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2024-08-24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共4篇)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1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作出了系统化整体化的概括总和。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制茶与饮茶的艺术,也是我们生活与人生的艺术,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给人们的收获颇丰。茶是南方嘉木,性洁高尚,不仅是人们清凉止渴的饮品,还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宝贝,古往今来,茶都是国人的宠儿。

1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茶文化其中蕴含着千百年来所积淀的宝贵人文智慧,对当下社会的发展,甚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与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但是,其更侧重于在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茶文化更重视于对人文精神的教育指导。茶文化的教化有助于国人三观的塑造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也能最大程度上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助力。由此观之,中国传统茶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大有裨益。

1.1茶道的精神实质。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茶文化都深刻容纳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接人待物应该做到以和为贵、以礼相待以及以心相交,不应随意揣测他人的心思,导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造成双方嫌隙;应该以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为人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谨言慎行,做一个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兼备的人;不应该轻言放弃,要勇于挑战自我,对待学习与工作都应该积极上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所学的文化知识应当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相结合等。这些是茶道的精神实质,对国人的发展均大有助益。

1.2茶道的人文视角。茶道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上均有体现,但相对侧重于在人文科学上面的体现。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茶文化研究十分重视国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相关研究者根据人文需求及时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国人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茶道的人文视角下,更加重视人类潜力的挖掘与发展,主张通过人类的努力去探索发现自身最大范围的潜力与能力,将自身的能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人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中国是饮茶古国,也是饮茶大国,有着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便是茶道精神。茶道精神是指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品格修养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饮茶对人的品性修养的重要作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四个字是对中国茶道精神的最早概括。此后,宋徽宗赵佶在其著作《大观茶论》继承和发展了陆羽的总结,将茶道精神凝练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今人对茶道精神多有概括。比较著名的有庄晚芳教授总结的“廉、美、和、敬”、六如茶痴林治先生的“和、静、怡、真”以及茶学家程启坤先生的“理、敬、清、融”等。本文选用流传较广的林治先生总结的“和、静、怡、真”作为当代中国的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和”: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表现为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煮茶过程中阴阳调和,指出煮茶过程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宋徽宗对于茶道精神的和也有精辟阐述,指出茶可以达到“致清导和”的作用。几千年的茶文化实践证明,饮茶可以使人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静”:“静”是达到“和”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宁静的心态下,人才能真正精神内敛、反观内心、体悟人生、洞察入微,人才能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对茶道精神中的“静”字多有体会,苏东波在《汲江煎茶》中有“松风忽作写时声”,戴昺的《赏茶》诗中“卧听黄蜂报晚衙”,郑板桥的诗句“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都描写了饮茶过程中的环境之静与心灵宁静。因为只有茶之为物,与酒不同,不在使人血脉喷张,而在使人平心静气,导引我们进入默想的世界。

“怡”:怡是喜悦、愉快之意,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追求。自古以来,煮茶品茗便被视为愉悦高雅之事。唐朝贯休有诗云“何时一重见,谈笑有茶烟”生动描写了友人之间饮茶谈笑的快乐情景。中国的茶道与日本茶道精神不同。日本的茶道有着严格的仪式、繁琐的茶艺,在茶道精神上表现为“清幽寂寥”。中国的茶道不追求形式的芜杂,讲求内心的愉悦。饮茶可以配合对弈、交谈、参禅、悟道、观月、赏花、闲看山水等等。饮茶或涤烦解渴,或去困提神,以达到怡情养生、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真”:茶道中的“真”首先指的是茶事之真,环境应当是真山真水,字画应当是真品真迹,茶叶应当是真茶真味,器皿应当是真陶真瓷;其次指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真诚真情,在品茗过程中说话要真诚,待客要真心。

2基于茶道精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构建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与情感意志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境况与氛围的总和。图书馆是人文重地,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发挥图书馆传播文化知识、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能。研究表明,图书馆人文环境的建设暗合中国的茶道精神,应在“和、静、怡、真”四个方面下功夫,建设和谐、宁静、愉悦、真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2.1和谐的人文环境

中国的茶道精神讲求“和谐”的人文追求,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同样应当追求“和谐”,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图书馆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两种形式。

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应首选园林绿化优美场所进行建设,使得图书馆的浓厚雅致的读书氛围融入清新幽雅的绿色景观。图书馆既和谐地融入了周边环境,又为绿色生态环境增添人文色彩。国家图书馆毗邻紫竹公园,碧波万顷为我所用、翠竹万竿尽入彀中,是图书馆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典范。大学图书馆不仅要选择自然景观优美之处,更应选址在校园中心地带,方便师生出入。图书馆不应建设在马路附近或者操场附近,也不应建设在音乐、美术院系附近,使得图书馆难以融入周边环境。图书馆的选址体现了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追求。

图书馆中的人际关系包括管理者与馆员的关系、馆员与馆员的关系以及馆员与读者的关系。由于图书馆的宗旨在于“一切为了读者”,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最为重要。由于馆员工作多属于重复性单调工作,无创新性与挑战性,馆员工作时多产生倦怠情绪,对读者态度冷漠。茶道可以帮助馆员消除苦闷、开阔心胸,甘愿为读者无私奉献,用真心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为读者创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日常工作中,馆员应当展现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可以协调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馆员良好的态度、娴熟的技能、亲切的交谈、积极的工作态度都可以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2.2宁静的人文环境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静”既指环境的安静,也指心态的宁静。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也应当注重这两点,在追求环境的安静,也追求内心的宁静。

图书馆的选址应避免选在闹市之中,马路之旁,喧嚣的环境使得读者在图书馆之内无法静心阅读,图书馆传播知识的职能难以发挥。图书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手段,诸如采用隔音门窗和高分子吸音材料,在美化环境的消除外界声音干扰。图书馆内的声音也会影响他人的学习与阅读。在图书馆中应贴有“请将手机调为振动或无声”、“轻一点,再轻一点”、“静以修身,学以育德”等字样,提醒读者保持安静的环境。

宁静的心态是学习与阅读效果的保证,图书馆有义务从环境建设方面帮助读者建设宁静的心态。通往图书馆的道路两旁应种有枝繁叶茂的大树,使得读者在入馆前享受清凉与惬意,有助于读者心态的宁静。图书馆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可以使读者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中迅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此外,图书馆内摆放绿色植物盆栽,一方面缓解读者阅读的视觉疲劳,另一方面绿色的生态点缀可以使得读者心绪平和,提高阅读效率。

2.3舒适的人文环境

茶道精神追求“怡”的境界,“怡”解释为“愉悦或者舒适”。图书馆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也应为读者营造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

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首先体现在图书馆周边环境的宁静与优雅。有条件的图书馆选址于湖光山色之间、蓝天碧海之旁,读书之余可以饱览周边景色,可以游目骋怀,令人心旷神怡。

开放式的借阅方式,最大限度的让读者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最快速、最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图书是图书馆舒适的人文环境的又一要义。开放式的借阅方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各书架距离要适中,使得多人在书架之间穿梭亦无拥挤之感;图书位置高度要适度,方便读者的存取与查阅;馆员工作台的设置尽量贴近读者,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柜台高度大约在75cm左右,过高容易产生与读者之间的疏离感,不利于舒适人文环境的建设。开放式的借阅方式使得读者直接接触大量图书,但可能为寻求某本图书却难以找到。图书馆应设置图书定位查询区,通过计算机的查询便可确定图书的精确位置,降低读者寻找时间,增强读者阅读愉悦感。开放式的借阅方式应同时配合“宽进严出”的出入方式。“宽进”是指允许读者携带书包入馆,方便读者学习。“严出”是指通过电子设备严格查处图书未经借出而带出图书馆。馆员在处理问题时应态度和蔼,充分尊重读者。图书馆应安装无障碍设计,开辟轮椅专用通道,且图书馆书架之间距离应满足轮椅通行要求,为盲人提供盲人专用区,提供盲文书或者书刊录音唱片,重视弱势群体的阅读权利,增强弱势群体的阅读愉悦感。此外,提供无线网络以及必要的公用电脑供读者查阅资料也有助于打造令人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

2.4真实的人文环境

茶道中追求“真”,讲求真山真水、真陶真瓷。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也需要追求真实,正版图书、真花真草都是图书馆人文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除此以外,图书馆的“真”还体现在对学问的真学真练之中,求真务实之中。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有言“苦茶,久食羽化”。做学问的过程如同饮用苦茶一样,必须真学真练、苦思冥想,才能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图书馆在人文环境健身中应当努力宣传追求真学问的不懈精神,在图书馆的墙壁上贴上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欲求真学问,须下苦功夫”等名言警句,激励读者苦心求学,以求学问精进亨通之日。

3结束语

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内涵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茶道精神的核心,“静”与“怡”是茶道修炼的必由之路,“真”是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同样应当在“和”、“静”、“怡”、“真”四个字上下功夫,建设和谐、宁静、舒适、真实图书馆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杰.论中国茶道和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2001(4):37-39.

[2]牛玉芬.“和”文化与中国茶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41-43.

[3]杨玲梅.从茶道精神“悟”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11(6):100-101+04.

[4]刘石平,陈炎.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0):205-207.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3

结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1、新课改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种改革不只是教育内部的事,而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它意味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不断完善。2005年秋季江苏省已全面正式进入高中新课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提出要使学生: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论世界观。”而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强调的是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精神”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恰恰忘了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与“美”。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要忘记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因此,充分认识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确立科学与人文并举的教育价值观,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是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2、教材实施的要求

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都有大量的“探究与拓展”问题,并有许多的链接和阅读材料,所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人文资源,它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内容内隐的人文价值,体验数学知识生成的创造价值成为可能。

二、几个概念的界定

1、关于对人文的理解

关于人文,《辞海》中是这样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太过于抽象和概括。这里的人文,我们主要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2.关于对人文资源的理解

所谓人文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改造社会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可供利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人文资源是由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和积累的遗产,是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替代的资源。

人文资源的主体是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人文资源包括以下三种形态:其一,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二,是以制度、观念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遗产。其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遗产。其中人文精神文化遗产资源在人文资源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人文资源由于都是“人为”的产物,因而它们都必然表现为一种物质与精神密切结合、互为作用的有机整体,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实际上已经蕴含了相当的人文精神,融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中的许多东西,又正是通过这些有形的物质载体被印证,才使其摆脱了子虚乌有、虚无飘渺的困境。二者以形显神,以神统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人文资源饱含生机,独具魅力。

本课题所指的人文资源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形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该理论力图证明:“每个人具有先天性的友爱、求知和创造等潜能,这些潜能必须发挥出来,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的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

2、新课程标准的引领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须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明确提出“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美,增强创新意识”、“在数学探索、应用的过程中,强化社会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等。该课题的研究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人文数学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个案分析法

即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文资源素材进行收集,对其进行人文资源方面的分析研究,作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根据实际需要指出处理措施的研究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1、从教师方面看

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数学人文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人文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

2、从学生方面看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体验与感受,激发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求实、创新等人文精神。

六、研究内容

好的数学教材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我们在强调教材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开发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将数学教学融于当今改革开放、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形势中,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本课题以设计充分体现数学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典型教学课例,也就是案例研究为主要内容。

第一,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内容内隐的人文价值。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调控、探索和创新等。

第二,还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生成的创造价值。如果说,数学学习内容内隐的人文价值还有一定的依附性和外在性的话,那么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就是高层次的人文教育追求,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发展的再发现再认识过程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无疑会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第三,要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生命价值。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更要让他们平等,信任,宽容和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走向,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感受文化魅力,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

(1)学习教育理论,把握正确方向,确定研究目标

这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体讨论和自学两种形式,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定期学习交流,使全体课题组老师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及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实际意义,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应该把握的原则及其研究的方法,正确把握好课题研究的方向,尽可能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

(2)分析教师和学生现状,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组教师要认真对全体学生进行细致的摸底,通过座谈、家访、谈心、批改作业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及方式、学习基础、分析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3)请专家作专题报告,理论指导实践。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一):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实验,开设研究课进行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撰写论文,进行教学实验。

(1)认真设计教案

在教案中能够体现课题对教学的要求,体现新的“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精神培养人”的课堂教学模式。

(2)做好个案资料的积累

个案资料包括:(1)教师教案;(2)学生小论文;(3)教师课题论文;(4)理论学习笔记等。根据这些资料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3)研究课公开教学活动

为了解实验效果,不定时的举行研究课公开教学活动,目的是请老师们一起来发现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后阶段要采取怎样的措施。

(4)上网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二):完善实施方案,解决课题实施中有关问题,进一步整理资料,开展个案研究,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开展调查分析,撰写课题论文及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概括阶段:根据中期评估后专家提出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改进方案,对有关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进行教学实验, 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观

本课题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挖掘了课本潜在功能,把数学思想发展史、数学哲学、数学美学、数学中人文思想等融入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形成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

2.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本课题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寻找数学美等)让学生具有对数学与人类以及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体会,懂得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在具有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历程,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达到了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题组老师通过四年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写出了90多篇教研论文,其中59篇文章在省级杂志上发表、8篇在省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6篇在区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7篇在校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跟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就至少有10篇,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写了十余篇有关课题的未发表的论文,其中,张国良、陈丽琴老师的课题论文《数学教材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表在省级刊物《高中数学教与学上》,张国良、陈丽琴老师的课题论文《数学教学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获省年会论文二等奖,陈丽琴、张国良老师的课题论文《数学教学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张国良、陈丽琴老师的课题论文《一则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案例与思考》获省年会论文二等奖,陈丽琴老师的课题论文《数系的扩充教学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一等奖,陈丽琴老师的课题论文《指、对函数教学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蓝天杯论文评比三等奖,周子君老师的论文《新课标下高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获蓝天杯论文评比三等奖,孙东升老师的课题论文《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几则案例》获区年会论文二等奖;学生也踊跃参与到课题中来,撰写了二十多篇课题小论文,其中杨馥期同学的小论文《我眼中的推理证明》及朱志韬同学的小论文《我眼中的概率证明》发表在时代学习报上;本课题在2009学校课题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课题。针对课题,我们共开设了二十多节课题研究课,其中周子君老师开设的《推理案例赏析》还进行了录像,成为学校课题研究课的典范,放在课题网站上供所有人学习。每次理论学习,大家都非常重视,共积累了15份理论学习的笔记。通过四年的努力,课题组里张国良副校长远赴山东及天一中学开设省级示范课,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辞好评,被评为省级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常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今年还被评为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陈丽琴老师也热情地参加到送教下乡活动中去,获得常州市第九届“华英奖”,武进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今年还被评为常州市数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孙东升老师年年都有文章在核心期刊——《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被评为武进区学科带头人;徐伟老师被邀请到南京江宁高级中学开设省级观摩课,反响很好,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顾松老师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周子君老师被评为武进区骨干教师;陈丽琴、周子君两位老师也在此期间读完了教育硕士的相应课程,取得了教育硕士学位;蒋建红老师、宋书华老师、王盈慧老师被评为校级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其中王盈慧老师在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蒋建红老师在常州市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九、课题研究的体会

通过课题的实施和研究,在深刻体会到课题研究的价值之余,也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下是我们反思后的几点体会:

1.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无穷的,教师的人文关怀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情感不可能完全自发地产生,它需要通过教师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教学艺术来浇灌,发掘和培养。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我们教师的人文关怀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教师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教师的情感,和对学生的爱。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灵魂,具体的表现为:(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鼓励、信任和希望;(2)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地尝到成功的欢乐,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在学习中有所提高;(3)充分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要求,使他们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好为情感教学提供了机遇,通过对教材、课前预习、例题讲解、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分层自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去获取成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并善于抓住各种培养情感的机遇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并能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

2.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

如果把数学章节知识和技能比喻成人体的肉,则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体的骨,而数学本质和数学文化就是人体的精、气、神了。如果能意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和欣赏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会单纯地停留在解题教学和应付高考的认识水平上。进一步还要追求充分展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体会、吸纳其中的精、气、神。

3.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应重视以下六个方面

(1)数学教师要调适好自己的数学观、数学价值观和数学文化观,建树起高观点下看中学数学的意识,并自觉地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

(2)善于运用数学史料,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展望演变趋势。

(3)适时介绍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及其面对挫折、执着追求的精神。

(4)结合哲学观点(如特殊与一般、静止与运动、正与反、变与不变、陌生与熟悉、复杂与简单、整体与局部、常量与变量、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有限与无限、矛盾转化),物理模型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5)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不限于只解决数学应用题,更多地采用数学观的思维手段考虑各类非数学问题。

(6)利用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应用性落实德育教育的功能,即完善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如严谨性——诚实、求是、质疑;抽象性——想象、理解与探索;应用性——服务社会、学会应用。此外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承受挫折和适应竞争。

把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构建健康的人格渗透于数学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愿与大家更深入地探索数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径与实践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养成必要的观念,以适应当今的信息社会的需要。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途径地培育数学人文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起到必要的奠基作用。当然讲“数学文化”也要有个“度”。过或不及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断探索,数学文化之花一定能开遍我们的课堂。

执笔

陈丽琴 张国良

2010年12月25日

主要参考资料

[1] 《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

[2] 廖运章、吴振英.基于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广州大学学报,2004,(4)第3卷第2期:180-184

[3] 王新民、吴开腾.数学文化观下的课程资源开发.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

[4] 童其林.人文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渗透.上海中学数学.2003,(2):1-4

[5] 克•基塞尔曼(张大卫译).数学的文化涵义,2008,(5)

[6] 冯青.数学文化与中学生人文素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3):12-14

[7] 叶秋平.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探索.数学教学通讯.2008,(9上):1-3

[8] 桂德怀.数学史对高中生数学观影响之探索.

[9] 林立军.浅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教育功能.

[10] 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11]邵婷婷,邵光华.一则体现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与思考.数学通报,2009,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13]孟燕平.数学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通报,2009,3

[14]蒋际明.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思考.数学教学通讯,2009,6

阅读全文(93)| 回复(0)|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课题 评估

上一篇:2010课题考核表

下一篇:课题学习材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发表评论: 昵称: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4

一、目标回顾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倡导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道德品质,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3、在教学方法上渗透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4、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业务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实施回顾

1、学习与实践

组织备课组老师学习虹中绿色生命教育的内涵精神,并交流感想,了解“生命关怀”的内涵外延。以高一备课组为实践单位,高

二、高三备课组为观察单位,选择高一(下)《三角》这部分内容作为试点教材,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和生命教育。

(1)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史的渗透

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选择性地介绍相关知识点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现在所学内容的由来,以及发展历程,这也为学生今后的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参考。(2)在教学中进行运动观点的渗透

我们认为教科书上的例题属于框架性的,而为了使知识框架更加丰满,使整个高中教学更富有系统性,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坚持知识点到知识块积累,适时适量适度地改编高考题型,使高

一、高二的同学在学习框架性知识的同时,也能以运动的、螺旋上升的思维模式去接受相关知识。

(3)在教学中进行类比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有些知识点由于章节的前后,看似孤立,但如果能进行合适的类比,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知识点是承前启后的。这也是从知识点到知识块积累的基础和保证。同时,我们一直通过课堂、通过作业等方式,尝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以求通过三年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意识。(4)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以高一备课组为实践,通过组内公开课的模式,尝试对于课堂引入模块的创新,以课本为基础,加入最新的实事内容,为此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李雪娇老师的《三元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庄志斌老师的《向量的数量积》和韩玺老师的《复数的几何意义》等老师的相关组内教研课,都充分尊重学生认识的自然规律,让学生在课堂里有效思考、有效讨论和有效总结,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和思维的方法。此外,在即将编写的相关校本习题中,我们也注重习题的生活性和时代性,主动放弃陈题或者改编相关陈题,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5)注意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重新解构和整合教材及习题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

该工作我们开始的比较早,早在2005年我们组就开始针对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特点,本着整合教材,分层教学的原则,开始编写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资料——全攻略。并在07年正式开始使用,实事证明,这样的分层教学和练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不降低学生学习幸福指数的同时,我校数学成绩近年来在区里一直位列前茅,真正地开展了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实践。之后,我们更在高

一、高二铺开工作,如今我们三个年级已经形成了系统化、阶段化和可持续化的部分校本教材和全套校本练习,使我们学生在学习中,既提高了学习成绩和能力,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幸福。

2、阶段性反思

通过教师自己的课后反思;备课组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时总结、调整教学内容。

三、方案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效果

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艺术性”、“通俗性”等人文方面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享受。

(1)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艺术性”,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和良好的审美情绪,成功地挖掘出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美无处不在,只是在于发现”。(2)十分成功地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了数学的“通俗性”。

(3)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努力争取与学生同乐、同哀、同思考,以达到“师生共情”的教学效果。

(4)主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关注后进生的发展,从课堂例题的设计到课后练习的编写上,都遵循差异性、多样性和分层性原则,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新一轮方案实施展望

1、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传统模式的突破和传统教法的创新

数学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长久的模式化教学,机械的课堂操作,就会产生负效应,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甚至思想麻木。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时和进度方面的顾虑,虽然在传统模式和教法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创新,但是仍旧普遍性和持续性,这在下一阶段的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得到相应改变。(2)少一些答案,多一些问题,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

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激励学生,给他们勤于提问题的“心”;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在课外,我们老师很成功地鼓励了学生的探究和质疑,但是有时在课上,学生的自主时间还是偏少,我们要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鼓励探究质疑是数学教学凸现人文性的途径之一。

2、新一轮方案实施中的改进

(1)继续加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读史使人明智,给人启迪。数学家、科学家在成长和研究过程中的故事往往让人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继续深化在数学教育中对“生活化”和“大众化”理念的渗透,让学生亲近数学世界,使理论与实践紧系。

(3)为了能使人文数学的理念有所推广,在新一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拓选修课这一课程平台。以现有的管理与营销和数学希望杯等相关课程为启发,结合学科特点在保持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计划再新开设其他课程。让数学与学生更贴近,也让学生对数学更具兴趣。

五、结束语

上一篇:四川省青年文明号拟表彰对象名单下一篇:我变成了魔法师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