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

2024-09-19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精选8篇)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 篇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不仅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 更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 茶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而茶道精神也随着茶叶贸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成为人们争相了解中国的一种渠道。奥运起源于古希腊, 在近代欧洲重新兴盛。奥运不仅以其追求体育运动的极限之美感染世人, 更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吸引着全球人的目光。当这两种精神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相遇, 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1 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历史渊源和内涵

1.1 中国茶道精神的源起和内涵

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开始算起, 茶已经有了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叶最初作药用, 后用于饮食, 再后来成为一种饮品。随着茶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 便产生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茶的种植, 品茗也形成了一套体系, 自此茶文化开始形成, 古人也将之称为茶道。茶文化的形成有一个萌芽、形成、发展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 茶道精神处于萌芽时期, 唐朝时期陆羽写的《茶经》一书, 使茶有了完整的体系, 再加上文人学士和统治阶级的推崇, 丰富了茶文化。宋朝时期, 茶文化发展到高峰, 不仅有人饮茶成痴, 爱茶如命, 民间更是斗茶之风盛行。明清时期, 茶道精神进一步完善, 发展成为日益成熟的中国茶道。茶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儒佛道等多种传统思想的影响, 思想内容复杂。大致总结起来, 将其茶道精神用四个字概括:和、清、静、寂, 这也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

1.2 世界奥运精神的发源与内核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8 世纪的古希腊, 它最初是产生于原始的宗教崇拜。古希腊城邦众多, 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 各城邦国家都加强对本国公民的体育锻炼, 进而增强公民的素质。后来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火感到厌烦, 于是才定了一个“神圣休战月”。在这个月里各城邦不得征战, 而是开展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 逐渐就演变成为以体育竞技为主的全民运动会。后来逐渐产生了圣火传递, 凡是圣火所到之处, 各地必须休战。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早期的以和平、尚武、尊神、友谊、公平为主体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后来奥林匹克运动在公元3 世纪被禁止, 沉睡千年之后, 在16-18 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奥林匹克又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 年的希腊雅典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和平、公正、友谊”为宗旨, 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 奥林匹克运动也演变为一场国际性的运动。而在竞技体育的同时, 奥林匹克运动更以其超越国家和种族的精神感染、吸引着世人。奥运精神在追求竞技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 同样寄予了人类奋斗的目标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秉承着“和平、友谊、进步、公平”的信念不断努力。

2 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茶道精神的共同点

2.1 人文关怀

中国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生命的关怀。[1]儒家的“仁”的思想提倡“仁者爱人”, 心怀“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佛教也怀抱着普度众生的思想, 收纳受苦受难的群众。与此同时, 人们还可以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哲理, 这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 也注重对人的关怀。它强调通过体育运动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倡导人的尊重, 谋求人类的全面发展, 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 进而维护社会和平。而奥运中对公正的追求也正是出与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2.2 积极进取

中国茶道精神中充分吸收了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 并且指导着人们的人生处事。儒家不仅主张安贫乐道, 还主张切磋琢磨。让人面对困境时不仅要不谄媚, 富裕而不骄傲, 还要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 在困难中成长。[2]在人生顺境的时候, 依靠品茶磨练心性, 不骄不躁, 身处困境中仍然能够在饮茶中自我排遣, 自我升华。这便是茶道的内涵, 进可攻, 退可守, 积极进取, 处之有道。奥运匹克运动更是以积极进取精神为主要的动力。它通过追求体育运动的极限之美, 克服身体限制的困难和环境条件的艰苦, 不畏艰险, 努力拼搏, 其进取的精神感染了数以万计的人民, 鼓舞着他们加入到这一人类的和平事业之中。

2.3 注重健康

中国茶道除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外, 还有形成了系统的养生之道。因为茶叶本身就具有养生的功能, 绿茶美白皮肤, 降低血脂, 改善贫血, 还能防癌, 红茶有利于减肥帮助肠胃消化、利尿、强健心肌, 乌龙茶减肥美容、降低胆固醇。除此之外, 人们通过喝茶可以凝神静气, 愉悦心情。茶与禅道结合, 在喝茶中静心禅思, 参禅悟道, 体会人生, 也是一个养生的过程。[3]而奥运精神其最初举办的宗旨也是为了加强体育训练, 提高身体素质。古代希腊人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生活的保障, 健康的灵魂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躯体之上的。所以在西方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多是展现人的形体健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更是以“更快、更高、更强”作为体育运动追求的目标。

3 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茶道精神的差异性

3.1 虚幻与现实

中国古代思想侧重于直觉思维, 主要是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判断和对待事物。[4]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虽然丰富, 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对其思想做出完整的正确表述, 即注重虚化的模糊表达。这表现为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诸如在绘画作品中, 留白手法的处理让人们透过虚假的幻想得到美的体验, 在文学创作上也偏好通过表面的现象进而隐喻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注重虚幻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的茶文化, 在茶礼中有许多是用于客套的虚礼, 而人们也总是透过茶产生丰富的联想。

与之相反的, 西方自古以来就崇尚科学和实证。从古希腊开始, 其哲学思想便是在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开始的, 进而又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 形成了系统的哲学思想。而也正是由于西方人注重科学实证的精神才能使他们从地心说的束缚解脱出来, 发现“日心说”, 也才能发现地圆学说, 进而从欧洲走向世界。同时对私有权的保护使西方的法律制度发展非常完善, 这就促使奥运会在形成中不仅形成了完善的比赛体制和评分体制, 而且还注重维护比赛的公平。

3.2 和谐与竞争

中国古代向来提倡以和为贵, “和”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早期的儒家提倡中庸之道, 即“不偏不执, 淡薄明志”。为了维持和的局面, 孔子提出用礼来约束人, 进而来达到“和”, 还提出“仁”的思想, 从内心道德上约束人们。在交友中也提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和乐思想。而在中国盛传的佛教也追求的与世无争的世界, 为此, 佛教主张“顿悟”, 通过提高人的内心修为来达到人的内心平静, 不追名逐利。还通过普度众生的思想让人类世界大和。中国茶文化在形成过程深刻受到儒家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也主张“以和为贵”。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特别注重对“力”与“利”的追逐, [5]它主张的内容与中国的“和”文化正好相反, 开拓进取的精神鼓励人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思想驱动下, 形成了西方人注重公平竞争以获得个人利益的性格。从古罗马角斗士激烈角逐到中世纪西欧各国以强权争夺领土, 再到殖民运动的兴起, 新航路开辟, 处处充满着西方人的竞争意识。由此体现在奥运精神上就是注重“力”的追求, 讲究公平竞争。

3.3 内敛与外显

中国茶道精神是在中国国土上孕育出来的, 其思想深刻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人们的生活常态, 而古代圣人也说“齐家治国平天下”, [6]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人崇尚安稳, 无论是从个人的修身养性, 还是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安定平和都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中国人形成了沉稳内敛的性格, 更加注重对人自身的探索。茶文化充分吸收这种思想, 也讲究含蓄内敛, 这在中国的茶礼、茶俗中都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如在敬茶时主人自谦的称谓等。

与中国茶道精神相比, 奥运精神更加注重外显。奥运起源于西方, 漫长的海岸线使西方人拥有广阔的胸襟, 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去探险和奋斗。之后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 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 开辟了新航路, 放眼全球。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将人从中世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主张人要勇敢地开拓。这种开放的环境造就了西方人开放、进取的性格特点, 这反映在奥运精神中就是更加注重对自我的彰显, 主张通过体育运动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和魅力, 进而也形成了奥运精神外显的特质。

4 结语

中国的茶道精神从东方出发, 远渡重洋, 达到西方, 奥运精神从希腊发源, 穿洋越海, 站在东方的土地上。二者以其共同的思想和谐相处, 以不同的文化各放光彩。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上, 中国提出了“人文奥运·茶香世界”的主题口号, 首次将茶与奥运连接在一起。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是如何产生联系并走到一起的, 许多人都带着诧异的目光。本文将从二者的思想源头进行分析探索二者的异同, 进而将中国的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融合到一起。

关键词:茶道精神,世界奥运精神,异同

参考文献

[1]马歆乐, 马业康, 刘恒.古今奥运会之异同——基于人文精神之辨析[J].新疆社科论坛, 2013 (1) :68-72.

[2]郭兆霞.奥林匹克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3]尹小光.中国传统体育性质与西方体育性质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1.

[4]李鹏.论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 2007.

[5]梁巧英.道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D].四川大学, 2004.

[6]张键华.中西体育文化比较[D].武汉体育学院, 2014.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 篇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4、茶文化的参与者不同。

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馆、茶亭、茶室。这种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少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盛行。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日本人崇尚茶道,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5、茶的作用及其演变不同。

茶在中国的使用首先经历了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一种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过程。

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人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起步的。因为最初传人日本的茶叶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日本高僧是把茶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播的,它一开始就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二)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同。

中国茶文化由于根植于华夏大地,和中国其他文化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一是和文学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杜育的《藓赋》、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的60首咏茶诗、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北宋苏轼的《汲江煎茶》、柳宗元的《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刘禹锡的《代武中丞谢新茶表》、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等等,茶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也为茶文化的光大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二是和书画文化紧密结合。如唐怀素《苦笋帖》、宋苏轼《啜茶帖》《季常帖》《新岁展庆帖》、宋米芾《笤溪帖》、元赵元《陆羽品茶图》、元赵盂颊《斗茶图》、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等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是和其他文化的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戏曲文化中描述茶文化或者和茶文化相关的剧目就有500多个,又如和酒文化结合下人们经常说“以茶代酒”、“有酒比有茶”等等。

日本的茶道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虽然经过其本土化,但是茶道文化却相对独立,和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多。即便是有也是仅仅处于皮毛的程度。

(三)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当然也融进了日本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 “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文化强调自然美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形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这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统。相反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四)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所蕴含的民族特性不同。

中国茶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特性主要有四: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和追求幸福快乐。中国茶文化是由重视现实人生的中国国民所创造,因而,也必然反映中国国民重视现实人生的特性。众多的中国茶诗和茶著作中所记述的品茶体验,特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积极进取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时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中国的茶学祖师陆羽把品茶定格为人格修炼的手段,“精行俭德”是他对茶人的要求。自唐至近现代,品茶在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是高洁人格的修炼媒介,如苏轼认为茶是“佳人”。

三是讲求和谐。茶是一种平和之物,不像酒那样会使人热血沸腾,而是通过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营造和谐气氛,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性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四是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庄、禅的境界就是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人己,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中国众多的茶诗、茶著作记述的大量的品茶体验,其中表述的就是这么一种审美境界。

日本茶道所反映的日本民族的特性也主要有四:

一是重规范。古代和近代的日本都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民族,由于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从而又使日本民族特别重视规范和习惯于规范,这种民族特性反映在日本茶道中则是严密而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动作规定。日本人也追求精神放松,追求“无我”境界,但他们对场地却有着严密的规定,甚至对房屋结构也有严格的规定,以至于程式和动作,更是一招一式,都很规范乃至于刻板。

二是重礼义。日本民族由于要遵守和习惯等级制度,从而形成并习惯于各种详细而具体的规范,表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规范就是重礼义。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中的“敬”就充分体现出日本民族的重礼义:端起茶碗还得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的话。

三是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意志训练。日本人要严守各种规范和秩序,需要很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和坚强的意志。这种特性反映在茶道中则是他们的程序和境界。他们的境界是所谓的“无我”,就是要通过修炼达到“我像已死者一样生活”,即“我”能放下一切思虑,精力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实现自我的目的。日本茶道的繁琐程序实际上是修炼进入“无我”境界的手段,规范而花样较多的动作过程之后,进入精力和意志力高度集中的境界。

四是独特的悲剧审美美感。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中的“寂”,实际上是欲在寂静的环境和宁静的心境中去达到悲剧的美感。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联系,要结合各自的历史及茶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李苗苗浅谈日本茶道和中国的茶文化的差异

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王玲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蓝晓萍中国的饮茶与日本的茶道

“和”文化与中国茶道 篇3

[关键词]“和”文化;中国茶道;核心精神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1-0041-03

中国自古就有“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许多平常的物质生活深深地溶注了高深的文化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茶了。茶首先是一种饮品,有着自然的物质属性,发展到一定时期,便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将饮茶艺术化即茶道。茶道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营造美妙的境界。茶道中贯穿着儒、道、佛的深刻哲理,其高雅深沉、形神兼备,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的精神。

一、物质与精神中的“和”文化

茶这种物质上升到精神境界,就成为精神的载体,物质和精神的介质,物质和精神的“和”文化体现。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其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日本学者把茶道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台湾茶人则认为是“和、静、怡、真”。现代茶道名人林治则把“和、静、怡、真”定义为茶道精神等等,不一而足。在饮茶的习俗中,将“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在茶道中心灵和谐宁静。人们围坐一起,一杯香浓清馨的茶自左至右顺时针自然传递,没有尊卑,没有身价。没有人身上所赋予的社会属性,只有人本身,人的自然属性,人们回归自然人的这一本性,心情自然而放松,忘却了人世间的纷争。心灵得以净化,仿佛融入了宁静的大自然般,感受着和清风、花草、山川的自然风景,品味着山川、自然所凝结的甘露,甘露的甘甜和滋润,五脏六腑似都得到自然之气,冲涤着人的心灵,让浮躁的灵魂得到安宁,使纷乱的人身得到休憩,让心灵在此时升华。并在清香、水声和杯壶的传递中,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梳理,顺应自然法则的需求,和谐、平静。

在茶香的氤氲中修心、修德、修性。茶香修心,在茶香中,似置身于武夷山秀美的自然风光中,怡人心脾;似置身于潺潺的小溪中,心境自然流淌而宁静;似置身于清寂的道家仙山,聆听道家清静无为所带来的内心的平和及了然于心的轻松和美好。茶以修德,在茶香中似沉浸在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创造和谐气氛,沟通思想,增进彼此友谊;似领略佛家的自修和内省。而以茶修性,正如陆羽眼里的茶汤,它包含孕育了大自然最洁净、美好的品性。把个人融入大自然中,情景合一,茶道中的“和”文化精神在此时展现。

素有“茶痴”之称的唐代诗人卢仝饮茶,感受到的是清风细雨向身上飘洒,可以“情来爽朗满天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更把整个汲水、烹茶过程与自然契合。他的《汲江煎茶》诗云: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人临江煮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江水的情意和炉中的自然生机。亲自到钓石下取水,不仅是为煮茶必备,而且取来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大瓢请来水中明月,又把这天上银辉贮进瓮里,小杓入水,似乎又是分来江水入瓶。茶汤翻滚时,发出的声响如松风呼泻,或是真的与江流、松气合为一气了。然而,茶人虽融化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而是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更声,天上人间,明月江水,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气了。茶道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们从茶中领略自然的箫声,尽量“忘我”,求得心灵的某种解脱。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茶道中得到充分体现。

茶作为一种饮品,一种客观物质,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由生活方式,上升到精神,演变为文化,深深扎根于“和”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中,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在人类的生存方式中,还没有哪一种物质如茶那样,在茶道中成为个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介质文化,茶体现了“和”文化的重要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

二、茶礼中“和”的文化气质

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主张“外用儒术,内示阴阳”,不说硬话,不做软事,取“中和”以待人,行“中庸”以理事,表象是事,实质体现的是人的世界观和处世观。这些深奥的哲理,正如一杯淡淡的茶水,使人们在日常的平凡生活琐事中感悟人生大道。历代茶人也都以“和”作为一种襟怀,一种气度,一种境界,在品茗中不断修习,细细体悟,不懈地追寻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格。

以茶敬客是中国普遍的礼仪习俗,是礼仪之邦的礼让、友谊、亲和的象征,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奉茶明礼敬尊长”是中国家庭茶礼的主要精神,家人闲暇或宴请宾客、过年过节,小辈们就会给家长敬茶,给来客端茶,从品茗中享受和敬亲睦、天伦之乐,加强彼此的亲和力,体现礼让和节制、包容和尊重的文化传统美德。 无论贵胄显达,黎民百姓,释道教徒,雅士武夫,虽“道”不同,皆能遇茶相安。

中国人饮茶受儒、释、道三教一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支配,言谨行慎,不偏不倚,保合太和。无过及而无不及,凡事都合乎中庸,和谐自然,绝无造作。不管你是有事找茬,无事闲坐,还是有求于人,上门一杯茶,先稳定情绪,拉近感情。边喝茶边论事,说理讨结果,道实情寻帮助,天南海北侃大山,事说毕茶喝完,该干啥还干啥,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宴前饮茶。大凡红白喜事,主柱乔迁,升官折桂,都要宴前饮茶。婚嫁时,娘婆二家的亲朋好友、七姑八姨坐在一起,敬茶奉烟吃喜糖,大家说些祝福和希望新人“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的吉利话,气氛温馨融合,人人和美亲睦,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办丧的,外家人、本家人围坐在一块,追忆死者生前功德,商量丧葬办理规格,一杯茶喝得大家满意,和气之中善后敲定。不管是喜也好,悲也罢,一杯茶总能让人涤滞雪燥,冷静下来,顺顺当当地把事办好,各方如意。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友情,在审己、自省中加强理解。

说事摆茶。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世界,不卑不亢,执著持久,强调人与人相互依存,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是主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或为名,或为利,难免磕磕绊绊,就是同床共枕的夫妻也会反目为仇,但中国人相互发生利害冲突后,大多君子动口不动手,采取说理的方式解决。热茶一泡,找来仲人,双方道情,互找不足,于说理调解中化干戈为玉帛,和风细雨地让大家心悦诚服,重新走上友好共处的道路,茶起到了一种加速和解的催化酶的作用,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能使这纷乱的世界更加清凉、安定而祥和。

总之,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儒、佛、道三家都在茶道中得到精神的寄托而达到一致,是“和”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陆羽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斐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

“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地自然,五行和谐,是中国人的自然辩证观。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中国茶道中引入了这些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随着对“和”文化的挖掘和中国茶道的深入研究,“和”的传统文化将在当今社会的新兴茶道中得到愈加鲜明的体现。“和”文化已在中国茶道精神中得到彰显,中国茶道已成为“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 篇4

1 茶道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茶道的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 喝茶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已经相当普及, 由此, 茶文化向世界各国传播, 虽然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但是, 在日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氛围下, 茶道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由于茶本身苦中有甘的特性及其符合哲学与宗教的精神, 所以茶道之中柔和了集哲学、宗教、美学为一体的精神内涵, 成为了一门独特雅致的茶道哲学。日本的茶室通常都是布置的静雅幽僻, 室内的整体设计风格一般都是精致玲珑, 墙壁上挂有古画, 桌子上一般都摆着精心布置的插花, 是一个极其淡雅凝神的环境。

我国茶艺、茶道的发展非常迅速, 并提出了中国的茶道精神“清、雅、静、真”, 将中国的茶道精神发扬光大。

2 中国茶道精神的美学特征

2.1 清净之美

“静”是茶道哲学的核心。品茶的第一步要先静心, 只有静心方能全身心的感受。静则收敛锋芒, 静则韬光养晦。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和儒家, “静”都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剔除自身的焦躁和烦虑, 静心之后, 方能感受到清净之美, 品茶更是如此, 茶本身的清香能够使人宁静致远, 身心豁然开朗, 回味无穷。

最初古代的雅人墨客发现了茶叶清新优香的特性跟佛家、儒家和道家的精神有互通之处, 茶叶苦中带甘, 甘中有苦, 苦完有回甘, 能够诠释人生, 于是渐渐的日常的饮茶就发展成了后来的品茶艺术。茶叶特性是清净淡然、宁静以致远, 这些特点源自于茶叶本身的物理属性, 品茶是一种静态的艺术文化, 与舞蹈、歌唱这些动态的艺术不同, 它是淡然的, 清净的, 沁人心脾的, 品茶的过程犹如缠绵春雨, 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被清凉之感四面包围, 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淡香, 足以让人久久回味。中国茶道就是一个通过饮茶去创造一个宁静高雅的气场, 去陶冶出一个空灵淡雅的环境, 当茶的清香沁入人脾肺一刻, 人的心灵会在那片净土中得以升华, 将在那种隔绝于世的素雅中达到与大自然的心神合一。

2.2 中和之美

如果说“静”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核心, 那么“中和”便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整个品茶的完成过程就是指引人在静美的享受品茶的过程中放空自己的负累, 完善品德和修养的升华, 享受宁静安乐的的一个过程。中国茶道中的“和”的本质就是中国儒学、佛学、道学三家思想精髓柔和在一起的体现。

儒家把“中庸”和“中和”渗入到茶道之中, 主张在茶事中创造平和宁静的气氛, 交流思想, 促进感情, 在待客的时候则会为长者儒首奉茶以示尊重。“中和”是儒家的哲学中一个核心概念, “中”乃是一种自然状态, 不偏不倚, 不卑不亢, 不激愤不偏颇。“和”乃和谐、协调之意, 不刚不硬、不倔不怒。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最讲究“和”, 和则万事兴, 以和为贵。在茶事中顺气谦恭, 互通情感, 能创造出最和谐最自然的沟通环境。

2.3 儒雅之美

中国茶道中的美学特性是依照茶道美学中的审美方向和意识相柔和形成的一种美学特性, 这种儒雅的美学特性是茶道本身的清静和中和之美中陶冶出来的一种别样的神韵。这种儒雅的特性也映射了爱茶之人的人格特性, 同时也体现了在茶事活动中蕴含的独特的艺术特点。茶是大自然集天地精华的产物, 具备了高雅脱俗的特性。茶在所有的饮品当中是最具备返璞归真、最谦恭文雅的性情的。

儒雅本身的含义是高尚的、文明的、雅致的, 一般是用来指代在谦恭有礼的风度和气质中彰显出来的上流的文化涵养和品位。儒家的精神精髓是体现了一种正气, 这种正气并非是用刀枪铿锵体现的, 恰恰是用一种平和淡然的方式渗透出来的, 品茶的过程也是自身修为的一种提升和陶冶。

3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与意义

3.1“和”哲学与茶道精神的统一

茶道中的哲学精神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共通的精神, 中国茶道中蕴含的哲学艺术是人类世界最高的生存艺术。中国的《道德经》中早已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中和”是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 儒学思想是深刻沁入到茶道里的, 茶道要求品茶之人心境清明、宁静、淡雅, 在那种凝神的环境中, 会让人感觉得到人与人之间的气流很通畅, 很安详, 这是一种善意和理解的基调, 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和升华, 人在品位茶道的过程中也领悟了天道, 保留了善性, 剔除了贪欲, 达到了有舍有得, 身心舒畅的中和之道。

3.2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现实意义

3.2.1 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中国的茶道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是一种清朴的美,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讲究以品茶来悟道, 借由品茶作为媒介达到与他们的精神共通, 达到与自然的共通, 达到人道与天道的共通。品茶讲究的是静心, 净心, 敬心。静心即放下内心所有的烦恼和焦虑, 把内心调整到一个放松、放空的状态, 保持内心的平静祥和。净心是修身养心之根本, 是把内心中的糟粕和焦虑都剔除出去, 保持心灵的洁净。敬心则是升华自身对他人对万物的认知, 敬是礼, 是德行, 是一种自内而外的修养。

一人独自品茶能体会到茶本身的神韵, 而两人品茶能偕伴更入佳境, 多人品茶就能体会到雅俗共赏的乐趣, 人们在品茶中分享彼此的最佳状态, 在和谐的气场下谦恭有礼的畅所欲言, 既能更好更有效地沟通, 又能分享对方的体会和心得, 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也是十分有利的。

3.2.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由于中国历史的动荡等诸多因素, 中华民族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困境, 加上现在科技的突飞猛进, 人们生活逐渐步入了速食化, 在这种素食文化盛行又缺失信仰的社会现状中, 人们很容易产生出焦虑和暴躁的情绪, 当社会中这种暴戾之气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威胁。

茶道精神刚好可以弥补人们的精神缺失, 抚平人们心中的不安和焦躁, 让人修身养性, 品茶过程中即享受了沁人心脾的茶饮, 同时也平静了内心, 升华了情操, 修炼了德行。所以说茶道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如果人人都能品茶, 体会茶道中的深意, 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那社会将是一片净土。

3.2.3 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 实现民族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 很多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均有饮茶的习惯, 但是由于各民族长期生活环境的不同, 所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间饮茶的习俗, 例如汉族的清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等, 显示出了各个民族鲜明的文化色彩。

即便各个民族的饮茶方式不同, 但是都有属于自己的茶道, 去各个地区游玩之时, 人们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品一品当地的茶, 通过饮茶形式、味道、特点, 切入到当地的风俗中去, 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吸收, 非常有利于各民族之间文化和感情的沟通了解, 通过茶道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3.2.4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茶道精神和茶本身的“茶性”是融会贯通的, 是相辅相成的, 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完善自我修复和提升, 是自我内心升华的和谐。

中国茶道精神中“和”精神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局限在文人墨客以茶会友的阶段, “和”是具备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中国人一贯秉承中庸之道, 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兴, “和”的精神是渗透到中华民族骨子里头去的核心精神, “和”是一种气度, 是一种胸襟, 现实中万物相生相克, 最好的模式就是找到一条和谐之路, 如此, 世间万物方能生生不息。

结语

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产物, 要发扬中国茶道精神, 就要将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仅仅捆绑在一起,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道精神历经了几千年时光的锤炼, 其中早已渗透了佛家、儒家、道家各家文化及其思想精髓, 时至高科技、智能化盛行的当今社会, 传统茶道文化依然没有被淘汰, 反而在民间生根发芽, 这足以说明茶道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深。“和”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 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大智慧, 这种“和”性是融入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特性。而中国的茶道就是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发扬中国的茶道精神本质上是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向世界灌输中国人的谦恭礼让、温文尔雅, 这是一种天道与人道共通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见慧.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J].协商论坛, 2010 (1) :20-21

[2]包大明, 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 2013 (28) :40-41

[3]程炳光, 汪巍, 朱汉珍等.略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J].广东茶业, 2013 (Z1) :55-56

[4]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 2009 (3) :70-73

[5]龚永新, 黄亮, 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 2015 (2) :18-21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 篇5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茶,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而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异常紧密的融合。此外,茶还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待客之道,是代表礼仪和友好的象征,是亲和与和谐的具体体现,茶道精神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道文化茶道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以茶载道

一.中国传统茶道文化

中国传统茶道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中的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灵表现,虚静气氛中的自我观照,默察幽微的亲切体验,结合长期沉淀于事茶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讲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一)自然之美

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 1

中有真美在。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二)淡泊之美

“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三)简约之美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茶尚淡泊。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四)虚静之美

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

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唯有进入虚静,心灵世界才得以安宁下来,由茶悟而升华,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五)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晚唐之际,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学范畴,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诗歌的美学特征。对茶道而言,“含蓄之美”特别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茶道精神

我国著名学者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品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即“和”。

我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是因为茶道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密切联系,互相融合的,具体表现如下:

1.中国的茶道融合儒家“中庸和诣”的思想观念,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

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

2.中国茶道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令

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茶人认为,烹

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似水,而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与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

3.中国茶道融合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禅茶一味”,是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除了茶道与中国哲学的密切联系之外,自古以来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体现礼仪之邦的大国风采。

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尊老爱幼”,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它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其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构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茶道之现代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

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J].农业考古,1997

茶道文化对中国武术风格的影响 篇6

1“天人一体”思想形成了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技术风格

茶文化中“天人一体”的思想,主要源于儒家思想,最早出现在《周易》中,主要是说自然现象与人事的吉凶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都存在于“八卦”中,提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天与地、日与月、人与世间万物都是以某种规则和法则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一种常规属性,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也是严格遵循了这一属性。茶道文化很好地将这种“天人一体”的思想继承了下来,在很多茶道表演中可以看到,表演者衣着服饰、茶具茶盏,背景音乐等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茶客们一边欣赏茶道表演,一边体悟茶文化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实际上就是被这种“天人一体”的视觉效果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进而触景生情,提升情感体验。而这种思想在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中,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效果,中国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各门各派的武术都融入了“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思想。

1.1“内外合一”的技术风格

“内外合一”是“天人一体”思想的核心,主要是针对人的心境、精神、意志等方面进行研究,要做到气息运行稳定,心志明镜,这是内的部分;而外的部分则是人的眼、口、鼻、手等外部形体活动,一气呵成,武术运动者要做到心随身动,气息联通的境界,内外合一,形神合一,这就是体育武术上的内外合一的风格,也是对天人一体的集中体现。

1.2“形神兼备”的技术风格

中国武术天人一体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形神兼备,由于武术运动对身体协调性要求很高,身体、步伐以及眼睛、手脚都要规范、和谐,要将精神、气息以及神态作为重点,强化人们主观思维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人们动作的表演,通过动作表演展现精神和节奏韵律,这就是形神兼备的武术技术风格。形神兼备在茶道文化中表现也十分突出,表演者行云流水,音乐节奏背景也需要一气呵成,比如茶道表演中长嘴壶表演,这是一种大胆的表演形式,表演者要具有极好的身体协调性,是将中国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一种茶道表演,在表演中融入了禅学、易理等思想,充满玄机奥妙。这种形式与思想同样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风格,比如武术中的“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粘”等“八法”和“十二型”等,都讲究眼与手的协调,讲究形体与精神的融合,武术表演者应该充分体会到形神兼备的思想,这样在练习中就会下意识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武术文化修养以及竞技水平都会因此得到提升。所以说,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与规律,帮助武术练习者、爱好者掌握“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思想内涵,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2“置心物中”的思想对武术运气调息、气势连贯的技术风格影响

最初“置心物中”的思想是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的,主要是说直觉体悟与经验综合的关系,世间万事,总有语言描绘不出的地方,总有词汇表达不了的含义,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言语说明的,就这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产生了“置心物中”的思维方式。究其本质就是理智与对象的一种整合和融汇,人们可以讲主体放置于对象之中,然后将对象中无法言表以及不能表达的内容与主体一一对应,一一吻合,核心在于“体悟”。“体悟”是人们运用“置心物中”思想的关键,其特点就是“不可言说”,说不出来,说不明白,进而需要人们自行去体会。

茶道文化中也有很多不能言说的思想,饮茶讲究一个“品”,一杯好茶,饮者不同,所得体会也不同,这种体会是世间语言无法全部概括出来的,品茗者观察茶道表演内心所获得满足以及体悟,只属于自己,可以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头脑,使心灵获得洗礼。没有人会在观看茶道表演的时候,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不会一边品茶,一边表达自己的内心体会,这就是茶道文化中“置心物中”的体现。我国武术也是如此,它讲究气息和谐,气势连贯,这就是受到“置心物中”思想的影响。比如:中国武术中的少林拳强调“气自丹田吐”,运气时要“舒臂运气”,而太极拳则是要“气运丹田”,要做到呼吸均匀,动作要与呼吸的节奏相辅相成,这些技术形式很容易模仿,也被很多表演者借鉴,但是其中的思想和内涵,只有不断的“体悟”才能够掌握,才能够真正明白其中每个动作的真谛。

3“阴阳和谐”思想对武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技术风格的影响

中国武术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刚柔结合,刚柔并济,这是受到茶道文化中“阴阳和谐”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阴阳是世间万物的共同特点,是天地之大理,是造化之至道。《周易》中有这样的记载:分阴分阳,迭用刚柔。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贯穿于宇宙的两大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对立,但是两者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也衍生出刚柔、虚实等思想,中国武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招式上亦刚亦柔,以阴阳为基础,中国武术的攻与守就是以阴阳和谐为指导,只防不攻不可取,只攻不防也没有意义,攻与守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剩下的一方都不具任何意义,正所谓“阴阳刚柔应该并行,不可偏废”,武术对博过程中,敌方与我方就是一个整体。以太极拳为例,练习太极的人都知道,一处一太极,无处不太极的说法,在拳术上达到一定造诣的人,自然可以领悟到刚柔合一,刚柔结合的思想,在博弈或者是平日练习中,能够自然将“阴阳结合”的思想融入招式中,融入骨子里,形式上有柔、有刚,长短互有,从整体来看,一般都是左刚右柔、稍节刚而中间柔,讲究虚实变化以及柔退刚进,刚退而柔进。中国武术的真正内涵是技术攻击,而劲力的刚柔变化则是技击的真谛,因此多年来我国武术都是以重心不失为前提,中线不断为原则,武术与茶道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我国茶道文化中阴阳结合,刚柔并济的思想在茶道表演中也有非常突出的体现,比如:《将进茶》所演示的就是男士与女士的沏茶方法,男士与女士沏茶方法存在明显区别,男士阳刚,女士柔美,一刚一柔,刚柔并济,充分体现了茶道文化的魅力与思想内涵。阴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点内容,两者虽然体现的是种对立面,但是却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失衡,阴阳失调,必然会导致整体丧失意义。中华武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在表演招式,还是内涵底蕴上都讲究阴阳和谐,刚柔相济的技术风格。

4“规矩方圆”思想对武术技术神圆力方、曲直互变风格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想中,无规矩不成方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借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茶道文化中“规矩方圆”的思想也有集中体现,这种思想逐渐蔓延到中国武术中,习武之人讲究循规蹈矩,武术招式原本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要在循序渐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练习,才能够达更深的武学造诣。武术意境是将人体与大气的集合,要做到形曲意直。对于习武之人来说,懂规矩是学习武术的最基础要求,习武之人遵循老师的教会,遵从老师定下的规矩,这样才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智圆行方,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伦理准则,所谓智圆,主要针对思想与学识方面,讲究圆备,圆熟,也就是人们能够约束自己的思想,能够不为外界环节所打扰。行方,主要针对行为方面来说,指人们行为端正,具有方正之美,武术中的有“形曲意直”之说“长短互参”之论,正是借鉴了智圆行方的理论思想,是茶道智圆行方理论的直接体现。

5 结语

茶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变,茶道文化中的很多思想早已深深嵌入了人们思想,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武术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很多方面受到茶道文化中“天人合一”、“置心物中”思想的影响,风格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思想内涵。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茶道文化对中国武术风格的影响,从中不难发现,中国武术与茶道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并且茶道表演中也常常能够看到武术招式,人们习惯于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因此也创作出了具有一定武术风格的茶道表演,所以说,茶道文化与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思想为主要内容,而其核心是儒家思想的“中庸”,讲究凡事适度。适度是人类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关键,茶道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很好地秉承下来,可以说茶道思想中的“中庸”更加集中,更加精简。“中庸”思想对华夏子孙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比如,中国人买东西,喜欢选择中间价格,与人对话,希望为对方留有余地,这些都是受到“中庸”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茶文化在中国的复兴,茶道文化也逐渐深入了社会各个领域。本文以中国武术为研究对象,分析茶道文化对其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茶道文化,中庸,武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忠京.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太极拳套路未来竞赛模式[J].中国体育科技,2006(3):106-107,136.

[2]温力.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5-88.

[3]乔凤杰.从经验心和超验心看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会通[J].体育学刊,2005(3)73-76.

[4]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3)70-72.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 篇7

1 中国茶道来源

中国的茶道最早在唐代之前就提出了茶可以修身养性,到了唐代和宋代,修身养性这一观念得到了推崇,并针对饮茶的礼仪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宋徽宗认为茶乃是“韵高致静”之灵物,后有日本僧人将中国茶叶传至日本,南宋末期的日本禅师本南浦昭明将中国的茶道引入日本,日本的茶道亦是源于中国。

中国作为茶道的先驱者,十分注重茶道精神,对茶道的表面形式较为忽略。正是因为注重精神,在茶道方面,更多探讨的是其能够为人类带来的益处,如茶的功效,保健,药用等等。通过茶道精神的追求,进一步提升茶的价值,使茶与茶文化成为长久不衰的存在。

茶道源于唐代,因此关于唐代的茶道亦有其一段悠久的历史。唐代人饮茶时习惯将茶末与其他的调料共同搅拌,由此产生的怪味道也颇具提神的功效。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时至今日,使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茶道,对于传承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茶道精神包含着返璞归真的真谛。中国的茶道结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华,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茶本身亦是源于自然,因此与道家主张十分契合。并且,中国茶道注重养生,即修身养性。在道家主张中,饮茶并不是一件繁冗而循规蹈矩的事情,而是通过品茶享受生活,纵享逍遥世界。同样,通过茶道实现“无我”之境界,达到心神合一的目的,也是茶道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总之,中国茶道崇尚自然,亲近自然,通过饮茶实现个性的释放,使内心真正得到安静。

在中国的茶道中没有固定的内容,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所以,中国的茶道不存在严格的规矩和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爱好对茶道进行归类,甚至加以创造。归根结底,现代中国的茶道总会与茶德有关。在现代,有人主张茶德应是“廉、美、和、敬”,也有人主张“理、敬、清、融”。尽管有所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包含着礼仪,美德,廉洁等内容。中国的茶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在众多场合中展现其丰富的内涵,饮茶所赋予的传统美德,将伴随着茶文化共同发展。

2 中国茶道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

青少年对于中国的茶道往往知之甚少,因此并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中国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传承茶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形成完善的人格。

2.1 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由于茶道中蕴含丰富的知识,将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茶道的内涵,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样,在茶道的继承和发扬中,结合青少年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传播途径。学生通过了解中国茶道,可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继承的使命感。茶道中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多面视角,了解社会,思维更加开阔。总之,将中国茶道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既是文化传承的必须,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2.2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茶道精神所包含的礼仪,以及儒家、道家的思想精华,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礼多人不怪”,中国是十分注重礼仪的国家,青少年通过茶道精神中的礼仪,做到讲文明,懂礼貌,就可以成为知礼仪、懂廉耻的好学生。茶道中的修身养性,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是做人的至高境界,青少年通过对其学习,可以逐渐受到这些哲学思想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逐渐养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因茶的生长环境纯天然,无污染,深得日月之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因此,在种植茶叶时,必须要尊重茶性,由此才能得到纯天然、无污染的上等茶叶,这恰好符合道教的“净土”说。而人性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从最初的“性本善”而逐渐变得藏污纳垢,为了寻求一方净土,人们在饮茶中参悟到修身养性的学问,并力求将其延续下去。

茶道这种蕴含哲理的教学方式,首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茶道的领悟,改正不正确的思想,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即:茶道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其次,在教育中,德排在第一位,茶道恰恰以德为主,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茶道中的精神还有无私奉献之意,这与茶的生长环境有关,但正是基于此,才更能体现出茶道的内涵,以及再教育的功效性。再次,茶道有助于学生调节不良的心态,以平静、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2.3 有助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茶道亦是如此。品茶讲究环境,并且在茶具方面拥有严格的要求。这就好比人对自己的仪容十分看重,衣着干净、神态俱佳的人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茶亦是如此。比如,中国的茶楼和茶馆都十分注重装修,其根本在于能够为品茶之人提供一个优美、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而一套精致的茶具不仅代表了茶的档次,也彰显了茶的气质。从外在可以窥之内涵,这是关于美的升华。茶道之美亦因品茶而更加多元化,如果说品茶的环境和茶具之美是外在的优雅,那么茶道的艺术和境界就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拥有这种气质,可以使人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对于青少年而言,茶道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源于对茶道和茶文化的热爱,由此可以上升至对生活的热爱。

3 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

3.1 开设茶道课程

中国茶道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普及茶道,可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讲解,使青少年了解中国的茶道起源和发展,掌握茶道的基本理论,领略茶道中包含的引申含义。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通过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对茶道和茶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3.2 开设茶文化讲座等课外活动

茶道需要结合茶文化进行讲解,才更具有生命力。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茶道,还有茶艺等,因此,可通过聘请茶叶业界知名专家开设茶文化讲座,在青少年中普及茶道和茶文化知识。通过专家的权威讲解,学生可以对茶道有更深的了解。除了讲座,还可以以专题节目的形式展现茶道和茶文化的魅力。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将茶道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起到广泛宣传和推广的效果。

3.3 开展关于茶道和茶文化的研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茶文化知识开展关于茶道和茶文化的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领域,开展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茶道的了解。如通过道家思想了解茶道,茶道与修身养性的关系,或者根据茶的生长环境、功效等方面开展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心态更加平和,对于茶道文化和精神拥有更深层的领悟,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均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普及势在必行。一方面,茶道可以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修养和境界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人生的感悟也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茶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而青少年教育中融入茶道恰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与发扬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中国茶道,学生不仅可以对传统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摘要:茶道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涵之深,涉及之广,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创造空间。茶道既可以修身养性,又能够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文化营养,丰富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因此,将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普及,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本文首先介绍了茶道的来源,接着提出了中国茶道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然后探讨了中国茶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中国茶道,文化,传承,青少年,教育

参考文献

[1]游翠英.中日茶道的文化传承方式之比较[J].武夷学院学报,2013(4):10-13.

[2]刘方冉,梶野诗织,蔡碧凡等.中日茶人对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13(5):92-97.

[3]王治理,蓝莉蓉.中国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及华文教育之关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5):112-116.

[4]吴婷.中国传统节日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淡化原因探究及应对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3-116.

[5]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9):73-75+108.

[6]方慧.大众传媒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对青少年的影响——以上海为例[J].青年探索,2010(5):60-65.

[7]滕军.论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农业考古,2009(2):240-248.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 篇8

关键词:和服,传承,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统服饰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唐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明代开始出现停滞, 到了清代, 传统汉人服饰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渐渐销声匿迹。清代以后的100年, 中国服饰受西方影响, 遭遇全盘西化, 而今在国际上提起中国服饰想到的也就只有旗袍了。反观近邻日本, 日本人现在虽然也普遍穿着现代服装, 但是进行茶道等传统文化仪式时, 都会穿上传统服饰和服, 并且有众多喜爱和服的女性把和服当成时尚的日常穿戴。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在茶道服饰--和服传承上的现状, 剖析日本茶道服饰文化得以很好传承和发展的原因, 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日本茶道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明治维新之后,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日本官员率先穿起了洋服, 到大正昭和时期, 西洋服装逐渐取代和服成为流行服饰。1924年, “东京女子供服组合”发起妇女服装西洋化行动, 使西洋服装进一步取代和服成为妇女的日常着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服曾再度流行, 但日常穿着和服的人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 和服虽不再流行, 但其作为日本传统服饰的地位从未改变, 人们对其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和定位也从未改变。进入平成年代, 在经历了历史漫长沉淀之后, 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和服逐步走出日本, 被全世界所熟知, 重新取得了日本女性主流着装的地位。

日本的青年女学生非常喜爱和服, 认为和服是非常有魅力的服饰, 能充分展示日本女性之美, 因而无论是新年、夏季祭礼、盂兰盆节等重大传统节假日, 还是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庆典活动, 和服都是日本青年女学生的首选服饰之一。尤其是每年七、八月份, 一群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女学生, 穿着色彩绚丽、俏美多姿的传统服饰, 三五成群的观赏烟花大会, 已经成为具有日本代表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的日本家庭主妇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她们除了料理家务照顾小孩, 也会隔三差五地相约聚会, 或是参加茶道之类的兴趣教室, 因此, 日本的家庭主妇在穿着打扮上甚至较之一般职业女性更讲究服饰搭配。在大部分家庭主妇的心目中, 较之洋服, “穿着和服更显端庄秀丽, 和服的色彩和花纹也更富于变化,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搭配”。由于“作为传统服饰的和服风格高雅、高贵优美, 非常适合各类正式场合”、“和服不选择体型, 不会过时, 根据搭配可以有各种变化”, 所以不仅是出席婚葬仪式、迎接新年节日、参加小孩的入学仪式毕业典礼,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 和服也是日本家庭女性的主流着装之一。

说到和服, 不得不提及一类特殊的女性———艺妓。艺妓常年穿着和服, 美艳柔情, 脚蹬高跟木屐, 举止优雅, 妆容精致, 擅长歌舞琴瑟, 体现了日本艺妓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徜徉于青石板路的艺妓也成为日本的一道人文景观和特殊存在。这样一群特殊女性的存在, 将和服的美也从历史带到了现实, 传承至今。

2 日本茶道服饰传承至今的启示

剖析日本和服传承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参考和借鉴。

首先,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和服文化的传承。早在1950年日本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 和服高居第二条。1964年日本专门成立了“装道礼法着物学院”, 着力科普着装、礼法、缝制、创意、美容等全方面的和服知识。1966年, 日本着物振兴会成立, 提议每年的11月15日为和服日, 并号召大众在七五三节穿着和服。全日本着物振兴会还与日本和裁士会、传统工艺产业振兴协会、名古屋织物卸商业组合等形成产业联盟, 成立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认可的全日本和服顾问协会。2002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在初中进行和服教育, 让青少年们了解传统文化, 培养青少年的礼节礼仪意识。至此日本形成了一个有政府政策支持、有各种机构推广传播、有学校知识教育的全面的和服传承体系。

其次, 和服产业自身在商业化大潮中勇于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在和服销售上, 过去人们只能到裁缝店选购布料量体裁衣缝制和服, 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拿到成衣。而在现在的和服商店, 客人不仅可以自由挑选布料单独缝制, 而且可以购买款式多样的成衣和服, 同时可以配套购买头饰、木屐等和服配饰。为了适应当代的审美眼光, 和服在花色纹样及款式上也在尝试各种新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浴衣。浴衣是一种改良版的简式和服, 穿戴上没有正式和服复杂, 而且价格相对便宜, 花色纹样款式众多, 深受日本年轻人喜爱。在售后服务方面, 日本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的洗衣店提供专业的和服清洗、修改、专业保管业务, 为繁忙的当代人穿着和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和服文化推广方面, 和服元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媒体节目, 而且有专业的和服时尚杂志, 适时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和服时尚信息。和服从制作、购买、流通、售后服务以及推广传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和服业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锐意创新, 与时俱进是和服文化得以很好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 日本女性对和服及其文化的喜爱推动了和服的传承和发展。“比起洋服, 和服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更加博大精深。和服就是一种修养, 有品位的人才能掌控。” (三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从年龄上看, 穿洋服基本不会引起特别注意, 但是穿和服就会经常得到赞许。……接触茶道等日本文化的时候穿着和服则更能深入其中” (四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和服虽然不如洋服便利, 但是也自有其乐趣。作为日本人愿意去体验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和服文化” (五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作为日本人只要有机会都愿意穿和服。穿和服也非常适合学习茶道等日本文化” (六七十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根据以上引述不难看出, 各个年龄段的日本女性对和服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和强烈的穿着愿望, 在她们的心目中和服不单纯是一种服饰, 更是一种可以在当代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细细品味的日本文化。如果没有日本女性的厚爱和身体力行, 和服恐怕也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

最后, 和服与茶道逐渐融为一体, 在其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符号。日本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与周边国家交流起来不是很方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形成, 保守、内敛, 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和服从款式设计、色彩搭配上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这使和服在传承中得到了日本人们的强烈文化认同。日本政府政策性的保护, 日本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日本女性的厚爱等原因使得和服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但归根结底这些只是措施与手段, 和服能够流行至今, 最重要的原因是和服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日本政府之所以花大力气去推动是对其自身文化的保护和认同, 是一种文化自豪感的体现。

3 结语

日本政府的政策保护, 相关协会机构的宣传推广以及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 茶道服饰--和服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 培养出来的是日本人强烈而浓厚的和服情怀, 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深入骨髓的认同感。因此, 和服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变革而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而是真真实实地走进了当代, 走向了世界, 生动而美丽地传承着日本的服饰文化、丰富着人们的时尚生活, 与茶道融为一体, 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成为日本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

近现代的中国国力衰败、内忧外患, 中国传统服饰承受了与日本服饰文化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 民族自豪感的缺失使得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出现了断层和缺失, 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遭到破坏, 迅猛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却又使得传统服饰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中国传统服饰未得到很好的传承, 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使得人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上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通过政策支持、行业推进、加强宣传、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制度体系, 并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使中国传统服饰走出历史博物馆, 以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形式重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软实力”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近藤信子, 冨氣久江.女子学生の和服に対する意識――1990年調査と2007年調査の比較.中国学園紀要[J]2008 (7) :14

[2]東朋美, 森理恵.日常的着物着用者 (女性) の着物着用実践のありかたと着物に対する意識.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J]2008 (60) :12

[3]古川智恵子, 豊田幸子.和服に関する研究 (第1報) :既製和服に対する消費者意識と実態.名古屋女子大学紀要[J]1979 (25) :38

[4]王鸣.合众艺术馆:中国服装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

[5]顾申.认知日本系列:和服[M].青岛出版社, 2012

[6]馬場まみ.着物の大研究:伝統的な日本の衣装:和の文化に触れてみよう![M].PHP研究所, 2006

[7]大久保信子.着物の事典:伝統を知り、今様に着る[M].池田書店, 2011

上一篇:高职英语听说课下一篇:蠕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