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文化民乐(共9篇)
中国国粹文化民乐 篇1
中国国粹之茶文化 汉服团整理提供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1]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2]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3]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春秋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谓:“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茶诗
《茶朵芬》黑白红绿青黄普,谁摘茶叶凌空舞,雨后复斜阳,茶山阵阵苍,清明采茶急,茶香满山飘,装点此商城,今朝更好看。
该文章来源于网上,由汉服团整理提供。
汉服团http:///
中国国粹文化民乐 篇2
中国的民乐的发展犹如春天的雨水,浙淅沥沥,不能瞬间形成江河湖海,却渗入泥土,滋养着绿色生命的成长。与西方排山倒海似的乐队和乐器作品不同,中国的民族乐器,很多只能在古代乐书上提及到,谱面的古曲流传屈指可数,其中还有一部分不是单纯创作的器乐曲,而是戏曲的伴奏或过场音乐。与西方器乐的系统发展过程不同,中国民乐一直只是音乐活动中的一个渗入式的组成部分。戏剧中的过场音乐、茶馆中的背景音乐、文人的琴乐、民间社团中自娱自乐的合奏音乐,中国民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每个角落,却很少表演独角戏。直等到解放后,中国民乐才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乐器进行改良,独奏合奏曲的创作活动也很兴盛。产生了大批的器乐作品。但是处于特殊的新中国初期,乐曲内容大多歌唱祖国大好河山,充满着浓郁的爱国热情,乐曲机构也多是比较单一的三部曲式。
二、新民乐形式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各行业的分工都细化,一台电脑的生产可能融合了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技术和生产力。艺术形式总是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时期,综合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舞台艺术更强调多方面配合的综合观赏性,舞剧需要有灯光舞美音乐的全全配合;戏剧出现了青春美丽版和缩短版;器乐表演也需要有灯光舞美以及伴奏音乐的衬托。
1. 综合性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综合水平提高的文化背景下,民族器乐成为舞台的一个表现部分,而不是全部,乐器的独奏很少出现在舞台上,人们似乎已经少有宁静的心情去倾听一种声音了。即使是乐器独奏,电子伴奏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合奏的形式更多的在舞台上出现,电子音乐也当仁不让的成为民族乐器的好伙伴。
2、乐器技巧的沦败。
器乐演奏员也成了舞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演员的形象和衣着有了很高要求。很多人对新民乐的概念就是:全都站起来演奏。虽然并不尽其然.但“站起来演奏”使得演员更多的倾注于体态上的表演,这也可以算是新民乐的一大特点了。而演奏家都知道,除了吹管乐器站着演奏对技巧的发挥没有影响之外,而其它乐器,比如弹拨乐器古筝、扬琴、琵琶,演奏时身体的稳定和腿部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站着演奏没有了腿部的支持,音色大多会比较浮躁。而弦乐器,没有腿部力量的支撑,音准是首要需要克服的问题。因此新民乐的曲目在技巧上都比较简单,较少器乐性的旋律,很多音乐制作人也选择老歌进行改编.简单也易于大众接受。
对于演奏者来说,站起来是首个难关,接下来舞台总导演还要求演奏者有一定的肢体语言,舞蹈编导对演员进行肢体训练,这样演奏其实就是个简单音源的传递.舞台上灿烂的笑容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融为一体,带给大家视与听的“双重享受”。但是,嵇康式的音乐热情没有了,姜太公的悠远神情也寻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有旋律的符号和被要求表现的舞台热情。乐器的演奏本身就和舞蹈的表现力有很大的差异,更多的感情倾注于手间,而新民乐的演奏者被要求着音乐和舞台外露的热情表演并存,真正打动心灵的音乐到底还存在多少?民族器乐富有特色的技巧性也不再重要,舞台上更重要的是美色和作秀的情感。
3、新民乐发展导致的若干畸形现象。
美色和作秀的情感的过渡膨胀,还导致了“假奏”的出现。这样表演者就可以摆脱乐器技巧的限制,更多的倾注于舞台的表现。民族器乐音乐更多的只是个幌子,美轮美奂的舞美和制作精良的编曲喧宾夺主.成为民族器乐舞台表现不可缺少,甚至是必要的部分。
这种形式的新民乐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民乐的精髓,很多人也把这种民乐的形式只看作是一种流行音乐,不认同它是正宗的民族音乐。而这种新民乐在各大媒体的频繁出现,它们正代表着当代的中国民乐在教育着新一代的民乐学习者。很多人甚至因为看到了民乐的光彩夺目的表演才来学习民族乐器,只为了满足自己受人瞩目的愿望。
新民乐带来的重大利益,国内第一个新民乐组合十二乐坊,成立短短两三年,经济人的资产就上升到2个亿。这是任何一个国内大型乐团不可想象的巨大利益。国内一时新民乐乐团突起,还包括一些已经被政府投向市场的民族乐团,都在积极地投入到新民乐的大军中间。传统的演奏技艺已被遗忘在角落落上厚厚的灰尘,光鲜充满利益诱惑的舞台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
4、新的发展方向
很多民乐演奏家也意识到新民乐的畸形发展,有部分中年演奏家重新回到舞台,上演自己重新诠释的新民乐概念的作品,希望对年轻一代的民乐道路有一些引导。这类作品保持了民族乐器的技巧性和音乐性,以音乐为基础适当的融入了一定的灯光和舞美(比如2 0 0 7年CCTV七月大赛中几位评委上演的现代民乐表演)。如果新民乐以这种方式发展.道路应该会更加宽阔。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民乐技巧的发展常常依赖于对西方乐曲的移植。比如把唢呐奏出爵士消耗的感觉,二胡奏出小提琴的技巧,扬琴敲出钢琴的乐曲。部分技巧型的乐曲常常只是对西方乐曲的单纯复制。这些技巧是否有利于民族音乐精髓的发展呢?西方音乐的技巧性常以快速来表现,而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技巧更多的是以内容表现为基础的,很少像西方音乐作品一样以娱众为目的,快速的,眼花缭乱的技巧本质上和舞台上无谓的热情一样,与表现情感的音乐是相脱离的。
三,对民族器乐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族乐器的发展在这个阶段还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过于依赖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新民乐与移植西方作品强调炫技的现代民族乐器作品一方面是当代艺术文化的一分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们并不能代表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本质的精髓.不是民族乐器最终的发展方向。
现在有很多保守派的学者,发表言论要把一些传统的音乐形式保护起来,拒绝民族音乐新的形式。而每种音乐形式都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是相关联的,传统音乐失去市场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与当代文化大背景的不合拍。保守派学者所说的把传统音乐保护起来,是一种博物馆式的保存,是以承认这种传统音乐已经濒临灭亡为前提的。保护下的音乐形式只活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实际已经失去了生命力。
中国国粹文化民乐 篇3
六七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代信息社会里,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命运会如此紧密地联系甚至取决于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很少有人能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但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新鲜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新经济引擎。英国“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创意经济浪潮正在席卷世界。韩国在1999-2000年遇到第二次经济危机时,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拯救了韩国经济,而其游戏业在短短几年中之所以获得高速发展,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
文化改变了一切,特别是在静悄悄地改变着财富的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把中国从“制造大国”带进“创新大国”的行列。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选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当今世界的高端发展路线。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是一个全球产业发展中后发的新兴产业,其理念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理念、思维路径和管理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发展到新阶段,人们普遍的心理、精神、文化需求所催生的新兴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变革。文化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具有无限增值的潜力,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方面的产品。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和新经济的“杂交”优势。创新和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国粹”,陶瓷在时间的维度上联系着远古与现在,在空间维度上沟通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人们的共同情趣和审美心理,它是一种“世界语”,是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极为重要的文化承传的载体。陶瓷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展着人类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个个、一代代的器物,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这种文化历史的链条从来没有中断过。从这个角度说,陶瓷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符号,这是任何其他文物都不能比拟的。中国陶瓷以其起源的久远和器类的丰富、工艺的精湛,比任何器物都更为完整、系统地从一个重要方面充当着社会发展的见证物,凝固着历史的足迹,印证着文明的步伐。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创新、创意发展史!陶瓷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
景德镇有着1700余年的制瓷史。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号将当时的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并在此设官窑烧御瓷,逐步形成了全世界烧造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和民间窑厂。中国历史上曾有几大产瓷区,但由于战事频繁相继被毁。景德镇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独特,几乎未遭战争破坏。“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瓷器经朝鲜、日本传至欧美,逐步奠定了历史上的瓷都地位。
但近年来,除景德镇和广东潮州外,中国又评出了五大“瓷都”: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德化”、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河北唐山陶瓷博览会上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
“瓷都”还是不是景德镇?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陶瓷是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的,陶瓷业要取得长盛不衰的发展,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更要持续不断地创新。从这方面来说,其他城市相继被封“瓷都”,既是对其他城市陶瓷发展迅速的鼓励,也是对景德镇“瓷老大”地位的刷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种“封都”行为的意义何在,但这些行为的确抛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景德镇陶瓷输在创新创意上。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正是本着这样的意愿,《中关村》杂志特别策划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巡礼”活动。金秋十月,景德镇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陶瓷博览会的浩大声势吸引着四海宾朋,但更让我们感兴趣的仍是那句“china is china”,陶瓷即中国。我们这次活动的第一站选择了景德镇。
中国国粹京剧优秀作文800字 篇4
记得小学四年级,我省为了迎接从南非来的一批特殊领导人,让我与京剧曾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第一次接触京剧,由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好长一段关于京剧的经典及传奇故事。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知道了他为了京剧苦苦练习,不怕挨饿受冻,一心只想着圆戏剧梦。
我们接演的是《京剧脸谱》,其中有张飞、曹操、关公等那些令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角色。在戏中,剧组年龄最小的我饰演的角色是“李铁梅”。我被选上的原因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我的头发很长。为此,老师还特意给我科普了一下:在京剧《扎红头绳》选段中,就是由李铁梅父亲为她买的一根用来扎头发的红头绳开始的。
在以后的排练中,越来越多的因为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暴露出我的问题,使我不止一次想过放弃,但是后来想想,能从年级里近600人中脱颖而出参加国际交流演出,是多么光荣的事啊!更重要的是京剧是国粹,我可不能为国“抹黑”啊!
于是,在排练过程中,我一直本着为校添彩,为国争光的信念为之奋斗。通过一次次演技成熟的蜕变,经过一次次枯燥的重复彩排,这一天终于到来……
晚上的演出,要求中午到场。吃完午饭,就开始了紧张的化妆工作和现场布置。由于京剧对于面部脸谱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剧组专门买来高级油彩。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经历无数坎坷,比如:我的头发在编的过程中打结了,小花旦在戴尖针头饰的时候扎到了肉了,油彩流到眼睛里了……
不过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半年的封闭式训练,我们剧组及此次演出得到了南非领导人团队的高度赞赏!
也是通过这次特别的经历,使我对京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也真是因为这次与京剧的一面之缘,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创民乐艺术特色,拓校园文化内涵 篇5
在素质教育中美育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有人说校园没有歌声犹如花园中没有花,因此想让花儿开得好,音乐教学就必须予以巩固、充实、拓展、提高。以提高促普及,激发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营造全校普遍热爱艺术的氛围,这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旨。组建艺术社团是深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培养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舞台,这是学校和音乐教师必须达成的共识。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乐器积淀了历史文化精华,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广东省一级学校,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以民族乐器学习作为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精神的突破口,借助民乐器乐学习,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逐渐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民乐团创办以来,在本地区的同行中一直有很大的影响力,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广泛宣传,营造书香琴韵校园氛围
1.创特色校园环境
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言:“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走进我们学校,校门左侧的墙上镶的是民乐团演出的一幅大型照,右侧一楼分别是舞蹈室、古筝室、扬琴室、器乐室、音乐一、二室与学生放学等候区相连,在这些功能室及等候区近200平方米的墙上,是各种民族乐器、茶艺、棋谱、名家诗词、书法的浮雕、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弹琴的少女、棋童对弈、梅、兰、竹…….栩栩如生的画面,无不彰显着我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追求。读书廊、橱窗上各类活动板报,都展示了我们骄人的育人成绩。真可谓“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
2.家校配合形成共识
“每个孩子都可爱,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这是我校的教育理念,更是我校成立艺术团的培养宗旨。我们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培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我校在艺术教育中取得的成绩,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学校。通过课堂、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素质教育宣传,定期邀请家长观摩孩子的演出,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社团活动效果,分享我们取得的成绩,这一活动取得较好推广普及效应。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民乐产生兴趣,乐于参与;使家长与学校、老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取得大家对我们社团活动的支持。
(二)有效的组织管理,完善的社团活动制度
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形成社团特色、风格的保证。作为学校的校园社团文化建设工作,校长是领导者,学校的教导处、课题组是学校民乐社团的组织者,体艺科组、各级部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是协作者,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将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这样一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明确各自的责任,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从民乐团具体的管理机制入手,制订了《民乐团教师岗位职责》及《民乐团学员行为守则》,使民乐团的管理更规范有序。民乐团指挥及每个乐器组辅导老师除了具体技术指导,更要承担起对学生社团日常管理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各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推动民乐社团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以保证民乐特色发展的连续性,管理有章可循,使特色建设不至于由于人事的变迁而更改。比如激励制度有每学年评选民乐团的优秀学员;在国旗下讲话时颁奖;优秀学员在乐团内交流学习心得;还有对教师工作成绩的奖励等。
(三)积极开发民乐校本特色课程
“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订、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目前没有专为小学生设计的民乐教材,社团活动大多不能完全按照教程实施教学。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我们民乐团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已有的民乐教科书,整理改编了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二胡、琵琶、中阮、扬琴、古筝、笛子、大提琴等7本民乐校本教材(适合初学者用)。我们把成立至今民乐团演奏过的合奏曲总谱整理成《民乐团大型合奏曲集》,并制作了《民乐团大型合奏DVD曲集》、《专题汇报演出DVD光盘》,以及《民乐团教师、学员、家长交流心得文集》,使民族音乐的学习、演奏极具学校特色。
(四)落实校本课程实施
1.“普及”促“优选”,相得益彰。一直以来我们做到把握音乐课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注重日常的音乐课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另外每天下午全校性的大课间活动一起跳韵律操;每星期四由音乐老师和学生主持的30分钟《歌声遍校园》活动,向师生推荐更多更丰富多元的课外优秀音乐作品。这些都是学校艺术教育有益的补充,多种的常规制度的保证,使得我校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也为学生参加课外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民乐团的选拔培养了好苗子。民乐团采取自由报名形式,通过民乐团的考核后,成为民乐团的预备梯队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考察、甄选出艺术素质较好的学生成为正式队员。乐团每两年招一批新队员,各位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训练做到“四个落实”和“二有”,即: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二有”即每学期有活动计划,期末有活动总结。此外,根据乐团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寒暑假,乐团都要进行常规集训一个星期或十天左右。根据各梯队水平排练大合奏或小合奏曲,每年乐团至少有一个新排练的具备舞台演出水平的作品。这些都是提高乐团专业艺术水平的有力保证。
2.“外力”携“内力”,合力共赢。搞好民乐团,教师是关键。由于我们民乐团乐器种类较多,我校有五位音乐老师,受校本师资专业结构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训练的需要。所以我们采用双向指导制,即在职教师与外聘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训练工作。一方面我们做好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长期外聘几位有较高专业造诣的,在本地艺术界较有名望的老师来我校任教,以保证我校民乐团的同学能在名师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家长送孩子到本地区较有名望的艺术培训场所去进行个别训练。这样小组与个别课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个体训练与乐团集体合奏训练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每个乐器组都有部分同学在这种双轨制的培训下脱颖而出,成为乐队的主力,在各类集体、单项比赛中成绩显著。
3.“展示”与“交流”,提升自我。艺术实践是检阅教学及训练的一面镜子和助推器。学校尽量为民乐团学员创造献艺的机会。民乐团积极参与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活动,每学年艺术团举行一场汇报演出;每年“六一”少先队大队部组织“我的舞台我精彩”才艺展示活动;同时鼓励队员在节假日积极参与班级、社区活动。此外,学校还组织艺术团的队员走出去,到深圳、东莞、香港等民乐教育先进学校交流演出;不定期组织学员观摩高水平的音乐会;在社团内进行学生学习心得与家长教子心得交流,努力为民乐团学员提供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平台,使学生得到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艺术修养。
4.“教学”兴“教研”,教学相长。如何更好地发挥我校艺术教育的优势,把民乐团建设得更好,使民乐团的建设成为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中对相关专业加强钻研,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提升教育教研水平。2003年起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确立为“小学民乐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究”。此课题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市十一五课题《小学民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获广东省创新成果二等奖。民乐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实现了由单一的教学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我们民乐团指挥被评为音乐学科带头人、科研先进个人、最佳指挥等,其余的四位也都被评为优秀竞赛辅导员、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民乐团则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实现了社团、老师、学生“三赢”的局面。
我们的音乐教学理念和实施做法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去年我校对全校师生、家长作了一个《发展规划问卷》调查,我校老师的评价是“学校的七色花艺术团风格独特,成绩卓著”、“民乐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家长认为我校的优势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艺术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民乐团成立12年来,参加本地区的比赛一直名列前茅,9届获南海区中小学艺术展演器乐类金奖;4次获佛山市金奖;2次获省一等奖。
民乐社团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一张对外展示的“特色名片”,对本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辐射引领作用。为深化音乐教育,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民乐之花”在校园开得更鲜艳夺目。
(作者单位:佛山南海师范附属小学)
中国国粹文化民乐 篇6
一.京剧进课堂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音乐的多元发展下, 许多不同种类的音乐冲击着校园, 像《香水有毒》、《老鼠爱大米》之类的流行歌曲大行其道, 许多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中熏陶着长大, 家长都很忧虑。而外国文化在中国也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占据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不少孩子开始染头发、参加偶像秀、迷恋于洋文化。他们对流行歌曲、日韩文化如数家珍, 却从来不看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长此下去,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弃。在这种时候加强美育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美育是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对于净化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情操, 铸造人的灵魂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京剧艺术教育包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 把京剧演出和京剧知识讲座引进学校, 对提高学生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 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观众流失、艺术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甚至有的曲种已显示出消亡的征兆。如何使这份厚重的文化艺术遗产薪火相传, 使传统的表演技艺和优秀的剧目得以保存呢?走进学校课堂是一条重要的新途径。而有人要问为什么要推京剧呢?其他曲种不可以吗?这一点很明白, 京剧是戏曲品种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剧种, 有“国剧”之称, 也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从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算起,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二百多年中, 京剧艺术不断地演变, 完善, 尤其是经过特别是经过梅兰芳等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改革和发展, 京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表演剧种。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等各方面构成了一套相互制约又相得益彰的规范程式。解放后, 京剧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又经历了一次全面的革新。京剧这朵奇花异葩, 用典雅的艺术形式和雅俗共赏的表现方式, 塑造了许许多多面貌一新、独具风采的艺术形象, 从而散发出独特而又浓厚的艺术韵味, 体现了京剧艺术的极高价值。京剧艺术凝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纵观两发面, 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中小学课程是非常之必要的, 这既是对西方腐朽文化的抵制, 又是对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通过以上分析, 京剧进课堂是必要的, 那么, 如何实施呢?
二.京剧进课堂的实施办法
教育部在修订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京剧成为小学到初中所有年级音乐课内容的一部分, 而京剧内容只是音乐课的部分内容, 不是在中小学另外增加一门课程, 也不会增加音乐学时, 也不进行考试, 因此, 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教育部的明确规定, 音乐教师有了明确的方向, 实施开展起来会更顺利, 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 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有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京剧教学曲目如下:
1年级《报灯名》
2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3年级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4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夕浙》
5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6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侧寺同志亲如一家》
初中1年级《JL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初中2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初中3年级《智斗》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说:“我觉得这些曲目非常好, 既有传统的, 也有现代的, 有唱的也有念的, 而且我发现低年级的以现代剧为主, 离时代不远, 而且琅琅上口、不难学习, 比如一年级的《报灯名》, 可能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种亲切感, 年级越高, 曲目就偏向复杂和传统。这种安排很适当。”这就很好的证明了具体曲目的安排是比较合适的, 为这项举措的长远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此外, 要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必须在青少年中加强对戏曲文化的宣传、引导和学习。现在的许多孩子对京剧几乎没什么概念, 仔细分析起来出现类似现象不能怪我们的学生, 不是他们不喜欢京剧, 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京剧的机会, 没有给他们创造欣赏的条件。他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奥特曼、猫和老鼠、……而京剧又是博大精深的, 即使仅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存在, 他们也许看不懂, 也听不懂。把京剧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中, 通过老师的演唱、对曲目背后故事分析和介绍及提供相关视频材料的欣赏, 在与京剧零距离接触中逐渐改变青少年一代对京剧的无知状态, 培养他们的兴趣。把京剧进课堂作为一种普及教育不需要太深入, 还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 避免硬性的教、反复的唱等。这只能导致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厌恶。因此,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顺利开展京剧课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京剧唱腔, 学唱京剧选段, 赏析、设计戏剧脸谱、服装和头饰, 模仿京剧身段等立体的、通俗的方式, 让生在“看、听、唱、演、画”中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京剧, 体验京剧, 走近京剧, 从而亲近京剧。
当然, 京剧进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有待于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去关注, 探讨。只要我们肯为之努力, 相信各个方面都会完善起来, 虽然这一过程可能会漫长, 道路可能会有曲折, 但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 我相信这一举措完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定会为京剧艺术培养青年观众, 注入青春的气息, 同时也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
摘要:2008年自教育部关于在全国10个省市20所中小学开展“京剧进堂”的决定发布以来, 在各种质疑与争议声中京剧已开始走进了校园, 走近了学生, 京剧进入课堂正是为青少年架起了一座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本人认为这一过程可能会漫长, 道路可能会有曲折, 但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 相信这一举措完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也真诚希望京剧这朵奇葩在校园文化的百花园中越开越艳。文章就京剧进课堂的必要性以及实施办法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京剧,进课堂,必要性,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王敬.由京剧进课堂所想到的[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07
国粹体验馆:穿越历史玩文化 篇7
“观朝”是一群年轻人自己创办的“国粹体验馆”,主旨就是“让国粹成为生活,让艺术成为爱好”。
在这里你可以不用学冗长的昆曲基本功,直接披上行头,穿上彩衣,学上几折子经典曲目;在这里你也不必置办各种庞杂的茶具,可以直接用明朝的茶壶,清朝的茶碗喝几道货真价实的好茶;你还可以用这里提供的古琴,在名师的指导下,像模像样地拨弄几下,在冉冉的沉香中,体验古琴明净悠远的音色。
在这里,一切古董都可以把玩使用,一切艺术都可以临摹,一切古老的国粹都亲近可人。在这里,有华衣和古香、有琴音和香茗,全方位的立体体验,你会觉得自己真的穿越了历史,成为古代的翩翩公子或婀娜小姐。
YUKI和张焓钰,曾经的职业是市场策划和宣传,因个人爱好接触各类国粹艺术后,萌发了一个疑问:我们现在玩的都是滑雪、跳舞、看电影、KTV、iPad等等,各种玩意都是西方传进来的,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爱好是什么?我们的老祖宗们平时都玩什么?为什么这些玩意现在门槛那么高,不能成为我们的日常爱好呢?
YUKI说:“中国古代的爱好都是‘缓慢’的,已有的很多国学推广机构都是以繁杂枯燥的讲座、练功为主体。比如票友们想学昆曲,要从最基本的拍曲开始,念着文言文的苏白,先打上几个月的拍子,现代年轻人,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哪个能坚持下来?我自己都尝试过,没有一次能坚持超过一个小时的,太枯燥了,半个小时内准睡着。”
几个年轻开创者在开办“观朝”之初,就运用自己的市场推广特长,为这个新兴的“国学体验馆”定下清晰准确的发展方向。
“我们跳过那些冗长的基础阶段,直接从传统文化最精粹最诱人的地方入手。” 张焓钰介绍说,“比如昆曲,即使是完全不了解的年轻人,我们提供专业的昆曲化妆老师帮你戴行头,勾脸,在专业昆曲演员的指导下摆出个经典pose,并拍摄记录下你与昆曲的第一次快乐接触;茶道也是跳过那些繁重的茶理论部分,直接用我们提供的古董茶具品茶,老师会教你如何从色、相、味分辨茶的好坏,教你如何玩‘斗茶’。”
在北京上海等国际都市中,对国粹的向往,已经是白领、金领一族的精神需要。观朝的学员们一般都有三个特征:具有高等教育文化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高关注度;愿意为此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资金。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古人要快上一百倍,古人可以花一个月的时间来描一枝蜡梅,现代人却抽不出一个小时来欣赏梅花。时代发生巨大变迁,习练国粹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观朝开办初期,有人质疑它的专业性,YUKI的解释是:“我们未必是最专业的,但绝对是最有乐趣的、最有感染力的。在这里你会感受国粹最直接的魅力,能体验古人的乐趣,对于国粹艺术来说,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推广方式吗?”
国学体验馆开办之初,最大的困难是与各路文化大师的沟通:如何阐述自己的办学意图?如何说服大师们跳过基础阶段,直接以“玩”的心态来教导学员?
开办之初还曾闹过笑话,国学体验馆有很多外国学员,曾经有一位非洲女孩学古琴,老师是一位来自苏州的老先生,坚持要用苏州白话讲课,虽然特别好听,但是谁也听不懂,跟戏曲念白似的。非洲女孩听他讲了一小时,向客服投诉,说观朝给她安排的不是古琴老师,是唱戏的老师。
“戏曲、书法、琴艺这些经过时间千锤百炼的艺术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些老艺术家非常愿意有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他们的艺术,但同时又对实际的市场需要难以妥协。”张焓钰说,让这些老艺术家明白“市场宣传”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她们创业初期的主要工作之一。
事情的转机是一次为外企公司办的昆曲年会活动。
“我们用光、电、音效等科技手段,将普通的舞台幻化出春夏秋冬、白昼黑夜、风雷烈日,最后还用幕布背景打出满园飘散着粉红色花瓣的桃花苑,场景美极了。外企的大老板——一位德国著名企业家——眼睛都看直了。演出结束后,我们安排的一个互动环节是台下的观众可以走上台,与演员合影拍照,并且由这些演员现场教导简单的昆曲动作。一开始观众还不好意思,可一旦第一个观众走上舞台,立刻一百多名观众都蜂拥而上,平均一名昆曲演员要教导二十名以上的观众。”
YUKI说,那次活动最让她们感到意外的并不是观众们的热情,而是演员们的激动。“他们以前都是在昆曲的戏台上表演,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普通观众,他们从来没想到昆曲对普通人的感染力这么大!”
步长制药内外兼修弘扬国粹文化 篇8
步长制药起步于1993年,经过十余年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一个以医药产业为主,同时涉足高科技产业、健康产业等众多领域,多元化经营的产业集群。企业秉承“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战略,以专利中成药为核心,致力于中药现代化,主要产品在心脑血管和妇科用药领域建立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也表示企业作为中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带头作用。
步长制药对内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得到市场青睐。截至2016年6月30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品种10个、过5000万品种17个,主导产品为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2013年-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5.92亿元、103.34亿元和116.5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1.69亿元、13.24亿元和35.37亿元;公司复合增长率达到16.46%。
同时,企业对已经上市的品种亦保持着持续的研发力量。2010年启动、2012年完成的稳心颗粒循证医学研究为企业自身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的循证医学研究亦在稳步推进,红核妇洁洗液、康妇炎胶囊、头痛宁胶囊的二次开发亦在持续进行,以挖掘已有产品潜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据目前统计,步长制药共有在研产品近180项,覆盖心脑血管、妇科、糖尿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大病种治疗领域。公司已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在研产品储备,构建了从临床前研究到新药证书审批的完整产品梯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持。
步长制药迈入资本市场后,募投项目稳步推进,企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华文明的魅力重新绽放,我们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开发出更多现代化的独家中药专利品种,努力成为全球植物药的代表企业。”步长制药有关人表示。
民乐才是“中国好声音” 篇9
11月23日下午,第五届TMSK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落下帷幕,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朱世瑞以一曲《水想II》摘得头筹。
在现场,两位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现场演绎得奖作品,一架古筝、一把二胡,云天水海,气象万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绝响萦绕,真情永在
“这个奖的设立和我的好朋友张弘毅先生当然有很大的关系,”TMSK刘天华奖主办单位之一透明工房负责人张毅先生对本刊记者说。
2006年5月11日,琉璃工房TMSK新民乐团音乐总监、刘天华奖发起人之一张弘毅先生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6岁。
说起张弘毅这个名字你可能感到陌生,可是说到《玉卿嫂》(张毅导演)、《妈妈再爱我一次》、《悲情城市》这样一些台湾电影史上重量级的电影,电影配乐都出自他手,你的脑海中是否会回响起那些熟悉的旋律?
这位四次荣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电影音乐奖的著名音乐人对于民乐也情有独钟,他担任TMSK新民乐团音乐总监后,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风骨的新民乐作品,还将自己的代表作——《玉卿嫂》电影音乐——重新创作为民乐的室内乐。
TMSK新民乐团团长吴坚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张弘毅的情景:“他给我们的印象是神秘而又高深莫测。不久,张老师睿智的语言、深厚的音乐功力,对世事的清晰洞察以及对人生的独特领悟使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深深折服。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和张老师把酒畅饮,促膝深谈,聊音乐、谈人生,度过了许多快乐和难忘的时光。”
张毅最后一次在工作室见到张弘毅时,张弘毅显得非常疲惫和劳累,当时张毅隐隐感到有些担忧,但也只是劝了他几句“不要太强求,到了差不多的程度,就可以放了”就离开了他,张毅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永别,再见面的时候,张弘毅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永远不可能再回到工作室了。
好友去世令张毅、杨惠珊夫妇悲痛不已,同时,他们也决定,继承好友的遗志,继续主办TMSK刘天华奖,让绝响萦绕,让真情永在。这样,一晃,又6年过去了。
回首这甘苦自知的十年,张毅也很感慨:“当然碰到很多困难,最大的,我想可能还是人力上的缺乏。现在负责这一奖项具体工作的是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唐斯复女士,她现在年事渐长,以后还是要看这个团队工作的成熟度。”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张毅和杨惠珊,著名的琉璃工房夫妻档掌门人,琉璃做了20多年,民乐推广了10年,其目的,都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张毅偏爱二胡、唢呐:“我的经验还是来自电影,胡金铨《龙门客栈》中,唢呐所衬托出的电影风格之强烈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我对胡金铨在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上的定位,都非常佩服。”
“我们在合作电影音乐的过程中发现,张弘毅写的带有民乐元素的曲子,和演奏的音乐家之间,常常会存在深深的隔阂。可是呢,一旦克服了这种隔阂,就会呈现非常精彩的效果。就像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音乐,其中所使用的具有民族风味的乐器,你一听到那忧伤的手风琴,就会被它深深打动,那种震撼是很强烈的。听到这样的音乐,回过头来我们就会问:那么我们在情感叙述和传递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和乐器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张毅说。
张毅注意到,评弹在上海剧场里几乎已经绝迹,他记得他们夫妇刚到上海的时候,新民乐已经沦落到背景音乐的地步,其重要性完全被忽略。当他看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他想,我们是应该做些什么了。“所以唐斯复女士和我们谈起此事时,我们都感觉,如果今天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有个外国的游客到这里,想要聆听欣赏属于这座城市或者这个民族的声音,你会发现,没有一种体面的方式可以提供。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舞台不能永远演一样的曲目,新的曲目在哪?我想这是设立这样一个奖非常重要的动机。”
2002年的冬天,第一届TMSK刘天华奖新闻发布会在一家餐厅内举行。一开始,当唐斯复告诉评委会主任吴祖强先生发布会要在餐厅举办时,吴祖强有点迟疑,全国性的民乐奖项,当然应该在音乐厅或剧场举办发布会才合适啊。餐厅?好像有点不合适吧?
可是一打听,他才知道,这不是一家普通餐厅,而是台湾著名艺术家张毅、杨惠珊夫妇开的,他们不仅在电影方面卓有成就,之后创办琉璃工房更是名满天下。他们在餐厅中搭建小舞台,表演民乐、昆曲、评弹,让世界各地到来的游客听到“中国的声音”。吴祖强钦佩他们的勇气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心中这个结才豁然打开。
近年来,民乐的发展可以说很不平衡,一方面,练二胡琵琶这样的民族器乐去考级的学生可不是个小数目,另一方面,民乐市场却持续低迷。吴祖强也很感慨:“观众对民族音乐很是冷漠。迫使演奏人员纷纷从音乐厅转入遍布社会生活中的餐饮娱乐场所,争取演奏机会。而且,演出缺乏新作品,演奏员只能反复演奏驾轻就熟的老曲子,民乐传播又陷入新的困境。”
拉近民乐与群众的距离
要让传统的民乐焕发出新春,又谈何容易。首先一点,民乐的传统,单打独斗居多,张毅也承认,民乐的乐器整合之后,能否让民乐感动更多的人,这是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如何兼顾大众趣味和学术严肃性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开始的几届揭晓之后,关于得奖作品动不动听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张毅说:“我们在评审的过程中,会要求作品比较具有逻辑性,以体现这一奖项的客观、公平,吴祖强先生在组办这个赛事的评审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会向这个方向靠近。但是,我们觉得,如果这个奖评出的作品,它们和大众的互动越来越少,我想它的意义和生命力就会减低,所以我们也在努力做调整。但是评审方面,他们的思维确实比较学院化,正如这届评审委员会执行主任郭文景先生所说的,学院化的音乐会让你的听觉经验得到扩展。但我们作为主办方,更关切的是,如何让评审出来的音乐能够为更多的听众所喜爱,能够自己生存,而不是被动地被人为推动。这是个两难的事情。既然要求逻辑性的思考,那一定是学院性的,可是如果你要求它們有更强的生命力,能够更接近群众,两者之间的确会有一些矛盾。”
张毅又举了安哲罗普洛斯的例子:“我对希腊音乐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可是因为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我听到了安哲的御用女作曲家艾莲妮·卡兰德若(Eleni Karaindrou)所做的天籁般的音乐,我觉得她在民族性和可听性上所做的尝试非常成功,你可以感受得到,她的音乐可以和听众交流。像安哲特别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卡兰德若用的乐器我从来没听过,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是希腊特有的。她将希腊民间乐器和各种现代管弦乐器融合出一种独特的古老而近乎神秘的声音,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借鉴模式,对于推动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都有重要的帮助。”
电影出身的张毅、杨惠珊夫妇当然不可能满足于刘天华奖只在小众范围内传播,《中国好声音》在这个夏天火热一夏的情景也让他们思考民乐发展的未来之路:“《中国好声音》这样获得巨大成功的节目,是不是有借鉴的可能?”张毅倒不觉得学习《中国好声音》就是商业化,他觉得将商业与音乐对立起来显然不可取,终极目标只要是推动民乐的发展,手段都可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