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精选12篇)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 篇1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认为是“素质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明确, 而后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其最初是为了针对基础教育中盛行的应试教育倾向。但经过这十几年的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基础教育的范畴, 并对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90年代初, 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文化素质教育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90年代末至今, 在文化素质上延展而来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各大高校得到提倡及广泛推广。但是, 要想在教育实践中真正提升人文素质教育, 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能够清晰地区分其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区别, 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有的教育理念, 避免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素质教育的误区。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其中既有理工方面的教育, 也有人文学科方面的教育, 还有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
虽然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 但实际上, 素质教育思想却贯穿古今、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十分强调完美人格应该表里和谐统一, 是智、仁、勇兼备的君子。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 “人学”是其中的精髓, 他所重视的不是片面的知识或能力, 而是人的整个身心, 特别是人的性情、道德与人格。
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一个具有全新内涵、但更加模糊、更具有争议性的概念。从广义角度来说, 人文素质是指科学文化素质之外的一种素质, 其涵盖面很广, 包括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其主要指人的涵养, 是与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做人的素质。若从文化内化的角度来说, 人文素质是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 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胡显章教授则认为:“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3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在现代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人生的高度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是要传授技术, 提高技能和能力, 更要提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对于社会来说, 如果一个人只具备各种高超的技能而缺乏高尚的品德, 那么他所拥有的本领越强,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越大。比如2004年轰动社会的“马加爵事件”, 以及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 这些事件并不完全是偶然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恶劣的事件, 是由于当事人的心灵极端贫乏且人格极度扭曲, 虽然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 具备了很高的专业技能, 但是却缺乏处理人际关系、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致使其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
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存在的严重缺陷说明, 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是高能力的人才, 但没有文化内涵, 做事急功近利,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这将导致他们人际交往失败, 心理承受能力差,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从古至今, 越是技高而德劣的人, 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4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广, 各大高校的管理者也都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并对日常教学及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素质课程, 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调整各类课程的学分配置, 开展第二课堂等, 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
4.1 重理轻文的高教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 我国的人文科学教育自古有之,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 社会上普遍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 甚至, 曾经一度流行着“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论。另外,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实行中学教育文理分科, 大学教育中文理分家, 而且, 多数高校教育的专业以理工科为主, 对人文类专业重视不够, 在教学资源的分配等方面的投入都明显要低于理工科。自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蒸汽机、电力、汽车、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 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地位不断提升, 而我国的科技发展相对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 这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极度崇拜科学的潮流。因此, 当学校的教育目的以及学生的求知目的仅限于科学知识, 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时, 将更容易使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隔离, 无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在该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不高。
4.2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各大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从这几年大学里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来, 大学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只是停留在较低的理论层次。在认识上仅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人文教育的补偿形式, 而在潜意识深处依然膜拜科技, 忽视人文教育, 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一方面, 高呼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 实际教学管理中却又背道而驰。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各类评优指标仍然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 并没有加入对学生人文素质程度的考察内容。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 不看学生的综合素质, 仅以一些单项指标作为筛选标准, 只看总分排名、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些都直接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导向, 只顾埋头学习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技能, 专攻英语、计算机, 却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
4.3 师资队伍薄弱
为了提升人文素质教育, 各大高校都增设了许多人文素质课程, 但是, 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致使教师积极性不高。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长远规划, 没有形成规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甚至, 很多人文素质课程仅仅是专业课程的简化版, 偏离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另外,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徳、高尚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等人文素养。这种休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但是这样稀缺的老师, 却很难得到高效考核体制的认可, 乃至与最基本的课酬都无法他们多年修为的付出和资源的稀缺性。目前, 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比较重视, 而对于高校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却重视不足, 没有相应的措施, 缺乏长远的培养计划, 只关注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等, 往往是学生学习热情高, 但是却没有老师能教。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前提, 如果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 则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4.4 人文素质相关的负能量宣传太过
目前, 我国的媒体发展已经比较发达, 消息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迅速传播, 尤其是网络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许多不良社会问题被各大媒体迅速转载、传播, 在大家充分享有知情权的同时, 也重重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如2014年春晚小品反映的“扶不扶”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激烈争论, 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师徳”的质疑, 很多类似的事件在网络等媒体上大幅报道、讨论, 在引起反思的同时也让大家对于发生在眼前的事件表现冷漠、无作为, 甚至人人自危, 生怕一不小心就跌入他人的陷阱, 正所谓“过犹不及”, 过度的负面报导会引发人们对人性的质疑, 此情此景又怎会是一个能培养出高人文素质人才的社会环境呢?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更要呼吁正能量的传播。
5 结论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把理应致知与致用兼顾的高等教育办得过于偏重致用, 如果不打破这个扭曲的格局, 人文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因此,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协同的教育, 这是一个多学科, 甚至于打破现有高校学科界定的系统。进而需要明确四个关键问题的区别: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理工素质教育课程、人文专业课程、传统人文选修课的区别;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与传统理工实验基地的区别。此外,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教育, 更需要社会的一起努力, 只有在社会整体大环境的熏陶下才能培养出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摘要:本文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认为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协同的系统来看待, 借助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协同的系统工程,人文环境熏陶
参考文献
[1]胡钦太.论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J].高教探索, 2003 (1) .
[2]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3]周玉宇.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的理论思考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 篇2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人文素质是人性当中一种内在的东西。它是人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人内心深处的道德修养,并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对人主体意识的培养,挖掘其创造和创新能力。这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整合和监控作用。
二、法学专业应当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第一,从国家教育政策上讲,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之前只重视专业知识性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已被取代。娴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对较强的创新精神及能力以及正确的“三观”在内的人文素质已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法学专业作为高等学校开设的专业之一,也必须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第二,从法学教育的目的上看,并不只是把学生培养成娴熟的职业机器或者工匠型专才,而是培养其具有法律信仰,思想成熟,意趣高雅,情感公正的有意志、有情操、有个性的独立个体。在处理法律事务的过程中,与法相关的技术性事项和与法律服务相关的人文性事项同等重要。如果只致力于培养处理法律事务的普通技能型人才,就会忽略法学教育的本体性价值。试问,当今法律职业者最缺乏的是什么?是对规则的遵守和尊重。法律人不守规则,缺乏法律信仰,而痴迷于“潜规则”这无不是对法学教育的极大讽刺。第三,从法学内在品格看,法学向社会传递着自由、公平、正义、秩序等价值理念,具有很鲜明的人文性。首先,“权利”一词和法学形影不离,法学本身就是关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限制国家的权力,处理公民之间的权利纠纷。法律问题归根结底,都会涉及权利或者利益,但凡法律学者研究问题缺失权利等内容,那么他所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其次,“正义”一词也和法学紧密相连,因为法学能对社会大众的.行为进行公正、合理的价值评价。虽然,法学专业具有典型的应用和实践性,但是法学并不是法律条文的简单相加和运用,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利益、需求、价值、权利和尊严,体现着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因此,作为法学经典的学习者和探究者,法学专业较之其他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法学专业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纳入法学教学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为加强学生将其所学理论制度转化为解决社会实务问题的能力,即回应社会的能力,地方法学院可以成立民生热线志愿者服务队和法律援助中心,解决各类民生问题。其次,部分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将暑期见习纳入社会实践类第二课堂,计入培养学分,增进学生对司法前沿、审判前沿、检察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了解。最后,为培养法学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对每个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深入分析的背景下,整合国内外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而不是简单的就制度研究制度。把制度放在相关国家治理的大的背景下来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是高层次的,符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从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到追求“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不断的释放课堂活力。摒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大力推进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如,尝试论辩式课堂。它是一种分享式、体验式、参与式三者相结合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百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死读书不接地气的情况。它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全方面的锻炼了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社会调查与资料整理能力。
第三,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法学学生人文素养。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老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及较为强大的法学组织管理能力成为高校法学教师的必修课。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以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从而为国家培养真正的有良知,有修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叶中.论法学专业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5.3.
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 艺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0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高校和家庭对艺术专业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关注。本案实际上反映了当前艺术专业类大学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此类案件的发生给社会、艺术高等院校和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虽然本案只是艺术高等院校教育失败的个案,但是它从一定程度上给艺术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教育者们深入地思考。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有关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一、艺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艺术高职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专业课程学习,对人文素质课程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学生对人文知识不感兴趣,只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艺术专业学生本来在入学前文化课基础就相对比较差,成绩比较低。进入大学学习后,一些学生对文化课更加不重视。从对待文化课程的态度来看,一些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学了没有用处,因而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反正有补考。于是,他们就产生了诸如旷课,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
第二,大多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信仰。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例如,他们鄙视他人、出口伤人;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对他人的权益漠不关心;在上网时随意攻击别人;在遇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保护,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还有的故意伤害他人生命,无视法律的存在。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药家鑫的行为说明他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时,扭曲了法律意识,缺乏对法律的尊重,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动刀杀人。[1]
第三,一些学生心理和人格存在问题。一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或者对他们期望过高、进行严格的管教,而学校没有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不健全。还有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基本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没有,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了危险的结果。
第四,一些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和修养。在学校期间,学生只对专业课学习感兴趣,认为一些人文素质的课程学习无关紧要。有些学生出口脏话连篇,更有甚者动手打人、破坏校园公共财物等,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教育,基本的道德修养也有所欠缺。
二、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使事物发展变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析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第一,多数学生文化课分数比较低。从以往的录取情况看,有些新生的文化课分数还不到200分。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又比较靠后,本科录取完了才开始。这样,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自身的素质又比较差,导致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较为薄弱。
第二,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加大,使一些大学生的观念倾向于功利化。现在社会上艺术从业人员的收入较高,社会关注的程度也高,这些都使得一些大学生认为艺术专业很容易取得成功。有些大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比如素描专业的学生学画画,一开始还有耐心,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兴趣,到后来还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创作也都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是一味的模仿。对待本身专业的态度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文素质方面的文化知识。
第三,艺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有些艺术高职院校刚升格不久,办学时间不长,有些院校的工作重点不是在培养大学精神和人文环境,而是重在提高办学规模、提升硬件等方面。比如在一些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主要是想与市场接轨。在培养目标方面,过分关注就业率,专业课程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影响,以及网络的广泛宣传,看到有些人一夜成名,于是就产生了浮躁和虚荣的心理。[2]
三、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在国外,一些国家的高等学校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高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优先于专业教育的,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置于优先的地位甚至核心地位,而不是处于从属或者辅助的地位。他们对人文素质教育地位的重视除了内容外,还体现在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授课计划中。有的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3]有些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体现在政策和法律中的。例如,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内容来实施的。在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此外,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清晰的方向,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3]还有,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注重的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他们强调的是学生的热爱祖国、诚实信用、修养等方面的国民精神,因而在教育方面,形成全面的内容,主要是履行国家义务,培养公民责任意识,包括热爱国家、法治观念、价值观念等。在英国,他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强调对社会的奉献,包括品德、礼仪等内容,注重优良道德素质,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信念。[4]
四、应对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方法
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和经验,笔者认为,国内一些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nlc202309051539
首先,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学院和教师在面对人文教育缺失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不能从表面出发,忽略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对此,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国外高校教育的方式看,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和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际交往,注重团队合作。
其次,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素养。当前,艺术类职业学院在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相对欠缺。有些教师专业教学非常敬业,认真备课,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具备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观念和精神。部分专业课教师教导学生要追求完美,这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试想一下,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综上,艺术类职业学院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不能仅仅是引进专业人才,更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不能仅仅依靠培训进修的方式,还得在思想方面宣传和指引专业教师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再次,教师要改进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抓紧人文素质方面的社会实践,针对有关大学生技能应用的学科,比如《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等,把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此外,课程的设置只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
最后,学院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人文环境的影响对培养人文素质有一定的指引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紧密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作为艺术类职业学院,在校园人文环境方面,要创造性地营建良好的、宽松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建设人文环境的实践中,这也是提高了他们的气质、锻炼了他们的能力等的好机会。例如,学院可以开展一些文艺沙龙、读书征文活动、素质教育讲座等活动,同时音乐、舞蹈、美术、社文等专业的师生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师生在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
五、结语
总之,艺术类职业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随着社会不断深化发展的。想要在大学阶段全面解决学生缺失的人文素质,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艺术类职业学院要从思想高度出发,培养综合素质良好、思维方式创新、具备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多方面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凤琴.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反思[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胡伟立.高职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学理论,2012(15).
[3]刘晓音.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比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4]段平.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篇4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综述
目前, 国内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而国外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 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以大量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为基础, 在综合国内外专家观点的基础上, 探索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4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界定;第二部分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研究;第四部分是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展及方向。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界定
在西方,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原意是“人性”、“人情”、“万物之灵”, 古希腊人将人文与科学结合在一起, 认为人文包括理想人性的观念以及为达成这一理想人性而采用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到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则侧重于反神权,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和权利。由此可见, 人们对“人文”含义的认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同。在我国,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周易》。《周易·贲卦·彖辞》中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中国《辞海》中的解释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于学术背景、文化根基及认识差异, 导致人们对这一词语的理解千差万别。目前, 我国研究界普遍认为它至少应包括四重含义: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学科和人文价值。
对于医学与人文的关系, 国外学者Edmund D Pellegrino[1]认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 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K Danner Clouser曾把医学与人文的关系比喻成奶酪与孔洞的关系, “这些孔洞弥漫地遍布在奶酪中, 因此它们不能被排除在奶酪整体之外。正是由于医学的人文属性,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在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时, 我国学者张大庆[2]认为, 它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道的”医学, 一是指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王一方[3]认为, 作为一种理念, 它倡导对人的关怀, 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然而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一种理念, 医学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术语, 国外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David J Newell从实践和教学的角度认为,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涉及不同人文学科所开展的教学活动。Greaves David[4]认为, 若以课程为基础进行分析,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两个不同的教学理念:补充和整合。目前, 我国许多学者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只是表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即他们均认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展现, 通过专门课程的教育、临床实践等媒介, 达到培养和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医学面临的困境。现代医学家奥斯勒曾敏锐地指出近代医学的三大困境[5]:一是历史洞察的缺乏, 二是科学与人文的断裂, 三是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第二, 社会模式的转变。1977年, 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 (G.L.Engei) 在科学杂志上呼吁创立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 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提出:医学不应只关心患者的躯体, 还应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关注患者的需求, 医学开始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
第三, 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Jane Macnaughton指出, 未来的医生需要专业训练和教育活动, 综合医学委员会 (GMC) 认为后者经常被忽略, 通过在医学课程中渗透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 可以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 有助于他们养成批判、质疑的态度, 并提高判断力。
我国学者大多从医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 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归结为医学的本质要求、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缓解医患关系的需要。此外, 王志中等[6]从政府角度出发, 认为医疗改革的深化也突出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总之, 相比国外学者, 我国学者大多从外部原因去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而忽略了从医学生这一内在原因去探究。
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研究
3.1 国外教育路径研究
第一, 注重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医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学者足立智孝在研究美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两个目标:提高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由此, Halpern Jodi[7]认为应在临床实践中培养情感能力。Johanna Shapiro[8]认为在医学训练中培养认知能力, 医学生和医学从业者必须具备判断决策、解释可疑数据、寻找证据和做出推断的能力。
第二,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专业教育。Ronald Carson认为, 医学院校要开设有关疾病、痛苦、衰老、死亡等方面的文学课, 帮助学生在步入职业生涯之前就认识到医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Joanne Trautmann Banks提出在医学教育中讲授文学的审美路径, Robert Coles提出关注文本内容的伦理学路径。
第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美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先驱之一Donnie Self[9]基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两个目标提出了经典情感培养法、认知培养法两大教学方法。
第四, 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国外专家学者特别强调社会实践,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医学院经常开展关爱生命的实践活动。
3.2 我国教育路径的研究
(1) 两大课堂划分法。许多专家学者在路径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韦波等学者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划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或称课堂内和课堂外, 即除去课堂内的教育活动, 其他均为课堂外。虽然大多数专家未明确提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划分方法, 但在路径的选择上却符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划分要求。
(2) 三大课堂划分法。张宏斌[10]在《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提到, 华中科技大学将主课堂划分为第一课堂、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划分为第二课堂、将社会大课堂即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为第三课堂。邹苏[1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中提出了另外一种三大课堂划分方法:将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划分为第一课堂;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等划分为第二课堂;将网络学习划分为第三课堂。此外, 张苏和魏新华[12]提出构建立体式的教学方法, 由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发展成三维即“课堂+实践+网络”的立体教学模式。他们开拓了当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领域的新路径, 即网络教育路径。
(3) 五大课堂划分法。门瑞雪、王娜在探讨医学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中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 即将课堂实践教学划分为第一课堂;将校园实践教学划分为第二课堂;将社会实践教学划分为第三课堂;将除去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以外, 与同学、朋友、家人交往和社会接触的自由生活空间划分为第四课堂;将网络实践教学划分为第五课堂。总体来讲, 此种划分方法较前两种划分方法更为细致, 适应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体现了现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和进步性。
虽然划分的方法不同, 但是大部分专家学者在教育改革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将教育改革方向主要归结为: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校园环境;开展务实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临床实践中各个环节的人文精神渗透。
4 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展及方向
4.1 目前的研究进展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在借鉴前人和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第一, 多视角的研究。陈云华[13]从医务人员心理问题的角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肖松舒等[14]从患者角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毛国庆[15]则从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王恬[16]以全球化为背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此外, 张湘富等[17]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由于各个专家学者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多视角的研究, 推动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李熠等[18]提出构建立体化、网络信息化的教学平台, 建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和实施创新性、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周润[19]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最近的研究中, 王志中等[6]开展了以“医学人文周”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实践, 通过借鉴山西医科大学开展“医学人文周”的方式, 探索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方法。
第三, 重视医患沟通等人文技能的提升。梁栋等[20]基于当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对医患沟通教学现状展开调查, 提出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知识缺失的对策, 强调要重视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杨杰[21]在借鉴英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性开设医患沟通及临床语言技巧和非语言技巧等新型课程;赵邦等[22]也从医学生人文技能培训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指出了仍有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由重视理论培养开始转向关注人文技能的提升。
4.2 研究的局限性
我国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局限性。
第一, 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问题有待研究。学者张大庆指出:目前医学人文学科归属与划分尚未确定, 我国医学人文学科队伍建设及医学人文学科的原创性研究有待加强。
第二, 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清。蔡志刚等[23]指出, 许多学者承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医学人文困境的根源在哪里”等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第三,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普遍强调学校、教师的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那么无论医学教育如何改革, 都无法收到实际效果。
第四, 理论应用性不强。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 但很多建议在当前的医学院校并未落实或根本行不通。
第五, 缺乏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 大部分都是定性化的, 这使得目前的研究不够科学和完善。
4.3 研究方向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发展,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 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鉴于众多专家学者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认识的模糊化, 首先要开展教育目标的研究。
第二, 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学生潜力,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达到“内化于心, 外用于行”的效果。
第三, 理论研究要从宏观深入到微观。理论措施的提出要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进行评估反馈, 使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中去。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 篇5
2.2本科护生对学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的看法一般。学校应当完善教学体系,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和优化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大基础课比例,减少专业课比例,加大人文选修课力度,广泛开设人文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等方面的课程,彻底改变医学院校普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倾向。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有待优化,应多开设一些针对性强、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的课程。
2.3本科护生对学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看法一般,包括学校为学生配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人数、教学水平、教师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文教师的授课质量并未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调查发现,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63.5%),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41.7%)是学生认为教师最应具备的素质。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亦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从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来看: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并且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是学生最认可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
2.4本科护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认同情况一般,包括学校的人文氛围、重视程度、学校为学生创造的条件、提供的机会以及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学校应该整合学校资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学校要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施,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建立健全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丽.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学位论文].南方医科大学,:12
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研究 篇6
摘 要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要为学生化解就业压力,必须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扩宽学生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目标,不断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开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法律意识 择业与创业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概述
人文素质教育,正如唐世贵主编的《大学语文》序言中指出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了解经典文类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化常识的平台,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通过增强其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审美、创美的人格力量。教学生如何做人,来实现人生价值。”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教学的全过程,伴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气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宽人文教育路子、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及学生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与大学生的择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新的形势要求高校转变就业指导工作职能,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相反,综合素质差的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不具备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只有增强了大学生求学的能力、求职的能力、保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为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提供可能。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成因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显得突出与紧迫,出路何在?大学生就业难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府方面,存在着人事、户籍等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在企业方面,存在着买方市场苛求人才、性别歧视、学校歧视等现象;在市场方面,存在就业信息流通不畅、数字化信息平台不到位的现象;在高校方面,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在家庭方面,存在着大机关、铁饭碗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着自我定位不清、就业观念淡薄等现象。然而,不论是国家宏观政策与体制的限制,还是就业市场的用人导向,核心因素还是在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于自身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以免学生在招聘中上当受骗,所以,必须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呼声①。
2.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避免结构性失业的重要举措。“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新专业开设和招生数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毕业时的“输出”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陈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必须把招生、专业、课程设置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从教育教学本身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纳入文化创新的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发挥个性、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动因,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终极目标。最后,加大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创造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接轨。
3.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的增强
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的法律意识的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等为组成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必须,设计制定“练过硬专业技能、具有多种爱好、取得双证书”的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中,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综合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为便于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填补目前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的,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为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将成为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也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在就业指导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更能提高学生自谋职业的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出路。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职业发展要求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基础文化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学习和探索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专业技术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大量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型职业和交叉职业层出不穷。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使专业对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变短,复合程度提高。职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具有法律意识的专业素质。
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的每一位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大学时代是学生向职业工作者转变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认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需求,热爱本职工作,履行职业义务的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综合素质。现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愈来愈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范,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人文内涵。这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重专业变为注重社会综合素质。社会综合素质包括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等。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等,对于培养其社会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高就业服务和增强法律意识性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法治社会,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指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平台。目前,多数高校都是通过组织定期招聘会来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对接,尽管也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就业信息数字化手段,但在就业信息的更新、网络服务平台维护方面存在不足。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网络信息服务成为实现就业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就业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社会经济、社会需求等因素,而且也取决于个体所获取就业信息的量与质,以及个体收集、处理、使用就业信息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信息手段,拓展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教育、管理、指导“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与大学生的快速对接,提高求职就业效率。
人文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统一的。素质教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自我发展。高校在大学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因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成为大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
注释:
①攀枝花学院重点教改项目:<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J0818.
参考文献:
[1]唐世贵.大学语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
[2]姚书志.积极探索划转院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新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3]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评述 篇7
高职教育以满足各种岗位要求为重要目的, 但是当实际教学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意识时, 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此, 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1998]2号) 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自此, 高职教育的科研教学工作者们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 提出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途径与对策。经过高职教育界多年的努力,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科研与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进一步细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即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导下, 继续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毫无疑问, 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有必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对我国已有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行评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逻辑中, 分析问题处于联结位置, 选择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描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通过文献回顾梳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 最后展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教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结合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征, 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存在四个层次:核心利益层、关键利益层、重要利益层与一般利益层。其中, 学生与院校为核心利益相关者, 企业为关键利益相关者, 家庭、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为重要利益相关者, 社区、媒体等为一般利益相关者。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 院校与学生为教学关系;在更大范围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 院校与企业为合作关系, 学生与企业为实习或就业关系;在重要利益相关者范围内, 家庭能够监护教学与就业关系, 教育部能够监管教学、就业与合作关系,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要监管就业与合作关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从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例如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可从各个利益相关者多个侧面展开综合分析, 也可以分别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与校园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或者从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素养、道德观念、人际交往、心理与人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还可以从家庭、企业、社会大背景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一般从高职院校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明确人文教育目标, 设置包括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改革人文教学模式,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国内目前文献看, 已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针对核心利益相关者, 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 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还有待深入分析。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大量运用定性分析方法, 即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被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与规律作出判断、描述与论述。此外, 研究者还经常运用问卷调查这一定量分析方法, 并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例如, 夏剑萍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 在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 将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归纳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不足、高职自身教育条件的限制, 以及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阻碍, 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在问卷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基础之上, 相关教育研究通常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客观事物中的多个变量 (或多个因素) 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常见的多元统计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上述分析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例如,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孔斌, 吴轶勤与卜晓燕分析了影响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子, 提出了专业结构优化设置的对策;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黄会明, 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 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许志军分析了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 并根据结果指出其中不足、提出改善建议。方向阳和莫华善运用因子分析的赋权功能, 对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和分类, 并计算各指标权重, 以此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赵章彬通过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因子分析, 找到了隐形变量和相应的公共因子,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均值分析方法, 得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特征, 从而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与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过程中均产生新变量不同, 聚类分析是按照多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 从而获得某种内在的数据规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 杨丽红、黄会明, 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陈跃夫、廖燕玲, 以及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刘康宁和董云川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指标的归类属性与整合等问题, 并分析了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性。除了多元统计方法, 相关教育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用逐渐增多。杨雪和刘武、刘武, 李海霞与杨雪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 分析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进而提出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改进措施。叶映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了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社会资源、创业先前知识、创业认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 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测试。徐大伟等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揭示大学生群体效应与个体环境行为存在相互影响, 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种影响作用, 提出行为矫正的具体建议。张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教师学习调节方式、学习策略、适应性绩效、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邢周凌和李文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 从员工满意度、教学科研绩效、社会满意度、财务绩效四个维度构建了组织绩效评价模型, 并以中部六省“211工程”大学为样本, 验证了组织绩效四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述研究表明,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属于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基础上, 定性分析探讨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现状与趋势, 以及探索其规律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 定量分析运用数学工具度量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构建有关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 验证经验判断的规律或发现新的规律;而在定量分析结果基础上, 定性分析的经验判断能够更有科学的依据。以国内目前文献看, 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中定量分析有所不足, 多元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还有待更多的运用。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按照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划分, 相关研究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者们对高职人文教育现状的持续关注, 并且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探讨; (2) 以高职院校角度, 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实践; (3) 以学生角度, 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心理与人格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互动和个体效果; (4) 以企业角度, 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社会效益。从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角度看, 相关研究前沿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运用, 并在实证分析上应有所加强。首先, 根据已有的定性分析结果上, 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其次, 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 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等明确问题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题要素之间的由可观测变量, 或不可观测变量所指示的因果关系, 以及明确单项要素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而验证与优化之前的经验判断与理论模型。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对于增强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满足企业与社会对具备人文素质基础的人才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 从分析方法角度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 并从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两个维度探讨了相关研究趋势与前沿。总之, 抛砖引玉, 期待有更多学者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研究领域, 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本文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高职教育特征, 阐述了高职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 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并且据此梳理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其次, 从分析方法的角度梳理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相关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最后, 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探讨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赤弟, 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6) :15-19.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篇8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与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然而, 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看重专业知识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情感方面:希望被爱, 不会爱人
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情感上希望被爱, 不会爱人。这会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上自我、功利, 只想着自己, 忽略他人的感受;想事、做事从个人角度出发, 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关爱之心, 有的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2责任感方面:希望自由, 缺乏责任感
当前, 一些大学生喜欢没有约束的生活, 不喜欢家里、学校和社会的约束, 希望自由。但同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为自己、家人、学校和社会承担责任, 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 思想和行为不够成熟。表现为对他人和集体的事不积极、不参与;对国家的大事小情不感兴趣, 不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 国家意识淡漠, 民族归属感淡化。[3]
3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 人生追求庸俗化, 好逸恶劳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家人特别疼爱, 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很自我, 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情绪化、发脾气, 也容易形成遇事好冲动的毛病。这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也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同时,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 很多大学生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 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 不愿意吃苦, 不爱付出, 不爱劳动, 好逸恶劳, 出现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无心学业、得过且过的现象。[4]
4理性思维能力差
网络时代的到来, 丰富了大学生生活, 但也剥夺了大学生思考的机会。导致很多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差, 表现为判断力、辨别力、思想防御能力不如人意。进而会对问题、事件不能正确分析, 容易人云亦云, 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
5法治理念缺失
由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 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建设时间短, 导致很多中国人法律意识淡漠, 法制观念不强, 法律思维不成熟, 依情办事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大学生虽然是知识分子, 但长期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 也存在法治理念缺失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等形式方面做得较好,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相关的教育内容缺失或者不够全面、不够彻底;相关的教育内容没有针对性或者针对性不够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教育缺失;“自由—责任”教育缺乏针对性;法律思维教育不够;理性思维能力教育缺失;情绪、欲望控制教育缺失。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为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教育形式方面, 即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对策, 国内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而且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建设, 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取得一定的进展, 此处不再赘述。
关于教育内容方面, 要有针对性, 而且重点突出。所以, 本文认为要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问题, 针对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重点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1情感教育:仁者爱人
针对大学生在人文素质的情感方面存在的希望被爱、不会爱人的问题, 要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对情感有正确的认识, 要知道情感是诉求和功能的统一体, 情感的诉求是希望被关心、被爱, 情感的功能是爱人。因此, 一个完整的人在情感方面应该做到诉求和功能的统一, 即在情感上既希望被关心、被爱, 也能做到仁者爱人。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仁者爱人。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地位, 其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5]一个人如果只是希望情感的诉求得到满足, 而不愿意发挥情感的功能, 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奉行个人主义的人, 当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摆脱个人主义的影响, 才能尊重他人, 能够待人真诚, 对他人和社会宽容而不苛求, 从而成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这无疑有利于和他人、和社会相处。
2“自由—责任”教育
针对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希望自由, 但没有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 不愿意或不能够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现象, 要加强“自由—责任”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受外在的限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是在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选择和行为。同时, 自由也意味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正如西方哲学家萨特所说:“绝对自由意味着选择的绝对自由以及承担选择后果的绝对责任。”[6]所以, 在自由做出决定和选择的时候, 一定要谨慎、冷静, 不能不假思索地率性而为。只有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深刻、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 才能取得精神世界的进步。[7]
3合理控制情绪、欲望教育
针对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问题, 要加强合理控制情绪、欲望教育。
首先, “情绪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8]每个人遇到好事或者坏事都会有情绪, 只是强烈程度不一样, 有的比较温和, 有的相对激烈一些, 还有的过于激烈而走向极端。在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有自卑、焦虑、抑郁、易怒、压抑、嫉妒、冷漠等。这些问题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因此要教育学生了解情绪问题的危害, 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会学生管理情绪、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 人都有需求, 合理的需求能使人积极、奋进, 过分的欲望可能蒙蔽人的心智而使人走上歧途。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早就认识到合理控制欲望的必要性, “当理性原则支配着灵魂时, 灵魂正当地统摄着身体;反之, 当欲望原则支配着灵魂时, 身体反常地毁坏着灵魂。”[9]因此, 要教育学生了解哪些是正当合理的需求;哪些是过分的欲望及其危害;满足正当需求的途径有哪些;劳动的意义和伟大之处;如何看待不合理的需求, 如何控制过分的欲望。通过教育,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好逸恶劳的危害, 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看法, 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 避免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生观的影响, 形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人生观。
4理性思维能力提升教育
针对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理性思维能力差的问题, 要加强理性思维能力提升教育。
理性思维能力是指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运用辩证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运用要求具备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广博的知识面, 以及以辩证逻辑为基础的逻辑分析能力。相比于感性的或者情感化的思维方式达到对事物表象的、片面的认识, 理性思维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相比之于感性的、情感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直接性、简单性的特点, 理性思维则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的特点。
正因为感性的、情感化的思维方式简单、具体、易行, 理性思维抽象、复杂, 执行起来费脑子, 所以很多大学生懒于理性思维能力训练。但越是如此, 越要加强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升教育, 只有具备理性思维能力, 想问题做事情才会趋于成熟, 思想才会具有防御能力, 才不会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 人文素质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为此, 要努力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其广泛阅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书籍, 提高其知识储备。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定期组织学生对一些新闻事件和热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5法治理念教育
针对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法治观念淡漠等问题, 必须加强法治理念教育。
当今中国, 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基本知识, 还要树立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 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10]其包含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理念教育, 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这有助于大学生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新的行为模式,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要教育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法治与人治的区别、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等。在此基础上, 还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 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教育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马艳玲.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 2013 (10) :87-88.
[3][4]陈海, 乌云格日乐.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3 (7) :123.
[5]车辉.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34.
[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29.
[7]宫照敏.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 :87.
[8]邓明珍, 王瑞忠.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43.
[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53.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 篇9
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尚需改进的问题
近几年,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从宏观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如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9]4号) 中指出:“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 国内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专家学者,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也从不同角度对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都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缺乏全国统一的整体性思路和具体的指导意见。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 多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且有些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而定的, 没有可操作的教学大纲, 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门数, 各个院校参差不齐, 致使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情况看, 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时间大概只占总学时的8%。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选修, 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的医学生原本人文知识匮乏的状况。总的来说, 虽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指导, 但截至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散乱,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依据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 依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 把医学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相结合, 形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坚持与现代医学实际相结合, 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医疗技术外, 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现代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应以情感和交往为支撑, 既要有技术的功底, 又要有一定的内在人文伦理价值的张力。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 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二是国际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是构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参照依据。2001年6月,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此后, 我国在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过程中, 由教育部、卫生部于2008年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 (教高{2008}9号) , 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际医学标准办学, 提出了政策性的指导意见。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的报告中, 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2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其“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源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 美国的130多所医学院校已有100多所把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列为必修课。日本也针对这一国际趋势, 提出实施“全人的医学教育”, 日本各医学院规定, 每一学生必须修完多达60多学分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课程。三是着眼于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客观要求, 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 尤其是在传统的理工农医为强势学科的院校, 开始逐渐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为传播价值理念, “包括共同的政治、经济态度、共同的语言和对未来前景的共同构想等。”而这些价值理念也正是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在近年来我国医生的评价体系中, 也把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把人文素质等相关内容纳入到考核中。
三、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设想
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对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 确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列入教学计划, 制订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 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带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 医学模式也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模式。适应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要求, 医学生必须充实完善人文素质结构, 具体内容是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素质。对病人施以理解、关怀和体贴, 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乐于向他人学习, 善于与他人合作。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 造就一批专业技术过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价值受到社会认同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由此出发,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作为未实现课程整合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交叉学科系统、操作技能系统。第一层面是人文基础系统, 涵盖了具有普适性的课程。第二层面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系统, 应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层面是操作技能系统。上述三个层面子系统课程群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发挥着培养医学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整体功能。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浅析 篇10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远程) 、超星百万册电子图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NKI)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NKI) 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采用的检索方式为“摘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检索时间为“1911——2012年”。检索到相关数据为7 0 9条, 从对文章的查阅, 可分析研究、梳理总结出高校教育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观点及研究进展。
1 数据统计
1.1 年度分布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信息显示, 最早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文章是, 1996年由秦乃珏发表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上的“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郑义新发表在《彭城大学学报》上的“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秦乃珏的文章论述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并就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谈了她自己的几点想法。”而郑义新的文章论述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说明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的辩证关系, 剖析了目前高等学校中理工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提出了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 人文素质教育在80年代提出, 90年代开始引起了高校教育界各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2000年为一个小高峰期, 从2001年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表1可见。
1.2 类型分布
本次调查中, 主要涉及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图书。结果显示, 国内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期刊论文高达599篇, 占到相关文献总数的84.49%, 图书占到相关文献总数的11.57%, 其它文献之和只占到全部相关文献的3.9%。由此可见, 期刊是此项研究成果的重要发表地, 这与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快、信息含量大等特征密切相关, 它更能及时而快速地表达学者本人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进展情况。另外图书也是此类研究重要的发表方面, 虽然图书出版周期较长, 相对于期刊的学术研究要滞后, 但一个较为成熟的教育理论, 它需要更为详尽、细致、全面的总结, 图书可以做到这点。因此, 也可以认为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从表2可明显看出这些特点。
1.3 核心作者分析
表3是本次调查中发文量最大的10位研究者, 他们是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领头人, 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 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著者的论文数量同论文的被引频次并不一定成正比, 例如黄平的3篇论文, 被引频次是24次, 而毛正天和冉小平的3篇论文, 被引频次只有一次。所以说, 著者的论文数量只是研究者付出劳动强度大小的度量, 而著者的劳动质量及研究成果所获得的社会认同程度, 需要用被引频次来确定, 而度量一个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 应从研究者出产的成果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来衡量。我们用加权的办法计算他们的学术水平值, 以此来测评、比较出更加重要的核心研究者。
2 观点分析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焦点话题。在全社会的关注下, 各高校普遍开始了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但从总体而言, 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软肋”, 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于此问题学者们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阅读我国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见及探索方法, 归纳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从增强其自觉性开始。
在关于自觉性这方面的观点中, 黄平、聂永江先生的理论观点较具代表性。其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研究》观点为, 增强人文素质教育一定从要提高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自觉性。高校及理工科高校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深化人文教育是其应尽的职责。不仅理工科高校领导、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 而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 都应进一步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觉性。①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自觉。结合当前实际和存在问题, 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和有关理论, 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真正落实育人为本, 真心投入人文素质教育。②进一步切实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自觉。现在, 应试教育的观念与评价制度尚未根本改变。所以, 无论高校还是社会, 都应自觉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 树立正确、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 并切实的确立、贯彻、执行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此, 只有真正做到教育观念的高度自觉, 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持续、高效地进行下去。社会各界也应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自觉, 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 并正确评价、对待人才。③大学生应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的养成, 增强自觉性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养成的必要性、紧迫性, 从而才能增强自身人文素质的自觉性。而有了这样的自觉性, 才能对于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系列规定、措施, 就能更好贯彻、落实, 并不断研讨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措施, 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自身的素质增强、提高持续、有效地进行,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并将人文素质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发展经济与创新科技、振兴祖国。同意并持有上述观点的作者还有很多。代表人物有林海龙、姜键、陈岩、刘文婷、叶高、狄芳、崔钢等人。论述其观点的文献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新时期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向的思考》、《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石油教育》、《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等。
第二种观点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应从改变教育体系做起。
关于这一观点, 陈媛媛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出了较具说明性的阐释。并在文章中指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途径:①科学建立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因为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熏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内在条件。而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大学生知识视野的全面性、平衡性、不偏不倚。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 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绝不仅仅是增加若干门人文课程而已。各高校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论, 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 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优化, 逐步建立跨越多学科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群,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更规范化和科学化。②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来源于教化, 故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前提和基础。首先, 大学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 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 就高校而言, 要积极推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就应组织教育者的再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 如请名流大师讲学、组织观摩课、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使大多数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能力。在之后教学过程中, 就可将自己有关人文研究的成果和知识引入到对具体专业问题的分析中, 进而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合。③营造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人文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外延伸, 灵活、自由、开放, 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气氛将对学生素质、境界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各高校应根据历史发展和办学特色营造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 以此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和文化启迪。④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教育意识。各高校应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探索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积极创造条件, 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大学生按照自己内在的需要去塑造自己, 发展个性, 重塑人生理想, 规划未来, 建构自己健全的人格。持此观点的还有欧洪湛、游思义、于丽芬及陈洪玲。阐述其观点的文献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构想》《略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等。
根据文献观点显示,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有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做法。但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复杂、多元、长期的。它是一种综合教育,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它的实施也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开放性的过程, 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究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何去何从, 我们仍需拭目以待。
摘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有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做法。但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复杂、多元、长期的。它是一种综合教育,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它的实施也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开放性的过程, 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几大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数据为709条, 从对文章的查阅, 可分析研究、梳理总结出高校教育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观点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 2007/06.
[2]姜键, 陈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02.
[3]叶高, 刘文婷.新时期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向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7/01.
[4]狄芳.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石油教育[J].2006/06.
[5]崔钢.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J].学术论坛, 2004/04.
[6]郁树廷, 孙新志, 陈树玉.建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价值[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01.
[7]欧洪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2.
[8]游思义.略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4.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 篇1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吴建(1979-)男,硕士,江苏省无锡人,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教学与实践、旅游历史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以及教师队伍五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出一条如何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1.课程建设
课题组在实证研究期间,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教育管理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实施计划。
1.1结合基础课程,重点开发建设人文素质养成课程
课题组开发建设了《校园文明礼仪》与《旅游人文综合知识》课程。《校园文明礼仪》通过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衣着修饰、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等基本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人文综合知识》主要是通过一花一叶一世界、山花山鸟好兄弟、好花还需好楼台、中国八节以及国朝工艺美无双五个板块,普及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1.2配合专业课程,着重开发建设人文素质实践课程
课题组开发建设了《无锡旅游攻略》和《华东线导游》课程。《无锡旅游攻略》包括无锡趣味旅游常识、无锡主要旅游指南、无锡旅游必备和无锡排行榜四个板块,作为《无锡导游》的课外实践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无锡的食、住、游、行、购、娱六要素,并能够讲解、介绍六要素的文化内涵。《华东线导游》的体例方面包括宁镇扬、苏锡常、沪杭、华东其他地区导游以及华东主要旅游购物五大项目,每个项目再由具体的模块组成,模块下再设若干具体的任务;具体内容方面则主要包括课前准备、任务导入、知识讲解、服务小贴士、原创导游词赏析、新景推荐、美食推荐和休闲推荐等栏目,既可作为华东线导游课程的理论教材,帮助学生拓展人文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又可作为学生华东线专业实践的指导用书。
2.课堂教学
课题组在实证研究期间,力求突出高职学校教育的特色,在“高”字上做足文章。一方面,通过不断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内容的深度和信息量的广度,不断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教育层次。
2.1丰富教学形式和优化教法与学法
在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期间,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战技能,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最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2增加内容的深度和信息量的广度
2.2.1内容的深度
以《餐厅摆台》为例,传统的观点认为,摆台就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折餐巾、整理台面、摆放餐具、添加酒水等。但是,经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餐厅摆台》同样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比如主题宴会——《国色天香》,启发于一幅《孔雀牡丹图》,整个台面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配以牡丹花、孔雀等作为修饰。传说孔雀是一种吉祥鸟,金色而充满朝气的孔雀,尾部向上开放,象征着好运飞向人间;而牡丹花自古以来便是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有道是“国运昌时花运昌”、“惟有牡丹真国色”。整个台面,孔雀开屏、牡丹绽放,不仅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新世纪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还寓意着富贵吉祥的中国人正敞开胸怀广迎四方宾朋!
2.2.2信息量的广度
以《无锡导游》的城市概况导游讲解为例。传统的城市概况导游讲解不外乎是由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城市交通以及旅游资源几部分组成。可以说是立足无锡讲无锡,显得比较普通、一般。
经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跳出无锡讲无锡,立足于长三角区域,通过与周边的旅游城市进行对比: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苏州集“古城”、“古镇”、“古园林”于一身,杭州是“休闲之都”,上海则把自己定位为“国际都会”……那么,无锡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进而带领学生提炼无锡导游讲解的文化内涵、总结出无锡的城市个性:无锡是三个发源地,即吴文化的发源地、民族工商的发源地以及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帮助学生将无锡的城市特色有效地传达给旅游者。
3.实践教学
经过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我校主要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3.1认识性实习
学生入学的第一周,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认识,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岗位要求和职场礼仪,为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3.2专业实践
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之后,进行为期4~6周的专业实践,帮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强化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从事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3顶岗实习
学生毕业之前,有一年的顶岗实习,做好学生求学与求职的衔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敬业精神。
4.校园文化
鉴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等特点,课题组从硬环境、软环境两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建设,力求为学校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4.1硬环境建设
在进行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标语、雕塑、橱窗、板报、广播、花园等人文景观的艺术感染力,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比如,我校除了独立的花园——谐园之外,每两幢教学楼围成一个庭院,每个庭院都种植了富有主题特色的植物,通过环境美化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以旅游系的桂园为例,我国自古便将科举高中称之为“月宫折桂”,因此,桂园即寓意着学校希望能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旅游行业的栋梁之材。再比如,学生的作品(主要指旅游管理酒店方向和烹饪专业)和优秀学生代表的照片上墙,通过这些照片,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展。
4.2软环境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课题组在学校开展了各种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学生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如下:
首先,在进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积极开展了各类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使校园充满了人文教育的氛围、提升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
同时,还通过艺术节、运动会等各种活动,通过技能节等各种竞赛,促进学生快速实现由课本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第三,支持学生成立徐霞客小队、Welcome西饼屋、调酒和茶艺队等专业性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陶吧、锡绣、十字绣、胡琴、古筝、书法美术等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情感上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升华,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5.教师队伍
在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期间,我校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并从培训、测试、进修、交流等方面制定了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鼓励和激励,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培训:通过旅商大讲堂、专家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通过专业教师的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测试:通过第三方督导、导游词创作大赛等活动,检验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进修:培训进修。通过省、国家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省级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等各项培训进修,使教师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熟悉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帮助教师提高思想意识、拓展和开阔认识空间。考察进修。通过各种出国考察进修,使教师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熟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领会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变化教学手段。
交流:走出去。学校组织教师前往兄弟学校进行公开课的观摩学习。通过听课、评课,在交流中学习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共同改进教学示范中的不足,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请进来。每年的5月份,学校举办面向全省、全市的公开课,邀请兄弟学校前来听课。通过教师自己备课、教研室集体听课以及兄弟学校评课几个主要环节,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无形中凝练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周艳春.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人文教育[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03
[2]周莱.关于五年制高职开设人文讲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9.09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 篇12
一、职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随着社会和工作的需要,高职专业教育具有的较强专业技能培训,越来越成为学生择校的焦点。但是,在就业困难和就业压力“两座大山”的压迫下,虽然许多高中职院校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高中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却仍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高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动,这就必然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忽视。
在高中职院校中,人文课程的开设除思想政治课以外,几乎都是空白,即使有也是以选修的方式居多。而在高中职院校任教的教师中,对人文教育有一定了解的教师也不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数这类学校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上,对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不感兴趣,更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接触和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人文社科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社会的深入认识和对人生的理想道德信念的树立,从而导致“半个人”或“工具人”的出现。这种纯技能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一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当前全国高中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差距大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尚未被列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造成人文教育作为可抓可不抓的任务而疏于关注,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职院校的缺失、弱化和边缘化;第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亟需提高。由于高中职学校学制短,生源参差不齐,来源地区有所限制,使得在对这部分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第三,高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尚未把专业教育的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中去;第四,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有限,直接影响高中职院校人文教育水平不高。
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职院校的教育中成为被忽视的“鸡肋”,难以提升。
二、对职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思考
1. 高职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动因分析
大多数高职院校过分注重职业岗位专业培训,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导致了高中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缺乏有效的指导,大量出台文件都非常关注对“能力本位”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几乎没有专门针对高中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措施;二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以至于许多高中职院校对于为什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等的构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之路还尚未开启;三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中职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缺少对学生开展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
虽然目前各大高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节节攀升,学校和毕业生就业率也年年出现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得学生除了掌握相应的专项知识和技能外,无法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发展的满足,这种偏颇必然造成未来激烈的竞争中高中职学生处于劣势。因而,面对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职院校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寻求对高中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觉醒与回归,才是高中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所在。
2. 职教学生来源与高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般来说,职教学生的来源有三种类型:一是正规经过高中教育和高考,报考职业院校被录取的;二是以“三校生”(中专生、技校生、职专生)身份参加高职考试被录取的;三是初中毕业后考入高职院校进行五年一贯制学习而获得高职学历的。所以,从知识储备和基础能力看,除了第一类学生稍好外,其余学生均知识基础差,动手能力弱。虽然三类学生都具有想要学习专业技术和基础知识的态度,但对于政治理论、道德教育和人文课程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
3.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文素质教育从来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专业技术分工大大加强,产生了许多由多学科协作完成的综合性业务,这就要求进入社会的学生们在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要兼容并蓄懂得更多。在种情况下,人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高,被要求为专业技术能力、创造力和素养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包含。所以,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具备鲜明的职业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同时,只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
三、加强职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在受教育中成人,旗帜鲜明的倡导和实施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开创出专业技术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广阔发展道路。
2. 把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去,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平台,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比重,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将人文教育融入各项技能实训中,调动多方面力量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3.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各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安排中逐步加大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目标任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办学条件及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强化建设。此外,还要努力探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程,适当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增长学生见识。
4.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高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因此,定期展开关于人文素质学习和培训,增进教师人文精神内涵,实施好“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对促进高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大有好处。
5. 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文校园环境和文化。高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素质,要求学生把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进一步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具有人文气质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有助于调动和提高高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对其科技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N].中国教育报, 2007, (10) .
[2]李勇.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 2005, (1) .
[3]刘秀敏, 王玉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北电大学报, 2006, (3) .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推荐阅读:
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研究教育论文11-08
教育的人文素质06-20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08-26
人文素质教育方法07-24
人文素质教育工程08-0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06-22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07-03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08-17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08-19
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