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

2024-08-14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精选8篇)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 篇1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数学这门专门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于发展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属这门科学的基础,但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发散思维。

[1] [2]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 篇2

一、激发兴趣, 引导训练, 形成创新思维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 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但兴趣并不都是天生的, 而是可以培养的。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他们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要求。

首先,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的材料应是学生喜欢的, 可以从课内到课外, 扩大范围,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思考, 在思考中有所领悟, 在乐读中形成创新思维的动力。要长期坚持, 培养兴趣, 将兴趣养成习惯。其次,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自觉地写生活札记, 不断练习, 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最后, 改革作文的评改方法, 将精批、细批、面批、互批等多种批改方法相结合, 改变学生“我写你改, 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 认识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体。总之,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写。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写作兴趣, 并在写作中力求突破俗套, 有所创新, 逐步产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二、扩展描述, 创造形象, 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 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扩展性描述, 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又一途径。

1. 改变诗词体裁, 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凝练性, 结构上的跳跃性, 艺术形象的想象性。在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 教师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 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 展开充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如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细致描述了黄沙岭夏夜天气的变化。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 要和它说悄悄话;有的联想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 庆祝丰收的好年景;有的联想到星星也为这迷人的夜景而感动得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 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2. 扩充情节内容, 创造新形象。

对课文中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联想想象, 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关于动物的说明文, 我安排了情节扩充训练, 将文中三言两语介绍的动物趣闻, 扩充描写成具体有趣的动物活动。又如教学《水浒传》时, 我让学生结合插图, 通过想象描写各路英雄好汉的动人场面, 展现出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

3. 拓展想象空间, 创造新形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 那么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就是学生情感受到陶冶的过程, 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努力拓展想象的空间,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首先, 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想, 敢于标新立异。其次, 对学生的想象, 教师不仅要给予支持和肯定, 而且要积极引导, 让学生敢想。如我曾用寓言《龟兔赛跑》作为训练创新思维的材料,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故事本来是肯定乌龟的坚韧不拔和不断进取, 批评兔子的骄傲自满和目空一切。我另辟蹊径, 启发学生思考:乌龟真的是那么完美无缺, 兔子真的是那么一无是处吗?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发散了:“乌龟虽有勇气但自不量力。”“兔子遥遥领先稍事休息也未尝不可。”“龟与兔赛跑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是不公平的竞争。”……由此可见, 只要适时拓展想象空间, 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被激活, 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三、学习写法, 迁移运用, 开辟创新思维的途径

迅速而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向另一类对象的思维特性, 称为创造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 都蕴含着可供借鉴学习的写作技法,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典型的写作技法, 指导学生学习, 积极灵活地运用于写作,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正确精当地运用语言, 准确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 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境界, 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通过替换、比较、选择, 让学生揣摩用词的准确性;抓住优美语句品读,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描绘的意境美, 抒发的情感美, 在熏陶感染中学习写法, 运用于写作, 实现知识迁移, 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一段的烈日描写时, 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优美, 感受烈日的毒辣。在训练环节上, 我让学生仿写一段景物, 恰当地选用文中优美词句, 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创造出新形象。

2. 学习不同文学样式的写作手法。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学习各类作品的写法, 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写作, 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实现迁移创新。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稿时, 我指导学生学习演讲稿的写法:以强有力的证据, 分条屡析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学《鼎湖山听泉》时, 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当然, 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其他的写作手法:内容的详略得当、结构的总分式、典型环境中的心理刻画等。教师要善于引导, 以点带面, 迁移运用,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写出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来。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 篇3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手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开启思维之门,让思路纵横弛骋,这样就能有效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成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新课标;训练;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4-01

《数学新课程》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大量的时空被教师的讲解和反复的操练所占据,忽视了思维过程,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很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很少能点燃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智慧的火花,错失了学生在学习、思维过程中创新灵感的闪现。多年的教学活动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新的数学课程教育理念下,改革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们应进行不懈的尝试和探究。

一、优化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渴望获得知识,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求知心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新设计新鲜的教学方式,巧用多媒体课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一个数学天地,可以在里面放置数学期刊或报纸。另外,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在数学天地放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题,鼓励学生进行解读,最快解出答案的学生要把解答过程告诉老师,教师就会给予奖励,并在数学天地记录下该学生的名字。通过这一解题竞赛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倾听学生的解答过程,适当地纠正他们的思维方向,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知识运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概括能力,不仅有助于知识系统化,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和解决问题之后进行概括是培养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开始时的概括,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明确解题思路;解决问题之后的概括可以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使之成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概括各方程的结构特征,运用直接开平方、配方、利用公式、因式分解等方法,制定各自的解题策略,从而明确解题的方向;学完这些解法后,引导学生对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概括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就是通过降次将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解题开始时的概括和解题之后的概括是互相关联的,解题开始时的概括为解题后的概括做准备,解题后的概括为下一个问题解决开始时的概括奠定基础,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最终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当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有几种可能性时,他们往往产生认知冲突,不知选择哪个,这样引起的最大限度的心理“不平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是激发思维活动的一种内在情感力量,它对思维具有激活和指向作用,冲突的解除过程就是认知结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是理解深化的过程。例如,在进行“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解方程x2=3x,解法一:将方程两边同除以x得:x =3;解法二:移项得x2-3x=0,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x(x-3)=0,所以,x=0或x-3=0,x1=0,x2=3。在这个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心理上会产生认知冲突:哪种接法正确呢?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呈现出情绪激昂、主动思维的气氛,最后,在教师的诱导下,以排除认知冲突为契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内功,学会通过使用更加简洁、有效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更加快捷地认识到基本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并在这个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更加简便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更加简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立足于学校提供的外在课堂教学软硬件条件,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生理和心理特点,紧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及他们已有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科学地引入现代化教学的辅助工具,创设更加缜密、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和计划,牢牢把握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有效激活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更多的数学思想灵感,提升思维的品质。

五、结束语

要重视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篇4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是民族的艺术瑰宝,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是目前小学生的作业书写实在令人担忧,他们忘了写字要工整美观,书写的兴趣越来越淡,写字成了一件‚苦差事‛。而从夯实写字基础、诱发书写兴趣、坚持不懈地练习、多元评价等诸方面进行实践,则有利于改变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多元评价

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书法家孙龙华先生也曾说:‚中国人要工工整整写好中国字。‛汉字‚音美悦耳、形美悦目、意美悦心‛,是世界上最具鉴赏价值的文字种类,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是民族的艺术瑰宝。写字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不仅是练习一项技能,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且‚语言沟通世界,书法传承文明‛,那些千古留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更证明了:写一手好字,终身受益‛的道理。教育部的一位负责人曾经说:‚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要把学生的写字习惯培养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写一手端正的、规范的字。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浅谈写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夯实基础

1.规范姿势。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学校写字教育若干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写字教育以‘双姿’教育及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双姿‛即坐姿和笔姿,正确的书写‚双姿‛是书写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在学生每一次写字时讲解与强调‚双姿‛。据观察统计,我校一个年级段800多人中,‚双姿‛正确的不到400人,他们写字身体不端正,头和本子之间的距离太近,握笔离笔尖太近,拇指和食指存在对捏或

交叉握笔现象。因此,在孩子入学写字时要先教会孩子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让学生写字做到‚三个一‛,即眼离纸面一尺,胸离桌面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可把它们编成儿歌:眼睛离纸一尺远,太近容易变近视;手离笔尖一寸远,头正身直姿势好;胸离桌面一拳头,以防桌子压胸口;一尺一寸一拳头,三个一字记心头。握笔时也有握笔歌: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小拇指藏着。这样通过儿歌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写字的姿势,以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2.授之以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写字,应先学会观察。小学生的知觉常表现得较笼统,感知事物细节的能力差,对结构复杂、笔画变化较多的汉字,尤其是形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不易分辨清楚,常常少点多点、少横多横、左右颠倒,掌握字形非常困难。在课堂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在学写生字前让学生先观察字的偏旁结构、笔顺、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比例,做到心中有数,学会区分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牢记字形结构,成竹在胸后再动笔写下来。‚授之于渔‛,对学生学习写字是大有益处的。

3.重视书写。当学生观察清楚字形结构,了解了字的要领后,一定要进行实际演练。在书写下笔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就是写字的‚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做到不动笔则已,动笔就要写出漂亮的字。教师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一定要巡视,让学生发现不正确、不满意的字一定要另起一格重写,尽量做到不用橡皮擦。同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规范的字一定要及时纠正,力求让每个学生写出规范、漂亮的字。

4.教师范写。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特别是他们崇拜的老师更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范写来引导学生书写。在教学生字范写时,教师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要规范、漂亮,在范写时一定要写在田字格中,要边写边讲清注意书写的要领。特别是对刚入学初写字的低年级学生,每个字的起笔、止笔,每个字的问架结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给学生一个美的标准。

二、激趣为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兴趣是关键。写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机械的过程,时间一长学生会觉得枯燥,容易疲倦,学习的持久性较差;再加上小学生年纪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因此,作为老师应该重视兴趣的激发,这是写字教学成功的关键。

1.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在情境中被激活。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走人情景中,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兴趣。语文课堂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隋景,对培养儿童的书写兴趣有帮助。如:教学中给学生讲‚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怀素与禄天庵‛等古人练字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大书法家也是勤学苦练出来的,只要他们勤学苦练也能成为书法家。这样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

机,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2.巧借汉字造字法激趣。‚立象以尽意‛是汉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汉字的每个笔画或部件都是事物具体形态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汉字总是将抽象意义会着于具体形象,让人‚视而可识,察而同见‛,惟妙惟肖地将人类千姿百态的一事一物呈现出来。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可以以还原本真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牢记字形。如‚哭‛字,‚口口‛表示眼睛,‚大‛表示人的形象,‚、’表示眼泪。学生通过学习记住了这个字,而且还感受到了我们先辈造字的艺术,会觉得学字写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组织游戏竞赛激趣。以游戏形式结合教学,富有童趣,能激起学生学习乐趣,使学生情绪高,兴趣更浓。如在教学藏锋用笔时让学生模拟走‚米‛宫,根据教师的口令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藏锋;在教学‚圆转‛时,让学生模拟小蚂蚁在纸上爬行,使学生感受到了慢写圆转笔画的要领,从而能较快地运用到字的笔画中。就这样让学生在整节课上都保持‚动‛的状态,正好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动制动‛效果很好。

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1)以赛促练。每次作业进行面批,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把本次作业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等级。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以赛促练,让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得,成功的喜悦会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激发兴趣。

(2)展示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的机会,如举办作业展,优秀作业拍照网络展示,开设优秀作业专栏,优秀作业传阅,书法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享受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书写不足的学生看到自己与优秀者之间的差距,以此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和动力。另外在优秀作业栏里,为写字进步的同学另辟一角,把其取得进步的作业本和以前的作业本进行比较,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这样,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写字兴趣,全班出现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场面。

三、持之以恒

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写字兴趣的维持和强化,使写一手好字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追求,一种美的享受,使练字、修身与巩固生字融为一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l制定可行的目标。目标对取得成功很重要,它就像导航灯一样在我们心灵深处指引我们前进。然后根据远期目标,要制定明确、可实现的具体学习计划,要严格执行。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低年级要求写端正,向整齐靠拢;中年级能写整齐,向美观发展;高年级把字写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2.遵循练字的规律。小学生学习汉字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训练学生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重示范,在教学生字时,要注重每个字的笔画,写字姿势的指导,手把手地教,力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基本功。中年级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应该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析字形,注意字形的组合、搭配,在生字教学中选取代表性的字进行指导,以达到以一带篇的效果。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基

本掌握了写字的规律,就放学让学生自己去写,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对易错的字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

3.学会利用时问。许多人总埋怨练字没有时间,其实是他们没有利用好时间。我的座右铭是:‚要做时间的主人,永远不要作时间的奴隶。‛除了写字课时练字,平时的书写就是一次很好的练字机会。学生虽然上写字课的时间不多,但平日写字实践的时间相当多,如:语文课识记生字时,带他们把难写的字认认真真写一遍;理解词语时,要求孩子们把近义词或反义词端端正正写在旁边;感悟课文时,先写后说;课堂上勤做笔记,看课外书认真做批注,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还要大家共享,摘录在书上。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积累了词句,还训练了书写,真可谓一举多得。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点滴时间,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问架合适,行款整齐。

此外,教师积极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是抚慰学生心灵的良药。有专家说:‚对学生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简单肯定或否定。‛而多元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评价的内容多元、参评者多元、评价的形式多元等方式在操作中效果明显。

写字教学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在减负提质的大环境中,只我们做有心人,发挥教学中的有利条件,为他们创设各种平台,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规范学生的写字,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书写的快乐,就能让浓浓的墨香散发自课堂。参考文献:

[1]庄义友,熊贤汉.汉字与书法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元建.书法与书法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 篇5

这是一篇切入点很小很实的文章,我也曾经关注过这个问题,但从来不曾想到这也可以写成一篇论文,而且能登上《中国信息技术》这样级别的杂志。这给了我一些启示:

1、本文虽然切入点很小很实,但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

2、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个教师、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水平,往往也能在学生的这些学习细节中得以体现。如学生的执笔姿势以及写字水平。

3、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能切实重视学生的学习细节。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庭里,我们都会看到许多中小学生在使用电脑键盘时不是十指并用,而是“一指飞渡”。虽然有些学生的这种“一指禅”有时也玩得出神入化,在键盘上飞舞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无论如何还是比不上十指并用速度快,且难以做到不看键盘“盲打”,最终还落得个“旁门左道”之名,登不了大雅之堂。事实上,这些不同形式的不规范指法,其危害还是不小的。

首先,这种不规范的指法,其输入速度一般来说比规范的十指并用法要慢许多,而在信息时代,速度的缓慢有时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这种说法可能对中小学生有些危言耸听,但当他们长大成人,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后,严峻的现实就将摆在他们的面前。 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www.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一指禅”输入难以实现“盲打”。目前通用的键盘,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直到今天为止,标准键盘还是我们的`首选。在标准键盘上,专为十指定位设计了两个定位键,只要找到这两个定位键,整个键盘的空间位置就被锁定,眼睛不用看键盘也可以飞速完成输入任务,这就为“盲打”提供了可能。能否在目前通用的标准键盘上实现“盲打”,是能否提高输入速度的关键。

第三,“一指禅”影响身体健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由于“一指禅”难以实现“盲打”,输入时需要眼睛在屏幕和键盘之间不断转换,不断地“低头一抬头一低头一抬头”,而且为了避免出错还需要死盯键盘和屏幕,这就十分容易眼睛疲劳和颈椎疲劳,从而影响正处于长身体时期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第四,“一指禅”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一指禅”不仅难以做到“盲打”,而且更难以做到“下意识输入”,需要人们通过感觉甚至思维不断在键盘上寻找所要输入字符的位置,这就必然干扰正常思维活动,甚至造成思维中断,灵感消失,创意失败。无论对于写作还是对于编程,这都是非常严重的损失。

第五,危害长远。有的人长大后,想戒除如“一指禅”之类的不规范指法,却由于久成习惯,难以改掉,因而十分痛苦。为此,有人在网上求助说:“我现在打字,键盘基本都是一只食指完成的,现在想正确敲打键盘,却怎么也习惯不了。怎么办?求助。好别扭啊,这样打字也不快。”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 篇6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将军》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们觉的有这样一位将军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注重课内外结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 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奠定了基础。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打开思维,畅所欲言,反馈信息,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

世界各发达国家先后在教育改革中纷纷提出:要求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而数学课中的应用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又占重要地位, 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但要上好一节应用题的课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往往一节数学课应用题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一潭死水, 课堂气氛很沉闷, 学生表现呆滞, 甚至有厌学情绪如何改观呢?唯一而又直接的方法就是调动学生的激情, 去大胆探索, 强化思维训练才能有所改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通过语言表达, 既能训练好思维方法又能反映出思维的过程, 故而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也是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去学会表达。

一、读题中培养“说”能力

要正确充分地审查题意就必须先认真的、仔细的、全面的读题。但读题看似容易做起来难, 所以作为老师首先通过“说”来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教学应用题:“学校食堂运来1顿煤, 计划烧40天, 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约5千克, 这批煤可烧多少天?”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学校运来1顿煤……”这时候给予适当的表扬, 其他同学会觉得这个问题简单, 没有什么,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说”的欲望, 老师便可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是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既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打开他们的思维的大门。

二、分析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达到无师自通自会。”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 分析并说出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 重点和关键, 如上述题中引导学生说“要求这批煤现在可烧多少天?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畅所欲言, 完整地说出思考过程, 从而提高了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解答后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良好深化他们的思维, 列好算式后, 可让学生进一步说一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把解题思路清晰地开展在大家面前, 同时还得学生反馈信息从而好进行及时矫正和补救, 由此可见说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四、检查时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

检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检查时可让学生将检验的目的、过程、思路和做法说出来。如在上述应用题检验中还可以让学生说把结果和条件交换一下, 把结果当作未知来解, 从而不仅强化检验的意识, 又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全面让学生掌握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的训练 读熟 精思 方法科学

1 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2 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3 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2 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3.3 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3.4 边读边想,再现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儿童又长于形象思维,还原并不难。一般地说,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即可入情入境,将课文读出感情来。《关怀》一课第二段,写周总理走进教室听课的情景,提示学生:“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许多画面,总理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不信你们试试看。”带学生看完“电影”后,我又说:“下面你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看谁读出感情来。”果然,学生们都读得亲切柔和,感情表达得十分充沛。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宣传标语口号下一篇:师德学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