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儿童童话故事

2024-09-19

好听的儿童童话故事(精选8篇)

好听的儿童童话故事 篇1

【粗心的小猴】

“你还我尾巴!”“你还我眼睛!”“你还我鼻子!”这天晚上,小猴趴在桌上写着作业,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突然他就听到耳畔一阵大吵,吵得他都无法入睡,他睁开眼睛看看居然眼前站着小马、小鸟、小象等好朋友,可是原来都是好朋友的他们一个个拽着小猴你推我搡地叫嚷嚷的。小猴急了叫道:“你们这是在干嘛呢?”

“我们干嘛?你自己看看。”小马一把揪住小猴胸前的衣服,气哼哼地说道,”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什么我干的好事?”小猴被他说得莫名其妙,摸着脑袋说道,“你倒说说看,我到底怎么啦?”

小马指着小猴的作业本说道:“你看看,你把我的尾巴弄哪去了?没有用尾巴怎么行,苍蝇蚊子来叮咬我,我拿什么赶?”

小鸟也叽叽喳喳插嘴道:“你再去看看,你把我的眼睛都丢了,叫我成了瞎子,我以后还怎么捉虫子啊!”说着“呜呜呜”哭了起来,还捶打起小猴,“你赔我眼睛。”

小象也不甘示弱说道:“你看看,你把我的长鼻子丢哪了?没有长鼻子叫我怎么活呀,没办法干活,没办法吸水喷 水,你,你给我赔!”

叽叽喳喳的还有鱼呀、鸭啊等。尤其是鸭,更是气坏了,别人是缺胳膊少腿,而他却是被小猴在左边的“甲”下多了一横,本来两个翅膀现在变成了三个,都说他是怪物。他也气得哭起来。

“你们这么吵,我能定心吗?你们就不能安静下来让我仔细看看嘛!”小猴气势汹汹地大吼一声,这下小动物们都被他怔住了,都住嘴不啃声了。这时小猴仔细看自己的作业本,呀!真的都写了错字,“马”少了最后一横,“象”少了一撇,而“鸟”是少一点,现在明白了,怪不得他们会找自己吵闹的。小猴赶紧找来笔把这些错字都改好,不一会就听到小伙伴们的欢笑声了,他也开始做甜甜的梦了。

你看小猴正闭着眼睛在砸吧着嘴呢!嘴角还流着口水,估计他梦见什么好吃的了。

【山和海的故事】

大山总是站着,很累!大山很想有一张软软的大床,躺下好好地睡一觉。可是怎么可能呢?躺下就是倒下了,大山是不能倒下的,倒下了就不叫大山了。大山就只能整天站着,它把头伸进云层,靠着软软的白云打盹儿。

山的不远处就是海了,海喜欢唱歌和舞蹈,海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它不停地唱着跳着。好静的大山就好恼怒:“没完没了地唱,叫人好好地睡一觉也不行。烦死啦!”

不唱歌还能叫海吗?那就只能是死海了,海可不想当死海,海照样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没有谁能阻止它唱歌跳舞的。

“还唱是吧?我要把你填了,看你还唱不唱?”山对海说。

“好呀!你来吧!欢迎你来。因为我会把你吞到肚子里。”海笑嘻嘻的。一点也不怕。还故意把嘴巴张得大大的。

“我要把你噎死!”山就真的跳进海里。可是山并没有把海填平。而海也没有把山吞下。而是青青的山中有蓝蓝的海,蓝蓝的海里有青青的山。

“山中有海,海中有山。真美呀!”每一个旅者看到山海共存的奇观都会由衷地赞叹。

听到旅者的赞叹,山看看海,海看看山。

“真的,山和海在一起真的好美!”山和海都笑了。

海照旧唱它的歌、跳它的舞。而山就舒舒服服躺在海的怀里,海浪轻轻地摇着,山就陶醉在海的歌声里。嘿!真好听!

【项链**】

“宝贝你看,这是什么?”兔爸爸走到兔妈妈的身边,神神秘秘地伸出手悄悄说道。

“哇,金项链!给我的?”兔妈妈一阵惊喜,“我早就想买一条戴了,老公你真好!”兔妈妈也不顾街上人多就一把抱住兔爸爸亲了一口,撒娇道,“孩子他爸,你给我戴上,看看我漂不漂亮!”

“这儿人多,咱们回家戴。”兔爸爸拉着兔妈妈的手就要回家去。

“不嘛,我就要现在戴嘛!人多正好,给大家看看我好不好看啊!”兔妈妈不依。

“宝贝,你小声点嘛,不要给人听到了!”

“干嘛不要给人听到!我就要大声点。”兔妈妈说着还故意大声说道,“你们看呐,我老公给我买的金项链多漂亮啊!”

“老婆,你别喊嘛,我们赶快回家吧,省得别人找来要?”

“别人找来要?为什么?”兔妈妈睁圆了眼睛。

“这是我捡来的呀!”兔爸爸说着就拉兔妈妈的衣服,“宝贝,我们快回家吧!”

“你,你说什么?捡来的?”兔妈妈惊得声音都提高了八度,“那我就更不想回家了。不义之财不能要,谁丢了肯定很着急,我们要等失主来拿。”

正当兔爸爸想要解释的时候,周围听到他们说话的人越聚越多,围着他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不是自己的东西要赶快交给警察,让他们帮着找失主,更有甚者说道:“让我看看呢,我正好丢了一条金项链的,是不是就是我的呢?”

兔爸爸只觉得好笑,这个项链明明是自己花10元在地摊上买的,哪来又是他的了?现在都不想多说了,就让他们去折腾吧!

一群人围在路上,一下把交通都给堵塞了,这下有人就报了110。接到报警后没多久,猎狗警长就带着鹦鹉小姐来了。

“究竟怎回事?”大家看到猎狗警长来了都慢慢向两边散开,中间让出了一条道来。

兔爸爸说:“没什么事,是家务事。”

“不对,他捡到了一条金项链,交给他爱人想据为己有。”小鸡抢先说道,还添油加醋地说,“我老远看到他弯腰捡东西的。”

“我亲耳听到他对他爱人说是捡到的。”小猫指着兔爸爸也说,“虽然他说话声音很低,但我的耳朵还是不错的哦!”

兔爸爸赶紧说道:“警长先生,你别听他们胡说,没有的事,我是逗她高兴说着玩的。”说着指了指身边的兔妈妈。

在人们的议论声中,兔妈妈不吭声,她看到为了这条项链居然惊动了猎狗警长,现在她也不知道兔爸爸说的话是真还是假的了。虽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但现在看着围观的人却越聚越多,居然还有人说这项链或许就是他的,她就觉得不能把项链拿出来了,不要到时反而说不清了。于是她把项链紧紧地拽在手心慢慢朝口袋里藏。

“那人家怎么说你捡到了金项链?”猎狗警长说道,“难道是人家诬陷你了?”

“我真的没捡到什么项链!”兔爸爸急道。

可尽管兔爸爸这么说了,但围观的人可不答应了,“不对,刚刚还看到他拿出金项链的。”“我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小猫、小鸭、小鸡等都七嘴八舌地说着。

这下到弄得兔爸爸手足无措了,他焦急地大声嚷着:“没有,真的没有,我真的没有捡到金项链。”

好听的儿童童话故事 篇2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讲述, 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 “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 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 进而可以认为, 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 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 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 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的确, 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是在交流、分享, 是在感悟和思考, 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理查德·卡尼, 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的确, 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 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 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 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 享用文化, 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 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 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 站在另外的立场上, 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 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 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 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 还涉及诸多问题, 需要认证、厘清, 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 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 “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儿童立场, 就是把儿童当主语, 从儿童出发, 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 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 真正想儿童之所想, 为儿童之所为, 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 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 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 撞倒了孩子, 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 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 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 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 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 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 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 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 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实实在在, 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 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 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 教育也是一个故事, 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 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 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 在童年的天空下, 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 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 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 所以, 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入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更易于流传, 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 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 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 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 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 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 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 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 压抑不住好奇心, 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 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王国里美丽富饶, 而且, 想要什么, 只要一按电钮, 就来什么了, 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 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 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 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 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 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 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 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 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 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 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 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

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 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 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 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 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 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 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 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 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 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 重要的是, 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 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 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 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 儿童是人, 所谓儿童立场, 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 失去了自由, 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 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 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 更不是孩子了。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 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 否则, 再多的爱也不是爱, 因为, 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 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 犹如一棵树, 伸向蓝天, 伸向太阳。倒长, 不是规律, 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长野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 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 “倒长的树”, 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 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 违反了规律, 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 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顺长”需要爱心支撑, 还需要意志的支撑, 只有在风雨中, 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 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 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 所谓儿童立场, 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 就会寂寞无比, 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 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 还是用树作比, 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 拉拉和弟弟 (故事中的“我”) 看见冰箱里有个大蛋糕, 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 不许碰,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 看那个蛋糕。“我”说, 不要碰它, 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 我根本不想碰它, 我只是在想, 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 如果坏掉了, 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 就问道, 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 拉拉说, 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 “我”尝右边。啊, 真好吃!“我”说, 蛋糕没有坏掉,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 拉拉说, 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 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 确实也没有毒。“我”说, 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 拉拉说, 外面这一圈是好的, 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 切开蛋糕, 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 看到蛋糕的样子,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 姐弟俩就照着做, 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 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 “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 心里有点沉重, 读这个故事, 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 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 否则, 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 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 有的熟悉, 实际上是陌生, 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 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 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 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 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 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 走进儿童世界, 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 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 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 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 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 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 会中毒”, 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 再吃四边, 再吃中间, 最后全都吃掉了, 目的达到了, 可是, 肚子吃坏了, 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 让我们看见了, 体会到了, 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 只是嗔怪;不是痛打, 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 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 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说的是女儿的故事。

女儿被同学叫作“23”号, 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 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家长说,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 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 也写得简洁, 但内涵相当丰富, 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 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 故事告诉我们,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 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 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 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 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 这既包含知识、能力, 又超越了知识、能力, 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 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 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 是一种素养。此外, 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 况且,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 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 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 所以, 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 需要慢慢来。慢慢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 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 不能心急, 不能焦虑, 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 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 但他永远在队伍中, 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 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起跑, 只要他在跑, 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 而非输水管, 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 积蓄发展能量, 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 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 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 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 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 她肯定了女儿, 鼓励了女儿, 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 儿童更需要鼓励, 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 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 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 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 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 故事是伟大的, 儿童立场是崇高的, 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无论是实践, 还是理论, 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 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 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 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 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 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 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 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 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 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 “小芝麻”问妈妈:“妈妈, 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 “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 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 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 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 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 月亮像小船的时候, 是月亮没有吃饱, 肚子瘪着呢, 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 她实在受不了了, 就开始吃小星星了, 慢慢地吃饱了, 肚子就圆圆的, 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 心想, 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 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 作为教师的妈妈, 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 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 不抢先回答, 更不包办代替, 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 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 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 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看了看白纸, 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 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 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 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 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 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 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 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 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 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 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 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 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 而是敏锐地抓住, 细心地去开发, 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 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 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 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 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 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 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 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 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 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读经典, 是否潜心, 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 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爱, 大家都知晓, 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是教育的力量, 也是教育的方式, 不过,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 他认为, 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爱的意志, 只能是一种操纵, 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桥在水上》, 我将其称之为经典, 因为, 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 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 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 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 和他一起玩玩具, 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 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 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 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 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 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 妈妈说了, 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 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 她依然站立在那里, 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 桥在水上, 爱在心里。这一经典,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怎样去爱, 怎样教学生去爱, 当然, 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 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 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 也让故事沉淀, 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 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 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 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 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 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 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 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 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 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 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 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 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 把脚踮得更高, 去瞭望未来。

学会讲“好听”的故事 篇3

【关键词】新闻;生动;主题;角度;细节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33-01

新闻报道要做到好看、好听、吸引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让报道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报道理念,用好看好听的“新闻故事”替代以往“工作报告式”的报道。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说:“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现代新闻学研究者认为,新闻是一门“事学”,新闻记者就是“讲故事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的新闻竞争,就是故事的竞争,就是看谁的故事讲的好,讲得有人愿意听,传播的速度快,传播面广。故事具体而言,是指文字、图像、情绪、感性等方面的力量传播。故事传播力更多地是一种形象思维或者是感性思维。这一点是新闻记者和媒体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那么,如何怎样才能把一个故事讲好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主题、角度、细节和情感等方面入手。

一、提炼新闻主题,赋予故事以“灵魂”

好的新闻故事,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一篇新闻故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主题,就如同+人没有灵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新闻作品要想给读者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就是要鲜明地揭示主题,它决定读者是否能够一眼就看到报道的意义。

新闻报道要想有好的社会效果,故事主题必须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代主流。作为记者,要站在时代高度,准时代脉搏,在现实生活中及时发现那些新鲜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捕捉到那些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而又极易被人们所忽略的带有规律性的事物。新闻主题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要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和期待。中国青年报1987年报道“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三色报道”深度报道(《红色的警告》、《绿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被称作“80年代三大咏叹调”,其成功的关键就是选择主题时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剖析事理,切中时弊,所以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选取最佳角度,赋予故事以“新意”

故事讲的好不好,切入角度很重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谓新闻的角度,是指作者认识新闻事实和表现新闻价值的着眼点,是揭示新闻本质和彰显新闻主题的突破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记者要善于选准新闻角度,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切入点介入,以客观事实作基石,以科学分析作阐述,来提炼与升华主题。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提炼出具有新意的主题。善于独辟蹊径,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触角,从相反方向或其他的角度来加以观察,从而发现别人没有感知到的新鲜事物,提炼出具有生命力的主题。

前两年,笔者在采访一个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时,无意问听说:这里有一个村聘任的综治协管员,曾经是连续上访十年的“老信访户”。笔者着重对这个“老信访”进行了深入采访,并以“老信访”向“协管员”的人生角色转变为切入点展开故事,把这一地区由“堵”到“疏”的综治理念之变巧妙表现出来,起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这篇报道《由“老信访”到“协管员”》,也因此荣获了当年的全国法制新闻奖。

三、注重细节描写,赋予故事以“丰腴”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是新闻作品中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丰富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使新闻故事丰满、鲜活、灵动起来,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成功的细节刻画,可以深刻提示新闻主题,增强新闻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

“……丁晓兵看了这个兵一眼,向前跨出一步,左手撑地,一个利落的匍匐动作,一只手射击,‘铛铛铛铛铛’,5发子弹47环!”这是第1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哓兵》一段细节描写,“看”、“跨”、“撑”、“匍匐”、“射击”,一连串的动作,加上如“铛铛铛铛……”的象声词,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打耙场面,顿时跃然纸上,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细节的获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记者具有扎实的采访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还需要记者独具“慧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放过任何昙花一现的精彩瞬间,这样才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细节。同时要善于去粗取精,挑选那些最富个性、最具感染力的细节,为塑造人物品格、提炼新闻主题服务。

四、倾注真情实感,赋予故事以“人情”

“情到深处文自醇”。用真情凝聚而成的新闻故事,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即使是多年以后读起来,依旧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纵观近年来的典型人物报道,不乏震撼人心的精品佳作,如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等。这些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被采访对象的事迹深深打动,并将这种纯朴真挚情感,倾注于笔端,流露于字里行间,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充分展现出来,给人们以感染和启迪。

儿童故事小恐龙的故事好听的 篇4

大概是昨天的昨天吧,大恐龙在森林的一条小河边,碰到了刚从河里洗好澡的河马。大恐龙好长时间没有见到河马了,好奇地问:“河马,最近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去哪里玩啦?”

“我刚从城里回来。”河马说。

“城里好玩吗?”大恐龙问。

“城里好玩,有高高的楼房,有很多很多汽车,有街心花园,有儿童游乐场……”河马绘声绘色地说。

大恐龙听了,心里真羡慕啊!

一天夜里,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银色透明的月光从天上洒下来,洒在了静静的小河边、树林里。大恐龙望着圆圆的月亮,决定借着月光,去城里玩。

他沿着小河边走呀走呀,走了很远的路,才走出了大森林。

大恐龙走到城里时,天还没有亮。他看到了城里高高的楼房、宽宽的马路。

“累啊!”恐龙往四下里看了看,喃喃地说,“走了一个晚上,真累啊!”大恐龙想:我要好好的睡一觉了。他看看四周静静的,打了一个哈欠,往大马路上一躺,“呼噜噜,呼噜噜”睡着了。

早晨,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把城里的高楼镀上一片灿烂的金色。人们醒来了。大人们要去上班,小朋友们要去上学。他们走到大马路上,啊,大恐龙睡在了大马路上,大马路被堵塞了。大人们、小朋友们都过不去了,来往的车辆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人们上班要迟到了,小朋友们上学要迟到了,这可急坏了大家。自行车“叮铃铃,叮铃铃”地摇着铃铛,汽车“嘀嘀叭叭,嘀嘀叭叭”地按着喇叭,可是大恐龙睡得很香,一动也不动。

有人打电话报警了,警察们开着警车“呜哇呜哇呜哇……”地赶来了。他们拿着一面面铜锣,“哐哐哐,哐哐哐……”使劲地敲着。可是大恐龙睡得好香啊,怎么也敲不醒。

“报告队长,没有办法,大恐龙睡得很香。”一个警察在向队长报告。

“喂,喂,消防队吗?快派消防车表!”警察队长用报话机向消防队喊话。

“呜——呜——”消防车开来了。消防队员们用水枪“哗哗哗”地冲大恐龙。可是,大恐龙翻了个身,又“呼噜噜,呼噜噜”地睡着了。

警察队长发脾气了,他手拿电警棍大声吼道:“我来教训一下大恐龙!”

“等等!警官先生,别冲动!看我的!”就在警察队长手举电警棍要打大恐龙时,一只看热闹的小老鼠,跳到了警察队长面前。

警察队长用怀疑的目光看了看小老鼠说:“别开玩笑,你小不点一个,怎么搬得动大恐龙?”

“别小看人,让我试试。”小老鼠眨巴着细细的眼睛说。小老鼠擦了一下鼻涕,随手拭在自己的衣角上,一扬手,对着警察们大声说:“快去搬把梯子来!”

警察们从消防车上搬来了一把梯子,架在大恐龙的身上。小老鼠从梯子上爬到了大恐龙的身上,又“哧溜,哧溜,哧溜”地爬到了大恐龙的胳肢窝里,在胳肢窝里挠起了痒痒。

“嘿嘿嘿嘿……哈哈哈哈……”大恐龙醒了。惊天动力的笑声,震得小老鼠“咕噜,咕噜,咕噜”从大恐龙身上滚了下来。

好听的睡前童话故事 篇5

小花猫说:“小狐狸,我们一起去种卷心菜吧!”

小狐狸摇摇头,说:“不了不了,我还要睡觉。”

小猪说:“小狐狸,我们一起去种甜玉米吧?”

小狐狸摆摆手,说:“不了不了,我还要看电视。”

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在地里播种种子,只有小狐狸,啥事儿也不不干。

到了秋天,小动物们都收获了各自劳动的果实。小狐狸见了,真是羡慕。

这一天,小狐狸趁着四下无人,偷了很多小花猫的卷心菜,又偷了很多小猪的甜玉米,回到家,小狐狸高高兴兴的吃了起来。

好听的童话故事讲给小朋友 篇6

黄鼠狼整天唉声叹气:“唉,鼠目寸光,可见我的眼光是多么短浅啊!我要是有一双千里眼该有多好啊!”他的话被森林之神听到了。森林之神觉得自己的臣民有难,作为森林之神应该给予帮助,于是他就施展法术,让黄鼠狼有了千里眼。

“哇,多神奇的世界!多美丽的景色!”黄鼠狼乐得上蹦下跳,手舞足蹈。

看着高兴的黄鼠狼,森林之神也感到很开心,于是他又去别的地方查看了。

可是这时,黄鼠狼的心思不在风景上了。“咦?那是什么?”黄鼠狼的眼睛一下直了,“哦,清清楚楚,那森林外不远处的墙角下有一块大肥肉,正往下滴油呢。我这就去吃了它。幸亏我有一双千里眼,不然这顿美餐就泡汤啦!”他飞速奔向那块肉,由于他的双眼只盯着那块肉,快碰到那块肉时,黄鼠狼一不小心就掉进了一个坑里。

“坏了!”黄鼠狼心里大叫,然后拼命地往上爬,可是叫声引来了猎人,最后黄鼠狼一命鸣呼了。原来,这肉是猎人放的诱饵。而这一切被一只长颈鹿看见了,他回去报告给了森林之神。

森林之神听后,感叹不已:“都是我的错啊!我要是没有给他千里眼,他就不会死了……”

图画故事与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图画故事,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即通常所谓的“图画书”,它是以图画为主要叙事手段,为幼儿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书[1]。图画书目前被幼儿园和家庭广泛使用,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形式。图画书阅读对促进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有重大作用, 英国Book Start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言语有近50% 都是在图画书阅读中习得的。图画故事书的阅读从故事内容的选择开始,到通过对该故事的阅读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画故事书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语音

随着学前儿童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听觉灵敏性的不断发展,4岁左右幼儿的语音水平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为意识的明显发展。他们能自觉地通过倾听成人的发音而辨别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并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发音。图画故事书的内容大都选自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文字简短、画面生动,容易在幼儿的大脑里建立起正确的语音表象。成人在给孩子讲述图画故事的过程中,会特别注意语音还有故事中语调的变化。讲述图画故事过程中,成人正确合适的语音、语调的不断强化,对幼儿掌握正确的读音不断进行了正强化,这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是否丰富,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准确和深化。图画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可见可感的事物、现象、动作或状态。通过让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能很好地扩大他们对词汇的认知。例如“非常”“气极了”等抽象词语对幼儿来说很难掌握,《菲菲生气了》这本图画故事书便为幼儿建立起了认识和理解抽象词汇的桥梁。“气极了”“踢打”“尖叫”“火红火红的咆哮”等词汇所要表达的意蕴透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表象,结合词语的表达,让幼儿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非常生气”这种情绪的种种表现方式。因此,图画故事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书时,自然地学到并挑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词语,通过记忆和模仿来掌握大量丰富、生动的词汇。

3.帮助儿童掌握组成词句的语法规则,使语言表达更流畅

年幼的孩子常常语不成句,不能连贯地、完整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句法的掌握上。图画故事书中词语的选择、词组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十分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并结合语言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层层递进,或以三段式结构,形成自然美妙的旋律,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帮助幼儿掌握语法规则。例如玛格丽特·威尔士·布朗的《逃家小兔》中, “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图画故事中富含节奏感的句子简单、有趣,生动描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节和情绪,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很容易被幼儿记住。成人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利用这样的句式,完整、连贯地复述故事,让幼儿在感受语言音律美感的同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完整。

4.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

幼儿园里,教师拿两个不同版本的《粽子里的故事》 让孩子讲述,一种是该版本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 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配上少量插图。很明显,幼儿对图文并茂版本的讲述更丰富、生动、完整。图画故事画面中的细节描述能让儿童回忆起更多的内容,甚至能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编[2]。

二、图画故事的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其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何有效地利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1.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言语的模仿说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不断地学习、掌握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听后说。听是说的前提,学前儿童的语音、词汇、语法,是通过听来感知的。日本著名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都建议老师或家长要为儿童读故事。在图画故事中,老师或家长通过优美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故事,培养儿童倾听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3]。图画书是因为其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语言简洁、内容有趣,成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幼儿可以通过零零碎碎的语言和形象,将听到的和看到的图画书中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贮入大脑,当幼儿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这些贮入大脑的语言材料会被重新加工,成为学前儿童自己的语言。因此,成人要选择适宜的图画故事书,多为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2.尊重幼儿阅读的主体性

意大利的马拉古齐说: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不同的孩子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阅读图画故事过程中, 切忌压制孩子的奇思与乐趣,要理解某些幼儿拍书等触书行为,不用过于担心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成人要重视学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启发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经历,这样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让孩子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并促进其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阅读中配合形象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互动

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心理条件,这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压力,使他们敢于表达,促进语言的发展。 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喜欢游戏、追求快乐的天性,当引导孩子欣赏画面时,成人可以一边运用丰富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一边用生动夸张的肢体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并让儿童模仿。例如安妮塔·婕朗《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图画故事中小兔子做出各种动作来形容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些动作简易、生活化,也非常有趣。幼儿喜欢模仿,而且很快就能够学会,他们会像小兔子学习,并很容易记住小兔子表达爱的语言和动作。

4.在阅读中为幼儿提供表达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要在实践中创设一个能使孩子们想说、爱说、 会说的语言环境。成人或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4]。图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在文字设计上都有着独特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时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组织开展不同的语言交流活动。小班的孩子,阅读的时候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和书本中看到的图画配合起来,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则根据图画故事书进行多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在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式的同时尝试进行运用。例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故事中出现的“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我妈妈像猫咪一样温柔,有时候,又像犀牛一样强悍” ……这么一大段的比喻句,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表达示范素材。这个绘本中,可以先引导孩子回忆妈妈的特点,然后鼓励孩子用“我妈妈像……一样……”的句式来进行口语表达,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如何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用儿童的方式展开童话教学 篇8

《小鹰学飞》为二上第四单元中的第一个拟人体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老鹰学飞行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目标,激励小鹰不断向上飞,并使小鹰知道“高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需要“向上、向上、再向上”(不断进取)的道理。故事“人物”性格鲜明,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细读之,反复读之,发觉“小鹰”即儿童,儿童皆“小鹰”,故事的童话语言的画面、知觉、声音、形象等表达的恰恰是儿童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这些恰恰为童话的精神实质。

童话作为一种融诗性、游戏性、幻想性为一体的文学样式,其本体功能是什么?从“语文”的角度呢?我认为,两者结合,基于儿童的童话精神,童话教学应是童话与“我”的生命的对接,“我”以生命体验唤醒童话,同时让童话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我”的心灵之窗,使童话故事化育为“我”的语言与精神的双重养料。

一、以童话打开童话

听故事,是儿童的最爱。课前,可先给孩子讲《鸡窝里的鹰》(见《成长天天读》),虽然孩子不懂作为一只鹰,为什么“止于天空的结果是只能作为一只鸡死去”,但儿童接触故事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它所调动的是倾听者的直觉力,是不经过头脑周密思考而获得的一种艺术感觉。“假如你是一只鹰你会?”我想,“鹰”营造的童话氛围,会像微波一般弥漫开来,让孩子不知不觉走进童话并唤醒孩子心底下一个故事的阅读期待——关注“小鹰学飞”,小鹰怎样学飞的?“飞到大树的上面”、“飞到大山的上空”、“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鼓起劲”、“拼命”、“飞呀,飞呀”……童话语言的画面、知觉、声音、形象等便让孩子对童话有整体、圆融的把握。

童话教学必须让孩子沉浸在童话中,在童话的世界里享受童话。

二、化“我”入“境”读童话

儿童是以游戏精神和想象力品读出童话味道的。“在童话故事里,以语言为媒介,将童话所展示的第二世界变成真实可感的形象,就是培植学生想象力的过程”。童话故事要进入孩子心灵,从孩子的心智出发,从童话的“内在机理”出发,自觉摒弃僵化不变的程序,摒弃理性分析的方法,让童话中的语言与儿童当下的生命对接,让童话里的情感与孩子的童心相融。首先我们要努力做到用师生的朗读代替分析,童话语言需要穿越“我”,把“我”化进故事用“声音”表达。如:

“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

“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利用“游戏精神”和想象力引导反复朗读童话人物的语言,用独特的声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激活内心感受——分别创设——它对着大树伯伯喊(我……会飞啦!),它对着大地妈妈喊(我……会飞啦!),对着小鸟妹妹喊(我……会飞啦!),对着大山爷爷喊(我……会飞啦!)——它急促地喘着气,虚心地问妈妈(“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样朗读,将文本语言转化为鲜活的形象,让孩子与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而又懂得谦虚的“小鹰”相通相融,化“我”入“境”读童话,以唤醒、复活融注于童话中“我”的生命。

三、语言习得凭借童话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从感悟语言到运用语言。童话教学里的“语言”习得应童话一些,再童话一些。如:

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老鹰又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

老鹰向头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

四、识字写字化于童话

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他说:“汉字是一个阿里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布满行走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呼吸。

识字写字能否结合阅读想象与孩子的童话精神建立联系?能否从童话语言环境和汉字文化的高度中进行教学呢?

如: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看到“摇”字,从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会从这个汉字里看到老鹰的神情动作,会延伸出,摇,动也,作也。师适时点拨,从手,篆文(手)(用手转动泥坯),造字本义:来回摆手。

“小鹰只好鼓起劲,拼命向上飞”。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鹰?继而从字源理解“鼓”,本是让人振奋的打击乐器,“命”,字形上从口从令,会意字,用口命令别人,这里指小鹰不顾一切。在朗读中体验小鹰的一鼓作气、不顾一切、不要命的勇气,奋发向上。

上一篇:海外地产市场渠道拓展下一篇:通风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