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题

2024-06-04

科研专题(通用9篇)

科研专题 篇1

安军, 北京市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北京一零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2011年获得北京市首界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生物学科一等奖、海淀区优秀科技辅导教师。

《中国教师》:安老师, 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 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 引起广大生物学教师的极大关注。你们多年前就注重了生物学概念的教学, 你们开展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与课标倡导的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之间有何差别?注重生物学概念教学有何意义与价值?

安军:多年来我们确实一直在关注概念教学。记得当时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朱立祥老师到我们学校来组织研讨, 请我们区分生物学概念和生物学事实。我们当初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评价学生的考试试题并不只是考概念, 也包含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当时教师的教学是不区分事实和概念的, 只按照考纲区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后来生物学教学界的同仁们提出核心概念、重要概念的教学, 我们教研组也在这方面结合教学实践, 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2011年4月北京市中学生物学科概念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教研组拿出5节课供大会研讨。教师们在备课、分析、研讨和不断学习过程中对生物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师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生物学概念与生物学事实, 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 区分哪些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 哪些是基本概念 (下位概念) 。教师们在确定教学的重要概念时, 会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存在争议。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 为初中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具有指导作用。

谈到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知道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 它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也是人们交流的基础。概念教学是要回到学科范畴中实施的,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 课标明确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生物学概念体系是一个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不可或缺的。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大量事实的积累与辨别, 科学探究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要以概念教学为依托。通过概念教学, 特别是注重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命科学, 有助于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学科观点的建立。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忘记许多生物学事实, 但通过概念教学所形成的学科观点、态度情感及独立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 将惠及学生终生。

《中国教师》:你们生物学教研组是怎样组织生物学教师开展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的?

安军:我们教研组申请了一个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实践研究, 目前课题通过了开题, 正进入研究阶段, 教师们正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落实概念教学的方法。开题后我们开了第一次课题跟进会, 各研究小组汇报课题进展。从小组汇报中可以看到教师们在准备汇报内容时, 阅读了与概念教学相关的书籍, 上网查阅了资料。下学期各备课组还要组织研究课以推进课题的深入进行。在研究期间还想请一些专家来给予指导。我们的课题预期三年时间完成, 我想经历过研究过程, 整个教研组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中国教师》:您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注重概念教学的?

安军: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 我们现在提倡教师注重概念教学, 并不是说就轻视了生物学事实的作用, 没有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是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同时,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研究方法, 概念和原理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生物学概念、科学方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必须全面关注的, 这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必然要求。

课堂实施概念教学可参考下列要点:

1.思考重要概念, 做到整体备课。教师要进行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备课时, 教师参考课标提供的重要概念之前, 要先试着自己独立思考重要概念, 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教学单元的内容。这句话往往就是本单元要传递给学生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思考单元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的重要概念有哪些, 这些概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这些概念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益处。独立思考单元重要概念后, 再参照课标进行比较, 会对课标阐述的单元重要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2.思考核心问题, 理清教学主线。思考单元重要概念后, 要划分单元教学课时, 思考每一节课为达成整个单元重要概念作出什么贡献, 每一节课的重要概念是什么, 每一节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这个核心问题是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概念的。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这节课的教学主线。当课堂结束时,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这个核心问题的答案, 初步形成概念。

3.研究学生情况, 弄清教学起点。研究学生是概念形成的前提。教学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联系学生已知, 将新知识纳入学生的概念框架。学生是以原有概念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的概念的。教师要为形成新的概念提供足够丰富的教学素材, 为学生形成概念搭建脚手架。

4.促进学生思考, 关注形成过程。关注概念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建立概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无论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还是启发式讨论, 目的都是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定要花时间的。经历思考形成的概念, 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 正确理解是概念运用的前提。

5.设计评价任务, 检查理解情况。教师在备课时, 要思考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表明学生对概念已经理解了, 也就是注意收集学生理解概念的证据。学生如果能利用概念完成一个任务或解释一个现象就证明他理解了, 也就是关注概念的评价。

6.作好心理准备, 接受个体差异。不要指望概念建立一步到位。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 学生经过一节课建立的概念不一定准确到位, 还需要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再认。

《中国教师》:在学校教学评价方面, 有哪些举措跟进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施?

安军:教学评价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试题考查学生对事实的记忆而不是考查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我们正尝试重要概念的试题的命制。在评价学生时, 教师要选择好题。所谓好题, 就是命题有立意、有高度, 注重生物学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的题目。

《中国教师》: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教材在编写方面应该如何帮助教师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您有何建议?

安军:建议一, 在教材编写的体例上, 能明确单元教学的重要概念, 明确每一节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点。建议二, 明确单元和每节的核心问题。由于概念教学往往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或是启发讨论找到核心问题答案的过程。教师备课时遇到的困难往往是核心问题找不准或找不好。建议三, 提供形成概念的更丰富的生物学事实和活动设计参考。建议四, 教材编写者能站在为学生未来更好地生活而教的角度设计教材内容。

《中国教师》:教研组还有哪些举措或研究课题以推进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的落实?

安军:组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自学和践行新版课标理念和目标。比如: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内容包括2011年版课程标准内容考查、教学板书、说课等。组织主题明确的研究课评比, 在讨论中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并提倡将教学设计或教学经验撰写成文, 与更多的教师交流。

《中国教师》:目前初中生物学还不是北京中考科目吧?没有中考这一有份量的评价导向, 您们怎么推进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以落实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目标?

安军:北京没有生物学中考, 北京初中学生要通过各区命制的初中生物学会考, 否则不能领到初中毕业证书。会考有一定的评价导向作用。另外, 也正是没有中考的压力, 给初中生物学教师以很大的自由度, 有的优秀初中生物学教师会利用这个自由空间, 在教学上充分体现课标精神。初中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执行力度。市区教研机构应该通过评价教师的工作, 比如设立评比项目来引导教师的教学, 落实课标要求。

没有中考的压力, 也就减少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相对少的矛盾, 课时可以更多地用来完成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往往是在初中培养起来的,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实习和体验的机会, 参观、实验、养殖等经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仅使学生爱上生物学, 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中国教师》:对于接下来的初中生物学教学, 您觉得一线教学中会存在哪些困难?

安军:首先, 教师是否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是提升初中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生物学教师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组织教学。初中生物学是非中考科目, 学生、家长、学校都不重视, 因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教学时要想尽办法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设计各种有趣活动, 思考管理和评价学生方案。正因为上述原因, 很多教学设计往往以有没有活动作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标准, 认为一节课只要有学生活动, 就是好课。其实, 没有针对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生活动趋于无效, 没有思考核心概念的课, 是没有灵魂和高度的。

其次, 教师需要养成进行整体备课的习惯, 学会整体备课的方法。备课时教师要具有对重要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意识, 真正理解这些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都提示我们要加强初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中国教师》:对于未来十年的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教育教学实践, 您有何寄语广大初中生物学教师?谢谢您!

安军:我很爱看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的有关动物的故事, 小北极熊在离开熊妈妈前要和母亲生活几年, 小狮子和小狼也是一样。动物界的母亲们会在孩子离开自己前教给孩子们生存的技能, 而未来它们能否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只能看它们自己。

人类社会的教育也有与动物界相通的地方。我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 作为母亲我该教给孩子些什么?我要把他培养成什么的人?作为教师, 我们面对国家的下一代, 我们希望国家的下一代成为怎样的人?生物学教学又可以为这样的目标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当我把思考的答案写出来的时候, 发现答案与课标有高度的一致性。建议大家多思考这些问题, 然后再研读课标……

祝大家的生物学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科研专题 篇2

永兴小学杨福臻

我校坚持以县“十三五”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子课题——《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研究》为工作要点,以科研工作整体思路为先导,实现我校“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目标。把理论用于实践,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教研,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活动质量。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11~2015.12)

本阶段进行课题申请与立项,确定科研小组人员分工,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查阅有关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知识文献,组织课题研究教师认真学习,作好记录,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和利用,撰写好科研方案,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6.3~2016.11)

课题研究阶段,及时做好阶段性科研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试验活动。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学生、教师、家长了解掌握各类意外事故的认识程度,分析学生防范能力差的根源所在;采用探究法进行宣传、学习、演练,探究防范意外事故的方法与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能力;采用实验法进行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竞赛,强化意外事故防范的演练,强化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培养防范能力、自救和互救能力;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校内外发生的意外事故,教育广大师生及家长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确保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常态化。阶段性科研工作结束,及时总结,对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反思整改,做好归档工作。第三阶段:课题验收、结题阶段(2016.11~2016.12)进入科研工作的后期,及时对研究资料分门别类地归档,对科研成果进行汇总,创编论文集,申请科研工作的验收,结合科研工作实际撰写科研结题报告,为科研工作结题做好准备。一旦验收合格,将科研成果向兄弟学校加以推广。

二、研究成果 1.研究论文

我们科研小组的科研教师,紧密结合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有关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方面的论文,于奎富撰写了《浅谈体育课上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郝秀娟撰写了《浅析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瞿素华撰写了《浅谈“意外事故的防范”》,赵国华撰写了《班队会在预防未成年人意外伤害中的作用》,马玉杰撰写了《未成年人意外伤害的研究与思考》,郑福荣撰写了《浅谈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单继敏撰写了《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金瑞红撰写了《呵护生命从我做起》,杨福臻撰写了《警钟长鸣—意外事故重在预防》。

2.完善学校安全管理

紧密结合农村小学的安全隐患,研究可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界定全天候监管范围,锁定管理对象,签订安全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位。促进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学生高高兴兴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杜绝校园安全隐患,防止校园意外事故发上。

3.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

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教师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了意外事故的防范与监管,杜绝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思想上,教师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采用创新的理念,将意外事故防范工作巧妙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4.提过学生和家长的防范意识

丰富学生和家长意外事故防范的知识,增强学生意外事故防范意识,提高了学生在意外事故面前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有效地遏制意外事故的发生于蔓延,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健康愉快地发展。

5.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难以预料,甚至防不胜防,往往因为一念之差,就会出现意外事故。教师也不例外,往往能为学生考虑的是很有限的,隐藏在孩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实在是难以预料什么时间发生。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只有提高学生对意外事故发生的应变能力,让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才能真正做到安全。

三、研究创新

《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了创新,大胆的采用了试验法,模拟意外事故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应对意外事故的策略;采用案例研究分析法,教育广大师生及家长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确保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常态化。

科研专题 篇3

近年来, 针对我国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 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加强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 包括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研究制订科研行为规范、开展科学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及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等。但要从根本上防治科研不端行为, 除了提供制度和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还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以巩固其坚持科学道德和学术自律的基础。

1 科研能力不足可能诱发科研不端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国内外对科研诚信 (research integrity) 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 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1]。

在CAI的定义中, 隐含着“逆境”可能会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而在各个国家, 也确实都有许多科研人员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降低了科学道德与学术自律的底线。

目前, 我国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与奖励制度以及科研人员在就业、晋升乃至在本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 都给科研人员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他们的科研能力不足, 无疑将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以至于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 以避免竞争失败或利益损失。另一方面, 因科研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出现过多的学术失范、非故意的错误或疏漏等 (以下称之为“不当行为”) 。这些问题虽不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却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国外的经验研究显示, “似乎不那么恶劣的在研究设计、数据解释和出版过程中的有问题的研究行为, 包括损害研究记录的可靠性、浪费公共资金, 有时甚至损害和危及公众健康与福利等, 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2]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由于科研人员缺乏科研能力所导致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1) 伪造和篡改数据

有些科研人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严格遵守科研行为规范, 进行诚实的研究;但有时为了弥补在研究设计、调查或实验环节中出现的漏洞, “不得不”伪造或篡改数据。例如, 有的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准备发表论文时, 被审稿人指出实验方法或实验数据存在问题。这时他们必须选择是重新进行实验、推迟发表结果, 还是通过编造、修改实验报告或数据, 争取按计划结题或发表论文。如果由于经费、时间或实验不可重复等原因而不允许进行重新实验, 或由于资助方或相关制度不能宽容失败时, 他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进行一定的造假。

(2) 抄袭和剽窃

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 (以下统称“科研人员”) 来说, 要评定、晋升职称和完成学业, 一般都需要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有些科研人员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科研能力, 缺乏学科知识的必要积累, 或没有经过有关科研工作的系统训练, 很可能难以达到这方面的要求, 包括没有能力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或选题、难以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 或未能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等。面对发表文章或完成学位论文的硬性要求, 他们往往从互联网上摘取文献拼凑论文, 或在他人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增补或改动, 从而不免产生抄袭、剽窃问题。

(3) 低水平的研究

对于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科研人员来说, 也可能因为科研能力不足, 使发表的文章或撰写的学位论文缺乏新意或没有实用价值。目前, 我国学者撰写的许多论文难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其原因固然十分复杂, 但研究水平不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媒体报道, 美籍华人、信号处理专家钱世锷曾向国内有关部门反映, 其所在领域2004年评出的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来曾投给一家国际著名期刊, 但被多位审稿人评价为“作者的工作不但缺乏理论价值, 而且没有实用意义。”[3]《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副主编肖群曾对在工作中收到的来稿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在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1) 盲目追踪热点, 缺乏深度;2) 论文选题不当, 落入肤浅;3) 急于发表论文, 东拼西凑;4) 整体水平欠佳, 影响质量, 等等[4]。这些问题大多也与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有关。

(4) 草率地将论文提交发表

有些科研人员知道自己的科研能力不足, 但以碰运气的心态, 将自己不成熟的、甚至有错误的成果拿去发表, 或将论文同时或连续投给多家期刊以提高“命中率”。台湾学者曾志朗在《科学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说, “国际出版委员会的委员忧心指出, 亚洲地区忽然涌进太多低质量的论文, 使期刊编辑们忙得人仰马翻, 浪费太多时间去审阅一些根本不应该被送入审查的文章, 而且一不小心还会被一些不实夸大的数据所唬弄, ……”[5]该文中还提到韩国“黄禹锡事件”的恶劣影响, 以及在我国大陆学者的论文中出现的一例显而易见的错误。

(5) 承担力所不及的工作

有些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 又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识, 因此会参加自己所不熟悉领域的评审工作, 或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出现浮夸。如果专家对所评审的内容缺乏深入了解, 显然会造成项目立项或验收工作中的失误。“科研项目水平的解释权在于评审专家, 而专家的解释主要依据自身的学术水平、评审标准及道德素养。”[6]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等人在“汉芯”项目中严重造假, 却能够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便突出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而如果科研人员承担了超出其能力所及的工作, 便有可能在研究实施或成果报告时造假。此外, 部分专家或审稿人的知识陈旧或能力有限, 也造成一些水平不高甚至存在明显抄袭、剽窃问题的论文得以通过答辩或公开发表。

2 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因科研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大量的科研不端行为或其他不当行为, 并造成科研管理决策失误、科研经费浪费和科研成果存在水分等严重后果。因此, 应将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作为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与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运作主体 (个体、团队、组织) 可以和能够进行并完成科技活动的能力。[7]在科研人员各方面的科研能力中, 与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成果报告等相关的能力与科研诚信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十分重要, 否则不免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甚至进行不同形式的抄袭或剽窃。实际上, 在研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很不容易, 因为只有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了解学科的重点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才能敏锐地发现研究领域中的空白点、薄弱点和可能的突破口, 从而选准研究方向。

2) 进行科研设计的能力

研究的设计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研究的价值与成败。如果科研人员的研究设计存在缺陷, 如研究路径不正确或研究手段不恰当, 则其研究成果很可能无法达到发表的水平, 使自己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甚至诱发科研不端行为;或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存在问题, 从而对其他科学家产生误导作用。

3) 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科研人员是否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如信息收集筛选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也从不同方面影响其行为和研究工作的质量。例如, 如果科研人员缺乏统计学方面的知识, 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便容易出现错误或偏差;如果他们的外语水平欠佳, 在以外文发表论文时, 有时不免借用他人文献中的某些表述方式, 导致出现剽窃问题。

4) 熟悉科学研究规范

各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规范, 是科学工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实践活动中逐步确定的;遵守规范在客观上有利于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如果科研人员不熟悉这些规范, 如不能正确地保存实验或研究数据、夸大研究成果的意义、将一篇论文原封不动或稍作修改投给多家期刊发表等, 将造成学术失范, 使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等受到质疑。

5) 对“创新”概念的深刻理解

科研人员是否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 对其科研行为也有很大影响。有的科研人员虽然长期从事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出版书籍等, 但由于并不了解对创新的要求, 其研究大多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或满足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些小的补充和改进, 其“创新”只是概念或形式上的翻新变换,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的研究虽然能够满足个人考核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需要, 但实际上只是一些“学术垃圾”。

(2) 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建设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够, 容易导致抄袭、剽窃、履历造假和窃取他人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疏漏, 有些也与科研不端行为交织在一起。例如, 如果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而自己又无法提供原始数据, 这既有可能是由于出错或出现了意外, 也有可能是研究人员为了掩盖其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而有意所为。[8]通过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将可减少明显的科研不端行为, 并通过减少研究中的失误或不规范之处, 使有意作假者更难推脱责任, 来遏制隐性的科研不端行为。

2) 使科研人员更好地应对竞争压力

科研能力不足的科研人员, 在竞争面前会更容易感到内心的紧张和客观的压力, 从而更容易做出有违科学道德的行为。由于我国目前有些科研行为规范尚不明确, 许多不规范的行为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容忍, 如将一项研究的核心内容稍作修改在多处发表, 在自己贡献很小的论文上署名等。但随着科研行为规范的健全和对科研成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科研人员势必面临更大的压力。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有利于他们更自如地应对竞争的压力。

3) 有利于培养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

由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在科研规范中有所体现, 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活动或纠正一些不规范的做法, 可以在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同时, 使他们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教育。目前, 在我国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实验为例, “由于学生们经常知道他们所应该得出的实验结果, 所以他们为了得到那些实验结果也可能被‘诱惑’在实验中进行欺骗、伪造或篡改数据。”[9]在科研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很多科研人员的研究结论和实验结果往往会出现在研究结束之前。真正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 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提高他们的科学道德水平。

3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若干措施

通过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 都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而在现有条件下, 可根据科研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 在操作层面采取以下措施,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

(1) 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方法的教育与培训

我国的许多教学科研人员, 包括研究生导师都没有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因此,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 包括对相关教师和培训者的培训, 使科研人员普遍掌握关于版权、实验数据处理与保存、人类受试者和实验动物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避免由于缺乏相关意识而出现违规行为。同时, 政府部门、科学组织和学术团体也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制定不同学科的研究行为规范, 组织对科研方法的深入研究, 编辑出版各学科的优秀论文集, 分析研究失败的案例等, 促进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2) 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监督

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部门应要求评审专家在进行立项评审和成果鉴定时, 对研究设计、科研力量、原始数据和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审核与监督, 以便发现潜在的问题, 并引起科研人员对研究工作质量和科研行为规范的重视。

高等学校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实验和论文等进行严格把关, 如使用反剽窃软件检查作业的原创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要求研究生提供其论文的每次修改稿等, 并应严肃处理出现抄袭、作弊等问题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措施, 可以在遏制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同时, 促进科研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3) 在研究成果发表环节严格把关

为了促进科研人员自觉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等应研究制定有利于保障学术成果质量的规范, 如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和格式规范;学术出版单位和审稿人应对提交发表的论文或著作严格把关, 并利用反剽窃、检测图像修改痕迹等软件对文字、图片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比对, 使剽窃的论文、经过不当加工的图像无法蒙混过关。编辑部对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的稿件, 应发表声明公布事实或直接撤稿。同时, 科技期刊的主管部门也应对期刊的质量进行一定形式的评估, 对那些大量发表低水平文章的期刊给与警告或制裁。

(4) 引导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目前我国的学术批评状况仍不容乐观, 例如学术批评在许多领域都并不普遍;很多学者害怕否定性的学术评价;有时正常的学术批评演变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的相互攻击, 甚至有的被批评者向批评者提出法律诉讼, 认为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害。因此, 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由同行指出彼此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将有助于推动研究规范的普及, 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促进科研人员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摘要: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与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关联, 探讨了科研能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方式和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一些建议

科研专题 篇4

关于教师科研的思考

一、教科研培训有意义吗?

(一)从教育的神圣使命看:

1、事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例1:日本“一袋牛奶拯救了一个民族”;

例2:自1958年开始,美国总统竞选首要承诺与举措:“教育改革” 布什:《2000年教育目标》

克林顿:1998年《2061年教育远景规划》

小布什:“决不让任何一个美国孩子落伍”。

2、教育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师!

3、教师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师教育!

(二)从教改的经验教训看:

“具体应用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例3:西欧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教育”改革运动失败,是由于没有抓好新教师培训;

例4:美国20、30年代杜威“进步主义教改运动”,学生为中心,开放性的教学缺乏教师的积极参与;

例5:美国80年代课程改革运动的教训是“对教师有效培训的忽略,导致了课程改革运动的最终失败。”(布鲁纳)

(三)从教师的专业要求看:

“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要求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与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

----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教师职业与医生、律师职业的比较

2、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双专业”教育)

小结:不重视教育的国家是缺乏竞争力的国家,不重视教师教育的领导是不懂行的领导,不重视教师培训的校长是不负责任的校长,不重视培训进修的教师是没出息的教师。(不重视培训者培训的进修学校是没有前途的学校。)

二、教科研需要普通教师吗?

(一)专业研究者的作用十分有限

1、不可能解决实践中的所有问题

2、研究成果与实际教育情境有差距

3、理论争鸣具有负面影响

(二)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开展科研实践

1、教育中实际问题要解决

2、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要沟通

3、行动研究是结合点三、一线教师会教科研吗?

(一)从教育科研的发生看:问题即课题

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即要研究解决的教育科研课题

(二)从教学与科研过程的相似性看:教学即科研

教学操作的实践反思过程即教育科研的实践过程

操作程序的相似性

科学研究课题教学

查阅文献大纲、教材、教参阅读 初步调查了解学情评估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教学方案

搜集研究信息并整理资料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 分析研究教学反思

撰写研究报告写出教学后记

教师科研与课题教学的差异:

1、理论储备:厚薄

2、操作要求:宽严

3、时间需要:长短

4、目的任务:规律、任务

(三)从教育科研的作用看:成果即成长

1、利于学校教学改革

2、利于教学过程优化

3、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4、利于管理效能提高

5、利于科研空间拓展

6、利于教育信息沟通

7、利于经验案例积累

例:名师的成长道路

小结:教育科研与一线教师共生同在!

四、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必要和可能吗?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必要吗?

1、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2、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

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4、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可能吗?

1、教师从事研究并不挤占教学时间

2、“做中学”是教师掌握教育研究方法与技术的有效方式

3、最佳的研究位置、丰富的研究机会为教师成为轧研究者提供了可能

结语:

不做教育理论的奴隶,要做教育理论的主人!

让教育科研撑起我们的教育教学

以科研的思路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

以科研的方法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

以科研的行动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

思考与练习

1、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小学教科研与日常教学过程有何异同?

3、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参加教科研活动?

芦柞中学教科室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探讨 篇5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科研单位对科研业务的管理现状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一些科研单位为了调动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制定了一些较为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负责人制度,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一定的管理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组自由支配,财务部门只履行简单的报销手续,从而造成了课题组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较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还有一些科研单位虽成立课题组,但课题负责人只有课题研究权利,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由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来审核处理,大大削弱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二)缺乏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是项目负责人申请科研项目时对经费收支所做的概算,是项目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往往是非财务人员,在经费预算的申报和执行的过程中,预算观念一般不强,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淡薄,项目经费预算存在先天不足,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性不高,失去了预算应有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另外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与项目执行时的条件会发生变化,也存在预算无法按原计划执行的可能性。因此在实施预算过程中,科研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

(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较为薄弱。对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不能准确、科学地核算,特别是一些间接费用。在科研项目较多的科研单位中,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费用不能据实分摊,还有部分单位从没将这些间接费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造成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四)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目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五)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许多科研单位都存在着科研项目不及时决算的现象。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用于不属于该课题的其它支出,使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六)阶段性审计不足

许多科研项目往往跨越几个会计年度,大多数科研项目只在结题时进行项目审计,中间很少有阶段性审计。科研单位的实际经费支出与项目任务书的经费预算有较大差异,不能按项目节点使用经费,在项目临近结题时出现人为调节科研经费的情况。

二、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且有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通过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首先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项目立项和验收时必须要有财务部门参与。立项的预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核意见,验收时的项目决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计意见,实行财务一票否决制。项目预算的审定和项目决算的审计通不过的,项目不予立项或验收不通过,从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其次建立起能够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财务分析体系,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加大财务监督和控制,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再次对科研项目进行业务考评和财务指标考评相结合。业务考评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书中的绩效目标,对其项目的技术指标、论文数、专利成果数、人才培养情况等,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财务指标考评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等,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将业务考核、财务考核的结果作为立项和来年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这样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最后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首先从政策方面向科研人员宣传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使科研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使他们认识到科研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并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严格把关,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要真正做到抓住预算,就能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最后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科研工作的难以预见即不确定性,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允许项目预算在其明细指标上作出调整。

(三)强化科研成本核算

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统一科研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正确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科研费用和生产费用的界限,根据项目情况据实分摊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间接费用,规范科研外协、采购监控过程,规范和强化对科研成本的核算,发挥科研经费核算的服务保障职能。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区分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其次对科研项目中产生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备案登记,形成无形资产的及时入账处理。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审计

加强科研经费核算的监督,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阶段性管理(年、季、月),为项目研究提供经费使用分析,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服务保障职能,在项目结题评审验收时,强化项目审计,并为项目编制全面财务审计报告,

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 篇6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许多科研院所并未建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由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很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预算, 轻决算”的情况, 上至单位领导, 下至科研部门员工, 都认为只要申请到科研项目, 获得经费, 经费支出的问题就不需要管了。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只负责做项目, 发生的各项经费由科研人员所在部门统一报销, 财务部门无法判断列入该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是真实的, 不能有效监控。项目完成时, 需要由财务部门提供项目支出的情况。这种管理模式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 而财务人员又无法控制项目支出的真实性, 造成许多不合理支出的列支。

(二)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院所在申请科研项目时, 通常由科研人员自行编制预算, 再报经科技管理部门, 由科技管理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申请经费。整个过程没有财务人员参加, 既没有参考现有的各项财务信息编制经费预算, 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不掌握财务数据, 也不能有效地对科研人员编制的预算进行审核及调整。另一方面, 科研人员对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 主要凭经验估计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项目内容与财务部门执行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内容存在着一定差距, 导致财务部门按会计核算提供的项目经费支出信息与科研经费预算批复的内容可比性差。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 项目预算往往偏大, 还随意增加自筹配套资金, 等到预算实际执行时, 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不提供配套资金的情况。

(三) 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

目前, 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科研经费是由项目小组的科研人员争取的, 经费的所有权便归项目组所有, 其他部门和人员无权过问。而在项目实际运行中, 因为项目负责人通常是学术型人才, 在经费管理上往往缺乏经验, 很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的种种违规现象。目前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存在着支出不真实的现象, 大量的劳务费、餐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都在科研经费中列支, 发票中一般未附实物清单, 从而无法确认这些开支是否真正用于该研究项目。这种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财务部门无法对科研经费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和监督, 而日常支出中劳务费、差旅费及会议费的支出数额庞大, 设备费、材料费等类费用比重很少, 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的批复执行, 导致财务核算中各项科研支出比例严重失衡。

(四) 科研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

许多科研单位内部或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或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或是疏于管理, 有制度、不监督, 不能严格履行经费监管职责。有些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全程纳入到单位财务体系, 科研规划、计划过程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在财务管理体系外循环;有些与项目下达部门签定的合同, 对项目承担单位缺乏约束力;一些项目长期挂账不结题, 管理部门无人检查;有些单位甚至掩盖科技资金使用中的违规问题, 存在“预算不真实、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制定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对弄虚作假、以各种手段套取、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处罚规定, 单位领导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所制定的各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以使财务管理及科研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 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科研经费的管理, 首先要从项目支出预算抓起。预算编制中必须要有财务人员全程介入。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理解科研经费科目的含义以及在申请过程中的注意点, 并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对基本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 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制度核定费用比例, 经反复讨论, 调研测算, 调整数据, 最后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以此作为科研项目经费控制的依据。财务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应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以增强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

(三) 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其法制意识

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知之甚少, 致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不能按财经法规办事, 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 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知识水平, 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财务制度, 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四) 严格执行科研项目预算, 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密切配合, 加强项目预算监控管理。科研项目支出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财务部门定期编制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照表,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由于科研活动的难以预测性,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 确实需对部分科目的经费做合理调整时, 需向项目批准部门做书面报告。严格按预算计划用款, 实行事前、事中控制, 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五) 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 完善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

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是加强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监督到位的强有力措施。审计部门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如何, 既是资金提供者关注的重点, 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将是今后科研院所加强科研管理最有效的措施。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以客观、真实、准确的财务保障为基础, 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不断增强科研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同时, 可以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 考察项目执行后对单位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方面有何积极作用, 对单位经济效益有多大促进作用。通过这些考评, 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X

参考文献

[1].蒋薇.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丽江学院学报, 2011, (8) .

[2].喻涛.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 2011, (6) .

科研专题 篇7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然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高([2006]14号)文件中提到: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012年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提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时,强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比任何时期更需要科研先行。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发展进入了关键期。职业教育在基本完成优化教育结构任务之后,进入了以质量为重点的科学发展新阶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一形成两满足”的战略目标和改革发展的四大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么建设?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需要怎么满足?以及如何落实政府责任、如何提高质量、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如何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1 把握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但如何造就高职科研氛围,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呢?我们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有所作为。一定要坚持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科研促进社会服务,科研促进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于学院自身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为着力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课题的研究;以服务于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的工作、积极争取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与参政议政等方面课题的研究;以服务中小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兴奋点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在一些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方面可以有所不为。

1.1 要在科研定位上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与普通本科高校科研的学术性和学科性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的研发更应强调“类别方向”,而不是“水平高低”,必须走出重看不重用的误区。从实际应用看,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一线生产、技术管理、操作能力方面的项目研发更能凸显高职院校的优势。

1.2 要在科研内容上展示技能特点

高职院校应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定位,结合高职学院的职业性、技能性、针对性来决定科研项目的内容,以展示职业技能特点。要将研发贯穿于专业论证、市场开发、专业建设和培植发展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岗位的划分,到技能标准的制订,再到技能考核方案的制订,落脚到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都要体现应用型研发的特征。

1.3 要在科研方法上形成校企互动

无数事实表明,任何远离企业和市场的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注定是盲目、无意义、更不会有结果的徒劳。即使出了成果,不仅很难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所以,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从高职院校的产业和市场实际出发,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

1.4 要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建立培养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举办或由多校合并而成,在师资队伍上普遍存在着,来自高校的专业教师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只会实践操作的现象。高职科研队伍在科研工作方面普遍呈现起步较晚、队伍薄弱、专业技术型研究经验欠缺等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尽快改变高职院校的科研弱势现状,就必须要在队伍建设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2 掌握学院科研工作的现状

2.1 学院科研工作应注意两个结合

我校地处西北经济贸易中心———西安,地理位置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色。相比东南沿海,无论在学校发展理念上,还是在建设行动中,我们都明显滞后。但在西北地区,我们又有明显的区域经济优势。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里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我校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城镇中心,西安市近郊,对于这样的现实,学院的发展理念更显重要。学院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去,不能远离,更不能视而不见。科研工作在这里必须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向上结合,根据自身特点,与教育部、教育厅、高教处、职成处、教育科学领导规划办公室、教科所、科技厅、科技处、各职业教育协会密切联系,建立广泛的业务往来,拓展我校的科研工作空间。探索高职教育理念与实践,更要注意和地方中小企业经常走动,发现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实现职业学院的服务功能;第二方面向下结合,沉下身、静下心,从职业教育本职方面做起,积极进行教改,断实践与探索。

2.2 注意发挥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骨干作用

教师是科研队伍的主要力量,但我校目前仍然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任务是教师的第一任务。由于编制的原因,学院各部门人员都显得不足,教学一线教师短缺,教师的教学目标课时数很重,很难有较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科研能力也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很多老师疲于上课,思考问题的时候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高职老师应当是“双师型”的人才,不仅在课堂上和实训岗位上做好教师角色;还需要在课外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人员。老师要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与行业、企业进行横向联合,整合理论和技术资源,分析生产流程,创新工艺,更新技术。因此,科研是高职院校应有的基本功能,不是可有可无。

我校目前从职称结构上看,还有欠缺:教授很少,这个层面的科研力量很单薄,没有起到大梁的作用;新近的年轻教师,职称偏低,但大都经过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往往还需要培养和挖掘;中间年龄的教师,很多都是从中专学校转制留在学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但科研能力普遍偏低,科研动力更显不足。我校的科研工作主要体现在某个领域的某个教师“单兵作战”,往往比较自由,缺乏合作与交流,科研团队更是难以形成。

2.3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科研运行机制

推进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是要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研运行机制。这一点,我校步子迈的较早,科研运行机制也不断创新,科研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为此,学院站在提高教师综合科研能力的高度,针对教师的各种需求,学院科研部门制定出台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采用“目标激励、物质激励、人事管理激励、科研管理激励”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效果比较明显。学院这两年的科研立项申请和成果结题申请明显增多,教师主持和参与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突破。同时,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类别不断扩大,参与科研的范围向更多的领域发展,教师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3 强化自身的科研管理意识

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站在学校的层面,为科研工作者服务,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工作。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科研管理意识,为不断提升学院的科研管理水平而努力。

3.1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作为基层的科研服务窗口,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大局观、务实的工作态度与良好的奉献精神。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用自己的言行展现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风采。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管理过程中,服务要热情、待人要平等、工作要讲求时效性,要及时向本院教职工传达上级领导部门的各种通知,提醒并督促教师按时上报课题等有时间限制的材料,以免因为逾期而影响上级部门的工作进程甚至给科研人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 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

首先,熟练掌握基层科研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准确把握各个节点的起始和终结时限。通过对现代化管理工具和信息化服务手段的学习,精通现代化办公设备,熟练掌握计算机等设备及相关软件。其次,培养强烈的信息意识,及时捕捉和收集同高职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经过对该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归类,把过滤后的有价值信息提供给科研人员,为科研人员做好参谋和指导工作。

3.3 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素质

由于科研管理人员服务对象为各学科领域中学历层次高、知识范围广的科研人员,这就要求不断学习和完善本管理领域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动态以及前沿研究成果,以便对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并进行有效处理。

科研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只有在工作中强化自己的科研管理意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科研工作更多的是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而科研管理则是对这一人类特殊的知识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管理,活动内容和方式难以固定,涉及面广、门类宽泛,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备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信息,确保学校科研工作有效进行。

4 结束语

笔者这几年的科研管理实践使我对科研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科研管理工作不是一个传达者角色,更多的要扮演创造者的角色。要把握项目指南的要求,理解和深化指南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结合学校的现状开展工作。这里体现了一个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创造性。第二,要把科研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既然是事业,就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有延续性。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成果申报等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寻找其中的不足,同时要指出改进的办法。第三,要把每一个项目当作自己的项目来对待,提高服务意识,不要让教师觉得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第四,细节决定成败,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努力虚心学习,尤其向科研管理做得好的单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调了高职科研的必要性,并在科研特色、内容、方法上以及科研队伍建设上对高职科研工作进行了定位。笔者以我院科研为背景,分析了我院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科研工作思路,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实践提出强化科研管理意识、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科研,定位,科研管理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4号文《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2]欧阳曼.高职院校科研运行机制创新——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9-20.

[3]刘婷,齐楠.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l1,(27):213-214.

科研专题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教学

“十一五”时期,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在高校迅速发展、相互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加快发展, 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关注的中心问题。虽也有学者呼吁中国大学应该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但对于以教学型大学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 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依然是其关注的焦点。从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 衡量一个大学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校的科研成果。如果一个大学拥有一支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则该校的声誉、地位、知名度便会急剧上升, 否则学校就会前景渺茫。由此可见, 科研是增强地方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环节, 没有科研的支撑, 不仅无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其他各方面工作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因此, 提高高校教师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教学求发展, 已经成为各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如何迅速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高校的教学和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

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 必须改变一些学校和院系领导对科研工作的态度, 使之重视和引导本部门的教师加强科研工作, 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许多地方高校的领导虽然在名义上非常重视科研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认为教师科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 热衷于高校的校园和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改善, 而没有将科研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高校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固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但在地方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 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点, 必须引起一些地方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 一些高校的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在实际上也认为教师科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大, 因而对待促进学校或院系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 对教师的科研缺乏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正是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和院系等部门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重视和关心不够, 造成了这些学校或院系科研气氛淡薄, 教师缺乏科研积极性, 因而难以出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致使许多院校的科研水平得不到迅速提高, 整体科研实力不强,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学校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因此, 要想将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各院部的领导也必须提高认识, 加强对本单位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 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把本部门的科研工作搞上去, 才能推动全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将科研真正摆到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要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使其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包含着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 科研可以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 教学与科研两者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从近些年我国地方高校的科研情况来看, 尽管科研成果的数量在不断增多, 质量在不断提高, 但科研成果的分布很不均匀。许多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 无论是专著、论文、科研项目还是科研获奖, 从质量到数量, 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名师、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身上, 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则科研成果平平。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 进行科研也只是为了评职称, 评上职称后便又怠于搞科研了。目前, 一些地方高校, 特别是一些由专科学校升格合并的本科院校, 其高级职称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教授、副教授的科研成果或档次低, 或数量少, 有的甚至评上高级职称后没有发表过优质论文, 也没有专利授权和好的专著、作品及重要奖项。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些院校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重视科研或者进行低档次的科研活动。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广大教师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大学的教育必须有科研作支撑, 没有科研含量的教学只能是低水平的教学。教师为教学的需要, 跟踪国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 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 不仅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 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 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科发展[1]。科研工作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发展, 也决定了学校的命运。

三、加强科研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重视科研的风气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加大科研政策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 以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为平台,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组建并重点扶持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 带动高校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形成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目前, 许多地方院校都建立了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 这些研究机构不仅是教师进行科研的中心, 也是培养青年教师及科研骨干的重要基地, 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加工厂。但许多院校的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一些基地长期没有起到科研基地的作用, 更谈不上对年轻教师的引导和培训。因此需要对一些基地进行内部调整, 使其正常运转。在加强对科研基地的制度化管理的同时, 学校应该保证科研基地的科研经费落实到位, 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基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 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各个部门协调一致, 避免政出多门, 相互抵触, 使研究人员无所适从, 否则既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又严重影响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因此要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需要加强研究基地建设, 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在坚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构建以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创新平台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形成以研究基地为平台, 以科研资金作保障, 以科研制度加强管理, 使学校的科研基地正常运转, 真正起到应有的带头作用。与此同时, 实行定岗定编, 落实岗位责任制, 进一步加强岗位责任制的制度建设。在职称评定上, 严格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 严格高级职称晋升后的岗位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与利益机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形成高校教师重视科研的风气。

四、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需要运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并将其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由于高校教师追求自身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教师将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 取决于一所高校对于本校教师投入教学和科研的激励系数[2]。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性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各种激励机制,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高等级科研项目和科研奖项匹配奖励、高水平论文奖励等政策, 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激励机制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 在国家重点或重大科研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 重点提升高层次项目的申报中标率, 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和自然科学项目。目前一些院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在职称上虽有差别, 但在利益分配上的差别还并不明显。除工资上有所不同, 一部分院校在奖金和教分上还是差别不大。例如, 现在还有一些高校教授上一节本科生课的课时费与助教上一节本科生课的课时费基本相同, 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一方面挫伤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积极性, 使高级职称贬值,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年轻教师的上进心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应及早施行以职称为主的岗位责任制, 使奖励机制与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各级岗位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保持知识更新, 并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授给学生,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努力方向, 也是地方高校追求的目标。地方高校要想克服各方面的先天不足, 上档次, 上水平, 就更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支持和引导教师重视科研, 以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必须使高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加强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广大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其科研能力, 形成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松.浅议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7) .

科研专题 篇9

科研管理体制是影响科研效率重要因素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等诸多因素不仅与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规范密切相关, 还与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重要关系。由于各科研院所科研水平、规模等各方面的发展参差不齐, 科研成果不能客观反映出其科研水平和实力, 也不能正确评价其科研发展。这就要借助科研效率评价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集体对社会的贡献, 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能够客观反映出科研效率高低。从科研投入角度来说, 在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中, 很多时候科研效率还相对较低, 高投入并没有研究出预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综合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效率的影响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可以看出, 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效率存在制约, 这些情况可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性参考。

2 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

2.1 概述

我国科研院所主管由科研处负责科研管理工作, 由其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并按有关部门要求及时审查、审批和上报项目申请材料。这种科研管理模式采取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管理。各研究部门由科研负责人主管本部门科研工作, 在其领导下, 与科研处分工合作, 全面管理本单位科研工作, 科研处责任协调日常科研管理工作。

2.2 特点

受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组织形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这种组织形式虽然有其一定的优点, 原则上课题组是科研的主力, 科研成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这种管理模式会导致信息传递周期长, 信息逐渐衰减的不利现象。对外合作交流不足, 课题间有效协作不够, 使得科研活动效率受到影响, 科研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也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 大规模、跨学科研究活动难以进行, 从而使得科研院所的整体科研实力逐渐削弱。

3 对科学研究效率影响分析

3.1 科研院所科研效率分析

当前, 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大部分是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中进行, 这些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从事研究一些相关科技问题。科研组织方式正处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 从科学只是个人努力的叠加阶段逐步过渡到通过分工合作促进科学进步的阶段。科技人员的贡献通过这种合作而在其科研成果中得以体现。

众所周知, 在科研院所某些实验室里, 科技人员总是保持相对孤立的状态, 很多人研究工作进行了多年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却不知道周围其他人在研究什么。在一些实验室里, 虽然已有明确的分工, 但实验室内协作程度却几乎完全受实验室主任的性格决定。一个极端是一种专制式的实验室, 所有研究人员都被实验室主任当作助手, 不时规定要完成的任务;另一极端的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实验室, 每个科研人员都独立工作,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向实验室主任提出。第一种的内在危险使得独创精神受到压制, 不能使实验室成员具有责任感。就是在这类实验室里, 高级人员尽量利用低级人员的工作成果的情况继续存在, 论资排辈情况非常严重, 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 难以出现丰硕的科技成果。

科研院所是以多出科研成果为其主要工作目标, 集中本专业领域优秀人才, 围绕学术带头人紧密协作完成科研任务, 科研人员的高度集中能够带来对本专业领域先进或前沿技术的高度集合。科研院所不可否认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 丰富的学科专业资源等优势, 可全方位多领域的开展相关科研活动。

3.2 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研效率对比

3.2.1 二者目标不同

高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 基本职能是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为主, 科研院所与高校最主要的区别是教学, 而科研院所主要任务是搞科研, 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做贡献。

3.2.2 二者组织紧密程度不同

高校科研机构较为松散地分散在各院系中, 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而科研院所按专业类别分为各学科的研究团队, 组成成员相对集中, 围绕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3.2.3 二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科研院所研究重点是以应用开发为主, 能够承担重大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高校则以基础研究为重点, 易出高水平论文, 科研整体实力较强。

综上, 正是由于科研院所的科研目标明确, 组织结构紧密才使其科研效率相对于高校较高, 这对于各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提高科研效率的措施

对科研效率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是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 尤其在逐年增长的科研经费, 不断增长的经费投入, 但科研资源运用不合理以及科研效率不高的情况还依然存在, 导致科研投入产出率不够理想。高校与科研院所相比, 虽有着师资力量强、科研资源多和学科门类广等多方面优势, 但由于其科研组织结构相对于科研院所不够紧密, 对科研应用服务不够专业, 使得科研效率与科研院所有一定差距。

目前,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情况, 建议应逐步建立起新型科研管理体制, 以适应科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设置独立的科研部门, 增加专职科研人员数量, 整合科技资源, 以构建各专业领域科技大研究院体制。

5 结论

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 尤其是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意义深远。国家科技规划中指出, 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重要战略的新的机遇期。应对未来国内外科技竞争态势, 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 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坚实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 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更要超前谋划。以“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激励创新、促进合作、凝聚资源、服务首都”为工作指导方针, 为立足国际科技前沿,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推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对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1.[1]吴.对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1.

[2]郝登峰.略论我国高校科研组织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 2007.20[2]郝登峰.略论我国高校科研组织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 2007.20

[3]李勤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7.[3]李勤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7.

上一篇:音乐演唱下一篇:中职学校德育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