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共13篇)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1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语文“原生态课堂”,是从原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原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课堂其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和谐协,生成最大效能。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原生态的和谐美。
一、语文“原生态课堂”概念的提出
时下,“原生态”是一个十分时尚的词语。原“原生态”食品、原“原生态”人际、原“原生态”民歌……原“原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由诸多的原“原生态”,笔者联想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努力创建原“原生态”语文。什么是原“原生态”语文呢?笔者认为,就教学目标而言,原“原生态”语文应该剔除犹如“动物激素”、“农药化肥”似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以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己任,而不应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驯化”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迷信考分的“奴隶”;就师生关系而言,原“原生态”语文倡导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的关系,而不应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听的“师道尊严”式的关系,使“大家又隔膜起来”(鲁迅语);就课堂教学而言,原“原生态”语文应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原生态环境,应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不应重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的沉寂局面。
二、原生态课的教学应该是朴实的、精彩的、高效的。
原生态课是朴实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雕琢和渲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原生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原生态课也应该是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课要经得住反复斟酌,既着意设计,又浑然天成,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在行云流水之中彰显教师的功力,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原生态课也应该是高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原生态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原生态课,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提高课堂效率。
三、原生态课的课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课堂上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思考的问题之一,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的。原生态课师生在自然状态下,教师的应变灵活、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学生在表达各自思维的交流过程中,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为教师不必担心一旦闪失造成的损失,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活跃、自然,他们能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有效交流。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四、原生态课的教师应该依学而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好的原生态课课堂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原生态课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以“活动”为载体,优化原生态课堂
1.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心动”。“心动”是指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笔者认为,让学生“心动”的关键是设计好导语。因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犹如一把锤,敲得恰当,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的心门,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
2.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脑动”。探究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学以致用,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可以说,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
3.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口动”。由于急功近利等原因(有人错误地认为:中考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往往被“粉身碎骨”式的课文分析或“堆积如山”的书面作业“挤压”掉。殊不知,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2
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的,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生态课堂, 对教师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 我归纳了以下五点做法, 与大家探讨。
一、重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生态课堂的前提, 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 或聊天、或活动 (打球、下棋、讲故事等) , 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 使学生“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1.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 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2.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 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群体研讨, 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能有效改善学习环境, 扩大参与面, 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共同操作、互相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 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 培养其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思维。
二、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 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刘xx, 原本对数学学习没有多大兴趣, 通过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作业能当天独立完成。为此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他的学习积极性。在他的影响下, 其他同学也都尽快做完, 提前让我批阅,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了人人争先的良好学习氛围。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何作用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2.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 也就是说:“乐学之下无负担。”
三、重视师生合作探究教学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呢?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a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 他们的思维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问题情境产生持续的解决动机, 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 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 性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 , 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 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 稳定性差, 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 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并不是都让学生发明创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 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 情境 :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 可以巧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得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四、重视学生课堂的参与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大胆放手, 让学生积极参与, 有些题目让学生教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异常活跃。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发现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1.学 生的参与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 从而在解题步骤的书写上更有条理。
2.学生的参与能寻求解题的最佳方法。在讲解过程中, 如果第一个同学思路麻烦, 其他同学再讲解出更简便的方法, 二者一对照, 孰优孰劣一眼就能分辨出。
3.学生的参与吸引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在学生讲解过程中, 教师既要注意学生讲的思路方法, 又要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 那么你随时有被请到黑板上讲解题目的可能。从而做到人人精力集中, 人人听讲认真。
五、重视当堂训练掌握新知
教师要针对当节课的重点、难点, 出好相应的练习题和作业, 要做好以下几点。
1.出好基础题。 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 当堂解决, 让学生觉得学好数学也简单, 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2.找些稍难题。 学生先思考后合作探究, 开展帮、赶、超比赛, 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3.想些难题。 主要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合作研究, 让他们研究数学。
总之, 数学生态课堂作为一种理念, 是一种价值追求, 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数学生态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摘要: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 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生态教学是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初中语文教学重视课堂作用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兴趣;节奏;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同时倡导具有实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活动。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河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兴趣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兴趣培养也是不得不提到话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学科,兴趣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这样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学科,特别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仅仅依靠老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是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因此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例如,在初中语文中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中,散文的创作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稍不注意就会使文章无法突出重点或者直接变成议论文,而很多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长篇累牍的排比句、理论解说、缺少实例作为佐证,使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不得要领。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在每节课的开始都能利用五分钟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作为作文写作的素材积累,或者拿出几篇比较优秀的议论文、散文、叙事文等各种文章进行分析,除了讲名人事迹的故事,也可以帮助学生搜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像“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等歌颂社会好人好事的新闻,都能够成为学生语文写作的素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分类齐全的素材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兴趣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期,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通过帮助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以及学习激情,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合理教学节奏的把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课堂时间只有仅仅的45分钟,然而每节课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点却很多。而且经过研究,学生在课堂上15分钟后,大多都不能专心听讲,游离于课堂,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就要改变这种问题,在教学过程处理上,要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即课文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若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作为教师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自己的方向,也就是理念,理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发展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新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具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只有掌握了新理念,才能把实施新课程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才能把新课改变为一场真正的教育改革,而不是走过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各种水平的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师要在先进理念的支撑下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着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因此,我们应积极营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睛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以及不断的思考,培养自身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并为之奋斗,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课堂。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4
1、教学结构固定单一,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系统论认为: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总和;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其效能越高。而我们有些教师无视教材的区别,也不看学生的差异,只有“万能”的千篇一律的教学结构。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没有把握好两者的统一。这样又怎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一以贯之的注意呢?
2、教学方法陈旧,被动的让学生接受。现在不少教师还习惯于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式的老师讲而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负载者和传送者的作用,而学生则仅仅起了一个接受器和记忆器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
3、不注意信息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讲课模式。根据德乌兹等人提出的反应选择理论来看,学生对老师输入的信息进行意义分析后,根据外界刺激的重要性来选择反应,对之作出反映的事物,即为受到注意的对象。反之,则为未受到注意的对象。而有些教师上课只顾自己讲,丝毫不留意学生对信息所作出的反应,不能根据学生的注意动向随时调正自己的讲课内容或方法,以适应学生听课之需,这样势必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越是分散的恶果。
综上所述,这些是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也是课堂教学效益低的症结所在。
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1、温故知新。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注意力,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它是不是能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要靠它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程度而定。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了解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2、引发兴趣。要想让学生引起注意又能维持注意,兴趣是很重要的。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越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越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如果教师能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讲好这一文体的特点,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事实表明,最能激发兴趣的事物,也是最能引起注意的事物。除了上述的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外,教师还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确定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但在开始讲授一门新课时要说明这门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说明它的重要性,而且在每上一堂新课时就要开“堂”明“义”。这个“义”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一下子就重视起来,注意力也就会集中起来。如果学生能按教师提出的这些目标去读,那么他们就能集中课堂注意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学模式合理化,如变单一的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的传统模式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采用电声光传播技术改进语文教学手段等。
3、激活深层记忆,注重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出的信息对学生有无重大意义,能否激活记忆中原有的信息是注意的关键。但是如果教师发出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深奥晦涩,学生就是有再强的自觉性,再大的兴趣,也无法集中注意。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教学速度等方面适当而和谐,符合学生可接受的原则。难易适中,由浅入深,深而浅之等方式都能定度。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心学生听课的信息反馈,如留心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尤其是看眼神,了解自己的讲解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能被学生接受。这两条对注意力是否集中至关重要,这实际上也是驾驭课堂的能力问题,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论文 篇5
生态课堂即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就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传统课堂的本质是技术,它运用的方法是控制,追求的结果是知识与技能。从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其独到的观点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初中科学课堂,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视为严重的生态失衡。如师生关系异化;科学教师自身主体动力不足;学生学习方法欠缺。针对现状,以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融合现代教育理论,以全新的生态理念构建初中生态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研究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尝试改善初中科学生态课堂系统的结构。下面就从师生关系角度如何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课堂下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首先要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其次,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要具有人文性。
其次,应从教师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一个现实完整的生命体,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是不依教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习的过程决不是那种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习就怎样学习,教师想怎样灌输就怎样灌输的过程。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也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妨碍教学的效果和产生不良的师生关系。教师需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观念,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生态课堂下教学策略应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在教学中,这种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自身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教学互动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地发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决不是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互动、并由此生成新的知识的过程。
三、在课堂上体现生态课堂的师生互动
1.课堂提问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设问、怎样回答、由谁回答、由谁提问,不仅是课堂组织和教学控制的手段,还更多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和互动状况。
2.课堂讲解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依赖于课堂讲解。在课堂讲解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很丰富,有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互动,也有为促进双方交流进行的表情动作姿势的互动。
3.课堂讨论中体现师生互动。在生态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合作成为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了新知识的生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课堂师生情感体现互动。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会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让的态度和体验。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6
一、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在实际构建语文生态课堂过程中,需要创新改革守旧教学模式,结合全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面带微笑,利用自我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学生即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特性,学习兴趣等因素,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我在进行”《小巷深处》时,通过欣赏歌曲《母亲》将学生有效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教师可以利用此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进行结合,
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不断联系生活经验加深体验,有效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通过有效创新课堂课堂教学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推动初中生的自主学习。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语文生态课堂过程中,需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教学发展趋势,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科学编排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技术本质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需要合理拿捏应用尺度,不可以过度使用。
如:“我在进行”《桃花源记》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以文章中村民的视角进行简单介绍故事情节,在学生大致了解桃花源中的情形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的
的桃花源,以此来有效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三、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生态课堂过程时,侧重关注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交流。在正式授课前,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在实际构建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感,积极展开学习互动,使其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情景中展开学习。
如:“我在进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同学们,有这样两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主题歌里头的吗?”通过重点分析三次“消遣”,有效分析鲁提辖的性格。在教学提问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恰当有效的处理方式。如学生主动举手表达,即便是没有回答正确,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若是回答正确,则需要积极予以表扬,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的闪光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中鲁提辖其他故事,如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进一步感受鲁提辖的形象,提升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质量。
四、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构建生态课堂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人文性的熏陶,以此全面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我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时,本节课程的学习难点即为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在学生获悉文章内容后,要求学生围绕文章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如“假如破了产,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有效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课程发展理念积极创设学习情境,进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效实现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目标。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侧重体现人文性,对于学生语文涵养的培养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语文“生态课堂”,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构建,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态化课堂 构建策略
生态学观点认为,生命是一种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所以教育提倡把所有生命整体和周围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今,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学术研究方式。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的构建,是以生态学观点为基础,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看成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并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使用生态化的教学方式
1.创设生态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构建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的有效方式,因为积极的情境能够不断延伸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不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知的描述父亲的歌曲和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如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曲。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就能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学生透过歌词,就能深刻体会到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实现生态化的互动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采取互动教学法,能够使整个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起到生态化发展的效果。但是,互动课堂并不只是简单地互相问答,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形成一个灵活、高效的互动课堂,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刻舟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行雕刻物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良好的互动。
二、营造生态化的师生关系
1.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在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中,教师必须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教学。为了保证每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收获,教师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如在教学优美的散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和朗读课文,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并及时、中肯地点评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2.营造生态和谐的课堂氛围
想要营造生态和谐的课堂氛围,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因为学习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教师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构建语文生态化课堂,真正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静.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
[2]张艳.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以议论文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10).
[3]赵媛媛.初中语文生态教学课堂的构建[J].学苑教育,2015,(5).
[4]刘华莉.积极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曹艳.引领式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10).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8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实质上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为生态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能够使学生善待自然,善待周边的事物,爱戴身边的人。总之,有利于学生关爱自然、善待他人,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1生态价值观的定义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9
摘要: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态化小学语文课堂, 能以境激情, 以情促思, 以幻促想, 以动悟知,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电教媒体; 语文教学; 生态课堂;
“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课堂是一种不同一般的生态系统, 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间共同作用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进入生态中, 充分享受生态课堂的乐趣呢?我认为电教媒体的合理运用, 能使小学语文课堂与生态零距离接触, 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享受语文学习乐趣的空间。
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电教媒体呢?笔者就从自己的平时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生态化意境, 以境激趣
电教媒体有其色彩丰富的画面, 身临其境的声音, 让课堂快速进入生态化的情境。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 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 仿佛带上3D眼镜, 就在眼前, 易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 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骆宾王的《咏鹅》以清新欢快的语言, 抓住事物 (鹅) 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我利用电教媒体把古诗变为动画, 让学生在画中领悟, 用动画促进学生朗读, 用动画创设一种鹅在水上游的场景, 边读便欣赏, 对诗意的理解难度降低, 充分感受到小作者对鹅的喜爱。首先借助音乐课件, 正确流利地读熟诗。其次出示图片, 让学生读诗选诗句描写的图形, 从而理解、感受“曲项向天歌”的完美艺术造型, 并倾听“鹅”的叫声, 渲染气氛。由此再依据诗句为画面涂色, 领略“白毛、红掌、绿水、清波”色彩的鲜明与和谐之美, “拨清波”动作的轻盈。最后通过视频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把学生带到鹅的身边, 加深对动词“拨”的理解。这样就理解了诗意, 同时强化了记忆, 感悟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态化情境, 以情促思
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生态化情境中, 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入景生情, 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 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 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如《草原》一文, 前半部分重点写了作者进入草原感受到的草原之美。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是这样处理的。首先, 请学生闭目听教师配乐朗诵, 想象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其次, 请学生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 划出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 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次,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重点出示四张图片:草原天空、天涯碧草、草原羊群、柔美小丘, 导读并理解。
(1) 能不能说一说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 配腾格尔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指导诵读, 全班齐读。
(3) 你能想象一下作者看到这美景会有什么感受?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达到既感悟草原之美, 又“以情促思”的目的。
三、创设生态化幻境, 以幻促想
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生态化情境幻境, 以促进他们开动大脑, 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创造。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 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产生丰富的幻象。《夹竹桃》这篇配图学文, 是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文章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 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以及加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象, 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从个体看, 文中描写的一红一白夹竹桃色香俱全, 姿态各不相同;从整体看, 满盆夹竹桃挨挨挤挤, 静态极美;加上可贵的韧性, 带给作者的种种幻象, 令人赏心悦目。根据本课教学要求, 为了达到激发兴趣, 深化认识, 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电教媒体的组合使用:用夹竹桃插图, 欣赏画面导入, 进入学习夹竹桃的静态美;学习夹竹桃可贵韧性段落文章用投影, 出示重点句子, 朗读体悟;在学习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象段落时, 可以制作动画, 感受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象:地图、荇藻、墨竹, 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 接着想象还会带给作者什么样的幻象, 把它写下来, 分组汇报。最后播放夹竹桃录像, 这样循序渐进, 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辅之以学生听说读想写的训练, 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生态化动境, 以动生情
创设动态的情境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因为小学生只有置身于动态的情境之中, 才会真正受到感染, 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求知的海洋中遨游, 感悟知识的乐趣, 真正走入文本, 和作者心与心沟通交流。而运用电教媒体, 就可以达到创设生态化动态的情境。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 我利用自制Flash课件进行范讲, 用动画的形式对文中进行了梳理,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 特写镜头把那双大拖鞋拉近, 由近景卖火柴, 到远景消失在雪夜中, 配以音乐范读“天冷极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一整天, 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接着指导学生生说出内心的感受:小女孩真可怜啊!太悲惨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又从动画投影中了解了五次擦燃火柴过程。同时安排小组讨论学习, 完成表格。 (幻灯片出示)
这样通过投影的演示, 使学生对小女孩悲惨的遭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犹如身临雪夜。在讲课文最后一节“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又用上了半边富人庆祝大年夜的情景, 半边是小女孩卖火柴, 五次擦燃火柴, 最终小女孩面带微笑的死去的动景, 强烈的视觉对比, 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富人穷人的天壤之别。学生仿佛置身雪夜, 陪同小女孩一起度过, 并沉浸在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之中。
总之, 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助于学生进入生态化课堂, 化解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难点, 深化学生情感活动, 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教师教得生动活泼, 达到激情引趣, 以情促思, 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真正是小学语文生态化课堂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电化教育, (1) .
[2]谢进军.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策略, (11) .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要素;和谐共生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语文教学只是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教教材不是目的,教材是载体,教学是手段,通过教材获得必要的能力才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二是语文教学只是讲堂,而非学堂。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不是模仿,而是体验,学生没有深度体验,是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的。三是语文教学偏重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导致灌输多余引导、练习多于体验。四是语文教学的阵地主要在课堂,而不是在生活中,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割裂了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语文课堂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违背了课改精神,对学生智慧生成和个性养成不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利。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建设新的初中语文生态课堂。
按照生态教育学的理论,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学文本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和要素,各要素之间必须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说,就是要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作为教学的最终任务,而不是培养一个个的收集知识的容器和获得考试分数的奴隶;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是要唱响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主旋律;从教学方法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掌握语文的基础与关键。这样的课堂必将处处洋溢着生态之美和生命光辉。
生态课堂如此美好,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呢?
一、生态课堂必须紧紧拥抱生活
严格的讲,语文学习的内容应该包涵生活的全部,离开了鲜活的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上作文课总是注重把学生的视野和视角引向丰富多彩的广阔生活。在练习人物描写的作文课上,我和学生有一段互动:
学生写到:“我的父亲40多岁的高大汉子,一脸胡须拉碴,像水浒传里面的李逵”,他说他很喜欢这句话。我说,的确写得好,突出了人物面部特征,但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还是抓得不太准。这个学生固执的说,他的父亲就是这种形象。我说,你描写了父亲体型和胡须,你想表现父亲的什么个性特征?学生好像顿悟了什么。我进一步说,父母为子女、为全家辛勤操劳,忍苦耐劳,他们的优秀品质应该会在相貌上有所表现。这个学生思索了一下说,“父亲浓浓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眼睛,薄薄的嘴唇横在高高的鼻梁下,总是不停的说说笑笑,高大的身材、满脸的胡茬,好像全身都充满了力量。”经过点拨,学生笔下的父亲形象就比较有新意,比较有个性了,我及时给予了肯定。
我和这位学生的对话,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写作热情,大家都跃跃欲试。我适时总结到:我们在描写之前要用感情去观察,就会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经过这番指点,同学们似乎豁然开朗了,一位同学这样惟妙惟肖的描写父亲的形象:“脚手架上,父亲带着安全帽,穿着短袖汗衫,那胳膊上一块块肌肉,油亮亮,光闪闪……”
生活赋予了初中语文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语文学习又给生活带来了春天般的感觉,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现代语文课堂更多的人文气息和创新精神,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活力舞台。
二、生态课堂必然与美的体验同行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是要创设一种让学生置身其中氛围和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无声无息的随着课文内容和情感的脉动而共鸣,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美好情感体验和逐渐清晰的认识升华。在《小巷深处》一文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盲母伟大的母爱,深切地感受故事主人翁对自己曾经犯错的深深自责,我在导入新课时先讲述了《血色母爱》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母女俩因滑雪迷路,母亲割腕洒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使女儿得救,但母亲因流血过多而死亡。我讲了《血色母爱》后,再范读《小巷深处》全文,没有过多的讲解和煽情,只有我抑扬顿挫的深情朗读,但学生们都陶醉优美而深沉的意境中了。
我进一步启发到:我们的母亲或者高贵或者卑微,或者伟大或者平凡,但我他们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真切而厚实,每一位同学都享受过温暖的母爱,心目中母亲形象是不可替代、无法抹去的。于是,同学们都回忆起母亲感人至深的点点滴滴,都跃跃欲试想写自己的母亲,这样,饱含深情的文字便汩汩地从笔尖咕咕的流淌出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母亲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三、生态课堂大多洋溢着现代气息
语文课堂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借助新媒介创造富有现代气息的新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恰当整合信息技术等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到语文的美。例如《斑羚飞渡》教学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营造课堂氛围、增加课堂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首先我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移情和共鸣的欣赏境界;然后播放视频片段,观看动物界类似的场景;最后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写成一句话进行交流。这节课充分运用了声光影像材料,营造了动人心魄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表达,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生态课堂师生关系一定和谐互动
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首先要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和优秀的人格品位,在教学中要切实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师生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致力于建设和谐、活跃的同学关系。要积极实施合作学习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的积极性。合作学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合作学习还有利于使学生在不同的合作项目中体验不同的身份角色,为今后进入社会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分工打下基础。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11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论文 篇12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畸形,教师不得不强迫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强行记忆,而不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就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主人”降为“奴隶”,这样一来不仅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率。苏教版教材中则对此问题进行了处理,减少了教学中要求强行记忆的成分,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则有所加强。例如对于课文《背影》,从前是要求全文背诵,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当时年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背诵起来十分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变更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便于记忆。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组织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然后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分几个大块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对不同的板块分别展开讨论,例如各板块中最感人之处、描写最为生动之处、体现了怎样的情感等等,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学习文章的理解,以便于记忆,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
例如学习文章《最后一课》,教师可以首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就其作者都德所处的年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进行查找,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并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诵,朗诵过程之中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们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避免学生不了解年代背景,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属于“空中楼阁”式的掌握等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灵活变更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的了解与体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目的、有组织的讨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和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二、结论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13
一、构建和谐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主要指教室内的硬性空间环境,包括光线与照明、隔音效果、教室布置与座位编排等。教室中的光线和照明一般有自然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光源,适当的光线与照明与教学效率息息相关。光线太弱,学生易因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心理疲倦,光线太强,学生的视觉受到过度刺激,会危害大脑发育,并使学生心情烦躁,不能集中注意力,反应迟钝,影响学习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教室的光线和照明适当,教室各个角落的明亮度均衡,还要注意减少噪音。再者,课堂教学对于教室的布置也颇有讲究。教室作为课堂活动的空间场所,其形状、大小都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干净、整齐、明亮、充满文化氛围的教室会让师生双方都如沐春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室布置和座位编排与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是紧密相连的。座位编排影响学生的生态位,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发展。半圆型和马蹄型的课堂利于有效地展示信息,同时更便于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缩小了,互动机会增多了。座位编排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影响教学效率。当然,课堂本身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而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教室布置要兼顾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自由发展,让学生能在安全、舒畅的心理环境中认真学习,努力生活,健康成长。
二、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
语文课堂要创设和谐的文化环境,必须从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方面入手。课堂中的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整个教室空间环境的布置,比如励志名言、校风班风等宣言口号、名人介绍与座右铭及文化墙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表层的文化环境就是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来影响师生行为的,“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创办班报、手抄报、黑板报、书法比赛、优秀作文展览等语文活动,将教室布置得充满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
精神文化包括一个班级所有成员形成的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正义感等。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生个体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知识底蕴和理想追求、学生群体的共同目标和精神风貌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和谐融洽度等,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文化环境。创设生态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就是要凝聚课堂中的各种力量,创建多元文化空间,使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和谐共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一个‘文化相对论者’,以一个对话者和参与者的姿态,积极地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沟通、合作,在合作中,认识他人,认识自身。”
三、构建和谐的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它可分为宏观行为环境和微观行为环境两种。课堂中的行为环境指微观的行为环境。所谓微观行为环境,是指在相互接近的一群人之间共同形成的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性的行为准则、纪律制度以及相互信赖、和睦共处的气氛等综合情况。初中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形态。课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行为,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传统语文课堂矛盾不断:生生间由于人际交往、争宠夺爱、学业竞争等产生的行为冲突,师生间为了追求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而产生的行为冲突,往往使课堂气氛剑拔弩张,师生长期承受巨大的教与学的压力,稍有不慎则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生命的舞台,课堂教学就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是自己的人生使命,身为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学习双基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处世。如此,教师不只是为升学而教,学生也不只为升学而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师生和谐相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和谐的行为环境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四、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情感状态,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对个体发生实际影响的有时可能是准物理事实,而不是客观的物理事实。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个体为了追求优秀学业并升上理想的高一级学府,往往承受着来自于个体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重压力。而班级成员彼此多样性的心理之间又形成了一个由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的心理场域,在一定的界限内,这种心理环境能促进个体间你追我赶,可是一旦超过某种限度就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不能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酿成悲剧。各个发展阶段的学生均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他们的成因和表现各不相同。小学生主要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初中生则受外界及青春期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危机,教师就得明确: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知教人、以德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要为了所谓的教学绩效而抹杀了学生的生命力。
总之,生态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必须以适合人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打造语文教学的文化氛围,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调整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程目标要求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蔡汀等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要重视朗读05-22
重视语文课堂的净化07-01
重视小学生课堂效率论文10-13
朱春霞论文-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07-02
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08-30
初中语文课堂的多彩性论文11-06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15
重视教育的衔接论文11-1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论文10-03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