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论方法

2024-10-10

还原论方法(共12篇)

还原论方法 篇1

收益法是不动产估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将待估不动产未来每年的预期客观收益以一定的资本化率 (还原利率) 统一折算到估价期日现值的一种估价方法。收益法基于预期原理, 即未来收益权利的现在价值, 普遍适用于有现实收益或者潜在收益的土地或不动产估价。收益法中还原率究竟应该如何选取, 是很重要又比较困难的问题, 还原率的使用不当会导致评估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差距, 因此还原率的确定至关重要。

1 还原率的概念与种类

所谓还原率是将纯收益还原成为价格对比率, 实质是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不同用途、不同性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房地产, 由于其投资的风险性不同, 还原率也不相同。

在运用收益还原法评估不动产的价格时, 按照评估对象的不同 (单纯的土地价格、建筑物价格或房地产的价格) , 可以将还原率分为以下土地还原率、建筑物还原率和综合还原率。综合还原率、建筑物还原率、土地还原率三者既有严格区分, 又有相互联系。若知道其中2个还原率及其价格, 便可求出另一个资本化率。

计算公式:R= (R1L+R2B) / (L+B)

式中:R为综合还原率;R1为土地还原率;R2为建筑物还原率;L为地价;B为建筑物价格。

2 还原率对于估价结果的重要性

在利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土地或房地产价格时, 还原率是影响评估结果的一个最大的因素。还原率随房地产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对投资风险大的房地产, 其还原率高;反之, 风险越小, 还原率越低。如何确定资本化率属于不动产评估的前沿问题, 还原率取值的极小差异就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科学、准确、合理地计算和选取资本化率, 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3 现行求取还原率的常用方法及不足

3.1 市场提取法

市场求取法通常采用市场上相同或相似不动产的纯收益与价格的比率确定还原率。一般选择至少3个以上最近发生的, 且在类型、性质上都与待估不动产具有相似特点的交易实例, 以实例的纯收益与其价格的比率的平均值作为还原率, 也可直接收集多宗相似地产的平均还原利率作为还原率。

该方法要求市场发育比较充分, 可比实例众多, 估价人员必须拥有充裕的资料, 并且还需要估价人员对某些特殊交易情况等做出修正后才能应用, 计算比较繁琐。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 市场发育并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成熟, 要收集到丰富可靠的收益资料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

利用该方法求取还原率, 首先要确定安全利率, 即无风险的资本利率, 可以选用同一时期的一年期国债年利率或一年期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在此基础上, 根据影响待估房地产价格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 确定相应的风险调整值。公式为:还原利率=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

此方法的缺陷是:安全利率的选择缺乏一定的准则;我国的银行利率是不断调整的, 如果根据此法确定还原率, 同一宗房地产在几年内的价格将会相差极大;影响投资因素的加数大小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并且房地产市场的实际风险水平大小通常是很难确定的, 加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同一个房地产的不同权益, 实际得到的风险利率是有所不同的, 而还原率只要有细微的差别, 评估出来的不动产价格差别却是很大, 因此主观性较强, 不容易把握。

3.3 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率综合排序插入法

该方法是将社会上各种相关类型的投资 (如银行、贷款、国债、债券股票等) , 按它们的收益率与风险大小从低到高排序, 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所要求评估的不动产的投资收益率与风险应该落在哪个范围, 从而确定所要求取的还原率的具体数值。

该方法倚重于估价人员的经验, 要求估价人员对各种投资都要有比较深的了解, 并且对其取值难以作出科学的解释, 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4 投资复合收益率法

也称为加权平均成本法。该方法根据投资所用的各项资金成本在总投资金额中的比例加权平均值, 来计算资本化率的估计值。一般情况下, 是根据投资房地产的抵押贷款利息率与自有资本的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来计算资本化率。这里所指的自有资金收益率, 实际上是以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来衡量的。

该方法中涉及到的资本回报率或者增值率与经营者的能力有关系, 而且对自有资金和抵押贷款资金的收益率从主观意愿上对其进行高低不同的分别测算也不科学, 所以这种方法用于土地还原率的求取也欠妥当。

4 还原率确定方法的复合运用与创新

从上述4种还原利率的确定方法来看, 目前较为通行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自身缺陷, 有些不能完全充分地反映还原利率的实质, 有些则过分依赖于估价人员的经验。笔者总结还原率在实践的确定过程、依据对于还原利率实质的分析, 将几种对还原利率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综合起来, 彼此进行必要的复合与完善得出所需要的还原率。

计算资本化率首先要确定好安全利率, 然后再依照当地房地产市场行情确定一般性的平均风险值 (即风险调整值) 。但是风险值也是一个根据市场的变化态而不断变化的, 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风险值也应当是不同的。仅商业性房地产就有很多种类,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等级下的风险值都不应该是同一标准, 因此为更准确地计算资本化率, 还应当对某一类型房地产做进一步细分, 根据其个别因素, 进行个别风险调整。计算资本化率的公式可进一步发展为:

资本化率=安全利率+行业平均风险值×个别风险附加系数-投资带来的优惠率

上式中, 安全利率是指无风险的资本投资利润率, 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可以选定近一年的定期存款为安全利率。行业平均风险系数在此可以等同于行业平均投资风险补偿率和平均管理负担补偿率之和。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经济大环境下, 这个系数在某个区域的房地产行业应该有一个统计上的平均值或者说是基准值, 而且具有较长期的稳定性。个别风险附加值是指当投资者投资于个别收益不确定的、具有个别特殊风险特性的房地产时所要求的对其额外风险进行的补偿。其确定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考虑, 并考虑不同的权数。个别风险附加值确定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物业对经营项目依赖性程度。如果物业对经营项目的依赖性强, 那么个别风险附加值就应该相应调高。二是商业化程度发展趋势。商业化程度越发达, 个别风险附加值就越小。三是经营项目的垄断性程度。垄断性程度越大, 获利的可能性越大, 因而风险也越小。同类市场的竞争力度。同类市场的竞争力度越小, 风险则越小;反之则越大。五是经营项目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档次。个别风险附加值与消费群体的多寡和消费档次的高低成反比。六是时空影响力, 不同的估价时点有不同的价格。由于投资房地产可能获得某些额外的好处, 如易于获得融资, 投资者因此会降低所要求的报酬率, 针对个别投资估价对象可以获得的好处, 要对风险值做相应的扣减。

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出, 采用复合调整的方法, 既考虑到了还原率确定的科学性, 也体现了还原率确定的艺术性, 无形中降低了估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确定还原率的难度系数。

由此可见, 运用收益法评估不动产价格时, 科学、准确、合理地计算和选取资本化率, 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动产估价=科学+艺术。估价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 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确定还原率, 都必须结合估价经验对还原率进行验证, 才能更加精准地进行不动产价格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建设部.房地产估价规范GB/T 50291—19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4]柴强.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舒海红.收益法中资本化率的确定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6) :154-155.

[6]卓坚红.房地产估价还原率求取方法比较及其优化[J].商业时代, 2007 (16) :96, 109.

[7]张洪力.论“安全利率——市场抽取”综合法确定资本化率[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 (3) :10-12.

[8]高帮胜, 李扣芹, 高邦怀, 等.常用的几种土地估价方法的应用比较[J].建筑科学, 2008 (16) :68.

还原论方法 篇2

还原氮氧化物的方法

CN 1245444A/T*菲策尔B*莫尔斯巴赫…(BASF 公司,联邦德国路德维希港).―.12.17; Int. Cl. B01D 53/94 B01J 23/00 一种催化剂用于还原 NOx、特别是在燃烧废气中的 NOx,所述催化剂含有:(a) 20%至97%(质量)的 Al2O3,(b) 1%至40%(质量)的 CuO,(c) 1%至50%(质量)的 ZnO,(d) 1%至40%(质量)的. Ag,(e) 0至2%(质量) Pt,(f) 以组分(a)至(e)的总量计0至20%(质量)的稀土金属、元素周期表第Ⅲb 族元素或其混合物的氧化物,其中组分(a)至(e)的质量总和为100%(质量),其中,在各种情况下,组分(a)质量的最高达一半可被 Fe2O3、Cr2O3、Ga2O3或其混合物替代,组分(b)的最高达一半可被 CoO 替代,组分(c)的最高达一半可被 MgO 替代,组分(d)的最高达一半可被 Au 替代,组分(e)的最高达一半可被 Pd、Ru、Os、Ir、Rh、Re 或其混合物替代。所述组分(a)、(b)和(c)形成尖晶石,所述尖晶石中掺杂有组分(d)、(e)和(f)。 〔张迪倡摘〕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石油炼制与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Petroleo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 年,卷(期): 32(3) 分类号: 关键词: 

还原论方法 篇3

关键词:工程造价鉴定;WBS;工程价款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61-2

0 引言

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承包人和发包人之间具有越来越复杂的法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加之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建筑市场,该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很容易造成建设工程合同的纠纷,特别是工程价款的纠纷,这就需要进行工程造价鉴定。工程造价的纠纷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较多,例如农民工、工程使用者、施工队伍、发包人、承包人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矛盾的激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司法鉴定,工程造价鉴定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鉴定意见来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反映,更加合理和公平的解决争议。

1 WBS理论

WBS的全称是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也就是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项目管理工具,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WBS包括3个主要元素Structure(结构)、Breakdown(分解)、Work(工作)。结构指的是要用一定的组织方式来对事物进行安排;分解指的是要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部分,使其更加简单;工作指的是可交付成果或工作产品,也就是付出努力的结果。因此,WBS的实际含义指的是将可交付成果作为导向,对项目团队的工作进行分解[1]。

不同类型的项目或具有不同类型的WBS,2个WBS又具有独特的元素,WBS的基本元素包括以下5个方面:项目管理元素、横向关联元素、结果分解元素、服务分解元素、产品分解元素。

在对一个WBS进行开发时,要对各种级别和元素进行编号或者编码,从而对WBS在各种应用中的功能进行改善,在编码时要保障编码的一致性。常用的WBS编制方法主要有WBS模板法、WBS标准法、自下而上法和自上而下法[2]。

2 还原方法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就会进入施工阶段。在合同中往往要对计价方法进行明确,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结算时的纠纷和争议。但是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合同控制的异常,或者合同的变更不够规范,就可能造成结算时的争议。此时,双方当事人往往需要通过调解或者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纠纷,就必须付诸诉讼或者仲裁,如果法院和仲裁机构的这种调解无效,就必须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来开展工程造价鉴定。

由于这个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可能会出现资料的散失或者缺失,鉴定机构往往难以获得齐全、真实的资料。而且鉴定人员没有参与工程项目,为了保证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鉴定人员就必须使用还原方法[3]。

所谓的还原方法指的是以现有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和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系统工程的方法原理,针对工程造价所涉及的取费标准、单价、工程量根据现场勘查,对当前获取的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单、图纸、合同类文件等资料进行逐一确认,对应该结算的实际工程价款进行确定,完成整个工程造价的鉴定工作。

3 基于WBS的还原方法在工程造价鉴定中的具体应用

3.1 WBS在还原过程中的应用优势

工程造价鉴定必须将事实依据提供出来,才能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因此工程造价的鉴定结果必须具有更强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加之工程造价鉴定的还原过程非常复杂,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现场勘验、合同、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索赔资料、图纸等。必须使用工作分解来将复杂的还原工作进行分解,而且还必须对材料表达的事实真相进行科学的鉴定,并收集补充不齐全的资料。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分解工具,对于鉴定人员的工作具有极大的帮助[4]。

在工程造价鉴定中应用还原方法,可以把确定鉴定造价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然后再使用WBS来进行项目管理。WBS可以先清楚地展示还原过程中的所有工作,将每一个任务和事情列举出来,然后再对还原工作进行逐步的分解,简化整个还原工作,降低还原的难度。基于WBS的还原方法能够对确定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原过程具有固定的逻辑顺序,各过程的时间会影响到还原所需的总体时间,通过适当的调整和简单的计算能够节约还原时间,有利于及时制定相应的决策,按时完成鉴定工作。基于WBS的还原过程有利于清楚地展示所需资料,避免重要资料的遗漏,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3.2 基于WBS还原方法的具体思路

确定真实的取费标准、单价和工程量是还原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符合实际情况的鉴定造价款得出来。在工程造价鉴定中应用基于WBS的还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还原工程量、还原单价、还原取费标准、得出鉴定造价款[5]。

①还原工程量。对工程量的计算耗时耗力,在还原之前应该先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需要对图纸和合同文件进行详细的查对。一般情况下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量的增减,要确定工程量的增减就必须依据索赔情况、签证情况和变更情况,因此要还原工程量就必须对以上这些情况进行还原。

监理人员应该对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单,记录文件进行收集和查看,从而对签证和变更情况进行确定,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文件和资料往往会存在争议或者缺失。这对要求鉴定人员能够以此为参照进行现场勘查,详细的询问知情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核对,从而对签证和变更的真实情况进行还原。要对索赔情况进行还原,就必须对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进行明确。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工程量的计算,就可以直接执行合同约定,但是如果没有约定或者没有明确的约定,还需要使用合同履行期间的工程造价计价依据来计算工程量。工程量的计算先要将其各计算指标列出来,然后再根据相应的计算规则和顺序列出公式,最后将相关的尺寸数值代入进去,计算出具体的工程量。

②还原单价。单位工程量的价格称为单价,其包括机械费、材料费和人工费,需要对这些费用进行确定才能还原单价。但是人工单价存在一定的变动性,如果合同中有相关约定,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来计算,否则就要以当地市场信息价为依据来对人工单价进行确定。单价还原的重难点在于材料价格,这是由于材料价格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而且市场价格具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合同中有约定,那么应该根据合同约定定价。如果合同没有约定,或者当事人提供的供货凭证不被对方认可,那鉴定人员就要考察当时的市场信息价,来对材料价格是否合理进行判断。确定以上费用之后,再进行汇总计算,将目标单价得出来。

③还原取费标准。先要对费用的种类进行确定,如合同中有约定,可以根据合同来执行,但是如果合同约定不明或者未有约定,就要根据当地的取费定额来进行确定。然后要对各项取费标准进行确定,取费标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费率和计算基础。对于合同中没有相关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的情况,鉴定人员应该参考当地主管部门发布的取费定额。鉴定人员应该根据工程的类别来确定取费标准,同时兼顾工程所处的地区。

④确定鉴定造价款。在对取费标准、单价和工程量进行还原之后,就可以计算模型为依据,对造价款进行计算。可以根据相应的公式来对鉴定造价款进行确定,同时要确定合适的文明施工费、安全防护费、利润和企业管理费的计算基础。

4 结语

在工程造价鉴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鉴定资料不齐全的问题,此时可以应用基于WBS的还原方法对工程信息相关资料进行核对,并结合现场勘查,从而对真实的取费标准、单价和工程量进行还原,保障,鉴定,造价款符合实际情况,提高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WBS对还原方法使还原工作的管理和执行更加容易,在工程造价鉴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工程造价鉴定的作用,科学地解决各类工程造价的纠纷。

参 考 文 献

[1] 刘暤旻.浅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9).

[2] 吴义武.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3(08).

[3] 谭敬慧.中国建设工程争议解决年度观察(2013)[J].北京仲裁,2013(01).

[4] 周吉高.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司法审判[J].建筑,2012(13).

还原: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篇4

一、生活情境还原

语文教学中, 把听说读写自然地还原在生活情境中, 是实现读写结合的主要渠道。请看《桂花雨》 (苏教版四上) 描写“桂花香”和“摇桂花”的两个教学片段。

【“桂花香”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其中这两句特别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这两句话中哪个字或哪个词语最能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呢?

生:浸。

生:沉浸。

师:好, 自己先把第一句读一读, 读读这个“浸”字, 读出了什么?

生:一个“浸”字让我闻到了左邻右舍都是香的。

生:连学习用品也染上香味了。

生: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香的。

生:一个“浸”字让我闻到田野、山庄也充满了香味儿。

师:好一个“浸”字, 让你们闻到这么多的香。难怪作者说, 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孩子们, 读着这个“浸”字, 老师不由得想起我们学过的《槐香五月》 (苏教版三下) 当中也有这样一个浸字, 来, 读读这个句子。

中午, 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 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 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这两个“浸”字在用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没有了这个“浸”, 你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没有。用上“浸”让我们仿佛闻到生活中一切都是香的。

师:你看, 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呀。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自己练练读读吧。

【“摇桂花”教学片段】

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所以“我”老是缠着母亲, 小琦君是怎样缠母亲的呢?

师:早上小琦君一睁开眼, 就闻到一股桂花的香味, 小琦君赶紧起床, 缠着母亲问———

生: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瞧你急的, 还早呢!

师:早饭刚吃完, 小琦君又往院子里跑, 呀, 院子里的桂花开了, 小琦君急忙跑回家, 缠着母亲问———

生: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中午放学回家, 母亲正在做饭, 小琦君又缠着母亲问———

生: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瞧你那撒娇的样子, 还早呢, 没开足, 摇不下来的。

师:傍晚, 一阵风吹来, 桂花落得满地都是, 小琦君还是缠着母亲不停地问———

全班生: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真是迫不及待了!

以上两个片段抓住最能体现桂花香的“浸”和最能体现我盼望摇桂花的急切心情的“缠”, 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品味朗读, 在一次次的生活情境还原中领悟用词的精准。

二、想象画面还原

以《秦兵马俑》 (苏教版五下) 第2自然段中“站在高处鸟瞰, 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 一行行, 一列列, 十分整齐, 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的教学为例。

师:读这句话时, 你仿佛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行行、一列列的兵马整齐排列, 各色战旗迎风飘扬。

生:看到了士兵们身穿铠甲, 坐在战马上手持弓箭威风凛凛。

生:我仿佛听到了擂鼓、呐喊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厮杀马鸣的声音, 刀枪撞击的声音……

生:我感受到一种奋勇向前、震撼人心的气势。

生:我感受到战场规模宏大, 气势浩荡。

师:是呀, 作者将秦兵马俑想象成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将秦兵马俑想象成有声的军阵。你们也通过想象画面把这生动鲜活的场景表达出来。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还原画面, 化静为动, 起“死”回“生”。这种教学是想象还原在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三、填充语境还原

教学中,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 填充还原语境, 品味语言文字厚重的质感, 是突破课文难点的有效方法。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苏教版五下) 一课, 如果只关注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通过初读不难概括:司马迁在横祸降临、蒙受耻辱的情况下尽力克制自己, 发愤写作, 完成了巨著《史记》。但怎样真正品悟司马迁的“尽力克制”与“发愤”,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意呢?在课文第3、4段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根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指导流程:

1.巩固词语, 概括大意。听写“飞来横祸、了此残生、尽力克制、发愤写作、耗尽心血”;自读3、4自然段, 并尝试运用这些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2.品词析句, 抒写感受。联系课文说说飞来什么“横祸”?“横祸”能改为“灾祸”吗?为什么?面对这样的横祸,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为什么说是“残生”而不说“一生”?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话想对司马迁说呢?请把心里的话写下来。

3.抓关键词, 填充还原。你们的话语情真意切, 你们所说的也正是司马迁当时所想, 怎么读出司马迁的心声呢?在指导学生朗读司马迁心里所想的一段话的基础上, 找出关键词说说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品析“尽力克制”一词:什么叫“尽力克制”?你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尽力克制”的体验?那么你能用下列句式展开想象说说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又是怎样“尽力克制”的?

“每当______的时候, 司马迁___, 但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体会“发愤”:是呀, 这就是在耻辱与痛苦中自强不息的司马迁, 这就是“发愤”的司马迁, 现在你明白了“发愤”是什么意思了吗?还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发愤”? (时间长:13年;字数多:52万字)

四、字形追溯还原

还原论方法 篇5

所谓成本还原,就是将产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这一综合成本项目,逐步分解还原为各步骤上所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以恢复产品成本的真实结构。工业企业在产品成本计算中,自制半成品成本随着生产步骤逐步累计结转,在产成品中以“自制半成品”综合成本项目反映,这一综合成本项目内,包括了最后步骤之前所有步骤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费用及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完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内,仅只反映了最后步骤上的费用发生情况,这就导致了产品成本结构的不真实,不利于进行成本分析、考核与检查,为了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在半成品按综合成本项目结转的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必须进行成本还原。

通常所采用的成本还原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也就是,将本月产成品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照本月所产这种半成品的`成本结构进行还原。产成品成本所耗半成品还原后的各项费用,是以本月所产半成品的各项费用,分别乘以相同的还原分配率计算求出的,因而两者的各项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也就是,产成品成本中的半成品费用按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的结构还了原。因此,我们进行成本还原必须计算还原分配率,传统的还原分配率的计算公式为

还原分配率=本月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某项成本项目还原数额=上一/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步骤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某成本项目数额×还原率

在这个计算公式中,当我们的成本计算中既存在广义的半成品(相对于整个企业的半成品)又存在狭义的半成品(相对于某一个生产车间的半成品)时,对上述公式的应用就可能出现混乱。况且,如果某产品的生产经过三个以上生产步骤,则通过一次成本还原后,仍然存在着需要还原的“自制半成品”综合成本项目,必须依次向前进行成本还原,直到最初的生产步骤才能将产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成本还原为原始成本项目。这种成本还原方法,过于烦琐,费时、费力不易操作。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种新的计算成本还原的方法――比重法,根据成本还原的基本原理,产成品中所耗用的上一生产步骤的半成品和在半成品完工转出时两者的各项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我们在进行成本还原时,只须计算在半成品完工转出时各项费用在转出的半成品中的比重,即可顺利的进行成本还原。这样即使在生产步骤非常复杂时,也很容易进行成本还原,不容易出现计算错误。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看两种方法的计算。

假定某工业企业的甲种产品的生产分两个步骤,分别有两个车间进行。第一车间生产半成品,交半成品库验收;第二车间按照所需要数量向半成品库领用。本月生产资料如下:

产品成本明细账

第一车间 甲半成品

月 日 摘要 产量(件)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成本合计

3 31 在产品成本 6000 2500 12500 21000

4 30 本月投入 8050 3800 17650 29500

4 30 累计 14050 6300 30150 50500

4 30 完工转出半成品成本 500 10050 5300 25150 40500

4 30 在产品成本 4000 1000 5000 10000

产品成本明细账

第二车间 甲产成品

月 日 摘要 产量(件) 半成品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成本合计

3 31 在产品成本 20800 4875 14625 40300

4 30 本月投入 44280 13000 39260 96540

4 30 累计 65080 17875 53885 136840

4 30 完工转出产成品成本 280 45880 12640 38180 96700

4 30 在产品单位成本 163.86 45.14 136.36 345.36

4 30 在产品成本 19200 5235 15705 40140

企业第二车间甲种产品明细帐中算出的本月产成品所耗用半成品费用为45880元,按照第一车间产品成本明细帐中算出的本月所产半成品40500元的各项成本的比例关系进行分解,还原,求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甲种产成品成本。

还原分配率=本月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45880÷40500=1.13284

因此,我们编制成本还原计算表如下:

成本还原计算表

20××年4月

行次 项目 产量(件) 还原分配率 半成品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成本合计

1 还原前产成品成本 280 45880 12640 38180 96700

2 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 10050 5300 25150 40500

3 产成品成本中半成品费用还原值 1.13284 -45880 11385 6004 28491 0

4=1+3 还原后产成品总成本 280 11385 18644 66671 96700

5 还后产成品单位成本 40.66 66.59 238.11 345.36

这是在我们传统中计算成本还原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在半成品中计算各项费用项目占半成品的比重来进行成本还原,具体如下:

成本还原计算表

20××年4月

行次 项目 产量(件) 半成品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成本合计

1 还原前产成品成本 280 45880 12640 38180 96700

2 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 10050 5300 25150 40500

3 半成品中各费用项目比重 24.8% 13.1% 62.1% 100%

4=半成品×3 产成品中半成品费用还原值 -45880 11358 6004 28491 0

5=1+4 还原后产成品总成本 280 11385 18644 66671 96700

6 还原后产成品单位成本 40.66 66.59 238.11 345.36

解释与还原 篇6

《论语》传世千余年,作为记录孔子言行,反应孔子思想的著作,一直被奉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后世对于《论语》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与解读,希望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以及义理的分析来还原孔子,认识孔子。然而,正如《论语》中所言,“过犹不及”[1],对《论语》的多重阐释纵然创造了更多理解《论语》,理解孔子的可能性,但由于客观与主观上的局限,阐释的多样化也使《论语》增加了更多模糊和混乱,无形中疏远了《论语》本身。在阐释与还原之间,究竟该如何取舍,或是该做出怎样的平衡,这对于经典文本而言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作为一名阅读者,我希望以自己的探讨与浅析展开思考,更深入的认识《论语》和孔子,更理性的看待经典与文化。

二、文本域阐释

(一)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篇第二》

(二)阐释

“为证篇”的这一章是后世产生争论颇多的一章,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异端”一词,由于“异端”的释义出现不同,对“政”与“也已”的解释也产生了差异,蒋伯潜曾言:“《论语》注本最精,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最博。”[2]因学历有限,我遂照蒋老所言书目,以何晏、朱熹、刘宝楠之家为基,将《为政篇》中第十六章有关“异端”的阐述在此节做相应的对比和浅析。

“异端”作为本章的中心词,其所指代的内容变成了关键。何晏的《论语集解》就“异端”作出如下解释:“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3]在《集解》的其他两处中,何晏也提及“异端”。[4]《论语集解》为汉魏论语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不仅包含两汉经学家们流传下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加入了魏时玄学家们对《论语》的解读。此处,“异端”为何晏等人的新注,[5]自然就包含了当时成为主流的玄学思想。《集解》深化了老子学说的核心——“道”的意义,在以道释儒的过程中强调“道”的终极地位以及其“通于一而万事毕”的特点。《卫灵公篇第十五》“予一以贯之”依据的注释就充分体现了这点。[6]“道”是本源的“一”,世界一切智善纵然形式各异,也终将汇集于“道”。《集解》里提到的“异端”成为了“道”(“大道”、“善道”)的对立面,是只会将人引入歧途的偏门“小道”,是不足以论的“他技”,无法与其他的“善”“同归”,获得真正的内涵。然而,在这里,“异端”只是一个与“道”相对的符号化象征,《集解》并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形容和阐释,含义十分模糊。这也的确符合玄学“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的释义风格,即对概念没有细致精微的描述。

再看朱熹的《论语集注》中对“异端”的阐释。文公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异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之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随后,他又引程颐的话:“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尤甚,学者当为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乎其中矣。”[9]程树德曾在《论语集释》中评价朱注,说“其著《论语》到处塞入理字。于仁则心之德,爱之理,于礼则曰天理之节文,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10]在宋朝,义理阐发已跃于词章考据之上,朱熹对《论语》的解读是典型的“我注六经”,以自身学说作为前提,对经典文本重新审视,欲图挖掘出符合理学思想的深意。钱穆在《中国近之百年学术史》中谈到韩愈时,指其“排释老而返之儒,倡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儒之所滥觞也”。[11]由此可看出宋代儒学的基本立场。尽管后代学者曾提出“理学思想中也扬弃了经学、佛学、玄学及道教的思想”[12]的结论,认为宋儒对佛道思想仍有所吸纳,但宋代的理学家始终坚持自己是对孔孟的正统继承,强调对佛老的批判。所以,朱熹引程颐的话注解“异端”自是情理之中。此外,朱熹对孟子极为倡扬,正是他将《孟子》单独提出,与《中庸》、《大学》、《论语》共同组成四书。孟子对杨墨思想一向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因此,文公对“异端”的解读也就不足为奇了。[13]

最后要谈到的《论语正义》,是刘宝楠以何晏本为主,收集汉宋意见及清代诸家考订成果,再仿照焦循《孟子正义》体例而完成的注本,这也是各种注本中最完善的一个。《正义》取材范围颇广,虽只凭刘氏一家之见决定删选,但也保持了相对的客观性。在对《为政篇第二》“攻乎异端”这句话的注疏中,除博采前人外,刘宝楠在最后引用了清人焦循于《论语补疏》中有关“异端”的解释,此说与之前几家均有不同。“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惟执持不能通而悖。悖则害矣。”[14]刘宝楠在最后评价“焦说尤为至理”,体现出其个人倾向。后来,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给出了相似解释,认为“异端,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由此彼。若专就此端言,则彼端成为异端,从彼端视此端亦然”。[15]《正义》中加入的焦说竭力从孔子个人在《论语》中所体现的性情以及与其相关的作品(如《中庸》)出发,旨在强调兼举不偏,并未涉及不同思想流派并予以褒贬情感,可见清代朴学家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

(三)还原

李泽厚曾在《论语今读》中谈到:“《论语》本来就生存在解释学中,只是人们未能自觉罢了。”[16]的确,《论语》流传千余年,作为经典文本被无数次精读与阐释,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相同的字句与段落挖掘出不同内涵,从上文大家对“异端”的释义中即可看出。在众声喧嚣的时代,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还原”的期待,期待能回归到纯粹文本上,找回不沾染其他新思想色彩和政治意图的孔子与《论语》。这种期待是一种由“多”朝“一”的转向,读者已经疲于面对根据一家之见刻意重塑文本思想或是依照现实需要裁减文本以满足目的的《论语》。人们希望品读的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师生对谈,探寻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孔子。

然而,这种纯粹的阅读愿望是否存在走出“文本被解释”的可能?伽达默尔曾说:“成见是理解的前提。”“成见”的消失意味着思考的关闭,阅读的意义也仿佛被终结。20世纪的读者反应批评为这点做了详细有力的佐证,它似乎在说明,一个文本诞生之时也是作者死去的时刻,即德里达所说的“我在文字中经历了我的死亡”。而剩下的则是读者的考量与评判,后世将会看到何晏的《论语》,朱熹的《论语》,焦循的《论语》,所谓文本的客观独立之内涵只是一个幻想。endprint

我认为,对《论语》以及孔子本来面貌的渴求,实际上是对历代过度阐释的一种理性反省,讲求“还原”,并非旨在追求一种绝对的客观,而是为文本留下空间,从而为处在先秦背景下作为诸子之一的儒学留下空间,避免它被一味添上他者赋予的含义。20世纪初,王国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曾极大地影响了史学界,他在《古文新证》中有言:“五倍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使得为之。”[17]其实,这也是如今“还原”经典之文本面目最可行的方式。1973年于定州汉墓发现的《论语》抄本以及在敦煌、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论语》残卷纵然无法再现《论语》的有完整原貌,但却为后世学习者提出了接近文本、让作者“活过来”的机会。时代的变迁注定了不同的“成见”会附着同一文本或同一作者之上,以读者为中心的阐释纵然各异,却能够从侧面展现出一种文化随着历史的行进持续着它继承与创造的事业;而与此同时,解释并不独霸一方,在它之外,实物与文本之间的互证为经典的还原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之间并没有所想的那般发生绝对冲突,相反的,它们的共存意味着一个被大家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文本正在被建构。这样的完整文本是一个同时富含着“不变”与“可变”的经典,这样的经典才足以成为不朽的永恒。

注释:

[1]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篇十一》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3页。

[2]蒋博潜:《诸子通考》,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47页。

[3]何晏:《论语集解》,中国基本古籍库,第3页。

[4]一处在《子罕篇·第九》“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句,《集解》注:适,之也;虽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道也;另一处在《子罕篇·第十九》“虽小道必有百观者焉”句,《集解》注:小道,谓异端也。

[5]《论语集解》所“集”之“解”中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注共968条,占总条目的88%,何晏等人的新注仅占12%,引自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7页。

[6]《集解》中对《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非也,予以一贯之的”注释为:善有无,事有全,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真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一以知之夜。

[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9页。

[8][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8页。

[10]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0页。

[1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卷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12]陈来:《宋元明哲学史教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7页。

[13]这点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有明确体现,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53-254页。

[14]转引自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61页。

[15]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页。

[16]王国维:《古史新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推荐语:

此文以何、朱、刘三家对《论语》的注疏为脉络,针对《论语》其中的一句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作者始终保持着客观理性的态度,关注着经典文本中解释与还原间的张力,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给文本留下空间”,在阐释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来还原一个全面详实的古代经典,正是在这样的评述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与期许。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篇7

一、观察法

观察法适用于简单的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配平关键是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变化, 找出关键元素使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

例1 Fe3O4+CO=Fe+CO2

分析:找出关键元素氧, 观察到每一分子Fe3O4反应生成铁, 至少需4个氧原子, 故此4个氧原子必与CO反应至少生成4个CO2分子。

解:Fe3O4+4CO=3Fe+4CO2

有的氧化还原方程看似复杂, 但也可根据原子数和守恒的思想利用观察法配平。

例2 P4+P2I4+H2O=PH4I+H3PO4

分析:经观察, 由出现次数少的元素原子数先配平。再按元素原子守恒依次配平出现次数较多元素。

解:第一步, 按氧出现次数少先配平使守恒

第二步:使氢守恒, 但仍维持氧守恒

第三步:使碘守恒, 但仍保持以前调平的O、H

第四步:使磷元素守恒

去分母得

二、最小公倍数法

最小公倍数法也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配平关键是找出前后出现“个数”最多的原子, 并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分析:出现个数最多的原子是氧。它们反应前后最小公倍数为“3×4”, 由此把Fe3O4系数乘以3, Al2O3系数乘以4, 最后配平其他原子个数。

三、奇数偶配法

奇数法配平关键是找出反应前后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 并使其单 (奇) 数变双 (偶) 数, 最后配平其他原子的个数。

分析:找出反应前后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 是具有单数氧原子的Fe S2变双 (即乘2) , 然后配平其他原子个数。

解:4Fe S2+11O2=2Fe2O3+8SO2

四、电子得失总数守恒法

这种方法是最普通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配平步骤课本上已有介绍。这里介绍该配平时的一些技巧。

对某些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一种物质中有多个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可以把这种物质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例5Fe S+H2SO4 (浓) =Fe2 (SO4) 3+S+SO2+H2O

分析:先标出电子转移关系

该反应中Fe S中的Fe、S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可将式中Fe S作为一个“整体”, 其中硫和铁两元素均失去电子, 用一个式子表示失电子总数为3e-。

被并方留存收益还原方法比较 篇8

关键词:被并方,留存收益,比例还原,全额还原

为体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权益重新整合”本质特点,会计上对该合并报表编制采用了“权益结合法”,并在合并报表中对被并方合并日前实现留存收益还原。而当合并方资本公积(溢价,下同)不足以全额还原时,究竟采用比例还原法还是全额还原法?两种方法孰优孰劣,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

一、不同还原方法的概述

对被并方在合并日实现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还原,有应还原金额与能还原金额两方面问题。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应还原金额,以“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为限;能还原金额,以“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后,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贷方余额”为限。两者比较后,得出两种结果:一是当应还原金额小于能还原金额时,被并方留存收益则可以被全部还原,此时没有还原方法的选择,因其具有相同结果。二是当应还原金额大于能还原金额时,是否、如何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为限来还原,则产生了不同的方法。

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处理,产生了有限还原与全额还原之分;在限额还原中,又牵扯到如何在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间分配的问题。理论上,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还原方法。一是比例还原法。《讲解2010》中所介绍的方法,以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在留存收益中比例计算其实际还原金额。其中,可还原的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留存收益;可还原的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留存收益。根据上述方法计算、还原处理后,合并方的资本公积余额一定为0。该方法逻辑在于,一视同仁地看待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不对实际还原金额人为干涉。二是顺序还原法。熊方军(2011)在《关于还原留存收益的研究》中论及相关方法,即首先还原被并方的盈余公积,再根据合并方资本公积剩余金额还原未分配利润;若合并方资本公积小于被并方盈余公积,就以资本公积金额为限还原盈余公积,未被还原的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不再还原。其逻辑在于,应对具有法定限制用途的盈余公积先还原、任意用途的未分配利润随后还原,秉持了有限守法原则。三是逆序还原法。这是与顺序还原法相反思路的一种方法,即以合并方资本公积为限先还原被并方的未分配利润,若有剩余再还原盈余公积。其思路在于,注重自身主动性而强调了私法领域自治原则,首先还原不被限制的未分配利润,然后再还原被《公司法》限定用途的盈余公积,确保在留存收益使用方面最大主动性。四是两步还原法。陈祥碧(2015)在《合并报表层面关于恢复被合并方留存收益问题的探讨》中,建议“取消‘恢复被合并方留存收益以合并方资本公积为限’的限制,完整体现被合并方的合并日前滚存留存收益”,即所谓第一步还原;第二步,用未分配利润将可能的资本公积负值弥补。其结果与顺序还原法不同在于合并方的资本公积小于被并方的盈余公积时,被并方的盈余公积被全部还原,因此导致的资本公积负值调整至未分配利润中。此方法执行了无限守法原则,将法定限制的盈余公积全额还原,未分配利润承担所有后果。五是全额还原法。不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贷方余额为限,将被并方留存收益全额还原,其结果会导致合并报表中资本公积余额出现红字。此方法坚持了“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贯彻了完整地揭示出集团整体经营业绩的还原留存收益的初衷,并不因时间(连续编制)、股权(不同结构)而影响合并留存收益的金额。不同方法还原结果如表1所示:

二、比例还原法与全额还原法的对比分析

(一)还原金额的持续性分析

如果坚持以合并方资本公积为限还原,就会因合并方资本公积或被并方留存收益在合并日前后的变化导致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实际还原金额不同,影响还原金额的持续性。(1)当合并方资本公积余额不变时,被并方合并日前所实现留存收益会因使用而减少,如盈余公积依法增加注册资本、未分配利润弥补合并日后亏损或分派现金股利,该变化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合并日可对被并方合并日前实现留存收益全部还原,合并日后因留存收益减少而无法全部还原;二是合并日未能对被并方合并日前实现留存收益全部还原,合并日后因留存收益余额减少而能对其剩余部分全部还原。由于被并方留存收益变化所导致还原金额持续性的丧失,原因在于被并方依法的会计处理,因其具有合法性而使其在逻辑上具有合理性。因此,应以合并日后剩余的留存收益金额为限还原。(2)当被并方的留存收益不变时,也会因合并方的资本公积变化产生两种可能:一是合并日未全部还原,合并日后可全部还原。合并日后合并方的资本公积增加而大于合并日被并方需还原金额时,就产生了上述可能性。笔者认为,合并日被并方留存收益无法全部还原是合并日就存在的客观现象,不能用合并日后的金额追溯调整之前的历史。因此,金额关系仅在理论上看似可行,逻辑上不可行。二是合并日可全部还原,合并日后无法全部还原。恰好与前者相反,合并方在合并日后产生了借记资本公积的事项,从而导致合并日后金额减少且小于应当还原的留存收益金额。基于未来不能追溯改变历史的相同逻辑,不能让合并日后资本公积借记追溯影响合并日留存收益金额的还原。此时,若固守“资本公积为限”原则,则会导致留存收益实际还原金额持续性的丧失。若不以合并日后资本公积为限,则全部还原后会出现资本公积红字。笔者认为,因其具有合理性,故仅需会计报表附注说明即可。被并方合并日前实现留存收益还原金额持续性的丧失,三种情况具有合理性,最后一种不具合理性。基于尊重历史客观性的原则,最后一种应当予以全部还原。

(二)复杂股权结构下的还原分析方法

在母子孙复杂股权结构关系下,合并报表编制有逐级合并法与直接合并法。此时,如果合并方(母公司/子公司)资本公积小于被并方(子公司/孙公司)留存收益时,就会因为不同合并顺序而导致不同结果。

A、B、C三家公司为母、子、孙结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当A公司直接合并B、C公司时,因A公司资本公积大于后两者留存收益之和,还原后合并报表的留存收益为三家之和。但若采用自下而上的逐级合并,因B公司无资本公积而无法还原C公司留存收益,则会导致合并报表中的留存收益为A、B公司之和,其结果与集团实际情况不符,也与“权益整合”不改变集团整体经营成果的还原初衷不一致。

但若将孙公司C被划转为母公司A直接控制的子公司时,此时会因母公司A有足够的资本公积而可将C公司及B公司留存收益全部还原。对比可见,仅是一次“权益的重新整合”就会导致合并后集团经营成果的不一样,这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实质相违背。其原因在于,“以合并方资本公积为限”还原被并方合并日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与此相反,若采用全额还原法,除了可能出现的资本公积红字之外,没有其他问题。其实,“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为限”的比例还原法,还有无法适用的困惑:被并方留存收益为0的情况。当被并方合并日前的亏损恰好等于所计提的盈余公积时,采用比例还原法就会因为除数为0而无法计算出应还原金额而不适用(N/A)。其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论

如何取舍比例还原法还是全额还原法,需要对比优劣与还原初衷。比例还原法,主要优点在于不会产生合并报表中红字资本公积,但缺陷在于不同股权结构或不同合并顺序会导致合并前后留存收益的不同,结果不符合还原以反映出集团真实财务状况的初衷。在被并方留存收益为0时,因除数为0而难以适用。全额还原法,主要缺点在于合并报表中资本公积的红字。对此,理论上完全可避免,实务中无不良后果。理论上,该企业合并是在最终控制方主导下“权益重新整合”,该最终控制方能通过合适的股权整合方案,或保留(不产生借记而保留合并方原有的)或产生(产生贷记而增加现在的)足够的资本公积,以完成对被合并方留存收益的还原。实务中,上市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31)2012年度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公积出现了红字且未解释原因,未引起股价异常波动等不良后果。进一步分析,在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所出现的资本公积红字看似不合理,但实质上却是注重客观历史的反映。笔者认为,从同一控制合并“权益的重新整合”的本质属性,从充分、完整、彻底地反映集团整体营利成果之初衷,应当采用全额还原法,即使资本公积可能会有红字存在。而且,该红字恰好反映了“权益重新整合”该资本性亏损的会计实质。

参考文献

[1]陈祥碧:《合并报表层面关于恢复被合并方留存收益问题的探讨》,《财会月刊》2015年第22期。

[2]熊方军:《关于还原留存收益的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4期。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还原论方法 篇9

因此两者相比之下, 综合结转分步法大大简化了成本结转工作, 成本计算量较小, 并且从生产车间产品明细账中, 可以看出各个步骤产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以及本步骤加工费用的水平, 有利于对各个步骤的生产成本进行管理和分析;但是综合结转分步法不能提供按照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资料, 难以从企业角度分析和考核产品的成本结构。

如果管理上要求提供成本构成资料, 我们就需要对成本项目中的“半成品”项目进行成本还原, 也就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 把各个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按照上步骤所产这种半成品的成本情况进行还原, 分解成原来的成本项目, 一直分解到第一个生产步骤, 然后将各步骤相同的成本项目数额相加, 即求得按照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构成。通常采用的成本还原方法有成本结构还原法和成本还原率法, 笔者通过教学和实践, 发现两种还原方法其实蕴含着同一种原理。

一、成本结构还原法

成本结构还原法是将产成品所耗用上一步骤半成品总成本按照本月所产该半成品各成本项目所占该半成品全部成本的百分比进行成本还原的方法。为了便于分析, 现以两个加工车间为例进行探讨。

例:某企业于2010年10月经过两个车间连续生产甲产品, 一车间生产甲半成品, 转入二车间继续加工生产甲产品, 一车间投产甲半成品产量100件, 发生材料费用5000元, 人工费用2000元, 制造费用2000元, 加工完成甲半成品60件, 在产品40件, 原材料生产开始一次投入, 在产品完工程度为50%。

假设一车间生产的60件甲半成品全部转入二车间加工, 本月发生人工费用4000元, 制造费用2000元, 完工甲产成品40件, 在产品20件, 在产品完工程度为50%。

单位:元

单位:元

成本结构还原法应根据一车间所产甲半成品的成本项目的百分比进行还原。一车间所产半成品的成本结构为:

直接材料成本结构百分比=3000÷6000×100%=50%

直接人工成本结构百分比=1500÷6000×100%=25%

制造费用成本结构百分比=1500÷6000×100%=25%

二车间所生产的产成品成本中所耗的甲半成品总成本4000元中含有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分别为:

直接材料=4000×50%=2000 (元)

直接人工=4000×25%=1000 (元)

制造费用=4000×25%=1000 (元)

可得下表:

单位:元

二、成本还原率法

根据上述情况, 二车间所生产的产成品成本中所耗的甲半成品总成本4 000元中含有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

费用为:

直接材料=4000×50%=2000 (元)

直接人工=4000×25%=1000 (元)

制造费用=4000×25%=1000 (元)

将上述式子进行转化如下

直接材料=4000× (3000÷6000×100%) =2000 (元)

直接人工=4000× (1500÷6000×100%) =1000 (元)

制造费用=4 000× (1500÷6000×100%) =1000 (元)

再进行转化:

直接材料=4000÷6000×3000=2000 (元)

直接人工=4000÷6 00×1500=1000 (元)

制造费用=4000÷6000×1500=1000 (元)

我们将上式中的“4000÷6000”称为成本还原率。

根据上式得出:成本还原率=本期产成品耗用上一步骤本产品成本合计/本期生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还原后各个成本项目=成本还原率×本月生产该种半成品成本中各个成本项目

以图表形式表示为:

单位:元

还原论方法 篇10

海域同土地、矿产、森林一样, 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利用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可见海域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合理开发利用将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强对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需要建立符合海域特征的价格评估机制, 以利于提高海域利用的水平和深度,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海域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并对海域资源进行保护;以利于更准确、更便捷地反映目前海域利用的变化情况, 为政府部门加强海域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海域价格的定义

海域作为一种资源, 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海域价格问题属于经济学中分配理论的研究范畴。海域价格是指对一定面积的海域进行买卖的价格。按照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海域价格与租金存在以下关系:海域价格=海域租金/利息率[1]。因此, 海域价格是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海域使用权未来纯收益的现值之和, 其权利的特征是出让海域使用权, 即海域的出让价格[2]。海域价格按使用年期可分为一年期使用权价格、多年期使用权价格及一次性使用权价格。

2 我国海域价格评估现状

目前, 国内对海域价格的评估工作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海洋资源的研究首先表现在对海域质量的评价方面, 已开展全国海域质量评价和海域分等定级工作。该工作对我国海域的分等定级进行了研究, 初步建立了海域分等定级程序;在海域分等定级技术规范的基础上, 研究了海域分等定级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尤其对海域分等定级的因素、因子体系的建立做了详细的探讨;并讨论了海域分等定级制度的重要意义;开展了局部区域某些用海类型定级与基准价格制订试点工作。已初步制订全国分等的海域使用金标准依据, 以海域空间资源占用金与海域属性改变附加金之和作为确定各等海域使用金标准依据。但尚未开展区域差异、类型差异、市场、收益和生态等方面研究, 研究深度广度和实践应用方面还有待深入[3]。

3 海域价格评估方法比较

海域价格作为海域市场的指导性价格, 其确定是否科学, 价格水平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直接关系到海域使用市场的建设和海域市场的管理。因此, 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合理评估海域价格。借鉴土地价格评估的经验和常用方法, 对收益还原法、假设开发法和市场比较法进行比较 (表1) , 通过比较, 研究适合海域特征的估价方法。

根据表1中3种海域价格评估方法的比较, 针对当前海域市场的发展状况, 收益还原法是一种比较适宜的评估方法。由于我国海域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海域市场不发达, 交易案例缺乏, 适宜参照物难选取, 因此不适宜采用市场比较法。同时, 海域的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 开发费用无统一标准可参照, 海域环境差异较大, 开发费用存在不可确定性和难估价性, 采用假设开发法也存在一定难度。收益还原法中用海纯收益可通过市场调查获取, 未来的预期收益可采用预测模型进行测算, 这方面的研究已较成熟, 相关成果较多, 因此只需确定还原利率就可测算出海域价格。

4 还原利率的计算方法

收益还原法是将海域客观收益以一定的还原利率统一折算到估价期日现值的一种估价方法。因此, 还原利率在收益还原法计算海域价格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海域价格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经济学上, 还原利率是将纯收益还原或贴现为价格的比率, 实质上就是一种资本投资的收益率[4]。从海域的开发利用角度看, 还原利率实质就是海域开发利用者期望获得的投资收益率[5]。目前, 海域价格评估中还原利率的确定, 尚无一种确定的方法, 但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市场抽取法、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率综合排序插入法。这3种方法各有其优劣, 需要经过比较分析, 才能确定一种适合海域特征的还原利率计算方法。这3种还原利率计算方法的比较如表2所示。

通过上述3种方法的比较, 市场抽取法是完全基于市场的思路, 其准确性前提条件是收益与海域价格资料丰富且易获得。但是, 当前我国海域市场发展不完善, 海域价格资料缺乏, 实务操作中, 难以应用本方法确定还原利率。

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率综合排序插入法, 既要求明确知道海域投资风险处于何种类型投资风险之间, 又要知道各种投资类型的投资收益率[6]。上述要求就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并非完全规范的情况下尤其是海域使用市场中是难以完全满足的, 且这种排序插入判断主观性较强, 因此应用本法确定还原利率也是不切实际的。

结合海域价格影响因素、海域特征及其我国海域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 初步确定海域价格评估中还原利率应具有以下特征:① 其最小值必须高于银行同期定期储蓄利率或国债利率, 否则此项投资不合算, 不如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② 还原利率与投资风险成正比, 即投资风险越大的项目, 其值应越大, 反之则越小。考虑到, 还原利率实质其实是投资收益率, 而投资收益为投资者机会成本加上投资风险补偿, 其中机会成本是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最安全投资机会回报。在我国, 这种最安全回报率即安全利率通常可以认为是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7]。存款利率易于确定, 因此第二种方法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性, 是一种较好的还原利率确定方法。

5 还原利率的计算

综合上述分析, 海域价格评估中海域还原利率的计算采用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确定。即:

还原利率=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

5.1 安全利率

安全利率即无风险的资本利率, 考虑到我国最安全的投资回报率即银行存款利率, 同时借鉴我国土地估价实务中的操作方法, 安全利率可选用同一时期的一年期国债利率或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近年来, 由于金融危机、物价变动等的影响, 银行存款利率变化较大, 本研究安全利率的计算采用2006—2011年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平均值作为还原利率中安全利率的数值 (表3) , 计算结果为2.862%。

5.2 风险调整值

风险调整值即根据不同海域利用方式的差异, 确定各类用海的风险程度, 风险调整值反映了海域利用投资的风险程度。海域开发利用活动中, 收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 投资风险越大, 风险调整值也越大, 可能产生的收益也越高;投资风险越小, 调整值也越小, 可能产生的收益也越少。投资风险调整值的确定根据影响待估海域价格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 确定相应的风险调整值。

一项投资项目成立的基本条件是投资收益率大于同时期银行贷款利率, 因此, 可将银行贷款利率看作风险调整值的基本要素。风险调整值的求取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即风险调整值为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与风险等别系数的乘积, 风险等别系数则考虑各用海类型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将其量化, 即:风险调整值=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风险等别系数[8]。

为了减少物价变动、金融危机等波动因素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 银行贷款利率的计算采用近6年来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平均值, 如表4所示, 即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090%。

5.3 风险等级系数

风险等别系数是指海域开发利用中各用海类型可能受风险影响的程度大小, 即反映了不同涉海产业的投资风险差异, 投资风险越大, 风险等别系数也越大, 反之越小。海域价格评估中, 影响风险等别系数的因素很多, 一般而言, 对某种因素的依赖程度越大, 该因素改变所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即风险也越大。因此, 分析各用海类型的影响因素, 确定其风险等别系数就可得到各用海类型的风险调整值。

根据当前我国的海域利用方式, 本研究主要以海域利用类型中的农渔业用海、港口航运用海、旅游用海、海水资源利用用海、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5种类型为例。各种用海类型可能遇到的风险要素不同, 风险等别系数也不同。

农渔业用海是指为开发利用和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需要划定的海域, 一般包括沿岸地区的滩涂和浅海[9]。根据农渔业用海的特点, 农渔业用海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 容易受水质和台风等的影响;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 随物价变化收益波动较大;但对政策的敏感度则较低。

港口航运用海是指为满足船舶安全航行、停靠、进行装卸作业或避风所化定的海域[9]。目前, 港口航运主要向物流方向发展, 前期投入较多, 承受一定的资金风险, 受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大。

旅游用海是指为开发利用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需要划定的海域[9]。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兴起的新兴产业, 对交通条件、气候条件的要求较高, 是旅游者首要考虑的要素;旅游用海前期需要新建旅游场所、宣传旅游景区, 资金投入较多, 存在一定的资金回收风险。

海水资源利用用海是指为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或直接利用地下卤水需要划定的海域[9]。一般包括盐田区、海水淡化区和电厂区等, 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 属于刚性需求, 对政策依赖性较大, 对市场依赖较小。同时, 海水资源利用用海是利用海水自身的属性进行活动, 海域自然条件对其影响较大。

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是指为工业和城镇建设需要而划定的需要围海造地的海域, 海域性质改变, 海域转化为土地[9]。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同土地具有相同的属性, 影响土地收益的风险因子对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同样有效, 如对经济危机的抵御能力较弱, 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 对海洋灾害等自然因素抵御能力较强等。

综上所述, 影响海域开发利用活动的风险要素大致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五大类, 每大类又包括若干因子。根据各因素因子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和抵御能力, 为各因素因子赋值 (表5) 。赋值时, 将农渔业用海、港口航运用海、旅游用海、海水资源利用用海、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可能遇到的风险级别划分为5级[8], 即某用海类型对某风险因子最为敏感, 则赋值5, 以此类推, 各因子赋值之和除以因子个数为风险等级系数, 即:风险等级系数=因子赋值之和/因子个数。

续表

根据表5, 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风险等级系数为3, 农渔业用海风险等级系数为4.14, 旅游用海风险等级系数为3.07, 海水资源利用用海风险等级系数为2.14, 港口航运用海风险等级系数为2.93。采用安全利率和风险调整值的方法计算后, 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的还原利率为21.13%, 农渔业用海还原利率为28.07%, 旅游用海还原利率为21.56%, 海水资源利用用海还原利率为15.89%, 港口航运用海还原利率为20.71%。

通过分析用海的风险因子及其对灾害的敏感程度而确定的风险调整值, 既能全面地反映各用海类型可能遇到的风险, 又能通过赋值反映出同一风险因子对不同用海类型影响程度的差异。同时, 从还原利率计算结果的排序来看, 依次为农渔业用海、旅游用海、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港口航运用海、海水资源利用用海, 基本符合各用海类型的特征。因此上述还原利率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但是, 上述选取的用海风险因素因子是普遍情况下可能影响用海活动的因素因子, 实际运用中存在地区差异, 需要针对地区实际情况对上述因素因子进行筛选;其次, 各地区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 各风险因子对用海类型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也需要针对地区实际情况对赋值进行修正。

6 结论

海域价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较多的理论和方法。其中, 收益还原法是一种较适合当前海域市场发展状况的评估方法, 其关键在于确定还原利率。还原利率恰当与否对海域价格影响重大, 还原利率的稍微偏差就可能造成海域价格的上升或下降。本研究还原利率的计算是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分析用海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 并对各种风险因子进行量化。但各种风险因子的赋值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还需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完善, 也需根据地区实际进行赋值。

摘要:收益还原法是一种符合我国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价格评估方法, 其关键在于确定还原利率。文章经过多种方法的比较, 最终采用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来求取海域还原利率, 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考虑影响用海活动的风险因子, 将风险调整值量化。这是一种适合海域价格评估的还原利率的确定方法。

关键词:海域价格,收益还原法,还原利率

参考文献

[1]王利, 苗丰民.海域有偿使用价格确定的理论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9, 16 (1) :21-24.

[2]秦书莉.论我国海域价格的理论构成[J].时代经贸, 2008 (9) :8-9.

[3]苗丰民, 赵全民.海域分等定级及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4-19.

[4]朱明仓, 张维文.确定还原利率的理论与方法[J].国土经济, 1999 (5) :28.

[5]徐一萍, 李国安.房地产还原利率的构成与测算[J].经济地理, 2002, 22 (1) :28.

[6]刘枬, 蔚传忠.还原利率R的实质及其确定方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0, 22 (2) :108-109.

[7]李亚男.收益还原法中还原利率的确定方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1) :306.

[8]王平, 任品德, 徐伟, 等.海域评估中还原利率确定方法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 2009 (2) :160.

场域的还原 篇11

关山月美术馆是以关山月先生捐赠的813件代表性作品及其他重要的学术文献为主要馆藏和学术研究方向的美术馆,从2002年开始将学术研究方向定位于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究专题展。相继举办了关山月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欧洲写生、西南西北写生、北京写生等学术专题展,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2012年关山月诞辰100周年时举办的“山月丹青——关山月艺术陈列展”以及今年在此展基础上举办的长期陈列展。本文即将由这个展览生发开去,就展览策划及陈列过程中所涉及的场域还原问题以及陈列展策划中的学术尺度问题进行探讨。

一、展览规划:藏品研究的总主题与展览陈列的分课题

不管策展人如何努力,冀望通过展览来再现对象的在场,但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展览只是对象的一个片段,是无法全面客观地再现对象的在场的。这必然涉及展览规划的问题,即藏品研究的总主题与展览陈列的分课题之间的关系问题。关山月美术馆迄今藏有关山月作品821件,包括中国画作品595幅(分山水、花鸟、人物三个品类)、速写185幅,书法41幅以及手稿、书信、画册、剪报、录像等其他文献,可谓目前研究关山月艺术文献资料最为丰富的一个机构。从理论层面来看,若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关山月,这821件代表作品以及其他的文献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一件作品及文献都有其背后的故事,都会从一个侧面构成对过往的一种再现。但从操作的层面来看,将这些作品及文献同时陈列是不可能的,这就涉及了策展规划中如何从一个点或几个连续的点中折射出面,以及立足于面的浅层再现与立足于点的深层再现之间关系的问题。关山月美术馆从2002年开始系统规划关山月的系列学术研究和展览项目,2002年举办了“人文关怀——关山月人物画学术专题展”,对关山月的人物画进行了专题研讨;2003年举办了“激情岁月——关山月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题材作品专题展”,对关山月的花鸟画和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进行了专题研讨;2004年举办了“建设新中国——关山月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作品专题展”,对关山月社会主义建设题材山水画进行了专题研讨;2005年举办了“借古开今——关山月敦煌临画学术专题展”,对关山月敦煌写生作品进行了研讨;2006年举办了“风神籍写生——关山月艺术陈列展”,对关山月一生的写生作品及其“不动便没有画”的创作理念进行了研讨;2007年举办了“关老与关山月美术馆”文献展,梳理了关山月与关山月美术馆之间的关系。2008年美术馆装修改造,举办了关山月作品的外地巡展。2009年举办了“异域行旅——关山月国外写生专题展”,对关山月海外写生的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2011年举办的“夙结敦煌缘——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展”和“笔墨当随时代——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生平陈列展”,主要是对关山月的艺术生平通过文献的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正是在对这些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2012年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的“山月丹青——关山月艺术展”。在展览陈列的内容方面,除关山月各艺术发展阶段的重要作品、生平文献以外,此前这些学术专题展的录像、照片、方案以及出版物等文献也是展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便很好地解决了陈列展点和面之间关系的问题,使主题展和专题展相互佐证,互为补充,从而更加立体而全面地实现了对象的再现。

二、 展览策划:场域的集体再现与对象的个体再现

格式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认为,场域实际上是一个心物场。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所以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展览策划是展览陈列的先期学术基础,展览策划的学术取向决定着展览陈列的整体基调。出于场域还原的客观性要求,展览策划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场域结构问题,一是对象发生的历史场域还原,二是对象陈列的现实场域限定。二者均与人的认知相联系,受知觉差异性的影响。前者关乎策展人的学术取向,后者关乎观众的知识结构和知觉经验。前者是后者对象发生的底色,后者是前者学术阐释的具体对象化。关于二者之间在展览陈列方面的关系,目前比较成立的一种观点是,强策展和弱策展相结合,即在场域的设定上强调一种基于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集体再现,在对象的关照上保持一种尽可能客观的个体再现,二者相结合,既通过场域的设定给观众一种历史的提示,又通过个体的朴素再现给观众预留足够的自我认知和判断的空间。

nlc202309011538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学术方向,概括地说就是将关山月的艺术放置到20世纪中国美术的总体学术框架中进行考察,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整个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考察,以及对包括傅抱石、宋文治、陆俨少、李可染、庞薰琹等和关山月同时代或在创作中与关山月有过密切交往,与关山月在创作方法、艺术行走路线上有过重叠或相关性的艺术家的研究,从而构成一个关山月艺术发生的历史场域,提示他与曾经的社会历史之间的客观关系,再现他的在场。因此每年的关山月艺术研究陈列展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为期一年的关山月专题研究陈列,一个是为期一个月的与关山月研究专题相关的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学术专题展。比如2003年的“激情岁月——毛泽东诗意与革命圣地题材中国画学术专题展”、2004年的“建设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中国画学术专题展”以及2010年的“异域行旅——国外写生专题展”,在对关山月艺术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都对他这一专题作品产生的时代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其它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了研究和展示;2013的“西南西北写生专题展”在研究和展示的基础上,更对这些艺术家西南西北写生的线路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再现。2012年的“傅抱石艺术展”则是从关山月与之共同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以及二人的东北写生作为切入点,对于关山月的一批表现东北矿区的作品进行了研究。这些展览对于关山月而言,显然构成了一种集体性的历史场域再现,而以个体形式再现出来的关山月便也在这样的底色上生动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集体性的历史场域是策展人根据自身对社会历史的认知,围绕关山月的艺术发生和发展而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网络,因此必然受到策展人自身学术倾向的影响,这就出现了第一重场域还原的问题。此外,观众对于社会历史的认知也是不相同的,由此围绕策展人设定的原初的历史场域,又构成了一种动态的不确定的新场域,从而导致“再遮蔽”与误读在所难免,此时以个案研究形式呈现的关山月个体再现就成为尽可能规避这种误读的关键。因此,在关山月个案的研究陈列中,策展人尽量以事实和文献说明问题,以静态的文献陈列或不加修饰的影像播放为观众提供必要的线索提示,而极少给出结论性的评价引导。这样就以场域的集体再现和对象的个体再现,形成了一种二者之间相互印证、生发的关系和学术系统,从而使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立体。

三、 展览陈列:知识生产与公共教育

从当代美术馆发展的历史使命来看,美术博物馆应该跨越以作品的展示和现象的总结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而承担起“知识生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知识生产是一个集研究、收藏、展示、推广、教育、服务于一身的系统实践,各环节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对于展览陈列而言,就是要在前期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实现美术馆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其间既涉及学术理念的阐释、学术问题的提出,也涉及展览本身公众参与的可能性,以及在与公众的互动中生发出新的问题及精神产品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在展览陈列中考虑到文献内容的可读性、观展路线的科学性,以及对当下新兴媒介的合理利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今年的关山月长期陈列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关山月生平、关山月美术馆历年关山月艺术研究回溯及成果,以及“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作品学术专题展”。其中关山月生平和关山月美术馆历年关山月艺术研究的回溯及成果是展览的长期陈列部分,可以持续3-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直到有新的研究证实其内容需要更新完善,或者在陈列方式上需要进行必要的更新。而“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作品学术专题展”部分则是展览的动态陈列部分,每年可根据不同的选题更换内容。

“关山月长期陈列展”的内容除27件关山月北京写生的作品外,大部分是关山月生平和关山月研究的相关文献,包括关山月年表、书房(复制)、绘画工具、印章、手稿、书信、藏品以及关山月艺术研究学术专题展出版物、图片、影像和关山月北京写生的相关文献等。其中一类可以称作直接文献,即作品、工具、印章、手稿、书信等与关山月产生直接关系的文献,带着关山月的气息与体温,可以让观众从对关山月及其作品背后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脉络的认识中,直接感受到关山月艺术的总体取向。另外一类可以称作是间接文献,即与关山月写生活动相关的,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文献,但并不一定与关山月的艺术创作产生直接的联系。“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作品学术专题展”是以关山月在北京写生的地点,以及这些地点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意义作用为线索,展开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考察。为此,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关于这些写生地点的地图、以这些地点为发生地的社会事件的报道以及报道的刊物、今天在写生地点实地拍摄的照片,以及其他艺术家以同样地点为题材的创作等文献资料,以此为关山月此系列艺术的发生还原了一个社会文化认知的场域,并通过这些与普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拉近了关山月艺术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展览的可读性。同时,以往关山月研究课题的成果和相关文献也在此次的北京写生展和整个关山月艺术研究之间形成了一种上下文关系,从而使关山月的再现更具全面性和完整性。

对于一个陈列展而言,如何让观众能够一进展厅即被吸引,在观展的过程中,一步步加深对展览、对展览对象的了解,并在走出展厅的时候能够对展览、对展览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至关重要,这就涉及了观展路线以及公众可以参与的互动环节的设定。“关山月艺术长期陈列展”由于涉及到关山月生平、关山月研究学术脉络和成果、关山月北京写生作品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展览场地的分配和观展路线上做了相对周密的安排,既根据内容有相对的分区,各部分之间也在内容上保持一定的呼应关系。首先将关山月生平和关山月研究两个长期陈列部分的文献放置在展厅的中央位置,采用玻璃等透明材质制作文献架上展示的立面,并将研究脉络以及关山月生平等文字内容在这些立面空间进行展示。和这一架上内容呼应的是与其成90°角平面展台或展柜中陈列的实物文献,与立面空间的文字形成一种对应关系。这样既保证了这两块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又因为使用了玻璃等透明材料,而避免了立面空间对整个展览空间的野蛮分割,保持各版块在空间关系上的联系。周边的恒温恒湿展柜里则是关山月北京写生的作品,为突出北京在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设计上采用了红墙的“红”作为主要基调,在内容上由北京城区图和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的不同艺术家北京写生的比较研究拉开帷幕,每一件写生作品配合实景照片、写生地图、报刊上发表的关于写生地的实事评论文章等文献资料进行呈现,从而为每一件展品提供了一个解读的知识系统,并提示了一种在公众的解读中形成新的知识系统的可能。此外为了强化展览公共教育的功能,在观展路线的最后,还象征性地还原了一个关山月写生的现实场景,观众可以在长椅上坐下来,拿起画夹和画笔,体会一下关山月写生的情境。由此更进一步从第三者参与的角度完成了场域的还原。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向观者传达更多的对象信息,从而让观者更深入地解读展览对象呢?同时又是怎样才能使展览陈列更加贴近当下人的观看和阅读习惯,从而使展览更符合当下观众的文化需求呢?又是怎样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在现场的观众以及撤展以后仍旧能够领略到这个展览的魅力呢?这就涉及了数字媒介的合理利用。在关山月长期陈列展中,比较综合地利用了数字化的媒介手段。首先是展览数字化,即制作了360°数字化展厅,以满足不同地域人群观展的需求,同时也做到了让展览永不落幕。其次是在展览中充分利用二维码,将作品信息数字化,以此突破作品说明牌的限制,利于观众对作品及其他展览对象进行深入的解读。第三是展览对象与观众之间的数字互动,即通过触摸屏等数字媒介,以互动的形式,让观众对观看的对象产生一种切身的体会,并在这种切身的感受中拉近与对象的距离。如“山月丹青——关山月艺术展”中《山村跃进图》手卷的数字赏玩,包括时代音画、历史故事、横向比较、画面小知识、绘画技法、互动游戏等交互体验项目,“关山月长期陈列展”中写生地图、实景照片与写生作品的互动转换等,都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此外,还搭建了专门的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专题网页,以此突破现实展览场地的限制,更加深入全面地实现关山月艺术以及系列学术课题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脉络的再现。

从“现象总结”到“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由展览陈列馆向当代美术博物馆转变的一个质的飞跃,而“知识生产”在机制和功能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展览策划和陈列的过程中强化学术思维和问题意识,通过展览来呈现学术研究成果,阐释学术理念。同时通过展览陈列及其与公众互动的环节,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再生产。在这个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展览是一个网络复杂的知识系统,展览陈列则是这一系统得以实践和应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展览陈列不应是一个静态的对象,其所涉及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展览这个知识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知识结构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作者单位:《中国版画》杂志社)

还原论方法 篇12

1 影响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普遍问题

目前广大普通高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学生经常反映经济学原理枯燥抽象、晦涩难懂, 既看不懂其中的推导分析, 也不理解原理的现实意义, 从而产生“学经济学无用”的质疑, 学习兴趣缺缺。笔者认为,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困难与其课程特点有很大关系。

1.1 多种逻辑语言产生的理解障碍

经济学原理十分注重形式上的严谨性, 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等逻辑语言演绎经济学理论, 不仅有复杂的前提假设, 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 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表达形式, 不习惯实证的分析方法, 难免望而生畏。加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逻辑、语境氛围、语言表述习惯上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有些距离, 于是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好懂, 文字看不懂”认为经济学“难学”而产生心理抗拒。

1.2 国内教材普遍重理论而轻案例

西方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教材的案例主要是对于其本国经济现象的解释, “洋案例”多而中国案例少。目前各高校普遍选用国内学者编撰的教材, 理论多而缺乏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最新进展的经典案例。理论最主要的生命力在于解释现实, 学生在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经济理论时又因国情有别往往会遇到困难, 妨碍了对于经济学理论重要性的充分认知。

1.3 循环强化的消极心里预期

该课程一般在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上学期开设, 经济学繁杂的理论和步步紧扣的推理对于理论基础和逻辑辩证思维能力还较薄弱的大学新生有些应接不暇, 而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和具体认知也阻碍了学生对于原理的理解吸收, 于是形成经济学“难学+无用”的思想认知。一些同学渐渐失去了对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 难以在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于是将其作为“难学难通过的课程”孜孜告诫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刚入学的新生对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并无先天之见, 却在师哥师姐们热心的告诫中形成了消极的心理预期, 未接触经济学之前, 已先生畏惧。之后经由“传闻经济学难学—初识经济学抽象—感觉经济学无用”这样的认知过程渐失学习兴趣, 同时将经济学“难学+无用”的偏见沉淀在心底, 成为阻隔在经济学学习道路上的心理障碍, 在每届学生中代代相传, 不断强化。

2 利用学科的形式化特征简化归纳基本原理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数学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越是进入高级经济学的学习, 数学工具在其中的运用越广泛和深入。数学工具具有文字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有助于将深奥的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简化归纳。

2.1 利用公式和图形简化原理

公式和图形简明、直观、准确, 具有高度概括性, 可以省却长篇大论的冗繁解释,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充分利用该逻辑语言简化概念、明晰原理, 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建立概念、洞悉区别。比如“弹性”和“边际”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并且都是表示自变量变化与因变量变化的相对关系, 初学者往往分辨不出二者的区别, 极易混淆。借助简明的数学语言, 二者差别则一目了然。我们用y=f (x) 来表示x与y之间存在的函数因果关系, 弹性的表示公式是边际则是前者表示相对变化率, 即自变量变化1%引起因变量变化百分之几;后者则表示绝对变化, 自变量变化1个单位引起因变量变化几个单位。学生只需要记住两个公式, 自然牢记了两个概念的涵义及其不同。

2.2 以反应链条概括经济变量间的变动关系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基本模型之一, 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一头雾水, 分不清两条曲线的反应原理, 说不出为什么一会儿是利率决定收入, 一会儿又是收入决定了利率。借助下列两个反应链条则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理解其反应过程—产品市场的是:货币市场则是。这两个链条包含了两个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和变量间的相互作用, 也有助于理解两条曲线的四象限推导法的思路。IS曲线反映了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 利率的变化引起收入的变化, 即r→y, 二者反向变动;而LM曲线反映了货币市场均衡下, 收入的变化引起利率的变动, 即y→r, 二者同向变化。最后提示学生这两个市场之间收入和利率的决定过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彼此交互的, 即凯恩斯的循环决定论。事实上, 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原理可以借助这种“反应链条”的方法总结。

2.3 巧用“对称性”, 对照归纳总结原理

要使学生头脑中建立逻辑清楚的学科理论体系, 不仅要“展开来”, 还要“收得拢”, 要总结梳理, 举一反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许多内容在阐释模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既体现在某些章节内部, 又体现在各章节之间。以微观经济学为例, 在效用论中采用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殊途同归的分析逻辑;生产论、成本论都是分为短期和长期进行探讨, 这三章中研究方法互有呼应又存差异, 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进一步对照总结这三章, 从而产生一石三鸟之效。

3 由简入繁, 用经济学语言还原图或公式的经济思想

马克思早就说过“数学是经济学最好的奴仆, 但是却是最坏的主人。”数学的简明、严谨、准确便于更好地建构经济学理论的大厦, 但绝不能反客为主。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 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更好的掌握其理论体系、领略经济学思想精髓并加以应用, 而不能仅仅当成上数学课。如果说公式和图形担负着“化繁为简”的重任, 为了真正掌握经济学的原理还必须能够“由简入繁”, 向学生阐释概念时如果忽视了其经济学语言的表述和对现实生活的解释, 就会使学生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境地。用经济学的语言还原图或公式, 以案例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应该是课堂上贯穿始终的事情。

“理论是灰色的, 实践之树常青。”经济学教育不仅要结合案例使理论具体化, 而且案例应注重本土化。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 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显著变化, 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结构转型与升级, 都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教师要做好案例甄选工作, 选择经典的、可以分别体现东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典型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广泛深入的思考与争鸣的案例。教师应该围绕该理论“是什么—怎么来—怎么用”, 讲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拉近原理与学生的距离, 让他们对陌生的原理不再感到“面目可憎”, 而是心生亲切, 在会心一笑中记住并理解。通过案例研讨等形式, 将几节课堂交给学生,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灌输者”、学生作为被动“倾听者”的局面, 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把握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形成规范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本科阶段学习最主要的功效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置身于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应该看得懂、学得会、能运用, 经济学学习的目的, 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当然, 在课时有限、学生众多、知识点繁杂、现实问题日新月异的局面下如何有效组织推进效果最佳的教学方案并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其中, 令其有所收获, 是一门需要综合考虑宏观安排的艺术, 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雪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思考与建议[J]财会月刊, 2013, 2.

[2]喻永红.基于学生易接受性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

[3]黄泽民.刍议改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性工作[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3, 10.

[4]刘广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J].青海大学学报, 2014, 2.

[5]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15.

上一篇:人文数学课堂下一篇:微记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