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2024-07-12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通用12篇)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篇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方面,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国内经济;另一方面, 世界经济也离不开中国, 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货币金融稳定、全球贸易平衡都必须考虑中国因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 我们需深入研究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对外经济战略。

我国与国际经济环境相容的方面

虽然国际经济秩序存在不合理之处, 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格局客观上要求国际经济往来尽可能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市场以及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 各种要素组合形成生产力, 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国际贸易。我国出口长期保持快速增长,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附加值不断提高, 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发挥, 新的比较优势不断形成。进口快速增长, 大量国内短缺的技术设备、中间产品以及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输入, 支持了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国际投资。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外资本、技术、市场与我国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有效提高了我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拉动了经济增长, 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国际金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 在国际金融领域并无一个成文的、规制性的制度体系, 开放竞争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美元的地位并非法律授予, 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货币都可以通过竞争提高国际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并不排斥汇率管制和汇率干预, 各国拥有较为完整的汇率主权,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调节资本项目开放。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 我国实行金融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外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过度膨胀。

国际合作。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合作的能力大大下降。多边合作框架基本稳定, 各种区域及双边合作蓬勃发展。我国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国际合作框架下, 继续采取类似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投票权的方式, 追求在多边机构中权力份额的逐步提高, 同时在双边区域合作领域寻求更大突破。

我国与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矛盾的方面

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来参与者, 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在一些方面与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矛盾。在发展方向方面, 我国更多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很少能够按照本国利益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利益分配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国家是最大赢家, 它们一方面通过传统贸易和投资渠道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通过对国际金融领域的控制, 以表面上合理、文明的方式攫取财富。

国际贸易领域的歧视和盘剥依然存在。一些国家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在高技术产品、军工产品出口方面对我国实施严格限制。国际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贸易存在的寡头垄断局面, 严重损害我国贸易利益。在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领域, 贸易纠纷不断, 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对供应链的控制左右价格。

资本流入与流出之间存在明显利差。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高额贸易顺差局面,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通过生产环节积累起来的外汇资产经过投资渠道回流到发达经济体。在此过程中, 发达经济体投资我国的资产收益率远高于我国外汇储备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的投资收益率, 发达国家就此实现“体内损失体外补”。随着欧美国家债务危机的发展深化, 各种债务硬性违约和通货贬值等软性违约的发生在所难免, 我国通过生产环节积累起来的财富存在通过金融渠道流失的风险。

对外直接资本输出受到诸多限制。对外资本输出是抑制进口能源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外汇资产实际价值损失、改变中外经济关系格局的关键环节。有关国家恰恰在这一领域对我国实施各种限制。其策略是:限制主权财富基金的活动;加强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并购的审核;吸引中国资本以间接投资方式被纳入其资本集团;制造“新殖民主义”国际舆论, 甚至通过战争手段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破坏中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领域权力重新分配进程过于迟缓。按照目前我国在IMF等机构份额增加的节奏, 在可预见的未来, 我国不可能获得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权力。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中国承担义务, 如购买IMF债券、加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等, 但不打算在权力框架方面作出实质性让步。

围绕气候变化等议题试图让我国承担超过我国发展阶段的责任。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国外非政府组织避而不谈传统工业化国家在碳排放存量方面的历史责任, 要求我国承担过多义务。与此同时, 又在风能、太阳能等节能环保产品贸易领域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试图阻碍我国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对策与路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判断外部经济环境是否适合的基本依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对于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某些重大失衡, 如果其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则应在一定范围内承受。

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应积极提倡自由贸易, 尽量利用国际治理方面的现有安排维护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享有的利益和权利。着力倡议消除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贸易领域的国际垄断, 推动这一领域贸易的市场化和自由化, 通过长期贸易协议锁定供货关系;通过逆周期市场操作建立更大规模储备;将资本输出与原料输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控制所有权保证获得权, 减少价格波动风险。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稳定现有利用外资政策基本框架, 发挥国内区域间要素成本差异优势, 引导外资存量在境内实现梯度转移, 尽可能延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在增量外资方面, 实现利用外资重点从量到质的转变, 引导制造业外商投资结构升级, 积极稳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建立健全基于国民待遇的内外资法律法规体系,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 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境外投资项目。

国际金融领域。支持以特别提款权为样板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 采取货币互换承诺等手段支持中小国家货币与人民币挂钩。与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 扩大我国持有的股权。大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对外直接和间接融资。建立一到两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官方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支持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继续完善审慎金融监管, 有效管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

国际合作领域。在全球多边机制中, 尊重联合国系统的传统机构。区域性合作应成为我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秩序的重点:一方面, 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不排斥新的倡议;另一方面, 坚持我国在相关机制中拥有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 反对某些国家“搭好架子、再邀请中国参加”的做法。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全球主要经济板块之间的宏观政策协调不会取得值得关注的进展。我国应围绕对外经济失衡的焦点问题, 根据具体需要自主确定解决进程。综合采取多种政策工具, 争取“十二五”期间自主实现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实现资本项目国际收支逆差, 逐步降低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明确主张主要经济体遵守类似马约的赤字率、债务负担率等财政纪律, 主要货币发行国遵守货币纪律和货币政策规则, 防范发达国家通过软违约方式掠夺我国存量财富的风险。抓住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契机, 要求债务国向债权国提供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贸易环境, 建立基于实际购买力或实际资产的债务抵押担保机制。大幅提升财政稳健、货币稳健的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总之, 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基本适应, 在主要领域不存在尖锐冲突。同时也应看到, 现有国际经济体系不是按照我国的利益和意愿塑造的, 没有为接受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做好准备。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内在矛盾在于, 原来的主导国家并没有打算按照他们标榜的开放、自由、竞争原则, 顺应相对经济实力地位的此消彼长让渡国际权利。因此,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 我国应采取的战略仍然是在现有国际经济制度基本框架内强调平等、开放、竞争的基本原则, 凭借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增强在各领域的话语权。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篇2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四,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第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六、我国的外交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

关于“中国外交的成就”的探究活动

探究目的:

国际政策是国内政策的延伸,目前我国正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时期,现实需要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我国的外交政策均持赞赏态度,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我国的外交成就”,使其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活动、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观念。

探究内容:

二十世纪至今中美、中俄、中日、中国与欧盟的外交关系分析表

事件

中美

中俄

中日

中国与欧盟

二十世纪至今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事务中的表现

时间

事件

表现

探究过程: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外交风云》;学生按兴趣进行分组活动,并由学生代表在教授到相关知识点时发表本组的探究结果及看法、建议等。

对教师的建议:

协助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撰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

评价标准:

1、学生是否对探究内容感兴趣,是否能独立完成探究内容,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4、是否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探究中发现、出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5、是否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建议。

种业对外政策审查趋严 篇3

过去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国际种业巨头在中国设立了多家独资或合资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上,也各自都在中国成立了独立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受本轮种业改革的限制,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国际种业巨头已经开始调整策略,通过加大与中方在技术研发、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来参与中国种业改革。

在种业改革筹划期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曾就合资企业研发中心由外资独立操控改为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禁止外商在中国继续投资转基因研发等方面,重点征求了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外资种子企业的意见,外资企业都表示愿意积极支持与配合。

中方控股

中国启动新一轮的种业改革是在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正式拉开了整个种业改革的序幕。2011年8月,农业部又推出新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在12月也颁布重新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修改了外商投资种业的内容。

在本轮种业改革之前,中国对外商投资种业的设定较为严格,除了蔬菜种子允许外商成立独资公司之外,对外商投资粮棉油类的种业,都要求是与中方企业联合投资,且由中方控股。在转基因农作物技术研发、生产方面,与对中国本土种子企业的要求大体一致,只允许做前期的技术研究,禁止商业化开发、生产。

外资种子企业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成立最多的是蔬菜和花卉类的外资种业公司。到了1996年,孟山都公司与河北省种子站成立了中国首个中外合资的棉花种子企业——河北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中外种业公司在玉米种子方面达成合作,由孟山都与中种集团组建的首家合资玉米种子企业——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目前,国内水稻和小麦种子方面的中外合资企业还是空白。

现有35家跨国种子企业通过独资或者合资的方式在中国注册登记,外资企业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国内几乎所有的种子合资公司虽然名义上是由中方控股,但在核心技术、高层管理等方面全都是由外资企业来操控。即便是中种集团、登海种业这样的国内种子大型企业,在与外资合作中,也显得颇为尴尬。

孟山都、杜邦先锋是国际排名最前的两大种子企业,目前,孟山都在中国有3家合资公司,主要是生产、销售转基因棉花种子、杂交玉米种子。杜邦先锋在中国有2家合资公司,主要是生产杂交玉米种子。按照新的种业改革政策,在之前合资企业中,由孟山都、杜邦先锋掌控的核心研发技术,将改为由合资企业双方“共同管理”,这意味着中方拥有了对合资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控股权。

早在2010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曾就合资企业研发中心由外资独立操控改为中外双方“共同管理”重点征求了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外资种子企业的意见,这些外资企业都表示愿意积极支持与配合。最新的情况是,杜邦先锋公司在中国合资的登海先锋种业、敦煌先锋种业两大公司都已经组建了新的“研发中心”,从初期投资到后期研发,都是由合作双方共同协作、共同管理;孟山都和先正达方面,也在同中方合作企业积极商洽,共同筹建“研发中心”。

此外,为了规范外资在中国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同时推进中外合资种子企业在技术研发、技术转让等方面加快合作,从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方面对申报独资、合资的外资种子企业的审查和审批更为严格。

转基因放慢

2009年10月,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随后,多位国内权威转基因专家都对外公开表示,未来3至5年,转基因水稻将有望在国内上市。受此影响,孟山都、先正达等外资种子企业当年就在中国纷纷成立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为下一步占领中国转基因市场作准备。

根据公开的报道,在农业部宣布颁发转基因主粮安全证书之后,2009年11月,先正达、孟山都就在北京成立了各自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先正达方面在中国的转基因研究主要是专注于提高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抗旱性、抗病虫害及生物燃料转化效率。孟山都方面则主要是加强与中国科学家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孟山都在中国的种子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事实上,早在先正达和孟山都在中国成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之前,2007年12月,杜邦先锋公司就与北京未名凯拓公司共同组建成了北京凯拓迪恩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当时确立的战略目标就是,运用转基因技术寻求提高粮食产量、品质、抗病性的有效途径。

杜邦先锋方面在中国提早布局转基因研发,与合作方北京未名凯拓公司的背景有紧密关系。北京未名凯拓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公司,在政府资源、信息资源上,更能较早掌握国家在转基因政策方面的发展动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来自各方面对转基因安全性的质疑声音很大,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延缓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步伐,对外资在中国搞转基因的研发、生产方面也实行严格控制。在新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规定——严令禁止外商投资转基因生物研发和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与之前只限制外资搞转基因植物种子的开发、生产有较大差异。

对外经济贸易数据 篇4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金额单位:亿美元

1.截止2011年3月底, 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16 578家,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 815.17亿美元。2.此表数据未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数据

金额单位:万美元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篇5

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暨“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9月17-18日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隆重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主持开幕式。辽宁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会长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科研局局长晋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志武分别致辞。

晋保平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是我院主管的107个全国性学会中办得非常优秀的一个学会。一个优秀的学术团体,应该学术领先,始终引领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并且代表本学科最高的研究水平,赢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尊重;应该团结凝聚全国的学术同行,并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大家有条件能够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推出既有理论贡献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应该尊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为年轻一代提供最好的学术环境和展示平台,使我们的学术事业后继有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张东刚副司长在致辞中正式地发布: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已被教育部列为中国高校部级的优秀成果奖,这种认定首先是对浦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对我们中国的广大研究工作者的尊重和鼓励。他说,世经学会是国内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学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他期待学者们能在以学术的贡献为党和政府的服务发挥更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贡献,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概括出理论,形成有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向世界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不断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会主题发言中,围绕“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前景”、“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在哪里?”、“欧洲债务危机的下一步演进和对中国的影响”、“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日本灾后经济与中日经济互动的新内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等主题,9名国内杰出学者和业界精英做了报告,在评论和讨论中碰撞出极富冲击力和启发性的思想和观点。

一、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前景 1.“格局性变化”与“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变化期,通过观察历史可以看到,真正的革命都是静悄悄的发生的。正如工业革命一样,深处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就是影响人类生活、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时期,而当今的世界正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处于“静悄悄的革命”进程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研究员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是基础性问题,也是指标问题,这场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在全球化和各国的发展中,虽然没有炮火和硝烟,但世界格局在二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内在的革命就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过去的几场危机和这种变化是有关的,“静悄悄的革命”的提法值得深思。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稻葵教授认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是对客观的、正在进行中的、到目前为止的国际形势演变的一个描述,也是中国人自己的主观愿望。同时他认为,尽管主观上讲中国人不希望有剧烈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并且从应对革命的准备上,我们在人才储备、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等方面是不足的,但是,客观现实可能会背离我们的主观愿望,世界的格局可能会以某种比较激烈的方式在未来演变。

2.世界经济格局的确定取决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

张宇燕认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各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背后蕴藏的利益关系。世界格局的主要体现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国之间在面临利益和博弈时达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是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我们关注国际或国际制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体系或制度是非中性的。一个国家对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的影响力主要由经济实力、货币的力量和价值理论(软实力)三方面因素决定。各国博弈,讨价还价的焦点主要就在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未来十年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中国和许多新兴经济体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确定因素对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张幼文认为认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关键是理清四个不确定因素:第一,导致这场危机的世界经济不平衡走向何方;第二个,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后,什么国家可以引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会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世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第四,世界从产品合作体系到要素合作体系这样一种转型会走到什么地步,会怎样进行发展。

4.世界经济格局是否会出现大变动?

与会的很多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形势严峻,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杜厚文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军事方面、经济方面、金融方面、科技方面看,美国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基本格局不会变化,欧洲的情况也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严重。杜厚文对美国和欧洲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谈到了美国经济衰落的问题,但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都不会垮下去。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演进与前景 1.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首要原因是信贷的扩张、房地产泡沫及由此产生的银行风险控制问题。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前都存在信贷扩张状况。信贷扩张可能与欧元区的成立有一定的关联,加入欧元区后,处于边缘国家的风险溢价大幅下跌,其借贷成本降低,由此助涨了信贷的扩张,在爱尔兰、西班牙、英国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第二个原因是财政政策缺乏监督。欧元区成立后,很多国家的财政赤字率超过了马约要求的3%以下的规定。希腊、葡萄牙赤字率长期高度超过规定,但是市场却忽视了这一点,仍然以低利率向其提供任资金。第三,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金融危机使欧洲央行损失惨重,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银行坏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出现的大量的坏账转嫁到银行,最后银行又转嫁到政府,政府为金融危机买单。但是同时经济下滑的时候政府税收收入下降,支出方面却存在刚性。此外,欧元区自身的缺陷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欧元区是一个货币联盟,但它并不是一个财政联盟,欧元区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更主要的是它缺乏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财政界都比较松散,而危机爆发后,这种制度缺陷使得各国缺乏统一的政策来应对。

2.欧洲债务危机下一步的演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欧债危机还要继续恶化,甚至严重恶化。欧洲的危机已经从开始的第一阶段演进到现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本身的问题,私人投资者认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的债务会违约,推高其收益率,这些国家政府要支付的利息会增加,导致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原来是一个可持续的财政状况,也会被市场推成一个不可持续的情况,这是财政或者债务危机的第一个阶段。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银行开始出现问题,最近的数据表明银行间的违约风险比正常情况下提高了八倍。因为银行持有这些大量危机国家的债券,银行的减持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违约风险增加,银行与银行之间开始出现非常不信任的状态,银行的流动性的出现紧缩。随着危机的深化,大国或者相对健康的国家救助弱国的意愿在下降,债务危机本身也是一个迅速扩大的过程,和以前相比扩大了十倍,救助的人均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救助的可行性下降。一些比较乐观的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大国肯定要救小国,当时就说希腊不会违约因为许多大国持有希腊的债券,如果他一旦违约的话,大国的银行都不行了,为保护自己一定要保护他,这个观点在五六个月以前还基本成立,因为当时要救的只有

一、两个国家,救助成本的上升导致救助可行性的下降。

3.欧元区是否会瓦解?

汪涛认为,不论是弱国还是强国,离开欧元区的代价很大。弱国如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代价是巨大的,首先是主权债务是违约,退出以后其本币就会贬值,而希腊的债务又是以欧元计价的,其债务成本是非常高的,只能违约,违约后,没有欧元区的保障,希腊没办法再借到钱,国家违约后企业要违约,银行体系会崩溃,国际贸易会崩溃,而本币贬值对希腊没有太大的好处,预计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话那么它第一年的成本就会达到GDP的40%到50%,之后还会有每年巨大的成本。德国这样一个强国,如果退出欧元区,可能有些企业也会出现违约,其银行体系可能需要注资,如果德国退出的话,今年的成本大概相当于GDP的20%到25%,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德国把希腊、爱尔兰等国全部拯救下来,成本要比前面的20%到25%小,这只是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是更难以计算的。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软实力要下降的,历史上每一个现代法定货币的瓦解带来某种军政、独裁或内乱,所以欧元区虽然出现诸多问题,但往后走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些,成本会更加巨大。

4.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认为,欧洲是否能解决当前问题?简单来说只要看四个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基本赤字增长速度、利息的支付问题、通货膨胀率。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欧洲很难降低财政赤字,因为这会引发政治问题,利息支付取决于外国人是否能买欧洲的债券或欧洲央行能不能把利率降下来。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国内各阶级博弈解决财富问题,减少赤字,第二个是还有很多傻瓜去买欧洲的债券,如果大家不买欧洲就会有问题。

李稻葵认为欧洲短期内很难避免个别国家的违约,从目前来看,尽管欧洲各国的结构性的基本财政赤字并不太严重,但是国际社会,投资界,金融界,资本市场对欧洲是非常担忧的,资本市场从长期看是非理性,资本市场对欧洲的分析本质上是错的,较高的风险溢水,使希腊等国举债成本很高,短期内这些国家进一步财政紧缩是非常困难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违约,违约之后把大量溢水包袱给甩掉,同时通过违约将这些国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将欧洲国家的财政进一步缩减,财政支出中55%是用于福利开支,其削减的空间非常大,所以欧洲个别国家如希腊可能出现违约,违约之后,那么这些国家不得不进行内部的改革,削减福利开支,通过削减福利开支的方法降低实际工资,降低单位劳动成本,跟上德国人的步伐。违约之后,德法的金融机构会马上出现问题,会带来新的一轮金融动荡。汪涛认为欧洲目前的阶段要通过一揽子计划稳住市场信心,包括欧洲央行扩大购买主权债务的数量,要容许弱国债务有序的重组,欧洲实现某种程度的一体化,弱国要在宪法或财政的可持续性逐步减少赤字,而强国应有一定的财政转移,当然弱国要出让一部分财政主权,赢得改革的时间,为长期解决欧债问题打下基础。

三、欧洲与美国的经济问题:孰重孰轻?

一方面是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是对全球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美国经济问题,两者的轻重缓急及发展趋势的比较起了与会学者的热议。

这一问题首先由李稻葵教授的发言引出。李稻葵认为当前世界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是在欧洲,但是未来世界重大的危机可能来自于美国。欧债危机调整相对较快,可以在三、五年之内能够解决,但是美国问题却是很难在几年内解决。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基本面上来看,欧洲的情况比美国要好很多。第二,从问题的表现看,欧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而美国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充分暴露。第三,从政治经济协调角度看,欧洲的改革要比美国更容易。因此美国的情况可能更难解决。欧洲危机和美国问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不同。欧洲危机不一定是一个格局性的变化,欧洲欧元的设计本身就有矛盾,会反复出现,这本身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美国出现的二元经济问题对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

马骏、汪涛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黄海洲等则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比美国的危机更严重。

马骏认为,由于欧元区的体制中没有解决债务问题的功能,出现短板效应,几个最差国家的表现即决定整个欧元区的表现。汪涛认为美国下一轮危机要在五、六年以后,时间上看比较久远,欧债危机则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可能更值得关注。黄海洲认为美国未来五年没有李稻葵讲得那么悲观。美国的债务问题的关键点是人们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实际上美国国债问题由来已久,其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靠增长,然后再靠通货膨胀,增长是治本,通胀是治标。这里的通胀是广义上的通胀,第一是物价的增长,第二是资产价格的通胀,还有货币贬值等。如果欧洲出问题,可以买美国的国债,欧洲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很严重,仅是轻度衰退,反而会对美国经济有好处。美国的金融、政府与居民部门出现了问题,但实体经济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未来四五年之内美国经济会有问题,但起伏有多大取决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五年或六年后美国经济会恢复到3%经济增长率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五年以后美国经济可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余永定认为前面两种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欧洲和美国的问题区别在于长期与短期,快与慢的问题。从长期来看,美国问题是更大的问题,美国和欧洲都有债务问题,美国不仅有非常大的内债,而且有非常大的外债,欧洲则基本没有外债,所以欧洲基本是内部老大老二老三的斗争问题。从短期看,欧洲的问题更迫在眉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向阳认为,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上,美国比欧洲有更多的政策工具。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有特殊地位,既可能投放货币,也可能通过货币贬值。而南欧国家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四、日本、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日本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认为日本地震后经济复苏较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日本经济能较快复苏的原因是,第一,企业的国际化对促进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的救市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需求给日本带来了机遇;第二,日本不是政府的中央治理机制,而是日本的精英治理机构使执行部门不受政权迭的影响而延续其原来的发展模式;第三,日本这场危机中形成了全民摆脱危机的共识,日本各界对日本经济复苏充满信心。

孙立坚认为日本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是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撑力量。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增长和出口,给国民创造可持续的收入,支持国内的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增强日本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徐康宁教授认为,日本经济是“远虑大于近忧”。日本在灾后很快走出来,日本今天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和三十年前相比完全不同。如果日本当初能够很快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发挥了其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亚洲的雁形模式。近年来,随着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今天依然还存在,但是已经不太充分,如果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多的是靠其的经济实力,日本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将会下降。

2.中日经济合作的空间及面临的挑战

孙立坚认为中日经济合作方面存在几方面的矛盾,包括日本市场的开拓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间的矛盾、日本从美的政治体制和亲中的企业体制之间的矛盾。危机之后,日本倾向亚洲一体化,寻求亚元存在的可能空间。日本力推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方面的合作,寻求增长的源泉。

五、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及评估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程伟教授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独立的二十年,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叶利钦时期,被西方称之为产量下降的一代,经济各项指标急剧恶化;第二阶段普京时期可以称为较快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梅普组合以后,现在经济进入了遭受重创时期。虽然国内外认为俄罗斯的经济非常糟糕,但是在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还可以,是因为俄罗斯政府在反危机过程中,把反通胀和控制失业作为首要目标。总体看,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经济上是严峻的,但政府是可以控制的,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

2.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程伟认为,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因素,第一,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要提高技术产品和新经济产品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第二,俄罗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好,对经济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俄罗斯建立了24个特区,包括远东、西伯利亚开发问题也纳入日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不利因素方面,第一,过去俄罗斯主要依靠内需和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20%,在未来外贸和内需作用下降的情况下,投资是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二,俄罗斯的通胀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处于7%的较高水平,由此带来的较高的贷款利率是振兴企业的不利条件。

3.后危机时代俄罗斯的前景及在国际上的地位

程伟指出,俄罗斯第二个十年规划是采取两步走战略,2011年到2015年重点为实现创新经济或现代化打基础,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基础。第二个五年保五争六,2016年到2020年在创新经济基础上实现5%到6%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的目标:进入世界五大强国行列,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对未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当中,俄罗斯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趋势上看还有可能是提升的态势。杜厚文认为,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美国最大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一定是军事力量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那些小国是不能成为强国的。

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及中国的角色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研究员认为,认识对象的变化和认识主体所处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再认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全球信用,全球管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行,可采取过渡方法,即建立有管理的多元储备体系。实行自愿货币合作。改革中应加强FDI的作用,改善IMF的治理结构。

乔依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丁一凡研究员指出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不是人民币进入SDR的必要条件。IMF没有要求一个货币进入SDR时必须是可自由兑换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还存在资本管制,凯恩斯和怀特都认为资本管制对促进国际贸易包括投资是有利的,而非有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元和马克进入SDR的时候,日本和德国都是实行资本管制的,实行汇率挂钩,中国完全有理由对现在国际上的要求提出反对。

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中的中国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认为,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已经具有核心的地位,但是我们对此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是,对美元的过渡依赖的同时又无法约束美元,美元很可能陷入一个慢性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中国应该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大的推动力量。从目前的政治的格局来看,中国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的推动力。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方案,归结起来有三个:一个是世界美元本位制,第二个方案就是SDR走向全球单一货币,第三个方案是建立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现行体系虽对美国具有吸引力,但长期是对美国经济存在威胁。从长期来看,美国应与中国合作,创建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中美合作方式是,中国维持美元稳定,美国支持中国主导亚洲,中国开放金融和服务业,美国开放实业,中国加快转型,美国进行技术援助。

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余永定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处于停顿状态、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商品价格上升、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种新的危机,即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危机。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影响,中国出口依存度较高,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这种可能性,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美元贬值及美国国债风险度的提高,都会使中国外汇储备面临遭受严重损失的威胁,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是新的挑战。2011年中国的主要的任务是反对通货膨胀。从下半年来看,通货膨胀形势有所好转,希望明年也会有所好转,但是前提条件是外部经济环境应该较好。如果美国采取一种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如果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通货膨胀,如果这种价格的上涨非常严重,那么会对中国有非常大的危险。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会是一种长期化的趋势,因为工资在上涨,收入在上涨,而这种变化趋势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是长期的和严峻的。中国的长期的挑战,一方面是中国的不平衡,双顺差。第二个就是中国缺少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的能力。

2.中国的双顺差问题

余永定着重强调了双顺差的原因及解决思路。中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及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经常项目顺差而是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比经常项目顺差所造成的损害更大。中国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DI的挤出效应。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是高达20%以上,而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为1%-2%。为什么是在中国是22%,33%投资机会,中国又是高储蓄的国家,中国不在本国投资而要到美国投资?原因在于中国存在大量的所谓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各个省竞相通过提供极为优惠的条件来吸引外资。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被外资占有,中国具有大量的资源需要利用,中国有一部分在国内的占有的项目是比较低端的,剩下的资源只能是先出口,出口后把赚来的外汇买美国的国库券,所以中国FDI政策在早期是有它的合理因素的,在现在是有非常大的问题,是造成中国目前有大量顺差的重要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纠正缓慢,现在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速度缓和了一点,但是还是在增长。金融危机前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大量的增加,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增速下降后,现在又在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内,逃离美元资产、欧元资产、日元资产的资金将可能流入中国,这将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3.价值重估效应

余永定认为,在中国存在较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情况下,美元的贬值对中国资产的价值的冲击是非常大,存在价值重估效应。美国在2002年—2007年之间,有一个所谓的“两万亿美元没了”的问题,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美国所谓的国际收支头寸并没有大幅度的下跌,它本来应该亏几万亿美元,但实际上少亏了几万亿美元。原因是美国在海外的投资的75%左右都是用外币计算的,而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是用美元计算的。如果美元贬值,中国在美国持有的资产按美元计算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是以人民币计算的,如果美国人想把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收益换回美元,美元的下跌会对中国造成冲击。中国在政策选择方面将处于两难选择,人民币升值可能产生价格重估问题,而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将继续积累,未来将面临损失。

(二)中国在经济危机的机会与政策选择 1.中国是否应该救助欧洲国家?

余永定、李稻葵、杜厚文等学者均认为目前中国不应救助欧洲国家。杜厚文指出,各界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存在高估,在危机的救助方面,中国应该首先解决国内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诸多问题,而不是先救助其他国家。马骏认为一方面由于危机处于恶化状态,中国购买欧洲的债券要非常谨慎,另一个是有所准备,准备购买私有化的便宜的资产,欧洲银行体系的重新组合,银行会倒闭被并购,同时一些银行需要新的注资,不光是政府注资,还有其他包括中国的投资,中国也要做相应的预案和准备,要及时把握一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李稻葵认为欧洲的债务问题还不明朗,债务的价格还会下降,目前应先按兵不动,如果投资应尽量投资于实体经济。

2.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

李稻葵认为,中国如果有第二轮刺激政策的话,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金融政策,同时,财政领域的经济刺激计划要与财政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重新整顿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这次金融危机。马骏也认为,未来如果全球出现深度衰退,中国不得不进行经济刺激时,一定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上一轮的刺激计划名义上是4万亿,实际是9.3万亿,虽然在短期内把GDP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这导致了通胀和资产泡沫,下一步如何中国还将面临类似的经济形势。中国应把握好政策力度,下一轮刺激要更多注重财政政策,防止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最容易导致通胀。

大会期间,中青年论坛、全球问题与治理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国际投资论坛、国际贸易论坛五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吸引了辽宁大学广大师生参与讨论。

大会期间,举行了学会主要刊物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相关刊物的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张斌、《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编辑部主任冯晓明、《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高程、《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段锡平与学者及辽宁大学师生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交流。

作为换届大会的重要议程,学会代表通过了余永定辞去会长的请求,对余永定会长为学会的发展、为浦山世界经济优秀论文奖的建设、为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等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会代表讨论通过了邵滨鸿秘书长关于九届学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选举通过了第十届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候选人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当选为第十届、第五任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丁一凡副所长等23位专家学者当选为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当选为秘书长。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篇6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的活跃领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大致形成促进论、阻碍论、折中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作基础,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对某个地区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在其他地区不一定实用,所以对某个特定地区就要具体分析对外贸易对该地区起到什么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烟台市对外贸易额和GDP迅猛增长,不管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都要高于开放前的水平,所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某种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运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结合烟台的实际情况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最早提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是亚当·斯密:他假定一国在开放前存在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剩余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出口,由此为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辟了出路,这样贸易就可以在不降低国内生产的情况下扩大出口,结果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后来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学说,他认为比较优势决定贸易形式,给一国带来收益的不是剩余资源的使用,而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出口使得一国能够在较国内生产更为有利的条件下购买进口品,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即使没有资源增长和技术变化,贸易也能促使各国生产最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穆勒进一步指出,贸易的直接优势在于促进世界生产力更有效的利用,贸易的间接优势最显著的是市场的扩张带来的增进生产进程的趋势,生产的扩张会导致生产专业化,充分利用各种要素,并进行发明改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和俄林创立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输出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输入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两国均获其益。纳克斯从需求的角度强调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和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低下,发展对外贸易能够启动本国经济摆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

二、烟台市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烟台地处山东东部,北接渤海,东北面与日本韩国相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贸易额与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下面根据1999年~2006年的数据并用前述理论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1.定性分析

(1)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和资源的更为充分的利用。烟台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额由2000年的9.33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49.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加工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迅猛的发展也伴随着劳动力使用的大量增加,因为烟台劳动力非常充足,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大量吸收劳动力,使剩余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使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出口产品创造更多的产值,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同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烟台利用这个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扩大出口量,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旅游、信息、餐饮、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烟台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额从2000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7.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出口需求的扩大导致了生产的扩张,从而导致了GDP的增加。

(2)对外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生产的扩张并推动了生产的专业化,使机器设备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使用,并为发明创造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外商投资的增加给本地带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机器设备,这些要素与当地的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会使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国民收入。同时由于技术及管理的外溢性,整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3)对外贸易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烟台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产值却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总体上升产值增加迅速,第三产业的产值也是逐年上升的。第一产业产值上升表明农产品在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价值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提高了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使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按照出口的要求进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其经济价值,导致该产业产值上升,使其所占比重更加合理。工业品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大幅增加要求第二、三产业必须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搭配更加合理并能更好的发展。

2.定量分析

烟台市1999年~2006年GDP与对外贸易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年鉴GDP:人民币外贸及出口额:美元

用SPSS软件对GDP与外贸额进行回归得Y=538.219+12.707X。Y:GDP,X:外贸额,样本决定系数R=0.997,常数的显著性检验:t=16.86>t(7)=2.36检验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31.61>t(7)检验通过(显著性水平为95%)。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的线性关系成立。烟台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贸易额就增加将近十三单位的GDP,对外贸易对GDP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正如前面分析中所提到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会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使经济总体水平得到提高。再对外贸额与出口额进行回归得Y=517.603+22.376X1,X1:出口额。R=0.993 常数与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值分别为10.388和20.581远大于2.36,出口与GDP线性关系显著,并且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GDP增加超过二十二个单位,所以出口对GDP的作用更为显著。烟台在国内属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与其主要贸易国日、韩、美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烟台出口贸易的作用如此显著,这正如纳克斯所认为的,不发达地区应积极发展出口贸易,促进资本形成并提高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摆脱不发达状态。所以烟台应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积极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前面的理论及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所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同时我们也应该创造有利条件提升自己的优势以使国际貿易对经济增长更为有利。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技术 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创新并提高产品的价值量,并能在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烟台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部分所占比重很大,技术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值与外国同类产品相差很大,出口利润率低,出口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被外国进口商获得。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并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产品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产品的价值增量,以赚取更大的利润。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加大对第一产业的调整,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适合内外市场需求的农作物,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对二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政府可以选择某些具有潜力的行业像信息、金融服务、新产品开发等进行扶持以增强其竞争力,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在外贸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引导和政府参与相结合使本市产业结构更能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能促进经济更好增长。

3.合理引导投资流向提高投资效益

烟台市投资增长迅速,但重复投资严重,根据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复投资的收益率要低于市场收益率甚至会出现负值,重复投资不仅会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也会失去发展机会,所以应避免重复投资。烟台近几年发展起很多新兴行业,他们目前利润较低,资金缺乏但非常具有前景,我们应该把资金引向这些部门,让其尽快摆脱起步阶段进入迅速发展期。投资合理会使产品能更好的适应市场,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54~58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篇7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并没有打开国门, 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 而是针对产业发展进行了了强制性的干预, 这一情况持续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并步入了全球经济贸易这一行列中, 着不但促使全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增长, 而且也优化了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之后, 为了营造稳定的对外贸易环境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 我国又制定、颁布了有关的外贸规章制度、监管制度、进出口贸易检疫检验标准及流程等。值得一提的是, 在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 这标志着我国外贸程度的不断加深, 也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相关地位。在2015年的外贸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中, 我国的贸易总金额已高达284600亿美元,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 贸易总金额为206亿美元, 由此也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之快。

二、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

(一) 出口成本增加

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 同时也是机械设施出口大国, 而这些产品大多为半材料加工品。而近些年来, 国际物价的不断上涨, 许多半材料的成本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且没有回落迹象。这无疑就减少了产品原本有限的利润空间, 从而直接降低了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并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增加了较大的压力。不仅如此,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地不断提升, 人民币渐渐升值, 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我国产品出口的压力, 进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些年来, 出口成本增加已经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一大阻碍和问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 全球经济的复杂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主要趋势,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 迅速扩大的对外贸易使国家之间的相需度增强了, 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就是与外国建立的贸易, 对外贸易能使本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但在对外贸易中, 由于产地与进口地间的距离较远, 因此难以避免会出现产品质量、产权纠纷等问题, 当然由于各国间贸易政策的不同, 也不可避免会出现贸易壁垒保护等问题。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 近些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受到越多越多的制约。比如, 西方发达国家以“最大顺差国”为借口, 迫使人民币升值, 从表面上看, 人民币升值是积极事件, 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下降, 进而会给中国的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随着全球经济复杂化的日益提升, 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不抓紧解决, 将给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

(三)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就目前而言, 我国绝大部分的出口产品属于初级加工产品, 又或者是半加工产品, 而这些产品的实际价值并不高, 自主品牌也尚未打响, 因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缺乏竞争优势。除此之外, 无论是产品定价、加工科技, 还是售货渠道上, 我国出口企业都缺少自主能力, 所以只能单靠压低价格和增加货量来增加出口贸易额。从这些可以看出, 我国出口产品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所限制。一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就很容易受控于国际市场, 这不但会降低产品的利润空间, 还将影响我国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不利于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三、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应对全球化冲击

我国必须加快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力度, 进而能够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因此, 下面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实际情况, 对优化对外贸易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以便能够使我国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一) 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力度

一直以来, 我国的出口产品就以纺织品、机械设施为重, 然而近些年由于物价的上涨, 我国出口产品的利润额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应当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 把已有的比较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 将出口重心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不但可以刺激我国企业研发、生产新型产品, 还可以有效改变我国出口产品单一的现状, 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增长。不仅如此, 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打破以往受控于国际市场的局面, 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二) 结合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政策

在对外贸易中, 无论是进口国还是出口国, 都应当切身维护自身权益。随着全球经济复杂程度的提高, 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如果不重视起来, 那么就很难在经济全球化这场战役中取得最终胜利。为了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权益, 也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在不违反相关国际贸易规定的前提之下, 启用有效的贸易保护以及贸易自由政策是必需的。具体来说, 我国可以利用政府干预、技术标准等方法来保护弱势产业, 从而减少经济全球化给它们造成的冲击。一方面, 我国应当运用贸易保护来减缓其他国家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与贸易影响;另一方面, 我国也应当充分利用贸易自由来取得市场占有额与利益。因此, 适当将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政策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促进我国贸易经济的增长。

(三)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直以来, 加工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相对较弱, 而技术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 而且所具有的利润空间也较大。基于此, 政府可以鼓励、发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 企业本身也应当强化品牌管理, 加快相关的品牌建设, 从而打破原先初级产品加工的局面。当然, 为了摆脱我国出口产品受国际市场限制过多的现状, 企业还应当争取生产到销售方面的自主权, 这不仅关系到企业出口的利润值, 还与我国产品的出口权益有着密切联系。总之, 提升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能强化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 还可以扩展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 这一要点应当引起各大出口企业的重视。

四、结论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篇8

一、对外贸易、财税补贴与反倾销会计

在年会开幕式上,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李凤亭会长发表了重要演讲, 他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特点, 指出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在外汇、信贷和税收等方面显著区别于其他产业、行业, 较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金融形势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外经贸财会工作面临的可变因素多, 经营风险大, 财务工作者的责任和压力较大, 要求外经贸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 并建议设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境外投资、海外工程承包与反倾销会计等研究中心, 深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财务与会计的理论研究。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风险不断上升, 尤其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会计风险, 给企业经营带来阻碍, 能否科学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对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大学蒋国庆教授等人指出金融服务贸易会计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外贸监督机制缺失, 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 会计人才相对匮乏, 缺乏国际市场金融诈骗的应对机制, 票据结算机制存在缺陷, 应收账款规模较大, 现金支付业务操作失范, 金融服务贸易会计手段发展滞后, 提出应当建立金融服务贸易风险监督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 进而有效规避金融服务贸易会计风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邬展霞教授从无形资产跨国交易阐明外经贸财务与会计面临的挑战, 她研究发现跨国公司无形资产交易的动机在于执行战略、绩效考核、转移利润、套现、避税、规避政治、外汇管制和汇率风险等, 并建立了无形资产跨国交易的模式及转让路径,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确认口径和所有权定义缺乏披露与监管, 影响无形资产的跨国交易, 应通过转移定价反避税调整方法、鼓励自主研发以及财务、税收、监管政策的制度创新, 应对无形资产国际交易的挑战。

财税补贴广泛运用于对外经济贸易企业, 应重点关注财税补贴产生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北方工业大学周霞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财税补贴运用产生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财税补贴资金对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和成长性并不显著, 仅在短期内提高公司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补贴资金有助于企业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的履行, 应当创新财税补贴资金的运用方式, 细化补贴资金名目与落实方向, 加大对补贴资金使用的后续管理和监督, 促进财政补贴绩效的提高。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李斯进从进料加工出口货物申报免抵退税时财税法规与海关核定的实际耗用冲突问题出发, 以海关核定的单耗为起点, 对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的会计核算及其免抵退税额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 完善了税务机关审核生产企业计算当期免税进口料件“免抵退税额”的“实耗法”, 将进料加工业务的“实耗法”在海关、税务机关和生产企业三者有机结合。

国际经济复苏缓慢, 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加剧, 中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 欧盟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及征收惩罚性关税措施多数是针对来自中国的产品, 充分发挥反倾销会计的作用, 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东北财经大学万寿义教授等人认为低廉价格使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使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众矢之的, 结构价格是出口产品的价格底线, 是国际反倾销过程中对产品正常价值认定的核心问题。出口企业产品结构价格具有财务预警功能、正常价值认定功能及倾销幅度评估功能, 产品结构价格计算中需要重点关注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和包装费用等难点问题, 充分参考结构价格来制定产品出口价格并进行动态适时调整, 有效预防反倾销调查危机的发生。河南省外贸学校余孝文教授以反倾销会计的相关概念为研究起点, 揭示了反倾销会计及会计规避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应加强会计核算体系, 科学运用反倾销会计的策略, 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 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培养反倾销会计专业人才等方面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二、跨境融资、投资效率与跨国并购

融资问题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企业强烈的股权融资需求与股权融资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境外资本市场, 尤其是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主的境外创业板市场。北京工商大学李旭松副教授等人在分析融资约束理论的基础上, 以如家快捷酒店为例, 从境外上市的融资规模、融资后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变化、公司治理改善状况等方面, 探讨了企业境外上市的融资效果, 研究发现企业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克服融资约束, 改善财务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 提高公司价值。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张宏博认为相对于传统出口贸易融资方式, 福费廷业务的融资期限更加灵活、票据范围逐渐增大、银行担保趋于宽松, 可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和规避风险, 审批流程相对简单, 包买费用未必高昂, 提出福费廷是一种能实现银企“双赢”的单证项下融资产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新民强调应从八个方面看企业财务报表, 即“八看”:战略、管理与竞争力、效益与质量、价值、成本决定机制、其他财务质量、风险与前景, 并且着重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公司治理风险与过度融资风险, 指出核心领导人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把握企业根本风险点, 应对公司治理和融资风险。

企业如何使用筹集到的资金?投资后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投资效率如何?哪些因素和途径制约投资效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德球等人研究显示, 政府质量改善资本配置效率的功能在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显著, 地方国企比中央国企更显著, 进一步发现在较高的投资与Q敏感度和较低的投资与现金流敏感度地区, 投资能显著促进企业业绩的增长, 并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治理, 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 同时通过扩展企业的融资途径来缓解融资约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琳副教授等人考察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及货币政策在传导中存在的非对称性, 并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非对称反应, 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在扩张性和紧缩性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效应。北京师范大学申嫦娥教授等人阐明了FDI (外商直接投资) 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具有外溢效应, 如果吸收能力达不到技术溢出的门槛要求, 技术溢出效应无法实现, 并选取了技术差距、产业关联、人力资本流动以及示范与模仿效应等门槛指标, 研究发现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并且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

虽然资本市场对参与跨国并购的企业成功与否仍持有怀疑, 但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格局将会受此影响而带来新的变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赵世君教授等人对汽车行业重大跨国并购案例研究发现, 并购对象的选择、并购价格、支付方式、谈判能力均会影响并购方及并购目标企业的股价表现;并购提高了企业竞争优势并削弱了同行竞争对手地位, 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股价由于并购而显著下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晓宁从保护投资者、企业、审计方三者权益出发, 以东南融通欺诈案为研究对象, 依据经典的财务欺诈理论对这起中国概念股财务欺诈案进行分析, 初步总结中国概念股财务欺诈的发生原因, 并对如何防范财务欺诈提出建议。北京理工大学彭红斌教授、裴祖惠教授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金融支持现状基础上, 探讨了跨国并购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通过改善政府在企业跨国并购中的管理、多方面解决跨国并购的资金来源、鼓励商业银行增设海外分支机构并允许其开展离岸业务、培育跨国并购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 健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金融支持体系。

三、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国家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投资者、债权人及市场的监管者较为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福州大学罗艳艳将管理者自利行为对五大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 认为应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信息不对称模型以及管理者自利行为, 构建管理者自利行为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模型。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支红妍从企业体制增效的角度出发, 分析内控体系与QHSE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两套体系的关系, 论证两套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武汉大学孙立阐明了内部控制的责任随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加大, 由于股东期望发生改变, 内部控制应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价值观念一致, 尤其是内部审计职能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识别并评估利益相关者优先关注的关键性风险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山西省外经贸会计学会安云亮厅长梳理了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历程, 从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到全面风险控制, 外贸企业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已成为讨论的重点议题, 通过分析宋建平的案例, 提出加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主要是集中于价值链的低端,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耗费, 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逐渐丧失, 这使得我国一部分制造业企业有向外转移的趋势, 应当如何控制、防范和管理外贸企业遇到的各种风险?四川大学蒋国庆、刘晓维探讨了中国制造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 并对中国制造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财务风险进行国际比较, 并对影响中国制造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 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 找到投资的最佳国家、时机和投资方式, 积极降低和规避面临多种财务风险。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赵庆国等人从中小企业自身防范和控制民间借贷融资风险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民间借贷风险成因, 选择指标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风险等级, 试图为中小企业评估民间借贷融资风险提供一种方法参考, 以帮助其及时识别、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融资风险。

随着我国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社会各界愈加重视政府绩效审计对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东北财经大学曲明研究表明, 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政府绩效审计规范尚不健全、审计范围较窄、民主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但政府绩效审计环境将逐步好转、政府绩效审计将自我完善、监督制度将逐步规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叶陈刚认为高度独立国家审计制度具有天然的预防、发现与惩治腐败功能, 而我国国家审计受制于各级政府, 与社会审计分散运行, 作为审计灵魂的独立性严重缺失, 研究融入国家审计制度以新的使命, 并顶层设计国家审计制度, 构建反腐倡廉的最高经济监察院机制, 实现国家良好治理。

四、会计国际化、自由贸易区与财税政策

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外贸汇兑成本、避免汇率风险, 而且有利于改善我国外贸发展和投资的“软”环境, 跨境结算的发展将会加速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进程, 推动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促使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大新指出当不同国家的企业在同一资本市场上面对某一特定绩效标准展开竞争时, 必然导致国家间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使得会计问题转化为国际政治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规则, 会计标准并非“中性”, 其背后隐藏着激烈的国家间冲突, 欧共体所追求的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推动了欧洲会计一体化进程, 欧共体成员国间以及欧美之间针对国际会计标准主导权所展开的角逐使会计国际化进程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国际板是在外汇管制下渐进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建设国际板战略定位应清晰。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干云峰认为, 推出国际板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国际板建设需要汲取B股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国际板吸引资源类、技术类、消费类将分别有助于缓解国内资源的需求压力、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2012年初上海开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我国流转税改革的正式启动, 此项改革旨在减少重复征税, 增加企业利润, 加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如燕教授分析了“营改增”对于上海文化创意、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影响:税制设置不尽合理, 文化创意服务“销项税”以及其“附加费”税负均有所增加, 文化创意服务行业的进项税难以寻觅;增值税税率设计偏高, 税额增加, 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 一般纳税人避税空间大。并就如何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环境下完善文化创意、交通运输服务业新税改政策提出一些建议。“营改增”不仅仅涉及企业纳税负担的问题, 还涉及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企业竞争力诸多方面。

对外经济政策论文 篇9

(一) 安徽经济对外开放现状概述

1978年, 我国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设定的对外开放目标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 发展外向型经济”。1993年11月14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 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发展开放型经济”。1997年9月, 江泽民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外开放总目标, 我国的对外开放在一步步加深加宽。

多年来, 安徽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推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目前, 安徽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安徽省对外来投资一贯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 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目前, 在安徽投资的客商有来自香港、美国、台湾、新加坡、维尔京群岛、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投资领域涉及交通、电力、能源、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房地产、综合服务等30多个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安徽, 如联合利华、日立、西门子、ABB、圣戈班、微软、沃尔玛等等。

扩大对外开放, 是实施东向战略, 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保证。近年来, 安徽省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已不再是单纯地把外资、外企“引进来”, 而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 将皖人、企业、经贸等推向世界, 多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例如, 2007年, 安徽省各类建筑企业和科研院所“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速, 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2亿美元, 增长82.4%;完成营业额7.2亿美元, 增长70%;新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22个, 协议对外投资额6926万美元。安徽出版集团公司、马鞍山钢铁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丰原集团都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一个开放、生机勃发的安徽正在走向世界, 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安徽正在形成。

(二) 安徽经济对外开放的度量

经济开放度是经济体的商品和生产要素 (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 跨越本区域参与到其他区域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之中的程度。因此, 我们在度量一经济体的经济开放度时, 不仅要考虑到商品贸易, 还应该考虑服务贸易、资本的开放程度。需要澄清的是,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开放度可分为两个方面:对外开放的广度和对外开放的深度。对外开放广度指的是一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经济往来的总量占其经济规模的比重。而对外开放深度则是指一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与国外经济活动一体化的程度。由于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可以用价格水平来衡量, 因此, 对外开放的深度就可用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水平来衡量。因此, 真正能够反映某一经济体对外开放总体水平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包括了对外开放广度和对外开放深度两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本文讨论的是经济开放的广度, 而不是深度。

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开放度的测算已经很多, 然而采用的指标却各不相同, 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差别。对外开放是多层次、多领域的, 要想对其做出完全的描述和精确的度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对于安徽来说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两个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部分, 因此本文所构建的经济开放度公式如下:

安徽经济开放度= (安徽贸易开放度+安徽外资开放度) /2

其中, 安徽贸易开放度=安徽进出口总额/安徽GDP

安徽外资开放度=安徽实际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安徽GDP

安徽经济近年来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 因此本文截取2000—2008年近9年的数据进行经济开放的度量, 以探索安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数据来源:2000—2007年安徽省GDP、进出口总额、美元兑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GDP、2008年进出口总额来源于安徽统计局网站统计公告初步统计数据, 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计算。

数据来源:GDP、汇率同表1。2000—2006年实际利用FDI总额来源于《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 2007—2008年实际利用FDI总额来源于安徽省商务厅网站统计资料。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 2000—2008年安徽省GDP、对外贸易总额以及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都逐年上升, 分别从2000年的3038.24亿元、334684万美元和31847万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874.20亿元、2043529万美元和348988万美元;贸易开放度、外资开放度和经济开放度也分别从2000年的9.12%、0.87%、5%上升到2008年的16%、2.73%、9.37%。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安徽省2008年经济开放度比2007年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根据表1、表2计算。

二、安徽经济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是对安徽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计量检验, 即采用对数线形回归的方法检验安徽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换句话说就是检验安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本文将首先检验安徽的总体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然后分别检验贸易开放、外资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

(一) 安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为检测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2000—2008年的安徽GDP与根据本文建立的开放度指标体系所计算出的2000—2008年的安徽经济开放度 (表3) 之间做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通过对数化以后数据序列易得到平稳序列而不改变变量的特征, 故对GDP和经济开放度的时序数据分别取自然对数,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小数, 并相应记为LnGDP和LnEO。因此, 模型建立如下:

LnGDP=a+bLnEO

其中, a为常数, b为LnEO的系数。

检验结果为:

由 (1) 式可知, 安徽的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具有解释力。各系数的Prob值以及整个方程的Prob值在9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表示参数显著。R-squared=0.916说明方程拟合优度高, 能够表明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具有解释力。由方程系数可知, 2000—2008年安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开放度的自然对数每变动一个单位, GDP的自然对数将变动0.221个单位, 安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安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2000—2008年GDP与对外贸易总额进行对数线性回归, 对外贸易总额的对数记为LnT。模型如下:

LnGDP=a+bLnT

其中, a为常数, b为LnT的系数。

检验结果为:

R-squared=0.980说明方程拟合度非常好, Prob (F-statistic) =0.000表示方程通过检验, 且从 (2) 式可知, 贸易开放额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 对外贸易额越大, 经济将增长越快, 贸易开放额的自然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 GDP的自然对数将增加0.647个单位。

(三) 安徽实际吸引FDI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2000—2008年GDP与实际吸引FDI总额进行对数线性回归, 实际吸引FDI总额的对数记为LnF。模型如下:

LnGDP=a+bLnF

其中, a为常数, b为LnF的系数。

检验结果为:

R-squared=0.952 F-statistic=137.623 Prob (F-statistic) =0.000

R-squared=0.952说明方程拟合度非常好, Prob (F-statistic) =0.000表示方程通过检验, 且从上式可知, 外资开放额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 实际吸引FDI总额越大, 经济将越快增长, 外资开放额的自然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 GDP的自然对数将增加0.445个单位。

从 (1) 、 (2) 、 (3) 式可以得出结论, 安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开放型经济, 以促进经济增长。

三、进一步提高安徽经济开放度, 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 继续扩大对外贸易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 是实施大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安徽省出口产品中, 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多, 难以做大做强。所以, 安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开放型经济, 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钢、海螺、铜陵有色、江淮汽车、奇瑞轿车、安庆石化、佳通轮胎、两淮煤矿、丰原集团等有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抓好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煤化盐化一体化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链条的延伸;积极承接海外工程, 努力扩大劳务输出;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到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发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加工贸易, 实现跨国经营, 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二) 继续促进FDI流入

首先, 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投资软环境和投资硬环境。在软环境方面, 还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尤其是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使市场经济体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跨国公司提供一个更好的体制环境;扩大允许跨国公司投资的范围, 减少市场准入的障碍, 减少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管理等控制, 降低进口关税等等。在硬环境方面, 安徽省要继续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其次, 应大力推动先进技术的引进。随着FDI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引进政策上应将利用外资的重点逐步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 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国际环境中, 这是安徽企业应对剧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具体地说, 就是要改善引进机制, 即通过大力引进分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 加快安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缩小安徽与东部发达省市以及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加速安徽技术进步, 实现安徽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最后, 还应加强对FDI的监管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在给我们带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冲击, 造成对某些行业的垄断, 挤占市场, 排斥当地企业, 抑制某些行业的发展等。因此, 应完善相关法律, 强化涉外法规的执行和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引导, 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年检工作, 引导外商投资的健康发展, 使其符合安徽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 加快境外直接投资步伐

一方面, 培育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首先,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富于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总表现出一致性;我国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对原有的企业制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如春兰集团、万向集团等。然后, 要提升技术优势。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表明, 企业所创造的财富, 50%以上来自技术创新。安徽企业应积极利用社会科研力量, 提高科研开发能力, 把技术的商业化研究放在头等重要地位, 并重视和逐步开展境外企业的R&D活动。

另一方面, 鼓励企业境外直接投资, 给予优惠和支持并加快对外投资保护的立法工作。要给予境外投资企业财税优惠、资金、金融政策支持。国际上促进对外投资的一般做法有建立投资专项基金, 这些资金一般来自政府财政, 由政府制定的商业机构运营, 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很好的针对性效果, 安徽可以采用类似做法。增加企业融资渠道, 允许有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国内或国际 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资金;放松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 企业在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过审核后, 其投资项目的外汇可以自由汇进汇出, 以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金流动需要。还有必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 以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规范政府部门对境外投资的管理, 促进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服务体系的形成。

摘要:近年来, 安徽省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已不再是单纯地把外资及外企“引进来”, 而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 多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在构建对外经济开放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回归分析, 测算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安徽省应继续扩大对外贸易, 促进FDI流入, 加快境外直接投资步伐, 进一步提高经济开放度, 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开放度,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外资开放

参考文献

[1]张立光, 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4 (3) .

[2]张天顶.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0) .

[3]胡智, 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7) .

[4]谭祖谊.外贸依存度、相互依存度、经济开放度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1) .

[5]陈自印.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 (2) .

[6]刘伟, 赵三英.对外开放度研究文献述评[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4) .

[7]汪小雨.安徽四大区域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3) .

[8]张伟, 周秉根, 王官勇.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篇10

一、制定和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首先, 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结合投资体制改革, 增加环保投资力度, 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 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 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借鉴各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开征新税、调整现有税制等方法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一扩大税源, 开征新税。许多国家针对生产经营中排放的废弃物征收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的税, 税基按照不同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来确定, 其税额也随不同燃料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不同。其二调整现有税制, 采取变动税率的办法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一般是对生产造成污染的商品提高税率和对无污染公害的商品实行较低税率, 如在消费税中区分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 对含铅汽油提高税率。其三征收环境税和对开展资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企业和个人, 通过减免税和退税政策给予扶持。再次, 实施信贷优惠政策,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建议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民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

二、加快立法, 催生循环经济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 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 其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基本法, 即《环境基本法》;第二层面是指导性法律, 即《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七部具体法律法规, 如《废弃物处理和清洁法》、《再生资源促进有效利用法》等。我们应在《清洁生产法》的基础上, 颁布一系列涉及循环经济的法律, 比如《避免、减少包装废弃物法》、《绿色消费法》等, 完全有必要制定一部详细的《循环经济法》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依据。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等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 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合理化和资源消耗与破坏的有偿化、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有效管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拓展, 向下游延伸, 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深加工结转业务, 扩大产品内销, 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制成品向中高端转型, 逐步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三、注重研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推行“绿色技术”应对“绿色壁垒”,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 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主体, 但政府可通过科学制定各项科技计划, 来调控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组织力量开展有关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推行“绿色技术”包括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 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协调, 政策上给予倾斜, 财力上给予支持, 知识产权给予保护, 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围绕“绿色产品”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攻关, 把存在的技术问题逐个击破。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 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并且政府还要通过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与粗放型增长相适应的某些发展路径和思想观念, 随着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变化, 有的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已经难以为继。要改变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依赖,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外贸易要坚持以质取胜, 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境外加工贸易和合作开发资源, 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完善鼓励政策和协调机制, 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四、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 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 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 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为此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即EDP。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 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 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 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 也可以促使政府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民。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观念、新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 与全社会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 但目前社会各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 发动社会大众, 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使广大公众自觉地参与到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观念、新模式, 在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外贸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 也是绕过法规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外贸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芸香:发展循环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转变[J].企业经济, 2006, 06

[2]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 2006, 08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篇11

1. 2009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温家宝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中非致力于共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了中非合作的新局面。

2.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09年11月14日在新加坡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增长话题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中国将同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合力应对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谋求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不懈努力。

3. 应胡锦涛主席邀请,奥巴马于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在会谈中向奥巴马强调,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奥巴马也表示,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会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

4. 11月30日,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晤期间,中欧双方领导人就中欧关系、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理论分析】

1. 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相互之间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中美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因此,中美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和竞争。

2.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正义的。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例如,我国在处理人民币汇率、台湾等问题上,都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决不以牺牲国家利益、国家主权为代价换取其他利益。

3. 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和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反核扩散,还是争取世界经济复苏,中国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求和平、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合作是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中美、中欧、中非关系时,我们都是积极寻求合作,促进发展。

6. 国际组织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

7.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家新秩序的主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创新训练】

一、 选择题

1. 面对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恐怖主义蔓延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面对当前金融、能源、粮食三大难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推动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政府的上述态度和做法,表明()

A.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B.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C.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D. 我国在处理国际社会各种矛盾和危机中起主导作用

2. 无论是中美,还是中欧领导人在会晤时都谈到了如何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讨论救市方案。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 对话与合作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C. 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

D.国与国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

3. 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曾引用中国成语“同舟共济”表达对美中关系发展的期待。对此,温家宝总理回应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不仅要同舟共济,还要“携手共进”。这说明()

A. 两国的经济摩擦让位于合作

B. 两国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C. 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主权国家

D. 两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4. 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政府表示:汇率调整是渐进的过程,我们既要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中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中的责任。这说明我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① 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② 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③ 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④ 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国家主席胡锦涛12月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华出席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他表示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对欧关系置于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愿同欧方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这表明()

A. 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归宿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C. 与发达国家结盟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D. 国家力量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6. 2009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会议上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这表明()

① 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升

② 我国倡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同

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④ 中国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7. 国家主席胡锦涛17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体现了()

① 中美两国存在合作的基础

② 国家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③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④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2009年11月8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名城沙姆沙伊赫开幕。在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宣言》和《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中,中国和非洲各国一致认为,应继续扩大互利共赢,提升中非务实合作水平,并对未来三年全面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将对深化新形势下的中非经贸合作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此回答8~9题

8. 要彻底改变非洲落后的局面,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需要()

①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 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和平与发展的责任

④ 推行单边主义、反对多边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

9.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未来三年,中国将继续扩大对非援助,免除非洲与中国建交的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2009年底前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并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的贷款,向非洲中小企业提供10亿美元的专项贷款。这表明()

① 我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

②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③ 国家力量决定我国对外关系的原则和立场

④ 我国有能力解决非洲的经济落后问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 非选择题

10. 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

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双方认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在双方讨论中,中方表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

双方强调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中方强调,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希望美方信守有关承诺,理解和支持中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美方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根本原则是指导中美关系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

双方认为,中美两国在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开展合作,有助于促进世界繁荣与安全。

(1) 试分析材料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2)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美为什么要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

(3) 依据我国的对外政策,谈谈应如何建立和深化中美双边战略互信。

参考答案

1. B 2. C 3. B 4. C 5. B 6. C 7. A 8. D 9. A

10. (1) ① 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前,求和平、促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美两国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这是顺应这一潮流的体现。

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中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美两国之间既有分歧、冲突、也有合作,但加强合作是主要方面。因此,只有加强双边战略互信,才能更好促进合作,谋求发展。

(2) ① 国家间共同利益是主权国家制订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中美两国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是由双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②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美两国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

(3)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立和深化中美双方战略互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① 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②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

政治小贴士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人——周恩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兼任外交部长长达9年,不兼外交部长的职务后仍然主管外交工作,前后达26年之久。

在这26年中,周恩来为促进世界和平,为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立、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推动广泛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周恩来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人。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主张把“求同存异”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各种矛盾和分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出现在中国与17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同时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建国至今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变化 篇12

一、“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完全封锁的军事策略,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审时度势,制定了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靠拢,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自己经济,工业化等各方面的援助。

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制定了以下策略:一、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靠拢,以获得更好的援助。二、积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三、同美国的侵略性外交政策予以正面积极的反击。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的打击了美国扼杀中国政权的野心稳定了国家政权。

二、反苏反美,同时打击敌人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对外实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不安;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第三世界崛起。而当时的中国面对更严峻的局势,一方面苏联试图干涉中国内政,却被中国当机立断的拒绝,苏联对中国实行了各方面压力和威胁。另一方面,新中国还要反对美国对新中国的威胁。美国为扼杀新生的新中国,与逃亡到台湾的国民党进行合作,试图反攻大陆。新中国并没有被这种严峻的局势所吓倒,有力回击美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略。

三、“一条线”的对外政策

到了1970s,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争霸中,苏联站于有利地位,美国为了遏制这种局势发展,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频频向中国发出和平信号,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苏联对新中国的封锁,对于美国的和平信号积极回应,调整了对外战略:

一是中美关系的缓和。1971年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次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领导人直接会谈,两国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9月,中日建交,1978年两国又签定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国在此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在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以压倒性的票数恢复了在联合国常所有合法席位有效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全方位”外交战略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争霸到了“相持阶段”。同时,西欧日本等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国的外交政策为了世界和平的需要也进行的了一些重大调整:

一是提出和确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新观念。当时的国际环境虽然有可能爆发战争,但和平力量的增长可以有效的遏制大规模的战争的爆发。二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站在国际视野角度上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三是提出了“一国两制”,以其来解决中国的港澳台的问题。

五、和平发展道路

到了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朝着多极化方面发展,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局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据国际局势提出“伙伴”关系来指导中国的对外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1996年4月,中俄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5月,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0月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更好的提升与巩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人,继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根据当今的国际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外政策:

一、创造性的提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对外经济政策,利用当今经济全球化,加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努力做到本国经济结果的转型,加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深度,广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开放、合作与和谐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符合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对外方针,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要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党的中央集体领导下积极快速的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政策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这种变化和调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变化做出的。二、基本的立足点都不变,都是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该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必将更加有效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力力《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

上一篇:还原下一篇:新媒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