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

2024-09-27

历史专题(精选12篇)

历史专题 篇1

【命题规律】

历史高考对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 通常不是直接切入热点, 而是隐性折射热点。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第33题, 材料出示1992年“辞职下海”这一浪潮, 其实是在隐性考查热点问题即201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周年;第40题彰显科技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折射上海世博会;第41题“冲击——反应”模式是对当前南海问题的聚焦;第48题道光帝禁烟是对《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的折射。而有的试题则是显性考查时政热点问题, 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直击辛亥革命100周年等时政热点问题, 进一步彰显学科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这类试题, 选材广泛多样, 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立意中心,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复习方法】

1.明确热点, 把握本质。感知热点问题及与之相联系的材料, 避免陌生感。更重要的是, 要认识到热点问题的本质, 从整体上把握热点, 搞清楚各个热点与知识点的内在关系。

2.夯实基础, 构建体系。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 学生要认真学习课本知识, 夯实基础, 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再新颖的题目也要靠掌握基础知识来解决。

在对基础知识与热点的链接复习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内涵要清楚, 掌握其来龙去脉, 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 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问题,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树立学科整体观念。三是要抓好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具体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

3.提高审题、答题能力。一是学生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好教材和其他社会生活素材等, 重视设问的关键字词,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从材料中发现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运用有效信息, 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注意通过数据、图表等信息把握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应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进行系统、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分析。答案的组织要根据材料和设问重新整合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 将高考试题作为一个标杆, 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答案要点的文字组织和书面表达方面, 要恰当使用历史学科术语, 避免口头语言。表述要注意层次性和逻辑性, 将要表述的内容分门别类、分清层次、逻辑顺畅地表达出来。尽量列出关于答案要点的提纲, 答题时做到序号化、段落化, 避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导致的分层不清、逻辑混乱。

【热点链接】

一、2012年周年大事

1.中国近代史部分: (1)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1842年, 魏源编撰出版《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 1862年,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京师) 同文馆成立。 (4) 1872年, 李鸿章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 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 (5) 1872年,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在上海创办。 (6)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帝退位, 清朝覆灭;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8日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 3月11日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8) 1932年1月, 日军袭击中国上海, 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9) 1942年, 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 与日军作战, 取得重大战绩。 (10) 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电报线, 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1) 1927年,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发动南昌起义, 召开八七会议,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12) 1937年, 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3) 1947年, 解放军战略反攻开始,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这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2.中国现代史部分: (1) 1952年年底, 土地改革完成, 国民经济恢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 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建交。 (3) 1982年,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 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4) 1982年,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7) 1992年, 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8) 1992年, 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9)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论述, 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表明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 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同年,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0) 2002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1)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开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 (12) 1957年,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13) 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 (14)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系统概括了邓小平理论。 (15) 1987年, 海峡两岸恢复民间交流。 (16)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香港回归祖国。

3.世界近代史部分: (1) 1492年,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哥伦布首航美洲, 发现“新大陆”, 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2) 1522年,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船队返回欧洲, 完成环球航行。 (3) 1832年, 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 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 (5) 1917年, 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4.世界现代史部分: (1) 1922年年底苏联诞生。 (2) 1952年, 法德等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是冷战最激烈的一种表现。 (4) 1992年欧共体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盟诞生。 (5) 1992年, 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6)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冷战开始。

二、2013年周年大事

1.中国古代史部分:755~763年,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2.中国近代史部分: (1) 1853年3月, 太平军攻克南京, 定都于此, 并改称“天京”。 (2) 1858年6月, 列强迫使清王朝签订《天津条约》。 (3) 1863年5月, 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畔陷入清军重围。 (4) 1863年, 在英法军队支援下, 曾国藩分兵三路, 围困天京。 (5) 1888年, 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6) 1898年,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7) 1903年, 清朝设立商部, 奖励工商。 (8) 1913年, 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9) 1913年, 北洋政府宣布裁撤所用全部驿站。 (10) 1918年,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11) 1918年, 段祺瑞与日本签订军事协定, 激起了全国人民抵制日货运动。 (12) 1918年,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13) 1923年, 中共三大召开, 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14) 1928~1930年,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15)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16) 1938年1月, 八路军第115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这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17) 1938年,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设立细菌战基地。 (18) 1948年秋, 解放军的力量超过国民党军, 进行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 1948年9月~1949年1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

3.中国现代史部分: (1) 1953年, 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1953年, 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4) 1953年, 全国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并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5) 1958年, “教育大革命”。 (6) 1958年, 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7) 1963年, 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全面调整结束, 高等教育进入稳步发展轨道。 (8)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决定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 制造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 (9)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0) 1978年12月, 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1)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2) 1978年, 中国开始研制巨型计算机。 (13) 1983年,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14) 1998年11月, 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5)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 (16) 2003年,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4.世界近代史部分: (1) 1498年, 达·伽马抵达印度, 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2)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3) 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4)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5) 1863年, 英国修成了伦敦第一条地铁。 (6) 1918年, 俄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

5.世界现代史部分: (1) 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 1948年4月, 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3) 1948年, 柏林危机爆发。 (4) 1953年, 朝鲜战争交战各方签订停战协定。 (5) 1953年, 斯大林逝世。不久,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第一书记, 开始调整苏联的内外政策。 (6) 1958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7) 1968年, 欧共体建立关税同盟, 共同的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 (8) 1973年, 在越南战争中, 美军最终被迫撤出越南。 (9) 1973年, 英国、爱尔兰、丹麦成为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九国出口贸易额超过了美国和苏联。 (10) 1973年, 美国定位“欧洲年”, 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11) 1973年, 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 进入“滞涨”阶段。 (12) 1993年,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三、长效热点问题

1.民生问题:古代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三民主义学说, 现代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中外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2.国家统一: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德国历史上的两次统一。

3.环境问题: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 中国“大跃进”运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环境问题。

4.大国崛起: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的发展历程;中国从古代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到近代屡遭列强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崛起中的重大事件。

5.制度创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法, 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建立与扩展,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苏联、中国的改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创新。

6.国际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苏关系、中欧关系、美苏争霸、美欧关系、美日关系、政治格局多极化等。

7.世博会和城市化: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和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化特点和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特点和进程, 世界近代史上的城市化进程。

8.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9.法制建设:中外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秦律》、《唐律》、《大明律》等, 近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现代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等;古代罗马法,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重大法律制度。

10.科技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重大科技成就,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和进步, 世界近代以来的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11.党风建设:中共重大会议及重大决策, 党风建设重大事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 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为造就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选官原则的实质是

A.重视门第选官原则

B.重视科举选官原则

C.重视文才选官原则

D.重视察举选官原则

2.《南方都市报》载文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其实是外发型的, 一种被动应对的现代化。”这一论点在于强调

A.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现代史观

B.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文明史观

C.中国的现代化完全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出现的

D.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后发的

3.中国近代, 由于一些事件发生突然, 急于刊布, 等不到第二天见报, 于是产生了“号外”。最先发行“号外”的是1883年在上海出版的两家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和《晋源报》, 内容是中法双方在越南交战的消息。推动报纸“号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的发展

B.电讯事业的发展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报纸杂志的竞争

4.御史王鹏运于1898年2月15日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时, 光绪皇帝立即谕令总理衙门:“京师大学堂, 迭经臣工奏请, 准其建立, 现在亟须开办。其详细章程, 着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王大臣妥议具奏。”可是, 刚毅、荣禄等把持的总署, 却以“事属创造, 筹划匪易”为理由, 久拖不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用人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

B.光绪帝改革措施损害顽固派的利益

C.京师大学堂经世致用为旧官僚所不容

D.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均没有决策权

5.辛亥革命后, 在土地占有形式上, 官田、公产私有化的现象日益普遍, 农村土地开始自由买卖。在地主阶级的构成上, 出现了一批有政治背景的大地主, 如军阀、商人、高利贷者、外国教堂传教士和外商等。在地租剥削方式上, 实物地租仍占绝对优势, 但货币地租已有增长的趋势。这主要说明

(1) 辛亥革命使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巨变 (2)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 (3) 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主体是私有制经济 (4) 辛亥革命后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未改变

A. (1) (2)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6.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和241 662名工人中, 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 有3168家是1938~1942年间创办的。它们的总资本, 考虑到物价指数涨了10倍, 大约等于上海1933年华资工厂的资本, 工人数目也大致相同。这些工厂中的大多数设置在四川 (1654家) 、湖南 (501家) 、陕西 (385家) 和广西 (292家) , 其余的分散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渗透

D.抗战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7.毛泽东在《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 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 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 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这段材料

(1) 出现于《论十大关系》之后 (2) 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特殊性 (3) 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效 (4) 证明国营经济开始取得领导地位

A. (1) (2) (4)

B. (2) (3)

C. (1) (3) (4)

D. (2) (4)

8.下图是中国1993年至2004年GDP增长情况统计图, 这张图片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1)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2)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4) 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9.1873年在维也纳举办的世博会上, 共有35个国家、4万多参展商应邀参加。世博会最终评选和颁发了26 000多个奖项, 奥地利和德国分别以获得5991和5066个奖而名列榜首;英国、俄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所得的奖各在1000以上;美国获得440个, 与土耳其并列第12至13名。这次博览会

A.基本反映19世纪后半期欧美国家的实力

B.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扩大的突出表现

C.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与发明

D.体现了垄断组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0.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指出:“幸福不幸福并不在于是否拥有财富, 而在于创造中获得快乐”。美国政府为使民众“获得快乐”而采取的相关举措是

(1)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2) 部分实行国民经济公有化 (3) 创造就业, 以工代赈 (4) 美元贬值, 刺激出口

A. (1) (2)

B. (2) (3)

C. (1) (3)

D. (2) (3) (4)

11.美国著名学者费克斯指出:现在多数美国人都是复合式美国人 (Hyphened-American) , 如亚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或欧裔美国人等, 过去正统美国的标示, 反而不那么重要。这实质是说明

A.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

B.美国民族意识和种族意识的消失

C.美国以人才引进战略适应全球化

D.美国社会变化受经济全球化制约

12.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 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 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限于拉美地区。这种文学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 共52分)

13.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 秦国统一了中国。秦始创皇帝制, 从而开创了以皇权专制为中枢, 以宝塔式官僚机构为统治网, 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引自《秦朝政治制度概要》, 《乡镇论坛》1990年第6期

材料四就政治体制而言, 西方所有国家都是实行议会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但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不同国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模式, 英国、德国的议会内阁制模式和法国的半总统制模式。

——引自《西方国家三种政治体制模式的特点》, 《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中国西周时期推动行政体制建立的主要政治纽带。 (4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 比较古代希腊民主政体与秦朝君主政体的主要不同。 (6分)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

(3) 根据材料四, 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确立与秦朝、古代希腊相比, 三者的主要共同点。 (2分) 概括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重要的进步方面。 (12分)

14.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已不再是战后了, 我们正面临着和过去不同的新情况。经济恢复期已经结束, 今后则是以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时期。

——引自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

材料二下面是1963年至1973年日本GNP (国民生产总值) 变化情况统计表。

——根据《日本经济年鉴 (1960~1980年) 》编制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1975~1979年日本GNP增长率统计图

1973~1980年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经济发展 (GNP平均增长) 的横向比较图

——根据《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编绘

材料四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制定新经济政策, 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日本以“劳资一体”, “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 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 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轻思辨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 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

——引自新华网2009年10月3日《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探究》

材料五下面是1990年至2001年日本GDP增幅情况曲线图。

———根据《日本经济年鉴 (1990~2005年) 》编制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日本1956年能够实现“经济恢复期已经结束”的主要原因。 (6分)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日本1963年至1973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10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日本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

(4) 根据材料五, 概括1990年至2001年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这一特点形成的成因。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B 5.C 6.D 7.B8.B 9.B 10.C 11.D 12.D

二、非选择题

13. (26分) (1) 政治纽带: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分封制、世官制。 (4分)

(2) 秦朝: (1) 皇权至高无上;君权神授;皇帝终身制;皇帝世袭制。 (2) 中央高度集权。 (3) 等级森严。 (4) 文化专制。 (3分)

雅典:具有选举制、任期制、轮番而治、抽签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法律至上、有限民主等特点。 (3分)

本质区别:秦朝实行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专制;雅典实行奴隶制下的公民政治、公民有限民主。 (2分)

(3) 共同点:都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2分)

进步方面: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 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3分) 通过政党政治、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以及权力制衡, 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3分) 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 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 (3分) 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3分)

14. (26分) (1) 原因:美国的援助;需偿还给中国的战争赔款的取消;朝鲜战争的机遇;二战后进行社会政治改革;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 日本人有较高的劳动素质;日本民族勤劳的精神。 (6分)

(2) 特征:经济高速增长。 (2分) 原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技术立国”方针的确立, 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越南战争期间接受美国大批订货;重视发展科技教育, 培养人才;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行思想教育, 促使人们观念转变;团结奋进精神的形成;有利的国际形势;制定有利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自民党执政, 国内政治长期稳定。 (10分)

(3) 特征:持续稳定增长, 发展速度高于同时期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分)

(4) 特点:经济发展不稳, 甚至出现负增长, 陷入低迷时期。 (2分) 原因:发展中国家崛起, 竞争加剧;日本自身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答出地价与股价暴涨、出现泡沫经济, 也给分) (4分)

历史专题 篇2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全新视角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

1.(2017·全国卷Ⅲ·44)(15分)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得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得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得出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7分)(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8分)2.(2017·全国卷Ⅱ·45)(15分)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

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由“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得出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由“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得出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由“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得出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由“洋人目之为猪圈”并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得出受西方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困难,据材料一,由“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习惯,由“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得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启示,依据材料二,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得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8分)(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3分)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4分)[主题深化] 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调整部分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所以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以社会史观考查新中国的改革

3.(2017·全国卷Ⅰ·45)(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由“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得出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由“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得出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由“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得出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由“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得出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第(2)问据材料,由“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得出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由“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得出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依据工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得出,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8分)(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7分)从近代化的视角看清末军事改革

4.(2016·全国甲卷·45)(15分)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由“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由“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由“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服役期限;依据材料“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使用新兵器。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由“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由“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分析得出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9分)(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6分)[主题深化] 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的特点(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①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②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③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①俄国改革:a.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b.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c.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②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3)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①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②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4)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①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

②戊戌变法: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5)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①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浅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篇3

初三历史专题复习是对分散、孤立的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进而形成全面、系统及规律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专题复习效率而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专题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抓住主干知识

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可将主干知识方面的专题归纳为: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思想文化。

二、把握专题主线

如,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专题的主线就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近代工业社会)迈进。把握好了专题主线,不但便于提炼专题学习要点,写好专题复习提纲,还能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提高审题作答技巧。

三、挖掘隐性知识

如,在进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专题复习时,经济工业化,我们要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的历程。而教材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历程的叙述只是一带而过,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吃力。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对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与线索归纳,将其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国共内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纷纷破产。概括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勾勒出大的轮廓,让学生借此来回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经历,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体会早期民族资本家创业之困难、守业之艰辛。在讲状元实业家张謇所办大生纱厂的命运时,我也进行了线索勾勒与简单总结:从大生纱厂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帝国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能获得独立的发展。因此,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必要前提。经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后,复杂而凌乱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线索明朗了,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高效。

四、相关知识比较

比较学习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时对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联系、比较、归纳,就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进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专题复习时,我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近代化进程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中方西近代化进程顺序正好相反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是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的,西方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所以中国近代化进程顺序与西方正好相反。只有通过相关知识的联系与比较,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五、关注热点问题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因此,在专题复习中要注重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概括地说,就是要以热点问题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如,在进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专题复习时,我们可以将时事热点中的“中国梦”切入课堂,让学生感受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直到今天,中国近代化过程还在继续,其最终目标是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

六、适量针对练习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专题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四大事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通过这些事件去感受中国近代化化进程中的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生活城市化。关于辛亥革命笔者精心挑选了四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 “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日是时矣。”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材料四:

通过这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经济工业化、生活城市化。

浅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篇4

近几年来, 由于教学的需要, 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和探讨“专题该如何复习”的问题, 几年下来也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归纳起来就是合理选择专题、加强学法指导和渗透新课标。

一、合理选择专题

合理选择专题是顺利开展专题复习的关键一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坚持以突出重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和依托教材为依据来选择专题是实现合理选择的前提条件。

1. 突出重点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整理出不同的专题。例如, 以“政治近代化”为主题可以整理出中国政治近代化、世界政治近代化等专题, 以“古代重要改革”为主题可以整理出中国古代改革史专题, 以“工业化”为主题可以整理出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近现代世界的工业化专题等等。专题可以林林总总, 一个大的专题下面还可以细化为多个小专题, 但我们可以用来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却是十分有限的, 所以在确定专题时, 就必须精挑细选, 突出重点。设定重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因为专题复习是为高考储备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环节, 所以设定重点的依据当然是作为高考试题命题依据的历史考试大纲和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试题具有参考意义的命题趋势预测。选专题必须贯彻“以历史考试大纲和高考命题趋势为依据”的思路。例如, 根据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试题突出考查学生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去分析、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发展, 考查文明史的趋势十分明显。那么, 我们选定专题时, 就要以文明史为总纲, 重点关注“近 (现) 代化”“全球化”等为主题的相关专题。

2. 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因为“教”是为了“学”, 所以选择专题时要考虑自己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 如哪些方面的基本史实没有掌握, 哪些历史概念还掌握不到位等等, 那些对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比较大的, 就要考虑单独确立一个专题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例如, 在进入专题复习阶段前,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不少学生对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还存在较多疑问, 我们就可以编定一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专题, 全面归纳高中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 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知识网络, 以便学生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可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对中国古代赋税沿革形成规律性认识, 弥补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因此选择专题时除了要突出重点以外, 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3. 依托教材

众所周知, 教材是“高考之本”, 因此专题所使用的基本史料应来自教材, 即使是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史料, 也应该在教材中找到相关的依据;专题可以结合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对相关史实做多元探讨, 但不能背离教材的基本立场, 尤其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专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能理解为抛开教材, 专题必须依托教材, 否则专题复习就会失去意义。

总之, 在选择专题时必须贯彻突出重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依托教材这三个原则, 因为只有认真贯彻这三个原则才可能选到合适的专题。

二、加强学法指导

叶小兵教授认为“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上的困难, 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专题复习阶段, 把适合专题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是高三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哪些学习方法适合历史专题的学习呢?根据历史专题的特点, 即专题是以某一主题为线, 把分散在不同时期的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历史内容集中到一起, 从而形成前后贯通、左右并串、中外联系、条块分明、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那些突出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 如归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阅读法等都是比较适合专题学习的方法。怎样才能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通过专门的学法指导课或各种师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寻求高效学习方法的意识, 同时“灌输”这些对专题来说比较适用的学习方法。其次是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如在复习“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这一专题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去明确专题内容在教材的分布状况, 了解教材中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描述,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阶段, 提出“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看,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有何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等问题供学生去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反复实践, 学生就会懂得把这些有效的方法运用到专题的学习中去。

三、渗透新课标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 “能力”立意的题目不断增加, 体现历史研究新成果和新观点的题目也不少, 试题的新课标特征十分明显。由于高考成败是衡量专题复习有效与否的最终标准, 所以专题复习还要跟上高考试题变革的脚步, 渗透新课程理念, 把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历史探究能力, 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在专题教学的过程渗透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在依托教材的同时, 要适当引入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和新的学术观点。例如, 由于近年来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日益得到史学界的认同, 在近年的高考题中不少题目也要求利用这几种史观去分析解决, 所以在复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专题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摆脱对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危机、垄断、国际经济组织等历史现象的一元化理解, 提升多元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二, 每一个专题都应多用情境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现象。因为把情境教学引入专题复习, 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 更是强化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顺应了高考历史题以设置情境的方式来呈现及突出考查学科能力这一趋势的需要。例如, 在复习“中国古代农业”这一专题时, 应该利用收集来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画、文物照片、历史地图等, 把历代一些重要的农业政策、不同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工具、古代水利工程等等相关的史实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透过那些记载去探究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 整个专题复习过程既可以避免“炒冷饭”, 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史料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三, 多采用“以问题引出知识”的方法。在设置课堂上探讨的问题时, 应尽量突出“能力”立意, 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例如, 在复习“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这一专题时, 设置在课堂上探讨的问题, 应避免出现仅仅提问某一次改革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等在教材中可以找到完整答案的封闭式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只要求记忆教材,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应尽量设置如“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何不同?”等要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对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升有实质性帮助的开放式问题。

参考文献

历史专题 篇5

14.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以法律条文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19.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①代表国家出访他国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17.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美国的元首都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C.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D.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1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普选权

C.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D.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

13.选举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它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的选举则起源于英国选举,她的发展同经济基本同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选举在英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请问下列人员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有

①英国下议院议员 ②美国众议院议员 ③英国内阁成员 ④美国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1 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C.②③④

D.①②④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21.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共和制和议会制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共和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9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

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9.下列关于英国和美国两种政治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①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都拥有相当大权力 ②美国的总统由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派领袖担任③美国总统有权解散国会,英国议会有权罢免首相 ④美国总统可以连任两届,而英国首相可以连任几届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③④

10.近代史上,英国在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办法”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国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34下列对英国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18中期 B.内阁首相由国王的亲信担任 C.内阁要对议会负责

D.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35.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是在 A.光荣革命后 B.内阁制形成后

C.1832年议会改革后 D.19世纪后半期的议会改革后

18.有史学家认为:如果把这一事件看作是一次制度变迁,即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那就可以看出,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这一事件”是

A.十月革命 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 D.二月革命 19.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20.2008年金融风暴横扫全球,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当时的布朗首相可以①要求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 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2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阁内部意见必须保持完全一致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2.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8.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 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遵从议会的决议 10.议会(国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四国议会制度的相同之处在于

A.四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 B.所有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C.议会都掌握最高行政权 D.四国内阁都对议会负责

11.近代英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三大优势:一是制度优势,二是科技优势,三是工业优势。其中的“制度优势”是指 A.君主立宪制、联邦制 B.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 C.总统制、共和制 D.总统制、联邦制 12.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的国家政府表现为

A.内阁 B.议会上院 C.议会下院 D.王室

13.一个美国国家权力机构的成员声称:“我由国民选举产生,理应对他们负责。”他的身份可能是

①参议院议员 ②国务卿 ③众议院议员 ④联邦法院法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15.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近代西方国家表现各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德 国是君主立宪制、法国是议会共和制,这些不同说明

①四国确立代议制的途径不同 ②四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③四国的历史传统不同 ④四国在国体上的本质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对比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的阶级性质相同

B.两种制度下都不可能出现以权谋私

C.二者的适用对象相同

D.体现了民主形式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变化

24.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思想基础是源于下列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霍布斯 25.英国“光荣革命”最重要的结果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首次推翻了波旁王朝统治 C.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D.废除了君主制

37.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一直为西方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之为“革命”,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它:

A.推翻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保证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38.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投降,国内舆论纷纷指责国王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英国在北美的巨大失策。……1782年,首相诺思不满国王干预而宣布辞职,乔治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导致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制度因素是

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B.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惨败 C.国王违反了《人权宣言》的规定 D.首相没有执行国王的命令 39.1649年1月,英国查理一世被处死;1793年,法国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上述史实反映出的基本特征是

A.两国的君主实行专制 C.两国的君主复辟遭到失败

B.两国的民主发展到最高峰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40.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大都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美国家元首的共同点是

A.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有权解散议会

C.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D.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1. 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2.某同学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从“枢密院”到“内阁”——论行政权的转

移》,由此推知他研究的可能是

A.宋朝

B.元朝

C.英国

D.美国

23.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而《太阳报》的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了英国首相 A.社会地位较低

B.权力受内阁制约 C.受多方面监督

D.不掌握国家实权

24.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25.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旧有地主及旧有南部 城市金融资产阶级的势力受到打击;增加了中北部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工商 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机会。这次改革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光荣革命”的成功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4.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大都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美国家元首的共同点是 A.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有权解散议会

C.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D.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 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议会至上 B.和平渐进 C.自由平等 D.分权制衡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26.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B.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C.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国家职权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

1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核心问题的是()

A.农民起义高涨 B.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C.南北矛盾尖锐 D.债务负担沉重 12.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①是美国最高司法机关 ②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议会同意 ③除非犯罪,大法官任职终生 ④拥有解释美国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2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材料充分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自由平等的原则 D.分权制衡的原则

17.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总统制 22.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三权分立

B.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C.允许奴隶存在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15.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16.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体现了 A.最高法院司法裁定权

C.最高法院拥有立法权

B.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D.总统最后当选与选民无关

15.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①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②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③政体的实质不同 ④均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11.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①国家元首均需选举产生 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 6 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24.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非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不得进驻民房。”这一规定体现的基本精神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法律尊严 C.严明军队纪律 D.调节军民关系

25.美国每届总统当选后,都应当宣誓或誓愿:“我郑重宣誓我必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这说明

A.美国总统恪守职责 B.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C.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 D.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 8.美国1787 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中央集权原则

B.分权制约原则 C.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11.右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 胜利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共和制 B.实行联邦制 C.推行两党制 D.确立三权分立制

23.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24.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25.右图中有两个建筑物内的机构,其主要职能同属于

A.国防 B.行政 C.司法 D.立法

26.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 A.人民选举产生

B.总统任命产生

C.国会选举产生 们共同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D.各州候选人竞选产生

27.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2013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五十七届总统,他A.《人权宣言》 B.《王位继承法》 C.《权利法案》 D.《1787年宪法》 28.右图漫画“驴象之争”是美国政治生态的生动写照,它直接反映了美国的

A.联邦制 B.总统制 C.共和制 D.两党制

33.在西方代议制中,突出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法律文件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9.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下列哪些原则()

①中央集权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 ③人人平等原则 ④民主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平等原则

41.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关系。下列具有此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③《权利法案》 ④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2.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 C.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4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西安时,一个小姑娘问他:“总统先生,全美国人民都归你管吗?”克林顿想了一下回答:“不,应该说全美国人民都管着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克林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B.克林顿与西安小姑娘开了一次玩笑 C.克林顿道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D.西安小姑娘说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44.2004年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以布什获胜宣告结束(如下图)。你认为美国总统大选有 8 关事宜以1787年宪法解读,正确的是

①每四年选举一次 ②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③俄亥俄州的20张选举人票是按其人口比例分配的 ④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6.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A.议会改革

B.宪法修正案 C.两党竞选

D.扩大国会的权力

27.2013年9月中下旬,美国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屡次提出议案,力图阻挠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但都没有得到民主党掌握的参议院的通过,导致10月份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在这种情形下,奥巴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可能是 A.解散国会,重新进行大选

B.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C.下令共和党为非法政党予以取缔

D.继续游说、妥协直至两院均通过改革议案

28.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代议制

D.三权分立

29.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美国政府对 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数月后,联 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 表的权利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 A.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 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C.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

D.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30.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 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 A.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C.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法国和德国民主政治

14.法国大革命开始以来,法国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复辟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这说明 ①由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历史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 ③当时法国的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④法国人民发对共和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各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的确立 B.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民主共和政体在美国确立 C.《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走上代议制道路 D.法国1875年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法国开始探索代议制

27.“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德意志帝国 D.美利坚合众国 29.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不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是

A.宰相对议会负责 B.宰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C.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15.“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C.德意志帝国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D.独立后的美国

16.制约平衡原则是英美法德等国建立近代政治制度过程中的核心原则之一,下列现象中未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A.美国参议院议员名额分配 B.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C.德国宰相与联邦议会关系 D.英国首相与议会下院关系

21.法国大革命开始以来,法国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复辟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这说明 ①由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历史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 ③当时法国的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④法国人民反对共和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来 26.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地 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德意志皇帝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致我的军队”。这一切表明

A.德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政治生活存在严重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C.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

D.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

27.某宪法规定:(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大多数票选出参议 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该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法国1875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2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① 都颁布了法律 ② 都经历了统一战争 ③ 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④ 都实行共和制 ⑤ 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①③ B.①⑤ C.①② D.④⑤

12.法国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

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3.学者对某一议题分析如下:“1860年代,俄国在战争失败后将精力集中在内部的改革;英国有殖民地的问题,也担心法国向外扩张的野心;奥地利帝国的势力持续下降,匈牙利、意大利等地的挑战都令其付出代价;法国则在拿破仑三世的领导下继续我行我素。”此处所分析应是下列哪一主题? A.民主政治在欧洲的发展 C.大英帝国向世界的扩张

B.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D.德意志帝国立国的背景

14.以下文献,赋予本国国家元首最大权力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C.《德意志帝国宪法》

B.美国《联邦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4.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D.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而不用对皇帝负责 22.1872年,如果德意志帝国国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其生效程序应当是 A.经过首相批准后才能生效 B.联邦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C.帝国国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D.交由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生效 23.“(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13.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国王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忠于国家和法律。这表明,当时法国建立的是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等级制

2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七十多年长期艰难的斗争,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是 A.君主制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制

D.共和制

3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D.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

31.近代欧洲某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会议和帝国会议;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这表明该国是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32.下列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宰相的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34.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1789年《人权宣言》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5.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A.议会立法 B.分权制衡 C.直接民主 D.政党政治

10.《德意志帝国宪法》授予皇帝的权力有()

① 首相和官员的任免权 ② 军队统率权 ③ 批准法律的权力 ④ 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D.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46.“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 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 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 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47.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48.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C.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D.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49.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自17世纪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奋斗,终于制订了适合于自己国家特点的宪法,其具有的共同点在于

①确立了与原来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③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④开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50.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C.《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51.追求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下列关于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A.民主化就是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 B.民主化道路的不同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 C.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是长期而曲折的 D.政治家是民主化进程的决定力量

31. 列宁曾说俾斯麦“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自己的方式”是 A.封建改革

B.民主改革

C.王朝战争

D.资产阶级革命 32.清朝末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在考察报告中提到德国 时说:“德国以威定霸……立国之意,专注重练兵。故国民皆有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盖其长处,在朝无妨民之政,而国体自尊;人有独立之心,而进步甚猛。”材料反映五大臣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是 A.赞赏,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且成为强国,这是清王朝向往的 B.否定,让国民尚武、“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有违中国传统礼教 C.否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利“有独立之心”,不利于加强专制统治 D.赞赏,德国用武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富强,并在一战中取得主动

33.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 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马克思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是封建专制帝国

B.德意志帝国是军事帝国 C.德意志帝国名为立宪,实为专制

D.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较大 3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 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探微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专题复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96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学生们对历史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以朝代时间为鉴,学习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事迹和政策,从远古文明一直延续到现代文明,从中国历史延伸到世界历史的学习。初中生在历史教师的时间和地域教学模式下,在复习时往往会因为历史内容的繁复和相似性而造成学习和记忆的混乱。因此,为了避免上述历史学习的困惑,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选择在历史知识复习时,开设相应的专题,就某一专题以历史纵向的形式为学生们总结和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并在比较中总结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方便学生对同一题型不同朝代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所以,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针对初中生的专题复习教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层面加以分析和总结。

一、政治专题复习教学

初中历史的专题复习教学,是在历史学科知识全部讲授完成的前提下进行的专题教学。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政治专题的复习教学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回忆和总结,另一方面做好课堂评价和总结,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政治专题教学时,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记叙文六要素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们以朝代为单位总结出每个朝代的典型政治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并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们总结出常见的意义、经验、教训等内容。学生们在专题总结的过程中,既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参加历史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调动历史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初中生在学习中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提升历史学习成绩。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上述政治事件和人物总结的背景下,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的具有相似特点的历史事件加以分类比较,继而得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们对政治专题的复习不仅仅局限于以纵线回顾“记叙六要素”,往往更加侧重在复习的比较中加深对不同或相似政治事件的认识,继而达到政治专题复习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针对初中生的政治专题复习,一方面是鼓励和监督学生们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着初中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继而探究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初中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关键点。

二、经济专题复习教学

相较于着重历史反思和历史意义的政治专题教学,经济专题的复习教学往往更加侧重对不同朝代土地政策的记忆和历代土地政策演变过程的掌握,进而总结出不同经济政策的利弊得失,在反思和总结中掌握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

初中历史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之前,可以适当地要求学生们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课堂解答,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每个朝代的经济关键词,继而方便学生的理解。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课堂回答,进行客观的点评,对于回答不够精准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再次加以补充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梳理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政策或经济事件之后,挖掘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经验教训。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就我国从古至今的土地改革进行梳理,根据每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利弊,发现并探究土地政策成功的关键要素,从而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出最为恰当的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意义,深化对历史经济专题的复习。

三、文化专题复习教学

对于文化专题的历史知识复习,教师往往需要将文化专题再次分化,将文化专题细分为文学、史学、天文学、哲学、数学、艺术学等部分。鼓励学生们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为文化大专题的复习做好详实的资料储备。

根据文化专题的不同分类,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不同文化的历史知识总结。1.在文学层面上,在学生们资料搜集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及重要的文学家所代表的流派,以及诗作中集中反映的历史事件。2.在史学层面上,各种史学家及其著作中所反映的作者政治或人格取向是学生串联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借鉴。如《史記》、《汉书》等著作是历史试卷中资料常借鉴的参考。3.在天文学层面上,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着重学习历法、节气以及地震仪、指南针的演变。4.在哲学层面上,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及其代表性观点,并针对中国和世界哲学家的观点进行相应历史时间的对照,进而思考中西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5.在数学层面上,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着重向学生们介绍几个数学家及其历史贡献。6.在艺术学层面上,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总结历代书画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继而在综合比较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

四、军事专题复习教学

对于军事专题的复习教学,主要涉及的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战争,考查学生对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意义和教训的记忆和理解。这是初中生学习和总结历史事件的主要要素,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战争双方利害关系、战争背景以及战争伤害的情况下,加以分析和探究,继而以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其中,对于两种或者三种战争的对比,学生们需要掌握好战争的性质,并比较相互之间的利弊,最后从战争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们对比一战和二战的区别,让学生们在比较中加深对战争的理解,也进一步丰富军事专题的复习内容。

专题七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7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 本专题是考查的重点, 题型涵盖选择题和主观题。

命题的角度侧重于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并以此为中心线索展开两个方向的比较考查。第一, 依据时间, 考查苏格拉底与孔子、老子,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 启蒙运动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等;第二, 围绕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这条主线, 比较分析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异同。

命题的模式, 以材料情境为主, 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 答案的呈现多注重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复习方法】

复习时, 要抓住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主线, 对所及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要以理解为主, 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主题式的纵向理解, 也要注重知识点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所谓主题式的纵向复习, 即理解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不仅要知道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的阐述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复兴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时期, 而且要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把人从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从基督教神权之下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把人从封建王权专制下解放出来。

所谓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即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内与人文主义相关的思想和事件, 从不同方面横向、立体地理解人文主义。例如, 抓住智者运动兴起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联系教材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可以看出古希腊民主政治成为智者运动兴起的重要背景;联系教材必修三“百家争鸣”, 比较诸子百家和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 可以看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与这一时期西方的思想相比, 都存在对人的关注。总之, 不论是主题式的纵向理解, 还是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都要以人文主义为圆心。

【综合解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要做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 就必须从主题式的纵向和时间式的横向作进一步的解读。

一、主题式的纵向解读

1.概述

智者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的同时,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性,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否定真理的客观性。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强调人的理想, 成为启蒙思想的源头。

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人的欲望和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 主张追求物质生活和感官上的满足。从思想渊源上看, 它是古典文化和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此时的人文主义并不具有反宗教的性质, 一些人文主义者本身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其主要反对的是具有禁欲色彩的封建宗教神权。

宗教改革建立了人在信仰方面的自主和自由。它打破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思想信仰大一统的局面, 形成了不同宗教信仰体系并列的局面, 使信徒拥有了独立信仰的自由, 极大地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新教代表着主权意识萌生的国王和诸侯的利益, 具有民族教会的性质。经过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逐渐形成了宗教宽容的局面。

科学革命形成了科学精神和思维模式, 使人们理性科学地认识世界拥有了系统的方法。文艺复兴时期,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被否定, 实践之风兴起。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 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传统和模式, 彰显了理性的价值, 破除迷信和盲从, 激发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 启蒙运动逐渐兴起。

启蒙运动激发了人们运用理性的勇气和信念。它是在科学革命和英国革命这“双元革命”推动下形成的, 是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其核心价值取向是理性和科学, 理性是自然法则在人脑中的反映。在社会领域, 启蒙学者认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相应的法则, 这就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法治和分权的原则, 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3.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二、时间式的横向解读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比较

(1) 相同点:都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

(2) 不同点: (1)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 主张知德合一。 (2) 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 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2.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异同

纵观中西哲学史, 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 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 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二者的比较如下:

(1) 从他们所处的时代看。孔子所处时代, 诸侯争霸,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苏格拉底所处时代, 雅典民主制度获得全胜, 奴隶制经济繁荣 (或工商业繁荣) , 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 从思想观点上看。孔子的主要观点有“仁”, “仁者爱人”;“礼”, “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3) 从评价上看。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他也因博大的思想而被称为圣人。苏格拉底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 相同点:

(1)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孔子倡导“仁者爱人”, 孟子的“人性善”, 荀子的“人性恶”,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 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2) 都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 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 主张“克己复礼”。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 要治理好城邦政治, 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 培植好公民, 以德教人。

(2) 不同点:

(1)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 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而古希腊思想家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2)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 高度重视伦理纲常, 如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 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这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讲究天人合一, 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 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关注的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4.中国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关于东西方这两种思想, 要从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启蒙思想与中国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不同。

(1) 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有较大的不同。欧洲的启蒙思想产生时, 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以及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得十分缓慢,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2) 两种思想的体系有较大的不同。欧洲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提倡政治上的民主, 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 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中国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 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却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性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3) 两种思想所反对的封建力量有较大的不同。17、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而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因清入关而被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中国的封建统治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热点链接】

1.关注人、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的理念

材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头等大事。然而, 当前在我国加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问题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发展不均。

问题之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渐突出。

问题之三:人口就业矛盾突出, 社会保障缺口多多。

问题之四:分配不公矛盾凸显, 贫富差距持续拉大。

……

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中外历史上哪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应该用怎样的指导思想来解决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2.中共十八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的抉择

材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 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经过十年的探索前行,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二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问题:为什么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的抉择?

3.全国各地各级单位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材料:新华社北京 (2011年) 9月20日电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20日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 并为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他强调, 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 广泛开展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活动, 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 让他们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 转化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共同行动, 努力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问题:列举东西方历史上各一位重视道德的思想家, 分析对比两者有何异同点。

道德模范的评选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意义?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 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 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但依然自由如初, 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 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 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

B.信仰自由

C.信仰得救

D.因信称义

3.观察下图, 图一所示文学作品《十日谈》的内容与图二所示《红楼梦》的内容相比,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A.反专制王权

B.反教会压迫

C.反殖民侵略

D.反封建礼教

4.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 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统治者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C.该译本是研究中西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物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 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 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6.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 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B.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7.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8.伏尔泰不同意欧洲一些传教士以及孟德斯鸠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看法, 指出:“传教士们都认为 (在中国) 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 便认为他们是奴隶, 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 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而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由此说明伏尔泰

A.赞成君主专制

B.主张君主立宪

C.与孟德斯鸠根本对立

D.深谙中国国情

9.昆曲《牡丹亭》描写了进入阴间的杜丽娘毫无顾忌地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 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杜丽娘还一鼓作气, 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的这种追求相似的西方精神文化是

A.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10.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 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 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2)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4) 拜伦的《唐璜》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11.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 (下图) , 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2.“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13.“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 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 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 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 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4.伏尔泰死后, 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 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 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人民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 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出现材料所述史实的原因是伏尔泰

(1) 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 (2) 批判现存制度, 热情歌颂理性 (3) 强烈主张在法国废除君主制 (4) 倡导人人生而平等, 提出人民主权, 创立民主共和国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15.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 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 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议会至上, 以法治国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 要知道, 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 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 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 据材料一, 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 (3分) 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2分)

材料二

(2) 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 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 (4分) 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 (2分) 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4分)

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 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6分) 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4分)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5分)

16至17世纪的中国, 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 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选取材料中的一种主要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均可, 要做到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A 5.D 6.A 7.A8.B 9.B 10.A 11.D 12.A 13.C 14.A15.B

二、非选择题

16. (1) 内涵的拓展: (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 关注人的美德, 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 (3分) 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 拯救城邦 (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2分)

(2) 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人文主义。 (4分)

手段: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2分)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弱小;旧的势力 (封建教会、封建专制君主势力) 强大。 (4分)

(3) 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治;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6分)

潮流:民主主义潮流 (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 ;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 (4分)

17.材料中体现的两种观点是: (1) 明清时期中国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2)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评分标准:

一等 (15~10分) : (1) 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 (2) 合理引用史实, 进行多角度评论; (3) 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 : (1)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 (2) 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 (3) 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

三等 (4~0分) : (1) 偏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 (2) 未引用史实; (3) 论证缺乏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专题七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8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原因

1.经济上:古希腊发达的工商业及城邦经济的繁荣, 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奠定了基础。

2.政治上: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 强调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政治保证。

3.文化上:形成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精神。

4.社会环境:开放、冒险的海洋文明, 造就了希腊思想家 追求平等、诚 信、不断探究 的品质。

二、智者学派的观点

1.探究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和人自身。

2.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追求思想自由。

3.提倡怀疑精神, 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4.要求尊重人的习俗和法律, 主张建立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

5.主张“平等”推广到所有人的思想。

三、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1.相同点。

(1) 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两者看作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 都否定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 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 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 内容:在普罗泰格拉那里, 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 而在苏格拉底那里, 人则成了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而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 影响: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特点极为相似, 因此可以把他看成是启蒙思想的先驱和战友。而普罗泰格拉则被看作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导。

四、正确理解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 积极性。

1思想方面, 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 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为后来启 蒙思想的 出现打下 了基础。

2政治方面,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 类艺术史 上的绚烂 篇章, 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学方 面, 提倡科学 实验、注 重 实践,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 消极性。

1对它的过分推崇, 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 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五、正确认识理性主义

1.“理性”是启蒙 运动的核 心。所谓“理性”, 是指人自己思考, 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 要求获得人本 身的解放, 进一步发 展了人文主义。

3.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4.启蒙思想家的号召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构建一个更加符合人性和理性的社会。

六、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 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伏尔泰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其共同的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孟德斯鸠以“天赋人权”反对教会作为第一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卢梭用“社会契约”论对抗“君 权神授”, 都是对教 权主义的批判。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 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诉诸理性。

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 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 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 集中于政 治、思 想领域。

即使是百科全书派, 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 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 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 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七、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要侧重于使人获得或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 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批判。

2.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 宗教改革的内容也蕴涵着人文主义思想, 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表现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上, 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 对人文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是指启蒙运动把矛头集中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 并且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 提出了整体改造社会的方案, 直接为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八、启蒙思想与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比较

九、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等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 形成面向现实、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 催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3.生产经验的积累, 技术能力的提高, 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科学家大无畏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成为重要的因素。

十、从经典力学到量子论

1.经典力学的特征:一是注重实验, 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得出重要的结论;二是数学化, 自然的数学结构是科学家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三是注重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世界。

2.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1把自然界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3促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4牛顿力学体系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打击了宗教神学思想, 促进了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十一、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理解科技革命“双刃剑”的特点

十二、西方不同时期美术流派兴起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1.新古典主义美术: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 用艺术宣传革命, 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 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

2.浪漫主义美术: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失望, 一些知识分子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 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社会的黑暗使得人们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他们要求真实地表现现实, 并且对现实加以揭露和批判。

4.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 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 主张户外写生, 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

5.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 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十三、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的三大阶段

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浪漫主义兴起。

2.19世纪3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现实主义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 印象画派形成。

3.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现代主义兴起, 流露出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 智慧, 向善, 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

D.信奉圣经, 献身上帝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 的事, 就不看、不听、不 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5.美术界但丁式的人物乔托, 尽管他的绘画还带有近似中世纪蛮族美术的稚气, 却潜藏着与宗教文化相对独立的世俗精神和与蛮族美术相对独立的客观精神。据此可以判 断乔托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人物

B.宗教改革人物

C.启蒙运动时期人物

D.近代科学人员

6.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 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7.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愿意再年轻几岁, 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批判宗教信 仰、追求个性 自由的强 烈愿望

B.重视物质享 受、追求贵重 金属的时 代特征

C.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8.“当定格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中时, 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 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1新航路的开辟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3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4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A.134B.12

C.34D.234

9.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评价 马丁·路 德“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 从而促进了民主。这种“直接关系”体现在

A.天赋人权B.人皆僧侣

C.人皆上帝D.理性至上

10.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 (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 , 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 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A.否定教皇的权威

B.思想出现了倒退

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1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 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 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 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 搜集到下列观点, 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1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2信徒皆为祭司3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4回到《圣经》来

A.13B.23

C.24D.14

1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 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 (神职人员) 变成了俗人, 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 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 只要虔诚 信仰, 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 沟通的惯例, 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4.“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 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 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 期资产阶 级革命的 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15.“我考虑我 自己”是法国 思想家蒙 田 (1533-1592) 说过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能在欧洲广泛流传, 主要是因为它

A.是人类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表现

B.体现了自我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C.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 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17.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下列观点中与材 料一致的是

A.“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

D.“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18.关注时代特征, 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19.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 佳观赏期, 潮起潮落, 美丽壮观。苏 东坡有千古 名句“八月 十八潮, 壮观天下 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 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 本质的认识, 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最早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 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21.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 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 取便发挥”

22.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 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23.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 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 (在他们认为) 的庸俗, 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 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4.法国著名作家左拉非常推崇美术的一个流派, 他认为:“绘画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 觉, 而不是思想。”这一流派的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 醉心于光和色的 研究。其代表作是

25.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 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为配合这项活动, 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 主题为“舒伯特之夜”。这次活动的主题可定为

A.启蒙运动时期的学术

B.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

C.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

D.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 爱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未 受考验的 生活是不 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 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 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并说明其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价值。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苏格拉底 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与智者学派相比, 有何异同?

(3) 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4) 根据上述材料, 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7.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 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 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 那么, 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 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 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 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 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 不可侵犯, 不得转让, 不受限制, 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 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 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 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 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社会……这个时期有科学研究活动, 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这些科学研究活动及其发现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 (即专职的科学家) 的情况下进行和取得的, 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是由当时的“哲学家”和“技术人员” (包括医生) 兼职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典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始人, 但是他公开的社会身份是哲学家, 研究科学是兼职的。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二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 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三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 急剧转变 ……迄今为止, 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 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 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简要分析古希腊社会科学研究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及其确立的标志, 并简要分析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 并简要说明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求知”、“智 慧”、“向善”与“德行”可谓同义词, C项“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张。A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 格拉的名言, B项是启蒙 思想之一, D项是基督 教的说法。

2.C【解析】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 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 故丙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甲观点有误, 雅典民主只属于少数成年公民;乙观点不够严谨, “陶片”不能全面反映论点;丁观点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 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而不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排除A、B、D三项。

3.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 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的主张是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5.A【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术界” (说明是画家) 、“但丁式”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人, 新世纪第一人) 、“中世纪”、“相对独立”等, 可以判断乔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故选A项。

6.A【解析】关键信息:1497年、主要原因。结合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点, 题干所罗列的物品应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权的象征, 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A项正确;D项迷惑性较大, 易错选。

7.C【解析】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只是反对天主 教神学, 并不反对 宗教信仰, A项不正确;B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人们的愿望, 不符合题意;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是 启蒙运动 者们的要 求, 排除D项。从材料“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中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乐观进取的精神。

8.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和文艺复兴的影响。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依据时间 来判断。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 之一, 排除2。新航路的开辟、伽利略 (生活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之间) 、莎士比亚, 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或影响, 都符合题目要求。

9.B【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取得自己的信仰, 并直接与上帝打交道, 根本不需要教士或教会作为人和上帝的中介。

10.A【解析】马丁· 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的权威, 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项说法错 误;C项说法与 题干材料 相悖, 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 排除。

11.D【解析】从材 料看, 马丁·路 德认为, 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 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 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 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选D项。A、C项逻辑错 误, B项与材料 信息不符。

12.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1强调人的作用和伟大, 是文艺复兴的思想;3强调理性, 是启蒙运 动思想。2 4属于宗教 改革的内容。

13.D【解析】宗教改革并未也不可能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D 项表述不正确。

14.B【解析】由题 干中的关 键信息“理性”来判断“这些哲人”是启蒙思想家, 他们与以往近代思想家 (主要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人物) 突出不同之处是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故选B项。

15.C【解析】注意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判断。材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表达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A、B两项属于智者学派, 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A【解析】由“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 的超越。”得知“超越”的主要表现是B、C、D三项。

17.C【解析】“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阐释的是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以保障自由为宗旨, 自由以法律许可为前提, 没有法律作为保障也就没有真 正的自由“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是倡导民主法治, 反对专制独裁, 是从决策方式的角度谈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君主专制;“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谈的是自然法, 不是揭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与孟德斯鸠的话一致。

18.B【解析】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影响,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推动着西欧社会 由封建社 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 的转变。

19.B【解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 使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对潮汐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0.D【解析】本题考查进化论。进化论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生物学领域有所突破,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上帝造人说, 对当时欧洲的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 故选D项。

21.D【解析】康有为、严复、陈独秀等人都利用进化论来研究中国问题, 与此吻合的是D项。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 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排除;B项的“创新”没有体现, 排除题干中体现的是陈独秀等人利用西学, 而没有提到“西学中源”, 排除C项。

22.A【解析】“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属于现代主义作品, 故选A。

23.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准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和题目要求来思考。材料的大意是批判工业革命中发财的工业资本家庸俗丑恶, 题目的要求是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 故C项符合题意要求。题中材料无法直接体现“追寻理想世界”, 故排除A项。D项体现了该流派的主张, 但不符合“兴盛的原因”, 因此D项错误。

24.A【解析】“绘画 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觉”“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 由此推断为印象画派的特征, A项《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杰出代表作。

25.D【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拜伦、雨果、舒伯特等人 均是浪漫 主义文学 艺术的代 表人物。

二、非选择题

26. (1) 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待人宽容, 立人达人。

(2) 理性;知识即美德。都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苏格拉底弥补了智者学 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弊端;反对智者学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3)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4)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7. (1) 内涵:强调人的 价值, 树立人的 尊严。背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 观点:因信称义 (或信仰上 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教皇权威,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 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28. (1) 成果:在《物理学》一书中, 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在生物学领域, 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解剖研究。原因: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民主政治的形成并且不断发展;智者运动的思想解放;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

(2) 新规范: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确立标志:1687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给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3) 成就:20世纪初的 相对论和 量子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发展了牛顿力学。

历史专题性研究学习的探索 篇9

高三历史有一个知识点——从1 5世纪后期到16世纪,英国农业人口比重骤降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教师结合1 5世纪后期到16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圈地运动的推行、大量农业人口流入非农产业或城镇等方面来讲解。然而,农村人口流动在英国历史上远远不止一次,人口的自由流动不仅促进了英国近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还改变了英国传统经济结构,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为此,我决定再用一课时,将《近代以来英国农村人口的流动》作为专题让学生学习。

一、课前充分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与本专题相关的网络资源,指导他们对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近代以来英国农村人口迁移的过程和影响,史学界对英国人口流动问题的认识和评价。

2.让学生收集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新闻报道,使其了解大中城市对农民工住房、医疗卫生、福利待遇、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政策及实施情况,使学生初步了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重要作用。

3.指导学生梳理、归纳与专题相关的曾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课前复习圈地运动时期英国农村人口的流向(人教版世近史第二章第一节)、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力的流动(人教版世近史第三章第一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人教版中现史第八章第二节)等内容。

4.准备一人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二、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以中国农民工的大量进城、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为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多次农村人口的流动状况,以及人口的流动给英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让学生通过对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分析,总结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都要遵循的规律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规律的认识可为我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某些借鉴,并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如我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教学情景PPT,以此导入专题。

材料:目前,重庆主城区有600多万人口,其中常住城镇人口约为300万,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约有2 0 0万,他们的待遇及生存状况在很多方面都不容乐观。那么,进行人性化管理之后,又将给农民工带来哪些好处呢?据称……(配以图片)

2007-01-20华西都市报

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量农民工进城之后,与我们一样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分子,但他们进城后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生活现状直接影响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这一新闻热点的呈现使学生必然联系到今天讨论的主题“历史上的英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影响”。

分析问题指导学生对课前准备的资源、教师提供的专题网页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及意义。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普遍认识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正在迈向现代化,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的一系列问题。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对我国有多方借鉴意义和启示。

三、探索后结论

1.专题学习内容较多,课时紧张,教学过于急促。英国农村人口的流动过程较复杂,学生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又不十分清楚,这给中英两国劳动力迁移影响的比较带来了困难。如能把培养学生的记忆、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分散到不同专题之中,一个专题重点解决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效果会更加理想。

高中历史专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篇10

关键词:历史专题,教学,发展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逐渐向专题模式转变。 这种编排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来获取更多实质性的知识。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设置不同的主题并逐渐增加主题层次,保证高中历史专题探究化教学实施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重排

在开展专题教学时,教师要仔细分析课本知识,依据一定规律对其进行优化重排。要将可以收入一个专题进行讨论的内容归纳出来,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将其把握,同时也巩固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整理归纳知识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会事半功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建立知识网络既要考虑纵向,也要兼顾横向。 简单来说,一个历史事件的纵向层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自身的发展变化;横向层面是事件发生时,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案例: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之后扩展到交通业。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纵向层面。与此同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为法国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随后法国也步入了工业革命的行列。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美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时,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后半期,又经历了嘉道中衰的时期,可以说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1840年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在讲述英国工业革命的专题时,对知识进行优化重排,构建纵向横向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脑中创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对英国工业革命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重心,要做到知己知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杜绝传统“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有重点地进行传授,并且要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通过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专题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这就是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知识点有着几乎一样的历史背景,情境相对单一,有利于教师的展示和学生的理解。案例:讲述新中国诞生背景等相关知识,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工作,精心搜集相关图片、影视资料, 在课堂上可以播放毛泽东同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也可以根据相关图片资料自己制作一个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战” “二战”时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迅速地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将学生带入到事件的情境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对下一步全面的知识点讲授有着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事件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堂内外联动:举办历史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外历史活动是辅助,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专题教学。历史探究活动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展学生学习途径,加深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实践及思考能力。常见的历史探究活动,主要包括历史辩论交流会、历史展览会、历史古迹观赏等。案例:在讲述五四运动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五四纪念馆,同时,也可以在班上搞一个关于“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的交流会,将班上同学分为两组,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五、结束语

历史专题 篇11

一、五个“什么”专题复习示例

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复习为例,第一解决“什么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参考答案:①西周:诸侯向周王交纳贡赋;②春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③秦朝:田赋、户赋、徭役、兵役、苛捐杂税;④两汉:编户、田租、人口税、徭役或更赋、兵役、杂税杂役;⑤北魏孝文帝后:租调制;⑥隋唐初:租庸调制;⑦唐后期:两税法;⑧北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⑨明朝:一条鞭法;⑩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即解决”什么趋势”的问题),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教师最后作总结。参考答案: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土地资产为主。唐的两税法是其转折点;②税物形态:由实物转向银两。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③税种和手续:由繁杂到简便。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④由必须服役到可以代役。更赋、庸、募役法、一条鞭法中纳银代役;⑤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基本守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⑥商业税比重逐渐加大。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导致上述演变的原因(进入“什么原因”阶段),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通过思考讨论等,获取答案:①土地制度的变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农民的反抗斗争;④统治阶级为应对危机或增加收入及时调整。

第四,解决“什么影响”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合理调整赋役制度的作用。参考答案:①适应且促进了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②有利于农民减轻负担和对国家的人身依附;③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成长;④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危机,巩固了统治。

第五,完成“什么启示”阶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情况,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思考回答“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对今天的启示”, 鼓励发表自己见解尤其创新观点。参考答案:①经济政策的制定应从现实国情出发,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政策要随着国情的变化及时相应地调整;③国家税收制度的制定要依据公平原则,发挥其保护弱势群体,合理调节收入差距的社会公用,坚决打击一些官员、富人通过权力或其他手段偷税漏税的行为等。

再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为例,第一是“什么内容”,也由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此处略。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什么趋势”,参考答案: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向大众化方向发展;②市场逐渐扩大;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等。

第三,“什么原因”,即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尤其专业化、商品化程度);②国家统一安定状态;③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④货币发行情况;⑤内外交通;⑥外贸政策等。

第四,“什么影响”,可由学生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讨论,或教师呈现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参考答案:

①带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繁荣;②密切地区间经济联系,从而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③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职能转化;④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封建自然经济;⑤促进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和市民文艺的涌现等。

第五,“什么启示”,由学生结合上面所学知识,可以答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规律性的总体认识、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借鉴意义等。参考答案:①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始终占主体,古代商业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②商业的正常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生活的提高,当今政府应该采取正当措施鼓励支持商业等。

二、五个“什么” 复习环节之间的关系

以上五个“什么”,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依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论证等能力。其中“什么内容”是后面学习“什么趋势(或特点)、什么原因、什么影响、什么启示”的基础,解决的是本专题的知识再现和识记能力,以教材为依托的获取提炼综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什么趋势(或特点)、什么原因、什么影響、什么启示”符合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其中对“什么启示”的学习解答,是前面复习的最终归宿,又凸现了《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三、五问的灵活运用

并非每一个复习专题都必须依次套用此五个“什么”,可以根据每个专题自身的特点、学生及教师自身情况等,有选择的使用其中一部分“什么”,灵活或分散地运用。如果除依据教材知识外,引用典型材料解决其中的某些“什么”环节更好。如下面我设计的“中国古代人口”专题的复习思路,用图表和文字材料分别为依据引导学生回答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影响”两个环节,回答人口增长的“原因”时,只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三个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

“中国古代人口”专题复习提纲:

第一,“有什么”,归纳教材中有关人口增长的知识:①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②两汉时期人口总量③隋唐时期人口的变化④明清人口的增加,详见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材14、32、71、118等页。

第二,“什么趋势”,阅读图(见附图),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主要趋势。参考答案:呈波状起伏,增长总趋势比较缓慢,但清朝前期增长迅速等。

第三,“什么原因”环节,根据教材内容和高考大纲,重点解答如下三问:

①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增长原因?参考答案:1.铁器、牛耕、水利工程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2.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3.中央集权制的确立致使国家直接控制的人口数迅速增加。

②东汉人口数不如西汉原因?参考答案: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控制大量人口,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数量相对减少。

③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迅速增加的原因?1.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客观上刺激了人口增长;2.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引进和推广;3. 疆域的扩展,国家长期统一,社会长期较安定;4. 工商业的发展转移了部分劳动力人口;5. 人口统计方式的变化(人丁为主到全家人数)等。

第四,“什么影响”,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前期人口过度增长带来哪些危害?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汪士铎《乙丙日记》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生计篇》

“五十年以前,……米之以升计者,钱不过六七,布之以丈计者,钱不过三四十,”现在“昔之以升计者,钱又须三四十矣,昔之以丈计者,钱又须一二百矣。”——钱泳《履园丛话》卷1《旧闻·米价》

“户口即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此数十倍之游手好闲者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以待毙也明矣,是又甚可虑者也。”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参考答案:①土地过渡开垦,生态环境破坏;②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③物价上涨,人均生活水平下降;④封建剥削方式愈发牢固,制约科技发展等。

第五,“什么启示”,由学生讨论回答学习“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得到的启示,参考答案:①国家的之乱兴衰直接影响人口的增长,我们要坚持保持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和平时期也要注意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②人口过快的增长给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等都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应采取适当措施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等。

以上是我关于专题复习的一点规律性的经验总结和看法。希望广大同仁阅览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教学得到共同提高,广大学生尤其高三考生能够更多一点的受益。

作者简介:

历史专题 篇12

一、整合教材, 构建专题

“整合教材, 构建专题”就是按照某一主题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 形成新专题。专题的构建首先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概念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城市中国古代就有, 但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现象, 中国的城市化开启于近代鸦片战争后, 加速发展于现代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主要涉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其中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 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逐步扩散。纵观教材, 相关的历史知识零星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节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状况在必修2第一单元中“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所涉及;城市化在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提到;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有关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内容中都有所涉及;而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内容则分布于第四单元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中。如此零散的知识点分布, 如若不以历史发展的阶段为序进行整合构建, “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无从谈起, 更无法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加深理解。

在复习中, 我们可以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考情、学情等来整合构建不同的小专题, 如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古今中外的社会转型、国共关系等。

二、整合学科, 丰富内容

历史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过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日益困扰人类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等, 仅从历史学角度来研究是解决不了的, 需要多学科的综合, 从整体上加以深入研究。因此专题复习时, 教师要强化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渗透, 从而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此外, 收集材料丰富专题内容是创新小专题复习的难点也是核心所在, 教师要结合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搜集、整理搭桥式的材料进行拓展。如在西部开发问题上, 可从历史学角度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 西部起步较慢, 开发较迟, 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从地理学科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生态建设, 再运用政治学科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分析西部开发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特色经济, 认识西部开发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减少东西部差异、实现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综合分析,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西部开发问题的全面认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考题, 把握方向

近年来, 主题组合式、材料式的选择题和问答题成为高考试题的一大方向, 这些考题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 创新小专题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师在准备每一个小专题时, 首先要了解和分析本专题近年来在各地高考中的考查情况, 通过研究高考题型, 认真分析命题的方式、特点及其规律, 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并由此确定该专题的复习重点和次重点, 做到有目标、有侧重地复习。

比如在进行儒家思想的复习时, 首先要研究各地高考试卷, 发现它是各地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上, 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 着重考查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基于以上了解, 我们可以按照“基础知识的梳理整合、重点难点的分析理解、习题训练与检测”三步的方式进行。第一步, 打破课本的章节顺序重新整理知识, 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知识体系。第二步, 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手段讨论: (1) 自古至今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2) 从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中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思想? (3) 如何看待传统儒学的作用和现代意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加深理解, 深化认识, 总结规律。第三步, 精做习题, 减负增效。习题是检验考生知识与能力的最佳工具, 但并非多多益善。以选择不同角度、不同题型的题目为最佳, 做题时要求做好答题的每个环节, 即准确理解题意, 迅速提取有效信息、重新构建知识结构, 经过判断、分析和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完成解答。

四、关注热点, 加强思考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大多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 体现出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因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和学科热点问题, 而且要注意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探讨, 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确定新的历史专题。

1. 注意热点问题的收集。

收集的热点信息必须出自权威机构和权威媒体, 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 密切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时政热点, 用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 从而学以致用。另外, 还要注意一些周年性重大历史事件的搜集与整理, 如201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60周年, 罗斯福新政80周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推行60周年, 欧洲联盟成立20周年,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10周年等。

2. 找准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高考试题的情境是新的, 但问题的答案取向依据的却是教材。因此对任何热点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归教材。寻找结合点时, 要通过对热点材料的透彻分析, 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捕捉有效信息。比如“三农”问题, 中央多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与之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借之将我国古代的有关土地政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苏俄 (前苏联) 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有关调整、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等联系起来组建成一个热点专题。

3. 注重对热点问题的思考。

对重大事件进行思考和研究,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 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 看待现实问题, 明确自身责任。如对近几年日本右翼势力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侵占钓鱼岛等现象进行分析就能找到原因, 并通过分析从中得到启示:要避免战争的灾难和历史的重演, 必须与军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等。又如通过对二战爆发原因和胜利原因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启示, 如和平来之不易, 对军国主义决不能姑息养奸, 各国要加强合作, 一致维护世界和平等。

五、结语

上一篇:调蓄能力下一篇: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