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24-09-19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共9篇)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1

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组:李萍2011年1月18日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

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贾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2

所谓人文, 广义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 狭义: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等。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 禽性方而的问题[1]。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观而展示个性品格。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只有全面和健康发展的人, 才会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和谐,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二、中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到社会发展的局限, 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忽视。人们崇尚“学好数理化, 走遍大下都不怕”的信条, 对科学、技术等的重视远远大于人文学科, 独重理工技术和知识, 偏废人文科学。结果导致重功利、轻价值, 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 致使许多中学生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等力一面漠视、无知, 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出现了“只有技术, 没有文化”的偏狭[2]。中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己严重缺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素养, 他们的价值观体系缺少应有的文化内涵, 造成了目前中学生人文素质堪忧的现状。中学生的道德问题说到底也是人文素质问题。一个注重自身品格的人才会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 是解决当前中学生道德水准的问题的关键。另外, 中学生的价值观情况可以反映其人文一素质的基本水平。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在中学生如何面对私利和道德、个人与集体、理想与务实等一系列问题上, 人文素质的培养无疑表现出重大的现实价值。

三、提高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帮助健全人格, 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 适应人的发展需要, 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放在首位。因此, 我们要加强人文教育, 将人文素质直接内化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品格, 富有成效的帮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人格教育是我们全体教育者的历史使命[3]。只有成功的人格教育才能孕育出负责任的成熟的人。这种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有益的习惯, 他们能够为他人服务, 满足他人需要, 满足社会需要, 从而自己也得到发展。古人所云“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早己明白地道出人格教育与建设道德文化系统的重要性。

我们提倡发展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要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 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现代社会, 人们更需要关心共同利益, 关心我们所处的环境。受此推动和影响, 不少国家普遍重视年轻一代基本的道德素质, 强调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在美国这样极度强调个人自由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国家, 也出现强调合作, 强调过一种严肃生活的倾向。1984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 美国人民希望学校首先做好两件事:第一件是教孩子们如何进行正确的口头表达和写作, 第二件是帮助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标准。不同于过去的是, 今天人们对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品质有了一致的认识, 这就是诚实、勇敢、独立、忠诚、善良、遵纪守法、爱国主义、勤奋公正和自我修养等。

2、激发个体自信, 培养自强不息精神

激发中学生个体的自信是弥足重要的。现在我们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 其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自信才会有个性, 才会有个体自身的发展。教育毛、理学认为, 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做任何事时, 即使失败也不灰心, 他们“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依随性, 不产生无助感, 表现出积极的行为”。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失败时则容易灰心丧气, 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 容易产生无助感。当学生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活动时, 就会产生自信, 并积极进行此种活动。教育者学会赏识教育, 肯定学生的长处, 对学生的鼓励多于批评, 赏识多于教训, 是培养中学生自信心的关键。

四、结论

本文对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价值和功能进行了阐述, 我们还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促进中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了阐述, 并探讨了促进中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家渝:《当代校园文学的审美特征简论》, 《渝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王家渝:《当代校园文学的审美特征简论》, 《渝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2]李兵:《繁荣校园文学管见》, 《现代中小学生教育》, 2008年第3期。[2]李兵:《繁荣校园文学管见》, 《现代中小学生教育》, 2008年第3期。

教师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3

一、教学中要注重传授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我们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我们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教学中要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劉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广为传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中要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我们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篇4

甘肃省兰州外国语高中张辅良

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必须关注时代,必须把教育的触角涉及到社会各层面,给教育对象一个真实的,既充满真善美,又不乏假丑恶的生活现实,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得到感性教育,并提高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各种因素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特别是社会、家庭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变得更为重要,任务更为紧迫。社会上,成人娱乐场所的增多和管理不严,美容美发厅、营业性舞厅、茶庄等的涌现,影视光盘流通管理上的不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家庭中,离婚率的增多,家庭离异造成孩子无人管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比较严重。同时,当前学校德育中形式主义倾向的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内容缺乏时代性,脱离现实生活,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行为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往往流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抵御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不强。这些都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社会教育的自适性,学校的教育显得越来越缺乏权威性,人们在剖析当前德育现状时,总喜欢用“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词,感觉到“五天教育抵不过一个星期六”,发出“德育乏力”的感叹,甚至有时感到无能。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作为学生品德的直接影响者和教学者的班主任,更应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掌握适合新形势的教育方法,摈起一些简单的单一的教育方法,把班级工作落到实处,有计划有步

骤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觉悟,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情,具体而言,品德是指信仰、公德、法纪;性情是兴趣、性格和情绪,它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所有精神世界。人格培养是一个历史话题,从古代教育家的言论到众多的家训内容,无一不把修身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都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体现了对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时间实施,社会和学校对教会学生做人这方面有所忽视,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重分数的评估体系难辞其咎。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格是学生做人的基础,是成才的基点。它不但是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志,更代表着民族素质的高低。西方一些素质教育发展较早较快的国家都很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然而在国内一提起素质教育,便局限于文化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育人的内容,这种认识是极端有害的。素质教育应要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尤其是出好人才发挥作用。班主任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人格培养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远大理想,道德行为和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振兴民族未来而读书的思想,这样才能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否则由于素质的低下,缺乏信仰和追求,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产生负面影响。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因针对其年龄和知识特点,切忌假大空,给他们不真实的感觉而产生逆反心理,或与社会现象相比产生无所适从的距离感。

一、加强信仰教育,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一个人追求理想的体现,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有位哲学家通俗地说,一个人不向往明天就会死在今天。可见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时候,班主任应利用主题班会和平时的谈话给他们以人生的追求,引导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共青团是青 年的先锋队组织,要组织他们学习团的章程,了解团的奋斗目标,并用历代为信仰而牺牲的仁人志士鞭策,鼓励,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尽早加入共青团组织,条件成熟,还可以帮助向党组织靠拢。否则信仰危机,会造就一批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对班级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走入社会,更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加强养成教育,养成文明行为。

抓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我认为,叶老的论述是对大量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非常正确的。习惯就是指经过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为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

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一个人性格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各个学校把养成教育当作德育教育的重点来抓,并形成了特色如“五心教育”、“孝心教育”等等,而作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的班主任应在班级工作中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心服务、助人为乐、爱护公务、谦虚戒躁、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坦诚守信、见义勇为、文明礼貌。利用各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主题演讲、问题辩论和正反小品等,每次一个主题,力求落到实处,深入人心,长期坚持,潜移默化。作为班主任更应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近观的榜样,一个活生生的范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言谈举止必须以理想主义为原则,塑造超我的社会形象,锻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美的师格。毋庸讳言,有些教师行为不文雅,语言不文明,着装不大方,自然教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正人先正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就是教师,他有别与其他职业,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指挥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同时青年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可见教师的形象是一部素质教育的立体教材。

总之,养成教育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也就是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教育,只要我们重视并长期坚持抓好养成教育,必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必然能够提高整中华民族的素质。

三,加强法纪教育,造就一代新人

近一段时期,全国连续发生的学生违法乱纪的事,令人痛心,同时也让人沉思,中学生正处于易冲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既想不服太多的管束而追求成人的独立意识,却又因缺乏甄别是非的能力而行为幼稚,做事不顾后果,意气行事,甚至犯了法还不知道,可见在中学生中进行法制教育还存在盲区或力度不够的现象.江总书记在<关于德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经常的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加他们纪律法制观念,是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有些远见卓识的学校已经把法制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的内容,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法制校长,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同时班主任要利用主提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对一些好激动、自制力差于社会闲游人员接触过密的学生应市场观察,警钟常鸣,并同家长携手联防,严格控制其外出时间和了解其结交的朋友,一有迹象,立即制止,防患未然。平时让品质好的学生帮助她,观察他,班主任对有违纪现象的学生多关心,不歧视,帮助他们向不良习气决裂,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四,培养乐观情绪,造就快乐人生。

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而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高兴时多困难的是都愿意干;不高兴时,平时喜欢干的事也不愿干.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注意对学生进行乐观情绪的培养.俗话说”十指伸出不一

样齐”,更何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了?通常情况下,成绩的好坏容易决定学生在同学们心中的位置,尤其在学风浓厚、成绩普遍好的班级,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情绪上的悲观和信心的不足,长时间处于这种灰色情绪之中,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身健康,实际上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做法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成绩差并不代表其他方面就差,班主任要采取措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一些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只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就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5

胡艳萍

(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对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提高人文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修订教学计划,增加通识课程;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音乐专业;大学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一直较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文化水平较低、理想信念淡薄、道德修养欠缺、专业以外的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因此,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解读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1]”。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和群众文艺辅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等,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课内的或者课外的),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和科学素养。[2]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何以做人”、“为何而生”。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广泛的文化选择,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与责任,开阔胸襟,陶冶情操,使其人生更加充实,精神不断升华,从而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变。

二、音乐专业部分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文化底子较薄  作者简介:胡艳萍(1966-),女,湖南省洞口县人,政工师,怀化学院音乐系党总支副书记.音乐专业部分学生在书写请假条时,存在着格式不对、文句不通和错别字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大学入学时的文化成绩偏低,比同批次其它专业要低150分至200分,以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为例,本科二批文史类为526分,音乐(文)367分,相差159分,本科二批理工类487分,音乐(理)292分,相差195分;二是大学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少;三是部分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哲学、政治、文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似乎选择了音乐专业就只有吹拉弹唱和舞蹈,其它知识不必学习;四是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课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轻视人文科学的意识。

2、主观的人文认同不强

音乐专业的学生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3]。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部分学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人文素质、个人道德修养不予以重视。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方面缺乏认同,比如,对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就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存在着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和旷课,校外租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穿着暴露;同学之间互相猜忌;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等等。

3、思想的广度、深度不够

音乐专业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

4、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相对富裕的家庭,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在集体中和谐生活与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能接受批评,更不会从批评中反省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此外,部分学生存在着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学习情绪波动较大,承受不了困难和挫折。

三、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院系领导、相关教育工作者和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识到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育人”,都要充分认识到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知识的危害,都要认识到“近年来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面窄,就业后缺乏发展后劲”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畸形发展所致。在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院系领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要充

分认识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彻底改变过去音乐专业教育中的那种“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四过”状态[3],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音乐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懂得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冷落、排斥人文教育,或把人文教育当作音乐教育的附属品,那样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完善”,而是“残缺”。只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才有发展的后劲。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也是社会公民,也要遵纪守法,讲究公共道德,他们既要懂得公民的权利,又要履行公民的义务,他们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发展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成为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

2、修订教学计划,开设人文课程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从来就不曾离开过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音乐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人类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因此,音乐以外的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塑造一个全面、完美的人的需要,也是学好音乐课程的重要基础。“一个人力量的形成和目标选择是由自己内在的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决定的。任何能够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是有内在力量的人”[2]。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他们不仅仅精通某一专门学科,在其它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一个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是无法理解音乐的真谛的。

考虑到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因此,建议对现行教学计划中的《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除重复部分,教学课时由现在的120课时调整为80课时左右;另外,考虑到英语对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此,建议由现在的280课时调整为120课时左右。这样一来,就可节省出200课时用于开设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例如《大学语文》、《文学赏析》、《美学》、《社会学》、《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科学进展》等课程,此外,设置文理渗透的新型课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4],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3、把人文素质培养纳入专业教学体系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的艺术门类,它更多地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上所表述:“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需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

造,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这种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更多地是通过对音乐作品内在意义的洞察、感悟和理解[5]。应当说,音乐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的教材,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单纯追求专业技能技巧的教学模式,把对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训练放在把握作品内在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作者的情感心理层面上进行。音乐教师应从众多音乐作品中筛选出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在对不同音乐家、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感悟、积累、演唱、演奏、欣赏中丰富文化底蕴,扩大文化视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4、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

任何形式的音乐作品创作,与“人格”有着特殊的联系,都不同程度地包容着人格的含量,完美的艺术是由完善的人格作为生命支撑的。正因为如此,真正的音乐家都十分注重人格的修炼,视作品的风格为人格的表现形式,视人格为作品风格的精神内涵,把作品艺术意象的实质看作人格力量的对象化。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音乐专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和班主任重视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把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协调和社会关怀的个性品质,防止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与扭曲,抵御物欲的侵蚀,医治自私、偏执、骄狂、颓废等人格疾患,养成意志坚强、情感真实、心智健康的健全人格。

在工作方法上,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本身的特点,管理上以疏导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正常个性表现;经常与学生交往,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和生活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案,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

此外,通过提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人文素质,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学生干部具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价值取向及心理波动,又是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还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可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6]

5、鼓励社会实践,提升人文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有得力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经常化和制度化,要让全体学生参加,要有评比和总结,要将它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规划和建设。

实践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内

在的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文化三下乡活动、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勤工助学、到贫困地区和低保家庭访贫问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到基层和工农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并且充分认识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增强提高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6、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促进人文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和学风,是一种无形的课程,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潜在课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和塑造自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组织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辩论赛、革命影片回顾展及纪念伟人和本地历史名人活动,举办“人文与科学知识大讲堂”系列报告,邀请名人名家特别是优秀校友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每年举办一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从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音乐专业要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例如:院(系)里每学期安排两次由教师主讲的读书报告会,各年级每半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每次安排2位学生主讲,从而促使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做一次以上读书报告,听一百多个内容丰富的读书报告,分享别人的读书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所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近年来,音乐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接近饱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全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音乐院系的领导和相关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又培养出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开创教学和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M].1998.[2] 王勇华.论高师音乐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5):109-111.[3] 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2007,(5):23-24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篇6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也逐渐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并且也认识到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和品质,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业和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和高尚品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公德。

高职学生目前正应该处在,不断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阶段,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是充满活力,激情澎湃。但是当代的高职学生,普遍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高,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勇于面对和克服的坚持不懈的精神[1]。另外,在高职校园里,讲脏话、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唯利是图的状况也屡见不鲜,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高职毕业生素质明显降低。

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造成其在步入社会后,常常出现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市场经济道德的现象。很多就业生也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出现诚信缺失。例如:学习化学专业的,出现制毒、贩毒者。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出现网络骇客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民政体素质的提高。

二、体育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内涵,并且其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其交流的内容,也随着体育人文内涵的创新不断丰富。交流平台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中,舒缓心情,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向他人敞开心扉。不仅能够有效的减缓学生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也减少了部分学生参与活动交流的紧张和孤独感。通过体育活动中学生间的互相合作、配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且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诚实、公正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的人格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体育文化中渗透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意愿,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建立自身的独立个性,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教育学家认为,体育游戏和运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消除紧张情绪,时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2]。另外,体育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竞争思维,懂得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也使其在参与集体的活动时,懂得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重要性,能够为了集体荣誉去不断拼搏和努力。在体育运动机制作用下,各种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就会被激活,并且通过体育活动,将正确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学生,不断磨练学生性格,促进其逐步变得坚韧、乐观、开朗。

三、加强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多设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

要想使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就必须要建立高效体育人文素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榜样作用,运用自身正面的形象,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巧妙的将体育课程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

在研究构建人文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欣赏美学体育课程,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关键作用,能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美学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开展体育审美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促进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勇敢的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并且能够更加自觉的,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间的关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三)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举止言谈体现的优良品质和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掌握丰富传统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加强自身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提高自身探究、钻研、创新的能力,使其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和社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体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另外,还要掌握与体育相关的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学情境、体育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才能促进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结语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7

那么, 什么是学做合一?如何理解学做合一理念呢?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勤学善悟, 学做合一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他强调学生应从“做中学”, 也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鉴和改造杜威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学做合一”的思想, 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 在实践过程中去学, 从而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陶行知先生对“学做合一”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首先他强调了“学做合一”的重要性:“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 便是学习……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学也不成学。” (1) 他从引导青年人成为具有改造社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 倡导青年学生要善于动手, 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怎样做就怎样学”,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2) 其次, 他还从学与做所依赖的生理器官去论述“学做合一”的科学依据。“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 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 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3) “做”主要借助手来进行, “学”则传统认为靠脑。因为手与脑在人体中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两种器官, 因此靠手的“做”与靠脑的“学”就理应相互联系, 密切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人体不同器官协同运作的整体效应。

要培养学生勤学善悟, 学做合一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造良好环境,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环境可以塑造人, 环境可以改变人,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一方净土, 是传承文明的摇篮, 充满了文明和神圣。我们广大教职员工, 都应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努力工作,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首先, 校园达到干净整洁, 美观大方, 学生宿舍设施齐全, 食堂饭菜质优价廉, 能使广大学生方便生活, 满足需要。其次,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各种文体活动应有尽有, 让广大学生都有参与的项目, 使他们既能在课堂中学到书本知识, 又能在各种玩乐中获得益处, 在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再次, 每位教职工时刻都能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工作再忙再累, 都不要忘了关注一下学生, 问一问他们的冷暖疾苦, 让莘莘学子感受到温暖, 让他们来到我们学校有一种家的感觉, 从而不断亲近他们自己所选的专业, 安心学习, 健康生活。努力掌握知识, 不断提高能力, 增强人文素质的修养。

2 强化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个“能力”不但是指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如:身心健康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豁达乐观的情趣和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思想等。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但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加大实际操作的训练力度, 让他们掌握要领, 提高技能, 从而增强信心, 提高兴趣。更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乐观、健康地生活。利用课堂和各种场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平时的师生问答、课堂上的辩论、讲故事、说笑话、演讲、朗诵等, 让学生敢说、愿说、会说, 学会推销自己, 学会表现自我。加强思想教育, 及时处理学生中的突出问题, 使学生明辨是非, 讲求原则, 积极进取。在各种活动和训练中,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体会团结协作的效益, 练就豁达乐观的情趣和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念, 通过多种多样的训练, 无形中也就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 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人处事的艺术, 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3 加大劳作力度,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职业院校的动手操作课, 已经在周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我们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训课这一有利条件, 锻炼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每学期各教学班安排三到四星期的劳动锻炼和两星期的军训, 让每位学生广泛参与, 真正得到锻炼, 使他们在劳动中体验辛苦, 体验付出的痛快, 感受苦中取乐的滋味, 在军训中理解什么是纪律, 什么是服从, 什么是整齐划一, 什么是刚强, 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威武。劳动操作时需要克服各种困难, 坚持不懈, 需要不怕苦, 不怕累, 不怕脏的精神, 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 讲求措施方法, 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我们职教工作者, 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 要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 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手脑并用, 学做并用, 刻苦钻研,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向社会学习, 向生活学习。让他们不断积累知识, 提高技能。注意记载学生的点滴进步, 随时肯定他们的成绩, 增强学生的信心。只要措施到位, 激励机制合理, 就有吸引力, 如:每学期的专业技能大赛, 奖励优胜者, 鼓励参与者, 激励观望者。每学期的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 如果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 设立的各种奖项即使价值不高, 但意义重大, 充满了诱惑,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广泛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从而磨练了意志, 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5 重视表率作用, 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古到今, 无数事实证明, 老师是一切美的化身, 是学生效仿的榜样, 老师的一言一行, 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职业院校的老师, 面对的是文化层次和爱好追求都比较低的学生, 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感受文化的角度以及情感素养程度与同龄人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老师的继续引导、熏陶。因此, 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 跟其他层次的老师一样, 首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崇高的人格力量。能“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只有为人师表者, 学生才能敬其师, 从其教, 听其言, 信其道。只有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志坚强的教师, 才能感化出品德端正、热爱学习、富有责任感、身心健康的学生来。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 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进行成功教育的主流。任何时期的学生, 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 正是由老师的关爱, 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教师之爱, 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教师之爱, 是诲人不倦的爱, 是造就新一代的爱。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师德, 是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原动力。所以,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 并用自己的爱心不断唤起学生美好的品质, 使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摘要:关心爱护学生, 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激发学习热情, 理论和实践结合, 勤学善悟, 学做合一, 榜样渗透, 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勤学善悟,学做合一,吸引力,积极性,吃苦耐劳,措施方法,表率渗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8

一、基础教育改革应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

教育本质上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一生持续发展,从而在较高的层次和较丰富的内涵上享受生命的快乐与幸福。因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只培养少数的“尖子”学生或个别“状元”,更不是训练听话的“工具”和会学习的“机器”。基础教育更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奠基)的事业,因此,基础教育尤其应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观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的要求。在基础教育中,首先应认真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其含义有二:

第一,从总体上讲,基础教育要树立“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并重发展的教育观。事实证明,置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智力、审美于不顾,片面突出智育的做法,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是错误的,从实践上看也是有害的。在那种为了拿高分,为了考试,为了出“状元”而进行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天要按照标准答案回答试卷里的题目,有些甚至被训练成了会考试的“机器”——高三的“一摸、二摸、三摸”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语,足见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今年爆出的所谓“考霸”张非就是一个典型:他可谓会考试的“英雄”,出入北大、清华轻而易举,但两次都因痴迷网络影响学习而被退回。他身上所表现出的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知孝敬父母、智商高情商低、受教育无教养等问题,正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正如张非的母亲所说:“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而他其他方面的表现,他的内心感受,却很少被关注。他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心中会真正快乐吗?”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品质差、纪律观念淡薄、身体素质不良、心理问题严重等现象无不与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有关。人们常说,忽视德育,容易出危险品;忽视体育,容易出废品;只重知识忽视素质的培养照样出次品。这话不无道理。因此,基础教育一定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不但学校领导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且教育计划的整体安排,课程、教材的设置与选用,课外活动的开展也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每个教师都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无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但是,教学不等于智育,它除了要完成智育方面的任务外,还要考虑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教学中既要抓好智育,注意“双基”,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

第二,基础教育应树立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人人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面向部分、少数或是尖子学生,必须坚持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基础教育改革应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这一方针,基础教育必须始终贯穿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里主要结合中小学的教学谈一点认识。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更要注意智能的增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第一,树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重的观念。教学首先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这是每门学科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尤其要以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特别是在未来社会里,科学技术越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就越高,而越是基础性的知识,其适用性就越强。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强调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二者交互作用,相辅相成。为此,现代教学应力克传统教学只重传授知识的弊端,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采用探索性问答,巧妙地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用眼、手、脑各种分析器官参加学习活动,建立各种信息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智力和组织、定向、适应、实际操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即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培养,力求使二者有机结合。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极为重要,它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和情绪功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上日程。具体应做到: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和学科本身的价值,使其产生学习需要,激发起学习兴趣;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和爱学、乐学的积极性;科学地组织和安排教材,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及时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得到鼓励;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作用,首先排除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采用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的方式,不但有教师的讲,而且有学生的说和做,有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使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三、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脑科学理论指导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有关脑科学的理论,在教学中做到科学用脑,通过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增进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中小学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做小动作等,很多情况下与教师不能掌握科学的用脑规律,不能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而造成学生心理疲劳有一定的关系。

近些年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左右两半球(又称左脑和右脑)有各自高度专门的职能:左半球具有言语的、概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它在阅读、写作和数学计算方面起决定作用,是以线性的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右半球在音乐、美术、空间和形状的识别,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直觉和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是以视空间的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又是互补的,两者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和谐发展,共同发挥作用。具体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呈现新的学习材料,这样既可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又可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得到发展。比如在用语词教学的同时,还配以幻灯、录像、音乐、图表等直观教具或教学游戏等,以此进行大脑左右两半球的配合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从目前我国教学实际,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来看,学校的教学活动几乎都围绕着发展学生的左脑功能进行,这从我们的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内容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种重视大脑左半球功能而忽视右半球功能的做法,导致左脑功能使用过多,负担过重,结果易于疲劳,影响学习效果;而右脑使用过少,负担不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长期下去,使那些倾向于使用右脑思维的学生无用武之地,不受欢迎。这种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做法应彻底纠正。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右脑与创造力的开发。

在认为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的理论基础上,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数年研究,又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即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中八种主要的智能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加德纳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学校教育也集中在这两种方面,这使得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限的看法。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的教学应善于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成功机会。

四、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理论指导教学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经过理解和掌握(进行编码)了的一条条知识信息,通过讲述、演示和实验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接受掌握。教学的功能正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实现的。因此,中小学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信息观念,学会运用信息论的原理指导教学,确保课堂教学信息的优化传递,以取得最优效果。为此教师应做到:

要掌握一定的信息转换能力,即能把看到的文字(教材等)、观察来的事物、听到的声音转换成“口头语言”的形式,同时又能转换成“写”和“做”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亦即把凝固状态的知识变成传输状态的知识。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选择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选用两种以上的方式,把“说、写、演、画、做”加以灵活运用,就会取得好的效果。要发挥教学语言的最佳效能,教学语言就必须传递有效信息,力求使课堂教学语言清晰、精练、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克服教学信息传递中的干扰,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运用信息论原理指导教学时,还要注意运用教学的反馈调控。教师把知识(信息)传输出去后,要及时将学生听课的反馈结果(输入信息)接收回来,然后对知识(信息)的再输出进行调节控制。

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高等教育

既然讲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当然首先得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继承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可能在一个空白的地方,真空的地方去发展什么。既然讲继承,就要有发扬,发展,将传统文化看成现代化问题。讲到文化,我们再来谈素质。素质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影响通过自我努力实践而形成的综合的、内在的和稳定的个性特点,是自然、社会和心理的辩证统一,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相互协调的系统整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世纪之交的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国家要实行人文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办学思想上片面强调培养专业人才,强调对人才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教育,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我们的人文素质薄弱,而忽视它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教育达到更高层次水平,使中国人才素质迈上更高的台阶,在新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我国正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争取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21世纪各国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至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文明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西方文化对我国国民精神,特别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味追求西方意识形态而不加分析必将导致我国民族团结的弱化和民族自信心的失落。

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莘莘学子走出国门求学成为必然,国外有相对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发达,硬件设施完善,学成回国的青年大多是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但遗憾的是,不少留学生长期滞留国外,我们不能说他们贪恋外国优越的生活环境,但可以总结出来的是,我国的教育是由缺陷的,而究其原因,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到大学教育都忽视人文教育的结果。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概念是模糊的,肤浅的,甚至可以说是空白。所以,我增强我国国家软实力,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改革,而这不仅仅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更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在当代社会,大学教育对青年一代的不管是专业素质还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其说我们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不如说其缺少厚实的文化底蕴,通俗的说,心中装的货不多,又怎么能要求他又多么高的能力和素质呢?

高等学校里的人文素质必须也因贯穿在学科专业教育之中而不能游离与其之外。我们辨别一个学科的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单纯的专业培养,关键看它在教育之中是否传递了文化。下面来看一个调查: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知识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能正确回答“中国秦朝到清朝各朝代名著”者仅过半数。那些连中国四大发明都不知道的大学生真的令人咋舌。半数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等的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什么?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试想,一个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对国家的文化都如此无知的人,怎么能够让他热爱这个国家?而即使他所从小到大背诵的热气祖国热爱人民,也只是空洞的文字不夹杂任何的感情。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无法撑起我们国家的脊梁,而扪心自问,又有多少名大学生可以真正算得上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呢?至此,我国

现状令人担忧。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过于“功利”,现代人被物化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但精神境界降低了。因此,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应加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人文学科知识教育,进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现代意识教育;进行以历史、传统文化、基本国情、改革开放等为基本内容的文史学科教育,增强大学生历史责任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使学生树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进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进行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的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以规范日常行为手段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中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都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启迪和熏陶。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

上一篇:幼儿小班个人学期总结下一篇:基层党组织三项教育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