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

2024-07-12

还原(精选12篇)

还原 篇1

收益法是不动产估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将待估不动产未来每年的预期客观收益以一定的资本化率 (还原利率) 统一折算到估价期日现值的一种估价方法。收益法基于预期原理, 即未来收益权利的现在价值, 普遍适用于有现实收益或者潜在收益的土地或不动产估价。收益法中还原率究竟应该如何选取, 是很重要又比较困难的问题, 还原率的使用不当会导致评估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差距, 因此还原率的确定至关重要。

1 还原率的概念与种类

所谓还原率是将纯收益还原成为价格对比率, 实质是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不同用途、不同性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房地产, 由于其投资的风险性不同, 还原率也不相同。

在运用收益还原法评估不动产的价格时, 按照评估对象的不同 (单纯的土地价格、建筑物价格或房地产的价格) , 可以将还原率分为以下土地还原率、建筑物还原率和综合还原率。综合还原率、建筑物还原率、土地还原率三者既有严格区分, 又有相互联系。若知道其中2个还原率及其价格, 便可求出另一个资本化率。

计算公式:R= (R1L+R2B) / (L+B)

式中:R为综合还原率;R1为土地还原率;R2为建筑物还原率;L为地价;B为建筑物价格。

2 还原率对于估价结果的重要性

在利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土地或房地产价格时, 还原率是影响评估结果的一个最大的因素。还原率随房地产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对投资风险大的房地产, 其还原率高;反之, 风险越小, 还原率越低。如何确定资本化率属于不动产评估的前沿问题, 还原率取值的极小差异就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科学、准确、合理地计算和选取资本化率, 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3 现行求取还原率的常用方法及不足

3.1 市场提取法

市场求取法通常采用市场上相同或相似不动产的纯收益与价格的比率确定还原率。一般选择至少3个以上最近发生的, 且在类型、性质上都与待估不动产具有相似特点的交易实例, 以实例的纯收益与其价格的比率的平均值作为还原率, 也可直接收集多宗相似地产的平均还原利率作为还原率。

该方法要求市场发育比较充分, 可比实例众多, 估价人员必须拥有充裕的资料, 并且还需要估价人员对某些特殊交易情况等做出修正后才能应用, 计算比较繁琐。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 市场发育并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成熟, 要收集到丰富可靠的收益资料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

利用该方法求取还原率, 首先要确定安全利率, 即无风险的资本利率, 可以选用同一时期的一年期国债年利率或一年期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在此基础上, 根据影响待估房地产价格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 确定相应的风险调整值。公式为:还原利率=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

此方法的缺陷是:安全利率的选择缺乏一定的准则;我国的银行利率是不断调整的, 如果根据此法确定还原率, 同一宗房地产在几年内的价格将会相差极大;影响投资因素的加数大小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并且房地产市场的实际风险水平大小通常是很难确定的, 加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同一个房地产的不同权益, 实际得到的风险利率是有所不同的, 而还原率只要有细微的差别, 评估出来的不动产价格差别却是很大, 因此主观性较强, 不容易把握。

3.3 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率综合排序插入法

该方法是将社会上各种相关类型的投资 (如银行、贷款、国债、债券股票等) , 按它们的收益率与风险大小从低到高排序, 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所要求评估的不动产的投资收益率与风险应该落在哪个范围, 从而确定所要求取的还原率的具体数值。

该方法倚重于估价人员的经验, 要求估价人员对各种投资都要有比较深的了解, 并且对其取值难以作出科学的解释, 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4 投资复合收益率法

也称为加权平均成本法。该方法根据投资所用的各项资金成本在总投资金额中的比例加权平均值, 来计算资本化率的估计值。一般情况下, 是根据投资房地产的抵押贷款利息率与自有资本的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来计算资本化率。这里所指的自有资金收益率, 实际上是以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来衡量的。

该方法中涉及到的资本回报率或者增值率与经营者的能力有关系, 而且对自有资金和抵押贷款资金的收益率从主观意愿上对其进行高低不同的分别测算也不科学, 所以这种方法用于土地还原率的求取也欠妥当。

4 还原率确定方法的复合运用与创新

从上述4种还原利率的确定方法来看, 目前较为通行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自身缺陷, 有些不能完全充分地反映还原利率的实质, 有些则过分依赖于估价人员的经验。笔者总结还原率在实践的确定过程、依据对于还原利率实质的分析, 将几种对还原利率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综合起来, 彼此进行必要的复合与完善得出所需要的还原率。

计算资本化率首先要确定好安全利率, 然后再依照当地房地产市场行情确定一般性的平均风险值 (即风险调整值) 。但是风险值也是一个根据市场的变化态而不断变化的, 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风险值也应当是不同的。仅商业性房地产就有很多种类,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等级下的风险值都不应该是同一标准, 因此为更准确地计算资本化率, 还应当对某一类型房地产做进一步细分, 根据其个别因素, 进行个别风险调整。计算资本化率的公式可进一步发展为:

资本化率=安全利率+行业平均风险值×个别风险附加系数-投资带来的优惠率

上式中, 安全利率是指无风险的资本投资利润率, 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可以选定近一年的定期存款为安全利率。行业平均风险系数在此可以等同于行业平均投资风险补偿率和平均管理负担补偿率之和。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经济大环境下, 这个系数在某个区域的房地产行业应该有一个统计上的平均值或者说是基准值, 而且具有较长期的稳定性。个别风险附加值是指当投资者投资于个别收益不确定的、具有个别特殊风险特性的房地产时所要求的对其额外风险进行的补偿。其确定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考虑, 并考虑不同的权数。个别风险附加值确定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物业对经营项目依赖性程度。如果物业对经营项目的依赖性强, 那么个别风险附加值就应该相应调高。二是商业化程度发展趋势。商业化程度越发达, 个别风险附加值就越小。三是经营项目的垄断性程度。垄断性程度越大, 获利的可能性越大, 因而风险也越小。同类市场的竞争力度。同类市场的竞争力度越小, 风险则越小;反之则越大。五是经营项目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档次。个别风险附加值与消费群体的多寡和消费档次的高低成反比。六是时空影响力, 不同的估价时点有不同的价格。由于投资房地产可能获得某些额外的好处, 如易于获得融资, 投资者因此会降低所要求的报酬率, 针对个别投资估价对象可以获得的好处, 要对风险值做相应的扣减。

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出, 采用复合调整的方法, 既考虑到了还原率确定的科学性, 也体现了还原率确定的艺术性, 无形中降低了估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确定还原率的难度系数。

由此可见, 运用收益法评估不动产价格时, 科学、准确、合理地计算和选取资本化率, 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动产估价=科学+艺术。估价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 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确定还原率, 都必须结合估价经验对还原率进行验证, 才能更加精准地进行不动产价格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建设部.房地产估价规范GB/T 50291—19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4]柴强.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舒海红.收益法中资本化率的确定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6) :154-155.

[6]卓坚红.房地产估价还原率求取方法比较及其优化[J].商业时代, 2007 (16) :96, 109.

[7]张洪力.论“安全利率——市场抽取”综合法确定资本化率[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 (3) :10-12.

[8]高帮胜, 李扣芹, 高邦怀, 等.常用的几种土地估价方法的应用比较[J].建筑科学, 2008 (16) :68.

还原 篇2

1.通过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通过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概念的本质,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全面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认识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问答、归纳整理、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引言]本章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现将知识要点及要求投影如下,请大家思考讨论后进行归纳整理。

[投影]本章知识要点及要求

1.化学反应的类型

认识化学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及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及联系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特征、氧化与还原、氧化性与还原性、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概念,掌握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3.离子反应

掌握离子反应概念、离子反应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点,并能初步理解能量变化的原因。

[问]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哪些类型?

[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问]化学反应还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其分类根据是什么呢?

[答]根据是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述]一切化学反应可划分为两类,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无电子转移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是否有电子转移是对化学反应的本质的研究。

[问]本章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重要类型的反应,主要指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其实质是……?

[答]离子反应。

[讲]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我们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相反,可称非离子反应。中学阶段所学习的离子反应主要有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和溶液中进行的++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Fe+Cu2====Fe2+Cu)。

[问]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一定有新物质产生,就是说化学反应中,必然伴随有物质变化,这势必导致另一种变化,是什么呢?

[答]能量变化。

[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根据反应中热量的变化情况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投影总结]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述]由此看来,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即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可研究同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其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是对化学反应最深层次即最本质的研究。

[投影]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结合图示,请用文字简要说明。

[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属交叉关系,置换反应包含于氧化还原反应中,是从属关系,而复分解反应与之不相关,非从属关系。

[问]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呢?可举例说明?并用示意图表示。

[答]有些离子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如:Fe+2H====Fe2+H2↑

Fe+Cu

2+

++

=====Fe2+Cu等,还有些离子反应不属氧化还原反应,如OH+H====H2O SO24+Ba2====BaSO4↓等,因此两者属于交叉关系,可图示如右:

[投影]请看下列反应,并回答所设问题。+(1)C+CO2 2CO

高温(2)CaCO3CaO+CO2↑

高温(3)2Al+6HCl====2AlCl3+3H2↑

(4)2NaOH+H2SO4====Na2SO4+2H2O

[问题1]从不同角度说出以上四个反应的类型。

....[提问并回答](1)属化合反应;属氧化还原反应;属吸热反应;属非离子反应。

(2)属分解反应;属非氧化还原反应;属吸热反应;属非离子反应。

(3)属置换反应;属氧化还原反应;属放热反应;属离子反应。

(4)属复分解反应;属非氧化还原反应;属放热反应;属离子反应。

[问题2]反应(1)(3)为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生]用双线桥表示反应(1)(3),并由一名学生板演。

C为还原剂,CO2是氧化剂,CO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

Al为还原剂,HCl是氧化剂,AlCl3为氧化产物,H2是还原产物。

[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归纳如下:

[投影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及关系。

[说明]投影时先给出中间一行内容,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在老师提示下共同找出有关概念及关系。

[问题3]反应(3)(4)属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板演]

++[评价](3)2Al+6H====2Al3+3H2↑

-+(4)OH+H====H2O [问题4]反应(3)(4)的离子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请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如2Al+3H2SO4(稀)====Al2(SO4)3+3H2↑

Ba(OH)2+2HCl====BaCl2+2H2O

[讲解]显然,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问题5]请分析反应(3)中H,反应(4)中H和OH反应前后浓度的变化,说明离子反应的本质。

++-[学生]反应(3)中H转化为H2而减少,反应(4)中H与OH因结合成难电离的水而减少,显然,离子反应朝着使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小结]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浓度的减小。

[问题6]哪些因素可使离子浓度减小呢?

[学生]生成难电离物或生成气体或生成难溶物。因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也可使某些离子的浓度减小如以上反应(3)。

[投影总结]离子反应

[问题7]反应(4)为放热反应。试简要说明中和反应为什么全是放热反应,并用图表表示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变化。

+-[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为由酸电离出的H跟由碱电离出的OH作用而生成难电离水+-+-的过程。即H+OH====H2O。由反应(4)是放热反应,说明:H与OH的能量总和大于水分子的总能量,当两者反应时,一部分能量会以热量形式释放出来,所以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可用图表示意如下:

[投影总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讲述]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都必然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本节小结]本章教材中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都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本章概念较多,在学习中要在复习初中化学中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

精品佳作还原瓷都 篇3

2013年9月3日上午,我到省委宣传部听取姚亚平部长关于景德镇出版选题的报告,下午即召集社有关编辑讨论景德镇选题。在选题酝酿期间,江西出版集团赵东亮董事长对这项工作非常关注,并提出能否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景德镇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我们最终确定策划出版一部旨在全面反映景德镇历史和现实的长篇报告文学,并锁定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胡平为作者。

机缘巧合,力创佳作

胡平除了著有广为人熟知的《世界大串联》《情报日本》《中国的眸子》等沉甸甸的历史题材作品,还长期从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与文化批评,热心于江西省情与地域文化研究,曾经主持《江铃都市新观察》《千年沉重》《第三只眼看江西》等江西题材的厚重作品。对江西的熟悉与挚爱,深刻的历史感,以及观察现实的敏锐性,综合这几方面的因素,可以说胡平是撰写这部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报告文学的不二人选。我们把胡平接到社里,就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立意与构思进行了交流与沟通,细至体例、结构、风格、名称等。

在双方多次沟通之后,书名初步确定为《千年瓷都景德镇》,采取现场采访与历史剖析相结合的形式,特别提出要把景德镇的历史与江西的历史结合起来。因为景德镇建镇在千年前的宋代,而众所周知,宋代是江西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胡平前些年创作的《千年沉重》曾经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他当时正打算以景德镇为题材写一部续篇。多年来,有不少读者和各界朋友也都提议和期待他写一部《千年沉重》的续篇。这是一次机缘。但是,为什么后面的书名变为《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以下简称“《瓷上中国》”)呢?这主要是在以后数月的采访、写作和思考过程中,作者和我们对此书主题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在接触了大量有关景德镇的历史资料,了解有关陶瓷的发展历程,接触了众多艺术家、企业家、领导、普通陶瓷从业者之后,敏锐地发现:瓷的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景德镇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与中国文化的进步与昌明相关,与中国相关。

2013年11月,胡平住进景德镇昌江边一个小旅馆,开始了此书的写作。他开篇即高屋建瓴地写道:“瓷在中国的命运,大抵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一主题的提炼与升华,加大了这部作品的写作难度,也有力地提升了这部作品的人文高度,使得它成为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报告文学力作。这是首部对景德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全方位文化思考的纪实文学作品,其思辨强度与知识密度堪称陶瓷文化的百科全书。一千多年来,景德镇靠一个产业恒久地维持一座城市,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她悠远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瓷土资源,吸引了大批技术娴熟的陶艺师汇聚于此,今天也依然是世界各地陶艺家向往的圣地。景德镇精美的陶瓷曾把中国文化传向四面八方,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景德镇既是一座生生不息的工业与工艺之城,更是一个内容丰富、标识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有着可以说给全世界听的上好故事与精彩内容。而出版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伟大的中国故事说得更精彩、更动听、更美丽。《瓷上中国》不仅展现了景德镇陶瓷千百年演变发展的神奇和特点,也勾勒出她对世界各大名瓷产地的影响和关联,让世人看到,景德镇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还是世界的一个梦想,体现着人类对精致生活的美好憧憬。

涉水浅者得鱼虾,涉水深者得蛟龙

《瓷上中国》是一部深入生活后而积淀的力作。我们感佩胡平对这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发展透过现象洞见主流与本质的观察能力,感佩胡平出入于现实与历史、国际与国内以及工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下的思辨能力,以及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心手合一、游刃有余地化成珠玑文字的创作能力,感佩胡平对长期生活的江西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对江西建设与发展的关切与情怀。在创作过程中,胡平以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热情,扎入生活深处,对景德镇众多制瓷作坊和专业人士、市民百姓、企业家、领导官员等不同层面的对象进行了广泛密集的采访。胡平的交谈,并非停留在人物、事件、传闻等表面,而是洞见问题本质,直抵人心深处。采访时,胡平常常是一位耐心安静的倾听者,很多时候像一位虚心的学生,对于专业的人名、术语,时不时递上纸条请受访者写个清楚明白,但有时胡平会猛地抄起他锐利的思想尖刀,抛出一个直刺对方神经的问题。长达数月的采访,我们见识了胡平充分的准备、勤勉的自修“功课”和丰富的经验。在与采访者进行深度交融和碰撞后,形成思维场、兴奋点,发为心声,形之于笔端,胡平声情并茂地写活了这个千年瓷都。这部作品的成功有三个地方值得肯定。

第一,我们当代出版人向辉煌悠久的陶瓷文化、江西文化致敬的过程。做这样一本大书,不能就景德镇谈景德镇,就瓷器谈瓷器。我们认为就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打量景德镇,来审视江西,来回眸历史,来展望未来。在多年的出版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江西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厚,但是在中国当代文化版图上,江西长期处于话语平淡甚至失语的尴尬境地,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重振江西文化的雄风、重塑江西文化的形象贡献一份自己的心力。这也是我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作为一家传统少儿出版社要主动“越界”抓人文社科选题的原因。

第二,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践行出版理念的过程。长期以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从经营作品向经营作家转变。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我们创造了为业界所称誉的郑渊洁作品、晓玲叮当作品等出版奇迹。与胡平的合作,也是我们这种出版理念与成功经验从少儿专业出版向人文社科出版的一种延伸与贯彻,事实证明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之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册的胡平的作品集,广受读者好评。这部《瓷上中国》,可以说是出版社与著名作家践行出版理念的再度合作。

第三,我们编辑一次珍贵的职业锻炼和人生经历。胡平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是一个团队推着他写了这本书。这话是一种自谦。不过这部作品,又确实是作者跟我们编辑出版人员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成果。自选题确定伊始,我们就配备了精干有力的编辑采访组,随同胡平一起联络采访、记录整理,提前介入编辑出版工作,同步理解作品精神,提早准备编辑加工。在前期收集消化材料的阶段,我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我们还聘请了业内专家担任特约编辑。为了创作出一部既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又能长久放在书架上,经得住时间检验,既能在市场上叫座,又能在专业界叫好的经典作品,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我们编辑与作者反复斟酌商量争论,磨来磨去,磨得胡平这位大作家一度生了气。他苦笑着对编辑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作品,在作家出版社出过作品,在东方出版中心出过作品,现在,在你们这里,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了!”

文化创新,连带效应

《瓷上中国》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走向集团化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顺应时势,再一次创业,是提升出版社文化创新能力的认真演练。我们不仅是把这部作品作为图书精品来打造,把这部文学作品作为学术著作来要求,更是把这个出版行为作为一个文化工程来对待。在这本书尘埃落定之后,我认为还有两方面的工作值得思考。

第一,我们想通过这部书让中国、世界重新认识景德镇,认识景德镇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景德镇是今天国际交往的文化名片。她是最适合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梦”走出去的好载体。在做书的同时,我们不惮于以我们的责任感与热心肠,发出出版人的声音,与作者一起强烈呼吁:在景德镇,连同周边的浮梁、婺源、鄱阳等地,设立一块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区。在这个区域内,按国家的战略,以国家的力量,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完善陶瓷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业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原创产品研发、营销以及创新工艺应用提供便捷、有效、低成本的公共技术服务,推动景德镇由有着辉煌传统的工艺城市,向陶瓷工业与旅游产业、经济与文化产业、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等方面融合发展,凤凰涅槃,出落成为文化创意之城。我们深信,景德镇最有可能打造成全球文化、中国文化大洋里的一艘航空母舰。

第二,当新媒体迅猛崛起,我们传统出版者将怎样有所作为,如何顺应时代?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打算以此书为基础,初步向影视领域拓展,筹拍一部在品质上、在影响力上媲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瓷上中国》,甚至考虑到要为筹拍一部景德镇版的《闯关东》《乔家大院》提供文本基础。我们坚信,天下闻名、历史丰厚的景德镇具备这个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度开发。这也能为我们进行多介质、全媒体、全产业链开发文化资源积累丰富的经验。

还原 篇4

1实验方法

1.1实验原料

实验所用的红土镍矿化学成分见表1, 还原剂选用无烟煤, 添加剂为氧化钙 (分析纯) 。

w/%

1.2原料预处理

首先将红土镍矿置恒温干燥箱内干燥脱去游离水。干燥后的红土镍矿和无烟煤、氧化钙按理论计算值称量配料, 混料放棒磨盘干磨至80%以上粒度-200目。然后将干磨好的混料配定量水分混匀, 湿料装入制样机压团, 在一定压力下压成直径20mm, 高20 mm的球团, 使球团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摔强度和抗爆温度。

1.3还原实验方法

将红土镍矿球团装入刚玉坩埚, 置于HZL-01A回转窑内进行还原熔炼实验。固定还原条件球团配碳比2、还原时间3 h、球团氧化钙配比7%, 考查还原温度在1 300℃~1 400℃时对镍铁颗粒长大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束后, 待坩埚随炉冷却至室温, 对坩埚内炉料进行筛分便可得到镍铁合金颗粒。对镍铁合金颗粒的粒径大小、镍铁回收率以及镍铁品位进行分析。

2实验结果及分析

还原温度为1 300℃时, 反应结束后红土镍矿球团外形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球团表面微熔, 有的球团粘结在一起, 球团表面无镍铁颗粒形成。

分析认为, 还原温度为1 300℃时, 还原程度足够, 没有铁酸盐相或浮士体相出现, 铁、镍基本上都还原为合金相;合金相粒度多在20μm以下, 有的甚至小于5μm;渣相液化程度不够, 只是局部出现渣相结晶的地方金属相才相对较粗, 细粒者少。由以上分析可知, 1 300℃的温度下, 渣的粘度很大, 被还原的镍铁不能顺利扩散迁移、进行团聚, 无镍铁颗粒生成, 渣铁分离困难。

当还原温度为1 320℃时, 虽有镍铁颗粒形成, 但镍铁颗粒粒径较小, 大于1 mm的粒径小于20%。此时, 还原产品中仍有反应不完全、未熔融的球团。当还原温度在1 340℃及以上时, 反应球团全部熔融, 镍铁颗粒粒径大于1 mm的约占60%。当还原温度达到1 360℃及以上时, 大于1 mm的镍铁颗粒粒径达到80%以上。还原温度由1 320℃增加到1 400℃的过程中, 还原产品镍铁颗粒粒径逐渐增大。还原温度对镍铁颗粒中镍、铁品位及镍、铁回收率的影响分别见图1和图2。

3结论

回转窑直接还原镍铁颗粒团聚长大试验结果表明: (1) 温度小于1 340℃时, 反应体系渣相粘度过大, 传质传热进行困难, 不利于镍铁金属相迁移团聚, 镍铁颗粒长大受阻, 镍铁颗粒中的镍铁品位、镍铁回收率偏低。 (2) 温度大于1 400℃时, 镍铁颗粒粒径相对更大, 但镍铁品位和镍铁回收率有小幅下降趋势。此外, 还原体系中还原气氛相对更弱, 导致镍铁颗粒中镍铁品位以及镍铁的回收率有下降的趋势。 (3) 综合镍铁颗粒的品位、镍铁回收率及节能降耗、设备要求等, 选择最佳熔炼温度为1 360℃。

参考文献

[1] Tetsuya, Watanabe.日本大江山厂用直接还原硅镁镍矿法生产镍铁[J].有色冶炼, 1989, (6) :32-35.

[2] R.R.Moskalyk, A.M.Alfantazi.Niekel laterite processing and Electrowinning practice[J].Minerals Engineering, 2002, 15 (20) :593-605.

[3] 梅贤恭.难选贫铁矿煤基直接还原过程中固相反应特征[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995, (6) :42-46.

[4] 薛正良, 胡会军, 张友平, 等.含碳铬矿团矿高温还原过程中金属相的凝聚[J].铁合金, 2004, (5) :1-5.

[5] 李建华, 程威, 肖志海.红土矿处理工艺综述[J].湿法冶金, 2004, (4) :191-194.

动作还原作文 篇5

游戏开始了,黄老师让两个同学站到帘子后面去不许看。然后,黄老师走到门口把手向上一举,抬头注视着天空一两秒,接着走进门来,双手拍一拍裤子,再双手抱肚走到讲台上,理一理书本后,转过身去,拿起黑板擦在黑板上上上下下的擦了擦,再转过身来拍一拍手,最后坐下。好了,动作做完了,老师把帘子后面的两个同学请了出来,又让另一名同学进行描述,由于他描述的不太准确,所以那两个同学没有将动作做出来。

然后,老师又请了两个同学藏在帘子后面,请另两个同学来做动作。第一个同学从老师讲台那个位置,慢慢的顺着中间的小道走回了讲台的右边;第二个同学在门口的那个位置,把耳朵拉成猪耳朵状,右脚一上一下的跳着…,由于同学们描述得都不够好,所以藏在帘子后面的同学也没能够准确的将动作还原。

“追问”与“还原”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效率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活动,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更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是把学生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看待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新课标还从方法与技能、知识学习、一般目标、实用性文章、文学作品、课外积累与背诵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的具体目标,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一线教师在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时,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微观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一、追问阅读教学之不足

1.课堂阅读“重读轻悟”。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简单分析来代替。一个人真正的阅读能力是他在拥有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后,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精简阅读教学形式,提高效率,让学生“自主”阅读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然而“阅读”并非“读书”。新授课导入后,教师往往都会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时间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在这3分钟里,学生可能还没能自己读完整篇课文,“枣”尚未“囫囵吞”,如何能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呢?初步感知不到位,课堂阅读教学要想显现成效恐不易实现。将阅读教学简单归为“一起拿着书本读书”,实质上是没有真正把阅读带进学生的课堂。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自得”包含着阅读能力的培养。作者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甚至做必要的点拨与讲解。虽然,班级共同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常用并且得到实践经验肯定的方法,但“阅读”并非表面上的“读书”,一节课只给学生较多时间读文,却不引导学生“悟”文,这样的阅读缺少涵泳与体验,阅读教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2.阅读课堂过度“包装”。

对一般的阅读行为来说,“对话”仅仅是读者与文本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作为阅读教学来说,则涉及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者。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要谨防流于表面的对话形式,要看是否体现“对话”的精神实质。文本提供了师生对话的资源,通过对话来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教师阅读的感受及理解对学生的阅读有引领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去带动并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提问,自己思考解决问题。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的思考、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们常常观摩一些展示课,不少课例都存在统一的设计模式,集中表现为:教学流程设计精美、字词句段分析繁琐、训练纷呈表演热闹、师问生答模式重复。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教学片段:“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教师让学生读完一遍后立即解读“香飘十里”和“浸”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再读。之后连续提问:“为什么要用‘浸’字?”“为什么要‘摇’?”“你感受到香味了吗?”“这里可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一节课中教师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借助推进的提问,最终将问题点到了教师希望的点上——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也确实在读书,而且时间充裕,师生间也在流畅“对话”,但这都只是一种华丽的表象,学生并未真正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思乡之情。

阅读课堂要么不读课文,要么从头至尾细嚼慢咽,均不可取。阅读教学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喜爱的语句段落,自己感触最深的字词句段,甚至是对文本内容或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评价等。此时,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生命对话。

二、还原阅读教学之根本

1.遵循感知文本的规律。

群体阅读有其必要性,但是必须先给予个体阅读者充分阅读的时间。人们对文本的感知规律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体。那么,在“整体感知”过程中,语文教师究竟要做些什么?很多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课文的局部或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清晰把握,忽略对情节发展过程的感受。“整体感知”要想落到实处,留足时间让学生质疑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研究学习课文前的“导读单”,我们从这些“清单”中择取一些共同“话题”:

(1)初读课文后,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

(2)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 。

(3)我认为课文中容易读错音的字是 ,容易写错的生字是 。

(4)读完课文后,我最想问的问题是 。

教师课前浏览批阅,从“导读单”中获取原始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就其中的共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前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再是教师单方所预设的,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通过个人阅读,学生其实已经可以找出具有价值的语句。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先整体感知,才能更深层地把握文章思路,体会文章细节之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学堂。

2.因“文”而异,阅读教学更要关注文体特点。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活动,阅读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同语言文字打交道。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理解,就要了解新课标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的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文本要重朗读、重品读、重感悟,但并非所有的阅读材料都适合“书声琅琅”。例如:情节变化丰富的故事类阅读材料,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可以采用浏览;文质兼美的韵文类阅读材料,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可以听范读或自己朗读;逻辑性强的说明类、议论性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默读。(默读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由于默读速度快,不需出声,更利于学生思考,相对朗读,默读重在静心领会。)不同的文体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应当学会精读,还应当学会浏览、泛读和略读。“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读书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较多的是如何指导学生精读感悟,往往忽略指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精读要熟读深思,泛读则要有所会意,虽然二者要求不同,但都站在“理解”基础之上,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基本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够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才能使得效率得到提高,才能真正给予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阅读能力。

还原 篇7

关键词:自动滴定仪,高温氧化还原电极,还原糖

糖是人体三大主要营养素之一,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糖供给人体的热能约占人体所需总热能的60%~70%,除纤维素以外,一切糖类物质都是热能的来源。但是,糖的过多食用又会引起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龋齿等疾病。所以,糖含量的测定和蛋白质、脂肪一样,一直是食品检验的重点项目。目前食品中糖含量的测定,几乎都是国标方法中引用的氧化还原滴定,利用颜色变化判断滴定终点。由于该实验影响因素较多,加热速度、滴定速度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实验的平行性比其他实验要差的多,要想做好这个实验就需要更多的经验做支撑。结合日渐成熟的自动滴定技术和电位滴定技术的优点,本次试验采用了氧化还原电极通过自动滴定仪来测定黄酒中的还原糖。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METTLER-TOLEDOT70自动滴定仪,SCHOTTCERAN红外线加热板,METTLER-TOLEDOXS204电子天平。

硫酸铜(CuSO4·5H2O)(Alfa Aesar),亚甲蓝(C16H18ClN3S·3H2O)(Alfa Aesar),酒石酸钾钠(C4H4O6KNa·4H2O)(Alfa Aesar),氢氧化钠(NaOH)(Alfa Aesar),亚铁氰化钾(K4Fe(CN)6·3H2O)(Alfa Aesar),葡萄糖(C6H12O6)(Alfa Aesar)。

1.2 溶液配制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亚甲蓝,溶于水并稀释至1000mL;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7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完全溶解后,稀释至1000mL;葡萄糖标准溶液:称取1g(精确值0.0001g)经过98℃~100℃干燥2h的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1.0mg葡萄糖。

1.3 样品处理

取适量样品,加热除去酒精后用水稀释(至还原糖含量在1mg/mL左右)。

1.4 实验步骤

1.4.1 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酒石酸铜乙液,置于100mL高脚烧杯中,加水10mL,软件控制加入9mL葡萄糖标准溶液用红外线加热板调好功率,快速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并以2秒一滴的速度用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电位发生突变),得到滴定体积V0。

1.4.2 试样溶液预滴定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酒石酸铜乙液,置于100mL高脚烧杯中,加水10mL,加5mL试样溶液,用红外线加热板调好功率,快速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软件控制以1秒一滴的速度用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得到预滴体积。

1.4.3 试样溶液滴定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酒石酸铜乙液,置于100mL高脚烧杯中,加水10mL,加5mL试样溶液,软件控制比预滴体积少1mL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用红外线加热板调好功率,快速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并以2秒一滴的速度用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得到滴定体积V1。

1.4.4 结果计算

试样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按式(1)进行计算:

X为试样中还原糖的含量(以还原糖计)(g/L);

f为样品稀释倍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精密度实验

本实验取样为某品牌黄酒的三个不同产品,每个产品各6瓶同批号样品。取其中一种产品做平行性实验,每瓶样品做A、B两个样,取10.0mL样品,处理后定容至250稀释倍数为25,经过5次平行滴定得V0为10.82mL,实验数据如表1。

结果说明,用自动滴定仪滴定黄酒中还原糖具有很好的平行性,实验结果的精密度远远高于国标要求的“两次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小于算术平均值的10%”。

2.2 与国标方法对比

三种黄酒分别以自动滴定仪、国标方法手工滴定测定还原糖含量,两者结果对比如表2。

自动滴定仪的滴定结果和手工滴定相比都要偏低一点,但是从数据的精密度来说,RSD值比手工滴定小的多,相对来说整个滴定更稳定,结果也基本和手工滴定相吻合,最大相差不超过1.5%。

2.3 讨论

费林试剂是一种氧化剂,由甲、乙液组成。测定时一定量的甲乙液混合,首先形成氢氧化铜,然后形成酒石酸钾铜络合物。次甲基蓝作为滴定终点指示剂,在氧化溶液中呈蓝色,被还原后呈无色。用标准还原糖滴定时,还原糖首先使铜还原,至铜被还原完毕,才使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即为滴定终点。

但在实际测定过程中易受很多因素的干扰,如加样量,加水体积,试剂浓度,特别是滴定速度、加热时间,严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而不同的操作人员控制这些条件的技术水平不同,往往会造成较大的测定误差。例如,实验中发现,甲乙液混合后,如果没有没有迅速加热至沸腾,由于反应不均匀,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先生成氢氧化铜浅是蓝的,与过量氢氧化钠生成绛篮色的铜酸钠,铜酸钠不稳定见光分解成氧化铜,直接生成黑色沉淀,导致实验失败。所以本实验采用了红外线加热板进行加热,保证了溶液在短时间内能达到沸腾状态。另外自动滴定仪可以精确控制滴定的速度,消除由此带来的影响。

由于自动滴定仪自身的特点,我们采用的滴定方式和国标方法有些区别,国标是直接那样液滴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而我们是加了5mL样液后,再用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这样带来的另一个优点是,每次开始时加入的溶液量相差不大,加热时间就比较一致,可以减小加热时间对实验的影响。

另外,实验中应用的高温氧化还原电极,是通过电位变化来确定滴定的终点,相对其他的感光电极,更不容易产生干扰,与传统手工滴定结果的对比也说明,两者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而且用高温氧化还原电极来判断终点更能消除人为的终点判断误差。

3 结语

由于更好的克服了滴定速度以及加热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自动滴定仪测定糖含量比传统的手工滴定具有更高的精密度,更符合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必将还原糖滴定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还原 篇8

一关于道德性质、道德事实解释力的辩论

伦理自然主义还原论和非还原论都承认一个基本观点——“当且仅当P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释时,P是现实存在的”。他们都承认自然性质和自然事实的真实性,因为自然性质、自然事实可以解释经验世界中的现象。例如“闪电击中房屋”可以解释为什么房屋里的电器被损坏。但是,关于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是否可以解释经验世界的现象这一点,还原论者和非还原论者观点不同,相应地,他们之间在其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也导致双方在道德性质、道德事实同自然性质、自然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观点。

还原论认为,道德性质、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并不具有解释力,因此,这些看上去仿佛存在的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都不是现实存在的,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或者说重新定义为)自然性质和自然事实。如同生物性质可以被还原为物理原子的运动一样,道德性质也可以被还原为与其处于不同层面的非道德性质。相反,非还原论认为道德性质、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因而道德性质不必还原为自然性质,两种性质各自可以有自己独立而真实的存在,而且道德性质是由自然性质体现的。就像生物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关系一般,尽管生命运动实质上是诸多的物理原子的有规律的运动,但是生物性质本身还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生物性质通过物理性质表现出来[2]。这样,为了维护各自的观点,双方在道德性质、道德事实是否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论。

还原论者哈曼(Gilbert Harman)举了两个例子来对比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他举例表明,物理事实是如何能够解释经验世界中的某些现象的。一架飞机飞过云层,通常会在天空中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物理学家作出判断说:“这些云层中有质子。”物理学家之所以会作出这一论断,可以通过“飞机越过云层留下痕迹”这一经验现象来解释。进一步前推,飞机穿过云层为什么会产生痕迹,可以通过假设“云层中有质子”这一自然事实来解释。因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解释链:云层中有质子——飞机穿越云层会产生一道痕迹——物理学家作出“这些云层中有质子”的论断。如果这个解释链正确,我们就可以说“云层中有质子”对“物理学家作出论断”这一经验现象具有解释力。上面的这个解释链对不对,原则上可以通过经验观察来进行检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知云层中是否真的有质子,云层中的质子是否真的导致飞机穿过云层产生痕迹,如果经验观察得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前面的假设也是正确的,而该解释链也是有效的。其次,他认为在道德经验中,这样的解释链却是不存在的。假设人们看见一群小混混虐待猫,在猫身上泼汽油并放火,那么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做是错误的。”现在问题是,如何解释人们产生“这样做是错误的”这一想法的事实?它可以同前一个例子有类似的解释链吗?事实上,人们能观察到的只有各种经验的行为和现象,完全不能找到所谓的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可见,并不需要构造出所谓的道德性质来解释经验现象,道德性质并非真实存在。因此,哈曼主张应该把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他举关于颜色的性质为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假设物体本身具有颜色这种性质,能够看见某种物体具有颜色,只需要解释说该物体具有某种反射光线的物理性质,而被反射的光线刺激我们的视网膜,最后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使得我们产生颜色的感觉。因此,只要把颜色还原为一些物理和生理性质,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看见物体的颜色[3]。哈曼认为,类似的方法可以用在道德性质上,只要把道德性质“错误”还原为“引起不必要的痛苦”,那么当小混混的行为确实引起了猫不必要的痛苦时,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有“该行为是错误的”这个想法。因此,哈曼说:“你需要设想一些物理事实来解释出现的对科学现象的物理观察的结果,但是你不需要假设任何道德事实来解释我上面所说的(即虐猫的例子,引者注)道德观察结果。在道德事例中,似乎你只需要假设一些关于心理的或者是某人进行道德观察时的感性事实就可以了。”[3]6我们只要观察一系列关于小混混的非道德的经验事实,就自然能够作出“这些行为是错误的”的道德判断,影响人们最终决断的是映射在眼睛中的非道德的事实。

非还原论者斯德津(Nicholas Sturgeon)对哈曼的观点很不认同。他认为哈曼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必须说明,道德事实、道德性质完全不能解释非道德的经验事实。现在假设一个人得知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之后,产生了这样的道德评判——“希特勒是邪恶的”,还原论者肯定认为只要诉诸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经验行为,就足可以解释这个人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但是斯德津指出,难道我们不能说希特勒的“邪恶”这个道德性质可以解释希特勒一系列屠杀犹太人人的行为吗?只要问问,为什么希特勒会屠杀犹太人呢?答案似乎只能诉诸一种道德性质[4]232。他认为,人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解释链:希特勒是邪恶的——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我们作出“希特勒是邪恶的”的论断。从这个解释链上来看,关于道德经验的解释和前面关于“质子”的经验解释的结构相同,具有同样效力,因而道德性质和物理性质一样,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斯德津还运用“反事实论证”的方法(counterfactual test)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4]。在“质子”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说,如果云层中没有质子,飞机越过云层时就不会产生一道白色的痕迹,物理学家也不会认为云层中有质子。类似地,在“虐猫”事件中,我们也可以说,如果小混混的行为不是“错误的”,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泼汽油、点火的行为以及兴奋的心态,我们也不会认为这些表现是错误的。斯德津由此认为,道德性质确实是必须要存在的,否则就解释不了有些经验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而且道德性质通过自然性质体现出来,它就存在于自然性质中,小混混的一系列行为不仅是一个自然经验的过程,本身也已经包含了价值属性。

二关于道德副现象论的争辩

哈曼认为,斯德津并没有解决他提出的问题。在他看来,一个性质或者事实要能够解释某种经验现象,这个过程必须是能够观察的。[5]在质子的例子中,云层中有没有质子以及质子如何导致飞机越过云层留下白色的痕迹,这整个过程原则上都能够通过观察来得到证明。但是就有关道德的情况而言,尽管斯德津提出的解释链只有能够通过观察来检验,才能证明是正确、真实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要能够观察到小混混的行为中有“错误”这种道德性质,它产生了小混混的各种虐猫行为,进一步导致人们作出“小混混的行为是错误的”的判断。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被观察到的,所以道德性质就不能用来解释经验事实。站在还原论的立场上来说,既然道德性质解释经验行为的过程不能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确证,那么只能把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通过自然性质来解释经验事实,而这一过程总是可以观察的。

但是,根据斯德津的“反事实论证”,道德性质或者道德事实必须存在,否则相应的自然性质或者自然事实就不可能存在。必须承认,如果小混混的行为没有包含“错误”这种性质,他们就不会泼汽油、点火、哈哈大笑等。因此,道德性质或者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不能就此把所有的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哈曼认为,这不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即使是道德副现象论者也会通过“反事实论证”的考验,但是它并不认为道德性质具有任何解释力,“反事实论证”并不表明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有解释力。

哈曼提出的“道德副现象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接受关于希特勒的反事实论证(如果希特勒在道德上不是邪恶的,我们就不会在道德上认为他是邪恶的),但是它将这个论证作如下理解:希特勒拥有一些非道德的性质,这些性质做了两件事情,它们显现另外一种性质——邪恶,并且这些非道德性质也促使希特勒以某种方式行为。但是和这些非道德性质不同,‘邪恶’这种附着于非道德性质上的道德性质不具备对任何行为的诱发作用,因此用它来解释希特勒的行为是错误的。当然,如果希特勒在道德上不是邪恶的,他当然也没有这些非道德性质;因此,除非他的行为是不受控的,如果希特勒不是邪恶的,他的行为肯定会有所不同。”[6]对于哈曼利用“道德副现象论”来反对他的做法,斯德津提出如下反对意见[6]:(1)“反事实论证”已经表明,如果道德性质有所不同,相应的可观察的经验事实也会发生变更,我们通常确实是通过引证道德事实或者道德性质来说明非道德的经验事实。如果道德副现象论对这种解释不满,认为道德性质或者道德事实没有解释力,那么它总是要说明一些反例,来告诉我们道德性质在上面这些例子中究竟怎样由自然性质确立,但是它们本身不能解释经验事实。而在这个问题的解释上,道德副现象论至今都是不成功的,因此它很难说得上是一种成熟的理论。(2)如果一定要坚持道德副现象论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道德性质的问题。在一个极端的物理主义者看来,所有的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社会性质、心理特性等都可以看做物理性质的附着性质,因此这些性质也就只是从物理性质中派生出来的副性质,它们本身对经验事实的解释也没有任何作用。道德性质在解释经验方面的无力性同样可能出现于自然性质上,我们也因此必须说,那些非道德性质同样也无法解释经验事实。但是这在哈曼那里不会被接受的,在《道德的性质》一书中,他本来就是打算要把道德性质还原为社会事实和心理特性来解释经验事实的,可见他也不会赞成道德副现象论,那么他就不能用“道德副现象论”来反驳“反事实论证”。

可见,斯德津的确对哈曼做出了有力反驳,尤其是第二点,指出道德副现象论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导致所有非物理的其他性质都可能丧失对经验现象的解释力,这一点即使是哈曼也难以接受。但哈曼难以接受的观点未必是错误的观点,斯德津一方面始终没有从正面反驳道德副现象论,另一方面也没有回答哈曼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回避。斯德津的“反事实论证”对于一个充分条件命题而言是有效的。根据形式逻辑可知,通过假言命题“~p→~q”,就能得到“q→p”,这是“反事实论证”的逻辑基础。如通过“如果行为中没有‘错误’这种道德性质,小混混的行为中就不会表现出虐待猫的各种自然特征”,可推导出“如果小混混的行为中表现出虐待猫的各种自然特征,那么这是因为他们行为中有‘错误’这种道德性质”。通过这种论证,斯德津说明道德性质对于经验事实的解释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但是对于道德副现象论的逻辑论证过程如下:

S1:p→(q∧s)(如果行为具有自然特征p,那么就有道德性质q和自然性质s)

(S3的含义是:如果没有道德性质q或者没有自然性质s,就不会有行为的自然特征p)斯德津认为,通过反事实论证可以说明,只要“一个行为如果没有道德性质q,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自然特征p”成立,那么道德特征对于自然特征的解释具有不可排除性。但是道德副现象论者同样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道德性质q,那么就不会有行为的自然特征p:

因此,“反事实论证”面对道德副现象论是失效的。对于斯德津来说,要反对道德副现象论,其实应该从根本上反对道德副现象论的逻辑前提S1,即反对p→(q∧s),证明道德性质q不是自然性质p派生出来的性质,其本身就具有解释力。因此,哈曼要求斯德津告诉我们,道德性质在经验事实的解释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如何才能通过经验观察的办法知道原来道德性质确实通过如此这般的形式解释了经验事实。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斯德津从头到尾完全没有涉及到,仅仅是批评哈曼不应该用道德副现象论来反对他。因此,米勒也评论说:“斯德津需要的是增加一点其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反事实论证来证明道德性质具有重要的解释力。”[7]149那么,斯德津能采取什么方法来证实道德性质的解释作用呢?在《当代元伦理学导论》一书中,米勒介绍了多种方法来支持他,我们下面引介其中的一种。

三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的程序性解释

杰克逊(Frank Jackson)和佩蒂特(Philip Pettit)指出,要检验一个性质F是否对某个给定的经验效果e具有解释力,通常诉诸以下三个假设,笔者概括如下[8]:

1.一个事物的因果性解释必须引导我们去找到和事物最终效果的产生有因果关系的性质。

2.一种性质要和某个效果具有因果相关性的方式之一,是其本身必须对最终效果产生功效。

3.如果以下三个条件一起得到满足,那么一个性质F对某个效果e的产生就没有因果上的功效:

(1)存在一个不同的性质G使得只有在G对效果e的产生有功效的时候,F才在e的产生中有功效;

(2)G具有功效,不需要F来产生G,它们之间不是F先行G后继的因果关系;

(3)不需要F和G联合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效果e,它们不是联合性的原因要素。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片区域产生放射性(e)。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一块含有铀元素的矿石具有放射性(F)。为了检验F是否对e的产生有解释力,要看F是否对e的产生有因果功效。同时我们也知道,对这片区域放射性的解释还可以是这些铀矿石中的铀原子的衰变性(G)。首先,对于效果e而言,只有性质G对它的产生具有功效(即铀原子的衰变性确实导致该区域产生放射性),性质F才会对e的产生具有效力(根据物理常识,铀原子只有衰变才会产生放射性),这满足3(1)。性质G可以产生效果e,但是F不能产生G(不是铀矿石的放射性产生铀原子的衰变),这满足3(2)。不需要同时有性质F和性质G一起来解释效果e,单纯的铀原子的衰变已经可以用来解释该区域产生放射性的现象,这满足3(3)。由于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性质F对效果e没有因果上的功效。杰克逊和佩蒂特认为,前面的假设2一旦换成假设4,会出现问题。

4.某个性质与某个效果的产生若要具有因果相关性,唯一的途径是在该效果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因果功效性。

我们看见,在假设2中,性质在效果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功效是一个性质与某个效果的产生具有因果相关性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方式。而假设4却认为这是唯一能够确证性质F与效果e相关性的途径,所以性质F对效果e没有解释力。但这显然不合常理。尽管一块含有铀元素的矿石具有的放射性并不能对该地区的放射性现象产生最直接的因果功效,但是我们不会认为,含有铀元素的矿石的放射性同该地区的放射性没有因果关系。杰克逊和佩蒂特认为,要解决这个不合常理的问题,就必须否认假设4,说明一个性质F尽管对效果e没有最直接的因果功效,但是它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证明其同e的因果相关性及对e的解释力。他们认为,虽然不能证明F在e的产生中具有因果功效,但是性质F的出现却表明,一定会存在着这样一个具有解释力的其他性质。尽管F不产出该性质,但是F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在当下的环境中,某种具有解释力的性质G将会出现,因而F与e确实存在关系。他们说:“一种隐喻的说法可以用来形容这种关系,一种性质的出现,在某种描述性的情境下,规划了某种产出性性质的出现。这就好像电脑程序,它确保某些事情将要发生,这些事情满足某种描述性,尽管所有产出性工作都由较低的、机器层面的性质来完成。”[8]他们将这种解释经验的方式称为程序性解释。

以哈曼为代表的还原主义认为,道德性质对经验事实没有解释力,只有更基本的自然性质才能解释经验事实,因而有必要把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这其实就是支持假设4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虐待猫是不对的(e)能且只能通过小混混虐待猫的一系列自然行为(G)来解释,而“错误的”(F)对于解释e没有任何功效。那么,斯德津可否借鉴前面的程序性解释来解答哈曼的反驳呢?我们需要考察一下,道德性质的出现是否规划了某种自然性质的出现,而这种自然性质对经验效果的产生具有功效。当然不可否认,将汽油泼在猫身上并放火等一系列的自然行为确实可以有效地说明为什么该行为是错误的,就是说较低层面的非道德性质的解释力没有疑问。问题是,是否出现道德性质(“错误”)就一定如电脑程序般规划了将汽油泼在猫身上并点火这一自然行为的出现。这是不能确定的。“错误”所能预示的行为有很多,但为什么一定是将汽油泼在猫身上并点火这一自然行为?米勒认为,这种疑虑完全可以消解[7]154。我们说希特勒的“邪恶”规划了屠杀犹太人行为的出现,但是假设希特勒不是屠杀犹太人,而是将欧洲所有的猫杀光,仍然不妨碍我们认为他是邪恶的。同样,如果这些小混混不是在猫身上泼汽油并放火,而是给猫身上通电,我们一样会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不管“错误”这一道德性质规划了什么样的自然行为,都不妨碍我们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只要“错误”出现了,它总是能够规划出某种能够对效果e具有解释效力的自然行为,而“错误”总是与该效果有关。

我们可以进一步站在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立场上来看这个问题,还原论支持假设4,认为道德性质在对某个经验效果的解释上没有作用,毕竟我们没有办法来把握道德性质究竟是什么,因而必须通过还原的方法,把较高层次的道德性质还原为较低层次的自然性质来说明一个经验事实,认为较高层面的性质其实和经验事实没有关系。非还原论通过程序解释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证明,较高层次的性质和经验事实是有关系的,它可以用来间接地解释经验事实;另一方面,一种道德性质能够规划出哪一种自然性质或自然事实是不确定也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把道德性质还原为某一种自然性质(例如我们可能在各种性质中都可以发现“错误”这种道德性质),它总是存在于一系列的自然行为中,并通过自然性质来体现并发挥功效。我们要看到,不管是还原论还是非还原论,他们基本的立场都是自然主义的,即他们都认为道德性质的存在与自然性质有密切关系,道德性质只有诉诸自然性质才能解释经验现象。但是,诚如本文开篇所言,由于我们对自然主义的了解不够,常常误将自然主义等同于还原论,因而对自然主义的把握就难免有所疏漏。笔者也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希望能够深化学界对自然主义元伦理学的认识,并期待更多的学者一起来推进自然主义元伦理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Darwall S,Gibbard A,Railton P.Toward Fin de siècle Eth-ics:Some Trends[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92(1):169-174.

[3]Harman G.The Nature of Moralit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4]Sturgeon N.Moral explanations[C]//Sayre G-McCord.Essays on Moral Reali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5]Harman G.Moral Explanations of Natural Facts-Can Moral Claims Be Tested Against Moral Reality?[J].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Supplement,1986(24):64.

[6]Sturgeon N.Harman on Moral Explanations of Natural Facts[J].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Supplement,1986(24):74-75.

[7]Miller A.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Metaethics[M].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还原本色课堂 篇9

王老师的备课不可谓不精心,材料的选取、PPT的制作必定花费了不少心思。但无论课前预设和备课如何周全,突发事件和学生的反应仍不能完全被预估。PPT课件的临场变动性较差,教师若全然依赖课前制作的PPT,会让课堂被技术绑架。但在这次事件中,我们惊喜地看到王老师的急中生智不仅化解了课堂尴尬,更让课堂摆脱了技术的干扰和束缚,还原以质朴本色。

一位不被PPT牵着走的教师,上了一堂没有花哨视频和眩目技术的课,用身为人师的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突如其来的技术故障反而帮助王老师从预设的教学流程中解脱出来,转向更自然自发的课堂教学,带来师生更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呈现课堂最本真的面目。

读出味道还原精彩 篇10

一、利用好课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经过一年级的一些基础识字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 可以借助拼音进行一些简单的阅读。 《秋天的图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文章下面已经将“图”、 “梨”、“笼”等一些相对较难的字标出了拼音。这样一个不可多得资源, 作为二年级课本的第一篇课文,正好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年级识字成果的机会,而且作为第一篇让学生自己读出来的文章,他的意义就显得非凡了。 教师可以让多名学生当众朗读,走出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并在旁加以纠正错误和及时给予鼓励。在整套小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词,还有一些像 《孔子拜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草船借箭》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等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教师应该详细讲解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尝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翻译,借助一些书本上的注解,大致的了解诗词所讲的内容,并在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进行提问。然后再为学生详细地讲解, 答疑解惑,等学生完全理解诗词大意的时候再带领学生感受诗歌所营造氛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比如在讲解 《忆江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的时候, 先让学生自己过一遍,留下疑问,然后讲解。接着让学生尽量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琅琅上口的词句,浓到几乎溢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办读书角,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图书角在现在的很多校园中是很流行的,每位学生拿出几本书放在班级图书角,供所有学生自由借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文肯定是不够的。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学作品,像 《西游记》 《三国演义》 等这样世界级的巨著,有着版本众多的少儿读本可供低年级的学生接触。而像高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完全有能力阅读一些更具难度的读物,比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人间》 等。 教师要时刻关注好学生的阅读内容, 一定要积极向上,保证阅读起到积极作用,不让学生浪费时间在一些没有营养的读物上。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接触一些时文期刊,让学生对当代文学有一定了解,掌握社会上发生的时事和热点。

三、布置一定的课后阅读任务

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比如马上要讲 《草船借箭》 了,可以提前几天让学生阅读一下 《三国演义》,对整个故事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讲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之后,可以建议学生介绍学生自己去阅读这样一本妙趣横生的外国文学作品。相信通过课堂上对书中的片段的阅读,很多学生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对故事的发展充满好奇。不一定要与课文挂钩, 布置的阅读任务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不强迫学生阅读指定内容,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分享近期的阅读心得,来检阅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并解答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扮演一位良师益友。

四、举办读书节等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还原改革初衷 篇11

改革真的到了深水区?

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去质疑或否定既有的观点,而只是一种认识问题的方式,并以此方式去感知改革的温度,因为改革真的关涉你和我。

关于改革,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国人的生活肌理,改革的一举一动,总能拨动那敏感的思想神经。今年的全国两会,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惯例的总理记者会,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深度解读,改革也比以往来得更为真实和让人感动。

对改革的关切,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思维主线。回望不同时间阶段的改革,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沉重,即使是前几次的改革争论交锋,之所以沉重,并不是改革没了方向,没了共识,而是改革被捆绑得太紧。

对于当下改革的认识,最为权威的说法就是,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深水区的改革,不再是某个单项的改革了,而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甚至顶顶层设计。面对改革的天花板,天花板有多高,改革的空间就有多大,这样的共识,毋庸再谈。

有时路走得太远了,往往会忘记来时的路。改革一路走来,有过争论,有过迷茫,也有过委屈,但始终没变的,就是改革的初衷和方向。所以,今天无论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都不该忘记这一点,改革也不应该患上如此的健忘症。当初执政党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让这个国家摆脱“文革”的轨道,走到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来,就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和反省,诚如历史学家雷颐所说的那样:“有真相才有真正的反思,有真相人们才能理解和原谅历史。”

当下,改革之所以裹足不前,也有权威的解释,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有个观点说得很好,改革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摸着竟上瘾了,不想过河了。不愿意放弃石头,并不是不知道怎么过河,更多的是对河对面景象的恐惧。

在今年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深情说道:“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改革究竟需要人民什么样的觉醒和支持?

当初小岗村人歃血为盟,签下了那张生死契约,在今天看来,那场并没有人为设计和指导的集体行为,引发了巨大的思想震动和各方争论,这也许就是总理所说的“人民的觉醒”吧。自此开始,在改革的路上,从来都不缺乏来自底层的力量和支持,个体的思想释放,是源于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观照历史,我们认为,推动当下沉重的改革,最为重要的,依然是对人民选择的尊重,依然是对个体存在的重视,而不是所谓的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所以,回过头来看看,如果没有对小岗村人选择的尊重,没有一种智慧的包容,也许改革的背景就会改变,如果没有对年广久“傻子瓜子”的尊重,也许就不会有最初的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探索市场经济的改革,也许就会走更多的弯路。

但我们好像总有一种情结,总是去教导百姓,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总是告诉我们的民营企业,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逻辑?柳传志当初选择创业,在他那里,难道也有这样的能和不能吗?

看看现在的吴英集资案,再想想当年的“投机倒把”,为什么我们没有那种时间的包容呢?如果让未来的法官,“穿越”审理吴英案,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还有太子奶的李途纯,在被“审查”的过程,其财产也被“合情合理”地处理了,无罪释放后的一无所有,悲哀的不止是李途纯,而是灰溜溜的民营企业们。

这些都是改革的初衷?吴英案本来就是一件法律案件,为什么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是不是在另一个层面,现有法律并不能解决人们争议的问题?

法律的本质,无疑是对个体存在的尊重和保护,所以,当下人们的觉醒,尤其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尊重,即使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需要法律来裁定,而不是人为地去认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说:“很多法律都是部门起草的,稍加修改就报人大审议,但这个工作应该是人大组织专家来做啊。把国之重器委托给一个公司一个部门来做,这就比较乱了。”

还原 篇12

关键词:水铁矿,砷矿物生成动力学,异化铁还原菌,还原分解

1 引言

自然界的水体中砷主要是以砷酸盐 (As5+) 和亚砷酸盐 (As3+) 的形式存在的。不同价态的砷的毒性差别甚大, 如三价砷的毒性比五价砷的毒性大将近60倍[1~3]。砷早已被证明是致癌物质, 导致皮肤癌和内部器官癌, 急性的砷中毒则会导致中枢神经出现问题、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 甚至直接导致中毒死亡;慢性砷中毒也会引起神经系统发生紊乱、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及皮肤病变等[4~7]。

由于砷中毒情况日益严重, 所以早在1993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修订饮用水水质标准, 将地下水砷的最大允许浓度从50μg/L降到10μg/L, 中国在生活饮水国家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B17051-1997) 中规定, 饮用水中砷含量必须小于10μg/L[8]。

水铁矿是一种弱结晶的铁氢氧化物, 颗粒尺寸小, 通常为2~6nm。水铁矿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 可以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与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质相互作用, 故可利用合成水铁矿来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如砷。研究表明, 水铁矿对As (Ⅴ) 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5%[9]。

水铁矿不稳定, 易于转化和分解并伴随As的释放, 其中微生物还原分解水铁矿是一种重要As释放机制。水铁矿还原分解除受到微生物种类、环境条件影响之外也受到自身特征的制约, 而其矿物学特征往往受其生成动力学的影响[10~14]。

本研究的目的为通过控制水铁矿生成速率, 合成不同粒径、结晶度的含As水铁矿, 探讨水铁矿在DIRB作用下还原分解和As释放的特征, 进而阐明水铁矿生成动力学对其微生物还原分解的制约。

2 材料与方法

2.1 含砷水铁矿的制备

含砷水铁矿的制备:在25℃恒定温度下使用电位滴定仪将氢氧化钠 (2.5mol/L) 加入到硝酸铁和As (Ⅴ) 的混合溶液 (初始pH=1.5) 中并且不断对溶液进行搅拌来进行水铁矿和As (Ⅴ) 的共淀实验。实验中所使用的铁标准贮备液含有0.5mol/L的硝酸铁和0.5mol/L的硝酸, 不同实验中的硝酸铁-As (Ⅴ) 混合溶液的初始体积均为100mL, 其中含有20mL的硝酸铁标准贮备液, 硝酸铁的浓度均为0.1mol/L, 调节As (Ⅴ) 的添加量使得混合溶液中的As/Fe比率分为0、0.001、0.01和0.1四个不同的水平, 剩余体积用去离子水补足。控制滴定终点为pH=7.0, 通过调节滴定速率来制备不同时间梯度 (0h、3h、5h、8h、10h) 的水铁矿-As (Ⅴ) 共沉淀样品。将滴定之后所得的混合溶液静置2h以达到吸附平衡, 之后使用离心机 (LXJ-Ⅱ) 在3000r/min下离心10min, 使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 (AFS-820) 测量上清液中的As (Ⅴ) 浓度。用去离子水将所得固体清洗3~5遍以洗尽其中的盐, 之后将样品置于冷冻干燥机中进行干燥, 使用XRD (D/Max-RB) 分析样品。所得的水铁矿-As (Ⅴ) 固体粉末在冰箱冷冻室中冷冻保存[15~17]。

如图1和图2所示是As/Fe=0时的水铁矿样品的XRD图谱, 从图中可以看到该样品无明显衍射峰, 说明其结晶程度低, 这与Schwert-mann和Cornell所认为的水铁矿为结晶程度低的无定形氧化物相符[18]。

2.2 DIRB还原分解水铁矿实验

DIRB的活化:称取NaCl 1g、MgCl20.02g、CaCl20.02g、KCl 0.6g、KH2PO40.2g、NH4Cl 0.25g、NaNO30.4g、CH3COONa 0.4g置于500L锥形瓶中, 加入200mL去离子水制成DIRB的培养基。待完全溶解之后用纱布、锡箔纸和牛皮纸封住瓶口置于消毒箱中在120℃下消毒30min[19]。之后将锥形瓶置于无菌操作台下用紫外线杀菌20min,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时, 移除20mL再加入20mL DIRB菌液置于35.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d, 带溶液中出现浑浊现象时进行扩培实验。

DIRB的扩培:称取NaCl 2.5g、MgCl20.05g、CaCl20.05g、KCl 1.5g、KH2PO40.5g、NH4Cl 0.625g、NaNO31g、CH3COONa 1g置于500L锥形瓶中, 加入500mL去离子水待完全溶解之后用纱布、锡箔纸和牛皮纸封住瓶口置于消毒箱中在120℃下消毒30min。之后将锥形瓶置于无菌操作台下用紫外线杀菌20min,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时, 移除50mL再加入50mL DIRB活化实验所得的菌液置于35.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d, 带溶液中出现浑浊现象时进行接种。

取前述实验所得的不同As/Fe比率和不同时间梯度的水铁矿-As (Ⅴ) 样品 (As/Fe=0、0.001、0.01、0.1;时间为0h、5h、10h) 各1g置于250mL盐水瓶中。取12个250mL盐水瓶, 用去离子水洗净烘干待用, 配置2000mL DIRB培养基, 往12个盐水瓶中各加入180mL培养基, 再各加入20mL扩培得到DIRB菌液, 封住瓶口置于35.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其中2mL溶液离心后1mL测砷含量、1mL测铁含量, 待实验结束后取底部水铁矿-As (Ⅴ) 样品测量其XRD、TEM和SEM以探究其物象变化情况[20]。

3 结果与讨论

图3~5所示是制备时间为0h、5h和10h下不同As/Fe比率的样品在DIRB作用下Fe和As的释放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相同的制备时间下As/Fe=0.1的样品的As释放量远远高于As/Fe=0.01和0.001的样品, 这是因为其初始As含量就远远高于其他两个样品,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释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As/Fe=0.01和0.001的样品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这可能与其本身含有的As的含量很有限有关;在相同的制备时间下As/Fe=0.1的样品的Fe的释放量也低于其他As/Fe比率的样品, 这是因为As的存在阻碍了Fe的释放;在相同的As/Fe比率的条件下, 制备时间越短, 释放量越多, 这是由于水铁矿的结晶程度与反应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越短, 水铁矿生长的时间就越短, 其结晶程度就越低, As与水铁矿的结合程度就越弱;相反, 时间越长, 水铁矿的生长时间就越长, 其结晶程度就越高, As和水铁矿的结合程度就越高。因此, 制备时间越短, As的释放量越多;制备时间越长, As的释放量越少。As的含量对Fe的释放有影响, As含量越少, Fe的释放量越多;As含量越高, Fe的释放量越少。这也与相关文献中关于As的含量对Fe释放的影响相一致。

图6和图7所示是As/Fe=0.01时Fe和As的释放情况随制备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发现, 制备时间为0h的样品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制备时间为5h和10h的样品, 当反应进行到14d的时候, 制备时间0h的样品的Fe含量达到28mg/L, 同样地, As的释放也表现出相同的状况。这是因为制备时间越长, 水铁矿的结晶度就越高, 其Fe的释放就越难进行, As的释放也随之难以进行;相反, 制备时间越短, 水铁矿的结晶程度就越低, 其Fe和As的释放就越易进行。

图5制备时间为10h的水铁矿-As (Ⅴ) 样品在DIRB作用下Fe和As释放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8和图9所示是As/Fe=0.01, 不同制备时间和制备时间为10h不同As/Fe比率的样品在DIRB作用之后的XRD图像。经过与反应前样品的XRD图像比较发现其结晶度升高, 这说明在DIRB作用下原水铁矿-As (Ⅴ) 转化成为结晶度更高的产物。此外, 经分析, 发现样品中产生了菱铁矿。

图10所示是As/Fe=0.1制备时间为10h的样品在DIRB作用后的TEM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到相邻镜面之间的间距是0.29nm, 这意味着在DIRB作用下原水铁矿转化成了磁铁矿使得样品拥有了微弱的磁性。

图8 As/Fe=0.01, 不同制备时间的样品在DIRB作用之后的XRD图像

图11所示是DIRB作用后的水铁矿-砷 (Ⅴ) 的SEM图像。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样品的表面存在着DIRB细菌。细菌与样品进行表面接触之后利用样品中的Fe元素维持自身的生命代谢。同时, 由于Fe的减少, 水铁矿表面的吸附点随之减少, 当水铁矿表面的吸附节点减少到不足以吸附As时, As就会进入到溶液中。

4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

(1) DIRB能够有效溶解水铁矿, 当水铁矿表面的吸附节点不足以固持As时, As就会释放进入溶液中;

(2) 制备时间对水铁矿的结晶程度影响很大, 时间越长水铁矿的结晶度越高, 越不利于DIRB溶解水铁矿;

(3) As含量对水铁矿的影响很大, As含量越高, 越不利于水铁矿的结晶越不利于DIRB溶解水铁矿;

上一篇:足部生物力学下一篇:对外经济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