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记录片

2024-10-10

微记录片(精选11篇)

微记录片 篇1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微纪录片作为新媒介语境下的纪录片创作新样态,其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学术研究还处于概念界定阶段。由于微纪录片的特殊性,它既可属于微电影同时又具有纪录片的特性。本文将从传播学理论角度,由微纪录片的研究背景与现状、微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入手,通过产生背景、传播特征、受众审美心理三个方面来研究微纪录片中的微传播现象。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微纪录片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形态,伴随新媒体出现而出现,诞生时间短,相关研究论文并不是很多。南开大学李然的博士学位论文《微纪录片美学研究》梳理了微纪录片的创作历史,对微纪录片做了较为严谨的概念界定,并对微纪录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美学分析。其他相关论文还有高亮的《浅谈当代微纪录片的概念及价值》、王春枝的《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刘烨的《微纪录片叙事研究》等,对微纪录片的创作、意义价值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是研究微纪录片传播中的“微”元素。

二、微纪录片概念论述

微纪录片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才发展出来的一种纪录片新形态,所以关于微纪录片的概念较为模糊,目前尚无清晰界定。百度百科在纪录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但这样界定,仍没有十分明确地阐述微纪录片的定义。

在学术界,大多提及微纪录片的论文选择以直接陈述的方式表述其存在性:“新媒体正在逐步改变着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过程。而微纪录片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创作者会据此形成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新思路,形成新的纪录片类型。”(2)而在网上发表的众多文章如《凤凰视频首创微纪录片概念》、《中国纪录片加大海外发行提“微纪录”概念》等里面,又有提及微纪录片概念甚至标榜为“首创”。此前,以“微型纪录片”命名的纪录片在国外已约定俗成:“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节目。一般情形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5-l0分钟。”(3)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微纪录片是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一种纪录片新样态这一结论。

三、微纪录片传播中的微现象

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微”字。下面我们通过三个方面对微纪录片的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一)微纪录片的产生背景——微时代的到来。

任何一种新兴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微纪录片也不例外。微时代的到来,使得纪录片有了新的传播途径,拥有广阔空间的互联网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纪录片的形式也随之有了新变化,一种全新的纪录片样态——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4)这是百度百科对微时代的定义,明确了微时代传播的特征——短小精炼、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二)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微传播。

新技术的诞生时刻改善着传播环境,媒介作为传播的工具,深受传播环境影响,面对微时代下产生的新技术,传播界的革命也在悄然发生。首先,3G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大大提高了传播的质量和速度。所谓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通俗地说,3G就是能让我们享受到更快的无线上网速度、更丰富的手机多媒体服务的先进通信网络。(5)可以说,技术的提升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接收端的难题,我们接收信息的速度与质量得到提升,那么纪录片所面对的很多传播难题也就可以得到解决。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赋予物体以智能。所谓物联网是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互联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相互间的沟通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6)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随着技术的进步,当下信息接收终端变得更加小巧便捷,这样就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同时进一步突破了传播时空的限制。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效率与传播泛程得到极大改善。微时代背景下的传播,更加迷你,更加快速,依靠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进步,微纪录片的传播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更加贴近受众。

(三)微纪录片受众心理分析——微审美。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生活速度也越来越快,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碎片化。微博的140字与微信的九张图是最典型的例子。微时代下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在进行微型化,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新生事物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也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对自身进行调整,无孔不入成为信息传播的特色。传播媒介越来越微型化,从开始公共场所的大屏幕到每家每户的电视再到人人持有的手机。屏幕小了,可是却可以随身携带了,利用茶余饭后的片刻时间我们就可以观看一部微纪录片,评价其好坏。

微审美,不仅是代表传播媒介之微,更是受众需求之微。

四、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通过电视屏幕收看内容的受众逐年下降,甚至有些家庭已经没有了电视机,但这并不意味着视频内容没有市场,它改变的只是收看方式。”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是清晰的,而电视机的受众是相对模糊的。就传播而言,新媒体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播出方式,而应该是从一开始策划就介入其中,最终实现新形式的传播。微纪录片是传播媒体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是由传统纪录片发展而来的,所以微纪录片脱离不了真实生活背景。不管你是在家里还是走在街上、商场中、饭桌上,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玩手机、玩微博、看微电影、聊微信,“微”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实,微纪录片正是来自于传统纪录片,只不过是借用了当今最热的传播平台,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作为纪录片的一种新样态,微纪录片在未来的发展需要规划与指导,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更具备传播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然.微纪录片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4.

[2]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传播与性别[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姚久扬.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郭威.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5]刘烨.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高亮.浅谈当代微纪录片的概念及价值[J].东方企业文化,2013.

微记录片 篇2

工具/原料

安卓手机

电脑/笔记本/平板

微信APP

第一种方法:把聊天记录上传到云端

1、登录到微信,单击微信右上角“菜单”按钮,弹出下拉列表中点击“设置”

2、弹出“设置”窗口,点击“通用”

3、弹出“通用”窗口,点击“聊天记录备份与恢复”

4、弹出“聊天记录备份与恢复”窗口,点击“开始备份”按钮,请注意数据只能保留7天。

5、弹出“选择聊天”窗口,单选也可以全选记录,选择完成后点击“完成”按钮

6、弹出“设置密码”窗口,为本次上传的聊天记录设置密码,点击“设置密码”按钮

7、输入密码后,点击“上传”按钮

8、弹出上传即将开始,历史上传记录将被覆盖,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9、显示上传进度条,请耐心等待!!!

10、过一会上传结束,提示上传已完成

11、总结:此种方法把聊天记录上传到云端,重复的聊天记录会被覆盖,聊天记录将在云端保留7天,7天后自动被消除,此种备份方法比较适合在更改手机,平板电脑时转移聊天记录用。

第二种方法:电脑管家“微信聊天备份”工具

1、电脑上启动“电脑管家”点击右下角“工具箱”

2、在应用工具栏找到“微信聊天备份”按钮,并点击。

3、点击“微信聊天备份”按钮,软件会连接您的手机,并要求在您的手机上对电脑管家进行“确认授权”

4、到您的手机上点击“确认授权”按钮

5、接下来在电脑上弹出“微信聊天备份(安卓版)-电脑管家”窗口,点击“立即备份”按钮

6、备份完成后弹出确认窗口,点击“完成”按钮

7、以后可以把备份记录恢复到手机,或把手机微信聊天记录重新备份到电脑

8、总结: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电脑管家的“微信聊天备份”工具,备份手机微信聊天记录到本地电脑,电脑上可以永久保存,以后需要时可以把备份记录恢复到手机,推荐采用此种方法备份聊天记录。

注意事项

此处演示的微信版本为5.2.1

此处演示的电脑管家版本为8.11.11397.213

亲子微记录 篇3

冬天已过去,你是否还在怀念那个银装素裹的季节?聪明豆绘本的《雪孩子》一书中,小兔在自家门前堆了一个雪人。你能为小兔和雪人创编出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吗?转发此微博并将自己创编的故事@父母必读杂志 和@外研社童书 ,18位有机会获精美的聪明豆口袋绘本5本。 (2015.3.20-31)

@小豆丁的美好世界:

每天清晨,小兔跟雪人道声早安,围着雪人玩耍,跟雪人聊天,给雪人描述了很多它不曾去过的地方,很多有趣的事情,雪人听的都陶醉了。晚上,小兔跟雪人道声晚安后就甜甜的入睡了。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有一天,雪人跟小兔说:亲爱的伙伴,我要跟你道别了。明年冬天,我一定来看你,咱们拉拉勾,再见了。

@茅雨:

解冻,春姑娘在不经意间回到大地,小兔在忙着到处看春天的时候,回身看,雪人已经不见了,爸爸告诉小兔,雪人还会回来的。经过了春,走过了夏,穿过秋天,又下雪了,小兔想,雪人回来了,我要告诉他这一年的故事,好多好多,想着想着小兔笑了。

@心宝的爱猪:

雪人没有鼻子,闻不到梅花香,他希望小兔子能够送他一个鼻子。小兔子看了看自己的胡萝卜,为难地说:“现在是冬天,粮食不够,我没法把胡萝卜送给你作为鼻子。”’雪人很伤心,他哭着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有鼻子了。原来是小兔子为他捏了面团鼻子,白白的真可爱。

全方位保护小主肌肤护肤霜。父母必读携手韩国进口护肤品牌爱多康带来新一波试用!转发微博并填写报名信息,即有机会获得225元的爱多康防护乳霜。报名表里填写微博昵称将有更高几率获得试用。孕妈和宝宝家庭可申请,我们将抽出30个试用名额,报名截止到3月22日。(2015.3.16-2015.3.22)

@小雅妈咪2012:

感谢《父母必读》杂志提供这么棒的试用活动,还有爱多康提供这么好的产品,东北的春天总是风很大,皮肤也又干又粗糙,有了爱多康的呵护,让皮肤具有保湿和滋润的效果,吸收的很快很均匀,清爽不油腻,保湿长达一整天。

@怯弱的狮子Susan:

很荣幸在《父母必读》杂志微博的试用活动中获得了“爱多康”防护乳霜的试用资格。收到产品后,连续使用了三天,特来反馈。乳霜在瓶口处有锡纸密封,首次使用时才揭开,避免了产品在流转途中被污染,这个设计细节值得点赞。乳霜为白色,呈凝脂状,稀稠适中;延展性较好,很容易涂抹均匀;能迅速被皮肤吸收;味道清香,淡淡的,很柔和。

微记录片 篇4

现阶段由于我国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媒介的重要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将会直接的超过了纯粹的技术,并且观念的转变对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产品的营销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1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征分析

1.1 深度互动方面特征

现阶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纪录片中的内容不仅在取材方面还是在生产中,都已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策划的相关人员和网民之间得到有效的互动,进一步让民族和城市之间的情感得到相应的交融,但是其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这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的创作思维模式。

由于媒介处于高度融合发展的过程,对于微纪录片而言,用户自传在UGC模式中,和大众进行及时的互动已经是成为了微纪录片发展以及创造中较为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凤凰卫视中,主要是对其现代人的节奏和碎片化信息特点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而推出一些具有艺术性张力和内容较为真实的微纪录片视频。其他网站也都对其进行模仿跟进,开始推出微纪录片,现如今微纪录片的概念已经是被各界所认可。

1.2 关于单义性的主体

针对于一些微纪录片而言,其时间方面的流程主要是较为珍贵的,与此同时其主题的多义性也需要制作人员长时间对其进行拍摄,从而才可以起到实地记录事情变化的目的。微纪录片因为播放时间存在限定,在较多时间内很难彻底地对多个主题进行表达,与此同时也很难对其故事做出充分的讲解,然而主题单义的表达现如今已经是成为了微记录片在进行创造中的一个主要诉求。

比如:微纪录片《故宫100》中,在对每一集进行播放时只有六分钟的时间,同时每一集的开始都是从普通关注“看不见”的点进行播放,在细微之处对我国建筑以及传统的文化进行阐述,从而将一个较为宏大的历史题材故事分为100个小故事进行讲解。针对于微记录而言,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个故事进行讲解或者是对主题进行表达,其特点主要是为单义性和短平快,从而能够满足新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需要。

2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日后发展分析

2.1 运营模式的多元化分析

互联网在进入到影视之后,带动了影视产业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度及腾讯进入到影视业后,促进影视业的全面发展,然而视频网站的盈利却越来越困难,但微纪录片的来临为视频网站的盈利带来一个全新的突破。微纪录片发展的时间大概在四年左右,并且现阶段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比如:凤凰卫视,在微纪录片进行开播后,和东风本田汽车和一汽大众汽车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凤凰卫视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做出了个性化的运营体系,例如:凤凰卫视为东风本田企业所制作的《重返风沙线》和一汽大众所制作的《行者无疆》等一系列微纪录片,这些微纪录片已经超过生硬的广告宣传,凭借观赏、传播等特性已经超过常规广告所带来的价值。

由于在媒介融合后微纪录片的发展以及运作形式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广告传播影响力,也维护了企业的社会公益形象,这是视频网站的日后多元化运营以及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

2.2 品牌形象多元构建分析

2012年制作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由电视现象逐渐地转化成为了社会现象,然后再向着文化品牌逐渐转变,全面提高了我国文化和我国微纪录片在国外市场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经过我国媒体人多年的摸索后,纪录片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我国纪录片的创造和品牌构建的时代已经逐渐来临,该节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对其媒介融合的优势作出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上做出了相应的推广,最终可以完成品牌的逐渐推广。

微纪录片在对其品牌进行打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新媒体受众碎片化以及及时性等方面的特点看重,并且微纪录片在创造的时候也需要实现类型化以及独特化,避免创造的时候出现同质化,再对大众的喜好做出全面的调查,在这个基础去充分地调动新媒体对微纪录片宣传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受众。

3 结语

在对技术进行改革时,其观念也将产生变化,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改革,并且新媒体技术在融合后也会体现媒介发展的历程。因为其微纪录片所具有的市场化特点在进行融合后,也会显示出社会需求情况,与此同时其融合的脚步也将会不断提高,其观众的个性化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微记录的品牌构件和多元化运营为一些视频网站带来了商机,其自身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壮大,新媒体已经对现阶段媒介生态带来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和机遇。目前是媒介高度融合发展时代,同时微纪录片也受到新媒体大众的普遍认可,并且直接满足人们收视率的随机性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实际需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媒介融合,微纪录片,生存

参考文献

[1]吴竞韡.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与创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微信技巧:同步微信聊天记录 篇5

微信技巧:同步微信聊天记录

首先微信是提供替补信息的功能的。此外,实现起来很简单。如下:

1.底部栏选择“设置”,点击里面的“通用”

2.进入“通用”中,可以看到最下面有“聊天记录迁移”

3.进入之后,就会有上传和下载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上传的聊天记录尽可保存七天,超过期限数据就没有了

同步聊天记录,告诉你微信怎么用

要是内容多的话,微信同步聊天记录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 梦,你还在吗美文

★ 微信聊天记录转化为借钱证据案例

★ 光阴似箭,你的故事还在吗作文300字

★ 微信全文段子精选

★ 微信签名

★ 微信感谢信

★ 微信祝福语

★ 微信问候语

★ 微信经典语录

第三届广州微纪录片大赛启动 篇6

创办于2013年的直播广州微纪录片大赛,每年一度,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共征集了近400部作品,颁出“致敬广州”大奖、“传承”大奖等十多项奖项,奖金总额超过20万。

本届大赛以“创时代”为主题,特别契合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符合珠三角独特的商业环境和创业机会,尤其在广州这座具有创业土壤的城市举办这样的大赛,意义深远。本届大赛主题为“创时代”,而大学生又是创新生力军,有很多关于创新、创造、创业、创意的人物和故事,这为大学生的纪录片创作提供十分便利充足的素材。因此,大赛特设“最佳大学生作品奖项”,鼓勵大学生踊跃参赛,将镜头对准自己所在的群体,用最贴身的方式记录这个大学生中的“创时代”。

微记录片 篇7

一、艺术特色塑造亲民气质

《中国梦365个故事》以情感定位为原则, 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平凡人的生活, 真实反映了普通中国人对“中国梦” 的多样诉求, 用小人物的大梦想来谱写“中国梦”的篇章, 注重挖掘当下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具有普适性的情感表达。

《中国梦365个故事》名称中的“365个故事”朗朗上口, 形象生动。既是能指意义上的节目数量365集, 又是所指意义上的泛指一年365天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各行各业的故事, 即节目内容涵盖广泛是该片独树一帜的主要原因。整体风格质朴亲和, 注重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容易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节目中选取的人物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 如农民工、 北漂、白领、清洁工、流浪艺人、社区居民等社会中各类平凡人物, 甚至还深入到许多不为受众所了解的行业和群体中, 发现更多鲜活的线索, 以民本意识发掘背后的故事。这些人物的出现感觉就如同邻里乡亲一般, 蕴含着亲和力和感染力, 传递普通人追求美好的心愿。同时, 原生态地展现人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场景, 客观记录主人公的点点滴滴, 记录着平民百姓为实现梦想所付诸的行动, 将几乎没有粉饰过的内容真实地展现了出来。一个个被录入镜头的普通人都怀抱感恩, 展现了自己独有的梦想历程, 既直观又生动, 拉近了与观众心理上的距离。节目关注个人梦想与时代的变革交织在一起所激荡出的梦想故事。

《中国梦365个故事》摒弃了生硬的说教式解说, 通过原生态的纪实拍摄和主人公的讲述实录编辑成片, 既真实可信又亲切自然, 让受众感觉到仿佛就是身边的人在向他倾诉, 这种方式容易被受众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 真实自然、撼动人心。 全片没有记者出镜, 没有刻意采访, 没有艺术包装, 主人公以 “第一人称”为阐述角度, 同期声出现的方式让他们向观众娓娓道来, 讲述自己的故事。

此外, 片中主要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 片头、片尾皆是以最朴实的黑白作视图, 每集的结尾会摘录本期故事主人公的个性化语言作为该集的总结和反思, 并以此提炼出每集的思想主题与精神。以“人文生态的真实记录、普通百姓的心灵之光”为创作理念, [3]将镜头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的大众, 聚焦平凡人的平凡梦想, 展现老百姓的追梦之路, 原生态地记录普通人在追求梦想中折射出的心灵之美。

总体说来, 人物故事取材于普通大众, 回归平凡小事, 集纳小人物众生百态;回归人的本性, 非功利化、非世俗化、非概念化, 人物言行符合情理和人性;回归人物自然本真, 低调而真实, 言行举止不做作、不浮夸、不煽情;回归新闻理想, 人物的追求一定程度上突破常规, 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以梦想、善行为人生导航彰显不同寻常的人生百态。节目以这样的多重效应, 向受众传递出实现梦想的正能量, 体悟和收获蕴含在节目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受众对节目有了认可, 并纷纷给出了肯定。《中国梦365个故事》以鲜明的时代主题、细腻的语言、饱满鲜活的人物、质朴的叙事手法, 提升了节目本身的人情味、话题性、吸引力, 彰显了电视媒体的人文关怀以及接地气的亲民气质。

二、微传播延伸品牌传播路径

《中国梦365个故事》注重品牌传播策略, 实行“微”传播理念, 从“微”入手, 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梦想故事;以“微” 营销, 打造贴近受众需求的品牌标识, 延伸品牌影响力。

首先, 创作构思上, 节目每集从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句感言、一个主题、这样的小细节切入, 将“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深厚地融入节目中。“三三原则”非常能体现出从“微”入手的传播思维。每集时长3分钟, 总计时长1000多分钟。每一期专题平铺直叙, 开门见山, 将精髓浓缩在3分钟内, 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将每一个未经包装粉饰的人物、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并从主人公鲜活朴素的话语中精简鲜明地提炼出每一集的主题。节目每集的题目都是由三个字来构成, 如《孩子王》、《红舞鞋》、《观鸟人》、《母子行》、《老有梦》 等。这些标题简短鲜明、形象生动, 为品牌传播增添了良好的记忆点, 且每期的标题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本期人物特点及主题。这两个方面的“三三”受众可能不会发现, 却能够体现出幕后节目组在创作编辑方面考虑周详、制作精细、构思紧密, 让整个节目形成了规整的结构及独特的内容。

其次, 在传播渠道上, 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传播。节目每周一、周四在北京电视台首播, 并在北京新闻、纪实、财经、生活等频道重播, 北京电视台将推出相应的人物专访, 讲述除节目播出内容之外的人物故事, 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富。同时, 《中国梦365个故事》还在央视、凤凰、新浪、 搜狐、网易、华数、优酷、爱奇艺等网站开设专题节目视频展播页面, 大大扩展了网络传播的范围。另外, 开设专题性评论页面, 专供网民评论或留言对于节目的观后感受, 以此营造节目话题的多元性。在移动媒体方面, 通过优酷、搜狐、新浪、网易、 凤凰等手机视频客户端, 腾讯微博、微信、微视推送节目视频, 形成一次生成、多元延伸的传播景观。加之节目时长简短, 内容精炼, 本身就带有足够的微传播优势, 受众的直观性较强, 渗透率较高。

再次, 在微营销方面, 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特性, 通过开设微话题方式, 与受众的互动沟通寻求共鸣。此外, 每一期节目的视频推送, 还搭配这一期由幕后编导撰写的《导演手记》, 手记中主要描述这期节目从前期选题、拍摄、后期制作的相关概况, 以及编导参与这次制作的切身感受与体悟。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展现, 让受众阅读起来温情而生动。

最后, 《中国梦365个故事》一直都很侧重口碑式的品牌营销方式, 考虑到受众主动参与品牌传播的问题, 从选题、创作、策划各个阶段注重增强与受众的沟通和互动。前期收集故事线索时, 一方面通过传统的组织渠道报送, 在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向社会大众发布选题的征集公告, 广而告之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采纳受众的选题建议, 节目还未播出就已经有关注热度。在制作过程中, 采取边征集线索、边采编拍摄、边制作播出的方式, 在主流网络媒体发布征集启事, 旨在动员受众来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有梦、追梦、圆梦的故事, 给予受众自主思考、参与的机会, 这样不仅丰富了节目的题材, 而且及时吸收受众的反馈信息, 更好地调整了创作方向, 与受众之间构建起一种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梦365个故事》注重对外传播, 已经增加了节目的国际传播渠道, 对外输出扩大了节目的国际影响力。节目在海外已经上线, 入驻了英国普罗派乐 (Propeller) 卫视, 英文版的“365个故事”会陆续与国际友人分享。首批50集从2014年7月28日开始在卫视播出。7月~8月, 在海外首播, 通过普罗派乐卫视覆盖欧洲45个国家和地区, 3000余万欧洲受众可以收看到该片。[4]2015年2月, 第二批完成译制的50集《中国梦365个故事》陆续播出。普罗派乐卫视为了了解英国本土用户对于该节目的收看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中显示大部分英国观众对节目的主题内容很感兴趣, 通过该节目, 他们能够深刻了解今天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故事和文化风俗。[5]《中国梦365个故事》放眼国际视野, 率先在海外播出, 以电视节目为中介对外传播品牌活动。一方面让外国友人更好地认识了现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了解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认识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 节目海外播出对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平民化叙事阐释梦想内涵

《中国梦365个故事》坚持平民精神, 为草根代言。通过鲜活的荧屏叙事, 将宏大的“中国梦”分解为一个个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人生故事。讲述了不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国梦”的故事, 节目中有些故事是首次搬上电视荧屏, 鲜明地体现了人物的故事和命运, 折射出蕴含在普通中国人心中的真善美。真实反映出了即使是微小的坚守, 只要心中怀有梦想, 经过付出就会得到回报。以此来反映中国普通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风貌, 旨在展现人民创造幸福的心灵之美。该片平实感人、生动活泼, 让大众感受到贴近生活、接地气、不悬空的亲切感。其中展现的人物和故事涵盖各个阶层、各个行业, 涉及各个年龄层, 切实反映了人民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源泉, 可谓是人间百态, 集于一个“梦”。

《犁和笔》中李振军是一名农民, 从小爱好文学的他高考失利, 没有走出大山, 但他从没放弃写作。35年来, 他白天种地、 做瓦匠, 晚上则坚持写作, 直到后来, 他的诗歌、短文接连发表在报纸上; 《新青年》中29岁的李哲亚初一没能上完就辍学了, 十几岁便来到了北京成了“北漂”一族。最后在2010年, 他利用多年的积蓄开办“新青年学堂”;《心之目》中王伟力和妻子郑晓洁离开事业单位一起创办助盲公益机构, 为盲人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电影如同一个生活的博物馆, 在短短的时间里能把最精彩的人物和故事呈现给观众。王伟力设立“心目影院”给盲人讲电影, 让这群难以融入社会生活的特殊人群, 在电影的魔力下, 渐渐融入社会。节目呈现出的一个个草根人物的寻梦旅程, 以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草根中国梦”来解读宏大的“中国梦”。正是绽放在他们身上的一份行动、一份坚守、 一种信仰、一种力量, 才让社会成为充满爱心和温暖的人间。 这也正是纪录片要传达给受众的核心价值, 践行梦想的感召力。

《中国梦365个故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中国梦”议题的设置, 节目扎根群众、关注民生, 真实朴实的地展示了普通中国人践行“中国梦”的故事。在叙述内容上坚持“三贴近” 原则, 生动形象地诠释“中国梦”的承载内容。表现形式上通俗易懂,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 让受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个人梦”与“中国梦”之间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从他人故事中得到追梦、圆梦的启迪和激励, 深入浅出、情理交融, 产生了层层传播、逐步扩散的涟漪效应, 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 从认同到践行的转化。鼓励更多的中国人敢想、敢梦、敢行动, 从如何用普通人的善行义举诠释公民价值准则的层面, 上升到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层面, 再提升到国家的价值目标的层面。

四、结语

当前中国的电视荧屏聆听和尊重每一个微小的梦想, 表达和追求琐碎的梦想, 并且凝聚力量支撑和鼓励平凡的梦想。 《中国梦365个故事》将生活化、具象化的“中国梦”展现出来, 由此体现出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充斥着平民化、草根性、亲和力、接地气的媒体表达形式, 以忠实纪录的形式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进而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集体记忆。同时激发受众关于实现个人梦想的进一步思考, 继而谱写出大爱的“中国梦”。

摘要:电视媒体在“中国梦”的大众传播中扮演了更重要的媒介角色, 围绕“中国梦”为创作主题的电视节目不断涌现。本文以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为研究对象, 该片为“中国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具体的形式, 既满足了受众对于“中国梦”的审美和认知的需要, 还在不经意间进行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之间的连接、转换和融合, 用细微的视角来解读了一个宏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微纪录片,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国梦365个故事》再讲十个新故事[N].北京晚报, 2016-01-27.

[2]石国亮.解读中国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5.

[3]《中国梦365个故事》播出反响热烈[N].北京日报 (头版) , 2013-12-21.

[4]《中国梦365个故事》海外播出[N].新京报 (特别报道) , 2014-7-21.

微记录片 篇8

一、概念

微纪录片这个概念的产生时间并不是很长。在纪录片的前面加上一个“微”字,也并非是商业化的炒作,而是适应这个“微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所谓‘微时代’是指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1]而微纪录片的概念发布于2013年。“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是微纪录片本体的主要特征,其制作和传播手段更加多元灵活,在社交媒体传播和商业应用两级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前景”。[2]在微时代下的传播方式基本都是以新媒体作为依托的。新媒体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的。它诞生时间短,形态不固定,发展潜力却不可限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微纪录片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传播思路和平台。微纪录片的“微”有两层意思。一是,简短,指的是时长;二是单一,指的是内容,在有限的时长和叙事空间里集中讲述一个主题,这就是微纪录片最主要的特色。之后基于收视心理学、审美疲劳,大数据分析得出了对于时长的具体界定为12分钟以内。而单一的内容则强调了拍摄要从视角微观入手,主题多回归到“门前石阶上的戏剧事件”,[3]这样更具有贴近性,这也是微纪录片区别于其它微视频的本质所在。在《中国梦365个故事》中,主题都是普通人、平凡事,关注视角平实质朴、接地气,受众接受度非常高。在2016年1月播出的故事中,有一位平谷区峨嵋山村村民王敬东,在村中组织成立“疑难纠纷评理团”,解决村民纠纷。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就是讲述普通人、平凡事的代表。

所谓新媒体,概念比较含混也复杂,总的来说,可以从内到外的理解为两个层面:内在需要媒体人运用新媒体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审视传统媒体,这也是新媒体的核心;外在方面,是指新的技术业务平台以及其运营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思维的影响下,逐步引进了新的技术手段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形成双管齐下的局面。《中国梦365个故事》就是借由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平台来进行更广泛地传播和推广的。

二、现状

(一)微纪录片是适应新媒体需求的产物

1. 收视习惯的改变

纪录片和新媒体结合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传统媒体束缚太多,纪录片则需要更广阔更兼容的平台传播。而现如今的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没有意愿去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一部长纪录片,花上120分钟守候在电视机旁看纪录片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能的奢侈想法。

2.“微”不等同于“单薄”

此前,我们看到的纪录片都是宏大的,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变为了用户,只有用户对内容和形式感兴趣才会去点击观看。但是仅仅将此前的纪录片做成短视频就会有人观看吗?当然不是!短视频并不等于微纪录片。短视频只仅仅指出了时长,而微纪录片则突出新的视角和内容的思想性,在制作中突出巧妙的构思,要巧到受众想象不到,这样才是微纪录片,也只有这样受众才会产生观看的兴趣。熟悉的题材要如何制作才能焕发生机,吸引更多的受众,这个才是微纪录片的精彩所在。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这287集中,每一个三分钟所涵盖的内容都是丰富的。都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时长的限制反而使其在内容制作上更花心思,镜头的叙事方式和节奏的掌控都更为精准。和《中国梦365个故事》的制作方式相同的还有上海电视台推出了的百集城市文化微纪录片《上海100》。这是一部展现上海城市特质、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文化微纪录片。从全球化的角度和背景下,重新审看上海。该片挑选了一百个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细节,用及其细微的视角展示着城市生活中人、事、物,并将其和上海的情缘娓娓道来。现已播出五十集,反响甚好。这些微纪录片称得上短小精悍。

(二)新媒体的壮大推动了微纪录片的拓展

1. 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纪录片受众的需求

十几年间,我们提到了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化,我们提到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传媒产业变化之快、之繁复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可让我们更想不到的是受众的需求。要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要严谨性与娱乐性同在。在新媒体语境的影响下,我们又开始了新的要求,希望纪录片能够又短小又精良,我们希望纪录片能够边走边看,我们甚至希望纪录片能成为武装我们头脑的知识力量。这些要求的出现,恐怕传统媒体也只能一声叹息了。

2. 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

365集,每集三分钟,电视和网络同时播出的同时还向广大观众征集拍摄题材,边拍边播,播出的同时,线下实时互动,引起话题和评论,随意吐槽或是点赞。这些及时又有趣的做法都来自于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这也是一种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性尝试。我们要承认纪录片在市场上的相对小众,我们也要打破纪录片在人们脑海中旧有的枯燥死板的看法。纪录片需要新鲜的制作方式,也需要更广阔的平台来推广。所以,当新媒体出现时,纪录片看到了一丝曙光。我们先是通过细分专业平台(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让纪录片和其他类型的片种分离开来,然后再将微纪录片单独作为一种全新的纪录片模式来推广。强调其“微”的概念,使人们看到现如今的纪录片不仅制作精良而且生动有趣。新媒体在不断地壮大着,也不断地涌现着各种新的技术,微纪录片将以这些做为依托,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诠释纪录片的概念。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是清晰的,而传统媒体的受众是相对模糊的。就传播而言,新媒体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播出方式,而应该是从一开始策划就介入其中,最终实现新形式的传播。这点十分重要。

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想要“边走边看”、“随时随地”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普及度的提升和移动视频观看体验满意率的持续提高,未来网络视频移动用户端的有效使用时长份额还将持续增长,受众行为从PC端逐渐迁移至移动端,移动视频业务已然成为了各大视频企业的战略发展重心。这些变化也都为微纪录片的推广和普及做好了准备,甚至有人推测,截止到2016年年末,中国的手机网民将突破6亿,在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完善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丰富的三方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手机网民选择去看视频。这就为微纪录片的生存带来了更多的利好因素。

3. 碎片化管理为微纪录片生存提供可行性

新媒体时代需要化整为零的思维,并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习惯与碎片为伍。因为谁能够与碎片化共存,谁就有更多新的希望。大块时间已成为不太可能的奢侈,同时也不再是主流和万能。而碎片化也不是真正的琐碎,它看似是片段,但通过片段不断地相互关联,从而产生了新的生命,并上升到新的高度。微纪录片这种小篇幅的叙述方式适合受众利用空余碎片时间来观看。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也使得微纪录片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下,营销最依赖三样东西:一是大数据,二是迭代思维,三是化整为零的思维。所以,不要小看在微纪录片那只有几分钟的视频,它传播的内容经过不同人的认识与加工,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体。

(三)微纪录片和新媒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微纪录片提高了纪录片的可操作性,新媒体平台简便快捷地将其推广。之前DV的使用及相关技术支持,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短片、商业宣传短视频、手机电影等新型的纪录片形态,并从最开始的大学生校园溢向了社会。DV拍客俨然已经是一种社会力量。这都提高了微纪录片的实际可操作性。人人都可以手持DV记录下身边的点滴生活。所以说,微纪录片门槛低、投入少、成本低、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这些特点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由于制作周期短,可以选取当下热门事件,进行独特视角表达。更加关注社会,贴近受众。在新媒体的平台提供下,增加其点击率并形成话题,从而拉动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总而言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试想,如果没有新媒体的介入,《中国梦365个故事》不可能被那么多人所熟知,也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影响。

三、发展与前景

(一)双向传播有助于推动微纪录片发展

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互联网就提供了制作人与受众的双向交叉式互动,这种互动形成三维的空间,也就是说,互联网不仅提供观看渠道,也提供交流平台,这种方式和氛围也会影响更多的人,形成话题以后反过来影响电视传播。紧接着,人们对于“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互联网下的移动终端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纪录片乃至微纪录片新的传播平台。手机视频作为三网融合最鲜明的业务之一,其商业发展也是非常看好的。这些对于微纪录片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利好因素。

(二)新媒体传播将更一步确认微纪录片的存在价值并将其推向更精准的受众

新媒体平台会将喜爱纪录片的受众汇聚到一起,并形成类似论坛的形式在一起探讨,微纪录片的出现会聚拢更多的人到这个圈子里来,这种做法会拉动纪录片从小众走向跟更精准的受众。

(三)新媒体提供渠道,促进微纪录片繁荣

收视率评判体系是制约纪录片电视传播的重要原因,一味追求商业化推广阻碍了具有文化品质的纪录片类型的传播和发展。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定律,让受众看到了更多更好的纪录片。虽然微纪录片操作性的提高会增长纪录片的总体数量,但是我们也要承认,还是有很多参差不齐的微纪录片的出现,甚至有些视频无法真正吻合纪录片的定义,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优秀的微纪录片通过新媒体提供的平台和渠道得以传播,扩展了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促进了纪录片的繁荣。

四、结语

新媒体和微纪录片,直观看上去就如同两个无法调和的个体。可我们也都知道,纪录片这种传统的传播类型不应该没落,更不应该消失。新媒体的出现给了纪录片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它让纪录片的新类型微纪录片以全新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们眼前一亮。那些精致描述的影像,简洁精到的语言,让人在“微”中见“大”的同时,体会“随时随地”的悠闲。

参考文献

[1].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谭天,陈强.纪录之门: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技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成振珂.传播学十二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

[4]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微记录片 篇9

“共鸣策略”是广告创意和营销传播中经常采取的一种吸引受众的手法, 强调的是将媒体的话语与受众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 引起受众的共鸣, 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在主旋律宣传中恰当地运用“共鸣策略”, 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而且对提升传播效果大有裨益。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就是一个运用“共鸣策略”唱响主旋律的范例。

策略之一:拉近传受者之间的距离引发受众共鸣

新闻接近性是新闻的价值评价标准之一。一般情况下, 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 就越为他人所关注, 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这是因为, 受众除接受新闻信息强度、对比差异、时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 求近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定势。据此不难理解, 真实与接近是受众珍视的价值之一, 那么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便可博得受众更多的价值关切和认同。

《中国梦365个故事》在每集3分钟的时间里, 通过讲述普通老百姓的一个个崇德向善的追梦故事,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 让受众感到熟悉和亲切, 从而更易传播学习。

首先, 创作者们所选取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普通老百姓, 甚至就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那个同样普通的“他”, 其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白领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也有“北漂”“蚁族”等过着各色生活的人, 无论是80岁的退休老人、急救室忙碌的护士、社区里平凡的修锁匠、旅游景点的清洁工, 还是出租车司机、水果摊贩、快递员, 他们都是受众的邻里乡亲、身边同事, 这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生活中所蕴含的亲切, 吸引着受众的关注力。其次, 所讲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故事。据策划者介绍, “365个故事”既是指数量上的365个, 也是指在一年365天的生活里时有发生的, 比如像亲人一样照顾小学老师三十余年的孝老故事、倾尽所有帮助自闭症孩子回归社会的爱心故事、深爱北京胡同文化的“洋北漂”的生活故事、坚持与白血病顽强斗争的小夫妻的爱情故事等等, 这些主人公贴近生活, 而他们身上多的那一分行动、一分执着、一分坚守是我们要传达给受众的正能量、感召力、主旋律。

策略之二:改变生硬叙事方式引发受众共鸣

主旋律宣传不易被受众接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以往采取的不恰当的灌输说教方式造成的, 这样的宣传更多地考虑了传播者的传播目的, 忽略了受众的情感接受与偏好, 势必影响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心灵情感的认同同样是受众珍视的价值之一, 其共鸣点就蕴藏其中。

《中国梦365个故事》一改以往的灌输和说教的叙事方式, 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产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在一个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动故事里, 用“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主题、一句感言”这样的小切口切入, 再让观众从每一个未经包装雕饰的人物、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通俗易懂的主题、每一句鲜活朴素的话语中, 去感受、体悟和收获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 受众在选择获取信息方法上遵循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 总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按照这个理论, 我们的报道需要用平实的语言、平民化的视角, 才能让读者想看、要看、爱看。《中国梦365个故事》的创作者, 摒弃了大段生硬的解说, 注意运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 每一个故事都采用原生态的纪实拍摄与口述实录连缀成片, 既亲切自然又真实可信, 不摆拍、不做情景再现、不出人物采访画面等创作手法, 有效避免了与受众之间产生间离效应, 使受众感觉就是身边人在向他倾诉, 这种做法容易被受众接受并引发共鸣, 让主旋律的内涵自然而然地流入人心。可以说, 创作者是用看得见的载体做出了看不见的宣传。

策略之三:增强互动交流引发受众共鸣

仅用受众熟悉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他们自己或者身边的能够深入人心的故事, 这样的主旋律宣传应该说仅仅成功了一半。传播学认为,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 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 同时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没有受众的参与, 传播活动就不完整。另外, 让受众参与传播同样有助于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内容, 因为人们对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更易接受且不易改变。可见, 受众表达自身观点以及参与传播的渴望同样是极其珍贵的价值之一, 由此受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不可忽视, 做好主旋律宣传需要受众更大程度、更深层次的参与, 而给予受众自主思考、发言及互动的空间、途径、机会, 为我们寻求更多的受众共鸣打开了新的通道。

《中国梦365个故事》从创作策划阶段就考虑到了受众参与传播的问题, 注重增强与受众的互动, 比如在前期故事线索的搜集上, 除了通过传统的组织渠道报送之外, 还向社会发布了选题征集公告,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制作过程中, 同样采取边制作、边征集的方式, 不仅丰富了选材内容, 而且也在反馈中更好地调整了创作方向, 与受众之间构建起一种良性的互动, 播出后更加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工具的特性, 通过开设微话题等方式, 在互动中寻求沟通与共鸣。数据显示, 截至2月21日18时, 新浪网及搜狐网等微博上有关@中国梦365个故事#微话题的讨论达到61.2万条、转发评论10853条, 微信公众账号从去年12月14日发布第一条图文信息, 截止到2月21日中午12点, 已有1750名用户订阅, 且网友评论积极。如, 网友@向阳-寻找爱说:正能量, 社会需要这样的纪录片!网友@Bao B-ing说:这个题材很好!365个感人的故事, 人人都可以做到。网友@英雄射雕的微博说:让人敬佩的人, 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是有信仰有追求的人。

由此可见, 通过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改变生硬的叙事方式, 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等策略, 《中国梦365个故事》用典型、真实的小故事表达道德理想, 用亲切、美好的生活伦理诠释核心价值观, 以真挚、朴实的情感与广大受众沟通, 将概念、价值与准则具象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365个故事”, 成功地引发了受众的共鸣, 产生了层层传播、逐步扩散的涟漪效应, 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转化, 这不正是策划者与创作者等主旋律宣传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价值所在吗。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政治型媒体如何与公众“共鸣”[J].人民论坛, 2012, 13:42-43

[2]尹洪生.记者·读者·共鸣[J].青年记者, 2006, 02:57

[3]赵刚健.写新闻稿应讲究心理切入[J].新闻与写作, 2012, 01:92-94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49

[6]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 2013, 08, 20:01版

[7]李伟.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 2013, 09, 23:07版

微记录片 篇10

一、积极革新课程内容,吸纳“时尚现代”的教学元素。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总是以讲为主, 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学生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极易产生厌倦。其实,当今的语文已与电影、视像、音乐及场景选配等媒体结成了密不可分的亲缘体,若能在教学中加以恰当运用,则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拓展了中职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给视听、说话、阅读、写作等提供了足够便利。利用现代时尚的网络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 有丰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土壤。中职教师要积极革新课程内容,力图使课程内容尽可能地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吸纳学生喜爱的“时尚元素”,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是一个既属高中阶段又不同于普高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任务比较轻,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而手机、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媒体更是给他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很自然会接触一些时尚的“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一种影像趋势, 是一种信息时代新兴的声画兼容的艺术形式,它采用新闻、现场录播方式,精炼、短小的影像篇幅和内容,以点看面,细微的生活点滴,反映生命状态和社会现实,具有真实性、新闻性、艺术性、原创性和草根性的特点。微纪录片拍摄时间节省,制作费用低廉,适用于电视、网络、手机、媒体传播,一般时长5-25分钟。这些特点给中职生主动参与拍摄微纪录片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中职生大多都拥有智能手机、相机、电脑等简易通讯媒体设备,它们都带有摄像功能,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也经常会拍拍照录录像,在同学中交流分享,有时甚至会上传到网上,因此他们对拍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教师再加以点拨,深入了解拍摄制作技巧,学会镜头的切换、组合,就可以磨枪上阵了。

也许在语文教学中曾有老师关注过“博客”“QQ群”“微信等媒体传播手段,并把它们作为一种新型的师生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但很少有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到“微纪录片”的元素,激发学生亲自动手拍摄和创作“微纪录片”的兴趣,把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因此值得我们研讨探索。

二、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采用“融入生活”的教学方式。

中职教师要全面系统地分析中职语文教材知识框架,整合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用“融入生活”的教学方式,形成不同方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动手体验、主动构建的行知课堂在各种新媒体不断诞生发展的今天,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的微纪录片已成为当下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诠释“人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纪录者”的概念。即人人都是纪录者,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编导,人人都是观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影像”。“微纪录片”往往能够在细微处见精神,于生活中发现爱。生活即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味实践,让社会生活的气息渗透进教育教学,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自我意识强烈,敏感天真,对未来充满幻想, 通过拍摄微纪录片活动为学生提供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的机会,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

微纪录片是一种难得的优质教学素材,微纪录片重在“细微、真实”,不一定要有生硬的说教和宏大的主题描述,只需展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场景。教师要搜集有关微纪录片资料学习其在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基本语言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它与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的异同点,并通过组织中职生观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微纪录片作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充分肯定其拍摄成果,在小组、班级、学校交流分享作品创新理念,宣传推荐优秀作品,增强其成就感,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 设定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即创设情境,选择确定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能运用“微纪录片”的教学模块和具体内容,能围绕特定专题进行拍摄,并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鼓励放眼世界、开拓进取、关爱社会,培养责任意识。如可以分为“人物类”、“商品类”、“风俗类”“旅游类”,也可以划分为“讴歌时代”、“关注环保”、“保护弱小”、“提倡法制”,等等。既可以纪录青春成长的足迹,又可以纪录青年学生眼中的世界。当然也可以创建一个学生社团———“微纪录片公社”, 吸收对微纪录片感兴趣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成为骨干, 大力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鼓励其拍摄出丰富多彩的“微纪录片”作品,提高拍摄“微纪录片”的质量。

三、加强社会综合实践,强化“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中职生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完成学业之后就要走上社会,开始谋生,要在社会上求职、择业及至于创业。而拍摄微纪录片,他们既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强化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又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资本累积。

拍摄微纪录片可以让中职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如果拍摄之前对所拍内容、主题等懵懂不知,则势必会影响其对于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削弱微纪录片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在拍摄之前对其进行充分了解极为必要。一般他们会主动上网搜索资料,与同伴展开讨论,汇总大家的信息,发挥集体智慧,增强合作能力,探索出拍摄活动的思路和方式,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会通过信息收集及参加讨论被完全调动。

拍摄微纪录片肯定要与各种人打交道, 从亲近的同学老师、亲朋好友发展到各行各业的陌生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他们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及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在真诚、宽容、尊重和热情的原则基础上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逐渐学会交往的多种技巧。

微记录片 篇11

从事摄影工作首先是个体力活,体育摄影更是如此,机身、镜头等器材摄影记者必须随身携带;尤其是拍摄综合性运动会,每天需要前往不同的比赛场馆,拍摄不同的体育项目,必须尽量带齐可能使用的全部器材,因此器材的重量就是摄影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像索尼微单TM A7S这样小巧的相机就有明显优势,摄影师携带起来可以减少体力消耗,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如何拍到满意的照片上。当我第一次拿起索尼微单TM A7S时就被机身小巧的外形所吸引,虽然机身超薄,但是手感扎实,各个按钮操作顺畅,常用按键布局和取景器等组件的大小都非常合适。02索尼微单TM A7S,FE 70-200mm F4 G OSS,ISO5000,1/1000s,f/4

随着科技发展,运动员普遍会借助先进的训练仪器,科学的训练方式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技水平。这样,日益提高的比赛速度也考验着相机的工作速度。其中,自动对焦能力的优劣是衡量相机工作速度重要的指标。多数情况下,运动员都处在快速运动中,使用自动对焦时,往往对白色的被摄体很难合焦,而击剑选手在比赛中身着的白色服装,成为检验相机自动对焦性能时不错的拍摄对象。通过实际拍摄,我发现在比赛环境照度偏低的情况下,索尼A7S依旧能对焦快速、准确合焦,成功率极高。

03索尼 微单TM A7S ,FE 70-200mm F4

G OSS,ISO6400,1/2500s,f/4

棒球运动在我国普及率不高,但在北美及日韩却有着极高的人气和高水平的各级比赛。比赛中,球员突然高速起跑扑垒的瞬间很是常见。如图所示,一名击球手在挥棒时将球棒击断,这个非常难得的瞬间被我手中的索尼A7S捕捉。虽然摄影师临场的专注程度对这种瞬间拍摄至关重要,但不具备高速连拍功能的相机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拍到“决定性瞬间”。

04索尼微单TM A7S,FE 70-200mm F4 G OSS,ISO4000,1/2500s,f/4

上一篇:还原论方法下一篇: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