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2024-08-21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精选12篇)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篇1

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著名科学家法拉第也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在实际教学中, 观察好比桥梁, 凌驾于科学理论与现象、实验与事实之间。通过观察可以检验其理论的正确性。另外, 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进一步思考, 进而想出方法和对策。缺乏观察力, 会失去很多的学习、吸收知识的机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许多科学家、研究学者之所以能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聪明, 而在于他们更善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一些都深刻地说明了观察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意识和方法。

1.要求学生注意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着重引导学生重视观察, 善于思考, 逐步避免视而不见。如引导学生观察电线杆上的电线, 冬、夏两个季节的松紧, 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热膨胀的理解。再如, 要求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进行观察, 并结合使用中的体验让他们写出涉及物理知识的小报告, 许多学生写出了一些如杠杆、轮轴、轴承等应用知识的小习题。这种先观察后讲清物理道理的方法, 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2.教育学生注意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 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有的学生观察到:“用力推桌子, 桌子被推动;放手后, 没有力推桌子, 桌子就停住了。”他们也就得出了“有力的作用, 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就静止”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显然他们的观察是不全面的, 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再如, 冬天时, 池塘水面上“白气”腾腾, 而在夏天时却看不到。许多学生观察到这一现象, 认为“白气”是水蒸气, 因而就认为水的蒸发是冬天快夏天慢。他们忽视了“白气”不是水蒸气, 而是小水珠的事实, 从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从这几个例子中, 说明了观察应该是全面的观察, 否则将不利于我们的学习。

3.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明确目的和任务。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明确了目的和任务后去感知某一现象, 知觉对象就比较完整和深刻。如我们学了桃花的结构、虫媒花和风媒花等知识以后, 在百花盛开的春天进行户外活动时, 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桃花的颜色、花萼花瓣的个数、雄蕊雌蕊的着生位置、数目及组成部分, 以巩固课本所学知识。同时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是否所有花的结构都相同?虫媒花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应昆虫传粉?风媒花有哪些结构特点传播花粉?再如在硕果累累的秋天, 可引导学生观察果实的结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结构的区别。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学习积极性。

4.启发学生观察时要带有问题并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学蕨类生活史的时候我们都有体会, 学生很难理解孢子是什么?我把学生带到野外观察, 当同学们看到蕨菜叶背面许多孢子囊群并知道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孢子时都兴奋地叫了起来, 很快有同学发现了问题来问我:“老师, 这么一大片的蕨类植物怎么都长在山的这一边, 而山的另一边却没有?”我认为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5.布置学生在课外时间做一些实验观察。例如, 我们学习了小孔成像的知识后, 布置学生晚上回家时, 在白纸上用针穿个小孔, 观察电灯灯丝的小孔成像, 使学生对成像的大小、倒立与正立、虚像与实像有较深刻的认识。又如, 布置学生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观察他自己的手指, 可以发现他的手指变粗了, 从而加深了对凸透镜成像中的u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而学生掌握“观察”这一个重要而简明的学习方法, 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因此, 在我们科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科学教学,观察能力,观察意识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篇2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今天,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物学中的实验教学。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它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等。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嫖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有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30%)来替代?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有时,实验不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时,要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有同学就有可能得不到清晰的四条色素带,那么就要分析是丙酮加得太多?还是研磨不充分?或是滤液细线划得太细等问题。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

重视学法引导 培养学生能力 篇3

一、注重指导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依靠自己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当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下列学习:

1.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前5种元素是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图形,不难得出答案:O、Si、Al、Fe、Ca。)

2.金属单质的一般物理性质有哪些?(引导学生看书回答:延展性、不透明、导电性、导热性、有金属光泽)

之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请各小组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2.试分析课本中的图形,写出反应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过的知识,再经过思考,对第1小题,很快列出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一些盐溶液等反应。还有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知识,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热烈讨论。对第2小题,学生在阅读课本时,结合图片,从实验现象中,就能发现:镁条燃烧时发生了氧化反应,同时思考:铜树、银树是如何形成的?反应有怎样特点?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等等。然后,组织学生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诱导思考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运用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思考,想方设法营造氛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硝酸的氧化性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酸能与很多种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试分析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不用稀硝酸?却运用盐酸或稀硫酸。此时,学生感到惊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笔者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笔者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情,及时地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各组实验产生的现象,让他们解释,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引导或点拨,以便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经过学生的努力,很快解决上述问题,这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重视理性认识,培养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键在于,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提出多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运用多元方法,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创设实验平台,培养实践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精心组织和设计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积极为学生创设实验机会。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兴趣因素,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围绕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另外,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焰色反应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实验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酒精燃烧的火焰里依次撒入铜盐、钠盐、钾盐、钡盐、钙盐、锂盐和锶盐,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实验中,个个饶有兴趣,观察仔细,学生非常惊讶地发现火焰颜色依次为:绿色、黄色、浅紫色、黄绿色、砖红色、紫红色和洋红色。随着实验现象的变化,同学们目不转睛,连声叫好,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十分深刻。事后了解,他们都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鉴别物质,效果极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一辈子受益。

(责任编辑 易志毅)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篇4

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观察有所忽视。我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动脑的同时还要动手。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一、结合生活,培养学生进行观察的习惯和兴趣

只有对自然现象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学生学的知识,只有和他们所遇到的现象、问题进行联系,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对知识才能有较深的理解。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由此看来,自然界中许多科学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通过细心观察得出的结论。学习物理,须从观察物理现象入手。

在学习力时,开始让学生试着推一个载重的推车,体会开始启动时、正常前行时的差别,然后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讲简单机械,让学生指出他们所遇见的由简单机械所组成的物体,有的学生列举了杆、抽水马桶。讲热机时,让学生观察电冰箱的工作情况,有的发现外壳是“热”的。在学习物态变化的放热和吸热、能量守恒等内容时,学生就有很浓厚的兴趣、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力学时,老师问道:你向前走路时腿往哪个方向用力?很多学生答向前用力。学生普遍体会到对现象作出正确的结论,不能单凭习惯上的感觉,这引起他们对观察分析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做课外实验和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我们的教育由于只注重动笔、动脑,学生把“脑筋急转弯”看成是提高智力的法宝,忽视了动手能力。动手不仅是实现一切科学成果的必需,也是发展脑力活动的重要条件。我们的教育家,早就提倡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学习光学时,可让学生们做万花筒。烧制小玻璃球,做成简单显微镜,他们发现球直径越小,放大的倍数就越大,不过不易做成,且视野不开阔。还可以让学生用凸透镜制作潜望镜,自己动手做简易的幻灯机、投影仪等。在讲大气压时,让学生设法把浴缸里的水放出来,有的学生尝试虹吸法。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他们在家也能解决一些家庭维修问题。

三、加强课堂上的实验教学

我们现今的实验设备有时不足,教室有时比较拥挤。这时,如果想做好课堂实验,难度较大,不动手做实验,学生便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就很难领会要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训练学生。找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先教他们,使之在课堂实验时有能力协助老师做教学实验。其次,把通用实验手段培养出来。比如,测量长度看刻度时,了解正确的角度;测量质量时,掌握砝码、物体的移动方法,使学生掌握提高准确度的原则。测量温度时,了解温度计的读法、环境影响。在做电学实验时, 会读各种仪表,能正确连接电路。再次,注意安全,包括自身的安全和仪器设备的安全。如温度计等玻璃仪器,不能用手直接触摸镜面;做电学实验时,应逐渐减少电阻,不能短路。

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篇5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海鸥这一动物,在高尔基的笔下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初中第五册《海燕》)作者借海鸥抨击了见风使舵、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显然是贬义的。而我们商店里有海鸥牌洗衣机、海鸥牌电风扇、海鸥牌洗衣粉等以海鸥命名的商品,无疑又是褒义的,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话说长江》的电视片,完全可以边看边听边想,看看电视片里的解说词是如何与被说明的图像相依相辅的,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的启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融入某种有本质联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个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可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教师尽可能予以褒扬,同时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课,组织学生交流校内外生活的种种感受,起到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自己也可以谈谈下水作文的体会。还可以结合知名作家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迹或体会(如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来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导学生注意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如生活环境变换、人事变更、交谊庆贺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澜),激荡情思,促成写作契机。有条件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工厂、工地、矿山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领会哲理。

重视数学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篇6

一、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通过实验操作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三个用硬纸板做的半径分别是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圆和一根长30厘米的绳。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动手自己测量得出:

半径2厘米的圆,周长约是12厘米多一些;

半径3厘米的圆,周长约是18厘米多一些;

半径4厘米的圆,周长约是25厘米多一些;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仔细观察得出周长公式,这样,在实验中学生自己动手并有发现,所以学起来兴致勃勃,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和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识,并且不易忘记。

二、实验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联系和区别。”然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演示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外,更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课前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课上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图形。想一想,应该怎样拼?拼成后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当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后,我让学生观察思考: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来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除以2。这样教学,学生既学会了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又理解了其公式的来龙去脉。同时,不仅验证了课本上的数学规律,而且通过动手、动脑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既融合了其他学科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实验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数学教育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途径。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小学)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篇7

生物学科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变化及其本质的能力。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生物学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孟德尔对豌豆杂交后代性状的观察, 就不可能发现遗传的奥秘;如果没有达尔文对动植物的观察和思考, 人类就可能会推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如果没有法布尔长期对昆虫的细心观察, 就没有《昆虫记》这样集科学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学名著。由此可见, 观察能力对生物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学生正确观察的因素

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1. 缺乏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 如果被无关的内容吸引, 抓不住观察的重点, 就不会有好的观察效果。如有的学生在观察桃花的结构时, 把雌蕊连同多个雄蕊一起用镊子摘掉了, 就不能正确观察雌蕊的结构;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 把全部鱼鳍剪掉了, 就不能分析出鱼鳍在鱼游泳时的作用。

2. 缺乏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指快速并且善于发现易被忽略的内容。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巨大的差异性。同一个现象, 有的学生一眼就能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有的学生却不能。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时, 学生容易将边缘黑色、中间透明的气泡当成细胞。

3. 缺乏观察后的思考

初中生对事物的观察还停留在认识的阶段上, 对现象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如在制作番茄细胞的临时装片时, 很多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杂乱的、不清晰的, 这时应该追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学生在思考后找到原因, 可能是细胞没有充分涂开, 细胞出现重叠。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得好的实验效果。

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好初中生物的基础,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教材中的观察、讨论、思考等模块,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观察有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积极地观察生物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如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指导学生完成家庭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

2. 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

第一, 有重点地观察, 抓住观察事物的特征。多数的观察对象有多种特征, 如果抓不住观察的重点, 被次要现象影响, 就不能完成观察目的。因此要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观察, 效果才能明显。如观察花的结构时, 应重点观察与植物传粉和受精作用相关的雄蕊、雌蕊。

第二, 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顺序应根据具体事物确定。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前往后、从上到下。如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 应该从下往上、从外向里观察, 先看花柄、花托、萼片、花瓣;再将萼片、花瓣取下, 观察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切开, 观察子房内部的胚珠结构。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 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被损坏, 不利于观察萼片和花瓣的形态。

第三, 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利于对比事物间的差异, 分析现象的本质。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 教师指导学生对比叶片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颜色的变化, 提示淀粉遇碘变蓝色, 引导学生分析结论。这样便于学生由现象得出知识: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运用比较观察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益处颇多。

第四, 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观察。通过观察, 对课本中的现象和特征的知识进行验证。如总结节肢动物特征时, 观察蝉、蜻蜓等动物进行验证, 这样不但认识了更多的节肢动物, 还强化了对节肢动物特征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一, 为了使观察的结果更加科学, 要通过多次观察, 否则难以排除偶然性的干扰, 而产生错误的结论。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 鼠妇的数量应是10只以上, 还要多次观察, 对实验数据求平均值, 再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多次实验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使实验结果有说服力。

第二, 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 实事求是地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让学生敢说真话, 不受教师、教材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把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 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训练, 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深入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 必将极大地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 初中生物教学应以实验和观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知识, 夯实技能,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生物学的必备素养之一。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有效教学,观察能力,方法

参考文献

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篇8

高考分析专家发现, 学生在高考中有相当比例的失分是由于审题造成的, 在平时学习时最令教师头痛的, 也是同学们最苦恼的就是审题问题。那么, 同学们审题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不会审题;二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三是急于求成;四是读完题目之后不会归纳。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呢?

一是应从思想上重视审题, 将审题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 要有一种意识:审题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二是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平时读书学习, 一定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养成用心读书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阅读能力得到增强, 审题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样在审题时, 你就能很快找到材料当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 就能马上搞清楚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三是审题时不能急着做题, 在没有看明白题意之前, 一定不要急着动笔。这就好像做事, 在做事之前首先要明确做什么事, 再去考虑做好这件事所必需的工具及步骤, 最后才能按程序把事情做好;但是,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没有弄明白做什么事, 就匆匆忙忙、漫无目的地去做, 结果是干了半天还不得要领的现象, 这怎么能够做好事情呢?同样不弄明白题意及做题要求, 便稀里糊涂地去做题, 又怎么能够做对题呢?

四是审题时要有条理性,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 都应有一个审题步骤, 比如: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所给条件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应该运用什么知识 (包括定理、公式、原理等) 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把它们仔细看明白, 想清楚。

五是读完题目要求及所给材料后, 应认真思考一下, 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分析研究, 并运用联想和想象, 根据题目所给予的信息, 尽快将思考的焦点集中到解题点上;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直接或间接途径和办法。

总之, 审题是一种能力, 是同学们必须自觉培养的一种技能, 只要同学们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真正重视起来, 能够用心去做, 这种能力是会很快就能培养起来的。

重视审题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篇9

1. 审题能力的形成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高中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很多, 包括力、热、光、电、原子和原子核等内容。而物理考题灵活多变, 同一个知识点, 每一次考试题目, 都是“新面孔”,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 可以通过例题教学使知识点和题目挂钩,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化, 还可以补漏知识点, 夯实基础, 优化知识结构, 便于知识的消化、储存、提取和应用。同时通过例题教学,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陷阱”, 其中包括干扰信息、迷惑条件、设置的思维障碍等。通过教师的分析, 帮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 从而顺利答题。

例题有一质量为m, 电量为q的带正电的小球停在绝缘平面上, 并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指向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 如图所示, 为使小球飘离水平面, 匀强磁场水平移动的最小速度为多少?方向如何? (取重力加速度为g)

审题:带电小球不动, 而磁场运动可以看作带电小球相对于磁场沿相反方向运动, 带电小球就受洛伦兹力的作用。欲使小球飘起, 则小球受最小洛伦兹力作用, 且与重力平衡, 得到洛伦兹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大小为mg。所以小球不动时, 磁场应水平左移。

设磁场向左平移的最小速度为v, 则F=qvB及F=mg, 所以

通过类似问题的讲解, 让学生深入分析题意, 弄清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发现问题的本质, 不要带着思维定势看题,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2. 审题能力的发展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 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高考虽不专门考查这种能力, 但是将这种能力渗透在题目之中, 更能得到充分的检验, 解答每道考题, 都从审题开始, 看不懂题目, 看错题目, 都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因此, 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首先, 在习题练习中要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通过基本题目的方向和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重视关键字和关键词的作用。审题顺序:先读题, 读题应慢, 要逐字逐句, 不能一目三行, 读题时要明确研究对象是个体还是系统, 明确研究对象的初始条件或初始状态, 弄清物理过程, 审关键“字词”, 弄清关键字词的含义, 再挖掘隐含条件, 排除干扰因素, 最后弄懂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问的是什么问题, 想象题目所反映的物理情境, 结合物理知识, 找到解题方法。

其次, 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 所选题目应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习题,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3. 审题能力的运用

习题训练后, 更要注重习题训练后的讲评, 把审题思路用“慢镜头”向学生展示, 引导学生仔细归纳。让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读题的良好习惯, 力求准确完整地理解题意, 看清题目的条件和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样, 不仅能及时梳理学生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同时, 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重视阅读能力培养增长学生才识 篇10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培养语感

农村的孩子由于环境和条件所限, 朗读能力比城区的差一些。我接班时学生读课文像和尚念经, 拉长了声调, 带着浓厚的地方音“唱”书。有许多同学把书“唱”得滚瓜烂熟, 还讲不出书中说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用以下办法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 读准字音, 读好句子, 纠正“唱书”。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我发现同学们之所以唱书, 除了习惯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句子中的一些字读不准字音, 甚至有些字不会读, 为了混过去, 只有唱。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清楚, 读不准的字, 让学生自己查字典, 注上音, 反复读。读好句子是朗读的关键。读课文时要严格要求同学不拖音、不拉调, 注意停顿。刚开始不要急于求成, 每篇课文先找几句关键性的句子作为重点指导, 让学生指出这些句子中的重点词, 重点词一定要重读。经过一学期的训练, “唱书”基本上得到了纠正, 读课文时学生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并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加强范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每当不自觉地“唱”书的时候, 我就请他们停下来, 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让同学们来比较:唱书好听还是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好听, 同学们都说老师读的好听。我说:“好, 你们就慢慢地学老师读。”从此, 我教新课总要范读, 同学们也喜欢听。当我读课文时, 同学们都静静地听着, 静得连孩子们的呼吸声都能听到。这说明同学们对朗读有了一定的兴趣, 向往着自己也能读得跟老师一样, 有了这样的愿望, 我就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比赛。选课文中的一段, 由老师先范读, 然后让同学们比赛读。以后水平逐渐提高, 就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朗读, 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读得不好的给予指正 (不要轻易批评, 以免挫伤积极性) , 鼓励重读。我还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分角色的朗读和表演, 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 有的同学在家里经常把学过的课文读给家长听。

(3) 培养语感。当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以后, 我就不再范读全文了, 只是范读其中一段, 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学生实在朗读不好的那些句、段我才范读。这样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大有好处。如第七册《月光曲》中盲姑娘和她哥哥的对话, 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是课文的重点句和关键句, 感情很深, 开始同学读不好, 我就启发他们弄懂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问:“从盲姑娘的这些话里, 可以看出她有一个什么愿望?”同学们回答:“从盲姑娘的这些话里可以看出, 她渴望听到贝多芬亲自演奏这首曲子。”我说:对呀!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把“渴望”的感情表现出来。

二、掌握默读技巧, 提高阅读质量

默读课文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一般来说默读能力强就标志着阅读能力强, 因此默读课文也是经常语文教学中最经常的训练项目。开始同学们都不会默读, 他们默读起来嘴巴乱动, 不由自主地会读出声来, 手还要指着, 不然就会找不着地方。我就一步一步地把默读的方法教给学生。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告诉学生, 默读是用眼睛看, 在心里读, 嘴巴不能动。其次, 要求学生边看边想, 看完后要能讲出文章的大意。第三, 教学生边看边拿笔在书上做标记, 加批注, 找疑点, 勾画重点词句。第四, 给学生列出阅读提纲, 根据提纲展开思考, 在课文中找问题的答案, 加以综合记在脑子里, 不懂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这样分布训练, 螺旋上升, 最后达到看一、两遍以后即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以此展开思路, 理解全文。当同学们学会了默读, 初步掌握默读技巧的时候, 我就向同学们提出多看课外书的要求。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在农村, 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 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放学回家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或做饭, 好多学生的家庭作业都完成不了。于是, 我就采取了课堂预习和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办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预习一般分两步走。

第一步, 通读课文, 读时要求同学自学生字新词, 用笔在书上做记号、加批注。我给学生规定了几种符号, 如:在重点词下画三角符号 (▲) , 重点句子下画双杠 (=) ;不懂的地方画单杠加问号 (—?) ;精美的句、段下面画波浪线。遇到生字新词, 或者学过又忘了的字词一定不要放过, 要借助字典弄懂字义、词义, 抄在笔记本上, 记在脑子里, 养成用心学习的好习惯。对多义字要联系上、下文判断出它的意思, 每一生字都要搞清楚它的音、形、义。教师要做必要的检查, 检查中要特别注意一字多义的字, 如:花钱和鲜花, 同样是“花”, 组的词不同, 意义就不同。

第二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难读的句、段可以反复读, 读顺为止。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让同学们自己分段概括段意。

有些课文比较浅显, 学生初读后就能划分段落, 概括段意, 口头表述课文主要内容。对一些不易分段的课文, 初读后先让学生试着分段, 分不出就不勉强学生, 等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容后再进行分段。通过反复训练, 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一条规律:分不出段的时刻, 就多读几遍课文, 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想一想自然就会了。这说明学生会动脑筋了, 正应了一句老话:“镜子越擦越明, 脑子越用越灵”。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讲读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筛选, 一定要有分量。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很多, 究竟提哪些问题才能切中要害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揣摩、精心设计问题。高年级的讲读课文中, 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分量,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使学生知道在回答问题时, 要有中心、有条理地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讲。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篇11

一、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1.培养学生课前阅读例题的习惯

让学生课前阅读例题,初步理解分析题目,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能够通过读题排查知识点中自己所存在的疑问,这样带着问题去课堂,效果会比原来单项接受好很多。当然,读的过程中,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自己认为重点的部分可以用“ ”画一画,问题部分可以用“?”来标一标。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由于学生能对所读书籍进行思考,所以就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了,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书籍而激发的学习兴趣越高,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你知道吗”,还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教给阅读的方法,明确指导阅读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以下这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

1.抓住实质,揭露本质。小学低段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他们不能理清哪些信息是关键,实施有效的数学阅读。在这一方面教师要体现引导地位,分析关键,了解材料里究竟讲了什么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后读,而不是文本式的阅读。

2.读于心,写于形。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遇到有阅读困难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适当动笔圈化,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分析理解,在教学中通过题意绘制集合图形,绘制线段帮助理解,都利于让学生在文字、图形之间构建关联,把握关键。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让阅读的内容更丰富,不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数学阅读能力之后,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阅读。有限的阅读内容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只有适合学生胃口,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内容才会让他们主动去阅读并体会阅读的乐趣。比如我们数学书上那些“你知道吗”就是很好的材料。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去生活中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阅读素材,比如一些名人学数学不断攀登知识高峰的事迹材料。这些真实鲜活的事迹材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也无处不在。

四、及时反馈,让学生享受阅读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数学阅读务实高效,不再流于形式。

总之,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数学教学因阅读而闪光。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2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课文的结构,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 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这是阅读的起点, 也是一种近乎直觉感知的体验, 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得、知得、悟得。为此, 笔者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的发展, 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既浏览语言文学, 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 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 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说明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 但切莫无视文章整体。有了阅读的初感, 形成了感性认识之后, 到了分析探讨课文阶段, 思考文中的形象, 概念就会变得真切、生动、具体, 来源于感知阶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准确,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品读鉴赏, 就会进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 取得综合教学效应。

二、培养阅读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也一时难以解答, 但可以发动学生来把疑难解决。如:笔者教了《蜘蛛的网》后, 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 它自己却不会被粘住, 是什么原因?”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笔者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 所以不会被粘”。笔者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看多了课外书, 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课堂中没学过的词语, 可见, 学生是在课外阅读时获得的知识, 因此, 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 笔者便有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 并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读。

三、评价阅读, 整体回顾。

如果说第二个教学基本环节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 那么, 第三个教学基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 批评和摒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 分析写作特点, 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 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上一篇:在线监测点下一篇:高中生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