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之应用题教学

2024-05-28

小学数学之应用题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之应用题教学 篇1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应用题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要通过文字体现, 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如何抓好应用题教学是难题, 怎样才能走出歧途, 正确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 作者结合多年的应用题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目前, 发起了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用题往往居于很高的地位。解应用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扩展学生的思维, 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由于新课改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运用教材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标准越来越高, 我们必须在应用题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

一、应用题概述

一般来讲, 应用题就是数学的一种习题, 但是应用题的来源离不开生活, 是将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答。因为应用题在小学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立章节, 所以传统上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一种习题。实际上应用题的解答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再解答应用题这类数学题。我们需要转变对应用题的看法, 知道学生应该先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 再加上对相似题型的训练, 达到熟练的程度。应用题的教学目的就是发散思维,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勤于思考、乐于动手, 树立创新精神。只有在正确教学观念的引导下, 才能合理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方法

1. 树立应用题教学的指导思想。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并为了学生顺利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 很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 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应用题不知如何作答, 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解题训练, 而轻视能力培养。往往任意提高难度, 以为题目越难越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常是老生常谈。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而且很容易形成一种机械性的做法。需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时, 就束手无策, 所以端正应用题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2. 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本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算术问题, 简单, 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紧紧抓住小学应用题的这个特点, 将应用题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乐趣,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应用题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会抱怨学无所用, 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一旦学生在这个环节产生了厌学等负面情绪, 就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都在应用题的学习方面, 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将应用题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显然是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式, 可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分析题意。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分析题意。对于那些数量较多, 学生感觉比较乱, 容易混的应用题, 借助这些手段可以化抽象的语言为具体、形象,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发展学生思维。降低思维难度, 从而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很容易地解答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 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逆推分析, 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 (即通过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运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 ;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 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依此法, 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 直至最后求出问题。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简缩思维过程, 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分析数量关系, 拓展解题思路, 拓宽思维广度, 逐步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利用学校多媒体硬件, 在应用题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许多小学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 为了优化应用题的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这样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都讲解过这道应用题:“一列火车长320米, 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经过一座长1080米的大桥, 需多长时间?”本题如运用计算机进行演示, 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学生理解透彻, 如果还像传统教法那样仅靠教师讲解、作画演示, 则时间用去不少, 学生可能还是听不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表现力强, 能进行交互性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有利于个别教学, 因材施教, 同时也把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应用题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题型, 通过这种题型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把应用题的教学作为重点, 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 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鹏遂.关于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的探究.学周刊, 2012.12.

[2]江茂盛.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国农村教育, 2012.1.

[3]刘月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与方法探究.中国校外教育, 2012.8.

小学数学之应用题教学 篇2

一天唐僧想考考三个徒弟的数学水平,于是他把徒弟们叫到面前,说:“徒儿们,现在我在地上写3个数,你们谁能准确读出来,我就把真经传给他。”

唐僧首先写出:23456。猪八戒迫不及待地说:“这个读二三四五六!”唐僧摇了摇头,说:“八戒,多位数的读法是有规律的。每个数字从右到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只要从左到右把每个数字读出来,并在后面加上万、千、百、十就可以了,只是需要注意,最后一个数字不要读‘个’。所以,23456读作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

唐僧又写出:130567。孙悟空马上说:“这太容易了,读作十三万零千五百六十七。”唐僧又摇了摇头,说:“遇到0,要特别注意,当一串数中间有0时,只要读零就可以了,它后面的数位不要读出来。所以这个数应该读作十三万零五百六十七。”

小学数学之应用题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6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创设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其中,还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1、有利于帮助创设更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把数学转化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去解决身边的关于数学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变表象为内在,变宏观为微观。能够把本没有声音的内容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到抽象的内容更加具象化,更加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学习更轻松更容易,自然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增强了,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厚了。

3、有利于师生交互活动的开展,强化信息反馈

数学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就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开展数学学习,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就会及时反映到教师的电脑中,让教师能够迅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期间,对学习不够好的学生进行网上辅导,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4、有利于拓展数学学习的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教师、学生,除了这些,还有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还有更多的学习素材,这些资源的使用,让学生学习范围更广泛,学生通过学习,视野也会更加宽阔,知识也会更加丰富。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

1、学校硬件不到位,使用投入精力大,制约教育技术使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强大硬件支撑,农村学校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班班通”、“室室通”的条件,有的老师办公室可能还没有电脑,数学老师上课需要自己或找人帮忙设计并制作课件,还需要带着学生到电教室上课,当然,这还是电教室不忙的时候,如此这般,花费上课老师多少时间和精力,又有多少老师能坚持呢?

2、利用现成课件的较多,很难反映自己的教学意图,教学很难取得实效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制作教学课件的水平也比较低,再受资源的限制,促使老师们大多使用一些低端的或别人的课件,自己的教学设计也难得以体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学生关注的信息多,容易造成精力分散,学习效果下降

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节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容量的知识信息不断展现,学生不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和进行感悟,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地得到体现,学生只能是感受到声、色、光的强烈刺激,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深入,从而降低学习效果。

4、板书少,课本使用少,直观形象多,学生思维不深入,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

那种用屏幕完全代替黑板,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就会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体验,显然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

1、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实现班班通,为教育技术使用提供保证

学校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硬件建设,要建成校园网,教室、专用室、办公室能联网,实现“班班通”,多媒体设备能够进教室,教师在办公室内能够电子备课及制作课件,教师就能够比较方便地使用。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扎扎实实地加强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得教师能独立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在此基础上,学校应着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各项竞赛评比等形式促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制度推动,促使教育技术大面积使用,并进行典型表彰与推动

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着力点应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省时省力,比传统的教学更有效果,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应通过制度建设,比如规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期课节数,每人撰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体会,建立开展相互研讨的机制,重新调整课堂教学评价的权重等等,以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

4、建立素材和工具系统,方便教师根据不同教学设计自主选用

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根据学校现有资源情况,每学年从电教部门有选择性地订购,另外要组织力量搜索下载和开发部分教育资源,使得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议挂在校园网上使校内资源共享。学校还应努力加强素材库、工具系统建设,以满足不同教师的设计需求。

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只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扎实进行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加强学校硬件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科学评价课堂,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篇4

关键词:错误分析,审题能力,线段图,综合法,生活经验

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它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所涉及的面也很广, 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题的文字叙述有时比较复杂, 使小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如果我们一味地从字面去分析题意,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 俗话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 我们要分析小学生应用题思维错误的成因。

1. 审题粗略造成的错误,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题不仔细, 看错题目, 单位没统一等。

例如, 一本书共130页, 第一天看了38页, 第二天看了45页, 一共看了多少页?好多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 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造成的了错误, 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 做成了130-38-45=47 (页)

2. 畏惧心理造成的错误。

小学生年龄小, 意志比较薄弱, 审题时看到繁多的问题与抽象的条件时, 往往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认为这道题肯定难, 心情立即紧张起来, 再也不愿或者根本没有心思把题目多看一遍, 更谈不上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分析了。

3.迷于表象造成的错误, 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观察问题局限于表面现象, 考虑问题不周全。例如:我们利用声纳技术测量海底深度, 当探测船发出超声波3秒后收到回声, 假如超声波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 大海有多深?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回声, 得出的结果都没除以2。写成了340×3=1020 (米)

当然, 学生解错一道题往往是由几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我们只有清楚了学生出错的原因, 才能相应的加强应用题解题能力的训练。

其次, 注重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要想成功地解答应用题, 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题意, 培养认真分析题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也是解题的核心。例如:某人计划要加工200个零件, 结果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 照这样计算, 加工这批零件只要用几天?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找出这题中的一个重要条件:“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 引导学生思考, 从这个条件, 学生应该可以想到:2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 则加工完这批零件要用的天数即为:2÷2/5=5 (天) 。这样, 既简便迅捷又减少了出错的几率, 省时省力。

最后, 我们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

1.借助于线段图解题。线段图是由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 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帮助人们分析题意, 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复杂关系的应用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综合法解应用题。

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 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 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 (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 , 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 直到求出题目的问题为止。

3. 运用经验法解题。

如种树、爬楼梯, 计算时间、年月日与星期几等问题, 需要具备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如在道路两旁种树时开始处应先种一棵, 所以需加1, 然后乘2;计算月日需记住公历中的1、3、5、7、8、10、12这七个大月每月为31天, 4、6、9、11这四个小月每月为30天, 2月为28天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篇5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问题教学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不是很理想。综合起来看,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既有教材、教法的问题,也有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探究少;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多,全体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少;数学知识教的多,数学能力培养的少;画重点词、背关系式多,理解算理、重视解题思路训练少等等。针对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这一既重要又显得薄弱的环节,教材、教法、学法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也就是说,教材的编排既要遵循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又要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既要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色来改革教法,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必须有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明确指出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它的解答思路。为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从审清题意,弄清要求入手,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综合、分析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必需的条件,得出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显然,学生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犹如抓住了开启大门的钥匙。

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准确、简捷,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重点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渐进层次的特点,经过逐步渗透、放手探究、逐渐熟练、不断巩固、扩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解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它的思路昵?课堂结构如何安排效果较佳?对这个问题我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复习渗思路

复习渗思路是指在授新课前,要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围绕新知识涉及的解题思路,通过直观、操作或笔练等手段进行复习,渗透解题思路,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习渗思路的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重点是复习思路,原则是全体学生参与。如教学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时,先复习如下的两步解决问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通过让学生解答,使他们熟悉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单一量,为学习新的解决问题渗透了解题思路。

二、尝试探思路

尝试探思路是指授课开始时,先通过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看看是否能独立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或方法,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所在,为指导学生讨论提供依据。

尝试探思路的关键是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重点是探索解题的思路,原则是让学生先独立试做。

继续以在“归一”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为例。教师出示例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5条船,每天共收入多少元?学生试做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5条船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300+100=400(元)

第二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共有多少条船?15+5=20(条)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20=400(元)

第三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通过试做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没有弄清求每天共收入多少元,是求增加5条船后,也就是(15+5)条船,共收入多少元。

三、讨论导思路

讨论导思路是指在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路,辨别正误,使其初步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

讨论导思路的关键是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正确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原则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上题,在学生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种解法,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第三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求出5条船收入多少元,不是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符合题目要求。第一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的5条船收入多少元,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5条船后,一共有多少条船,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共同特点是先求出一条船收入多少元,这也就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这题的思路。

四、练习悟思路

练习悟思路是指学生初步了解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悟理、悟法,逐步掌握解题思路。

练习悟思路的关键在于“悟”,即:通过多层次的反馈练习,不断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重点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让学生悟出思路,掌握分析方法。原则上是重视思路的训练。

继续以上题为例,首先通过改变复习题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解题思路。

“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学生练习时,出现了两种解法:一种是:300÷15×20-300;另一种是:300÷15×(20-1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与复习题和例题相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渗透两步解决问题与三步解决问题的联系,使知识得到深化。然后再进行选择答案、编题等题组练习,使学生逐步悟出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五、总结明思路

总结明思路就是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算理,明确算法,掌握解题的思路。

总结明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重点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回忆和总结。原则是注重思路总结,防止模式化。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应用题教学

一、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因而生活阅历有限,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而是学生阅历不足造成的。另外,很多学生遇到文字比较长的应用题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我曾做过一次调查,针对所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应用题的得分情况是这样的:

考试中遇到应用题,有信心,可以很快找到解题方法的占21%;信心不足,但会尽力去想办法解决,争取多得分的占42.1%;没有信心,根本不知道应用题该如何下手的占36.9%,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

(二)传统教学方式和旧教材的影响

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弱,与老师的教学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解题,不太重视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而且旧教材在这方面也比较缺乏,没有实践性活动的专题,而且一些应用题的素材也比较陈旧,根本不能跟当今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没有用,老师又不注意引导,以致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甚至对整个数学科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优化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一)从基础入手,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看来,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二)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华东师大版”教材,已经很好地注意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都先结合现实应用提出问题,也就是先以应用题开头提出问题,引出悬念,然后才讲新知识。其实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训练解应用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引导。

(三)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组)模型、建立不等式(组)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进行系统复习总结很有必要。

(四)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五)通过多种途径转化文字语言

教会学生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转化文字语言,更好地理解清楚题意。

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束语

小学生做好数学应用题之探讨分析 篇7

一、解题出错的根源

(一) 读题不全面

由于小学生直观感受能力强, 不分析题面当中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联, 也懒的去推敲题面语言的重点部分。读题时, “水过地皮湿”, 读一遍就认为“万事大吉”, 就认为自己会做了, 太简单了。真是做得快, 错得也快。

(二) 不愿意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

孩子们做数学应用题和语文题目不一样, 语文基础题靠平时的积累, 答题时一涌而出, 数学应用题要学会逻辑推理。孩子们天生爱动、好玩, 喜欢新鲜事物, 喜欢直观想象。所以, 在解数学应用题审题时就显得太随意, 经常被假象所迷惑, 思考问题很孤立, 不愿意开动脑筋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三) 计算粗枝大叶

抄写数字时不准、加号会看成乘号;计算时, 除法弄成乘法, 减法弄成加法更是常有的事。由于计算上的错误, 即使数学应用题式子列对了, 却丢掉了一半的分数。

二、解决方法

(一) 把好审题关

要做好应用题, 关键在于培养小学生们良好的审题习惯。由于受心理年龄的限制, 小学生们往往拿起应用题题目, 草草看上几眼, 就迅速动手去做。对题目中明确告知的部分能够明白、也能够记住, 转一个弯或隐藏起来的部分就不明白了、记不住了, 这是因为审题不细致, 导致心中模糊一片。这样做题, 怎么会做对呢?把好审题关是做好做对数学应用题最关键的一环。小学生审好了题也就等于抓住了数学应用题这只牛的牛鼻子。怎样才能把好审题关呢?首先, 必须让小学生克服急躁冒进的思想、盲目求快的毛病, 要学会稳中求进。读题面要仔仔细细、逐字逐句, 在明确已知条件的基础上, 还要随时弄清楚字词中暗含的条件, 一句话, 要将已知条件彻底弄明白。所以说, 审题就是开动脑筋, 及时将未知条件弄明白。然后, 再去掌握题目中所求的问题是什么?需要使用什么公式?是否需要进行单位换算?如何列方程?然后, 再去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当然, 孩子们还必须要准备好草稿纸, 以便及时将题面所告知的已知数据和所需要的公式记录在草稿纸上。这些完成了, 你也就过了审题关。

(二) 把好计算关

做好数学应用题, 计算是基础。所以,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 老师就要下大力气, 认真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要告诉他们计算能力将是他们一辈子工作、生活中需要的。为此, 老师在板书时要做好示范。在板书时, 小数点、字迹、符号要书写清楚, 计算过程要简洁明了。要让学生们模仿老师的板书样式, 坚持练习。

(三) 把应用题中叙述的关键语言转换成运算理念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 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 通过把题面叙述语言转换成运算理念慢慢地进行分析、推导, 该用什么公式, 该换算成什么单位, 经过进一步地梳理和整合, 让孩子们找到解题方法, 从而得出答案。例如:小明吃了5个樱桃, 小军吃的樱桃是小明的3倍还多3个, 问小军吃了几个樱桃?在这个简单的题面中, “小军吃的樱桃是小明的3倍还多3个”是关键语言, 已知条件是“小明吃了5个樱桃”, 所求问题是“小军吃了几个?”要把题面中叙述的关键语言转换成运算理念, 就要分析数量关系, 显然, “小军吃的樱桃是小明的3倍还多3个”是解开所求问题的金钥匙。运算理念就是“3×5+3=18”, “小军吃了18个樱桃”是这道简单应用题的准确答案。又如:在一次宣传活动中, 文化路小学准备发放500份宣传材料, 前4天平均每天发放80份, 剩下的在3天内发完。后3天每天要发多少份?这道题也很简单, 已知条件是“准备发放500份材料, 前4天平均每天发放80份, 剩下的在3天内发完”。关键语言是“前4天每天发放80份”, 转换成运算理念, 就是4天共发放80×4=320份, 所求问题是“后3天每天发多少份”?剩下多少份, 转换成运算理念是500-320=180份, 答案是60份。所以说老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抠字眼。

(四) 把好验算关

做好验算是孩子们做好应用题的最后一道关。要求孩子们重新审题, 将题面所有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分析研究一番, 看看所使用的公式是否符合题意, 填入的数据是否恰当。在草稿纸上进行四则运算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不对的结果及时更正过来, 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这对于升入中学解答深层次的应用题意义重大。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尽管做了很多应用题, 但是错误确却五花八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有责任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小学生做好数学应用题。

关键词:应用题,逻辑推理,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兆坤.小学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初探[G]//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5.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之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培养,培养策略

一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数学更是如此,因此要抓好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要让学生在面临具体事例时,能够采用数学思维,运用数学方法找到解决策略,让学生真正地认识数学,学懂数学,更多地应用数学。

1. 利用数学魅力,激发应用兴趣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 时, 就可以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大多学生在生活中都经历过分物品的场景,比如2个同学分4个苹果, 上述情况描述的是所分物品为整数的情景,然而生活中很多时候所分的物品无法用整数表示,此时老师可以趁机提出小数的概念,用旧知识引出新问题, 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生活处处皆数学”的切身感受, 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2. 采取有效的课堂教育

我们的教学应立足于数学课堂,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前沿阵地,老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具体而言,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学设计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保证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意识。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体现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尤其喜欢直观生动的东西,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提高数学课堂的生动性, 此外,还要注意课堂“留白”,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其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2)教材编排方面,要注意教材中所编写的例题尽量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只有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才能使其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才能真正做到用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3)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教育科学发展至今,已经涌现出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老师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闭门造车,要放宽眼界,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科学性。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大大提高了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且教学形式更加生动,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探索思考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真切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步体验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乐趣,尝试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被动应试为主动学习,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重视探索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真所在, 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产生的特定条件,并以此为导向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与解答。在课堂内外, 学生对具有探索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独特的解题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在应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父母的配合非常重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所以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多的是和父母一起完成。 教师要联系家长让其配合老师,让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愉快教学之我见 篇9

一、激情导入诱发学生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导入环节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状态,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在导入环节就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学生怎么可能会集中精力、以愉悦的心情来参与学习呢。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 用幽默的语言、优美的语调, 以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 采用游戏、故事等情境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磁性的“气场”, 让学生感受到欢乐的气息,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如在学习1-5的认识与加减法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境:森林里要举办一场运动会, 来参加的小动物可多了。小白兔、小鹿他们负责运动会的筹备工作, 小白兔负责画赛道并且要在赛道上编上号码。这可难坏了小白兔, 因为它不会写这些数字, 而且它也不知道1后面是多少, 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一下这只可怜的小白兔吗?我边讲故事, 边在黑板上画赛道, 在最边的赛道上写了1。学生为故事情节所吸引, 纷纷发言要帮助小白兔, 但是却显得有些为难, 有的学生说知道1后面是几, 但是不会写, 有的说会写会说, 但不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此时我再导入:“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就可以帮助这只小白兔解决它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这样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讲完后我再让学生一起来帮助小白兔, 一起来讲完这个故事。

二、突出主体地位, 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主要地位, 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只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的听客, 教学中充斥着紧张的气息, 学生感受不到快乐, 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现代教育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会毫无顾忌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发表个人见解, 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学生观,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加减时, 我走下讲台, 把课堂教学的主体权、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学习如何计算加法, 并让各小组选出代表走上讲台来向大家讲解本小组的计算方法。听说自己也能当小老师,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都积极开动脑筋, 在组内交流并讨论着方法, 然后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完善, 各小组已基本探索出了计算方法。然后各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讲解, 其他学生听得都非常认真, 待各小组发言完毕, 我再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大讨论, 看哪种方法最简便。这样经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的方法更符合本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学生增添学习之乐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计算机技术已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走进我们的教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 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 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 实现了教学媒介质的飞跃, , 由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加一张嘴转变为文字、图片、图像、视频与音频相结合, 对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综合处理功能, 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 将教材中静态无声平面的内容转化成动态的、有声有色的、立体的画面,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枯燥的课堂生动化、趣味化, 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乐趣, 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 乐于学习。

四、激励评价, 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给他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 人们总要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当创造性劳动遭到失败时, 可能产生不安、紧张、沮丧和失望等体验;而当创造性劳动取得成功时, 则得到心理安慰、愉悦甚至是极度的兴奋。有人说“新的科学发现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一个人只要一生中体验过一次科学创造的欢乐, 就会终生难忘。”在教学中, 教师同学生交朋友, 在人格上平等, 师生互相尊重, 互相支持, 互相理解, 共同参与, 鼓励学生与教师争论, 提出质疑,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 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

二、按照“先学后教”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

哲学家证明, 万物自有其规律。数学有其内在的联系规律, 学生有其认知规律, 学习知识, 尤其是自学, 要按照规律逐步进行, 由已知到未知, 由浅显到深入, 由微至著, 由点至面, 由具体到抽象, 要让学生认识到, 自学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情况下, 依然要保持自学的热情, 要有自学的持久性, 要掌握科学的规律和方法, 要学会对所学内容进行灵活地设计, 要学会自问自答, 要有一定的思路, 要仔细发现重点, 要善于攻克难点, 最后要总结自学的经验, 在和同学们商讨的过程当中, 取长补短, 不断地在自学方面取得新的收获, 这样长期养成好的习惯, 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学习素质, 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方式改善

现在的社会信息飞速发展, 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数学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抽象的内容变得图文并茂, 枯燥的概念变得丰富多彩, 形成了人机交互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很多问题都能够及时反馈。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变得简单愉快, 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 在和同学一起的交流探讨中将学习方式转变。多媒体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视觉刺激, 使得学生趣味盎然, 带动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的多重感官共同调动起来, 对于知识的获得来说, 多媒体的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以前教学中很多难以表达的数学内容可以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 授课内容化难为易地向学生输送, 让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 其乐融融。

四、充分利用课堂的几十分钟, 当堂测验巩固

在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 我将本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进行提炼, 编成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小测验, 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难点和重点的掌握情况, 一方面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同时还在课上解决了本课的作业, 课下不再留家庭作业, 从而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小学数学教学之“四导” 篇11

【关键词】引导 优化 提效

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否真正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采取怎样的方法对教学条件的充分利用,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构建者,使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达成最佳学习效果呢?

一、设疑激趣之“导”

正确设疑则可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解决数学疑惑的积极性和迫切性。我比较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只要你报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给学生介绍一位数学家,或讲一个数学故事,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精心创设所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促使学生精力集中,理解力、记忆力等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展开有效数学学习。

二、以旧引新之“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我们要把握这一特点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间的正迁移,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掌握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复习题:

1. 口算:14+9    120+90  0.1+0.2

200-82   24-9      0.4-0.2

2. 填空:3735克=()千克

075克=()千克

3. 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先让学生板演,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再让学生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复习完整数加法的意义后,把复习中的“3735克”和“4075克”分别改为“千克”。

通过这样的复习过渡,就很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在以旧引新的“导”中,要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进行知识梳理,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

三、学法指导之“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积极进行学法研究和加强学法指导上,要让学生会学习,善于学习。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只有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才能协调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增强学法指导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如在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请学生反思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最后归结为“这些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面积公式”。然后出示一个圆,请学生尝试推导面积公式。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尝试,学生发现“同样可以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面积公式”。 此时,教师再让学生对这种“近似推导”的合理性进行适度反思。可以说,这里的反思既有对之前学习策略的总结,又有对当前学习策略合理性的思考。

学法的指导与渗透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四、重难点突破之“导”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自学前,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思考,让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讨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组织学生分两组实验:一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另一组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则没有这样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设计例题,对例题进行增、删、并。增,即增加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中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的强化性例题,或者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例题的全方位思考的能力,体现出“导”在重难点突破之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2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 辅以个性引领, 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 体现出其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活动其乐融融, 能够让学生展示能力并运之于实践, 最终提高素质, 兹综述如下。

一、让学习成为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当师生情感达到和谐一致, 亲密无间时, 这种“双主”关系的相互转化才顺理成章, 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完成。以教师为主导,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 益于关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而以学生为主体贴入微, 却正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使学生能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 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 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想学、爱学、学会到会学, 并逐渐形成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提出问题

整理复习是学生归纳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 不断补漏查缺, 随时进行阶段总结。尤其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都能明确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之处, 通过系统的复习整理知识, 都能主动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三、时时刻刻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来导入实用知识的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实际测量”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时要用到哪些工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回答:直尺、三角尺、木尺、皮尺等, 我再问:测量土地时要有什么测量工具合适呢? (皮尺、测绳、标杆) 我拿出这些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 然后再到操场选择两点, 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测量, 老师从旁适当加以指导。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新课,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很浓, 很投入。

当然教法无定法,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每堂课前都要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督促学生养成快节奏的习惯

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 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我们也知道, 快节奏的音乐使人振奋, 让人精力集中, 鼓舞斗志。艺术是相通的, 教学也是如此。一个班级, 如果节奏慢慢吞吞, 学生们就会无精打采, 甚至浑浑噩噩, 他们的心情会沮丧低沉, 甚至阴暗。所以, 优秀的教师, 要让学习成为快节奏, 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有一种动力, 由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锻炼自学能力

自学极其锻炼人, 锻炼学生自学, 益处难以言说。比如, 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 彼此相互出题, 每一位学生都给同学们出一张卷子的数学题, 等等。解题过后, 自己验证, 相互验证;由于改变了学习方式, 行动、心理意识都随之改变, 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学生们感觉到学习成为了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责任, 对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和恐惧, 对学习产生一种好奇心和娱乐感。

上一篇: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下一篇:作者投稿指南