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制度

2024-10-10

科研管理制度(共12篇)

科研管理制度 篇1

摘要:文章从科研管理的方面谈了科研制度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A院分析了当前科研院所在科研制度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通过分清院所事权、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抓住科研制度的核心点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完善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科研制度,科研管理

科研机构在我国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在十八大召开后发布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增强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创新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行业、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 最大限度地支持、鼓励和服务科技人员创新创造,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任务非常重, 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地改革现行的科研体制, 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地改革和完善科研院所现行的科研相关制度和管理方式。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院所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 能为科研管理工作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平等的良好环境, 促使科研管理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也是保证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创新力和加大科研成果产出的有效措施。因此, 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科研院所中的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A院制度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A院设有14个二级法人的科研机构, 包括5个非营利性研究所, 5个转企所和4个农业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有10个, 还有派出机构3个, 附属机构2个。现有在职职工3000多人, 其中从事科研工作的有2100多人, 高级研究人员约300人。A院和14个科研机构实行二级法人制度, 即A院作为一级法人, 一级法人主要实施对二级单位的协调管理, 作为科研主体的14个研究所为二级法人, 具有独立行使权。

A院的制度与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一样, 在制度建设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都有党群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制度;不同之处是具有科研院所特色鲜明的科技管理制度, 并且其他所有制度都是围绕科研服务这一核心, 支撑着科技管理。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面, 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科技开发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规定或办法, 具体到特定的单位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导师管理、学生管理等科研管理延伸工作的规章制度, 还有一些是属于人事与科研交叉的管理制度, 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办法, 职称评审与聘任办法, 重点学科带头人选拔和聘任办法, 导师评聘办法等, 这类办法看起来是人事制度管理, 其实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 是规范科研活动重要的制度之一。

A院在管理方面从建院开始主要实施的是A院科研管理部门集中管理模式, 由院科技处统一对院所科技工作进行日常管理, 研究所配合和协助管理。自2003年起, 随着国家科研体制改革, 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 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任务繁多, A院开始试行授权二级研究所进行管理的分权式管理模式, 实施的是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 由科学院与研究所共同管理科研事务, 二级研究所全程参与科研管理活动, 在遵守院级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科研管理工作并及时向院科研管理部门反馈相关信息。

二、A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院所之间制度不配套

A院科研制度建设比较完善, 主要有科技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项目管理办法, 成果管理办法, 知识产树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 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科带头人选拔和聘任办法和导师评聘办法等。这些科研制度主要是在实行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的, 后来管理方式有变动, 但研究所的制度建设比较少, 不够全面, 很多制度还是空白。这说明自从科学院与研究所实施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以来, 研究所还是被动地实施管理, 忙于事务性工作, 制度建设方面没来得及跟上。这种状况与当时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也有关, 各所原来只配备了一名专职或兼职的科研秘书, 随着科研队伍的壮大和工作量的增加, 人员不够, 这也是制度建设落后的原因。多数研究所在2007年左右才开始有一些制度建设, 有些制度还是在国家的硬性要求下制订的。最近三年, 制度建设才被重视起来, 尽管如此, 很多制度还是空白。

(二) 制度建设缺少必要的程序, 制度管理跟不上

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成果产出、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 科研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也是一项非常严肃和严谨的事情。但实际中, A院及研究所一些制度在建设中并没有通过必要的程序, 有些制度只是由科研秘书起草以后就直接发布实施, 实施后才发现制度缺少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在制度管理上也存在漏洞, 没有按制度的固定程序和要求来执行, 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导致这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科研管理人员意识不强, 缺少对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学习;二是科研人员意识懒散, 觉得制度过于繁琐, 不愿遵守制度执行;三是有些领导为了追求工作效率, 有时忽视了制度中的必要程序。

(三) 科研制度缺少激励机制

制度是一种激励机制, 通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鼓励什么压抑什么, 进而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主向, 改变人们的偏好, 影响人们的选择, 激发或抵制人的能力发挥。无数事实证明, 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制度下, 其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制度下, 其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则具有相似性。这种激励机制运用不妥当, 将严重阻碍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A院在激励制度相关的制度方面, 如绩效工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都还存在激励性不够的问题, 很多制度也没有紧跟国家体制改革的步伐, 如绩效工资的发放与实际绩效偏离, 工资主要仍与职称和工龄挂钩等。这些也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阻碍了科研创新力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提高A院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 理清院所事权, 做好制度分类建设工作

制度的不明确很多都是由科学院和研究所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的, 因此, 要做好制度建设和管理还是得从源头上做起, 理清科学院和研究所的职责, 分清管理权限, 使研究所的科研管理既不越位, 又不缺位。建议科学院主要制定导向型制度, 这类制度没有要求具体的行为, 而是通过一个结果引导人的行为往一种方向发展, 并且这种导向具有长期性, 如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指导意见、职称评审与聘任办法、重点学科带头人选拔和聘任办法、导师评聘办法等。研究所主要制定实施型制定, 这种制度只是告诉科研人员在具体情况下该怎么做, 并且通过规范这些行为来达到管理的规范性, 如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学术交流管理等, 另外也要根据院里的指导性意见配套做好所内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办法。

(二) 切实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科研管理者不仅是各项政策、信息、计划的传播者, 还是科研院所制度的起草人, 更是各项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所以应当具备非常高的综合能力。不但要熟悉各种科研管理规章制度, 熟练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 而且必须要对当今科研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特别是要对本院的科研工作发展趋势熟练掌握。平时要多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管理知识, 这样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行, 对信息的处理才能更快捷、准确;同时也需要有很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最好能够融入到科研队伍之中, 结合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定期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制度建设前期要做好相关调研, 征求相关人员的建议和意见。起草制度时要注意实施型制度要简单高效, 不能程序太复杂;导向型制度一定要公平公正, 在制度建设中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需要, 关注公共利益, 遵循平等、民主、自由的原则, 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制度起草好后要按制度的分类通过相关的程序, 如通过学术委员会、所长办公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修改完善后正式发布, 发布之后要试行1~2年, 在试行中关注制度的缺陷并进行再次修订, 这样才完成制度的建设。制度正式发布之后, 要组织科研人员学习并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 使相关人员熟悉制度。在实际工作中, 领导要带头做好制度的执行, 管理部门要严格按制度来实施和管理, 建立制度的权威性, 千万不能因为是领导或是熟人就讲人情。

(三) 抓住科研制度的核心,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良好的科研制度对科研活动及科研人员有着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科研制度涉及诸多方面, 但是制度的核心仍然是人, 只有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制度才是好制度。所以,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制度设计上就应充分考虑一个问题, 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并激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将制度的设计目标与执行者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要重点抓好与人性激励密切相关的几个制度, 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励, 职称评审与聘任办法, 科研奖励办法及人才选拔等相关办法。保证这些制度的公平公正并符合实际, 在操作程序上公开透明, 严格实施, 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只有做好这些制度设计和公开这些制度的操作程序, 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 进而影响科研要素的有效配置, 进而实现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而推动科研创新力的发展, 加大科研产出。

科研管理的方式和水平影响着科技创新和传播。规范的制度和高效的管理,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院所的科研制度建设和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 只要科研管理方式和创新途径得当, 抓住制度核心, 实施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 就能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 完善科研体制, 从而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 为社会造福。

参考文献

[1]赵跃华.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比较研究与导向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01) .

[2]丁余微.A大学B学院科研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3]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4]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科研管理制度 篇2

摘要:阐述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期实现的关键技术,系统能够适应科研成果统计、课题在线申报等管理的要求,满足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科研信息;管理人员;审核

一、系统需求描述

当前高校教师的科研信息越来越多,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会给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带来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丢失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整合相关的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平台,服务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全面、实时、准确地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科研信息。

1.系统角色需求分类。

1.1教科研管理人员。此类人员主要职责是对所有教师提交的`科研信息进行审核并正式入档,同时对所有院系的科研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查询和打印报表等服务。

1.2院系科研秘书。此类人员主要职责是对所在院系教师提交的科研信息进行审核并上报教科研管理部门,同时对所在院系的科研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查询和打印报表等服务。

1.3普通教师。教师使用系统进行个人教科研信息的上报和校级课题的申请,对个人上报的教科研信息(未完成审核的)进行修改,教师可以对个人的科研信息按照查询条件查询和打印。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科研管理系统采用.Net技术构建,采用B/S模式,其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1科研成果登记。科研成果登记模块主要设计用于教师登记个人科研成果,主要包括论文、著作、专利、课题等个人科研信息的申报登记。

2.2科研成果审核。科研成果审核模块主要设计用于科研秘书和教科研管理人员对教师个人申报的各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于审核通过的成果的计入学校的教科研科研统计基本数据。

2.3校级科研申报。校级科研申报模块用于校内教师申报校级教科研课题,主要记录包括课题名称,参与人员,课题背景,课题意义,应用前景、申报经费和课题的起止时间等课题信息,上述信息可以导出成Word格式,作为科研评审组审核课题的依据。

2.4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的基本维护,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密码修改和人员权限分配等功能。

2.5信息统计与查询。信息统计与查询模块用于对历史信息的查询和统计,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和专利等科研信息的统计,并且可以对统计结果进行导出和打印服务。

2.6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数据的备份与还原和系统用户的创建与权限分配。

二、系统实现及其特点

1.报表打印。报表打印是科研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查询检索出来的科研信息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印并附上相关的统计结果。本系统中利用.Net自带的RDLC(ReportDefinitionLanguageClient)生成报表。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简单易用的控件,特别是表格控件,非常方便实现字段在报表上的排列;②灵活的可定制性,RDLC使用XML来描述报表的相关信息;③高度可编程性,报表的预览和打印等一系列操作通过代码就可以实现;④支持数据钻取功能;⑤可以将数据导出Excel文件格式,而且可以不需要安装Excel。2.2生成申报书。在校级教科研课题的申报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填写相关信息,这些申报信息虽然已经记录进入数据库,但是在审核过程中,评委不可能人手一台计算机进行查阅,因此有必要将将上述信息生成Word格式并打印留存,便于评委审核使用。

三、结语

教科研系统采用了B/S模式的系统结构,便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所有的后续升级和维护工作只需在服务器端进行,客户端就能及时刷新,避免了传统客户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系统运行一年来,实现了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学院在科研方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磊,陈建华.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6):26-27.

[2]何杰,张剑平,王刚,梁殿超.基于Internet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实现[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8):34.

[3]陈巧玲.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商业时代[J],2008(17):71-73.

[4]李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3):3283-3285.

科研管理制度 篇3

一、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1、管理思维创新

首先,应当将医院科研的核心从过去的仅仅对基础研究逐步转向到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前瞻性临床研究上去;其次科研管理的重点应当从项目申报向项目跟踪管理转移,更加注重的是对于项目进行和结题的管理;最后是要把科研绩效指标从单一的文章、立项、成果鉴定调整到对于高水平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SCI论文发表、省级以上级成果奖以及发明专利、和储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实现科研工作由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改变。

2、管理机制创新

科研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院的自身特色和优势,联系科研前沿,引导科研申报与立项,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避免盲目性,增加课题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医院不光要加大科研投入,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科研设备和科研人员,整个全院科研资源,设立中心实验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合理搭配人才,既要充分发挥老专家的学术带头作用,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创新 思维和科研能力;又要给中青年骨干提供良好科研环境,例如设立院内科研基金,资助创新性较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强的课题,通过前期在院内开展工作,积累基础以申报更高层次的基金项目。巩固优势学科,积极整合学科,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医院牵头规划,进行学科整合,带动弱势学科共同发展;同时,医院积极引进科研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研骨干,对于这些人才给予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科研创新。

3、管理模式创新。

科研创新管理模式不光强调管理的模式和思维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自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深对科研管理的认识和学习,增强管理能力,拓展管理技能,加强为科研服务的意识,积极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信息,拓展项目申请渠道,扩大课题经费来源,并做好政策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科研课题的管理也要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改变为精细管理,从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推广等各环节进行重点质量监控,保证课题质量,形成良好的科研储备。

二、科研管理中多元激励机制

科研最终靠的是人员创新,科研人员是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的重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研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要素。因而科研管理要创新,必然要从科研人员着手。这就必然要求科研工作重要建立起多元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创新动力和医院,发挥他们科研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迸发出创新性、科学性,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也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医院科研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下列方式:

1、奖励激励:这是医院科研激励机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激励机制。医院对于参与科研活动的个人和团体,都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我院制定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中,对于医院科研人员申报各级项目、完成成果鉴定、获得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撰写论文、编纂著作等,都在报销和奖励上作了明确的规定,稳定的科研人员的心态,提升了工作积极性。同时,医院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表彰年会,个人方面根据SCI论文、国家级著作、省市级科技奖励、专利和优秀论文等,科室方面根据其专科建设评比结果,评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科室,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同时也通过宣传科和各级媒体,宣传和报道医院和个人的科研业绩,激发医院工作者的科研热情。

2、职称鼓励:将职称晋升与科研工作相挂钩,即使对医院科研工作者的压力,也对其从事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院在高级职称的评审中,科研工作占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对在SCI以及其他知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科技奖励的,在晋升上优先考虑或给予加分激励科研人员参加科研工作的主动性,调动其内在潜力。

3、竞争激励:是医院科研中的特定领域激励方式。就是要求在医院科研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优先支持科研意愿强,从事的课题创新性和可行性较好的科研工作人员。通过设置院内基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申报,使一大批学术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博士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引领医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同时针对临床科室,每月进行月检查,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专科建设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激励临床科室形成良性竞争的趋势,不断提高科室整体的科研能力,为申报更高层次的科研工作项目,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专科打好基础。

4、培训提升:是科研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医院要保证科研工作的持续性,避免中青年人才断档,就必须时刻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而建立起完备的培训机制,是培养科研人才,保持医院科研工作可持续性重要措施。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重视对于科研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选派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博士,赴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地进行中短期的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其科研声誉以及国内外知名度;二是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医院讲座,以及选派青年医师到国内知名医院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科研培训,提高中青年骨干的科研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科研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科研中标成功率。同时医院不断加强与各高校的联系,通过举办在职博、硕士培训班,鼓励中青年骨干继续攻读博硕士研究生,提升自身学历水平。

成祥林 通讯作者

科研管理软件与高效率科研管理 篇4

1 科研管理、科研管理软件和科研管理信息化

1.1 科研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将管理定义为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达成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总和[1]。它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管理理论本身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以后的古典管理理论,由于把人看作是机器来管理,无视人的社会性一面,被后来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取代。后者对人性有更多的理解和把握,在管理中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使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发挥,进而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到了现代管理阶段,由于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运用不同方法研究管理,对管理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完整、准确。

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它是对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的管理。科研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不同于其他管理,科研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难以预测。因此,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探索资源合理配置,研究高效的科研管理方法,以实现学校科研管理目标任务,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之一。

1.2 科研管理软件

科研管理软件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发的,用于科研管理的技术系统。各高校建设的科研管理软件虽叫法不一,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其功能基本类似,都是以项目管理为中心,涵盖计划、合同、成果、专利、资金、人员、设备管理等方面内容,有些还关联到办公、人事、财务等其它业务系统,其内容实时更新和数据按需快速整理等功能,在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为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科研决策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科研管理信息化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科研管理的过程。目前高校在实施科研管理中普遍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科研管理,实现人与信息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并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目的限定为帮助科研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科研管理、科研管理软件和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三个不同但又有相互关联的概念。科研管理是有人参与的动态过程,属社会实践范畴;科研管理软件只是由一些能实现某些功能的机器符号组成的技术系统,属工具范畴;科研管理信息化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过程,其中管理者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根本[2]。

科研管理信息化虽然是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和技术基础,但却不能片面依赖信息技术。科研管理软件无论设计得多么完美、功能多么强大,也只是管理工具,要真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提高科研管理的效能,还是要从管理本身入手,探索包含管理人员、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有机结合方式[3]。科研管理信息化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使用问题,它还应当能够为科研管理人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施行提供保障,能够为科研人员预定的科研目标的实现提供便利,能够为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富有人文精神的交流提供通道。

2 科研管理的内容及其与科研管理软件的结合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包含项目申报、科研评估、成果(专利)管理、科技统计、经费管理、报表管理等内容,是靠传递信息(发布、获取)、处理信息来实现。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对科研管理软件的依赖程度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2.1 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

传递信息指在信息发送者、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转移,包括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传送的信息、传送的环境五个要素。在信息传递阶段,要适度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将人文因素与现代通信手段有机结合,尽可能避免信息失真。

在处理信息阶段,科研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供相关科研信息。由于信息处理阶段不涉及(或较少)外部人员,又通常被称作内部事务处理阶段,它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处理的全面、高效、科学,但若是在前期信息收集不全面、失真,就会严重影响信息处理结果。

2.2 科研管理软件使用中的问题和情感缺失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网页、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通讯方式传递信息已很普遍,项目申报、结题信息等就常通过网页、邮件群发通知实现。但现代通信手段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有负面效应:(1)信息“泛滥”。相对以往,信息传递变得很容易,只需按一下按钮或点击鼠标就可完成,导致许多可发可不发或不需要广而告之的信息不经任何筛选和过滤就发布到网上或通过邮件群发给科研人员,造成后果是科研人员面对大量涌来的各种讯息和通知无所适从并进而变得漫不经心。(2)情感缺失。现代通讯借助机器传递的信息是呆板的、机械的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缺乏面对面的情感沟通交流,使得双方难以深入准确地了解对方的意图,一些言外之意,特别是传递者的感情内涵难以包容,导致情感因素的缺失。这些缺陷不仅造成信息的不完全或被误解,而且使双方感情上的互动理解变得困难,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厌倦、排斥或应付软件。所述两点,前者属于信息沟通中的“噪声”,后者属于“情感因素的缺失”,它们是导致信息失真的两个重要因素。

上述现象和分析表明信息传递阶段和信息处理阶段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和程度应有不同的要求。在信息处理阶段可以最大化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科研管理软件的功能,但在信息传递阶段,应把握使用现代信息传递手段的度和方式,探索科研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模式。若过于依赖软件,忽视管理中的情感因素,忽视人的社会性一面,片面追求效率,等于回到了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是管理的倒退。认为有了科研管理软件就实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效率自然就可以随之提高,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3 利用科研管理软件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实践探索

科研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科学研究及其相关活动。科学研究的动机或动力来自于对探索真理的好奇心和个人成为科学共同体一员的愿望[4],科研管理的措施必须与科学研究的动机相适应才能对科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将难以起作用,甚至还可能起负作用。科学技术研究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科研行为和科研成果形成一个“科研社会体系”,科研成果的发表表示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被这个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如果有利于这种接受和认可,就会受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支持和主动响应,否则就有可能会遭到冷遇。

“上海交大科研管理系统”除了具有信息发布、常用表格下载功能,还能完成从项目申报、成果管理和基金管理到科技统计、专利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档案、报表管理等事项,此外还兼有多功能信息管理功能实现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群发,可谓功能强大全面。作为“上海交大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建设人员,我们结合科研管理软件建设使用和近十年的科研管理经历,在“利用科研管理软件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获得了一些经验。

(1)坚持人性化管理是高效使用科研管理软件的前提。同其它管理一样,科研管理也离不开人的参与,不管科研管理软件如何完善、功能多么齐全,都不能代替人的管理作用。

(2)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开发是一项只有开始期没有结束期的任务,主要因为:1)科研管理软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决定了软件系统要不断更新;2)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只有在使用时才能不断完善,而科研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软件也要不断完善才能满足科研管理的需要;3)科研管理理论自身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人们对科研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入,科研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也会相应地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3)在实际管理中,要根据工作内容选择适当的管理手段,探索管理者和信息技术最佳结合的方式。仅以发布通知为例,从发布手段上可以选网页、邮件、电话、传真、书面材料通知等,从发送范围上可选择针对性和群发通知,要掌握的原则是:1)通知要有针对性。除需广而告之的通知(如项目申报通知)外,其它通知尽可能做到针对性发布,切忌盲目群发,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不打扰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2)避免多头通知。网络技术的使用使组织结构“去中心化”,上级管理人员可以很便捷地联系到科研人员,许多通知在发给校科研管理部门时已直接发给相关科研人员,因此,在收到上级部门发来的信息时,要先弄清已发的范围,避免多头通知。3)不可盲目地不经消化就转发上级通知。要根据事情轻重缓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学校上报材料的截止日期、联系人等),消化了通知内涵后重新拟定通知内容,尽量减少科研人员看懂通知的时间,切忌不经消化转发上级通知。4)通知要有策略。就通知传递方式而言,面谈比打电话效果好,电话通知比发邮件通知效果好,发邮件比网页通知效果好,因此需根据具体情况,有机地组合各种信息传递手段,把握发布时机,使得信息有效传递,如重要通知一定要有收到反馈,还可根据情况在截止期前一两天再邮件提醒。

综上所述,科研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活动,科研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如何使科研管理与科研活动的根本目标相适应,将最新信息技术应用于科研管理,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是一个只有开始期而没有截止期的探索过程。

摘要: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效率而开发的科研管理软件推进了科研管理信息化,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偏差,导致过度依赖科研管理软件,造成管理中的情感缺失所致。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经验,就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科研管理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的科研管理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科研管理软件,效率,情感缺失

参考文献

[1]朱立言,陈振明.公共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潘琼.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17-119

[3]刘艳妮,张严峰,刘珠梅,等.关于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4):39-41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 篇5

为了加强劳动纪律,统一管理,同时也为加快试验进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科研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工作,制定如下制度。本制度试行一段时间,如有不妥之处再酌情修改。

一. 每周工作日为周一至周六。工作时间:冬季早8:00至晚16:30(11月15日至2月15日),夏季:早8:00至晚17:00(2月15日至11月15日)

二. 试验者工作日时若当天工作到20:00后,则需填写“试验室夜班工作记录”按表格填写清楚完整。同时试验者需在试验室工作到试验结束方可离去。那么当日试验者可自行决定次日休息时间。

三. 试验者工作日当天未工作到20:00,则无需填写“试验室夜班工作记录”,次日需正常上班。

四. 试验者认为本试验需过夜反应可和自己搭档商量酌情安排,若认为可以离开,则可以休息,若觉得不能离开(例如需要控制反应温度,观察反应现象或者正在减压浓缩,或者需要监控等等试验因素)则每组试验人员俩人商量谁值夜班,填写好“试验室夜班工作记录”,值班者次日可自行安排作息。

五. 每个课题组主手每周将本试验进度填写报上来。具体格式自行拟定 要求填写的内容有:

① 本试验所用的各种原辅料的量全部写清写全

② 每步的收率应注明是重量收率还是摩尔收率,对哪个主原料

③ 有什么变动的地方如配比、PH、温度、时间、加料顺序、更换溶剂等等试验因素需注明。

④ 将下周的试验安排附上,内容要求:下周预计做哪一步?做几批?想做什么变动?还是按原工艺做。

试验室

论高校科研处与科研项目管理 篇6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处科研项目科研管理作用

1. 科研项目管理的含义和任务

科研项目全过程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部过程[1]。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达到最优化,通过以科研工作者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使科研项目在实施前期、中期及后期的过程中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科研项目包括国际合作课题,国家、省、市、区科技部门立项及中标课题,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和研究任务,学校立项、研究所自选的课题,合作课题(有经费支持)以及其他项目或课题。

因此,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是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组织和协调科技力量去完成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者掌握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在项目实施中贯彻执行;要求了解有关的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使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要求了解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提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目标,引导项目(或课题)的研究方向;要求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懂得科技研究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使科研项目管理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要求了解与项目有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政策,以利于科研成果的实施和转化[2]。

2. 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研项目管理具有创新性、风险性和明确指向性的特点。创新性不仅仅指项目的阶段或可交付成果具有创新性,还包括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任何一个项目的管理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可供参考,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思路,通过管理创新去实现对于具体项目的有效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的另一个显着的特点是科技项目具有风险性。科研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比如变更研究内容、人员、技术方法等。当一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时,—是会加大科研的工作量和难度,二是会增加失败的可能,同时也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风险。科研项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内容是具体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不是宽泛的。项目的明确指向性贯串于论证、立项及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旨在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或是解决某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有效实现科技项目预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3. 高校科研处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3.1规划指导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研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关系到学校的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等一系列大问题。科研处对于科研项目从开始申报、立项,到项目的过程管理、结题鉴定、申报奖励、科研成果档案归档、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的管理,指导功能是不容忽视的[3]。在科研项目申请时,科研处有责任给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宣传有关政策,组织他们认真阅读课题指南,指导他们填写申请书,要对申请人从研究内容,课题论证,研究计划,成员组成等各个方面给予指导以提高课题的命中率。在科研奖励申报时,科研处要指导申报者填写推荐书,对于科研成果主要内容的介绍,发现、发明创新点的提炼,经济效益的计算,应用证明的提供,附件材料的排列等等,都要加以科学的指导,提高奖励的中标率。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的使用也离不开科研处的指导作用。

3.2组织协调作用

科研处从组织申报课题、中标立项到项目研究完成结题鉴定、推广、报奖,其组织作用一直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采取公告、短信、电子邮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并引导帮助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向各级项目主管部门推荐、介绍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先进性、实用性,介绍本校的学科优势、研究人员的科研经历、前期研究成果,课题将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获得他们的资助。科研项目被批准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组织课题组负责人学习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责任。科研处的协调作用是项目管理的润滑剂,是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可靠保障。科研处要具备与课题组的融洽关系,协调研究进行过程中,人员、经费、时间和实验条件、资料等的关系,协调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之间、课题组之间、课题组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诸多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内耗”,保障科研项目正常进行。

3.3监督激励作用

科研处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是与组织作用同时进行的,要按照每个课题的计划任务书,监督项目的进展情况;按照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条例,严格监督经费的运用情况,对项目进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上,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科研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勉励未承担科研项目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来。科研处可也设立校内科研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为申报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课题做好前期准备;也可以支持获得科研项目立项但科研经费没有及时到位的课题组,按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科研处也可以制定科研奖励政策,对承担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获得的科研奖励项目的负责人、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国家发明专利的获得者给予重奖的同时,要进行大力宣传,激发起荣誉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鼓励大家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因此,科研处在整个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各种作用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才能真正达到科研管理的目的,保证高等学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项目(HGJXHC110796)

参考文献:

[1] 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交通企业管理[J],2011(12).

[2] 陈颖娇;何贤;王忠;林玲,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3] 邢宗新、刘涛,科研基金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可靠保证[J],北方经贸,2012,12.

作者简介:邢宗新,(196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处长,副研究员,从事科研管理研究。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探讨 篇7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科研单位对科研业务的管理现状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一些科研单位为了调动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制定了一些较为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负责人制度,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一定的管理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组自由支配,财务部门只履行简单的报销手续,从而造成了课题组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较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还有一些科研单位虽成立课题组,但课题负责人只有课题研究权利,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由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来审核处理,大大削弱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二)缺乏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是项目负责人申请科研项目时对经费收支所做的概算,是项目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往往是非财务人员,在经费预算的申报和执行的过程中,预算观念一般不强,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淡薄,项目经费预算存在先天不足,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性不高,失去了预算应有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另外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与项目执行时的条件会发生变化,也存在预算无法按原计划执行的可能性。因此在实施预算过程中,科研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

(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较为薄弱。对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不能准确、科学地核算,特别是一些间接费用。在科研项目较多的科研单位中,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费用不能据实分摊,还有部分单位从没将这些间接费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造成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四)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目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五)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许多科研单位都存在着科研项目不及时决算的现象。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用于不属于该课题的其它支出,使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六)阶段性审计不足

许多科研项目往往跨越几个会计年度,大多数科研项目只在结题时进行项目审计,中间很少有阶段性审计。科研单位的实际经费支出与项目任务书的经费预算有较大差异,不能按项目节点使用经费,在项目临近结题时出现人为调节科研经费的情况。

二、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且有财务全程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通过建立财务全程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首先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项目立项和验收时必须要有财务部门参与。立项的预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核意见,验收时的项目决算要有财务部门的审计意见,实行财务一票否决制。项目预算的审定和项目决算的审计通不过的,项目不予立项或验收不通过,从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其次建立起能够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财务分析体系,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加大财务监督和控制,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再次对科研项目进行业务考评和财务指标考评相结合。业务考评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书中的绩效目标,对其项目的技术指标、论文数、专利成果数、人才培养情况等,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财务指标考评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等,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将业务考核、财务考核的结果作为立项和来年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这样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最后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首先从政策方面向科研人员宣传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使科研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使他们认识到科研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并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严格把关,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要真正做到抓住预算,就能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最后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科研工作的难以预见即不确定性,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允许项目预算在其明细指标上作出调整。

(三)强化科研成本核算

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统一科研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正确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科研费用和生产费用的界限,根据项目情况据实分摊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间接费用,规范科研外协、采购监控过程,规范和强化对科研成本的核算,发挥科研经费核算的服务保障职能。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区分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其次对科研项目中产生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备案登记,形成无形资产的及时入账处理。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审计

加强科研经费核算的监督,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阶段性管理(年、季、月),为项目研究提供经费使用分析,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服务保障职能,在项目结题评审验收时,强化项目审计,并为项目编制全面财务审计报告,

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 篇8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许多科研院所并未建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由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很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预算, 轻决算”的情况, 上至单位领导, 下至科研部门员工, 都认为只要申请到科研项目, 获得经费, 经费支出的问题就不需要管了。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只负责做项目, 发生的各项经费由科研人员所在部门统一报销, 财务部门无法判断列入该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是真实的, 不能有效监控。项目完成时, 需要由财务部门提供项目支出的情况。这种管理模式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 而财务人员又无法控制项目支出的真实性, 造成许多不合理支出的列支。

(二)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院所在申请科研项目时, 通常由科研人员自行编制预算, 再报经科技管理部门, 由科技管理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申请经费。整个过程没有财务人员参加, 既没有参考现有的各项财务信息编制经费预算, 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不掌握财务数据, 也不能有效地对科研人员编制的预算进行审核及调整。另一方面, 科研人员对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 主要凭经验估计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项目内容与财务部门执行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内容存在着一定差距, 导致财务部门按会计核算提供的项目经费支出信息与科研经费预算批复的内容可比性差。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 项目预算往往偏大, 还随意增加自筹配套资金, 等到预算实际执行时, 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不提供配套资金的情况。

(三) 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

目前, 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科研经费是由项目小组的科研人员争取的, 经费的所有权便归项目组所有, 其他部门和人员无权过问。而在项目实际运行中, 因为项目负责人通常是学术型人才, 在经费管理上往往缺乏经验, 很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的种种违规现象。目前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存在着支出不真实的现象, 大量的劳务费、餐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都在科研经费中列支, 发票中一般未附实物清单, 从而无法确认这些开支是否真正用于该研究项目。这种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财务部门无法对科研经费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和监督, 而日常支出中劳务费、差旅费及会议费的支出数额庞大, 设备费、材料费等类费用比重很少, 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的批复执行, 导致财务核算中各项科研支出比例严重失衡。

(四) 科研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

许多科研单位内部或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或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或是疏于管理, 有制度、不监督, 不能严格履行经费监管职责。有些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全程纳入到单位财务体系, 科研规划、计划过程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在财务管理体系外循环;有些与项目下达部门签定的合同, 对项目承担单位缺乏约束力;一些项目长期挂账不结题, 管理部门无人检查;有些单位甚至掩盖科技资金使用中的违规问题, 存在“预算不真实、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制定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对弄虚作假、以各种手段套取、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处罚规定, 单位领导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所制定的各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以使财务管理及科研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 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科研经费的管理, 首先要从项目支出预算抓起。预算编制中必须要有财务人员全程介入。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理解科研经费科目的含义以及在申请过程中的注意点, 并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对基本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 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制度核定费用比例, 经反复讨论, 调研测算, 调整数据, 最后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以此作为科研项目经费控制的依据。财务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应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以增强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

(三) 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其法制意识

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知之甚少, 致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不能按财经法规办事, 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 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知识水平, 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财务制度, 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四) 严格执行科研项目预算, 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密切配合, 加强项目预算监控管理。科研项目支出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财务部门定期编制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照表,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由于科研活动的难以预测性,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 确实需对部分科目的经费做合理调整时, 需向项目批准部门做书面报告。严格按预算计划用款, 实行事前、事中控制, 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五) 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 完善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

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是加强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监督到位的强有力措施。审计部门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如何, 既是资金提供者关注的重点, 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将是今后科研院所加强科研管理最有效的措施。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以客观、真实、准确的财务保障为基础, 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不断增强科研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同时, 可以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 考察项目执行后对单位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方面有何积极作用, 对单位经济效益有多大促进作用。通过这些考评, 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X

参考文献

[1].蒋薇.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丽江学院学报, 2011, (8) .

[2].喻涛.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 2011, (6) .

科研管理制度 篇9

科研管理体制是影响科研效率重要因素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等诸多因素不仅与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规范密切相关, 还与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重要关系。由于各科研院所科研水平、规模等各方面的发展参差不齐, 科研成果不能客观反映出其科研水平和实力, 也不能正确评价其科研发展。这就要借助科研效率评价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集体对社会的贡献, 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能够客观反映出科研效率高低。从科研投入角度来说, 在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中, 很多时候科研效率还相对较低, 高投入并没有研究出预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综合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效率的影响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可以看出, 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效率存在制约, 这些情况可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性参考。

2 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

2.1 概述

我国科研院所主管由科研处负责科研管理工作, 由其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并按有关部门要求及时审查、审批和上报项目申请材料。这种科研管理模式采取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管理。各研究部门由科研负责人主管本部门科研工作, 在其领导下, 与科研处分工合作, 全面管理本单位科研工作, 科研处责任协调日常科研管理工作。

2.2 特点

受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组织形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这种组织形式虽然有其一定的优点, 原则上课题组是科研的主力, 科研成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这种管理模式会导致信息传递周期长, 信息逐渐衰减的不利现象。对外合作交流不足, 课题间有效协作不够, 使得科研活动效率受到影响, 科研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也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 大规模、跨学科研究活动难以进行, 从而使得科研院所的整体科研实力逐渐削弱。

3 对科学研究效率影响分析

3.1 科研院所科研效率分析

当前, 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大部分是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中进行, 这些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从事研究一些相关科技问题。科研组织方式正处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 从科学只是个人努力的叠加阶段逐步过渡到通过分工合作促进科学进步的阶段。科技人员的贡献通过这种合作而在其科研成果中得以体现。

众所周知, 在科研院所某些实验室里, 科技人员总是保持相对孤立的状态, 很多人研究工作进行了多年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却不知道周围其他人在研究什么。在一些实验室里, 虽然已有明确的分工, 但实验室内协作程度却几乎完全受实验室主任的性格决定。一个极端是一种专制式的实验室, 所有研究人员都被实验室主任当作助手, 不时规定要完成的任务;另一极端的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实验室, 每个科研人员都独立工作,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向实验室主任提出。第一种的内在危险使得独创精神受到压制, 不能使实验室成员具有责任感。就是在这类实验室里, 高级人员尽量利用低级人员的工作成果的情况继续存在, 论资排辈情况非常严重, 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 难以出现丰硕的科技成果。

科研院所是以多出科研成果为其主要工作目标, 集中本专业领域优秀人才, 围绕学术带头人紧密协作完成科研任务, 科研人员的高度集中能够带来对本专业领域先进或前沿技术的高度集合。科研院所不可否认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 丰富的学科专业资源等优势, 可全方位多领域的开展相关科研活动。

3.2 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研效率对比

3.2.1 二者目标不同

高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 基本职能是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为主, 科研院所与高校最主要的区别是教学, 而科研院所主要任务是搞科研, 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做贡献。

3.2.2 二者组织紧密程度不同

高校科研机构较为松散地分散在各院系中, 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而科研院所按专业类别分为各学科的研究团队, 组成成员相对集中, 围绕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3.2.3 二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科研院所研究重点是以应用开发为主, 能够承担重大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高校则以基础研究为重点, 易出高水平论文, 科研整体实力较强。

综上, 正是由于科研院所的科研目标明确, 组织结构紧密才使其科研效率相对于高校较高, 这对于各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提高科研效率的措施

对科研效率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是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 尤其在逐年增长的科研经费, 不断增长的经费投入, 但科研资源运用不合理以及科研效率不高的情况还依然存在, 导致科研投入产出率不够理想。高校与科研院所相比, 虽有着师资力量强、科研资源多和学科门类广等多方面优势, 但由于其科研组织结构相对于科研院所不够紧密, 对科研应用服务不够专业, 使得科研效率与科研院所有一定差距。

目前,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情况, 建议应逐步建立起新型科研管理体制, 以适应科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设置独立的科研部门, 增加专职科研人员数量, 整合科技资源, 以构建各专业领域科技大研究院体制。

5 结论

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 尤其是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意义深远。国家科技规划中指出, 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重要战略的新的机遇期。应对未来国内外科技竞争态势, 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 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坚实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 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更要超前谋划。以“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激励创新、促进合作、凝聚资源、服务首都”为工作指导方针, 为立足国际科技前沿,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推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对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1.[1]吴.对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1.

[2]郝登峰.略论我国高校科研组织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 2007.20[2]郝登峰.略论我国高校科研组织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 2007.20

[3]李勤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7.[3]李勤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7.

科研管理制度 篇10

一、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制约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因素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思想决定行为, 科研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重视程度和认识高度, 完全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意识。科研参与和管理人员共同申报的项目质量越高、预算越科学, 所获取的科研资金就越充裕, 就能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物质基础和利用空间。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科研项目的参与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的每一位都密切相关, 他们的思想意识对科研资金管理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 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缺乏配合

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科研项目的各管理部门缺乏整体观念和大局观念, 在进行项目研究和经费使用时, 仅从自身的需求出发, 而忽视了整个科研组的目标,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资金管理宗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题研究组主要负责项目的研究开发和项目申报, 重项目申请轻项目执行, 在支出科研经费时仅仅考虑自身的需求, 而没有将整个项目组的资金使用预算和使用规划考虑在内;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时也只是负责自己责权范围内的一些工作, 仅仅对项目的一些材料、程序性的问题关心, 只负责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财务管理部门只是负责整个科研资金的规划和使用, 在进行预算制定时往往都是不了解项目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进展和工作规划, 盲目的按照项目的发展进程进行预算, 这样导致预算不合理, 无法充分满足整个科研单位的需求, 造成资金浪费, 科研进展受损, 不利于整个科研单位的发展和规划。科研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导致整个科研项目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工作宗旨和资金预算规划, 这是导致科学研究进展缓慢、收获甚微的主要原因。

2. 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严重不符

一是预算编制不合理。在项目立项申报的过程中, 项目课题组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说意愿编制经费预算, 财务部门缺乏对经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 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判断, 致使经费预算形同虚设, 不能正确的反应项目所需资金数目, 致使预算金额与实际支出金额产生较大的差异。二是预算支出过程缺乏必要的控制。科研经费实行课题负责人制, 经费到位后科研单位扣去留成部分, 余下的经费都由课题组自己去支配, 财务部门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 只能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会计审核, 由于不了解整个项目预算中的各类支出比例, 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 日常核算未能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 使得科研支出结构严重不合理。三是资金预算无法确实得到保证。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整个科研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展制定出一定的预算支出时, 在实际资金使用过程中往往无法按照所规划的预算比重进行财务支出。一些科研管理人员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通过真发票假事件套取资金, 此外, 由于预算本身就存在的变数较大, 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部分的资金预算严重余额, 而一部分的资金使用不足, 导致整个资金预算出现混乱, 与实际资金需求严重不符。

3. 结题不结账的问题普遍存在

在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 结题不结账的问题普遍存在, 多数科研单位在完成科研成果之后, 对财务资金的结余问题往往缺乏最后的资金总结, 不仅不利于整个科研项目组的实际规划, 而且还导致一定的资金浪费, 一些管理人员私自利用结余资金扩大使用范围, 这些都不是对财务管理资金的高效利用。据调查, 这一问题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普遍存在, 根据国家有关研究部门的研究, 我国多数的重点高校和重点学院在科学研究结束之后都没有对科研资金的结余数量进行详细统计, 这些没有被统计的资金有些被用于单位后续尾款, 有些则被个别人员用于非直接经费, 与我国的科研资金规划和使用范围严重不符。

二、我国科研单位经费管理改革策略研究

(一) 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1. 要规范经费的预算编制。

众所周知, 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的资金来源多为财政资金。因此, 要想科学高效的使用财政资金, 实现更多的学术进展和学术突破, 就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规划。科研部门在进行项目申报时, 要明晰项目的重要程度, 将项目所涉及到的选题思路和实践调查研究等问题细致全面的展现出来, 尽可能的争取到合理科学的科研经费。科技、财务管理部门要与科研部门多沟通, 深入了解所进行的工作规划和工作特点, 与课题组共同制定出符合科学研究实践进展的、给予具备一定实践性的预算方案。财务管理部门要严格对照国家财务预算方面的法律法规, 仔细检查是否有违反规定额度的资金预算, 尤其是对项目支出类别和支出金额, 要认真核算, 如果相关的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对所指定的预算项目和金额无法全面检查, 也可以向专业的资金核算部门求助, 进行科学全面的专业审查, 确保资金预算既合乎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 又符合科研单位的实际需求。

2. 规范经费预算调整。

预算本身就具有预见性和不可控性以及实践中的易变性, 对于科研创新, 预算的变数会更大一些。所以在具体的预算实施过程中, 根据实际的财务支出状况对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是符合正常现象的。这种调整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项不可避免的程序和过程, 一个适当精确的财务预算调整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财务资金的作用, 为项目的发展和实施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基础。因此, 在进行预算调整时, 也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进行修改。对于在财务支出中不可调整的预算, 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要认真审查财务账目支出, 明确超额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范围, 坚决避免财务运用不合理的现象再发生。此外, 对于预算资金的使用, 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到账目透明, 并定期向科研人员通报预算进度情况, 保证科研资金使用规范。

(二) 严格科研经费的核算管理

科研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 为了使科研项目经费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执行, 就要加强科项目经费的核算管理和控制, 主要包括支出内容控制和金额控制。

1. 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内容的控制。

由于当前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 情况复杂, 各类经费使用差异大, 按照收入来源的不同, 根据国家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政策, 结合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并不断完善加强。通过制度规定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范围、申请办法和审批程序, 明确的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额度, 使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工作人员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为有效地执行有关的财经规章制度提供保障。规范化的制度有利于单位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沟通和理解, 避免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在报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依据产生争执和矛盾。

2. 科研项目支出额度的控制。

针对科研资金中普遍存在的预算超支现象, 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支出状况设立项目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对科研经费的资金输出和详细情况进行记录。只有当预算的具体方案经由相关部门审查通过之后, 方可以进行具体的落实与实践。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财务支出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已经制定好的预算进行管理, 并且对一些款项较大的资金要进行相应的审核权限设置。其次, 还应该对支出资金设立一定的强制限制和提醒限制, 保证财务预算资金分配合理, 满足所有部门的基本需要。当科研部门的预算支出在该限额之内时, 就可以直接由财务管理部门拨款, 若数额超过一定的限制, 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就无权拨款, 必须要经过上层部门审查拨款。这种限制支出金额的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管理资金乱用、多用的现象, 还可以避免财务超支所带来的科学研究受阻的尴尬情况, 大大提高了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利用率,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三) 加强科研经费的结余管理

在科研单位中, 往往存在着经费结余情况, 为了明确经费的结余金额, 避免出现科研款项被用于非科研消费, 因此科研单位有必要制定出一套详细而完善的经费结余管理制度, 明确指出科学研究结束后剩余款项的具体金额和使用方向。财务部门要定时根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和计算, 适时调整项目预算的资金分配, 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资金结余的现象。如若在项目结束后出现了资金的剩余款项, 财务管理部门则要认真分析整个预算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 查出经费结余的真正原因, 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此类现象出现。但是, 在科研单位进行实地科学研究时, 其研究的项目和实践探索具有很大的变数, 因此, 在解决实际的经费结余问题时, 可以发挥出科研单位的主动性, 利用结余经费进行新的项目申报, 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三、结语

科研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我国科学研究经费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需要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加强科研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在完善科研经费政策的基础上, 加强对科研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及核算、结余资金等机制的管理, 为科学研究者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促进学术研究不断健康发展。

摘要: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研究管理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会对整个研究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水平的科研资金管理会促进科研创新力, 相反低水平的资金管理不仅会导致科研资金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还会对科学研究带来负面影响。当前, 我国科学研究资金管理总体良好, 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主要从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策略两大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科研单位,经费管理,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王冬梅, 刘书聪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15 (03) .

[2]王笑肖.关于上海市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亮点分析[J].中国经贸, 2015 (02) .

[3]要荣慈.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思考[J].管理观察, 2012 (10) .

科研管理制度 篇11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校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也是科研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纪录。科研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条例、办法,正确地组织科研材料的归档,科学地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的作用。

目前,高校科研档案建立的主要内容根据它为学校的发展研究和为科研工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人员信息资料;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的信息资料;各级各类有关科研的指令性文件和通知等信息资料。

1.提供科研人员信息资料,主要是归整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课题研究的整个研究梯队的组成人员的个人资料,包括从事研究的学科以及在其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的介绍材料;

2.各类科研成果材料主要包括:一是学校和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归档,这是科研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从项目的申请,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立项计划下达的通知和文件,经费的控制与使用进度,项目最终完成的科研咨询报告和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专家鉴定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应用类研究还要包括应用技术成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存档材料包括验收证书,专利证书以及有关检测证明和鉴定、验收技术资料原件和复印件一套。二是科研人员和广大教职工在正式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的在学科领域有建树、有影响的科研论文,正式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工具书、参考书和作品等以及获得各级各类奖励的成果,全部按所在部门登记,按统一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并提供原始材料及复印件进行归档。三是整理、归档上级和学校下达的有关科研方面各类文件以及上报的各级各类科研统计报表,以便查阅上级部门的指示、指令、决定等意见和学校有关科学研究的政策和规定,了解学校发展状况,把握方向,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原有的科研技术薄弱,在组建初期,科研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全校科研的宏观管理和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没有建立科研档案的收集、立卷、保管等规章制度,科研档案的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做的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对学校科研项目立项、获奖科研成果、科研文件的收集保存,缺乏保存科学研究整个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在课题完成和成果获奖后粗粗收集,便移交到学校综合档案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科研档案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普遍存在各种立项资助项目材料较多而教师自发科研项目材料较少的现象,有些立项资助项目档案材料也残缺不全。有的科研课题有开题报告,缺论证意见。有的科研课题材料的只有研究总结或成果论文,缺乏科研计划、设计方案、技术报告、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成果鉴定推广等方面的资料,尤其缺少核心部分技术内容和大量研制阶段的材料。

2.科研档案材料原件少,复印件多。课题在鉴定、报奖时上级部门需要提供原件,而原件的份数有限,所以出现科研人员只向档案部门移交复印件的现象。科研档案作为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日后查考、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凭证,如果归档文字性材料中复印件增多,必然使文件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3.科研档案材料分散在各处。由于高校科研人员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普遍存在一个科研课题的材料分散于各部门的现象,一部分材料在系里,一部分在业务档案里,一部分在行政档案里,一部分在科研档案材料里。这些情况导致科研档案材料的零散状态,不利于科研档案的综合管理和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当前许多研究人员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视为个人私有财产,许多珍贵材料不愿意上交,一方面怕归档后得不到有效保存,另一方面则担心以后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时查阅不方便,或者会泄密、失控,这样很难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即便一定要归档,也只会将有关材料的复印件归档。(二)科研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由于新合并组建的院校,科研机构重组,二级院系重新整合,不少科研人员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科研档案管理没有得到理顺,科研档案的立卷、归档、编研、利用和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业务工作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二级学院没有设置档案室或专职档案员,管理松散,加上有些学校校区分散,更增加了科研档案的管理难度。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途径

1.强化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档案知识,提高科研人员档案法制观念,认识科研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让科研人员明确“负责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在思想上重视科研档案工作,自觉承担起积累科研档案资料的义务,主动履行科研档案归档的职责,增强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档案意识。

2.建立、健全科研档案建设与管理制度。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实行“三纳入”,即将科研档案工作纳入科研管理制度,纳入科研工作计划,纳入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做到四同步,即下达科研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研成果与检查科研档案归档情况同步。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要在科研项目下达后,课题负责人主动到档案室备案,领取“归档须知”、“科研记录本”等;第二步,科研课题完成,或经过鉴定、验收后课题负责人将科研课题三个阶段的材料全部收齐,移交档案室,才算科研课题结束;第三步,课题结束经费结算时,要有档案部门归档合格签字或盖章后,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同意财务部门结算;第四步,申报各类奖项时,必须由档案部门验收,加盖验收合格章后,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办理申报手续。

3.配备机构和人员,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科研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员。校区分散的高校还可建立二级院系科研档案室,并配备兼职档案员,二级院系科研档案室主要是对纳入学校科研处管理的科研项目,负责指导、督促或参与其科研档案的立卷和归档。对非纳入科研处管理的科研项目,负责立卷和归档的全过程工作。建立本院系的此类档案,并根据规定提供利用服务;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学科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要建立奖励惩罚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除公开表彰奖励外,在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上,予以充分体现,从而激励并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4.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和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使用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档案数量在不断增加,原来的手工操作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科研发展的要求,因此,把计算机、光盘、复印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运用到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利用网络传输,将有关科研文献、数据、图纸等科研档案信息联机上网,既便于查阅也便于管理。网络化的管理提高了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科研档案的管理效率。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名称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为06SH40,主持人陈冬梅

加强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探讨 篇12

一、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普遍重视项目申请,轻视过程管理

为了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主管部门(如科技部等)每年都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相关领域部署一些科技项目,发布申报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等相关事宜。当开始申报项目时,科研机构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一方面科研人员会仔细研读项目申请指南,并开展广泛调研,积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认真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严密地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进行科技查新,确保研发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也会全力支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与项目主管部门协调联系,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预算,并确保准时上交各类上报材料等。

然而,当项目申请成功后,很多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实施中的具体细节,科研人员忙于再申请新的项目、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研讨会等,无法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与实验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又开始协调新的项目,忽视项目执行中的监督管理。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与结题,更谈不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2、内控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流于 “形式”

科研机构内控机制是科研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科研机构对科研项目管理相对较为宽松,科研政策的制定也以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导向,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经常出现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各自为战,二者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相互之间职责不清,流程不明,扯皮推诿,以至于部分人员消极怠工,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致使科研项目管理流于“形式”,对科研项目申请、立项、执行、结题的全过程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很大程度上阻滞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职称考评制度不科学,不利于科研项目管理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科研机构亦在稳步前进,但是面对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我国综合国力相对不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外,与现行的科研机构职称考评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现阶段由于改革步伐缓慢,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考评中仍采用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形式,以论文、专利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衡量被考评人水平的重要条件。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是若“尺度”把握不当,这种过度量化不科学的考评方式将会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以至于有些科研人员“弃本逐末”,不潜心研究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研究,长期以往将极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实施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观念是科研机构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科研机构应加强思想教育,从一线科研人员、部室领导到主管领导都要转变观念,不仅要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也要重视立项审批后的执行控制和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推广应用等中后期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随着科研机构承担科研项目种类、数量、以及经费体量的增加,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更加比较繁琐复杂。科研机构更应摒弃传统的人工运用Excel、Word等办公管理模式,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科研项目信息化动态管理平台,从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与内容出发,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在科研机构内部营造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信息环境,构建科研项目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收发文通知管理等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贮存、反馈、利用的综合管理平台,确保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快捷沟通,充分发挥科研信息的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时、动态地反映科研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情况,有效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确保科研项目按照任务目标按时保质完成,而且还可以节省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宝贵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科研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大大提高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完善内控,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项目申请、立项执行、结题验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过程。由于科学研发工作的不确定性,即使立项之初规划再好,也不可能预见到执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事先做出对策。因此,科研机构应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依靠科学先进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执行,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是参与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是对内、对外联系的桥梁纽带,科研人员是从事技术攻关、实验研究的主力。科研机构应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加强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至推广应用的全过程管理。一是,在项目申请审批阶段,科研管理人员负责联系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密切跟踪项目相关的最新政策及要求,指导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同时,科研人员调研国内外最新现状,结合单位自身研究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项目申请方案。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科研机构可以邀请同行业领域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综合论证分析,并给出指导建议。二是,在项目实施执行阶段,科研人员按照任务书研制周期、研究内容、时间节点等要求,制定详细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技术攻关、实验测试等研究工作。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负责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和信息反馈,跟踪项目进展各个环节,强化动态管理。三是,在结题验收归档阶段,科研机构应及时上交项目总结、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取得的成果等资料。同时还应依据任务合同书要求,对项目专利、文献等相关知识产权的取得、使用、管理、保护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做好项目资料归档工作。四是,在后期推广应用阶段,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科技成果的申报宣传,动员科研人员申报科技奖项的积极性,提高申报质量。同时,科研机构还应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可以通过学术研讨、召开成果推广应用会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3、完善职称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职称考评制度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论文、专利等量化指标的职称考评制度,不仅不利于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良性发展,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考评制度。具体而言,科研机构应不断完善职称考评标准、改进考核方式,针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分别成立职称考评委员会,在职称考评中,不能仅以论文、专利数量为考核指标,还要同时兼顾科研人员参研项目属性,经费体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客观的进行考评。对于科研人员,应根据其承担的科研任务,指导学生数量和情况,争取经费情况,发表文章数量和取得科研成果质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给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激发其从事一线科学研究的热情。对于科研管理人员,应根据其争取的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经费体量、管理制度建设、后期推广应用等指标进行系统考评,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

三、结语

上一篇: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下一篇: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