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2024-07-0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共11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1

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而作为话语权的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学生思想发展、情感态度发展和知识能力发展的外化行为,又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话语权也就成为了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可是当我们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时,不难发现学生话语权的呈现方式和话语环境并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话语权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教师的话语场中剥离出来,它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缺乏主体性。二是学生的话语权只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其他学生犹如看客听众,缺乏普遍参与性。三是学生的话语权被看似热闹华而不实的“满堂问”、“群言堂”所粉饰,缺乏探究和发展性。上述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必然会影响学生话语权“质”的回归,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和无序。

一、由点到面,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整体参与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确,教师要想拨动隐秘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话语权”这根弦,就得事先校音定调。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提问的“音调”应立足学情,音域宽泛,尽可能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我教授《背影》时,提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和“谈谈你眼中的‘父亲’,两者对调控学生话”语权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前者是一个问题,问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提问者的标准答案。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话语权活动空间较为狭窄;后者是“谈”,是一个导向丰富的话题,学生的话语权可以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并生成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在这个话题情景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学生话语权的参与率就

用心

爱心

专心 会明显提高。

二、拣选重点,主导学生话语权的主体探究性

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轻重主次显得繁杂而无边际,那么学生的言语活动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的话语权因缺乏探究性,就可能蜕变成翻版的“满堂问”。宋代王安石说过:“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教师提问要做到既“专”且“固”,就必须删繁就简,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我教《最后一课》时,放弃了原定的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小结等繁琐而陈旧的教学设计,而预设了“小弗朗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本中找话由找根据。“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学生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引出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人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入到了爱国这一主题。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兴奋不已。

三、无中生有,拓展学生话语权思维空间的多向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不是凸现在文字的表面,而是需要“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歌德)。“无中生有”就是大胆想象,这种“自由大胆精神”的实践和尝试。教师要在文本的“无”处通过对比辨析、求异论辩、迁移创设、联想拓展等思维方式,制造“有”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话语权向空间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如我教《最后一课》,讲到“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做了个手势”时,我让学生联想拓展:此时时景如果要你设计韩麦尔先生想说什么,该如何设计?比较你设计的话题跟原文的“动作”哪一个更有说服力?通过想象对比,学生既能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求同存异,立足学生话语权的持续发展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教师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教学艺术的本质”。如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案或置之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种缺乏甄别和宽容的评价,必然影响学生话语权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求同存异的发展观中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我教《我的信念》一课时,当讲到居里夫人拒绝申请镭的专利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吗?”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有一位学生提出他自己的观点:“我不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那你该怎样做呢?”我反问道。”“如果我是居里夫人,我会申请镭的专利权,用获得的报酬来改善实验条件。”我当时给予的评价是“从现实出发,更利于搞好实验,是一种很切合实际的做法”。这一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行使话语权的积极性。以后提问,该生总是踊跃发言。

五、收放并举,调控学生话语权的价值取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的文本解读,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的话语权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当然,这样的语言环境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话语权可以“天马行空”,教师那种放而不收或收而无度的做法只能导致违背文本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所谓的“创新”,如“武松打虎是不爱野生动物的表现”、“牛郎趁织女在洗澡时拿走织女的衣服是不道德的”等。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善放”,也要“善收”。我教《愚公移山》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之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劈新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或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该文的学习目的,把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生们讨论的意识引到“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代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

总之,要想有效控制学生的话语权,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更要懂得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的“经营”之道。学生的言语哪怕是一粒沙子,在我们的悉心“经营”和呵护下,也定会变成熠熠生辉的珍珠。当学生不是为教师而言说,而是为自己而言说的时候,真正的自由民主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a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2

一.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1、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

初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不成熟的个体, 学生也是有个性差异的群体。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人文情怀和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课堂中我们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个性特征, 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孩子爱说, 我们就要努力的引导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说。我们把他们的话语权还给他们, 让他们放开心扉, 自由的表达所想。真正尊重学生的教学是要在教学中,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优化发展。

2、引发学生话语权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确, 教师要想拨动隐秘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话语权”这根弦, 就得事先校音定调。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如教授《傅雷家书》时分析父亲形象时, 我设问:当你考砸了的时候, 你的父母通常怎么说?你最想听到他们说什么?一个学生感慨道:每次放学回家, 不管多晚, 父亲总是在家等着我, 陪我夜读到很晚……这无疑打开了学生的内驱力, 有了触动点。

二.有效地调控课堂学生的话语权

1、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灵动课堂, 促成建构式课堂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灵性四溢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为蓝本, 激发学生的自主体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想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开展, 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 要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变既定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精彩处、闪光点、省略处、疑难处, 更能调动学生的言语活动, 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服务。

2、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整体参与性, 区分“话题”与“问题”。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紧扣教学内容的话题, 让学生从中生成许多新的高质量问题, 用思想的触须充分拨动他那根言语活动的情弦的话, 就会产生良性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那样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

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出“寿镜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则是一个线性的问题, 如提出“谈谈你眼中的寿镜吾先生”则是一个话题, 两者产生的课堂价值是大相径庭的:前者是问题, 问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提问者的标准答案, 问者和答者是主动和被动的不平等关系;而后者是“谈”, 导向丰富, 承认课堂教学参与的平等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三.有效地评价课堂生成的学生话语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 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 和悦, 有耐心, 要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 从而爱学、会学、乐学。为达此目的, 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因此, 评价要以表扬为主, 以鼓励为主, 要客观公正,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 篇3

关键词:语文 教學 节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一堂初中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究竟如何组织教学,才会使得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既做到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又能灵活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及反思,笔者认为,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中的节奏问题。

1 把握好注意力相对分散时的教学节奏

学生注意力较为分散的时段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上课刚刚开始的五分钟,另一个是一堂课即将下课时的五分钟。在这些关键的时间段里,如果语文教师利用好它们,让它们和整个课堂教学节奏融为一体,那么整堂课的课堂效率会更高。

1、把握好开始的五分钟

初中语文上课刚刚开始的五分钟,学生往往注意力还不能及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应采用渐进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慢慢集中起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教师巧妙的导入设计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诱因,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认识、感情上和意志上予以专注,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哦,冬夜的灯光》一文时,一位语文教师先投影了一份新华社关于加拿大西部的天气报导,学生们马上被报导中如此寒冷、恶劣的天气牢牢吸引住了,然后老师将问题抛出:“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状况,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同学们大都反应“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老师接着导出新课“可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就要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出门,他为什么要出?出门的路上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现在一同学习《哦,冬夜的灯光》。”

这位语文教师运用直观导入法,很快集中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五分钟的导入方法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或温故知新,或引用诗文,或巧用媒体,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或讲述故事……其目的都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2、把握好最后五分钟的教学节奏

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里,因为学生已经处于较为疲劳的精神状态,期待下课的意识大于听课意识,这个时候注意力比较分散。所以这个阶段,教师的授课节奏要放慢,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比如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或提炼概括,提高认识;或照应开头,提示主旨;或延伸拓展,迁移训练。

例如,笔者在教学《卖油翁》即将结束时,学生们由于前面学习内容量较大、节奏紧张的缘故,都已经显得心不在焉了,我就将教学节奏适当放慢,边总结本课学习,边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我说道:“课文通过描写一位卖油翁酌油本领高超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熟能生巧’的例子?”学生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于是,发言踊跃,各抒己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达芬奇画蛋、英语学习等等。学生在轻松、舒缓的气氛中集中了注意力,既巩固了文本的学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2 把握好教师方面的教学节奏

1、教学情感,浓淡相间

语文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教学情感,使之浓淡相宜。浓,指教师的感情强烈、激动,语言表述节奏较快;淡,指教师的感情比较平静、温和,语言表述节奏较慢。一堂课教师的感情既不能慷慨激昂到底,也不能像和尚念经那样让平淡的感情占满课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教学情感也要体现出节奏感,必须有所变化,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因人发,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交替,课堂教学节奏才会波澜起伏有高低,“浓妆淡抹总相宜”。语文教师教学情感的起伏变化,浓与淡的交织,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断地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这种情感节奏的推动下,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2、教学方式,动静相生

语文教师要善于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动静相生。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语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教学方式的“动”,好比是乐曲中的强音,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这是一种课堂气氛活跃的状态,也是一种教学节奏,它绝不是“凑凑热闹”杂乱无章地“闲聊”;教学方式的“静”,是与“动”相对而言的一种教学节奏,好比是乐曲中的弱音,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认真钻研的凝思苦想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理解为静得细物落地有声,更不是一潭死水般沉寂,而是在酝酿一个成熟的见解,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笔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应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强弱交替,这样就会自然形成动静相生的节奏变化,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 把握好以文本为依据的教学节奏

呈现课堂教学节奏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节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情感丰富浓郁的散文、条理清晰明了的说明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的议论文等。在此,笔者以散文为例阐述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方略。

散文类文本较多受外在形式的语言声音节奏和内部形式的情绪消涨的情感节奏影响,文本节奏的变化幅度一般较弱,课堂教学节奏也随之泛着涟漪。其教学节奏的调控可以呈现为“波澜涟漪状”。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百花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上。可以说是外在语言美和内在情绪消涨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一。文章开头以反复句“盼望着”起始,而后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节奏舒缓自如。一串排比句和“了”字的灵活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也将作者盼来春天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文中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柔优美,有如缕缕春风。句式以短语,短句为主,并且大量运用迭词,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这些句式极为简练,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快活泼,适合描摹春天的旋律。朗读这篇文章,就像在聆听一曲欢快的春之交响曲,美好的旋律在读者耳边久久回荡。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如同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将春天的美从各个角度展示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节奏之美,更感受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所以我们教学时可以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一或两幅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学着品味其它几幅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四幅图略有差别的节奏之美,课堂教学节奏随着学习时张时驰、时紧时缓。

《春》是写景类的抒情散文,我们教材中还有不少叙事类抒情散文,教学节奏也应遵循文本的节奏而变化。例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和三昧书屋里的枯燥生活这两个部分的教学节奏因作者的情感不同而不同。又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几次背影刻画,虚实相间,情感逐步深化,课堂教学节奏的密度也因此有区别,月台送别的那个背影是作者情感的高潮,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节奏密而紧的部分。

教学节奏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好教学节奏,就会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学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教研天地,2009年1月.

[2] 徐栋.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教学与管理, 2010年6月.

[3] 谷岚.试论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语文教研,2009年第2期.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篇4

侯琴芳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语文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投入课堂,便要求教师有一个较为恰当的课堂导入。因此,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歌曲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属于情境导入,先把学生带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氛围 当中,进而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虽然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导入方法,但同时亦是最为快速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方法。比如说在刚进入初中时,第一篇课文便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便给学生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但从题目看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

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便上来了,纷纷举手告诉我自己的理想,课堂气氛一下子便热烈起来了,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课堂的学生们来

说其实是件较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文本内容,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内容,下面的讲课很快便进入状态,课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但是必须提及一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选择歌曲时必须挑选适宜课堂教学的,不要很容易便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去了,另外,歌曲长度控制在2到3分钟适宜,不宜太长,避免出现学生出现心理疲惫。

二、生活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容易 引起学生的兴趣,越容易被学生接受。由于个人阅历与经验问题,不能让学生去理解与他们生活相隔太远的东西,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尽量将课文中离他们距离较远的事物用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联系起来,方便课堂教学。

比如说在上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我在上正课之前便给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南昌的冬天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再谈谈他们心目中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人们总是很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学生亦是一样,所以,在聊天气的时候,学生也很乐意将天气的感觉与大家一共分享。学生纷纷谈及北方的冬天在他们心目应该是寒冷异常的,这时我再引入济南的冬天其实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样子,如若想更深地了解济南的冬天,那么就一起来进入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这样导入,自然而亲切,与课文联系较为紧密。

三、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再如教学《邓稼先》一文,学生对距离其年代较远的人物缺乏了 解,我们便可在上课之前便给学生讲一讲邓稼先的一些生平轶事,再者本文作者是杨振宁,他们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亦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同样都是科学家,但是人物的性格命运却截然相反,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兴趣,使其更想了解邓稼先其人。

四、悬念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

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譬如在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开篇便可提出科学家发现的一个事实,现今在南极大陆附近发现恐龙的化石,南极大陆气候寒冷,按理来说并不适宜恐龙这种哺乳类动物的生存,那究竟是因何原因可在南极发现它生存过的痕迹呢?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提出问题后便可自然顺接到本课所学内容,且学习问课文时,学生会有真正的豁然开朗,学到知识的感觉。

五、补充背景,帮助理解

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摄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下面课文的教学水到渠成。

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首先便需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 一个时代背景,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俄国的一个社会情况。《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沙皇统治的根基。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格勒特之后,就根据这次

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而《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最后一章。当讲解故事背景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再譬如说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如果不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肯定不能理解为何中举之后会疯癫的表现,这时我们便需向学生大概介绍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用于唐朝,在明清时代科举制早已根深蒂固,古代寒门学子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通过科举这一条唯一的路,可联系当今社会的高考制度令学生加深理解,如若说高考是座独木桥,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可说是万人齐过飞天索了!再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便可很好地理解清代科举制对于人的毒害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浅谈 篇5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浅谈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的如皋,正在大力推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这成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教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进程中,教师是其发展的促进者。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不可能用单调的分析、简单的逻辑推理或者大量的训练来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在学生的心中应有语文课的一席之地,它是神圣的精神殿堂。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师生共成长”为教学理念,应让课堂富有情趣,变得更高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 一、应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悟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尚未构建起课程观,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因此它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能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它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习《社戏》时,对文中“月夜归航偷豆”这一情节展开小组讨论,分析阿发这一人物性格,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所要偷的是自己家的豆,你会如何?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回答说自家的豆未长饱满,目前不宜摘采;有的说自家的豆刚打过药水,吃了会中毒;有的说自家的豆刚上过肥料,吃了影响口感……甚少有人愿将自家的豆与他人分享的。其实这些都反映出了孩子的一种自私的心理。然后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家人送来了煮好了的五香豆,你愿意与宿舍里其他同学共享吗?他们兴致很高,都觉得这样的好事儿就在眼前,跃跃欲试,有的认为与别人分享味道别样,有一种温馨的感觉。由此,你还认为这些孩子自私吗?最后,笔者列举出阿发这一形象,让孩子们回顾文中“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这一内容,大家都觉得阿发纯朴憨厚、无私大方,平桥村孩子善良的品质、纯洁的心灵得到了再一次展现。此段文字的品析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真切体验,又学会了为人处事的真理。 这样做就找准了“双基”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应让教法与学法很好地融为一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在深入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今天,如果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仍旧认为课堂就是教一教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已,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影响,这种“记录员”“书记官”式的学生很难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优秀的学生应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敢于探索,因此教会学法仍是根本,不能舍本逐末。现代文阅读能力是检测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让学生在知识积累、情感培养、智慧积淀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真谛。不可以为分析中心思想而分析中心思想,为分析写作特色而分析写作特色,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体验去解读文本,欣赏其高妙,挖掘其新颖,从而化为自身的素养。 由于人们过分重视应试教育,把知识与技能看作高于一切,忽略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一堂好好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课和文本解构课,学生没有跟文本本身的精神力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更可悲的是,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偏见,天真地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学好了就好,哪怕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少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科学地组织教学,同时,把延伸到课外的学习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动作,仅仅把课本学习放在单一的位置上,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怪现象。如果不把知识的科学延伸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往往会用题海战术来折磨孩子,这显示是不符合科学学习方法的。目前文言文阅读测试已由书本转到书本外,因此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应引起重视,以往大部分老师都以精讲精练为主,学生对书本上的文言文可以说了如指掌,对书本外的文言文习题却不知所措,致使初中文言文脱节,这些弊端亟需克服,文言实词、虚词归类,语法的适当掌握,再配以其它令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文章加以小组合作与探究,文言水平何愁不能提高? 三、应让师生互学、合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提高,新信息新知识量迅猛增长,教师不能只向教本教参学习,不应当只学习自己的本门学科,也应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对教师而言,观念转变有时比行动还要难,一旦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往往行动起来也就不怎么困难,思行合一也自然会在课堂上出现。 学习《繁星》时,笔者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一些课外知识,星星的种类,星星的传说,星体的运动,还有对地球的未来感到担忧都在课堂上精彩展现,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又令人打开眼界,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真的,若你置身整个课堂,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学生就如同一颗颗闪光的珍珠,只有会开采的人才会发现他,师生平等关系使他们上课减少了畏惧感,亲和力的增强让他们在信息获取上有很多增加,另外他们的脑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主体得以凸现,心灵得以开放,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释放。在合作中,师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走向成功,并分享喜悦。 所以笔者认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角色应当转变成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获取大量信息,提高其人文素养。 四、应联系生活实际 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以语文课程为例,它具有很强的再创造性;这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创造性地个性解读,做到既备课本,更要注重备学生。千万要做到课程的解读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相结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范围,否则无异于对牛弹琴,造成事倍功半的结局。学生痛苦,老师受伤,这样脱离生活的教育无疑是语文教学的灾难,只能让课堂在枯燥无味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学以致用,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冰心的《成功的花》中“成功时的明艳”“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与刘翔、姚明不懈的训练非常相似,可以说,没有大的付出很难产生巨大的成功,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很好领会诗的意境。现实社会的“刘海洋”“马加爵”不就是《为你打开一扇门》中“高智商的野蛮人”的很好的例证吗?由冰心的诗中歌颂的母亲我们可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母亲的一句叮咛,一声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寄宿回家后的母亲为自己忙前忙后,大家对此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对母爱的温暖的回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让我们更爱自己的母亲,学好该诗后,笔者又让他们找其它写母爱的诗篇,写母爱的歌曲,最后自己也写一篇歌颂母爱的诗,有的同学也能借用文中的手法创作小诗,并献给自己的母亲。 让语文回归生活,让生活拥抱语文。一旦学生能走进语文课,相信他对语文课多的不是满腹的怨言而是诸多的喜悦。记得于漪谈她学好语文的经验,她说她曾感动于老师读新诗《南归》的情景,由此她爱上了语文,爱上了语文课堂。当然学生的语文积累越多,他对文章的感悟也会随之加深,“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讲的也正是这一道理。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高效课堂应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注重聆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变得更高效,我们国民的文学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杨扬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中心初中 226521)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篇6

(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指导培养张立华老师材料

腰新乡中心学校 李晓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杜蒙县腰新乡中心学校 李晓野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 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 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例如,学习《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甚至交通条件,就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与该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情况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学 设计,教师须知道学生以前学过哪些著名散文,他们可能了解哪些关于散文的知识等。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例如,某校有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读书较多,善于思考,但好发奇谈异议,原来的一位语文教师怪他上课总喜欢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课堂上也就越来越冷漠。后来换的一位教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在讨论时,教师有意识地让他做总结发言,不仅调动了他本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常常能提升课堂讨论的层次,这样,上课的阻力变成了动力。这就是根据学情来优化教学组织的成功例子。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 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份额,阅读教学目标的选择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种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这种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题目含义,概括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课文是记叙文的,教学内 容就是“梳理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体会这些景物有多么美、人物有什么品德”;课文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就是“介绍了对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接受过程,“教‘教材’”式的教学设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辩证地看,“教‘教材’”其实是一种接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设计,它本身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价值多重性,有的课文(教材)内容不仅有价值,还可能是核心价值。

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力,他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还是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怎样写的”。

(2)通过一篇课文,学习读文章、揣摩思考问题的路径,领会文章的写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经过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观念差不多已经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师并不多见。可以说,“用教材‘教’”的难度不在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依据下面几点来尝试:

教材、教参里明示过的特点或知识;

属于某类文体中公认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是自己 杜撰的知识;

在这篇课文里属于比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达特点,不能牵强和凑数;

以前的语文课中没有学过、或值得重新认识的表达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要作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点有整体的、宏观的,有中观的,也有微观的。一般来说,宏观的容易空,微观的容易琐碎,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来说,以取中观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种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面的例子:

不过,需要强调两点,三种层次的大小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微观特点虽然不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微观的语言特点。

(3)以课文作为引子,借题发挥,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和议论。如有的教师可能本来敏于思考、长于议论,自然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以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个问题为焦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或当下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 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书生在《教师课上“十条”》中的第八条强调:“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这两位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作业的难度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问题。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4.要求具体、表述明确

作业是布置给学生做的,很容易因为理解障碍而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感情色彩与投入。在内容上,作业应向学生提出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任务,不要出现笼统、空泛的要求。具体说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明确作业涉及的范围,如读一段、读一篇、读一册,还是做其他事情;

规定或建议采用的方法,如上网查阅资料,向父母做调查、小组讨论、做批注等;

作业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组讨论,应要求几人一组,是否选出讨论主持、记录人、汇报人等;

作业质与量的要求,如完成时间、作业的字数,应尽量有明确要求;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话语 篇7

一、语文课堂教学话语的功能

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话语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 表达描述功能

话语的表达描述功能, 指的是发话者对教学内容作叙述或描绘。[1]语文课堂中, 教师通过话语对语文课堂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叙述和描绘, 运用书面语言板书明确所讲内容的重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对语文课堂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叙述, 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二) 熏陶感染功能

熏陶感染功能指的是发话者传递的信息传染并引导着受话者的行为和态度[1]。语文教材中的每篇作品都是极富意蕴的佳作, 因此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话语也应该极富感情。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话语能够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教师话语中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三) 交流沟通功能

语文课堂中教师话语的交流沟通功能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话语与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与沟通, 形成平等的语文课堂。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 教师通过使用话语来对作品进行解读, 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中教师话语的表现形式

(一) 交流形式

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行为, 是语文课堂中不可避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保证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二) 推断形式

推断形式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会将自己的意图用话语的形式有意无意传达给受话者的过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为了将学生引到自己所设置的答案中去, 会使用激发——反馈——评价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话语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和对问题的推断。

三、语文教师话语的特点

(一) 语文教师的教师话语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结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文话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语文教育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或技能, 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操和情趣, 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2]教师话语要具有感染力, 用深刻凝练的语言去诠释作者的人文关怀, 启发学生对于作品深层次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同时, 教师话语也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话语中, 注意教师话语的规范性, 使用规范性的语言, 注意教师话语在使用时的语序、用词等, 在课堂教学的教师话语中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二) 语文教师话语以情动人的特点

许多文学作品是以“情”来贯穿全文的, “情”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话语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氛围的情感世界,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情感, 教会学生感受、感悟。

三、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话语分析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话语随着教育界对教学课堂的重视, 也被人们逐渐关注, 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话语的分析不仅旨在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话语创设语文课堂情境, 营造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话语中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话语的分析具有以下意义:

(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3]语文教学活动亦是如此。分析语文教师的教学话语, 引导教师使用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话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同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合理使用教学话语, 激发学生使用自己的课堂话语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 从而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庄文中先生在《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一文中说:“学习语言的基础知识, 培养理解和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 养成实用语感……养成学习、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4]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规范的教学话语教会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运用生动的话语, 提高学生对文学当中语言美的鉴赏能力,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这就是所谓的“话语之外无教学”。[4]

语文教学课堂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话语的使用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话语的使用问题还有更多值得深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余昱.交流的契约——析语文课堂教学话语[J].学科教育理论研究, 2000 (8) .

[2]朱绍虞.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庄文中.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育, 1998 (1)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8

一、起始课“拨”的艺术

新棵标要求转变传统的“传道”“解感”的教学观和“师道尊严”的课堂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使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主动精神得到有效激发,自主意思得到积极培养,个性风采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一句话,教师应贴近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在新谋改中自身的地位、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在接受新课程的第一堂课起就作了别于往常的设计,我采取拨动初一新生“热情向上,求学进取”的心弦,从宏观上调控学生的情感,构筑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主线,苏霍姆林德基曾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他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我与我的学生商定新课堂一改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为现在学生自自在在的学;二改以往老师点名式的提问为现在同学自告奋勇的提疑;三改以往阅读课时繁琐的抄录为同学们有创意独特的见解;四改以往课堂上大大小小的事物老师说了算为现在同学讨论解决说了算。实践表明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师生双方才能演绎出和谐动人的乐章。

二、每堂课“导”的艺术

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就要在每堂课各个环节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使之如同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其中每一课的新课导入有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趣和功效,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们可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一枝出墙来”、“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教学活动中“润”的艺术

我们所说的初中语文活动中的“润”的艺术,实际就是教师利用语文课中的动人情节,开展联想、對比、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熏陶的时候。朱自清《舂》之美,向学生抒发大自然之美,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美的情操。

趣味性的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前所言新课的导入,活动课中点拨,课堂上的评价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碰撞即时表达喜怒哀乐。这样的语言应作为不断探索,使之趋于完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语文课魅力无穷。语言的鲜明、生动是吸引学生学习好语文的一个感染场。

四、双向互动中“烘”的艺术。

所谓“烘”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的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情感调控到最佳点。使之产生激情,课堂上我们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围绕课文,发现问题,寻疑解难。增长知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穿插对问题的讨论,陈述以至辩论。甚至还会没话找话说。

在作文教学中“烘”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按常规老师在布置作文题,学生许多时候摸不着头脑,当真陷入了“万事开头难”的境地。怎样打开这个瓶颈,疏通思维的通道?增强自信心,抛弃自卑感是涌动思想感情,畅通思维渠道的枢纽开关。例如:我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们都是____”,让学生猜想,有的学生抢着说:“我们都是中学生”,我点评:“不错,我们当然是中学生”,又有学生说:“我们是新一代。”“嗯,有创意!”我说:“还有其他的吗?”这时有个学生说:“我们都是诗人!…‘哇”全班欢呼雀跃,掌声雷鸣。接下来,我跟学生倾心交谈。我说我们看门前的水池,远处的高山、天上的月亮、星星,小时候,上小学、至现在每个阶段都一样?同学们不一样。我说不一样在哪里,当初怎么样的,现在有什么变化,安排一下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试着写写这篇文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情感的触动下,同学们开展想象的翅膀,埋头写作。

课堂的活动是阅读、探究、提问、讨论、争辩的过程,我注重各个环节的全程性评价。—开课三到五分钟的讲演。由课代表安排一个顺序人人上台亮相,效果怎样,要让学生即时评价。评价结果记小组评价登记簿上。怎么确定?根据讲演的内容和技巧评定。课堂上选派代表发言,凡是独到见解或新的创意,教师给予全组加分鼓励;发言论辩若是由帮扶生来完,得到的奖励分就多一点。同学们制定语文学习计划,其中包括一周内完成书写练习、诗文背诵及课外阅读具体分量,每个小组共同督促完成,周末以小组为单位整体评价,确定小组等级。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9

摘 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要用好激励评价,慎用否定评价,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新型的课堂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用好激励评价,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民间有句谚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便是对语言神秘功能的高度评价。运用好语言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教学境界。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一次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笔者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笔者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此鼓励,能不感动?有人说,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责备都更有力量。固教师应该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坚持捍卫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权利,并鼓励他们自圆其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2慎用否定评价,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强调激励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在否定时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应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词,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比如,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可以这样评价:“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3注重暗示,用好体态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同样重要,体态语是老师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法宝。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巧妙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这些无声语言,以期产生出“水到而渠成”、“形立而意现”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肩膀的一项内在含义就是承担重量,因此,拍肩膀不但可以传达教师亲近、友好的善意,尤其可以传递一种“老师相信你”的精神力量,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祝福和殷切期待,激发学生向上的渴望和动力。在班中,刚开学有很多同学不敢发言,后来,笔者走到他们身边,用轻拍肩膀的方式请他们回答问题,同学们的胆子都渐渐大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响亮了。另外,拍肩膀还能提醒某些思想注意不集中的同学。而拍后背,除了提醒“放松一点”的安抚含义外,还可以暗含“轮到你了,你肯定行”的潜在激励。

4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多种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评价过程中“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淡化学生之间的竞争,使每个学生都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斗。(2)运用绝对评价的同时,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达到因材施教的评价效果。(3)运用个体内差评价的同时,注重展示性评价,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外,对学习中下等的学生,可以尝试“延迟评价”、“二次评价”等方式,使他们获得同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师需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以自我评价明方向,以同学互评促发展,以教师评价树信心,以延缓评价示个性。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10

戈伟英

(河北省无极县实验学校,河北无极052460)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各个学科教学的发展,其中初中语文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课程导入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只有成功的开场才能对课程的深入开展有足够的保证作用。通过短暂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此,笔者主要谈一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调控学生心理上好初中语文 篇11

【关键词】探究心里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01

学生心理失调或产生心理障碍,往往会在学习,道德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如果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圆满完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矫治。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调控,克服他们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满堂灌,填鸭式,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加上其他原因,学生侩产生厌学心理。他们或是在课堂上打磕睡、做小动作,或在纸上乱写乱画,或因注意力不集中而走神……这样,扫尾影响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法变呆板为灵活,变单一为多样,变寡淡为趣,让学生思维活跃,情緒高昂地投入学习。此外,教师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时,还必须注意恰当地确定知识落差。知识落差就是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量的比差。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就会失去求知欲望和热情。教师应该输送充足的、有效的信息,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最大程度的获取,这样也利于克服厌学的心理。在教学中,我坚持运用直观教学法,依据教材,如播放录像片段,有意识地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揭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在具体、鲜明、可见的直观形象面前接受知识,训练技能,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学生在思维兴奋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技能,克服了厌学心理,课堂教学真正进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紧密配合氛围之中。

二、合理疏导抑制学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初中学生在碰到学习困难时的正常心理反应。焦虑程度过程中,必须掏思维能力发展,降低学习效率。为了抑制学生的焦虑心理,必须扬长避短,合理疏导,调整节奏,发挥个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问题分散为具有连贯性的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解答。又如,课堂上让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示范,让说话能力强的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让想象力强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编造新故事,让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一句话,让学生在发展个性中增强自强自尊,抑制焦虑心理。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最起码肯定他们重在参与的一面,从而消除学生焦虑心理。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竞争心理

教学情境,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是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师生共同配合的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竞争心理,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氛围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为了让学生竞争担任“骗子”、“皇帝”、“两位大臣”、“百姓”、“小孩”的角,先让全班学生深层次阅读课文,自愿报名担任某角色,根据角色的需要组成6组分别表演,通过多次筛选,评比出表演最好的一组。引发了学生竞争心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培养成就动机感。把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凸现了出来,无情地解剖了现实的真相。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如果是靠高压的政策或管制得到的成绩,我们牺牲的将是学生的兴趣、自信、诚真,那是得不偿失的,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相背离。

四、提倡多思培养学生探究心理

初中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激发、培养他们探究心理的有利条件。众所周知,越是优秀作品其内涵就越丰富,就越耐人咀嚼。这在客观上就造成“见仁见智”的理解上的分歧。我们在教学中若能将这这些分歧列为课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有创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品位无疑是有帮助的。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小说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有的学生认为是于勒,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我”。这时,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发现”,敏锐地察觉这观点矛盾,把学生的理解困惑和“错误”准确地披露,引发研究、讨论和争辩,这样就可以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寻求答案的思绪中。让他们开动脑筋探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于一种的答案,不同于一般的答案。师生共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探究心理。在多层次观照当中,引申小说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去填写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现实性的空白,让学生在探究中知其所然。这样就可能在相似、相异之处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知识的连贯性,认知的深刻性,在愉悦的欣赏中使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一次升华的洗礼。

上一篇:怎样布置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学习总结下一篇: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