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2024-10-10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精选12篇)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1

故事伴随着童年成长。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广泛的范围, 神奇的关系等, 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 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 认知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都应当把握好时机, 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加强幼儿对词语的理解, 加深词汇记忆

幼儿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好故事中的语言, 知道故事里面形象生动地讲了些什么, 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强烈欲望, 集中注意力去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 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红彤彤”, 可以出示大红灯笼、中国结等, 通过大红颜色对视觉的冲击, 让幼儿感知红彤彤的色彩, 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 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 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 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 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 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 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 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 同时也让幼儿学会了如何运用该词语。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听故事, 更要试着让他们讲故事, 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二至三遍故事后, 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 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 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 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 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 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 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 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 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 丰富的神态表情, 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 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 惊讶时睁大眼睛, 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 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 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 怎样做动作形象, 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 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 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 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 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 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 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 结果怎样?这时,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 让幼儿展开想象, 思考解决的办法, 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 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 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 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 能展开想象, 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 猎人出现了, 打死了大灰狼, 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 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 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时机, 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道理, 反思自我, 教师与家长应根据故事内容教育幼儿明辨是非, 区分好坏, 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 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 小狗不懂礼貌, 我们要向小猫学习, 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故事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在故事中, 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 为故事中的人物着急、担心、高兴、悲伤。例如, 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 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 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 都皱起眉头, 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 都松了口气, 为小鸭高兴。这个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 体验着审美情趣, 并教育幼儿养成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

故事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 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 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时机, 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 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更多的教育。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2

【摘 要】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逐渐被社会以及家长重视起来,幼儿早期教育可以使用很多方法。例如,常识教育、游戏、歌曲、阅读、早教玩具等一系列方式和方法。而使用图画故事书阅读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无疑是提升幼儿心智成长最好的选择。文章对幼儿家庭教育实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图画故事书阅读应该要注意的事项。【关键词】图画故事书;阅读;幼儿;心智成长;实际影响

图画故事书就是配有极少的文字,使用大量图画对故事进行叙述的幼儿读物,并且图画故事书在内容上十分贴近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在思维和情感上容易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以及思想共鸣。图画故事书主要是通过图画作为实际表现形式,再结合故事的讲述作为实际本质特征,二者有效地结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图画故事书阅读对婴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构建过程,图画是幼儿获取故事内容、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图画故事书是幼儿早教期间最好的选择。

一、对幼儿心智成长作用效果

(一)有效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对图画故事书进行阅读是建立幼儿与图书之间有效沟通及良好交流的过程,同时能够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故事进行解读,然后在吸取有用的信息逐渐丰富自身体验的过程。图画故事书阅读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小雪花》图画故事书阅读,不仅认识了雪花,也认识了小鸭子、小鸟、小熊等小动物,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游戏互动。

(二)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喜欢阅读的幼儿比不喜欢阅读的幼儿,在语言能力表达过程上,对话语的实际理解、使用的词汇量、表达的完整性、流畅水平、创造能力等多方面表现要好很多,可能在表达能力上超出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平均水平。例如,幼儿在一周岁左右就会自己讲故事,虽然故事的完整性和清晰程度还不够好,不符合逻辑性和真实情况,但是幼儿可以语言进行组织进而简单的叙述,有效地推动了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幼儿审美能力水平

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一种美的、视觉上的艺术享受,并且还具有一定艺术特点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站在美术的角度上来看,图画故事书中的插图具有色彩鲜明、线条简洁、画风协调统一等优点,结构之间的反差比较大;站在文学的角度来看,图画故事书中使用的文字语言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逻辑性、具有较强的韵律感、提升幼儿空间想象力,使其充满了童趣。通常情况下幼儿会被图画故事书中所具备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因为幼儿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们习惯扮演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本能抵制故事中的反面形象;幼儿在理解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能够对外在美和心灵美进行有效的区分,然后幼儿会使用自身的形式对美进行创造。

(四)有效帮助幼儿情感性格发展

图画故事书带给幼儿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快乐的,并且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帮助。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时,会很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然后沉浸在故事书中,而这些好的体验都会给幼儿情感性格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家长陪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时,就可以使用图画故事阅读的方式来完成。家长可以对故事中的文字进行阅读,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意义。

(五)推动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幼儿在图画故事书进行阅读时,首先会从图画形象来进行理解,然后对事件发展进行深刻认识,最后进入到故事角色中去。而对图像的理解则是认识事件以及进入角色的基础前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实际理解水平也会逐渐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也在不断加强。

(六)提升幼儿空间想象力

站在幼儿角度来看,只有具有良好空间想象力才能更好的对图画故事书进行理解。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是体现在对故事场景的构建,刻画故事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在美的方面获得良好体验等。因此,幼儿只有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记忆力、细致的观察能力,才能把故事书中的图画组建成完整故事,引导幼儿进入到童话故事中去。

二、幼儿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注意事项

在幼儿进早期教育期间,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众多早教方法中最为合适的一种,同时也是亲子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幼儿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在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期间,要增强对故事书的认识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并且要对这些计划进行逐步完成;其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这一阶段的实际特点,例如,心理特征、实际年龄、性格、喜好等。然后对图画故事书的种类、难易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图画书的种类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全图型,另外两种是半图少文和半图半文型;再次,对于图画故事书的选择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品质,书籍要较为经典和优秀,这些书籍一定要是广为传阅的和出自教育名家之手,内容丰富且图画精美。例如,《西顿动物记》、《大象的礼物》、《小雪花》等;第四,要提升亲子阅读中图画故事书阅读所占的比重,正确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简单叙述,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第五,在亲子活动进行期间,在合适的时机引入书中的角色进行互动,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第六,鼓励孩子以故事书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创作或者是绘画,着重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创造力。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加入故事书中的道理以及知识,正确引导幼儿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论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图画故事书;阅读;幼儿;心智成长;实际影响

图画故事书就是配有极少的文字,使用大量图画对故事进行叙述的幼儿读物,并且图画故事书在内容上十分贴近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在思维和情感上容易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以及思想共鸣。图画故事书主要是通过图画作为实际表现形式,再结合故事的讲述作为实际本质特征,二者有效地结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图画故事书阅读对婴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构建过程,图画是幼儿获取故事内容、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图画故事书是幼儿早教期间最好的选择。

一、对幼儿心智成长作用效果

(一)有效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对图画故事书进行阅读是建立幼儿与图书之间有效沟通及良好交流的过程,同时能够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故事进行解读,然后在吸取有用的信息逐渐丰富自身体验的过程。图画故事书阅读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小雪花》图画故事书阅读,不仅认识了雪花,也认识了小鸭子、小鸟、小熊等小动物,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游戏互动。

(二)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喜欢阅读的幼儿比不喜欢阅读的幼儿,在语言能力表达过程上,对话语的实际理解、使用的词汇量、表达的完整性、流畅水平、创造能力等多方面表现要好很多,可能在表达能力上超出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平均水平。例如,幼儿在一周岁左右就会自己讲故事,虽然故事的完整性和清晰程度还不够好,不符合逻辑性和真实情况,但是幼儿可以语言进行组织进而简单的叙述,有效地推动了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幼儿审美能力水平

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一种美的、视觉上的艺术享受,并且还具有一定艺术特点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站在美术的角度上来看,图画故事书中的插图具有色彩鲜明、线条简洁、画风协调统一等优点,结构之间的反差比较大;站在文学的角度来看,图画故事书中使用的文字语言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逻辑性、具有较强的韵律感、提升幼儿空间想象力,使其充满了童趣。通常情况下幼儿会被图画故事书中所具备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因为幼儿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们习惯扮演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本能抵制故事中的反面形象;幼儿在理解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能够对外在美和心灵美进行有效的区分,然后幼儿会使用自身的形式对美进行创造。

(四)有效帮助幼儿情感性格发展

图画故事书带给幼儿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快乐的,并且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帮助。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时,会很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然后沉浸在故事书中,而这些好的体验都会给幼儿情感性格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家长陪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时,就可以使用图画故事阅读的方式来完成。家长可以对故事中的文字进行阅读,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意义。

(五)推动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幼儿在图画故事书进行阅读时,首先会从图画形象来进行理解,然后对事件发展进行深刻认识,最后进入到故事角色中去。而对图像的理解则是认识事件以及进入角色的基础前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实际理解水平也会逐渐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也在不断加强。

(六)提升幼儿空间想象力

站在幼儿角度来看,只有具有良好空间想象力才能更好的对图画故事书进行理解。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是体现在对故事场景的构建,刻画故事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在美的方面获得良好体验等。因此,幼儿只有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记忆力、细致的观察能力,才能把故事书中的图画组建成完整故事,引导幼儿进入到童话故事中去。

二、幼儿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注意事项

在幼儿进早期教育期间,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众多早教方法中最为合适的一种,同时也是亲子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幼儿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在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期间,要增强对故事书的认识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并且要对这些计划进行逐步完成;其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这一阶段的实际特点,例如,心理特征、实际年龄、性格、喜好等。然后对图画故事书的种类、难易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图画书的种类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全图型,另外两种是半图少文和半图半文型;再次,对于图画故事书的选择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品质,书籍要较为经典和优秀,这些书籍一定要是广为传阅的和出自教育名家之手,内容丰富且图画精美。例如,《西顿动物记》、《大象的礼物》、《小雪花》等;第四,要提升亲子阅读中图画故事书阅读所占的比重,正确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简单叙述,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第五,在亲子活动进行期间,在合适的时机引入书中的角色进行互动,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第六,鼓励孩子以故事书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创作或者是绘画,着重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创造力。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加入故事书中的道理以及知识,正确引导幼儿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论

总而言之,早期教育对幼儿的心智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效果,而在众多早教方法中,最为直接有效地方式就是使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升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幼儿审美能力,推动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且还能塑造幼儿良好的情感性格。因此选用适合幼儿心智成长的方式就变的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海鸥,百里清风.图画故事书阅读对幼儿心智成长的影响[J].家教世界,2013,(12):41-42

[2]刘莉.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4):66-66

[3]聂红,曾德琼,叶国智等.亲子阅读为幼儿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浅谈早期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和技巧[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6):94-95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4

一、绘本故事发展幼儿行为习惯的优势

(一) 绘本以图画解读内容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按照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 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 绘本借助夸张的图像向幼儿传递故事的内容, 图像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图画中的场景, 展示着故事发生的地点, 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形象化地展示在幼儿眼前, 幼儿借助图画完成对绘本故事的解读。

(二) 绘本的语言精练, 符合幼儿语言特点

幼儿的语言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逐渐由短语表达发展为流畅的语言表达, 幼儿能够用常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 在幼儿阶段, 孩子刚接触字母, 汉字还不大认识, 主要依靠父母的解读来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绘本故事简单, 每一个图画基本上是用较短的语言进行辅助, 幼儿能够较快地了解故事内容。

(三) 在语境中学习, 效果更佳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不是简单地告诉幼儿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就能够保证幼儿的执行力。幼儿的好奇心很强, 想要亲身实践每一件事情, 但是出于安全考虑, 幼儿并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绘本故事的情景性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幼儿在绘本故事中和主人公一起经历故事, 感受体验, 促进幼儿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和感受。

二、利用绘本故事, 发现幼儿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 利用绘本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幼儿园后, 生活自理是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要逐渐学会自己上厕所, 自己吃饭, 自己穿衣服, 自己刷牙, 自己洗手等, 需要独立完成很多任务。主题多元的绘本可以帮助幼儿学习不同的主题内容, 体验故事中主角的感受和体验, 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例如, 在《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的故事中, 主人公朱莉娅狼吞虎咽吃下去的肉把小精灵砸晕了, 吞下去的面条缠住了小精灵, 很快肚子里堆成了山, 小精灵无法把食物弄碎装火车, 朱莉娅肚子开始痛, 冰激凌让肚子里变成了冰天雪地。形象化的画面, 幼儿更便于理解, 懂得吃饭要细嚼慢咽, 帮助小精灵把食物弄碎;多喝热水有助于消化, 能把食物变成泥, 让小肠和大肠吸收。再如, 《大口吃饭的秘密》, 佑佑不喜欢吃饭, 伦伦通过食物给佑佑变戏法, 马铃薯泥捏成了伦伦, 番茄和饭拼成了佑佑, 小朋友的兴趣被激发, 开始喜欢上吃饭, 尝试用自己的食物拼出不同的物品, 把吃饭变成幼儿的乐趣,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 利用绘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期, 很多行为开始产生, 但是由于每一个家庭对幼儿的要求并不都是积极的, 很多幼儿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不按时刷牙, 不按时睡觉等, 对这些行为的纠正和正确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 针对幼儿不喜欢刷牙的现象, 教师选择《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的绘本故事, 首先通过PPT显示鳄鱼的图片, 学生露出害怕的表情, 教师告诉幼儿鳄鱼是很厉害的动物, 但是今天鳄鱼也遇到了自己害怕的人, 大家猜猜是谁?教师出示牙医的图片, 大家猜一猜鳄鱼为什么害怕牙医?在猜测中, 教师讲述了故事的内容, 幼儿了解到鳄鱼的蛀牙生虫子了, 牙齿很痛, 都没有力气了, 牙医帮忙拔出了蛀牙。鳄鱼害怕牙医, 但是更害怕蛀牙, 牙齿每天会有细菌, 刷牙可以杀掉细菌。这样每天刷牙的意识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幼儿的认识中, 幼儿的行为更加容易坚持。在这个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又向幼儿展示了刷牙的过程, 拿牙刷在假牙齿上示范, 和幼儿一起想办法刷到每一个牙齿, 并用儿歌帮助幼儿记忆。

(三) 利用绘本培养幼儿礼貌行为习惯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尤为突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加严重, 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相处中, 出现了很多攻击性行为, 表现得极不礼貌, 绘本故事是培养幼儿礼貌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例如, 面对刚入园的幼儿, 建立教学常规是一个难题, 很多幼儿不知道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回答问题, 如何向教师请教等, 教师借助绘本故事《大卫上学去》来向幼儿说明, 要按时来园, 不能因为不喜欢就哭闹着不来园, 上课回答问题不能大喊, 举起右手向老师示意, 来园离园要问老师好, 不能在桌子上乱涂乱画, 吃饭要排队等。通过绘本中的图片, 幼儿换位了解礼貌的习惯, 从而坚持好的行为习惯。再如, 借助《我懂礼貌》来开启幼儿和社会的联系, 在幼儿走出家庭走进幼儿园和社区的过程中, 学会怎样与人打招呼, 怎样去结交新的朋友, 怎样借用别人的东西等, 引导幼儿逐渐适应社会,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综上所述, 绘本故事的夸张图画、简短语言以及故事情景, 符合幼儿思维、语言的发展特点, 是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绘本故事发展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礼貌的行为习惯, 促进幼儿发展。

摘要:幼儿阶段是幼儿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传递正确的道德认知, 而绘本故事是有效的方式。本文在分析绘本故事发展幼儿行为习惯的优势的基础上, 探究利用绘本故事, 发现幼儿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绘本故事,行为习惯,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会敏.借助绘本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儿童与健康, 2015 (3) .

[2]李春光.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3.

[3]陈伦超.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亲情教育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4]陈伦超.怎样选择最适合幼儿的绘本[N].中国教育报, 2012-07-08 (3) .

[5]柴林丽.儿童绘本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浅谈童话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篇5

摘要:童话与幼儿想象力都具有明显的幻想性、夸张性。如何利用童话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呢?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童话的幻想、夸 张、拟人、象征等特点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关键词:童话 幼儿 想象力 培养想象力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幼儿时期想象力开始萌芽。从表面上看,幼儿的想象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是想象力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可贵的。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童话的资源并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一、童话与幼儿想象力的定义及特点

(一)童话的定义及特点

童话是指以幼儿为对象、贴近幼儿心理、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童话的幻想主要通过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二)想象力的定义及幼儿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幼儿的想象特点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想象有时与现实混淆。

二、利用童话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性

(一)童话与想象力的关系

童话是富有儿童特点的最受幼儿欢迎的文学。幼儿喜爱童话的原因在于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幼儿的想象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可以说幼儿的形象思维就带有童话的特点。

幼儿童话的幻想内容融进了幼儿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和特殊的思维方式。幼儿天真活泼,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力很发达,想象的内容丰富而美妙,并且能想象很多现实以外的事物。而且幼儿常常分不清现实中和想象中的事物。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夸张性和幼稚性,它们是幼儿欣赏童话的心理基础。

(二)童话对幼儿想象力培养的影响

童话世界是幼儿心灵畅游的境地。在这个世界中,幼儿的感性认识开始向系统化和逻辑性方向发展。形象的事件在儿童的头脑中是鲜活的,更是运动和发展着的。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幼儿时期是想象力和表现力相结合的产物。童话就具有鲜活的形象事件,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有很多有利条件。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对事物的想象大胆而创新,创造能力也很优秀。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童话能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增长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三、利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孩子喜好新奇向往不平凡的事物,充满神奇和变幻莫测的童话故事会深深地吸引他们。童话能给孩子带来巨大欢乐,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例如《神笔马良》中,写的是穷孩子马良得到了一支金灿灿的神笔,用这支笔画一支鸟,鸟就扑扑翅膀飞上蓝天。用这支笔画一条鱼,鱼就弯弯尾巴游进水里。用这支笔画一匹马,人骑上上马背,就能向大路驰去。童话借助幻想,将许多常见的人、事、物或现象交错编织成一幅幅图画,展现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利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能更好的让幼儿喜好新奇,向往不平凡的世界。这样的理想世界需要通过幼儿大胆的去想象。让幼儿通过童话来进行各种想象,去构造他们心中的理想世界。那么,如何利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呢?

(一)利用童话的幻想特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奇妙的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点。童话常采用夸张、拟人、对比等手法编造故事情节,营造幻想的氛围。例如:《七色花》中,老婆婆送给珍妮一朵七色花,这朵七色花很神奇,只要珍妮想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珍妮回家找不到路,只要撕下一片花瓣,七色花就能将珍妮带回家。珍妮想要很多的玩具,只要撕下一片花瓣,就能让珍妮有许许多多的玩具。珍妮不想要玩具的时候,只要撕下一片花瓣就能把玩具全部变没有了„„这篇童话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想象的空间。幼儿读了这篇童话会想象假如自己也有这样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我会拿它的花瓣变成什么呢?如果我也能有七片花瓣,我会让它变成一些什么东西?会做哪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巧克力饼屋》中写小动物们想出一个好办法,用巧克力来搭一座房子。用巧克力将房子做成饼屋。并且请了爱偷吃东西的小老鼠兄弟俩来帮忙。小老鼠来的目的是偷吃巧克力,但小熊很欢迎他们,小熊相信小老鼠,竟然使原本准备偷吃巧克力的小老鼠改掉了偷吃的坏毛病。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这样的想象可以让幼儿联想到,动物世界是如此,人们也可以一样。只要信任别人,别人就一定会相信你。这样的想象让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利用童话的拟人特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例如《神奇的药箱》中,鼹鼠是一个大夫,他有一只神奇的药箱,只要对它呼喊疾病的名称——比如感冒、拉肚子、再念上一段咒语“拉拉卡卡咕咕啦„„”疾病就能完全治愈,因为疾病被箱子关起来了,这样就不用打针吃药了。所有的动物觉得这个箱子太神奇了,都想知道箱子里的秘密„„

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将动物赋予人的特性,用了很多拟人的表现手法,把一个个小动物人性化。故事中的神奇药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幼儿听到这个故事后,肯定会很想知道药箱里到底装着什么?为什么动物们都不生病? 幼儿受到这类童话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会他们开动自己的小脑袋,展开丰富的想象,到底这个药箱里有什么呢?通过幼儿的想象,会得出很多千奇百怪的答案。幼儿想象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童话故事,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虽然幼儿想象的很多事物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但是因为受到童话故事的影响,幼儿会展开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通过童话中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的事物,幼儿展开自己的想象,发现很多新的事物,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三)利用童话的夸张特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童话的夸张是借助想象进行适度的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符合生活逻辑的想象来达到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张性。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想象创造之地,天天是想象创造之时,从事想象创造之人,而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注重解放儿童的想象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童话中通过想象的夸张性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呢?

例如,《胖子学校》描写三个小胖子的肥胖,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团团如果跌一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球球跌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圆圆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钢板制成的„„

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夸张的笔调,写出三个小胖子的肥胖,并且通过具体的事物让幼儿展开丰富而多样的想象,.利用童话的夸张性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夸张是表现幻想的必要手段之一,同时,夸张的作用还在于它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征,更深刻而又更单纯地揭示他们的本质,使幼儿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胖子学校》对小胖子的肥胖作了强烈的夸张描写,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起重机,大钢板等来展开想象。再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进行自由想象。感受现实和想象中的事物的不同。如果小朋友变成和《胖子学校》里的小朋友一样胖,小朋友的外型是什么样的?小朋友那么胖可以做什么?„„这样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无意识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四)利用童话的象征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人物的身上,然后又赋于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

《小猴卖“○”》中,小猴子是儿童百货店的售货远,它很会动脑筋。很多小孩子因为不会写字,买东西的时候就把要买的东西用○在纸上画出来,拿给售货员小猴子看。小猴子不知道小孩子要买什么,就问孩子买东西去做什么?小孩子回答说要用○去游泳,小猴子就知道小孩子要买的是救生圈了。有的小朋友要买○去踢,小猴子就知道要买的是足球了„„

这篇童话不仅告诉幼儿遇到不懂的东西要多动脑筋,还让幼儿对○产生了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朋友们知道○可以代替什么?小朋友可以拿○代替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代替哪些东西?„„一系列的关于○的问题,会让幼儿展开自己的想象。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通过○做什么?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不会的东西,会通过丰富的想象,又一种新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许成人会觉得不能理解,但是幼儿却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想象表达出来的。幼儿的想象在这类象征性的童话中培养和发展了想象力。

四、小结

21世纪是开创人类创造力的时代,将孩子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也是家长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生活中通过童话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1)从生活做起

从日常生活抓起,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孩子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

(2)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鼓励孩子自己想,大胆去试。童话世界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乐园。由于童话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能打下深刻的烙印。利用童话,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可以异想天开。比如:常梦想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在月球散步;在树上画满雪糕,所以,无论孩子的想象有多离奇,成人一定要保护孩子想象的欲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总之,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5年6月第一版

幼儿心理学 陈帼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 发展 语言环境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23

一、幼儿语言环境

根据调查显示,2-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第一重大时期。在这个期间,幼儿一般会在幼儿园渡过,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看图说话、续编故事、幼儿游戏等,来使幼儿的语言得到开发。而语言学习,环境就是最重要的教师,一个好的交流环境,可以让幼儿真正地听说语言,学会用精准的言语表示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语言发展势态。幼儿园是从幼儿学习语言的萌芽期就开始发展语言能力,且这个期间正是定性塑型的时期,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是最关键和深刻的。并且,好的言语环境还可以增加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因为幼儿是新生体,他们对一切都会好奇,也会在身边的人、物、事上面模仿和学习。当他们对语言声音有了兴趣后,就会自主通过不同途径去寻找这一块的东西。比如说,他们有可能去翻阅书籍、观察别人说话的方式、表情等,这样就在丰富他们词汇量的同时提升他们阅读的层次,增加他们实践的能力,对他们语言的掌握和培养都有好的影响。

二、幼儿语言环境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

通常来说,一个幼儿园里教师的配备都是不够的。一般的幼儿园一个班级是有20-30人,有的幼儿学习班甚至会有40人左右,这就会造成教师上课时没有办法顾及全部的幼儿。比如说,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很多小朋友都会积极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识,可是,时间问题,往往只能选几个幼儿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那些常常被点名说话的,就会感到乐趣,愈来愈喜欢表达,而那些没能说话的幼儿就会很受挫,长久的话,就会不愿意讲话。这样的环境,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和锻炼都是不利的。

(二)自由交流空间少

学校的管理,都是有序的、整齐的,这种大环境对幼儿自由的思维就是一种限制。通常,幼儿教师想把很多的小朋友变的大人化,会让他们很有组织性、纪律性,这样才方便管理,人身安全得到足够的保证。这样限制性的环境,会让很多幼儿不能自由交流,即便他们有想说话的欲望也会被掐死。这样,他们长时间地不能用语言展现自己的思想,就会使幼儿变得封闭,不想开口交流。当这种惯性产生后,不光是幼儿语言培养会产生问题,更有可能让他们一生的语言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障碍。

(三)环境的限制

总的来讲,我国多数的幼儿园都是很单一的语言环境。幼儿教师会限制幼儿的思想,对于幼儿回答的问题,他们会设立特定的模板,阻拦他们讲出其他的观点。还有,幼儿教育者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待幼儿。在幼师教课时,通常会让幼儿解答题目,可是,很多题目都需要准确说出某种完整的句式,幼儿的思维还是很抽象的,不能精准地接收和理解教师的意图,从而说出的答案就会不够完整。这样长久的无法理解和不知所然,幼儿就会出现厌烦厌恶的情绪,就会丧失动力,最终在语言的学习上会愈来愈欠缺。

三、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

(一)发展视觉效应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视觉在全天获得的信息中占比80%,因此,视觉器官是获得语言很重要的途径。幼儿对世界是陌生和好奇的,他们看到什么,就会不自觉地去学习,然后转换成自己的话语,一个宽松、自由、轻便的环境可以使他们用语言表述得感觉更强烈。在幼儿园里,尽可能地刺激幼儿的视觉,从而完善他们的语言。比如,很多幼儿园都有的墙画,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以及教室里,描画不同的卡通人物、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形象。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娃》《美人鱼》等等,幼儿可以根据这些墙饰自己解读这些故事、和小伙伴进行交流,这样增强表达的同时还能够丰富阅读量。或者是装饰不同个数的水果、植物等,引导幼儿进行最基础的数数。例如,在一幅画里同时有8个梨,3盆花,5个小狗,来让幼儿进行判断、辨别,从而累积生活常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又或者是布置简单的符号和标记,比如,“小心触电”“禁止吸烟”等等,使幼儿从小根植行为规范的意识的同时促进语言的形成。

(二)提升幼师素质

在幼儿园的环境里,教师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上海闸北区有一个抽样调查,在千名幼儿中进行询问,发现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有耐心、态度和蔼、有说服力、能常常表扬自己、鼓励自己的教师,喜欢能与自己打成一片,能和自己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师。由此可知,幼儿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感知力却很敏锐,能明白自己的喜乐,想要得到平等,得到认可。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育者,就必须要和幼儿站在同一个角度,学会用他们的思维去看问题,真正和幼儿亲近起来,使幼师和幼儿的关系更融洽,这样,幼儿会无意中就模仿到教师的语言,从而让他们的语言发展得更顺利。

四、结论

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必须要是祥和的,是可以使他们愉悦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才会使他们有欲望想说话,想表达。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地方,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才可以让他们得到真正的语言知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最终促使幼儿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乃正.幼儿语言发展中的环境因素[J].内蒙古司法大学学报,2002.

[2]刘揖建.论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语言建设,2013.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童话,幼儿教育,心理发展

幼年的记忆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 大多属于不连贯的记忆。 由于处于幼儿阶段, 个体还不能够运用记忆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保存, 能够在大脑停留的记忆时间与容量都相对比较有限。 然而, 童话在人们有限的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 那些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形, 往往会刻画在人们的心中, 由此可以看出, 童话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童话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 童话成为幼儿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 童话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通常情况下, 童话都具有夸张与幻想等特点, 甚至一部分童话内容已经超出现实范围。然而, 童话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孩子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童话书本中刻画的人动物和花草树木等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童话故事的原型。

其次, 童话实质上属于现实与想象相互结合, 虽然童话需要来源于现实生活, 但是加工处理好, 则高出现实生活, 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与复制, 在对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加工与改造之后, 更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内容, 形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吸引读者。 对于幼儿来说, 童话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离奇的形象, 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无尽的联想, 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最后, 幼儿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社会。 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 致使幼儿还不能够阅读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 如:散文、诗歌和小说等, 无法获得对社会初步的认知。 然而, 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 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认知, 例如:幼儿可以在童话中, 了解森林中动物的生活习性, 了解初级的社会人际关系, 提高辨别社会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在我国著名的故事西游记中, 儿童被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的过程中, 可以学习孙悟空勇敢聪明等优良品质, 并且可以辨别妖魔鬼怪, 影响我国一代代幼儿的成长。

二、童话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 童话具有幻想性

童话的基本特点便是幻想性, 成为童话的核心内容, 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幻想实质上属于对生活的象征反映, 通过幻想的形式, 可以反映现实生活。 换言之, 童话中所塑造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然而, 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童话故事的幻想来源于生活, 并且折射生活现象。通常情况下, 在创作童话的过程中, 会采用拟人化与夸张等手法, 创造离奇的气氛。

(二) 童话幻想有一定的限制

童话中的幻想不是没有根据的, 会受到思维特点和生活逻辑的限制。 换言之, 在创作童话故事中的形象时, 需要选择儿童所熟悉的内容, 帮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 此外, 幻想同样会受到幼儿的思维特点的限制, 童话中的幻想, 需要结合幼儿的思维习惯与规律, 不能够超出幼儿的思限度。

(三) 夸张与拟人是幻想的产物

各种艺术或多或少会使用不同程度的夸张表现形式, 然而, 童话故事中使用更加全面的夸张表现形式, 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可以使得人与物更加离奇。 此外, 童话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和遭遇等都会使用夸张的表现形式, 幻想成为童话故事的核心内容。 其中, 积极向上的幻想, 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此外, 童话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和好幻想等心理特征, 激发幼儿进行探究, 更增强童话故事的感染力。

三、幼儿在欣赏童话时的作用

(一)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在欣赏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想象力, 童话故事可以反映现实生活。 然而, 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 是在假想的情景下, 对真实的活动进行反映, 需要借助于象力的运用。例如: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 又可以是动物和花草树木等, 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可以进行对话与情感交流。因此, 幼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力, 进而加深对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的理解。此外, 幼儿会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将自己幻想为王子或者公主, 实现内心的渴望。例如:幼儿在表演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中, 需要借助想象力, 装扮为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以及丑恶的王后等。在想象的过程中, 幼儿的内心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 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目标, 帮助幼儿宣泄不良的情绪, 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 往往会被童话故事中美丽的场景、善良勇敢的人们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 让幼儿内心中获得更多的愉快的体验, 被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扣动心弦, 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降低幼儿的阅读压力与负担, 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快体验。

(三)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不仅喜欢阅读童话故事, 更喜欢听童话故事, 在听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幼儿需要理解故事中的语言及词汇等, 而在内心复述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则可以锻炼儿童的言语能力, 加深其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加上言语与动作的配合, 童话故事的内容将会变得更加形象与具体。

综上所述, 童话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庭等提高对童话的重视程度, 引导幼儿阅读积极的健康的童话故事,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瞻予.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5:6-11.

[2]罗曦.幼儿童话舞剧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 2011, 02:151-152.

[3]田劲枝.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创造性游戏初探[J].海外英语, 2010, 02:179-180+186.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8

童话道德教育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儿童德育, 它是通过童话场景来呈现具体的人物和情境, 以展示一定道德情境的教育方式。幼儿通过对童话的欣赏, 逐渐加强对道德概念的认知与体验。通过童话的学习, 幼儿可以够获得大量逼真、自然、丰富的语言和情境输入, 而这些语言和情境能够很容易被幼儿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当中去, 使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到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 幼儿的道德认知也会随着童话所蕴涵的道德寓意的内化而逐渐丰富和发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幼儿期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奠基阶段。个体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因素相辅相成, 彼此相互渗透。其中, 道德情感是动力, 道德意志是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关键。而道德认知则在道德品质形成中起着先导作用, 是德育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首要环节, 也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人的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 其道德观念就越明确、越坚定, 就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品质。”[2]道德认知起引导和控制幼儿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只有在必要的道德认知基础上才具有稳定性和自觉性。“认知是行为的先导, 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点。”[3]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作为引导, 幼儿很难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感。从道德认知入手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无论是对幼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 还是对整体道德品质的又快、又好发展, 都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二、童话契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有效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对幼儿进行德育启蒙, 首先, 要遵循幼儿道德认知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感受性, 其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 幼儿期是幼儿接受熏陶,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4]在幼儿期, 幼儿容易接受外界各种教育刺激的影响, 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后期的反复刺激和强化下, 很容易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因此, 从幼儿期以正确的道德认知来影响幼儿, 能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是错失了幼儿道德发展的关键期,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在幼儿的早年, 不能合理地教育幼儿, 使幼儿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那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幼儿心理具有具体、形象和情境性的特点, 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比较贫乏, 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他们只能理解一些简单、形象, 且与自身的原有的社会经验或者具体事物及情境相联系的道德要求, 只能从具体的、个别的、表面的方面去理解道德问题。以往“幼儿教育成人化”的幼儿道德启蒙, 不顾幼儿园有的社会知识经验基础, 也不顾及幼儿自身的感受, 只是灌输抽象的道德规范, 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 违背幼儿心理年龄特点, 会对幼儿道德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脱离幼儿的生活、脱离幼儿的世界而进行的道德教育适得其反, 会培养伪君子, 会造成童年的败坏、道德的败坏。”[5]

(一) 童话蕴涵的道德认知具有情感性, 符合幼儿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

在幼儿道德教育中, 试图通过抽象的灌输道德规范来进行, 往往是收效甚微的。而童话经过人们加工、具有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情节。其中正面的力量一般被塑造成可爱或能够引起幼儿同情的道德形象, 它能够激起幼儿强烈情感共鸣, 这样童话自然能够吸引幼儿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知去领悟童话的寓意, 因此, 用童话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 童话蕴涵的道德认知具有情境性, 有助于幼儿对道德知识的实际运用。

童话道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 它是通过呈现具体的人物、情境, 来展示一定道德所使用的情境的教育方式。幼儿通过聆听童话, 逐渐丰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与体验。通过童话, 幼儿能够获得大量真实、自然、丰富的语言和情境输入, 而这些语言和情境能够很容易地被幼儿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中去, 使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的熏陶, 幼儿的道德认知也会随着童话所蕴涵的道德寓意的内化而逐渐丰富和发展。

(三) 童话提供的道德形象和榜样具有形象性, 易于幼儿观察和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幼儿的许多社会性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 在社会情境中, 个人的行为因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幼儿的许多道德行为便是在观察和模仿中学到的。幼儿都喜爱这些良好的道德形象, 并容易为他们的良好的行为或事迹所感动。再加上讲述者对童话的动情叙述, 以及绘声绘色的表演, 童话中的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就成了一个个幼儿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机智勇敢的小红帽”“勤劳能干的猪老三”“团结友爱的鸭弟弟”等童话形象为幼儿所喜爱、所铭记。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中, 幼儿便会对这些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 进而推进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期, 幼儿正处在直觉思维阶段, “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表象与直接感知与道德事物的形象直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6]而童话正是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创编的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的表达方式, 童话给幼儿带来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道德形象。如勇敢的小红帽、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女孩、不气不馁的丑小鸭, 等等。“幼儿在听或读童话时就会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获得一些教益。这些教益可能是在意识层面上产生自觉的道德认知的重要前提。”[7]

三、关注道德教育中童话的使用方式

(一) 选择童话时应关注幼儿的兴趣。

当前, 童话的种类甚多, 在选择童话是要以幼儿的兴趣而非成人的意志为依据, “无论童话的创作还是欣赏, 都要更多的提倡愉悦性、快乐性。”[8]因为一则童话越有趣, 它的内容越能为幼儿所记忆, 有的甚至让幼儿一生难忘, 终身受益。

(二) 以合理方式呈现童话, 唤起幼儿的道德体验。

“体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正好符合了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有助于幼儿对童话寓意的理解, “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 它将主体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衔接、贯通, 并帮助主体实现认知的升华。”[6]为此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讲述, 让幼儿表演, 多媒体辅助等方式, 为幼儿创设好童话中的情境, 使幼儿体验到童话情境, 去感受童话的道德寓意。

(三) 引导幼儿解读童话, 启迪幼儿道德智慧。

教师要引导幼儿的道德成长。引导关键在于两点:首先, 要发掘童话中有利于幼儿道德成长的主题。如《小鸭和小熊》写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让路给小鸭子》使幼儿意识到对小动物也要有爱心。其次, 教师要指导幼儿对童话的解读。当幼儿沉浸在童话的情节当中, 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 帮助幼儿明确童话的寓意。

(四) 把握幼儿道德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育不仅要针对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 更要考虑幼儿的潜在的发展水平。过高水平的道德内容对幼儿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而水平过低的道德内容, 幼儿又不感兴趣, 因此, 在选择童话时要以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不应过高或过低。因此, 教师组织的童话, 既要适应幼儿的发展, 又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童话德育契合了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 通过感染、启迪而不是说教、灌输, 童话让幼儿逐渐体验、理解人际交往中必要的道德规范, 从而提高幼儿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成为引导幼儿道德行为的准则。

四、童话与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相关研究有待深入

随着人们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以及童话对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的不断重视, 童话作为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素材, 已经渗透到幼儿家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各级各类幼儿园中的近200多名教学一线的幼儿教师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有94%的幼儿教师在本班幼儿一日生活中适时投放数量不等的童话,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这表明教师们, 尤其是一线的幼儿教师们十分重视运用童话寓意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 也形成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 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是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难以准确说明童话在幼儿道德认知发展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更难把握运用童话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基本规律。为了让人们更为准确地掌握童话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给幼儿以适合发展特认知发展特点的、快乐的道德教育, 提高幼儿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自觉性, 需要我们对童话与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相关问题作出持续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摘要:运用童话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适应了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幼儿在欣赏自己所喜爱的童话的同时, 能轻松愉悦地去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道德寓意, 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以提高幼儿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童话道德教学,道德认知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66.

[2]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38.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34.

[4]高岚.学前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92.

[5]刘晓东.“救救孩子”以及“如何救救孩子”[J].幼儿教育, 2004 (11) .

[6]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2:74.

[7]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J].学前教育, 2000 (2)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9

1基本体操

基本体操将学龄前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主要是进行徒手操动作练习, 配合一些简单性的技巧动作, 经过多远化的造型设计和队形变化, 练习的时候播放相匹配的节奏明快的音乐, 以集体形式展开的一类体育活动。基本体操和传统的竞技类型体操是有区别的, 基本体操是基于幼儿成长发育的规律, 根据幼儿年龄层次特有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点, 结合肢体形态和认识规律, 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健康发展, 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用。

2基本体操对于幼儿体质的影响

多年来各级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基本体操是否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代谢、能否提升血液循环速度、对于神经系统和呼吸是否有正面的影响, 也得到了准确性的结果, 其对于以上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基本体操的动作类型比较丰富, 可以进行各种的编排, 对于幼儿的身体各个部位, 甚至是肩关节、指关节都能够起到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大量推广这种锻炼方式能够提升身体的机能, 增强幼儿体质, 对于幼儿的内脏、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等各方面的发育都有积极作用, 参与者的柔韧性、灵敏度有所提升, 运动价值比较高。

3基本体操对于幼儿认知的影响

3.1感知觉影响

部分研究表明基本体操对于幼儿的运动直觉、时间直觉、感知觉具有积极效果, 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设计锻炼肌肉群体的活动, 还可以结合设计一些能够锻炼小肌肉群的多变灵活的活动, 对于幼儿的智力、观察力、感知觉能力有影响。

3.2兴趣和学习动力

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融入各种类型的动作, 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幼儿主体的参与兴趣, 还能够启发主体的求知欲望。只有幼儿主体对于这种活动的兴趣浓厚, 才会更加愿意加入到锻炼中, 积极的追求学习。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烈特点不断的进行激励, 提升主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3注意力和记忆力

基本体操练习的时候, 要根据不同动作的技巧和要领不断调整肢体的形态, 改变动作方向, 考虑动作的力量型、速度问题、幅度等, 配合选择音乐的节奏, 参与锻炼的幼儿主体须注意力保持集中, 长期的有序锻炼能提升主体的记忆力。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于形象记忆的效果要高于语言记忆效果。基本体操具有很强的表象性, 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 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本体的发展。

4对于幼儿个性的影响

4.1意志影响

从三岁开始幼儿能够萌发品质意志, 例如自身的控制力、坚持力或是自觉性。基本体操考虑了幼儿的各种生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进行规划设计, 帮助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提高主体的承受水平, 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从幼儿的抗挫能力分析来看, 实际的锻炼操作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不断进行鼓励和激发, 让幼儿能够克服自己的疲劳和劳累, 努力完成整个动作步骤, 从小养成自制约束力, 锻炼肌肉的持久力, 面对挫折能够更加勇敢。

4.2品德影响

部分的研究人员发现基本体操锻炼能够促进幼儿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 在日常的锻炼过程中适当的融入道德品质教育, 将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教育为主, 能够取得一定的作用。有些研究者发现其还能够促进参与者对于行为的对错进行判定, 对于一些简单的道德行为自我判定, 提高主体的道德认知层次。

4.3对于幼儿自我系统的作用

基本体操锻炼在幼儿教育中的推广和实施为幼儿提供了良性的互动环境, 幼儿在活动中遵守相关的规定和细则, 认知到纪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学会从其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运动中学会自律、养成合作意识、学会轮流以及等待。这样是对于幼儿主体自控能力的一种培养, 并不是传统的一味教育或是克制, 幼儿主体自我的调整, 能够更好的约束自身行为, 学会适应社会规范, 为以后的成长和融入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4.4情绪情感发展

整个的基本体操锻炼运动中, 幼儿需要经历几个不同的过程, 从基本的锻炼环节到比赛表演环节, 各个步骤中幼儿主体之间共同克服困难, 一起进步, 培养了集体的荣誉意识, 所有参与者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积极奋斗努力。这样幼儿能够明确荣誉的内涵意义, 提升主体的集体参与意识。老师在锻炼环节中给予正确的指导或是提示, 小伙伴们互相沟通协作, 能够感受到一种集体的氛围, 对于提升幼儿的责任感也有重要的作用。

4.5交往能力

进行基本体操训练也是社会性活动项目的一种, 基本要求是幼儿能够克服困难, 认真积极, 表演的时候还需要相互配合、积极合作, 此外还要求幼儿能够听从老师或是辅导者的安排, 遵守相关的规定细则。参与这种锻炼活动可以说是幼儿社交互动的开始, 锻炼过程中各个参与的主体必然要不断沟通、师生之间也会积极交流, 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或是建议, 同时理解分析其他人的看法和表达, 积极的做出反应或回答, 是一种互补性的交流过程,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交往互动都能够提升沟通交往技能, 促进幼儿的发展。

5结语

基本体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基本的锻炼内容, 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 形成正确的行为、思想以及情感, 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多年来基本体操不断的推广和实施, 可以应用的形式包括很多种, 例如幼儿园的会操形式、课间操形式、晨间操形式, 很多幼儿园甚至建立了具体的活动兴趣小组, 未来基本体操的应用中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5.1发挥主体性

如今的基本体操教学环节中有一些认识方面的误区, 部分的幼儿园过分重视灌输教学, 幼儿本身只是机械性重复或是简单的模仿, 幼儿自身兴趣性并不高, 上面已经提到过兴趣是带动幼儿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提升主体锻炼兴趣也是一个目标, 未来应根据幼儿的特点, 科学合理的设计及规划, 构建多元化的活动形式, 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尊重幼儿本身, 充分相信幼儿, 提升积极性。

5.2培养体育教师, 加强科研工作

未来应该重视关于专业教育人员的培养, 幼儿体育教学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决定了基本体操活动实施的作用效果。国内在该方面进行过专业化培训的教育人员比例严重不足, 因此加强对于该行业工作人员的教育工作, 提高对于基本体操的研究水平, 针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进行详细剖析, 发展出符合实际状况的理论科学, 为长久性的应用提供支持。

5.3重视内容的多元化

以往幼儿基本体操的内容安排过于单一, 老师对于该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 参与者长时间的进行重复练习, 长久以往产生了不良心理, 所以在内容安排环节中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年龄、心理, 通过分析采取具有特点的内容, 便于幼儿的学习和接受, 重视静和动的结合, 凸显出趣味性和多样性。从各个方面分析发现基本体操可以划分为两种层次, 分别是面向所有参与者的规定操和应用在部分幼儿中的自编操。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性比较大, 对于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造成限制, 对于基本体操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两种层次之间适当的添加内容, 方便日后的过渡练习, 能够帮助幼儿不断进步和发展。

总之, 要想幼儿基本体操更好的推广, 实现应有的教育目标, 应该遵循科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老师起到指导、启发和师范的作用, 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娅.幼儿基本体操锻炼对学龄前儿童感知觉影响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4.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怀化市幼儿园的中(1)班和中(2)为实验对象,每班各25名幼儿,其中,中(1)为实验班,中(2)为对照班。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法

广泛咨询国内在该领域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的领导和优秀教师,访谈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了解生理生化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测试结果分析的注意事项。

1.2.3 实验法

1.2.3. 1 实验时间

本研究实验时间为2007年9月-2008年2月。第一次测试时间为2007年9月10日-9月11日。2007年9月初实验班开始幼儿武术游戏的教学练习,试验开始。第二次测验时间为2008年2月11日-2月12日。

1.2.3. 2 实验方法

本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完成初次测试后,对照组完全按照《幼儿园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课外活动按照常规要求开展。实验组利用《幼儿园教学大纲》规定的活动时间进行幼儿武术游戏活动(每周一至周五,每天进行1个小时的游戏活动)。尽量使参加试验的幼儿饮食、生活习惯、课余活动等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均与同园幼儿相同。测试的时候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进行测试。

测试指标如下:反应时、20m×2往返跑、立定跳远、闭眼单腿站立、坐位体前屈、手臂支撑。

1.2.4 数理统计法

所有测量数据均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统计。

2 实验后结果的统计分析

2.1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下肢力量的影响

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机能能力,通常以肌肉收缩时期做的功或功率来表示。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以肌肉快速收缩的形式所表现的动力性力量,亦称“爆发力”。在本研究中我们仅测量了下肢爆发力———下肢肌肉快速收缩发出的力。代表下肢爆发力的指标是立定跳远。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实试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5)。(见表1)

即对照组通过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跳跃能力都有所增强,但实验组明显得到提高,成绩好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跳跃是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之一,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技能,是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作,是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并且幼儿也常用跳跃动作来表达自己欢乐的情感,因此对照组的幼儿下肢的下肢力量也比试验前提高了。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的明显是因为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间,腿部力量得到锻炼,并且在游戏中幼儿的全身的协调性也得到锻炼,因此,实验组的成绩得到显著性提高。

2.2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反应能力的影响

反应能力是指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中枢神经系统本能的条件反射所引起的有意识的应答刺激行为。根据信号刺激的多少和反应速度的不同,又可把反应分为简单动作反应和复杂动作反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本试验中测试的仅是简单反应。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2)实试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9<0.05);(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5)。

即通过试验后,对照组的反应速度虽然有提高,但是实验组反应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2),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直到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与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灵活性有关。长期训练能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因此,通过训练反应能力都会提高,练习越多,反应时间就越快,练习越少则反应时间就较慢。另外,在游戏中,幼儿经常要听教师讲游戏的方法、规则等,以及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游戏中。研究证明,运动员注意力高度的集中而使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要比注意力不集中而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反应速度能提高60%左右。因此,实验组的幼儿反应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上肢耐力的影响

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也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素质。耐力按其参与活动的部位,可分为局部耐力和全身耐力,本试验仅对局部耐力中的上肢耐力进行测试。代表上肢耐力的指标是双臂支撑。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实试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

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手臂支撑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但实验组又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试验组和对照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支撑主要是克服自身体重的动作,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生活技能。幼儿从很小开始就喜欢尝试用双臂支撑住自己的上体,以便爬动。特别是从四岁左右起幼儿的肌肉开始能够支撑自己的体重,于是垂吊、攀登等一些需要肌肉耐力的运动开始迅速发展。对照组显著性提高原因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实验组又明显好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手臂支撑体重是一种耐力性活动,实验组的幼儿通过幼儿武术游戏,意志品质得到锻炼,意志品质坚强的人,能在长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力和智力,克服大量困难,去力求达到预定的目的。

2.4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影响

平衡能力是人所具有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是最基本的一种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是人维持身体姿势、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它是平衡器和中枢神经、前庭分析器、本体感受器及视觉分析器等身体器官与组织协调合作的综合反映。平衡能力不仅与运动技能密切相关,而且平衡能力本身也是一种技巧。维持平衡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平衡能力对于保证人体完成各种动作,以及站、立、行非常重要。幼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体育活动中,总是需要不断地改变姿态、体位,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完成各种活动。

评价人的平衡能力应包括动态平衡能力和静态平衡能力两个方面。由于目前没有一种便于操作的测试评价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方法,在研究运动项目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时,只能通过采用测试闭目单足站立来进行评价。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如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实验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5)。

即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对照组虽然有提高,但是提高不明显(见表4),其提高的原因是由于年龄的增大和生活经验的增加,实验组通过实验后,闭眼单腿站立的时间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生理机能的改善。如:在梅花桩游戏过程中,当前庭器官、视觉、本体感受器感受到身体重心的转换、前进方向的改变等信息后,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经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分析并发出与技术动作相和谐的指令调整身体姿势。各种信息不断刺激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会使感受器的灵敏机能逐步得以改善,从而缩短完成反射弧的时间。上述过程即是平衡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的过程。(2)下肢肌力及技术动作协调性的改善。如:在平衡比赛游戏中,初参加游戏的幼儿在动作泛化阶段身体重心总是控制不好,他们虽然知道游戏要求单足支撑身体重心,但因下肢肌肉力量不足、技术动作尚未形成动力定型,控制不了重心。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幼儿慢慢懂得调节重心,以及下肢肌肉力量的提高、身体协调性的改善,单足支撑身体重心的时间相对延长。

2.5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二是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伸展性。关节的活动幅度主要取决于关节本身的装置结构;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则主要通过合理的训练获得。柔韧素质是人体的重要身体素质,柔韧素质的好坏影响着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只有掌握发展柔韧素质的规律,正确运用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使僵硬的肌肉得到缓解,增加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工作能力,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因此,发展柔韧素质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代表柔韧素质的指标是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主要测试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弹性。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可得出如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实验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1)。

即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大幅度提高,而对照组幼儿该项指标却提高很少,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5),究其原因可能是:柔韧性是退行性先天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水平会逐年下降。幼儿的各部关节十分柔软、灵活,骨骼的有机物质较多,无机物质较少,软骨成分多,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关节活动幅度大,肌肉也较柔软。因此,可塑性强,训练效果显著,不容易发生肌肉韧带拉伤、骨折等现象,并且训练时也没有青年时期拉韧带的痛苦感。如让幼儿在踢腿破门的游戏中锻炼柔韧性,幼儿不会感到练习枯燥无味,其热情高涨,而对照组的幼儿因为没有参进行这方面的锻炼,柔韧性不但没有得到提高,甚至还出现下降的情况,这是幼儿时期身体自然增长的正常表现———幼儿的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一定的波浪性。

2.6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体在日常活动或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快速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它既与神经的灵敏性反应有关,又与力量、速度、协调性等素质有密切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素质。

良好的灵敏性有助于更快、更多、更准确地掌握技术和练习手段,使已有的身体素质更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还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本实验中代表灵敏素质的指标是20m往返跑。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如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2)实验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灵敏性都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幼年期就算不参加训练,随着身体机能的成熟其灵敏性也会逐渐提高。虽然数据表明实验组好于对照组(见表6),但不具有差异性。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灵敏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的制约与影响,是各素质能力的综合表现。对照组的幼儿由于平时也经常参加运动,并且在本研究的实验中选取的指标为20米往返跑,在20米往返跑中,速度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实验组的幼儿并没有进行专门的速度训练,因此20米往返跑的成绩提高得并不明显。其具体原因有待更进一步进行研究。

3 结论

实验班幼儿进行四个月武术游戏锻炼后,柔韧性、平衡能力、反应速度、下肢爆发力、敏捷性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证明这套幼儿武术游戏对提高幼儿以上素质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中广泛推广。

4 建议

对幼儿园教师加大力度进行师资培训。扩大培训的面,增加懂得武术的教师人数,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对幼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介绍及教育的思想意识。

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身体成长和发育特征,积极创设各种喜闻乐见如武术游戏等形式的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增强幼儿体质,进而弘扬中华武术。

参考文献

[1]许汝霞.浅谈人体柔韧素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浅谈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幼儿;环境;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流传话语、《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环境的重要性。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生活在明朗的、愉快地、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里,是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所的设施、材料,它是满足幼儿的各种活动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精神环境是指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令其身心轻松愉快的亲切温馨的气氛。只有创设安全愉快、整洁优美、丰富多彩、富有儿童情趣的幼儿园环境,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良好发展。

一、温馨的物质环境的创设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我们要努力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一个温馨的校园和教室环境,能很好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欲望和乐于入园的精神渴求。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1.物质环境在色彩上应以艳丽的纯色为主。纯洁的孩子们会对单纯的色泽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密密的森林、广袤无垠的绿色草原、飘浮的白云、辽阔的蓝天、可爱的小动物们以及蔚蓝的海洋。这些、单纯的色彩,容易和幼儿产生共鸣,易于幼儿欣赏、理解、借鉴和表现。大眼睛的卡通人物、各种人物化的事物等等都会令幼儿瞪着双眼,久久不愿离去。由于造型简洁明了、绘画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更适用于幼儿园布置环境内容多、更换周期快的现状。

2.物质环境应尽量为儿童所熟悉的环境。我们的教室内外环境处处都是幼儿作品,还有幼儿活动、演出的照片,教师的儿童画等。这些作品被幼儿所熟悉,色彩鲜艳,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幼儿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二、良好的精神环境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首先应是一个美的天地,要注重给幼儿美的体验和熏陶。这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美感的需要,而且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感受、熏陶和发现。我们不想让孩子们成为“美盲”,因此我们努力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幼儿园气氛,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觉系统,指导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说,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刺激,通过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热爱。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在物质形态上更为生动、丰富、更充满童趣,而且升华为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形态,即形成幼儿良好的精神环境。

1.教师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应尽量表现出支持、尊重、肯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这是建立师生间积极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基本条件。老师尽量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善于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

2.教师要以亲切的态度引导孩子学习和活动,并以肢体语言亲近孩子,给予他们鼓励。从而使环境与幼儿、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形成幼儿和谐的生活空间,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应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随时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与幼儿平等的身份相互交往。各种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挥。

3.建立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 。 例如:在游戏时,玩具要共享;不小心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等;教师鼓励幼儿积极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成功的愉快,以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引导幼儿学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有利于幼儿同伴了解别人的多种需要,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也能使得到帮助行为的幼儿学会正确的反馈方法。教师尽量多让幼儿说说平时对某事的感受,学会观察他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等。另外,教师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会给幼儿带来温情的气氛,容易激发积极的社会行为。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帮助、抚慰,给孩子一个耳濡目染的良好氛围。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12

一、童话剧特点分析

(1)童话剧的幻想性。幻想性是童话剧的明显特点之一,也是童话剧区别于其他广播剧的基本特点。童话剧的内容在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幻想、联想等手段将生活现象和内容拟人化或者夸张化,通过这一方式来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 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童话剧所描绘和讲述的事物与形象在具体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些事物与形象具有极为明显的象征意义。童话剧通过虚拟描绘具体事物,表达出对生活现象的抽象化意义,并且一些人物的设置也带有很强的幻想性。比如,在我国的民间童话剧中,《神笔马良》就描述了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马良的故事。马良喜欢画画,并且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神仙送给他一枝神奇的画笔,他可以用这支笔画出真实的物品。当然, 如此神奇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为零。不过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了童话剧的幻想性特点,内容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并不完全反映现实生活。分析所有优秀的童话剧可以发现,童话剧的幻想性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读者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并且这些内容也符合幼儿的成长发展特点。

(2)童话剧的夸张性。在创作童话剧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夸张和拟人化修辞方法,按照合理的修辞手段和逻辑性描绘特点进行情节创作。童话剧中这些夸张性的内容带有强烈的幻想气息,有的内容超越科学规律的限制。虽然各类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在内容和情节上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童话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其夸张的程度不仅深而且内容更加丰富而深刻。比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剧故事情节的构造和人物性格特点等内容,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夸张修饰。所以,分析大部分的童话剧可以发现,童话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能够突出童话剧所要描述形象的明显特点,进而给幼儿构造出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特点。通过夸张手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增强童话剧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对幼儿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3)童话剧的社会性。童话剧除了所具备的幻想性和夸张性的特点外,有一部分的童话剧虽然故事内容超越了现实生活, 但是结合童话剧的产生过程和源头考虑,可以发现童话剧仍然是要植根于现实生活中。在童话剧的内容描述中,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花草、树木等诸多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具有明显的现实原型。分析一些童话剧的故事内容可以发现,一些童话剧作品的主题是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现状的反映, 也有一些童话剧作品则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反映,同时有一些作品是源于当前具体的生活主题,通过教化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反映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也就是说,童话剧通过想象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构造了一个生动而活泼有趣的故事内容,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促进幼儿各项素质的发展和进步。

二、童话剧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结合上述童话剧的特点,分析童话剧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其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童话剧有利于幼儿认知发展。幼儿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过程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就是说,幼儿需要通过对一些具体和有趣的事物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然或自发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过程能够容易进行。加之童话剧的内容丰富多彩,形象具体生动,很容易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对童话剧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幼儿会通过一定形式的探索和扩展, 实现对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童话剧的内容还包含许多丰富知识,幼儿在对童话剧进行欣赏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及其特点,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2)童话剧有利于幼儿情感发展。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说, 幼儿情感发展过程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幼儿的情感发展还容易受其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而童话剧正是符合了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对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童话剧对于深化幼儿情感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具体而言,在幼儿欣赏童话剧的过程中,由于童话剧所反映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幼儿很容易接受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一些童话剧对于缓解幼儿消极情绪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3)童话剧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发展。虽然童话剧的很多内容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要求,但是童话剧的主题比较明确且其内容较为积极。所以,幼儿在对童话剧进行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想象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 幼儿在观看童话剧的过程中,因童话剧中的一些形象不同于现实生活,需要幼儿结合生活形象对其进行感知和想象,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童话剧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运用童话剧可以更好地向幼儿进行现实生活的教育,提高幼儿的知识素养,推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有效推进幼儿心灵的净化。

参考文献

[1]王红玉.幼儿的“心灵鸡汤”[J].小学科学,2013(06).

[2]梁英姿.论童话对儿童人格健康成长的影响[J].儿童发展研究,2012(02).

上一篇:微记录片下一篇:科研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