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2024-10-13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共12篇)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1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成长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发展到今天, 靠自己单枪匹马就想能像赵子龙一样在几十万曹军中杀个几进几出简直是天方夜谭.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团队意识,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 学会有效的合作.所谓合作是否有效就是能否达成合作学习事先预设的学习目标, 如果在单位时间内的达成度高或者达到百分之百, 则视为有效合作, 反之则视为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合作.

一、数学学习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经过认真观察, 发现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还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小组成员进入小组合作状态之后,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人能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富有价值的提问, 更谈不上提出讨论问题了.即使提出了问题, 但所提的问题也没有方向, 甚至不知道从何问起.还有的时候, 在合作中就看看答案是否正确, 解题方法是否准确, 而没有去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无视组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障碍, 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在向其他教师听课学习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少数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时,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一些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目的是为了显示数学课堂学习气氛很是活跃, 并没有从学生和内容需要的角度出发, 忽略了合作学习的本质.

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

1. 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既然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解决问题, 那么讨论的问题就不会那么简单, 所以就需要准备一些有用的材料.小组成员间合作时, 通过有效的途径, 搜集有用的材料,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讨论数学问题中如何求同存异.看同一本书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同样在数学上, 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求同存异, 就需要小组成员学会尊重他人, 耐心倾听, 宽容他人、帮助他人, 更加需要自己能够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路, 只有在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中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也才能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寻找到最佳途径, 进而促进团队每个成员的素养提升.

2. 注重小组合作方式的变通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和灵活变通, 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形式的新颖和内容的别致, 不能让学生总是吃一种菜肴, 即使是山珍海味, 吃多了也会感到淡而无味.作为数学教师, 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 如有的学生偏爱合作学习, 有的学生喜欢在竞争中学习, 有的学生能够从学习本身感受到乐趣, 对于这些, 教师都应该了解和掌握, 从而适当地变通合作方式, 以取得好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 更要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既要竞争又要合作, 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3.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加入到讨论的行列中来, 和学生一起陈述、争执、讨论,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独特的思路, 感觉到教师是一个亲和力很强的人, 这样学生就容易把老师的话听进去,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和问题情境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 如果每节数学课都开展合作学习, 不一定就能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甚至有可能导致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笔者认为以下一些内容适宜小组合作探究, 即难度较大, 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开放性较大的;知识涉及范围较广, 综合性强, 跨度大的;探究性较强的;需要反思的.比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 通过合作学习来反思斜率k和截距b的正、负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而且培养了其概括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反馈、自我发展的意识.另外, 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设计方案应具有层次感、可操作性、探索性.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一课, 可以这样设计:能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这时学生的自主探索热情很高, 两个问题都能够自己解决, 不过最后一个问题有点难度, 此时教师可适宜安排学生合作学习.

5. 重视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制定

为了取得合作学习的良好效果, 必须建立一种良好的评价标准, 既要促进小组成员个人的努力上进, 还要使其与组员间充分地合作.这就必须实行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标准是激励性的、浮动性的, 评价过程中应重视每个成员原有的认知水平、分工、参与度.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成员担任组长, 由组长组织自评、互评并且对组员的成绩进行记录.

总之, 合作学习是大势所趋, 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 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和引导, 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2

重视学生的思维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学案教学中提前自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学案教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地区的部分学校也对学案教学进行了实践,并将学案教学分成了“提前自学-情景研讨-归理拓展”3个环节.提前自学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目的是复习、巩固有关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其中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提前自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提前自学中学生的思维参与,在情景研讨环节,更容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探究.

作 者:叶亚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刊 名: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英文刊名:ZHONGGUO SHUXUE JIAOYU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3 关键词: 

重视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篇3

关键词:课前预习;重要性;内容;方法;评价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2.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1.细化预习内容

细化内容,使预习有文可依。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少而精”的原则。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觉意识相对较弱,“面面俱到”只会使他们更加无从下手。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解决下堂课的重难点为主。比如,牛津小学英语6A On the farm A部分,对话内容冗长而复杂,其中涉及了近20个新授单词和词组,还有一般过去时态。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磨灭他们预习的兴趣。所以我采用了避重就轻的办法。文章是围绕农场这一话题展开的,而学生对于 “farm”又比较陌生,学习相关词组和理解课文时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就先布置了“了解农场及农场生活”的预习内容。对于另一个重点:一般过去时态,可在接下来的预习中再做要求。

2.明确预习要求

明确要求,使预习有章可循。如果预习要求是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的,那必须注意题目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发现性。我针对“farm”设计了一系列的预习题目:

(1)为了解什么是 “farm”, 设计题目 :“Is

there a farm in....?Where is it?Can you see any animals or trees on the farm?What’s on the farm?”

(2)為了解相关的词组,设计题目: “Can you water trees on the farm?What can you do on the farm?”

有了这些框架,学生们的预习就更准确了。通过一系列的查找工作,学生们在课前已基本了解“farm”及相应的农场活动,从而大大缩短了课堂时间。

3.提供预习方法

提供方法,使预习有模可循。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所以教师在培养预习习惯的起始阶段,要注意提供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会话练习、句型练习和阅读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预习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预习笔记。这点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中学生认为是自己不能理解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英语生词。

4.教师要及时做好检查和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并及时进行评价是一项保证预习活动能够长期发展的重要机制。学生辛辛苦苦付出的努力,总需要教师进行评价以及适当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不断地挑战自己,饱含着更大的兴趣去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有尝到课堂预习的甜头,他才能不断地督促自己形成这一良好习惯。教师要注意在合适的时候检查和测试预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听写单词、分组对话、检查课后练习、等形式,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客观评价预习结果。总之,适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效预习,使之形成这一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三、预习习惯的培养应循序渐进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只要我们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孩子们一定会学会预习,运用预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

策略是英语的重要任务之一。”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提前扫清听课中的障碍,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目标。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预习策略纳入整体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重视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 多数语文教师采取“一言堂”的讲解分析法, 以老师灌注取代学生的思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甚至在阅读教学中忽视阅读能力形成。许多老师认为课堂上占用20-30分钟进行阅读, 浪费时间, 会使老师讲解分析时间减少, 于是采取“讲授”法, 把自己的想法及对“教参”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阅读经验, 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其结果, 学生丧失了自己阅读的能力, 而这种阅读领悟过程, 对学生来讲是极宝贵的, 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事实上, 语文课如果不让学生从阅读入手, 不但不能称其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 连一般的教学也称不上。

二、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和一个人的兴趣有极大关系, 培养阅读兴趣, 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无论什么样的文章, 老师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 求知欲去阅读, 才能有所收获。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 老师讲得如何精妙绝伦, 对学生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 更难有真切的体会。因此, 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读书, 思考和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无论课堂, 还是课外, 无论小说、散文, 还是诗歌、戏剧, 甚至文言文, 都要求学生积极阅读, 认真思考, 经常发现问题,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训练基本的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 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从语文课堂角度分析, 我们会发现在阅读能力结构中, 处于基础地位的是阅读基本技巧。

传统的讲读课, 一般是对课文进行深挖细掘的整体或局部分析, 教师繁说细讲, 学生直接吸收, 当然也可能把课本内容掌握了, 但对阅读技巧的形成不能起直接作用, 学生几乎没有独立阅读的经验。

因此训练中学生阅读技巧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控制时间, 训练学生学会控制眼停, 控制反复回视, 提高阅读记忆效果。

(2) 补充阅读材料, 尽量鼓励学生多读快读, 增加阅读量, 扩展积累必要的知识, 以提高阅读速度。

(3) 阅读课文, 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诵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诵读, 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加强记忆和思维, 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经常运用。针对不同课文, 采取不同方式, 就会使学生沉浸到课文中欣赏或品味课文的精彩语段、优美文句或深沉含义。

(4) 学会略读和精读。指导学生根据时间长短, 采取略读或精读的方法区分阅读不同文章。略读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学生阅读的量, 扩大其知识面。而适当精读, 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掌握阅读了各种方法, 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就会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 鼓励阅读创新, 培养阅读个性。

阅读, 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活动, 既然如此, “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作品认识理解的多面性就很正常。我们要鼓励学生作开放性阅读, 追求合理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站在主导者角度认真“引导”, 适当“激发”, 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 学生就会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下挖掘教材, 深入阅读, 这不正是我们指导阅读的目的吗?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郑板桥也说: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 我们更无理由束缚学生的思维, 压制学生的阅读个性。

4. 课内外阅读结合进行。

阅读包括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中涉及到课外知识的地方, 学生如能举一反三, 对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强知识量大有禆益。针对阅读教学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立足课文, 选文助读。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依然要以课本为主, 但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进行与课本配套的拓展阅读训练, 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 提高教学效果。立足于课内, 选择有益的配套材料, 进行多方面的拓展阅读,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视野, 而且会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2) 读写结合, 训练思维。阅读教学不仅在于“读”, 也不能少了“写”, 更不能没有“思考”。现在的中学生书读得偏少, 阅读中的思考更少, 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要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语文阅读中课外阅读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很重要, 教师有必要经常组织学业生到阅览室阅读, 吸收广泛的课外知识;或者鼓励学生在放假时阅读中外名著, 提高文学素养。同时, 为提高阅读的效果, 应该要求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即阅读和摘抄、感悟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把感动人心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 把意义深刻的名句段背诵下来, 然后每周2—3篇感悟性的短方, 文体不限, 抒发真情实感。每周上交, 老师指导批阅。

在这一过程中, 可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 内容有;

1.向学生推荐一两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

2.交流读书笔记, 共同欣赏好文章。

3.交流阅读心得:可以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也可以谈阅读的方法, 这样,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5

余庆县敖溪小学喻兰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说解题过程、说学新课后的收获、说解题的思路等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敢说,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说的训练当作重要任务来完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五一”前夕我在学校参加“六年级毕业咨询”,一位六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像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中,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说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疑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将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高层次的说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 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启发学生说完整的话,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齐问齐答,填鸭式的问答应尽量少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语言,学生齐声“是”“对”等现象,看起来课堂热闹非凡,实则蒙蔽了课堂内有不少“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现象。最近,我听了同事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容积》他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投影出示了两个容积差不多的杯子,让小组讨论一下,“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杯子哪一个大一些?”问题一出,小组学生互相讨论。很快,三个小组分别汇报了他们的探究结果;学生的回答,表述不是很清楚,听者听的一头雾水,执教者说:“第三种方法对不对?”学生齐声说:“对”。就这样,此环节草草收场。本来教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提出了一个开放性强的数学问题。而此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说的训练也不到位。课后评课时,很多教师指出:这个小组汇报的环节应尽量启发学生说话有顺序、有条理、有逻辑地把自己的做法、想法表达清楚,一个学生说不清也可让小组内成员相互补充。方法只有是否巧妙之别,没有对错之分,执教者用一句“对不对?”匆匆结束,实则不妙!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

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说的热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辩论会、答辩会等形式,使学生相互质疑,激发说的热情。对一些数学概念,判断辨析题,经常有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我在数学课堂中,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反驳、辩解,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越说越清,同时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激发了说的热情,“好胜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会积极思考,寻找有力的证据,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正如赞可夫曾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教师全部的激情在于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

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 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 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 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组织者。在课堂中,师生平等,而不能高高在上,教师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特别对平时说话少,胆小怯懦、性格内向,成绩进步较小 学生的发言,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允许他们说错。

我曾经看过华应龙老师四年级一节数学练习课的片段,华教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的拼。那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米。”华老师并没有急于否认,而是有耐心地问他:“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是吗?那你就把你的想法画在黑板上。”(学生上黑板画图)。随即学生边指图边说:“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于4平方米。”原来,他把两个正方形之间的空隙也算入面积了,华老师没有简单纠正,他问学生:“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这还得看究竟什么是面积。”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最后华老师总结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 的知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没有了先前的那种羞愧,体面地坐下了。

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 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 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应预设并关注课堂自然生成。

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有较高的预设课堂生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计划的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说真实的话,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6

在教学中,我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最近几年,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外语教师的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如由外教授课的为期一个月左右的骨干教师培训,让中国的外语教师学会了很多阅读教学的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和一些地区信息的闭塞,还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依旧沿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虽然试着用新模式教学,但总缺乏自信,心中怀疑这样的阅读教学能否保证学生过得了测试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回到了侧重语法词汇讲授的旧路上去。本文中,笔者尝试就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做一些探讨。

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

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强调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等)的获得,所以我们可以经常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生词——讲语法——逐句讲解——阅读背诵——大量模仿”,仿佛阅读课文只是为了掌握词汇和语法。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时理解是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技能技巧。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能;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通过各种技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阅读技能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掌握事实细节的能力,如把握主要事实、主要线索、时间和空间顺序等。第二层次为推导判断的技能,如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段落的寓意,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的意思等;第三层次为批判性的阅读技能,这一层次的读者需要把阅读文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特别是自己的观点、知识、想象力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具有对文章的评价判断能力。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曾对旧的中学课本提出批评,认为课本内容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够,教学中又偏重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果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和动力阅读这样的课文。新编高中课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性和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做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具备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二、重视阅读过程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很难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 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交互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做解释。古德曼的观点曾对美国阅读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以鲁默哈特(David E. Rumelhart)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学家则提出了相互影响的模式。他们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语义的、句法的、词汇的以及视觉的各种信息都能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各种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并非仅仅是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单一方向。

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加深理解,在理解发生困难时,会从后面的材料中寻求答案,如果他对这种答案仍不满意,就会回到遇到困难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细地阅读这一部分材料,并通过对比、演绎等手段来检查分析短语和句子,找出文字的确切含义。这就涉及读者对于其认知的调节或监控问题,凡是好的读者,他的调节或监控能力都比较强。我们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这种能力,要求他们明确阅读目的,即了解明显的和暗含的阅读任务要求;识别课文中的重要信息;集中注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监控阅读活动,并且判断理解是否发生;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判断阅读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当发现理解失误以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于那些失败的读者,产生失误有以下几种原因:缺乏理解课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够知识;对于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缺乏逻辑判断能力,不能区分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干扰信息。这些情况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推理判断,缺乏批判性阅读技能,只根据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而不考虑其他的解释,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释原文而忽视作者的意图。

上述阅读过程分析,对于教师具有启示作用。首先,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过程,应知道好的读者与差的读者心理活动的区别。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一些认知技能,其实培养这些技能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将促使他们对阅读教学进行更多的研究。毋庸置疑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7

一、课堂语言要规范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达, 是学生直接模仿和学习的“活样板”。如果课堂教学语言也像我们平时的口头谈话一样, 掺杂大量方言甚至一些粗俗口头语, 就不能准确表达思想, 影响教学效果, 同时, 对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是一种语言误导。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可以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语音方面, 教师要发音准确, 口齿清晰, 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节奏等语言技巧, 使讲授富有吸引力。遣词造句要符合语言规范, 力求高度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争取形成一种“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 让学生喜闻乐听。

二、课堂语言要自然

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 感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究其原因, 课堂语言的朴实不能不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若细心揣摩名师的课堂语言, 很难觅到刻意雕琢的痕迹。课堂上的语言, 应是随感而发, 充满真情实感, 富有感染力的。简而言之, 课堂语言美在于自然, 在于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对话。如果一味地展示教师自己的口才和词汇量, 一味地有意雕琢, 让课堂语言烙上矫揉造作的痕迹, 使学生觉得拘束与紧张, 到头来只落个“华而不实”的结果。只有朴实自然的课堂语言, 才能使学生消除紧张和压力, 摆脱逆水行舟的心理负担, 在轻松惬意中学知识、长才干。

三、课堂语言要适度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过多, 令学生无开口机会;有些教师话又太少, 令学生不知所措, 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说话的数量和深度。有些教师, 他们在课堂上总能出口成章, 妙语如珠。他们似乎刻意想要带给别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但是,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真正的和谐课堂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刻意表现一个自以为高明的自我, 需要的是还学生一个真切的课堂, 让学生成为主体。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一切以学生为本, 留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四、课堂语言要条理清晰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严密地论证论点, 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 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语言要简洁明确,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重点,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要做到这一点, 备好课是非常关键的;讲课思路要清晰, 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合理;讲课内容层次分明, 过渡要自然。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如一堆散沙, 没有一点粘性, 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教师要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 只有这样, 课堂语言才能简练、准确,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从而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五、课堂语言要有启发性

重视变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篇8

1. 利用变式教学把握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 学生有时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 教学中常常运用正例变式和反例变式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 当学生通过“标准图形×”获得了对顶角的概念后, 教师可以通过变式让学生判断图1中∠1与∠2是否是对顶角, 并说明理由, 从而掌握对顶角的本质特征。

2. 加强例题、习题的变式教学, 促进迁移

在例、习题的变式教学中, 最初的变式题设计应与例、习题较为相似, 最后过渡到学生感到陌生的新颖题目上,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至于遭到过多挫折而丧失信心。

例:如图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E、F分别是OB、OD的中点,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若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E、F分别是OB、OD的中点改为E、F为直线BD上两点且BE=DF, 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这组题中, 例题主要是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判定来证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变式把例题中点E、F所具有的特殊性规律变为一般性规律, 引导学生抓实质, 利用例题的判定方法, 进一步熟练此判定, 培养了学生的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在进行例题、习题变式的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需要,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变式练习要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通过对综合性知识的“变式训练”, 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对于综合知识的运用, 多数学生开始都有些困难, 教师在讲完例题后, 可以适当进行变式练习, 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 再对所得结论进行论证。

案例:求证: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此例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三角形中位线的综合运用, 要求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充分, 并能熟练运用。

变式1:顺次连结任意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形?并说明理由。

变式2:顺次连结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 使学生对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有了更完整的了解, 更透彻了解了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联系, 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解题思路。

4. 在解题教学中适当应用变式, 可帮助学生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 变换题目的表现形式, 而题目本身的实质不变。学生在进行变式练习时, 可以参考原题的一些解题思路进行类比,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一家商店将某种商品按成本价提高30%后标价, 又以八折优惠卖出, 结果每件仍获利20元。这种商品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解:设每件商品的成本为x元, 依题意得: (1+30%) x·80%-x=20解得x=500。

变式1:某商店将某种商品标价为650, 以八折优惠卖出, 结果每件仍获利20元。这种商品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变式2:某商店某种商品的成本价是500元, 以八折优惠卖出, 结果每件仍获利20元。这种商品每件的标价是多少元?

总之, 适当的变式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它是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鲍建生, 黄荣金, 易凌峰, 顾泠远.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 2003 (2) .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9

一、老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般说来,大部分中职生由于在初中时数学成绩掉队,属于所谓的“差生”,经常被学校和教师批评,因此他们的内心很脆弱,经受不住打击。进入中职学校后,换了环境,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有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融洽的师生感情是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抱有诚挚的爱,平等尊重,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便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好。当学生有所进步时,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而且要爱生如子,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注意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二、给数学增添更多的人文色彩

数学常被学生视为最理性的学科,数学教师也被称为最理性的教师。数学课上很少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像语文课一样煽情似乎就更不可能了。其实,教师可以深挖相关的数学史实及数学家的奇闻轶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人文之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讲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令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与数学相关的人文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数学学科蕴藏着大量美的因素,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外表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体现出美的特征。例如“勾三股四弦五”体现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奇异美(特殊性),又体现了统一美。而对于一般三角形,这种统一美又得到了突破,得到余弦定理,充分显示了数学的动静美和简、美、真的规律。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教师若能采取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现和揭示数学美,就能引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心理倾向,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热情高涨地投入学习。

三、改善教学内容,让数学贴近生活和专业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贴近学生专业特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尤其是对于中职生,更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专业特色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呢?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令他们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须为生活服务,把数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教学中可以把股市涨跌的“时间之窗”与数列中的斐波那契数列联系起来。学习了排列组合和概率,可以和学生探讨我国推出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中奖问题,以及银行贷款、房款按揭、峰谷用电、居民储蓄等关乎每个家庭的经济问题。又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问题,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宫殿的兴趣之桥,使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欢乐。这样,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得到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开拓。

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既要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教学要求,又要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更要突出地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了解专业技能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问题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在每一个知识点学完后都安排一些结合所学的专业或实际问题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并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如讲完函数及不等式的知识后,向学生介绍需求函数、成本核算、利润函数等应用于企业管理上的问题;在三角函数知识学完后,可以介绍三角函数在简谐振动、正弦交流电等电子电工中的应用问题。如此一来,使学生觉得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处处都离不开数学。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为学生学好数学增加动力,从而达到突出应用,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其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一)注意课堂引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刚上课时,就要用有趣的故事或游戏诱发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动力,教学过程就有了活力,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学习“排列数”公式的引入时,可向学生提出:我市的电话号码由七位数字上升到八位数字,你能知道可以多装几部电话吗?又如讲“对数运算”的引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容易接受但又很难猜准的问题:一张两毫米厚的硬纸皮,如果足够大,我们把纸皮对折再对折,当对折了100次后,这堆纸将有多高?在同学们做出种种猜测后,教师再告诉大家,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结果超出了习惯的直觉,学生们好奇、怀疑、急于想知道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及时转入正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教师在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1.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的起点和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要加强变式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及时得到反馈。

2.加强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导教学,应注意使用教具、挂图、电教片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还要注意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用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扩大学习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中职生上课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走入神奇的数学天地,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有声有色。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以引起共鸣,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满腔热忱的爱去点燃学生自信的火种,用亲切的语言和表情,多鼓励、少指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倍加信任,在愉悦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会不断提高。

(三)重视课堂总结。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说一句“现在就讲到这里”,而应该千方百计为学生留下无穷的韵味和趣味。课堂结尾和开讲一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结尾会使整个讲述在归纳中得以升华。课堂总结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即在总结时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关键。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数学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色,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努力探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中职生因各种原因, 大多数数学基础较差, 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因此,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多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10

关键词:成才,小学,数学,教师

正如巴金所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为成功之路添砖加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的力量正在于无意识地驱使人的意志、行为往特定的方向进行,良好的习惯则会形成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长效机制”,推动人迈向成功。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成才,抓住小学这一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明文规定,养成课前充分准备的习惯

课前充分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工具的准备,如教科书、教具、练习本等等,二是数学知识的准备,即课前预习。不少学生在上课铃响了之后,才火急火燎地开始找课堂上所需的东西,这样不仅耽误了教师讲课的时间,而且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另外,课前预习不充分、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一问三不知也会拖慢课堂进程,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明确以下规定:

(1)课前必须准备好数学课堂所需要的物品。要求学生利用下课十分钟时间,将教科书、教具、随堂练习本等整齐地摆放在课桌右上方。在学期前几周,可以让班长或学习委员进行提醒,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便取消提醒。当然,前后桌同学也可以相互提醒、监督。教师可以对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多次不准备的同学提出批评,从而做到奖罚分明。

(2)学习新课之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大致浏览下新课的内容,知道下节课要学习什么。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预习之后,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或画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对课前预习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邀请其给其他同学谈一谈他的经验,并倡导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对于没有预习的同学,可以进行点名批评,并要求其吸取教训。

通过明文规定来提高学生课前充分准备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充分准备”在提高做事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将其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传承”下来。

二、改善教学方法,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加上好玩、好动天性的驱使,不少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现象。如果这一现象不严加制止,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定性心理:如果累了、课堂无趣了,就做自己的事。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学生课堂走神的现象,促使学生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1)教学内容、形式趣味化。教学内容、形式趣味化是确保学生认真听讲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抽象化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游戏、名人故事,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如在学“减法”时,教师可以讲一些幽默的笑话。数学课上,教师对一位学生说:“你怎么连减法都不会?例如,你家里有十个苹果,被你吃了四个,结果是多少呢?”这个学生沮丧地说道:“结果是挨了十下屁股!”这样的小插曲,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抓住学生的眼球,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2)关注全体学生。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的很大原因在于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听课显得吃力。教师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如当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教学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3)人性化的评价手段。这里所说的评价手段是指当学生开小差后,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手段。相较于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往往更加有效。因此,当发现某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温和的方法使学生看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如停止讲课,引起学生的注意;目光注视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并稍微放慢讲课速度,使学生警觉;轻轻走到思想开小差同学的身边,轻拍桌子或指一指书本,示意认真听讲等等。这些教育方法既尊重学生,又使学生能够知错就改,对于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养成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

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懒于动手和动脑,惯于“坐享其成”,而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实际上,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需要学生动手探索数学问题前因后果,也需要学生动脑进行独立思考,挖掘数学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养成积极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数学实践活动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如在学习“长度单位”一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一小组成员要求选择5~8样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测量、记录,并向其他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在这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协调每一个组员的任务,确保组内沟通顺畅、合作愉快,又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测量方案,对物品进行实地测量,获得正确的数据。

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之后,教师在对其进行简单的点评同时,可以利用提问推动问题深化。如“大家在测量的时候,是否有什么方法减少测量的误差”“在测量的过程中,大家是如何选择测量工具的?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什么样的差别”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既能够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细小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这些重复性动作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习惯。

结束语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11

关键词:导学案;政治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41-01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更好掌握,应当不断发掘优秀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到现有的教学系统中,通过改进与优化,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让学校获得更佳的教学口碑。而导学案作为新型的教学辅助方式,正在逐渐地被纳入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尤其在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其作用体现的尤为明显。

1. 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在以往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加以简化、创新、提炼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用到的各种物品,并旁敲侧击的引导其自主创新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保留了学生受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一种双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被应用于教育过程中。

2. 导学案在政治课中的应用价值

2.1 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人群,其能力得到提升、精神得到满足是教育工作者积极追求着的目标。因此,所有教学工作的展开,都应围绕其特点与需求展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授予的信息与知识,而导学案的出现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其中提出的学习任务及课程难点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思路,引导其思考并解决疑惑,这就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有的放矢的机会。双方事前都做好学习准备,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学习,自然能到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有利于教师指导角色的扮演

导学案的编写是对教师能力的重大考验,其思路的清晰度、重点难点的提取能力、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和后期对学生反馈的反应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其编写的导学案是否能真正的发挥功效。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也从这一刻开始发挥,以教师的思路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政治课程对内容的理解深度有很大要求,死记硬背虽能解决一时的考察需求,但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该学科深入了解的需求。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以理解带动记忆,这样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减轻背诵的负担。导学案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还能自主预先学习该部分内容;此外,导学案的编印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上课做笔记和下课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其能有更充足的时间深入体会政治知识的深意。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还为其创造了一个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趣味性的良好学习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自学能力的培养。

3. 导学案在政治课中具体的应用要求

3.1 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导学案的编写内容应紧扣教学大纲,并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此外还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为基础,制定编写符合其特性且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导学案。在设计教案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时刻强调学生的主人翁角色,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学习;第二,指导性原则,导学案是对课程内容的一个预学习过程,仍需要教师对其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做出指引,协助学生利用好导学案,充分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性原则,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学案是十分有必要的,这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并不断增强其对政治课程的兴趣度与自信心。

3.2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政治课程是一门人文气息较重的学科,带着浓重的思想教育色彩,这就暗示着课程教学与教师个人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接受新方法、新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及策略,有效的借助教学案,同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多与之互动交流,潜意识里引导其科学学习。

3.3 锻炼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技能之一,教师要传授给学生适合政治内容学习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主动去阅读。能够善用“快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方式,就能有效的提高政治文本阅读效率,对框架结构一览知概况,对重点难点仔细钻研。如此配合学习,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够帮助其深刻掌握政治课程的知识内容。

3.4 培养学生知识构建能力

政治课程知识点的覆盖面广、角度分散,并同国内外实事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学习中自主梳理出知识结构和学习脉络,而导学案的编写设计也应以该目的为基础,引导其知识结构构建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效果的体现,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和努力,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与适应,导学案也不例外。政治课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其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因为不良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度,造成该学科知识的缺失。应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科学的教育计划将更多的学子培养成该学科的优秀人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霜,刘帅.高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法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

[2] 周江云.重视导学案在政治课中的应用培养优秀人才[J].成才新观察,2013,6.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 篇12

一、提问的计划性

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在备课时,我们总是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①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②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③为什么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④人类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⑤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突破了教学的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二、提问的检测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课堂提问的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励学生,首先要求学生求异,对于老师提的问题,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子,力争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创精神。例如我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时,问:“鸟儿看到只剩下树根,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提问的组织性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讲课不能只靠纪律的约束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用问题把学生的思路紧紧集中在一起。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问题巧妙地集中起来,当学生注意力持续集中产生疲劳感时,又用问题巧妙地引开,从而使思维松弛结合,疏密相间。如:下午第一节课,我在教《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心不在焉。于是,我巧妙地问:“《成吉思汗和鹰》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哪位同学能够回答上?”学生注意力一下就集中了起来,连忙寻找答案:“遇事先不要发怒,要冷静地思考一番,这样才能处理好事情”,从而达到老师期望的教学效果。

五、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上老师提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简单,学生就会骄傲自满;太难,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难过易,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老师也可以因人而异,设计问题。比如,古诗文教学中的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对这些班上最差的学生都理应能够完成,所以对这些知识点的检测尽可能挑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再比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在最后归纳文章的主旨时,也许只有中等以上学生才能说出:文章通过写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避让廉颇,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的故事,体现了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以大局为重的可贵品质,也体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

六、提问时要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中、深浅恰当。太浅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艰深,让学生难以琢磨,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把学生估得太高,举手者寥寥,陷入僵局,或者是课堂成了几个尖子生的舞台。

(2)要及时准确地做出评价。当然评价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都可以采用。如“你认为他答得怎么样?”“如果是你,怎么回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与不对”,然后教师说出正确答案;其次,要评价回答“好与不好”;最后,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要以表扬为主,都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论文下一篇:融资担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