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数学课堂

2024-10-10

人文数学课堂(通用12篇)

人文数学课堂 篇1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情境, 让数学的课堂活起来。

一、根据教材设计教学程序, 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良好的课堂气氛有着非常大的凝聚力, 学生能够用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好一节课, 他这节课的收获一定很大, 也能充分证明这个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节课就成功了。要课堂气氛好, 就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投其所好, 讲其想闻, 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讲授《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这一节时, 在课前对学生说:“学校决定明天举办‘爱我校园栽花活动, 每人都要种一棵花。”

第二天学生都带着花苗来到学校, 把花苗放在教室前, 等侯老师的安排。上课时, 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同学们都非常热爱校园, 为美化校园出了一分力, 学校对你们有爱校如家的精神感到非常高兴。”

同学们听到了老师的表扬个个脸露笑容。老师接着说:“为了合理种植这些花苗,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花苗的名称说出来, 班长做好记录。”然后班长说:“九里香7棵, 鸡冠花10棵……。”班长报完数后, 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班长所做的过程, 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什么好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为这个过程起名字。老师说:“请不用急, 我们翻开课本第38页看看才回答。”同学们马上翻开课本仔细地看着, 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说:“这个过程的名字叫做‘简单的数据分析’。”老师说:“对了, 同学们真聪明, 这也叫做统计, 同学们明白了吗?”“明白!”同学们齐声回答。这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学们的互动、阅读、理解得出来的, 学生在轻松、活泼中理解了什么是简单的数据整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老师刚走进教室就表扬学生为的是减轻学生思想上对学习的压力, 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来上课。从接触、感知到认识理解,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 记得牢固。

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乐”起来

教师可以设置悬念, 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 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例如在辅导创新题“0.085毫米对折60次后是多高?”时, 我手拿一张纸, 对折, 再对折, 又一次对折, 笑着说:“你们看这张纸的厚度只有0.065毫米, 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65乘8等于0.52毫米, 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70次, 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高过粉笔盒?会不会高过课桌?会不会高过教学楼?……”学生们则活跃起来, 激烈的“辩论”开始了。当老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计算的, 这就能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三、联系生活, 体会知识就在身边

开放教学内容, 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使教材走近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 它们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 可以为教学所用, 可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以下4阶段教学方法。1.活动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2.活动开始: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 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模拟红领巾超市去购买商品。要求: (1) 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 (2) 用所发给的钱, 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 买后要进行评比 (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4.活动后:集体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 每样商品多少钱 (分别用分、角来表示) , 余、缺多少钱。再如:教学“3的认识”时, 我先用三支粉笔、三个茶盒、三本数学用书等学生熟悉的东西, 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数数。接着用三辆自行车、三只兔子、三张卡通图等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再数数, 并说出第三辆自行车、第三只兔子、第三张卡通图各是什么颜色, 再让学生进行量三杯水、听三下拍掌声数数等活动,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从直观到抽象逐步领悟了“3”的实际意义, 形成“3”的基数概念和序数概念。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用“3”说一句话。这样教学, 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兴趣盎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教学手段活起来

事实证明,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新版教材, 就其体例而言与老教材相比是新的, 但基本版式还是大同小异,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大多是以图片形式、活动情景来反映, 多媒体技术恰好是用好这套课本的最好补充, 应用它不但可以变动为静进行形象化教学, 而且还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如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 确实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要求学生根据小动物位置, 说出“住在几楼第几室”。这本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练习, 可学生却觉得练习过程很轻松、很愉快。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所特有的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 徐斌老师精心设计, 相互配合使用, 只要鼠标点击任何一个小窗口, 都会冒出一个小动物, 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大乐趣, 心情舒畅思维就活跃, 再加上小动物的语言, 注意力也就集中, 学习热情高涨, 难题也不难了。多媒体网络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和小学生找到许许多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 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又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 真所谓一举多得。所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 是活跃课堂的最佳选择。

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师让自己的课堂富有生机活力, 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 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 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充分挖掘。

人文数学课堂 篇2

——记泉城学习所得

马俊珍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大家的大美课堂,在充满崇敬之意的同时,心怀感恩。如果说课堂是人文教育的载体,那传播这些课的名师名家们应该能堪称人文教育的宝库,他们用自己满满的人文情怀吸引着到场的每一个人,不仅感动,更净化心灵,给炎热的济南增添了一份清凉。短短四天的学习之旅,在我的教育生涯刻下了重重的一笔:充盈自己,贴近学生,润泽生命。

(一)丰满自己,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

老师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格魅力,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这种教育情怀激发对教育道路的探索,这种教育情怀能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与其说是在教育,不如说是在感化。

年已高龄的贾志敏老师因为重病没有来到现场,没有听到他的课真的有些遗憾,但当他的弟子讲述他的故事时,我后悔了当初的抱怨,他的故事足以震撼。他的徒弟带来了他对教育的坚持,对教育的尊重,当陶老带着贾老那份歉意深深地鞠躬的时候,我惭愧了,我愧对他们那份教育的虔诚。是啊,‚老师是信‘教’的,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信仰,那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坚持和尊重。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有这份笃定深厚的教育之情。自比为文竹的魏书生老师更是质朴得可爱,他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没有见到真人的时候,心里还纳闷他是何方神圣,是多么大的神通!听他娓娓道来的时候,才深切地感受到他那平和自然心态的巨大威力。他如春风化雨般点化老师们‚种好心田,过好日子‛,享受‚松静匀乐、育人育己‛的快乐。抱着一颗平常心过好平平常常的教育生活,时刻能找教育的快乐,这种心态无疑是我们教育人能保持教育激情、教育热情的良药。

(二)贴近学生,打造出学生本位的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直在追寻学生本位的课堂,赵俊友、虞大明老师可以作为典范。俊友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从自己的名字入手,读解‚友‛字,引出‚大手拉小手,互相帮助‛。这堂课不是你高我低的讲解课,也不是你优我劣的竞争赛,而是朋友之间互助完成的作品。整堂课气氛融洽、轻松愉悦,既有师生的‚大手拉小手‛,又有孩子们的‚朋友手拉手‛,学生在主动学,老师在人文意识的引导下走入学生心中。虞大明老师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一下子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孩子们在畅所欲言中对这位老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当大明老师如此幽默地介绍自己的取名背景时,孩子们笑了,我们也笑了,更重要的是被他如此低的身身架感动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情是敬重,在这种情感的压抑下,他们不可能从容地做自己,而虞大明老师以这样平常而又智慧的问题把自己引向了一个如此平凡亲切的位置。孩子们的贴近,从容地放开自己无疑是我们在课堂上最想要的结果,是我在轻松自在地学,而老师只是一个伙伴。

(三)润泽生命,塑造健康人格和阳光心态

我敬仰这种润泽生命的高度,更追求这种成全学生,成就人生的态度,当我们把教育提升到孕育生命的高度,才理解那份浓重的人文内涵。

王崧舟老师说:办学的核心要素是‚人‛,‚人‛的核心要素是‚心态‛,‚心态‛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比如,一二年级学的是《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传统蒙学;三四年级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五六年级学《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等,全体老师不分学科集中研修国学,就连后勤人员都会学习国学。你会发现,我们学校教书育人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学校的每一个人。通过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去滋养每个人,改变人的消极心态,确立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精神幸福。

当很多人质疑小学生不能读《庄子》的时候,王崧舟老师动情地阐述了自己的原因,实际在物欲横流、心态动荡的社会,庄子的精神、庄子的追求是最好的镇定剂,是人文情怀的高度。我们让孩子们不是读懂《庄子》,而是感受那份淳朴、纯真的心灵,得到灵魂的净化。

关注数学课堂,彰显人文魅力 篇3

一、注重情感教育,培养数学兴趣

苏联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形成中的个性的发展,无论如何一切都由外部决定,但是个性发展中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外部条件直接培养出来。外因只有通过人的内部领域,只有以人的积极性为中介并在人的内部得到实现,才能形成个性。”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态度”。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情感教育是一条有效策略。教师通过对学生友情感、亲情感等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师生之间感情上的沟通和共鸣,在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对数学的向往和追求感。例如,在平时批改作业,我从不对学生的错误打叉,我认为会挫伤学生自尊心,我有时打个小圆圈,提醒他下次要注意。如果是不细心引起,我会在旁边加注:“下次得细心哟”,遇到同学做得比较好的,我会写上:“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你有什么疑问吗?请随时和老师交流。”这样情感的注入,心灵的沟通,为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所形成的“内部态度”——学习内驱力架起了桥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舍得情感的投注,使之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是比课本知识广得多的知识、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真正内心的需要,促进学生更积极的学习。

二、重视内容选择,挖掘数学内涵

1.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课中,最后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请开动你聪明的小脑袋,用灵巧的双手,设计出你最喜欢的图案,把我们的教室装饰的更漂亮一点!”这里我们让学生学有所用,用自己的双手来布置自己的教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也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体现自己是学习主人翁的态度。同时敢体现学生能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充分展示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儿童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循环小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反复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这样,“循环小数” 不仅呼之欲出,而且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三、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成长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反对教师课堂“霸权”。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次在期末练习题,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左边两棵树,右边画了三棵树,在三个括号中本来是想让学生填上:(2)+(3)=(5),可是有的学生在这里是填上了(5)+(3)=(8),在批改时我就给你学生画了个问号。学生在课堂中说:“老师,左边的树上有5片树叶,右边有3片树叶,所以一共有8片树叶。说得太好,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教师不能搞“霸权”。学生是课堂发展的主体,不应当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师生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才能体现出课堂上应有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成长。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反对教师包办代替。没有思考,不可能理解知识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也在不断增强。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情景,使他们在这种活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通过他们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来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学会如何进行试验、猜想、联想、类比、合情推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拉的方法,自己动手操作,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因此,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决不包办。同样在此教学过程中,杜绝教师包办代替,把现成结果直接奉送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与能力,从而更好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反对教育标准化。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情感成份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学生个体多样性,才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但我国课堂教学受功利主义影响,追求教育统一性和标准化,使学生接受为他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化知识,发展为他设计好的才智,获得为他计划好的思想。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必然导致人性的缺乏,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保证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恰当个人活动条件,接受学生看待问题不同的方式方法,容忍学生有不同的个人见解,真正让学生个性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人文数学课堂 篇4

其实, 数学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宽广的视野、一种严谨的思维、一种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探险精神。那么, 如何构建数学文化课堂, 渗透数学人文思想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塑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氛

(一) 听数学家故事, 学数学家精神

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 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极大地鼓舞着学生。如中国数学巨星华罗庚, 初中毕业后在杂货铺当伙计, 19岁时染上伤寒, 留下脚部残疾, 然而凭着自身坚强的毅力, 刻苦学习, 终于在数学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并成为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像这样的数学家中外有之, 不胜枚举, 这些故事都能激荡起学生心灵的涟漪。

(二) 接触数学名题, 感受数学的魔力

在数学活动课上, 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 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 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斐波那契的“兔子繁殖问题”、“牛吃草问题”、“歌德巴赫猜想”、“费马定理”、“七桥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名题, 因其精妙的思想与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向人们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魔力,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启迪着他们的心智, 诱发着他们的冲动。

(三) 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数学的威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实际紧密关联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热情, 也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纷繁冗杂的生活问题。如在学习了“因式分解”这章之后, 教师可以给出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人们常用“因式分解”法产生密码, 方法是:设x表示父亲出生的月份, y表示母亲出生的月份, 用多项式x4-y4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x+y) (x-y) (x2+y2) 进行排列, 可以产生一组方便记忆又不易破译的密码。如x=9, y=9时, 各个因式的值是: (x+y) =18, (x-y) =0, x2+y2=162, 于是就可以把“1801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经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 有些与学生的家庭生活联系紧密, 如存款、贷款利率问题, 人民币汇制改革后利率波动对居民外币存款的影响问题, 水电费涨价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问题等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 用数学知识将生活实际问题从繁到简、从难到易地予以解决, 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同时, 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这种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多不胜数, 可以信手拈来。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使学生感受和经历从社会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凸显知识发生与进化过程

数学是人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任务, 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通过自身活动,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 揭示知识发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的发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 向学生阐述其发生的背景, 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知识。如, 学习无理数时, 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在测量与计算时, 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有理数的结果, 这时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数——无理数。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生的原因, 就能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 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亲近数学。

(二) 展示知识生成的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数学知识。教学中, 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发生,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 对知识的生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 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如在学习“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之前, 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性问题: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现有一条小虫从点A出发经其表面爬行至点C1。问小虫有几种爬行方法, 最短行程是多少?

我要求每个学生首先独立思考此问题, 这是一道学生认为较富生活情趣的题目, 于是学生都马上拿出纸笔画起来, 自主探索之后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到黑板前面结合我带来的正方体纸盒现场演示可能出现的方法并说明如何才能求出最短的行程来。通过这样的一个互动的环节, 学生明白了这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有关的, 明白了直棱柱表面展开图的相关知识。在这个环节中, 使学生感受教学内容在现实背景中发生、发展的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探索、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取新的知识, 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 预示知识进化的前景

数学中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先学的内容往往为后继学习作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如在学习完“四边形的内角和”后, 要抓住它的本质是把四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计算。在学习下一节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采用相同的转化方法, 把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解决, 从而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例如在学习相似变换后, 为了更加系统化, 动态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相似变换的应用价值, 明白这一知识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我在课堂内当场通过互联网查阅几何分形的有关资料。

数学既是创造的, 也是发现的, 数学教学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与进化的过程, 对于夯实他们的数学文化底蕴, 继承数学人文思想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

(一) 撰写数学小论文

学生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他们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撰写数学小论文, 如《我与数形结合的一次约会》、《公交车站的分布》、《镶嵌与美》等等给学生数学学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我们温州市和苍南县每年都有初中学生的数学小论文评比, 这一赛事的举办可以鼓舞学生对数学论文写作的热情。

(二) 自办数学手抄报

办报需要考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版面设计、信息搜集、美工誊写等。通过自办手抄报,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 制作手工模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常结合教材进度, 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类的作业, 如制作测量工具、设计建筑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等。这些作业, 需要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 创造性的加以完成。

实践证明, 这些课外作业, 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 对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 我们要构建数学文化的课堂, 充分利用数学人文思想的教育功能, 努力让数学教育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 并作为个人文化底蕴中一块不可缺少的基石, 伴随他的一生。数学人文思想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伊红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3

[2].胡炯涛.《中学数学纵横谈》.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3].2006年杭州市数学学会年会评比论文《初中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2006.12

[4].杨梅.《渗透数学文化, 构建新型课堂》中学数学教育, 2006 (3)

[5].李伟.《理解数学文化特征搞好数学文化教育》.中学数学教育, 2005 (1)

[6].note.ssreader.com/show fangjun123《浅谈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5

1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茶文化其中蕴含着千百年来所积淀的宝贵人文智慧,对当下社会的发展,甚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与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但是,其更侧重于在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茶文化更重视于对人文精神的教育指导。茶文化的教化有助于国人三观的塑造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也能最大程度上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助力。由此观之,中国传统茶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大有裨益。

1.1茶道的精神实质。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茶文化都深刻容纳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接人待物应该做到以和为贵、以礼相待以及以心相交,不应随意揣测他人的心思,导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造成双方嫌隙;应该以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为人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谨言慎行,做一个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兼备的人;不应该轻言放弃,要勇于挑战自我,对待学习与工作都应该积极上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所学的文化知识应当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相结合等。这些是茶道的精神实质,对国人的发展均大有助益。

让人文精神激活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 合作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42-01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要使用21世纪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必须实力人文意识,确立发展意识,把对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因此,我认为,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也应注重人文性。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努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只有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才能学会创新、获得发展。显然,新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就是关注教学中“人”的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中由于更侧重于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因而数学课堂容易走向沉闷、刻板,客观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用人文精神激活数学课堂,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是人文课堂的前提,师生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具有一定能力、情感和需要的个体,由于其生理条件、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性格及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的差异,因此学生的情况也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正所谓“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我们每一届的学生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念头,用我们多年的老经验,消极应付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莘莘学子,显然只会四处碰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近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

例如:在“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这节课中,我通过学生进入教室和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教室的座位图画在纸上,从而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为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迈出了第一步。接着引导学生在座位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点,从而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能够把少年栓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而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在教学时不把学生当做教学的奴隶,让学生“挑毛病”,尽可能防守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在教学中经常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适当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活动,如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等,使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学生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充满幽默睿智,使课堂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在此基础上创设各种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激发学生内部情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力求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数学学科本身洋溢着诱人的魅力,只要巧妙引入,精心组织,激发充满探求欲望的学生就能易如反掌。

四、把美带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鲜活起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从人体到植物花果树叶,从小巧精致的艺术珍宝到雄伟壮丽的建筑,甚至小到肉眼难见的原子结构,大多具有对称性。这些对称不仅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而且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对称的形式随处可见,山倒映在湖中,这是令人难忘的对称景象。最为数学教师,经常听到的是数学的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数学课缺少“数学美”。新教材处处体现这一特点,增加数学课堂的认为内涵。

1.图画美。现在年龄段的学生总是徜徉在美丽的卡通童话中,沉浸在儿时的天真烂漫中。他们对卡通图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新教材整本书就由许多图画,特别是卡通图画串成。

2.生活美。数学是一种工具,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力作为知识背景,友谊是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3.开放美。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的、较灵活的开放式题型,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四维空间,安排一些一题多解答案的习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题目应从形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鼓励同学们大胆交流,敞开思路,轻松地解决问题。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性 篇7

一、在交流中蕴育平等、民主的思想

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民主的课堂是以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以形成教学相长、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为保证, 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追求的课堂。简而言之, 课堂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如果广大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是师生共建的过程, 是师生心与心、智慧与智慧碰撞的过程, 那么教学民主意识就会慢慢植入到自己的心中, 给课堂带来真正的活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宽容、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 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媒体在情景交融中互动, 同时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 不以同样的方法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误, 让他们有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如果遇到平时交流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 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果发现学生交流有误, 教师要以启发性的评语, 诱导学生找出原因, 让学生随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思路,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在合作中培养团结进取的精神

在传统课堂教学上, 学生正襟危坐, 聆听教诲, 而更多的中等生和学困生, 则成为听众或观众, 随着习惯的养成, 他们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倡导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 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很显然, 如果一个人完成必然费时费力, 经过大家讨论, 决定分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 然后汇报调查与统计的结果。在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任务指引下, 不仅合作讨论了调查方法、要调查的项目, 谁负责组织和分配任务, 还设计了记录表, 最后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 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和团队意识, 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探究中搭建个性创新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主动参与少, 被动接受多, 更多的是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狭小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个性受到严重压制。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 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舞台,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材料,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自己动手利用材料去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 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 8个顶点, 12条棱之后,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 量一量, 比一比”活动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面有什么特点, 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 既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 使学生能主动地修正与完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不断丰富自己的感知, 更为进一步探究、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 学生在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过程之后, 逐步形成了数学知识, 发展了自身的空间观念, 其间还不乏有许多创新的想法。我在评价探究的成果时, 及时肯定和鼓励了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做法,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四、在体验中培养严谨、认真的品质

严谨认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 但是在学习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草率从事、马马虎虎的学生是很难取得好的成绩的。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情:有的学生把加号写成减号, 把除法当做乘法来计算, 把已经计算正确的结果写错……很多家长将其归结于马虎, 其实不尽然, 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严谨认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学生只有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才会使自己受益无穷。所以为了保证数学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数学学习包”, 里面有橡皮、套尺、草稿本、纠错本、练习册等。同时,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 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和做完题用多种方法检查的好习惯, 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五、在评价中健全坚毅自信的人格

新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 课堂中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 对学生的精彩发言给予肯定,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关注,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表扬。在表扬的同时, 教师还应多关注学困生。当他们回答错了, 一句“再想想”“别紧张”或“先听听别人的想法”, 会让学生倍感温暖, 从而在内心不排斥对他来说比较困难的数学学习。这样, 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矫正功能, 有利于人文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梅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J].学园, 2014 (7) .

[2]郑康春.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 (8) .

对话让数学课堂展现人文魅力 篇8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对话的胆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因此,出错是难免的,学生也正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发展成长的。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创设民主氛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敢于和老师对话。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小红把一个西瓜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1/2。”有同学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而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错误的。我没有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组织他们进行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自由辩论后,他们统一了认识。这句话是错误的,它没有说明是平均分,而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同学们都对分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有对话的内容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才会有见解,才能有话可说,师生之间的对话才可能成为现实。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在问题刚提出时,就急不可待地要求学生回答,或者是象征性地留下几秒钟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思考是不深刻的,而在没有得到深刻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对话,也是不切实际的,师生之间只能是泛泛而谈,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更难以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我在《拼图游戏》一节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简称师,学生简称生)。

师:两个同样的正方形,边长都是l,能拼成长方形吗?

生:当然能!

师:3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长方形吗?

生:能拼成一个长3宽1的长方形。

师:4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几种长方形?

生:可以拼成两种长方形。

师:大胆猜想一下:12个呢?还是20个呢?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有联系吗?

生: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也就越多。

师:惊讶,迟疑。 (约停2分多钟,有学生若有所悟地叫起来。)

生:不对!7个小正方形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啊!11个也是啊!

……

对于上述片断,如果在学生出错后立即给予指正,学生的思维便不会继续深入,他们的认识也不会如此深刻!正是那短短的2分钟的宁静,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对话的话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话题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主动提出交流的话题,更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展开。

1. 故意出错,让学生有疑可质

记得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这句话表达了这样的教育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笔者在前面例举的“拼图游戏”片断中,故意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形个数越多,所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也越多。”这一错误结论,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剖析错误,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深化理解知识。

2. 大胆猜测,让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猜测牵引和推动学生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进而推动学生的拓展性阅读和自主探索,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作出猜测、探索、验证,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引导学生作出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推导出来?除了沿着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并重新拼成长方形外,还可以怎样剪拼呢?经过启发学生很快提出: (1)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可得到两个直角梯形,然后平移,也能得到长方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2) 分别沿着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的中点向它们邻边作垂线,然后沿垂线剪开,再把两个小三角形翻转,也能得到长方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师生之间展开激励的对话,互相提出各自看法,并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至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意见、看法得到深刻交流。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文数学课堂 篇9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要一一考虑到.因此,新授课的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练习课的练习设计应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数学活动课的练习设计应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时,我安排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安排的课堂练习就是看图求各图形的表面积,同时改变题目为主要形式,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解题,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第二节课是变式练习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饼干盒贴标签、楼房的下水管用料、长方体的水槽、长方体的玻璃鱼缸等,把对表面积的理解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既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第三节课是动手活动课: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议一议,发现其中的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颖有趣,注意趣味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性练习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书面作业,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项制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演变、补充,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我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学大国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统计图”后,我布置学生把本班学生喜欢上的科目制成统计图,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向相应的科任老师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等等,做到教学相长……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数学练习,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差异,注重人文

以往的练习大都是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课堂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要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供学生选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个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时,设计了以下一组题:一张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铁皮,张师傅用它来做一个高是1分米的无盖铁皮盒,你知道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有多大吗?大部分孩子想到在铁皮的四个角剪下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求出长方体的容积.少部分孩子探讨出“容积最大是多少”,尽量不浪费材料:剪下4个长为6分米,宽为1分米的小长方形,以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作为底面,四个小长方形作为侧面.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争着让我出难题考考他们……

四、注重实践,体现综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使学生从传统的模仿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练习课上,设计了这样一题:

给你以下5种型号的纸板,你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人文数学课堂 篇10

一、深入挖掘教材,增加教学内容的人文知识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等人文故事令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能增添许多的传奇色彩,这些数学的史料都可以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活力、实现人文教育的有力资料。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添加适合教学内容的小故事,这不仅能以一个个动人又励志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探究欲望,也能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内容增加人文色彩。

例如在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考虑到相似三角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多,为了让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笔者以一个耐人寻味的趣味小故事拉开教学帷幕:泰勒斯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一次当他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竟然没有人知道塔的高度。“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于是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随即笔者趁热打铁地追问学生:“那么,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通过疑问,激起了学生对这个富有趣味的故事进行追根究底的探究欲望,调动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过上例可以得出,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等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很好的新课导入,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也能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中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突出了数学学习的思想教育意义。

二、创设良好情境,在求实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

早在古希腊欧几里德时代,数学就有了公理体系,对于数学知识的研究就显得“有法可依”了。例如“对顶角相等”“平行公理”等。公理本身是人类对有关数学现象进行大量考察、探索之后,以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的。学生首先是抱着对公理以深信不疑的态度来学习,因为初中生正处在青少年阶段,我们应该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品质。而平面几何教学中运用的推理论证法,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也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哲学道理。教师应该抓住机会,把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及时灌输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人文精神教育,这不正是建设秩序、文明、讲求信誉的社会大环境所需要的吗?

例如学生在学习幂运算时,常会出现知识负迁移的现象:a3+a2=a5、a3·a2=a6等,很明显,这是由于整数的加法、乘法原有的知识引起的负迁移。再如学习平方公式时,学生也会出现由于乘法分配律知识负迁移引起的错误,如(a±b)2=a2±b2。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还有很多,归根结底是学生在“真”与“实”的思维中游离不定,“想当然”就肯定会出错。

在负迁移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常会出错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分析、计算、书写都要做到认真细致,不盲目下结论。教师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才能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进而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志。

三、提升教师素质,内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初中数学课程的一大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中,以经历、体验、探索及发展等词语深刻阐述了数学教学的重大意义,更深刻地体现了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和意志作风等来感染学生,给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课堂练习时,有教师自编练习题如下:美伊战争开战前,战争的阴影对美国股市的影响已损失1.1亿美元。伊拉克探明石油总量为1150亿桶,如战争胜利,美国有望控制伊拉克石油的80%,每桶能获利15美元。问:美国在支付1000亿美元的战争费又弥补股市损失后大约可获利多少亿美元?

上述例题以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为由编成的练习题,可谓是创新又独到。在做题的过程中还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观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及时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保持正确的认识和立场,才能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我们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以渗透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完美结合打造数学文化课堂。

摘要:在大力提供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育的任务,已经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要能更好地发挥数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结合教材案例,从深入挖掘教材、创设良好情境、提升教师素质三方面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以期能立足课本,既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又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融于教学活动中。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篇11

【关键词】情感体验 师生和谐 人文关怀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不断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倡导情感累积效应,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凸显。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不断促进数学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同步发展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寓情感体验于学习探究之中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商店挂出一则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要付多少元人民币?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与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长者,而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们在合作中探索、求知,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的。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去讨论、去实践,去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的看、自由的说、自信的做,不但很快概括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时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团结合作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这样,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之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能够更加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的目标。这种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展现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让师生关系在和谐氛围中得以优化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营造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的氛围。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數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领悟探究的真谛。甚至于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如教学“平行线”时,我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弄)、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我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在学习实践之中倾注人文关怀

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然而,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依然能觉察到非人文教学现象的存在,使原本折射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成了压抑人性的无形桎栝。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点燃学生强烈的数学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他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彻底地改变,他们仿佛不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创造生活的辉煌。这才是数学课堂所应追求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展就是我们的职责。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育人环境,时刻关注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倡导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体验积累,不断拓宽师生情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人文色彩,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有.学生的“出轨”也会使课堂“出彩”[J].小学数学教师,2006(12).

人文数学课堂 篇12

关键词:数学课堂,人文环境,创新精神

一、树立中学数学教学的整体人才素质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实时转变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意识和实践探索精神配合国家人才战略。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科学构建以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以提高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以全班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巩固好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强化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技能,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实践能力,激发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优秀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每个学生都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环境,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最终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

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实践中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情境,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如果激发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使同学们在人体机能的最佳活跃状态下,有效地接收教学信息,是思维更加活跃。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聚精会神地参与一切数学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探索新知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巧妙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智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的实现来源于实践,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数学实践行为方式,并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数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现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用数学的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拓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只有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实践中数学问题的最佳方法。数学思想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数学思想,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数学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掌握正确思维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是教师充分挖掘数学基础知识过程中提炼的精华。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尽可能设计有利于促进正确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教学例题,结合教学内容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数学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锻炼,因为数学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切合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一优势,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始终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最关键的一项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选编一些有利于巩固知识的应用题,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生进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从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发现数学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夯实数学基础,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低温熟料下一篇:还原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