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本质

2024-06-22

还原本质(共5篇)

还原本质 篇1

一、意料之外

在高二年级立体几何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 在正方体ABCD - A1B1C1D1中,求二面角A - BD1B1大小. 本以为一道平常的二面角求解问题,可是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中竟然有三分之一学生出错,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二、抓住问题本质

使用几何法的学生,多数学生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可是用法向量求二面角大小的学生,多数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因此,笔者决定在作业讲评时把向量法求二面角大小作为重点.

不妨了解一下学生用向量法解题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 .

解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 xyz公式

三、还原向量色彩

1. 认清向量相对于平面的方向

如图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 xyz中,向量n = (0,0,1)是平面x Oy法向量,方向向上,向量n = (0,0,- 1)方向向下.

若n = (1,2,3)是平面ABC的法向量,那么该向量的方向怎样确定呢? 其实在三个轴上的非零分量看哪一个都可以,在x轴( y轴,z轴) 上的分量大于0( 小于0) 时,向量方向指向x轴( y轴,z轴) 正向( 负向) 方向.

2. 弄清法向量在二面角中的方向

我们知道,二面角范围是[0°,180°],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1,n2,法向量与二面角的空间位置存在四种形式( 如图2,图3,图4,图5) ,笔者给它们分别取名字,图2中的两个法向量都指向二面角的里面; 图3中的两个法向量都指向二面角的外面; 图4中的法向量n1指向二面角的里面,法向量n2指向二面角的外面; 图5中的法向量n1指向二面角的外面,法向量n2指向二面角的里面.

3. 确定二面角大小与法向量夹角的关系( 师生共同讨论,证明)

定理1若二面角的法向量都向二面角里面,则二面角大小与法向量夹角互补.

已知: 如图6,二面角α - l - β,设其大小为θ,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1,n2,且都向二面角里面.

求证: θ + < n1,n2> = 180°.

证明: 如图6,设法向量n1与n2相交于点P,n1与n2所在直线与平面α,β分别相交于点A,B,l∩平面PAB = C. 则l⊥AC,l⊥BC,所以∠ACB为二面角α - l - β的平面角. 在平面四边形PACB中,∠PAC + ∠PBC = 180°. 所以∠ACB + ∠APB = 180°,故θ+ < n1,n2> = 180°.

同理可证明如下定理( 证明略) .

定理2若二面角的法向量都向二面角的外面,则二面角大小与法向量夹角互补.

定理3若二面角的法向量一里一面,则二面角大小与法向量夹角相等.

数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自然科学,科学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教师不要单纯为了高考,还要为上一级学府输送合格的人才.为了满足有科研精神的学子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学习平台,对问题的学习和讨论不能停留在“直观”的感觉,教师要做学生科学观的真正引导者和名副其实的领路人.

摘要: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部分学生用法向量求二面角大小时不能准确判断法向量夹角与二面角大小的关系.为此,本文就向量法求二面角大小的教学提出解题策略和教学思考.

关键词:二面角,法向量,法向量夹角,里面,外面

还原本质 篇2

公务员制度之所以会这么多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当下的权力格局,它排除了来自公众的评价,抹掉了政治伦理上契约关系,形成了封闭式的运行模式,然后其手中的权力,慢慢就使其漂浮起来。如果公众评价能够决定公务员的去留,那么其必然会更加服务于公众,更好地从事好本职工作。这样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和任何一家企业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一样。

近日,多地密集试行公务员聘任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上海、河南、广西、福建、辽宁、深圳等地开展试点,江苏也正在制定相关办法,北京或在专业性岗位率先试点。人社部正就公务员聘任制制定相应办法,有序推进。舆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毕竟,公务员制度在中国现在依然被形容为“铁饭碗”,也即意味着,进入了这个公务员行列,除非犯了严重错误或者违法等,否则基本上进入职业的“保险箱”,稳稳当当一辈子了。正是这种退出机制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务员数量急剧增长,同时使得行政服务部门存在着服务差、效率低、官僚主义作风等老大难问题。

在公务员聘任制改革之外,官场隐形的“世袭”现象频发,令人揪心。就在最近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发生多个案例。为此“新华时评”刊文《身份的“世袭”值得全社会警惕》称,“从陆续披露、查处的情况看,部分地方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不仅让其后代拥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更是通过自己的‘关系’让他们也能迅速成为官场新秀,变成名副其实的官员身份‘家族世袭’。”

这两个动向,归根结底都指向了公务员制度的本质问题,即“身份”与“契约”之间的拉锯。因而,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健康的公务员体制,更好地规避制度漏洞,真正地还原公务员制度的本质,这不仅仅要从制度入手,还需要从理念上予以彻底的扭转。

从身份到契约的政治进步

在政治领域,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较高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权力拥有者是否破除了血统意义上的“世袭制”,而采取了公开平等的进入机制,即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著名的法律史学家梅因在《古代法》里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身份是一种先赋的、常驻不变的人格状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判定人们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基准。在古代,权力是可以世袭的,而且也必须是世袭的,然后以此来维护等级森严的社会稳定。这样的社会缺乏阶层之间流动性,“龙生龙凤生凤”牢牢地固化了阶层。

但启蒙运动之后,这种理念被颠覆了,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理念扎根。由此推及,政府是基于契约之上才成立的,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政府的权力是公民让渡了各自部分的权力之后才拥有的。契约的前提是基于双方平等上的约定与共识,在政治层面,它是联结政府与民众的纽带,是公共权力合法性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契约正逐步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根本行为规范。从传统身份社会到现代契约社会的范式转换的实质,是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机会平等取代社会等级、用后天奋斗取代先赋特权、用法治取代人治,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变革。

回顾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也正是逐步从这种身份到契约的体现。虽然现在身份基础上“接班制”在一些陈腐的改革死角系统内部依然存在,比如某些系统,还有优先安排亲属就业、子女接班等做法,死守着既得利益不放。但总体上,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因其失去了合法性与正当性,都是偷偷摸摸的。而基于公开考录的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正逐步地扩大这种“契约”的领地。

被撕开的考录制度缺口

公务员考录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将近30年了。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要健全包括招考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确定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89年,中组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此展开,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一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国家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职位分类、录用、考核、奖励、职务升降、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管理与监督等作了规定。1994年6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主任科员及以下的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

“凡进必考”犹如一道厚实的大门,关上了公务员体系可以随意安排进入的可能性,要进入这里面,必须经过公开考试、公示等各个程序。但关上了大门,并不等于就彻底封死了其他可以操作的空隙,然后这个空隙慢慢地就被掏成一个缺口了,甚至另开很多扇窗了。比如选调生制度、挂职、人才引进等政策,这些原意都是使得公务员人才机制更为灵活的措施,都能成为一些人钻营的渠道。在以上这些火箭提拔背后,也都存在各种钻制度漏洞的行为。而且,就算没有漏洞可以钻,在现在的还算严格的公务员管理体系下,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简直是发挥到了极致,“萝卜招聘”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

各种“萝卜招聘”“量身定制”设立千奇百怪的各种条件,而且越来越明目张胆、肆无忌惮了,户口、性别、学历、专业、身高、特长、父母身份、家庭背景都敢写到招聘简章里。这些“萝卜招聘”虽然遵循现有的制度,却苛设各种条件以排除他人,实现机会独占,让进入这个体系如探囊取物一般。比如,2010年11月,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招聘公务员,条件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结果该招考只有当地副市长的女儿一个人符合条件。湖南省怀化市鹤岗区“2010年乡财政所和社区招聘简章”中,还明确规定“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在鹤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等“条件”,案例不胜枚举。

另外,在《公务员法》中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而这其实也存在着极大了漏洞和操作空间,使得一些有权势背景的人,可以直接跳过这个公开招录的过程,直接抵达科级以上的领导职务,然后官途一片光明。而“干部年轻化”则更为一些官员安排自己子女或裙带关系这一火箭升迁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支撑,在丑闻曝光之后也屡屡成为挡箭牌。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如果在没有改变现有的公务员制度的背景下,还是可以成为“铁饭碗”,只进不出、待遇优裕的话,那么无论制度如何,总是会被撕开口子,发生各种令公务员制度倒退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聘任制试点显得尤为重要的缘由了。

聘任制必须加入公众评价 关于聘任制,现行的《公务员法》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另外,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可以看出,在这部2006年实施的法律,只是把聘任制作为公务员任用一个小小补充机制,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在整个制度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这种聘任制反而也成为一个被撕开的法外之口,成为一些人曲线安排亲属就业的便捷渠道。

事实上,聘任制最大的意义并非是在于提供效率等浅显层面的,最重要的是它还原了公务员的本质。在现代政治理念中,公务员或官员就是“政府雇员”,是纳税人供养起来的服务于公众的雇员,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存在。在中国,更为形象地被称为“人民公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再也不是帝王专职时代那种高高在上的“父母官”。而既然是雇员,那么岂有不管雇员的能力、品德等一进定终身的道理?捋顺了这一层关系,就可以发现,只进不出的“铁饭碗”公务员制度是多么需要改变。

所以,如果聘任制能够全面地推行,也即彻底还原了公务员本质,“铁饭碗”将可能不打自破,从而沉疴已久的公务员热、官僚主义作风等弊端将能够得到有效缓解。而且既然公务员也只是一个能够进进出出的职业岗位,以各种考核成绩说话、以真才实学为标准,其诱惑力也将会大大降低,那些削尖了脑袋想安排亲属进入的做法,也会相应减少。

但必须看到的是,当下的聘任制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没有得以施行,这种聘任制依然是现有官僚评价体系的延伸,各种没有明确规范化考核机制,将又会成为藏污纳垢的制度漏洞。而且更关键的是,这种看似能进能出的制度,没有有效公众参与评价渠道,更多的还是领导说了算。公务员,顾名思义,带着“公”字,如果没有公众的评价,那么就连最简单名义上的说法都不通。既然公务员实质上是政府雇员,公众就是公务员的雇主了,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公众可以根据公务员的表现,来决定契约的延续或者终止。

只有公众能够加入到聘任制的评价当中,聘任制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否则很容易换汤不换药。公务员制度现在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根源就是在于当下的权力格局,它排除了来自公众的评价,抹掉了政治伦理上契约关系,形成了封闭式的运行模式,然后其手中的权力,慢慢就使其漂浮起来,成为凌驾在公众头顶“伪公仆”。而公众评价如果能够决定公务员的去留,那么其必然会更加服务于公众,更好地从事好本职工作。这样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和任何一家企业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一样。所以,聘任制只有更多地纳入了公众评价,打破或者说是还原了一个正常位置的官民权力格局,公众即纳税人作为雇主而公务员是雇员格局,才能解决、“萝卜招聘”等各种破坏公务员制度的做法存在,也将中国的政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京东众筹 还原众筹本质 篇3

当众筹在中国的先驱已经成为先烈并撕去“众筹”的标签,电商大佬京东却风风火火而来,就京东众筹业务的设想和运营,《设计》专访了京东金融众筹业务负责人金麟。金麟表示,京东众筹将结合京东商城的全品类平台和优质客群的优势,打造出门槛极低、新奇好玩、具备生活品质、全民都有真实参与感的众筹平台。

京东众筹团队:有梦想懂创意敢创新

京东众筹是一个有逼格、有情怀的平台,拥有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6岁,他们是一群有梦想、懂创意,敢于创新,不拘泥于规则的人群。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新新人类,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目前,京东众筹分为支持部和业务部两大体系,业务部按照众筹类型分为智能硬件、流行文化、生活美学、公益四大区块,他们是组成京东众筹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众筹平台上那些新鲜好玩、具有生活品质的项目。

京东众筹的定位非常清晰,除了是筹资平台之外,更是孵化平台。京东众筹是帮助创业者、创业项目实现梦想的平台。一方面扶持有创意的个人或小微企业,另一方面丰富京东用户的体验,满足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京东众筹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具有逼格、情怀的生活方式,将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从京东巨大的电商优势切入,始做产品众筹,目前已经涵盖智能硬件,生活美学和流行文化三个领域,未来还将提供更多领域的服务。

京东金融做众筹的逻辑:还原众筹本质

“你会为一张很美的图纸投资吗?”相信国内多数消费者的回答是“NO。”

这真实反映出了,国内消费者的接受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众筹的形态,一个项目不会还在一张图纸的阶段,就能预购成功。基于这样的环境,京东金融决定还原众筹的本质,真正为拥有新奇创意的小微企业与个人提供圆梦平台。以智能硬件举例,产品周期包含了设计图、工程样机、手板到量产,京东众筹是在手板到量产这个阶段介入,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阶段,一方面是出于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很难为一张图纸买单的现状所决定。

为此,有一些专业人士做过研究,在国外,消费者对众筹的接受度较高,筹资人往往拿着一张图纸,就能获得一笔启动资金,但却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出现过一些团队基于设计图获得资金后,结果实际产品体验非常差的案例。

金麟表示,众筹的发展,与消费者的意识相关,随着消费者接受度慢慢提高,承担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将愿意沿着产品周期逐步前移,更早地帮助到智能硬件团队的梦想。除了帮助创业者圆梦之外,京东众筹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也推出了众筹回报服务协议——通过协议的方式,积极帮助用户维权,为他们带去真正优质的众筹体验。

众筹圈新兴群体——筹客

京东金融发现众筹项目支持者中存在着一个新兴群体——筹客。他们不分性别、年龄;他们表面可能普通,但有着自己专属的兴趣爱好和圈子,科技的、文化的、艺术的;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他们往往通过个人努力达到富足,积攒了满满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有着共同的标签——逼格、情怀、态度、梦想、探索精神等。京东众筹是一个孵化平台,区别于电商,所以在京东众筹也并没有“客单价”的这一计量标准。

《设计》:有说法称,众筹在中国已经被玩儿坏了,中国的设计团队和消费者不习惯这种“生死未卜”的投入方式,京东怎么看?是中国公众对众筹有误读还是众筹真的水土不服?

金麟:在众筹领域,更重要的是对“梦想”的理解,不仅仅是代表一个愿景、目标,还被诠释成一份感动、一个诉求的满足。比如说,已经完成的项目象扑君绘本,是完成筹资人的梦想。而《小时代3》首映场、汪峰演唱会等项目,这些就是对粉丝诉求的一种满足。在实现彼此梦想的过程中,筹资人与消费者之间有深层次的“互动”,强调消费者黏性和意见反馈。这些都超越了团购、预售,这种单纯的电商购买行为。我们欢迎设计团队可以来到我们众筹平台追逐梦想。

《设计》:请详细介绍一下京东众筹的项目流程。

金麟:众筹的项目经理,我们称之为“造梦者”。他们会在各种项目中寻找优质的项目,寻找一些符合京东众筹品牌调性的项目,也就是一些有情怀有格调的项目。项目立项成功后,“造梦者”会从资金、策划、营销到法律、审计等各种资源和扶持项目快速成长的一条龙服务。从京东众筹的生态链来看,若是项目有很好的众筹效果,商城也会吸纳作为商业出口,JD+项目也会参与扶植较好的智能硬件产品。比如说,象扑君的项目成功募集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目前象扑君的漫画或者周边产品在商城上有很好的销量。

《设计》:京东众筹频道在京东金融里面,并不在网页的首页上,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金麟:京东金融集团旗下包括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及支付五大业务板块,所以京东众筹频道在网页架构里会体现在京东金融里面。用户进入京东金融页面,会看到众筹页面。京东众筹是金融属性比较强的业务,京东金融旗下的业务线产生的订单,包括所有众筹的记录,都会在“我的资产”里面体现。

《设计》: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京东众筹是否会借鉴参考其他众筹平台的成功策略?

金麟:京东众筹是一个综合性的权益类众筹平台,上线仅7个月时间里,共诞生6个破千万项目,众筹筹资总额现突破两亿元大关,成为中国第一大权益类众筹平台。京东众筹区别于其他众筹平台的优势在于依托京东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此外,在智能硬件领域,京东JD+计划和京东智能云能够给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项目迅速成长、走向主流化平台带来各种支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京东众筹短时间内取得了行业第一的成绩,但成功并不是偶然,我们也会审时度势看清自身的不足,总结其他平台的成功案例,为创业者的梦想更快一步实现做出努力。

品味文本, 还原语文阅读的本质 篇4

要改变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家长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中考, 降低学生阅读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必须端正语文阅读的教学心态和改进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养成细细品味文本的阅读习惯, 还原语文阅读的本质, 陶冶学生的阅读情操, 实现语文阅读的真正意义。接下来, 笔者将结合历年的教学经验,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供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融入情景, 反复朗读

从古至今, 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从学科分类来看, 语文属于文科类, 更需要学生的感性认知。而融入情景, 反复朗读,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则可以给学生丰富的感性刺激。真正的阅读是通过在朗读中, 触摸文字, 走进作者的世界,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所以说, 朗读是语文的根本。教师应抓住这个“根本”, 在课堂中引导学反复朗读文本, 让学生在朗读中, 不知不觉的将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这样在写文章的过程中, 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例如, 在学习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时, 教师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分析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在学生把握全文结构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 使学生对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有感官上的认知, 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星星的深切感情。当读到“海上的也是柔和的, 是静寂的, 是梦幻的”, 句中是用了排比的手法, 教师在此处应让学生反复朗读, 并用不同的语调, 语速来读, 加深体会。当读到“我爱月夜, 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 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用“我爱……, 我也爱……, 我最爱……”来造句, 来理解作者那种细腻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二、曲径通幽, 细细品味

品味文本, 通向的是文本深层含义, 任何的文字和语言都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往往需要读者透过文字细细品味后才能领会。我们知道, 海上的冰山浮出水面只有五分之一而已, 剩下的五分之四是深藏在水下, 能发现的人必然会为之感叹。在文学界也有“冰山原理”, 作者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只是很少一部分, 背后的绝大部分精彩是留给那些细细品味的读者。如果阅读是走马观花式, 那水下的“五分之四”将永远不会浮出水面。所以说, 细细品味, 才能曲径通幽, 抵到作者灵魂深处。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对部分文本细嚼慢咽。教师可以用文中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细细思考, 通过对文字中的矛盾情节、高潮情节进行仔细分析, 让学生能体会这些文字背后的含义, 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

例如, 在学习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文章开头描述百草园“我家的后园有一个很大的园, 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样一句看似平凡的开头, 如果学生不仔细阅读, 是看不出什么意思。但反复琢磨便可看出:“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是作者用成年人的角度写出对百草园那种亲切的感情。又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这句是简单的景物描写, “不必说”三字用儿童的夸张语气突出这些物的平常, 但细细研究可以发现, 这三字是和后文的“也不必说”相呼应,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为下文做铺垫。简单几十字突显出了鲁迅极强的描写能力。这些背后的知识, 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来完成。

三、抓住个性, 仔细比较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个性, 这些个性是通过文字流露出来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笔习惯, 在写作时对字词、句子、段落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来传达独特的感情。因此, 阅读教学要善于抓住这些个性化的文笔, 在仔细比较中发现文字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处的字词, 到整体的段落, 通过“换、调、删、增”手法来比较出原文的独特之处, 使学生发现字词间的美妙。

例如, 在学习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老师》时, 文章中的第三段是关于老师与我的描述。其中“仅仅, 好像, 落, 轻轻, 敲, 笑”这些词都体现了老师是假装打“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同自己的词语替换掉原来的词语再进行朗读, 反复对比后才能感受到作者通过精确的辞藻, 恰到好处描述出“老师假装打我”的情景。可见作者对词语拿捏的准确。

总的来说, 在阅读教学中“品味文本”就是让学生领会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丝丝感情, 感悟作者的用意, 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需在平时多加培养, 才能让学生形成细细品味文本的阅读习惯, 提高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6) :36

还原本质 篇5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复习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些知识我都懂, 可遇到问题时却无从下手。”“为什么我在解决此类问题时, 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呢?”学生的这些困惑除了源于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外, 更表明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如何在复习教学中寻求合适的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将夯实基础与能力提升落到实处, 已成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 谈谈高考氧化还原反应模块的复习策略。

一、夯基础, 引领学生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体系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应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时, 总在记忆和遗忘中苦苦挣扎, 究其原因一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知识要点, 二是学习不得法, 主要依靠死记硬背, 结果自然容易遗忘。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实用化, 引导学生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 并以此为生长点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 将知识系统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诸多概念。复习中从电子转移的实质出发, 抓住“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两条主线, 用框架图的形式构建知识系统 (如图1 所示) 。

简单的框图既直观呈现了“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得到氧化产物”这两种关系, 又体现了在特定的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其次, 通过不断梳理, 将知识规律化。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对于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以及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往往成为学生解题中的拦路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学生从初识氧化还原反应就有所接触, 在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得以从本质上进行理解, 在电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得以提升。因此, 复习时将不同阶段对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认识进行梳理, 则可形成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简要规则。如, 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 其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时有氧化性, 处于最低化合价时有还原性, 处于中间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而且其价态变化遵循“价态相邻能共存, 价态相间能归中, 归中价态不交叉, 价升价降只靠拢”的变化规律。再如, 原子或离子失 (或得) 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 (或氧化性) 越强, 反应所得到产物离子的氧化性 (或还原性) 越弱, 即常见离子的氧化性:Ag+>Hg2+>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还原性:金属原子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从左向右逐渐减弱, 阴离子Cl-<Br-<I-<S2-。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知识规律化, 可达到简化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

再次, 学习体系不仅要有理论高度, 还要有实用性。如对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后的还原产物以及还原剂失电子后的氧化产物的判断常是学生解题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 复习时笔者有意识地将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采取氧化剂反应对、还原剂反应对的方式进行归纳 (如下表所示)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对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认识, 也增强了学生应用相关知识的灵活性和熟练程度。

二、抓本质, 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在联系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参与反应的元素原子发生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电子转移) , 且电子转移总数相等即电子守恒;外在表现为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有降, 且元素化合价升降总值相等。从反应体系看同时存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即还原剂———氧化产物, 氧化剂———还原产物的关系。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反应实质, 然后通过查找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条主线, 分析解决问题。

【例1】 实验证明, 以下六种物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NO、FeSO4、H2O、Fe (NO3) 3、HNO3、Fe2 (SO4) 3。写出该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 学生依据氮元素和铁元素化合价变化找出两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 NO→ HNO3和Fe (NO3) 3、Fe2 (SO4) 3→FeSO4或HNO3→NO和FeSO4→ Fe (NO3) 3、Fe2 (SO4) 3。 但学生对HNO3与Fe (NO3) 3、Fe2 (SO4) 3的氧化性强弱有极大的争议。教师借助Fe与HNO3或Fe与浓H2SO4的反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得出HNO3氧化性强于Fe (NO3) 3、Fe2 (SO4) 3的结论, 确定上述反应体系中存在HNO3→NO和FeSO4→Fe (NO3) 3、Fe2 (SO4)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 从而顺利地写出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当然, 高考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考查还常以学生陌生的材料为载体命题, 设置诸如反应介质环境等干扰项, 对学生灵活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更要强化从反应本质上理解和寻找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内在联系, 将其固化为学生分析解决氧化还原反应问题的首选思路。

【例2】 (2015全国卷Ⅱ, 28题节选)

(3) 用图2装置可测定混合气体中ClO2的含量: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 用50mL水溶解后, 再加3mL稀硫酸, 在玻璃液封装置中加入水, 使液面没过玻璃液封管口;将一定量的混合气体 (含ClO2) 通入锥形瓶中吸收……

Ⅴ.①锥形瓶内ClO2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显然, 题中ClO2与碘化钾的反应是学生陌生的内容, 但是学生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问题的分析方法, 就不难找出I-→I2、ClO2→Cl-的转化关系, 再考虑题目设置的“强酸性条件”, 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促应用, 提升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水平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载体的考题往往具有题材新、信息量大、考查知识面广、出题角度灵活多变等特点, 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有意选取素材背景和呈现方式比较新颖, 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规律进行独立思考, 知识落脚点低, 但在能力层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的试题, 开展综合解题训练, 通过层层推进, 启发学生思维,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能力和提升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水平的目的。

【例3】 (2015山东·29) 利用LiOH和钴氧化物可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OH可由电解法制备, 钴氧化物可通过处理钴渣获得。

(1) 利用如图3装置电解制备LiOH, 两电极区电解液分别为LiOH和LiCl溶液。B极区电解液为___溶液 (填化学式) , 阳极电极反应式为___, 电解过程中Li+向___电极迁移 (填“A”或“B”) 。

(2) 利用钴渣[含Co (OH) 3、Fe (OH) 3等]制备钴氧化物的工艺流程如下:

Co (OH) 3溶解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铁渣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在空气中煅烧CoC2O4生成钴氧化物和CO2, 测得充分煅烧后固体质量为2.41g, CO2的体积为1.344L (标准状况) , 则钴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

本题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不同背景材料中应用的典型试题。第 (1) 小题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电化学中的具体表现, 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困惑的问题。从B极区生产H2入手, 水电离的H+得电子的同时产生OH-, OH-与Li+结合生成LiOH, 则电极B为阴极, 阴极区电解液为LiOH溶液;电极A为阳极, 阳极区电解液为LiCl溶液, 根据放电顺序, 阳极上Cl-失去电子, 则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根据电流方向, 电解过程中Li+向B电极迁移。第 (2) 小题以Co3+转化为Co2+和Fe3+与Fe2+相互转化为主线,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在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应用。在酸性条件下, Co (OH) 3、Fe (OH) 3首先与H+反应生成Co3+、Fe3+, Co3+、Fe3+具有氧化性, 把SO32-氧化为SO42-, Co (OH) 3溶解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 (OH) 3+4H++SO32-=2Co2++SO42-+5H2O;浸液中含Fe2+, 被NaClO、O2等强氧化剂氧化, 所以铁渣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应该为高价+3价;CO2的物质的量为:1.344L÷22.4L/mol=0.06mol, 根据CoC2O4的组成可知Co元素物质的量为0.03mol, 设钴氧化物的化学式为CoxOy, 根据元素的质量比可得:59x∶16y=0.03mol×59g/mol∶ (2.41g-0.03mol×59g/mol) , 解得x∶y=3∶4, 则钴氧化物的化学式为:Co3O4。

注重试题的选择, 构建解题思维模式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环节,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习题的讲解中要有意识地将化学思想融入其中。如上例, 通过类似解题训练, 相信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能够有所提升。

总之, 由高考考查立意出发, 笔者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模块的复习应该回归基础与能力并重的境界, 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构建知识, 体会所学知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上一篇:区域优势产业下一篇:下尺桡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