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2024-08-16

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精选8篇)

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篇1

疃里镇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师资水平,根据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部分:教科室的工作职责

教科室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研究机构,它与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室并行,负责管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向校长负责,它所布置的工作任务是行政性的,全校的教职工应认真执行。

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计划,收集国内外教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的情报,为校长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服务。

二、开展对学校课堂教学动态和改革方向的研究与指导工作,编拟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案和校本课程标准,并指导改革的实验与推广。研究与编写教育的教学资料,汇编教学、教改经验和动态资料;负责研究拟订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建设计划和相应的学具、教具标准。

三、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对课程教材方案实施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并承担学业评价的改革与实施工作,指导各学科教学和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承担教学、教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

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建立对教育教学有较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组,组织各教研组、课题组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收集教科研成果并进入档案。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为推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提供准确详实的事实材料。为校长对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依据。

六、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改革效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

七、主持学校现代技术教育工作,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和运用。

第二部分:教科研制度

1、领导定期研究和亲自承担课题制度。学校领导每学期要针对教科研工作进行三次例行研究,要亲自承担或参加一项课题的研究。

2、校内教科研组织和网络制度。

成立有主管领导负责、有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的教科室;建立顾问团和教科研骨干队伍,骨干队伍由教研组长、省级、市级、县级和校级重点课题负责人组成。教科室下设校级优秀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评审委员会。

3、教科常规工作制度。

(1)学校有近期、远期科研工作计划。近期:(学期、学年科研工作计划);远期:三年以上科研规划。

(2)教科室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管理,具体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集和编发教科研简报。

4、履行各级教师职责,承担和参加科研课题制度。所有教职员要承担或参加一项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5、教研组长承担科研课题制度。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要亲自承担本教研组和年级组的科研课题并将本组课题加以分解,合理分工给本组教职员,并负责本组各子课题的管理。

6、课题的申报、认定制度。每项课题的承担者首先要向教科室申报,然后由教科室对各项课题进行认定。

7、教科室对各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指导、进行验收评奖。由教科室负责对各项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方法指导,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发放教科研信息。

教科室负责对各项校级以下课题的验收与评奖。

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篇2

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用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转变广大职工的观念,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才能促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全面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才能成功。

一、做好改革前期的宣传发动工作

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职工、离退休人员、经营者和社会都非常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政策的严肃性,依法改革,按政策办事。事业单位改革既面临着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观念的挑战,又面临着众多人员分流、复杂债务处置等沉重历史包袱的制约。因此,要充分考虑历史基础,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时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体现过渡性,在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

1、转变人事制度管理理念是改革的关键

人事制改革,首先,要肃清事业单位的各种传统保守思想,摒除人事管理中因循守旧的思想和做法,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强调以人为本,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发展激励、保障、服务和培训等具有引导和开发性质的管理功能;重视对人才的工作条件、家庭和福利的关心,实行弹性福利制、可供选择的工作时间表及以人才为中心的监督管理;注重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以能力来决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平台,努力创造凝聚人才、造就人才、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生活环境。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把人力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做出更大的业绩提供机会。在制定人事制度时,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在坚持政策原则和不伤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员工注重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事业单位领导管理层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的管理思想。要彻底放弃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宜的传统观念,尽快建立起现代人事管理思想。

2、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为民所思

领导干部要率先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两个务必”,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好改革的带头人。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要切实了解工作对象的工作情境,体验其生活处境,真切把握群众的情绪和心境,这样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解决改革中的矛盾,也才能更好地为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

3、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一切教育形式,大力宣传、大造舆论,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人事制度改革。在宣传中,必须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讲清楚,使广大职工认清改革,必然要破除旧的用工机制,带来利益调整,要教育职工认识到人事制度改革对单位长远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明确只有通过制度的改革,大家的利益才会得以保证。

4、正确引导,树立良好的择业观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职工认清形势,明确改革是手段,增效是目的,转岗分流不等于无岗,而是劳动力资源的重组和开发,从而树立新的择业观。一方面,让职工理解大环境,消除自卑感,树立责任感,从而树立新的择业观;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克服“从一而终”、“挑三拣四”的不切实际的思想,以积极地心态寻找适合自我价值再实现的心理。

二、有的放矢地解决改革中职工的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注意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人事制度改革,使职工面临经济利益问题,前途发展问题等等各种矛盾的冲突接踵而来,依靠传统方法是不能解决好问题的,这就需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1、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我们必须努力做到重视员工的意见和要求,重视对他们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和一时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要向员工说明情况,明确解决落实的时间表,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体谅。对于少数不合理的要求必须辅以教育引导,把问题说清、道理讲透,引导职工切实转变观念。让职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而深化其对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认识。

2、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人事制度改革时期,因各种矛盾凸现,我们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一种简单的“上传下达”,对于上级的精神、政策、指示,我们既要通过书面文件、大会、报告等形式对广大职工进行宣传和教育,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一般号召的同时,需要个别指导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要运用非政治化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3、领导决策和群众决策相结合

越是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越要发挥职工代表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作用。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方案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切忌照搬其他单位的模式,更不能不分需要与否搞“一刀切”或徇私枉法,趁机“拉一把”和“推一把”。实践证明,群众一旦认识到方案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一致时,就会理解和支持。

4、思想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尊重人为轴心,以理解人、帮助人为外圈的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立足于耐心的教育和正面的引导,制定好“分流”的措施,构筑人才储备、培训、轮岗、内退等合理流动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岗位流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使它成为单位内部的一种激励机制。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始未

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到位,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全部到位,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全过程,做到流动前有宣传,流动中有教育,流动后抓和谐。

从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人事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后,广大职工的思想情绪会出现各种波动,这需要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于竞争上岗的职工,要使其树立流动意识。为了防止部分同志以为大功告成,产生松劲思想,组织上要以竞岗来激励广大职工,告诫职工在新的岗位上的表现是能否胜任的依据。

在竞争上岗中落聘的职工,有些能够坦然地对待结果,以正确的态度积极参加双向选择。对于不能面对落聘事实的人,组织需要及时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端正认识,鼓励其积极参加上岗培训,争取早日上岗。此外,还必须做到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待岗职工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对家庭有生活困难的职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要真心实意地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二要对于特困职工,应该主动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职工,他们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过许多贡献,他们的待岗,有的并不是他们工作的差错,而是改革大局和单位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三要加大培训力度,针对人员紧缺岗位做好技能培训,采取实用高效的培训方法,使待岗职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新岗位。

从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有效地思想交流,能够及时的消除各种不安的情绪,让广大职工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尊重和关爱,达到人心稳定、改革平稳推进的目的,使广大职工爱岗敬业,上岗有干劲,待岗分流无怨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带好队伍,不断前进,就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深刻认识单位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措施以及方式方法是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摘要:科研院所人事制度改革是计划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显现并呈爆发的趋势。科技体制改革中自收自支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正是这种矛盾在基层的体现。如何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改制工作顺利进行,是摆在基层政工人员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科研工作 定位 科研管理制度 创新

[作者简介]伍新德(1974- ),男,广西临桂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4)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54-02

当前,人们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这必然会反映到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中,从而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科研工作上的定位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理论,提出构建符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科研定位的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

(一)科研是高职高专院校不可或缺的职能

首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划分,高职高专院校分属于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的第五阶段的B类高校,即5B类高校。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职高专院校必然需要承担包括科研在内的三大职能体系。其次,知识经济的兴起需要高职高专院校承担更多的科研职责。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的能力。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和各类研究院所科研设备先进、研究资金充足并且拥有大量的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各类科研人员,他们主要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任务,他们的职责是为国家提供更多、更先进的创新科技。而高职高专院校及其他应用型大学则主要担负着将创新科技转化成为可以为企业使用的技术、生产工艺及管理方法等。

(二)科研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服务社会、实现专业价值的重要途径

首先,从事科研工作是法律赋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神圣的权利和应尽的职责。虽然从高等学校的目标分类来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各类技能型的人才。这决定了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心工作,但这并不妨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享受社会给予他们提供的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他们应该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社会培养素质更高、数量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研究成果。其次,科研与教学能够相互促进。科研与教学是一种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通过学科领域内的新知识探究或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新的知识点和实际范例。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和使用,可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永远保持新鲜感,使教师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最后,科研工作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教师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具有广博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

(三)应用性研究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心

在我国,各类研究院主要承担与它们各自学科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特征。而各类企业内设的研究机构则主要担负着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它们主要将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各类高等院校则根据其科研人员的构成和研究实力分别承担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工作。各类综合性大学凭借其高素质的科研团队、良好的科研设备和充实的科研资金,主要承担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应用性研究为重心。高职高专院校的这种研究取向和定位与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队伍的构成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引进或培养了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与各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经济实体和部门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们对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流程和特点非常熟悉,因而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工艺更新和对新产品的升级换代等方面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所具备的上述特点及其与企事业单位的特殊关系,使得它们必须要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为依据,以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为取向。

二、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制度是人们观念的外化。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仅是一种约束和规范科研行为的条文和准则,它还体现着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对其科研工作的基本取向。笔者对我国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与其自身特点不相适应的状况。

(一)对自身科研定位认识不清,盲目照搬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年限上有较大区别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以至于高职高专院校在其日常工作的管理制度上也照搬本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无视其科研工作的独特性,盲目照搬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在科研工作的导向上,要么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对应用性研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要么对教师的研究不加以引导,使得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分散到各个研究类型当中,造成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既无重点也无特色。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地位认识不足,不能给教师提供从事科研活动所需的条件

由于人们过分强调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而将教学与科研置于一种冲突和对立的关系中,从而造成对科研工作的忽视。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能从制度上保证合理分配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学和科研。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甚至以教学中心为借口,致使教师超负荷从事教学工作,而不顾及包括科研在内的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各种活动。

(三)科研制度导向狭窄,不能激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选取研究课题

高职高专院校应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的发现和发明的基础性技术研究的方式来满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其教学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来制定科研制度,由此造成了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重点定位于探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上,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这就从制度上窄化了高职高专院校科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最终限制了高职高专院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潜力。

(四)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以定量为主,不能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由于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它们各自特点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评价制度往往大多采用定量评价,如以在SCI、EI、国家核心和其他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或以申请课题的级别和资助经费的多少来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而不是以该课题是否促进学科发展或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这种评价制度下,造成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的局面。

(五)科研管理制度过多关注研究过程,不能保证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注重对科研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只关心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结题,而认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不是他们所考虑的范围。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了当地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科研成果被堆放在学校里;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被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造成高职高专院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三、解决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问题的措施

(一)改革学校人事、预算制度,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资金从事科研工作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制度、预算制度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教师普遍承担了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科研;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认识存在偏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争取有限的财政支持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造成了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现象。由于科研工作是一种长线投资,并不能马上给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考虑财政预算的时候,科研经费常常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人们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并通过人事制度和预算制度改革,切实减轻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保证教师必要的科研经费,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以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促使学校科研转向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领域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大多模仿或照搬本科院校,在课题的立项导向方面,往往注重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然而,理论研究并不是他们的特长。技术攻关和研究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专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通过制度导向机制,通过设立“产学研”专项研究基金制度,专门资助高职高专院校与当地企业联合申报攻关的技术项目。这种与企业的互动,既能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实力,也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改革高职高专院校科研评价制度,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但它容易造成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重“量”而不重“质”,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高。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从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着手,制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除了传统上要考核课题发表的论文、专著的数量、科研立项的级别、获得经费的多少等量上的指标之外,还要将课题成果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课题成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这样就会避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只重“量”而不重“质”的弊端。同时,还能切实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内涵。

(四)完善科研管理的环节,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大都只对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过程、结项做了具体的规定,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却没有具体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及其他科研工作人员纯粹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大多数教师科研项目一结项,就开始准备申报新的课题,而将其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从来没有关注其研究成果能否给社会带来实际的效用。这种所谓的科学研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时,要特别强调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环节的管理。唯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教科研制度 篇4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战略管理,实现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特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第二条 学校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科室主任等为成员,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领导及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并督促和指导规划落实;围绕实验研究进行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和各项管理制度并督办落实;主持重大课题申报、审定和鉴定;筹划科研经费,保证实验条件,对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成绩卓著者报请学校或上级予以奖励等。

第三条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研方针,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实践力度的统一,确立的项目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与当前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第四条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校所确立的校级及其以上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的内容和申报人

每五条 为与区、市、省级项目吻合,校级项目的申请原则上每年9月上旬前组织。

第六条 凡向区、市、省级科研室申报的研究课题未被立项的,作为校级课题进行研究。

第七条 课题内容应属于普通基础教育范畴,着重研究本校教育过程中遇见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本校教育改革有指导作用。

第八条 申报人应为课题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即该课题的实际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负实质性工作,课题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必须是本校的教职员工。

第九条 凡向区级以上科研室申报的研究课题必须由申报人按规定要求认真填写申报表,经教科室组织专家领导从选题方向、与主课题研究价值、方案制订等方面进行论证评审上送。

课题的过程管理制度

第十条 学校教科室要加强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管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写计划,年终写总结)行为,并对各教师教科研过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检查。

第十一条 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应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期工作计划,严格执行《申报表》中制定的计划,接受督促检查,应依据阶段性实施计划向教科室汇报进度;教科研室记录结果,作为教师科研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在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研究计划或推迟计划实施,必须由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报经校或上级教科研室批准,予以备案。

第十三条 课题的时限一般为1年,因故未按期完成课题者,允许承担人申请不超过一年的延缓期,在延缓期满未完成者,将中止其承担的课题。

第十四条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可以享受学习培训的待遇,由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依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经教科室审核,报校长室批准。

课题结题鉴定制度

第十五条 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鉴定的评价,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申报的各级立项课题,必须规范结题。

第十六条 课题组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及时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主件),并认真选编好课题研究相关的科研论文集、教案集、专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附件)。

第十七条 课题鉴定一般采用专家领导评议方式,包括现场评议或书面评议。鉴定组专家由课题组与教科室共同确定。

成果处理制度

教科室要特别重视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处理。

校级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标准:

先进性。成果反映的教育思想端正,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选题方向和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突破性;研究水平在地区同类研究中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科学性。能科学、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及教育统计测量手段;立论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研究过程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结论真实可靠。

成果形式符合教育科研基本规范;成果表达论点明确,资料祥实,依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价值。能揭示主课题某一方面的规律,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实用有效的教改方法和技术措施。

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课题组向教科室提出书面申请,并附课题研究成果资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鉴定书)。

教科室组织专家、领导,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

经过鉴定评价,获将的、证明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措施在学校内予以大面积交流、推广和应用,或向市、省级推荐评奖。

课题经费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科研经费是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一种经常性支出的费用。

第十九条 学校保证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支出。

第二十条 学校教科室对校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可根据范围的大小实行一次性核发或实行实报实销,并对研究经费的使用负有检查、监督责任。

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是我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又是我校教育科研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十二条 课题组要明确资料职责,加强教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和利用,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

第二十三条 教科研档案主要包括:课题档案、管理档案、综合档案和成果档案等四大类。

第二十四条 课题档案:《课题审定书》;课题研究方案及论证材料;课题研究计划及情报资料;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有关主要原始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及数据处理材料等;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成果报告。

第二十五条 管理档案:计划和总结;工作职责;有关制度;课题研究成员资料;教科研方法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的文件材料;各种记载。

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篇5

一、教科研工作组织机构

1、制定本校教科研工作规划。教研室应根据市、旗教科研规划,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遵循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规划。

2、搞好本校教科研课题管理。教研室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确立有针对性的教科研课题,坚决禁止大、虚、空。

3、教研室应大力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在教职工中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

二、教科研课题管理

1、实验课题申报立项制度

①学年或学期初,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如在教学中的困惑或成功之处或对某个知识体系的感悟等)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确定好课题组成员、实验班级、实验时间、期限。

②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下列条件:A.具有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B.具有大专以上学历。C.市级以上教学比武或优质课竞赛获奖者。D.区、市、旗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校级名师。

③各课题组申报的市级以上课题应经相关学术评审委员会审批立项,并填写相关申请表,旗、校级课题须报教研室审批立项,并填写相关申请表。

④立项的实验课题,相关实验教师必须认真撰写实验方案和阶段性小结,并及时报送教研室。

2、课题管理内容

①规则:由主管校长或教研室先做出教育教学科研规划。A.目标: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来确定教科研目标,并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B.研究方向和重点:按照不同的学科,把研究重点表述清楚。C.提出课题:为了更好的体现学校的意图,由学校教研室组织部分专家和教学骨干,提出学校整体课题指南,供各学科在选题时参考。

②论证:对已形成的课题进行一次可行性“会诊”,群策群力,以使研究者博采众长,更好的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A.课题的价值:要明确课题的意义,从科学性、理论性方面去分析,使目的性更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

B.课题的实施:最主要的是提出研究目标、实施条件、过程及预期成果,切实反映出研究的实质。

C.课题的评价:校内的课题由研究者、同学科的教师代表、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及学校领导、教研室和教务处对所结课题进行验收。③实施:教研室主要抓两项工作:一抓听课,通过跟踪听课或集中听课,主要看是否落实研究目标。主管领导要经常与课题组协商,更好的调控研究进程;二抓资料,通过对各项科研资料的收集检查,了解课题研究工作的整体状态,同时对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促进课题研究的更好开展。

3、实验过程管理

①各课题组及实验教师应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实验目标,并接受学校教研室的督促和检查。

②每月(每周)按计划有效有序的开展活动,并做好记录。

③每月末将课题有关开展情况及资料按时报教研室,以便检查课题进展情况。

④及时搞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并随时改进完善实验。每学期末上交学期实验总结,以检查完成情况,⑤实验课题完成任务后,应按有关规定申请成果鉴定,填写成果,提交证明实验成果的一切资料,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进行评审鉴定。

4、实验成果的申报评审奖励

①实验按计划完成后,填写成果申报表,准备好相关资料,交主管部门评审、认定。

②推荐评比,表彰优秀实验教师及优秀课题组。三.科研队伍建设

1、教研室应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我校教科研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学科齐全、具有一定影响和带头作用的教科研队伍。

2、加强理论学习,并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同时按期进行教育科研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应经常参加上级组织的教育教学科研培训,每学期还应邀请上级教育教学部门的专家作专题报告。

四、科研经费保证

按学校财务制度,各课题组所需研究经费按审批程序经相关领导批准后,由财会室实报实销。

五、教科研成果的推广

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篇6

根据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为了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加强教育科研管理,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有序、规范并卓有成效地进行。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1、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研究活动;评估教研组、备课组工作。

2、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包括课题的申报、实施、结题与推广)。

3、组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育科研水平。

4、负责论文评审交流的事务工作。

5、收集教育科研情报,向教职工提供教育科研信息。

6、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三、科研课题的管理

(一)课题的申报与立项管理

1、申请课题立项的集体或个人,领取申报表,按要求填写科研目的、内容、方法、研究阶段、结题时间及最终成果形式等项目。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2、已向上级部门申报立项的教育科研项目必须在教研处登记备案,学校支持各种研究和实验。

(二)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1、课题立项后,应写出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阶段(学期、学年)实施检查评议,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矫正偏向,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实验研究正常开展。

3、课题组及成员每学期末、学年末应写出阶段总结。

4、检查各课题组阶段实验及调查资料、数据、论文、总结等资料的收集、管理情况,为课题评审作准备。

5、组织与课题内容相关的调查研究、学习考察与资料研究。

6、省、市级课题一般由教研处进行常规管理并组织实施;国家级课题由校长领导实施。

(三)成果管理

1、教育研究的成果形式一般应体现为两部分:一是教育实践效果的变化;二是文字总结。文字总结的成果形式为:论文、论著、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教育科研文章等。

2、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3、对通过评审结题的课题应进行登记,相关成果及资料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并按等级颁奖。

4、组织科研成果的推广。学校每学年举办教育科研论文交流会。宣传推广先进的研究成果。

四、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1、每学年举办1-2次教育科研知识讲座,普及教育科研知识,或请专家、教授讲授现代教育动态和发展趋势。

2、学校支持教师学习、进修提高。鼓励教师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成为本学科领域的行家里手、学科带头人。

3、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学研讨会、学科年会、观摩优质课竞赛。

4、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系统、人事系统安排的继续教育活动。

5、邀请县、市教研员来校,具体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6、定期向教师发放科研学习资料以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资料。

五、教科研经费的管理

1、教科研经费的来源:上级申报单位拨款,学校划拔或外单位资助。

2、教科研经费的使用:

(1)科研成果奖励:科研成果是指科研报告、教学论文及专业论文、调查报告、论著、教材、经验总结、教育科研文章、自制电教软件、教学电视录像片、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2)教师出席全国范围的学习交流会,凭会议通知交教研处备案,并呈报校长批准后,按学校规定报销住宿费、车船费等。

(3)教师递交学科学术研究会的论文,评审费用一律自理。由省级选送上级学术机构交流的论文,其评审费由学校负担(凭通知)。

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篇7

如果校长不俯身躬行, 做科研就是纸上谈兵

2008年8月, 兰秀玲校长来到周水子小学, 为周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对这所百年名校熟悉研究一段时间后, 09年初, 她根据学校特点和现状, 通过对学校内在发展因素的挖掘, 提炼出“阳光、快乐”的教育元素, 确立了“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的办学理念, 并开始带领全校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打造“乐学教育”的办学特色。

在每一个学科的研讨课堂上, 总有兰校长投入听课的身影;虽然工作非常繁忙, 但听课后的评课研究必定是在校长室进行;为了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快, 她聘请了学科资深专家, 定期到学校看课指导, 打开了教师的研究思路;为了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高深”“繁杂”的错误认识, 她从不强求教师“写无用材料”, 而是倡导教师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 把自己的研究过程, 特别是自己的感悟与变化写下来;她取消了大奖赛, 公开课, 取而代之的是常规课, 研究课, 引导教师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

2013年4月, 周水子小学召开了十二五第二批区级个人开题会, 在开题教师讲解了自己的开题报告后, 兰校长作为教师们一致特别邀请的开题点评专家, 一一对教师报告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进行了细致到位的点评, 教师们受益匪浅。而在开题前, 她却是放下了手头的所有工作, 反反复复将提前打印好的开题报告进行阅读圈画, 文稿上写满了分析、点评和修正建议。虽然没有所谓“专家”的头衔, 但在教师心中, 她却是真真正正称职的专家。

有人说:“一个校长, 不抓德育不称职, 不抓教学不到位。”这是对的, 但还应加上最重要的一句, 那就是“不抓科研不明智”。可以说, 正是在这样一位懂科研, 善科研的校长的带领和榜样作用的感召下, 周水子小学的教师才在科研之路上稳步前进。

当教师不为研究所累所忧, 才是真正的做科研

在很多教师心目中, 科研是神秘的, 繁杂的, 同时也认定自己不会做科研。

在周水子小学, 每一位教师都在做科研, 也都爱做科研, 因为他们的研究没有为自己增加任何负担, 完全就是最常态的课堂教学研究, 这种“科研”是浸润式的, 没有一点点刻意而为的痕迹。

兰校长说:一所学校中, 形象工程易做, 形式工作好做, 而扎实的科研工作却不好做, 它是地下工程, 需要“自然”, 需要“走心”。如何做呢?

学校的主要做法就是做到“教学管理课题化, 学科教学专题化, 教师研究个性化、常态化”。即将学校的教学管理全部用课题的理念统领起来。用十一五省级课题《小学生快乐学习教学策略研究》和十二五省级课题《小学“乐学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为牵动, 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落实到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位教师, 学校依据各学科的实际问题, 通过专题对教师进行引领。如:语文学科的“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的研究”, “阅读主线问题的研究”“课堂情智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数学学科的“让学生问起来的研究”“小学数学课问题探究教学方式的研究”;英语学科的“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的研究”, “篇章教学的研究”;音美学科的“以审美欣赏与体验为主线的研究”;科学学科的“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案引领, 学生主讲教学方式的研究”等专题。这些专题的确立很好地把全体教师纳入到课堂教学改革当中, 将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全面纳入教学研究之中, 将其常态化、日常化:周一是语文学科常规研讨时间, 周二是数学学科, 周四是英语学科, 周三和周五是其他学科;校长、副校长和学科主任参与看课议课, 其他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自愿参与, 学校聘请专家指导点评。同组教师看课后进行再研究, 进行同课异构, 根据专家和同伴提出的建议重新设计改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学校订阅的教育杂志成了老师们最抢手的“宝贝”, 读书成了老师们不能割舍的爱好, 办公室里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每天上课前都要说课, 如果白天实在抽不出时间, 就下班后利用网络或者电话与组内老师切磋, 向主管领导请教。可以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状态。

2012年10月的一天, 副校长晚上5点多钟在进行全楼巡视时, 突然看见信息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推门进去, 发现是一位一年级的教师还没有走。原来, 上午她刚在组内上完一节研究课, 听了专家和组内教师的点评后, 她对这节课非常不满意, 就坐在这里从头到尾, 一遍一遍地看这节课的录像, 对照点评找出问题, 并且琢磨改进的方法。

像这样的老师, 周水子小学还有很多很多。有人很好奇, 周水子小学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核、没有量化、也没有评比, 为什么研究还进行得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老师们还会如此的乐此不疲?其实, 从老师们一篇篇教育教学感悟中或许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位刚参加工作几年的年轻老师在《课堂研究, 让我宛若新生》一文中将自己研究的过程概括为“开悟、渐悟、渐修”。她这样说:开悟、渐悟、渐修, 本是佛学的要义, 他们都属于自悟的过程。我想用这几个步骤来形容我这一段时间的成长是再贴切不过了。我现在是:一进课堂是实践认知, 走出课堂是反思调整, 再上课堂是整合突破, 三上课堂是稳固完善。可以说, 我这一切所有的转变, 最主要归功于学校给予我的专业引领和发展空间, 以及在研究之路上帮过我的所有师父们, 从此, 我开阔了视野, 脱胎换骨, 宛若新生!未来, 在渐修之路上, 我将继续研究并快乐着!

一位工作16年的老教师在《在研究中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一文中这样说:我真的打心眼里要感谢校领导的正确抉择, 给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机会,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领我由一个教书匠开始走向了研究者, 真正开始把书教活, 让书为我所用。我为能在周水子小学工作而庆幸, 因为我可以不断的学习, 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真正把本事学到手。我知道, 我的能力有限, 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付出很多, 但是我会迎头赶上。现在在学习和研究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我知道这快乐将伴随我前行……

一位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点滴成绩的老师在《“老”荷才露尖尖角》一文里写到:“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真正体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提问, 自己讲解, 自己总结方法, 把知识学会了,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真是太了不起啦!”这是外校老师在看了我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一课后的评价, 我真的太兴奋了, 这是专家对我们这段时间研究成果的莫大肯定, 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我欣慰呢?在研究之路上, 虽然取得了小小的成功, 但我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一小步, 前方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我会延续这份精彩, 在研究之路上执着前行, 我坚信等待我们的一定是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春天!

一位在教学时总是缺乏自信的老师在《成长———要内力, 也要外因》一文中这样说:一直以来在很多人面前上课就非常打怵, 总把来人看课当成负担。但对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多, 领导的指导加上自己的钻研, 对上课有了一些感觉, 不再那么紧张了。慢慢地, 我由刚开始的被动研究逐渐转变成自己的主动研究, 我会挤出时间来读书、思考。工作起来也没有那么辛苦乏味了。久而久之, 我发现自己的确有了进步:能自己独立准备公开课, 比较自如地面对教学情境, 处理教学事件也渐渐顺手起来, 与其他教师研究备课时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我分明感觉到, 我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 也照亮了自己。于是教育对我来说, 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活的本身。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加快了我成长的步伐。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让每一位老师都热情参与其中。教学中遇到困难, 整个组内老师可以坐下来一起研究。众人拾柴火焰高,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可以从别人的课堂中受到启发, 可以互相促进。每一次研究课的过程资料, 都是我学习的资源。我享受了这个氛围, 享受着领导同事的帮助。

……

从教师们一句句实在的话语中, 似乎已经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在研究中, 没有人想去追赶别人, 他们只想不断地超越自己;没有人想急功近利, 他们只想追寻教育的真谛。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们重塑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改变了教育教学行为, 感悟到了教书的快乐, 甚至体味到了生活的精彩。这就是研究带给教师的所有, 它已经成了教师们文化的自觉,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刻意提科研, 但扎实做科研, 一切研究追求自然, 惯于常态, 不让教师为科研所累所忧心, 这就是周水子小学科研工作所特有的“浸润式”特点。

这样做科研, 最受益的是学生

通过研究, 学校形成了“学—导—用”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提炼出了“1233”课堂教学策略。随着研究的深入, 周水子小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挣脱了教案的束缚, 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学生。这一观念的转变最终成就了学生, 让他们增长了兴趣, 形成了习惯, 提高了能力。

记得2010年, 学校为甘井子区部分执教评优课的教师提供了的场地和班级。一位教师上完课后, 激动地说:“上完这节课, 我太有感触了!当我来到周水子小学的时候, 正好赶上学生下课。看到周水子学生下课的状态, 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走廊上学生有说有笑, 甚至有的蹦蹦跳跳, 完全没有规矩。我一想, 这要是上起课来学生不知道得是什么样, 肯定没戏。没想到, 上起课来, 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完全颠覆了先前的印象。学生个个精神头十足, 生龙活虎, 发言面广, 有的学生的发言让我和评委老师们都十分惊讶。通过这一节课, 可以看出周水子小学平日课堂的状态和教师平日的功夫啊!”

由于学校课堂教学科学高效, 课后作业科学有效, 使学生的课余生活真正丰富起来, 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广泛的活动。学校实施了“五百工程”, 其中包括阅读方面的“百部经典国学”、“百篇经典美文”、“百本经典书籍”, 艺术方面的“百幅经典名画”和“百首经典名曲”;同时, 学校还开展了“小岗位, 大舞台”的实践活动。可以说, 孩子们就是在这样丰富的活动中自主选择, 自主研究, 自主实践, 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形成了长足发展的能力。

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当现象分析 篇8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校本教科研制度的规范建立与有效运行,有效提高了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科研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有效加强了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品质。

上一篇:组工干部总结下一篇:对待工作用心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