旅游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以及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其总体布局。对于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地域布局的研究,主要是以著名风景区为着眼点、以都市郊区游憩地的功能为核心,依据都市游憩者的行为特点,考虑各地区的资源特点、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确定总体的布局模式及个体项目的合理布局。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开发可谓是系统工程,可以采取分区、分时段逐次开发的总体布局形式:

(一)优先发展地处著名风景区附近的特色农业区

这类地区可进入性高,同时各方面设施比较完善、农民的旅游意识较强、素质较高,再加上其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对游客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也可以减轻热点景点的环境压力,扩大整个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借助原有的旅游景区(点),通过旅游路线的优化重组,扩大农业旅游市场。

(二)积极发展大都市附近富有特色的农业区

在都市附近富有特色的农业去发展农业旅游,由于离城近,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同时作为城市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发展种植、垂钓、园艺等农业旅游项目,可以跟上城市居民消费潮流,吸引市区居民在周末前去休闲,使其既玩得开心,又能购得称心的农副产品。如哈尔滨市的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东金葡萄王国等。

(三)准备发展资源有特色、条件尚未成熟的农业区

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尚未被现代工业文明辐射,往往保有十分原始而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传统而典型的农耕文化和民族风俗,对崇尚返璞归真的游客有莫大的吸引力。对这类农村地区,应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源的调研工作、基础设施的改善、接待设施的完善、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外的扩大宣传等工作,条件成熟后便可大力开发。

目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而黑龙江省目前农业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尽可能优先发展旅游景点相对集中的区域,以形成综合优势,为农业旅游景区(点)带来更多的客源。同时以大城市为核心,通过农业旅游项目的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区位条件良好的城郊农业旅游项目,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确定地区重点发展产品类型,形成地域产品特色,逐步开始以点状、线状和面状向外推移,呈现出农业旅游产业的空间扩散。

参考文献

[1]王莹.对发展我国农业旅游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4).

[2]毛勇.关于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4,(4).

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 篇2

本文旨以厦门海沧闽南传统村落为对象,通过对村落外部空间的调研,对其从民俗作为一项现代开发旅游活动的角度来探讨其外部空间的组织与更新。

[关键词] 村落 组织 外部空间

前言

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新现象,即城市郊区或郊县基于旅游目的,利用原来所依傍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结合当地民风民俗,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一种旅游形式。对远离自然的城市居民来说普遍具有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而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优越的自然条件。乡村旅游正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心理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空间。

芦原义信对外部空间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它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它同时把外部空间比喻成“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外部空间多与自然空间连成一片没有明确的界线,是相对于建筑室内空间而言的外部人工环境。

一. 民俗博物群的模式趋向

在我国,80年代才把民俗事象作为一项现代旅游活动来展开,关于民俗旅游的概念只是到了90年代,民俗学界和旅游学界的学者才进行一些零星的阐述。迟景才提出“民俗旅游以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娱乐、民间节日等民间文化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活动.”

研究地厦门海沧的闽南传统村落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迅速的今天,慢慢地演变成城中村的境地,相对以农业旅游、自然旅游为主要资源开发的村路有所不同。城市化发展使村落的范围的不断缩小,其自然资源空间正在消失,而调研的村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如果可以在对原有村落加入旅游功能,对挽救闽南传统村落在城市建设开发的大潮中逐渐消失的历史遗迹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民居以及华侨名人故居素材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将成为它的主要旅游资源,向外界展示的最好方式,通過空间组织将其串起来形成民俗博物群,使更多人通过它了解、信息,在心态上提高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地地方文化的归属荣誉感, 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原生的自然原生博物馆。

二.重塑外部空间是关键

1.缺少合理规划与引导

目前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组成相对比较简单。分别有所处的区域的城市建筑所包围,及城市广场即交通要道;外围的环境到村民的生活交往空间(庭院、街巷和广场);及村民的生产所用的水塘、水井等生产空间这三大部分组成。目前发展的村路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旅游环境状况较差等,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2.粗放型的定位开发思路

现有的旅游村落没有很多没有以村落的自然优势为主要定位目标.功能较单一,还是留在普通观光的基本层次的低水平面貌,无法满足游客对多种多样的需求。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外部空间的组织探讨

1.形象空间的营造

空间界面连续性与入口空间个性化入口村落入口空间,是旅游者从外部进入村落的特定空间,是“民俗博物馆”的空间体验序列的开始。其外部空间希望由成为一扇窗口。展示了村落内容的特色,

2.道路系统的完善

道路不再是纯粹的交通空间,也可变为外部活动空间的一部分。道路的希望不同的外部空间,可以在铺地的质感与肌理上 进行巧妙的限定,村落街巷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因为街巷收收放和转折变化丰富,产生了丰富多变的街巷空间。在空间转折变化的地方,通过路面材质的变化和不同的铺设方式,暗示空间的转折。是街巷的节点空间。街巷空间不仅是村落的结构性要素,具备行走通过的功能,也是居民室内生活在外部空间的延伸,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节点空间的存在,不仅打破街巷连续空间的单调,也为居民在这里交流提供适当放大的驻足点。

3.文化与空间的整合

结合厦门非物质遗产建设艺术文化村或艺术文化博物馆,结合旅游活动的开展,使艺术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外部空间的处理为民间艺术提供必要的场所。使得游客了解并接触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不断增强民俗文化的吸引力。

4.重塑场所精神

而在已有的外部空间和场所特质中安排特定的功能.最恰当的办法在于看场所空间对功能的适应性而不像一般的创作过程那样为某个功能提供一个适当的空间.以开放式的建筑内外环境空间设计,、把街巷广场营造为精神意义上的旅游交流活动中心节点。以及为一组空间组织动线和分区这样的切入点奠定了民俗旅游的基调。用记忆来营造新的场所空间。

5.外部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界面连续性主要体现在垂直和水平界面两个方面。村落更新中,通过相似的材料和构成方式的方法,保持水平和垂直界面的连续性,从而保持街巷空间的连续性特征。

对原有体量较大、且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的新建筑进行改造,力图利用一些传统符号和建筑手法减小体量,在色彩、风格、尺度上与环境相协调。原有的小街巷空间由于不适合现代功能和人流车流的需要而被迫面临更新改造,而这些空间是可以被保留和重新利用起来的,作为民俗特产品商业服务街等。在更新民居建筑的同时,赋予其现实意义。

四.结语

对外部空间要素与关系的的更新,运用场所精神的概念.外部空间的特征,力图挖掘出从空间感受和联想多方面入手,对于村落乡土环境外部空间进行整合与再创造。对是以发展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为目标;寻找合适的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是一种适宜的发展思路。展望未来,厦门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必将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w],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52-54

2搞好农旅结合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篇大文章,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2006-1-28

3.巴兆样.试论民俗旅游.旅游科学,1999,2

4.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世界农业,1998

湖北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篇3

旅游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系统, 它包括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配套接待设施的开发如宾馆、旅馆等, 同时还包括了无形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当地居民的好客度等, 这些无形的东西往往使旅游吸引物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1]。

1 旅游生产力的概念空间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有:①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者旅游需求个性化色彩越来越突出, 在进行旅游生产力布局时应注重市场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影响, 重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 把握市场脉搏和发展趋势, 有利于推出适销对路的高品味旅游产品。②可行性原则。新增旅游项目要求技术可行, 资金投入合理, 适应市场需求, 经济效益显著, 能吸引外来资金投入, 使游客可进入的交通条件与旅游资源分布进行有机结合, 做到“景” (旅游景区) 沿“路” (航空、铁路、公路、河道等通道) 建;“路”为“景”开。③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与生命, 没有特色, 发展趋同, 便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根据旅游资源的交通和区位条件, 实现积聚布局效应, 提高旅游区的规模效益, 突出主要特色, 还要充分考虑邻近旅游点间的差异性, 尽量避免重复, 按照景观特点、地貌类型、游览空间的搭配, 进行旅游空间布局, 以利于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市场。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应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不同景区 (点) 的开发建设要有合理的分工, 相互之间应密切配合, 互为补充, 分工协作。④有序开发原则。采取突出重点、分期开发、形成规模、完善配套, 尽快形成“拳头产品”的开发策略。⑤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区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充分保护的基础上, 贯彻综合协调与方便管理、利用、保护的原则, 使区域旅游系统内的旅游、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功能通过不同的空间地域单元组合, 实现其高度统一[2]。

2 旅游业生产力总体布局

为了更快地培植新兴支柱产业, 建设旅游经济大省,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湖北省必须集中有限的资金, 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旅游开发建设, 分期、分批重点开发建设几个有较高质量的景区 (点) , 形成数条重点旅游线路, 所以湖北需要实施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旅游开发战略。总体布局可概括为“核—带—轴”的空间总体布局战略, 构造一个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区的有层次的旅游发展网络格局。

实行“核一带一轴”的点轴开发模式就是坚持中心枢纽、增长极、节点 (集散地) 、主轴 (发展轴) 、辅轴 (扩展轴) 和旅游区 (点) 、旅游精品线与区域相结合的有序开发方式, 促进区域旅游生产力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争取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 首先应致力于增长极的巩固、扩大、完善和提高, 以重点开发促进全区整体实力较快提高, 在非平衡发展过程中争取以较快的速度、较短的时间使旅游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化[3];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新的开发节点, 同时把节点开发、轴线开发和区域开发结合起来;重点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建设条件有利、对促进全区旅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轴线及其沿线的主要节点。同时, 正确处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把点轴开发与旅游地域系统开发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旅游网络体系, 点面相互支持, 相互促进, 各旅游区之间功能合理分工, 各具特色, 协调发展, 见图1。

2.1 2条轴线

以武十高速公路和汉丹铁路为第一开发轴线, 以武汉为核心, 以襄樊、十堰、神农架等为支柱, 建设景点密集、文化丰富的旅游线路,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逐步开拓以长江和沪蓉西高速公路为第二轴线、功能多样的长江黄金旅游走廊;建设恩施这个新的增长极, 带动湖北西南部的旅游开发建设, 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依托航空、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 把全区著名景点串联起来, 逐步形成全区东西呼应、协调发展的旅游网络;形成包括旅游中心城市、旅游重点市县、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城镇网络, 形成“王牌”旅游景区、重点旅游风景区、周末休闲度假区和专题旅游热线在内的区域旅游网络, 并逐步实现全区旅游服务网络规范化和现代化。

2.2 4个旅游增长极

在两轴开拓战略中, 应该特别重视优先发挥武汉、宜昌、襄樊、恩施3个旅游增长极的作用。可以预料, 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成为湖北吸引国内外游客最多的4个旅游目的地。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和首位城市, 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技中心。武汉作为华中重镇、历史文化名城, 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绚丽多姿:两江汇流、三山百湖的山水城市格局, 依托浩瀚长江奔流其间, 具有摄人心魄的大都市地理风貌;名楼、名湖、名街、名江、名寺, 海内外闻名。从全国区域旅游网络来看, 武汉处于全国七大旅游区的中心位置, 在湖北又处于国际级旅游线“长江三峡线”和“三国旅游线”的起始点, 是湖北及长江中游地区旅游网络中心。从地理区位来看, 它处于四大中心城市的“二”字交叉点上, 北距北京、南距广州、东距上海、西距重庆都是1200km以内,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汉, 不仅是内陆最大的铁路转运中心之一, 更是处于长江水运网络中黄金动脉的中心地段, 目前是湖北旅游首度开发城市。因此, 应把武汉作为全区的旅游中心枢纽、旅游人才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来建设。

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 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在宜昌。三峡工程蓄水后,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唯一保持原始风貌的峡谷。目前, 全市拥有各类旅游资源747处, 对外开放重要景区 (点) 49处, 其中4A级6处、3A级11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2006年, 宜昌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接待入境游客20万人次的预期目标, 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各市州之首。可以预测, 三峡大坝建成后, 宜昌以其优越的旅游区位, 以及绝无仅有的资源禀赋, 以超常规速度发展, 为湖北旅游发展起到巨大的辐射效应和推动作用。

襄樊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800多年的建城史, 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襄樊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达700多处, 其中国家级景点6处、省级景点30余处, 古隆中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人文资源有距今6000多年的枣阳雕龙碑、远古农耕文化遗址以及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自然景观有山岳森林型的薤山、鹿门寺, 溶洞温泉型的保康温泉, 江河湖泊型的南河小三峡等;还有工业旅游二汽试车场、地宫旅游南漳楚王墓、观光农业旅游神农园等。襄樊已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三大旅游板块”, 即中部名城寻古文化旅游区、西南部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东北部史迹采风揽胜旅游区, 并把周边地区的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炎帝故里、明显陵等整合起来, 形成了以襄樊为中心、辐射方圆200km的黄金度假旅游圈, 境内的“一市二点三县四区五线”旅游格局已经形成。

恩施是一处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目的地。恩施是湖北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民族风情浓郁。区内腾龙洞是亚洲最大的天然洞穴, 沐抚大峡谷是世界地质考察的重大发现, 清江闯滩是我国著名的漂流旅游项目, 大水井是保存完好的南方典型明清庄院,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假日经济的发展, 恩施州的旅游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 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 市场主体不断成长等方面。今后, 恩施建设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土苗民族风情和清江山水画廊的资源优势, 牢牢把握旅游交通环境改善和三峡旅游辐射带动的大好契机, 围绕树立和推广“绿色恩施州, 土苗风情园”的主题形象, 重点开发一批高品位旅游景区, 以点带面, 滚动发展, 必将成为湖北省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2.3 6个集散地

武汉、宜昌、襄樊、恩施作为两大旅游发展轴线的4个增长极, 属于全区旅游城市建设重点。黄石、咸宁、荆州、、荆门、十堰、神农架等确定为全区的6个旅游集散地 (节点) 来发展, 黄石素以丰富的矿产资源著称于世, 有“江南聚宝盆"之称。黄石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 已发现的铜录山古矿冶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堪称人类矿冶史上的奇观。咸宁则主要依托其“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赤壁古战场、闯王陵、汀泗桥北伐战争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湖北南部的一个旅游节点。荆州市则是楚文化发祥地和中心区域, 中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素有“地接江汉, 门锁荆楚”之称的荆门则主要依托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明显陵”与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的楚汉墓群吸引着中外游客;十堰主要依托武当山道教文化吸引区内外来鄂旅游;神农架则主要依托神农架原始天然生态林区和“野人之谜”成为湖北旅游的重要节点。其它各市、地、县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 确定不同层次的开发重点, 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互支持, 相互促进, 节点与面上协调发展, 以实现全区旅游业的共同繁荣。

2.4 两大旅游区

根据湖北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现状、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资源整合、市场关联、综合竞争力, 并兼顾现行的行政区划等主要原则, 在湖北旅游系统内构建两大旅游区, 实现“两圈并进, 双轮驱动”的发展。

武汉都市旅游区 (核心旅游区) :武汉都市旅游圈以武汉为中心, 涵盖2h左右车程范围内的周边城市。此区既为湖北旅游首位区, 发挥枢纽作用与综合功能, 又是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智能区。该区发展的重点在于武汉旅游区突出都市风情和滨江滨湖特色, 加快大型主题公园和现代城市景观建设, 提升武汉旅游的形象竞争力, 促进武汉由过境城市向目的地城市转变。以黄鹤楼为重点, 实施“两江、两山、四岸、四桥”综合开发, 形成大滨江旅游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 整合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等周边景区, 构建“大东湖旅游区”;继续推进以汉口为主体的商业区建设, 打造包括会议、展览、商务、购物在内的商务会展旅游中心;进一步开发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等木兰系列景区, 形成木兰生态旅游区;加强东西湖、蔡甸、江夏、新洲、黄陂等郊区森林、湖泊旅游资源开发, 形成环城游憩带。武汉周边旅游区重点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温泉、山岳、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专项产品;咸宁积极申报“中国温泉之乡”, 高起点建设温泉度假旅游区;黄冈重点开发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浠水三角山和黄梅佛教文化旅游区;鄂州重点开发梁子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黄石综合开发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东方山和阳新仙岛湖。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湖北省自2008年以来着力打造的旅游区, 该区地域范围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市 (州、林区) 。其发展内涵为:“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 以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 实现旅游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推动鄂西的经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①“一江两山”生态文化国际旅游区。“一江两山”生态文化国际旅游区是湖北旅游发展重点建设的旅游区, 支撑和带动着湖北旅游业的发展。该区包括世界一流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当山旅游区和保存有世界中纬度地区最完整的生态群落, 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以野人之谜闻名海内外的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该区以其世界垄断性的特色旅游资源为核心, 功能定位以探险猎奇、生态旅游、观光修学、宗教朝拜为主题。今后发展的重点在于抓住三峡工程全面竣工的契机, 以宜昌城区为依托、以三峡大坝为核心, 着力打造游船度假、高峡平湖、现代工程、峡江文化、民俗风情等系列品牌, 加快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结合209国道生态旅游带和神农架至兴山高等级生态公路建设, 以原始生态为主题、以神农文化为背景、以改造提升城镇综合旅游功能为重点, 加强旅游项目的深度开发, 将神农架建设成国内山岳型生态旅游精品, 挤身全国原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列;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国家东西大通道加快建设的机遇, 突出古建筑群和武当武术、道教文化的主题特色, 加大文物保护、修复和文化内涵挖掘的力度, 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增强武当山的文化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把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尽快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旅游目的地。②清江土家民俗风情旅游区。清江是土家族儿女的“母亲河”, 是土家族的发祥地和集聚地。“八百里清江, 八百里画廊”, 清江不但风光秀丽, 而且两岸土家族风情十分独特, 土家村落、传统节日、民间歌舞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穿着与饮食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游有以宜昌长五峰土家自治县为中心的游览区, 上游有以恩施、利川市为中心的游览区,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本区开发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土苗民族风情和清江山水画廊的资源优势, 牢牢把握旅游交通环境改善和三峡旅游辐射带动的大好契机, 重点开发一批高品位旅游景区, 以点带面, 滚动发展。③荆襄文化旅游区。本区以襄樊为中心, 包括荆州和荆门。荆襄地区是楚文化发祥地, 楚风楚韵源远流长, 也是三国文化遗址的聚集之地。湖北省现存有三国遗迹100多处, 其中以襄樊古隆中、襄阳古城、当阳关陵古庙、荆州古城墙最具吸引力。该区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于整合襄樊、荆州、荆门的旅游资源, 深度挖掘三国、荆楚文化内涵, 打造完整的楚文化与三国文化旅游线, 形成大荆襄文化旅游品牌。

2.5 10条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区线路设计是优化旅游地域系统的重要内容, 也是旅游客源组织的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将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客源地系统与目的地系统联系起来, 以便更好地完成旅游活动。在湖北整个旅游地域系统内, 根据“主题内容鲜明、市场优化、有旅游中心城市依托、产品结构合理”等原则重点推出长江三峡旅游线、神农架生态旅游线、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线、楚文化精萃旅游线、三国文化寻踪旅游线、清江民族风情旅游线、神农故里和钟祥显陵旅游线、武汉都市旅游线、“千湖之省”湖泊生态旅游线、鄂东名人名寺旅游线。

摘要:湖北旅游业为实施跨世纪跳跃式大发展的战略目标, 需要实施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旅游开发时空战略, 构造一个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区的有层次的旅游网络系统。湖北旅游业生产力布局可概括为:2条发展轴、4个增长极、6个旅游集散地、两大旅游区、10条特色旅游线的总体格局。

关键词:湖北,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刘峰.论旅游资源与旅游生产力精品工程建设[J].旅游资源, 1999, (5) ∶24-27.

[2]史本林.河南省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 (4) ∶96-99.

[3]汪一鸣.不发达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4∶150-170.

[4]罗清泉.把握机遇, 突出重点, 加快湖北旅游业发展步伐[N].旅游调研, 2005-09.

[5]徐钰.武汉城市圈领跑湖北旅游[N].中国旅游报, 2008-03.

[6]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意义[N].湖北日报, 2008-08.

[7]程芙蓉.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N].中国旅游报, 2008-07.

鞍山城市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篇4

鞍山市位于辽东半岛中部,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重要节点,也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隆起。处于沈阳、辽阳、营口、盘锦城市圈。整个鞍山市市域空间辖海城市、台安县、秀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总面积达92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24平方公里。

鞍山市拥着有大量适宜于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节庆旅游的资源,资源类与数量在国内均名列前茅。鞍山目前对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有必要遵循“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的开发思路,构筑一个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市多层次旅游发展的网络体系,意在加大精品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全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旅游线路的组织建设,促使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鞍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从现有旅游资源分布分析,近年来,鞍山市旅游业在自身发展及粗放经营环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一条轴线”的空间格局[6]。“一个中心”即为鞍山城市中心,城区及城郊旅游区域具有汤岗子温泉、鞍钢之旅、与佛山风景区、千山风景区等旅游极品且组合度高度集中的旅游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发展基础扎实等先行优势、业已成为鞍山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游客集散地。“一条轴线”即从海城市到岫岩县的旅游轴线,此轴线拥有海城市、岫岩县众多品味一流的旅游资源,如海城的三学寺、金、银、铁三塔、新石器晚期或青铜时代的析木石棚、清代黄瓦窑、海城高跷、海城喇叭戏、白云山风景区,岫岩的巨型玉体、世界玉都以及玉雕精品园等。

通过分析,发现鞍山市现有旅游生产力空间格局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一,轴线旅游资源分布缺乏系统性及“大旅游的观念”,旅游产品主题模糊,定位不明确;其二,旅游中心城市功能不全,且数量不足,旅游系统整体效率较低。

二、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从文化内涵、资源优势以及市场诉求等方面构筑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市多层次旅游发展的网络新体系。鞍山市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可以高度概括为:2个旅游发展中心,2条旅游发展轴线,3种旅游产品类型,6个旅游项目组合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见表1

1、强力打造两心。

“心”即为旅游发展中心,是鞍山市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也是鞍山市旅游增长极。作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主要是依托城市的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食宿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游憩设施和较大的客流量,结合“尊重每一个客人、重视每一个细节”,“倡导个性化服务、求得广泛性满意”的原则,完善各项服务设施,营造一个好客度高、舒适的游客集散中心,吸引国内外游客在鞍山多停留、多游玩、多消费。同时,作为鞍山的旅游增长极,还需要集中各项优势资源,建设两大创新强、潜力足、规模大的集中区域———鞍山市和岫岩县城,与周边区域形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经济机制中传导媒介力量带动整个市域范围内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鞍山市区、岫岩县城因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以及发展潜力不同,其旅游发展终极也有不同。其中,鞍山市区作为鞍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以及高度集中的旅游极品项目,具有相对强的发展优势和接待服务能力,也将成为鞍山市旅游发展的核心。近期目标在于立足自身的品牌优势及社会影响力,树立东北休闲度假中心城的概念;中远期通过进一步丰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内修环境,外建形象,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名市。岫岩县相对于鞍山市而言,优势相对弱化,近期配合鞍山市区,整体提升鞍山旅游形象,丰富旅游产品;中远期立足于自身个性化特点,分别打造鞍山二级旅游发展中心。其中,岫岩前有“世界最大玉佛”、“西汉金缕玉衣”、“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等在市场影响力方面的铺垫,后有中国第一候选国石助阵,更兼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养成,完全有潜力成为鞍山旅游发展的南部重心。

2、重点建设双轴。

鞍山旅游发展轴线建设结合旅游发展中心,采取“节点接待———轴线展开”的旅游开发模式。根据鞍山市旅游资源的分布、特色以及交通条件,终极目标发展两条贯穿鞍山南北的旅游轴线———绿色生态轴线和蓝色休闲轴线(颜色选配原则:绿色表示和谐、友善、和平、希望,代表着生机勃勃,象征着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界的和谐;蓝色,海洋的颜色,生命力和灵感的象征,呈现的是一份活力和生命)。两条轴线相交于两大旅游发展中心———鞍山市区和岫岩县城,一张一合,一正一负,呈闭合形态,园“天地阴阳之说”,求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

绿色生态轴线,主要沿千山山脉发育,为辽东半岛绿色屏障,也是东北三省生态旅游的南大门。绿色生态轴线始于台安县西平森林公园,沿东南方向,贯穿大麦科湿地、与佛山风景区、千山风景区、九龙川自然保护区,至药山、清凉山风景区转西南向发展,过岫岩县城到龙潭湾森林公园结束。整个轴线基本包含鞍山市所有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是一条生态的、健康的旅游轴线。也寓意着未来的鞍山旅游将更加蓬勃发展,走到更远,长得更强。

蓝色休闲轴线,被鞍山钢铁厂蓝色火焰点燃,火热的旅游气氛延伸到鞍山古城,汤岗子温泉,东四方台温泉,海城的南台箱包城和西柳服装市场、海城三塔、析木石棚、孤山仙人洞,满足风情园,最终凝聚为天地精髓———岫玉的集中地———岫岩玉苑。这条轴线融合了休闲的各类主题,从工业观光、康复疗养、商贸度假、文化体验等角度丰富了鞍山休闲度假的主题,并成为鞍山市旅游产品集中、旅游活动丰富的一条旅游快车道,是近期开发的重点旅游廊道,也是鞍山旅游品牌打造、形象提升的着落点。

3、优化组合三元。

“元”是旅游产品的类型,是各个旅游节点主要旅游功能的体现。鞍山市旅游资源丰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物的美轮美奂,千山、玉佛、温泉、岫玉等名牌旅游产品,集自然风光、宗教文化、温泉康复、冶铁历史和满族风情等精华荟萃一地,寓含着“新”、“奇”、“特”、“神”等无限魅力,令旅游目不暇接,乐不思蜀。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元:休闲度假型、观光教育型、和商务购物型。

休闲度假型旅游是鞍山旅游的核心主题。近期主要是依托鞍山优质的温泉资源、国石岫玉以及世界第一玉佛、汤岗子温泉等国际知名品牌来打造一个内容丰富、环境优美、服务齐全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远期在保持温泉、玉石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宗教度假、森林度假等旅游产品。观光教育和商务购物时休闲度假旅游有益的补充,一方面,增加度假型游客内容,从“看头、说头、玩头“三个方位丰富游客在鞍山期间的旅游生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个性化旅游、特色旅游的需求愈来愈显得明朗,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4、精心培育六素。

“素”是旅游项目的组合概念,遵从“大旅游、大发展”开发原则,发展旅游组合结构,目的在于突出各个功能区的核心概念,创造鞍山旅游规模效应,全方位拉动鞍山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旅游特色及空间联系,鞍山旅游资源项目可以归纳为“六大组合”,即台安生态旅游组合、鞍山环城休闲度假旅游组合、海城商贸旅游组合、析木历史教育组合、药山探险旅游组合、岫岩玉石文化体验组合。根据旅游品牌形象及市场的诉求,“六大旅游产品组合”又分为两级,一级组合主要有鞍山环城休闲度假旅游组合及岫玉玉石文化体验组合,这两大一级组合将代表着鞍山市的旅游形象,镶嵌在中国东北的绿色大地;其他四个二级组合是对一级组合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5.

[2]陆玉麟.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3]韩增林,刘伟,王利.“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的应用——以大连旅顺北路产业规划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5):662-666.

[4]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0,(16):141-143.

[5]张素华,刘志平,涂建华.湖北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470-472.

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 篇5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蒙自县

1 引言

2006年, 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 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加重。乡村由于形成机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资源的不同, 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 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去处。很多城市人利用周末闲暇到周边乡村旅游, 回归自然, 借此释放压力, 体验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体味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一大有效举措,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促使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 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旅游与休闲的主流趋势。

国外的乡村旅游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但大规模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旅游已经日趋成熟, 并具有自己的范式, 同时显示出极大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相比之下, 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 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但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势头良好, 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 都日趋成熟, 极大地拉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目前来看, 我国乡村旅游体现为内涵式发展, 体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巨大依托性, 而在地域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三种类型地区, 即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贫地区和都市郊区。

2.2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业的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通常, 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为旅游业的“增长点”。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品位、分类及规模, 是建立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 提高乡村旅游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 资源分布、市场供求、交通条件等状况不同, 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 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客源的定位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布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客源市场的准确定位对乡村旅游产品布局, 旅游产品容量的控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因为目标群体的旅游目的不同, 客源市场也呈分级分布。一般客源市场强度有随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 当然也因为交通条件的便捷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他的因素影响呈局部增长。因此确定主要客源市场, 提出针对性的服务,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效益。

(4) 交通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时间观念加强, 旅行时间和距离成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衡量标准之一, 交通方式和交通便捷程度列入旅行考虑因素。乡村旅游相对于城市来说, 交通方式较少, 交通便捷程度较差, 交通条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乡村旅游布局中应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2.3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目前,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依据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等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即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镇依托型和基地依托型。

在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上, 呈层级式发展, 分别为全国、省域和市域 (县域) 三个级别。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因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区位条件的不同, 客源市场的定位及旅游政策的各异, 在不同的层级承担不同或相同的空间布局模式。如从全国范围来看, 云南大理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依赖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属于景区依托型, 在大理市域内, 大理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都市依托型或依靠其他次一级知名度的景区形成景区依托型或其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同时,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动态的发展布局在本次探讨中不予考虑。

3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及特征

3.1 蒙自县概况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州东部, 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地, 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东西最大横距61.3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62千米。东邻文山县, 南接屏边县, 西连个旧市, 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从境内鸣鹫镇小坝心、西北勒乡苏租、文澜镇大台子、雨过铺镇新光、长桥海东坝穿过。

云南省旅游分为六大片区:滇中片区、滇西北片区、滇东南片区、滇西南片区、滇西片区、滇东北片区。红河州地处滇东南片区, 属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根据《红河州旅游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两纵两横、五个片区、两个集散中心、五个旅游精品”, 五个片区又分别分为建石片区, 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城邦文化吸引游客;弥泸片区, 以红河溶洞著称;个开蒙片区, 因近现代历史遗迹远近闻名;红河南岸片区, 拥有元阳梯田、红河谷等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河屏片区, 是对外联系的边境。蒙自位于个开蒙片区, 是全州及东部旅游区的集散地 (图1) 。

蒙自是昆河国际经济走廊中心节点、滇越铁路与泛亚铁路东线贯穿县境、昆河高速与广临高速在县内交会、计划新建红河机场在蒙自境内。因此, 蒙自具有非常优越的乡村旅游区位, 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3.2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

蒙自是滇南第一大坝子, 是北回归线上资源富集、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 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 自然资源

蒙自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为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农产品, 如果蔬资源中的石榴、大枇杷、小红枣、水蜜桃等, 万亩石榴园历经700个春秋铸就了中国石榴之乡——蒙自。水域风光以长桥海湿地景观为代表, 各种水库和具有一定历史的龙潭水资源等分布较多。蒙自有干热坝区人工林分布, 如草坝有风景林、防护林及旱生植被等森林资源。

(2) 人文资源

蒙自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以乡村农耕文明与乡村生活景观为核心的资源体系, 以及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等资源。如芷村查尼皮中共云南省一大会址、蒙自县革命烈士陵园、胡志明故居、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新安所古井桥、碧色寨、新安所古镇、蒙自法兰西风情的法式建筑、周家住宅、民间工艺新安所刀烟等。

(3) 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1) 资源类型丰富。蒙自资源类型丰富, 有省级重点文物——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鹿洞;有充满浓郁西欧风情的建筑群, 哥胪士洋行、海关和法国花园等, 还有风光秀丽的南湖和多处休闲广场;碧色寨村历史文化悠久, 北回归线穿越境内, 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有万亩石榴园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这些资源共同决定了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差异化程度高, 同时也便于确定优势旅游资源类型。

(2) 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蒙自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 万亩石榴园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过桥米线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山林田园的各种瓜果采摘活动四季不断, 月月有新品, 年年有特点。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彝族花灯舞文化、汉族洞经音乐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蒙自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体验的重要内容。

(3) 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整体集中, 局部相对集中的格局。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坝区, 相似性资源相对集中, 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4 蒙自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4.1 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蒙自县是著名的石榴之乡, 在整个云南省省域范围内, 蒙自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采用基地依托型布局模式, 以万亩石榴园为旅游基地, 依托石榴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蒙自县域的乡村旅游。为了实现进一步的乡村旅游规划, 将蒙自县域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分别应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 (1) 蒙自县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 (2) 蒙自县东部宗教文化区。 (3) 蒙自县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蒙自乡村旅游主要以区位条件、乡村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为基础, 依托坝区的农村村落与文化资源以及农业种植和森林资源进行布局, 从县城到坝区逐渐向坝区周边辐射。县域乡村旅游空间采取“113”的规划布局, 即一城:蒙自县城综合旅游;一环:串联蒙自县城及各功能分区的旅游大环线;三区: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图2) 。

4.2 分区内容

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以万亩石榴园为承载面, 整合村镇如龙潭村、新安所古镇等, 依托蒙自县城,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大平台。主要包括花果飘香游 (万亩石榴园) 、红色记忆游 (芷村镇) 、东盟国际饮食文化城 (美食城) 、乡村古镇游 (新安所古镇) 。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蒙自县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客源呈圈层结构, 内圈层为蒙自县城游客, 中圈层为整个红河州游客, 外圈层为整个云南省甚至全国游客。

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以攀枝花村军华寺为代表, 整合周围乡村村落与民俗民风, 构建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体验区。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文化游 (军华寺) 、农业研发基地 (东山水厂) 、壮乡生态园 (文澜镇) 。这个区域主要是依托自身原有民俗文化及特色, 对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内涵式发展。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省内外旅客及宗教文化研究者。

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包括长桥海湿地及其周围的田园果树、特色民俗村落如永宁村、映月村等, 景区发展中引入村落历史、节庆文化, 采用“景区+文化”发展模式, 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滇南水乡游 (映月村、永宁村) 、安养中心 (雨过铺镇) 、民族生态运动场 (草坝镇) , 是长桥海湿地景区的伴生物, 主要客源为旅游观光客, 初游率高、重游率低, 是典型的“搭便车”式的观光旅游,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需注重与长桥海产品的差异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模式。在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 注意空间布局的层级性, 采取宏观、中观、微观的眼光分析定位。不管是选择哪种空间布局模式, 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是乡村旅游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动态变化, 所以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与时俱进。

云南是全国著名的多民族省份, 旅游资源丰富, 景区知名度高, 具备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使云南乡村旅游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5) :122-125.

[2]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5) :138-141.

[3]盘晓愚.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新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9) :87-88.

[4]刘树花, 李永文.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以沂水县院东头乡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4 (4) :363-366.

[5]曾天雄, 罗海云.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6 (1) :59-61.

[6]姜辽, 赵瑞, 张述林.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 (4) :107-112.

[7]蔡卫民, 熊翠.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 (4) :688-692.

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 篇6

一、研究背景及任务分析

1、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概况。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位于北京西南, 距北京西站仅10公里。这里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闻名的革命史迹, 是京城通往我国中原地区和周口店、潭柘寺等名胜古迹的重要门户。从2005年起, “红色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的又一个亮点。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战略部署,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是全面贯彻落实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基地。

随着卢沟桥、宛平城、岱王庙 (拟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碑和抗战纪念雕塑园、“七·七事变”遗址公园 (拟建) 、卢沟晓月湖公园 (拟建) 、明清古建筑博览城、世纪森林公园、大宁水库水上乐园 (拟建) 等旅游项目完善和升级, 该地区将形成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西南较大的文化休闲体验旅游中心。

2、研究目标。

卢沟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但多年来经济发展迟缓, 旅游设施严重滞后, 旅游产业结构亟需改善。根据政府要求和经济发展需要, 应充分研究该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关键因素, 确定旅游发展战略核心和战略重点, 选择战略实施方案, 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有效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 结合该地区旅游发展战略, 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对相关旅游资源建立理想的功能分区, 确定合理的空间组织结构和建设原则, 保证该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研究意义。

在社会效益方面, 卢沟桥地区抗战史迹影响并教育国人“勿忘历史, 奋发图强”, 卢沟桥和宛平城等珍贵文物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建造技艺, 该地区旅游发展将促进就业, 直接有利于文博保护和人文历史的延续。在经济效益方面, 充分挖掘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 对原有旅游项目适度创新并进行新景区开发, 使地区各种资源利用和配置更加有效。在环境效益方面, 卢沟桥地区是北京西南重要的门户和风口区, 通过旅游区全面改造与开发, 将有效梳理路网结构, 促进绿化建设和水系治理, 彻底改善区域自然环境。同时, 旅游开发将增强该地区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 创造更加优美的首都人文环境。

二、竞争环境和资源战略能力分析

1、环境影响评价 (PEST分析) 。

在政治因素方面, 政府稳定和社会安定往往是旅游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地区旅游发展已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卢沟桥及宛平城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了北京七个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项目之一, 其旅游发展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因素方面, 旅游业依托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其产品收入弹性较大。随着我国GDP快速增长, 旅客的有效需求激增。加入WTO对外资合作放松管制后, 旅游业较高的资本升值和运营利润将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在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方面, 抗战史迹对海内外华人共同的影响使卢沟桥驰名中外, 随着旅游区科学规划建设和旅游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 将有效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 为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广和交流提供了更加迅捷、有效的支持。

2、竞争与环境分析。

卢沟桥地区旅游产品按照爱国主义教育类、观光旅游类和文化休闲类等划分, 其周边竞争对手分别是以焦庄户、世界公园、青龙湖公园等为代表的主题教育和服务设施。由于现有餐饮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工厂等相对独立且规模较小, 配套设施不足, 旅游产业链短, 没有统一的销售网络和组织机构, 旅游区管理部门总体协作难度较大, 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虽然具有独特的历史教育意义, 但缺乏创新和体验, 也逐渐受客户需求替代的影响。

3、消费者特性和市场特性分析。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卢沟桥特色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迟缓, 起点低, 在现有旅游收入中, 旅游浏览收入比重超过50%, 旅游收入不太合理。但旅游消费增长弹性较大, 旅游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史迹地, 其海外客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随着现代旅游从单一的旅游观光市场向休闲度假等综合旅游市场的转变, 应充分运用该地区主题教育旅游资源和观光、休闲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的特点, 不断提升游客消费支配水平。2008年度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旅游消费收入构成情况见表1。

4、文化和利益相关者分析。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隶属北京市丰台区, 拟规划区域涉及北京市水利局、丰台区宛平城街道办事处, 卢沟桥乡、老庄子乡和首都钢铁集团公司等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辖区居民、农民混合, 企业、事业单位分属不同组织分头管理,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各组织间横向水平交流差。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 政府则希望充分发挥该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警醒后人勿忘国耻。

5、资源审计。

卢沟桥地区不仅有卢沟桥、宛平城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家政府机构和中国抗战史研究会等社会团体, 以及抗战纪念馆等革命史迹, 还将建设明清古建筑博览城、卢沟晓月湖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同时, 卢沟桥 (Macro Palo Bridge) 驰名海外, 在国际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根据资料统计, 卢沟桥旅游区目前仍是一个以文化教育交流为主, 兼具观光休闲为主要旅行目的地的初级粗放型旅游市场。

6、各业务单元 (SBU) 组合分析。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矩阵组合分析法, 可以确定卢沟桥地区不同旅游目的客源目标市场在整体业务中相对地位, 将度假体验类、商务会议类、文化交流观光探访类旅游产品分别对应为明星、问题儿童、和金牛。其中度假体验类旅游极具发展潜能, 在消费特征上, 该类产品可根据不同体验目标重复消费, 具有高附加值。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旅游产品BCG矩阵组合分析见图1。

7、关键能力和资源 (SWOT分析) 。

卢沟桥地区将古老文明、艺术瑰宝等文化特点与抗战救国、勿忘国耻等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塑造了旅游和教育资源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后, 大量政府投入给相关旅游项目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契机。但项目建设分别归口管理, 现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宽度或深度不足, 横向联系差, 整体旅游发展处于一种低质量、低收入、产业链短的粗放型经营状态。在新战略下, 只有在抓住机遇和抵御威胁时, 将组织的资源能力与环境相匹配, 才能使其竞争优势显出价值。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应尽早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利用其作为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特点, 加强品牌体验。突出其文化教育与历史感召相互融合、相互体验的独特魅力, 形成对最终产品和服务具有重要价值贡献的核心竞争力。

三、旅游发展战略任务分析

1、战略任务分析。

作为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卢沟桥地区承担研究抗日战争史学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宛平城内各种古建筑的恢复和永定河水上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 也将充分拓展其文化博览和度假体验的目标。实现多目标中心的整合, 充分体现政府目标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 旅游区发展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各产业间融合度低、均衡性差、产业链短、科技层次不高等局限。通过旅游结构转型, 重新整合布局各产业, 不断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2、组织战略核心。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发展战略涉及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 旅游区使命为“传承历史, 展示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其战略目标表现在“建教育基地、创名牌旅游, 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

3、区域旅游开发方案与空间布局。

通过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产品开发与升级、旅游流程再造、更新渠道策略和旅游体验等, 构筑完善的消费体系, 实现由旅游业向文化产业和娱乐经济的融合, 促使区域经济综合协调发展。在区域旅游开发实施过程中, 旅游区空间布局将对各项拟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做出具体解释, 成为介于开发与设计之间的重要环节。

四、旅游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

1、文化旅游战略。

第一, 旅游区文化内涵及其延伸。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分析, 卢沟桥地区不仅具有最外层的物质文化, 如卢沟桥、宛平城、抗战馆等有形物质形态;还充分体现出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特点, 如宛平城独具卫城特点的东西双城门和军营、寺庙文化特点。作为旅游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也体现在该地区始终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独特心态特征, 吸引中国当代青少年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因此, 在上述旅游文化吸引物的基础上, 应充分利用其内在价值为依据, 在空间规划和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时突出卢沟桥地区特有的建筑、雕塑、民俗、历史等。第二, 文化旅游战略与空间规划布局原则。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核心,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因此, 旅游区空间规划必须注入文化内涵, 才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并感到真正的文化享受和审美的愉悦。在空间布局时应把握历史文化导向, 沿宛平城东西轴线按照历史、现代、未来的时序, 分区段规划布局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 形成历史文化景观轴。在建筑物恢复与修建规划过程中, 严格依据历史文献论证, 强调其“卫城”文化个性, 修旧如旧, 将建筑历史与现代抗战相呼应, 形成鲜明的整体形象。

2、生态旅游战略。

第一, 卢沟桥地区生态旅游的机遇与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卢沟桥地区地处北京城乡结合部,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永定河上游干涸, 周边有较多砂石采集区, 生态环境消耗巨大。随着卢沟桥蓄水工程等水系治理, 万亩世纪森林公园等园林建设, 在人与自然方面, 不仅易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保护, 也为旅游区创建湿地景观提供可能。在社会经济方面, 将扩大就业机会,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改变被动保护生态为主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在文化融合方面, 卢沟桥从古时交通枢纽演变成文化旅游圣地, 在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中体现出必然的继承性。第二, 生态旅游战略与空间规划布局原则。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旅游区各类建设不仅应以合理的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建设规模和旅游消费层次, 还应保证各类旅游设施建设以不引起环境质量退化为原则。因此, 在卢沟桥地区空间规划时, 应充分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功能机制, 以“水脉” (水系统) 、“绿脉” (绿化美化系统) 和“文脉” (卢沟桥历史文化系统) 为先导, 规避永定河沿岸等生态脆弱地带, 通过各生态景观单元建设, 增强游客的自我体验, 构建视觉上美观完善、功能上良性循环的生态旅游区。

3、体验旅游战略。

第一, 体验经济与体验旅游。经济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是指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创造体验一直是娱乐业的核心, 而旅游则正是旅行者一种独特的体验消费活动。游客到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是来感知历史、留下印象, 体验社交活动和文化积淀, 而不仅仅是参观卢沟桥。第二, 旅游区体验规划设计。卢沟桥地区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 应通过与主题相匹配的建筑设计和品牌形象为线索构建旅游印象。在整体形象塑造方面, 采取抗战史迹轴与文物古迹轴为线索引导游客不同旅游体验, 两者交汇在宛平城中心抗战馆门前“沉睡雄师”处形成体验中心地带。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衰落、兴盛与沦亡, 多种情感汇集给游客以至深震撼、体验和记忆。

五、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空间战略规划纲要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规划占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 以京石高速公路为界, 东西现状分别为居住区和旅游区。按照区域发展战略和旅游综合规划要求, 以及该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和特征分析, 突出卢沟桥地区教育、休闲的主体形象是该区域旅游空间规划的中心原则。

在空间战略上应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为中心, 旅游区内拟设立两条主题轴线, 东西轴贯穿卢沟桥和宛平城大街, 为文物古迹轴;南北轴连接抗战纪念地, 抗战馆和抗战雕塑园, 为抗战纪念轴。两条轴线交汇在宛平城内构筑中心景区, 宛平城外西南角为卢沟晓月湖公园等水上娱乐休闲区, 东北角为卢沟桥宾馆等餐饮住宿区。旅游区原有树木原则保留, 水系和纪念公园内新种植大量乔木灌木, 实现其历史沧桑和悠远的境界。在辐射景区内, 适量安排旅游接待体系和住宿餐饮设施, 可利用世纪森林公园开发低密度度假村等。在发展空间规划中, 可与原有历史人文典故相结合, 充分发挥其内涵。现有部分村落也可发展农家旅馆, 开展民俗旅游。

根据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发特点, 集中布局各功能单元, 协调分区与景观结构的关系, 保护旅游文化和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该地区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原则。通过“卢沟晓月”、抗战纪念等传统文化和历史旅游类产品开发, 以及修复宛平城筹建影视城等将民俗旅游和建筑艺术相融合, 逐步在宛平城与卢沟桥空间结构中规范和发展文化产业;永定河水系治理空间规划布局水上运动休闲设施, 周边绿化系统和公园带动养老、度假和健康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旅游交通方面, 需要对道路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和客流疏导等动线规划, 充分考虑在旅游活动中的顾客心理特征, 依据景区规划轴线合理安排顺序和节奏, 结合旅游线路设计框架, 建立理想地空间交通布局关系。其中内部交通组织主要是宛平城内大街, 宜采用步行或无污染交通方式, 通过改设步行街, 利用人流聚集效应, 带动两侧古建筑博览和商业设施运营。休闲旅游区内交通可开发河道航线环绕卢沟桥、晓月湖和大宁水库。对于相距较远的景点, 可配备电平车等通达各旅游景区。中心景区外部拟建设环城路, 通过市政道路连接五环路和京石高速公路, 形成通畅迅捷的外部交通网络。在公共交通方面, 应积极发展旅游专线, 扩大旅游区影响, 带动市区长住居民来此度假休闲旅游。此外, 在道路系统规划时, 应参照视线走廊在旅游区内设置眺望点系统, 有效地与道路景观设计和停车系统结合, 让游客能方便地在各个视点充分分享到完美展示的景观。

六、小结

卢沟桥地区所确定的旅游形象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休闲体验旅游中心。通过旅游发展和空间布局研究, 确定该地区旅游战略核心, 选择适宜的战略实施方案和空间规划原则, 以实现旅游区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战略选择方面, 提出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验旅游战略, 利用政府主导对该地区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 使游客更多地体验其独特历史和文化积淀。

针对卢沟桥地区旅游资源和战略能力分析, 在空间战略上确定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为中心, 构建东西文物古迹轴和南北抗战纪念轴。同时, 以“水脉” (大宁水库等水系治理工程) 、“绿脉” (雕塑公园、世纪森林公园等绿化工程) 、“文脉” (宛平古博览城等文化复兴工程) 分区, 按照不同功能规划布局相关旅游设施, 结合旅游区产业发展和空间规划, 使旅游区建设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典故相融合。

参考文献

[1]范德虎:卢沟桥历史名地旅游发展战略[D].北京邮电大学, 2004.

[2]Gerry Johnson, Kevan Choles.Exploring Corporate Strategy[M].Prentice Hall, Inc., 1997.

[3]Kenneth J.Hatten, Mary Louise Hatten.Strategic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Action[M].Prentice-Hall Inc., 1987.

[4]B.Joseph PineⅡ, James 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Work is Theatre&Every Business a Stag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5]魏小安、冯宗苏: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M].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3.

[6]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7]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 篇7

“城市综合体” (HOPSCA) 是指在现代城市生活中, 通过独栋建设或组建而形成的集购物、娱乐、餐饮、办公、住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在其城中, 各功能之间相互依存, 彼此协调, 空间上得到优化, 价值上彼此互补。当前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 社会需求日益增加, 土地资源紧张、产业衰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正逐渐成为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制约要素。国外在解决这些城市问题时, 提出在特定地段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城市综合体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带动了当地的城市发展, 并辐射拉动周边区域价值替身提升。随着城市综合体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日渐成熟的发展, 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领头发达城市日趋走上开发和建设城市综合体的步伐, 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为城市公民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上获得社会的良好反响, 成就显著。城市综合体功能复合, 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多重需求, 打造城市综合体, 能够缩短通行成本, 集约土地利用, 缓解土地需求压力, 利用有限的资源空间, 创造出最大的产业效益, 同时可以提升周边地段价值,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带动区域发展。

二、我国“城市综合体”现状

近年来, 在我国兴起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的热潮, 并且开始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以济南市为例, 2009年, 济南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16大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规划, 以城市综合体为竞争对象的一线地产商在济南展开新一轮比拼。由于城市综合体的多功能性, 注定其消费群体、实现价值以及建设区位选择的差异。例如像KTV、电影院、休闲食品商店以及运动中心等类似休闲娱乐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的类似性, 可以将其设置在综合体的底层外围, 方便服务对象的选择;而办公场所相对来说需要安静的工作的环境, 考虑保护其公司内部办公的隐私性, 应设置在综合体内部中高层区域;对于餐饮、住宿、休闲自成体系的酒店会所易选择位置稍偏同时便于人力集散的区位。由于城市内部各区域的先天资源条件, 地理位置优劣、风俗文化差异以及政府方针政策的不同, 城市功能区域的形成也不同。城市综合体空间庞大功能多样, 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及社会影响力。同时, 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应融入城市基本功能属性, 加强与城市功能区域的配合和互动, 使自身发展具备区域基础, 并与区域产生同向作用力, 达到彼此互补, 互利共赢, 并推动区域发展的效果。

以期分析城市综合体适宜开发条件, 增加投资理性, 以减少盲目建设及开发的不合理, 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体对城市经济、社会及文化价值。研究城市综合体内部空间布局, 统筹与区域发展关系, 充分挖掘其功能的效率与效益, 增强区域安排的合理性,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通过对其分析研究, 发现问题找出不足, 整合各方合理性建议与意见, 提出修善路径及策略, 逐步丰富其理论依据, 充分利用城市综合体成功典型所提供的实践经验。城市综合体高效整合不同的功能要素, 合理节约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可有效缓解人口众多对土地需求的压力, 降低日常生活中交通运行的成本及信息沟通成本, 并能重塑城市立体组织架构, 改善区域空间布局模式, 改善居民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水平和服务质量。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复合的多功能开发模式, 对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促进的经济利益的增长。城市综合体适应时代需要, 满足人民对现代服务的需求,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合理开发这种颠覆传统商业运作方式的运营模式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它面临众多挑战。城市综合体规模庞大、功能复杂、所需资金数额大、建设周期长、功能布局专业性协调性难、招商过程风险大,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策划、管理、指挥、协调等能力的专业精英人才。在当前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国内相关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经济环境与金融条件不够成熟等都制约着城市综合体的良性规划和发展。极大程度上会造成项目建设的价值缺失, 因而对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及运营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探索具有深刻意义。

三、结语

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兴房地产投资和开发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在影响较大, 并面临着市场对其的严峻挑战。若城市综合体建设成功则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并提高对城市居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升城市价值;在建成后招商失败则会造成的综合体闲置, 这不仅使房地产商蒙受损失, 也造成城市空间的浪费。当前, 全国各地城市综合体开发的现状是积极立项、急于求成、仓促开工建设, 缺乏完善的前期定位、系统规划、开发布局策略和理论指导, 导致难以发挥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功能价值。由此可见, 城市综合体是否能够合理高效的运用和开发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体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该城市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程度。

首先, 以城市经济、市场供求、企业能力、区位条件、政府政策五个方面分析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条件, 以作为其开发契机。通过综合分析城市综合体各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掘其内在关联性, 优化空间安排, 合理支配资金投入及功能植入。同时,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不能局限于其本质的盈利性, 而应与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的“四位一体”建设, 增加城市综合体开发和运用的高效、合理。在城市综合体开发的筹备期应该对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整体选址布局作出规划, 不能过于盲目执行。城市综合体相比普通的商业设施规模体量较大, 需要更多的消费人群支撑, 部分小城市并不宜选址在城郊, 人流量不足。比较好的方式设施可以对城市内的废弃用地进行再开发, 填充城市灰色空间利用, 因为城区居住人口多, 有较大的消费群体基础, 才可以支撑规模较大的城市综合体。再者, 因地制宜, 根据差异化功能定。差异化功能可以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根据每个城市发展情况的不同, 城市性质可以对城市综合体进行差异化定位, 组合不同的商业功能, 以实现各功能业态的最大互惠共益。

参考文献

[1]、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蕾.开放下的聚合—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 2009年 (6)

[3]、林利敏.城市商业房地产与布局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 篇8

1 怀化市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1.1 北、中、南三大旅游板块分化明显

由于怀化地域狭长, 旅游资源北、中、南三大板块分化明显。北部板块以沅陵县为中心, 此外包括溆浦、辰溪、麻阳三县, 历史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中部板块主要以怀化城区为中心, 包括芷江、两洪、中方以及新晃, 古城古村落建筑文化、夜郎文化、侗文化特色突出;南部板块以通道为中心, 包括南三县在内的侗族风情特色突出。

1.2 209国道沿线旅游资源集中

湘黔铁路和320国道横跨怀化东西, 焦柳铁路和209国道纵贯南北, 在怀化市境内呈双“十”字交会交叉穿过。209国道及焦柳铁路沿线旅游资源集中, 尤以209国道沿线最为明显。该线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资源丰富, 类型齐全;二是特色鲜明, 品质优越, 许多资源具有垄断性;三是组合良好。因此, 209国道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怀化旅游业发展的主线。

1.3 北、西、南三大出入口结合部资源量多质优

据调查统计, 怀化市外客源主要从北、西、南三大出入口进入怀化。北段主要以209国道、焦柳铁路从麻阳县和319国道从沅陵县进入, 西段主要以320国道、湘黔铁路从新晃县进入, 南端主要以209国道、焦柳铁路从通道县进入, 东段由于是雪峰山天险, 游客很少选择从东大门进入怀化。但随着邵怀高速公路的开通, 天堑变通途, 邵阳及长株潭方向的客源主要从怀化的东大门进入, 这里也新开发了雪峰山森林公园。

2 开发思路与对策

2.1 开发思路

怀化市旅游业的开发要根据其旅游资源特色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 以大湘西开发、新假日制度的实施、邵怀怀新高速公路开通和怀化十周年市庆为契机, 坚持政府主导, 遵循非均衡发展原则, 以鹤中洪芷为中心, 以209国道为发展轴线, 以通道、沅陵为两翼, 以四大出入口资源的对外联结为突破口, 内整线路, 外塑形象, 形成“一个中心一条线, 两翼伸展四周联”的区域旅游业空间布局格局, 成为长株潭地区的“后花园”, 湖南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2.2 开发对策

2.2.1 中心片旅游区建设以休闲旅游为主

中心片区是怀化市旅游交通和接待条件最好的区域, 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区域, 旅游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国家新假日制度的实施, 大部分城镇居民外出旅游将选择短线旅游, 休闲旅游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该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就现状而言, 笔者认为中心片旅游区重点建设的内容有三项:一是符合休闲旅游产品的建设;二是精品旅游线路的编排;三是接待服务的建设。旅游产品的建设可以概括为“4321”, 分别为“四城” (洪江古商城、芷江受降城、古黔城、侗文化城) 、“三区” (中方的黄溪风景区、鹤城区的黄岩旅游度假区、新晃的夜郎谷风景区) 、“两村” (杨村、荆坪古村) 、“一点” (怀化中心城区的建设, 包括中坡国家森林公园、迎丰公园、五溪广场等休闲场所) ;近期可以精心编排城区—荆坪、城区—侗文化城、城区—黄岩、城区—洪江、城区—芷江、城区—新晃等一日游、两日游休闲旅游线路;接待服务的建设近期主要为提高怀化地接导游的服务能力, 同时结合城市建设, 规划建设小吃一条街和特色商品购物一条街。

2.2.2 209国道沿线旅游开发以自驾车旅游为主

2007年11月邵怀高速开通时, 怀化市联合省交通厅、省旅游局, 组织了“穿越高速画廊、寻梦古韵怀化——千辆自驾车畅游怀化”的主题活动, 深受长株潭客源的欢迎。活动启动以来, 沿线各主要景区点游客人数呈倍数增长, 食宿、娱乐和购物消费全面拉动, 为209国道沿线自驾车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 该线自驾车旅游开发对不同客源市场应采用不同的线路:对于近程客源市场 (主要为市内及周边地区城镇居民) , 可以怀化城区为中心点, 组建四条自驾车旅游线路, 分别为城区—靖州—会同—通道连成的南部侗民族风情线路, 鹤城区—洪江—芷江连成的中部“金三角”线路, 城区—芷江—新晃的西部线路, 城区—辰溪—麻阳—溆浦连成的北部线路;对于中程客源市场 (主要为长株潭游客) , 209国道自驾游可以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组建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吉首—怀化—邵阳—娄底—湘潭—长沙的环行旅游线路, 南段组建长沙—湘潭—邵阳—洞口—怀化—洪江—会同—靖州—通道—龙胜 (广西) —桂林—全州—永州—衡阳—湘潭—长沙;对于远程客源市场 (主要为长三角、珠三角游客) , 待张家界—茶洞—吉首—通道的高速建成通车后, 则可以开发一条自张家界—通道的湘西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

2.2.3 南北翼旅游开发以区内资源整合和区外线路对接为重点

以通道为中心的南翼和以沅陵为中心的北翼, 从目前现状来看与中心片城区旅游联系不甚紧密, 与周边外部联系较多, 通过两片区域还自成体系, 特色明显。如南翼是怀化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最浓郁、自然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 已建成有百里侗文化长廊、万佛山风景名胜区、木脚山自然保护区, 与广西的龙胜县、邵阳城步县客源互换;北翼是怀化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水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工业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小溪自然保护区、王村及常德桃花源景区联系紧密, 因此笔者认为南北翼旅游开发应以区内资源整合和区外线路对接为近期发展方向, 南翼资源整合的重点是突出民俗风情, 丰富皇都侗文化村产品类型, 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提高品位;改善会同高椅的服务接待设施, 加大营销力度, 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开发靖州杨梅农业旅游项目和飞山旅游开发。北翼资源整合的重点是突出城区龙兴讲寺、古黔中郡遗址、盘瓠龙舟节等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 开展沅水和酉水亲水旅游项目、凤滩工业旅游和户外拓展运动。特别是要与张家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形成“张家界玩山, 沅陵亲水”的互补效应。

2.2.4 四大出入口旅游开发以对外线路联结为主

目前, 南翼以通道为中心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区, 可与广西龙胜、桂林、城步南山形成资源互补的优势环线。北翼以沅陵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可以与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常德的旅游资源形成互补, 形成环线。麻阳县可与贵州铜仁、湘西州凤凰县开展合作, 旅游线路互通。新晃应积极与贵州的镇远形成合作关系, 线路互通, 互为客源。

参考文献

[1]张文雄.扬怀化特色, 铸旅游品牌[N].湖南日报, 2006-09-21 (C3) .

[2]张吉慧.湖南怀化市丹霞地貌景观及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5) :120-131.

[3]张河清, 方世敏.怀化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4) :33-37.

[4]方世敏.怀化旅游形象要素设计与形象整合传播方案的思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52-55.

[5]方世敏.怀化旅游特色及形象定位[J].云梦学刊, 2002 (3) :51-52.

上一篇:历史专题下一篇:物联网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