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用教学

2024-08-30

小学应用教学(精选12篇)

小学应用教学 篇1

摘要: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 还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如何引导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解题能力

一、前言

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 还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所以, 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 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呢?

二、途径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 做好小学应用题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眼看”“嘴读”“手画”“脑思”“口说”“多练”。

1.“眼看”是前提

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 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眼看”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 搞清含义, 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数学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眼看”时不要急于求解, 有些同学拿到题目往往不知所云;有些同学审题时漏看、错看或看不全题目中的条件, 是解题之大忌, 也是解题中“无从下手”“解答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眼看”过程中, 边思索、边联想,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现象和过程, 正确找准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2.“嘴读”是内化

可以小声读或默读, 是强化知识、接受题目信息的手段, 这是一个数学信息内化的过程, 它能解决你漏看、错看等问题。例如, 平时学习中, 成绩较好的同学, 拿到一道题目, 不管是难是易, 他都会怀着轻松的心情去小声读或默读, 特别是遇到一道陌生的题目, 他会更加兴奋, 认真、仔细地完成它, 逐字逐句研究, 把做出一道难题看成一种快乐;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不然, 看见难题有畏惧感, 脑中“我做不出”的意念缠住了他们的思维, 这时可通过“嘴读”的方法寻找一些灵感解决问题。

3.“手画”是方法

就是对题目中出现的数量关系、画一些简单的草图和解答的过程。草画图形, 找出题目的关键之处, 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解题的突破口。搞清应用题过程必须认真审题, 根据题中告诉的各已知量的数量关系充分想象、分析、判断, 运用“手画”方法画出草图以展示完整的过程图景, 使解答应用题过程更为直观。

4.“脑思”是关键

做到以上几点后, 下面就是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 准确思考、全面思考、快速思考, 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要知道, 解题时每个人都会遇到关卡, 切忌一遇到困难就自乱阵脚, 否则, 就会越做越紧张, 效果可想而知。遇到难题, 不必吓得不敢下手, 从简单的方面考虑, 将可以想到的步骤一步步清楚地写下来, 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5.“口说”是帮助

口说, 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 属于口头动脑, 是对题目的再理解, 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 尤其是抽象思维, 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 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 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 尤其是学困生, 更应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 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 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 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 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 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 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

6.“多练”助掌握

精心设计练习, 注意层层递进。课堂练习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它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兴趣、提高技能、磨练意志。因此, 教师要重视练习, 精心选择习题, 并依次推出基本、综合和提高题, 注意层层递进, 以优化教学效果。

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思维能力。变式训练在应用题练习中运用较多, “变式”就是在不改变原应用题本质属性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原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改变条件、问题和叙述顺序, 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

引导一题多解, 开发智力潜能。一题多解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而且能活跃他们思维, 拓宽解题思路, 增强其学习灵活性和独创性, 开发智力潜能。因此, 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 应有意识地穿插一题多解内容, 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多向思维, 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和钥匙。

三、结语

以上六个环节, 并非是孤立的, 每一环节都可能会有其他环节的相随或参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经常以思为中心, 让说贯穿始终, 充分调动学生感观, 使学生的脑、眼、口、手齐头并进, 勇于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动探究。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思维, 拓宽解题思路。

小学应用教学 篇2

【摘 要】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词汇教学不仅是重点部分,也是难点所在。因为小学生在平时接触的都是汉语,基本不会在课外使用到英语,这使得英语学习的难度加大。此外,对于小学生而言,词汇太过于枯燥乏味,远没有别的学科趣味性强,因此如何令词汇教学变得更加的富含趣味性且变得更加的直接,以及如何把词汇教学融入到特殊语境中去,成为了教学的关键。【关键词】词汇教学;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小学中对英语的学习属于启蒙阶段。此外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同时也因为单词的枯燥使得其成为了教学的难点之一。词汇对于英语学习非常的关键,因为词汇的具体掌握程度会对英语的学习进度造成影响,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起词汇教学,应该学会帮助学生制定出高效的记忆方法,以便于学生们记忆单词。高效的记忆方法不仅能够让单词记忆变得更加的容易,同时还能使单词记忆变得更加的牢固以及持久,以此来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以个人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不断的在词汇教学方面追求创新,以求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一、找出英语词汇音、形的规律英语属于工具类语言学科,表音性是其基本特性。依据单词的发音就可以正确的把单词拼写出来,标准的读音能够降低新单词的记忆难度。倘若学生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能够成功的掌握单词的发音规律,那么新单词的记忆就会因此而变得容易很多。然而,教师必须注意要让学生把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区分开来。在词汇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音标,为了掌握单词的发音而在新单词上方标注一些和单词发音相近的汉字或者是拼音,这一方面会使得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的机械化,另一方面会使得学生的发音出现偏差,同时也不利于单词的记忆。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学会给学生们把音标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给学生们传授更加高效的单词记忆方法。此外还应该注意教导学生们总结单词的发音以及拼写中的规律。在学习新单词时,应该教导学生们找出单词发音的规则以及规律,然后引导他们对音节进行分解,这样有利于单词发音的记忆。随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拼写发音规律,结合此规律很容易就能把单词成功的拼写出来。结合单词的拼写能够精准的读出单词,依据单词的具体读音,能够很容易的拼写出相应的单词,这样可以使得单词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同时还能使得单词记忆变得更加牢固。

二、对近音进行辨别,学会联想归纳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近音词的归纳,近而帮助学生们系统的对这些近音词进行记忆。例如在学习单词call时,可以为学生们引出单词ball以及单词tall,教师先领读一遍单词,然后再让所有学生进行跟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探寻单词发音中的规律。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到单词的发音,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能提高单词记忆效率。在练习单词语音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发音较为相似的单词归纳到一起。作为教师则可以把发音较为相似的单词放到一块听写。经过相关训练,能够使学生们掌握听音拼词以及见形读音的本领。在落实依据发音的规则对单词进行记忆之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基本能够掌握依据发音的规则来记忆单词这一本领。对于那些相对较长的词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把单词进行分解,以此来降低记忆难度。此外,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们对单词进行分类,这有利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归纳之后的单词必然会存在一些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法进行记忆,能够?单词记忆变得更加轻松。当然任何人都存在着遗忘这一现象,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复习所学过的单词。

三、把词、句、篇的学习融入到真实情境中词汇只有出现在句子中才能变得更加的生动,仅仅是某些孤立单词的记忆,很难让小学生记得非常牢固,但是倘若把需要记忆的单词连接成句,然后再让学生们相互间用这些句子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使记忆变得更加的牢固。在词汇教学中最好是能够融入句子,对于那些较为简单的新单词,尽量让学生们自行利用这些新单词进行造句,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单词意思的理解,能够使单词记忆变得更加牢固。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之后,可以再把词、句和篇进行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篇章中所烘托出的情景能够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更加清晰,使单词更容易被理解。

小学应用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应用

前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拼写错误、搭配错误等,如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将这些问题解决,很容易影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开展研究。

一、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学习词汇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词汇属于语言最小的单位,在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点在于音、形、義三部分,做好这三部分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还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发现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小学英语教师联系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二、我国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通过研究我国小学英语教材可以发现,很多小学英语教材的输入量过大,难度也有所增加。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有squirrel(松鼠)这个词,很多初高中教材都未出现过,再加上松鼠并不常见,导致很多小学生无论是理解还是掌握都存在一定难度。同时,语言文化差异也是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如“How are you?”是小学英语教材中常见的短语,但外国人很少有这种表达方式,这样也导致小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

2.教师问题。小学生爱游戏的天性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小学英语教师也会采用游戏的方式完成词汇教学,但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过于注重游戏的特征,影响了学生学习,如在学习“animal”这个词时,教师经常会采用两到三个游戏,导致一些学生只顾游戏,忘记学习。同时,很多小学英语教师会采用任务教学完成教学,但却轻视了文化知识导入,使得不少学生出现了理解错误,如红色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该颜色在中国与美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果学生不了解差异,很容易被认为国外人认为不礼貌。

3.学生问题。由于第二语言的学习相对较难,小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最初学习英语只是出于好奇,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英语词汇量数量与难度将有所增加,很多学生很快就会英语词汇学习失去了兴趣。同时,不少学生仅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多的单个词汇感兴趣,而对那些应用较少的词汇则不感兴趣。此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很容易因读音相似产生理解错误,再加上记忆方法过于单一,不愿学习新的记单词方法,这样一来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要做好我国小学生英语词汇教学,就要注重因材施教,联系我国小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难度较大,一些词汇超出小学生承受范围,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材编写者注意该问题,避免将不常见事物的英语单词作为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同时,教师也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好小学生的英语词汇教学工作,为小学生选择与其年龄段相吻合的单词,避免将难度较大的词汇作为教学内容。

2.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思维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影响很大,尽管现代教育提倡采用与小学生相符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张弛有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在游戏教学以后,教师应再次强调该词汇,并让学生了解到应该如何应用所学词汇,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词汇,还能掌握应用词汇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词汇特点,让学生将词汇记住,如在学习“father”这一词汇中,教师可以将就央视一个与家庭有关的公益广告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看过该广告以后很容易将词汇记住,教师教学压力也会有关减轻。此外,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文化知识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文化差异,如红色,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它在中国多象征喜庆,而在美国则多象征血腥,这样学生也会认识到中西文化差异。

3.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是做好英语词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词汇量数量与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联系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某些词汇的过程中尽量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也可以认识到学习这些词汇的意义,他们也愿意学习,如学习数字词汇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考试分数联系起来。同时在实际词汇教学中多应用实物等,这样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小学生都失去了英语词汇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联系实际,找出原因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工作,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媛.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改进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情境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情境教学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情”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用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教学在课堂上的出现, 可以说是教学上的一个具有很大意义性的改革和冲击, 情境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理念, 并带来了生机, 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教材内容非常广泛, 使得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视野也更加开阔, 不会仅局限于教室内的空间。情境教学的内容丰富有趣, 形象新鲜生动, 情景真实动人, 意境和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使语文教学变成具有魅力和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和设定情境时, 应使情境富有美感, 生动有趣, 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 学生可以在情意的驱动下想象, 更有效的展开发散思维, 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持久学习, 会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长期以来, 很多学生都反映在语文课堂中学习气氛不够活跃, 学习语文知识感觉枯燥乏味, 教师边讲学生边记笔记, 大部分的语文知识内容都是死记硬背记住的, 这样就忽视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 领悟情感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三、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创造和设定的方法

如果从操作的角度来看, 语文教学的情境教学创造和设定的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这个可根据教师教材需要, 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灵活掌握教学情境。创造和设定情境教学, 最基本的就是将课本上作者想表达的“境”情景再现, 使学生切实的体会到教材中的人物和情景, 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 如形似、神似等;既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和经验, 也可以替代换元等。创造和设定情境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直观演示展现情境法

直观演示的方法有很多, 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演示、实物展示、实物投影、实践操作演示、绘画辅助等方法。如课文《赤壁之战》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 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学生听着里面高亢的歌声并看着生动的画面, 就会将课文中所学习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印入脑海。再如课文《爬山虎的脚》, 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或实物投影等方法, 将爬山虎的脚这段课文通过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就将教材中抽象的事物真切化, 让学生更方便理解。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而定, 最后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再现情境法

几乎所有的文章里面都蕴含着作者先要表达的主客观情境, 学生每学习和理解一篇课文,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大脑中将课文的内容情景再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 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 接受课文文字符号所表示的音形的复合刺激, 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 产生再造想象。朗读课文是最好的方法,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去展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境, 然后不断调整, 使之更清晰、准确。

3、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学生的语文教材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语文之源, 所以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中的知识, 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和生活情景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很少, 但他们已经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和了解。教师需要创设的情境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效的结合, 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来体验课本内容, 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角色扮演一会课文情境

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将教学情境真切的再现在学生面前, 就如同演戏一样,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自身对课文的演示和表述, 更深入的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想象及发达思想, 通过立场的改变来有效的理解教材。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方法, 不但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最主要的是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不再枯燥乏味。

参考文献

[1]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2]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5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1)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1、一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否解决男生、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求这一问题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教师在学生思考后提供六(1)班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各自独立思考,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应用份总关系来思考解题方法(30:20=3:2,即是男生3份,女生2份,共5份。男生分到:2053,女生分到:(2052);有的学生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来思考(男生分到:30:20=3:2,20;女生分到:20);有的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男生分到:设男生分到X个,=,X=12;女生分到:20-12=8个)。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此错误或不合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究过程。如当学生没有化简30:20,直接1列式时教师可以问:观察一下,30:20是最简整数比吗?1可以怎样?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辑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I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三、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1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诊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或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设计这样的习题蔬菜专业户王大伯有一块地,面积是2400平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哪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

这样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情景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应用味。

小学应用教学 篇6

关键词:事情原委;组织活动;观察事物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对于情境教学的定义多种多样,其中我国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法最具影响力,她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而生动的场景,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良好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对情境教学法不断地进行探索,并且认为: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有目的并且有意识地进行真实场景的创设,提高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以及主动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将情境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中:

1.依据事情原委来创设情境

教师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经常会出现这一状况:学生即使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依然不能将事情的原委表述准确而生动。

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这件事情的感受不够深刻,观察也不够细致。如果能够使当时发生的事情再现,创设相关的情境,那么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描述事情的原委。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写的是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的事,但是在他的作文中,只描述了简单的框架,并没有将残疾人过马路十分困难的景象写出来。

因此在课堂上可以找一位学生,让他把这位学生的描述表演出来,同时让写作文的同学进行仔细观察,评价他表演得像还是不像。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写作文的同学感觉非常不像,所以不断上前纠正他的动作。通过情境创设,再现事情的原委,写作文的同学很认真地修改了自己的作文。他将这一事件描述为:“……一位拿着拐杖的残疾人站在马路边,面对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不断地张望,迟迟没有移动自己的脚步……”尽管只添加了几十个字,但是残疾人过马路十分困难的情境就变得非常具体并且更加生动形象。

2.通过组织课内外活动来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对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优化,并且要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大多数小学生写的作文内容非常老旧,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的生活非常简单、单调,很难提供良好的写作素材,以至于他们总是在写屡见不鲜的事情,并且致使他们的表达欲望低下。因此,教师要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想办法不断积累学生进行写作的素材,创造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使他们用心感悟、学会观察,同时收获生动的写作材料以及真实的情感。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非常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很多写作素材,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并且教导他们要仔细观察生活,汲取生活中的经验以及知识,进而使写作素材不断增加,并使他们的真情实感得到有效展现。例如,可以举办班会,诗歌朗诵比赛以及某一体育项目的比赛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非常受学生们的喜爱,而且会使他们印象深刻,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3.借助多媒体观察事物来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指的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将语言、符号、文字、影像以及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综合进行控制以及处理,再根据教学要求,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有机组合起来,进而通过投影机投影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还可以根据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通过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相关的教学过程。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也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将人或事等写作材料以图片、录像以及投影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可以加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

发他们的想象力。

相关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果进行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进行创新的欲望,而且能够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进而不断积累更新的写作素材。此外,情境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进行主动探索的习惯,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李艳青.浅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3):143-144.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篇7

一、解题方法个性化

与计算教学的算法个性化类似,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个性化,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采用有创见的、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 过于注重类型和固定解法, 即使是较简单的应用题, 也尽量拓展学生思路,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形成学生对算法的个性化理解.

首先, 要提倡分析方法.以往的应用题教学, 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太多, 学生的自主性机会太少, 很多要求仅仅是为了达到解题过程的完整与规范,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无多少实质性的价值.例如, 习以为常的做法, 教师教学时要求全班学生按“读题审题———摘录条件问题———画线段图———列式解答”的程序进行, 致使部分会做的同学进行重复的无效的学习, 而另一部分困难较大的同学却无法跟上这种节奏.因此, 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淡化应用题以类划分的观念, 转变应用题教学以学会解题为基本主旨的传统教学模式, 即“复习准备———例题教学———巩固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而体现知识, 计算应用题教学一体化, 实现每名同学按自己的起点随机进入学习的自主模式.二是要淡化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过程的标准化要求, 变“只有正确且符合规范的解答”才能得到肯定的做法为“只要思维、策略有效”即能得到肯定的观念, 只有这样,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化才能体现, 直觉猜测、数形结合、合理想象等非常有特色的解题策略才得以显现.

其次, 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还应提倡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空间, 给学生以较多的选择余地.解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 再列式计算, 似乎已成天经地义的程序.毋庸置疑, 线段图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法, 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处理信息?为什么只注重教给学生唯一的分析方法, 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分析方法?教师要切实打破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化

应用题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显然应用题教学不能等同于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的训练.小学应用题解决的过程一般是:

1. 读题

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 读题便成为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很简单, 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 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 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但需要用心、用脑, 集中注意力地读, 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 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地读, 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 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画题

这一步对小学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 它是在读完题后进行的, 是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题意, 抓住重点的关键.

3. 思题

学生根据题目反馈的信息, 获取了已知和问题后, 从已知中获取信息, 一步步推出过程量, 慢慢靠近所求结果.

4. 解题

解题指的是学生的解答.或许学生认为这一部分他们是最会的.其实要把一道应用题完整地写下来, 让老师给你满分.同样需要锤炼.学生需要把刚才思考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解应用题时, 题目中没有出现过的数字是不可以出现在题目中的, 即使是显而易见的数字也需要你进行一定的说明, 这是数学的严谨性.

三、评价考核多元化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 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由于目前应用题考试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应用题练习的熟练程度, 并不能反映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 更不能代表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因此, 我们应努力实现应用题评价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具体表现为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1. 课堂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过程, 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水平,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的参与度, 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 从而激发学生应用题学习的积极性.

2. 作业作品评价

作业作品可以是完成应用题的作业, 也可以是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报告等与应用题有关的作品.

3. 书面考核情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书面考试情况, 书面考核也应列入应用题学习评价的范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方面, 全面考查学生应用题学习的状况和水平, 写出反映学生思维特点或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语, 达到对学生应用题学习质量全面评价的目的.

小学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篇8

一、结合看图, 认数计算,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学习加减法后, 让学生看图讲话。如图上画着:树上停着三只鸟, 又飞来一只。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图意, 老师接着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从图片上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只要符合逻辑, 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这样能提高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思维。发现学生讲得不对时, 要及时、耐心地予以纠正。这种简单的课堂问答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能力, 又使学生学会了看图说话, 从而也领悟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当教20以内的加减时, 可逐步过渡到半图半文的应用题, 这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按问题回答。如:题目中问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算?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图文应用题的方法:“观察—读题—分析—解答”, 并在分析应用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加强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简单的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训练学生设计、口编应用题的学习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要求学生观察图形, 按照图意自编应用题

学生积极思考, 想出了很多编法, 如图上画的是一片草地, 有两群羊, 一群是5只在吃草, 另一群是6只正走来。

甲:草地上有5只羊, 又跑来6只, 现在一共有几只?

乙:草地上有5只羊, 跑来了一些后共11只, 问跑来了多少只?

丙:草地上有5只羊, 又跑来了6只, 原来的羊比跑来的羊少几只?

丁:草地上有一群羊, 跑来了6只后共11只, 这群羊原来有几只?

2. 要求学生看算式自编应用题

课堂上, 让学生根据算式自编应用题。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能够从周围的一切实物编起, 如:书本、粉笔、足球或者各种图形。这种编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条件”和“问题”两个数学术语, 通过已知条件求解问题, 在以后正式学习应用题时, 就比较顺畅了。

三、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最初学生识字少, 独立读题有困难时, 可以由学生领读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叙述应用题的事理关系, 对原题做出一些解释, 知道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 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画出题中的关键词语, 让学生逐步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为提高解题能力奠定基础。在读题时要把某一个词同某种运算方法建立起联系。如看到“一共”就用加, 看到“比……少”就用减。

例如:水果店原来有香蕉25筐, 后来又运来11筐香蕉, 现在有多少筐香蕉?学生可以理解“又运来11筐”为“又多了11筐”, 从而搞清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这个基础上理解问题, 就克服了只看关键术语乱猜算法的毛病。

四、多解、多变, 提高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正确, 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一道应用题的教学已经完成。因为在列出算式之后, 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水平并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学生对该题的理解水平, 除要求学生正确求得计算结果外, 还要通过“多解”“多变”的形式, 适当地变换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使得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解题。

(1) 甲班有男生23人, 女生比男生少3人, 女生有多少人?

(2) 甲班有男生23人, 比女生多3人, 女生有多少人?

(3) 甲班有女生20人, 比男生少3人, 男生有多少人?

以上所举题目, 通过变式, 进行比较, 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提高应变能力, 同时开阔学生思路, 为以后复合应用题的解答打下基础。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 篇9

一、重视“说”的训练, 应用题的教学从看图说话培养

翻开现行小学数学课本, 其中有大量的彩色插图, 这的确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教数学应用题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看图, 将学习兴趣吸引过来, 待学生基本看懂图意, 教师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学生怎么说, 老师都要认真倾听, 并把学生看图说出来的话提炼成题意的条件和暗示的问题。接着, 再让学生认真读题, 教师要把学生说的图意即时提炼成一个应用题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样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就能学会自己看图自己编应用题。

例如, 我在教学“大数=小数+相差数”和“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时, 先用多媒体出示了“大数”和“小数”的两个图片, 然后进行了这样的对比练习:

1.王小亮有36本书, 王小亮比李小刚多6本, 李小刚有多少本书呢?

2.李小刚有30本书, 李小刚比王小亮少6本, 王小亮有多少本书呢?

许多学生结合课件上的图片, 马上就知道答案了。

二、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给学生呈现鲜活的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时, 虽然它整幅图颜色鲜艳, 内容丰富,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但我并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 因为我认为, 它还不是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的。所以, 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师:同学们, 请起立, 我们一起来上体育课!请同学们开始报数。 (当时学生一听, 他们的表情先是惊奇, 当他们明白我的意思后顿时惊喜起来, 随即他们开始报数一、二、三……

师:停!请同学们猜一猜, 我班的最后一名同学应该报多少呢?

许多学生立即思考了起来, 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时, 我班坐在最后的那位学生也立即报出了自己的编号。

我认为:把数学中的知识和学生自己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 他们很有兴趣, 而且也学得高兴, 真正体现了“学中玩, 玩中学”的理念。同时也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又如, 在教学六年级“倒数的认识”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在今天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先请大家进入小小影剧院, 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 (多媒体出示图片, 当然我在这节课中同样没有直接采用书本上的例子) ,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 这几张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接着, 我出示课件:一段竞赛的视频倒着播放———一个小猴子倒挂在树下玩耍———一个锻炼身体的人倒着走路。问题:这些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他们的姿势都是倒立或倒着的。

师:是的,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倒立问题。 (板书:倒数的认识) 读了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归纳: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学了倒数有什么作用?倒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师:那么,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认识倒数。

因此我认为, 在探究之前对学生提出有趣的或带有悬念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 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 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授人以渔, 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难点和重点是审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在审题过程中动手来“勾勾、画画”,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并时常告诉学生, 看到一道应用题, 要反复地读, 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或题目中有用的重点字词句勾画出来。我认为:学生一旦了解了题意, 就等于将这道应用题做出了一半。以下是我的一节课堂教学中的实例:

多媒体出示:某单位购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共32台, 其中台式电脑有8台, 笔记本电脑有多少台?

师:这道题目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用什么来表示? (老师提示:将差量关系、倍数关系等在书本上勾画出来) 。

师:请同学们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 列出算式, 算出结果。 (课堂上, 教师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单独“勾画”动作的辅导)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 篇10

一、引导点拨, 深入思考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往往是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造成的,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点拨。例如, 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河边种了杨树420棵, 是柳树的10倍还多20棵。种了多少棵柳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定向, 认为多就是加, 少就是减。殊不知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我教五年级学生用方程解答时是这样点拨的:“同学们, 题中什么树是大数?什么树是小数?”我们设小数为x, 顺着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0x+20=420。用算术方法则不是多就加, 先根据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再考虑怎样解答, 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 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分析应用题, 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就要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时, 一般教学生两个分析方法。第一由条件入手分析, 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 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第二由问题入手分析, 分析要考虑已知条件, 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 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从已知找到可知, 从问题找到需知, 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 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二、生动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将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可以避免以往枯燥而单纯的数字、公式与字母的讲解, 使得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 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 不失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大于号、小于号”这节内容时, 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 鉴于此我编排孪生兄弟历险记的故事,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将整个教学串联起来。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机械记忆, 而是在听故事的愉悦氛围中, 渗透知识的学习于无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对于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实践证明故事的引入, 大大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与无味, 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可以让整个教学有血有肉, 更加富有生命力, 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能够调动起学生身体的每个细胞, 让学生在无形中将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 从而在听故事中快乐而有效地掌握所学。

三、在动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思维的体操之称,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将思维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在操作中使大脑得到发展, 在动脑中让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时, 在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 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 让学生思考, 这个大三角形和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思考这两个小三角形和拼成的大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学生出现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后, 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度;而后面的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拼成的大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 持有这样看法的学生大有人在, 但是他们自己又觉得哪里不对, 有的则认为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但又说不出原因。此时再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用之前的方法来求解剪切前后与拼组前后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并让学生深入思考, 剪切前后与拼装前后的三角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学生的积极动手与动脑中, 学生便可以透过这些表象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数学思维。

四、引导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疑难问题, 自己不明白, 他们就会说出来, 我就给他们这个“说”的机会, 鼓励他们去探讨生活中的未知,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进而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例如, 学习“比例”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 今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袜子, 可我不知道买多长的?妈妈告诉我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了, 我试了这个方法真的很好!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头和身高的比大约是1:7,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是1:7,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这就是比例。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索未知, 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五、结合学生生活举例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学能使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多设计一些题目情节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学生便容易理解, 如果离他们生活较远, 即使数目很小, 题意也明确, 学生理解起来仍会发生困难。应用题叙述形式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如, 1.小王有12张纪念邮票, 送给小刚7张, 还剩几张?2.小王有一些纪念邮票, 送给小刚7张, 还剩5张, 小王原有多少张纪念邮票?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 总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如2这样叙述, 学生思维不易逆转, 只会利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 有的写成7-5=2。所以我在教学应用题时, 除了书上的例子外, 尽量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进行举例。

参考文献

[1]宗慧.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5.

[2]杨秀华.构建“活”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1 (8) .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审题;解题方法

对于刚步入小学生活不久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应用题就像是一个外来的不明生物,对于他们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和联想空间;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完全顺利地解开应用题的答案,所以应用题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概括能力,本文对于应用题的教学有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审题的好习惯

应用题它不同于简单的公式运算题,他会有一个很大的前提让你来分析,通常对于这种情况,小学生都是草草地看过题目,之后没什么思路地开始解答,他们有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这道题究竟是要干什么,也有的时候,不是因为对题的陌生,而是因为没有好好审题,马马虎虎地做出了答案,出现了一些因为自己审题不当的错误;在解应用题的时候养成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题的敲门砖。

二、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題方法和思路

对于如何解应用题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道应用题,不同的解题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有的方法简单,做出应用题的结果就快,有些方法复杂,结果就相对慢;所以,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正确的思路尤为重要。以一道应用题为例,一小学老师让学生分两个组去工厂做螺丝钉;第一小组16个人,做了210个,第二小组14个人,做了240个;全班每人平均做多少个?求这道题,我们首先应该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分析,首先应该明确,此题要求的是什么?怎么求?之后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知道总人数和螺丝钉总量,就可以列出(210+240)÷(16+14),就可以得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不要一味地照搬传统的公式,应该在掌握思路和方法之后解决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和发展越来越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作为老师,应该不断地共同探讨和共同研究应用题的教学,应该在方法和解题上都有一个新的视角和高度,培养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方面具有好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杨春娇,女,1974.12,学历:大专,就职学校:浙江宁波象山文峰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方向。

小学应用教学 篇12

(一) 师生之间共同进步提高

分层教学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 能够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消除小学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的普遍现象。分层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 锻炼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 有效培训学生学习能力

分层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了轻松愉快、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合作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从学习中得到提高, 获得成功的喜悦, 拓宽与他人交流的范围, 扩大吸收知识的信息量,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 利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更新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改革更新的教学方法, 能够做到素质教育的三点要求, 第一, 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知识;第二,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发展个人特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稳步提高。

二、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践

教学案例选自江苏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5 On the farm课后部分习题)

(一) 课堂引入

First,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6 groups.Different groups have different levels.

Teacher:Please read by the tape, read in roles.

Students:Read by different ways.

Teacher:Second, let’s do some exercise.

Last, show three exercises, each group choose two exercises, and do exercises by group cooperation.

(二) 列出习题

1.完型填空

Kate 1 a happy family.She lives in London 2 her parents.She 3 a school girl.Today is Kate’s birthday and she’s fifteen years old.Her father is 4 teacher.He works in a school.Students think he is a good teacher.5 mother is a nurse.She is a very good nurse.……

2.根据句型填空

Teacher, teacher, Kate’s father is a teacher._______, ____________, Kate’s mother is a__________.

3.口述对话

Kate has a happy family.She lives in London with her parents.Today is Kate’s birthday and she’s fifteen years old...

Students:选择2道习题, 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Teacher:选择不同小组回答。……

(三) 教学分析

以上教学案例是《牛津小学英语》课后习题, 主要目的是对语言知识的巩固, 如果让全体学生全部完成这3道难度各不相同的课后习题, 会达不到让每个学生相互激励、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分析

(一) 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由于小学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事实, 需要应用分层教学法制定教学目标:第一层要求全部学生能够完成基础题, 争取完成难度中档的习题;第二层是部分学生能够完成难度中档的习题, 争取完成难度较高的习题;第三层是部分学生完成难度较高的习题, 并且熟练运用英语知识, 提高语言能力。

(二) 课堂练习分层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课题练习是对知识的及时巩固,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 对于课堂联系的设计要层次递进, 使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能完成与自身能力相当的习题。

(三) 课后作业分层布置和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中, 课后作业的布置需要考虑到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 分层安排课后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分清层次, 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 满足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学习特长的欲望, 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论

上一篇:自身生活下一篇:血压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