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之茶文化

2024-09-20

中国国粹之茶文化(精选10篇)

中国国粹之茶文化 篇1

中国国粹之茶文化 汉服团整理提供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1]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2]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3]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春秋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谓:“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茶诗

《茶朵芬》黑白红绿青黄普,谁摘茶叶凌空舞,雨后复斜阳,茶山阵阵苍,清明采茶急,茶香满山飘,装点此商城,今朝更好看。

该文章来源于网上,由汉服团整理提供。

汉服团http:///

中国国粹之茶文化 篇2

六七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代信息社会里,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命运会如此紧密地联系甚至取决于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很少有人能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但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新鲜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新经济引擎。英国“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创意经济浪潮正在席卷世界。韩国在1999-2000年遇到第二次经济危机时,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拯救了韩国经济,而其游戏业在短短几年中之所以获得高速发展,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

文化改变了一切,特别是在静悄悄地改变着财富的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把中国从“制造大国”带进“创新大国”的行列。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选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当今世界的高端发展路线。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是一个全球产业发展中后发的新兴产业,其理念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理念、思维路径和管理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发展到新阶段,人们普遍的心理、精神、文化需求所催生的新兴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变革。文化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具有无限增值的潜力,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方面的产品。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和新经济的“杂交”优势。创新和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国粹”,陶瓷在时间的维度上联系着远古与现在,在空间维度上沟通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人们的共同情趣和审美心理,它是一种“世界语”,是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极为重要的文化承传的载体。陶瓷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展着人类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个个、一代代的器物,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这种文化历史的链条从来没有中断过。从这个角度说,陶瓷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符号,这是任何其他文物都不能比拟的。中国陶瓷以其起源的久远和器类的丰富、工艺的精湛,比任何器物都更为完整、系统地从一个重要方面充当着社会发展的见证物,凝固着历史的足迹,印证着文明的步伐。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创新、创意发展史!陶瓷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

景德镇有着1700余年的制瓷史。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号将当时的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并在此设官窑烧御瓷,逐步形成了全世界烧造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和民间窑厂。中国历史上曾有几大产瓷区,但由于战事频繁相继被毁。景德镇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独特,几乎未遭战争破坏。“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瓷器经朝鲜、日本传至欧美,逐步奠定了历史上的瓷都地位。

但近年来,除景德镇和广东潮州外,中国又评出了五大“瓷都”: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德化”、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河北唐山陶瓷博览会上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

“瓷都”还是不是景德镇?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陶瓷是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的,陶瓷业要取得长盛不衰的发展,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更要持续不断地创新。从这方面来说,其他城市相继被封“瓷都”,既是对其他城市陶瓷发展迅速的鼓励,也是对景德镇“瓷老大”地位的刷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种“封都”行为的意义何在,但这些行为的确抛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景德镇陶瓷输在创新创意上。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正是本着这样的意愿,《中关村》杂志特别策划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巡礼”活动。金秋十月,景德镇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陶瓷博览会的浩大声势吸引着四海宾朋,但更让我们感兴趣的仍是那句“china is china”,陶瓷即中国。我们这次活动的第一站选择了景德镇。

中国国粹之茶文化 篇3

传承国粹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小学生全面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培养孩子们的戏曲素养,大坪小学三年级开展了“戏剧进校园”活动。

首先,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向其他同学介绍了川剧京剧,了解了川剧京剧的服饰。接着,他们展示了自己画的脸谱,有关公,有许仙,有张飞„„最后他们集体欣赏了现代京剧《张露萍》。

中国国粹之茶文化 篇4

教学目标:武术是中国的国粹,通过武术的教学使同学们了解武术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等等。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锻炼身体。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武术概述

1、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武术的形成:

远古时期,人们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生存状态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野兽作斗争。在原始的狩猎活动中,人们主见学会了徒手和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极大野兽的方法。经过数万年的者中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击刺技巧、功放姿态与动作。人类在劈、砍、击、刺等技术上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这是,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根据史料以及有关民俗学提供的情况看,原始社会的人在狩猎、战事等活动之前或之后,一般要跳“武舞”。“ 武舞”是对狩猎胡战争场景的模拟,人们在武舞中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1、功法运动:

内壮功:又称“内功”对人体内在的精、气、神及脏腑、经络、血脉等的修炼,以达到精足,气壮,神明、内脏坚实,经络血脉通畅、内装外强的功效。外壮功:又称“外功”,泛指习武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身体具有比常人较强的击打、抗击打、摔跤、磕碰的能力,以达到强筋骨,壮体魄之功效的功夫运动。轻功:又称“弹跳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增强弹跳能力而又绷得高,跳得远之功法运动。柔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联系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伸展性能的功法运动。

2、套路运动

单练:指个体肚子进行套路练习的方式。

对练:指在单练的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性攻防练习的套路形式。

集体演练:指多人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同时进行演练的套路形式。

3、搏斗运动

散打、推手、短兵、长兵(介绍性学习)

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1、武术的特点:

(1)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一招一式都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与精神,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3)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格、职业、体质的需要,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

2、武术的作用:

(1)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2)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3)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5)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思考题:

1、试述武术运动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之渊源 篇5

摘 要: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要想更内在地、更深刻地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难以全面地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都蕴含丰富,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民族特性。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不断模仿到不断的改造并注入日本的民族特色,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中国; 日本; 茶道; 文化; 渊源

一、茶文化的定义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文化及茶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们生活样式的全部,是人们亲手创建的有形无形的成果的总和,每个民族、地域、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得以发展,尤其在哲学、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发展迅猛。文化由人类创造并推进了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关于茶文化先学大家们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茶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道是茶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今的茶道追求修身养性,遵从礼法,日本饮茶起源于镰仓时代,后发展成诸多派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茶由中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日两国文化的象征,因此也可以说茶是中日交流的结晶和见证。研究日本茶道,对于促进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当今这个物质化世界,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理也容易失衡,人际关系紧张,而茶道中的“和、静、清、寂”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因此,提倡茶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提出问题

茶道精神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可以从茶在日本的由来,发展及所传达的精神方面来考虑中国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作用和历史地位。

三、研究方法并收集资料

(一)收集资料。本文不仅有老师的细心指导,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有关茶文化的资料,以确认其中的人物、时间、历史事件都是正确的。

(二)研究方法。读很多有关茶文化的文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素材,观点,发现茶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探求茶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茶的起源及茶文化的发展

(一)茶的起源。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F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茶文化的发展。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l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中国茶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五、日本茶道的发展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空海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日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奈良时代(六朝―唐),虽然这一时期没有记载文献,但是1422年的《公事根源》有记载,圣武天皇赏赐给僧侣遣唐使带来的茶叶,当时唐朝把茶叶当做药来使用,而这一点也被日本人所学习;第二期是平安时代(六朝―唐),日本佛教徒最澄和空海于804年和遣唐使一起乘船回到唐朝,最澄于805年回到日本,空海于806年回到日本,两人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带回了我国的茶叶。在当时的日本,茶属于珍贵物种,因此只有天皇、僧侣及贵族阶级等人才可以喝,庶民是喝不到的。《茶经》详细记载了茶的起源、制法、饮用以及茶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书:第三期是镰仓时代(宋),此时代有荣西去我国学习临济宗,同时,为日本带去了茶籽,茶的功效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中国的陆羽被称作“茶祖”“茶圣”“茶神”,而日本的茶祖是荣西,他也有卓越的功绩。因此,这一时期随着茶产量的增加,能喝到茶的庶民也逐渐增加了。以上三个时期都是以抹茶法为主,而从第四期江户时代(明)开始更盛行煎茶法,江户前期,隐元禅师晚年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之请赴日弘法,从福建省来到日本,带去了当时明朝盛行的煎茶法,永谷宗?矣?1738年将煎茶法成功进行改良。现在饮茶成为日本人的日常,茶在超市和便利店都有卖,在居酒屋也经常喝乌龙茶。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它并不是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吸收,而是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改造,最终形成了深含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享誉世界。日本的茶道非常注重精神主义,有一种“脱离世俗 别具风格”的精神表达。

六、儒教、道教、佛教和茶道

茶道文化是儒教、道教、佛教等诸家思想的结合,结合了唐代文化的特色,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创造了茶道精神。其中,“和、敬、清、寂”形象地表达了茶道精神,“和、敬”表达主客心灵相通的意蕴,而“清、寂”则表达出茶院和茶室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即同事之间相互协作,和睦相处,“敬”即朋友之间的相互尊敬,“清”即身心清净,心无杂念,“寂”即普通,以平常心看待事物。

(一)道教和茶道。暂且不谈饮茶始于道教这种说法的真假性,在道教中,茶道实现了人生的艺术的完美结合,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和茶道的协调(也就是“和”的精神)相一致,中国的历史学家说道教思想是对道教“生于现世术”的回答,也就是说道家思想在现在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现在是无限移动的,处于相对性的主要地位,相对性对于调整来说是重要的,是具有艺术性的。道教和儒教、佛教不一样,道教会调整周围的生活环境,从生活的痛苦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老子主张虚无当中存在本质的东西,可以说虚无当中包含着全部,也就是说在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里也存在运动的可能;自己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支配自由不被践踏,那是因为整体通常是由部分来支配的,这种教育思想具有自我解脱的意蕴,这和茶道精神相同。

茶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表现形式,虽然可能会觉得茶室和日常生活中的有所不同,实际上那正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所有的事物和自己一体化,身处其中,过更加自由的生活,所以说日常生活和茶室没有区别,同处一个世界。

茶道的主流是包含着道教老庄思想的“禅”,茶道的全部理想,就是从“在人生微小的事情中学习到重要的东西”这样的禅的思想中得来的,道家思想为茶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禅就是其中真实存在的东西。

(二)儒教和茶道。镰仓时代日本传来了供僧侣学习的程朱理学,这是继佛教以后,接受了中国的儒学、老庄思想和道教的影响。日本人从镰仓时期开始,就集儒教、佛教和神道为一体,不久,在室町时代末期,儒教从禅宗当中独立,但是,实际上在接近国家安定期的江户时期开始扩展,江户幕府把程朱理学定位官方学说,朱子理学很受欢迎,随着儒学的发展,不仅程朱理学,古学派、折衷学派也积极扩展,据资料记载,儒学对武士道和茶道有很大的影响。

儒学思想是中国百家思想的纲领,也是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仁礼”被用于茶道,在饮茶的时候能够促进交流,创造氛围,增加友人之间的情谊,而且在烹茶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内省不仅可以增进理解,促进协调,而且还可以增进友好发展。在儒教中可以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调和,或者可以说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理想,这就是茶道的基本理念。

(三)佛教(禅)和茶道。日本的茶文化由中国传播而来,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带着茶的种子和茶器回归,把茶作为药来使用,而且以他们为中心把饮茶传播开来,所以说,日本的茶文化结缘于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修行可以达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而?U就是集身心于一体,达到无我无心的境地,所以说宗教是茶道主要的因素,茶道存在意义的根源,最明了的定义就是茶道是禅的化身。

茶道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精神的影响,佛教中的禅给茶文化带来了巨大发展,融合儒教形成了茶礼来敬奉先祖,而且融合道教进一步发展。

总之,茶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茶道文化是社会的重要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发扬此传统文化,能够净化风气,促进国际交流,“以茶会友 共同发展”。本论文从茶的历史、发展和精神方面讲述了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茶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形式多样,鉴于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分析不到位,今后会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9.[2]张立新 孔繁志.日本概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3]褚艳.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4]蓝晓萍.中国的饮茶与日本的茶道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5]原味日本语: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快乐读解/(日)平山崇编著.―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2.[6]兵藤裕己.日本の文学.(日)?|京美?g,2004

强强联手 弘扬中国国粹 篇6

借外力创交流新模式

费翔、苏芮、文章等台湾歌星的大陆演出,最初都经由全国台联牵线搭桥帮助。其中,台湾歌星费翔更是通过走上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成为大陆家喻户晓的明星。可以说,是全国台联首开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

而连续举办了十多年的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以及新近推出的“两岸三地国粹艺术油画精品展”等,更让台联的文化交流活动从“广度”走向“深度”。

刚刚过去的2008年,全国台联共接待岛内来访团110多个、台胞5000余人次。但梁国扬却称这还远远不够:台湾有2300万人,迄今为止到过大陆的只有700万,我们应该把门开得更大,结交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台湾乡亲到大陆走一走。

当两岸交流完成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富有开创精神的梁国扬和他领导的全国台联也开始思索新的模式,即如何利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以扩大交流的范围和效果。

正如梁国扬所言,在全国台联工作的最大感受是这份工作具有挑战性。

“我们台联是民间社团组织,民间的色彩就应该体现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上。”梁国扬认为,如果把台联和专业艺术资源、企业资金资源等优势资源结合在一起,无疑将相得益彰,创造双赢的局面。

于是,从2007年起,全国台联开始寻觅志同道合的伙伴。

虽然合作愿望迫切,但全国台联还是给心目中的伙伴提出了两条“苛刻”的标准:第一、合作交流项目必须符合主旋律,即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映积极、进取的思想;第二、合作方必须要致力于推動两岸文化的交流。

“京粹”弘扬文化“精粹”

此次承办“中国国粹艺术精品展”的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在2007年底进入全国台联的视野。

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乐奉爱心,已使得京粹公司在行业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公司自成立以来,为各种慈善和公益活动捐赠额已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这在全国民营文化企业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切来源于一个先进的理念:企业生存离不开社会,回报社会义不容辞,而且是应尽的义务,从事公益和慈善活动可以体验和感悟到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价值。

2007年春天,在上海著名的“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拍卖活动中,京粹公司捐出的一幅国粹油画精品刺绣,被拍出10万元人民币,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上海慈善基金会。2008年5月,京粹公司在青岛参展,参加主办方为汶川地震筹款的慈善拍卖晚会,一幅国粹绣品拍出5万元人民币,捐给青岛红十字会。京粹公司还积极参与竞拍,当晚全部慈善义拍的近七成收入来自京粹公司,这些义款全部用于救助地震灾区。同年6月,京粹公司还通过香港《大公报》举办的“大爱无疆”义卖,将义款捐给四川地震灾区。

除了爱心慈善,京粹公司还积极参与大量公益活动。2008年5月1日,京粹公司出资20万元人民币,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办专场音乐会,让上海的城市建设者们得以欣赏到免费的高雅音乐。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京粹公司还向世界各国图书馆、美术馆等赠送了价值近3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传统文化画册,不仅以企业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拓宽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正是由于京粹公司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使得他们成为了全国台联最佳的合作伙伴。

向“京粹”竖起大拇指

经过一年的磨合、交流,去年11月3日,全国台联和京粹公司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了“两岸三地国粹艺术油画精品展”的首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等领导均参观了画展,并给予高度评价。而此次双方又将合作的第二站移师香港,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特地发来贺信,中联办主任高祀仁、副主席黎桂康、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等应邀担任主礼嘉宾,并参观了著名油画家刘令华的作品。待香港站结束后,双方又将筹划台湾站展览的事宜了。

提到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梁国扬不由竖起大拇指,盛赞这位合作伙伴对台联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理解与支持。

梁国扬说,双方合作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效益。此次香港站的展览,展出的所有画作都不进行销售,也不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惟一的目的就是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目前,刘令华的油画《贵妃醉酒》已被制成了国粹精品,并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组委的珍贵礼物送给了参加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团。而早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由京粹公司提供的刘令华油画制成的绣品也被选为馈赠世界贵宾的礼物。

三千画册让国粹在香港扎根光大

在本次的“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上,知名画家刘令华的国粹系列画作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主角,幅幅精美绝伦画作展示的均是中西合璧的美感,西方油画的技法却抹不去画中人物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神韵。

为了让如此的优秀的国粹精品不因展览的结束而远离“东方之珠”香港,作为刘令华的独家经纪公司,上海京粹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特别赶制了三千册《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两岸三地展(画册)》于展览同期在香港首发。值得一提的是,京粹公司特意将价值港币50万元的画册,无偿捐赠给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属于中国的国粹艺术继续在香港年轻一代的心中扎根并继续光大。

中国文化之我见 篇7

一、历史性

苏州评弹由评话与弹词两个曲种组成,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的苏州评弹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苏州被誉为天堂,天下人无不乐居苏州,致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而历代统治者视苏州为取之不竭的聚宝盆,其税粮总数、亩平均赋税、人口平均赋税不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倍,而且也高出江南地区其它府县。在重赋与人口双重压力下,苏州人并不采取极端的行动,而是重理性、求变通,善于在夹缝中找到舒展自己才能的天地,寄情于诗书歌吟之间。在特定历史环境的作用下,催生了评弹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的中心城市,向吴语地区扩散。这是由评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所决定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毕就要变换场地,数年内不会再重复莅临,这就是评弹的走码头。从走码头的现象中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小农性和保守的特点。因为长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大都安于现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评弹艺人不得不走码头,换场地。不求大变动,只求安逸、稳定生活的这种思想任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江南地区可能受这种思想影响较深而相对的缺乏闯劲。

“内行中人称说书的为„吃开口饭‟,注定走江湖的命运,不能常驻一处。不过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因过远之处听不懂苏白,去亦徒然。”苏白也就是苏州话,或称吴语,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是除官话方言(北方话)以外的第二大汉语方言。虽同处江南,但各地语言实际上仍有较大差别。南京的方言就属官话,而同为吴语的宁波话与“吴侬软语”的苏州话也是大相径庭。文化的传播是受地域尤其是语言的限制的,所以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经历着朝代的更迭,地域的不断划分,形成了本地区的语音语调,代代流传、加工改造。不同地区的方言彰显着各地地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似水长流、吴侬软语的评弹深藏着苏州人的心态,流淌着苏州人的心曲,叙说着苏州人的机敏、睿智、沉稳和变通。

江南水网密布,评弹艺人行装简单,评话艺人只须醒木和折扇,弹词艺书人则背一琵琶或弦子即可搭船成行。评弹的演出场地也极简单,村落集市的茶馆设一桌一椅(或二椅)即可开讲。评弹码头有大中小之分,艺人也相应分为苏州响档、码头响档和普通说书人。由于旧时民间艺术没有地位,当时评弹艺人、书场、听众的资料稀阙。如评话艺人唐耿良初出道

时,曾坐手摇船到阳澄湖边的小渔村泗泾说书,当地“只有肉店、豆腐店、南货店、馄饨店、铁匠铺、茶馆等几家小店”。其中的茶馆也就是书场,每天的听众也就三四十人。又如,浙江吴兴县双林镇“是一个极小的乡镇码头,并无其他娱乐,只有书场数处,乃唯一之游艺场所,故镇民大都爱嗜评弹。时间变了,现代社会各种娱乐因素混杂,到处都是繁华热闹的娱乐场所,有多少人还会静下心去听听评弹的声音。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苏州评弹能否翻开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走上新的历史舞台还需经过历史的考验,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选择。

二、民族性

苏州评弹具有雅俗共赏的文化内涵。一是评弹脚本多源于市民文学。明清以来的苏州是市民文学最为繁兴之地,评话、弹词大多取材于演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历代文人也有为之书写或润色者,如清代女弹词作家邱心如、陈瑞生等,近现代文人平襟亚、陆澹庵、姚苏凤、陈范吾、陈灵犀等。二是台上的说书人与台下的听众有面对面的交流,说书人会在听众的眼神、表情及对书情的反应中感受到是否有需改进之处。苏州市民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儒雅的风度,他们会对说书人书艺的高下、书情的合理与否提出批评,有时甚至是苛求,从而使评弹艺术日趋精致。雅俗共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伯牙、子期的一曲高山流水,幽远悠长,情意深长,极具古典之音,高雅之韵。江苏民歌《茉莉花》,用那甜甜的温柔的女声,唱出了这一方水土的美丽与善良;北 京老胡同里,那一声声质朴厚重的叫卖,喊 着来自民间独特的唱段;老狼一曲《同桌的 你》,用简单自然的音符,唤醒了人们在青 春时曾有的幻想。这是世俗之乐,通俗之美。高雅的或是通俗的,都有其美好之处,雅有俗之 美,俗有雅之韵。雅俗共赏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力,这也是它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晚清以来,评弹才大举进入上海。开埠后,经济的繁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需求大增,各种曲艺活动盛行。同时太平天国战乱形成了对江南社会秩序的巨大冲击。为了躲避江南地区的苏州等核心地区的战乱,大批逃难的士绅进入上海的租界地。这些新移民,来到人地两疏的上海租界,心中挥之不去的是故乡、故土、故人,于是聆听以吴语演唱的评弹成为他们寄托乡思的最好去所。进入兼为茶馆的书场、品茗聆听说书人的吴浓软语说噱弹唱,江南人忘却了离愁别绪,取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所以,文化是民族的象征,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加深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个大国不仅要经济实力过硬,而且文化软实力也要同步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 篇8

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 行走之礼

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 见面之礼

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 入坐之礼

步长制药内外兼修弘扬国粹文化 篇9

步长制药起步于1993年,经过十余年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一个以医药产业为主,同时涉足高科技产业、健康产业等众多领域,多元化经营的产业集群。企业秉承“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战略,以专利中成药为核心,致力于中药现代化,主要产品在心脑血管和妇科用药领域建立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也表示企业作为中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带头作用。

步长制药对内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得到市场青睐。截至2016年6月30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品种10个、过5000万品种17个,主导产品为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2013年-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5.92亿元、103.34亿元和116.5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1.69亿元、13.24亿元和35.37亿元;公司复合增长率达到16.46%。

同时,企业对已经上市的品种亦保持着持续的研发力量。2010年启动、2012年完成的稳心颗粒循证医学研究为企业自身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的循证医学研究亦在稳步推进,红核妇洁洗液、康妇炎胶囊、头痛宁胶囊的二次开发亦在持续进行,以挖掘已有产品潜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据目前统计,步长制药共有在研产品近180项,覆盖心脑血管、妇科、糖尿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大病种治疗领域。公司已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在研产品储备,构建了从临床前研究到新药证书审批的完整产品梯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持。

步长制药迈入资本市场后,募投项目稳步推进,企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华文明的魅力重新绽放,我们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开发出更多现代化的独家中药专利品种,努力成为全球植物药的代表企业。”步长制药有关人表示。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篇10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学前教育1111534薛源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发展姓名:薛源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111534班级:学前115班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一、民族文化产业旅游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 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 突出和典型,例如: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龙华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等,都是对民族文化 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 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 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3、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

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4、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宏观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东部经验,结合西部实际发展旅游业,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1、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2、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3、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与可持续化发展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三、旅游产业的发展

科学的学科形成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它所研究的现象的实践积累,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旅游学科要成为科学的学科,取决于旅游活动的实践,只有当旅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社会现象时,它的内在规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们才能从中发现旅游的特殊性和规律。设想,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期,我们难以探索旅游与人们日常消费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想象中国的旅游企业还有出境旅游业务,还有跨国经营,更不可想象旅游经济活动还存在着旅游客源地的活动。对于这些现象,只有旅游发展一定阶段时,我们才能进行思考,进行研究。当旅游现象表现充分时,要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取决于科学的方法论,取决于我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取决于我们对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此时,建立旅游业中各种现象的逻辑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正是目前旅游学科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体现在GDP数字上,更体现在优化经济结构,顺应“低碳高效”了橙色经济发展潮流上。因此,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意见成为国内地方政府的共识,也推动了地方政府在发站内信旅游业上各施奇谋,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的局面,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时,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重视,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使许多活动行为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不完全自觉的状态。开展旅游文化教育,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规律,从理论认识上提高自觉性,从而减少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营和管理旅游业。譬如,明确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的文化规律,就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如:旅游企业若认识和掌握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会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旅游文化教程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

上一篇:部队财务培训总结范文下一篇:小学生周记400字:难忘的一件伤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