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制度

2024-06-04

科研制度(共12篇)

科研制度 篇1

摘要:汪德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 我国国防水声学研究的的奠基人, 也是我国声学科学研究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既有多年国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 更有为祖国科学事业奋力拼搏的业绩。他在多年的科研及组织领导工作中, 形成了科研战略、科研方法与策略、科研组织与管理的思想。汪德昭的科研思想源头是法国的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以及著名科学家郎之万的教诲。汪德昭的科研思想是当今开展的知识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管理科学,科研思想,文献研究,汪德昭

汪德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 我国国防水声学研究的的奠基人, 也是我国声学科学研究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既有多年国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 更有为祖国科学事业奋力拼搏的业绩。他的声学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汪德昭的诸多科研成果已有专文介绍[1], 但是他的科研思想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探究。笔者认为后者较之前者意义更大, 它可以指导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 对于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对于研究世界范围内科研思想的传播与科研中心的迁移也有重要价值。

1 汪德昭的留学经历与科研工作概况

汪德昭 (1905—1998) 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镇人。民国23年 (1934年) 赴法国巴黎深造。民国29年获博士学位。民国36—37年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法国物理学会法语区声学家协会会员。1956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2]。

汪德昭在长达70年的科研生涯中, 作出了杰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从1933年起的23年时间内, 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居里夫妇镭学研究所、法国国防第四研究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学习和做研究工作。留法期间, 在著名科学家郎之万教授指导下, 完成了大气电学和超声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他所创立的“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 得到国际公认。因此获得法国科学院的“虞格”奖。在与居里夫人一起工作期间研究成功石英和金属粘接新工艺, 研制出“居里———汪氏型高灵敏度静电器[3]。1956年底回国后, 科研工作获得了多项成果。如1960年根据中国南海海区的水声参数, 计算出中国现役某些声呐的作用距离;1981年与学生尚尔昌合著《水声学》一书;1990年与赵克永、关定华等编辑出版《法汉水声词汇》。汪德昭回国后担任了许多科研领导职务, 如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电子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科委水声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汪德昭正是由于担任了我国诸多科研机构的较高的领导职务, 得以组织和开展了大规模、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他在各个不同时期关于科研组织与管理的真知灼见, 对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作用极大, 其中蕴含了大量科技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思想。

2 汪德昭科研思想概述

汪德昭的科研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关于科研战略的思想。汪德昭先生在中国声学科学研究的各个重要时期总是要提出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对于声学科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例如汪德昭于1964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所长, 上任伊始, 就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创建一个能在世界声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声学研究单位”“要在世界声学研究大合唱中, 至少要在几个方面处于‘领唱’‘指挥’的地位”[3]。同年3月汪德昭在全国第一届声学会议上提出了我国国防水声研究的发展战略:“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由高到低, 有合又分。”即“先开展近海、浅海的水声特征研究, 而后再向远海和深海延伸;先摸清和利用高频声场的传播性质, 再向低频延伸;在海上的考察实验中, 可以将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考察与各个项目或课题的单向实验结合起来进行”[3]。实践证明, 汪德昭提出的这些战略思想“英明高远、行之有效”。培训骨干, 组建机构, 是汪德昭的又一战略思想和重要决策。汪德昭早在1958年就培训了100余名水声学科研骨干。汪德昭还于1977年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恢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并获得批准。之后他又于1979年4月提出了我国水声学的发展方略, 即《关于声学所工作的二十条意见》。内容涉及战略思想、工作重点、努力方向、组织建构、组织管理等。如“声学所的方针是:看得远一点, 走的前一点, 搞得深一点, 并以新理论、新技术为重点”[3]、应当“建立技术系统, 包括计量中心、物资处、计算机研究室、工厂”[3]。由于这些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各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汪德昭的科研战略思想体现了如下的特征, 一是制定战略目标, 用美好的愿景激励科研人员;二是实施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结合的科研策略, 始终坚持科研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三是建立高效的科研体制和人才队伍;四是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即对知识管理的思想和实践不断提炼并加以推广, 因而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思想极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汪德昭先生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科研工作的经验归纳为“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 亲自动手”并坚持推广多年, 对于科研工作极具指导意义, 现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所训。

关于科研方法与策略的思想。作为探究未知的科研工作, 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汪德昭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的论述。比如关于科研“质”与“量”的关系问题。他认为, 搞科研工作, “量”与“质”的矛盾如何摆?应着重于“质”, 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看“质”[3]。所以“课题应该是外国没有解决的, 最活跃、最尖端、最前沿、最有生气的课题, 当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拿出的东西要有创造性;关于重视实验工作的思想:没有大量的实验、大量的数据做基础, 做出来的工作是不扎实的, 就不大可能有很高的水平。他认为“搞科研不能只有理论, 要重视实验技术, 要会动手, 要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理论。”所以, 他一直倡导科研人员要学会自己动手, 切实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关于科研使用新的研究手段的思想:“大量的实验数据, 要用新的实验方法、新的手段、新的仪器。要采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处理数据。”“计算机的利用, 应引起高度重视”[3]“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懂外语和计算机”。

汪德昭关于科研方法的论述既代表了声学研究的特点, 也概括了一般科学研究的规律。这就是:科研工作一定要创新;理论研究要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倡导严谨的科研作风;积极采用新的手段和仪器。汪德昭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敏锐的发现计算机的重大意义, 立即号召研究人员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科研工作, 并且取得科研方面的重大突破。这是很有见地的, 也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科研组织与管理的思想。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在这个方面汪德昭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例如, 它认为在科研负责人的安排上“正副主任由群众选举和组织任命相结合, 任期为两年, 由于工作需要可以连任[3]。”在科研人员的工作安排上:“科研人员要定方向、定任务、定课题、定人员、定设备 (五定) ”;在科研活动的安排上”:“科研人员每周都要举行碰头会。”“要组织一下, 安排时间让每个写文章的同志自己讲讲, 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有什么新想法、新创造、新贡献, 然后大家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在科研信息的管理上“要建立技术档案。”汪德昭这些科研组织和管理的思想, 突出地体现了科研民主的思想, 它揭示了科研工作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关于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了解汪德昭先生生平的人都知道, 汪德昭从事科研工作以后, 始终把导师郎之万先生的名言“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不应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他负有社会责任, 应对人类的进步尽自己的责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并且身体力行。不管是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加建设, 还是年近七旬仍然坚持出海做声学实验, 或者是亲自制定科研规划, 都体现了他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真挚情感。从事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以后, 也常常用这样的话语来激励同事。这样做不仅仅体现了一个科研人员的政治觉悟问题, 更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科研方向的问题。这就是科研工作始终要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科研成果要能够造福人类。作为科研人员如果从这个方面去认识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就可以解决科研工作的动力问题、归宿问题, 也会大大的扩充研究工作的视野和考虑问题的角度。

3 汪德昭科研思想探析

3.1 在法国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和著名科学家郎之万先生的教诲是汪德昭科研思想的源头

近代法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观念的创新、科学制度的创新和科学运行机制的创新, 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法国科学模式对德国、美国、英国和中国科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的物理学也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从1934年起, 汪德昭先后在法国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法国国防研究组学习或供职, 时间长达22年, 与知名科学家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合作。期间, 法国的科学研究的氛围、模式、方法都对汪德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郎之万教授的言行对其影响极大。郎之万 (paui langevin 1872-1946) 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是法国现代物理学的带头人, 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郎之万一生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辛勤耕耘, 不仅自己取得了显著的科学研究成果, 而且对科学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汪德昭于1932年初到1942年1月9日与郎之万有着10年多的师生关系和科学研究经历, 期间汪德昭相继完成了郎之万交给的“低空大气中的离子问题”“主动声纳加大功率的问题”两个重大问题, 因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和多项荣誉。郎之万以他光辉的一生在科研和做人两个方面给了汪德昭以深刻的影响。从汪德昭的科研思想中, 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科学研究机制和郎之万科学研究风格的影子。

3.2 汪德昭科研思想契合了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 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的内涵, 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科研工作需要知识管理的理论加以引领。自彼得·德鲁克的论文《新型组织的出现》在《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上发表以来, 关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迅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热点[4]。所谓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知识管理将成为货币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资源后, 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它是知识在组织内部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必然出现的结果。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是知识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创新, 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增强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知识管理的内容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发明创造能力”的结合。

近代以来, 科学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整体化、交流手段国际化、组织方式综合化以及资源多样化、评估全球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迫切需要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科学研究活动中, 将信息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完备的结合起来。正确把握知识与人之间的关系, 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适时、适用的知识应用平台和创新环境。为此, 许多理论工作者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李丹博士构建了一个由知识挖掘、知识整合、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转化五个相互融合的阶段构成的知识管理流程与模式, 从而完成了科学研究活动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从理论引导到实践模式构建的全过程[6]。

汪德昭的科研思想契合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汪德昭的科学研究思想是被实践检验了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管理的观点, 证实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提出了开展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丰富了知识管理内容, 弥补了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比如知识的战略管理、知识链的管理模式、知识背景下的人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出更为有价值的知识管理的思想。

所谓知识的战略管理, 是指在组织内部对于知识创新的宏观的管理。比如中长期目标规划的制定、指导思想的确立、研究路径的筛选等等。这种战略管理对于知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决定了知识创新的走向和质量、效益。汪德昭的科研战略思想丰富了知识管理的内容, 拓展了知识管理的研究空间。为知识的战略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从汪德昭的科研管理实践看, 对知识进行战略管理又具有较大的难度, 它需要管理者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水平, 同时需谙熟知识创新的规律, 对于知识体系具有较深入的洞察力以及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所谓知识链的管理, 指的是着眼于知识创新、对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不同知识形态所进行的管理。知识的链管理, 首先要发现知识形成的不同形态, 其次是要对知识链进行有效管理。汪德昭先生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 擅长动手做实验;同时又是一位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家, 他深知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做后盾, 是不可能为声呐现代化服务的[3]。汪德昭先生在开展水声学研究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了起来, 将项目研究与技术设计结合了起来, 将实验室与基地结合了起来, 积极倡导建立“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艺设计、设备更新”四位一体的科研系统。这个科研系统体现了人与物 (工具) 、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实施的完美结合。这个过程, 实质上是建立了科研创新的知识链。对这个知识链的管理, 就实现了各个不同形态知识创新的相互激发、相互支持。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 这是非常独特的思想观点, 也被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汪德昭在1994年7月1日纪念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说到:“实践告诉我们, 先进的设备, 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依托, 还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方案和工艺为支撑, 缺一不可”。无疑, 这是汪德昭知识管理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

所谓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人的管理, 就是指对于拥有知识的载体———人的管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 要实现“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就必须加强并且善于做好人的管理工作, 这是知识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在这方面汪德昭先生采用了激励、培养、“五定”、合作等多种方式, 做好科研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使得科研人员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始终保持活力。关于科研作风问题, 他始终强调“科研工作是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定要踏踏实实, 一丝不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始终用郎之万名言“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不应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 他负有社会责任, 应对人类的进步尽自己的责任[3]”来要求自己和激励他人。

3.3 汪德昭科研思想的作用与影响

汪德昭的科研思想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促进了科研任务的完成。比如汪德昭于1979年1月4日发表《关于声学所工作的二十条意见》后, 所内工作就取得了突出效果。“一年之内, 确定选题87个, 按计划完成81, 完成科研成果50多项, 其中重大成果12项;写出论文320篇, 国际会议交流185篇。”汪德昭积极在声学所开展计算机在声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专门成立计算机应用研究室,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处理机, 领导编辑《微处理机运用》杂志, 支持编辑出版《计算机图形学》;鼓励各研究室结合课题应用微处理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加速了科研进程、打破了国外的封锁, 使得研究水平大大提升。

他们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 取得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如关于简正波的研究;关于声场实验的研究;关于浅海声场声学性质的研究;关于南海深海反转点汇聚区的研究;在浅海声场研究、低噪声信道海洋内波对声场起伏的影响以及远程混响模型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著名的国际水声学家曾经表示, 中国的水声研究可能仅次于美国[3]。他们在坚持理论研究的同时, 坚持走由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路子, 取得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如噪声测距声呐、救生艇用定位引导声呐、靠岸声呐、声像声呐、声场数值预报仪等具有我国特色、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 正是由于汪德昭先生的培养、关怀和指导, 一大批科研专家成长起来, 许多已成长为国际水声科学界颇负盛名的科学家。

汪德昭的科学研究思想, 使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正是汪德昭所长运筹帷幄、学术民主、指导有方, 使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出现了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繁荣局面, 一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12月, 他所领导的声学研究所受到国务院的通令嘉奖。这些成果突出的表现在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同步发展、协调共进上。同时, 也培养了一支有较强研究实力的科研团队、知名的科学家。这一过程是知识管理理论的最好诠释, 也是世界科技创新机制与风格迁移和发展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张廷亮.“汪氏三兄弟”与中国现代科学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 :13-18

[2]江苏省灌云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灌云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968

[3]刘振坤, 柳天明.汪德昭[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8

[4]王国进.知识经营:一个值得澄清与深入研究的新概念[N].科技导报, 2004 (4) :25

[5]丁蔚, 倪波, 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9) :8

[6]李丹.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

科研制度 篇2

为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有改革、有创新、勇于探索、勤于积累,逐步成为教学科研型的教师,特制订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如下:

一、会议制度

1.各教研组每学期务必召开主题会、总结会,对课题研究进行分析,作出评价。

2.各教研组每周进行研讨活动,讨论交流阶段性教学教研情况。

3.每周三、五召开教研会,每次会议情况,由会议主持人作好详细记录。

二、学习制度

1.各教研组按计划组织理论学习或教研活动,提高认识,交流经验,提出疑问,商讨改进措施。

2.鼓励教师做教科研学习笔记,提高自身教科研意识和水平。

3.鼓励教师在教育动态报发表作品,总结归纳教学教研经验,成为教学科研型的教师。

三、听课制度

学校教师要积极参与或听取学校组织的各类研究课,作好听课记录(每学期30节)及评课记录,积极参与研究教法和学法,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四、检查、评价制度

1.教导处对教研组成员一学期来对课题的研究情况检查和引导。

2.教导处对各教研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以平时抽查和活动记录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3.教导处每学期收阅教师的教学随笔,学期末组织教研组长综合评比。

4.教导处于学期末收阅教师的教育科研论文一篇,从中了解教师本学期教研工作的情况,组织评比后,汇集成册。

五、奖惩制度

1.对于能主动学习研究课题,教科研意识强,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教师,学期末予以奖励。

科研制度 篇3

【关键词】高校      专题科研人员     薪酬制度

美国斯坦福大学现任校长John Hennessy曾说过,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专职科研人员作为高校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薪酬制度改革也日渐成为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作为吸引、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合理规范高效專职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国内高校专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背景及现状

自1993年,起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津贴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工资中活的部分,建立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机制。改革之后高校科研机构的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补贴。其中津贴作为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因本身所占比例不高,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视,科研机构基本是按人头和职务平均分配,绩效和实际收入不对称的矛盾日益突出。之后国家也多次对工资制度进行调整,但其结构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为了适应高校与国际化接轨的要求,吸引高层次海归人才的加入,纷纷开始试行“年薪制”。年薪制的本质是“基本工资+绩效”的薪酬模式。这里的基本工资部分实际上还是沿用了过去的薪酬发放模式,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而绩效部分则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与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或水平相联系。从薪酬激励角度出发,绩效工资更符合当前和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但由于大部分高校科研机构未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法,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其绩效考核结果往往难以与实际奖励挂钩。

二、国内高校专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传统薪酬分配机制与市场、物价脱节。国家虽然近些年一直在加大事业单位薪酬机制的改革,但实际上其改革后的薪酬水平仍然没有和市场、物价联系起来,形成了工资年年在增加,其实际购买力却呈现下降趋势的局面,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普遍没有得到提高。

2.薪酬分配方式单一。中国目前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多实行本土高校毕业博士和海归博士双轨制,即前者仍沿用传统薪酬分配,而后者则采用年薪制。这实际上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工不同酬,仅仅以出身论英雄的局面。本土博士为了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不得不暂时放弃本职工作出国深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和财力的损失。

3. 年薪制中绩效部分来源和评定标准混乱。目前高校普遍会在科研人员的劳工合同中约定履行年薪制发放下应具体完成的工作量,其中包括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立项等。其中针对论文的发表又建立了科学的指标体系,针对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同时,科技管理部门反映科研人员的收入缺乏合理的确定机制,项目来源多样,评定标准不统一,单存为了绩效工资而多投竞争项目,降低了经费使用的效率。

三、建议

1. 统一薪酬分配形式,以“基本工资+绩效”的薪酬模式作为高校未来专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内部首先应该统一内部薪酬发放模式,以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作为绩效工资的发放依据,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科研人员本身的学历背景。

2. 扩大高校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设计不同的薪酬体系。高校研究机构的专职科研人员不应局限于科研机构所招聘的在岗工作人员,应吸收机构内部的在研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海外特聘教授以及访问学者等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制定灵活的薪酬体系,调动所有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举例说明,在研博士后除完成本身的科研计划外,可根据其在所参与的科研项目中的贡献,给予其一定比例的项目提成,促使在研博士后接触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不仅积累了经验,经济上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3. 统一年薪制中绩效部分的来源和评定标准,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专职科研人员面对劳动合同中论文发表压力的前提下,还需按时按量成功申请到相关纵向项目以确保绩效工资的发放。实际上纵向项目及时申请成功,其资助经费往往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很难转化为科研人员的实际工资进行发放。因此,科研机构应对科研项目中人员成本的比例加以规定,纵向项目一般不超过30%,同时鼓励科研人员承接企业横向项目。横向项目主要是与企业合作,不仅能够将科研更好地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这部分科研经费不会受到预算的限制,可以更好地转化为人员工资成本,方便统筹计算。

四、结束语

2014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其中对工资和福利具体做出了规定:“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体制。”由此可见,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更加重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酬增长。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需更加着眼于人才的激励,创新专职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其付出与收入之间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吴建国,李和风.激励理论在科研院所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

[2]王继红.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探析[J].HR经理俱乐部,2008.

科研制度 篇4

关键词:科研制度,科研管理

科研机构在我国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在十八大召开后发布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增强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创新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行业、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 最大限度地支持、鼓励和服务科技人员创新创造,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任务非常重, 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地改革现行的科研体制, 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地改革和完善科研院所现行的科研相关制度和管理方式。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院所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 能为科研管理工作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平等的良好环境, 促使科研管理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也是保证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创新力和加大科研成果产出的有效措施。因此, 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科研院所中的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A院制度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A院设有14个二级法人的科研机构, 包括5个非营利性研究所, 5个转企所和4个农业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有10个, 还有派出机构3个, 附属机构2个。现有在职职工3000多人, 其中从事科研工作的有2100多人, 高级研究人员约300人。A院和14个科研机构实行二级法人制度, 即A院作为一级法人, 一级法人主要实施对二级单位的协调管理, 作为科研主体的14个研究所为二级法人, 具有独立行使权。

A院的制度与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一样, 在制度建设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都有党群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制度;不同之处是具有科研院所特色鲜明的科技管理制度, 并且其他所有制度都是围绕科研服务这一核心, 支撑着科技管理。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面, 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科技开发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规定或办法, 具体到特定的单位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导师管理、学生管理等科研管理延伸工作的规章制度, 还有一些是属于人事与科研交叉的管理制度, 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办法, 职称评审与聘任办法, 重点学科带头人选拔和聘任办法, 导师评聘办法等, 这类办法看起来是人事制度管理, 其实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 是规范科研活动重要的制度之一。

A院在管理方面从建院开始主要实施的是A院科研管理部门集中管理模式, 由院科技处统一对院所科技工作进行日常管理, 研究所配合和协助管理。自2003年起, 随着国家科研体制改革, 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 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任务繁多, A院开始试行授权二级研究所进行管理的分权式管理模式, 实施的是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 由科学院与研究所共同管理科研事务, 二级研究所全程参与科研管理活动, 在遵守院级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科研管理工作并及时向院科研管理部门反馈相关信息。

二、A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院所之间制度不配套

A院科研制度建设比较完善, 主要有科技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项目管理办法, 成果管理办法, 知识产树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 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科带头人选拔和聘任办法和导师评聘办法等。这些科研制度主要是在实行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的, 后来管理方式有变动, 但研究所的制度建设比较少, 不够全面, 很多制度还是空白。这说明自从科学院与研究所实施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以来, 研究所还是被动地实施管理, 忙于事务性工作, 制度建设方面没来得及跟上。这种状况与当时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也有关, 各所原来只配备了一名专职或兼职的科研秘书, 随着科研队伍的壮大和工作量的增加, 人员不够, 这也是制度建设落后的原因。多数研究所在2007年左右才开始有一些制度建设, 有些制度还是在国家的硬性要求下制订的。最近三年, 制度建设才被重视起来, 尽管如此, 很多制度还是空白。

(二) 制度建设缺少必要的程序, 制度管理跟不上

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成果产出、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 科研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也是一项非常严肃和严谨的事情。但实际中, A院及研究所一些制度在建设中并没有通过必要的程序, 有些制度只是由科研秘书起草以后就直接发布实施, 实施后才发现制度缺少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在制度管理上也存在漏洞, 没有按制度的固定程序和要求来执行, 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导致这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科研管理人员意识不强, 缺少对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学习;二是科研人员意识懒散, 觉得制度过于繁琐, 不愿遵守制度执行;三是有些领导为了追求工作效率, 有时忽视了制度中的必要程序。

(三) 科研制度缺少激励机制

制度是一种激励机制, 通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鼓励什么压抑什么, 进而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主向, 改变人们的偏好, 影响人们的选择, 激发或抵制人的能力发挥。无数事实证明, 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制度下, 其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制度下, 其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则具有相似性。这种激励机制运用不妥当, 将严重阻碍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A院在激励制度相关的制度方面, 如绩效工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都还存在激励性不够的问题, 很多制度也没有紧跟国家体制改革的步伐, 如绩效工资的发放与实际绩效偏离, 工资主要仍与职称和工龄挂钩等。这些也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阻碍了科研创新力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提高A院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 理清院所事权, 做好制度分类建设工作

制度的不明确很多都是由科学院和研究所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的, 因此, 要做好制度建设和管理还是得从源头上做起, 理清科学院和研究所的职责, 分清管理权限, 使研究所的科研管理既不越位, 又不缺位。建议科学院主要制定导向型制度, 这类制度没有要求具体的行为, 而是通过一个结果引导人的行为往一种方向发展, 并且这种导向具有长期性, 如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指导意见、职称评审与聘任办法、重点学科带头人选拔和聘任办法、导师评聘办法等。研究所主要制定实施型制定, 这种制度只是告诉科研人员在具体情况下该怎么做, 并且通过规范这些行为来达到管理的规范性, 如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学术交流管理等, 另外也要根据院里的指导性意见配套做好所内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办法。

(二) 切实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科研管理者不仅是各项政策、信息、计划的传播者, 还是科研院所制度的起草人, 更是各项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所以应当具备非常高的综合能力。不但要熟悉各种科研管理规章制度, 熟练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 而且必须要对当今科研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特别是要对本院的科研工作发展趋势熟练掌握。平时要多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管理知识, 这样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行, 对信息的处理才能更快捷、准确;同时也需要有很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最好能够融入到科研队伍之中, 结合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定期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制度建设前期要做好相关调研, 征求相关人员的建议和意见。起草制度时要注意实施型制度要简单高效, 不能程序太复杂;导向型制度一定要公平公正, 在制度建设中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需要, 关注公共利益, 遵循平等、民主、自由的原则, 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制度起草好后要按制度的分类通过相关的程序, 如通过学术委员会、所长办公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修改完善后正式发布, 发布之后要试行1~2年, 在试行中关注制度的缺陷并进行再次修订, 这样才完成制度的建设。制度正式发布之后, 要组织科研人员学习并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 使相关人员熟悉制度。在实际工作中, 领导要带头做好制度的执行, 管理部门要严格按制度来实施和管理, 建立制度的权威性, 千万不能因为是领导或是熟人就讲人情。

(三) 抓住科研制度的核心,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良好的科研制度对科研活动及科研人员有着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科研制度涉及诸多方面, 但是制度的核心仍然是人, 只有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制度才是好制度。所以,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制度设计上就应充分考虑一个问题, 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并激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将制度的设计目标与执行者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要重点抓好与人性激励密切相关的几个制度, 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 职称评审与聘任办法, 科研奖励办法及人才选拔等相关办法。保证这些制度的公平公正并符合实际, 在操作程序上公开透明, 严格实施, 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只有做好这些制度设计和公开这些制度的操作程序, 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 进而影响科研要素的有效配置, 进而实现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而推动科研创新力的发展, 加大科研产出。

科研管理的方式和水平影响着科技创新和传播。规范的制度和高效的管理,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院所的科研制度建设和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 只要科研管理方式和创新途径得当, 抓住制度核心, 实施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 就能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 完善科研体制, 从而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 为社会造福。

参考文献

[1]赵跃华.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比较研究与导向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01) .

[2]丁余微.A大学B学院科研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3]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科研奖励制度 篇5

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医院学术氛围,鼓励院内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医疗科研工作,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真正形成医院的医疗特色,特制定规定如下:

一、科研项目申报奖励

凡经正常申报程序所获得的市、区级以上科研项目,医院按下拨总经费的8%分批给予课题组奖励。

二、科研成果奖金分配原则

1.获市级以上成果的奖金,80%奖励课题组及主要协作单位,20%奖励管理人员。分配方案由院委会批准后发放。

2.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奖金全部奖励课题小组。一等奖800元,二等奖600元,三等奖400元。

3.与外单位协作获得的成果奖金,80%奖励课题组,20%奖励管理人员。并报医教科备案。

4.同一成果获两次以上奖励者,以最高奖金计算,医院只奖励一次。

三、科研优秀论文奖励:

1、凡在中华系列期刊发表的论文,并履行正常管理手续的的第一作者。医院将奖励200元,并全额报销版面费用。

2、凡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并履行正常管理手续的的第一作者。医院奖励100元,并报销50%的版面费用。

论文奖励工作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进行。由业务院长对上一年的论文进行核实确认后,提出奖励方案,报请院考核领导小组审批。未履行论文管理程序发表的论文不在奖励范围之内。

四、新技术、新项目奖励办法:

开发新技术、引入新项目,已投入使用,并为医院创造效益者,医院将按照奖惩条例进行奖励。

科研制度 篇6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 科研资金; 核算方法; 账务处理

根据国务院医改工作统一部署,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于2011年7月开始推行《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称“新制度”),并规定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制度的出台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推行规范、透明、公开的管理制度进而达到管理精细化这一更高的水平。为了切实执行好新会计制度,笔者根据公立医院科研经济业务的特点,结合所承担的工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公立医院又是国家心脏病中心,所开展的科研项目主要承担着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性科学研究、高新技术科学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等任务,科研项目具有时间跨度长、来源渠道广、投入力度大的特点。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财务核算方法才能将这些科研项目全面、准确地反映,这是财务工作在科研项目资金核算方面的重中之重。

一、原有财务制度的不足

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一直沿用1998年制定的财务制度,目前对于科研项目资金核算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科研项目资金归类为净资产项目,设在“专用基金——科研基金”科目下,一直以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期末直接将期末余额转入下期的方式进行核算;二是将科研项目资金归为负债项目,直接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核算,收到科研项目资金时在贷方增加负债金额,在支出资金时在借方核减负债金额。第一种处理方法未将收入支出单独核算,只以结余资金反映科研经济活动,不能准确反映科研项目资金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关系,也不能充分反映医院单位的整体收支情况;第二种处理方法则将科研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偿债方式反映,使不熟悉业务的人误认为科研业务是一种偿债行为,对科研项目资金所应反映的经济业务性质造成了曲解。之所以产生上述两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对科研项目资金核算未提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要求,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为此笔者在近六年的科研核算工作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公立医院的科研资金财务核算模式,依照新会计制度的框架规定,并且充分考虑公立医院科研项目的特点后,提出对新制度进行一定的细化和改进,主要内容如下。

二、将院内全部科研项目按资金来源渠道划分为两大类

(一)纵向课题

纵向课题是指由同级财政部门拨入的用于承担政府指定公共卫生任务的专项收入(例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行业专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纵向课题按资金拨付形式进一步划分为:1.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授权支付取得资金用款额度所对应的课题;2.由各级财政部门转拨的财政资金所对应的课题。

(二)横向课题

横向课题是指除纵向课题以外的所有科研课题,包括医院从财政部门以外的部门或单位取得的、具有指定用途,项目完成后需要报送项目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书面报告的资金所对应的项目。

这种划分方法可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由于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广,且项目内容繁多这一特点,分类后便于按资金来源划分科研课题,进而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各项科研项目资金统一纳入到医院财务收支的范围内,全面、完整地反映医院的财务收支状况。

三、对两类科研项目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一)纵向课题中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授权支付取得财政资金用款额度的课题

例如:国家支撑计划、“十二五”计划等财政补助性课题,采用科研项目任务书中的预算科目作为“辅助核算项目”的方式进行核算。新制度明确规定了财政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和财政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作为一级核算科目,同时按照财政预算的要求,将此类科研项目的名称作为明细核算科目。为达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笔者将科研项目任务书中的预算科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作为“辅助核算项目”,对相应的会计核算科目进行辅助核算。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满足了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要求;同时通过增设辅助核算,满足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以及简化了科研项目决算时不同会计期间数据汇总的工作。

(二)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中来自转拨财政资金的课题

由于这两类科研项目其资金均通过单位银行基本存款账户进行结算,所以统一采用科研项目名称作为“辅助核算项目”的方式进行核算。新制度明确规定了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和科教项目收支结转(余)作为一级核算科目,但对于明细核算科目以及具体的核算方式均未作限定。为此结合自身特点,提出进一步细化科研项目资金的核算工作:首先将科研项目任务书中的预算科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作为会计明细核算科目,进而完善了会计核算体系,也实现了科研经费精细化核算的目标。其次为确保科研项目单独核算的要求,还特别增设了科研项目辅助核算,具体是将科研课题名称作为“辅助核算项目”。例如:2009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APKKK家族新成员TNNI3K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30871057,在获得资金后,再次将其进行了院内的统一编号,编号为2009-GZ07#,凡属于本课题的收支业务,均通过2009-GZ07#编目下进行记录和反映。这种以辅助核算项目对相应的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延伸记录的核算方式,特点是将相对固定的预算科目设置为会计明细核算科目,并将增减变动频繁的科研项目作为辅助核算项目。这种核算方式与公立医院的科研项目特点相适应,既从财务账套设置上满足了科研项目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以及简化了科研项目决算时不同会计期间数据汇总的工作。

四、科研项目资金的具体账务处理

(一)对于采用以任务书中预算科目(例如: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作为“辅助核算项目”核算方式的账务处理

1.根据收到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记作: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研项目

2.当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发生项目补助支付时,记作:

借: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科研项目(设备费、材料费等)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如果涉及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由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记为: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

3.月末,将本月财政项目补助收入、支出科目结转至“财政补助结转(余)——项目支出结转——××科研项目”科目,记作:

借: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研项目

贷:财政补助结转(余)——项目支出结转——××科研项目

借:财政补助结转(余)——项目支出结转——××科研项目(设备费、材料费等)

贷: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科研项目(设备费、材料费等)

4.年末,对“财政补助结转(余)——项目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所属的各明细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会计科目在分期汇总的基础上,按照各项目的最终结转金额,记作:

借:财政补助结转(余)——项目支出结转——××科研项目

贷:财政补助结转(余)——财政补助结余。

(二)对于采用以科研项目名称(例如:2009-GZ07#)作为“辅助核算项目”核算方式的账务处理

1.根据实际到账金额,记作:

借:银行存款等

贷:科教项目收入——科研项目收入(2009-GZ07#)

2.当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发生支出时,记作:

借:科教项目支出——科研项目支出——设备费、材料费等(2009-GZ07#)

贷:银行存款等

如果涉及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由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记为: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

3.月末,将上述科研项目收入、支出科目余额转入“科教项目结转(余)——科教项目结转”科目,记作:

借:科教项目收入——科研项目收入(2009-GZ07#)

贷:科教项目结转(余)——科教项目结转(2009-GZ07#)

借:科教项目结转(余)——科教项目结转——设备费、材料费等(2009-GZ07#)

贷:科教项目支出——科研项目支出——设备费、材料费等(2009-GZ07#)

4.科研项目结项后如有结余资金并已解除限定可以转入事业基金的,按照结转金额,记作:

借:科教项目结转(余)——科研项目结余(2009-GZ07#)

贷:事业基金

五、小结

将科研项目按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加以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公立医院科研项目特点,增设相应的会计明细科目和科研项目辅助核算的资金管理模式,可以将科研业务活动的各项收支情况全面、准确地反映给相关的财务数据使用者,构建一套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核算体系。这种增设明细科目和增设项目辅助核算的方式既符合各项财务制度的要求,又能满足国家预算管控的需要,同时便于科研项目人员在资金核算方面的准确理解,最终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新制度将医院财务管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就促使每一名财务工作者都要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将竭尽全力地做好对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从而完美地全面解读与实际运用新会计制度,最终将医院阳光操作进一步推向制度化和全面化,为新会计制度作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科研制度 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奖励制度,科研管理,现状,问题,建议

科研成果的多少是一个科研单位科研实力最重要的证明, 如何采取措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做好科研, 多出成果, 对于一个单位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科研奖励制度是科研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效、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目的, 落实中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政策[1]。随着近几年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制定和实施一套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对一个单位科研成果的积累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1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奖励制度的现状

农业科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大小与本单位有效的科研奖励制度密不可分, 科研奖励制度是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积极性的必要手段。目前科研单位科研奖励制度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获国家、省部级资助的科技项目, 国家、省部级的科技奖项, 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论文、专利、专著、专有产品以及获发布实施的国家级、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 成果需以本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具体来看, 单位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请院外课题, 院内部分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是给予新进科技人员的科研启动费, 而院外课题的立项一般是通过公开申报、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 具有竞争大、高质量的特点;对科技成果的奖励主要包括国家级奖项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合作奖、推广奖)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专利奖以及省市级的科技进步奖;科研创新团队是一种促进人才团队的激励机制,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团队合作完成, 对于科研创新团队的奖励分为国家级和省部级2 种;获发布实施的国家级、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科研论文、专利、专著是科研人员成果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几年我国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是我国科研水平的显著体现;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发明创造, 专有产品也属于科研奖励的范畴, 科研奖励制度是肯定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 激发和引导科研人员奋发向上的重要激励机制[1]。这种奖励制度近几年在农业科研机构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研人员中起到了导向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一刀切”奖励

考核过于单一, 一个单位的考核制度往往照抄照搬其他科研机构的制度, 没有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考核制度往往适用于单位内部所有的科研人员, 没有兼顾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学科性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异性分析[2]。一个单位一般会存在不同的研究团队, 不同的研究室课题组由于基础不同, 研究实力不同、导致有些团队易出成果, 科研人员会得到较多的科研奖励, 这样的人员认为标准过于简单, 没有挑战性, 在团队中不努力照样会得到较高奖励;但有些团队力量较弱, 每年科研成果较少, 而科研奖励制度通常是面对个人, 使得力量较弱的团队对科研奖励制度规定的内容望尘莫及, 而对制度失去信心, 激励效果有限。

2.2 标准模糊

科研奖励制度有些条目的制定往往比较模糊, 有些成果较难判断是否属于标准范围之内, 这就导致制度规定范围之外的科研成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 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产生一定的误导, 有时会不利于科研人员工作的开展。如在有些农业科研机构, 科技服务是单位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应用型科研项目开展和单位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这项工作的完成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费时、费力, 但却很难在科研成果中有所体现, 因为要想将科技服务成果准确、真实地表现出来非常困难, 因此这项工作往往被忽略,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

3 农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议

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是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 科研奖励能够影响科研人员的内在动机, 从而加速、引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3]。针对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及如何才能使科研奖励制度发挥最大效应, 提出如下建议。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奖励制度是对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是一种鼓励措施, 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给予物质奖励是对其科研成果加以肯定,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种奖励不仅使科研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了体现, 同时也满足科研人员的精神需要, 使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成就感, 因而会激发更大的力量, 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制定科技奖励制度应该统筹兼顾, 制度覆盖面应该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 科研机构最好根据单位本身的情况构建适合单位的多元的科研奖励制度, 另外还要注意短期政策与长远目标的协调。如单位发展初期, 在照顾一些弱小团队的情况下, 实行研究室或课题组奖励制, 规定一定的名额, 将分配权力适当往研究室课题组内部转移, 这样使得实力较弱的团队每年也有一定的奖励名额, 也能有工作的动力。当团队强大之后, 再适时调整。科研奖励制度最好体现层级指标, 能够将高端人才、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进行分级, 以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3.2 通过改革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奖励制度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 要不断进行改革, 修改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要使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剔除不符合科研发展的奖励条例, 不断接受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使制度符合科研机构的科研环境和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 全面提高科研水平, 促进社会发展[4]。科研机构最好设意见箱, 随时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 派专门的科研行政人员负责收集意见, 于每年科研奖励工作完成之后, 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 进行下一年制度的修订, 科研奖励制度的修订可以请院外专门的专家小组进行, 要每年根据单位科研进展、人员结构等不断地进行修改, 以适应科研机构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

3.3 注重公正、公开与公平

透明度是科研奖励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奖励制度所起效果的强弱。试想如果一个科研机构的科研奖励是暗箱操作, 不公开事实, 不但达不到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的目的, 还会制造较多矛盾, 挫伤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科研奖励评判的管理人员, 要能够公开评判所有依据和程序, 要经得起考验, 另外还要避开行政干预, 因为在奖励过程中如果存在过多的行政领导干预就会破坏奖励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 就会减弱奖励制度所起的正面效果。在整个评判过程中, 科研人员很容易进行横向比较, 与同级同事之间的比较, 如果科研人员比较的结果意识到对自己不公平, 科研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科研奖励制度一定要估计到每一位科研人员, 奖励机制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实际, 克服大锅饭平均主义, 使得每位科研人员都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使每个人的劳动都有所体现。

3.4 制定团队协作的竞争奖励

目前, 科研机构的科研奖励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个人科研成绩的, 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很多都是靠团队力量, 一般项目都包括项目负责人和执行项目的团队成员, 仅靠单个人的力量较难完成。团队协作是出好的成果的必要条件, 科研奖励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培养和激励科研团队内部协调合作的精神, 制定团队奖[5]。同时, 鼓励团队之间的竞争, 竞争机制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今社会没有竞争就不能上进, 更难有突破和创新, 合理的奖励制度促进科研团队之间的竞争, 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活力, 促进科研管理目标的优化实现。

4 结语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够营造科研机构活跃的科研氛围, 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根据人性化原则, 制定灵活多样的科研奖励制度, 同时也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令人信服的奖励制度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机, 使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 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不断努力, 不断前进[2]。因此, 农业科研机构都应当建立科研奖励制度, 并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 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瑞萍.“三重三轻”:科研激励机制刍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 :22-25.

[2]郭华, 孙虹, 阚为, 等.高校附属医院科研激励机制初步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3) :104-106.

[3]田锋社.地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3) :57-59.

科研制度 篇8

(一)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科研、助教工作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 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造就优秀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 有助于激发和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学会思考, 勇于探索,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科研助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疑问得到及时的解答。

大学课堂上一般情况下只能提纲掣领地讲授主要内容, 细枝末节的地方要靠学生自己课外去自学和领会。既然是自学, 就不免会有疑问, 需要有解决学生疑问的机制。然而, 就实际情况而言, 大学里指望老师经常指导是不现实的。学生必须开阔视野, 突破瓶颈, 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科研助理担当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三) 学生科研助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生是校园真正的主人。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和挖潜也应从学生开始。大学生是高校中最活跃的主体, 喜欢尝试新事物, 具备推行改革的社会心理基础。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 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科研助理制度的具体实施

(一) 制定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 我院率先在会计系试点运行学生科研助理制度。

1、学生科研助理职责。

协助系内教师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科研项目的研究, 帮助教师搜集科研相关材料、进行项目调研。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从学生角度给教学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协助教师进行其他的教学工作, 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选聘条件。

学习成绩优良, 具有一定科研能力, 积极要求进步的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且要学有余力, 能够保证辅助科研、教学所必需的时间;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认真负责, 态度积极主动, 自愿为同学和系里的科研及教学做出贡献。

3、具体管理办法。

学生科研助理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选用。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学生科研助理岗位需求, 填写《教师选用学生科研助理要求统计表》, 由系统一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教师, 并填写《财经系学生科研助理申请表》, 经教师认可, 系批准, 就任岗位。系里向就任岗位的学生颁发《学生科研助理》聘书。学生就任岗位一年后, 系里对学生当年的表现和工作情况予以考核, 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

(二) 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均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会计系学生科研助理工作实施情况, 制定了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1、项目申报原则、申报条件和选题范围。

立项原则是要注重过程参与,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注重实践创新, 学生结合学科专业, 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 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 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注重切实可行, 训练计划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申报条件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人为全日制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 科研助理优先, 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同一主持人只能申报一项。申请人应品学兼优,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 善于独立思考, 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项目。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训练。立项项目指导教师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一般应主持过项目研究。亦可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选题范围是有关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 (服务) 课题中的子项目;实验中心、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 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等。训练项目可与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一致。

2、过程管理与组织保障。

会计系指定了专人负责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 具体落实前期遴选、中期检查、后期结题、档案管理工作。

学生在辅导员处进行一级申报, 按规定名额向系推荐。系组织专家评审, 遴选出立项项目。所有立项项目按申报建设周期进行项目中期检查, 项目建设周期为1~2年。中期检查由系组织, 主要审核项目建设期间的进展情况、研究动态、存在问题和预期结果等。项目结束后, 由系组织项目验收, 验收结果由系组织存档。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施, 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

(一) 加强了专业基础知识。

在选聘科研助理时, 系里就很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 明确了学生发展的方向, 要做好科研助理, 必须要先抓紧专业学习。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也首先强调专业学习, 介绍学习方法, 制定学习计划,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大大提高了科研助理的专业成绩, 在学期考试中, 91%的学生科研助理专业成绩名列班级前茅。

(二) 打下了科研基础。

学生科研助理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部分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时, 了解了学科前沿, 知道了什么是科研, 怎么做科研,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浓厚了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部分科研助理能够根据学院现有条件, 并结合自身兴趣设计科研课题, 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初步的研究。按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 会计系首批有四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立项, 均为应用型研究项目, 并顺利结题。

(三) 学会了总结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助理在协助指导教师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能够利用相关资料, 撰写文献综述。他们自己总结说“通过帮助老师收集资料, 倾听老师论文撰写的体会, 我对论文的写作有了质的认识。了解了如何使用收集到的资料, 参考别人的论文, 突出自己的特色。看到老师一遍遍修改论文, 我懂得了每一篇论文的发表, 都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再修改, 是深刻思考与扎实研究的结果。”据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反馈情况, 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过程中, 担任过科研助理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实际上, 对于科研助理的未来, 我们可以有更高的期许, 视野可以更开阔而长远。经过科研助理实践锻炼的大学生, 不但能够弥补了高校专职科研人员缺少的漏洞, 而且为高校构建科学、系统的科研体系有所帮助。但大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推进此项工作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大伟.关于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9.3.

[2]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 Vol19.3.

[3]尹喜云, 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6.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篇9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研究意义

科研单位承担着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 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与使用事关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已接近日本, 位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科研单位和部分高校是科研经费使用主体。如此多的科研经费如果缺乏管理,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一)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科研单位开展正常研究的有力保障。

内部控制作为科研单位日常运行的基础, 有助于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是科研单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物质保障。强化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不断健全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科研单位风险防范控制水平, 不管对科研单位自身还是整个经济社会的顺利有序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科研单位强化内部控制,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

科研单位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对科研单位的正常运转产生较大影响, 科研单位只有不断强化内部控制, 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改善科研单位内部管理, 才能有效应对科研风险, 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 提升研究水平。科研单位通过强化内部控制, 可以减少管理舞弊,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风险防范控制意识。

(三)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财务管理, 通过“增收节支”, 实现科研单位持续发展效益, 有利于科研单位进一步发展, 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多, 资金来源较为广泛, 科研经费用途较多, 设备采购量大, 单价较高, 科研单位财务风险始终处于高风险之中。科研单位要制定内部控制就要本着防范和预防风险的目的去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要把握好主要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要考虑影响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 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全面性就是内部控制要涉及科研单位的方方面面, 制衡性要求岗位的设置, 业务流程的设置要形成互相制约机制, 适应性要求制度的设计要与单位的发展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 重要性要求对于重点环节要重点防范, 成本效益性是要求内部控制要以科研单位的正常科研为前提, 不能因为内部控制而扰乱正常的科研工作。

(二) 内部控制要素齐全。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要具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具体来说科研单位应合理设置内控部门, 配备内控人员, 设置主要负责人;内控部门人员要对内部控制法规和制度足够了解熟悉;科研单位要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作为深化科研单位管理改革、提升促进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契机;实行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建设风险数据库, 设定相应的风险类型及等级。

(三) 激励与约束机制。

制度的设计在注重公平与监督作用的同时, 还应该具有约束与激励作用。良好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实现内部控制的灵魂, 如果没有约束与激励机制, 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

三、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较差

大部分科研单位认为自己还是事业单位, 不需要财务管理、更不需要内部控制, 领导不重视, 工作人员对内控不了解, 不遵守内控的相关制度, 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再者, 随着科研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科研单位逐步实行市场化管理, 脱离财政拨款, 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业务往来, 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及时完善, 无法起到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二) 财务监督机制不到位

好多科研单位都设有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也贴在墙上, 但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 未建立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缺失, 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违规成本较低, 控制措施不到位

部分科研单位财务人员数量较少, 一人兼多岗, 内部控制缺失, 带来极大财务风险。部分科研单位岗位设置有问题, 受会计人才的制约, 部分科研单位出现一人多岗, 会计兼出纳, 出纳兼会计的严重违背会计法的行为, 有的一人同时分管支票和印鉴, 导致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基本不存在, 加大了违规违法机会, 没有监督制约, 很难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落实过程中, 部分科研单位财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违规成本较低, 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很多科研单位只有主要领导离任时才进行离任审计, 日常内部审计几乎没有, 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也流于形式。

(四) 内部控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 所有科研单位参照的内部控制规范都是财政部企业司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此规范是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设置的。科研事业单位无自己的控制规范, 缺乏统一的标准,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会计报表随意设置, 有些科研单位根本不编制会计报表, 该纳入这一项目的资金纳入其他科目, 资金混乱, 只是收入支出较为明晰, 具体到各个科目则较为混乱。在指标控制方面, 只是局限于表面指标的分析, 一些具体的、需要深入分析的指标不分析。

四、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规范科研单位的财务行为, 进一步发挥其社会职能。在实践过程中, 科研单位要逐步建立以财务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制定相关规范

内部控制是科研单位的核心防线, 能够有效保证公立科研单位各项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加强内部控制, 要从岗位设置、相互控制、设置防线、加强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当前, 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 通过强化财务管理, 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 可以有效降低非客观因素等现象的发生, 也有助于财务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研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改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重视预算管理, 科学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 增强风险意识, 使其掌握必要的计量、核算、确认、报告方法, 发挥风险控制作用。

(二) 规范内部控制措施, 及时更新财务数据

科研单位所有资金的支出均要严格履行内部审批手续, 完善授权审批流程, 按照资金使用计划及项目使用情况等要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 每季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在制定年度目标时, 应当充分考虑科研单位当前及未来所要面临的种种不确定风险, 对于潜在困难及时发现识别, 并通过分析总结, 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 力争将风险最小化。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的大趋势,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对会计的信息化管理, 有助于科研单位及时便捷地掌握本单位的会计信息情况, 以此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将风险控制在萌芽中。

(三) 建立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

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控是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 通过财务分析, 可以直观地找出风险点, 以进一步对风险点进行控制。具体操作中, 应根据科研单位各报表设置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人均基本支出、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等指标, 全面监控科研单位各项财务指标, 及时对内部控制情况作出评价。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 科研单位学涉及资金较多, 要严格资金管理, 加强会计核算, 避免出现资金问题。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 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要单独设置审计科, 加强内部审计。科研单位对于内部控制要加强自查工作,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短板。

(四) 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要防止重结果、轻过程, 结合实际科学制定财务预算, 保证各项预算费用支出的可控性。并及时召开预算分析会, 对预算的实施情况及时分析, 寻找差距, 纠正偏差, 针对性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并切实落实责任, 保证预算管理的效率。通过预算管理, 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庆.如何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12) .

[2]李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11) .

[3]肖晓英.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务与金融, 2010 (06) .

[4]邢任远.对完善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 2008 (09) .

[5]刘虹虹.建立贵州省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

[6]于铭琴.试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J].天津农业科学, 2003 (04) .

科研制度 篇10

点评:高校科研经费成为一些人可以随意处置的“唐僧肉”, 根源在于高校科研经费政出多门, 缺乏监管, 项目承担者往往只要拿来发票, 就能领取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科研经费。教育部近日通报的4起典型案例, 让人触目惊心, 某教授借用他人身份证件办个银行存折, 就能套取68万元科研经费, 就是一例。

近年来中央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审计和专项检查的频率不断提升, 揪出的“蛀虫”越来越多, 而且司法部门的治理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对科研经费腐败事件加强事后追查, 建立黑名单制度, 以加大违法成本, 形成对潜在违法者的威慑。这些举措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 科研经费之所以问题频发, 最根本的原因, 仍然是其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漏洞和缺陷, 所以最关键的改革还是要从根子上着手, 完善制度建设。

科研制度 篇11

(一)科研项目经费划拨滞后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管理有很严格的要求,高校在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需求时,首先必须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部门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拨付财政资金:其一,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直接向商品和劳务供应方支付款项;其二,采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将款项下拨到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这样一来,势必就增加了会计核算环节,会延迟付款时间,造成高校科研的项目经费下拨的滞后性。

(二)在思想认识上有必要改变学校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观念

在现实中,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缺乏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各项目负责人就可以很自由的使用科研经费,难免会有人从中谋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实际上已经是将高校财务管理权特别是对科研经费的审批权和调度权在很大程度上收归于国家财政,部门行使的仅是对科研项目的预算自主权,科研相关部门的既得利益的丧失,因此项目负责人往往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

(三)多头管理导致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

现行的高校科研经费大多是由科研处和财务处共同负责监督管理,科研处一般负责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以及统筹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筹措和支出核算。这样的不足之处在于科研部门不了解经费的使用规定,财务部门不了解项目的具体内容。

(四)科研项目支出比例不清晰,结构不合理

当前在我国高校内部重视的是能争取到科研经费,轻视了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对科研经费配置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财务部门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整个项目预算中的各类支出的比例,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只能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会计审核,会导致某些支出项目的比例不合理。

三、如何做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科研经费管理

(一)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严格了预算执行,明确了按预算支出,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渠道的硬性规定。科研经费的一切支出都要严格依据预算,因此,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及编制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对高校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制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规范科研经费的制度管理

对国有资产的制度管理。根据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使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也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只拥有使用和保管权,不具有产权。

对科研经费支出的额度管理。应该对科研项目的各类支出制定相应的比例,这样便于会计人员在核算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也是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的依据。

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结余管理。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经结题的课题有关信息,财务部门要对其成本进行详细分析,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结余管理办法,及时处理结余,避免长期挂账。

(三)创新科研经费的组织人事管理

首先,要进行机构创新。高校应该成立有财务部门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组织,对经费管理进行全方位监控;在项目的结束验收阶段,应该将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作一个完整的总结,项目结束的同时,经费也将结账,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结算。

其次,高校可以建立专管科研经费的财务机构,可以在学校的财务处下设单独负责学校科研经费核算的财务科室,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这种模式有利于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协调统一,避免不必要的脱节,加强经费的合理使用。

最后,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财务人员还应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会计人员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实行多层次培训,以适应新形式下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需要

(四)创新科研经费的额度管理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解决单位零余额账户与经费存款账户并存等问题,对账户之间划拨资金等具体问题予以合理界定,考虑预算外资金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学校在安排科研经费预算时,优先考虑通过预算外资金安排科研经费。

完善零余额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通过零余额账户授权支付方式,用于高校直接支付业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为各预算单位开设一个以上的零余额账户,记载与每个科研项目有关的流入流出额,各账户的余额都代表着科研项目在余额内进行支付的能力,完善零余额账户体系。

参考文献:

[1]汤贺凤,《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教育财会研究.2010(1).

[2]杨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高校会计的影响》.现代经济.2008(8).

[3]《教育部、财政部關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教财.2005:11.

畜牧业科研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探讨 篇12

1 深化畜牧业科研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畜牧业, 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我国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完善科技体制改革;而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尤以畜牧业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畜牧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过多、效率低下、非研究人员比例过高、离退休人员工资负担过重等问题, 一直是制约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因素。鉴于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的主要力量为国家事业单位, 畜牧业科研经费人均投入强度较低, 继续深化畜牧业科研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起一套能充分调动畜牧业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制度, 是实现现代畜牧业科技进步的必要保障[2]。

2 改革措施

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 历史遗留问题多, 改革难度较大, 建议各级政府成立跨部门的人事改革领导小组, 统筹部署人事改革工作。现针对我国畜牧业科研机构人事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以促进改革的持续进行。

2.1 继续推行按需设岗、逢进必考、全员聘用制等措施, 从源头上控制畜牧业科研单位的人员总量

各畜牧业科研单位应根据功能、职责范围和工作需要, 按精简、高效的原则设定岗位, 设置时要倾向于技术和研发岗位, 减少行政及服务岗位, 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人均投入, 并由人事改革小组审议通过后执行。对于科研专项的领军人才, 实行特事特议的办法, 不在此范围。畜牧业科研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 招聘应体现公开、透明、公正的特点, 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在招聘过程中借鉴公务员招录的做法, 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尤其要避免当下反响较为强烈的“萝卜招聘”和“体检作弊”等违纪问题。招聘计划和招聘信息应按相关规定提前1个月或15 d在媒体上广泛发布, 确保受众群体的普遍性, 尤其要考虑边远地区信息不畅通的实际, 采取多种渠道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公开招聘考试内容包括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考察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面试过程中执行考官异地、随机选取制度, 杜绝人为干扰因素。

2.2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完善干部、职工的聘用制度

建立合理、完备的人才流动机制是确保畜牧业科技研活力的必要手段。一是破除畜牧业科研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职工身份终身制, 制订《畜牧业科研事业单位聘用制条例》。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聘用合同, 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保障单位用人权和职工择业权的落实, 保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不同类型的畜牧业科研单位领导人员, 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 在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畜牧业科研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二是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 竞争上岗, 择优聘用, 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对畜牧师、畜牧医师等专业技术岗位, 推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 建立政府宏观指导和管理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 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和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制订职员条例, 规范职员的聘用和管理。对未聘人员的安置, 主要有6种途径: (1) 单位内部消化, 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依托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发服务项目或创办经济实体, 增加就业岗位, 也可将未聘人员安排到辅助性岗位或服务、后勤岗位工作; (2) 行业内调剂余缺, 根据行业内岗位空缺情况, 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协调, 组织该行业未聘人员竞争空缺岗位, 在更大范围内为未聘人员提供上岗就业机会; (3) 鼓励未聘人员到企业工作, 除积极实现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对接外, 还必须由人事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文件, 着重解决好事业单位转至企业后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对接和延续问题; (4) 鼓励未聘人员辞职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自谋职业; (5) 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内退政策; (6) 实行未聘人员下岗待聘制, 并做好相应的培训指导工作。

2.3 加强畜牧业科研人才培养, 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 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解读。加强畜牧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畜牧业的学科建设工作, 体现在3个方面: (1) 要强化公立大学农牧业专业的学科建设, 侧重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 并积极广泛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畜牧业科技联合攻关项目,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科研人才, 为我国的畜牧业科技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2) 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从而形成对公立大学的有效补充。在学科设置方面, 应面向市场需求, 畜牧业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应侧重于应用研究, 为直接面向广大农牧户服务和涉农企业提供人才储备。 (3) 充分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力, 探索拓展畜牧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方式。要紧跟信息时代的脉搏, 利用以互联网为主, 电视、手机、广播等为辅的远程虚拟大学培训模式, 鼓励在线学习, 打破时间、空间的制约, 使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得到共享。学习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今后将大有作为, 未来几十年内将为我国培养更多合格的畜牧业科技人才, 其教育规模发展和潜在效益非常巨大。二是要加强畜牧业科研人员在职培训工作, 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要营造鼓励学习、支持学习的文化氛围, 鼓励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并积极通过拨付专项资金、奖励的办法支持干部、员工的在职培训、学习, 不断增强畜牧业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由内蒙古党委组织部牵头实施的“内蒙古干部自主选学”模式非常值得借鉴[3]。该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 充分利用首府地区的人才聚集优势, 联合自治区各大科研院校的优秀师资, 并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 改变以往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呆板、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的状况,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选学, 激发被培训人员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增进学习效果, 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4]。

2.4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根据“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 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积极推进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 认真总结经验, 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 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允许畜牧业科研单位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 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建设有贡献的人员。支持畜牧业科研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 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 根据有关规定, 实行重奖。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 对到艰苦边远地区进行科研工作和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 继续在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 制订内部分配办法时, 对在关键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 应适当给予倾斜。加强聘后管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聘后管理, 保证聘用制度的实际效果, 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重点是完善考核制度, 引进企业管理的目标责任制, 对畜牧业科研项目工作实行目标化和动态化管理, 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 创造人尽其才、任人唯贤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沈明高.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选择[J].科学学研究, 1991 (3) :90-95.

[2]黄季焜, 胡瑞法.农业科研体制的国际比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0 (1) :4-7.

[3]赵跃.畜牧科技市场化与畜牧部门的改革发展[J].云南畜牧兽医, 2005 (2) :12-13, 25.

上一篇:党建文化促企业发展下一篇:印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